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三年下册

2024-06-27

揠苗助长三年下册(精选9篇)

揠苗助长三年下册 第1篇

长春版三年下册《揠苗助长》说课设计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二年级下册 > 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 > 人教课标本二年级下册 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说课步骤

一、说教材:

课文改编自《孟子·公孙丑上》中一文,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理解这则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寓意,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注意形象渲染,重视情境感受,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语言情境,感受语言内容,感悟语言内涵,并让他们在形象的想象和创造中培养创新能力。

二、说目标:

基于这样的本文解读,考虑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本文本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结合语境猜测、验证“巴望、焦急、疲劳”等词语的意思。随文识字,理解词语意思是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说、想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这也是教学难点。

三、说流程:

基于寓言的人文性特点与教学目标,我把教案设计成:谈话——初读,——究因——感悟——明理——拓展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印记寓言特点

让小朋友们说说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后揭题。目的在于印记寓言的特点:简短,深刻。

第二环节: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这环节让学生带着课题中的疑问,反复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先从课题中的“苗、助、长”的理解入手,问,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引出“揠”的理解。先猜测,后查字典。

第三环节:究因,理解操之过急

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明确农夫操之过急的心态,为下文的理解打下铺垫。同时,抓住这一主线,带动“巴望”“焦急”等词语的教学。利用这些词语带动上下文阅读,结合语境想象理解,借助关于“急”的成语小结内容,巧妙地将识字与理解课文相互渗透,真正实现随文识字。

主要过程如下:

1、农夫种了禾苗后是怎样的心情?请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2、你好像听到了农夫对禾苗说什么?想象,进一步体会“巴望”的心态。

3、读出焦急的语气。

4、“急”字换成语,(词卡揭示:迫不及待、急于求成、急不可待、操之过急)一起读一读。既积累词语,又能巧妙概括此段内容。

第四环节:感悟,换位发表看法

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的角色情境,多角度展开想象,体会农夫做法的愚蠢,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五环节:明理,表演创编故事

1、情境再现: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会怎么开导你爸爸呢?同桌想像一下,演一演,看谁最能让爸爸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2、故事新编: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会怎样吸取教训。第六环节:拓展,延伸古文阅读 《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的原文只用了短短41个字,(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足见古文的凝练。让二年级的学生认识古文,是对今后学习古文的启蒙。同时介绍国外的寓言,如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展示书籍,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说理念:

在《揠苗助长》这课设计中,我着重于让学生随文识字,随文理解,随文创造。首先是引导大胆猜测。对课文中的词语解决,运用“猜想”的方法,要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知识基础,能够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对猜测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进行验证补充,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培养学生独立求索的精神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其次是引导创造形象。为使学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课文情境,一是引导展开丰富想象,还原具体形象。通过“从课文内容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形象。二是展开丰富想象,创造新的形象。注意随机引导,促进学生拓展开去,创造新的形象,诸如:儿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这就能让学生在形象的想象创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强对课文的感悟。

再则是引导介入评价。小学生对蕴含于课文情境中的深刻蕴含往往难以理解,就事论事地引导理解,学生则难以接受。为此,教者引导学生一会儿充当拔苗人,一会儿充当旁观者,进入情境,介入其中,谈看法,说感受。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和知识积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以浅化知识难点,活化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课文蕴涵的领悟同时,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说教材

《揠苗助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纪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爬,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寓言本身通俗易懂,故事情节鲜明有趣,但寓意深刻,体会寓意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课文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一个二类生字。掌握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能急于求成。

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

结合本单元的要求,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表达的寓意”,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品位。本课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悟出寓意,潜移默化地从这个故事中汲取经验教训,达到自我完善的教育效果。

三、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力求做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力启发学生质疑、朗读、表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课堂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不断创新,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使课件真正成为师生合作互助、共同探索、共同进步、共同享受的乐园。

因为本课是一则寓言,短小精悍,所以我准备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四、说教学设计

下面我就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孔子说过:疑,思之始,学之过。一篇新的课文,在学生还没有阅读之前,他们肯定有很多疑问。那么,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文,并且给学生提出了两个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在老师的辅助对一篇陌生的课文逐步熟悉,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也熟悉了生字词,达到了初读课文的教学效果。

(二)、指读课文,学生字词 在初读课文过后,我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且学习生字新词。学生朗读完一个自然段我会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引出生字词,再指导生字书写,然后换一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再读本段。读完课文,也就学完了生字,最后复习巩固生字,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读、分小组读来完成生字词的教学。

(三)、齐读课文,感知大概

通过回归整体,再读课文,指名回答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故事内容。

(四)、精读品味,议中悟理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思路,采用了“逆推情节,顺推结果”的方式。我逐步提出了禾苗为什么枯死、为什么要把禾苗往上拔高两个问题,从结果推原因,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也使学生明白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渗透了新的学习方法,这比读懂这篇课文重要得多。语文的学习,一方面是学习语言,另一方面也是学习方法的过程。所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语言的情况下,和学生共同探讨学习方法,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越来越多的语言知识,找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方法,拥有越来越多的创新精神。

(五)演演比比,加深理解

在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分小组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这个寓言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纪的小学生,对表演的欲望很强烈,他们非常想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这一环节的设计既使学生好表演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同时也再现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两全其美。

(六)劝导农夫,得出寓意

新课程标准上提到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师所不容忽视的。在教学的过程的尾声,我贴出了课文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位农夫在炎热的气候下在田里一棵一棵地往上拔禾苗。我于是顺水推舟地提出:同学们,看着这位农夫在这么炎热的气候下,辛苦地拔禾苗,你忍心吗?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慢慢地他们由笑话农夫转化为同情农夫,产生帮助他人的思想。这个过程就是本课人文性的体现。

一、说教材:

