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历史教案

2024-06-29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历史教案(精选9篇)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历史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法学法:采用“诱思自学、合作探究、分层评价”教学模式、多媒体演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内 容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诱思自学

课前

准备 搜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以及张学良的有关史料

搜集整理,在课前做好有效准备

布置课前任务并对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体会中国军民的亡国之痛和期盼光复故地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学生欣赏歌曲

走 进 课 堂

一首悲怆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东北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园的渴望。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苦难的历史。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自主

学习

学生结合导学案的设计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主学习感知课文。

学习中发现问题及时记录便于提出。

已确定的知识及时巩固利于反馈。

组织学生自主;指导参与学习,对出现的问题给予矫正;并给予适时的精当点拨。使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

合作探究

展示

成果

交流

评价

“导学案”中基础知识部分

各小组在各自的展示区展示自主学习后的成果,反馈后巩固;

采取各种形式相互检测提问,彼此作出必要的评价

对学生的展示从效果和成果方面及时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在交流中及时有效地给予精当点拨。 生成

问题

释难解疑 在展示成果、交流评价后自主生成问题和疑惑,从而就围绕这些在展示成果、交流评价后自主生成问题和疑惑合作探究和解难释疑 在展示成果、交流评价环节中肯定其他小组的成果;并在展示成果、交流评价后自主生成问题和疑惑,从而就围绕这些合作探究和解难释疑 在交流中及时有效地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适时的精当点拨

建构“脑图”

见后面的注释1 根据学习的成果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找出历史事件的联系.在这环节中使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得到提高和升华 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适时的精当点拨并做好学情的分析以指导以后的教学

分层评价

分层

检测

分层评价试题(必做和选做)附

利用本节课所学解答设置的问题,独立完成,相互批阅

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精当点拨并做好学情的分析以指导以后的教学

课后自主研修

阅读:学习拓展 写一篇读后感

课下阅读后完成

注释1:

时间 时间

地点 人物

九一八事变 借口 西安事变 经过

经过 目的

结果 结果

意义

时间 时间

地点 人物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历史教案 第2篇

1、能够记住“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学会分析和归纳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思考题1: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能够分析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

思考题2: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能够归纳概括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

思考题3: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采取不同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1: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不是偶然事件?

例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是()①日本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 ②日本爆发经济危机,陷入困难境地 ③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忙于应付本国危机,无暇东顾 ④蒋介石政府集中兵力“围剿”红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问题2: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蒋介石为什么不顾民族安危,采取不抵抗政策?

例2 导致中国东北三省不到半年就全部落入日军之手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闪电战的威力 B、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中日力量对比悬殊 D、国际帝国主义的绥靖政策

问题3:概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态度及表现。

三、目标检测 完成课后练习题 配餐作业

一、基础题

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目的是()A、占领东北 B、变中国为殖民地 C、促使蒋介石扩大内战 D、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主观条件是()①日本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 ②日本爆发经济危机,陷入困难境地 ③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忙于应付本国危机,无暇东顾 ④蒋介石政府集中兵力“围剿”红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3、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有利的客观因素是()A、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B、经济危机使得日本经济困难 C、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方针 D、中国国内局势动荡,战争频繁

4、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不到一百天便占领了相当于日本本土面积2.5倍的中国东北三省,日本官兵死伤仅199名,导致这种战况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闪电战的威力 B、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中日力量对比悬殊 D、国际帝国主义的绥靖政策 5、1933年举起抗日反蒋旗帜的国民党将领是()

①冯玉祥 ②李济深 ③吉鸿昌 ④蔡廷锴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有()

①抗日游击队 ②抗日义勇军 ③抗日联军 A、①② B、③ C、① D、①③

7、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特点是()A、保留原东北军的指挥系统 B、形成独立的军事编制 C、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 D、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

8、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政治要求是呼吁国民政府()A、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民主权利 B、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C、制订宪法,给人民民主权利 D、废除***,实现民主自由

9、九一八事变后,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的爱国力量不满蒋介石对日妥协的政策,纷纷举起抗日的旗帜,他们()①成立东北抗日联军 ②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③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④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革命政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巩固题

1、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幻想国际干预 B、集中军事力量镇压国内革命 C、借以削弱东北军力量 D、惧怕抗日力量强大威胁其统治地位

2、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没有立即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主要原因是()A、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党 B、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还明确的对日政策C、“左”倾错误在党内仍占统治地位 D、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3、1933年,国民党部分爱国将领举起抗日反蒋旗帜的原因不包括()A、民族危机的加深 B、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 C、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D、中共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影响 4、1931—1936年,中国抗日民主运动的特点是()①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②参加者有人民群众也有国民党将领 ③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④主要抗日力量未能有效地联合起来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5、从根本上说,促使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将领抗日反蒋的因素是()A、阶级利益和政治立场所决定 B、中日民族矛盾的逐步加深 C、受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 D、受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

6、在抗击日本侵略的过程中,中国各阶层人民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武装,其中具有统一组织和领导的有()①抗日义勇军 ②抗日游击队 ③抗日联军 ④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⑤十九路军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三、提高题

1、日本东方会议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唯第三期之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②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③经济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华的步骤 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绝非偶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①妄图称霸亚洲,争霸世界 ②为了摆脱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 ③欧美各国忙于国内经济危机 ④蒋介石政府正加紧“围剿”红军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有关九一八事变的论述,正确的是()①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 ②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而策划的 ③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南下,美日矛盾加深 ④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妥协退让,以牺牲民族利益换取反动政权的苟安,而中国共产党号召人民抗日,以换取民族危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取决于()A、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B、两党力量的大小不同 C、两党矛盾尖锐 D、同日本关系的不同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8年9月,张学良对东北大学生的训词:“要将自己看小些,将国家看大些,就是说自己不要自看的太重,而有害于国家。” ——《张学良文集》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说:“我爱中国,我更爱东北,因为我的祖宗庐墓均在东北,如由余手失去东北,余心永远不安。但余实在不愿以他人的生命财产,作余个人的牺牲,且不愿以多年相随、屡共患难的部属的生命,博余一人民族英雄的头衔。”

——《文史资料选集》 材料三:1933年张学良对人说:“只要有人能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不论他是哪一个阶层的人,我都愿意把我自己所有的力量给他,并且我愿无条件地服听命于他。”

——《黎天才自传》 材料四:1934年1月张学良说:青年人“何以无出路,还不是由于你的国家太弱了吗?整个国家的苦闷与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的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

——《张学良文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

一、材料

三、材料四,概括张学良的思想倾向。

(2)材料二反映的张学良的思想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对比材料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历史教案 第3篇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 思想改变 联合抗日 西安事变

纵观从日本入侵东北到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下东三省沦陷,然后到被迫下野留样考察,最后到发动西安事变,这三个历史阶段张学良作为一个重要角色,他对爱国思想有过无数次挣扎,也曾经经历过数次细微转变。下面就来一一论述:

一、忍辱负重,对蒋妥协

九一八事变之后一直到热河失守这段时间期间,张学良的政治生涯跌入了低谷。在这个阶段张学良的思想是极力挣扎的,纵然有满腔爱国统一抱负,却又不得不为保存东北军实力考虑,此时的张学良,内心的矛盾主要集中体现为维护国家统一利益还是维护东北军狭隘利益。为什么他要拼命地保全东北军队,就是因为他始终挂虑着观念中的地方主义因素,迫使他毅然实行了不抵抗政策。但与此同时,受国破家亡的打击,他积极支持和拥护东北救亡运动。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4天,东北爱国人士王士一向张学良提出要组织东北救亡团体、全力满足东北义勇军抗战的要求,地点就在北平协和医院,张学良也默认了东北军人参加抗日团体的请求,而且暗中给予帮助。此后,他在暗中支持东北军抗日团,全力帮助那些流亡民众和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支援东北义勇军是他最愿意做的事,虽然他还不能与蒋介石的政策完全背离,但他与民众反日爱国行动是基本保持一致的。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为何日军能轻而易举地霸占了东北,又盯上华北,想搞“华北五省自治”,就是因为张学良和东北军盲目奉行“不抵抗主义”。1931年12月7日,蒋介石电令在北平的张学良阻止学生反抗,是因为他收到东北流亡学生组织请愿团赴南京请愿的消息。然而机智的张学良就用谎言瞒过蒋介石,他说学生“不服劝解,不听劝导。倘以武力制止,则该站紧邻使馆,又恐别滋事端”等。[1]156

二、旅欧考察,反思国内形势

1933年3月4日,热河沦陷,再度掀起了全国上下谴责张学良的浪潮,张学良被各种罪名“花花公子”、“生活放荡”、“欺诈”等骂名扣在头上。蒋介石假装全力支持张学良守热河,事实上却在攻打鄂豫皖三省,私下里还准备让何应钦接替张学良的位置,主持对日妥协。就在热河失守后,全国喧哗一片,怒谴国民政府,强烈要求张学良撤职,国人的哀鸿遍野彻底刺痛了张学良的心。他对王卓然说:“如果中央决心抗日,就要向日本宣战,动员全国人民与日本决战。我决定亲临前线,为国家而死我很自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谁知蒋介石却暗示张学良主动下野,张学良顶着蒋介石的压力和舆论的冲击,只好发出下野通电,夫人于凤至和赵四小姐陪同张学良一起出洋。

1933年3月12日,张学良带着家人回到上海,当天,张学良就公开发表讲话:“东北军是国家的军队,即使我免去了职务,但作为军人,我应该将所统军队还给中央。现在我因为辞掉了这个职务,才有空闲的时间,来增加学科知识,锻炼自己的意志,还能修身养性,成为国家的好良民,如此闲适的生活,不是所有平民百姓都会去追求的。现在我能够实现这个愿望,就希望以后社会人士可以待我如平民百姓,我将很感谢你们这般对待。”

张学良从欧洲考察回来后,他的心中充满的是大公无私的爱国激情,对于国家统一充满了信心,也认为自己应该为国家的统一作出最大努力。这也就集中体现在后来不久后,当蒋介石派他前往西北剿灭共产党时,张学良一开始的时候自信满满,认为完全有能力帮助蒋介石尽快实现国家的统一,然后就能够一致对外,向日本帝国主义开战。旅欧归来的初期,张学良发表的演讲其中有一句最经典:“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体质和脑汁虽然相同,但中国人的爱国之心为什么就远远比不上外国人呢?中国人多半怕死,贪图荣华富贵,而外国人却誓死效忠于自己的国家。”张学良觉得国家利益永远要高于个人利益,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中国人为什么无出路,还不是因为国破民穷,国家的前途才是最重要的,这关系到全国人民。所以只有解决国家的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2]57

张学良回忆起当初的不堪岁月。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 ,而自己又做了蒋介石的替罪羊,还被迫出洋,所以精神就更加颓废,只能靠注射吗啡强来安慰自己,最后竟然染上了这个毒瘾。才三十多岁的他,曾经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长得一表人才的少帅却已变得行动迟缓,骨瘦如柴,说话支支吾吾,就像七十多岁的老伯一样弱不禁风。赵四小姐无比担忧,于是便请张学良的顾问端纳和他的好友宋子文前来劝告他,她希望少帅可以戒掉毒瘾,端纳说话一直比较直接,他劝张学良趁下野这个机会,悬崖勒马,东山再起。最后还是宋子文的一句话如棒槌敲醒了张学良:“汉卿,你一定要在出国之前把毒瘾戒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这也关联到国家的对外形象”

张学良这才恍然大悟,如果给人一副“东亚病夫”的样子,势必使国家形象大损,西方人可能还会借机侮辱,为什么“不抵抗将军”不反抗呢,还不是因为太弱了无力抵抗啊。下定决心戒毒,张学良立即让宋子文请了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德国名医,请他治疗毒瘾。

过了半个月生不如死的折磨后,张学良硬是凭着自己的毅力和信念,终于摆脱了把自己摧残地体无完肤的毒瘾。德国米勒医生惊呼:“这是一个天大的奇迹,张汉卿坚不可摧的意志力,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还偷偷跟端纳说:“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药可以治疗毒瘾,完全是靠个人的意志力和无坚不摧的信念来战胜痛苦的,张学良真是一个能吃苦的汉子。”自己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戒掉毒瘾,张学良也很惊讶,也许正是因为爱国的力量吧,他不想让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特别是他这个代表整个中国的人。

nlc202309051330

三、拥蒋剿共抗日,以图对内统一

在1935年12月18日,日本在北平正式成立了有“自治”之实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张学良觉察到日本已经不断扩大侵华,联想到日本人对中国提出的无理要求不单单是局部的土地和主权这么简单,更可怕的是日本决心要趁机消灭中国!这样看来中日问题只会越来越复杂,根本没有和平解决的可能,所以中国能做的反击只有对日抗战。原因很简单,日本要以“大陆政策”来统治中国,从而解决其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在矛盾。张学良偷偷考察了日本的大陆政策,认为它在山县有朋时代便有了一定的解说,而到了田中义一时代,就列举了大陆政策的所有纲领,首先侵占台湾,其次收服朝鲜,征服满蒙,然后占领中国全土,最后征服世界。他还进一步研究了日本之所以推行大陆政策的原因,是为了通过战争带来新的领土和资本积累,解决其资本主义国家内在矛盾。

张学良是一个东北人,日本人在东北的所作所为,他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1921年日本进行秋季大训练,任关东军司令的本庄繁陪同张学良赴日观操。这次访日,张学良切身体会到日本对中国的图谋不轨。1928年张学良接替父帅的位置,执政东北,来促进东北与日本进行外交。

