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2024-07-08

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精选8篇)

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1篇

**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十五”期间,**市突出优势畜产品区域发展布局,强化科技,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制,畜牧业生产呈持续健康发展态势,获得连续26年增长,构建了新农村建设平台。一是畜禽存栏、出栏稳步增长,畜产品产量、产值增加。2005年生猪存栏 46.4万头,大牲畜存栏18.2万头,羊存栏5.8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3%、0.2 %和5.9%。猪、牛、羊、禽出栏分别达40.8万头、4.3万头、3.9万只和163.2万羽,同比分别增8.8%、8.9%、22.3%和22.3%;猪、牛、羊出栏率分别达90.0%、30.9%、78.1%,同比分别增4.4、2.5和15.8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达4.33万吨,同比增加0.35万吨,增长8.8%。禽蛋产量3288吨,同比增加7吨,增长0.2%。牛奶产量885吨,同比增加484吨,增长120.7%。蜂蜜产量165吨,同比增加4吨,增长2.5%。畜牧业产值

3.85亿元,同比增加0.34亿元,增长9.7%。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0%。在畜产品价格相对下滑的情况下,畜产品外销保持良好势头,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畜牧业仍然是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二是基地建设实现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和良种化。奶水牛基地产业化。目前,已有摩本杂一代母牛 5000 余头,二代摩本杂母牛 800余头,建立奶水牛养殖合作社,奶水牛

饲养专业户100余户,存栏奶水牛1000余头,调教奶水牛 500 余头,建良种繁育场1个,存栏牛100余头。扶持组建**市艾爱摩拉牛乳业有限公司,建成年加工水牛奶能力10000 吨的生产线1条。通过“政府引导、公司运作”的办法,养殖户有组织地成立养殖合作社,建立了章程,并与公司签订鲜奶收购合同,建立了企业与农户共担产业风险的机制,从提高进农民养殖积极性。饲养3至5头奶水牛的农户收入突破万元。

肉牛基地建设专业化。培植养牛大户、专业户1433户,其中:饲养5-10头的有940户,饲养10-20头的有389户,饲养30头以上的有104户,饲养200头以上的有户5户,饲养500头以上的有1户。在大户、专业户中实施优质肉牛生产品种组合模式筛选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引入婆罗门冻精1200支,BMY冻精200支,完成婆本配种79头,婆西本配种31头。

生猪基地建设标准化。建立了五个标准化养猪示范村,建卫生厩5460m2,安装红外线灯221个,安装饮水器670个,建永久性青贮池100m3,引进二元杂母猪共110头;通过标准化养猪示范村建设,预计每年多产优质仔猪600头以上,出栏率提高30%以上。市良种猪场不断转变经营机制,进行资金技术重组,制定了技术路线,以培育LY和杜保良种母猪为重点,建立标准化养殖示范区,更新母猪,进行标准化

生产。

肉羊基地建设良种化。建立肉羊养殖示范村,实施黄山羊品种选育提质及科学养殖示范。组建核心群3群,其中:增重核心群选育2群,双羔核心群选育1群;扩繁群8群。每群的规模为良种适龄公羊2只,良种能繁母羊50只。确立目标和实施方法,建立科技示范户11户,引进种公羊8只。

三是畜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从省良种猪场、肉牛中心、龙陵等引进一批良种猪、肉牛、肉羊等优良品种,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全年完成肉牛冻改8016头,猪杂交改良5万窝;山绵羊改良1.5万只。

加大饲料开发,推广青贮氨化料13万吨,农田种草3万亩,种植饲料玉米 1000亩。为筛选适合我市推广种植的牧草及高效栽培技术,共引种牧草品种36个,对其中18个品种116天生育期的亩产量进行测试。一些养殖大户向农民租赁农田种植,或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牧草,农田种草提高了冬季农田种植的亩收益,效益明显好于种植其它作物。

加大科技培训,完成科技培训2万余人次,其中邀请省农大、省肉牛中心的专家到我市进行专题培训1期,爱训人员60人。

加强疫病防治,猪、牛、羊、禽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1.5%、2%和7%以内。

四是养殖专业合作社取得新进展。分别成立了“**市**养殖专业合作社”、“**禽蛋专业合作社”、“**水牛养殖合作”。合作社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原则自发组织成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宗旨是:通过社员的合作与联合:一方面为社员提供养殖服务,维护社员利益,促进社员增产增收增加效益,提高社员生活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保证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推进产业化打下基础。

五是畜牧产业化发展得到扩展。扶持组建**市**牛乳业有限公司,建成年加工鲜奶能力10000 吨的生产线1条,保鲜奶、果味奶已投入正常生产,产品供不应求,现正在与省农大食品学院研制水牛乳酪的加工。公司与养殖户签订了鲜奶收购合同,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建立较稳定的生产基地和产业链,促进了产业化发展,产业化雏型初步形成。自2005年4月投产以来,产值突破100万元。同时请省农牧工程设计研究院编写《**市水牛奶业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省级论证。

六是畜禽疫病控制及兽医执法得到加强。今年以来,多次召开了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专题会,传达贯彻了上级相关会议精神和安排布置了全市重大动物防制工作,明确了责任和目标。市抽派相关科技人员到乡指导防疫工作。全

年共进行猪瘟免疫851983头,免疫密度达95%,完成W病免疫985203头(只),应免疫密度均达100%。在育雏鸡苗销售户和部份养禽大户实施D病的强制免疫,累计免疫家禽183003羽;为防止羊痘传入我市,对重点养羊的7个乡镇的羊群进行了免疫,发放羊痘疫苗8250头份,免疫羊4743只。同时开展了W病、D病、猪瘟、新城疫、奶牛结核病、布病、马传贫、猪伪狂犬病的实验室监测。

加强禽流感防控工作。依靠科学,群防群控,认真落实24字方针。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修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分队,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控机制,落实人员,贮备应急物资等,同时政府拔出防控专项经费19.3万元,加强防控工作。对城郊结合部、水网地区、公路沿边沿线、边境地区、养殖密集区的禽类进行禽流感疫苗免疫注射工作。认真组织开展疫情监测、监督、检查,严防外来疫源传入。对各养禽大户、禽类和禽产品营销户到市外购入禽类及产品严格实行申报制。强化疫苗管理。严格按照农业部公布的经过GMP质量认证的9个厂家生产的禽流感疫苗进行免疫注射,杜绝假冒疫苗的流入,并对购入疫苗渠道严格控制。禁止各养禽户从外地私自购入疫苗。对养禽大户饲养的禽类开展禽流感抽样检测。利用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禽流感科学防制技术的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

