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纪昌学射》《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2024-05-28

寓言《纪昌学射》《扁鹊治病》教学反思(精选14篇)

寓言《纪昌学射》《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第1篇

《扁鹊治病》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它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以名医扁鹊反复劝说蔡桓公治病无果的故事,来警示人们要学会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的道理。

这篇寓言故事,用短小精湛的对话来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扁鹊;固执己见的蔡桓公。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紧抓寓言的文字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扁鹊和蔡桓公的四次对话,揣摩主人公的想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人物性格,从而理解寓言的寓意。

首先,在学习一二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请学生自由地读课文,并说说他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很快地找出时间、人物、事件等信息。

紧接着,我出示文本的第三至六自然段,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结构和第二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也能立马发现这篇寓言的语言文字特点:短小精炼,句式结构单一。每段都是由扁鹊的动作、扁鹊的话语、蔡桓公的反应三个部分组成。四段排列在大屏幕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每个部分利用多媒体用同一颜色进行标注,让孩子们看得更直观了。

而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上设置特殊出现方式:让学生在说出某句话时,屏幕中的句子能相应变红或蓝。并让孩子对自己的发现畅所欲言。

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能够自主地找到扁鹊和蔡桓公的四次对话,并针对自己想说的部分展开讨论。这样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理解人物特点,体会到了寓言的文字魅力。

寓言是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出现的为数不多的问题,所以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更应该紧抓它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感悟寓言的真谛。

寓言《纪昌学射》《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第2篇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慢慢体会到寓意,大多学生能说出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正确建议,不要自以为是。而“防微杜渐”这个词语,学生说不出来。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出这个词语的.,找一找蔡桓公的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及早治疗会怎样?学生答蔡桓公的病有皮肤到皮肉到肠胃到骨髓,导致无药可救了;如果及早治疗还有康复的希望。然后,我小结“像这样由小病一点点恶化,到病入膏肓,是一点一点累计的,如果想及早根治,就要防微杜渐。”然后板书这个词,再问学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当时课上总感觉不是特别顺畅,总觉得这个词的出示那么牵强。

后来看了一课教学设计,感觉这才是水到渠成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是这样小结的“蔡桓公一开始的皮肤病是微不足道的(板书:微),由于他不听劝告导致病情渐渐加深而死的。(板书:渐)假如对细微的小病能积极防治的话(板书:防),就能杜绝它渐渐发展(板书:杜),以致酿成大错,这就是(防微杜渐)”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第3篇

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8册第29课。

课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写了扁鹊拜见蔡桓公, 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 劝他赶快治疗, 蔡桓公坚信自己没病, 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信到不理睬, 到最后不高兴, 致使延误了病情, 小病酿成了大病, 病入膏肓, 无药可医而致死的悲惨结局。本文以时间为序, 结构整齐, 层层推进, 环环相扣, 人物个性特征鲜明。这则寓言教学, 一是使学生在阅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设计理念

崔峦先生在2012年11月15日福建厦门召开的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本次活动研讨的重点是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夯实识字写字教学、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呈现学生学习过程, 同时还强调要把推进儿童阅读作为自己份内职责。这不仅代表着此次活动的研讨重点, 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和重点, 也是语文教师教学与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崔峦先生之所以要把落实年段目标放在研讨重点的首位, 是因为年段目标落实不到位, 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呈现学生学习过程将成为一纸空文。落实年段目标包括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年段意识等, 关键也就是说所上的语文课应该符合年段、课型以及文本特点。课堂上落实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 既要得意, 又要得言、得法、得能。本次教学设计选用的教学内容《扁鹊治病》是一个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和教训的寓言文本。人教版教科书寓言内容共出现三次 (二下、三下、四下各一次, 共六则) , 本文是最后一次寓言内容最末一个文本, 也就是说教完这则寓言小学寓言教学就宣告结束。本次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贯彻崔峦先生的讲话精神, 努力从四年级下学期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寓言文本教学的课型和《扁鹊治病》的具体文体出发, 进行符合年段、课型、文体特点的语文阅读设计与教学, 为改良现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会写相关的生字, 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通过提炼内容、提纲复述、角色朗读与表演, 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揣摩寓意。

