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作文范文

2024-07-10

我理解的作文范文(精选14篇)

我理解的作文 第1篇

咱们的世界,各有不同。

你能歌善舞、能言善道,因此颇受大家喜爱。而我,平凡的女孩儿,因此有一天走进童话你也会惊讶。咱们真的不一样——身份、地位、权力、思想、人格、信仰都不一样!这么多的差异——怎么可以一样!

诸多差异,带来了些代沟。政治书上虽有写如何跨越代沟,但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理解!

你无法接受我,但你为何烦厌我?我晓得你脾气躁——我亦如此,骨肉连心,人类基因组无比强大啊,但是,你为啥总冲我发火呢?因为我懦弱无知,还是因为我一忍再忍。偶尔生气可以原谅,但不能全部发泄在我身上——我只是个孩子,不懂天高地厚,不知社会险恶,不懂人心多重。只生活在题海、压迫、小暇中。我也知道你辛苦——家务、工作、情感,都压在了你肩上,心情不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请你换位思考,我也一样有血有肉有脾气,当伤心、愤怒填满了,小宇宙就会爆发!我大概计算了下,每天都冲我发一两次脾气,555。我也就受伤了那么几次,欲哭无泪——但必须接受,默默承担。正是因为这样你才一而再,再而三地责骂我么?你说我不懂得孝爱,不帮你分担家务,但如果我每天抽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干活,我的成绩又会下降,不是么?这要有个度啊!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亦如此。我尽力让我——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但是——我这么努力,只是为了减轻你的负担,不让你为我的生活操劳。但我这么努力,为何无法拨到一瞬同情之笑?

哈哈,这个世界,有真心,却换不来理解?倘若你稍稍理解我,我便能从中获取小小慰藉。然而你一味责怪我,不肯走近我,温柔推开心房看看我!

我不需要鼓舞、支持、帮助,这些我都可以自给自足,我只需你花一点儿时间,一点点,哪怕是百忙中抽出一空!

只需要你能理解我!

如果你愿意——我的心房,为你敞开……

我理解的作文 第2篇

一条很美的毛线围巾,一边是藏绿色中带满星星点点的黄,一边是古朴的土黄色中伴着星星点点的藏绿,不分正面与反面,围起来,在优雅的温暖里,适时的修饰着你的着装,让你看起来是那么的精神与活泼。

你可以最普通的将它在脖子上绕一圈;你或者很自然的将它直接挂在脖子上,长及膝盖,即满足时下的.风尚,也增添了你的自信与美丽;你甚至可以将它摊开,披在肩膀上,一种旧上海时代女人的端庄便又浮现,但新时代里,不减它的魅力。

一双很酷炫的休闲短靴,好像学生时代常穿的布鞋,但它显得大气时髦多了,浅灰色的棉质召唤着稳重,周边浅白的底质弥漫着文静,长及后脚跟上点,休闲中含着修身,穿上,柔软、温暖、舒服。

你觉得都很适合我,也看着我那喜欢的摸样,像平常一样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作为这跨年的礼物。

我知道,这是一份真爱的呵护!

在这越来越快的时代步伐里,在这以物质为心意为情谊的节奏上,物质常使女孩子欢喜、徘徊、愚笨。但同时的,物质也常使男孩子迷失自己。也因为各种各样的物质,造就了时下年轻一代人的更多更大的压力。

赚钱如何不辛苦,每个人如何不疼惜钱?人都是自私的,凡事总是会优先考虑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你更要相信这一点。所以,当我每次看到你眼睛都不眨的给我买下东西,却很少给自己增添衣物的时候,我是真切的感受到你的那片心。

不在一起,便总有吵不完的架,互相折磨;在一起,便又有说不完的话,相互振奋。每次在很容易的达成共识,一起进行长达数小时的行走后,你我依然可以收获一份孩子般天真的知足和快乐。像今天,在这跨年之际,我们长达九个小时的行走,将一场旅行进行的狂欢、自由、丰硕!

我知道,这是一份难得的陪伴!

每个人都会偏爱自己多点,当一个人可以更爱你,这一个很小的让步,你足以知足和幸福,因为你是他世界里的公主。

我理解的作文 第3篇

我认为, 艺术重要的不是在于愉悦, 而是在于是否能够打动传统人的心理, 艺术作品是最纯粹的、最非公益的、最形而上的思想的表达。艺术的本质?何为艺术?这些问题都是把艺术当成了具体的物, 所以当具体的形态死亡的时候人们就说艺术死亡啦。其实, 艺术应该是理性与感性的“混合物”, 只有懂得体悟人生才能懂得感受艺术。

今天艺术的边界越来越宽泛, 包括国油版雕、装置、影像、摄影、3D艺术、互动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在当代艺术中, 艺术不在是以个别反应一般, 而是以个别的姿态来拒绝一般。个别就是个别, 就是生活本身就是现实本身。因此, 艺术与生活是同一的。正因如此, 我们可以想象杜尚的《小便池》, 这个小便池是他在商店买的现成物。在杜尚看来, 艺术可以有任何形式, 艺术品可以由任何东西制成。所以, 从对立到同一是艺术发展的一个过程。

艺术不是一种形态、物质, 而是一种生命的体悟过程。何为艺术应是何时为艺术?所以艺术是一个事物被何等事物和何等人用何等方式发现为艺术的过程。比如说当今古代艺术彩陶, 上面的纹样是种艺术, 但是在当时那个时期就是个用于承装物体的罐子, 所以说彩陶是今天的人被发现的为艺术作为艺术品。用这个观念来理解杜尚的小便池这个作品疑惑就迎刃而解啦。

总之, 关于艺术从来就没有永恒的一程不变的的定律, 任何艺术观念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时代变了艺术当然也要变。

那么艺术史到底是什么?是人名的堆积?是艺术发展的过程?还是某种抽象的线索?又或是什么?艺术史是社会对艺术价值的评估, 艺术史是艺术的文本阐释。在我看来, 艺术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我认为艺术史就像一棵树, 每一个艺术家和其作品都是树上的一片树叶。既然是树就有根有茎, 有关联, 有一种向上的生长力和向下的制约力。艺术史所要表达的是对创作历史脉络的认知。我们在其中可以认识到历史上人类意识观念的变迁, 从而找到摆脱当下意识束缚的可能性。

