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改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

2024-05-26

评改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精选5篇)

评改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 第1篇

评改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刘冬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1)谁欺骗谁?(2)为什么欺骗?(3)怎么骗?

[评: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评: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评: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评: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帮助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体会“我”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全课评析:本课旨在赞扬书摊主人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让学生感知到生活是复杂的,有时候需要一些着意的谎言,它不是欺骗,与讲诚信并不冲突,做人应该追求真善美,对这个世界,我们应该拥有一颗善良、宽厚的心,并随时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所采用的方法仍然是对重点词句的朗读、体会、感悟,理解这些关键句子在表情达意上起到的作用,这也是对如何刻画人物品质的学习。最后安排一个小练笔,对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是很有帮助的。]

评改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 第2篇

一所小学校的课程改革正影响一个区域教育改革的进程,她的改革探索冲击着人们旧有的课堂教学观,她所面临的困惑正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共同的难题,她所立志改革的方向,纾解转型期应试教育评价与素质教育的矛盾,让课堂回归育人本质,让轻负高效不再只是口号……最重要的,让普通市民意识到教育改革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2014年2月27日,教育部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负责人一行步履匆匆走进重庆谢家湾小学,短短半天行程里,专家们一刻也没消停,紧张地分头听课,与教师座谈,与学生交流„„而与此同时,重庆市2014年基础教育工作会选择在谢家湾小学举行,300多名重庆各区县教育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观摩了谢家湾小学8堂整合课例,并聆听了校长刘希娅的发言。

是什么引发如此多教育专家和校长对谢家湾小学的高度关注?是课程整合——谢家湾小学正在探索推进的课程改革主题。

点开百度词典,课程整合狭义讲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

课程整合并不是“新发明”,早在国家教育部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但关于课程整合的探索,国内步伐迈得比较大的目前只有北京十一学校及清华附小。而在重庆,谢家湾小学是第一个对此大胆探索并付诸实施的小学校。

按照谢小构建的小梅花课程体系,十几门国家、地方课程被分成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五大类,推动课程形态、课程内容、课程与人的全面整合。

“我家孩子不是你们的小白鼠”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观念 观念 还是观念考试与素质教育并不相悖人与课程的整合早餐桌上的思考期末典礼上的欢呼声尾声改革者说:

整合,首先意味着对原有教材体系的重组和融合,相应课堂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备课方式等必须发生一系列转变,这是一次由内到外的改革探索,注定一开始充满艰险。

从去年年中开始,一场“地震”率先在家长中引发了。

谢家湾小学华润校区二年级某班的家长王先生是较早得到“课程整合”改革这个消息的,“也没听清什么是课程整合,只听清楚孩子班上的数学老师准备换掉,由体育老师来当。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怒气冲冲地和十几位家长代表一起找校方理论。”

“我不管你什么整合,什么改革,如果影响了孩子发展就是不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班级的家长QQ群有段时间天天“爆棚”,家长们表达着类似的观点。

“改革触动利益真的比触动灵魂还难。”作为这次课程整合的顶层设计者,校长刘希娅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从去年11月开始,校方陆续接待300多人次的家长上访,一些家长致电市教育部门质疑学校改革意义,甚至还有个别家长在校门口四处散发传单,鼓动家长抵制学校做法。

“我家孩子不是你们的小白鼠。”一位家长的留言代表大家的普遍心理,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场课程改革的试验品?

