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024-06-23

建设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选9篇)

建设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第1篇

“建设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活动自查整改报告

根据《晋中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建设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活动实施方案通知》(市卫字【2014】39号要求,我院制定的西沟村卫生所《“建设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活动实施方案》。关于继续开展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创建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要求,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践行等的群众路线,全面居民首选村卫生室就诊的意愿较高,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效果、价格、安全、方便、舒适满意度达85%以上。推进“三好一满意”活动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扎实开展,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巩固完善新形象,根据要求对西沟村卫生所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自查和专项整改活动。通过整改活动开展以来,现将西沟村卫生所自查时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汇报如下:

一、村卫生室规划设置

1、规划设置

(1).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置一所村卫生室,服务人口较多或服务面积较大的行政村可酌情增设。

(2).选址合理,交通便利,位置醒目,方便群众。

(3).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以村卫生室为唯一名称,按照“乡镇(涉农街道)名+村识别名+村卫生室”统一规则命名。(4).业务用房面积一般不少于60平方米,服务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应相应增加业务用房面积。业务用房与生活用房分开,相对独立,分区布局合理,符合卫生学要求。

2、科室设置

诊断室、治疗室(处置室)、防保室、药房四室分开,相对独立。开展静脉输液业务的村卫生室应增设留观室,不与乡村医生住宅相连或相近的村卫生室要设值班室。

3、设备设置

必备: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出诊箱、压舌板、身高休重称、污物桶、有盖方盘、换药盘、敷料罐、观察床、诊断床、诊断桌、侯诊椅、药品柜、资料柜、治疗台、高压消毒锅、输液架、氧气袋、小型器械包、清创缝合包、紫外线灯、地站灯、电脑、打印机等。

4、执业规范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合法、有效,按时校验;法人、诊疗科目等注册事项发生变化及时变更。无超范围执业行为

5、人员配置

(1)乡村医生配备符合业务开展要求,原则上每千人应有1-2名乡村医生,人口每增加500人,可增加1名乡村医生

(2).具有乡村医生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及相应的注册证

书。

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安全可及

1、诊疗服务能力

(1).能够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急重病人的初级救护、及时转诊和家庭康复指导服务。

(2).坚持24小时应诊和首诊负责制,做到随叫随到,随到随诊。(3)村卫生室严格执行看病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电脑打印小票,转诊有登记录。

(4).对急危重病人做好转诊和诊治登记;熟练掌握常见抢救原则和安全注射技术;具备过敏抢救药品,并集中放置,便于紧急使用。(5)门诊日志、门诊病历、处方、输液卡等文书式样统一规范,符合要求。门诊日志、病历、处方等文书必须规范书写,不潦草、不缺项。处方合格率为95%。

2、院感管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正确配制和使用消毒液,规范使用高压消毒锅、紫外线灯,并做好登记工作。严格执行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正确处理一次性医疗用品及废弃物。

3、用药管理

配置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村卫生室建立明细账目,规范药品的进销管理;对基本药物价格、举报电话等信息进行公示。基本药物由乡镇卫生院院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药品,无假冒伪劣过期药品。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激素;慎用青霉素等易致过敏药品。门诊抗生素2联及以上连用处方百分比不超过20%,门诊病人输液率≤25%。

有中医资质的人员的村卫生室应具备中药饮片柜、针灸、火罐等;无中医执业资质人的应有中成药品销售。

4、医疗质量

对急危重病人做好转诊和治疗登记;熟练掌握常见抢救原则和安全注射技术;近两年未发生重大缺陷的医疗事故争议赔偿(补偿)情况

5、医疗效率

居民到村卫生室就诊比例达到50%以上,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

三、公共卫生服务可及

1、组织管理

(1).按照乡镇卫生院明确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分工任务及管理方案等要求,明确人员分工、责任区域和工作职责,并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要求开展工作。

(2).村卫生室人员熟练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及时将服务记录录入服务对象健康档案。

(3).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对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按要求提供项目服务登记资料、活动记录等。

(4)、村卫生室承担的进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不少于40%,主动协助专业医疗卫生机构做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2、实施效果

(1)健康档案管理。纸质档案规范建立,电子档案规范录入。健康档案建档率不低于80%,真实性与合格率达100%;重点人群档案建档率100%。

(2)建立各类重点人群管理簿,台账规范健全。各类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符合《规范》要求。辖区内慢病控制效果好。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稳定率不低于当目标要求。(3).农村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关服务的知晓制度以及对有关健康知识知晓程度较高。

四、内部管理规范有序

1、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门诊登记制度、处方制度、消毒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传染病登记监测报告制度、药房管理制度、医疗废弃物处理制度、安全注射工作制度、乡村医生职责、免疫运转流程图、儿童免疫程序等工作制度,并在显著位置公布和熟练掌握。

2、财务管理

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及价格,做到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支出有凭证。建立规范的固定资产帐目、收支财务帐目和药品调拨明细帐目

3、综合管理

(1)、积极配合乡镇卫生院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做到人员、药械、业务、财务、考核等统一管理。

(2)按规定做好各项工作记录,协助做好新农合宣传、筹资、公示、信息上报及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其他工作。(3)建立村卫生室信息化管理终端,实施运转门诊登记、新农合费用核算、传染病疫情上报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乡、村一体化网络信息流通和信息共享

(4)近三年无违反医保管理制度行为。

五、村卫生室改革落实到位

1、政策性服务补助

乡村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药物制度补助经考核后足额发放到位。

2、一般诊疗费

按规定实施一般诊疗费政策,村卫生室新农合补偿资金定期结算

3、养老政策

全面落实村卫生室在岗人员参加新农保补助和老年乡村医生退养补助政策。

4、运行保障

将村卫生室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足额安排。

六、农村居民满意信任

1、就医环境

就医环境清洁温馨舒适,医务人员着装整洁。

2、村民满意度

居民首选村卫生室就诊的意愿较高,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效果、价格、安全、方便、舒适满意度达85%以上。