课文改编自《孟子·公孙丑上》中一文,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理解这则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寓意,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注意形象渲染,重视情境感受,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语言情境,感受语言内容,感悟语言内涵,并让他们在形象的想象和创造中培养创新能力。

二、说目标:

基于这样的本文解读,考虑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本文本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结合语境猜测、验证“巴望、焦急、疲劳”等词语的意思。随文识字,理解词语意思是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说、想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这也是教学难点。

三、说流程:

基于寓言的人文性特点与教学目标,我把教案设计成:谈话——初读,——究因——感悟——明理——拓展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印记寓言特点

让小朋友们说说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后揭题。目的在于印记寓言的特点:简短,深刻。

第二环节: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这环节让学生带着课题中的疑问,反复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先从课题中的“苗、助、长”的理解入手,问,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引出“揠”的理解。先猜测,后查字典。

第三环节:究因,理解操之过急

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明确农夫操之过急的心态,为下文的理解打下铺垫。同时,抓住这一主线,带动“巴望”“焦急”等词语的教学。利用这些词语带动上下文阅读,结合语境想象理解,借助关于“急”的成语小结内容,巧妙地将识字与理解课文相互渗透,真正实现随文识字。

主要过程如下:

1、农夫种了禾苗后是怎样的心情?请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2、你好像听到了农夫对禾苗说什么?想象,进一步体会“巴望”的心态。

3、读出焦急的语气。

4、“急”字换成语,(词卡揭示:迫不及待、急于求成、急不可待、操之过急)一起读一读。既积累词语,又能巧妙概括此段内容。

第四环节:感悟,换位发表看法

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的角色情境,多角度展开想象,体会农夫做法的愚蠢,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五环节:明理,表演创编故事

1、情境再现: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会怎么开导你爸爸呢?同桌想像一下,演一演,看谁最能让爸爸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2、故事新编: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会怎样吸取教训。

第六环节:拓展,延伸古文阅读

《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的原文只用了短短41个字,(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足见古文的凝练。让二年级的学生认识古文,是对今后学习古文的启蒙。同时介绍国外的寓言,如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展示书籍,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说理念:

在《揠苗助长》这课设计中,我着重于让学生随文识字,随文理解,随文创造。

首先是引导大胆猜测。对课文中的词语解决,运用“猜想”的方法,要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知识基础,能够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对猜测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进行验证补充,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培养学生独立求索的精神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其次是引导创造形象。为使学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课文情境,一是引导展开丰富想象,还原具体形象。通过“从课文内容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形象。二是展开丰富想象,创造新的形象。注意随机引导,促进学生拓展开去,创造新的形象,诸如:儿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这就能让学生在形象的想象创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强对课文的感悟。

再则是引导介入评价。小学生对蕴含于课文情境中的深刻蕴含往往难以理解,就事论事地引导理解,学生则难以接受。为此,教者引导学生一会儿充当拔苗人,一会儿充当旁观者,进入情境,介入其中,谈看法,说感受。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和知识积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以浅化知识难点,活化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课文蕴涵的领悟同时,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揠苗助长三年下册 第2篇

本次我们名师成长小组的活动主题是读写结合,怎样让读写结合不仅仅是个形式,而具有自己实实在在的作用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后来听了张小娟老师、李冬梅等老师的几节课,发现课上都有写法的指导,那么我一个三年级的老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写作指导?让学生现场开写吗?《小学教学》此时为我解开了疑惑,上面登了一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问题与重建》,里面明确指出:改变只有动手才是写的观念,读与写应是一个整体,读写结合有外显的,能及时练习,看得见,摸得着,更有内隐的,很多阅读中的积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看到这些,我豁然开朗,因此,我不再刻意追求这个点,而是寻找预言中的空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孩子在不断地想、不断地说中,感悟农夫的愚蠢,就在这不断地说中,孩子们更好地积累语言、走入文本,感受农夫一次次内心的变迁。

2、语文上出语文味

语文最基本的是什么,就是对文字的把握、对词语的积累,在教学中,以词为基,以句为本: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干嘛用终于?对呀,想出办法不容易,猜猜他都想了多少办法,最后才选择拔?没有意思的讲解,但就在这猜猜中,就在学生的解读中推进了文本,终于的意思孩子也明白了,他的内涵孩子们也刻在了心中。

整节课,引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有了前面的想、前面的表达,才有了后面续说的水到渠成。

3、教做人应渗透于每一个细节

揠苗助长三年下册 第3篇

1.学习本课的生字,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朗读, 通过指导学习, 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结合课文理解古诗。

3.知道李将军的英勇善战, 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很喜欢背古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好不好?

生:好。

师出示: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范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首诗。

生: (读)

师:那位同学来读。 (指名读, 正音;再指明读;试背。)

反思:学生对古诗比较感兴趣, 所以从古诗导入新课,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能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说给整个课堂开了一个好头, 增强了我上好这节课的自信心。

师:看了这四句诗, 你想知道什么?

生:诗的题目是什么?

诗的作者是谁?

诗写的是什么事?

反思:我总以为学生不会考虑周全, 担心学生说不出来, 然而是我课前多虑了。学生提的问题很好, 不但提出了当初设想的几个问题, 还提出了:“林暗”是什么意思?“将军”是谁?等问题。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才有助于学生的进步, 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 教师要替学生说出来) 这些问题, 我们读了《李广射虎》就能解决了, 请同学们带着刚才你们提的问题读全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标出来, 看一看课后的生字表, 多读几遍。

(生读。)

师:刚才你们提的问题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 我就提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唐代卢纶。

师:诗的题目叫什么?

生:《塞下曲》。

师: (板书) 塞就是边塞、边境, 塞下曲就是诗人在边塞的时候, 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写成了一组诗, 这是其中的一首。将军是谁?