七是启动畜牧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去年以来,畜牧系统

组织57名(其中:市级安排12人、乡镇安排45人)畜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入企,进行挂钩帮扶。建立了五个标准化养猪示范村,两个肉牛养殖示范村,两个奶水牛养殖示范村和1个养羊示范村,确定了**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市**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为挂钩帮扶龙头企业。确定了 90 户养殖大户、专业户,辐射带动各类养殖户200余户。建立的示范村、示范户畜牧收入明显增加,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2篇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过去的一年,我区畜牧产业发展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发展理念,通过狠抓畜牧重点工程建设,强化科技服务,加强行政执法,转变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使我区畜牧产业有了快速发展,这是与全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市主管部门的正确

领导和大力支持、各涉农部门的通力配合、全区畜牧系统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所密不可分的。为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扎实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2006年畜牧经济工作回顾

(一)抓发展,畜禽生产总量持续增长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畜牧经济工作克服困难、经受考验、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全年畜牧业产值实现5.4亿元,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1,为农民增收贡献45元。全区生猪出栏达30.48万头,同比增长6.6;肉牛出栏0.0874万头,同比增长7.5;肉羊出栏20.32万只,同比增长13.5;小家禽出栏584.69万只,同比增长7.2;肉兔出栏278.82万只,同比增长4.9;禽蛋产量5394.02吨,同比增长4.3;奶产量达到5095吨,同比增长9.8;肉类总产量38366.87万吨,同比增长7.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同比增长25。

(二)抓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我区在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同时把发展奶业、家禽和肉兔等草食牲畜生产作为畜牧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点,加大扶持发展的力度,推动了奶业、家禽和肉兔生产的快速增长。猪肉、草食牲畜肉和禽肉的产量分别占肉类总产量的60.5、17和22.5。

(三)抓示范,畜牧小区建设取得成效

2006年市、区财政拿出了一部分资金,用于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实行以奖代补。龙潭镇苗山村生猪、成佳镇天宫村生猪、__镇玉其村优质土鸡、章佳乡肉兔、牛尾乡生态猪等4个养殖示范区予以重点打造,特别是牛尾乡生态猪、__镇玉其村无公害肉鸡通过广泛宣传和大力发展,特色明显,严格按照“五统一”(即品种、饲料、防疫、服务、销售统一)的要求实施规范化养殖,为推动全区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四)抓规模,畜牧养殖逐步发生转变

我区广泛吸引社会和个人对畜牧业的投入,全区规模化养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区涌现出一大批养殖专业户,如长土镇奶牛养殖大户徐富生常年存栏奶牛40余头,成佳镇象狮村钟庆文常年存栏种鸭2500余只,__镇肉鸡养殖大户梁尧常年出栏优质肉鸡10多万只,艾叶镇骑龙余利强种猪养殖场常年存栏优质种猪近60头,年出售优质仔猪就达1000余头等等,为我区畜牧养殖走上规模化、标准化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五)抓时机,落实“三增”,确保农民增收

2006年我区发生了有气象记载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灾害,按照省、市、区的安排部署,我局把狠抓畜禽补栏助农增收工作做为了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全区完成了新增畜禽补栏家禽41万只,家畜8.2万头的目标任务,同时落实了12个畜禽新增补栏示范村,有力地确保农民抗灾增收。

(六)抓安全,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抓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区政府与各乡镇政府、区畜牧局与各基层畜牧兽医站,均签订了“防疫双向目标责任书”,落实了责任;按照“早、快、严、小”要求,及时果断处置突发事件;狠抓畜产品检疫工作“四到位”和动物及动物产品申报检疫制度,确保了全区无染疫产品进入流通环节;二是抓饲料兽药安全监管,召开了兽药饲料经营人员的培训会,对100多户饲料、兽药销售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政策和业务水平,同时开展了饲料、兽药市场专项清理整顿、“拉网式”突击检查和长期有效监管,净化了我区饲料、兽药经营市场,保障了养殖投入品的安全。

(七)抓改革,稳定并强化基层兽医队伍。

2006年,我区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系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川府发[2006]17号)、《自贡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自府发[2006]30号)以及《贡井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贡府发[2006]117号)文件精神,按照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我区认真制订改革实施方案,通过改革精简了队伍,提高了效能,全区现有12个基层站,在职人员68名,分流20人,分流比例为22.7,在改革中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妥善处理好了20名分流人员,确保

了我区改革的圆满完成、确保了动防工作不受影响、确保了社会稳定。

二、深化对我区对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认识

我区必须立足于人均占有耕地少、科技支撑能力弱、实用技术普及率不高、生产者素质较低的现状,走科技驱动型、内涵提升型、市场开拓型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我区畜牧经济的五大转变。

(一)转变

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现代畜牧业。一要转变思维方式。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畜牧经济发展,以抓市场的理念促进畜产品流通。二要树立大市场理念。加强对市场信息的分析预测,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畜牧生产和优化畜禽结构。三要实现富民目标。去年以来,有些乡镇创新发展理念,有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__镇优质土鸡生产以专合组织为龙头,提高了养鸡的适度规模化养殖水平;牛尾乡打造生态猪养殖品牌,采取“五统一”标准饲养生猪,提高了生猪养殖的标准化养殖水平;成佳镇象狮村钟庆文种鸭养殖场,采取“寄养”模式,实现了农民的低成本和零风险增收。这些有益的探索都在引领分散的农户进入现代畜牧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

(二)转变发展方向,坚持走外销型畜牧经济发展的路子。当前要着力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一要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二要大力发展外销生产基地,努力提高现有生产基地的标准化管理水平。

(三)转变生产方式,建立以适度规模为主导、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的养殖模式。解决散户饲养条件差、品种落后、质量隐患等问题,要大力推广标准化饲养。一是依托特色养殖,区域化布局发展“一村一品”的生态养殖小区。二是依托科技入户工程,逐步提高健康养殖水平。三是依托龙头企业和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规范农户的养殖行为,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四)转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加工企业一头向农户延伸,一头向市场延伸,对于促进产品向商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新机制。

(五)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大人工种草养畜力度。我区的奶牛和肉兔生产均是优势畜产品,要充分发挥种草养畜在生态循环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提高草食畜禽比重,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扎实做好今年畜牧经济各项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7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畜牧业增加值增长7;畜牧业为农民增收贡献52元。生猪出栏31.5万头,牛出栏0.09万头,羊出栏20.3万只,家禽出栏592万只,肉兔出栏299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4万吨,禽蛋产量达到5700吨,牛奶产量达到5400吨,蜂蜜产量达到30吨。以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禽流感、猪链球菌病重大疫病防制为重点,免疫密度均达到100,确保全区无重大疫病发生和清洁无疫。