“对课程整合,我们遵循三不原则,家长不同意的不推进,教师不愿意的不推进,学校评估认为不合适的不推进。”校方负责人的立场,让不断到校质询的家长情绪渐趋平静,开始理性倾听学校的意见。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刘希娅在与家长的几十次公开交流中,谈到自己的思考。

“在谢小,在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改革举措都不例外。”

她为家长分析道,单从教材内容看,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国家、地方教材客观存在不少交叉、重复的内容,客观增加了学生负担。课程整合,在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的基本课程目标、内容、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重组和优化,同时减少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不无裨益,这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

她随意列举了几处案例,五年级的语文课与思品课,有一单元讲“勿忘国耻”有《火烧圆明园》、《狼牙山五壮士》等4篇课文,品德课也有类似主题“不屈的中国人”;数学课与综合实践课,有相同的“体积的测量”……

交叉、重复内容同样增加教师负担。

兼任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语文教师李晓琼讲述了自己的一次尴尬经历,为了给六年级孩子上好《再见,我的小学生活》这节课,她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PPT,制作课件,最后临到走进课堂,孩子们小声告诉她,类似内容语文老师已经上过了。

启动课程整合前,谢家湾小学做过这样一项统计。

非语数外教师平均授课班级4-8班,最多的学生达到300多人。语数教师一般为1-2个以上班级授课,同时当班主任,另外还有选修课、社团活动等任务。

“老师,你怎么还是记不住我的名字。”英语老师张凌凌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她一周接触的学生近200人,单批改一次作业就是一次繁重的体力活,她形容自己每天的状况,用了一个词“跑班”,刚上完一堂课,来不及喘气,马上抱上教具又往其他班级赶。

类似情况其实在不少学校都真实存在,试想如此状态,有多少教师能沉下心来关心学生、研究学生,更不用说花更多时间塑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几番交流,不少家长意识到课程整合的可行性与紧迫性。

观念 观念 还是观念

持反对意见家长中,聚焦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会让没有相应学科背景的教师从事语数外教学?

申请兼任数学教师的英语老师王兰特意接受了所在班级家长们的公开质询。

“从国外看,小学阶段全科教师和多学科教师很普遍;在国内,不少全国名师比如支玉恒也是从体育教师中途改行教语文,取得巨大成功。”王兰拿了自己做例子,大学里面她也不是英语专业背景,英语教学依然得到家长、学生的认可。

为了进一步打消家长疑虑,王兰介绍了自己整合数学与英语的思路,“数学学科是比较严谨以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但容易让孩子们感到枯燥和呆板;而英语学科是以语言发展为主的语言类教学,以游戏为主的教学形态,二者不仅可以在内容和形式上相互渗透,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也可进行整合,就能促进孩子们更有效地学习。”

“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学习主要以基础性和综合性学习为主。”学校负责人介绍,按语文课标要求:一二年级学生重字词的掌握,养成良好的倾听、写字、看书等习惯,三四年级重句段学习……现在教师的学历背景难道不具备这些基本知识和能力?

数学家并不一定能胜任数学教师的岗位,教育有教育的规律,能否成为好老师,关键还是看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情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能力——谢小教师团队普遍这样认为。

杨必亮,四年级五班数学老师兼音乐老师,作为全校首批参与试点课程整合的老师,已悄声无息进行课程整合摸索有三年多了。

“课程整合会让课堂产生奇妙的魅力。”他举例,二年级给学生讲解如何发现数的重复的规律时,学生不好理解,他使用音乐学科内容《节奏》,用打击乐器让学生跟着节拍来找规律,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轻松掌握了数学知识。

谁说没有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教不好学生?熟悉杨必亮的家长都知道,他带过的班级年年体育比赛、合唱比赛拿年级第一,数学成绩也名列前茅。

考试与素质教育并不相悖

“这样的课程改革推动之后,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吗?”在逐渐接受之余,有家长终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分数”,始终是转型期家长不愿抛弃的底线。

“学校推动的任何改革决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为代价,都要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为前提。”谢家湾小学抱有这样的理念,分数万万不能作为评价学生仅有的标准,但要让学生学会并善于考试,这也是将来适应社会的一种能力。

刘希娅举了数学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中的一个案例,三年级一班的学生刚刚在一次整合的数学与实践课上学了分米、厘米的概念,老师立即布置学生用所学知识丈量、制作旗袍,那节课,孩子们上的特别high,从头到尾都乐在其中,一点也不觉得累。

“类似这样的学科整合,学生掌握知识还会难吗?还会考不好吗?”