3.通过展开想象、紧扣文本内容与语境进行随文练笔, 揭示寓意, 总结寓言学习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材料导入, 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扁鹊的相关资料, 揭示课题。

(1) 教师投影展示扁鹊的背景资料:有一次, 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 虢太子恰好患病, 病得很厉害, 人们都以为他要死了。为此, 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 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 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 太子患的是“尸厥” (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 。于是, 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 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 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 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肋下做药熨疗法。不久, 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 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 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 明白内容, 然后学生接下来学习扁鹊为蔡桓公看病而发生的故事。

(2) 教师板书课题, 强调“扁鹊”是本课要抄写的生字, 教师书写示范后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练写。

2.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3.同学们, 课文中有一段话很难读, 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读得怎样。 (投影出示第5自然段, 把生字用红色标出, 并指名请多位同学读, 最后纠正错误。)

4.同学们, 课文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呀? (蔡桓公) (引出“蔡”字的书写, 特别强调“蔡”字第八画, 教师示范, 然后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资料的快速阅读, 率先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扁鹊“神医”的高大形象, 博得学生的信任, 奠定情感基础, 也为课文人物形象的刻画与领悟埋下伏笔;学习课文的第一个环节能有机地把生字书写嵌入其中, 目的是通过生字书写练习促进生字音形义内化并保证写字质量, 同时也为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做好热身。

二、梳理脉络, 练习复述

1.课文写了扁鹊几见蔡桓公,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相关的自然段。

2.扁鹊一见蔡桓公, 发现病情怎样?请同学们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在学生推敲、揣摩统一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病在皮肤) , 蔡桓公的态度是怎么样的?用两字词语来概括 (板书:不信) 。

3.继续学课文, 学生按照“一见”的方法自主概括二见、三见、四见的相关情况。 (汇报时, 学生边回答、边讨论、边纠正、边统一, 教师在尊重学生统一意见的基础上板书。)

在学生厘清课文内容与大意的脉络基础上, 进行剩余生字的书写练习。

4.同学们再次读课文, 读完后对照板书, 用自己的话说说“一见”的情况, 在说好“一见”的基础上, 依次类推说好“二见”、“三见”、“四见”的内容。

5.要求学生看着板书, 把一至四见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先自主练说, 然后同桌交流, 接着请个别同学说, 供全班同学分享, 最后自己总结学习本文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则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和教训的, 其特点是结构整齐, 自然段落间联系严密, 言语简洁利索, 要言不烦。首先, 课标指出:第二学段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此, 采用梳理脉络、复述练习逐步推进的方法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其次, 落实课标“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的阅读要求, 该则寓言故事性强, 情节精炼, 是学生练习复述难得的材料, 要及时运用。

三、角色表演, 情境再现

1.同学们, 扁鹊四“见”蔡桓公, 你觉得哪一见最精彩?请学生抓住精彩内容练习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1) 同学们都认为“一见”与“四见”比较精彩, 那我们先练习“一见”。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一见”, 请其他同学照着“一见”内容说故事;然后请学生带着表情、动作, 用人物不同的语气来说故事, 大家在自己的位子上先练一练, 再同桌交流, 看谁表演得最形象。

(2) 刚才同学们都能绘声绘色说出故事内容, 接下来请一位同学扮演扁鹊, 一位同学扮演蔡桓公, 上讲台给大家表演表演, 下面的同学要边仔细观察边思考:假如让你也上来表演, 你觉得应该如何表演才能更形象, 更符合文意, 更符合人物特征?