(一)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推进现化畜牧业发展步伐

各乡镇要结合自荣路沿线以优质柑桔为主的果畜产业带和旭水河沿线以反季节蔬菜为主的菜畜产业带建设,突出我区畜牧业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实施生猪、奶牛与肉羊、家禽、肉兔四大优质畜禽生产基地建设。一是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以成佳镇、龙潭镇、五宝镇、__镇、白庙镇为核心。着力打造生猪支柱产业,积极探索生猪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抓好生猪标准化养殖,提高生猪质量,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标准化可控基地,以生产基地为核心,带动全区生猪产业化发展。二是优质奶牛生产基地:以建设镇、长土镇、艾叶镇、成佳镇为核心,以市一对山乳业公司、重庆天友公司为依托,大力实施种草养奶牛,努力发展规模养殖场户,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产业。三是优质家禽生产基地:以成佳镇、五宝镇、__镇、龙潭镇、长土镇为核心。根据市场需求,着力引导发展具优势的土杂优质肉鸡、蛋鸡、肉鸭为重点生产基地,实现小区布局、规模生产,龙头企业或专合组织带动、产销合作经营,形成基地区域化、经营产业化、品种特色化的家禽特色产业。四是优质肉兔生产基地:以章佳乡、白庙镇、成佳镇、长土镇、建设镇为主。大力实施种草养兔,努力发展规模养殖场户,大力发展肉兔产业,到2007年底,发展年出栏肉兔8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500户。

各乡镇要把推广畜禽优良品种、提高畜产品质量作为优化畜牧业结构的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养殖户的需求为基础,确定改良方向,加强我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为发展畜牧业强区打好坚实的基础。一是继续加强生猪良繁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我区良种猪的比例;二是大力推广饲养优质小家畜禽和高产奶牛,在高产奶牛饲养上,以推广荷斯坦(黑白花)高产奶牛为主,提高整个群体的产奶量;三是加快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形成地方特色的资源优势,积极推广和发展我市地方品牌的“自贡黑山羊”养殖项目,提高我市地方品牌的知名度。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提升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一是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扶持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发展和培育我区在畜产品加工与流通、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公司 中介组织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养殖基地和龙头企业对接,带动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二是积极培育养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等中介组织,为广大养殖户进人市场搭建桥梁。

(二)抓好动物重大疫病防控,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一是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控工作。认真开展春、秋两防和圈舍消毒以及常年补针工作,做到应免尽免,建立规范的动物免疫档案。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要求,确保猪瘟、高致性禽流感、口蹄疫、新城疫等动物重大疫病的免疫率、牲畜免疫后耳标佩戴率、圈舍消毒3个100;做好应急准备。组建动物重大疫病应急预备队,储存好防疫物资,一旦发现疫情,立刻按照“早发现、快反应、早处理”的原则,坚决果断处置,确保“有病不成灾,有疫不流行”;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突出抓好对区域边界地区、养殖场(大户)、育繁种场等重点地区的疫情监测,充分发挥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作用,提高疫情报告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二是强化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加强动物防疫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及三个部令。加强对动物防疫的监督检查,加大对防、检疫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动物以及动物产品申报检疫工作,以检促防,以检促标。做到检疫工作开展面、动物受检率、无害化处理率及出证率4个100;加强检疫票证的管理。切实做好检疫证明收发号码登记和规范填写工作,做到检疫证明和证明存根回收率达100。

三是加强部门协作,做到动物重大疫病群防群控。区动物防疫监督所要及时开展病原学监测,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疫病监测任务;区卫生部门要开展人感染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畜牧、林业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野生禽类的监测。

(三)加强畜牧业生产投入品源头管理,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要依法严厉打击销售、使用瘦肉精、苏丹红等有害物的违法行为;二是要加强饲料、兽药等生产投入品和畜禽产品贩运、屠宰市场监管力度,规范饲料、兽药经营秩序,对兽药、饲料经营户定期进行清理整顿,坚决打击游摊散贩和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饲料、兽药的违法行为,减少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强畜禽产品贩运、屠宰、加工等环节的检查检疫,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肉”;三是要加强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认证工作,大力实施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四是要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结合我区实施的动物溯源体系建设项目,做好牲畜溯源耳标的配戴工作,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经营信息可查询,一旦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直接追溯到相关责任地和责任人;五是要建立和落实“一条龙”健康养殖与销售畜禽及其产品挂钩制度:从现在起,凡从事畜禽养殖、贩运、销售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凭畜牧部门出具的免疫、检疫、消毒证明和圈舍改造、卫生及治污(如沼气池)合格证明,方能贩运、销售、加工畜禽及其产品(如牛奶、鸡蛋、种畜禽等),确保畜禽及其产品质量安全。

四、健全保障体系,加快畜牧经济发展步伐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扶持畜牧发展。各乡镇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畜牧业的重要地位,切实加强领导,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乡镇要根据实际,搞好畜牧业发展情况调查,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落实具体有效的优惠政策,在用地、用电、用水、用路以及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为畜牧业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二是加强畜牧服务体系建设,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对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实行制度化管理,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提高指导实践工作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加强防疫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村级防疫网络,全面配齐村级防疫员,建立一只技术过硬、服务周到的村级防疫员队伍,有条件的乡镇可成立兽医协会,把防疫人员统一起来,既便于管理,同时又有利于生产发展。

同志们,今年是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关键一年。让我们团结一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推动全区畜牧经济快速发展,为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建设新农村要加快畜牧业发展 第3篇

1 基本情况和特点

1.1 工矿型村

共调查了该县平城镇寺背村、杨村镇泉头村、崇文镇小召村, 共3个村。其共同特点是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畜牧业只是辅助产业,主要靠工业反哺发展。

工矿型村农民收入以务工和第三产业为主要来源,根据对3个村的调查统计,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3 983.34元, 其中务工占78.3%, 种植业占12.4%, 商业、服务业占7%,畜牧业占2.3%。在3个村中,共走访调查10个养殖户及村干部,80%认为畜牧业虽然有利可图,但是微利产业,投资多、见效慢,误工、误人、误事,凡是能在煤矿上工的人都不愿意搞养殖。充分说明,在工矿型农村,由于工矿业发达,受比较利益驱动,养殖业是一个弱势产业。

1.2 农区型村

共调查了该县秦家庄乡庞家川村、西河底镇南窑头村、西河底镇焦会村、附城镇川里村、礼义镇北街村, 共5个村,其共同特点是经济趋于多元化结构,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畜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如秦家庄乡庞家川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年产玉米500t,利用粮食资源,村集体免费提供土地,负责水、电、路三通,帮助解决贷款,扶持建成1个千头猪场,4个5 000只规模养鸡场,全村180个男劳力1/3务农、1/3在外务工、1/3在本村砖厂和养殖场上工。附城镇川里村在煤铁矿关停后,把养殖业作为新兴产业培育,目前全村有养猪户30个,存栏猪100头;养羊户3个,存栏羊200只;养鸡场1个,存栏鸡2 000只。

农区型村农民收入以务工、种植、畜牧三大产业为主,根据对5个村的调查,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2 906元, 其中务工占32%、种植业占30%、畜牧业占28%, 林业、蚕桑、药材等占5%,商业、服务业占5%。经过对20个养殖户、有养殖积极性的农民和村干部调查,认为畜牧业有利可图的占80%,认为畜牧业应大力发展的占100%,要求加强技术、信息服务的占100%,认为养殖影响环境卫生、需要改进的占10%,还有部分村民处于观望阶段。以上结果说明,在农区,由于粮食资源丰富,发展养殖条件好,加之矿产资源枯竭等因素的影响,干部群众对发展养殖表现出很高的欲望。

