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薄弱学校措施

2024-07-23

扶持薄弱学校措施(精选9篇)

扶持薄弱学校措施 第1篇

白鹤滩学校改造薄弱学校和加强村小建设的措施

我校所属和平小学,从建校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学校为清一色瓦土结构,历经多年的风雨的侵蚀,如今已破败不堪,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如此的颓废,到处是裂缝,堡坎塌方,严重威胁着师生的安全,被有关部门定为D级危房。

因此:和平小学的现状是: 1.房屋存在安全隐患。2.师生安全受到威胁。

3.教师无心上课,担心受怕,成绩整体下滑,有关部门及学校与和平小学状况决定对和平小学进行整体搬迁。

搬迁资金的来源,由政府采取措施: 1.和平人均集资100.00元。

2.政府出资。经过坚强的工作,和平小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但面对多年来的教学质量下滑,学校领导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教学质量下滑情况,采取了有效措施。

1.派出任教多年且有较高教育艺术的教师支援和平小学。2.配齐现代教育硬件设施。3.指定主管教育的领导协助管理。

不久前,领导们视查该小学,校舍焕然一新,教学楼、教师楼错落有致,一进门,就听见朗读声,有的教师还借助播放教学,校园内一尘不染。我们坚信,领导的支持与关心,教师的勤劳,学生的努力,不远的将来,和平小学一定能够赶上其他学校。

扶持薄弱学校措施 第2篇

工 作 措 施

为进一步加强我乡薄弱学校建设,促进全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我乡“两全”普九工作成果,促进我乡和谐社会建设,特制定以下工作打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加强对薄弱学校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薄弱学校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不利于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促进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为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以体现国家对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心学校要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确定出薄弱学校,制定出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意见。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责任,对乡内的两所完小,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三室一堂”(图书室、电脑室、实验室、食堂)建设和音、体、美器械配备,使完小的设备配备达到较高的标准。

二、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努力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各部学校的经费投入要向薄弱学校倾斜,要依法多渠道筹措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经费,真正把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改善落到实处。要坚持“均衡发展、协调发展、跨越式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小学就近入学;校点布局与中小学危房改造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把改善薄弱学校

建设与科学调整学校校点布局相结合,完善整体迁建的真龙小学教学辅助用房建设。

三、要大力加强对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选拔那些德才兼备的教师充实加强薄弱学校领导班子;要大力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千方百计改善教师生活、工作条件,创造一个让教师安心工作、扎根教育的良好环境,保证干部、教师培训提高经费,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四、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教学业务指导,加强对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中心学校要强化对各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的视导作用,积极改革视导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精细化管理,坚持教研阵地前移,工作重心下移,全面服务教育的工作思路,注重对教学“六认真”的视导。要建立有效机制,努力提高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同时,应大力加强对薄弱学科的师资力量的配备,努力使薄弱学校学科配套、协调发展。要努力加强对留守儿童少年、空巢儿童少年、贫困家庭子女、“三残”儿童少年的管理和关爱,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促进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

五、强化对学校的管理,构建良好育人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党 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长处,打造特色的校园。

薄弱学校变迁的个案分析 第3篇

一、一所薄弱村小的变迁史

W市H区X村 (行政村) 由五个自然村落组成, 在这五个自然村落的中心地区设置了一所村小, 以行政村之名命名为X小学。与X村毗邻还有五个行政村, 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村小。1989年之前, 在这些村小中X小学最弱。这一结论有着现实的表征, 也成了X村村民的共识。从师资上说, X小学有一半的教师是民办教师。从教学环境上说, 学校连一个完整的围墙都没有, 教室里用的是白炽灯, 每个教室一盏, 教室的地面是保持了本地特色的土地, 下雨的时候地面上是泥, 天晴的时候地面上是土, 所谓的黑板就是把黑油漆刷在一面墙上, 孩子们上学还要自带板凳。从

筝南昌大学教育学院

教学的成效上说, 小学升重点初中的考试中, X小学年年“剃光头”。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 小学能够升上重点初中是“跳出农门”的第一步, 如果升不了重点初中, 就只能“混”三年后要么“子承父业”回家种田, 要么拜师学门手艺 (如工匠、泥瓦匠、木匠等) 去打工。与毗邻的村小比较, X小学年年“光头”的事实既打击了村民们的希望, 也留给了村民“X小学最差”的共识。村民们的失望与抱怨与学校员工的散漫相伴:农忙的时候, 别的小学不放假, X小学不仅要放农忙假, 而且放假前后有些民办教师还会组织学生到自己的农田里帮忙做事;教师往往在办公室里找不到校长, 却在村民家里的麻将桌上找到了。1989年X小学调来了两名教师, X小学和一些孩子的命运也就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这两名教师一位姓李, 年过半百, 接任X小学的校长;另一位姓陈, 刚三十出头, 接任X小学的教导主任。李老师的家在X村李庄, 往来很方便;陈老师的家则很远, 只能在一个空闲的教室里隔出一块地方来居住。两位老师刚到校就接手六年级的课, 李老师教数学, 陈老师教语文。李老师为了提高六年级孩子的数学成绩, 四处收集学习材料, 然后将选择出来的题油印成试卷发给学生。陈老师在加强习题练习的同时, 还探索着

罗建河

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如让同桌的学生结对互相检查学习的情况;绘制每次考试的成绩变化趋势图贴在教室的后墙上;每节课都要求孩子们提出问题, 甚至要求孩子们提三个问题后才能放学回家;带着孩子们用左手打乒乓球开发右脑;让孩子们将家里的书拿出一部分做成教室里的图书角……周末两位老师还义务给六年级补课。付出终有回报, 1989年的小升初考试, X小学六年级25名毕业生中有5名学生被重点初中录取, 历史性地突破了零的记录。此后, X小学每年都有6~7名毕业生成功升入镇里的重点初中。1995年X小学第一批考上重点初中的毕业生中有两名考上了大学, 这对整个X村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两位教师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 还想方设法地改造学校环境。为了将教室的地面改造成水泥地面, 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 只购置了水泥, 沙子和碎石则是发动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就地取材收集起来的。村民们被两位老师的认真劲儿所感动, 特别是看到X小学的孩子也可以读重点初中, 更是对这两位老师充满了感激和信任。村里的工匠们也利用休息的时间免费为学校粉刷墙面, 整修屋顶、围墙, 还送来树苗装点校园。

