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少年毛泽东有感

2024-08-06

观少年毛泽东有感(精选8篇)

观少年毛泽东有感 第1篇

观《毛泽东》有感

对于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崇敬与爱戴,各行人心中都有丈尺标杆。文人骚客咀嚼他诗词中的遒劲,政史学者揣度他对历史的认知,军事学家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更是推崇之至,但是在我眼中,毛泽东是文史军政领域的集大成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更是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寒假期间我有幸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的一首《无题》写出了他当年义无反顾的求学之路,也写出了他之后一心一意为了劳苦大众,奋身投入革命的坚决。毛泽东生活的时代,清朝末期,1901年的北京,一场不公平条约正在这里签订着。腐朽的清政府接受了联军的不公平签约,并且打算割地赔款。长大后的毛泽东,乐于助人,帮助劳苦大众,思想解放。他提出要走出去求学,遭到父亲拒绝,随写下了这首诗,留于父亲来到了新学堂。

毕业之后他来到了长沙,自此他的思想开始有了较大的转变。在这段时间里,良师益友给了他无尽的帮助,杨昌济、杨开慧、何叔衡、蔡和森、陈独秀等等可谓对毛泽东的人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时期,毛泽东的革命思想逐渐形成,同时,他还得出,民主的出路只能是革命,这个时候毛泽东已经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且注意到了苏联革命的成功。很多年以后他回忆道当年的这些事情,认为当初陈独秀和自己的那些对谈对于自己更好的明白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着强烈的推动作用。此时,军阀混乱,各军阀对劳苦大众、工农阶级的压迫及其惨重,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对大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不少与会人员对党中央所犯的错误提出了批评,而毛泽东则强调“党须知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符合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为中国革命的基本方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李德、博古的的错误领导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毛泽东坚持自己的方式,斥责李德的错误领导,最终在红军损失严重的情况下,红军被迫转移,在一次紧急会议上,除李德、博古外所有人都支持毛泽东,最终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出国民党的重重包围,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与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随后毛泽东等人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挽救了党组织和红军,纠正了红军中的左倾倾向,拯救了红军。

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顺利完成既是红军的伟大胜利也是革命的伟大胜利。

日本侵略者的气焰日益嚣张,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候,毛泽东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他召开了军队里的会议,和周恩来一起说明了抗日联盟统一阵线的重要性,并且毛泽东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经历说明了现在放下仇恨的必要性,劝告广大的红军能够放

下仇恨,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一致对外。随后中共展开了第二次合作,为了共同的胜利而展开斗争。

不久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卢沟桥事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中华民族处在紧急关头。这个时候从毛泽东到宋庆龄等人,无不在为着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而竭尽全力的奋斗。

红军开始转变成为了八路军,但是重申了八路军永远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如火如荼,八路军方面获得了大胜,日本军队的速战速决的计划很快遭到了抵制,抗战转为持久抗战。

共产国际的王明回国之后一意孤行,将之前红军建立的一些抗日团队解散,这使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颇为不满,认为他是在胡来,之后共产党召开六中全会,王明、毛泽东等参与会议。会议上面最终举手表决,毛泽东被同意在六中全会上面做政治报告,王明虽然想要反对但也无奈,因为这是大家的意见,只能同意。会议的召开十分成功,六中全会很好的解决了党内王明右倾的问题,毛泽东再一次成功的挽救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的军队遭到严重打击,国民党大肆逮捕暗杀共产党员,国共合作实质破裂。

1941年的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内此时日军和国民党集中兵力封锁解放区,解放区老板姓的吃饭和经济问题都受到了制约,毛泽东在解放区展开了三反运动,精简机构,发展经济。随后延安边区开始了大生产运动,号召边区人民自给自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经济,直接保障了后期的经济供给。

诺曼底登陆的顺利导致国际形势一变再变,毛泽东和手下召开作战会议努力的应对着国内的抗战局势。然而就在此时蒋介石等人却在想着如何的对付共产党的军队,与此同时国民党统治区民不聊生。

波兹坦公告的宣告,直接促进了日军的投降进程加快。随后在美国的议会上,投掷原子弹的决议被通过,日本的广岛长崎被投掷了原子弹,日本在世界范围上的战场节节败退,这直接导致了日本投降的结果。与此同时在国内毛泽东也加快了对日作战,随后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日军全面败退。八年抗战到此终于宣告了正式结束。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

毛泽东和周恩来对于现在的革命局面表示非常的乐观,毛泽东认为民心所向,自己这方面一定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朱德等人十分赞成,随后毛泽东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役,以及土改的全面进行,让全国上下的革命形势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这个时候土改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毛泽东纠正了土改中的左倾问题,并且让习仲勋一定要注重这个问题。