建设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第2篇

—通渭县马营镇中心卫生院事迹材料

通渭县马营镇现有人口四万多人,辖区内沟壑纵横,梁岭起伏,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群众就诊医疗条件较差。坐落于镇中心的马营镇卫生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中医药为一体的中心卫生院。目前医院拥有职工63人,其中在编干部职工52人,聘用人员11人;专业技术人员共58人,占人员总数的92.06%,大学以上学历1人,大专以上学历35人,中专16人。专业技术职称高级1人,中级4人,初级32人,未定职称人员15人。设内、外、妇、儿、中医科、公共卫生科、口腔科、放射科等19个科室,编制床位40张。辖区内有村卫生室35个。马营镇卫生院克服重重困难,维护群众健康,被当地群众称为“满意的卫生院”。五年来从未出现过重大责任过失。2012年马营镇中心卫生院被国家卫生部授予一级甲等医院,2012年甘肃省卫生厅授予“全省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先进集体,2013年中共通渭县卫生工作委员会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十多个荣誉称号。

坚持公益医疗 严格依法执业

马营镇中心卫生院有一支年富力强、积极肯干的领导班子,他们既是院内业务骨干,更是医院的管理者、组织者,作风正、能力强,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中。近年来,在班子一班人的带领下,医院肩负充当当地群众健康守护神的光荣使命,在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现场救护、慢性病筛查、重点慢性病管理、转诊服务、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以及对村卫生室技术指导和对乡村医生的培训方面,充分发挥了乡镇中心卫生院机构的公益性质,稳步提升了医院服务群众、维护百姓健康的质量和水平。

马营卫生院始终坚持“医术精益求精,医德高尚纯正,服务体贴入微,形象深入人心”的管理理念,不断创新发展,坚持兼融中西医精华,着力建设全县中医特色乡镇中心卫生院,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之路。

马营卫生院全面落实省、市各项医改工作任务,加大医院内部管理,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严格依法执业。根据临床岗位的执业资格要求,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卫生技术人员取得相应执业资格和提高学历层次的措施和制度,与岗位分配、工资效益相挂钩,促进了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卫生技术人员配备比例明显增加,同时,预防保健、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及中医人员基本配备齐全。马营镇中心卫生院医护比例合理,较好地满足了各项业务开展需要。同时始终不渝加强在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每年送省市级医疗机构进修临床及功能检查近10人次。有15名业务骨干和技术尖子分别参加了省、市、县级专科培训班,有效地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坚持加强临床类执业医师技能培训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规范临床应用,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教育和引导执业人员杜绝滥用、乱用药品的行为。

弘扬敬业济患医风 秉承群众健康至上

马营镇中心卫生院,坚持以健康快乐的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人为本、关爱健康、阳光医疗的院风,结合“群众满意基层卫生医疗单位”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三满意”,将创建活动作为转变作风的有效载体,“为民、务实、清廉”的医疗作风在医院内部不断发扬广大,倡扬敬业济患的医风、秉承群众健康至上医德成为医院的主流。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的刚性要求,提升了医院作风的有效转变。近年来,马营镇卫生院从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入手,落实了院务公开监督制度,对服务承诺制度、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等进行了规范完善,建立了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强化群众监督机制,规范服务行为,改善服务态度。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按章办事、用制度管理,使卫生院的工作作风更加制度化、正规化。医院在重视建立和完善制度的同时,还定时不定时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广大职工对医务人员服务行为规范、人员岗位职责制度、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收费规定、医疗执业规章法规、诊疗护理规范等法律法规认真学习,充分理解,落实到每位干部职工的工作实践之中。

马营卫生院在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中,严格按照创建活动的内容和标准,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效。并认真组织开展自查自纠,坚持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广泛征求各种意见建议,先后发放群众满意度调查表200份,收回199份,其中满意194份,基本满意5份。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整改,先后对患者提出的病房用水不方便、村民提出的合作医疗报销不方便及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等意见进行了及时彻底的整改。经过回访群众对整改落实情况均表示满意,医院干部职工爱民、为民、便民、利民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院内职工克服困难,常常颠簸几十公里山路,不辞劳苦,或在酷暑烈日,或在严寒隆冬,在百姓家门口,为当地群众进行体格检查;医院每年还邀请省市专家、抽调院内骨干,在黑燕、锦屏、华川等行政村,开展义诊活动;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卫生院及全部村医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所有药品均实行零差率销售,医院药品价格大幅度降低,受到了群众广泛称赞和好评。

注重服务质量管理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马营卫生院在基础设施、诊疗配备、人才队伍、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医院文化以及村卫生室等方面的建设,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全面提升了卫生院基本医疗水平。

建立全面质量核查体系,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实行院长、主管院长和科主任三级安全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事故防范处置预案”、“危重病人救治预案”等各种安全防范措施。坚持“三科一室”业务联合查房和业务大查房,督促、检查科室工作落实情况。

医院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重型精神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截止目前,已为43129名群众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已对32000多人进行了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健康指导。对 6212 名重点人群进行了健康体检,高血压病人管理2216人,糖尿病人管理183人,老年人管理4211人,重性精神病管理103人,孕产妇系统管理517人,0-6岁儿童1953人,癫痫病18人,结核病11人。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覆盖率达100%,疫苗常规接种率为98%以上。