因此, 艺术品需要用文字来表达它不同于人造物和人工制品的独特的意义, 只有这样不同年代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彼此之间才有不断传承、继承、创新的关系, 艺术史所要表达的东西能够让今后学习艺术的人了解几千年前的人都创造了些什么?而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创造出自己的有新意的艺术作品。

文字在艺术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为艺术需要文字的表达、口头交流表达来表阐明自己的作品意义。虽然艺术是种图像语言, 但是当代艺术也需要更多的书面文字的阐释, 同时也需要口头的交流, 艺术的样式和媒介是非常宽泛的。因为图像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歧义性, 对于没有受过阅读欣赏和专业训练的人来说, 很难准确的理解图像语言内在的情感、价值及趣味性等。所以说文字工作的是把文字语言组织起来逼近图像语言所表达的内在意图 (intention) 。因此, 文字语言对于艺术史的传承记录是有非常重要作用的。

艺术史是文字串连起来的叙事 (narrative) (艺术品) , 用逻辑来表达来理解对艺术品创作的意图, 而且还要把艺术品放在当时所在的艺术文化环境内看艺术品本身的价值, 艺术品需要用文字来表达它不同于人造物和人工制品的独特的意义, 只有这样不同年代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彼此之间才有不断传承、继承、创新的关系, 艺术史所要表达的东西能够让今后学习艺术的人了解几千年前的人都创造了些什么?而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创造出自己的有新意的艺术作品。所以, 在我们的绘画创作中一方面要保持创作过程的轻松状态, 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 积累知识积淀生活, 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提高做人的境界, 才是提高艺术水平的最有效途径。

艺术史所要表达的是对创作历史脉络的认知。因此文字归纳推理表达工作很重要, 创作艺术品是要获得认同、接受, 需要文字辅助的作用。尤其在当代的艺术语境下, 观念艺术和概念艺术有些作品不用图像要表达自己内心更深奥的想法。

事实上, 我们把眼光放远些西方艺术的美是摹本, 艺术与抽象的“美”并没有直接联系在一起。对于中国古代对“美”概念的理解是从味觉的角度意思甘也, 美字从羊从大肥硕的羊为美。因此, 将艺术与“美”联系在一起, 强调“美”的属性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的要求。但是丝毫没有否定美的艺术的进步性。关于西方艺术界的唯美主义思潮, 唯美主义强调艺术长期以来没有被足够重视的一面, 即艺术性与审美性。300多年来, 艺术被作为反应普遍的、永恒的、共性的、美的理念而高于生活, 成为生活的参照系。因此, 艺术军凌于生活之上, 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的。在当代艺术中, 艺术不在是以个别反应一般, 而是以个别的姿态来拒绝一般。个别就是个别, 就是生活本身就是现实本身。因此, 艺术与生活是同一的。

正因如此, 我们可以想象杜尚的《小便池》, 这个小便池是他在商店买的现成物。在杜尚看来, 艺术可以有任何形式, 艺术品可以由任何东西制成。所以, 从对立到同一是艺术发展的一个过程。总之, 关于艺术从来就没有永恒的一程不变的的定律, 任何艺术观念都是历史时期的产物, 时代变了艺术当然要变。

摘要:话题“艺术的边界”, 关于美术、艺术、视觉艺术的关系。艺术的边界是一个当代情境中的老问题。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史?众所周知, 从现在艺术以来, 突破传统的艺术概念使艺术的边界不断的拓展已经成为了现当代艺术一条不变的法则。

我理解的作文 第4篇

1962年5月10日,我娶了李姬镐为妻。她是我一生的同伴,毕业于汉城大学师范学院。

我与她相识于釜山。朝鲜战争结束之后,她就远赴美国留学了。留学4年归国后,她在汉城的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联合会担任总务。在我生活最宽裕的时候,我们在釜山相识;在我最困苦的时候,我们在汉城牵手。

1959年夏末时,我们在汉城钟路大街上偶然相遇。再度重逢让我们彼此都十分高兴,于是就到茶座里一起喝茶。她并没有什么大变化。我们互相问候之后便又分道扬镳了。我身处政治圈,而她则活跃于女性运动中,所以我们对彼此的近况都比较了解。虽然那天我们的相遇纯属偶然,但也许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后来每每下班时,我为了见她,经常去她工作的地方。我们见面非常频繁,公园、中餐馆、西餐厅都是我们常去的地方。因为我当时并不宽裕,所以开销基本上都是由她出的。我当时是一无所有的失业青年,终日无事可做就经常在钟路和信百货店的五层电影院看电影。那个电影院十分老旧,每次只上映两部电影。有时同朋友,有时同后辈,也有时自己一个人看两部电影,一天就过去了。曾经因为没有钱交公交车钱而手足无措,也曾经因为没有生活费而借大学生后辈的学费来花。而且后来那个后辈因为我的关系甚至休了学,这成了我一辈子的悔恨。我因为《政治净化法》的规定不能再从政,前途渺茫。但是李姬镐一直深深理解并支持着我,她把我的窘境当成是自己的事一样来看,一直给予我极大的鼓励。

李姬镐有一种似有若无的魅力,相处的时间越久就越吸引我。她既理性又活泼,而且不骄不躁。她虽然是前途一片光明的女性领导人,更从小生长在不愁吃穿的富裕家庭,但她一直谦虚有礼。虽然坚持主张,但她也敞开胸怀虚心接受别人的见解。更为重要的是,她拥有进步的思想和洞察时局的眼光。

我们每次见面谈的都是时事,尤其是政治圈的事。记忆里,当时我们好像几乎没有聊过那些有趣的琐碎小事。不知是不是因为彼此都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关系与其说是甜蜜的热恋,不如说是同志间的友谊。感情虽称不上热烈,但我们十分了解彼此。我渐渐产生了要与她共同实现政治理想的想法。彼此在一起感觉很舒服,这就是爱吧。

我们的爱情之花渐开,但是我却变得越来越消极。因为当时的我实在是一无是处,而对方却越来越主动。虽然我读出了她看我时的眼神里的爱意,但我还是犹豫不决。1962年3月的某天晚上,在寒意尚存的塔公园,我终于向她求婚了。

我们要结婚的消息一公布,她周围的人——亲戚、朋友、同事都大吃一惊并坚决反对,她家人自然更不用说。但她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甚至与我走得更近了。当时的我真的很穷困,甚至连房子也是跟我母亲、我妹妹一起住的。婆婆身体不好,小姑子有心脏病,她丈夫还有两个儿子。这样看来,周围人劝她不要同我结婚,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她对周围的人说:“金大中很优秀,是我一定要帮助的人。”

