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垂直教学反思

2024-07-20

认识垂直教学反思(精选9篇)

认识垂直教学反思 第1篇

认识垂直教学反思

“认识垂直”和上节课的“认识平行”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点和线段,射线和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以下几点:

一、重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

在此之前,学生初步学习了图形的平移,量角和画角,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课用量角器、直尺和三角尺画垂线的基础。同时,又以上节课的认识直线的相交与平行为基础。因此,我在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

首先,上新课前复习“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有哪两种关系”,唤起学生对上节课初步建构的“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有相交和平行这两种关系”,由此引出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相交。再以比萨斜塔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相交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垂直与不垂直。让学生从图中展现的生活情境中寻找相交的线段,此时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从实物照片中抽象出两组相交直线。并从中指出来。

其次,在学生观察,发现图中两组相交的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个特点时,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操作验证,如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量、用量角器量、用直尺上一个直角比量。

第三,学生做或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时,也能根据上节课学习习近平行时积累的经验,很快从方格纸中画、折纸、用文具拼搭、用三角尺、量角器画等方法。

第四,让学生独立尝试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时,也可以根据上节课积累的看图示画平行线的经验来进行模仿、尝试。

二、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形象性,并逐步向初步的抽象性过渡。生活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经验支撑学习,所以从生活中引入新知的学习,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学习价值。

本节课新知的载体就建立在生活场景图中。为了加强这种联系的紧密性,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更多与本课相关的知识。我也善于利用教室里的铝合金窗、走廊墙砖,作为教学素材,学生的情绪的确不一样。此外,在认识垂直后,再让学生回到生活中,举出生活中见到的互相垂直的现象的实例。

三、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相结合

本节课落实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创设有效的学习活动。

在引入新课时,让全体学生看图观察尝试在实物中找出抽象的相交直线,再指名上来指出;在学习新知时,然后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抽象出的两组相交的直线有什么发现,再指名学生交流、并要求用自己的方法验证自己的发现。验证的方法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因而呈现的方法多样,但殊途同归。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揭示垂直的概念。在巩固加深理解时,结合具体的操作让学生结合刚才的学习活动自己解释“垂直”的含义,指出谁是谁的垂线、什么是垂足;然后提供练习,让学生判断每个图形中两条直线哪些是互相垂直的并说明道理,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垂直的理解。接着让学生结合生活举例说说互相垂直的现象;然后安排“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从学过的图形中找到互相垂直的`线段,再次指出谁是谁的垂线、什么是垂足。

教学画垂线时,更是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垂线的方法,采用小组自学的形式,让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课堂上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摸索尝试,再组织交流。指名学生描述画的方法,同时结合动画再现画的过程,在这些充分的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画法和步骤。到此,教师又组织交流“有没有不同的画法”,引出只用三角尺画这种方法。之后又通过“如果这个点不在直线上呢?引出经过直线外的一点A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独立画图,再引导比较两种情况作图的相同点,沟通过直线上一点或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时,都要按“一重合、二紧贴、三平移、四画线”的步骤,注意点也相同。

在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时,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学生对垂直概念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生活出发,让学生自己探索体会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从而揭示说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认识垂直教学反思 第2篇

教学认识垂直时,我从例题图中展现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两组相交成直角的直线。让学生说一说每组直线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然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操作验证,如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量、用量角器量、用直尺上一个直角比量。

教学画垂线时,更是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垂线的方法,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看教师提供的课本上的表示画图方法和步骤的图,然后给与充分的时间摸索尝试,再组织交流。指名学生描述画的方法,同时指名一人根据这名学生的描述再现画的过程,并结合动画展现画法,在这些充分的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画法和步骤。到此,教师又组织交流“有没有不同的画法”,引出只用三角尺画这种方法。之后又通过“如果这个点不在直线上呢?引出经过直线外的一点A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独立画图,再引导比较两种情况作图的相同点,沟通过直线上一点或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时,都要按“一重合、二紧靠、三平移、四画线”的步骤,注意点也相同。

认识垂直教学反思 第3篇

案例:

片断一:设置情景, 画图感知。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直线, 谁来说说直线有什么特点?

生1:直线没有端点。

生2:它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直线的特点,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直线的有关知识。

师:老师和学生手里都有这样一张纸, 大家拿出来摸一摸这个平面, 我们一起来做个想象的游戏, 好吗?