学校的教风和学风慢慢地改变了, 村风也为之一新。家长们开始主动地监督孩子的学习, 引导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孩子完成作业后才能去玩。为了表达对陈老师的感激, X村集资为他在校园里新建了一个房间, 让陈老师夫妻在X村有了一个家。村里还送了几块地给陈老师一家, 让他可以种菜、养鸡。几年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曾想将陈老师调离X小学, 村民们为了挽留陈老师, 居然集体去“信访”。村民们的热情感动了陈老师, 他至今还在X小学任教。

进入21世纪, 农村小学面临着新的布局调整, 全乡的村小要进行相应的撤并。此时的X小学早已经是全区 (县) 闻名的优质小学。理所当然地, X小学成为了全乡的中心小学, 周边的小学逐步并入其中。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开始加大投入, 为X小学建起了三层楼的教室, 配备了电脑室、图书室、活动室, 建起了篮球场。X小学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 彻底地从曾经的薄弱学校转变成为了优质的学校。

二、薄弱村小变迁的动因分析

在村民的眼里, X小学的变迁完全是李、陈两位老师的功劳。除去村民们的情感成分, 虽不能将学校的变迁全归功于李、陈两位老师, 但他们确实是X小学变迁的首要动因。因而, 解析X小学的变迁须从解析两位老师的特性、策略和行动开始。

这两位老师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不仅是任课教师, 同时还是学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正是管理者的身份为他们“策略”的实施提供了便利, 也使他们的行动更具有感召力。在行动上, 两位老师身先士卒、勇挑重担, 来校伊始就接手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在办学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 立足于自力更生。他们的尽心尽力自然地感染了其他老师和学生, 从而在学校营造出了积极向上、不甘人后的氛围, 或者说激发了整个学校的自尊心, 为学校的变迁准备了精神上的支撑。为了尽快改变X小学的薄弱形象, 两位老师选择了最为直接的策略, 即先抓毕业班力求升学上的突破, 或者说以升学率作为改变学校形象、鼓舞学校士气、赢得家长支持的契机。也许有人会指出, 这是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 不值得提倡, 甚至应该批判。然而, 素质教育之类的主流教育话语, 更多的是代表了城市教育的呼声, 并不能真正代表广大乡村教育的声音, 城市知识人所抱怨的在乡村语境中还存在着另外的道理[1]。对于当时的村小改造而言, “追求升学率”这一策略有着文化和制度上的合理性。在文化层面上, 对农村的学生和家长而言, 教育和学校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帮助孩子升学;而在制度层面上, “升学”可以说是农村孩子摆脱“农民”这一身份, 走向新的有尊严的生活的惟一途径。

学校全体总动员无疑是X小学成功变迁的又一动因。在李、陈两位老师做出行动后, 学校的其他教师也开始将精力投入到教学上。学校教风的改变靠的是全体教师, 学生也自觉地完成作业, 彼此结对检查功课。在改造教学环境的过程中, 全体师生都积极地投身于其中。村民们的信任与支持也是推动X小学变迁不能忽视的动因。村民们不仅通过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方式积极地改造了学校环境, 而且通过知恩图报、以心换心的方式挽留了优秀的师资。试想如果没有村民集资为陈老师建宿舍, 送土地给他种菜养鸡, 为他挖井解决吃水的问题, 甚至通过集体“信访”的方式挽留他, 也许陈老师早就离开了X小学, 而X小学的境况究竟会如何还不得而知。更重要的是家长开始自觉地配合学校, 在家里监督孩子的学业, 真正做到了家校合作。如果只有学校的努力, 而无家长的配合, X小学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通过升学上的突破打开变迁的通途。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教学成果或教育成效, 与家庭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三、薄弱村小变迁的启示

X小学的变迁可以说是薄弱学校改造的一个成功案例, 它为解答“硬件条件差, 教育资金匮乏, 长期积弱的学校如何崛起”的问题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发。

面对薄弱学校的改造, 人们常习惯性地想到要政府承担所有责任, 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 要政府调配良好的师资, 要政府改善教学设备, 等等。在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时, 却忘记了应该先有一个好的学校管理团队。如果没有好的管理, 优秀的教师、充足的教育经费和优越的办学条件也是难以发挥效用的, 就像一个由一流演奏家组成的乐队却没有好的指挥一样。X小学的案例证明了“一个好的学校管理团队就是一个好的学校”。接下来的问题是, 一个好的学校管理团队应该如何行动。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薄弱学校的“病根”在于精神方面的薄弱, 学校整体士气低落, 有一种“日暮黄昏”的感觉[2]。有“门路”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调离学校, 没有“门路”的教师则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在“混日子”。从某种程度上说, 薄弱学校所缺少的首先是一种能感召和凝聚学校内部、引导学校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团结奉献、开拓进取的文化品格[3]。因此, 一个好的学校管理团队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激发学校整体的自尊心, 学校领导者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激发学校所有成员不甘人后的精神, 要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学校成员看到学校的愿景。格林菲尔德的人类发明论的组织观认为, 人的意图、价值观、习惯和信念是构成组织的重要要素。组织的改革、领导和管理只有与这些要素联系起来才可能顺利进行, 组织的现实性是以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组织不是一种单一的抽象物, 而是相应环境中的个体在面对自己与他人关系时, 所持有的自己能做什么、应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的种种不同的认识[4]。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学校的改造应该从组织成员的意图、信念、价值观等的改造开始, 这些组织要素的改造又需要通过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的表率去体现, 不能只停留在分析、宣讲的层面。其次, 要让学校教育和管理活动回归“生本”, 滋养学生的精神动力。在教育活动中, 正如李、陈两位老师所为, 立足于学生和学校的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去充实教育内容, 改变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在管理活动中, 力争将每一分钱用在学生身上, 用在学生的教育上。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与关爱, 给学生注入希望和动力。最后, 在学校改造的突破口和策略的选择上, 需要遵从于文化和制度上的现实性。当前很多学者指出, 薄弱学校改造的重要策略之一是走特色学校之路。这一论断固然不错, 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即不是所有的特色学校都能在家长们的文化观念中、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得到支持。相反, 走特色之路很有可能会受到家长价值观的排斥, 被视为不务正业, 误人子弟。特别是城市教育体系中的成功策略, 放到农村教育体系中就有可能会受到排斥, 毕竟两种教育体系的话语不同。