校方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通过对谢小毕业三年的学生的跟踪回访,统计显示谢小学生初升高中考平均成绩达到651.1分,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在相关权威部门的评估中,也发现谢小孩子负担轻、质量高,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自信心特别强。而且大部分中学给予谢小学生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后劲足,潜力大,综合素质高。

“六年影响一生”在谢小实实在在得到体现。

其实,远远有考试没有检验到的东西,那就是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这是中国学生备受诟病的素养。

语文教师李晓琼习惯在语文课上让孩子们欣赏美术或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她一样,早在课程整合全面铺开之前,不少教师都非常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这就经常出现类似英语课上欣赏文学作品,数学课布置绘图作业的场景。

李晓琼拿出一位学生在语文课上欣赏完一部交响乐后,写下的这么一段习作:

“提琴们就像一位位尊贵的公主,唱到高音时亮而不尖,唱到低音时沉而不闷,犹如一阶楼梯,使人流连其中却不乏味。圆号就像一位男中音,既可唱出柔美之声,也可唱出嘹亮之声,仿佛在你的面前浮着一朵彩色的云。到了高潮部分,竖琴犹如一位歌声清脆的妙龄女子,为乐曲描上了画龙点睛之笔……”

“叹为观止”,一位老师在习作背后写下四个字。

人与课程的整合 课程整合,从先行学校的经验看,一般包括学科内、学科之间、学科与实践活动之间内容的整合。而在谢小,多了一项人与课程的整合,即教师特长与课程的整合。

“教师是实施课程的主体,课程实施效果如何,关键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充分发掘她们的特长优势,调动她们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刘希娅认为,这是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与其他先行者最大的不同。

段蔚梅虽然是英语教师,但非常喜欢语文学科,每周都要自觉听上2-3节语文课,业余时间还写点小文章。她的愿望是能利用自己教英语的经验,让孩子们也能学好语文。

为了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课程整合,她给班里39个家长一个一个打电话,耐心地介绍自己的优势,征求家长们的同意,最后积极准备学校的考核。

鲜春老师因为擅长种植,作为数学教师的他特意申请了与综合实践课的整合。已经整合一年半的周燕老师,觉得能同时发挥自己语文、英语教学的优势,两门学科的教学效果都特别好……课程整合,让每个老师的个性特长都能充分施展。

因为有人与课程的整合,排出一张课程表就显得特别难。副校长杨静拿出一叠密密麻麻的写满名字的初步方案,这是她和同事花了好几天时间编排出来的,既要考虑学科的纵向、横向的整合,还要考虑不同教师的特长、时间精力,甚至综合家长、学生意见。

校方负责人介绍,事实上,并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能整合,也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参与整合。对于不能整合的知识点,必须由相应学科老师完成,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课程的目标、内容、总课时一个不少;对于不适合参与整合的老师则维持原状。

此外,为充分确保课程整合后教育教学质量不下降,校方还有系统的考核方式作为后盾,比如采取学生问卷调查、实践作业检查、综合测试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监测。

早餐桌上的思考

与家长起初的抵制、观望相反,教师们对于课程整合的热情却非常之高。

确定课程整合的第一天,伍丽霞老师和几位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一大早就到教务处排队申领相关学科的教材。“一想到能参与这样的课堂改革,就特别兴奋。”伍老师说。

临近寒假,学校教学楼会议室格外热闹,偌大空间挤满了各个学科的教师,像下饺子似地欢腾,老师们正在打破学科界限进行集体备课。一位教师透露,两个月来,全校类似这样的集体研讨、备课至少有30多次了。

“课程整合”如今成为谢小教师见面讨论最多的话题,哪怕在广场散步、商场购物或者外出就餐中,一个不经意的提问都会引起老师们不分时间、场合的热烈讨论。

“校长,我明白了,课程整合是一次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变化。”欧宏老师将自己在早餐桌上思考的成果迫不及待地与校长进行交流。

改革,为什么能调动如此多教师的积极性?