生: (齐声) 好。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 想像一下, (生闭上眼睛) 在一个无限大的平面上, 出现了一条直线, 又出现了一条直线, 你想象的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是怎样的?睁开眼睛用彩笔把它们画在纸上。

(学生动手画, 教师巡视)

师:想不想把自己画的直线贴在黑板上, 展示给大家看。

生:想。 (同学们纷纷举起手中的作品)

师: (指向几个同学) 好, 你们几个先贴在黑板上。仔细看一看, 还有谁和他们画的不一样。

生: (好几个又举起手中的作品) 我和他们画的不一样。

师:真的不一样吗?不一样的快贴到黑板上来。

生: (有几个又高兴地把手中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去)

片断二:探索新知, 揭示概念。

(教师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展示在黑板上, 并编上序号)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 在同一平面画两条直线竟然画出了这么多种样子, 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呢?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 分一分, 组长注意, 做好记录, 开始吧!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

生1:我们组把它们分成了三类, 交叉的 (3) 、 (4) 、 (7) 、 (8) 、为一类, 快要交叉的 (2) 、 (6) 为一类, 不交叉的 (1) 、 (5) 为一类。

生2:我们组把它们分成了两类, 交叉的 (3) 、 (4) 、 (7) 、 (8) 为一类, 不交叉的 (1) 、 (2) 、 (5) 、 (6) 为一类。

生3:我们组分成了四类, 交叉的 (3) 、 (7) 为一类, 快要交叉 (2) 、 (6) 为一类, 不交叉的 (1) 、 (5) 为一类, 交叉成直角的 (4) 、 (8) 为一类。

师:同学们真聪明, 不同的标准出现了不同的分法。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互交叉在一起, 在数学上我们简称为“相交”, 如果按“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分类, 可以怎样分? (显示生2分法)

相交的: (3) 、 (4) 、 (7) 、 (8)

不相交的: (1) 、 (2) 、 (5) 、 (6)

师:对于这种分法, 谁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1: (有点迟疑地) 我觉得作品 (2) 和 (6) 也该分到相交的那一类。

师:大家同意吗?说说理由。不同意地说说反驳的理由。

生1:能延长吗?再画长点两条直线就会相交了。

师:你们说呢?

生: (七嘴八舌地说) 能, 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师:谁愿意上来画一画?

生:我来。

(教师指名学生上来画并展示)

师: (恍然大悟地) 看来这两幅作品的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 只不过没有把它们相交的部分画出来。那么 (2) 和 (6) 应该放在哪里?

生: (大声地) 相交的这一类。

师: (1) 和 (5) 这两幅作品中的两条直线相交吗?是不是太短了?把它们画得再长些会相交吗?试试看。

(指名学生动手画)

师:相交了吗?

生:不会相交。

师:你们知道这种情况在数学上叫什么吗?叫互相平行。 (板书)

生:老师, 什么叫互相平行呢?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互相平行呢?

生:两条直线不相交就是互相平行。

师:咱们一起来看屏幕 (出示:在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也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1:老师“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

师: (出示实物说明) “同一平面”是确定两条直线平行关系的前提, 如果不在同一平面内, 虽然不相交, 也不能称为互相平行。

生2:老师, 为什么要加上“互相”, 互相是什么意思呢?

师:谁来说说?

生:……

师:因为平行是指两条直线, 不能孤立地说, 因此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片断三:拓展延伸, 运用新知。

师:请同学们先摆出准备好的一根白色小棒和一根黄色小棒, 使它们互相平行, 再摆一根红色小棒也和白色小棒平行。

生: (动手操作摆小棒)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红色小棒还和黄色小棒互相平行。

师:请同学们再摆一根绿色小棒和一根黑色小棒, 使它们互相垂直, 最后再摆一根红色小棒也和绿色小棒互相垂直, 仔细观察一下, 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 (兴奋地) 老师, 我们发现红色小棒和黑色小棒互相平行。

师:对, 如果两根小棒同时垂直于第三根小棒, 那么这两根就会互相平行。

反思:

本人通过设置“想像—合作交流—质疑解惑—拓展应用”的过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疑, 启动学生的思维与想像, 使学生由疑诱思, 以疑获知。

1.鼓励学生质疑, 让学生在“疑”中放飞想像。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 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例如:在通过引导学生按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给作品进行分类并且显示出学生分类的结果后, 教师带着鼓励性的语言问:“对于这种分法, 谁还有什么想法吗?”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提问的空间。由于问题的出现, 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仅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2.留给学生“由疑诱思”的时间和空间。要使学生把握好质疑的时机, 必须为他们提供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动脑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如在讲授课出现平行线的概念时, 学生提出心中的疑惑, “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加上“互相”, 互相是什么意思, 这时教师在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后, 仍不解惑时, 教师通过实物进行说明。