尽管薄弱学校的改造不能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政府, 但并不是说政府无需承担责任, 我们所强调的是要处理好政府行为与薄弱学校自身努力的关系。各级政府仍然是加强薄弱学校改造的主要责任者, 只是不能代替薄弱学校自身的努力[5]。同样, 在我们强调薄弱学校的自身努力时, 也绝不是让学校孤军奋战, 而是强调学校要积极地寻求学生家长的支持与合作。正如一些教育工作者所指出的, 优秀教师留不住是薄弱学校改造中的另一困境, 特别是待遇不佳的农村薄弱学校。X小学的案例似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即用“情”留住教师。家长的信任、尊重与知恩图报的情感与行动可以满足教师的较高层次需要, 即尊重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等, 为薄弱学校留住好教师。而这, 也正是家长们给薄弱学校改造提供的一个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读书, 2001 (12) .

[2]李桂强.薄弱学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透视——基于K中学的个案研究.中小学管理, 2007 (3) .

[3]鲍传友.学校文化:薄弱学校改进的突破口.中国教师, 2008 (5) .

[4]Thomas Greenfield&Peter Ribbin.Greenfield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oward a human science.London:Routledge, 1993.

薄弱学校如何抱团 第4篇

农村薄弱学校一直是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大问题,近几年国家提出撤点并校,虽然初衷良好,是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但农村各地情况不同,农村学校各校不一,撤点并校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安全隐患、师资闲置、加重家长经济负担等。那么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发展难题,有无其他良策?河南安阳殷都区小屯教育集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答案。

2010年3月,河南安阳殷都区把相对薄弱的小屯小学及其周边的高楼庄小学、铁西路小学组合成小屯教育集团,探索薄弱学校“抱团自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振兴之路。在没有打破原先各校建制和独立法人地位的情况下,实施集团总校和各成员校二级法人的管理模式,探索出一条“联邦制”管理新路,使各成员校既有统一的文化和管理,又有主体性和积极性,形成了比翼竞飞的良好局面。

“联邦制”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各学校的本位主义依然存在,人员流动还不通畅,资源共享方面也还有一定的困难等等。

但总体来看,作为符合小屯教育集团实际的一种有效管理模式,“联邦制”管理模式已经成为薄弱学校在均衡发展中振兴的一条独特路径。

“联邦制”管理

在成立小屯教育集团之前,我们曾经考察和咨询了全国各地的很多教育集团,特别是一些成功的教育集团。我们发现,全国的教育集团大约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名校(强校)带弱校的横向发展模式;另一种是名校的上下延伸,如初中名校向上办高中,向下办小学、幼儿园,组成纵向的教育集团。

教育集团的管理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紧密型,人财物由集团统一管理,各成员校没有法人资格,成为集团的一个部门;另一种是松散型,总校类似于一个品牌,各校还是独立法人,二者相当于联盟性质,有合作,但不紧密。

我们在向一些成功的教育集团请教管理经验时,他们大都建议我们组建纵向的教育集团,实行紧密型统一管理。但是我们的现实情况很特殊,三所薄弱学校本身就存在师资不强、质量不高、经费紧张等诸多困难,如果实行紧密型管理,那么三所学校的校长可能会失去积极性,把所有的困难都推给集团,一切依赖集团,而集团又没有新的经费和师资注入;再加上由于教育集团的编制一时无法到位,所以如果撤销三所学校原先的公办编制,那么很容易造成人心不稳。

基于上述原因,殷都区教体局党委决定暂时实行教育集团总校、成员校二级法人管理,让副局长兼任教育集团总校长,先从业务引领做起,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提升这三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我们开始研究如何处理好集团总校与各成员校之间权利与义务、分工与合作、融合与提升的关系问题,逐渐摸索出一种类似“联邦制”的分权管理模式。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实施“联邦制”管理模式后,小屯教育集团总校有统一的文化,有管理制度等业务规范,各成员校有自己的独立法人地位和管理自主权。也就是说,总校不直接管人财物,只做资源的合理共享、优势互补,特别是业务引领。

具体来讲,总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综合管理。

1.统一办学方向,凝聚集团特色

集团总校按照地域优势,结合全区主体多元教育的改革思路,确立了集团统一的办学文化,明确了集团的办学方向和文化体系,并且要求集团各成员校统一使用,形成师生的统一观念,进而形成集团的显著标志。

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召开集团教职工大会,确定了集团统一的办学理念、“团徽”、“团歌”、工会章程等,特别提出要打造以“文字、文化、文明”为载体的人文精神教育品牌,开设“甲骨文与中国文字”、“甲骨文与中国书法”、“文字文明”、“趣味甲骨文”、“安阳——可爱的家乡”、“武术”、“豫剧”等校本课程。