在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到热河失守,东北军退守关中,张学良逐渐认清楚了对日实行不抵抗主义是错误的决定,日本亡我之心不死,中日之间就难免一场恶战,绝对不可能有和平解决的希望。因此,他在1936年秋的报纸上,公开发表了对日实行抗战的言论。然而,从张学良一开始的不抵抗主义,到后来的决心抗日,其思想经历了一段非常复杂的过程。而导致张学良出现这种复杂的思想转变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下,日本对我国的侵略气焰越来越嚣张,中华民族随时面临着灭亡的危险。然而,面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命令,张学良又不得不暂时搁置与日本人决一死战的念头,转而充当蒋介石的打手,对共产党实施围剿。在国家面临灭亡,民族被肆意涂炭的危机关头,张学良终于下定决心,不再任由日本人嚣张跋扈,不能继续愚忠于蒋介石,必须发出强有力的呐喊,唤醒全国人民积极投入对日战争。于是,在1936年6月的一天,张学良对着长安军官训练团的全体教职员激动说道: “中国的土地主权被 人剥夺;人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没有保障;我们已经到了生死边缘。”[3]143

其次,在旅欧期间的所见所闻,使张学良对抗日“准备论”不再抱有任何期望。1933年3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辞职,赴欧考察。在欧期间,张学良细心考察了欧洲各国的政治军事,他说世界列强备战的事实已经摆在眼前,即使厌恶情绪高涨。断言对日本不能一再妥协,积极宣传抗日“准备论”。张学良对抗日“准备论”的有效性深感怀疑,因为张学良认为政府对抗日准备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主张“要马上将准备与行动联系起来”。

他反思了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的自傲心理。他说:旅欧归来“自信心确实高了,对于过去的一切也确有所觉悟。张学良表示“我已决心为国牺牲了,所以东北军也要有牺牲精神,还有我的部下也要随同我来为国牺牲”。张学良从抗日雪耻出发,将反共和拥蒋抗日作为前提,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寄予了深深的希望,他的思想和行动之所以进入了误区,就是因为他无条件拥护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蒋奉若神明。

1934年,蒋介石派他去陕西“剿共”,少帅胸有成竹地表示一定在三个月内完成。就这样张学良先后任“鄂豫皖剿匪副司令”和“西北剿匪副司令”,率东北军进攻红军,希望国民党可以统一中国,再实现自己的报国愿望。然而事与愿违,两个月都不到,三个师的兵力就已经被消灭地所剩无几,张学良为此大受刺激。大批释放回来的官兵,皆在探访亲友时大力宣传红军的优待和陕北的情况,被俘的官兵不仅没有一人被红军枪毙,反而受到物质上的优待和人格上的尊重,这就愈发动摇了张学良“剿共”的决心。

1935年11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大上提及剿共失利之事,对着众人破口大骂:“有些草包将领,三十万大军竟然统统被打得落花流水,赢家却是陕北的一二万残兵败将,真是耻辱,窝囊。”令人更恼怒的是蒋介石还取消了东北军两个师的番号,终止发食粮,更拒绝补贴两个阵亡将领家属的10万丧葬费,张学良痛哭地感叹:“我张汉卿活到这个地步,奋斗了大半辈子,竟然到最后比不上那10万元。”经过一番思考,张学良的思想终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开始怀疑乃至抵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更觉悟到与红军再战只能是自杀,所以必须反抗,逼蒋抗日,否则,我们会鹿死他手,死得更惨。从1936年开始张学良就开始与红军进行秘密联系,并且双方达成了停止交战的协议。

四、发动西安事变,逼蒋联共抗日

为了表明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张学良在12月12日当天即向全国发表申明,声称自己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和促使全国一起武装力量抗日救国,绝不是因为一己之私,篡权夺位,同时,自己也不畏惧牺牲,甘愿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做出牺牲,并在随后妥善处理了此次事变的善后工作,将蒋介石平安护送回了南京。毛泽东曾经对委员们说:“在12月25日那天,如果张汉卿先生没有送蒋介石先生回南京,如果蒋先生处置西安事变的做法我们不认同,那么和平解决永远都只会是一个妄想,不可能实现,而且国家也会变的一塌糊涂,这必然会使日本人大肆入侵中国,将中国洗劫一空,中国也许会因此亡国,就算不亡国,至少也要受到颠覆。[4]153

究根揭底,反日爱国思想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才使他走上联共抗日道路的。如果没有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和东北军强烈要求抗日的呼声,就没有促使张学良转变思想的巨大推动力。有两个重要原因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一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二是东北军奋力抗战所取的成效,正是因为这两个重要条件,张学良才能够用行动诠释自己对国家的热爱。他的戎马生涯,立志报国,为民除害,视国家前途为己命的精神人人敬仰,他的传奇让世人着迷。

参考文献:

[1]魏晓文.论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2]张同新.从国家观演变看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结[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3]白冬.张学良爱国主义思想发展历程及其历史探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01)

[4]胡玉海.张学良国家统一观的理念与实践[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作者简介:沈宗艳,女,1975.10.08,蒙古族,辽宁省朝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学。

历史小话剧剧本:西安事变 第4篇

编剧:工商11-5 人物:旁白、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侍卫 道具:椅子、桌子、书、侍卫的枪、作战地图

镜头一,地点,西安,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张学良的办公室,1936年12月11日,旁白: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军被蒋介石调到西北去攻打红军。12月4日,蒋介石亲自到西安,逼迫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部队到陕北前线“剿共”。张、杨连续几天力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都遭到蒋的严厉训斥。

张学良:虎城兄,今天你到老蒋那里去了,老蒋怎么说啊?

杨虎城:唉,还不是老样子,他说,要让他联合共产党抗日,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他说我们不要上了共产党的当。连你都劝不了老蒋,我去也是白去啊。看来老蒋的心真是铁做的。张学良:虎城兄,你我都是中国人,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寇占领我东北已经五年了,我哪天不是盼望着打回东北老家啊。可是如今老蒋却硬是要我们在这里打共产党,不知要打到何年何月啊,我实在是忍受不了了。12月9日那天西安的学生游行要去向老蒋请愿,宁愿被打死也要前进。唉,幸亏当时我们东北军和你西北军都没有开枪,否则真是民族的罪人啊。我们身为军人,还不如这些学生勇敢,真是羞愧啊。真是对不起东北的三千万父老兄弟。明天我最后一次去劝老蒋联共抗日。如果老蒋再次拒绝,那我们只好“兵谏”了。

杨虎城:好吧,如果真的到了行动的时候,我们西北军密切配合东北军,两军共同行动,活捉老蒋,逼他抗日。镜头二:

(旁白:第二天张学良来到蒋介石住所华清池,蒋介石正在阅读文件)侍卫:委员长,张学良将军求见。蒋:让他进来。(侍下)张:委员长,你好!蒋:好呀,我正要找你!

张:委员长,我还是来请求抗日的。蒋:看,你又来了!

张:你看看,日本占领华北后,现在又企图灭亡华北,如再妥协,不加以制止和反击,整个中国将轮于敌手,到是我们就成为千古罪人了。蒋:没那么严重。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剿共”。

张:共产党一再表示愿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而且也拥护你为最高领袖,到时你不但是最高领袖,还将成为全民族的伟大英雄。

蒋:汉卿,你还年轻,你这是受了共产党的欺骗!