1.3 山区型村

共调查了该县六泉乡西井头村、古郊乡古郊村、夺火乡凤凰村、马圪当乡横水村, 共4个村,这些村都具有发展养殖的传统习惯,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主导型产业。如六泉乡西井头村共有57户,2006年开始发展沼气,目前全村34户用上了沼气,其中24个沼气户发展养猪,每户至少1头母猪,同时建成存栏500头的规模猪场,通过发展养猪,农民既能稳定增收,又能为沼气提供充足粪源。全村现存栏猪730头、羊140只,2006年全村养殖收入9万元,人均牧业收入375元,占农业收入的50%。

在发展旅游的村,旅游服务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夺火乡凤凰村全村共163户726口人,依托凤凰欢乐谷景区优势,摆设摊点8个,每个摊点年均收入8 000元;经营饭店8个,每个饭店年均收入15 000元以上;农家接待40户,床位800个,每户年均收入5 000元;分5个自然村,有养牛户5个,存栏牛7头;养羊户1个,存栏羊40只;规模养鸡户1个,存栏鸡800只;散养土鸡户50个,存栏土鸡1 500只;土鸡蛋可卖20元/kg。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 500元,其中2 000元来自于旅游业、300元来自于畜牧业。

在4个村对25个养殖户进行了入户调查,80%的养殖户反映要加强技术和信息服务,100%的养殖户提出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的要求,100%的养殖户对畜牧业发展前景表示乐观。由此来看,在山区农村(除旅游区外),农民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很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干部群众都愿意壮大养殖规模,把畜牧业做成一项富民产业。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民就业形势面临新挑战

受“六小”企业关停、私挖乱采限制和煤铁矿资源枯竭等因素的影响,目前该县普遍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杨村镇泉头村共有320个劳力,80%都在本村煤矿上工,20%从事与煤矿相关的运输、服务业,而目前煤矿处于整顿办证期间,受此影响,全村300个劳力处于无业状态,等待煤矿复产。礼义镇北街村原来有500多人在礼义铁厂等企业上工,由于部分小铁厂、煤厂的关闭,目前200多人待在家里。西井头村因为不让挖矿,70个劳力出现就业困难。这些现象表明,陵川县在煤铁矿资源限制后,农民就业形势面临着新的挑战。

2.2 农民增收支柱产业没有形成

所调查的12个村,除了旅游村和工矿村外,其余村都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无论农业种植,还是养殖生产,都存在规模小、信息落后、结构单一、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如对当前生猪价格的调查,现行市场价已达到12元/kg,但80%的养殖户对此行情并不摸底,有些养殖户竟以10.4元/kg出售,直接影响了养殖效益。

2.3 发展沼气存在粪源短缺问题

沼气建设是该县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程,但由于养殖跟不上,造成许多沼气户缺乏产气源料、有池无气、无法点火。

2.4 畜牧业存在着技术含量低、投入低的问题

一是生产方式落后。如古郊村的养猪户受传统观念束缚,采取传统方式喂养,8个月,甚至1年才能出栏,靠这种方式,农民永远无法增收。

二是存在脏、乱、差问题。所调查的12个村都存在着养殖随意建设问题,门前畜圈、房后厕所、人畜混杂现象较为普遍,由此造成的村容不整洁影响了新农村形象。

三是养殖投入低。调查中100%的养殖户反映贷款难、缺资金问题,同时还存在以养殖名义贷款,而搞其它行业现象。

3 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思路

通过调查,认为畜牧业是解决农村劳力就业的有效途径,是大力发展沼气事业的基础和前提,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所以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畜牧业发展。

3.1 工矿村发展畜牧业要走集约化之路

工矿型村经济实力强,要采取以工补牧,地下支持地上的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建设高标准养殖园区,发展高科技、现代化畜牧业。在品种上宜猪则猪、宜羊则羊,不局限于某一个品种。有蔬菜种植习惯的城郊村,要利用菜叶、农副产品优势,发展猪鸡生产,形成“畜多-粪多-菜多-收入多”的良性循环。

3.2 农区村发展畜牧业要走小区化之路

农区粮食资源丰富,农民养殖积极性高。要把养殖户集中起来,远离村庄,统一建设养殖小区,有牧坡的村推广半放牧半舍饲方式,无牧坡的村推广纯圈舍养殖,一方面能解决养殖增收问题,另一方面可有效解决人畜混杂污染环境问题。同时要利用关闭企业的场地和条件,转产发展养殖。

3.3 山区村发展畜牧业要走小群体、大规模之路

六泉乡西井头村配合沼气发展养猪,户户养母猪、家家建沼气,每户至少养1头母猪,实行自繁自养,既能解决沼气原料问题,又能促进农民增收。该村村民王某饲养1头母猪,实行自繁自养,每年繁育仔猪25头左右,经育肥出栏,头均纯收入300元,每年可增收7 500元左右(按目前生猪价格行情收入更高)。西井头村的这种模式就是“小群体、大规模”模式,是适合于山区农村发展沼气的最佳模式,应大力推广。

3.4 旅游区发展畜牧业要走“土、特、野”之路

在旅游区要推广凤凰村发展土鸡的经验,以满足游客对土特产品的需求欲望为目标,举产业旗,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野兔、野猪、土鸡等“土、特、野”产业,形成特色畜牧经济。

3.5 合理规划、科学发展。

整治村容村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配合新农村建设和沼气建设,在发展畜牧业上,要坚持规划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适合建设养殖园区的要集中建设养殖园区,不适合的也要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造,做到既尊重农民意愿,便于农民生产生活,又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

3.6 加强技术培训

发展畜牧业,养殖户是主体。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采取入户培训、集中培训、组织养殖户外出学习等形式,真正提高培训效果,将广大养殖户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让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3.7 倾斜政策、增加投入

一是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畜牧业发展。切实帮助养殖户解决好土地、水、电、路等问题。二是增加投入。要调整农业投资结构,充分向畜牧业倾斜,加大贷款支持力度,真正支持养殖户发展,同时对沼气户发展养殖要进行适当补助。

3.8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4篇

一、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拉长其产业链条。我国农村农产品虽然数量多、种类全,但综合开发、加工利用水平较低,农村多是以原料型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农产品,二次或多次增值的效益很低,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所在。因此,要大力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销售公司,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路子,使农产品尽快转化增值、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注意选准方向。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优先考虑带动面大、辐射力强、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外向度高的产业和产品。(2)要引导农民围绕农产品加工来种、养。加工业的原料基地是企业的“第一车间”,其主体是农民,所以农民种、养要围绕加工企业转,企业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另外,利用自身了解农村和农产品的优势,可以引进加工企业需要的专用品种,建立专用优质原料种植基地。(3)要注意处理各环节的利益关系。要把农民提供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后,将一定的利润按农民提供农产品的份额进行返还,做到“农业发展我发展,农民增收我增收”,让农民在产品加工和销售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好处。(4)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联合发展加工、销售企业,共享加工、流通利润。引导乡镇把农产品的加工、销售作为发展重点,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做到按市场需求搞加工,以加工需求发展原料生产,以原料生产促进原料基地建设,使农业真正走向市场。

