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如何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2024-06-01

论述:如何选择风险应对策略?(精选6篇)

论述:如何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第1篇

论述:如何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应根据风险分析情况,结合风险成因、企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面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一)基本原则

(1)对超出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面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的风险,应当实施风险回避策略。

(2)对在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面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无意采取进一步控制措施的,可以实施风险承受策略。

(3)对在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面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愿意单独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或者减轻损失的,可以实施风险降低策略。

(4)对在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愿意接受他人力量,采取包括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进一步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或者减轻损失的,可以实施风险分担策略。

(二)结合不同业务选择风险应对方案

风险应对策略与企业的具体业务或者事项相联系,不同的业务或事项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同一业务或事项在不同的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同一业务或事项在同一时期也可以综合运用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应对策略。

(1)一般情况下,对战略、财务、运营和法律风险,可采取风险承受、风险回避、风险分担等方法。

(2)通常情况下,对能够通过保险、期货、对冲等金融手段进行理财的风险,可以采用风险分担、风险降低等方法。

(3)风险应对的选择还应从企业范围内组合的角度去考虑。一些情况是一个部门内的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但是从整个企业来讲却超过了风险承受度。还有一些情况是,企业内很多部门的风险可以相互抵消,不需要采取过多的风险应对措施。

企业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开展风险评估后,可以结合业务流程、风险因素、重要性水平和风险应对策略,在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立风险清单,建立企业风险数据库,为持续开展和不断发展和不断改进风险评估提供充分、有效的数据支持。

企业应当重视风险评估的持续性,及时收集风险及与风险变化相关的各种信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风险评估,适时更新、维护风险数据库。

论述:如何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第2篇

一、供应链金融及其基本形式

1. 供应链金融概述。本文中供应链金融是指以供应链中特大型核心企业客户商务履约为风险控制基点,银行通过对特大型核心企业的责任捆绑,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交易背景产生的流动资产作为融资授信支持资产来设计适当的金融产品或产品组合,将银行信用有效注入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为供应链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等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一种金融解决方案。

2. 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形式。如图1所示,供应链金融可以归类为四种常见的基本形式。第一种是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指中小企业作为供应商将符合银行规定的应收账款权利质押给银行并办理登记,银行为其提供资金融通的一种授信业务方式。第二种是处于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的企业以存货进行的担保融资,存货可以是原材料、零件、半成品、成品和油料等。第三种是销售环节的预付款融资,通常采用厂商银储四方合作授信的模式,即银行借助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的作用,实现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在由生产厂家和销售企业组成的供应链、银行和物流监管公司的监控下封闭运作,从而实现参与的四方共同盈利,共同发展的目的。第四种基本形式为针对最终客户的分期付款,指债务人在一定的期限内分期等额或者不等额地履行对债权人的特定义务。其中以原材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存货作为质押融资资产的属于动产质押融资,而应收账款融资和预付款融资是属于权利质押融资,而分期付款是属于信用融资。

二、逆选择和道德风险

供应链金融涉及核心企业、中小企业、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四个主体,由于存在自利思想,将导致各主体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关系称为委托代理关系。通常将掌握私有信息的主体称为代理人,将自身信息公开,但是没有掌握或没有全部掌握对方信息,处于信息劣势的主体称为委托人。四种供应链金融基本方式,往往会出现三种委托代理关系:第一种是核心企业不能完全掌握中小企业的私有信息,成为委托人;而中小企业掌握其自身私有信息,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是代理人。第二种是银行很难获得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成为委托人;而屮小企业往往通过公开途径就能获得银行存贷款利率等相关信息,可以当作代理人。第三种是银行难以获得作为物流监管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全部信息,成为委托人;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获得银行的完整信息而成为代理人。根据供应链金融交易合同签订前后,代理人和委托人的信息掌握情况,可以将供应链金融委托代理问题分为逆选择和道德风险。

1. 逆选择。逆选择是指签订合同前,代理人处于信息优势,掌握了某些对委托人不利的信息,并且利用这些不利于委托人的信息与委托人签订有利于自己的合同,相反委托人因为无法判断代理人信息的真实性,很可能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选择。例如:作为贷款企业的中小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融资时,故意向银行和核心企业隐瞒对其不利的财务消息、产品质量信息等,获得核心企业的担保,得到银行的贷款,这种行为是与核心企业和银行的需求相悖的。

2. 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签订合同后,代理人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向委托人隐藏其私有信息和努力水平,为使自身效用最大化,而以损害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效用为代价的行动。例如:医生在给患者的诊疗过程中故意开出高价处方以获得更多的药费提成,或者投保了房屋火灾险的房主故意将房子烧掉以骗取保费,或者是中小企业作为经销商故意隐瞒销售行为,采取现金作为销售回款方式,逃避银行的监管,导致银行收贷的困难等。

3. 逆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异同。逆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共同点是对市场交易和资源配置都具有副的外部性效应,表现为使市场价格扭曲和交易数量下降。由于信息不对称,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导致大量优质商品退出市场,劣质商品充斥市场,使整个市场表现为一种低效率的均衡状态。例如,在供应链金融交易协议达成前,作为代理方的中小企业故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财务信息、市场信息或者其他可以妨碍交易达成的信息,以便获得贷款来扩大市场;在交易协议达成后,在委托方不知情的情况下,代理方提供不符合协议承诺,但是委托方很难轻易判断良莠的质押产品,给银行放贷带来风险。这就导致了供应链金融产品本来应该提供给遵守承诺的优质客户,而事实是提供给了非优质客户。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时间层面的差异。逆选择是一个事前的概念,即代理人隐瞒信息欺骗委托人的行为在供应链金融交易达成前就已经发生,如果交易顺利达成,则使这一行为的目标得以实现。道德风险是一个事后的概念,代理人在交易实施前并不一定已经有了不诚实的想法,它是在交易达成后,代理人根据形势判断后,带有侥幸心理实施的不道德行为,这种行为是故意而为之,一旦被委托人或其他第三人察觉,将在道德上应受到谴责,严重的还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简易数学模型