生:李广。

师:这首诗写的是谁?

生:写的是李广。

师:写的是什么事?

生:这首诗写的是李广射虎的事。

反思: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老师设置悬念,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边读书边思考。努力使学生做到:读为所思, 思所去读。改变以前那种读书无目的坏习惯, 使学生学会读书, 学会思考, 学会解决问题, 学会学习。

当学生读完时, 可能对思考的问题已经有所了解, 在这种情况下, 没有必要让学生自由说自己通过读书知道了什么, 这样不但浪费时间, 更重要的是课堂显得较乱。采用老师一问—答式, 不但可以节约时间, 而且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师: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李广射虎》, 到现在同学们对古诗的大体意思已经了解了, 要想深刻了解, 我们还得读课文。课文中有两段是对这首诗的最好解释,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思考:文中哪一段是解释前两行诗句的, 哪一个自然段是解释后两行诗句的?

生: (读书, 找答案)

师:谁来说?

生:第三段是解释前两行诗句的, 第四段是解释后两行诗句的。

师:那我们先看前两句诗的意思,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三段, 做到正确, 流利。

生: (读书)

师: (指名读书, 正音后小声读一遍, 再指名读书。)

生: (读书读得很正确。)

反思:学生正确流利地读书, 这一个过程就是对前两行诗句的理解。这样教, 要比只教古诗意思, 或者只读课文内容要好得多。这种文包诗的文章, 其实读通全文, 就可理解诗。所以, 课堂中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 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师:你能把第三段读正确, 就理解了前两行诗句意思。谁来说一说“林暗”是什么意思? (画出词语) 树林为什么暗呢?

生:因为是在傍晚。

师:晚上应该用一个“黑”字, 或者是“夜”字, 为什么是“暗”呢? (引导学生说出有月光, 月色朦胧。)

生:因为晚上还有月光。

师:“草惊风”是什么意思呢?谁能把课文中的话读出来。

生:读:一阵疾风吹过, 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师:引弓呢?

生:连忙拈弓搭箭, 运足气力, 拉开硬弓。

师:你做一做拉弓的样子?

生: (做)

师:李将军为什么“引弓”?

生:准备射老虎。

师:其实这就是前两句诗的意思。

反思: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让学生理解课文及古诗的意思。这节课我发现学生爱动, 课堂上不只让学生做演员,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在学生表演拉弓射箭时, 学生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重在学生的表现, 今天的讲课真的出乎了我的意料, 可以说这是我从教以来上得最好的一课。

师:同位之间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

师:在边境上, 对面就是强大的敌人, 还经常有老虎出现, 李将军在这种地方带领士兵出来巡逻, 是很危险的, 是令人非常紧张的, 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齐读第三段。)

师:同学们能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 能不能用这种感情读一读前两句诗呢?

(生练读, 指名读。)

师: (点评) 你能把第一句诗的危险情境读出来了, 第二句将军的英勇形象也读出来了。

(小结) 我们读熟了第三段, 就理解了前两句诗的意思, 用这种方法就能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熟读第四段。

(生读书。)

师:读明白了吗?“平明”是什么意思?

生:天刚蒙蒙亮。

师:白羽呢?

生:就是白羽箭。

师:“没在石棱中”谁来说?

生:白羽箭射在石头里了。

师:哦, 原来那不是老虎, 而是一块石头, 将军的箭射到石头里了, 战士们的表情如何呢?

生:很惊讶。

师:带着这种感受, 来读这句话:“呀!大家全都惊呆了, 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 而是一块巨石!”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诗你能不能读出惊讶的感情呢?

(生读诗。)

反思:学生用上述方法学习了第四段, 效果不错。所以在平时, 一定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师:好吧!我们再把全诗读一遍。

(生齐读。)

揠苗助长三年下册 第4篇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谓其人曰( )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 )

2、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揠苗助长三年下册 第5篇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含有讽刺意义和教育意义。《拔苗助长》是一篇含有深刻寓意的课文。就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要理解文中的寓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必须创设一种与学生生活体验直接联系的场景,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从而明理。

语文学习应时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带到生活中。本片段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参加拔草的感受,利用已有的经验体验劳动的辛苦,再让学生演"筋疲力尽"可谓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唤醒了生活场境在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沟通了书面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发了学生与语言文本的对话。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实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也指出:"只有关注学生的潜在性,才会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在这里我摒弃了以往教学寓言时,把隐含的寓意用语言向学生描述的做法,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演、去说、去感悟、去体验,让学生的思维尽情地拓展。在轻松、愉悦的表演中、笑声中,他们的潜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挖掘出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类似"拔苗助长"的现象,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教育,这些是我始料不及的,但这又仿佛是必然的,因为我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翅膀,还给他们展翅腾飞的空间。

揠苗助长三年下册 第6篇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掌握由本课生字构成的生词:寓言、刻舟求剑、掏出、船舷、盼望、精疲力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认真体会寓言故事中包含的道理,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两则寓言的寓意。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使用说明与学发指导】

1、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圈点勾画以及标文段序号。

2、通过默读、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小组合作,抓住重点词句,联系生活来想象。【知识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在文中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出自然段,认读生字词,读准字音。

2、完成练习册上课前自学题。

3、填空组词

自()自()

精()力()刻()求()()苗()长

二、合作探究

《刻舟求剑》

1、那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一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2、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不慌不忙” 是什么意思?用“不慌不忙的”样子来做一做文中掉剑人的动作。

3、说一说,这个人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拓展

如果你是这个掉宝剑的人,你会怎么做呢?可以和小组里的成员一起演一演。《揠苗助长》

1.种田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默读第1自然段,画出有关词

2.农夫想到了什么好办法呢?他是怎么做的?读一读第2、3自然段。

3、你觉得他这个方法怎么样?现在你们就是这一棵棵小禾苗了,你们会说什么呢?回到家,他一边喘气一边说──,从他说的话中你读明白了什么?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总算”说明什么?应该怎样读? 4.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他的儿子很纳闷,心中会想什么呢?