科学设岗为基础,全面试行聘用制管理。本着科学规范、精简效能、分类管理的原则,根据实际开放床位和床位使用率,充分考虑中医人员、护理人员配备,结合预防保健、合作医疗、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要求,全面规范了马营镇卫生院岗位设置,明确了不同岗位的上岗条件和标准,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竞争意识。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全面推行绩效工资管理。不断完善目标奖惩激励机制,充分体现“一流人才、一流岗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优劳优酬原则。通过实行卫生院人员绩效工资管理,增强了马营镇卫生院的内部活力,充分调动了各类人员工作积极性,保证了各项卫生工作有效开展。

马营镇辖区内有村卫生室35个,村卫生室布局合理。有独立设置的诊室、药房、治疗室,其它用房满足业务需要。马营镇共有村医36人,人员装备达标。村卫生室(所)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承担当地计划免疫、传染病报告统计、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服务、健康教育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和服务等工作,负责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和转诊服务。

马营镇卫生院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要求,自筹资金十多万元在医技综合楼里建立了240 ㎡的中医馆,选配中医执业人员8人,主治医师1名,助理3名,护士2名,针灸按摩师2人。利用宣传栏、挂图、标语、传单等多种形式对新农合中医药补助政策、中医药格言、中医药特殊疗法、传统中医药文化进行大力宣传,在行政村书写了健康文化墙,将基本的中医药常识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营造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经过努力,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综合楼、住院部装修一新,活动设施齐备,院内青松苍翠,垂柳依依,鲜花盛开,假山喷泉,整洁优雅,就医环境得到了切实改善,为患者就医提供了温馨舒适的环境。

建设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通过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医务人员对基本药物制度的了解程度,获取医务人员对基本药物的使用意愿及反馈意见。通过对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知晓情况,制度实施后患者的就医流向、用药习惯及医疗费用变化,患者感知的政策受益情况及其对政策的满意度情况。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在山东省选取肥城、周村和禹城3个市(县),每市(县)抽取2所乡镇卫生院,共6所乡镇卫生院,每个医疗机构随机抽取医务人员10~15人,患者10~15人接受调查。调查方法为自编问卷。调查共回收6所乡镇卫生院的有效问卷,其中医务人员70份(肥城20人,周村30人,禹城20人),患者77份 (肥城22份,禹城22份,周村33份)。

2 研究结果

2.1 医务人员满意度评价结果

受访医务人员中男性占42.9%,女性占55.7%。受访者平均年龄39岁,平均工作年限达17.55年。受教育程度以大专、中专为主,本科较少,没有研究生学历者。受访者所在科室以内科、医技科室、药剂科和全科为主。受访者的专业背景以临床医学专业人数最多,其次是药学和中医。 职业方面以执业(助理)医师为主,此外还有药剂师、护士等,见表1。

2.1.1基本药物制度的知晓情况:全部受访者知晓基本药物制度,可见,基本药物制度在医务人员中的宣传和引导工作效果良好,见表2。

2.1.2基本药物的使用意愿情况: 从使用情况看,超过97.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使用基本药物,仅有2人表示“无所谓”。对于愿意使用基本药物的原因,主要在于“药物价格便宜,居民愿意用”(65.2%),“遵守国家政策规定” (57.6%) 和“药物疗效好”(13.0%)。这说明基本药物制度得到了医务人员的认可,见表3。

表示“不愿意”使用基本药物原因的受访者40人,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居民习惯选择的药品没有包括在基本药物目录里,居民不理解以前能用现在怎么用不了了”占 (57.5%)以及“可以选择的药品范围变小了”(65.0%)。还有医护人员反映是由于“以前用习惯的药品,现在用不了了”(12.5%),特别是一些心脑血管药品和普通感冒药等, 如心脑清胶囊、复方大青叶、三九感冒冲剂、西瓜霜和三九皮炎平等。这反映出基本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药物品种有限的问题,无法全面满足居民的用药需要,在可及性上还需要进行改善。

2.1.3基本药物制度对行医行为的影响: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对大部分医务人员行医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见表4。

2.1.4医务人员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及患者认可情况: 大部分的受访医务人员表示会经常向患者介绍基本药物的情况(72.9%), 少数医务 人员表示 “ 被问到时 会介绍 ” (22.9%),只有3位医务人员表示“很少介绍”。大部分医务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已经有了向患者宣传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识(82.9%)。

大部分受访医务人员认为患者愿意使用基本药物 (71.5%),少数医务人员认为患者“不愿意”使用基本药物 (14.3%),一位医务人员认为患者“非常不愿意”使用基本药物。

2.1.5基本药物价格情况:六成受访医务人员认与基本药物的价格“比药店便宜”,少数医务人员认为“与药店差不多”,4位医务人员认为“比药店贵”。这说明医务人员对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价格的便宜感受明显,见表5。

2.2 患者满意度评价结果

受访患者满意度调查在乡镇卫生机构随机选取,共回收有效问卷77份。在职业上,74.0%的受访者是农民,其次为自由职业者、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工人和学生。在消费水平上,79.3%的患者月生活支出低于1 000元。被调查患者每月平均购药支出为217元。85.7%的患者参加了新农合,10.4%的患者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见表6。

2.2.1受访患者对基本药物的知晓情况: 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患者没有听说过基本药物制度,“听说过”基本药物制度的受访者了解途径一般为电视宣传(65.6%)和乡医介绍(59.4%), 少部分患 者是通过 网络(6.3%)、 报纸 (6.3%)及村组织宣传(6.3%)等途径了解到基本药物制度。 受访患者均对基本药物制度表示支持,但对于报销比例普遍表示不太清楚,说明对居民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2.2.2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患者用药行为的变化: 大部分受访患者 表示 “ 经常使用 的药物在 基本药物 目录中 ” (62.3%),说明目前使用的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品种能满足大部分患者的需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对患者药品使用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药品价格”(57.2%)和“药品名称”(14.3%)上,见表7。对患者日常用药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药品费用的降低(78.1%),见表8。对患者日常用药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反映是治疗效果差(64.3%),见表9。