2.同学们, 接下来分组派代表上台依次演“二见”、“三见”、“四见”, 比一比哪个组表演最精彩, 然后练习整场表演, 教师提醒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不仅要把握好每一“见”的人物语气、表情、动作, 而且更要注意每一“见”之间语气、表情、动作的变化与前后衔接。先小组练习, 然后派代表上台表演, 最后推荐最佳表演代表队。

设计意图:首先, 该则寓言人物关系并不复杂, 过程步骤分明, 情节相似并富有持续变化, 角色对话、性格、表情个性鲜明, 场景性非常突出, 适宜现场表演, 这也是由该文本文体所决定的。其次, 第二学段学生比第一学段学生有理性, 比第三学段学生有感性, 是比较适宜表演的学段, 选择表演恰到好处。最后,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表演课本剧, 不仅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活动方式, 并且还能起到深层次把握文本内容和文本主旨的要领以及思想情感激发的良好作用。

四、随文练笔, 揭示寓意

1.刚才同学们的表演非常精彩,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集中到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1) 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真替他惋惜;扁鹊前几天就跑到秦国去了, 真乃神人矣。扁鹊为什么要跑到秦国去?蔡桓公为什么死得那么快?

(2) 学生以课文内容为依据, 个别思考, 同桌交流, 小组讨论, 最后全班交流。

2.同学们, 刚才提了不少问题, 也发表了不少对扁鹊行为、蔡桓公结局的感慨、想法和建议, 接下来请同学们任选一题, 认真思考, 展开想象, 合情合理地把想象内容写下来:蔡桓公在临死前会发出怎样的感叹?扁鹊听到蔡桓公病死的消息会怎么说?

(1) 学生独自练笔, 教师巡视并针对性地个别交流。

(2) 教师选取典型的学生练笔内容, 投影展示讨论、评价, 主要先听取学生建议、意见和评价, 教师顺势作适当点拨和引领, 在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榜样示范的前提下, 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练笔。

(3) 提炼学生练笔中集中表达的主要意思:蔡桓公感叹自己太自信, 不听扁鹊的忠告, 最后害了自己, 后悔晚矣, 告诫手下要从他身上汲取教训。扁鹊说的主要意思是蔡桓公太固执, 小病不治等到大病只能自己吃苦。

3.刚才同学们都写得很不错, 把课文中省略未写的扁鹊说的话和蔡桓公的感叹都准确地表达出来。为了使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和教训更简洁、更容易理解并且好记忆, 请同学们用四字成语来揭开寓意。学生自己搜索、讨论, 教师在学生悱愤之时点明 (讳疾忌医防微杜渐) , 并帮助学生领会这两个成语的深刻含义以及与寓言含义恰当对接。

4.布置课后作业: (1) 把扁鹊治病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 用学会的寓言阅读方法自学其他类似的寓言故事。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第4篇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故事讲述了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而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人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的道理。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做到个性化解读文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了解扁鹊

1 播放故事《银针救太子》,提问: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指导书写“扁鹊”。

2 介绍扁鹊:扁鹊的真实姓名是秦越人,是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走到哪里,就为那里的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的人们带来喜讯。人们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3 板书课题《扁鹊治病》,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扁鹊医术高明的故事导人新课,意在让学生了解扁鹊这个人,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同桌检查读书情况。

3 指名朗读。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正音,纠正停顿错误的地方。

4 回答问题。“《扁鹊治病》的故事主要在讲什么?”

5 扁鹊给谁治病?(板书:蔡桓公。指导学生书写“蔡”。)

6 师:通过几个同学的叙述,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是作者把想说的话、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放在了故事中。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设计意图]在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指导,降低学习课文的难度。

三、自读自悟,品析人物

1 理解“名医”。

(1)出示:“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2)课文中哪儿可以看出扁鹊是一位名医?请读课文,用“一”画出相关语句。

(3)出示: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4)从哪儿看出扁鹊是一位“名医”?(站了一会儿,小病,发展。)

(5)小结:扁鹊仅仅是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就发现了蔡桓公皮肤上的小病,真是医术高明啊!(板书:医术高明)

(6)出示: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7)从哪儿看出扁鹊是一位“名医”?(老远望见,只看了几眼。)