3.激活学生思维, 处理好质疑和释疑的关系。质疑是手段, 释疑才是目的, 当学生发现了问题并提出来时, 教师如果放弃不理, 将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同样如果释疑的方法不恰当, 也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疑惑, 教师不要急于解惑, 要把疑问交给学生, 让他们开启思维和想像之门, 自主探索, 得出结论。当然, 对于一些经过学生思考仍不得结果的疑难问题, 教师可以适时点拨, 给学生释疑。如上例教学中判断作品 (2) 和 (6) 是否属于相交这一类, 问题较抽象, 学生难于理解, 在学生思考还不理解时, 教师便适时通过实物加以讲解, 使学生真正理解问题。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4篇

教材简析:“垂直与平行”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直线与角的基础上安排的,也将是今后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基础。本节课教材的安排是通过主题图唤起学生生活经验,然后通过画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让学生根据其位置关系来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初步认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揭示概念。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直线与角的认识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并且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对它们已经有了许多表象认识。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和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对垂直与平行中所研究的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还没有建立表象,不能完全理解“同一平面”与“永不相交”的本质。

教法与学法探究: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画一画”和“摆小棒”两个操作性学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笔描绘、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阐述5个层面的梯度性学习,系统深入地掌握知识,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感知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画线激趣

师:大家看这是什么?(直线。)直线有什么特点,你还记得吗?如果在这张长方形纸上画2条直线,可能是什么样的呢?请你用2根食指比一比。看来2条直线的位置还真不少,很值得我们研究。(板书两条直线。)

师:老师也想请同学们在纸上用黑色记号笔画2条直线,这两条直线要尽量画得长一些,你想怎么画呢?快把它们画出来吧。

二、放手分类

师:(请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请同学们观察1号作品,2号作品……哪些作品有共同的特点可以分为一类呢?请同学们把分类的结果写在学习单上(只写序号)。然后,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生汇报。)

师:在同学的分类中, 使他们产生了争议。(用彩粉笔圈出来。)

师:它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无限大的平面,两条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你猜,这两条直线会不会相交呢?我们来看一下。看似不相交的2条直线延长后实际上是相交的。有没有一种方法,不用延伸也能判断出这两条直线相交呢?(一端开口大,一端开口小。)

师:这样的 两条直线 ,无限延长后,会不会相交呢?是不是这样呢?

师:所以,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按照相交和不相交分为两类。(板书:相交和不相交。)

三、观察特点,概括定义

师:观察相交这类,你发现了吗?有一种情况很特殊,请找出来。

生:相交成直角。

师:我们重点就研究这一种情况。(把垂直的图留下。)

师:在数学上,这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分别叫平行和垂直。你能试着观察它们的特点,来说一说什么是平行,什么是垂直吗?(学生尝试概括。)

师:同学们,我们来梳理一下。同一平面内2条直线有相交和不相交2种位置关系。相交又分为2种情况,一种是垂直,一种是不垂直。今天,我们要研究平行与垂直这两种位置关系。(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话理解了“平行和垂直”。那课本上是怎么定义的呢?你还能读懂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5页。重要的内容动笔画一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四、动手、演示、理解

1.生汇报什么是互相平行,认识平行符号。

2.引导学生用两根小棒在桌面上摆出平行。

3.把其中一根小棒放在桌堂里(方向与桌面上的垂直。),此时2条直线能相交吗?那是平行吗?为什么不是平行?(因为它们不在同一个平面内。)

师: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吗?互相平行吗?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一下,还平行吗?

师:是啊,2条不相交的直线,如果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可能会出现不平行的现象。因此,小学阶段我们只研究在同一平面内2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同一平面。)

4.生汇报互相垂直,认识垂直符号。

5.师:我们再来理解垂线和垂足。

五、规律探究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垂直和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师:咱们看看几何图形中有没有平行和垂直。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谁愿意到黑板上来摆一摆?

(1)先摆出一根粉色的小棒。再摆两根绿色小棒与粉色小棒平行。

师:有没有和这位同学不同的摆法?虽然这两位同学的摆法不同,但是你发现其中相同的地方了吗?