5.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全枯死了,会说些什么?农夫看到禾苗都枯死了,会伤心地说什么呢?回去会怎么开导爸爸呢?听了儿子的话后,又会怎么说呢?演一演,看谁最能让爸爸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三、展示点评

四、整合提高

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点拨、引导、综合。

五、总结反思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当堂检测

1、完成练习册上课堂巩固题。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着急()希望()急忙()

3、读课文填空

1、《刻舟求剑》中的掉剑人错在()

2、我想对《揠苗助长》中的人说你不应该()你应该()

3、读了《刻舟求剑》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11寓言两则

刻舟求剑

坐船过江——宝剑掉进了江里——掏出小刀——刻了记号 不慌不忙——江边捞剑——宝剑不见

揠苗助长

盼望——焦急——自言自语

办法: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精疲力竭

《揠苗助长》课堂实录(二) 第7篇

(一) 解题

师:今天, 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的名字是——

生:揠苗助长。

师:咱们一起来写这个“揠”字。 (板书:揠) 读——

生:揠。

师:会读会写了, 懂它的意思吗?

生:“揠”的意思是“拔”。

师:“揠”真的是“拔”的意思吗?我们都玩过一个游戏, 叫拔河, 这个游戏怎样才算赢?

生:把红旗拉过中间那条线就算赢。

师:对了, 拔过中间那条线才算赢。看过《水浒传》吗?

生:看过。

师:好, 你告诉我们, 《水浒传》里有一个大力士叫鲁——

生:鲁智深。

师:有个章回叫鲁智深倒拔——

生:垂杨柳。

师:也就是鲁智深一口气就把这株杨柳树给——

生:拔出来了。

师:这个“拔”字, 必须要过这条—— (线) , 出这个—— (土) , 那才叫“拔”。这个“揠”, 它只是轻轻地往上——

生:提。

师:和“拔”相比, 那就不出——

生:那条线。

师:不出土的, 对不对?它只是轻轻地往上——

生:提。

师:好, 来, 接着写。这个人揠什么?

生:苗。

师: (板书:苗) 他为什么要揠苗啊?

生:帮助苗长高。

师: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生:揠苗助长。

(二) 读题

师:注意速度, 听我念——揠苗助长。

生:揠苗助长。

师:这只是在读词。如果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要很吸引人, 会讲吗?我来讲一遍, 揠苗助长。 (声音示范:语调先抑后扬;动作示范:右臂伸向前下方, 右手拇指食指捏紧, 然后轻轻向内上方提。) 怎么讲的?

生:揠苗助长。 (带动作读)

师:还要有——

生:表情。

师:对了!这就叫做讲故事, 和读书是不一样的。咱们一起把题目讲给大家听, 注意动作、表情和声音的变化。

生:揠苗助长。 (有动作、表情和声音变化。)

师:好极了!

二、解读文本

(一) 朗读

师:这篇课文有几小节?

生:4小节。

师:我请四位同学来读。第1节最难读, 因为这一节里有好多多音字。同学们听他念准了没有, 注意看书。

生:揠苗助长。 (很平常)

师:要有节奏, 揠苗——助长。

(生读第1节)

师:两个地方读错了, 可见读一遍是不够的。好, 第2节谁来读?你来读。

(指名读第2、3、4节, 师相机指导。)

(二) 学习第1节

师:这篇课文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两个人物。

师:第一个人物是——

生:农民。

师:用书上的话告诉我们, 第一个人物是——

生:有个人。

师:第二个人物是——

生:他的儿子。

师:哪几节是写的“有个人”?

生:1、2、3小节。

师:就是——

生:1到3节。

师:在第3节的后面请大家标上两条小斜线。第4节写的谁啊?

生:他的儿子。

师:很好。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有个人”的最大特点, 用哪个字呢?

生:笨。因为禾苗自己会长高, 不用费力去揠。

生:急。他天天盼着禾苗长高。

师:有人说这个人笨, 有人说这个人急, 我们今天先用这个“急”字。 (板书:急) 如果我们学到后面, 又有新的感受的话, 再来换。这节课上, 我们就来看看, 作者是怎么把一个急性子写给我们看的。

师:读第1节, 看看第1节是怎样写出这个急性子的。

生:古时候有个人, 盼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天天到田边去看。

师:好, 你觉得哪个词语体现出这个人是个急性子?

生:“天天”。因为他天天去看, 就说明这个人很急。

生:“盼望”。他在盼望禾苗快些长高。

师:看来, “盼望”这个词本身就有急的意思在里面。

师:读书的时候, 要把这种急体现出来。

(生读第1节)

师:这几句话里有哪些词能体现出急的?

生:“焦急”。

师:焦急地转来转去, (做转圈动作) 这是人的——

生:动作。

师:对!通过这个动作体现他是个急性子。还有别的吗?

生:我圈的是“一天、两天、三天”和省略号。他在等着禾苗快点长高。

师:不是在“等”, 上文分明告诉我们他是在——

生:盼望。

师:所以——

生:要加省略号。

师:你圈什么了?

生:“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中的“好像”。其实禾苗长了一点儿了, 只是他没有看到, 因为他很急, 他想让禾苗一下子长高一大截。

师:非常好。还有别的吗?

生:“自言自语”。因为他想让禾苗长得快点, 就在那里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师:他自言自语什么?

