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粤教版必修

2024-07-27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粤教版必修(精选7篇)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粤教版必修 第1篇

篇一: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技术全套教案_粤教版必修1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教师:雷萍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

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一、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

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七、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影响”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2)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3、越来越高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注意观察教材第九页的表。

篇二:高中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全套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教师:雷萍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一、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

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七、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影响”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2)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3、越来越高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注意观察教材第九页的表。

篇三:高中信息技术-1.1信息及其特征教案-粤教版必修1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篇四:[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完整版教案(粤教版)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一、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

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七、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影响”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2)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①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3、越来越高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注意观察教材第九页的表。

学生活动:认真看书上的表

教师活动:从本张表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师生小结:

年份越来越来大,性能越来越来好,价格越来越来低。

三、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辩论:信息技术的利与弊

解释三种观点:

篇五:高中信息技术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 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的第一章节,内容涉及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特点;信息社会及其特点;信息处理的概念及特点;信息技术的概念及组成。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因此,教师只是泛泛而谈,学生肯定不感兴趣,所以,针对此特点,进行分组讨论的方式,利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和发现自己身边有关信息方面的问题,通过教师设置讨论题目,使教学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再者,现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学生对信息方面的认识并不是一概不知,只不过是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

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 “信息技术”这两个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将教学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再创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既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能培养他们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判别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更利于教师掌握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改进教学策略。

四、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够掌握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概念、应用和影响

(2)明确信息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明确信息技术对自己和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

(2)通过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讨论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形式,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激发学习欲望;

(3)通过学习,努力提高鉴别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和水平,更有效的利用信息;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够掌握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概念、应用和影响

教学难点:对“信息”这一概念的理解,六、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实践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把新课程的理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体现出来,我认为应该关注两点:一是教师教学观的变革,除了重视“双基”外,还要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由“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应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地积极主动性,进而达到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思维,倡导主动参与团队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

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我对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进行了重新整合,目的是让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特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更加明确当今信息社会的特点和中学生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七、教学准备

八、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特征和新课程发展阶段的变化,能较好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采用了引导式和讨论探究式掌握学习教学策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又通过问题任务的引导,展开小组讨论与交流,进而达到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与学的任务。

结合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讨论,正确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粤教版必修 第2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兰州民族中学的周怀盛,说课题目是《如何制作电子板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处理、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来谈谈对本节课的教学,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节选自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部分第三章第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内容,本节的内容是进一步要求学生学会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尤其是要学会利用Word对文字、图片素材等进行综合排版设计,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并制作成电子板报。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电子板报制作的一般过程,掌握word中的艺术字、图片的插入与设置及文本框的使用方法,并了解电子板报作品的参考评价要素。

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市属普通中学,高一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初中学校,对计算机的认识和操作水平差异较大。但通过前面一些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有一定文字处理能力,但对于网络的信息,文本信息,图片信息,如何处理成自己的信息,设计成美观的版式,漂亮的版面,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实现,因为他们还缺乏必要的Word排版技术,同时对版面设计原则也还缺乏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将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层面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掌握在Word中设计排版,艺术字的设置及文本框的使用,图片的插入与设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互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地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中对艺术字、文本框、图片的操作技巧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和美化。

本节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效果形式充分地表达主题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教法处理:本节课我主要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案例学习、任务驱动、点拔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开始时运用;案例学习让教学更为直观,在分析板报时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学习具有针对性,能激发学

专心

爱心

用心

生的创造潜能,在学生操作实践时运用;点拨引导教学法有利于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学生普遍存在的困难,在点评学生作品时运用。

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的整体思路是:首先设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内容——电子板报设计。观赏他人作品,拓展学生设计视野,教师讲解Word中操作的基本知识点,然后分组合作完成一个电子板报的制作,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借鉴和创新精神。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个环节是设问引入新课,教师先提问:“同学们,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街上的海报和宣传栏,可是你们知道那些海报或宣传栏是怎样做出来的吗?其实它们很多是电脑设计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如何用电脑制作漂亮的海报或宣传栏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用‘Word’制作电子板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第二个环节是欣赏板报作品,在这一环节中,展示一幅优秀的电子板报作品给学生观赏,让学生对电子板报有初步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点燃学生心中对制作电子板报的渴望。