三大战役的胜利大败了国民党主力。国民党已是穷途末路,最后渡江战役的成功则标志着解放战争的结束。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宋庆龄、刘少奇以及各界人士均参加了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此诞生,一个崭新而伟大的纪元开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如果没有毛泽东,可能仍需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时间,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毛泽东在军事方面的成就还包括了他在战争期间写的众多军事书籍,比如《论持久战理论书》等。

毛泽东从没把自己当领导,他平易近人,走在群众之间。他还教育儿子不要脱离群众,要求儿子不要穿在苏联的军装制服,和战士一起去吃大锅饭。

北平和平解放时,毛泽东和自己的马夫老孙约定好一起进入北平,结果老孙自己看到了蒋介石送来的吉普车,有小兵说毛主席要坐着这个车离开。老孙十分黯然,自己申请调离。毛泽东知道了这个消息,愤怒的表示自己要和老孙头一起进入北平,并且也不要搞蒋介石的那一套,要和百姓如同鱼水。

毛泽东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使农民人人有地。大力发展经济,人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毛泽东换衣服参加开国大典,但是自己新衣服里面却仍旧穿着的是自己的旧衣服,并且叮嘱女儿一定不能够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

毛泽东的平民意识、草根意识、均富思想,毛泽东的缀满补丁的睡衣,都使我们感叹唏嘘,浮想联翩。但是我想,更重要的,毛泽东首先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

从儿时与父亲的抗争到17岁出乡关,从同学少年指点江山到秋收起义,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五次反围剿,从万里长征到延安革命根据地,从抗日战争到三年解放战争,毛泽东一生都在为自己的信仰,为拯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而奋斗着,最终中华民族在他的带领下屹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毛泽东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使我们崇敬的人,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正值风华正茂,正是我们塑造自己、建设祖国的大好时机,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的优秀品质,缅怀毛泽东,提升自己,为祖国的将来做准备。

观少年毛泽东有感 第2篇

跟着电视剧《毛泽东》感受革命岁月,感受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感受革命英雄的伟大,让我们走进电视剧《毛泽东》。

该剧是以毛泽东个人生平事迹和纪年为主要叙述方式的传记题材电视剧。这样的电视剧才是我们最需要观看的。从毛泽东的成长事迹中汲取营养,我们就能获取无穷的动力。该剧演员众多,仅有名有姓的出场历史人物就多达963人。这么多历史人物,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所处的年代,形势的严峻、斗争的残酷、毛泽东的伟大之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像毛泽东那样,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追求。

20xx多个场景,将今天的我们拉回到过去,每个看电视剧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如果是我,当时,我会怎么做。今天,我们是回顾历史,答案已经知晓。而在当时,谁都不知道结果如何。毛泽东豪迈地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毛泽东写下《矛盾论》、《实践论》,这种革命主义精神,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缺少,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开创美好的未来。在一个又一个场景中,我们仿佛是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我们热血沸腾,满怀豪情,渴望参与其中,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者,贡献一臂之力。《毛泽东》是一本生动的励志教材,深入人心。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实践,是最好的励志方式。

毛泽东的新闻观 第3篇

毛泽东关于新闻、新闻业和新闻政策的主要观点论述如下:

一、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从阶级角度分析新闻业或新闻, 是毛泽东的一种基本认识视角。1957年, 毛泽东多次论述了报纸、新闻的阶级性。他在1957年3月与新闻出版界人士座谈时对新华社的同志说:“在阶级消灭之前, 不管通讯社或报纸的新闻, 都有阶级性。”[2]同年5月, 他在给党内写的一篇文章中批评道:“我党有大批的知识分子新党员 (青年团员就更多) , 其中有一部分确实具有相当严重的修正主义思想。他们否认报纸的党性和阶级性, 他们混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与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3]接着, 6月14日毛泽东为《人民日报》写的社论《〈文汇报〉在一个时间内的资产阶级方向》, 其中也指出:“在世界上存在着阶级区分的时期, 报纸又总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同年7月在上海的一次讲话中他再次说:“有人说, 报纸没有阶级性, 报纸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种话就不对了。至少在帝国主义消灭以前, 报纸, 各种意识形态的东西, 都要反映阶级关系的。”[4]

毛泽东的这些论述虽然有当时的背景, 其基本观点在宏观认识上是正确的。在阶级社会中, 通讯社的新闻稿总体上是有阶级性的, 报纸也是带有党派性和阶级性的, 从政治角度看, 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特别在阶级斗争激烈的时期, 这种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显露得较为明显。他的这种认识并没有妨碍他当时与资产阶级的报纸和报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但是对党内从事新闻工作和其他文化工作的同志的基本估计, 却发生了认识偏差, 他是在把党内大批知识分子新党员视为“修正主义”的背景下讲述这些道理的。

20世纪60年代, 毛泽东对当时党中央宣传部和其他文化团体工作立场的基本估计, 几乎是完全否定的, 他认为整个党领导的新闻界和其他各文化界都被“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持着, 错误地把具体工作上的分歧视为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因而, 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观点, 就为他后来在“文革”中指挥“两报一刊”对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进行大批判提供了认识依据。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60年代毛泽东的认识做出决议如下:“‘左’倾错误……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在1962年9月的八届十中全会上, 毛泽东同志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 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观点, 进一步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 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5]