(8)出示: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要求:反复读这段话,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①解释“敷烫”。②病情发展经过:皮肤——皮肉——肠胃——骨髓③扁鹊的治疗方法:敷烫——扎针——汤药——等死,能够治——可以治——还能治——无能为力。

(9)归纳小结:扁鹊对蔡桓公病情的判断很准确,治疗的方法也随着蔡桓公病情由简单逐渐变得复杂。由此可见,扁鹊真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所以课文开篇用的是“名医”。

2 朗读感受神医的语言。扁鹊几次劝蔡桓公治病?每次是怎么劝的呢?找到扁鹊说的话读一读。出示:

第一次:“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第二次:“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第三次:“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1)要求:仔细读这三句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作为一个医生,扁鹊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着急、担心)

(3)读出三次劝说,一次比一次着急,一次比一次担心的情感。

(4)虽然蔡桓公不听扁鹊的劝告,不愿接受治疗,但是扁鹊一次又一次劝说,从不放弃,从这里你发现扁鹊还是一个什么样的医生呢?(板书:医德高尚)

(5)既然有这样一个“名医”为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最后病死了呢?用“ ”画出相关的句子,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蔡桓公?

3 汇报交流。

(1)抓住蔡桓公的语言和神态,体会蔡桓公的轻视、高傲、不听劝告、自以为是。

(2)指名读、齐读,读出感情的变化。

4 小结:蔡桓公对扁鹊的态度一次比一次差,就如同他的病情一样,一次比一次严重,他根本就不承认自己有病,不肯医治。我们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叫——讳疾忌医。(读“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学生说成语的意思:不敢说自己有病,不肯医治。)

[设计意图]构建大的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积累。让学生围绕“名医”展开讨论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分板块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同时,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就应该立足文本,文本虽然没有写蔡桓公说话的表情、动作、神态,但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就可以达到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

四、深读探究,领悟寓意

1 蔡桓公是不是今天发病,第二天就病死了呢?那他的病情是怎样恶化的呢?请留心一下课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出示:有一天

皮肤上

过了十来天

皮肉之间

十来天后

肠胃里

又过了十几天 深入骨髓

五六天之后

浑身疼痛

不久

病死了

(2)(板书“渐”)如果蔡桓公要改变这个悲惨的结局,他应该怎么做?

(3)小结:当事物出现细微的毛病时就开始预防,(板书“防”)可以杜绝这种毛病渐渐变得严重,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概括呢?(板书:防微杜渐)

2 当蔡桓公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扁鹊却走了,病人膏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交流。(师归纳:后悔莫及、百感交集、痛苦不堪、防微杜渐、讳疾忌医。)

3 在生活中,面对细微的错误、缺点、坏习惯,我们该怎么做?(引导学生揭示课文寓意。)

4 总结:蔡桓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可为什么很快就病死了?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设计意图]课堂练笔围绕“蔡桓公的懊恼”展开,学生在写作中会把寓言故事的寓意包含在内,既突破了教学难点,融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为一体,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第5篇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专题是“故事长廊”,安排的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扁鹊治病》是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以蔡桓公不听扁鹊建议,小病延误成大病,最后无药可医的悲惨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教学时,我让概括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寓言。在理解课文时,主要是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及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领悟故事中的道理。比如,故事中出现的时间“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时间?”,学生答道:“是说蔡桓公的病每过十来天就会更加严重。”时,我适时引导这是为了突出病情的发展,由小病变成大病的过程,更是突出蔡桓公不听扁鹊意见的结果。在学生体会句子含义后,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读中有情,读中有话。

但本课教学遗憾的是,对人物的心理体会得还不够,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结合当时的背景,人物的身份加以引导。今后的教学一定要注意。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第6篇