1. 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生成机理。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通常认为是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对称信息”现象和由此产生的代理人的“投机倾向”产生的。供应链金融需要供应链中的各成员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等主体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与其他成员开展良好的合作,来满足各自发展的需求。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参与主体,往往又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自身目标与整体目标出现矛盾时,难免会出现只顾自身目标、损害整体目标的想法或行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建立交易关系或签订合同前后,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有些成员企业往往不会乐意将所有信息公开,会隐藏一部分他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信息,使各成员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所谓的非对称信息。非对称信息指的是某些参与人(代理人)拥有另一些参与人(委托人)不拥有的信息,信息的非对称性表现为发生时间的不对称性和信息内容的不对称性。

供应链金融交易主体进行行为决策和自主选择都离不开信息,而信息的收集需要成本。而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保护等制度性因素会增加信息收集的难度,交易主体收集的信息在数量上不足、质量上有缺陷,从而使交易双方信息掌握不均匀,也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作为经济人的行为具有“有限理性”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采取“投机倾向”,掌握信息的一方往往会在自利思想的驱使下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他们的这一选择将很可能会损害其他成员的利益,从而产生逆选择和道德风险。

2. 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简易数学模型。把供应链金融交易中处于信息优势的代理人所具备暗中行动的可能性称为投机倾向,用字母P表示。P是一个值域为[0,1]的概率值,P=0为不会进行暗中行动,P=1为一定会进行暗中行动。

影响P的因素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信息的对称度,又称信息的共享度或平衡度,用值域为[0,1]的I表示,I=0为信息完全不对称,I=1为信息完全对称(即信息完全共享);另一个是代理人选择暗中行动(投机行为)所可能得到的风险收益,用字母L表示。通常委托人与代理人的信息对称度越高,代理人选择暗中行动的可能性越低;信息对称度越低,代理人选择暗中行动的可能性越高;也就是说P与I成反向变动关系。

I与P的关系可以用图2的函数关系表示,称为“I-P曲线”。P与L是正向关系,即投机收益越高,采取暗中行动的可能性越大。

图3则称为“L-P曲线”。对信息对称度I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信息的搜寻成本C,委托人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必须付出高昂的搜寻成本,信息对称度提高了,就能降低代理人采取暗中行动的可能性。

图4表示C和I的关系,称为“C-I曲线”,C与I也是正向关系。

以上三个模型虽然简单,但是可以看出影响代理人逆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倾向的直接原因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的信息对称度和采取暗中行动的预期风险收益,间接原因是委托人为提高信息对称度而需要付出的信息搜寻成本。

四、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应对策略

1. 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数学模型整合与分析。从图2~ 图4可以看出,要应对供应链金融交易当中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就是减少或消除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中采取暗中行动(选择投机行为)的可能性,就必须要降低与I高度相关的P值,所以弄清楚I-P曲线的特征非常重要。西南财经大学卓志教授所做的一项针对100个18 ~ 60岁的成年人的风险态度调查结果表明:约有80%以上的受调查者在信息对称度为50%时就几乎放弃了采取投机行为的打算,约有90%的受调查者在信息对称度降为10%以下时才会实施逆选择或道德风险投机行为。这一调查的结论与图2基本吻合,从I-P曲线可以看出,有两条途径可以降低投机倾向,第一条途径是通过提高信息对称度促使I-P曲线上的点沿着曲线上移,从而降低投机倾向;第二条途径是通过加大代理人的风险成本促使I-P曲线整体左移,使代理人在同等信息对称度下选择更低的投机倾向。

为了更直观地探讨如何降低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投机倾向,我们将图2 ~ 图4放入同一个坐标中形成图5,该图可以清晰地展示I-P、L-P、C-I曲线之间的互动关系。

图5中,当C-Ⅰ曲线处于Ⅰ位置时,委托人付出Oc的搜寻成本能够得到Oi1的信息对称度,对应于第一象限中处于Ⅰ位置的Ⅰ-P曲线E点,委托人面临代理人Op1的投机倾向。如果委托人能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信息的平均搜寻成本,将使得C-Ⅰ曲线上移至Ⅱ位。这时,委托人付出同样的搜寻成本Oc,就能在B点形成高于Oi1的信息对称度Oi2,对应于Ⅰ-P曲线上的F点,则可以将代理人的投机倾向降至Op2。可以看出,平均搜寻成本的下降使Ⅰ-P曲线的点发生有利于委托人的移动。

在实践中,委托人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很难保持搜寻成本不变来提高信息对称度,那么如何在信息对称度既定的情况下,减少代理人的投机倾向,我们再来观察L-P曲线。加大代理人采取暗中行动的风险,即减少投机行为的风险收益,可以抑制投机倾向。从图5第四象限中的L-P曲线可以看出,当追加代理人采取暗中行动的风险成本,L-P曲线从Ⅰ位置移动至Ⅱ位置,同样的风险收益Ol将由于代理人净收益的下降只能在H点产生Op3的投机倾向。这样,未改变的信息对称度Oi1与已经发生改变的投机倾向Op3在第一象限形成新的交点E′,该点位于原来的交点E的左边。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在第一象限中得到无限多个类似的交点,将其连接起来形成新的Ⅰ-P曲线Ⅱ,也就是说,减少代理人投机行为风险收益能使Ⅰ-P曲线左移,使得在信息对称度不变的情况下代理人的投机倾向得以降低。

2. 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应对策略。逆选择问题中,供应链中低质量(不守信)的中小企业往往更容易获得供应链融资,高质量(守信)的中小企业最终被驱逐出市场,造成了资金的不合理配置。道德风险问题中,由于供应链中低质量(不守信)的中小企业掌握较多信息,投机行动很难被发现,根据上面的分析,在供应链金融中解决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信任机制,使代理人采取委托人期望的行动,能使得委托人更容易获取代理人信息,或者令代理人主动选择共享自己的信息,从而达到一种良好的协作状态。

第一,供应链金融参与者利益捆绑降低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如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时,核心企业和银行往往掌控了供应链中利润的绝大部分,如果能适当提高中小企业的利润分成,且核心企业主动与中小企业分享整个供应链中需求和供应等各种信息,协助中小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则可以减少中小企业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

第二,政府应该是市场经济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市场行为的直接参与者。核心企业和银行推动当地政府利用其行政权力强制规定在供应链金融交易中各主体要公开的信息、公开的程度和时间,可以改善信息对称度。例如,目前我国政府正在推行的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将大大推动信息公开和共享的程度。