受访患者表示未更换基本药物的原因主要是“基本药物种类不全”(72.0%),“基本药物配送不及时,常出现断药的情况”(12.0%)。说明要让全部患者转变用药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首先在药品充足、配送及时的前提下逐渐调整。

2.2.3患者基本药物使用满意度情况:大部分受访患者对基本药物价格表示满意(77.6%),说明基本药物在价格上的实惠基本得到了患者认可,见表10。超过半数受访患者对基本药物品种表示满意(60.4%),说明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品种能满足一定数量患者的用药需求,但要满足全部患者的用药需求,还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见表11。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40.0%(18人)的受访患者认为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极大的缓解了看病难和看病贵现象”;17.8%(8人)的受访患者认为“一般”;24.4%(11人)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明显的感觉”。

注:该项目为多选题,42人回答;“-”表示未统计。

注:该项目为多选题,32人回答。

注:该项目为多选题,14人回答。

对于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对患者的影响,大部分受访患者对“药物价格降低”(66.7%)和“能够更方便的获得药物” (56.4%)感受明显。此外,还有受访患者认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合理用药水平提高”了(10.3%)。

3 问题与建议

3.1 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广泛认可,但在患者中的知晓率较低

调研结果显示,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得到基层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认可,接受度较高。但患者对具体政策还很陌生,大部分患者不能准确说出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有必要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在居民中的宣传。

3.2 基本药物价格满意度较高,患者流失情况有所改善

大部分基层医护人员和患者愿意使用基 本药物,并且对基本药物制度所带来的药品价格上的实惠感受明显,对政策较为满意。患者流失的现象在基本药物实施的第一年表现非常明显[4,5]。随着政策的推进,这种现象仍然存在,但影响变小。正如一位乡镇卫生院院长所反映“基药第一年,患者反映大;基药第二年,医生反映大;基药第三年,反映都不大”。

3.3 基本药物目录距离满足患者和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用药 需求尚有差距

患者和基层医护人员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药品种类不全,部分常用药没有进入目录,不能满足用药需求。突出表现为:(1)血液、心脏、儿科和妇科等专科和常用药品缺乏现象明显。如治疗儿童高烧的药物没有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急救药品少,一些急救药品如解磷定、阿托品和西地兰等虽然列入了目录, 但网上采购不到。

3.4 部分政策规定不能满足医生和患者的长期用药习惯

山东省为了进一步扩大基本药物和基层基本医疗使用的可选择范围,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基础上,将基本药物品种增加到523种。尽管如此,调研发现,招标后的药品与居民和医生原来的用药习惯仍不相符,如招标后的头孢氨苄是华北制药厂生产的,但淄博地区居民比较认可该市新华制药厂生产的。另外,大量知名厂家的品牌药品,比如三九感冒颗粒、健胃消食片、感康、快克和心脑清胶囊等是常用药却没有列入目录,患者对此不能理解,严重时还可能会引发医患矛盾。

3.5 基本药物配送不到位,“缺药现象”普遍存在

建设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建设

自2011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实施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得到了有效的落实,这对于加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公共体系建设、转变运行机制、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实现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该制度的实施对于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规范会计行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实际不相符,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建设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改革建议

(一)“待摊支出”科目改为“管理费用”

在会计科目使用说明当中,待摊支出是基于日常发生的组织管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活动的,在核算时被分摊到医疗卫生支出的间接支出,究其本质与医疗卫生机构当中“管理费用”项目的核算内容和性质保持一致,属于费用开支类的科目,而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规定下是将其作为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类科目进行列示的。因此为了方便会计核算,建议将“待摊支出”科目改为“管理费用”。

(二)应设“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目

在新实施的基层医疗卫生会计制度背景下,“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只能满足基本建设支出和设备购置支出专项的、涉及范围有限的项目的核算,但是对那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支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相关项目不能形成有机的衔接,容易造成会计制度本身的前后的不统一。因此,建议将“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科目扩大为“财政项目补助支出”。

(三)把“非财政性资本支出”科目更改为“其他资本性支出”

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部分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获得的专项补助有限,不能满足经营发展和开展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财政部门为了弥补这一补助缺失,允许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公用经费购买医疗卫生服务设备以外的办公设施。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采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提供的“非财政本资本性支出”和“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两个科目进行该项目的核算都不太符合现实要求,因此,建议将“非财政性资本支出”科目更改为“其他资本性支出”。这是因为“非财政性资本支出”科目核算的是利用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资本化支出;而“其他资本性支出”则反映的是把非专项财政资金(公用经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购置固定资产、大型修缮、基建设施等资本性支出的经济内容所发生的支出,对比来看,将这些内容放在“其他资本性支出”科目中核算更为合理,并且下设“非专项财政其他资本支出”和“非财政性资本支出”科目,在实际核算时借记“其他资本性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财政补助收入”或“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

(四)对资金管理制度进行调整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符合实际情况,需要加以调整。首先,《制度》并没有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工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管理办法进行明确,各地对相关的规定理解不一,导致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被真正的调动起来。因此,建议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明确福利和奖励基金的列支范围、列支方式和开支标准等内容,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提供依据。其次,《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事业基金可以拥有事业发展,部分医疗卫生机构不允许使用自有资金用于事业建设而冲减事业基金,影响业务收支。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对其进行明确规定,允许医疗卫生机构事业基金安排基建维修和购置设备。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建设的对策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障碍需要改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建设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大配合力度,优化机构会计工作模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制度》开展规范化的财务会计工作。首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明确会计工作目标,强化会计业务工作的内外部监督,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稽核制度,对会计工作的各项业务、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查,保障会计工作严格按照《制度》中的相关规定来进行。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的内部审计制度,对内部的资产管理、财务收支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保障机构各项财务相关的工作能够有序规范的开展。其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要积极接受卫生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等外部监督,提高会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保障会计制度高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高光银,倪世树.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的几点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2012,11.