张:委员长,内战无论谁赢,都会使中国力量削弱,使日本坐收渔人之利呀!蒋:好啦,不要再讲啦!我决心已下,不会动摇。张:委员长,我个人和东北军始终是站在你这一边的。过去,无论风风雨雨,我们都支持你,甚至代你受过。九一八的不抵抗政策,完全是由你决定的,而我却遭到全国人民的攻击和唾骂。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完全是为了维护你的威信,以利于今后领导全民族的抗战。今天我们的态度依然如故。(声泪俱下)

蒋:(一拍桌子)张学良,我告诉你,即使你用手枪把我打死,我“剿共”的政策也不会改变!

张:(悲愤)那还有什么可说的,我走了!蒋:(恼怒):太不像话拉,教训起我来了!旁白:

张学良最后一次劝蒋联共抗日的努力失败了 第二幕

【杨虎城坐,赵四侧立。两把椅子】

【张学良上,杨虎城猛地站起,和赵四一同迎过去】 杨:张兄,怎么样?委员长怎么说?劝动了么?

张(笑):哈哈,还不是一样!我一提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他就爆炸了,一炮把我轰了出来,还赏了一顿教训,什么“攘外必先安内”,根本就是勇于安内怯于攘外!这块大石头!杨:事到如今,还这么糊涂!咳!

赵【扶张,神色担忧】:委员长的名字真不该叫介石,改叫顽石!汉卿,杨主任,这如何是好?

张【看赵,坐】:难道我们就听天由命?难道全中国就听天由命?!杨:不行!我们有责任,尽人事然后听天命!赵:可是,不值得„„

杨:有什么?就是把十七路军这么扔出去了,也摔得响,摔得值!张:„„你可当真?!

杨:笑话,我们可是中国的军人。

张:哈哈哈,说得好!连我这个“不抵抗将军”,也真的不得不抵抗一次了!如果以身作则,就能叫委员长警醒过来,那我们个人不如豁出性命进这最后一谏。第三幕

旁白:1936年12月11日,张学良于杨虎城在屡次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停止内战而遭到蒋的严词拒绝之后,为了民族大义,两位将军毅然决定扣押蒋介石,实行最后一谏——“兵谏”。12日清晨,华清池里枪声响起,仿若春雷。

【士兵一队押蒋介石上场,在张学良杨虎城面前停下】【张杨并肩而立】 【一士兵搬椅子放在蒋身后】

士兵队长:蒋委员长坐!(不是很恭敬的语气,带一点命令)【蒋忿然,坐】【士兵二人拿枪站在后面】 【张挥手示意其他士兵退下,队长站在张身侧(跨立,站远一点)】 蒋:汉卿,你这是什么意思?

张:委座受惊,我要说的,仍是那老一套。蒋:我不答应又怎样?

【杨上前,从腰间拔枪指蒋,怒视】杨:没有不答应!国之将亡,委座不仅不联合全中华一致对外,还强令国人自相残杀!甚至捕抓各界爱国志士,对手无寸铁的学生暴力镇压!倒还真是爱国有罪,卖国有赏了!委座眼睛迷糊,今日我乃为您擦亮!【期间,蒋站起,背对枪口,神情佯装不屑】

【(杨说完话)张上前按下杨的枪口】张(对蒋):西安全市已由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接管,惊扰委座,多有冒犯,请您海涵!即日我于杨将军将通电全国公布事变,请委座斟酌!(对士兵)张:送委座回公馆!【士兵押蒋下】 【张扬随下,队长随下】

旁白: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于杨虎城联合全国发表抗日救国8项主张的通电,扣押蒋介石,西安事变震惊世界。第四幕

旁白:同日,张学良密电陕北保安中共中央。当夜,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一个方桌四个凳子,桌上茶杯,地图】 【周恩来上,面对观众坐,其他三人随意】 共产党员甲:没有想到,少帅竟做出如此惊人之举!

共产党员乙:少帅冲动!如今老蒋被扣,老汉奸何应钦倒是终于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借口,趁机借刀杀人!

共产党员甲:亦不知宋美龄夫人又将如何?——国民党内部已经大乱了,莫非又要来一轮中原大战?

共产党员乙:西安事变实乃保国之壮举!共产党员丙:甚是。西安事变是为了抗日救国,为了一西北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全国而发动的,这是它的进步性质,然而,事实多少带有军事阴谋的方式。扣留蒋介石然而其力量并未受损,国民党内派系复杂,如果处理不妥,确有可能造成大规模内战!【周恩来立发言】

周:(之前一直沉默,现在沉着冷静开始发言)诸君,如今张杨两位将军向我们发来了电报,邀请我党代表去西安谈判,若此行顺利,则可以令事变走向更积极的前途,即结束“剿共”内战,使我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得以早日实现,使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这是全国人民所希望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凝聚起来反抗侵略的基点。三人一齐:说得好!我党亦要为国尽心尽力。【下】

旁白: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率领代表团,带着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和平解决”方针,到西安与张、杨将军以及国民党进行解决西安事变的三方和平谈判。第五幕

旁白:1936年12月22日,宋美龄一行作为国民党代表抵达西安。【蒋介石来回踱步】 【宋美龄上】

宋:(激动)Darling!【蒋转身】蒋:夫人!你来了?

宋:若不是汉卿尚且顾及与你的兄弟情义,你怎么还见得了我?眼下国内舆论十分不利,何应钦要打,共党要和,你还不快定夺!蒋:我要剿共,攘外必先安内。

宋:汉卿尚识大局,你却糊涂了么?我来,是抱了必死的心的,但汉卿不是要你的命,更不是要我的。他不过要联共抗日。

蒋:夫人,差异。吾妻爱国明义,须知今日一切以国家为重。共匪乃心腹大患,一日不除,我一日不得安宁。

宋:若当真以国家为重,当务之急乃与之共御外侮,你若能联共抗日,不仅保得自己安全,更能置共党于麾下!这道理,你竟不懂么? 蒋【沉默半晌】:好吧,你代我与汉卿去说。【下】 第六幕

旁白:1936年12月23日至24日,在西安张学良公馆,宋美龄、宋子文代表南京国民政府于张学良、杨虎城以及周恩来等中共代表进行谈判。

会上,周恩来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即:

一、改组南京政府,驱逐亲日派。

二、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

三、即刻停止“ 剿共 ”,联共抗日。

四、召开救国会议。

五、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

六、蒋介石回南京后,保障张、杨将军安全。【两张方桌拼起来成横桌】

【共党周恩来,记录员一边,张杨一边,美龄和子文一边】 宋子文:„„不成,中日武力相差太悬殊,不能马上抗日!杨:如今还说不能,莫非真要待到亡国么?

张:如若国共两党、全国人民联合,四万万的中华人怎么会亡于区区日本!