第三,设计风险分担方案可以解决一部分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中,要求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和银行共同分担贷款不能回收的风险,可以使各方采用更加合作的方式,大大提高信息对称度,增加供应链成员的诚信意识,自觉约束其行动,积极配合银行,做好风险预防工作,化解风险。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中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机理,展示了其简易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整合和分析,探讨了降低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投机倾向,提出了实践中可以采用的一些措施。解决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需要作为委托人的银行或者核心企业,设计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信任机制,使作为代理人的核心企业、中小企业或物流监管公司采取委托人期望的行动。在实践中,设计供应链成员间的利益捆绑和风险分担方案,政府强制规定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制度,加大失信惩罚,采用物流网加大实时监控等手段可以有效解决一部分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而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彻底解决还需要我国诚信文化的建设和推广,使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成员能够提升诚信意识,自觉选择诚信行为,最终消除逆选择和道德风险。

摘要:本文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中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机理,展示了其简易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整合和分析,探讨了降低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投机倾向的途径,提出了实践中可以有效解决一部分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应对策略:一是通过设计供应链成员间的利益捆绑和风险分担方案;二是政府强制规定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加大失信惩罚力度;三是采用物联网加大实时监控力度。

一般论述类文本高考应对策略探微 第3篇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高考;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论述类文本中对概念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的理解。从历年的高考情况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进行考查。

1.解读题干。解读题干,准确把握试题指向,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一步。解读题干时,须明确要求理解的“重要概念”是什么,试题是从其内涵还是外延角度命制的。

2.分析结构。一是要从词语前后搭配理解词语含义。二是要从阐释句入手,在上下文里一般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阐释性句子,找到阐释句也就等于找到了答案。

3.辨析语境。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在语境中生成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只有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目的,才能够挖掘出来。

4.认清角度。在概念内涵角度命制的试题,解答这类题时须逐项审核该选项所述是不是这一概念的特征;从概念外延角度命制的试题,解答这类题时须逐项审核该事物是不是该概念的具体对象。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文中的重要句子”,是指内涵颇为丰富并且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句子。

1.分析结构。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必须要先进行分析结构再去理解其含意:如果是单句,首先要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就先要找准第一层,后进行层层推进。

2.抓住关键。我们要把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分析透彻,就可以推知全句甚至全段的意思。有些意蕴丰富的语句往往会利用修饰成分来揭示句子的内涵和外延,紧扣修饰语,就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意。

3.辨析关系。句子与句子是互相关联的,我们可以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找出表明前后上下内容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1)关联词:表示并列的有“和”“并且”“以及”;表示递进的有“而且”“甚至”;表示转折的有“然而”“但是”“不过”“与其相反”等等;(2)顺序词:“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时”等等;(3)总结词:表示结论的有“总之”“由此可见”等等,一般能表示出分总关系。

4.明辨修辞。使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可以从分析修辞的手法入手来透视深层意义。有时也须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文章主题等内容来加以理解。

三、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文章要点”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是全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是文章某些部分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是文章总的思想,在论述类文本中,也指作者的主要观点和看法。

1.“归纳内容要点”应注意以下几点:(1)通览文段,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一般表现形式有:段首提示性中心句、段末总结性中心句、段中过渡性中心句、服务于主体段落的另成一段的抒情性或综合性中心句;(2)抓关键词,提炼要点。有些文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语句,这时考生就必须对每个独立语句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意义来进行分析,抓住关键词对文段内容作归纳,提炼出内容要点。

2.解答“概括中心意思”的试题。文章的中心意思是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是以文章的重要内容要点为基础,也涉及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因此,“概括中心意思”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写了什么,即内容;二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即写作目的和写作动机。

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信息筛选”,就是根据阅读要求进行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相关信息。“整合信息”,就是对筛选的信息来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使之符合题目要求。

1.读文审题,准确定位。即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明确筛选范围,确定检索信息的区域。

2.借助标志,抓住关键。即借助文中的标志性词语,如:角度性标志语“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结构性标志语“首先”“其次”“不过”“那么”等。

3.紧扣题目,细心查找。文中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隐性的,做题时要注意在比较中透过表象,抓住本质。

4.归纳整合,认真核对。正确的信息整合完毕,心中得出答案,然后将该答案与选项进行核对。

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从文中关键语句中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观全文,筛选出可以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及观点态度的语句。主要抓“文眼”,并找出关键句和中心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从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文本在引述材料之后,往往会对这些材料作出分析评价,这些分析评价通常体现出作者的观点。应抓住作者的评论或议论性的文字。

3.从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文本中出现的不同观点、不同态度,要对在文中出现的不同观点、不同态度作比较分析。(1)正反对比: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观点;(2)相似辨析:对于相容、相交、发展、递进的观点,要在相似中辨析出不同,进而提炼出作者的观点。

作者简介:马玉忠,男,1967年生,汉族,甘肃酒泉人,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从事高中语文教学27年,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及教材研究。

论述:如何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第4篇

关键词:跨境电商,风险管控,期望效用,风险偏好

经济危机以来,传统集装箱大宗商品交易正逐渐被小批量、多批次、快速发展的外贸订单所取代[1],针对这种新的外贸方式,跨境电子商务取得了长足发展。据艾瑞统计数据,2013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3.1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31.3%,预计2018年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2]。目前我国跨境电商发展潜力巨大、发展速度迅猛,涌现了一大批以阿里巴巴、敦煌网等为代表的跨境电商平台。与此同时,平台下众多中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经营欠佳和外界融资担保不完善等问题给平台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风险。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如何降低甚至规避跨境电子商务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国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风险管控做了相关研究,Amaud Mehl等[3]对33个新兴市场国家1996—2008年间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了其债务构成、风险来源,实证研究了风险因素间的相关关系。Chan-gsoon Park等[4]基于期望效用同时参考先前风险测度提出一种风险决策模型,通过实例证明了该模型的可靠性。Embrechts等[5]总结了在风险价值模型中的3点不足,从假设条件、置信度、次生问题三方面完善模型。Jiping Yang等[6]将传统风险决策模型拓展至一般情况,同时该考虑个人的风险态度,能够较好的对风险进行管控。国内相关学者从风险形成的原因、风险的管理、风险的度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罗春林[7]探讨风险偏好对供应链策略的影响,以对“高赢利”和“低赢利”不同权重的关注作为零售商的风险度量,研究供应链企业的定价与订货策略。徐绪松[8]从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不同风险资产的配置问题,并将人的心理活动引入了投资组合模型之中,建立基于损失规避的最优投资组合模型。肖钢等[9]建议采取组合优化措施应对平台的风险,包括建立监管制,用其他途径转嫁平台风险,建立平台多方的协调机制等。

