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2024-06-25

高三政治经济学知识点(精选6篇)

高三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第1篇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①作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②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③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因而也不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3)运用商品两个基本属性说明有关现实问题

一、名牌战略(或为什么重视产品质量?)①企业:长期稳定的市场、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信誉和形象(无形资本)→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高质量的商品更容易实现价值,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巨大的经济效益,重大的社会影响。②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的新形势,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③消费者:高质量的商品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知识链接: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结合“劣质奶粉”事件等)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假冒伪劣商品割裂了二者的联系;产品的质量关系到经营者的信誉与形象,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属于不公平竞争,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产品的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国家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表现;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市场经济自发性表现。应加强法制性;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市场交易的原则的;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的。也是属于不当竞争;国家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是行使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与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产品越来越便宜

(3)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创造商品的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盈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4)正确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量、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无论哪个劳动生产率,其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即使用价值)就越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关系。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例。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这就会引起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无关,因为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③社会劳动生产率不管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这是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在引起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变化的同时,也带来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反向变化,但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决定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个别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个别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总量变化,则会使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发生相应变化,故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成正比关系。

3.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2)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职能。(原因:货币是商品,有价值;执行的货币:观念的货币)②流通手段职能。(执行的货币: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

4.纸币: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只是货币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能在商品交换中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等货币的某些职能。

5.纸币的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销售的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货币流通规律)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

①含义: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实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②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A、纸币发行量超过待售商品总量的增长;B、待售商品总量和货币发行量都没有增加,但人们惧怕物价上涨,把货币尽快出手,货币流通速度加快。③通货膨胀的危害: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使价格信息失真,破坏社会正常经济秩序,造成经济混乱和效益低下,危害社会稳定。④控制通货膨胀的方法:首先要控制纸币发行量,使之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数

量增加,价值减小,价格降低。

(2)通货紧缩

①含义:商品和劳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②原因:宏观经济环境由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国外经济危机传导的物价下降→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低迷,消费不振,固定资产投资放慢,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③影响:商品价格下降,产品积压,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居民“惜购”心理,导致市场销售不振;下岗职工增加,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抑制社会总需求,制约国民经济增长。④措施: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7.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等价交换的原则并不存在于每一场合,而是从整体上说的,要从商品交换的本质上来理解。

(3)价格和供求关系相互制约。

附:价格的形成和哪些因素有关?价值(决定作用、基础)、供求关系、纸币发行量、国家宏观调控、商品经营者的策略和消费者的购买心理等等。

(4)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5)价值规律的基本作用:①调节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在各部门的分配。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交换。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手段: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改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水平③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价值规律的三个基本作用概括讲就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8、货币与纸币的关系

(1)区别:①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而纸币只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②货币是商品有价值,而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③货币具有五种职能,而纸币是代替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2)联系:①纸币是货币形态的演变,是国家强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②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9、价值、交换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价值不是自我表现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的大小是由价值决定的。

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由货币来表现,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价格,价值决定价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地说,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价值大小成正比。

可见,价格和交换价值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只是交换价值产生在物物交换时期,价格是通过货币表现出来的价值。

10.价格与需求的关系

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关系(负相关)

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但不同商品的需求两对价格的变动的反映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教大。

②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增加对互为替代品的需求;会减少对互补商品的需求。

二、我国的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二、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它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①必要性:一切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②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③意义: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5.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6.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7.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①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②地位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经济形式”)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扩大就业、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具有重要作用。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8.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①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必然性: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评价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是否适合现实的生产力状况。具体原因:Ⅰ、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Ⅲ、“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9.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1)按劳分配: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2)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3)按生产要素分配:凭借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①劳动: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收入。②资本:私营企业主取得税后利润;利息;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③土地:出租土地、房屋取得的收入。④技术、信息:科技、信息工作者提供技术和信息取得收入。⑤管理: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4)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分配。

10.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等多种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1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1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平等性:①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平等。②决定:这种平等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③表现:A、地位平等;B、等价交换(2)竞争性:①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②原因: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③作用: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A、价值决定价格:竞争→压力→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 B、供求影响价格: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保证价格变化的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尽快得到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④原则:公平竞争。⑤负面效应:盲目竞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竞争会导致垄断,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法制性:①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②作用: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原则的依据和准则。③要求: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4)开放性:①含义: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②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A、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的要求B、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C、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要求。