二、加大财政和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

1、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资源,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既要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又要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农业经济活动,充分发挥财政支农的调控作用。在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总量,重点用于支持龙头企业和原料基地建设。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整合其他专项资金,从不同的环节加大扶持,并注意提高其科技的转化率和科技对农业产业化的贡献率。按照龙头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农民直接受益程度等因素,财政可采取贴息、补贴、投资参股、保险、担保、借给有偿资金等灵活多样的扶持方式,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兴办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有效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跨区域协作,进而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政府应通过税收减免、奖励等形式支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和业务发展,促进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贷款,增加对农业的资金供给,满足农村市场对融资的需求;让农村金融机构有灵活的定价权力,以获得合理的资产和资本回报,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培育治理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依靠商业化运作为农户和企业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结合当前实际,今后建立和完善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应主要有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二是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也可按照自愿原则,发起设立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农村资金互助社)。三是境内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四是支持经营业绩良好、内控管理能力强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现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本机构所在地辖区内的乡镇和行政村增设分支机构。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功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国务院明确提出,“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农产品能否实现转化增值,农产品—加工业—市场能否实现链条对接和高速运行,关键在于能否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是社会效益非常大的富民工程,因此要积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全方位、宽领域扩大产业辐射。具体要做到以下四点:(1)要打破界限,催生“龙头”。按照“谁效益好、辐射力强,谁就当‘龙头’”的原则,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方针,不限所有制,不限部门,不限地域,积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2)要重点扶持,造强“龙头”。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兼并、合并、股份制等形式,解决企业资金制约问题;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规模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要转换机制,夯实“龙头”。要继续搞活现有的龙头企业,对已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应将改革重点转向搞好企业内部管理上来,抓好企业运行机制的创新,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4)要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国际“龙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着眼于经济全球化,适应农业技术高新化、开放化的新趋势,因此要想方设法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全面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创品牌、创名牌,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四、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是农业产业化区别于传统经营模式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化水平决定社会化服务的水平,社会化服务又对农业产业化起重要的反作用。农业产业化越发达,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就越多,范围就越广,程度就越深。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都是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现代大农业(包括一切农业关联产业)的产业部门是农工商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除了农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外,其余各环节都属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容,这就对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国农业产业化相对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化服务薄弱,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业的生产领域。资料显示,在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与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劳动力之比是1∶7,而我国则近10∶1。要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大力拓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物资供应、政策咨询、信息搜集、科学技术、资金信贷、加工转化、储藏运输、市场营销、社会保障、法律支持等各种服务产业,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诸多职能分离出来,发展壮大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对此应该重点建立几大体系:即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国家农业标准和质量监测体系、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等。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包融、纵横城乡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使之成为统一有序且及时主动为农民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网络。

五、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但仅靠企业自身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农业保险在我国基本上是按照商业保险模式经营,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风险分散机制缺失,造成了农民保不起、商业保险公司无力也不愿意承担风险性较大的农业保险责任的尴尬局面。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借鉴一些地方开展试点工作的经验,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项措施,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1)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市场运作、自愿参保的原则,在保费上兼顾投保人缴费能力、财政补贴能力和保险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实行“低保额、低保费、保成本”的保险模式;(2)对于经营政策性农业业务的经济主体参加农业保险时,可获得相应减收保费、降低费率、保费补贴等优惠;(3)应加快《农业保险法》的立法进程,使农业保险有法可依。

(作者单位: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财税系)

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5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适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问题上的具体实践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延续和提升。农业税免除后,农民负担明显减少,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农村在向全国小康的迈进中,原有滞后的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和谐与安宁。而且原有的公益事业兴办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致使一些地方公益事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国家资金扶持非常有限,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脆弱,农民户集资相当困难,大多数农村在创办公益事业上遇到了极度困乏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呢?本文就此问题从乡镇的方面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成因

1、政策缺陷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税收和财政体制实行偏向城市和歧视“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国城市公益事业的建设全部是由财政拨款进行的,国家每年把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各级财政计划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不仅数量少,而且资金在流向农村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截留和克扣,到农村已经很少了,真正落到实处的是少之又少,农村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就基本落在农民头上,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谁投资谁收益”的空头支票打发了。特别是在城市绿化与农村绿化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严重缺陷。城市的绿化建设完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投资,而收益人没有投资。农村却要谁投资谁收益来发展,这就是农民与市民的由于政府的政策缺陷造成的公民等级差异性,致使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

2、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往往是通过项目进入农村地区,项目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在财政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上级更关注那些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金投向,而往往忽视农村地区的公益事业。致使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加上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到村一级数额有限,无法顾及所有乡村的所有公益事业项目。

3、村民自身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的影响。虽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的腰包鼓了一些,但总的来讲,农民的收入增长还是比较慢,增幅也不大,其年均纯收入仍然远低于城镇居民。因而,经济承受力较低。而且,农村内部的公益事业,一般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来办,由于“一事一议”标准低、数额少,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距甚远。再加上不少村民的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普遍存在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

4、现行的农村多渠道投资机制实施过程中难以配套的影响。由于现行的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民集资相结合的农村公益事业多渠道投资机制存在着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不是地方财政紧缺,配套跟不上而上不了马,就是按照现行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规定(受上限控制),不足以筹够集资的部分而耽搁,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

5、村级债务沉重,影响了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乡镇企业,超前超能力地集资贷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组债务,一方面使集体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一些农民认为村干部在工程建设中捞取了私利,因而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6、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出现了无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的“真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种事业单位(“七所八站”)后,虽然这些单位的一些职能被设计并转到了乡镇和县(区)直其他单位,但人手、经费都不足,这些职能实际已严重弱化。在目前乡镇财政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

二、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是统筹城乡公益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推向前进。从当前来讲,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把反哺和支持的重点放在农村公益事业上。一是要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把用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加大县(区)级投入,不断改善广大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在坚持标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政府资助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鼓励农民及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民自愿、社会捐赠、民主管理”的方式,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基金的来源除了各级财政划拨外,还可建立社会团体捐助、企业赞助、个人捐助等多渠道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三是建议地方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认真解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意见》,明确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指导思想、原则、政策措施等,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