从政治角度观察新闻媒体, “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一种正确的认识, 但这只是从一种角度对媒体的认识。如果只能从这一视角来认识, 把一种外在的性质规定为报纸的基本属性或惟一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使媒体本身丧失它的专业职能。这里的教训是:我们需要冷静地从多个角度全面认识媒体的功能, 既承认它具有一定的党派性和阶级性, 也要承认它的基本的传播新闻的职能;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但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新闻交流的工具。

二、新闻业的“反映论”

1957年, 毛泽东根据苏联教科书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 借用来直接说明经济基础与报纸或新闻事业。在批评党内“修正主义”时他指出:“他们混同反映社会主义国家集体经济的新闻事业与反映资本主义国家无政府状态和集团竞争的经济的新闻事业。……他们反对为了实现计划经济所必需的对于文化教育事业 (包括新闻事业在内的) 必要的但不是过分集中的领导、计划和控制。”[6]此后一个月, 即6月14日他写的《人民日报》社论《〈文汇报〉在一个时间内的资产阶级方向》中正面写道:“在社会主义国家, 报纸是社会主义经济即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和资本主义国家报纸是无政府状态的和集团竞争的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不相同。”

这两种表述中的主语“新闻事业”和“报纸”, 总体所指是相同的, 即传播新闻的媒体或媒体的总称。由于当时的中国新闻媒体均属于“事业”, 因而毛泽东是以中国为参照系来谈资本主义国家的, 其实那里新闻媒体的存在方式主要是“产业”而不是事业。这种论证过于简单了, 需要具体分析。

首先,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是直接对应的实物与它的镜像之间的关系, 中间有许多折射和曲折。第二, 说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之一是无政府状态, 显然是有偏差的, 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现在我们知道, 社会主义经济也不能只是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那么, 这种情况下的新闻媒体如何曲折地反映各自的经济基础, 除了意识形态的差异外, 在其他方面是否绝对不同, 需要研究。第三, 毛泽东说, 对媒体必要但不过分的集中领导、计划和控制是为了实现计划经济。如果不是实行计划经济, 对媒体的领导、计划和控制的理由又来自何方呢?似乎对媒体的管理不应是来自计划经济。这方面, 不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控制都会存在, 只是性质和形式有所不同;集权化控制对比法治化的控制, 成本高的多。

三、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毛泽东有独立的思想人格, 他早年编辑《湘江评论》时就写道:“我们反对孔子, 有很多的理由, 单就这独霸中国, 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 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 也是不能不反对的。” (增刊第1号《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 。他在湖南《大公报》1920年7月6日发表的文章《湖南改造促成会对于湖南改造之主张》一文中强调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指出:“3000万人都有言论出版之自由, 此同人最大希望也。”

后来, 他开始以政治和阶级的眼光看待言论出版自由, 要求赋予人权以政治目的。1943年彭德怀发表一个关于民主教育的谈话, 毛泽东对他的谈话做了严厉的批评, 他列举了很多问题:“如不说言论、出版自由是为着发动人民的抗日积极性与争取并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权利, 而说是从思想自由的原则出发。又如不说集会、结社自由是为着争取抗日胜利与人民政治经济权利, 而说是为着增进人类互助团结与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7]这样的认识把某种政治要求与一般意义的人权联系起来, 为以后划分自由的阶级性留下了伏笔。1945年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 毛泽东说:“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身体这几项自由, 是最重要的自由。在中国境内, 只有解放区是彻底地实现了。”[8]后一句话, 说出了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与一般人权理论的分歧。

全国解放前夕, 毛泽东谈到新中国在言论方面的自由时, 强调只给人民以自由, 绝不给反动派以自由。他写道:“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 实行独裁, 压迫这些人, 只许他们规规矩矩, 不许他们乱说乱动。如要乱说乱动, 立即取缔, 予以制裁。对于人民内部, 则实行民主制度, 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的自由权。”[9]在这里, 已经奠定了后来毛泽东论述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基础。

毛泽东谈到的“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将这个概念转变为法律概念“公民”。这部宪法的第8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国家供给必需的物质上的便利, 以保证公民享受这些自由。”在第88、89、90条, 还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受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居住和迁徙自由, 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10]两年后, 毛泽东建议:“以后修改宪法, 我主张加一个罢工自由, 要允许工人罢工。这样, 有利于解决国家、厂长同群众的矛盾。”[11]毛泽东在1957年5月, 即反击右派之时考虑过放宽新闻统制问题, 他对吴冷西说:我们的新闻统制, 是否比国民党更厉害?很难说。我们在全国解放后的头几年, 新闻统制比较严, 很有必要, 因为政权刚拿过来, 还不稳固, 既搞土改、镇反, 又要抗美援朝, 死板一点好, 就是一家独鸣。现在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情况有了变化, 应当研究一下, 统制太多、太严要有所改变。[12]