我的夫人李姬镐是家中6男2女中的长女。她的父亲李龙基是延世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医生,母亲李顺伊在她19岁时去世了。

我们最终还是举行了婚礼。婚礼场地选在了她舅舅李元淳在体府洞的住宅。在韩屋那宽阔的木质厅堂前,在赵香禄牧师的主持下,我们彼此宣誓要相守一生。虽然我们没有广发请柬,但是依然有百余名人士前来见证了我们的婚礼。

李姬镐来到了我身边,成为这世上最爱我、最理解我、最珍惜我的女人。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金大中自传》 作者:[韩]金大中 译者:[韩]李仁泽 等)

我学会了理解满分的作文 第5篇

一连几天,我都缠着老爸,帮他擦擦鞋,给他捶捶背,想方设法地讨好他。一天,我找了个机会,泡了杯红茶端给老爸,试探地问道:“老爸,怎么还不去哈尔滨?”老爸一听,眉头一皱,脸上马上由晴转阴,我心想:“难道我们的计划泡汤了?”果然不出我所料,老爸朝我看了看,瞪大眼睛,没好气地说道:“你以为大人都像你们小孩一样,只知道吃喝玩乐吗?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呢!”爸爸这番话像晴天霹雳似的,在我那火热的心上泼了一盆冰冷的水。

我“恨”死老爸了,几天都对他不理不睬。“哼!出而反尔,言而无信,我再也不相信你了。”我暗暗嘀咕道。我时不时地跺跺脚,还在背地里朝爸爸做鬼脸,出于无奈,我也只能靠这种方式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爸爸见我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好气来又好笑,认真地说道:“小傻瓜,你知道爸爸的工作是马虎不得的,要是有一点点的小差错,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况且这资料又急,-----”听着听着,我想起了老师所说的换位思考,试着替老爸想想,哎,他也真不容易,工作又那么繁忙,压力又那么的大,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为了全家过得幸福,一定是不得已而为之,我是爸爸唯一的小心肝和开心果,我应理解他,给老爸一些轻松的空间,而不是抱怨他。最近,我又和老爸亲昵起来了.

我理解的幸福作文600字 第6篇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把我的幸福憧憬全打乱了,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国家倡导不出门,少聚会,于是我只能整天待在家里。竹笋是不能挖了,我却找到了其他过年的乐趣:参与准备年夜饭。外公坐在灶台前烧火,红红的火光映照在他的脸上,他慈祥地看着我和外婆包汤圆。外婆则一边擀皮,一边教我怎么包汤圆。爸爸妈妈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各个房间,偶尔过来拿起手机拍照,记录下这难忘的镜头。在年夜饭桌上,外婆烧香祈福,祈求一家的平安健康,外公则和爸爸聊着天喝着酒。看着这丰盛的年夜饭和阵阵欢笑声,我心里想一家团圆就是幸福!

可惜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由于疫情发展迅速,我们又连夜赶回了杭州。足不出户的日子让我感觉很无聊,妈妈安慰我说:“我们这算好的了,相比在武汉的市民,他们每天都要面临病毒的威胁和病痛的折磨,我们只是在家待着,有吃有喝,多幸福呀!”。

接下来的几天,电视上不断地报道着感人的事迹:在湖北抗疫的医生和护士们为了节省防护用品而不吃不喝,为了赶建火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争分夺秒,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是常态。海陆军三军主动请战,留下光荣的请战书后奋战一线,不眠不休。马路上、社区里,警察叔叔、环卫工人、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们忙碌不停。看着这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我渐渐体会到正是由于这些逆行者的默默付出才成就了我们无数小家庭的幸福,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小家”成全了我们的“大家”。

我理解了妈妈的优秀作文 第7篇

我的妈妈是一名医生。她特别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病人简直胜过关心我。

记得我上二年级那年冬天,妈妈的病人很多,她每天都很晚才回家。一天,爸爸出差在外,晚上放学时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我在放学的路上心里想:今天下雪了,爸爸不在家、妈妈应该早点回家了吧。我想象着妈妈站在窗台对我招手、想象着桌子上摆满了香喷喷热藤藤的饭菜、想象着妈妈把我搂在怀里用她的脸来捂热我冻僵的小手、我想象着…...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等我到了家门口,门依然锁着,我只得垂头丧气地去了同学家写作业。一个小时过去了,作业写完了,妈妈现在应该在家等我了吧!我继续憧憬着。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再次回到家门前,门还是锁着的。我真的又委屈又生气,都这么晚了还不回来,算什么妈妈呀!发誓再也不理她了。

刺骨的寒风不停地刮着,简直让人难以忍受,天更冷了。我实在等得不耐烦了,故意赌气一个人跑到雪地里站着,让雪花落满全身。我想:要是我冻坏了才好呢!明天不仅可以不上学,而且妈妈肯定也会在家陪我,有妈妈陪着多幸福啊!妈妈会用小药勺喂我甜甜的`药,还不时地用嘴吹着,还会把梨子白萝卜切成小片,用冰糖煮成粘粘的糖膏,那味道真香,想着就流口水,我一定不要坐起来吃那糖膏,我要躺在床上,让那长长的糖丝顺着我的嘴角流到我的耳门,只有在这个时候,妈妈就会说我是孙悟空或者是一个葫芦娃变的,那时候我最高兴了,我早就想当孙悟空,或者是一个葫芦娃了,最好还象上次一样,妈妈把我头上蒙一条湿毛巾,说我是我一条好汉,我就会热血沸腾,一下子从床上翻下来,当好汉的感觉真好……

我正这样想着,一转身一个人正站在我面前,正对着我微笑呢!我先是我吓了一跳,定睛一看是妈妈。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哽咽着扑向妈妈的怀抱,妈妈把我搂在怀里,轻轻地拍去我身上的雪花,说:“对不起,妈妈今天忙,有个和你差不多大的孩子需要做手术,如不及时做生命会有危险!请原谅妈妈!这个星期六我带你去吃火锅好不好?”我只是微微的点点头,最后还是嘟囔着说“你是要女儿还是要病人?”“都要,,我都要哇!”妈妈笑着说,“人生病了会很痛苦,他们最渴望的是能得到及时治疗。”我白了她一眼说:“得!就您积极!”妈妈笑了笑说:“不积极怎么办?你不也很积极吗?听你们老师说,你最近这个大班长当得可认真了,妈妈是向你学习的呀!”又说:“你高兴时可以在雪地里奔跑,可有的孩子却不能,他们多么渴望能像你一样有一双矫健的双腿去黄山爬山,渴望能像你一样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可是他们现在却做不到,妈妈和许多叔叔阿姨就是这样的一群人,要帮助更多的孩子和你一样健康成长,其实人活着健康最为重要,只要是健康的就没有理由不快乐!孩子,你说对不对呀?”妈妈的话我似懂非懂,我只是一个劲得点了点头。

这件事过去三年了,我慢慢理解了妈妈,她不但是位好妈妈而且更是位好医生。妈妈还象以前一样常常回家很晚,我已不象以前那样恨她了,我上学放学已完全不需要妈妈接送了,老师们都说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幸福的微笑也常挂在妈妈的脸上!