(2)先摆出一根粉色的小棒,再摆2根绿色小棒与粉色小棒平行。

六、总结延伸

师: 我们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猜一猜,以及自学等方法,研究了同一平面内的2条直线。那么,不在同一平面内的2条直线,又有什么关系呢?(出示立体图形。)面与面之间有没有平行与垂直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继续研究思考。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反思:

在教学“垂直与平行”一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竭力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过程中经历知识形成。既充分关注学习知识的结果,更关注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能力、意识培养。

一、放手分类,自主探索

垂直与平行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遍,学生脑子中已经累积了很多表象。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小组汇报、班级争论、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2种情况。通过分类、分层理解,加深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

二、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布置有意义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我请每一个学生在A4纸上画了2条直线。我充分运用了学生画的这两条直线,既让学生对2条直线从“相交”和“不相交”进行了分类,还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还是“不相交”进行判断。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行”和“垂直”之后,又让学生对自己所画的2条直线是“平行”还是“垂直”进行了判断。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亲身经历,参与实践,培养了他们的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增强了应用意识。

三、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时时处处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新知。比如:从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想一想画条直线可能是什么样的,再用手指比一比。在分类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独立分类,找到分类的标准,自主探究出2条直线有2种关系“相交”和“不相交”。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平行”和“垂直”,使学生对“平行”和“垂直”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又引导学生看书,进一步认识“平行”与“垂直”,采用了“以练代讲”的方法,使学生对重点词进行了理解。

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占据了一定的时间,因而后面练习时,练习内容不够充分,需要在进一步的练习课中加以补足。此外,评价语还过于单调,这也是我需要提高的地方。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公园小学)

认识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 第5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精心营造一个学生熟悉的空间,引导他们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这节课从本市的大桥入手,以及后面出现的校门,篱笆等等,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能看见的,通过课件的形象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真实世界中的“平行与相交”,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研究图形特征和关系的丰富情境,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用身边的数学现象理解数学知识,在探讨、交流、分析中获得数学概念,拉近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2、关注新知的生长点,体现新知动态的生成过程。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相交与平行现象。

3、研读教材的意图。

教材编写时,一般遵循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学习内容。学生在教材中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难以看清思维活动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体现数学的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比如画平行线这一内容,教材是通过示意图来介绍平行线的画法,没有说明为什么要这样画,也没有总结画平行线的一般方法。这也是我试教下来比较迷惑的地方。我反思原有的设计思路,上下来不顺的根源在于我对学生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这一操作的能力起点的判断不准确。从教学反馈看,学生虽然会模仿书上的画法,但是并不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画,所以只要线条换了个方向,学生就无从下手了。而要画好平行线,关键就在平移。所以在教学画平行线之前,我先让学生在平移的三角形中找出平行线,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平移”和“直线的平行”之间的关系,因而,学生就能由此考虑,画平行线时我们必须要平移三角板,从而找出了怎样才能保证平移三角板的方法。学生不仅绘画了,而且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画。

《认识垂直》教学例谈 第6篇

伴随教育改革的步伐,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需求,学生不再是机械被动的受体,而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成为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学习不应是一种表面现象,而是一种深层次全方位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自我发展,具体表现在活动参与的主动性、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展示交流的主动性。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以生为本,创造主动学习的课堂,走自主内涵发展之路呢?笔者以《认识垂直》一课为例,谈如何创造主动学习的数学课堂。

游戏化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假如我们也能化读书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能有进步了吗?”受其思想的影响,笔者非常推崇教学游戏化,几乎每堂数学课采用游戏化教学,诱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垂直》时,笔者利用孩子们课间喜欢跳皮筋这一现象采用了游戏教学。上课时,笔者邀请两位男生和两位女生一起玩跳皮筋游戏,两位男生拉好皮筋后,两位女生跳了起来。跳了一会儿后,笔者说:“你们跳得不错,现在我们提高难度,变个花样来玩好吗?”孩子们一听,齐声说好。笔者接着说:“你们看看现在两位男生之间的橡皮筋相交吗?”“不相交啊。”两位女生异口同声说道。“说得没错,下面再请两位男生上来,四位男生分别抓住两根皮筋的一端,让两个皮筋交叉在一起,这样跳起来难度就大了。”笔者要求在两位女生跳皮筋之前观察两根皮筋的位置关系,利用量角器量出相交角度,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相交直线。每跳完一次就让四位男生改变两根皮筋相交的角度,让女生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相交直线后再跳,跳了几次后问两位女生:“你们觉得相交之后的皮筋哪种角度最难跳,哪种相交角度最容易跳?” 两位女生一致认为:“两根皮筋相交角度越小越难跳,相交角度为90°时最容易跳!”接着,组织学生从游戏中抽取出的几组相交直线中共同认识了垂线,了解垂线的特征,并继续从生活中寻找垂线,学习绘画垂线。