2、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县(区)特别是财政困难县(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较早实现“普九”达标验收的县(区)给予资金和政策倾斜。对因农村“普九”教育达标建设等所形成的政策性债务,可按照“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办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逐步消化解决。切实开展农村困难学生助学活动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巩固“两基”成果,按照危房改造同农村中小学布局相结合的思路,合理规划和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逐步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推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加快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稳定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实施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和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今年莘口镇将实行农村医疗保险,即每个农民每年只需出10元,其余40元由财政支付,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3、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是借鉴扶贫工作“整村推进”的做法,指定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规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办法,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起来,设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助,力争在解决一批乡村的重点公益事业项目。二是改变支农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向,减少对生产经营环节的支持,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减少中间环节,尽量采取项目资金直达的办法,防止层层截留和克扣。同时,建立项目资金跟踪检查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资金有效使用。三是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减少县(区)政府项目匹配比例,取消乡镇匹配,以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工程质量和效益。四是对于税改前村组在建设公益事业时,以免征农业税为调节手段战胜田地而出现减免农业税或“抬粮”等情况,属政府行为的,可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由国家一次性出资征用,或以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予以补偿。属村集体兴办的公益事业,按“一事一议”制度办理,根据原合同和具体情况,由村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4、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要求,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开展自己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想方设法,在强化财政支持的同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引导农民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改善自身的生活生产条件。对此,一是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免征农业税后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乡(镇)村干部要加大“一事一议”的宣传力度,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发展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严格按“一事一议”制度办事,规范操作,以巩固减负的成果。考虑到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在遵循公开、透明、自愿、协商原则和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基础上,对一些直接由农田受益的项目,如水利项目等,可按田亩筹资(但总额不得超过按人头的筹资额)。三是允许采取适当提前或延迟的办法,将两至三年的“一事一议”筹资集中起来,以兴办村内一些重要公益事业,涉及几个村的公益项目,也可以跨村联合使用“一事一议”资金,所筹集的资金使用情况必须全部公开。四是可以考虑把粮食直补资金改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集中统一使用。把资金送到每个农户家庭,政府行政成本又太高,既费力、又费事、又费钱,人物浪费都大。如果能以村为单位把这笔资金作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修建乡村道路、水渠等,效益会更好,农民受益更大。

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6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阐明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今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出了目标任

务和具体措施,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农村卫生工作、保障农民健康安全的纲领性文件。省委、省政府于今年3月份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了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措施。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又在**专门召开了由省、市、县三级领导同志参加的全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全省的农村卫生工作,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领导同志都出席了此次会议,并且邀请了国家卫生部部长高强来***参加会议。会上,省委书记***,省委副书记、省长***,卫生部部长***及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都做了重要讲话。会议深刻分析了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取得的成绩,认真查找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今后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卫生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结合前一个阶段对国家、省上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会议、文件精神的学习,卫生局及各医疗卫生单位对当前我县的农村卫生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对当前我县农村卫生工作的问题和不足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今后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进一步清晰。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及全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房屋、设备配套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深化农村卫生改革,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防治力度,确保农民群众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切实加强全县农村卫生工作。

一、当前农村卫生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卫生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要求,地方政府对卫生工作投入的增长比率不能低于同经济增长比率,但我县自实行县级医疗单位财政定额补助、乡镇医疗单位财政差额补助以来,财政对卫生工作的投入基本没有增长,甚至部分乡镇有下降趋势。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了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投入,乡镇卫生院上划工作正在筹备。在乡镇卫生院上划后,这个问题可望得到解决。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设备简陋。我县有一部分乡镇卫生院至今仍未达到国家最低建设标准,有一半以上的村卫生所未能做到“三室一房”分设,面积狭小、设备简陋的问题十分突出,诊疗条件非常落后。

三是农村卫生人才匮乏。近10年来,我县没有本科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卫生院工作。5年来全县14所卫生院共补充卫生技术人员不到30名,而调离、退休人员达到40多人。由于多种原因,我县有些乡村医生也放弃了乡村医疗工作外出打工,与2000年底相比,全县乡村医生数减少30多人。另外,乡镇卫生院中本科、大专学历和中级职称人数很少,无执业资格、低职称者所占的比例较大。

四是我县农民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县仍有近1/3的患病农民不能及时就诊治疗。有1/4以上的农村家庭靠借债支付医药费。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这一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五是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近两年来国家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给予了足够重视和资金支持,我县也抢抓机遇,在县级医疗单位急救能力建设方面做了一定量的工作,新建了县医院传染病区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楼,并增添了部分医疗设备。但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控制重大传染性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还很不足。再加上对近年来对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的补偿机制不健全,乡村医生误工补贴不能发放,甚至部分乡镇对乡村医生的村组义务劳动也不能予以免除,致使他们对搞好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对保持全县预防保健工作取得的成效、健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了一定难度。

六是农村健康教育工作滞后。由于健康教育经费不足、卫生人员缺乏等原因,作为卫生部门和医疗单位开展群众健康教育存在着一定困难,难以支付健康教育成本,仅靠每年几次的集中宣传教育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我县农村群众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还处在很低的水平。

二、全县农村卫生工作的主要发展目标

1、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县、乡医疗卫生单位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并力争完成村卫生所的建设和改造任务,县乡村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设备能够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到2015年,全县村级卫生所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并逐渐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

2、预防保健工作:到2010年,全县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12.5/十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5.3‰以内,传染病疫情报告达到95以上,全县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覆盖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9以上,农村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98,儿童及孕产妇系统保健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全县新法接生率达到100,彻底消除新生儿破伤风,4-6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95以上;到2015年,全县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0/十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以内,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到100,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100。儿童及孕产妇系统保健覆盖率均达到100,4-6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97以上。

3、健康教育:到2010年,全县农民健康教育知识知晓达到80以上,到2015年,达到95以上。

4、农村卫生队伍建设:5年内,重点培养50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100名技术骨干,到2010年,使全县60以上农村卫生人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每所乡镇卫生院有3-5名医务人员在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半年以上。到2015年,80的农村卫生人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全县农村卫生人员全部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5、农村医疗保障:力争在2007年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全县农民群众参合率达到95以上,在2015年前,全县农民群众参合率要达到100。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彻底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健康水平达到和城镇居民同等水平。

三、近期的主要工作

为了按期达到上述各阶段的目标任务,近期我们将抓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争引卫生项目,提高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上对于农村卫生工作投入加大的机遇,进一步争取卫生建设项目,完成县、乡医疗卫生单位建设和改造任务。计划2006至2007年重点完成的有:县人民医院住院楼扩建,新天、南古中心卫生院和丰乐乡卫生院的改、扩建。对于村卫生所的建设项目,卫生局及有关部门也正在积极争取之中,将在今后的5年内分期分批完成。在设备配置方面,即将到位的有价值20万元的县医院救治能力建设配套设备。另外,还将重点争取对乡镇卫生院的配套设备和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执法监督车辆及办公设施。

(二)努力创造条件,力争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政府已于4月上旬向市政府递交了我县争取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报告。今年,卫生局在将着力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整顿、人员培训、新农合宣传等方面下功夫,并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今年下半年在我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争引中央及省、市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资金,进一步解决我县农村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