我理解的作文 第8篇

《虚构》即元小说, 作者以叙述者的身份直接进入小说并作为人物出场, 叙述者是虚构的并向隐含读者讲述所要发生的事, 并使用了现实主义小说很少用的第一人称“我”介绍自己, 姓名马原、民族汉、职业写小说。这一自我形象包含了多重身份:真实作者、隐含作者、故事叙述者、小说中的人物, 这些身份在文本中都得到了验证。作者在文本中非常强调“我”, “我”叫马原, 这是真名, 有意识暗示“我”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联系的。小说作者将自己的某些方面展现在叙述者或人物身上是无可厚非的, 在小说里可以发现社会, 也可以发现我们自己。作者的声音与形象不可能在自己的作品中隐匿不见, 由此《虚构》中的“我”在一定程度上是马原自身形象的投射。

文中的“我”在一所叫安定医院的精神病院里写作, 这是作者有意创造出来的叙述者形象, 为了让读者产生关于隐含作者的想象, 这个“我”不再是作者自身形象的投射。一般隐含作者是读者依据文本内容描绘出的形象, 而马原他直接虚构了这个形象, 但不能将作者与叙述者等同。作者的任务是创作, 确定作品的大致面貌, 叙述者的任务是叙述发生的事情, 并用特定的语言给读者叙述故事, 二者不能混淆。虽然作者不等同于叙述者, 但不代表二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心血, 会包含作者种种的复杂情感, 小说中作者与叙述者之间这种相互关联但又必须区分的关系, 也使得读者能看到作者在作品中的自我虚构。在《虚构》中, 叙述者和人物“我”都有作者的影子, 这就增加了区分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我”的难度。《虚构》中“我”对玛曲村的周边环境、气候特征有着详细描写, 故事也就具有了“真实”的面貌, 但作者最后否认了故事的真实性, 无比真实的玛曲村之行变成了“马原”在疯人院里的想象。《虚构》中隐含作者借助“我”的视野和话语来诠释故事, “马原”固然有马原的影子, 但即使有百分之九十的相似度, 他们也不是一个人, 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不需要也从来不会是同一个人。

一般叙述者分为两种, 一种是全知全能只讲故事不参与故事情节;另一种本身是故事中的人物同时承担讲故事的责任, 《虚构》的叙述者属于后一种。在叙事学原理中, 同故事叙述者要以作品中特定人物的身份出现, 这个人物需要承担叙述任务, 同时行动还要符合人物身份。为什么读者觉得“我”就是作者呢?首先作者的真名是马原, 没有改动甚至没有用同音字进行替换, 作者是汉族且职业也是写作。其次, 叙述者在文中说我就是叫马原, 有笔名, 但这篇文章我不用笔名, 一定程度上故意引导读者觉得“我”就是真的马原。马原作为社会人, 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 这些情感作为作家的马原会寻找适当的机会表达出来, 而通过“我”这样一个叙述者进行叙述就是最直接的途径。

马原让叙述者进入到故事中, 那么故事就必须以“我”的视角来推动情节。不管作者怎么强调文本虚构, 依然有读者会尝试将文本还原到真实生活中。在小说的第十九节, “马原”又出来了, 他需要给故事一个结尾, 这个故事在前面已经被“我”叙述成一个可以还原为事实的小说, 所以叙述者在结尾必须强调故事是杜撰的。马原已经用各种方式将故事的真实感描绘到了极致, 为什么在结尾处又要强调故事是杜撰的呢?因为“我”怕你们误会, “我”只是暂时在安定医院, 还要重新进入社会, “我”担心你们因为小说中描绘的内容把“我”隔离起来。这个陈述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这是个假故事, 不要以为“我”真的做了那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可以理解为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但“我”为了避免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嫌弃,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杜撰的故事。小说叙事一直是将现实与虚构混淆在一起的, 马原担心读者会陷入所谓真实中, 所以叙述中一直在打断这种真实性, 然后又重新建构, 到最后就“变成了信不信由你, 但它有言外之意”。

小说最核心的内容还是故事, 所以不管马原如何与“现实主义”划清界限, 如何颠覆讲故事的方式, 他的笔触最终还是得落在故事身上。《虚构》要讲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一般小说的叙述结构是开端、高潮然后结尾, 马原他打乱了叙事时间, 但故事还是那个故事, 只是阅读难度相应地增加了。第二节和第三节中“我”与哑巴老头一起爬山, 让人完全不明所以, 这是将时间线上处于后面的内容搬到前面来写。《虚构》给人的感觉是为了神秘而神秘, 整个故事真真假假让人琢磨不透, 马原似乎一面建造一面摧毁, 他一边用“我”的口吻叙述, 暗示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一边又提醒读者这是虚构的, 千万不要当真。

应该肯定的是《虚构》中的故事不是真实的, 虽然文中一直有类似“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这样的话语干扰我们的判断, 但小说是一个虚构故事的体裁, 不管叙述者如何强调真实性, 我们都应该理性地做到不把叙述者等同于作者本人。作者故意强调自己是叙述者, 这只是一种叙述方法。我们在看《虚构》中“我”的时候, 必须明确一个观念, “我”不是马原, 即使“我”说了“我”就是马原。《虚构》就是一篇虚构的小说带领读者进入故事, 这样的虚构其实是在虚构一种进入故事的方式, 也是对当代小说的另辟蹊径, 开启了一种“虚构”的叙述方式, 而“我”就是这个虚构故事的叙述者, 看上去很真实, 但其实也是虚构的。