[2]原德强.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4,52.

[3]练斌.关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初探[J].会计师,2015,01.

建设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第5篇

做人民健康忠诚卫士

-------****疾控中心“群众满意的医疗卫生

机构”先进事迹材料

近年来,***市疾控中心秉承“大医精诚、人文服务、无私奉献、护卫健康”的理念,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三好一满意”等优质服务活动,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加强能力建设,努力提供优质服务,为构建和谐首府,保护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加强监测,严把病从口入关

卫生监测能力是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2005年以来,***市疾控中心利用荷兰政府贷款、德国贷款、国家西部实验室建设补助经费和技术服务收入共计4041万元,引进了先进仪器设备440台(件), 通过质量认证项目619项、国家实验室认可项目228项,实验室建设走在了全国省会城市疾控中心的前列。中心依托市政府两个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开展了食品安全监测平台和饮用水检测平台建设,提高了食品安全和饮用水监测的水平。对食品、饮用水的安全开展了持续的检测,为保障全市人民食品和饮用水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还为企业职工开展了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职工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为保护企业职工的健康,1减少职业危害,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二、免疫接种,让病魔远离人体健康

“计划免疫是每个孩子都应享有的权利”。***市疾控中心指导各预防接种单位严格按照国家免疫程序,提高适龄儿童各项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2008--2012年,累计接种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麻风、麻腮风、乙肝、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和白破疫苗等疫苗近160万人份。多年辛勤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实施,我市免疫规划针对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我市已经连续30年维持无脊灰状态,连续21年无白喉病例发生,连续13年无新生儿破伤风病例,麻疹、百日咳发病率达到了消除水平,有效地保护了我市儿童的身体健康。

三、悉心呵护,让爱的阳光照进感染者心房

自2004年以来,***市开展艾滋病高危人群、重点人群筛查和正常人群无关联HIV抗体检测工作,促进了艾滋病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管理和早治疗,有效地遏制了艾滋病的快速增长。中心防艾人员为了落实国家对艾滋病患者的“四免一关怀”政策,争取市民政局的支持,为符合救助条件的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争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至今已有18个家庭,20名感染者和病人领取了低保救助。

2006年***市疾控中心组织成立了内蒙古第一个感染者组织—“向日葵爱心家园”,并建立了“笑对阳光感染者QQ群”,感染

者可以在这里互相倾诉、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积极健康生活。2009年,*市疾控中心负责管理的向日葵爱心家园被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中央执行机构评为全国“优秀社区”。

四、科学防控,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

2009年9月14日***市报告了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9月19日报告本地聚集性病例,此后在本市部分学校出现甲型H1N1流感点状暴发。全市共发生聚集性疫情10起,报告确诊病例56例。***市疾控中心周密安排,严密防控,全体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不计报酬,放弃节假日休息,全力以赴地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有效遏制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集中爆发,推迟并延缓了疫情在我市的流行,疫情得到迅速控制,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受到市政府和自治区卫生厅的表扬。

五、围绕防病任务,各项工作硕果累累

***市疾控中心通过多种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卫生技术队伍建设。中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44名,占总人数的83.3%。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52名;有硕士学历人员27名,大学本科学历人员132名。形成了专业齐全、结构合理,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的卫生技术人员队伍。

***市疾控中心始终把科研工作作为疾病预防控制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中心的《饮用水中砷的阈值研究》科研项目获*市人民政府2008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市地区不同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的研究》、《***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基因型别研究》

分别获得***市2011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地区蔬菜农药残留现状研究》获得***市人民政府2012年科技进步三等奖;《***食品监测检验平台建设》、《***饮用水监测检验体系建设》重大专项科研课题和《***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军团菌污染调查》项目工作已结题,正在申报验收鉴定。

2008年以来,***市疾控中心荣获多项集体荣誉称号:2008年被全国总工会评为抗震救灾“工人先锋号”;2009年获全区第二届“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贡献奖”先进集体;2011年中心饮用水科获“***市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2012年 中心党委荣获全区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等。中心职工也获得多项荣誉。

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征文 第6篇

改善就医环境。孟兴庄镇卫生院首先改变院容院貌,自筹及财政配套资金新建综合楼2座,改厕改水,硬化道路及路面,安装取暖设施及热水供应站;实行首诊负责制、24小时值班制,增设服务窗口,使前来就诊的患者时刻都有人负责接待;简化服务流程,使群众既感受温馨又轻松看病,缓解了医患矛盾,病人满意度明显提升。

提高硬件设施建设。该院为了更好地实行分级诊疗制度,解决病人看病东奔西跑、既费时又费钱问题,让病人更好地就近接受治疗,引进了西门子螺旋CT、彩超、DR等大型医疗设备,改扩建预防接种示范门诊、中医科及医生工作站信息化平台等,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使门诊量、住院病人数明显增加,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维护了群众利益。

转变干部职工工作作风。该院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转作风、正行风、树新风,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及卫生系统“九不准”,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廉洁行医、文明用语、热情服务,让群众得到文明周到的服务,明明白白消费,杜绝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学习先进典型提升满意度。该院长期坚持学习身边人、身边事,用榜样的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认真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争做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学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争创优秀健康卫士。经过“学习先进典型”,使广大职工有了目标,工作更接地气,同时也涌现出为群众服务的好典型,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强化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该院先从学习开始,提倡自学、自修,并先后派出10名各科大、中专毕业生到市、县医院进修学习;培养全科医师10余人,自学大专本科20余人,请上级专业讲座2次,改变了原来的医疗模式,使全院医疗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征文 第7篇