2.工作项目化、项目课题化,增值集团效益

其一,集团工作项目化:11个项目保障办学理念落地。集团总校将集团工作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分成11个项目,实施工作项目化,进行台账式督导落实,以保障集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落地。这11个项目包括:(1)科学管理,保障集团高效运转;(2)依托殷商文化,打造教育特色;(3)打造主体多元高效课堂;(4)课题引领;(5)教师专业化成长;(6)家校联系;(7)学生自主管理;(8)安全工作;(9)社会实践大课堂;(10)出版集团报刊,建设集团网络,树立集团形象;(11)集团校园扩建改造。

除各类小课题外,我们还确定了两个关乎集团教育改革重大课题:一是“主体多元无分数评价”课题,探索考试、考核、考评相结合的学生综合评价新途径;二是“按照主体多元思想,探索非遗校园传承实践研究”课题,目的是让集团的学生人人学会一项非物质文化艺术,人人有一手绝活儿。

其二,项目管理课题化:三所学校共同研究、共同提升。

在推进项目化管理过程中,集团针对实际情况,把所有的项目当成课题去研究,形成了项目课题化的工作模式。每周要召开一次项目研讨会,让三个成员校的相关工作人员集中在一起,研讨交流工作得失,总结下一步的改进方案,统一步骤要求。这样,每个项目就相当于一个研究组,三所学校在共同的项目中研讨交流、共同提升,使集团各校的各项工作都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

3.统筹运作,彰显集团文化

其一,统筹建设,资源共享。

小屯教育集团由总校协调,统一建设集团网站,创办报纸《我要成为最佳的我》、刊物《中国小屯教育》等师生展示平台,为各学校节约了成本。三所学校中,铁西路小学建有武术训练中心,小屯小学重点建设书法培训中心,高楼庄小学重点建设戏剧培训中心;三所学校互通有无,共享师资和场地,如集团的书法教师轮流到三所学校辅导书法社团活动,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其二,统一活动,彰显文化。集团通过统一组织的活动,放大了各成员校类似活动的成效。例如:集团进行统一的形象展示,如统一着装,统一参加节目演出、运动会等;集团集中进行教师培训,集中开展学生社团辅导、特长展示等。

扶持薄弱学校措施 第5篇

回顾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虽然我校的名次有一定的提前,但薄弱学科、薄弱班科依然存在,这也是造成我乡的教学成绩始终居于下游的原因,薄弱班科和班级的存在给我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到底薄弱的成因是什么呢?我们对此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和反思,我们认为形成当前学校薄弱学科和薄弱班级的主要原因来自四方面:一是学校,二是教师,三是学生,四是社会,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校原因

学校的日常工作比较繁杂,在管理中,我们在教学质量这方面存在着重视不够,领导引领指导不到位,虽然工作有布置,但在跟踪检查总结中不到位,对薄弱学科的教师的监管力度不到位,造成了一些薄弱学科和班级的产生。

二、教师的原因

1、客观上讲:

我校师资队伍老年化现象比较严重,许多老教师由于长期受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思路公式化,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而现行的教材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编写成的,知识难度在下降,但却给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上留有很大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在处理教材上要灵活创新运用,而一些老教师有这样的心理,“课程标准教材一变再变,自己的教法一成不变”。依然以分析讲解为主要方式,老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听讲。千

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使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脱节,没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造成薄弱学科的产生。一些教师,包括一些青年教师,缺乏参与课程改革的热忱,他们对新课程标准没能认真学习与解读,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表较突 出,所以在课堂上教学的创新就不可能了。

2、从主观上讲

(1)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主要有:

1.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准确,没有层次,教学随意性很大。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教师没有把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完成课程要求的主要资源,备课时决不能上哪一节就只备哪一节,对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课时在整个学科中占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甚至这一节内容能体现课程中那些需求,都要研究到,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反复通读教材,对每一节都要深层思考,抓住其思想精髓,在课程的意识下对教材要有拓展,绝不能满足于能讲教材会做例题。

2.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有的课堂上是一本教科书,一本教案,两根粉笔,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合作、探究课堂上做的很少,要么运用的不恰当,要么流于形式,一些现有的资源没有利用,也没有资源生成意识。多媒体投影利用率很低,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无法整合,直接影响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目标完成参半,如果每节课在效率上有一点差距,日积月累便形成较大距

离,如果每节课留一点“尾巴”,每一节、每一章就有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差距便拉大了。

3.在教学中没有真正落实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策略。因材施教的道理我们每位老师都懂,每位学生能力不同,完成的作业量也应该不同,但有相当教师经常让全班同学做同样的作业,这样就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吃不了”的学生不仅品尝不到胜利的果实,还会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歧视。他们对学习无兴趣,自信心下降,成绩会越来越糟糕,以致形成学困生。

(2)老师对学生缺乏责任心、爱心、耐心、恒心,对学困生关注不够。如果老师认识到教好每位学生是自己的责任,那么他就不会把学困生置之不理;如果老师像爱学优生那样爱学困生,那么老师就不会把学困生当成自己的负担,辅导学困生时也会极具耐心、持之以恒,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教师缺乏对学生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高效的学习方法能“事半功倍”,而低效的学习方法却是“事倍功半”。学习实际上也是培养好习惯,好方法的过程。一些学科的任课教师能针对所教的学生制定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天天抓,使学生能做到全神贯注的听讲,积极的思考,先理解后记忆,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自觉学习,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效率高,而一些教师在培养学习方法和习惯方面做得不

够,造成学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方法习惯,虽然费了很大劲,成绩仍旧不理想。

三、学生的原因

(1)遗传因素,每一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及后天环境的影响,都有智力水平差异,学习能力差异。从生理上就决定“待进生"的存在,这是无可厚非的。

(2)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教学内容由简到繁、由低到高、一环套一环、循序渐进。低年级是基础中的基础,部分学生由于低年级基础没打好,到了高年级想学又使不上劲,以至于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形成不读书,抄作业等不良学习习惯。