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分析电子板报的制作流程,以“走进一中”电子板报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板报包含的信息元素,介绍电子板报制作的一般流程,充分了解电子板报的构成。

第四个环节是操作技能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电子板报制作的常用操作技能,从设计版面、艺术字的插入和设置、文本框的插入和设置、图片的插入和设置四个方面逐步讲解、演示、分析,学生观摩、分析并实践操作,掌握各个操作要点。

第五个环节是分组合作,完成作品,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再别康桥》诗歌,教师播放《再别康桥》音乐MV,创设情境氛围,然后教师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六人一小组,在网络上搜索有关徐志摩的资料,通过合作探究,设计制作电子板报作品《徐志摩其人其诗》。

第六个环节是作品展示,点评板报,教师选择几个作品并给出参考评价表,组织并引导学生从思想性、创造性、艺术性、技术性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然后教师点评。在这一环节中,加强学生鉴赏的能力,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专心

爱心

用心 2

第七个环节是课外延伸,教师布置任务,请学生制作一幅校运会的宣传海报,并上传学校校园网。让学生课后完成海报的制作,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从基础出发,落到实处,学生对电子板报制作的基本要点和操作技能都掌握得很好,尤其令我满意的是学生对作品的点评,点评时同学们都很活跃,讲评既切中要点又有一定的艺术性。当然,学生的作品也难免会有缺点,比如文字大小设置不当、图文搭配不是很协调、版面设计不太合理等,这些与学生美术功底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这节课我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不局限于某一类作品,所需材料也让他们自己准备,这样他们既用到了前面搜索下载的知识,也避免了作品的单一化。当然,由于学生水平不一,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参差不齐,这些是我今后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注意的。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专心

爱心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粤教版必修 第3篇

遵循课标为主导原则, 补充或更新教材事例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 规定着信息技术学科要达到的统一要求, 对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学目标, 强调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 要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 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 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教材中的教学事例更多是文字描述或过时的案例, 不能有效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恰当的新闻事件, 补充或更新教材事例, 引导学生主动关注事例, 思考事例带给人们的启示,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中补充了2013年8月22日《焦点访谈》“揭开网络推手的黑幕”作为教学信息真伪性的事例, 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网络信息甄别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一章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影响》, 教学中补充了“13岁少年郑博闻成国内最年轻IOS开发者”和“2013年英国初中女生遭网络暴力”两个事例, 让学生看到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针对当前部分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走上犯罪道路的情况, 教学中补充了“2009年3·15晚会网络游戏危害青少年”事例,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 珍惜中学美好时光。

遵循重视学生学情原则, 补充或调整教材内容

由于小学和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并不是必修学科, 也没有统一的教材, 来自不同初中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根据学生具体的学情补充或调整教材内容, 使得知识的难度、广度合理, 使教学内容尽量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促进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 教材用较少的文字涉及较多的计算机术语, 大多数教师困惑此处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结合我校大多数学生信息技术水平都是零基础, 笔者认为此节应该补充教材内容, 用一个课时介绍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让学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机中二进制编码等知识点, 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练习到指定网站模拟攒机。通过补充教材内容, 学生不仅掌握了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还可以把这些知识迁移到生活中, 在计算机出现故障或购买计算机时都能很好地描述计算机配件及性能指标。

调整教材内容, 一是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 二是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师结合学生的学情, 在教学内容不适合学生学习时, 要对教材及时作合理的调整, 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笔者认为此教学内容应该调整到第二章获取信息之前, 先教会学生收发电子邮件、使用网盘等操作, 学生掌握了信息交流方式, 每节课的作业上传、课件等学习资源共享就能够很好解决。教材第二章第二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声音和视频的下载往往需要借助第三方软件来完成, 这时教师应该补充介绍软件安装和卸载的注意事项, 告知学生安装软件时不要随意安装那些推广软件, 避免不明软件或恶意软件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卸载软件时不能直接删除安装的目录, 要用卸载程序或在添加删除程序中正确卸载, 通过扩展这样的教学内容, 学生才能正确使用电脑。