一、读中理线索,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在本年段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一能力的训练,才能使他们在训练中形成这样的能力。我们常说,对一篇课文的学习最好能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的条理,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去精读、品味,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读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扁鹊治病》是西师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介绍了扁鹊劝告蔡桓公治病的全过程,教育学生要有病应该及时医治。潘老师在第一课中利用学生自读、分组读等解决了字词、读通了课文之后,引领着学生逐步走入文本,通过默读、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同桌说――指名说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最后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并在读中想,读后说,理清了这篇课文的条理,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读中细体会,明白道理

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凭借教材,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在教学中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扁鹊治病》是一篇寓言,它的难点是要理解寓意,这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潘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扁鹊说的一段话:第五自然段让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并在读中让学生找句子,抓重点句,引导学生从“能够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只能等死”体会扁鹊医术高明,再以此为线索回到扁鹊几次见到蔡桓公的表现上,找到有关的段落,勾画有关蔡桓公言行的句子,再自读自读――指名读――齐读――表演读等体会到蔡桓公的固执己见,不听人劝告,从而引出成语“讳疾忌医”。通过交流,学生体会到“小病不及时治会成大病”进而明白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要有了小错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要及时改正,否则要变成大错,为时已晚的道理。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第7篇

1.读课题,能读出猜想

一个好的阅读者,看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名字,头脑中一定会产生许多猜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孩子看到题目,要学会从题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依据信息读出猜想。刘校长出示课题《扁鹊治病》后,及时问孩子,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知道什么?从课堂实践看,孩子的猜想涵盖了文章的每一个角落。如:扁鹊是谁?谁生病了,病得怎么样?扁鹊怎样治病?病人的病好了吗?多好的猜想呀!我们今天能让学生这样去做,明天也这样,后天还这样,日日都这样,孩子是不是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看到题目头脑中要有猜想。有了猜想就拥有了阅读期待,带着期待读文本,孩子会在读书中不断地验证、修正自己的猜想,这样阅读的过程是快乐的。

2.初读文,读出感受,整体把握文本

一个好的阅读者读文章应该是没有杂念的,应该像喝茶聊天似的。我在读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随笔》这本书时,记录了这样一句话.“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读完这句话我在想,现实中的阅读教学不就是让孩子在还债吗?琐碎无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孩子一个接着一个去回答,上完了一节阅读课,就像跟着老师到迷宫中走了一圈,还是迷迷糊糊,下次进去自己还是出不来。试想我们老师像谁?像不像黄世仁逼着杨白劳交租子。虽说有点夸张,但我想孩子就是这样的心情。怎样做能更好些呢?看了题目有了自己的猜想,就带着猜想去读吧!此处刘校长什么问题也别提,就让孩子把自己当做一个最真实的阅读者。这样去读,读过文章的感受应该是丰富的。这就是我在执教寓言的第二个环节,让孩子敞开心扉和同伴们交流。孩子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我课后梳理了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大致有这些:蔡桓公这个人太固执了;扁鹊这个人很执着;扁鹊的医术很高明;为蔡桓公感到惋惜等等。刘校长不就是在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吗?怎样培养孩子语感,是不是应该让孩子放松心情,不带着任何压力去阅读,久而久之,语感不就有了吗?

3.精读文,读出理解

真正的阅读者,再读课文,一定像品茶一样,喝一口停一停,“吧嗒吧嗒”嘴感觉一下茶的味道。这样才能越品越香,一杯茶下肚,茶的余香也就品得差不多了。因此,我们和孩子再读文本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遵循文脉,读过一节停一停,回过头去想想这一节说的是什么,自己都读出了哪些理解。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刘校长在与孩子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是这样做的:读过第一、二节,让孩子充分交流自己读出的信息和感受。刘校长只是针对孩子的阅读结果不断地点拨,提升,尤其是注重引导孩子读懂情节,读懂人物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达成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读过三、四节也是如此。

当刘校长引导孩子读到此处时能及时停下来,让孩子把这几节联系起来读读,看看能读出什么?有没有新的感受?这样阅读,孩子不会停留在片面的一段话中,而是能学会上牵下联,能站在整体去思考,会对事件的发展和人物形象有新的理解和感受。读过五六节后,学生的感受实际就丰满起来了,刘校长让孩子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读懂人物心理,站在读者的角度读出自己对人物的评判。