(3)不懂得合理支配时间,学习兴趣不浓厚。现如今学生上课不珍惜时间,老师讲,他也讲,或者思想溜号,耽误了听课、阻碍了内容进入记忆。另外,学习兴趣不浓厚,对学习抱有应付差事的心理。究其原因,有一部分出在教师身上,如课上松松垮垮,课下十分紧张,造成学生本末倒置地对待时间分配。但原因的症结还在学生本身,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为自己是给家长和老师学的,由于优越的生活条件,养成了现在学生懒惰的心理。

四、家庭环境的影响

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直接关系,教育方法不得当以及社会环境等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

改进措施:

一、领导重视,找准症结,加大对薄弱学科治理力度。虽然学校工作繁多,但我们校领导要提高认识,把提升教学质量当做学校的生命,在工作布置、指导、监管上要加大力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大对薄弱学科的治理力度。

二、加强薄弱学科的集体备课

加强集体备课是解决薄弱学科这一症结的关键。我们以集体备课为载体,通过定时集体备课与即时交流相结合的备课形式,积极促进和帮助教师主动进行“自备、集体备、补备”的备课模式,最终形成能有效指导教学的教案,并使薄弱学科教师共享集体智慧。

三、决胜课堂,抓好追踪听、评课,向课堂要效益。要想真正提高薄弱学科的教学效益,改进课堂教学是最关键的。这就急切的要求薄弱学科教师必须切实提高授课艺术,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上要做到先学后教,精讲多练,当堂检测,及时反馈,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为了帮助提高薄弱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校成立了听课、评课领导小组,专门对薄弱学科进行追踪听、评课,并提出的意见,帮助教师进行自我改进完善。

四、追踪检测薄弱学科

薄弱学科的强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在抓备课、抓课堂的同时,还对薄弱学科进行检测和成绩分析。抓好周练、单元检测和月考工作。每次考试结束以后,及时依据成绩,对该学科的教学成绩,进行纵向、横向分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出

存在的问题。这样循环下去,薄弱学科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状况了如指掌,从而积极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五、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引领作用,力促薄弱学科的转变。

薄弱学科的形成与班主任工作紧密相连,要加强薄弱学科质量提高,一定要发挥班主任的协调作用。引导家长与学校、任课教师、学生牵手,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格局。班主任经常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弱科学生和学生的弱科,从生活上温馨体贴,从心里上及时解困。巧妙发挥班主任的影响力,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六、发挥骨干教师的效应,以学习促提高。

组织骨干教师为薄弱班级、学科上示范课,发挥骨干效应。一方面安排本校骨干教师到薄弱学科班级上1—2节示范课,另一方面要求薄弱学科教师,必须去听课。通过学习骨干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技巧等,做到学用结合,借鉴骨干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改进不足,提高自身。

七、争取家长的配合

学生的家长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教育方法上或多或少都有其不科学的地方。如果不改变家长对待学生的态度、教育方法,那么老师对学困生的转化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老师一定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家长、老师拧成一股绳,共同搞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教师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不

同的措施。

八、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

我校在教师评价机制上,对弱科教师采取鼓励加奖励的办法。使弱科教师干好工作有甜头。学校领导注重关心帮助薄弱学科教师,为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服务到位,千方百计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心理环境,真正做到抓在要点上,管在情理上,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薄弱学科管理措施 第6篇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工程。搞好这项工程的关键,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校属农村小学,在加强各学科教学的同时,特别注意抓了薄弱学科的教学管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一、强化薄弱学科教学管理

中小学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只注重智育,不重视音体美劳课的教学,违背了我国全面发展的方针。我校领导注重引导广大教师联系实际学习理论,明确“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围绕“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展开讨论,使教师们更新观念,端正教育思想,从而确立了“办规范加特色的学校,育合格加特长的人才”的目标。

(一)充实音体美劳等学科的教学力量

为确保音乐、体育、美术、劳技课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学校强调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为此,我校配备1名音乐专职教师,1名体育专职教师和1名美术专职教师。他们均是专业学校或专业班毕业的学生。劳动课教师1人,也是经过多次培训学习的业务素质高的教师,做到薄弱学科力量不薄弱,除校长、主任各自分管一科,具体抓好这些学科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外,还成立了教研组,加强教学研究并建立健全了考核评比制度。把这些学科列为重点检查的内容,评优质备课,优质讲课,给教学任务规定两率,期末成绩填入记分册,记入教师的档案。同其他学科一样,使教与学落到实处。

(二)配齐音体美劳课的教学设备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从校舍到教学设备都需要完善。在教育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学校挖掘潜力,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用于购买教学仪器和设备。社会捐资,甚至教师节各单位给教师的慰问费都用来购置了教学设备,使我校达到了县规范化学校要求的标准。

二、注重农村小学生爱好和特长培养

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我们扎扎实实地做了大量工作。

(一)重抓常规教学管理,严格考核制度

我校把音、体、美、劳课放到重要位置,加强管理,从制订教学计划、备课、课堂教学到检查考核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要求。要求教师像对待语文、数学科一样,潜心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严格考核。

(二)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活动经常化,由教导主任亲自抓。认真开展了“三备”和“四课”活动:“三备”即“备好新授课”、“备好欣赏课”、“备好技能练习课”,“四课”即“备一节课、说一节课、讲一节课、评一节课”。这样开展教研活动,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薄弱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三)开辟校本课程及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在保证

上好课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和校外的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使学生动脑、动手和文化课学习的能力普遍提高。

过风楼镇中心小学

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学校汇报材料 第7篇

实施情况汇报

——河津市东光德学校

2013年,借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东风,在河津市教育局和东光德村党委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教学硬件设施上了一个新台阶,有效的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缩小了与城市学校的差距。现将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东光德学校是河津市首家农村公立寄宿制学校,山西省先进学校,山西省艺术教育课题研究实验校。学校占地面积10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2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400名学生,其中寄宿学生264名,教职工总数50人,专任教师32名。学校设有专门的计算机室、多媒体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文体器材室、图书阅览室、仪器室、自然科学实验室。这次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我们配备了:体育器材26类,231件,计19317;音乐器材14类,92件,计12247元;美术器材22类,401件,计10914元;科学仪器125类,1619件,计11980元;数学仪器52类,333件;电子白板12套;卫生器材3件,1780元。总计243类,2691件,总价值达17万元。