刘小峰老师的经历最有代表性,作为整合前带了两个班学生的语文老师,每个班总有几个后进学生需要个别辅导或关心,令他总感觉时间不够,或有心无力。

课程整合后,他兼任语文、品德两门学科老师,但带的学生只有40名左右,单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就多了,现在闭着眼睛都能知道他们的优缺点和个人习惯爱好,因材施教真正成为了可能。

课程整合带给教师的益处不止这点。

数学教师严梅下学期就要兼任综合实践课老师,为了能胜任,她和学科组的其他老师一起,把人教版、苏教版与各类国家、地方教材的课标都通读了一遍,一方面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寻找两门学科的最佳整合点。

“课程整合改革已经开始倒逼每个教师,打破学科思维局限,人人研究教材,人人研究科学的育人方法。”一位教师感叹,传统思维是把学生当硬盘,研究怎么把教材内容装进去,现在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研究教材,根据学生需要,自主地、创生性地使用、开发教材,而这正是学校改革最期望出现的局面。

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教授曾有这样的见解,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逐渐要求教师从教学生知识到教学生创生知识。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而要有一种大教育观。不管什么学科,最后的出口一定不是专业知识,而应是教育,教师一定要从“学科人”走向“教育人”。

课程整合,正让谢小教师不知不觉走上“教育人”的轨迹。

期末典礼上的欢呼声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为你们准备了一份什么样的新年礼物?”今年1月的期末典礼上,刘希娅故作神秘的问询,一下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原本喧闹的操场一下安静下来。

“校长送给你们的新年礼物叫课程整合。从下学期起,我们学校的每个孩子将享有更多自由时间参加选修课、社团活动。我们把重复交叉的教材内容整合在一起,在上午完成所有规定课程后,节约出来的时间,一二年级的同学每天下午都是自由选择的社团选修活动,三四年级的同学则在周一、三、五下午进行选修,五六年级同学周二、周四两天下午也全是选修活动。”

刘校长话音刚落,“好—好—太好了——”孩子们发出震耳的欢呼声。

“太棒了,我可以多半天学围棋。”“我可以申请加入合唱团参加比赛,多余的时间还可以进小主持人班。”……典礼还没结束,孩子们已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下学期自己的安排。也许大多数孩子并没完全理解课程整合的专业概念,但对他们而言,下学期,一定是令人憧憬、令人愉悦的新生活的开始。

一切从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出发,孩子们内心喜欢的,一定是教育人应该坚守的。

尾声

改革,不可避免受制于旧有观念的藩篱。

对于谢小的改革探索,持反对意见的家长中不乏教育同行。

在海外留学多年的李先生,是最初反对最坚决的“上访”家长代表之一。“我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这种课改试验。”这是他走进校门时说得最多的话。

经过与学校的坦诚交流,同样的他丢下这么一句话“如果孩子参加不了课程整合,我一定要让孩子转班。”

“经得起开放的才是一流的。”即使在家长最不理解的时刻,谢小也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有好几次,刘希娅一边与几十位“上访”家长代表坦诚交流,另一边同时接待来校参观的外地校长、专家访问团,连来访嘉宾都忍不住评价,“我们看到学校教育最真实的一面,也是最令人钦佩的一面。”

从最初激烈反对到理解、认识,再到双手支持,谢小改革在争议中继续求索。

今年2月27日,经过现场仔细观摩和交流,国家教育部门课程中心主任田慧生及专家一行得出这样的结论:“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把握住了课程改革的大趋势,目前已经走到改革的前沿领域,其经验令人鼓舞,值得肯定。”

一场教育改革的大幕对于谢家湾小学而言才刚刚开启。

改革者说:

但凡成功的改革都必须经历探索的艰辛与曲折,对于这场从孩子立场出发的课程改革,作为校长本人有何感悟和体会,笔者与刘希娅进行了简短而深入的交流。

笔者:在这么多家长,甚至有个别教育同行都在质疑这项改革的时候,您为什么还能这么坚定而平和地推进?