4.联生活,读出寓意

我们经常教导孩子读过别人的书后,一定要想想自己的生活。刘校长执教这则寓言也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激发孩子的生活体验,其实说出了生活体验也就读懂了寓意,从而达成寓言启迪心智的教学价值。课堂上,孩子谈的还是比较全面的,有的想到了写字时的坏习惯,有的想到了马虎粗心大意的小毛病,有的想到了弹琴,有的……孩子将这些生活经历都谈了出来,寓意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再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读后的启示,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5.细盘点,梳理方法

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孩子养成一种盘点的习惯。一堂寓言教学结束后,孩子再遇到寓言应该如何去读,孩子心理清楚吗?我想部分孩子可能会记住一点点,过了几天也许就忘了。因此,最后一定让孩子说说,如果再给你一则寓言,你打算怎样去阅读呀?让孩子梳理出这节课读寓言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存在的问题: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第8篇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教学时我分三步走。一是课前质疑“扁鹊是名医还是庸医?”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寻找自己要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学生的理解是非常准确的。

二是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扁鹊和蔡桓公的表现,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进入课文中去,在表达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还能从中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

这个部分学生的想象很丰富也很合理,只是在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学生读不出文中人物的语气。我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通过语气的对比,了解扁鹊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执的态度,体会扁鹊的高尚医德。可由于学生的朗读总是达不到我的要求,而且时间又仓促,我只能赶快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朗读的.训练成为一个虚设,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没能真正实现。假如在学生朗读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不是反复换人读,而是及时范读,或许既能达到我的教学目的,还能节约时间。

三是创设情境对话,深化故事寓意。理解寓意是学习寓言的灵魂,能把寓意自然无痕又水到渠成地让学生理解并有深刻感悟是完美教学的体现。本课的寓意揭示,我借学生对病入膏肓的蔡桓公进行劝说之际渗透“防微杜渐”这一成语。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对寓意不能只停留在有所感知和理解上,而应该能结合生活实例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地深刻感悟。所以我追问学生“蔡桓公身上的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第9篇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从备课上来说,课前准备较充分。查阅了不少关于扁鹊和桓公的资料,记住了扁鹊的小故事。对于文中桓公的表现,进行了合理的推测与分析,得出了独到的见解。绞尽脑汁将课文的各个环节用自然的过渡性语句串到一起。尽量的打开思维的空间,不拘泥于课文中仅有的.文字描述,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补足了文中人物的丰满度和立体感,让学生们察觉到:其实看似遥远战国人物也并不是那么平面化,那么不可感知,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好像和他们一起度过了故事中的这段时间,因为有了亲身经历的体会了,入文了,所以感觉就实在了,道理也就水落石出了。另外在其它几个班级试讲,又有和同级部老师以及领导的交流和沟通,对这一课的了解只有越来越清楚和深刻。那么,即使没把交流的内容悉数呈在课堂上,但因为感觉知道的多了,所以,讲课的底气就不一样了,好像什么样的状况都可以驾驭了。

从上课上来说,总体课堂确实气氛不错,学生的发言,回答问题的准确性(针对我班学生的特点,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问法,举例说明,如果一个问题太难,太宽泛,那么可以问得具体点;可以提些选择性的问题;也可以把一个问题分成三节来问,环环相扣,层层加深;可以把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变成下一个环节的问题;还可以给学生一些简短的暗示、提示等等,这是课堂气氛能否活跃的技巧),听讲的态度,老师的整体调度,基本上较为顺利。除了有个别小环节有遗漏,再是对板书有些小遗憾之外,凡是能想到的差不多都做到了。

扁鹊治病的寓言故事 第10篇

扁鹊1见蔡桓公2,立3有间4,扁鹊曰:“君有疾5在腠理6,不治将恐7深.”桓侯曰:“寡人8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9.”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10,不治将11益深.”桓侯不应12.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13十日14,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15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16.桓侯故17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18之所及19也;在肌肤,针石20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21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22,无奈何也23.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24.”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25人索26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27死.