教学游戏化使得学生兴致勃勃,参与热情高涨,学习积极主动,进步分外迅速。

奖励好行为,诱导学生主动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更需要主动思考,以获得有效性发展。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方法众多,我们可以利用情感因素的刺激,让学生从心灵上受到震撼,从而刺激并打开大脑思维的开关,使其积极主动思考。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教师的欣赏、鼓励更能促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通过奖励好行为,激励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奖励好行为有多种方式,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亦或二者结合。克里斯?比佛尔在《全脑教学》中的“计分板激励法”和“智慧卡奖励法”给笔者启示。在教学《认识垂直》中,笔者在学生认识垂线后,组织学生学习“点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和“想办法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这两个内容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自我评价发现,有一个发现自己就从信封中取出一张蓝色智慧卡或在计分板中记上1分。在巡视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竟然获得了3张以上的智慧卡。当然,在汇报过程中,笔者要求他们说出发现和证明依据,如果是不正确的发现,还是会让他撤下一张智慧卡或减掉1分,但会赞美他的进取精神,并鼓励他们不要放弃思考。对于有与众不同发现和证明方法的学生,会额外再奖励他一张金色智慧卡,大加赞赏他的创造性发现,激励他们不断积极思考、勇敢求异思维。

奖励好行为是一种激励性刺激方式,利用学生好表现的心理,通过物质刺激或者精神鼓励持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促进他们思维不断深入。

展演式活动,促使学生主动交流

交流是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尤其注重展示交流环节,让展示交流板块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尽情散发活力、张扬个性。笔者常常采用展演式活动让学生边说边演,充分展示。

展演式活动以一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有声语言、肢体动作、角色表演、绘画操作等方式将组内的学习成果合作展示,该形式的活动不仅给每个组小组员提供了参与交流的机会,还增强了学生间的集体友谊、凝聚力和竞争力。在完成了画垂线的方法探究之后,笔者让全班交流,邀请一些小组汇报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金星小组”一人汇报,两人操作演示,展示了他们利用三角尺和量角器画垂线的方法;“月亮小组”组长陈述,全体组员在黑板上根据组长讲述的步骤,集体操作绘画出如何利用直尺和三角尺协同画出垂线的过程。组长眉飞色舞地讲述,组员言听计从地表演,自豪得意地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展演式活动是学生的乐园,他们最喜欢这个环节,每到这一环节人人跃跃欲试,个个各抒己见,尽情展示交流,互相分享学习成果。

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主动学习的数学课堂,让学生觉得课堂是好玩的,在玩的同时还会有奖励,课堂可以自由发挥,尽情表演,让他们感到数学学习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认识垂直和平行》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设想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本课主要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不同情况,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对面的想象、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相交情况的想象等等。围绕这些目标,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努力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

本课在设计导入时,并没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而是直接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先进行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然后进行梳理分类。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直线的特点已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更丰富的想象,而生活中平行、垂直的现象居多,情况较单一,不利于展开研究;二是四年级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它应为高年级较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同一平面内两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从新旧教材的区别上来看,原来的教材是由点到面,把这部分知识分成垂直和平行两个内容进行教学,最后再把这部分知识汇总起来,总结出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而新教材把二者合为一课,从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还有相交成直角与不成直角的情况,是一种由面到点的研究,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研究的意味浓了。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小组汇报、班级争论、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

3、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识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1)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整节课自始至终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画完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后,在小组中进行归类整理,选取有代表性的情况贴在黑板上。其次,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进行分类整理。再次,在练习的过程中,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2)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无限大平面的想象以及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②对看似两条直线没有相交而实际却相交的情况的想象;③对平行线永不相交的想象;④拓展练习中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想象。

教学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垂直。●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与垂直。

教具准备:铅笔、小棒、量角器、三角板、直尺、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小组讨论,一共有几种摆法?组长做记录,画于纸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一小组到投影仪下展示其记录单。

(2)除了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特征

1、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生自由发言)

2、师引导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将学生的分类结果画在黑板上。

不相交:相交:

3、师: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会怎样?量一量两条相交直线做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4、由小组同学在原记录单上动手合作操作,并进行讨论、汇报。

5、师生共同总结: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仍不相交,这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相互平行;相交的两条直线形成的四个角,如果都是90度,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叫另外一条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焦点叫做垂足。

6、生齐读P65平行和垂直概念,并画下来。

7、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揭示课题)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1、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

2、P64主题图,找一找,图上有哪些平行和垂直的现象?

3、做一做1找一找、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4、做一做2摆一摆。(请个别同学到投影仪下摆一摆)

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平行吗?