刘希娅:教育本身不应该是社会发展的迎合者,而应该是引领社会的发展。这样一项改革在谢小本身不是一蹴而就或刚刚开始,早在几年前,我们已经通过每周半日选修活动,以对话课堂为核心的课程文化建设,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的教师文化等探索,越来越清晰而强烈地认识到,多门学科的交叉重复耽误了孩子们太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学科整合一定会深层次地去推进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让教育更加趋于个性化与人性化。这一学期只不过是课程体系的全面重组和建构。但我们坚信,这样的课程体系让孩子们在同样的时间内,学习目标、内容不降低不减少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加丰富而个性的发展。凡是对孩子们好的影响,我们必然会坚守和追求,理性和担当是我们回应改革中压力的不变心态。

笔者:当您和孩子们在1月的散学典礼上一起分享课程整合后的校园生活时,看到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热情和支持,是否是对您最大的安慰,是否让您今后的步伐更加坚定?

评改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 第3篇

从2015 年九月份开学起, 谢家湾小学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又往前走了一步, 除了将原来的十门课整合成了六门外, 学校已不再设置上下课铃声。学校的课程以主题形式开展, 每个上午设三个主题, 每个主题大约一小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商量把握上课的时间、内容、节奏。这一小时包括了上课、去洗手间、户外玩耍。每个教室都有钟表, 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管理时间。

从教化到生活

“六年影响一生”是刘希娅提出的谢家湾小学的办学理念。她认为教育本身是一把双刃剑, 做得好与不好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教育应该有辩证思维, 随时都要以理性看待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应当以虔诚之心看待每一个孩子。所以, 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估并优化我们的教育实践,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顺应他们的天性。以这样的方式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而不是通过教化的方式去训练他们。这十年来, 谢家湾小学想做的就是实现从教化到生活的改变。刘希娅说, 现在, 我们的教育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 大家都知道这样做不对, 但是到底要怎么彻底改变, 大家又都很苦闷。基于此, 谢家湾小学在课程方面做出了一些调整。

让教师把专业与优势结合起来

在谢家湾小学, 音乐老师竟然教起了数学, 这在许多人看来是那么的不可思议, 但是刘希娅十分平静地说: “在小学的课程体系中, 原本就有一些学科没有专业教师, 因为有些学科本身在大学里是不开设专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在小学里, 本来就有一些教师是跨界的。所以在讨论时, 我们不能脱离中国教育的发展实际。太多时候纯理论的讨论没有意义, 一定要与实际相结合。小学知识本身很简单, 还有一些教师教的学科并非他最擅长的, 所以, 好多人的专业与他自身的优势并不一定是重合的。现在我们做的跨界, 实际上是让老师自己申报他想教的科目, 这些科目或许才是他更喜爱或更有兴趣的, 让老师教的学科与他的优势相结合不是更好吗?让教师与学生都按他的优势发展不是很好吗?所以, 要把专业与优势结合起来考虑。小学更重要的还是教学法。只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小学阶段还是兴趣阶段, 不能太强调专业。现在网上的课程资源有很多, 如果一位非数学专业的教师愿意教数学, 那么他就会自己努力去寻找并钻研利用这些资源, 其他学科教师也一样。”

用事实说话

改革是一个多方利益的平衡与博弈的过程, 改革若想取得成功, 离不开外界环境的支持。谢家湾小学的改革得到了很多支持。刘希娅说教育部、重庆市教委、区教委都很支持学校的改革。教育部现在非常鼓励基层的探索与创新, 他们很多次都明确表达过对基层探索持宽容、支持、鼓励态度。所以, 这是一个很好的环境, 刘希娅坦言, 这些政策环境与行政管理机制的支持对学校的改革来说是很重要的, 不然, 学校的工作是做不下去的。