遵循教材内容“生活化”原则, 调整教材练习任务

教材是面向各地区学生的, 不可能所有学生都有一样的生活环境和实践经历, 因此要立足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更改教材中不合适的操作示例和任务, 只有当操作事例和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时,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更加深入的学习。

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教材以《爱鸟报》引出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笔者认为《爱鸟报》这份作品不是学生自己制作的, 以这个情境案例引入课题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不好。教师从学生都有外出旅游需求考虑, 以周末学校组织学生到重庆三峡博物馆旅游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分析信息需求、信息来源及采集信息, 教师重点介绍网络方式搜集信息, 学生通过网络查找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开馆时间、门票及游览须知, 有能力的同学利用网络搜集到重庆三峡博物馆的行程线路、交通工具的选择和路费问题, 最后加工整理信息形成旅游行程规划。通过这样“生活化”的任务设计, 学生学会了汽车、火车、轻轨、公交等交通工具的线路查询及网上购票,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学生有了这样一次任务的练习, 今后外出旅游就能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来查找相关信息了。

采取主题单元教学, 开发或重组教材内容

主题单元教学是根据课程标准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 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 以主题为线索, 开发或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 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单元教学体现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生本化、生活化等特性, 将整个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

教材第三章第二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教材以“文明班集体评优活动”为活动任务, 任务简单, 不能激发高中生探究和创造的欲望, 教材中Excel知识点较零散。笔者在本节中采取主题单元教学, 以高一新生合理分班为主题设计相关的任务链, 任务中涉及公式、函数、排序、筛选、图表等知识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适时点拨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拟用两课时完成任务。规划主题单元教学时, 设计一个思维导图 (如下图所示) , 既理清了知识脉络, 又使任务紧紧围绕主题设计, 提高了教学效率。该主题设计为问题式教学, 问题对任务的完成起到了引导作用。

采取主题单元教学, 开发或重组教材内容, 设计与学生相关的主题, 问

题引领, 知识穿插,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地学习方法和技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粤教版必修 第4篇

通过观看《多媒体作品的合成》一课的视频,执教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执教老师整体水平较好,她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思想的更新上,对教学内容的驾驭与处理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上,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上,均有值得我学习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体会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比如说,老师首先通过展示奥巴马通过网络宣称自己的图片,充分利用网络击败了对手麦凯恩。再对比:针对网络上的个人简历来说,将平面文字型个人简历和多种媒体合成的个人简历进行对比,来说明:多媒体合成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所举的例子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力。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即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了“个人简介”一个多媒体作品的教学范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二、采用分层次教学,力求“人人能成功,个个有发展”

例如课堂中在讲解作品合成阶段设置了两个梯度的问题:

梯度一:(1)按钮中添加图片的编辑操作

(2)按钮中添加声音的编辑操作

(3)进行帧的复制、粘贴及移动操作来添加翻页效果

梯度二:(1)添加on(release){gotoAndPlay(“场景名”,1);}命令实现按钮的功能

(2)在按钮上添加影片剪辑动态效果

学生可依照自身的操作进度和能力,利用辅助文件进行自学操作,美化作品。

专心爱心用心 1

这种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课堂中通过设置多个梯度难度的练习,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在课堂中老师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更多的平等和情感。伏下身子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交流。深入其中,融入其中。在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既是他们的老师同时也是他们的朋友。

其次对学生采用激励式教育,对其点滴进步或成绩,以各种形式(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等)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学中还注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看多练。在练习过程中使学生发现问题,充分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变知识导向型教学为技能训练型教学

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力。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即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了一一个教学范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五、注意事项:

1、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语言的感染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2、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不到位。

3.建议采用分组协作式学习。这样使学生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同完成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协调的能力,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粤教版必修 第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网页的主要构成内容

2、学会网页的布局

3、学会网页中插入图片,文字设置,插入超链接的方法 教学内容:

1、启动FrontPage “开始”菜单——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FrontPage

2、新建网页:文件——新建——空白网页

表格——表格布局 表格——插入表格

专心

爱心

用心 1

调整表格

插入图片:

1. 插入:插入——图片——剪贴画(来自文件)2. 设置:右击图片(快捷菜单)——图片属性 3. 删除:选择图片——按删除键

调整图片,单击图片,出现小黑方块,就可调整图片

专心

爱心

用心 2

文字的录入:直接录入。

复制——复制粘贴

文字的编辑:格式——字体

格式——段落

文字最后生成格式

专心

爱心

用心 3

超级链接:

1. 链接到邮箱

选择“求助信箱图片”——单击超链接按钮——选择“邮件超链接”按钮——输入邮箱地址——确定

2. 链接到其他网页、网站

选择链接文字——单击超链接按钮——输入指定网页地址——确定 3. 取消超链接

选择超链接部分——单击超链接按钮——删除URL地址栏的内容——确定

保存:文件——保存

保存位置为F:/**班级/

专心

爱心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粤教版必修 第6篇

(1 教材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2 年级:高中一年级

(3 所用教材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4 所属的章节: 第二章第三节(5 课时数:2课时 【内容分析】

选择结构是VB程序设计三个基本结构之一。是学生学习VB程序入门,掌握程序语言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

1、掌握条件逻辑表达式的构成

2、掌握简单IF语句的格式及其含义

技能

1、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编写程序,让学生掌握简单if语句 的语法格式和使用方法。

情感

1、形成良好的程序程序书写格式。

2、学会自主学习和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

县级城市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80%以上的学生在学校没有受到正规的计算机入门教育,大部分学生对编程一无所知,还有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特差,但通过一个学期的信息技术必修课学习后对电脑简单操作有一定认识,因为选择结构是程序设计基础中的一节重要内容,所以本节课分二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讲IF语句的简单结构和标准结构,第二课时讲多重分支与多重选择语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简单选择结构和标准选择结构的语法和逻辑运算。难点:选择结构算法的实现。【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5分钟

活动1:给出特定关键词“小学生、公共汽车”,要求学生用“如果…… 就……”句型造句;活动2:要求学生用以上关键词,使 用“如果……就……否则就……”句型造 句;活动3:由于现在公共汽车都是无人

售票,公交公司想要设计一款自动检票的 设备,该设备能够自动测出身高并确定是 否需要买票。假定机器自动测出乘客的身 高为H,请大家想想计算机该怎么判断乘 客需要买什么票?用你自己的语言说出 判断过程。并试着翻译成英语。学生思考并积 极回答 大部分学生会 造句:如果小 学生身高小于 1.2米,就不用 买票.如果H<1.2米 就不用买票, 否则就要买 票.通过使用学生熟 悉的常识,引起学生积

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想像力和继续探 讨的热情和期待。新课 教学 20分钟

1.师生一起画出活动3的流程图 2.探究学习:写出该程序

学生自己看书学习IF语句的语法 并试着写出该程序

3.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并小结IF语句 的简单格式。(有的同学可能用简单格式 有的可能用标准格式,这里一起讲评 4.完善作品

(提醒学生程序的书写格式 5.小结IF语句语法格式

1、IF 条件 THAN 语句块 END IF

2、IF 条件 THAN 语句块1

ELSE 语句块2 END IF 学生一起画 学生自学教材 并试着写出程 序

找两位做得最 好的同学上台 讲解他的程序 并介绍选择实 现的方法 未做完的或程 序有错误的同 学进一步完善 作品,已经完 成的同学作为 小老师指导其 他同学。

请两位同学上 台小结IF语句 的格式。在学生使用“如 果……就……否则 就……”造句,并翻译 成英语的基础上学生 很快会形成“IF…… THEN……ELSE……”概 念,通过自己学习教材 的IF语句语法格式从 而将模糊的想法转化 成严格的程序语句定 义,再通过程序实践、老师点评、小结和自己 改正、完善作品从而内 化为自己的知识。

课堂 任务

1、书64页课本例题填空。完成

全部学生必须

通过二个任务强化IF语句的练习,并 练习12分钟

任务

2、会考后老师要把会考成绩转 化成是否合格,凡是60分及以上的就“合 格”,低于60分的就“不合格”,请你帮 老师写一个电脑自动判断的程序。任务

3、在任务2中如果还想增加一 档超过85分的给“优秀”评价,该怎么 做?如果再分细一点,比如40分以下, 40—59,60—70,71—80,81—90,91以 上,又该怎么做呢? 全体学生要求 完成