尽管目前对于平台风险管控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多是从管理角度进行研究,缺少对风险应对的定量分析。本文以跨境电商平台“设备时代”为研究切入点,分析平台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和风险管控流程,并基于期望效用理论对平台风险应对措施进行量化,考虑平台的风险偏好和预算水平,构建最大化应对措施期望效用的整数规划模型,求解最优风险应对策略组合,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最大化减少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

1 跨境电商平台风险管控分析

1.1 跨境电商平台风险与应对策略分析

目前我国跨境电商平台主要有自建、第三方和外贸电商代运营3种模式,其中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无论从平台集聚的商家数量、用户访问量还是交易规模上都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不同模式跨境电商平台所处外部环境相同并且面临着相似的风险挑战,因此本文选取“设备时代”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进行研究。“设备时代”是一家从事外贸交易的跨境电商平台,专注于中小成套设备及专机的出口,既为机电行业的中小企业提供外贸专业定制服务,又为其他行业的中小企业提供外贸综合业务服务。在平台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交易的不规范性等一系列问题会给平台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对这些潜在的风险因素如果不及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极有可能给跨境电商平台带来损失。以跨境电商平台“设备时代”公司近几年的跨境贸易案例库为基础,对交易过程中常见风险因素做了归总,如表1所示。

拿“设备时代”单据质押贷款这一具体服务来说,传统意义上的“出口单据质押贷款”是指外贸公司出口以汇款方式结算,凭商业单据和运输单据向银行质押申请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融资方式。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一直很难开展,银行不太信任中小企业,调查的成本也很高,中小企业贷款难。而“设备时代”这一跨境电商平台有所服务的企业日常的财务、报税数据,是最真实的经营情况,最能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未来的偿债能力,这是银行规避风险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平台帮助银行进行查验、调查工作,相当于“二银行”以帮助中小企业融资、贷款。

平台在进行单据质押贷款过程中常出现3类问题:1)申请单据质押得到会员单位信用资质无从考察,国内信用体系不健全,只能通过平台出口的业务数据进行评估;2)单据审核不严,导致单据质押后信用证单据有不符点,客户拒付;3)单据质押贷款后,平台会员(即国内工厂)临时出现问题,无法交货。通过对这三类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两类高概率风险,并列举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有效降低了平台的损失,如表2所示。

1.2 跨境电商平台风险管控流程分析

在某一时期内,跨境电商平台可能面临着多个风险,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可选取多个应对措施对风险进行管控,整个风险管控流程如下。

1)风险识别阶段。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识别和确认。

2)风险分析阶段。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发生后可能造成的影响,预估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

3)策略组合阶段。每一个风险应对措施都会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的结果造成影响,根据平台的战略目标选取最合适的策略组合,最大化降低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

4)措施实施阶段。根据第(3)阶段确定的策略组合,实施对风险的管控。

5)管控反馈阶段。在一个管控阶段结束之后,对此阶段的整个流程及管控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形成一个优化循环,提高风险识别、分析与应对策略的准确性和效果,如图1所示。

2 基于期望效用的风险应对策略选择分析

一般意义上,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既定目标的影响,本文中指跨境电商平台由于内在或外界的不确定因素导致平台预期收益的损失。美国经济学家F·H·奈特在其书《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对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了重要区分,指出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这表明可以借助风险管理和控制来降低风险。美国学者威廉和汉斯将人的因素考虑到风险当中,认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则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不同的人对同一风险的偏好不一样,则会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因此在进行平台风险管控时需考虑平台风险偏好,在此基础之上选择应对策略组合来降低风险。

2.1 风险期望

一般认为风险的大小取决于个因素:一是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p,定义为风险概率;另一个是风险发生时带来的后果l,定义为风险后果。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cx为任意一个风险事故x的风险量,px为该风险事故x的风险概率,lx为该风险事故的风险结果。绝大数情况下一个风险事故的风险量用风险概率和风险结果2个量相乘的结果来度量,即cx=px·lx,其中,px∈(0,1)。

广义的风险认为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没有获利。当风险带来损失时:

当风险既不带来损失也不带来获利时:

当风险带来获利时:

而狭义的风险则只能表现出损失,没有从风险中获利的可能性,用公式(2)表示。

在对跨境电商平台风险进行管控时,需要考虑如何组合应对策略来管控可能存在的风险,最小化平台业务风险值,也就意味着最大化平台风险应对策略的期望效用。

2.2 风险偏好

偏好最初来源于消费理论,是指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程度将待选择的商品进行排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消费者的主观购买意愿。风险偏好则是从风险容忍度发展而来,广义上是指公司在实现其预期目标的过程中能够接受的风险量,狭义上则是指个体对待风险时表现出来的态度。根据对风险的接受程度不同,可划分为风险厌恶型、风险偏好型和风险中性型3种。

跨境电商平台作为一个商业平台,其最根本的追求是商业利润,因而对于任何可能给平台带来损失的因素都是厌恶的,它只是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去接受这些因素的存在,并极力降低这些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因此可将跨境电商平台都看作是风险厌恶型,只存在对风险的接受程度不同。

在选择风险应对策略时考虑平台的风险接受程度即风险偏好,必须对平台风险厌恶进行度量。本文选用Arrow-Pratt测度对风险厌恶加以度量,在Arrow-Pratt测度中的描述系数有2种,分别是绝对风险规避系数和相对风险规避系数,表达式分别为常见的几种风险厌恶情形(效用函数不同)对应的绝对风险规避系数和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如下:

1)当效用函数为负指数形式时,μ(x)=-e-ax,a>0,有A(x)=a,R(x)=ax。

2)当效用函数为线性函数时,μ(x)=x,有A(x)=R(x)=0。

3)当效用函数为幂指数函数时,,有,R(x)=γ。

4)当效用函数为平方函数时,,有

3 风险应对策略选择模型

3.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如何有效管控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是每个企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跨境电商平台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影响因素更多,更加需要采取合理措施降低风险。对于那些可预料的,有过处理经验的风险,平台可以采取较为确定的、针对性强的措施来应对,这样效果也比较显著。对于那些不常见的、缺少处理经验的风险,可通过一般性的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跨境电商平台遇到的风险,往往不是单一风险因素的作用,而是多个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组合。

为了便于模型的建立,同时尽可能的与实际相符,做出如下假设:

1)跨境电商平台面临的风险R有多个,各个风险对平台的影响相互独立,单独对平台产生作用。

2)跨境电商平台风险应对措施S有多个,各应对措施对不同风险的应对效果不同,且应对措施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

3)风险发生的概率P与风险后果I已知。

4)应对措施的效用W和应对成本C已知。

5)某一时间段内对跨境电商平台产生影响的风险不变,没有新进或退出的风险因素。

6)某一时间段内跨境电商平台的风险偏好程度不变。

3.2 参数定义

构建考虑平台风险偏好的,基于期望效用的风险管控策略选择模型,对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定义如下。

基本变量:

Xij:为0-1决策变量。表示当风险Ri采用应对方案Sj时Xij为1,否则为0;

Pi:表示风险Ri发生的概率;

Ii:表示风险Ri发生后对电商平台造成的经济损失值;

Pij:表示采用风险应对措施Sj后风险Ri发生概率变化后的概率值;

Iij:表示采用风险应对措施Sj后风险Ri造成经济损失值变化后的经济损失值;

μij:表示风险Ri采用措施Sj后带来的效用;

Cij:表示采用风险应对措施Sj应对风险Ri带来的成本;

B:表示电商平台的最大成本预算。

组合变量:

Li:表示风险Ri发生后带来的期望损失值,可通过Li=Pi·Ii计算;

Lij:表示采用风险应对措施Sj后风险Ri的期望损失值,可通过Lij=Pij·Iij计算;

P'ij:风险Ri采用应对方案Sj的概率,可通过,未考虑风险应对成本;

W:采用风险应对措施Sj后带来的期望效用值,可通过W=xij·[Li-(Cij+Lij)]计算。

3.3 模型构建

模型构造如下:

在此模型中,公式(5)为目标函数,根据平台风险应对策略的效用设计,其目的在于最大化应对策略组合的效用。通过采用应对措施后相关风险带来的期望损失值的减小量来描述此风险应对措施的效用,即Li-(Cij+Lij)。再将效用值带入效用函数μ(w),求得效用函数值,并与已经求得的该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概率相乘,从而得到该风险应对所能带来的效用。

约束条件中,公式(6)表示平台应对措施成本约束,每一个平台能够投入到风险应对中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公式(7)表示应对措施Sj与Sj'是相互排斥的,如果在风险应对中选用了Sj,那么措施Sj'就不能再被采用。公式(8)表示应对措施Sj和Sj'两者必须而且只能采用一个。公式(9)表示风险应对措施Sj采用后,应对措施Sj'也必须被采用。公式(7)~公式(9)体现了各个应对措施之间相互影响作用,在实际的风险决策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或组合不同的限制条件进行求解。

4 数值实验

下面通过一个算例来说明是如何通过模型求得最优风险应对策略组合,并获得最大期望效用。假定平台的效用函数为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常数的CRRA型效用模型,表达形式为

其中:γ为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因商业原因“设备时代”实际风险与应对措施的准确数据不便获取,因此本文通过与“设备时代”多名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依据他们日常的实际管理经验,拟建了5个跨境电商平台当前经常面临的风险和4类常见的风险应对措施。每个风险的发生概率、发生后的损失值以及采用不同措施后可能带来的概率与损失变化值均依据“设备时代”现实运行经验进行估算,并进行了量纲的统一。根据这些已知因素,就可以计算得出对应的原风险值、采取措施后的风险值、采取措施后的期望效用值和措施选择概率,如表3所示。

根据不同跨境电商平台的风险偏好,给定不同的风险规避系数,利用优化模型得到不同风险应对策略的组合,以及在在预算约束范围内不同风险规避系数下能够给跨境电商平台带来的最大效用值,如表4所示。

在不同的风险规避系数下随着预算水平提升给电商平台带来的期望效用值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由图2分析可知,当跨境电商平台的风险规避系数越低,也就是愿意接受更高的风险时,在相同的应对成本预算水平下通过风险应对措施带来的效用也越大。而在相同的风险偏好水平下,应对预算和最大期望值效用值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是当应对预算到了一定水平后,应对策略期望值不再变动,达到全局最大。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跨境电商平台风险管控进行分析,构建了考虑平台风险偏好和预算成本的整数规划模型,以最大化风险应对措施效用为优化目标,求解获得风险应对措施策略组合,为跨境电商平台的风险管控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研究发现在相同预算成本下,平台风险规避系数越小,应对措施效用越高。此外,在相同风险规避水平下,增加预算成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措施应对效用。说明平台可以通过提高预算成本或降低风险规避系数来提高风险管控水平,但同时也需要考虑提高预算带来的成本增加和降低风险规避系数可能带来额外损失,必须根据平台的实际情况做出最优的决策。同时本文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未能充分考虑风险概率和后果的动态特征,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加有效的衡量风险,考虑风险的动态性和时效性,使得风险管控更加及时与有效。

参考文献

[1]曹淑艳,李振欣.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3(3):23-25.

[2]艾瑞咨询.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行业研究[EB/OL].[2015-12-08].http://www.199it.com/archives/318586.html.

[3]ARNAUD M,JULIEN R.Risky public domestic debt composition in emerging econom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10,29(1):1-18.

[4]PARK C,AHN S,LEE S.A Bayesian decision model based on expected utility and uncertainty risk[J].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2014,242:643-648.

[5]EEBRECHTS P,PUCCETTI G,RUSCHENDORF L,et al.An academic response to basel 3.5[J].Risks,2014,2(1):25-48.

[6]YANG J,QIU W.A measure of risk and a decision-making model based on expected utility and entropy[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5,164(3):792-799.

[7]罗春林,黄健,柳键.不同风险偏好下的供应链定价与订货策略[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2(4):859-866.