当然, 这场改革并非没有质疑的声音。在改革之初, 反对声音最强烈的是家长们, 他们曾经投诉过, 发帖抵制过。但是刘希娅还是决定等待, 她要用事实说话, 她让家长到学校听课。慢慢地, 他们发现学生成绩不但没有下降, 而且综合能力很不错, 这样, 家长们就放心了。家长们感受最大的就是学生变得很主动, 上学变得很快乐。现在选择谢家湾小学的家长都是接受学校的做法的。很多家长也会参与到学校的课程中来, 比如朵朵讲坛, 很多家长还是学校的助教。他们自愿地为学校服务。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不同角度, 他们为学生讲一讲, 学生受益很大。

坚持孩子立场, 对孩子好的就去做

在一般人看来, 谢家湾小学这么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定会有一个拐点, 但提起最初的改革, 刘希娅说根本没有什么分水岭与界限, 学校一直就是用辩证思维, 尽量去规避一些负面的、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 发掘并组合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它自然而然就经历了一个边破边立的过程。刘希娅没有觉得学校的改革是惊天动地的,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 还是形成了大家觉得有影响的东西, 但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可能任何变化都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改革会造成不确定性, 大家要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

刘希娅校长指出自己当时没有想到改革成不成功, 因为它不是一个非此即彼或者非左即右的过程, 而是一个一直在尝试调整的动态过程。感觉什么样的方式对孩子最好, 那么你就去做。什么样的方式对孩子们不好, 就要去停止。所以, 没有成功的一天, 也没有必定的失败。通过在过程中慢慢观察孩子的发展状态与发展效果, 其实你看到孩子不断地越来越好, 你就会更自信。

这十几年的改革, 改变最大的自然是孩子们。谈到这一点, 刘希娅用2015 年“教育家成长联盟”全国一次会议上一位参观者的感受回应了我。那名参观者说, 他在这所学校走, 和任意一个孩子打交道, 感觉孩子们都很真诚, 不虚假, 很从容, 面对他时, 都能够很淡定自如地与他交流。另外, 在这次会议中, 大家都反映无论到哪个教室走动, 孩子们的状态都是很自在的。所以, 尊重孩子的天性在这所学校里体现得很充分。另外, 这些年大家的普遍感受是谢家湾小学的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 特别是处理复杂的综合问题能力比较强, 表达能力也很强。

除此之外, 刘希娅校长说自己觉得孩子们的思维水平也很高, 有逻辑性, 而且他们想问题比较积极乐观正向。看问题时, 常常会一分为二, “六年影响一生”也带给了孩子们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同时, 每个孩子基本上都至少有一项兴趣爱好, 更多的会有五六项。他们学习起来相对都比较轻松, 但运用起来又都比较简单, 能够举一反三。整合之后的课程每天都有大量的综合运用与互动交叉, 这对孩子们看待复杂问题的能力是有好处的。这使他们形成了一种立体系统思维而不是线性思维。所以, 当问及未来基础教育段课程改革的重点会不会集中在课程整合上时, 刘希娅说至少自己认为是这样。

改革是一个漫长又艰辛的过程, 谢家湾小学的改革也将会一直继续下去。提及未来, 刘希娅说, 没有刻意想过, 怎样对孩子好就怎么做。但是在中国, 坚持时时为孩子好的立场, 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 也不一定人人都想做到。很多时候, 大家在选择时可能选择了其他立场。我们一直坚持孩子立场, 十几年了, 我们一直都坚持这么做。所有的问题我们都以孩子的立场、孩子的体验、孩子的收获作为我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所以, 对于未来的改革, 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发展状态与趋势进行评估, 再做下一步的方向调整。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 第4篇