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5、P68练习十一第3题:折一折(生动手操作,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一、二题,及练习册相应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到这样的概念课采取预习的方法,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垂直与平行是很专业的说法,学生几乎没有听说过,但是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例子。让学生预习,使得这两个概念提前进入学生的印象,起码学生已经有了大致地,初步的认识,我们再通过课堂上的规范讲解,效果就比较好了。否则,在课上才初次听说垂直、平行,很难及时迅速地与生活中的例子相联系,更不用说去逐字体会概念了,印象就不深,理解自然也不深刻。

教学反思的认识与探索 第8篇

教学反思也可称为“行动后的反思”, 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后的反思。通过在课后对整个教学活动情景的再呈现, 对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学生的学习经历进行理性分析、反思思考, 以发现不足之处, 总结教学经验, 从而帮助教师培养思维和分析能力、研究和创新精神。由此可见, 在课程改革的教育反思阶段, 教学反思可以让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和与他人的差距, 对于实现教学水平快速发展和教学效率的稳步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一个成功的教师总是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 并通过反思、分析、研究这些问题, 寻求解决方法。经常会这样的情况, 学生回答错了, 老师做出反应:“不对。谁能告诉他正确答案?”而下一个同学的回答很棒, 老师则当即表扬, 并让其他学生一起喊“嗨嗨嗨, 你真棒!”。虽然这只是小小的教学瞬间, 但是会因为老师对第一位学生的无意冷落和不恰当的评价引导, 而让其自信心遭受打击, 可能再也没有举手回答问题的勇气。老师在教学反思中若能发现这问题, 就能在课堂中注意课堂评价的艺术性, 注重保护学生的课堂心理安全感。若没有反思, 这样的差错会一直延续……

(二) 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一节课下来, 静下心来思考一下:组织教学有什么更好的策略?解决问题有没有新的突破?启迪是否正确?操练的地方是否恰当?对课堂出现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分类和必要的取舍, 扬长避短, 精益求精。

教学反思, 在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把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 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 让教师逐渐形成意识上的自我反省和监控, 以提高自己的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主要目标。教师必须寻找到与学生在心理平等基础上对话的路径, 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在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教学中, 如有学生突然问“青蛙为什么天天坐在井里?”时, 该怎么办呢?有的老师说“这还用问吗?它本来就在井里。”然后顺着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继续下去。直接把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漠视了, 所有学生也会觉得这个问题很蠢。善于教学的老师则会说“是呀, 为什么呢?你们来说说看吧。”虽然多花了几分钟时间, 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被激发了起来。作为教师, 一定要不断反思, 减少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灵性、活力的言语和行为, 重视发展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二、增强教师教学反思效果的策略

教学反思是复杂的内部认知过程, 体现了教师自主思考和批判分析的态度与方法。因此, 教学反思能够带来教学行为的改进, 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要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一) 教师要把自己培养成为反思型教师

教师要成为反思型教师, 不仅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 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完善。

1. 强化教学反思意识, 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相关研究表明, 教师的意识、态度, 对反思的质量和内容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教师对教学反思的作用和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 才能成为行动者, 有兴趣对特定行为进行反思。同时, 教师应善于从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和不解进行反思, 寻找相关理论、理念上的解决之道。通过持续有效的反思, 不断产生自信, 并逐渐使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2. 培养积极的反思态度, 提升教学反思意识

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 必须要有一个积极的反思态度, 只有这样, 才能够通过反思, 反映“真实的自我”, 实现自我超越。作为一名教师, 是不可能处处完美的, 关键是要有勇气面对自己, 这是教师坚持教学反思的保证, 有了这个基础, 教师就会自觉地、积极地、不断思考自己的想法和行动, 即使不理想或非常痛苦的, 也会坚持不懈。正如杜威说:“只有人愿意忍受困难, 努力探索, 他才有一个反思的思维方式。”

(二) 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反思的环境

1.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

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是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师教学反思要形成一种制度, 为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提供时间和空间, 并纳入教师的日常考核中, 这样才能使教师由被动变为主动, 真正做到反思性教学。

2. 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反思文化氛围

学校应努力为教师的教学反思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团结、向上的课堂环境和学校环境。其一, 学校领导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 转变观念, 善于学习, 并在行为上做反思的表率和引领者, 为创设反思校园奠定基础。其二, 培养教师强烈地责任意识。责任感是师德的核心, 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基石, 更是教师自觉进行个体反思活动的前提。教师只有有了责任意识, 才能将反思活动与履行职责充分联系在一起, 最终成为一名有特色的教师。其三, 鼓励教师成为反思实践者。站在新世纪的前列, 学校领导应努力使教师个体反思日常化, 让个体反思成为每位教师日常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和研究, 引导教师之间相互合作, 构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对反思型教师予以表扬, 并将其行为辐射, 为营造反思校园树立导向。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改的推进, 教学反思将会越来越重要, 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教师培训的基本方法。教学反思将成为今后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超越与创新。

摘要:教学反思作为教师实践的重要内容, 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对教学反思进行简单介绍并阐述了重要性, 然后分析了增强教师教学反思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反思,重要性,策略

参考文献

[1]蓝晓.教师必须注重教学反思[J].青年教师, 2008 (3) :20-22.