二、成立机构,加强领导。学校首先成立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权负责本项目的规划、协调和落实,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副校长负责图书室和自然科学实验室;政治主任负责音乐室、体育室和美术室;教导主任负责多媒体、计算机和电子白板。各室下设专任负责教师,负责教师完成教学仪器、音乐、体育、美术、卫生器材的到校移交、建卡、分类造册等相关工作;负责完成实验室和室外体育器材的安装、调试等工作。

学校建立健全教学设备管理使用制度、多媒体使用制度、图书借阅管理制度、教学应用长效机制、教师培训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不断修订,不断完善,分类整理,归类存档,规章制度全部上墙。

二、具体工作情况

1、准备工作充分。自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以来,我校从上至下高度重视,早下手、早安排,校委会专门召开多次会议,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从仪器的领取、登记、上账、摆放及各室的卫生等工作做了详细的安排,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积极筹措资金,在即将投入使用的教室里改造了电路,连接网线,安装防盗门窗,对原来的音体美器材室进行了重新的布置和安装,清理了陈旧的坏损的仪器,确保了新配的教学设备防盗、防潮、防火的要求,仪器室做到了规范、干净、整洁。

3、教学应用

教学仪器的配备,使教学条件极大改观,仪器设备、图书、专用教室等均设有具体的负责人,确保对仪器的日常管理。学校将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资源进行有效教学。首先,课堂应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按照课表,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课间阅读:学校结合读书写字活动,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每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图书借阅活动,开设阅读课,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

4、培训工作

为加强教学设备的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电子白板安装到位后,我们对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进行了三次培训,要求管理人员熟悉业务,对教学设备统一管理,仪器摆放科学合理方便教学,要求做到帐、卡、物一致,并维护使用;市局安排专业人员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培训。

四、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

1、器材室、功能教室的建设有待改善。

2、由于音、体、美等专任教师严重短缺,几乎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3、教师在电子白板运用上还不能达到非常熟练,今后要加大培训力度;

4、由于资金问题,仪器柜还没有购置到位,大部分仪器还没有入柜;

五、下步打算

我校将加大器材室、功能教室及体育场地的建设力度,管好用好这些图书和器材,尽快投入使用,使农村学生也能像城市学生一样,有课外阅读的图书,有体育锻炼的器材;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尽快掌握电子白板应用技巧,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应用电子白板,并把应用情况纳入学期考核中;加强各功能室的开放管理,确保学生能真正使用到各类器材;开展“爱校”活动,培养全体师生爱护校产、校舍意识。

总之,学校改造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一定会齐心协力,不断完善,将学校打造成一所高质量、高品味的一流标准化学校。

谈谈薄弱学校的解决办法 第8篇

一、用立法的手段改造薄弱学校

早在20世纪60年代, 美国就注意到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 并开始通过颁布教育法案来扶持和改造办学条件、水平较差的薄弱学校。1965年颁布的《初等与中等教育法》规定:联邦政府必须为低收入的社区学校提供资助和支持。此后, 美国国会曾七次对该法案提出修改意见, 以促进美国学校的均衡发展。90年代美国提出全国教育目标后, 薄弱学校问题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公众更加广泛的关注。1993年, 克林顿政府颁布的《学校改进法》提出要通过特殊拨款和专项资助等形式来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布什上台后, 于2002年1月颁布了名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案。该法案规定了中小学所有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的成绩标准以及与此相应的评估、奖惩机制。为了达到法案规定的标准, 各州都建立了包括薄弱学校在内的各类学校评估、扶持机制, 这在客观上刺激和推动了美国薄弱学校改造的进程。

二、政府加大投入, 加强薄弱学校硬件建设

在经费投入上,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 努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政府部门从财政经费和教育费附加中抽出一部分经费, 按照市与区 (县) 规定的比例配置, 设立一定的专项专用经费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工作, 逐年加大支援薄弱学校的比例, 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包括新建、扩建和修缮校舍及专用教室, 购置和维修教育教学仪器, 帮助发展校园经济, 适当改善教职工待遇等。

三、自加压力, 谋求发展

(一) 走科研兴校之路,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中, 他要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和资料, 要学习教育科研的技术和手段, 要研究教育理论, 要在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积累、整理、分析资料。这一系列过程本身就是教师自觉学习, 自觉提高的一个过程。许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 教师在经过一段教育科研的经历后, 其自身素质的提高速度非常快, 在教育科研中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当一个薄弱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时, 它就开始向薄弱告别了, 在教育科研中, 逐步培养出本校的名师、教育专家、骨干教师。

(二)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突破口

对于薄弱学校, 教育资源匮乏, 只有通过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改革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来促进学业成就的获得, 通过学业成就的获得来激发教师的教学信心, 通过教师教学信心的增进来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通过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来赢得上级领导的关注, 从而获得更为充足的教育资源, 才能最终摆脱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困境。

(三) 加强校本培训,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个教师只有工作热情而没有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业务能力是教不好学生的。对于薄弱学校来说, 关键的问题还是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的高低。由于诸多因素, 业务素质高的教师在薄弱学校已经不多了, 要想改变这种面貌, 靠上级管理部门来加强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使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有所提高, 只有靠学校自身的努力来实现。提高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主要途径是校本培训和教师的自我学习。在校本培训中, 要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 要为教师提供走出去的机会, 要让教师了解本地区以外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 开阔教师视野。同时把外面的优秀教师请进来, 通过做报告、上观摩课、与教师们交流等形式来提高本校教师的认识水平, 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四) 走内涵发展之路, 用特色强校