生:“我得想办法帮它们长。”

师:他是这么说的。这个人因为没有办法而内心——

生:焦急。

师:焦急。我们都听到了这个人自言自语说的——

生:话。

师:我们都看到了这个人在田边——

生:转来转去。

师: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 (板书:言行) 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焦急。那我们就把这种焦急读好吧。

(生读第1节)

师:读得不错。谁能把第1节像讲故事一样讲给我们听?要有动作、有表情地讲——古时候有个人, (示范表情、动作) 你来讲。

生:古时候有个人, 盼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 一天, 两天, 三天…… (手部动作:曲臂摆动)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手部动作:向上伸臂) 他在田里焦急地转来转去, 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它们长。” (皱眉、声音拖长)

师:这就叫讲故事, 这就叫聪明啊!

(三) 学习第2节

师:接着又是怎样写的?

(生读第2节)

师:圈什么?你说。

生:“急忙”。他突然想到办法, 所以他想要马上就让禾苗长高。

师:你讲得非常好, 表情特别丰富!把这个词圈下来。看到这个词就知道他心里——

生:很急。

师:因为急而在——

生:忙。 (师板书:忙)

师:他忙着在做些什么事呢?你来读。

生: (朗读) “一天, 他终于想出了办法。”

师:概括地说, 他做了什么事情?

生:想办法。

师:太好了!第二件事情, 读——

生: (朗读) “急忙跑到田里,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拔。”

师:能用三个字来概括吗?

生:往高拔。

生:拔禾苗。

师:对!拔禾苗。第三件呢?

生: (朗读) “从中午一直干到太阳落山, 累得精疲力竭。”

师:又在做什么事?你来。

生:干事情。

师:干事情, 很好。你来。

生:干好了。

师:就是干成——

生:事。

师:干成事, 不错!这一节告诉我们这个人一个下午干了几件事情啊?

生:三件。

师:大家都知道, 每一件事情完了之后都有一个——

生:句号。

师:但是我们这一节里, 每件事情的后面都是——

生:逗号。

师:用逗号和用句号有什么区别啊?

生:逗号时间短。

师:时间一短, 我们读起来就会有什么感觉?

生:很急。

师:对呀!同学们, 这就是语言的节奏。 (板书:节奏) 急性子就要用逗号来写, 慢性子呢?

生:句号。

师:请大家读第2节。

(生朗读第2节)

师:不行不行, 这逗号读得太慢。听我读。 (师范读, 语速快。)

(生再次读, 语速变快。)

师:这句要这么读, (师范读) 急忙跑到田里,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拔。 (做“揠”的动作) 我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这样读, 表示很精细。

师:很精细。我听懂了。意思是他揠的时候, 内心是很小心的。

生:怕把禾苗弄坏了。

师:“怕”字前加上一个“生”字——

生:生怕把禾苗弄坏了。

师:所以他揠的时候那么的小心。

(四) 学习第节

(生读第3节)

师:这一节又是怎么写这个急性子的呢?

生:他是“一边喘气一边说”, 说明他干完之后急急忙忙跑回家报告。

师:急急忙忙——

生:跑回家。

师:还要一边喘气一边——

生:说。

师:说明他累吗?

生:不是很累。

师:但是第2节分明告诉我们, 他累得——

生:精疲力竭。

师:这一节, 他也告诉我们说, “今天可把我——”

生:累坏了。

师:但是他的动作却让我们没感受到, 他好像——

生:不累。

师:为什么要这么写?

生: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喜讯, 他想马上告诉家里人。

师:也就是说他的心没感觉到累。这样, 身体的累和心里的不累构成矛盾。 (板书:矛盾) 这种急, 我们就称它为“急迫”。 (板书:急迫) 他迫不及待地要把喜讯告诉他的儿子。拿起书本来, 把这种矛盾的心情读给大家听。

(生读第3节)

师:为什么把“一大截”读得这么响亮?

生:因为长高了很多。

师:再看看这“一大截”后面是什么标点。

生:感叹号。

师:说明他——

生:很高兴。

师:这样的感情不要只看字面, 有时候还要看看——

生:标点。

(五) 学习第4节

(生读第4节)

师:他儿子不明白什么?

生:不明白禾苗为什么会瞬间长高。

师:“瞬间”一词用得好!他的儿子还不明白什么?

生:他父亲是怎样使禾苗长高的。

师:对呀!一个下午, 禾苗怎么能够长——

生:一大截!

师:禾苗长了一大截, 怎么可能让父亲——

生:累成这样。

师:对呀!这两个怎么——

生:禾苗长和父亲累有什么关系?

师:真聪明!这个“急”, 急得团团转的“急”啊, (以“急”为中心向外画螺旋线) 就是想加快禾苗生长的——

生:速度!

师:那么, 父亲的这种方法管用吗?第二天, 儿子跑到田里一看——

生:禾苗都枯死了。

师:说明, 欲速则——

生:不达。

师:还可以则什么?

生:不成。

师:对的!还有别的吗?

生:欲速则有损。

师:嗯, 聪明!

生:欲速则不长。

师:“长”, 好!

生:欲速则失败。

三、讲故事

师:多好啊!同学们, 这个寓言故事已经讲了几千年了, 今天, 还要再讲下去吗? (生:要。) 我们要让我们的后人还能听到这个故事, 还能明白这个道理。那我们一起讲吧!

(指4位学生分别讲1~4节)

师:会讲了吗?