学校办学五十几年来,始终坚持孩子的发展是学校的灵魂,把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从价值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六大维度全方位系统推进“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主题型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以“让每一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的培养目标,确立了“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课程视野,从课程整合入手,建构了学科课程、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三类一体的“小梅花”课程体系。其中,学科课程是在保障国家课程目标不降低、内容不减少的前提下,将现有十余门课程整合为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五门课程。主要以长短课结合、跨学科教学、合作教学等方式集中在上午完成;社团课程是学科课程整合后节约出的时间为学生个性发展开设的社团选修课,由教师、家长、志愿者共同担任导师,主要集中在下午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们基础性、自主性、选择性的学习需求。

课程改革带来教师岗位、工作方式、评价体系、管理模式的综合变革,有效解决了学生课业负担重、素质教育推行难的瓶颈问题,促进了学生全面、全体而有个性的发展。学校的课改和实践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等栏目专题报道8次。人民网、凤凰网、《中国教育报》等媒体39次专题报道;获重庆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授予课改示范基地,向全国推广课改模式,在亚洲教育论坛、中国教育科学论坛等多次专题报告,国际国内教育同行800余团次到校考察学习,驻校学习干部教师3000余人次,帮扶农村学校35所。

nlc202309030530

评改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 第5篇

田坝小学校园足球队建于2010年, 是比较年轻的校园足球队。当时仅成立了U9和U11两支队伍, 球员只有20人左右, 训练时间也只有每天下午放学后一节课的时间。刚刚起步的田小足球队在重庆市足协组织的比赛中位居末端, 面对这样的成绩, 学校领导和教练员并没有放弃, 鼓励学生们坚持训练, 让学生们通过一次次的比赛得到了锻炼, 比赛成绩也一点点地进步。

一、组织保障全参与

“我们开展的足球运动, 不要只培养足球队的几个特长生, 而是要真正全员让学生们喜欢上这项运动, 达到健全体魄、凝塑精神的目的。”2012年, 王益才校长带领学校领导班子通过研究决定将足球运动作为学校体育特色在全校推广, 并将“快乐足球、健康人生”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足球运动之中。

田坝小学将校园足球活动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之中, 专门成立了“校长挂帅、副校长组织协调、各科教师共同参与、体育教研组实施”的组织体系, 各个层次都规定了具体的工作职责。学校将足球课程纳入课表, 列入常规教育体系。为了保证学校教师全员参与足球大课间活动, 将教师参与活动的情况将纳入学校常规工作考核范畴。

每天的大课间, 学生们一起在操场上做球操。学校不大的操场, 也是学生们练球的地方。田坝小学的两位足球教练并非足球专业出身, 但是凭着对足球运动的热爱和执着, 他们坚持学习相关的足球教学知识, 考取了足球教练证和裁判员证, 带领足球队的学生们参加各级比赛, 在比赛中获取经验, 在训练中不断进步。

二、点面结合促发展

(一) 面:全员参与, 足球运动常规化

田坝小学的校园足球运动全员普及。把足球引进课堂是一种尝试, 也是开展校园足球的一条途径。在田坝小学, 足球教学有课时计划, 有详实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功、技战术、体能等, 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热爱足球的习惯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保证足球运动在全校上下普及, 田坝小学坚持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 从每周四节体育课中专设一节课为足球课, 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简单初步的足球技能, 掌握初步的足球知识, 了解足球的发展历史, 激发热爱足球运动的情感, 在活动中形成勇于拼搏, 敢于竞争, 团结合作的品质, 并把在足球活动中形成的精神力迁移至更广泛的学习生活中去, 使学生具备勤奋刻苦, 持之以恒、善于交往合作的学习和做人品质。在各年级的足球课和足球训练中, 引入足球元素, 像射门游戏, 颠球游戏, 传球, 运球绕竿等。通过训练, 在校运动会中专设趣味足球接力比赛项目, 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更好地促进校园足球运动的普及。