毛泽东关于言论出版自由的论述有两个要点, 一个是强调社会主义的自由与资本主义自由的区别, 一个是强调社会主义的自由只给人民而不给敌人。由于这种认识很难以客观的标准加以落实, 他曾经想到的放宽新闻统制, 也就很难实现。结果, 主观的判断造成历次政治运动, 伤害了很多人。

四、新闻真实

毛泽东有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 在具体的新闻报道方面, 他强调新闻要真实, 即使作为宣传, 所讲述的事实也应当是真实的。他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关于大字报式的《时事简报》的内容, 就严格要求所报道的事实必须真实。他写道:“严禁扯谎, 例如, 红军缴枪一千说有一万, 白军本有一万说只一千。这种离事实太远的说法, 是有害的。《时事简报》不靠扯谎吃饭。”[13]

根据毛泽东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一次讲话来看, 当时党的媒体对外宣传的战报, 显然是不真实的。他谈到缴获敌人枪支时说:“我们曾经有个时期分对内对外, 内报一支是一支, 外报一支是两支。现在我们专门发了这个通令,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一支为一支, 两支为两支, 是知也。”[14]毛泽东批评了这种不真实的情况, 但从口吻看, 对过去是原谅的。

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中, 毛泽东多次就具体问题强调报道要真实, 包括大跃进时期。但他只允许在内部适当地说说, 不允许公开批评。由于毛泽东原来纠正大跃进、人民公社偏差的意图在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 错误地变成了批判彭德怀同志实事求是地对大跃进提出的正确意见, 讲真话受到批判, 自然讲假话的现象难以克服。

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此写道:“‘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从1958年底到1959年7月中央政治局庐山会议前期, 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曾经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是, 庐山会议后期, 毛泽东同志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 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15]

毛泽东根据政治军事需要将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政治表态, 于是产生了报或不报、有意慢报, 甚至故意报假的策略。这种情形在政治或军事上可以作为佳话流传, 但是从专业的新闻真实角度看, 则是有失职业道德的。

五、新闻传播的“免疫论”

毛泽东关于发行《参考消息》的论述是很著名的, 他实际谈到了新闻传播中适当接受反面信息可能产生增强正面信息作用的问题。1957年1月他说:“我们决定扩大发行《参考消息》, 从2000份扩大到40万份, 使党内党外都能看到。这是共产党替帝国主义出版报纸, 连那些骂我们的反动言论也登。……不要封锁起来, 封锁起来反而危险。这一条我们跟苏联的做法不同。为什么要种牛痘?就是人为地把一种病毒放到人体里面去, 实行‘细菌战’, 跟你作斗争, 使你的身体里头产生一种免疫力。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面教材, 就是‘种牛痘’, 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16]毛泽东的这个思想贯穿着辩证法。

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 第4篇

——题记

耶稣曾对其门徒多玛说:“你只相信你所看到的,但那没看到就相信的,有福了。”因此当来访作家说他相信派讲述的第一个故事时,派诡谲地一笑,说:“所以你跟随上帝。”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的是少年派与一只斑马,一只猩猩和一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在海上漂泊227天的故事。

诚如李安所言:“这个电影,是关于信仰的宏大叙事,它所传达的重点,是故事的价值以及分享故事的价值。”就电影本身来说,最出彩的部分,是讲述的电影语言和方式、亦真亦幻的3D效果,美轮美奂的瑰丽场景,目不暇接的奇幻经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包含了多种意味——关于信仰、信任、依赖、力量、生存、自然、博弈、苦难……不仅如此,电影行将结束时,成年派讲述了故事的第二个版本,将动物置换成人类:幸免于难的水手、厨师、派以及他母亲在太平洋中捱过227天,最后仅剩一人。李安向观众揭开一个残酷的真相,出人意料,又让人恍然大悟。

既息息相关又彻底悖反的叙事元素,像是预先埋在观众思绪中的火药,瞬间被引爆,摧毁所有对美好的预想,成了众人千引万续都揣测不尽的黑洞。也就是说,李安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讲述了一场既惊心动魄又意味深长的冒险,同时还对信仰与救赎,和解与成长,上帝与善恶等抽象的精神命题展开讨论——它就像奇幻版的“罗生门”,可以多层次和多角度挖掘,观者在为派做出抉择的同时,也就选择了自己的精神信仰。

这是一个披着奇幻漂流的外衣,演着残酷现实的故事。少年派的两个故事向观众传达了“理性科学治人,感性宗教自人”的观点。“我心中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这无疑是对信仰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在电影结尾,派得救的同时,对白响了起来:“然后,那个让我生存下来的理查德·帕克,那个让我痛苦,使我害怕的凶狠伙伴,径直向前走,没有回头,永远消失在我的生命里。”派像个孩子一般放声哭泣,就像在说,我以为它会回头,但它只是朝着森林深处望去,然后永远消失。