每个学校都有其特殊的校情, 优质校之所以优质, 并不在于外显的教育形式, 而在于对外显教育形式背后的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突显出来的自身特色。弱校要由弱变强, 必须在内涵发展上做文章, 在特色上寻突破。弱校只要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办法对头, 走出困境的路会更宽、空间会更大。弱校要敢于创新, 敢于大胆改革, 走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江苏的洋思中学和山东的杜郎口中学成为全国农村学校的名校, 都是在课堂教学上练真功、出真经, 无论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还是“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都在打造着关注生命的学校, 充满活力的课堂, 是他们的特色, 是很值得弱校走向强校之借鉴。

(五)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薄弱学校整改方案 第9篇

为了改变我校多年来教育管理不规范,教育教学质量徘徊不前的不良局面。结合实际,特制定此方案:

一、基本情况:

2008学年初我校教师编制46人,实有48人(均为公办,含宿管员1人),除美术、音乐教师外,其他各学科教师配置基本合理;有14个教学班656人,其中住校生601人,占在校生的91.6%。

二、原马街中学薄弱的原因:

一是连续几年来学校校长一年一换,领导班子的不稳定,导致教师队伍缺乏团队精神,没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没有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监督检查落实不到位,随意性较大,不能充分调动师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小学阶段的基础薄弱导致初中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三是没有长效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教师的教研意识不强,缺乏学习研究提高的氛围,部分教师对教学环节研究不深,目标不清晰,重点不突出,讲练时间安排不合理,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教学效果差。

四是学校基础设施较差,缺乏必要的教室、教师备课室、学生宿舍等(现仍有4个班教室和3格学生宿舍安置在检修加固过的D级危房内)。

三、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薄弱情况,结合我校刚组建新的领导班子的实际,2008学年起着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改:

(一)加强制度管理

1、学年初制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校长与中层、年级组;教学处与教研组;年级组与班主任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分层考核、奖惩管理,搞活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明确各层次的责、权、利,充分发挥各层次的潜力。

2、尽快制定完善《马街中学安全管理办法》《马街中学岗位职责》《马街中学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马街中学教师激励机制考评制度》《马街中学后勤管理制度》等制度,并通过教代会讨论认可,真正做到用制度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

3、在管理过程中严格督查,各部门执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切实体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2008学年教育教学的工作目标:

(1)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督促和落实,做到以法执教,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2)钻研课程标准,加强校本教研,实施主备课制度。(3)抓好培优补差工作,夯实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每月月考以后,定时间、地点、内容、目标、定辅导教师和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4)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重视音、体、美特长生的培养。(5)每周做一次,每月考一次中考试题,并对考题进行点评,把握中考命题方向,指导毕业班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2009年我校中考纯文化分600分以上人数目标为:保3争6。

(6)完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形成全校教师齐抓教学质量的主人翁意识。

(7)关注实验室工作,确保实验教学正常。(8)规范学籍管理,完善教学业务。

(9)抓好农村远程教育工作,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

2、工作措施和方法(1)确立以校长为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领导管理机制。成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工作组。(领导组组长:张永红,组员:杨云天、赵光禄、李会龙、杨中文、杨天保、鲁绍成。工作组长:杨云天,组员:李中海、刘太洲、何玉祥、赵天胜、茶绍兴、张珅、邝应成)(2)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大力推行和移植山东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和张思中“十六字”英语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讲多练,严格控制教师讲课时间,教师课堂主讲以10—25分钟为宜,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进行合作交流和学习。在学生 “先学、后交、再导”的过程中,教师点拨重点、解答难点。教学处、教研组长将跟踪教师的课堂时间分配和课堂效率情况。并将课堂教学作为本学年校本教研的主题。

(3)认真学习《凤庆县中小学教学常规考核方案》中的相关要求,结合实际,抓好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预习和复习、辅导、检测和月考(并做好学前研究、试卷分析和补救措施)。由教学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检查小组。教研组长双周查,教学处组织骨干教师月查,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检查听课记录,教研活动记录,作业订正本等。

(4)各教研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研究专题,升华教学成果。(5)落实主备课制度,印发《主备课制度操作规范》,下学期末进行“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整理《优秀教案集》。主备课活动要求按教研组实际情况设备课组,教研组要确定主备课人、主持人,统一主备课时间、地点、内容、重难点及其突破方法。教研组要全员参与听、评课,指出不足和改进措施。将优秀教案推荐到教学处,参与“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

(6)坚持听评课、公开课制度。学校行政领导和参加工作不足一年的教师每学期不少于20节,其他教师每学期不少于10节,并认真做好记录,写出简要点评。教师每学期结合研究专题上一节公开课,并进行优质课评比。

(7)落实骨干教师与“问题”教师“一帮一”的师徒制。由学科骨干教师拟定“帮教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听课、评课指导。帮扶实绩与年终教师考评挂钩。

语文:李建宇→鲁绍臣 李树书→杨翠花; 数学:李中海→曾开苏; 英语:何玉祥→杨 莉 李会龙→张光凤 杨云天→杨银芝 郭忠兰→曹安钰 刘荟琴→字紫燕; 政治:赵天胜→董荟书; 物理:茶绍先→杨天保;

(8)12月中旬进行校际交流合作,每期组织教师至少参加一次向教学质量高的中学实地学习取经的教研活动。

(9)3月中旬认真开展好“磨课”活动。教研组要组织好备课——上课——评课——二次备课——同一人(换人)再上——再评的“磨课”活动。教研组“磨”好的优质课准备参加每年一次的优质课竞赛活动。

(10)抓好培优补差工作,突出教学亮点,提高优秀率,降低低分率,夯实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坚持实事求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抓两头促中间,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优秀率,降低低分率。教学处、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对优秀生要跟踪到位,哪科差补哪科,每次单元检测、月考下来认真分析,定时间、地点、内容、目标、辅导教师和被辅导人,对偏科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采取补救性措施,直到达到目标为止。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关心,设计让他们能“吃得了”的习题,不能让他们的自尊受到伤害。