生:会。

师:道理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三年下册作文 第8篇

我喜欢的花要数菊花了。

秋天是菊花开得最旺的季节。每到秋天的时候,我便和小伙伴们去田里观赏菊花。菊花色彩丰富,有红、黄、白、墨、紫、绿、橙、粉、棕、雪青、淡绿等。花序大小和形状各有不同,有单瓣,有重瓣;有扁形,有卷絮;有空心,有实心;有挺直和下垂;式样繁多、品种复杂。菊花是一种非常有观赏价值的鲜花。

菊花不仅有观赏价值,而且药食兼优,有良好保健功效。菊花香味清香宜人,有助于治疗感冒、头痛。我国民间用菊花、金银花填制的“香枕”有祛风、降压作用。茉莉红烧豆腐清肠瘦身;韭菜炒肉片,可口助食欲;玫瑰沙拉清香可口;海棠果汁香香甜甜;百合绿豆粥清热解暑。菊花呢?菊花小吃很多,如菊花糕、菊花羹、菊花粥等等,数不胜数。尤其菊花粥可“养肝血,悦颜色清风眩,除热解渴,明目。煮粥去蒂晒干,磨粉加入。”白菊花粥清肺,黄菊花粥理气。既可美食,又健身体。

菊花不仅给我们美化环境,让人赏心悦目,又可入药,保健我们的身体,所以我喜欢菊花。

小白兔(第二单元)

我有一只小白兔,是去年我生日的时候,姑姑知道我喜欢小白兔,所以特意送给我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

小白兔的毛是雪白的,眼睛像红宝石似的,鼻子小小的,嘴巴是三瓣嘴的,吃食的时候,嘴巴一张一闭,非常惹人喜爱,耳朵是直竖着的,它的耳朵可机灵了,很远的声音它都能听得见,它的尾巴短短的,小白兔的前腿短,后腿长,走路一蹦一跳的,我给小白兔起了个名字,叫小白。

小白生来怕水,它最爱吃的食物是萝卜和菜叶。小白的胆子可小了,有一次,我把萝卜扔到它的旁边,它听到了声音,以为是谁要伤害它似的,就马上缩成一团。

小白和我之间发生过许许多多有趣的事。记得有一次,小白在阳台上晒太阳,我悄悄地拿了一条长棍轻轻地走到阳台旁,轻轻地用长棍碰了它一下,它就马上缩成一团,转过身来,它看见了我,用手不定期示意,好像在说:“小主人,你不会伤害我的。”

你瞧,我家的小白多可爱呀!

多功能雨伞(第三单元)

我讨厌下雨天。因为下雨天很麻烦。撑雨伞都需顶着风,背雨衣有时好像雨在帮我们洗脸。有些家长一下雨就腰酸背疼,很难受地去接自己的孩子。所以我要发明多功能雨伞。

这个雨伞比普通雨伞特别。它像蚊帐一样盖住整个头部。然后放在肩膀上。下身有能伸缩的雨衣。雨衣是透明的。我发明的这把雨伞里面有10个按钮,它们各有各的用处。绿的是当你冷或热时,你按一下它,就会有一个小小的空调,要凉风,要暖气它统统都行。红色的是专对一下雨就腰酸的大人。你一按它就有一个小小捶背按摩机,别看它小,捶背按摩的 1

力气是很大的噢!

其它的按钮功能我就不一一讲给你听了。我觉得未来科学的发展,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请不要伤害小燕子(第四单元)

我家的房檐下,住着一窝可爱的小燕子。每年秋天,它们长途跋涉飞往南方。春暖花开时,它们又不辞劳苦地飞了回来。燕子小巧玲珑的面孔上嵌着一对黑亮的眼睛,一张小嘴尖尖的,张天后却很大。它身穿“白衬衫”,披着“黑大衣”,后面还翘着一个剪刀似的尾巴。

去年春天的一个星期日,我和表弟在一起玩耍,我们看到了小燕子衔着泥草忙着做窝。淘气的表弟拿着竹竿要捕小燕子刚造好的窝,我立刻大声叫:“不要伤害小燕子!”表弟像没听见似的接着捕,吓得小燕子乱飞乱叫。达到了目的的,表弟才放下竹竿,高兴得又蹦又跳,像打胜仗似的。我生气地说:“小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帮助我们捉害虫,保护庄稼,我们应该爱护它,保护它,怎么能伤害它呢?”妈妈笑着说:“晖文说得对,一只燕子和它们的两雏燕,半年能吃掉50到100万只害虫,小燕子是‘义务植保员’。”

表弟羞愧地低下了头。从此,表弟不再伤害小燕子,而且还保护小燕子。

感谢信(第五单元)

亲爱的许老师:

您好!谢谢您努力给我传授知识,让我在上学期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老师,如果我们是花草树木,您就是一位辛勤的园丁,为我们修枝剪叶;如果我们是星星,您就是陪伴在我们身边的月亮;如果我们是鱼儿,那您就是供养我们的大海。老师,您无私奉献的精神,都是我必须学习的地方。老师,您真是太伟大了,您每天晚上都不辞劳苦地为我们批改作业,好像不知疲劳似的。老师,我们一定会在您的带领下,为我们三<1>班获取更多、更高的荣耀。

在这里我祝福吴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您的学生:吕迎春

2012年3月20日

有趣的发现(第六单元)

假期的一天,我独自到还珠广场的草地上玩。

这时,我一不小心碰到了一根草,这根草的叶片开始慢慢合拢。我觉得很奇怪,问题就像水一样滚滚而来:这叫什么草呢?它为什么要合拢叶片呢?带着疑问,我便继续观察。大概过了几分钟,我发现这根草的叶片又慢慢舒展开来。我想:一定是这根草有什么毛病。没想到,令我惊奇的事情又发生了,一只小飞虫在这根草上停了一会,叶片马上合拢,吓得小飞虫飞走了。过了一会,叶片又舒展开来。我想:我一定要知道这种草的小秘密。于是,我狂奔回家,翻阅资料才知道:这种草叫含羞草,只要碰它一下,它的小叶叶柄基部的叶枕中的细胞就会发生含水量变化,就会引起叶片合拢。如果经常受暴风雨打击,它的叶子会很快

合拢,有利于避免暴风雨的侵袭。

通过这次对含羞草的认识,我觉得以后要多了解植物。要不然,知识分子就当不了啰!