[2]邵世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J].基础教育课程杂志, 2006 (3) :30-31.

[3]薛笑丛.反思教学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界, 2004 (4) :35.

[4]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 2009 (12) :17-21.

[5]张天乾.反思性教学的认识与探索[J].基础英语教育, 2004 (6) :12-15.

“认识图形”教学纪实与反思 第9篇

教学目标:

1.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初步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3.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能够正确识别这几种图形。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图片,以及各种实物。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有个盒子,是老师给你的礼物,你们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生:想。

师:你猜猜里面是什么?

生:我猜是糖果。

生:我猜是玩具。

…………

师:到底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看一看。(学生打开盒子观察。)

师:能不能把这些物体分分类呢?(学生分小组讨论进行分类。)

二、动手操作,感知图形

(一)分一分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

生:球分一类,长方形、正方形分一类,圆柱分一类。

生:方的和方的分一类,圆的和圆的分一类。

生:圆的分一类、方的分一类、圆柱一类。

生:我们把长方的放在一起,把正正方方的放在一起,把球放在一起,把圆的放在一起。(图略。)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分法吗?有什么不同想法吗?

生:我同意第四组的汇报,他们分得很细致。

生:我也同意第四组的分法,他把形状一样的放在一起。

师:这组同学把这些图形分得很清楚,他们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了一起,分成了4堆,你们也会和这组同学一样,按形状来分吗?

师:请你们组的同学把每一种物体举起一个让大家看一看。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分一次,分完的小组可邀请别组小朋友参观,介绍一下你们怎么分的。

师:按照形状的不同,我们把这些物体分成4类。(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各类实物。)

(二)摸一摸

1.认识长方形。

师:请大家拿起一个你最喜欢的物体,然后把它举起来,看谁举的高。

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其实这些物体在数学王国里也有好听的名字。

师:(拿出一个长方体贴到黑板上。)你喜欢的物体是这样的,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生:长方形。

生:长方体。

师:它不叫长方形叫长方体。同学们说一遍。

生齐:长方体。(教师板书:长方体。)

师:你能在桌上找到长方体。(学生举起一个长方体。)

师:请你像老师一样仔细看一看,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学生观察。)

师:谁能说一说感觉怎么样?

生:看起来长长的。

生:有一面是长方形。

生: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2.认识正方体。

师:再看一个,这是什么?(出示正方体贴在黑板上。)

生:正方体。(教师板书:正方体。)

师:跟老师说一遍——正方体。

生齐:正方体。

师:像刚才摸长方体一样仔细看一看是什么样?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硬。

生:方方的。

生: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师:(手拿一个长方体。)摸一摸是不是平平的。

(再拿起正方体。)正方体正正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

师:老师觉得长方体和正方体长得差不多。你们能区分开它们吗?

师:请你举起一个长方体。(学生操作。)

师:再请你举起一个长方体。(学生操作。)

师:请你举起一个正方体。(学生操作。)

3.认识圆柱和球。

师:看看桌上,我们还有哪几个物体不认识?拿起一样你最喜欢的物体,像刚才一样认真看一看长的什么样,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然后和同座的小朋友说一说。

(学生活动。)

师:谁愿意把你喜欢的物体介绍给同学听?

生:我喜欢圆柱体。

师:老师把你喜欢的圆柱体贴在黑板上。(教师出示圆柱体贴在黑板上。) 有什么感觉?

生:圆柱体摸起来滑滑的,上下摸起来平平的。

师:谁来介绍你喜欢的物体?

生:我喜欢球。

师:它是什么样的?(教师拿球贴在黑板上。)它和我们玩的小球长得一样,所以就把它叫做球(板书课题:球。)(图略。)

师:刚才这个叫圆柱,把“体”去掉,读一遍“圆柱”。

生齐:圆柱。

师:还有一个没发现,老师把圆柱和球放在桌子上,轻轻一推,发现什么?