作品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 /习惯给没病的人治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寓言《纪昌学射》《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第11篇

如何唤醒学生、感染学生?

好久不来了!人啊!一旦松懈了勤奋的脚步,就会越来越懒!

这些天在构思《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当我“绞尽脑汁”终于完成了教案之后,却无意间又重温了被遗忘很久的一本书《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吓一跳!其中她谈到“如何唤醒学生、感染学生?”这一节时,这样写道:

“教者的作用显得至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情感储备和调动——悲喜哀乐,酸甜苦辣;教师必须让自己、让学生通过文字“怡情养性”,让性情在“怡养”的状态中健旺起来。可以打这样的比方:如果说教材是“泉眼”,课堂就是一条有待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河。既然是生命之河,“河水”的状态一定是恒温的,而不是忽冷忽热的。为了这条河的畅通与灵魂,教师还要为它修筑“岸”或“桥".有了岸的“约束”,桥的“搭建”,孩子们才如这生命之河中的生灵——水草丰茂,鱼虾成群,与天光云影共在这源头活水之中畅游”。

“教师和孩子在一个良好的氛围里完全沉浸于学习之中,教师的激情并不在于渲染,也不是教师的刻意追求,激情只能缘于一种真实人的外露。那就是,无论什么性格的教师,其眼睛里流露的一定是对学生对语文的热爱——而这,就是他(她)个体化的激情”。

“听过太多的优质课,每次都能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

寓言《纪昌学射》《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第12篇

一、在质疑中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兴趣。

这样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故事,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我想,这篇课文情节很简单,不用在细节上多耽误时间,可以直奔故事揭示的深刻道理。于是,我请同学们说说自己阅读当中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同学说蔡桓公为什么几次三番不相信扁鹊呢?有的同学说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为什么要跑掉呢?还有的同学说蔡桓公的病扁鹊怎么能够预测得那么准确呢?

同学们的一个个问题激起了更多同学的探究意识,于是第二轮的默读,同学们都读得很深入。有几个同学还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在课本中上上下下地反复地找答案。接下来的交流也变得活跃起来。

二、通过想象,丰富文本的语言。

寓言故事大多比较言简意赅,但是,本组课文学习的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复述课文。要把故事讲得生动具体,读好人物的语言是关键,而读好人物的语言必须通过联系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扁鹊每一次劝蔡桓公时的想法,透过蔡桓公的态度猜他的想法,了解扁鹊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执的态度,体会扁鹊的高尚医德。又通过朗读时语气对比和语言对比(将每次病情的发展后果提前告知结果又会如何?),发现扁鹊的话语含蓄、谨慎、机警是为保障自我安全,人物语言的朗读就显得活泼生动起来,学生富有个性的见解也大放异彩,课堂气氛也被大大激活,避免了为复述而朗读的被动记忆,读活人物语言是本课教学一大重点,通过各种手段让朗读完成了记忆、思维等多种训练。

三、理清思路,为复述架设桥梁

29.寓言两则 纪昌学射 反思 第13篇

《29寓言两则纪昌学射》教学反思

许俊欣

《纪昌学射》一文是人教版四下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篇幅短小,语言直白,粗粗一读,觉得学生没什么好学,单单就故事情节而言,学生读一遍两遍肯定了解了内容,这样的一篇文章,到底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呢?但仔细研读这则寓言故事后,我的头脑便渐渐清晰起来。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自主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联系生活理解“注视”,结合语境理解“相当到家”。

2.在读读议议、品句析词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从目标的达成来看,本节课基本能达成。