梦想从这里启航(第七单元)

大家一定都有个远大的梦想吧!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位画家。我在奋斗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挫折,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我还是勇敢地面对了。

有一次,刚刚开始上第一节国画课,我们这节课画小金鱼,准备好笔,准备好国画的纸,准备好······开始上课了,老师说:“我现在先给你们画一次,你们听好我讲。”开始画了老师画了一条十分美丽的小金鱼,又让我们跟着她画,老师先画了鱼的外形,我也开始画了,可我笔墨不会调,所以把鱼的外形给画糊了,我又听老师讲,老师又用泼墨法画出了小金鱼的花纹,我又试着自己画,可又糊成了一团,老师来检查了,我差愧地低下了头,可老师还说纸用得比较好,所以画的效果也很好,可有的同学却在嘀咕了:“这人还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呢?画得那么恶心。”可我没有放弃,我便用下课的时间在那沉思,我觉得应该是缺少练习。

我为了达成我的梦想,就十分努力地学画画,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画室里画画,我都十分认真,常常居全班画画第一名,这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感觉,也让我更上一层楼,离我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我知道了奋斗是一种责任,成功必须要有付出,梦想,从这里启航。

我的梦想

那是我上六年级的时候,李老师叫我和几个同学去采访校长,来完成我们这一次的实践活动,我十分紧张,因为我的胆子不是很大,可是我鼓起勇气,还是与校长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自那以后,我便觉得自己不仅胆量变大了许多,而且也喜欢上了这个职业,因为我知道它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战胜自我的道理。

如果通过我的不懈努力,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当上了记者。那我一定会不负众望,负起责任,完成自己的使命,把整个世界的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消息都告诉给人们,让人们对世界有一个新的了解和认识,如果哪一个种族、国家、地区有难,我也会把它通过报道的形式让人们去关爱这个地方,安慰居住在这里的人们。

虽然我的理想十分美好,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我会坚持,我会努力,让我的梦想成为现实,正如纪伯伦所说“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我和书的故事(第八单元)

我的书架里摆着许多我喜欢的作文书。其中,有一本作文书和我还有一个故事呢!记得在我二年级时,我在书店里看中了一本作文书,已经是最后一本了。我想:明天我一定带钱来买。如果买不到就太可惜了。于是,我狂奔回去,向妈妈要钱来买书。谁知,妈妈对我说:“妈妈觉得你的作文书已经很多了。如果实在想要,就拿你的作文书去换。看行

不行。”我本来是想生气的,但妈妈说的这一个办法,对我来说真是喜从天降。“哈哈!知道啰!”我马上翻出我喜欢的一本作文选,又飞奔到书店。我对一位正在整理书的营业员啊姨说:“阿姨,我这本作文书可以换您手上这本书吗?”阿姨说:“小朋友,这本作文书是别人买的了。”我听了,垂头丧气地走回了家。可回到了家,让我意料不到的事发生了。爸爸手上拿着那本作文书,说:“你瞧!爸爸给你买了一本作文选,我猜,你一定喜欢的!”我兴奋极了,急忙接过书,把它放在我的小书架里。

三年下册教学反思 第9篇

本单元课文的教学体现了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燕子的美,配乐的朗诵让学生入情入境,重视朗读和对语言的品味与积累。学生觉得比较投入,多数孩子已经能在当堂背诵重点段落。不足是段落间教学似乎还缺少更为精妙的过渡,文章体现了阅读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的框架,如对燕子整体特点的回顾,如果最后让学生再来说说是不是更好呢?

《燕子》这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作者用词准确传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内涵的滋味。我主要要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这堂课气氛较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我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再到组织学生自读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我适当点拨,为学生的思维起着“搭桥引路”的作用。然后我又巧妙的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过程的设计我都很重视读书。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感悟和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然后通过模仿或重组的训练加以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这种“读书——感悟——积累——运用”的有序设计,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层层深人,富有实效。其中“感悟”是关键环节,它是读的目的,又是积累和运用的基础。在设计中,我重视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字的感悟,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精练巧妙的设问,紧密有致的课堂组织,使得学生在课上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听说读写议等活动,语文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如让学生动手画图,通过还原图形检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

如《翠鸟》这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

1、以画见悟,画出情趣。这样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给翠鸟上色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

2、扣读导悟,读出情趣。

3、读写结合,写出兴趣。全段围绕“鲜艳”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具体描写。在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片断后,我要求他们尝试模仿这段话介绍鸟的外形。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还是不错的。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课文是说理的文章,通过朗读不仅让学生弄清了事情的经过,还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如《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的一位叫更羸的射箭能手,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只拉一下弓弦,大雁就从天上掉了下来。这篇课文语言大多是以更羸与魏王对话的形式出现的,指导好学生读好人物对话并进一步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是本文的情感目标。要重指导学生读好两个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让学生找出表示魏王神态的几个关键词,体会人物从怀疑到半信半疑,再到“大吃一惊”的情绪变化,而更羸的语气多为镇定、胸有成竹。让学生练习带着语气自读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以词为线,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品词。本课的学习主要以魏王神态语气的变化(疑惑——大吃一惊——奇怪)这三个词为主线,展开教学,先让学生找到这三个词,依次提出这三个词,先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理解魏王神态语气变化的原因,从而让整个教学有条清晰的线索。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课堂所采用。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不断比较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变化,以增强学习信心。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实而活。对于学生读书的指导还要多下些功夫,特别是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课文写童年故事。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例如《和时间赛跑》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快速奔跑,今天过去,还有明天,好像时间是永远过不完的。真的是这样吗?抓住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展开教学。