生:它们可以滚动。

师:球可以这样滚。(教师演示前后左右滚。)圆柱可以这样滚。(前后滚。)endprint

生:圆柱倒下才能滚,球怎么都能滚。

师:对了, 圆柱倒下才能滚,球怎么都能滚。

三、生活中的图形

师:看黑板,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生活中的物体,如果他们跑到书上、纸上、报刊上,你们还认识它们吗?我们试试看。

师:(教师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图片)这是——

生:球。

生:长方体。

生:正方体。

生:圆柱。

…………

师:大家都是火眼金睛。

师:生活中认识了新朋友,可别忘了我们身边的老朋友。

(《找朋友》的音乐响起,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

四、巩固练习

师:找到你们的朋友了吗?生活中的老朋友和认识的新朋友都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那让我们再跟新朋友聊一聊。

师:你们还记得这些新朋友的样子吗?

生:记得。

1.猜谜游戏。

师:那么, 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找一找。老师来说儿歌,小朋友轻轻找这些物体把它举起来。

师: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是哪一个?

生:球。(学生举起球。)

师:正正方方6张脸,平平滑滑都一样。它是谁?

生:(学生举起正方体。)正方体。

师:上下平平一样粗,放倒一推就滚动。

生:(学生举起圆柱。)圆柱。

师:长长方方一物体,平平常常随处见。

生:(学生举起长方体。)长方体。

师:在生活中,像这4种形状的物体还有很多很多。看一看我们教室,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和我们今天认识图形一样。

生:我们教室里的灯管是圆柱体的。

生:我们教室里的粉笔盒是正方体的。

…………

2.蒙眼猜物。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愿不愿意呀?

生:愿意。

师:游戏的名字叫“蒙眼猜物”。这个游戏要3个同学一起玩,第一个蒙住一个小朋友的眼睛,旁边的另一个同学递给他一件物品,让他摸一摸,猜猜手里是什么图形。你猜是什么?(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做游戏,其他学生观察游戏的方法和步骤。)

生:球。

师:大家看懂了吗?3个人一小组,游戏开始。

(学生游戏,老师巡视。)

师:刚才老师看大家玩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师:你猜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图形?

(露出长方体中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那部分,让学生猜猜。)

生:我认为是正方体。

生: 我认为是长方体。

师:这一面可是正方形。

生:我认为是正方体,因为露出的这个面是正方形。

师:到底是什么图形呢?大家看。

生齐:长方体。

师:为什么有一个面都是正方形了,它反而是长方体呢?说说你的发现。

生:这个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长方形,所以它还是长方体。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有理有据。像这样,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是长方形的物体。它是长方体,不是正方体,在我们生活中有些牙膏盒和药盒,就是这样的物体。(屏幕出示。)

3.数一数。

师:大家看——(出示多媒体)看这是什么?

生:一只小狗。

师:你们喜欢它吗?看一看它是有哪些物体组成的。

生:长方体。

生:正方体。

生:圆柱。

生:球。

师:那你来数一数,球有几个?

生:2个球。

师:数数长方体有几个?

生:4个。

师:正方体有几个?

生:1个。

师:圆柱体有几个?

生:4个。

师:小狗陪我们玩了这么长时间,已经很累了,想回家。请大家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把它送回家。

生:用圆柱和长方体搭个车,就可以把它送回家了。(教师演示。)

师:用两个圆柱,上面摆一个长方体就成了一辆车,小狗坐在小车上回家可轻松多了。

五、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认识了哪几种立体图形?

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师:其实,在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其他形状的图形,大家看这是三菱柱,这是六棱柱,这是圆锥,这是三棱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的物体,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探索数学奥秘的心灵,那么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本领。老师给大家留一项作业,在生活中也找到这些物体画出来给老师,好吗?

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中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有关几何的知识,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建立几何直观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除了着重体现“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这一课标的要求,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氛围。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走进学校的大门,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伊始,我通过“猜一猜”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对探索知识的好奇心,让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在复习巩固部分,我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蒙眼猜物”游戏既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配合以及互相沟通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情况。

2.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的平台。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参与面很广,通过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理由,使学生在不断观察、说理、思辨、修正自己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设计易混的图形,提高学生的辨认能力。

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尤其是当一个正方形的面朝向学生时,学生易认为这是正方体,虽然也会有学生会认为是长方体,但到底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这就须要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去判断到底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在“蒙眼猜物”结束的时候,我把这个难题很自然地抛给了学生,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学生在不断思辨的过程中提高了观察能力及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能力,更加进一步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不足:

上一篇:信守承诺记叙文下一篇:EEPO学习方式5S--5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