(三)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预防保健工作水平。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乡村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认真抓好结核病防治、“降消”等预防保健业务项目的实施,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扎实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四)着力加强农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以学历教育、进修深造、业务培训等多种有效的方式,认真扎实地提高县、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专业技术素质。县、乡医务人员主要是进行继续医学教育集中培训,乡村医生主要是提高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目前,我县第一批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工作已正式启动,92名乡村医生将在12个乡镇卫生院教学点利用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制作研发的视频教学系统进行为期两年的理论学习和一年的临床实习,毕业后将取得普通中等教育学历。

(五)加强爱国卫生工作,普及健康教育知识。今后,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积极开展卫生示范乡(镇)、村、户和卫生模范单位创建活动,争取上级对农村改水、改厕的投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进一步协调有关部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以集中宣传、分散教育等有效形式,抓好对农村群众的健康教育工作。

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7篇

现代林业具有多种功能,能够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为社会创造多种福祉。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发展现代林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县占全国总县数的66%,还有分别占国土面积18.1%和4%的沙地和湿地。山区、沙区、林区和湿地区生活着59.5%的农村人口,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发展现代林业,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发展现代林业是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对耕地的利用已基本实现了精耕细作,农业发展水平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0%,基本解决了全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对山地、林地、沙地、湿地的利用水平还很低。只有通过发展现代林业,充分利用好山地、林地、沙地、湿地这些非耕地资源,才能不断拓展农村生产发展的空间。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功能。据实地观测,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5%—20%,发展现代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有利于增加木本粮油、果品、菌类、山野菜等各种能够替代粮食的森林食品供给,减轻基本农产品的生产压力,维护粮食安全。

发展现代林业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功能,特别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多种林业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福建省和浙江省2005年林业产业总产值已分别达到920亿元和1060亿元,有力地带动了农民致富。福建省南平、三明等重点林区农民收入的一半来自林业;浙江省临安市白沙村把“砍”树变成“看”树,以森林旅游为依托,发展“农家乐”,普通农家一年的收入就达到5万元,多的达到20多万元。基层干部和农民们说:“绿水青山就是实现农村致富的金山银山。”

发展现代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增加村庄的林草覆盖、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农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发展高效林业产业,可以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供物质保障。许多地方通过发展现代林业,不仅实现了绿化美化,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改善了干群关系、村民关系,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发展现代林业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实践。我国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占国土面积约90%的广大山区、沙区和林区,乡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集体林地管理。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由农民自己管理和经营好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福建、江西、辽宁等省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在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的民主管理进程。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福建省邵武市水北镇杨梅岭村在转让

一片山场时,就先后召开了11次村民代表大会。当地干部群众反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使村干部懂得了依法行政,群众懂得了依法维权。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是在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进程中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他们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二、发展现代林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巨大潜力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林业建设成效显著,林业产业总产值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到了7269亿元,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林业的多种功能还远未开发利用起来,林业的多种效益也远未充分发挥出来。

林地资源的潜力。我国林业用地是耕地的两倍多,但利用率仅为59.77%。林地生产力也很低,每公顷森林的蓄积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人工林每公顷的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同时,还有8亿亩可治理的沙地和近6亿亩湿地。三者合计相当于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倍多。在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些资源显得尤为珍贵,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

物种资源的潜力。我国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2400多种、野生植物30000多种,还有1000多个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一些物种一旦得到开发,便会显现出惊人的效益。我国花卉资源已开发形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朝阳产业,年产值达430亿元;竹产业年产值达450亿元;野生动植物年经营总产值已超过1000亿元。特别是黄连木、绿玉树、麻疯树等种子含油率都在50%左右,开发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

市场需求的潜力。从国内市场看,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供给缺口也越来越大。仅木材一项,我国每年的供给缺口就达1亿立方米以上。从国际市场看,木材等林产品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紧缺商品。国内国外两个巨大的林产品需求市场,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林业是一个与农民关联程度高、需要大量劳动力、且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是最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产业。我国农村大约有1.2亿剩余劳动力和1/2的剩余劳动时间。这些劳动力具有从事林业生产的许多便利条件。福建永安县洪田镇70%农村劳动力从事林业生产,人均年纯收入达4690元,仅5家规模竹加工企业就解决农村富余劳力1000多人,而且每年吸引外地民工800多人。如果把我国的林地资源潜力、物种资源潜力、林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和劳动力资源潜力紧密结合并充分发掘利用起来,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我国的生态状况,还可以创造巨大的财富,有效解决亿万农民的收入问题,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三、发展现代林业的主要任务以及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为了充分挖掘林业的巨大潜力,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作

用,国家林业局提出要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以兴林富民为宗旨,着力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实施工程带动,深化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加强科学管理,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0亿元。要完成好这一艰巨任务,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关系。

处理好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兴林与富民是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只有把富民作为林业建设的目的,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兴林的积极性;只有人民群众生活富裕了,才能为林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要树立兴林为了富民、富民才能兴林的理念,并将其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总目标和林业工作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予以坚持。

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现代林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消除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挖掘林业发展的潜力,发挥林业应有的效益,从而使农村和林区群众安居乐业;只有确保农村和林区的稳定,才能进一步凝聚人心、集聚力量,为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现改革的预期目的。因此,必须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进稳定,以稳定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确保现代林业健康发展。

处理好生态与产业的关系。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现代林业的两大任务。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只有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满足了社会的生态公益和精神文化需求,才能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更大的余地,发展林业产业;只有建立起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支持、保障林业生态体系的发展。要树立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理念,坚持林业生态和产业两个体系建设一起抓,形成以生态促进产业,以产业扩大就业,以就业带动农民增收,以农民增收拉动林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双赢。

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首先必须保护好森林资源,同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是为了利用,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要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要努力转变林业增长方式,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观念,始终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到质量、效益上,既追求较快的发展速度,又要保证较高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在确保扩大造林总量的基础上,强化科学管理,实行集约经营,保证建设效益。

四、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今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如何加快现代林业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显得十分重要。按照我国“十一五”林业工作总体部署,结合当前实际,要着重落实以下几项措施。

(一)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合各地实际,应尽快在全国农村推进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减轻税费、规范流转、综合配套”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真正使广大林农务林有山、有责、有利。

(二)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尽快组建国家林业科学中心、国家林业科技创新试验基地和林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支持和鼓励直接为农民服务的龙头企业组建林业科技研发中心,建立对农村林业发展具有强大支撑作用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科技培训和推广力度,以林业站和林业科研院所为主体,以远程林农教育培训网络为辅助,开展科技下乡等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发挥林业科技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促进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切实提高林农的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

(三)继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在稳定投资的基础上,通过充实和完善,使之与新农村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的有关后续产业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耕农户继续得到实惠;在继续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同时,努力将这项工作扩展到土地沙化和石漠化严重的其他省区,并大力发展沙区产业,使更多的农村群众从工程中受益;尽快启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湿地保护工程,充分发挥其防灾减灾、涵养水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功能;保证重点生态工程和其他林业工程在保障国土安全的同时,成为农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载体。