为了达成目标,我努力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凸显“实践”,体会感悟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要以语文的方式来学习语文,就要引导孩子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文实践。为了引导孩子感悟纪昌勤学苦练的品质,我带领孩子多次品读纪昌练眼力的语句。一读,让学生将自己对纪昌的评价写在练相应的句子旁边;二读,在字里行间寻找哪些字词让你有了这般感受;三读,读出自己的感悟体会。应该说,这样的设计是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的,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学生较好地感悟到纪昌的品质。

感悟纪昌勤学苦练、认真刻苦、坚持不懈的品质对于学生来说,还比较容易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但“只有练好眼力,才会射出百发百中的箭。”这一层寓意学生是较难感悟到的。于是,我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感悟飞卫的话:一读学着老师的语气把话读清楚;二读,读出飞卫想强调什么,想让纪昌明白什么,从而质疑引起冲突:为什么飞卫一再强调练习眼力;三读与纪昌的练眼力、学射结果部分结合起来,想想你从中明白了什么。在步步深入地体验之后,再出示:读了这则寓言故事,我懂得了()来感悟寓意。从学生练笔的效果来看,学生基本上能感悟这则寓言的寓意。

二、展开过程,习得能力

课堂是学生知识能力建构的平台。教学中,我们要实实在在地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本着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生是否有增量来衡量课堂效率。于是,课 1

2010学年下学期四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级反思许俊欣

堂中,我注重以学生的真实起点为教学起点,将教学过程充分展开,努力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我先让初读后的孩子自主概括,随机点拨引导后,再让孩子进行自我改进,接着再点拨引导来概括,最后出示提示再次引导孩子来把握文章内容。这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展开充分,指导有序有效。

同时,在《纪昌学射》教学中,引导孩子习得据义定音的方法,以及引导孩子在语境中理解“相当到家”并进行运用,我尽量做到在展开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从而使孩子在真正参与中习得能力。

《扁鹊治病》教学随笔 第14篇

学生在课堂上浮躁,静不下心来听课,可能你为此很苦恼。和我一样,你总在想方设法地营造精彩的课堂,以吸引学生。

今天,我尝试了“让‘调皮生’当助教”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不经意间,整个课堂被激活了。

可能是受到孙老师的读文点评式教学的启发,我今天在课上就采取“我讲”,“生助”的办法。抓住学生爱表现,不愿静听的特点,在朗读课文时,看到如林举起的小手,我对助教提一个要求:现在由你来点同学读书,谁听得最认真,就把读的机会“赏”给他。于是,边听边圈画着的宋欣怡被助教点中。其他学生不约而同地看书圈画起来。效果好明显!

学习《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时,在交流了“扁鹊其人”后,进入课文,我又带着他们扫除了字音障碍,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之后,我嘎然一止,问助教:“你觉得下一步我们应该怎么学习?”没想到,他提议──认真读文,然后想想,你要对扁鹊和蔡桓公说些什么。他要说的.也就是我设计的“朗读对话,评议人物”!当时的我,不禁拍手为他叫好。学生们也向投来赞许的目光,热烈的掌声。看来,学生的智慧是有的,就看教师能否“激发”。于是,剩下的环节,我们就采用读文说理的方法进行,逐步明确寓意。

下课铃声响后,我问这位助教,你想对同学们说几句吗?他点头,我想对上课发言不积极的同学说,请你们上课要积极思考问题,‘刀不磨会生锈,脑子不用也会失灵’;另外,我还想对那些上课时不认真听别人讲话的人说“请你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别人说话时,应该做的首先是‘听’!”看,他从学习态度方面给同学们提要求了。不过,说到更要做到,严他更要律己,我想继续关注这个调皮学生下节课上的表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寓言《纪昌学射》《扁鹊治病》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纪昌学射教学反思07-17

纪昌学射教学实录08-28

教学方案纪昌学射07-20

纪昌学射教学设计07-17

纪昌学射教学课件07-17

纪昌学射教学设计208-20

纪昌学射教案教学设计02-12

纪昌学射范文05-18

四下纪昌学射课件07-02

纪昌学射原文范文06-01

上一篇:租车证明模板下一篇:描写凤凰的秋天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