摘要:《虚构》作为马原的代表作之一贯彻了他的文学观念——“小说即虚构”, 整个文本有意混淆了作者、叙述者和故事人物的身份。作者马原是否等于小说中的“马原”、二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叙述者以作者自身的名义出现在文中的原因将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关键词:马原,自我虚构,叙事学,叙述者

参考文献

[1]马原.马原中篇小说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第1版

[2]肖盈盈.马原《虚构》的深层意蕴[J].文学教育, 2008, 第10期

[3]叶立文.启蒙视野中的先锋小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 第1版

[4]薛亚红.论马原的读者意识[J].高等函授学报, 2008, 第四期:27-38

我理解的新课堂 第9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改革

新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无可质疑,但在使用浙江版七年级数学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许多传统课堂所没有的“新现象”,如课堂“乱哄哄”,学生高谈阔论,情绪高扬;数学课象科学课一样,做起了实验;学生常制作一些工艺品、小制作等。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如计算能力差、易出错,表达能力不强,思维不严密等等。这些与传统课堂情景和“效果”形成鲜明对照,让许多学生家长忧心忡忡:学生到底学到些什么?其实,新与旧的分歧,最根本的还是体现在基本理念上。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实用性和发展性,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的‘大众化数学’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较传统教学应有根本的变革。结合使用新课程的实际,本人认为其课堂上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数学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智慧的指路人。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唤醒”、“激励”、“发展”学生。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智慧的火花。

2、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课、做练习之外,也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演示、表演等活动;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可动手设计、制作和做实验,还可以通过观察、探索、归纳等。现

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认为,数学学习是现实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新课程中,每个知识点基本贯穿在一个现实情境中,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探究过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立足社会需求,谦过个人将来实用。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以及学习过程经历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年级上学期,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解决好这一难点,我把校运动会上两学生争夺1500米长跑比赛冠亚军情节,让两个同学演示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的全过程。学生亲自经历在静态中研究动态问题、在动态中找出静态规律的研究探索过程,明确了行程问题的内涵,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收到很好效果。学生明白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亲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3、数学课堂是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

讨论、合作是学习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交流则促进学生智慧(成果)共享。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4、数学课堂是承认差异的课堂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目标是单一的, 要求所有人都达到同一个目标要求,都成为 “精英”,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别.有调查反映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成就10%的精英(高 分低能),约40%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而有少数的学生则完全放弃学数学。这就是以往所说的“上课昏昏昏,回答问题慢吞吞,考试得几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教育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后进生是一种教育權利的变相剥夺。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已从客观上肯定人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同时,新课程又认为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每个人都要学习知识,根据能力大小可多可少。这种理念下的评价机制,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持久保持,能让后进生吃得着,优秀生吃得饱,每个人都学到自已想学的知识。

5、数学课堂也是德育教育的课堂

数学教育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讲数学史,可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宏扬爱国 主义精神;讲数学思想、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新课程的每一处知识、每一个背景材料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资料。学习数学所体现的意志品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欲望,培养数学的审美观等诸多方面,一起构成一个立体的德育渗透体系。

6、数学课堂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幻灯、多媒体制作使数学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而天空教室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平台,互联网则为数学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资源和舞台,也提供了一种更为简洁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对老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手段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十六中学)

我理解的作文 第10篇

我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当中,可以说我什么也不缺。可是,有谁能知道,我唯一缺的就是理解。

从小到大,我分分秒秒都希望有人可以理解我,但是,都没有人知道。我每天就是那样呆呆地过日子,想告诉父母,却又没有胆子。我每一次犯错误,父母根本就没有顾及到我的感受,没有真正理解过我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只知道一味地叫我认错,也没有弄清楚原因。我想反驳又不敢,只能把气吞下肚子去。于是,我越来越抑郁。终于有一天,我爆发了,把我这么久的脾气全发泄出来了„„

那天,我和一个最要好的朋友一起玩。她叫欣。我和她正在打扑克牌,正玩得高兴时,突然,妈妈回来了。她一看见我在玩,便勃然大怒:“你都上高年级了,还在玩,快去写功课去!”我小声说道:“我已经写完了。”“写完了就赶快复习去,明天就要上学了,要把心情收拾好。”妈妈继续骂道。

“可是,这是周末„„”我已经在抽泣了。“周末就可以万了吗?而且,现在你上了高年级,学习很重要!还有,欣,你先回家去。以后不要再来找她玩,她要复习,知道吗?”妈妈竟然把欣也一起骂了,她这样就是说是欣来烦我,搞得我做不了作业么?欣只好委屈地说:“好,我走了,再见。”我实在忍受不下了,拦住了欣。

“妈,够了!你不要连欣一起骂,她没有错,是我叫她来的。而且,今天是周末,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玩,学校是为了让我们轻松一下才会放我们假的,我就连这点儿时间也没有了吗?星期六整天我已经用来写作业了,就连星期天也不能轻松一下吗?”我边哭着边说,“妈,你到底有没有理解过我的感受?”妈吼着说:“我没有理解过你?这是什么话?自己的女儿我还能不理解?”我倔强地说:“妈,我不是天才,你压根儿就没有理解过我,你不知道孩子的本性就是玩吗?如果你连这个都剥削掉了,那这样的童年还有什么乐趣?”说完,我拉着欣破门而出,留下了呆在原地的妈妈。

我学会了理解五年级的作文 第11篇

“你看,那个谁谁谁,考了第三名,你再看看你,考了十三名。”耳边又响起了老妈的狮吼功,“前十五名啊,你们上次不是说这名次就行了吗?”“喂,我们才没说呢,这次要考前十名。”“老爸,你能不能不趁火打劫?”“哪有火?打劫你什么?”“好,我一张嘴敌不过你们两张嘴。”我拿起书包,便开始复习。

“啊,怎么是二十名?”看到这个成绩,我吓了一跳,上周我可是努力复习了啊!回到家中,耳朵又受到了狮吼功的攻击,“老妈,耳膜快震破了!”“你真没出息连那个谁谁谁都没考过,真笨啊!”我虽报告,可老妈分贝依然不减,“遗传基因不好”“什么,我看就是你没努力学习。”老爸又来“打劫”了。“上周末,我很努力复习了啊。”“你肯定没记脑子里,要不能考成这个样?”我又被一吼一劫给击败了。没办法,只能去复习了。