宋美龄:汉卿莫要激动„„只要红军服从国民政府改编,听从我党同意调遣,介石亦愿意停止内战。【众看向周】

周:如果蒋先生接受并保证实行我党提出的要求,整个红军将以大局为重,在保有完全自主领导权的前提下接受改编,之前的事,我党既往不咎。宋子文:好,我党会慎重考虑。【众人点头】

周:蒋先生违背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十年内害了多少革命党人,我党此次并非忘记了他们的流血牺牲!然而当下情势危急,不抗日无以图存,不团结无以救国,我党愿意以中华民族为先!且我曾是蒋校长的部下,于情亦愿此事和平解决。

张、杨:周先生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德报怨,令人钦佩!我们保证委员长安全回南京。宋美龄:介石愿以人格担保,兑现承诺。

周【笑】:衷心期望蒋校长回去,领导抗日到底。第七幕 【卖报郎上】 卖报郎:卖报!卖报!大号外!张、杨将军接受共党调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将军亲自送蒋公回南京!

学生甲【走上前】:报郎,一份报!

卖报郎:好嘞!同学,你们今日怎么不游行了? 【递过报纸】

学生乙: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举报纸高呼】张学良将军逼蒋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然建成,我这就参军打鬼子去啦!【学生转身,走】

卖报郎:哎呀!等我!我也去!【追去】【下】

纪念九一八事变牢记历史主题作文 第5篇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冬关军突然袭击沈阳,发动了一场侵华战争,东三省被侵占,成为日本帝国侵略中国的开端,从而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3000多万条生命的牺牲,成为现在永远抹不去的“国耻日”。

九一八的鸣笛振聋发聩,中华儿女们一个个地站了起来,成就出现在的中国。

“唔——”响声持续着并不断变大,中国的发展没有停步,别国的实力也并没有让步,国耻不止有一个,大大小小的侵华事件只会增加,永不减少,几十年间多少人在不断投入事业,为国家建设,多少人在不断努力学业,为祖国争得光彩,多少人在流撒血汗,保家卫国。落后就会挨打,_多年前的今天,弥漫硝烟炮火;_多年后得今天,阳光明媚。_多年前有多少个生命渴望得到自由,逃出战争的“牢笼”,_多年后就有多少人身处安宁、和平。

浅谈西安事变重大历史意义 第6篇

现代大多数人的认识是这样的。它实际上的意义真的有这么大吗?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浅见:

1. 没有西安事变,中国是否就不抗日,或者打不了抗战了呢?

实际上,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日战事几乎每年都在进行,而且在长城、古北口抗战还打出了威名,打出了一个“大刀队”。日军南侵的气焰受到打击,虱伏了好几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后,按理说抗战力量更强大。但是为什么在西安事变之后才半年多,77事变就爆发,日军就开始全面侵华了呢? 这说明,至少在日军眼里,抗日统一战线并没有那么强大。

2. 西安事变的真正受益人是谁?无疑是共产党。

不少朋友都认为,陕北的红军当时处境并没有那么困难。这是“成王败寇”以后的想当然。

陕北是一块很贫穷的地方,自唐宋开始,它就是完全依赖内地经济保障的边防地带。这块地方一下子要养活这么多军队,其困窘可想而知。

看看后来蒋介石一停止发饷,边区政府立刻陷入经济危机,甚至有饿死人的现象,就不难理解。南泥湾,“359旅好榜样”,都是那时候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立刻 就开始东征西征。因为不打出去实在没法活。结果,东征没有任何效果,死了刘志丹,撤了回来。西路军则干脆全军覆没,回民马家军的剽悍,是不能轻易视之的,十几年后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都还对他们心有余悸。

就在西安事变之前,蒋调来中央军三十万,准备以河南为基地,最后解决陕北红军。如果没有命运之神的眷顾,中国现在的历史已经改写了。要知道,红军是很厉害,可他们毕竟不是神仙。

江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一直都说是因为王明左侵路线的结果。但在斯诺的<西行漫记>里,其实已经说的很客观明白。最后一次围剿,是蒋的“步步为营”,“堡垒封锁”的战略取得了胜利。中央苏区最后黔驴技穷,不得以给挤了出来。那么可以想象一下,在经营了十年的江西,鄂豫皖,都无法立足的红军,在人生地不熟,吃饭都成问题的陕北,如何坚持下去,是很成问题的。

更加严重的是,陕北在地理上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封锁的地方。西路军的下场,实际上就是整个中共可能要面对的结局,他们跑都没地方跑。

当时,只有联蒋抗日是生存下去的唯一机会了。

3. 东北军剿共连战连败。损失了三个师,其中有一个还是精锐。

但是,这并没有让东北军元气大伤,而且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东北军在小张指挥下战斗力之差,打回东北老家只是妄想。

看看东北军早期抗战表现就知道: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一枪不放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1933年1月1日,日军进犯关内,榆关抗战爆发。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1933年2月21日,日军再进热河。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蒋对张还是很讲义气的,调他去陕西剿共,是因为觉得那时候红军已经不堪一击,给他个容易的果子吃而已,并不是想利用共产党搞垮东北军,而且一看他失利,立刻调集中央军来帮助战。

4. 至于说到小张想入党,被共产国际拒绝。这种话当八卦听听就好了。且不说张那样的生活作风怎么能真心入党,他真的入了党,他这么大个东北军的摊子叫中共怎么消化得了?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历史教案 第7篇

[关键词]西安事变;中共中央;除蒋;释蒋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3-0005-04

西安事变时毛泽东手中无蒋却坚持“除蒋”,其中的原因就是中共中央政策演变的基点与逻辑走向的起点。但长久以来的相关研究却一直有意无意地回避或弱化毛泽东的“除蒋”政策,更遑论其原因,以突出中共中央对和平解决的主导作用,这就直接导致了对有关史实的漠视或误读与内在逻辑的混乱或断裂,对中共中央随后演绎的“释蒋”自主抉择自然也就难有共识,以致误以为是苏联干预的结果。历史事实表明,正是毛泽东对“除蒋”政策的坚持,才真正掌握了对事变和平解决的主动权。

一、“除蒋”之缘起

毛泽东的“除蒋”主张起于西安事变之初。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在致中共中央的“文寅电”中说:“蒋之反革命面目已毕现。”[1]毛泽东收到后立即在复电中建议:“蒋介石必须押在兄自己的卫队营里,且需严防其收买属员,尤不可交其他部队,紧急时诛之为上。”[2]上述电报表明事变之初西安与延安双方并肩战斗情同战友。随后中共中央致电刘少奇:“号召人民及救亡领袖,要求南京明令罢免蒋介石,并交人民审判。”[3]这时中共中央的“除蒋”态度,除了表示对事变的支持,还只是对张学良以防不测的建议,但情况随后发生了重大变化。

12月13日凌晨4时,中共中央又致电共产国际,汇报了对事变的政策,再次要求“你们的指示望速告”。[4]这份电报表明中共中央直到13日的凌晨根本不知道也没想到苏联会反对西安事变。