(四)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直接带动作用。要加快制定《林业产业发展政策要点》,重点支持发展有农村特色、有市场潜力、农民参与度高、农村受益面大的林业产业。在重点集体林区要把乡镇企业等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发展农村林业产业的主要载体,培养“一县一主导产业、一乡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带基地带农户之路,增强林业产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要在农村培育一批新兴林业产业,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增强农村集体的经济实力。

(五)加强村屯绿化和四旁植树。把村屯绿化和四旁植树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加以推进和实施。积极鼓励和引导各地结合村庄整治规划,以公共设施周边绿化和农家庭院绿化为重点,实现学校、医院、文化站等公共设施周边园林化,农家庭院绿化特色化、效益化,公路林荫化,河渠风景化,最终形成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农村人居环境。

(六)着力解决“三林”问题。要把以林业、林区、林农为主要内容的“三林”问题,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特别是要加强林区道路、电力、通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林区教育、卫生、饮用水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要加快林区经济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促进林农和林区职工群众增收。

(七)实施“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计划。国家林业局确定,2006年,林

业要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好16件实事。其中包括重点改善100个县的生态状况;粮食主产区农田防护林网控制率提高1个百分点;加强重点地区森林灾害防治工作;抓好100个县的森林经营示范工作;建设一批商品林示范基地;扶持100个名特优经济林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一批野生动物养殖等特色林业产业;指导和扶持建立林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立林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展360万人次农村林业实用技术培训;建立一批林业科技示范点和示范户,培养一批懂政策、会经营、有技术的新型林农和林业科技“明白人”;完成退耕农户林权证发放工作;落实对农民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创建50个社会主义新林区示范点和扶持200个贫困林场脱贫;加强林业援藏、援疆和对口扶贫工作。林业部门每年都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办好几件实事。在此基础上,每两年评选表彰100个“绿色小康县”、1000个“绿色小康村”、10000个“绿色小康户”。

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8篇

农业和农村的自身发展,首先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知名农产品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要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1]。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继续做好转产转业工作。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加快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一是要满足供给,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二是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发展;四是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农产品消费不足,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思路应是:一是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减少小而全,实行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使农民互为消费者;二是加快城市化进程,通过农民“市民化”扩大消费群体[2],拉动农产品消费。实现农民身份由单一的农业劳动者转变为二三产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㈠农业结构调整要通过区域分工来实现在农业结构的调整中,要通过区域的分工来实现。要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农业比较优势,要在不同区域进行重点调整。这涉及到不同区域的战略性定位,只有明确在战略性层面上的分区域结构调整路径,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不同的产业要素增长,实现要素流动和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实现调整的“战略性”。东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定位是“局部地区的现代化集约农业”[3]。在突出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农业表现为高投入、高效益,其中外向型农业将占很大比重。中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定位是“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基地”。而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定位是“突出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应将退耕还林、还草、与发展特色水果、特色种养业并举,同时充分开发农业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通过充分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在非均衡发展中实现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均衡与协调发展。

㈡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要分阶段完成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要通过阶段性目标逐步完成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全局性的特点,时间跨度很长。一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重点,调整供求关系阶段;二是以优化区域布局为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阶段;三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为重点,促进农业产业升级阶段;四是以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依托,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阶段[4]。

但在近期的农业发展中要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要做到农业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凸现;二要做到农业信息化、农产品市场网络形成;三要做到农产品产销衔接,供求平衡;四要做到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五要做到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提高,东部地区逐步形成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六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就业结构优化;七要着力使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工农协调发展;八要农业管理体制初步得到改善。

在远期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应实现两项目标:一要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二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现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首先是农产品质量标准与监测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农业科技示范场。目前在调整建设中对无动物疫病标准示范区建设已经起步。对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也已颁布实施。因此,各级政府应在这些方面积极加大财政支持工作力度。如以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以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等带动种养业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竞争力。

其次是在培育农产品优势产业带方面。努力把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落实到建设项目上,带动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

再次是抓农产品加工业。在信息、产品运输、基础设施配套、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民致富。

调整农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使农村更好地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这是我们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全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曾对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指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逐步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转化科技成果的技术推广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农业科技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既要追踪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又要满足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既要重视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又要重视技术推广;既要发展高新技术,又要重视常规技术;既要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又要注意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集成配套;既要重视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又要注意提高农业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㈠要大力发展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要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统筹城乡农业经济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首要任务。因此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是农技推广的基本力量,提高人员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各级财政要拨出专项经费作为启动资金,支持各地以现有乡镇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有计划、有重点地创办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场,使之成为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在结构调整中发挥带动作用。

㈡要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要推进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必须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要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和科学园区,并制定扶持政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先进技术产业集团。各地应从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出发,扶持具有一定优势的研究机构,以多种形式的研究机构,进入企业,或创办研究、开发、应用一体化的企业。要切实抓好先进技术引进工作。鼓励各地从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对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和合资、合作的农业项目,要在项目配套资金和相关配套条件方面给予支持。

我国农业发展目前又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人多、地少、水短缺,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要靠政策调动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要靠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靠法制严格保护耕地,最终要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因此农业科技工作要面向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整合力量组织科技攻关,尽快推出一批突破性新品种、新技术。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加强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制高点。

从根本上讲,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繁荣,实现农民增收致富,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因为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对农民进行综合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产业,增强农民的自我“造血功能”。

三、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为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农科教各部门形成合力,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积极深入地推进科教兴村计划。要按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借助城市的农业院校和农科院所的研究力量,指导各村因地制宜地制定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加强农民科技文化为主的阵地建设。组建具有农民教育、科技培训、市场信息交流等多种功能的农民科技文化组织,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普及科技知识。通过在农村建网络村、农民电子信息室、文化室、农民技术职业学校、农民夜校、农广两校和农民远程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在农村架起与各地广泛联通的“信息高速公路”,不仅使农民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极大地开阔农民视野,为农民带来先进的经济、文化以及思想意识。

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整体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要进一步整合各方面资源,集中力量,整体推进,要把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引向深入。要通过联合技术攻关、共建基地等多种形式,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重点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继续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阵地建设来带动农民科技文化的提高。要结合发展种养业专业村、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旅游观光和设施农业,加强农民的种植、养殖、营销、管理、建筑、法律等综合知识培训,依托各类科技计划和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进行有序流动,引导农民广泛、积极地参与到各个产业的经营中去。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好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农村,自身,发展,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2/21/content_4207811.htm,2006-02-21.202006年02月21日06年02月22006年02月2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29/content_5670478.htm,2007-01-29.

[3]党国英.建设新农村关键是提高支农效率[N].中国青年报,2006-02-15.

上一篇:难忘的一幕小学作文200字下一篇:关于丽江木府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