“老爸,老妈,我进前十了。”我拿着成绩单,一进家门便喊了起来。“哎,你怎么就不能考过那个谁谁谁呢?整天让人骑着好受吗?”“不是说进前十就行了吗?”“那他考第一咋办?”“那就得并列!”老爸又来打劫了。“我说,你们怎么那么反常呢?别人考进前十名,家长都那么高兴,你们不表扬我就算了,还打击我,不带你们这样的。”“你是我儿子,他们不是!”哎,老爸每次都是直插人心肺啊,让我无言以对。

我学会了理解五年级的作文 第12篇

成长中,我学会了理解父母。母爱比天高比海深;父爱比山韧比阳暖。我们懂得了一切道理,却始终无法理解体会其中的含义。代沟是我们常用在父爱身上的词,也是我们与父母间最大的阻隔。我总是讨厌父母叮嘱我学习,监管我玩游戏丶强制我不挑食。每当那时,我便想呐喊一声:不用你们管。但还是忍了下去。现在想想我当时太傻了。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以及健康无下没有会害孩子的父母,收敛起你的叛逆心,多一份理解父母的心。

成长中,我学会了理解挫折。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不面对挫折又怎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当我们面对挫折时,过多的是一蹶不振和埋怨,甚至把它们认为是自己成长的绊脚石。对于那些没有遇到过困难,一直养尊处优的人来说,一丁点风浪就会把它们击垮,一篮子泥沙就会把他们埋没。相反,那些理解挫折并勇于挑战挫折的人,再大的波涛他们也能扬帆远航,再多的高山,它们也能越过。理解挫折,正面挫折吧,你会体会到曾益其所不能的含义。

成长中,我学会了理解自然。雄鹰为什么要在风雨中展翅高飞?小草为什么要在岩缝中蓬勃生长?鱼儿为什么要在海洋争食生存?因为自然丶因为成长丶因为生存。不要对自然充满迷茫,不要对他们的行为产生置疑,不要为自然中发生的事感到可笑,万物都有生存的哲理。在生长中,我们要学会理解自然。

我理解的作文 第13篇

一、如何理解“自由表达”

关于“自由表达”, 温儒敏先生关于新版课标的解读中有特别的说明。温儒敏认为, “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 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 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 助长文艺腔, 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影响的”, 所以, “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写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2]。要根治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 实现自由表达、真实表达, 笔者以为以下两个思路应该受到重视。

1. 风格多样, 写法灵活

在笔者看来, 自由表达首先意味着要在风格上去单一化, 在写法上去模式化, 激活学生写作的热情, 保护学生创造性思维。今天的中学作文普遍存在功利主义倾向, 受到考试作文的影响, 作文教学甚至到了为考试而教的地步。考试容易考的作文类型、容易悦目的形式技巧受到重视, 而与考试关联不大的文章写作指导与练习则轻描淡写。由于考试作文时间有限, 所以在语言表达与形式结构上均形成固定套路, 以便按部就班、轻车熟路。譬如语言表达方面, 华丽的辞藻、排比的句式极易受到师生们的青睐, 以为这就等于“有文采”, 能得好分数。形式结构方面, “虎头、猪肚、凤尾”被长期奉为圭臬:起笔追求不凡, 为全文定下基调;主体充实饱满, 论述不够例证来填, 正面举例后再出以反面;结尾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寓意高远。如是, 一篇四平八稳的考试作文 (实际也是学生多数时候的练习作文) 就大功告成了。这种单一化、模式化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作文教学, 无疑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表达的自由, 扭曲了学生对写作本质的认识。

对于“有文采”的理解, 远非以上所引见解那样偏狭。可以说,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文句表现力强都是“有文采”的体现。“有文采”意味着语言表达不仅能够正确、流畅地反映思维成果, 还要体现表达的准确性、灵活性和生动性。与华丽的语言风格相比, 朴素的语言同样可以取得极强的表现力;与排比的句式相比, 灵活多样的散句可以显出一种变化之美。至于行文结构, 亦不必拘泥于“虎头、猪肚、凤尾”, 要敢于尝试新的方法, 体会创新思维带来的无穷乐趣。为此, 笔者主张,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不必追求“结构严谨”, 应该允许学生作文因时间限制不得不戛然而止。这一点, 美国的SAT高考作文倒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其赋分标准强调“线索清晰连贯”, 并不追求结构的完整性。文章结构不完整但线索清晰、思路连贯同样可以得到好分数[3,4]。这对引导学生自由表达、破除公式作文有积极的正面示范效应。

2. 题旨真实, 反对伪圣

(1) 作文伪圣之弊

与风格上去单一化、写法上去模式化相比较, 主题上去伪圣化对于自由表达而言或许显得更加紧迫。虽然十多年前韩军老师就曾猛烈批判过这种现象, 但这个问题至今还像牛皮癣一样刺眼。今天的作文教学中, 优秀作文的首要标准就是主旨的深刻或崇高。写议论文要力求思想深刻、富于哲理, 写记叙文要立意高远、积极向上。文章写作能够做到思想深刻或立意高远自然是好事, 但文章写作首先应达到的标准是真情实感, 是真诚为文。忽视真诚为文而一味追求思想深刻、立意高远, 那就是伪深刻、伪崇高。这样的作文不仅毫无价值, 而且会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的作文教学往往与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意识形态等结合得太紧, 写作禁忌太多, 价值取向单一, 使人常常怀疑作文教学有没有自己的独立品格。这种写作导向, 由高考作文的“指挥棒”可窥一斑。如:1956年高考作文《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61年高考作文《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励着我》, 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1998年《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2001年《诚信》, 2007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等等。可以说, 建国后的历次高考作文, 大多数都体现了写作与思想道德、品质意志、意识形态等相结合的主题。似乎通过这样的写作, 学生可以经历一次人生中难得的思想升华和精神洗礼。事实上, 中国学生“假大空”的作文泛滥成灾, 中国成人社会制假贩假的行为层出不穷, 甚至最严肃的学术研究也丑闻不断,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一方面在高考作文中大写特写《诚信》, 另一方面似乎今天的中国人最缺乏的品质就是诚信。这些现象足以让我们反思, 作文教学一味跟着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意识形态跑是否必要?作文教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公民教育很重要, 但任务不应由作文教学、语文教学来实现, 公民教育本身应是一门独立且重要的课程。即便是语文教育、作文教学要体现公民意识, 也应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2) 文以载道传统的影响