正因为李安懂得怎样包装寓言,知道如何把深奥的艺术哲思转化为精彩影像,并在不失故事本色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所以不同层次的观众,可以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看到不同的故事,而且对他们而言,无论是美好童话,还是残酷现实,都不再重要,只要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慰藉就够了。毕竟,总是怀疑事物美好的人类,也在拒绝接受现实的残酷。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并非恣意纵情的电影,即便水紧浪高,它也要喃喃自语出弥撒之音,更何况其中还有无尽的深邃海洋、浩渺星空和接踵而来的绝佳谕示。

【作者系湖南省邵阳县第一中学花季文学社社员】

观走进毛泽东有感 第5篇

影片介绍了毛主席的生平,参加革命的经历,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而付出的努力,以及解放后为了国家的强盛所做出了努力。影片通过生活的细节给我们展现了毛泽东的一生,让我们仿佛站在那战争艰难岁月里看着毛主席,难够切实的感受到毛主席的个人魅力和给我们带来的亲切感,让我们真正的了解了毛主席,认知了毛主席。

影片中给我留下映像最深的是毛主席的一生不断学习的过程。无论是他青年时期,在家乡苦读,仅仅利用一盏油灯便能每天读书至深夜;还是他在行军途中时刻都带着大箱子,箱子中装满书籍以便能够随时阅读:以及他在革命胜利后特制的木质大床,大床边上是书橱,旁边摆满了书籍,甚至他在生病的时候仍然坚持阅读。毛主席是一代伟人,他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利用他渊博的才学,为我们的中国开辟了一条辉煌的道路。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已经很好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把握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利用现在的大好光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正像一首诗词那样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要利用这宝贵的时间,不能虚度光阴。因为时间就像汩汩流淌的河水,是可以流出去却无法流回来的。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这句话时刻都在提醒我们要刻苦学习。据科学研究:,人在青少年时期大脑最活跃,不论学什么,记得都特别快,而过了这个时期,就恰恰相反,不管怎么努力都比较难赶上去,所以我们应该趁现在加倍努力,只有学得很扎实,将来才可以像毛主席一样为祖国献出自己应尽的力量,这样祖国就能更加昌盛。影片除了讲述毛泽东一生用功读书的经历,还讲述了毛主席在革命战争时期几次重要的战略观点和战略决策,并且将毛主席和蒋介石观点上存在的最大的不同给指了出来。蒋介石说:“只要控制了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就能赢得全中国。”而毛泽东却说:“谁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全中国。”在被国民党攻打延安的时候,毛主席果断撤出延安,保存自己的实力,慢慢消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进而最终打败国民党,而蒋介石只是一心的认为占领共产党所在的根据地便能够打败共产党。这两点认识上从眼光和眼界的角度就已经可以看出来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差距。从这可以看出一个读书人终究能够在观念和大局方面更胜一筹。事实证明,毛泽东用他特有的聪明才智和他那犀利的笔杆子,依靠最广大的劳动人民,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用小米加步枪的落后装备战胜了国民党蒋介石有精良武器装备的800万军队。这一场武力、财力和装备都很悬殊的战争也说明了毛主席卓越的指挥才华和对局势的真确把握和透彻分析。

其实,毛主席一开始只是想做一个读书人,仅仅依靠手中的一杆笔来指导中国的发展,然而时局的发展使得他渐渐转变了自己的观念,并且在灾难之中痛定思痛,最终得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这成了中国共产党能够生存发展下来的重要理论依据。枪杆子里出政权也使得他领导了许多次起义,进而得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斗路线,使得红军在那时国民党的追捕围剿之下能够生存下来,并最终星星之火燎遍了中国。

观《走进毛泽东》有感 第6篇

对于毛泽东这个名字,家知户晓,它不单单只是一个名字,也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今天观看了电影《走进毛泽东》,我对“时事造英雄”有所怀疑,英雄不单要适时代,个人的价值观,个人的意志同样重要,否则,英雄也就不存在了。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世人称之为神人。神人的故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而神人的成长更值得我们去参考。年轻的毛泽东已经被身边的人称之为“奇人”:立奇志,交奇友,胆识奇!十四岁那年留下一封信: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走出乡关,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我想不不是一个梦想,而是一种责任,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责任。

少年的毛泽东已经开始发奋图强,努力读书,但是他并不喜欢读当时的《四书》《五经》,而是当时思想比较进步的《盛世危言》这类书,通过这些书籍,他认识到了他生长的年代是那么的落后,他立志要改变这一切。于是,十四岁的毛泽东留下了家书,参加了革命。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广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奇友”,创建了“新民学会”,旨在改造人心的风俗,做新的国民。在那个封建思想盛行的年代,他们真的是一批“奇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但是胆识奇的毛泽东就是这个一个人。