在完成前面二 个任务的基础 上思考并试一 试

通过扩展任务引起同 学们的思考,并引出下

节课要讲的内容。

学生 作品 展示 5分钟 在课堂练习开始后几分钟就会有学 生上交作品,老师可以开始对学生作品进 行评价。力争评价所有作品,学生看到老 师在点评学生作品会激发他们做好作业 的激情。

展示部分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学生作 品。

在评价阶段如 果有做得好的 学生提醒其他 同学向其学习。

学生自己展示 并解说,老师 适当点评 通过投影不断展 示已经交作业的同学 作品,激发其他同学的

热情。学生把上台展示 自己的作品当成一种 荣耀每节课选择尽量 多的同学上台展示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 总结 3分钟 请一位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IF语句的书写格式和 逻辑表达式的构成。同时提示要解决任务 3有二种方式。学生总结IF语 句的语法和使 用方法

课后作业看书上多重选择结构并试着完成任务3。提出问题为下节 课上课做准备。【教学反思】

1、通过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教学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粤教版必修 第7篇

中美班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典型, 它以中国普通高中学校为平台, 中外合作管理, 利用国外师资力量, 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教学活动。浙江省普通高中所使用的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均是由陶增乐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浙江省通用并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标准教材, 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美班使用的G A C信息技术教材是由美国教育委员会制定, 并由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出版的教材, 它作为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教材, 在全球被广泛使用。它由《学术学习的计算机入门》、《数据管理》、《图形与网页设计》三部分组成, 由外籍教师全英文授课。在本文中, 笔者将对浙教版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与GAC信息技术教材《学术学习的计算机入门》、《数据管理》、《图形与网页设计》进行比较研究。

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

在宏观上, 浙教版教材采用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相结合的方式, 各模块以章节形式进行编排;采用一学年两个学期制, 每学期约20周次。故在教学的设计上, 每学期包括36课时和2次考核。必修模块安排在第一学期, 选修模块安排在第二学期。GAC信息技术教材采用的是水平等级层次形式, 共设计了三个水平层次, 分别对应三个学期。各水平层次采用单元形式来编排, 每个水平层次设置10~12个单元, 其中包括2~3次重要的考核, 前后水平层次间存在前置与后置的关系。

在微观上, 浙教版与GAC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安排顺序方面存在差异, 教材主线设计不同。浙教版教材以信息的采集、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为主线进行设计 [1], 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电子表格与多媒体信息处理占主要地位。而GAC教材则是根据知识的前后关系进行设计的, 先易后难, 即以实践操作为基础, 从简易的软件入手, 进行更高层次的软件使用。如从计算机基础术语、文字图表处理、数据处理、多媒信息处理到网页设计理论。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浙教版与GAC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从知识类型上分为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类知识。其呈现方式多以文字表达为主, 辅以图示与表格说明。

浙教版教材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呈现形式:第一, 理论知识类教学内容以文字呈现为主, 注重理论知识的来龙去脉, 强调内容的理论基础。如在《信息编码》中的计算机存储容量教学 (二进制存储) 中, 不仅要掌握各种进制的基本原理, 而且要学会各种进制间的转换运算, 其中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以对照表形式呈现, 在此基础上增加图片与声音等多媒体信息的数字化原理与计算方法。第二, 技术操作类教学内容以图示配合文字说明呈现给学生。如《字处理和表处理》、《电子表格的排序与筛选操作》, 教材中主要以文字列出任务项目与要求, 利用图片呈现具体操作步骤, 让学生清楚需要的操作内容, 技术操作程序化、固定化、扩展性小。第三, 在必修教材中, 有效使用思维导图呈现章节知识结构与重难点教学内容。

GAC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呈现上则有以下特点:第一, 理论知识与知识的理论基础介绍较少, 但重点突出了计算机术语学习。如对于二进制, 教材中介绍了计算机存储与计算的相关术语 (RAM、CPU、hard drive、ALU等) 及十进制表与二进制表的对比, 演示了进制的转换规律。对进制之间的转换运算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和示例, 仅有二进制的计算及存储容量的组成单位。值得注意的是, GAC信息技术教材更注重用实物图片呈现存储设备, 如内存、硬盘。这就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了, 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进制与存储设备的关系。第二, 技术操作类知识以具体的操作步骤来表示技术操作顺序, 呈现每一步的具体动作, 强调了操作的具体化、细节化, 但不固定化, 具有选择性, 且操作的扩展性较强。对于同一操作结果, 可由不同的方式来完成, 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 拓展思维方式。