苏联在公开表态的前夕,给中共中央发来了事先“打招呼”式的急电。据时任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工作人员郭绍棠的回忆:“1936年12月13日也就是西安事变发生第二天,共产国际执委会从莫斯科向中共复电。”[5]电报的中心内容主要三项:谴责西安事变;蒋介石领导抗日;必须“释蒋”。“指示中共应争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利用这一时机与蒋介石作友善的商谈,促使其赞成抗日;并在有利的和平解决的基础上,自动将蒋释放。”[6]苏联出乎意料的答复使得中共中央不得不在13日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重新商讨对策,详细考证见本人与他人合作的《西安事变期间中共中央的13日会议新考》,发表在《党的文献》2013年第6期,此处不再赘述。正是苏联对西安事变的强烈谴责,以及强烈要求中共中央与苏联保持一致的电报,使得毛泽东除了“除蒋”再无其他选择,不过这时的“除蒋”已经有了新的内涵,就是显示与苏联截然不同的立场。

二、“除蒋”之坚持

毛泽东坚决“除蒋”的态度起于13日的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认为:“把蒋除掉,无论在哪方面,都有好处。”[7]这是中共中央“除蒋”政策的正式形成。毛泽东为什么在苏联要求“释蒋”后却坚决主张“除蒋”,而且进一步明确指出有益无害,这是问题的关键。因此,只有遵循毛泽东在会议上的思路,确认“除蒋”对红军究竟有什么重大“好处”,才能真正找到毛泽东不顾一切坚决“除蒋”的原因。

苏联对西安事变的强烈谴责使得中共中央面临的主要矛盾立刻由蒋介石转变为张学良。这一牵涉全局的重大变化几乎被历来的研究者所忽视,也就失去了正确解读毛泽东坚持“除蒋”的钥匙。其实很简单,如果张学良误以为中共中央暗中与苏联联手而与红军反目为仇,那首当其冲可能遭殃的必定就是中共中央。不仅毛泽东此前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而且已经被分割在黄河两岸各自为战的红军也立刻危在旦夕,正在西安工作的众多同志更是命悬一线。因此,当时红军面临的最大危险不是蒋军的进攻,更不是斯大林的压力,而是张学良因为误解而翻脸。这一迫在眉睫的危机决定了中共中央首当其冲压倒一切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迅速表明与苏联不同的立场以重获张学良的信任。唯有如此,红军才能转危为安,才可能参与西安事变的解决,否则后果难以设想。理解了张学良的态度与红军的生死攸关,也就理解了当时苏联的干涉根本不可能改变中共中央坚持“除蒋”的决心和决策,因为事实很清楚,如果当时与苏联趋同立场,红军再无重获张学良信任的可能,无疑是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中共中央迅速采取了行动。14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彭德怀、贺龙、肖克、林彪、徐海东、徐向前等人致张学良、杨虎城电:“文日举义,元凶就逮,抗日救亡,举国同情,弟等率领全部红军与全苏区人民坚决赞助二将军领导之革命事业”,“立即宣布西北抗日援绥联军之组成,以张学良为西北抗日援绥联军总司令”,“以张学良、杨虎臣、朱德三人为主席团,张为主席,杨、朱为副,统一军事政治领导。”[8]这份毛、朱、周、张率红军主要军事将领集体向张学良表态的电报起码有三层含义:一是不管苏联及世界舆论如何,红军坚定不移地与张、杨站在一起;二是强调了对蒋介石的“元凶”定性,充分体现了坚持“除蒋”的决心;三是拥戴张学良为西北联军最高领导。确实,当时没有比坚决“除蒋”的决策和表态更能证明中共中央与苏联立场的截然不同、对西安事变毫不动摇的支持和对张学良一如既往的真诚,更能迅速争取危难之际张学良的信任。

然而要重获张学良的信任谈何容易。受到苏联当头棒喝的张学良已经不可能只凭电报中的私下表态就能与中共中央重修旧好。尽管没有电报档案,但被苏联骗怕了的张学良当时必定要求中共中央立即公开表明对西安事变的立场以检验态度的真伪,因为随后中共中央采取的两项紧急行动就是明证。

第一项是立刻改变13日政治局会议刚作出的有关决议。据《周恩来年谱》记载:13日“会议肯定西安事变是革命的,推动抗日的。决定采取不与南京对立的方针,不组织与南京对立的政权。还决定中共中央暂时不发表宣言。”[9]中共中央决定“不发表宣言”显然是避免与苏联分歧的公开,但如果继续坚持这一决议当然就别想取信于张学良。为了后者,中共中央已经顾不得前者了。

第二项是立刻发表公开宣言。15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林祖涵、徐特立、王稼祥、彭德怀、贺龙、叶剑英、任弼时、林彪、徐向前、陈昌浩、徐海东等红军将领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国民政府公开电,认为西安事变是“不满蒋氏降日卖国之所为,而蹶然揭出正义之旗耳。”并且要求“立下决心,接受张、杨二氏主张,停止正在发动之内战,罢免蒋氏,交付国人裁判”。[10]这份电报联署的人员更多,声势更大,首次作为正式声明公开了中共中央坚决支持西安事变与要求“除蒋”的决心。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又致电驻莫斯科的中共代表团,请他们将这封电报转给共产国际书记处。”[11]为了向张学良证明真诚与无辜,中共中央破天荒地公开了与苏联的分歧。

16日,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第316期在第二版上以四分之三的篇幅,在“蒋介石罪大恶极——十年反革命五年卖国”的醒目标题下,历数蒋介石的罪状,结论是:“蒋介石血债累累,罪恶滔天,虽百死也不足以赎其罪于万一。”《红色中华》显然是在配合中共中央的声明进一步取信于张学良。

中共中央连续的公开行动有力地向张学良证明了与苏联的态度毫无瓜葛,也证明了中共中央的态度依然像12日致张学良的电报那样坚定不移。

三、“除蒋”之插曲

学界一直有“除蒋”政策是否受季米特洛夫16日电报影响的质疑,其实这完全是个误解。

苏联对中共中央的公开表态极为震动,并迅速在斯大林办公室举行首脑会议研究对策。据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日记的记载:“1936年12月15日,讨论中国问题的会议,有库西宁、马努伊尔斯基、莫斯克文、王明、邓发、爱尔科利、曼达利扬参加。1936年12月16日,到克里姆林宫见‘五人小组。斯大林、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奥尔忠尼启则。对中国事件交换意见。”[12]如果说苏联15日的会议还有各部门负责人参加,16日针对中共中央15日公开电的会议则是最高首脑会议。季米特洛夫说:“磋商后同意向中共中央发以下电报。”这就是所谓的共产国际“16日来电”,表明这份电报是在会议结束后的当天就发出的。