江水滔滔,毛泽东喜欢去游泳搏击风浪,这就是毛泽东一生的性格。在和国民党的较量中,所有的人都认为谁占领了上海、北京、武汉、广东,谁就控制了全中国的时候。但是,毛泽东却认为谁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谁就可以赢得全中国。于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奠定了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基础,这不得不敬佩毛泽东的当时的胆识,通过农村、农民的力量革命,国民党再怎么也想不到忽视的农村力量竟然是如此之大,但是毛泽东就是走了一条常人不会走的路,也不相信会成功的路。但是历史证明了他是正确的,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谁就可以赢得中国。其实毛泽东的胆识早在他决定走进井冈山的时候已经体现出来了,组织要求他进攻长沙,而他却违抗了命令,擅自带领队伍在井冈山扎了革命根据地,因为他坚信:农民的力量是无穷的!

观《走进毛泽东》有感 第7篇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这是《走进毛泽东》这个视频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也是让我比较震惊的地方,更准确的说是让我对毛泽东主席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从小就听大人们谈论毛泽东爷爷,其中都是对毛泽东主席的敬仰。小小年纪的我们看着屋里毛泽东爷爷的照片也是充满着崇敬之情。依稀记得那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长大后,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对于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后的一些做法,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是持否定态度的。这褒贬不一落在一个人身上竟让人有了手足无措之感,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又应该如果去评价他呢?在这个视频中我们有了答案……

如果问视频中什么地方最打动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人们注视着天安门广场上毛泽东主席的肖像时,眼神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情感最打动我。无论是大人,小孩,还是外国人,当人们注视着毛主席时眼睛里流露着无不是对毛主席的景仰之情,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许更为复杂,这其中也包含着感激亦或是对这位伟人的怀念吧。毛主席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17岁的毛泽东走出家乡时留给了父亲一首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正是这份豪情这份志气成就了日后的毛泽东。1954年春天,毛泽东在杭州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闲暇中便去登杭州附近的山峰。一次,登到半山腰时已是傍晚。有人说,再往前走没有路了。天黑了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并提出下山往回走。毛泽东说你们是累了吧,不能累了就不干了。路是人走出来的嘛,我们往前走,绝不下山,不走回头路。这就是毛泽东的个性,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毛泽东主席不仅爱登山,也爱游泳,从儿时在故乡的池塘游泳开始,毛泽东畅游了中国的许多江河湖海。喜欢游泳的毛泽东常常在搏击风浪中寻找一种独特的感受,那就是自信,迎接挑战的自信。正如诗中所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从小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教育我们要发展自己的兴趣,希望拥有兴趣的我们比别人多一份自信,或许正如毛主席那样,拥有迎接挑战的自信。

毛泽东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亲切,不管是在外交这样正式的场合,还是在平时毛泽东都是那样的本色自然。与其说毛泽东是一个领导中国人站起来的伟大领袖,不如说毛泽东是一个为自己的同胞奋斗的和蔼可亲的爷爷。无论是在淮河发生特大洪水时还是在南方爆发血吸虫病时毛泽东都能够深刻体会人民的疾苦能够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为人民排忧解难。曾经有位名叫斯坦因的外国记者问了毛泽东一个实际的问题,你凭什么权力指导你的军队和政府。毛泽东不假思索地回答:凭人民的信任。毛泽东能够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这或许就是毛泽东获得人民信任的原因。

毛泽东对中国人民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的影响也是深远的。1970年5月20日为了声援亚非拉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中国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上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声援大会。有人说

毛泽东对西哈努克的支持事实上是领导第三世界的人民找回了自己的民族尊严。1971年,当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时,毛泽东感慨地说,不要忘了是非洲的穷朋友们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领袖。人民,在毛泽东心中是至高无上的,也是他始终不渝的信仰。他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高的境界和追求。

青少年休闲观教育探讨 第8篇

[关键词]青少年 休闲生活 休闲观教育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休闲作为人类个体和社会公众群体的价值目标追求,在当代社会获得了迅猛发展。当代休闲的兴起对青少年造成了很大冲击,休闲可能成为青少年发展的负担、陷阱,但同时也完全可以成为促进青少年自由全面发展的宝贵资源。这样,休闲就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教育必须关注休闲,休闲需要教育。

在休闲生活中,休闲观具有引导方向的重要作用,有什么样的休闲观,就有什么样的休闲生活方式。休闲观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休闲观与这个人的自由和幸福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的休闲观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会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使人终生受益。因此,笔者认为休闲观教育是青少年休闲教育的核心。

一、当前青少年休闲观教育的必要性

1.当前青少年的休闲生活状况及休闲观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当前青少年的休闲生活总体上呈积极健康态势,但是,大量数据与事实表明,青少年的休闲生活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业负担重,休闲生活“休而不闲”;休闲观念淡薄,休闲生活随意枯燥;休闲条件有限,休闲生活封闭单一;休闲教育欠缺,休闲生活消极庸俗等。