我国作文教学对于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意识形态等的重视有其历史渊源。先秦时荀子就主张“心合于道, 说合与心, 辞合于说”[5], 言辞、文章都应与圣人之道相符。曹丕说:“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5]刘勰《文心雕龙》开篇即将文章写作定位为“原道”。曹、刘二人将写作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看得很重。后来韩愈更是力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 将圣人之道看得比文采、比形式技巧更加重要, 是为文之本。朱熹用形象的语言阐明了儒家之道、圣人之道对于文章写作的意义。他说:“文所以载道尤车所以载物。”“道者文之根本, 文者道之枝叶。”[6]将载道传统拔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可以说, 在中国古代的写作传统中, “载道”就是核心。所以, 尽管今天对“道”的理解早已经脱离了封建时代的儒教传统, 社会赋予了“道”以新的内涵、外延, 但文章写作中的载道传统还是被有意无意地继承了下来。笔者认为, 文章写作可以载道, 但载道不应是文章写作的全部要义。在现代社会, 文章写作并不因载道而存在。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封建时代“代圣人立言”是文人士子基于从政的需要, 是借儒家政治理想、伦理道德维护统治的需要。今天的文章写作其存在的基石与古人相比显然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今天的写作不是“兼济天下”的敲门砖, 而是写作主体情感释放、审美体验、信息传递、观点阐释的需要, 是现代社会里作为一名公民的必备生存素质, 不必然指向哲学、政治、道德与宗教, 也不必然“载道”、“言志”。

(3) 生活意识、读者意识与价值意识———自由写作的三大法宝

针对今天的作文教学注重阐述哲理、追求崇高, 立意旨趣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关联度不够的现状, 笔者主张, 应将作文教学的重心向生活靠拢, 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使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生活的常态。当然, 生活作文绝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写写家庭、学校那么简单。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现实的问题, 如怎样与人相处的问题, 怎样用科学的方法使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 怎样美化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的问题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学问需要我们探究, 需要我们亮出属于我们的理解。当然, 我们在不过分拔高文章主题的同时, 也绝不刻意回避崇高。如果文章能够基于真情实感而显出崇高的立意, 那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与深刻、崇高相比, 我们现在更需要的似乎是真实, 是诚实,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本身。写作要变“我被写”为“被我写”;写作内容、题旨主要来自写作主体对生活世界的真实体验与认识, 而不是他人和社会的强加。正如日本“生活作文”的早期践行者芦田惠之助指出的:教学“如果在确立主动的学习态度上无效, 那么任何教授都是无意义的”。“阅读之方法即是读自己, 写作之方法即是写自己”, 教师指导的第一意义是培养“要写”的愿望, 其他的指导皆是此后之事[7]。

此外, 作文教学还应该强调读者意识、价值意识。所谓读者意识,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本质就是交流, 情感的交流、审美体验的交流、信息的交流、观点的交流。文章既是为自己而写, 也是为读者而写。既是作者情感抒发、审美体验、信息传递、观点表达的需要, 也是争取阅读者的共鸣使文章发挥最大的社会功用的需要。文章的社会功用得到发挥, 得到社会一定范围的肯定和关注, 既有助于社会对写作者的认识和评价, 也必将对写作者带来极大的成就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即便是文章的观点或情感遭致批评, 对写作者而言也会是一种鞭策, 促使他反省自我、完善自我, 并借此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所以, 真实而自由的写作记录的是我们的成长与进步, 真实而自由的写作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

二、“自由表达”亦有边界

当然, “自由表达”亦有边界。美国学者亚历山大·米克尔约在其所著的《表达自由的法律边界》中指出, 公共性质的表达自由只要不对社会秩序、国家安全、政治体制等带来“明显且即刻的危险”, 政府就应当予以理解和宽容。与公共性质的表达自由相比, 私人性质的表达自由要受到更多限制, 因为公民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其言论不应影响到他人或其他组织的利益[8]。文章写作同样如此。我们在追求自由表达的同时, 也受到相应的必要制约。具体来说, 有如下几方面。

1. 要有必要的文体意识

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学生作文涉及的文体众多, 既有文学性的写作, 也有基于生活、学习所需的应用性写作。对于不同的文体, 作为学生, 首先应该对所训练、学习的相关文体的体裁形式进行必要的了解与学习。如果用散文笔法写剧本, 用诗歌语言写小说, 或是用文学手法写应用文, 那是要遭致笑话的。以写请示公文为例, 由于这种文体是一种下级向上级请求指示、批准的上行文, 为了让上级机关迅速了解请示情况以便及时批复、批准, 所以写作者一要遵守请示公文的写作格式, 二要避免掺入过多主观描述与表达, 扰乱上级对请示事项的判断。对文体本身的尊重, 是自由表达的必要前提。今天中学生作文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用抒情的、华丽的语言作议论性的文章, 内容空泛、华而不实。新课程改革虽然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但必要的学科知识的掌握是能力和素质形成的前提。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写作能力, 对于基本的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以及它们的功能应该有准确的认识。所以今天的高考作文, 虽然从保护学生写的自由和创造性思维培育的角度出发放弃了对具体的文体的要求, 但这并不意味着写作就可以不讲文体。学生在写作时当根据自身所长, 先确定文体, 再结合具体的写作要求来生成文章。

2. 要有必要的写作策略意识

早在南朝齐梁时代, 刘勰即在其文论巨著《文心雕龙》中专设《通变》一章阐述对语言表达策略的重视。“文辞气力, 通变则久, 此无方之数也。”“通变无方, 数必酌于新声。”[9]文辞需通变, 通变酌于新声, 是典型的根据具体的创作需要来斟酌语言表达的策略意识的体现。“变则堪久, 通则不乏。趋时必果, 乘机无怯。”[9]这说明语言表达必须认清时势, 顺应时代的要求, 随机应变, 如此, 才能取得理想的写作效果。在西方, 对语言表达策略的重视甚至因此而产生了一门显学———修辞学。亚里士多德对修辞的定义即是“在任何问题上, 使用有效的说服方式的能力”[10]。“在演说中, 不管我们要对别人说些什么, 用事实来说明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语言表达的技巧也是至关重要的。”[10]写作策略是写作主体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写作目的, 针对自身写作行为或思维结果所采取的主动的、积极的控制措施或应对方案。写作语境不同, 对象、目的不同就要运用不同的写作策略。