坚决抓好数学、英语两门薄弱学科的教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英语学科建设方案》、《数学学科建设方案》,《方案》要由教学处牵头、教研组长和班主任督促、任课教师落实,为整个初中阶段各学科的均衡发展打好基础。

防止八年级级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要求任课老师加强学法指导,培优转差。从拓宽学生知识面,从注重知识的应用入手,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做好对七年级学生的摸底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编排好班级。关注新生心理健康,促成学生从小学生向初中的顺利过渡。

(11)开展各项活动,提升学生素质,重视音、体、美特长生的培养和成才。本学期将协同政教处、团支部、学生会开展系列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结合课改中考方案素质测评的方案,开展全校性的体育、艺术活动,活动做到有内容、有过程、有结果。音体美教师要制定出《特长生培养方案》,《方案》中要有目标、有措施、每位教师到中考时至少要培养出2个特长生(以考入高中为准)。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对体育课、实验课、劳动课的管理,构建和谐平安课堂。

(12)学习中考改革方案,展开毕业班各项工作。

认真领会课改精神,多渠道获取信息,研究09年周边地区的的学业考试卷,把握当今中考的特点和总体趋势,并把对中考学业测试的理解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

加强对九年级四个班的教学和管理,任课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已有的学业情况为依据,注重学情分析,实事求是的开展课堂教学。

继续加强对未升入高一级学校学生的教育,做好“绿色证书”培训,为农村培训预备劳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学校的教育力量。

(13)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根据学校发展的层次,细化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办法,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责重多酬、重奖轻罚”,以年级组的形式进行奖惩,拉开分配档次,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14)抓好农村远程教育工作和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培养工作。信息技术教师要认真接收好远程教育资源,指导教师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并认真做好接收和使用记录。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抓好校本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驾驭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的培训。

1、有计划的将教师分批进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来更新知识,开阔眼界,改进教法的培训研究;九月中旬请教育局协调联系凤一、二中有经验的教师对我校薄弱学科(英语、数学、语文)进行主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辅导、检测评价、补救措施等方面作示范和指导。

2、有效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开学初培训教师制作课件、运用电子表格、资源库的使用和上网查找下载教学资料的方法。

3、经常进行教师专业知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考试,有效促进教师学习提高。教师每月考一次中考试卷,并进行点评,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4、2008年10月中旬,组织教师观看魏书生的《如何当好班主任》视频讲座。

(四)加强学生管理。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安全教育为重点,制定各项制度,并督促落实。

1、制定《2008学年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由政教处落实全面抓好学生良好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基础上,本学年重点突出学生的礼仪、卫生、学习、团队精神、自然灾害事故疏散演练等。(上期:文明礼仪和良好卫生习惯的训练;下期:爱护公物和认真做事的养成习惯训练。具体的说就是,桌椅、墙壁上不乱刻乱画,要爱护书籍,爱护作业本,不带零食进校园,遇到老师和外来人员要问好;要求学生每周洗澡一次;每月洗行李一次,学生要签名,班主任要有记录。重点打击学生抽烟喝酒现象,建设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墙壁上不能有球印、脚印,教师在校园内不得乱扔烟头,要突出“从小、就近、从实”的原则,从学生的穿衣、洗脸、洗脚、洗衣服、折被褥、剪指甲、理发等日常小事抓起,从学生身边“看得见、模得着、做得来、做得好”的事情做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亲历过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

2、制定《马街中学保卫公约》《马街中学学生管理规定》《马 街中学宿舍管理规定》等制度,并与学生及其家长签订《学生安全协议书》《交通安全责任书》。实行半封闭式管理,保卫人员、政教人员、值周教师、值班领导轮流值班,全程监控。

3、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切实搞好禁毒、反邪教育和预防艾滋病工作。分别聘请小湾派出所的干警李清吉和段红明为马街中学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

4、划分班级清洁区,每周一、三、五进行大扫除,由学生会负责检查。学校纪律、卫生按《马街中学班级管理周积分表》实行文明宿舍的流动红旗一月一评比。

5、做好学生的交通安全、防火、防水、防电、防盗教育工作。

6、认真抓好安全教育制度的贯砌落实,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做到逢会必讲,班主任每周的班会课和星期六放学前的国旗下讲话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做好记录并交政教处存档。

7、强化安全意识,通过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火灾、地震、重大疾病,踩踏等大型自然灾害应急演练,使全体师生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养成自觉的安全行为。

8、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的安全检查,积极消除隐患,确保财产和人身安全

(五)认真抓好后勤服务工作和财务管理。

1、进一步改进完善食堂管理办法,落实食堂人员的各项工作职责及工作制度;做好“三防”工作(防发霉、变质、过期食品进食堂;防老鼠、螳螂、苍蝇等二次污染;防药害、投毒等事故的发生),行政值日经常深入食堂做好督查工作;要求从业主改善食堂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冰箱、消毒碗柜……),使食堂达到工作制度化、卫生合格化、服务优质化的目标。

2、认真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各项经费的开支要严格履行校长审批手续(用钱部门要提前一个月造好计划到校长处审批,再有会计造册预算并公布,到月底向教职工公布本月决算),要坚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原则(要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按需开关灯,循环使用教用 书和教辅资料,把节约下来的钱用到改善办学条件中),搞活奖惩激励机制,尽可能的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做到帐目日清月结,公开透明,阳光操作。

3.加强后勤对校产的管理,把管理责任落实到班,落实到人(每班25套桌凳,玻璃、门窗、床等公物落实到班,落实到人,再由班主任落实到学生),损坏或损失照价赔偿。

4.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彻底改变“脏、乱、差”的现象。

在今后的一年里,全校师生将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发奋图强,使我校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校园环境更加优美,育人环境更加健全,使我校办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竭尽全力完成上级部门交给的各项指标任务。

凤庆县马街中学

上一篇:车间精益生产总结下一篇:未来从我做起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