基层司负责同志指出,各地要充分认识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即承担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同时,明确政府的责任,要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要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的两个作用,一是全面了解和掌握辖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二是通过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管理。

基层司负责同志强调,各地要以“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为抓手,推动乡镇卫生院的改革与发展,要通过活动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的目标。要把这项活动同乡镇卫生院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改善服务环境和条件,提高服务质量,使人民群众有感受,提高获得感;同时要不断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科学合理发放绩效工资,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当前,要重点做好几件事:一是严把质量关。各地要认真组织“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候选名单上报工作,严格报送程序,严格审核上报的各项材料,避免弄虚作假,使遴选出的第一批“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切实反映卫生院的实力和水平,切实体现群众的心声,发挥模范和标杆作用。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各地要配合我委做好活动宣传的各项工作,组织地方积极参加我委与健康报联合主办的主题征文活动,协调主要负责同志在健康报发表署名文章,并指导地方积极报送活动信息。同时,各地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活动有关情况,对于遴选出的第一批“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更要精心组织,多角度、全方位的逐一进行宣传和展示,力争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三是以活动为契机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各地要以活动为契机,以群众满意为导向,从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到医疗质量提升,从规范管理到建立完善新的运行机制,抓住重点环节、关键问题,逐一改善,逐个突破,争取有所作为,有所进步。

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 第8篇

一、防得住病, 使公共卫生服务可及

一是转变服务模式。以居民健康管理, 高血压、糖尿病防治为突破口, 变过去坐、等、守的模式, 转变为走、送、防的模式。变被动为主动, 最终达到感动式服务。

二是组建服务团队。全院组建16个医疗服务团队, 每个团队由一名医生和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及乡村医生组成, 包村到户, 不仅定期开展巡回医疗服务, 还要对辖区居民进行连续动态的健康管理。

三是村医签约服务。开展以完成工作量为主的乡村医生签约服务, 使乡村医生和村民间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关系, 充分发挥乡村医生的优势和特点, 不断提高村民的健康保障水平。2014年共签约11580户。

四是强化健康教育。为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全院印制各种健康教育处方18种, 全年开展健康教育讲座12次, 举办大型健康咨询活动4次, 办板报和专栏20期, 并张贴标语150条。

为做好慢病诊疗, 卫生院首创了“四不”和“四在”管理模式, 即确保高血压患者不漏查、不漏诊、不漏治、不漏管;开展首测在导医、确诊在临床、随访在村医、管理在公卫的新模式。全年共管理高血压患者3606人次。

二、看得上病, 确保患者有地方看病

一是改变现状。确保网底不破为首要之举。我们针对村卫生室存在的三偏现象, 即村医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偏低、学习意识偏差等问题, 由公共卫生科负责, 结合农村卫生特点, 每月定期邀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辅导, 做到逢训必考, 对不及格的乡村医生进行二次补课。

二是优化流程。卫生院为改进就医流程, 先后多次让医护人员亲自体会就诊感受, 通过收集群众意见改进工作。我们优化了入院、出院、报账等流程, 并通过修建人行天桥、合理分布各专业诊室和医技检查室, 大大方便了群众就医。

为夯实临床支撑科室, 先后投入DR、C臂、五分类血球、彩超设备, 增强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减少了病人来回奔波于上级医院与基层医院之苦。

三是主动服务。在全院开展多送病人一程服务、微笑服务、电话追踪服等一系列活动, 不仅让患者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而且也得到人文关怀。

三、看得起病, 看病就医方便经济

加强宣传确保参合率是前提。在新农合报账窗口, 各村卫生室定期更换宣传内容, 每月公示本镇、本村报账情况, 使全镇参合农户不仅及时对相关政策有所了解, 而且增加了资金使用透明度, 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全镇连续5年农村居民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

更新观念加强监管是重点。卫生院严格执行“四合理” (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施治、合理收费) 规定, 每月进行处方点评, 每季度对不合格处方在全院公示, 并推行药师进临床和病房服务。

频推便民惠民举措是亮点。通过临床路径、单病种限价收费, 达到了三升三降 (门诊人次、住院人次、老百姓实际报销比例与去年相比上升, 门诊人均次费、住院人均次费、药品占医院总收入显著下降) 的目标, 使医改红利惠及更多百姓。

四、看得好病, 医疗服务安全可靠

不断提高技术是重点。2014年卫生院选送了9人到四川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及重庆等地医院进修学习, 全年用于进修的费用达50多万元。还多次邀请市、县人民医院的专家来卫生院查房、讲课、传授经验。

强化医疗质量是关键。我们通过重基础质量、抓环节质量、改终未质量, 进一步提高了医疗安全。从2015年3月起, 全院使用PDCA管理工具, 进行基于缺陷追踪的全程医疗质量管理, 以出院病人就诊为主线, 各职能部门针对患者就诊过程, 查找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 进行认真分析, 提出整改意见, 进一步确保了医疗质量。

加强医患沟通是方法。医圣希波克拉底有这样一句名言:“医生有三件法宝, 语言、药物、手术刀。”为何将语言排在第一, 而非药物和手术刀?我们反复引导职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进而明确医生的职责, 在全院倡导人文医疗。同时邀请律师及相关专家授课, 提高医患间的沟通技巧;通过设立群众信箱、投诉电话、住院病人问卷调查等形式, 广泛听取意见, 不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落实国家卫计委《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要求, 不断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探索分级诊疗是出路。新医改实施以来, 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得以缓解, 但“看病乱”却依然突出。我院积极与市、县5家医院签定双向转诊协议, 明确责、权、利, 通过探索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 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上转绿色通道, 为下转病人提供便利条件。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 群众就诊意愿不断增高, 经过测评和民义调查, 满意度达98%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 诊疗人次不断上升, 门诊从2014年一季度的54680人次上升到2015年的69793人次, 增长27%;住院从2014年一季度的1554人次上升到2015年的2313人次, 增长49%。药占比仅有29%, 门诊人均次费、住院人均次费下降17%。