[8]徐绪松,马莉莉,陈彦斌.考虑损失规避的期望效用投资组合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7(5):42-47.

海外投资风险与应对策略 第5篇

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优势

从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看,大多数国家更愿意中国企业以投资的形式参与该国的发展建设,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传统的EPC项目,其融资模式无论采用中国政府的两优贷款,还是出口买方信贷,东道国都要承受定期还款的压力,其中大部分还需要主权担保,而我国的大多数贸易伙伴都在第三世界国家,主权担保及还款能力有限。如果采用海外投资模式,以BOT为例,由项目公司出面贷款,以未来的部分运营收益取代了还款压力,东道国不需要从财政收入拿钱还款,大大减轻了其财政负担。

以中国企业海外电站投资为例,EPC项目在竣工验收后,中国企业即退出,而东道国的专业技术能力有限,在后续的运营中会出现许多问题。而BOT模式下,由中国企业负责水电站数十年地运营工作,不仅保证了项目日常运营的顺利实现,还可以使中国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BOT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尽管BOT协议的执行全部由项目公司负责,但东道国政府自始至终都拥有对该项目的控制权。在立项、招标、谈判三个阶段,政府的意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履约阶段,政府又具有监督检查的权力,项目经营中价格的制订也受到政府的约束,政府还可以通过通用的BOT法来约束BOT项目公司的行为。

二、海外投资风险类型

近几年来,海外投资业务被许多企业及国家所追捧,纷纷由EPC向BOT、PPP转型。然而,以笔者所见,海外投资业务存在着比EPC更高的风险,必须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否则一旦亏损,可能贯穿项目整个运营期。海外投资业务主要存在以下八类风险:政治风险、决策风险、融资风险、市场风险、税收法律风险、管理风险、人才风险和其他风险。

(一)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因投资者所在国与东道国政治环境发生变化、东道国政局不稳定、政策法规发生变化给投资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它是所有风险中最不可预测和防范的风险,并且一旦发生,将给投资者带来毁灭性损失。

1.征收。

指东道国政府对本国外资企业采取的国有化或者歧视性的行为,导致投资者丧失其通过投资获得的权益和收入,如丧失对资产的所有权、控制权、收益权、处置权等。例如:东道国政府看到投资项目效益较好,直接将项目公司的全部资产划为国有;还有的东道国政府突然颁布法令,对项目公司加收一定比例的税收。这些都是海外投资企业在投资决策时始料未及的,却会给投资企业带来严重损失。

2.汇兑限制。

指东道国政府实行外汇管制,禁止或限制外商、外国投资者将本金、利润和其他合法收入转移到东道国境外。

3.战争及政治暴乱。

指东道国参与的任何战争或发生的其他“恐怖活动”、“内战”或“军事政变”等。在以上情形下,投资企业刚刚建好的工厂、设备,极有可能还没来得及收回本金,就化为乌有。

4.政府违约。

指东道国政府单方面非法解除与投资项目相关的协议或者单方面不履行与投资者签订的合同项下的义务。在BOT和PPP项目中,政府出具的担保和出台的优惠政策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投资者如果轻信政府,将投资决策完全基于政府担保和优惠政策,风险极大。例如,某国本届政府与中国关系较好,中国企业纷纷投资,但未来几届政府与中国关系不可预测,由于一般项目的投资期达数十年,中国企业还能否继续得到优惠政策就存在不定性。

5.其他政治风险。

国际组织对东道国制裁、东道国政府效率低下等都会对投资项目造成风险。

(二)决策风险

近几年,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许多国际工程承包商都纷纷转型做海外投资业务,并通过投资拉动EPC。一些原本在国内做工程的企业,由于国内市场的饱和,也纷纷加入到“走出去”的行列,这些企业甚至没有亲身经历过EPC项目运作,而直接步入BOT、PPP的投资行列。笔者常将EPC比作走路,把BOT、PPP比作跑步,试想一个从来没走过路的人直接跑步是何种后果?有些企业在开拓市场时,东道国提出须承包商投资才能拿到项目,由于国内缺乏专门的海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以帮助海外投资企业分析和评估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而国内企业受信息渠道、市场经验、判断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如果在没有准确计算投资回报并衡量投资风险的情况下做出了盲目投资的决策,将可能导致虽然EPC收益较好,但未来几十年项目公司的运营亏损,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

(三)融资风险

目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业务大多依赖银行贷款,相对于国内融资渠道来说,中国企业境外融资渠道较为狭窄,大多是采用项目融资方式。虽然部分企业也采取了境外发债等融资方式,但总体来说利用国际资本的融资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项目融资大多是十几年的融资期限,期间必然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如利率变化、汇率波动等,一旦发生不利于海外投资企业的变化,则会导致投资成本急剧增加,进而无法实现预期的投资回报。

(四)市场风险

1.市场消纳风险。

以电力行业为例,若干中国企业在同一个国家进行电力投资,进入运营期后发现发电量远超过该国的电力消纳能力,而销售给第三国的合同尚未签署,则这些中国投资企业恐面临承受较大损失的风险。

2.市场价格变动风险。

原材料价格、最终产品价格、运输费用等因素的变动,都将影响投资回报。以钾盐产品为例,某企业在项目立项做可研评估时,每吨钾盐的国际销售价格是540美元,待项目投产后钾盐国际市场价格降为每吨280美元,使企业无法达到盈亏平衡点,只能承受损失,期待国际价格回升。

3.市场竞争风险。

某企业在某国投资水泥制造厂,前期获得较高收益。其他中国企业看到机会,纷纷投资,造成市场供过于求,恶性竞争造成企业压价销售,结果可想而知。

(五)税收和法律风险

由于东道国与我国的法律体制存在差异,也会给海外投资企业带来风险。例如,有的国家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视,尤其对于水电开发项目,必须符合东道国的行业环保要求;有的国家存在关税壁垒,对海外投资业务有特殊的税务要求;有的国家对于矿权、特许权等可随时撤销执照;有的国家为了拉动本国经济,对于投资商在东道国的采购比例有限制性要求;有的国家为了促进本国人员就业,只允许投资商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入境;有的国家要求每颁发一个为该项目工作的中国人的签证,必须同时雇佣五个当地员工,否则每个中国人每年需交纳一定比例的费用。