自编足球操激励学生们对足球的强烈兴趣, 田坝小学的足球操中涵盖了带球、运球、扑球以及部分裁判动作。通过每天的练习, 学生们对足球的一些基本动作都有所了解和掌握。2015年10月15日学校的部分学生们还把足球操带到了重庆市2015年校园足球联赛都市功能核心区南区比赛开幕式的现场, 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赞赏。开展每年一次的“校长杯”足球比赛, 以班级为单位参赛, 年级为单位评奖, 校长亲自为活动开球, 并为获得冠军的班级颁奖。这样, 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足球运动中, 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 拼搏意识, 即使不参加比赛的学生也可以当拉拉队为自己的班级呐喊助威, 让快乐足球的精神真正得到体现。

(二) 点:强化训练, 以赛代练促提升

有了好的群众基础, 是提高比赛队伍的关键, 学校喜欢足球运动的孩子越来越多, 参加强化训练的人数也从以前的20多人增加到了现在100余人, 形成了三级梯队, 训练的时间也由从前的下午增加到了早上和放学两个时间段。基于田坝小学学生们训练场地有限, 学校采取以赛代练的方式, 大大促进了学生们适应比赛的节奏, 熟悉比赛流程, 特别是足球比赛中的站位和跑位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在常规训练中, 针对学校的小球员采用很多小比赛的形式来进行训练, 3对3, 5对5, 对于小学生来说, 在小场地里比赛会让他们多触球, 既能练技术, 也能练战术, 包括体能, 攻防转换, 所有的足球比赛当中包含的元素在小场地对抗里都会有。通过对抗赛、梯队竞争等形式, 培养了学生们逢一必争, 唯旗是夺的竞争意识。

通过五年多的坚持训练, 我校足球队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3和2014赛季中多次获得重庆市青少年足球联赛和锦标赛的第三、四名的好成绩, 学校在2013、2014年都获得“重庆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优秀学校称号。2015年“活力九龙杯”中小学足球比赛中男女队皆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在重庆市校园足球赛南区赛中代表九龙坡区参赛, 获得第七名的好成绩。在刚刚结束的2015年中渝置地杯花溪足球夏令营比赛中获得亚军。我校足球队在2013年4月曾代表重庆市到北京体育大学参加“斯凯浮杯全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 让我校足球队真正走向更高的层次, 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家校携手, 合力共谱显成效

学校的校园足球活动离不开学生家庭的支持。学校开展足球运动初期, 很多家长都不理解, 认为踢球会导致成绩下降……

学习对踢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不应该是一个只会奔跑的傻大个, 而应是有脑子、有想法的人, 这样的队员才能正确领会教练的意图。田坝小学足球队的学生们踢球与学习做到两不误。学校要求学科教学老师与足球教练紧密配合, 对足球队员要在学习和特长两个方面都要关心, 不让他们“跛脚”;同时学校与家长、家长与教练密切联系, 关心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态, 家长们积极与学校配合, 田坝小学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足球活动, 在双休日走出家门, 走到阳光下, 参加各级的足球比赛, 家长们在现场充当场外志愿者、拉拉队员……孩子的每一场比赛或训练, 家长们都会出现在学生们的身边, 或观望或鼓励, 对足球队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鼓励是非常需要和有效的。

球随心动, 如舞炫亮。田坝小学如今人手一个足球, 低、中、高每个学段都拥有100多名梯队队员, 学校向优质中学输送足球特长生有十几名。而在足球特色项目的带动下, 学校的艺术和专业教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 在田坝小学一年一度的“校长杯”足球联赛, 是同学们最喜欢、最快乐的活动之一。每个班选拔出选手进行比赛, 赛场上运动员们激烈的拼抢以及啦啦队员们此起彼伏的呐喊声、欢呼声成为田坝小学特有的风景线。这项活动充分得到了家长的支持, 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上一篇:专科毕业生的论文格式下一篇:泾源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工作岗位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