建设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第9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所在,是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举措。新医改以来,福建省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此进行总结,对“十三五”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医改以来,在缓解基层人才薄弱问题上,福建省陆续实施了许多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如全科医生培训计划、千名医师帮扶乡镇卫生院、万名乡村医生规范培训等,取得了一定成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数量和结构有了很大改变。根据福建省卫生统计提要显示,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9855 人,比2009年增长113.17%;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8001 人,比2009年增长 35.62%。基本医疗方面,2014年基层医疗机构共诊疗人次数10818.9万人次,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为1415.6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511.28万人次,增长56.54%,占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6.7%;卫生院诊疗人次为2416.9万人次,比2009增加419.89万人次,增长21.23%,占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11.4%。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人次数1368.9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了61.75%;乡镇卫生院门急诊人次数2356.1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了21.23%。[1]

可见,2009年以来,在新医改精神的指导下,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人才保障机制滞后,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现象依然严峻,全省普遍存在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和人员编制紧张等问题。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问题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总量不足。 2013年福建省基

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床位数为0.86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337人,每千人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为0.312人。而2013年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床位数为0.99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06人,每千人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为2.05人。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与全国平均数相比,差距甚远。访谈中有的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表示,由于缺乏医技人员,有了医疗设备,也没有人懂得操作,造成资源浪费。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每人每天担负诊疗人次14.01人次,比2013年增加0.41人次。卫生院医师每人每天担负诊疗10.03人次,比2013年增加0.71人次,卫技人员工作负荷量大。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面临着“招人难、留人更难”的困境,尽管每年都提供大量编制用于对外公开招聘卫技人员,实施“五个一批”措施,并放宽招聘条件,将招收人员学历要求从本科下降至大学专科,同时为稳定新录(聘)卫技人员队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制定了许多政策。如福州市要求“新录(聘)用人员在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自录(聘)用之日起计算,在最低服务年限内,原则不予办理辞职相关手续。如特殊情况,须经组织研究同意方可辞职或解除聘用合同。若未经同意,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一律按照自动离职处理”。但每年实际招收数仍与计划招收数相距甚远。每年计划招收的卫技人员大部分为临床医生、影像医生(放射医生、超声医生)及检验医生等紧缺型卫生技术岗位,大多数医师岗位没有招到人员。紧缺岗位如临床医师和B超医师几乎无人报考。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称中高、中级岗位结构比例偏低。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取决于各自的职称等级,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行的职称比例不合理,缺少高级职称人员,限制了医护人员发展空间。比如福州市事业单位一般的高、中、初级岗位总体结构比例为9:36:55,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中、初级岗位结构比例为5:28:67,比例少于其他事业单位编制。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的主体是近年来加入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年龄相近,三、四年后都将取得中级职称资格,中级职数竞争激烈,且有限的中级职称职数用满后就无法聘任,更无法报考高级职称资格考试。据调查,目前福建省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中级职称岗位已聘满。受高、中级岗位职数的限制,卫技人员考取高、中级资格后却难以评聘上岗。许多乡镇卫生院院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都认为,现行规定的职称职数总数太少,而初、中、高职称比例也不合理。机构存在大量的中级、高级待聘人员,而副高级职称人员也觉得自己已到顶点,没什么奔头了,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也无法安心在基层服务。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机会少,卫技人员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慢。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少,目前的医务人员工作任务重,服务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以来,门诊人次数逐年攀升,致使基层卫技人员的基本医疗业务量激增。医务人员除了为辖区居民提供日常诊疗服务外,还承担着为辖区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处理、卫生监督协管、65岁及以上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等12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所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是按户籍人口予以核编,即:每万人核编7-10名卫技人员。但福建省是人口流入大省,因此,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服务人口远远超出了核编的工作任务。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无法安排医技人员去参加学习、进修或者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技人员外出培训多数为短期或以会代训的形式,客观上影响了卫技人员的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和锻炼。此外,基层医疗机构科室多数设置不够齐全,仪器设备相对落后,就医环境普遍简陋,到基层就诊病源数大大减少,且基本为常见病,导致基层单位卫技人员临床经验积累不足,在医疗服务水平方面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模式滞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福建省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医疗资源下沉,引导居民有病先到社区首诊,从而推动“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由于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全科医生总量严重不足,且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多以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健康管理、 营养咨询等相关知识、技能则相对欠缺;全科医生多数为各科室的骨干医生,忙于开展日常业务工作,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的意识不强,没有真正成为居民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也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

(1)基层医疗机构员工收入偏低,积极性受到影响。 在绩效总量限制下,与其他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偏低,员工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在基层医疗机构,扣除个人所需缴交的社医保、住房公积金,高级职称医师实际工资为5572元/月,中级职称医师为4392元/月,初级职称为3382元/月。据了解,在同样有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保障的情况下,有B超资质医生市场月收入水平在10000元左右,省市医院的护理岗位平均工资均达7000-8000元,工资待遇的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卫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全额拨付的机构绩效工资较平均,无法拉开骨干医生和一般医生收入差距,造成骨干医生收入下降,更是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调研的机构普遍认为,由于医患关系紧张,相比之前,很多病现在能看也不看了,建议病人去上级医院,无形中又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2)空编现象突出,临聘人员多。福建省基层医疗机构都面临着人员正式编制少和大量聘用临时人员问题。我们调研的基层医疗机构总编制人数 354人,其中在编在岗人数 221 人,占编制人数的 62.42%,实际在岗人数 329人,其中临时聘用人员