青少年休闲观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存在一些误区,休闲观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落后,休闲观教育形式化;休闲教育教师培训不足;学校与家庭、社区协调不顺;适宜青少年的休闲场所、设施不足;文化市场不健全;青少年的拒斥心理增强等。

2.当前青少年“休闲问题”的成因

当前青少年“休闲问题”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其休闲观念容易陷入误区;家庭的休闲方式和休闲氛围对青少年的休闲观念有直接的影响;社会环境中的传统观念及大众传媒误导青少年的休闲观念;学校传统教育的弊端以及应试教育对青少年休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

二、当前青少年休闲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自由全面发展

休闲是一把“双刃剑”,文明健康的休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找到生活的意义;异化休闲则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树立科学的休闲观,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和处理劳动与休闲的辩证关系;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文明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有利于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社会化;有助于挖掘青少年的创新潜能;有利于青少年完善知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休闲观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青少年进行休闲观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不断提高生命的质量。

2.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与落实

休闲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均以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为宗旨,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关注学生生命的质量。休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背景和舞台,素质教育的本质特性与内在要求为休闲教育提供了可能与方向。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快乐教育、幸福教育等与休闲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可以说,休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领地,它为素质教育的开展与落实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注入了新的血液与力量。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休闲观教育,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与落实。

3.有利于促进青少年道德教育以及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青少年休闲观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科学合理地利用休闲,不断提高休闲的层次,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实现人性的和谐完整。个人健康和谐发展是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休闲观教育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休闲观教育还是一个最有利于青少年道德素质发展的教育环节,通过休闲观教育,进而培养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义务、职责和献身精神,培养其崇高的人生观。当前青少年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体,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休闲观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可以说,休闲观教育绝非只是教育功能的拓展和提升的问题,而是一个未来社会的问题。

三、当前青少年休闲观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基本原则

青少年休闲观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同任何实践活动一样,本身包含真理性和价值性两种尺度,因此,结合休闲观教育的一般规定性和特殊要求,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定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1.基本理念

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必须从休闲观教育的出发点、目标、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教育社会化等角度,确立以下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重在观念养成;坚持平等、对话、和谐的师生关系;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协调社会休闲观教育。2.基本原则

休闲观教育的实践具有新颖性和复杂性,我们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实现真善美的统一,主体性和对象性的统一,要素和系统的统一。因此,为了增强休闲观教育的实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主体性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系统开放与适度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与抓关键环节相结合的原则。

四、当前青少年休闲观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当前青少年休闲观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在青少年休闲观教育过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三者要通力合作,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实现角色和功能的协调,构筑开放、互补、灵活的休闲观教育体系,扎实有效地推进休闲观教育的实践。

(一)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大力开发各种休闲教育资源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对青少年的休闲观教育负有主导作用。具体到学校推行休闲观教育,必须从课程、教学方式、教师素养、学生文化和校园文化等方面着力,大力开发各种休闲教育资源。

1.将休闲观教育渗透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休闲观教育是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依据我国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休闲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还相对贫乏,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比较重,休闲观教育的师资力量也很薄弱,目前还不适宜设立专门的休闲观教育课程。因此,休闲观教育主要应该采取渗透的方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更为合理。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积极因素,发挥教育机智,抓住教育时机,科学引导休闲活动。课堂教学中能否发挥出休闲观教育的功能,实现休闲观教育的目标,关键要看学校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者的教学思想。具体来讲,教师应该做到:发挥教育机智,把握休闲观教育的时机;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休闲观教育有机结合;以娱乐活动为契机;使学习本身成为愉快的休闲活动的组成部分。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寓教于活动,辅导青少年的休闲生活。在活动中是休闲观教育的极好时机,积极热烈的活动氛围有利于形成青少年良好的休闲态度和休闲观念,发展和提高青少年的休闲知识和休闲活动的技能技巧。

2.加强教师培训,发挥教师的核心作用

实施休闲观教育主要依靠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点滴渗透,循序渐进地进行。因此,必须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让他们通过职前和在职培训,不断接受休闲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这是休闲观教育在学校系统内全面实施的关键和前提。

加强教师培训,首先,要求学校的管理者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休闲及休闲教育的价值,为教师的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作为教师本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热情投入。休闲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笔者认为学校休闲教育应该既包括对学生的休闲教育,也包括对教师的休闲教育,这样休闲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此外,学校还应配备专门的休闲教育协调者来负责学校社会教育,还可以配备休闲教育咨询员。学校休闲教育的参与人员应当是学校的全体职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休闲育人氛围

要实现休闲教育的目标,必须重视校园休闲文化的建设。我们要创造全面、丰富的有益学生身心发展和正确休闲观确立的校园文化,使青少年休闲活动的所有领域都成为健康、优质的文化领域。首先,从物质环境的建设来看,学校的建筑风格不应当像一座工厂一样刻板;教室的布局与设计理念也应当转变。其次,注重休闲氛围的营造,使教育和教学过程本身富有休闲色彩,使青少年能象游戏那样愉快、自由地学习。