二、“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层层深入。结合“我”的生活体验,从“太阳落山,小鸟飞翔”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身边哪些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再也回不来了,第三次深刻领会爸爸话里的意味深长。从而也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

三、、“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哪几件事?从中体会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及时引导,使学生明白珍惜时间,不因自己碌碌无为而后悔终生。再结合作者的经历感悟这句话:“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课文讲一个个献爱心的故事,共同感受人间真情。学习课文《可贵的沉默》,学生通过文本这一介质感悟生活、感悟人生,只有感悟到了,他才会用心去生活才会逐渐变成一个有思想、有理想的社会人。

课堂上,同学们能够感受到周围人对他们的爱,同时知道在生活的时时处处都要回报爱、付出爱,就感悟到了爱的真谛。如何让同学们从一个只知道接受爱的人,意识到在生活中要付出爱,关键在当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的生日?请举手!”“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这两个问题时同学们沉默了。我在处理这一部分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自读讨论:“同学们为什么沉默了?”和“从课文中那些词可以看出课堂上很沉默?”

2、积累、摘抄表现课堂沉默的词语、句子。

3、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课堂沉默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读一读,读出沉默的语气。

4、有感情朗读。

上完《可贵的沉默》,后我感觉到:同学们把这种沉默只停留在“给父母过生日”上。如果能引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对父母的表现,不只是停留在为父母过生日这一件事上。同学们如果联系实际说到:父母每天为我们准备早饭,我们却总嫌饭菜不合口味;父母每天送我们上学,我们却从不说“谢谢”,还觉得是父母该做的„„等等这些生活小事。让同学们主动去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可能这样课堂中的沉默就有更深一层含义了。

上完本单元课文,让同学们感悟沉默,要先让学生透过课文看清自己,只有这样才会达到感悟的真正目的。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课文让学生探索宇宙的秘密,知道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教学中本单元课文,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为学生提供有关图片资料,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效果不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遐想的开课语言,给学生插上了相象的翅膀。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例如教学《地球之谜》,我用优美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在浩瀚的宇宙中,有无数美丽的星球,每个星球都是神秘的未知世界。今天让我们走进离我们最近的星球——月球,去探索它的奥妙吧!优美的语言很快地把学生带到了浩瀚神秘的宇宙中.接下来富有激情和感召力的话语,更激发了学生探索月球的情感和欲望,使得这节课获得了一半的成功.接着,我又在美丽的月空图片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相象: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 在我优美的导语中,学生早已想入非非了,飞到了浩瀚的宇宙中,在这句更具有启发的语言激励下,学生已插上了相象的翅膀,飞到了神秘的月球之上。看着孩子们充满渴望又浮想联翩的双眼,我知道,我已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与文本的巧妙整合。

把信息技术与文本进行巧妙的整合,使学生能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也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本课尽管是知识介绍性的文章,但重视朗读,读中感悟是必要的。理解月球世界的奇异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谜,充分开展朗读才是前提。以读为本,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本单元课文内容浅显,可欣赏的优美句段不多,因此学生在读文时显得感情较单调,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显沉闷,学生对自己搜集的资料整理分类的能力不强,导致在课堂交加强引导。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课文以情激情,动人心弦。对于情感深厚的文章,如果学生学完了没有动情,也许就不能说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性。情从哪里来?情从文本来。教师除了怀着满腔的情来教学,还要找到生情点,恰当地唤醒它,点燃它,让它在学生的心中燃烧。

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我的心中想起了一首歌《红旗飘飘》,我把这首歌搜索出来,听了很多遍。觉得这首歌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应该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他们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是一致的。记得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课本是情的载体,依附着情,浓缩着情,洋溢着情。在拓展升华,加入了一些图片,并设计了一个问题:学到这儿,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我”的心目当中,五星红旗会这么重要呢?我加入配乐的课文朗诵,发现孩子们的眼睛亮亮,他们的表情庄重的。《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写的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旅游遇到危险时宁愿忍受寒冷和饥饿,也不肯用国旗换面包,最后晕倒在地,赢得外国友人的尊重和友情的故事。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课文篇幅较长,思想性也比较强,对于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更是不好把握。阅读课要主线清晰,但又不能只有几根“筋”而没有血肉。首先是选好几个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随文练笔”,这种练笔或是对文本的“空白”作补充,或是让学生写下阅读后感受,如果组织得好,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人文价值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教学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通过本单元教学,我的收获很多很多。

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课文教学中,不仅有对课堂内容的学习,还有对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特点的了解。不仅注重了对重点的理解,而且选择对于相关内容注重了取舍;不仅落实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还关注了如想象、对比、文本补白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读书注重了多种感受,注重了读的层次的递进,还注重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

例如教学《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我注重了三维目标的落实。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不断进行了读书、想象、表演的训练,能力在老师一次次鼓励和赞赏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学习的过程体现了认知的过程和情感发展的过程,为什么要补天?怎样补天?结果怎样?正式源于事情发展的过程,也符合人一般性的认知过程。由天破了学生感受很可怕到由此而产生的对人类的担心,到要急于去救人,从而不畏艰辛先找五彩石、再炼五彩石、最后补天成功后快乐的心情,都呈现了情感的发展历程。我适时地追问学生:“真的有女娲吗?真的有女娲补天这件事吗?”从而让学生对这件事产生怀疑,老师告诉学生这都是神话,但是为什么神话故事会流传至今呢?那是因为人类由于科学条件不发达,对面对灾难时无助时的美好向往,对于女娲高尚精神品质的赞扬,和对幸福的渴望。再经过延伸拓展,这样,学生对于女娲补天所展现的精神和品质就有了正确而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将来争取做像女娲一样的人,为民造福。

三年下册教学反思

黄晓

上一篇:企业年会主持稿开场白范文下一篇: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探讨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