(六)管理风险

海外投资项目在工程建设和项目运营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管理风险,例如合同变更风险、合同签署不严谨带来的风险、安全生产风险、应急预案实施不到位的风险。以2015 年尼泊尔地震为例,有的企业应急预案实施到位,几乎没有损失,而有的企业则损失惨重。

对于并购类的海外投资项目,我国企业自身运营机制与国际上跨国公司的通行体制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员工退出机制、海外工会与中国工会作用的差异、语言文化的差异等等,使被并购的海外企业难以真正与中国企业融合。

(七)人才风险

目前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对于海外投资业务执行过程中具有丰富融资经验、法律经验、商务经验、项目执行经验等方面的人才还很匮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速度无法与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业务的发展速度相匹配。

(八)其他风险

1.产品标准规范风险。

部分发达国家、南美、中东等地区对产品的标准规范要求很高,许多在国内工程做得风生水起的企业在海外的项目施工很难一次性通过竣工验收。

2.宗教习俗风险。

例如,某中国企业在某国投资时,原本做好的规划是某条河流经过某个村庄,但是按照当地的宗教习俗,这样规划是不吉利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遭到严重抵制,最终不得不改道施工,大大增加了投资成本。

3.自然灾害风险

某些国家经常发生地震、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某些国家分旱季和雨季,雨季根本无法施工,造成工期延长,因此在计算投资回报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三、海外投资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投保海外投资保险

海外投资保险业务是中国信保为鼓励投资者进行海外投资,对投资者因投资所在国发生的汇兑限制、征收、战争及政治暴乱、以及违约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的政策性保险业务。中国信保对企业项目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和定价,制定和实施承保方案,帮助企业管理和转移风险,这是“走出去”企业目前可以选择的有效的风险控制方式。

1.在项目立项前,首先要参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每年定期发布的针对全球国家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可为海外投资企业进行风险识别及正确的决策提供重要保障。

2.当发生风险事件时,企业在理赔申请得到审批通过之后可以获得相应的损失赔偿,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3.中国信保目前主要对征收、汇兑限制、战争及政治暴乱、违约等方面予以赔偿。损失赔偿比例如下:基本政治风险项下赔偿比例最高不超过95%;违约项下赔偿比例最高不超过90%;经营中断项下赔偿比例最高不超过95%。可以基本覆盖企业的海外投资业务风险。

(二)建立自身的投资评价及决策体系

在项目初期,企业可以借助大型国际投资咨询公司的专业力量,对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税收、优惠政策等条件进行充分调研,取得相应的专项报告,并在投资前进行充分的实地考察。尤其是市场消纳问题,需要权威的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报告,如果东道国自身无法消纳,要看是否签署了销售给第三国的合同,在当地有多少投资竞争对手,同时进入运营期后能否保证预期的投资回报。此外,“汇兑限制”也是常常欠考虑的因素之一。在有汇兑限制的东道国,需外汇管理部门或央行批准才能进行外汇的汇入汇出,投资企业必须提前了解相关政策,如相关审批流程、审批时限、有无成功获批案例等等,否则资金无法按时到位,将对项目的工期、投资回报等造成一系列不可小视的影响。

在项目评估期,企业应按照自身的投资评价体系和模版,计算出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报率等一系列指标,报投委会审批。

在项目执行阶段,要不断总结投资决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同时要研究同类企业投资失败的案例,作为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逐步摸索出适合本企业的投资决策体系。

(三)采用多元化的股权投资形式

首先,在预计投资回报达标的情况下,可在项目公司层面,适当让渡给东道国政府部分资源股(干股),以取得一定的本国企业身份,有利于项目公司获得东道国对其的政策支持。以电力开发为例,如东道国电力部(或电力公司)在中国企业投资的项目公司里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对电费的按时支付会有所帮助,此外,也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协调在当地的税收等相关问题。总之,尽量采用“双赢”原则,使东道国也能在项目公司受益。

其次,可以让渡项目公司部分股权给财务投资人,如国新国际、丝路基金等大型金融机构,当然,最终要保证中国投资企业的绝对控股。这些财务投资人的引入,可以大大节省中国企业资本金的投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

第三,要密切关注汇率、利率等走势的变化,采用货币掉期、利率掉期、远期结售汇等多种金融衍生品锁定资本成本,保证投资回报。

(四)争取两国政府的政策支持

首先,要关注以下问题:两国政府是否签署了双边保护协定、以两国政府为主体做出的承诺、受保护的投资财产种类、对外投资者的投资及与投资相关的业务活动是否给予公平待遇,以及对外投资财产的征收、国有化措施及补偿、投资及收益的回收、投资争议的解决等。

其次,对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应多雇佣当地员工,采购也尽量本土化。拉动当地的经济和就业,对于东道国给与项目公司的政策稳定性和税收支持等都是不无裨益的。

第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东道国进行适当捐赠,有利于树立投资企业形象,保持东道国对项目公司的支持。

第四,迎合中国政府的战略和政策导向,例如在“一带一路”的重点国家投资,对于中国进口依赖性大的资源类进行投资等,都会得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政府审批流程、审批效率、保费费率、国家补贴等领域使中国的投资企业获得优惠。

(五)加强内部管理,构建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需建立相配套的事中监督和控制程序,保证预先计划和方案地正确实施,在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和项目公司自身发生变化时,必须有应急预案,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避免投资风险进一步恶化。

企业要加强对项目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既要充分授权,又要监管到位,确保建设期的顺利实施和运营期的款项回收,这些都是确保投资回报的重要因素。

(六)加强人才培养,重视风险教育和培训

企业要重视风险教育,培养出一批在法律、税务、融资、项目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即便中介机构提供了专业报告,也需要企业自身的专业人才进行职业判断,以供领导决策。因为有的中介出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提供的报告有可能偏颇;而且大部分中介的报告上都有免责条款,完全依赖中介报告做出错误决策,中介机构是不承担责任的。所以,一味地依赖中介是欠妥的,要定期将企业核心团队送到国内外接受正规培训,并且要注重实践中总结摸索经验。