长期以来,学界对季米特洛夫的16日来电究竟有没有译出比较重视,其实对当时的毛泽东而言根本无关紧要。

季米特洛夫16日的电报原文在以往的相关史料中已经有所简略,在相关的研究中更是经过反复转引而有所失真。因此,为了更准确地展开论证,必须完整地再现这份电报的原貌:“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给中共中央的电报,1936年12月16日,急件。中共中央:答复你们的来电,我们建议采取以下立场:1.张学良的行动,无论其意图如何,在客观上只能有损于中国人民的力量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并助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2.既然这次行动已经发生,就应该考虑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要坚决主张以下述条件为基础和平解决事变:(1)通过吸收几名抗日运动的代表和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的人士参加政府的办法改组政府;(2)保障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3)停止实行消灭红军的政策,并与红军实行合作抗击日本侵略;(4)与同情中国人民反击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下的国家实行合作。最后,我们建议不要提出与苏联联合的口号。请通报国统区的党组织。收到此电后请速确认。书记处”。[13]这份电报原件起码说明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凡涉及这份电报的具体内容时,几乎全都省略了电报原件标明的“急件”性质与最后至关重要的那句“请速确认”,从而把一份十万火急的指示电报变成了一份普普通通的沟通电报;二是这份电报并非像以往所认为的那样,是对中共中央在西安事变后所有发给共产国际电报的统一回复,而是针对15日毛泽东等以个人名义发表的公开电,目的显然是要纠正那份公开电中所提出的、与苏联政府的态度格格不入的相关政策。为此,这份电报的最后一句特地强调:“收到此电后请速确认。”季米特洛夫显然急于了解中共中央在收到电报后的态度,因此也显得咄咄逼人。

但中共中央18日致电共产国际说:16日的来电“勤务组弄错了,完全译不出,请即检查重发,至要”。[14]这份电报的实质是显示毛泽东已经对来自苏联的干预不屑一顾。

其实退一步讲,即使共产国际16日的来电当场译出,但只要把其内容与斯大林13日来电的内容相比较,不仅少有新意,而且还根本不是同一个级别。毛泽东对斯大林13日电报的“释蒋”建议都不在乎,难道会见到季米特洛夫16日的电报就立刻转变政策?更何况如前所述,当时中共中央根本就不得不坚持“除蒋”。就此而言,不管共产国际16日的来电是否译出,都不会影响毛泽东的“除蒋”立场。

四、“除蒋”之危机

毛泽东坚持“除蒋”以争取张学良信任虽然竭尽全力却并非一帆风顺,其中至少出现了两次危机。

首先是张学良不派飞机。12月12日24时,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共产国际书记处:“叶剑英、王稼祥已去西安,恩来日内即去。”[15]从电文看,毛泽东是让周恩来在13日就赶往西安抢得先机。13日,毛泽东给张学良的电报中提出:“恩来拟来西安与兄协商尔后大计,拟请派飞机赴延安来接。”[16]13日深夜,毛泽东又发电张学良:“恩来及同行人员计共二十人,拟于十六号午赶到肤施城外,请派飞机届时往接。”[17]15日,毛泽东又电告张学良:“恩来本晨出发,明十六日晚到肤施。请派飞机于十六日上午到肤施机场视察,见有‘天下二字即降下接周。”[18]这份电报发于中共中央15日的公开声明之后,但张学良依然不派飞机。

其次是张学良的“动摇”。1936年12月16日注定是西安事变中的关键日子,不仅出现了共产国际“完全译不出”的电报,也出现了张学良看到中共中央的声明后致毛泽东的一份重要电报,其主要内容可以从当天毛泽东给张学良的复电中知其大概:“毛泽东一边提醒张学良加强和平攻势,一边又很明确地对张学良指出:只要蒋仍在人世,各方犹豫观望不可避免,张对此应有足够估计,不应因此而动摇,应‘坚持到底,集结部队,提高士气,发动民众,防止反动,要‘干到底胆大些,‘要赶快消灭敌人。”[19]这就是说,张学良已经不能“坚持到底”了,毛泽东甚至要“防止反动”了。对于张学良的“动摇”,应该说毛泽东在事变初起就有预感:“不要想得太简单和死板,你如何能断定张学良一定会听我们的话,对我们一点疑忌都没有么?”[20]但是预感一旦变成现实,对毛泽东来说还是非同小可。因为蒋介石在张学良手中,中共中央虽然坚持“除蒋”,其实根本无蒋可除,或许这就是张国焘所言之毛泽东的“买空卖空”。如果能够最后决定蒋介石命运的张学良在关键时刻“动摇”而导致自行“释蒋”,对中共中央的威胁之大可想而知。

其实,张学良的“动摇”有其原因。中共中央的声明使得张学良没有理由不信任毛泽东,但也使得张学良有了新的顾虑。当时张学良的旗号是“兵谏”,目的在“劝”而非“除”,实质是表明其为“忠臣”而非“叛将”,当然也就失去了置蒋介石于死地的理由。因此“兵谏”难容“除蒋”,两者无法合二为一,如果公开邀请周恩来到西安,“兵谏”就难以自圆其说。而张学良当时除了坚持“兵谏”也已经别无选择,这就决定了支持张学良就必须支持“兵谏”,要支持“兵谏”就必须放弃“除蒋”,否则张学良就不得不“动摇”。毛泽东当时显然正面临着极其艰难的抉择,就是“除蒋”与“兵谏”必须两全其美,因此必须拿出更高的政治智慧来解决新的难题。

五、“除蒋”之共识

17日凌晨5时,毛泽东急电刘鼎:“刘鼎转李毅兄:甲、恩来昨到肤施城外,肤施民团守城不开,交涉不听。乙、有何方法接恩来到西安请即示。”[21]这份电报显示毛泽东到17日凌晨还在为周恩来能够早日到西安做最后的努力,因为当时周恩来已经“准备骑马上西安”。[22]有无飞机的实质关系到张学良是否同意让中共中央参与解决西安事变的大问题。如果没有张学良的点头,且不说周恩来将冒多大的风险,即使平安到达,也早已错过时机,其后果当然不言而喻。中共中央究竟能否参与事变的和平解决已经到了最后关头。

17日中午,张学良终于派出飞机把周恩来接到了西安。毛泽东与张学良在最后几小时内究竟达成了什么共识,周恩来17日午夜在与张学良首次谈判结束后给“毛并中央”的电报就是证据:“张同意在内战阶段不可避免围攻西安前行最后手段。”[23]“同意”两字再清楚不过地表明这条内容是周恩来提出的,张学良表示接受。这就是毛泽东与张学良最后形成的共识:如果西安受到攻击就“除蒋”,否则就支持张学良的立场。张学良则从一味保证蒋介石的安全调整为支持毛泽东的立场。换句话说,“除蒋”与“兵谏”在有条件“除蒋”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由于至关重要,周恩来在电报中把这一共识作为与张学良谈判成功的首条内容。宋子文在其日记中说:“汉卿直言不讳告诉我,其委员会已经决定,若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事,为安全起见,他们将把委员长交给中共。这决非凭空之威胁。”[24]

18日,中共中央发表致国民党中央的公开电,其中提出:“本党相信,如贵党能实现上项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不但国家民族从此得救,即蒋氏的安全自由当亦不成问题。”[25]这是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首次公开表态在一定条件下不仅保证“蒋氏的安全”,还包括“自由”,也就是同意有条件“释蒋”。这一公开电显然是与张学良达成最后协议的一部分。

至此,历史事实已经显示了毛泽东与张学良在17日上午达成三项协议的大致内容:双方同意有条件“除蒋”;张学良立即派出飞机接周恩来到西安;中共中央18日公开声明有条件“释蒋”。

中共中央在张学良危难之际,不仅始终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和压力坚定不移地支持西安事变,更于关键时刻全力帮助张学良能够理直气壮地将“兵谏”进行到底,促成了内战的停止和统一战线的建立。

综上所述,表明西安事变中共中央从“除蒋”到“释蒋”的政策转变,既是在多方博弈中力争利益最大化,也是为了支持张学良的“兵谏”诉求而做出的自主选择,并不是因为服从斯大林或共产国际的命令。

参考文献:

[1][2][4][15]张友坤、钱进、李学群.张学良年谱(修订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98.802.825.825.