(二)协调家庭、社区教育,拓展休闲观教育的领地

以学校为主阵地,重视并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联系与配合,这是休闲观教育实施的基本保障。实践中可以以学校为纽带、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基础,构建三位一体的休闲观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

1.提高家长素质,奠定青少年休闲观教育的坚实基础

家庭在青少年休闲观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家长的休闲观念、休闲素养是关键因素。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家长的素质,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来进行休闲观教育。

首先,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庭休闲观教育。学校可以开办家长学校,进行集中性的定期家教观念探讨、专题教育讲座、家教方法访谈、家庭教育介绍、家教书目推荐。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家长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转变,提高家长的素质。其次,充分利用家长丰富的教育资源,建立家长有效参与的机制。为了使学校与家长在休闲观教育中形成合力,要充分激活家长资源,增进家校互访,优化休闲指导,使家长成为休闲教育的合作者、休闲资源的开发者。再次,鼓励家长加强家庭横向联系,为孩子提供自主的集体休闲生活。学校可以帮助家长与其他家庭建立联系,两个或多个家庭组织成休闲小队,经常开展集体性休闲娱乐活动,真正将休闲还于孩子。

2.开发社区的休闲教育资源,构筑青少年休闲实践的良性平台

社区是青少年接触社会的第一站,是继家庭、学校以外的第三大活动场所,整个社区环境对青少年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必须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配合,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休闲教育资源,为青少年的休闲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学校积极为社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休闲环境。社区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做好统筹规划,努力改善、美化社区环境,尽可能充分利用、开放、开发活动场所,整合各种资源为青少年所用。另外,还要从本社区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为社区提供的教育资源,制定社区教育计划,配置休闲教育专职人员,有计划地组织健康文明的社区休闲活动,促进社区全体成员树立科学的休闲观,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二,加强学校与社区教育机构的联系,使社区成为青少年休闲实践的舞台。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内所拥有的名胜古迹、革命史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对青少年进行优秀文化传统及地域风土人情教育;座落在社区内的科技馆、图书馆、音乐厅、影剧院、歌舞厅等文化娱乐设施,要为青少年提供广阔的生活、学习、休闲、娱乐的舞台;还可以在社区成立专门的“青少年校外活动站”、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开展适合家长与孩子同时参与的休闲娱乐活动、组织开展“走进社会大课堂”的青少年社会调查活动等。

(三)营造健康环境,建构休闲观教育的完整生态系统

我们在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作用的同时,还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发休闲教育资源,为青少年休闲观教育创设一个高质量的环境。这种高质量的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又包括精神环境。

1.加强适宜青少年休闲活动的文化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应重视和加强图书馆、文化站、青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影剧院、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建设,尤其应该为青少年提供专门的休闲娱乐场所和设施。各级政府还应召集有关部门共同研究、互相配合,加强宣传和监督,给青少年创设一个在愉悦中获益的休闲生活氛围。

2.营造积极健康的休闲文化氛围。为了还青少年一片洁净的天空,大众传播媒介工作者要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倡导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休闲生活方式。另外,社会性的休闲服务机构(包括青少年宫、城市的娱乐和公园管理机关、青年自愿服务组织、一些商业机构等)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休闲观教育之中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休闲教育服务体系。

3.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应试教育”盛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功利主义教育观根深蒂固的影响。升学、就业、谋生的功利性目标成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设计青少年各项活动的价值理念。于是,青少年的整个生活是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休闲的权利被无情地剥夺,同时也扭曲了青少年自身对休闲的认识。因此,为了青少年生命自由和谐发展、终身快乐幸福成长,全社会必须努力克服功利主义教育观,从唯智、唯分的泥淖中走出来,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休闲观教育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的新视角;不仅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化社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休闲观教育中蕴含着无穷的教育潜力,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教育者将大有可为。我们在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时,要善于把握休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让青少年生活在充满人文关怀和健全正确的休闲观的教育氛围中,茁壮成长。我们期待一条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到校外、由理论到实践、由说教到实践中潜移默化的“休闲观教育链”早日呈现。

参考文献:

[1]刘海春.休闲教育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5,(7).

[2]冯建军.让教育与生命同行[J].人民教育,2006,(9).

[3]陈秉公.“民本”到“人本”:德育理念的变迁[J].新华文摘,2006,(5).

[4]张晓旭.试析教师闲暇教育及其培养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5,(9).

[5]裘指挥,宋晓云.中小学闲暇教育的理论分析与策略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03,(8).

[6]黄伟杰.中小学闲暇教育中的“悖论”[J].当代教育科学,2004,(8).

[7]陈希旭.闲暇活动应紧跟课改的步伐[J].教学与管理,2004,(2).

上一篇:对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个案研究的教育论文下一篇:乡副书记、纪委书记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