中学作文教学对写作策略的重视是不够的。我们常常可以在学生的作文里看到他们对自我、同伴、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不满与牢骚, 很多老师将这种现象简单解读为学生思想不成熟, 是由于人生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所导致的。所以在相应的教育措施上, 主要针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展开。但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学生写作行为缺乏必要的策略意识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有时候学生的言论并不是要有意冒犯信息接收对象, 也不是有意与社会规范、道德法律等时空背景产生对立冲突或者即便知道会产生对立冲突, 却找不到恰当的避免伤害他人或不容于社会同时也保护自己的有效途径。写作策略的任务即在于解决写作主体的思维与思维背景产生的冲突、对立问题。其实施路径笔者将另文交代。

3. 要有及时有效的写作指导

自由表达同样离不了教师对写作过程及时有效的指导。无论在写法上还是思想认识、观点见解上, 教师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写作大有作为。倡导自由表达, 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撒手不管, 以为学生怎么写都可以。这是错的。教师同样应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观点见解、审美体验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 对写作过程进行监督、帮助, 对写作技法、文字运用进行指导。自由表达不等于放任自流、怎样做都可以。只是要注意教师的引导要基于真情实感、实事求是, 而不是伪善、伪深刻、伪崇高;教师的技法指导也要有的放矢、注意针对性, 要以能力提升为重。另外, 教师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 自身要多做“下水作文”, 体会写作的甘苦, 敢于与学生同台竞技, 加强交流、互相促进。这一点, 已为李镇西等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所证明, 是行之有效的指导学生文章写作的良策。这就需要一个前提, 那就是教师要自觉加强学习, 努力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 避免弄巧成拙。

总之, 自由表达既要在风格上去单一化, 在写法上去模式化, 更要在题旨上去伪圣化, 努力做到真实为文、真诚为文。文章写作可以“载道”, 但并不因“载道”而存在。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 是生活的需要。在大力倡导自由表达的同时, 要明白自由表达亦有边界。必要的文体意识、写作策略意识以及来自教师及时有效的写作指导是帮助学生实现自由写作、成功写作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建设, 2012 (3) .

[2]温儒敏.关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对话.语文建设, 2012 (4) .

[3]朱建军.美国SAT高考作文及其启示 (上) .中学语文教学, 2011 (2) .

[4]朱建军.美国SAT高考作文及其启示 (下) .中学语文教学, 2011 (3) .

[5]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上) .北京:中华书局, 1962.

[6][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 1986.

[7]水清木华语文网.日本生活作文[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94dd5010008ie.html.

[8]张军.两种表达自由及其法律保障——《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之解读与启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9]祖保全.文心雕龙解说.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

我理解的作文 第14篇

我与她相识于釜山。朝鲜战争结束之后,她就远赴美国留学了。归国后,她在汉城的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联合会担任总务。在我生活最宽裕的时候,我们在釜山相识;在我最困苦的时候,我们在汉城牵手。

1959年夏末,我们在汉城钟路大街上偶然相遇。再度重逢让我们彼此都十分高兴,于是就到茶座里一起喝茶。她并没有什么大变化。我们互相问候之后便又分道扬镳了。我身处政治圈,而她则活跃于女性运动中,所以,我们对彼此的近况都比较了解。虽然那天我们的相遇纯属偶然,但也许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后来每每下班时,我为了见她,经常去她工作的地方。我们见面非常频繁,公园、中餐馆、西餐厅都是我们常去的地方。因为我当时并不宽裕,所以开销基本上都是由她出的。我当时是一无所有的失业青年,终日无事可做,就经常在钟路和信百货店的五层电影院看电影。那个电影院十分老旧,每次只上映两部电影。有时同朋友,有时同后辈,也有时自己一个人看两部电影,一天就过去了。曾经因为没有钱坐公交车而手足无措,也曾经因为没有生活费而借大学生后辈的学费来花,而且后来那个后辈因为我的原因甚至休了学,这成了我一辈子的悔恨。我因为《政治净化法》的规定不能再从政,前途渺茫。但是李姬镐一直深深理解并支持着我,她把我的窘境当成自己的事一样,一直给予我极大的鼓励。

李姬镐有一种似有若无的魅力,相处的时间越久就越吸引我。她既理性又活泼,而且不骄不躁。她虽然是前途一片光明的女性领导人,而且从小生长在不愁吃穿的富裕家庭,但她一直谦虚有礼。虽然坚持主张,但她也敞开胸怀,虚心接受别人的见解。更为重要的是,她拥有进步的思想和洞察时局的眼光。

我们每次见面谈的都是时事,尤其是政治圈的事。记忆里,当时我们几乎没有聊过哪些有趣的琐碎小事。不知是不是因为彼此都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关系与其说是甜蜜的热恋,不如说是同志间的友谊。感情虽称不上热烈,但我们十分了解彼此。我渐渐产生了要与她共同实现政治理想的想法。彼此在一起感觉很舒服,这就是爱吧。

我们的爱情之花渐开,我却变得越来越消极。因为当时的我实在是一无是处,而对方却越来越主动。虽然我读出了她看我时眼神里的爱意,但我还是犹豫不决。1962年3月的某天晚上,在寒意尚存的塔公园,我终于向她求婚了。

我们要结婚的消息一公布,她周围的人——亲戚、朋友、同事都大吃一惊并坚决反对,她的家人自然更不用说。但她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甚至与我走得更近了。当时的我真的很穷困,甚至连房子也是跟我母亲、我妹妹一起住的。婆婆身体不好,小姑子有心脏病,她丈夫还有两个儿子。这样看来,周围的人劝她不要同我结婚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她对周围的人说:“金大中很优秀,是我一定要帮助的人。”

我们最终还是举行了婚礼。婚礼场地选在了她舅舅李元淳在体府洞的住宅。在韩屋那宽阔的木质厅堂前,在赵香禄牧师的主持下,我们彼此宣誓要相守一生。虽然我们没有广发请柬,但是依然有百余名人士前来见证了我们的婚礼。

李姬镐来到了我身边,成为这世上最爱我、最理解我、最珍惜我的女人。

(余娟摘自《金大中自传》)(责编 子衿)

金大中(1924—2009年),韩国政治家;韩国民主斗士的象征,被誉为“亚洲的曼德拉”;在韩国独裁的李承晚、朴正熙、全斗焕政权期间数度入狱,从未放弃民主斗争;1998年当选韩国总统,并在2000年因促成朝、韩两国首脑的首次会谈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李姬镐是金大中的第二位妻子。

上一篇:关于感恩之心的作文800字下一篇:“宁工之星”第二届海报设计大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