在项目进入运行期后,在东道国要持续较长的时间。因此,培养一批当地员工也是非常必要的,既能节约劳动力成本,又能保证人员长期稳定地工作。

摘要: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由国际工程承包向海外投资转型,通过投资拉动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然而海外投资风险丛生,本文梳理了海外投资的八大类风险,并逐一阐述了应对风险的措施。

物流金融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第6篇

物流金融风险

由于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以及法律体系的限制 (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收购物流公司, 非金融机构不能提供金融服务) , 物流金融在我国虽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目前我国仅有中远、中海等大型物流企业在以“物流银行”的形式与各大商业银行合作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并且这项业务涉及众多市场主体, 物流业务和金融业务自身的风险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同时存在, 目前在分担风险方面还尚未建立互惠、互利、互相制约的协议, 金融机构、出质人、物流公司之间的风险划分关系不一致, 各主体会片面强调、规避和转嫁风险, 造成风险与收益之间不对等, 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放大物流金融的风险。

我国的物流产业还处在粗放型的发展阶段, 经营风险不容忽视。由于要深入产销供应链中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相对地扩大了运营范围, 物流金融业务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就随之增加。

目前我国物流金融业务的可靠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 这种单一的外部融资行为除了受到法律、政策的限制和影响, 也给物流金融业务本身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

物流企业由于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管理层决策发生错误, 运输、存储不当造成质押物损毁、丢失, 由于监管企业资质差、监守自盗, 以及对质物的定价评估不够公正、准确等, 都会造成质物不足或落空的风险。由于介入物流金融业务的时间不长, 金融机构在贷款工具设计、资金筹集、风险管理方法和内部监控方面经验不足, 又受到各种制度、法律的瓶颈制约, 也难以避免操作疏漏和失误。在我国, 企业内部管理风险往往较大。

物流金融业务是通过对出质人的资金流和物流的全程控制来控制风险的, 其业务流程较复杂, 操作节点较多, 因此来自于操作过程的风险主要有质物风险和仓单风险。

物流金融业务从业人员不仅要熟悉相关金融业务, 还要谙熟质押物及其所属的行业 (如钢铁、汽车) 情况, 对市场走势要有准确的判断, 并具备敏捷的思维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实务中, 由于各运作主体内的员工素质参差不齐, 对工作岗位相关要求的理解有着不同程度的偏差, 因而存在道德风险, 出现内部、外部欺诈行为。

主要是制度安排方面的一些缺陷。例如, 由于尚未建立流动资产评估体系, 各种评估方法和标准的不统一使得质物的价值难以和融资金额相一致, 融资回收的隐性风险加大;质押制度也存在标准仓单设置难, 质物处置难等问题;传统保险各环节的投保相对独立, 未能提供包括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诸多物流环节在内的全程保险服务;现代物流的制度设计在实际运行中与准时制和快速响应运行机制不相适应等等。这些制度自身的缺陷会弱化信用制度、质押制度、担保保险制度和运行制度作为风险转移手段的效果, 甚至可能增大风险。

目前, 我国完整的信用体系尚未形成, 金融机构无法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中小企业在采购数据、生产数据、销售数据等方面, 也可能对金融机构采取虚假或不实信息的行为, 使金融机构因无法获得真实数据, 而不能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物流企业作为第三方介入融资过程, 一方面可能会为拉拢自己的客户而向金融机构提供虚假数据, 这种粉饰可能会给金融机构造成误导;另一方面由于物流企业所搜集的信用风险管理数据信息只是原始数据, 在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信用风险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效率的降低就意味着风险的增加。物流金融业务利润的增长是低于业务量的增长的, 业务的增加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利润, 就是说, 物流金融服务的效率是下降的。

应对策略

金融机构 (如商业银行) 将经营管理和市场前景较好, 但由于资本金不足而陷入困境的物流企业及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超过一定年限的部分贷款转为对该类企业的授信额度, 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押融资和最终结算。物流企业向金融机构按企业信用担保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开展信用担保, 并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便捷的质押融资业务, 金融机构则基本上不参与融资项目的具体运作。

运用资本营销手段, 以资产重组、参股控股、资产并购、产权置换、发行股票或债券、发起或借壳上市、票据性融资等多种方式扩大自身的规模, 增强实力和扩大市场份额;开拓实物型、技术型融资业务, 特别是在与物流经营相关的大型耐用设备租赁和关键技术领域展开合作;开发商业贷款以外的适合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其他金融授信业务 (银行承兑汇票、支票、信用证、保函等) ;拓展物流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 (可以是已经上市的投资基金, 也可以是未上市的投资基金, 其资金来源主要由财政补贴和企业的多元化投资组成) ;争取境外资金和政府财政的战略投资亦为可取之策。

利用大型物流公司集团的实力优势, 通过购买股权, 直接控股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将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生产企业以及多家经销商的资金流、物流、商品流、信息流有机结合, 服务与融资捆绑, 封闭运作, 为整个供应链提供全程性、个性化的服务。建立符合物流金融业务实施要求的企业组织结构;控制信用风险;控制操作风险;加大物流金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力度;完善现有法规体系, 提高可操作性, 加大执行力度, 严查违法违规行为。

根据相关财税制度, 计提一定比例的风险损失准备, 在质物的市场价值低于融资额时, 除通知融资企业增加质物外, 以损失准备金抵补质物损失。

根据融资期限的长短及质押融资的比例, 预交风险保证金, 以承担质物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当市场价格下跌到预警线时, 按协议规定通知融资企业增加质物和保证金;如果出质人超过融资期间, 则以风险保证金抵充融资额或质物变现的差额;如果出质人按期归还, 则退还保证金。

建议保险公司整合相关险种, 为物流金融业务提供一个能够涵盖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完整的保险解决方案。通过在综合责任险中对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责任、保险金额 (赔偿限额) 、保险期限、保险费等各项保险要素进行明确约定, 保险公司在创新自身和增加利润的同时, 也帮助到物流公司防范金融风险。

物流企业面向出质人, 对每笔融资业务按照合适的比例, 收取“风险补偿金”, 形成物流风险基金, 对于物流业务中发生的风险损失, 由物流风险基金承担的赔偿责任。与由物流企业向保险公司投保相比, 由物流企业自我保险, 物流风险基金能更好地避免物流企业因投保而在物流作业中不负责任的道德风险。

上一篇:道路交通事故刑事附带民事起诉状下一篇:如何签定装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