88人,占实际在岗人数的 26.74%。在调查的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除了两个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编,其他均存在空编现象,其中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编的原因是之前是企业的医院转型而来,人员太多,但其中许多不是医疗技术人员,而是辅助人员,更是增加机构的负担。临聘人员一般都面临工资待遇不高,没有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等保障,因此,这些人员更不安心工作,流动性大。这更不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乡村医生福利待遇低,卫生院难以对其进行管理。乡村医生没有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社保医保得不到保障。大多数村医不愿意纳入药品零差价管理,公共卫生实施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同时,乡村医生老龄化严重,影响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村医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处境。

此外,由于近年来卫技专业毕业生资源紧缺,而省市医疗机构的不断扩建吸引了大量的卫技专业毕业生,而每年为数不多的新进人员还需参加为期2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才能参加中级资格考试,致使基层卫技人员极度短缺。

总之,由于基层硬件环境较差、工资待遇偏低、个人发展受限等不利因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普遍对工作不满意,鲜有安心在基层工作的,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不到、留不住”医疗人才。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待遇水平

北京大学李玲(医改方案主要设计者之一)教授说,在中国,只要激励机制正确,基层医务人员和院长就能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当然,激励机制的关键是方向和目标要准确[2]。因此,完善财政支付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对于发挥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在国外,医院的人员支出一般占总支出的60%以上,而在我国,这个比例还不足30%。[3]在当前事业单位绩效总量的情况下,应适当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和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如江苏省徐州市就明确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控高线确定在本地区基准线的150%。[4]

(2)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政策。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医疗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纳入绩效工资总额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增量部分用于二次分配,允许基层医疗机构自主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和奖金分配办法,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体现多劳多得。

(3)赋予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及院长(主任)一定的自主权,实现绩效考核与经费分配权的对等行使,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强化其管理责任。

(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称比例

(1)增加基层正高职称和中、高级职称职数。根据工作量和实际需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标准,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需求。如果编制零增长,建议空编内专技临聘人员享受与在编在岗人员同工同酬待遇,工资福利均按在职同类人员职称每年的平均工资标准发放,基层财政根据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年平均工资标准计算,按空编内实际外聘人员数补助经费,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

(2)赋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较为灵活的用人政策。为了吸引和稳定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队伍, 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本单位的岗位需求、个人表现等经考核通过后可以单位内聘的形式聘任高、中级职称,并享有相应职称的工资待遇,所需经费由财政专项补助予以下拨(解决)。同时规定,凡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提前一年参加中级资格考试和高级职称考试;而对于在基层评完职称服务未满5年的到二、三级医院就职给予降级使用。

(3)为了保障村卫生室网底建设,允许各地区为村医核定专门编制,用于引进医学生和招聘具备执业资格人员 。三是组织开展空编问题专题调研督查,督促空编地区对符合岗位要求的编外人员开展公开招聘工作,纳入编制管理。[5]

(三)加大基层卫技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

(1)加大培养力度。一方面,鉴于现阶段医学本科生难以下沉到基层,可考虑定向培养大专“3+2”,补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另一方面,建立医疗联合体。县(市)级医院招聘的本科医学生在县(市)级医院经过一年的锻炼后,再分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其关系仍隶属于县(市)级医院,让他们安心在基层服务。

(2)加大培训力度。新医改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许多医务人员得到了培训机会,提高了工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但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数量少无法外出培训等原因,基层医务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还是偏少,他们反映护理人员及医技科室人员培训的机会更少。因此,今后政府政府要加强对基层卫技人员的培训,制定有效和长远的培训计划和各种类型的培训模式。一是盘活现有基层人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利用院镇(街)协作,邀请省市三甲医院专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举办讲座、传授医学新知识、解惑疑难病例,有针对性地安排基层医技、药剂、护理、公共卫生等人员专业特点,进行短期培训,有效促进现有卫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水平;二是加强对中、青年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输送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脱产进修深造,开展适用技术培训、转岗培训及医学学历教育等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卫技人员的诊疗水平。

(四)积极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着力转变基层全科医生的服务观念,推广以人为本,树立“亦医亦友,亲情服务”的基层卫生服务人文理念。一是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和社区(乡村)医生组成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采取预约、主动上门服务等形式,开展基层签约服务,不断改进和提升全科医生居民健康管理、营养咨询等方面医疗技术水平,为居民提供全面、连续、及时且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全科医生“守门人”作用。二是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完善和落实家庭医生基层签约方式、服务内容、绩效考核、医保支付等方面政策,加强对家庭医生的考核管理,完善家庭医生岗位的激励机制,鼓励家庭医生多劳多得。

(五)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访谈中,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都表示,为了减少医患纠纷,他们都尽量把病人往上级医院转,造成了新的“看病难、看病贵”,这有背于新医改的精神。因此,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宣传,增加医疗透明度,使社会给予医务人员真诚的尊重和认可;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卫生工作、支持卫生工作、参与卫生工作的良好风气。

总之,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短缺等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多措并举的系统工程。只有重视并不断加强此项工作,才能真正让更多的医疗卫生人才热爱基层、奉献基层、服务基层,从而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分级诊疗”顺利实施,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根据福建省2014年卫生统计提要整理.

[2] 李玲.健康强国:李玲话医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4.

[3] 刘益兵,吴伟.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卫生人才,2014(10).

[4] 刘益兵,吴伟.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卫生人才,2014(10).

上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毛概作业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