浙教版教材重视理论知识的呈现, 用思维导图强化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 表明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GAC信息技术教材对理论性要求则相对较低, 更注重教材的实用性, 强调步骤操作, 设置增量空间, 让学生不仅学会操作, 更要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操作。

教材内容的侧重点

浙教版教材强化了电子表格与多媒体信息处理, 弱化了数据管理软件Access的教学。而GAC信息技术教材更注重电子表格、数据库与网页制作的教学。虽然浙教版与GAC信息技术教材的基本教学内容相同, 但各部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 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第一, 从知识所占比例分析, GAC信息技术教材中“电子表格、数据库和网页制作”内容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浙教版教材。其中网页制作占整个GAC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25%, 而浙教版教材仅占2%。具体来看, GAC信息技术教材从网页的发展历程到图片的处理, 再到网页与网站的设计, 都给出充分的准备与相应的任务。浙教版教材对于网页制作仅做概述性讲解, 而将多媒体信息处理列为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 无论是课时还是试卷分值比例都占到最多。第二, 从教学角度看, GAC信息技术教材更强调教师基于教材内容提出任务, 学生自行设计解决方案并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对所学内容进行挖掘。相比较而言, 浙教版教材增强了教师的控制和对任务的分解。教师在教学前已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 给出可操作性很强的任务, 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

教材内容的更新

在教材内容的更新上, 浙教版与GAC信息技术教材也是不一致的。GAC信息技术教材更新速度很快, 通过几个版本教材的比较就可以发现, 只要微软公司调整其任何一款产品, 在下一个学年的信息技术教材中都会有所体现, 相应的教学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教材中有关操作系统的内容已由Windows XP向Windows Vista、Windows 7更新。在应用软件方面的更新更为迅速, 如电子表格软件从Excel 2000向Excel 2003、Excel 2007、Excel 2010依次更新后, 其教材内容与实践设计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虽然GAC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顺序未发生变化, 但教材与软件的发展是同步的, 教学内容会随软件功能的变化而调整或者增减。而浙教版教材从新课程改革至今, 只做了小小的调整, 一本书可以通用好几年。2012年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 对《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的算法与程序设计部分内容进行了增加, 并缩减了网页制作的教学内容。在软件方面, 微软推出Excel 2010后, 浙教版教材的内容从Excel 2003升级到Excel 2007, 在实际教学中却依然使用Excel 2003, 与国外同时期教材相差一代。

启示与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 笔者对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设计、开发与更新等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 在教材开发上, 建议从注重信息技术知识本身的前后依存关系向关注技术应用转变, 在技术内容的设计上突出实用性与应用性, 着力提高数字时代公民的信息素养。

第二, 在教材设计上, 应加强重点章节、重点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 并应在教材中详细呈现不同内容所占的比例, 增加教材的教学可操作性。

第三, 在软件与教材内容更新上应该加快速度, 跟上时代步伐, 培养出更符合时代特征, 更适应数字时代的数字公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3]陶增乐.多媒体技术应用[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4]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GLOBAL ASSESSMENT CERTIFICATE_TM OPERATIONS MANUAL[M].AUSTRALIA: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2010.

[5]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FACILITATOR GUIDE ComputingⅠ: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for Academic Study[M].AUSTRALIA: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2010.

[6]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FACILITATOR GUIDE ComputingⅡ:Data Management[M].AUSTRALIA: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2010.

[7]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FACILITATOR GUIDE ComputingⅢ:Digital Communication[M].AUSTRALIA: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2010.

[8]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STUDENT MANUAL ComputingⅠ: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for Academic Study[M].AUSTRALIA: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2010.

[9]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STUDENT MANUAL ComputingⅡ:Data Management[M].AUSTRALIA: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2010.

上一篇:致自己往后余生的句子下一篇:国培计划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