[3][10][25]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316.320.322.

[5]莫斯科电报有没有起作用?北京日报2006.12.11.

[6][20]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三册)[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333.333.

[7]张培森.张闻天与西安事变[J].党的文献,1988(3).

[8][16][17][23]关于西安事变的三十四份文电[A].文献和研究,1986(6).

[9]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38.

[11]高广厚.共产国际与西安事变[J].党史通讯,1986(11).

[12]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0.

[13]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丛书(15)[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265—266.

[14][19]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55.331.

[18]毛泽东关于周恩来到延安请派飞机去接致张学良电(1936年12月15日)[A].争取东北军联络工作史,1999.299.

[21]毛泽东关于请接周恩来到西安致刘鼎转张学良电(1936年12月17日5时)[A].争取东北军联络工作史,1999.302.

[22]郝建生:西安事变前后的周恩来[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82.

[24]宋子文西安事变日记[A].百年潮,2004(7).

作者孙果达系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教授,陆旸系南京政治校区上海校区副教授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历史教案 第8篇

报国

九月十八日十时,天空中响起了凄厉的防空警报,足足响了20分钟,这天是我们的国耻日。现在,我们就翻开这中国历史上最沉重的一页。

1931年9月18日清晨,日本关东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大举进犯沈阳,短短四个月内,长春,锦州,哈尔滨等各大城市,在蒋介石的一声“不许抵抗”中相继沦陷。美丽的东北三省和三千万勤劳的人民就这样轻松地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甘愿做日寇的奴隶。东北沦陷后不久,各地区的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等无数抗日民族英雄。东北人民在XX年的水深火热后,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把日本人赶回了老家。

但是现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竟数次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其国内少数右翼分子,千方百计美化日本侵华这一铁的历史事实,这引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警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不能忘记这个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深的一道疤痕。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应铭记在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

1931年9月18日,是中国最耻辱的一天。当天,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发动武装进攻,接着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武装侵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为了重温历史,我们今天观看的“九一八事件事迹”,让我感触很深。

本片介绍了“九一八”纪念馆收集的资料图片。一幅幅图片让人看了心惊肉跳、毛骨悚然。有一幅图片展示的是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残害中国人民。还有一幅是日军屠杀中国人民,并把人头挂在电线杆上示众。看着这些图片,我的心在流血,在颤抖。通过解说,我还知道了日本帝国主义很早就有侵吞中国的野心,他们制造许多伪证,说中国侵犯了日本人的利益,并向中国挑衅,无能的清政府竟签定了丧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帝国主义还不罢休,出兵侵占中国的领土,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进攻北大营。国民党军队7000余人听从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惨遭失败,只用了20天左右时间,华北沦陷,日本人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长白山上焚烧的尸骨、713部队遗留下来的实验室,都是不可抹去的历史罪证。他们毁我家园、辱我民族,掠夺去的是大批奇珍异宝留下的却是死尸遍地、血迹斑斑。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反抗,不屈的中国人民共产党联合抗日,虽然共产党的武器没有日本先进,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也被抓住很多,不过共产党员曾说过一句话“竹签是用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杨靖宇、赵一曼等等的抗日英雄,就是凭着这种意志、气魄,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历史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温历史,我们才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铸造出来的,如果不好好学习,又怎能对得起先烈们呢!“九一八”事件也让我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建设出强大的、富绕的国家才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这部影片更赋予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更多文章

九一八事变作文演讲稿关于重温历史立志报国_1200字

XX年纪念九一八事变演讲稿精选范文3篇

九一八事变演讲稿-青少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

九一八事变纪念活动学生代表发言

中学生纪念九一八事变演讲稿优秀范文

纪念九一八事变演讲稿:观看爱国电影有感

纪念九一八事变演讲稿

牢记九一八事变血与火的历史启示 第9篇

时间可以抚平创伤,却无法抹去记忆。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入侵我国东北。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拉开了长达的抗战序幕。“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起,中华民族开始了走出苦难的艰难跋涉,开启了逆转命运的历史征程。

国破家亡的历史记载着屈辱,气壮山河的抗争见证着伟大。“九一八”事变点燃了日本法西斯侵略亚洲的战火,中国人民最早投入到反抗侵略、争取自由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以3500多万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的惨重代价,取得中国近现代史上抵御外敌侵略的首次完胜,为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作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唤醒的民族意识、展现的民族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起势不可挡的伟大力量。

恩格斯曾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今天,奋进在复兴之路的中国人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与和平发展,更加坚定地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不断从历史中获得深刻启迪,才能牢牢把握发展走向,开创美好未来。

苦难中蕴藏历史的警示。“九一八”事变的耻辱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明治维新之后,率先在亚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国力大幅增长。面对强敌入侵,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顽强抵抗,付出巨大人员伤亡。惨重的损失深刻表明,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让百姓安居乐业就无从谈起。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历史命题励精图治、接续奋斗,是当代中国人必须肩负的重大使命。

救亡中迸发不屈的精神。“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一曲《抗敌歌》,抒发中华儿女的悲愤之情。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感召下,“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四万万众,坚决抵抗”,书写了现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奇迹。正是在绝境中奋起的抗战精神撑起民族的脊梁,为中华民族命运的伟大转折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抗争中形成历史的选择。在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旗帜鲜明的全民族抗战立场和正确的抗战主张,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历史地成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赢得最后胜利的坚强领导核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坚如磐石才能砥柱中流。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自信和坚定的步伐迈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正义与和平的力量不可阻挡。日本法西斯的覆灭充分证明侵略必败的铁律。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的和平秩序,是国际共识,也是时代潮流。谁破坏这一共识,违背这一潮流,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绝不会答应。

世界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坚持走自己的路,拥有无比广阔的前景。勿忘“九一八”的警钟响起,83年前的黑暗一页早已翻过,中华民族站在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崭新历史起点。当昨天的深重苦难化作前行的深沉动力,我们必将用今天的不懈奋斗成就明天的美好梦想。

汇报人:

上一篇:乡镇安全生产工作总结汇报下一篇:微信朋友圈怎么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