13.知识运用:如何认识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1)含义①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或者不让紧缺的原材料等产品流向外地,或者不让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参与竞争,或者对外的产品采取歧视措施,人为地分隔市场。②行业垄断(部门垄断):资源垄断性部门和市场集中度高的部门,限制竞争或搞垄断价格。(2)危害①否定了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等价交换原则②排除竞争,保护落后,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③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④违背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发展要求,割裂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阻碍资源优化配置(3)措施①宏观调控;②依法治国;③以德治国。

14.市场经济的特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15.国家的宏观调控:(1)含义: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2)必要性: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存在固有弱点和缺陷①自发性:产生不正当经济行为;扩大收入差距,造成两极分化,引起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②盲目性: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分散的,各自独立,信息不全,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③滞后性:事后调节,有时间差,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3)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要求发挥市场的作用,但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克服市场的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4)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5)手段:

经济手段:①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

济活动的措施。②内容:A、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等);B、经济计划:十年规划、五年计划、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等

法律手段:①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②作用: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行政手段:①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用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②特点:直接、迅速③要求: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④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改革主要是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法律和经济手段。

结论①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③宏观调控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16.为什么说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③市场经济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的基本特征有: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可以使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第三,共产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三、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及其作用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表现)①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②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③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基本特征)。大中型企业一般都采取公司形式。

3.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1)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把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持有股票的人)以自己所持股份的数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它是由持有公司股票的成员组成;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是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或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4.股票和股票价格(1)企业:筹集资本的一种形式,不可退还的永久性证券。(2)股东:入股凭证,是取得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和分享公司的盈利。(3)居民:投资,是为了获得收入→股息或红利;(4)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

5.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的作用: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法人和竞争主体,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2)股份制本身不具备制度属性,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6.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1)地位和作用:国民经济的支柱。(注意: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①控制国民经济命脉②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③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基础.④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重大的经济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重大的政治问题)。

(2)目标和措施:①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抓大放小”,“有进有退”,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③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7.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的含义: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2)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①对企业来说,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②对国民来说,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创造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对社会来说,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增加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①科技:依靠科学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单纯依靠增加投资,铺新摊子,扩大规模,增加人员、设备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也叫外延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在外部规模不扩大,人员、设备不增加的前提下,主要依靠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进机器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也叫内涵型增长方式)转变。②管理: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4)实行兼并和破产,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①企业兼并和破产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价值规律的作用)。②企业兼并和破产只是手段,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③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再就业工程

8.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

(1)作用意义:①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开发企业的金钥匙。②有利于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维护公平、平等、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④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2)表现: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名牌战略。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谁的产品好,谁的质量高,谁的牌子过得硬,谁就有竞争力,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名牌产品质量优,信誉高,竞争力强。名牌产品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发展需要名牌,民族振兴需要名牌,国民消费需要名牌,国际竞争更需要名牌,因此,企业产品开发要以创名牌为主导。

(3)措施:①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②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③自觉遵守“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④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9.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1)正当竞争:①含义:经营者在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的前提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技术进步为目的,用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②方法: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③意义: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利益,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2)不正当竞争:①含义:经营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②方式:通过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的形式,采取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的手段牟取高额的利润。③危害: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不能增加社会财富,给现有财富带来巨大浪费,是法律所禁止并要受到法律制

裁的。

10.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业务素质

11.我国国有企业:

一个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两对关系:①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②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

三个地位:党组织—政治核心;厂长—中心;工人阶级—主人翁

四、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的划分:我国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行各业的性质,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2)我国农业的现状

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较脆弱,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仍相对滞后。表现:首先,我国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其次,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最后,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3)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措施(三农问题)

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新的提法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①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③增加农业投入。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⑦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⑧完善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

(4)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缩小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

②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的发展。

③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繁荣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④有利于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整个国家的安定。

⑤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5)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

①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

②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转移农村劳动力。

③坚持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

④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⑤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⑥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力度。

3.工业的主导作用

(1)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2)如何发展我国的工业:

①大力振兴我国的支柱产业:建筑业、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石油化工、信息产品制造等。

支柱产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栋梁,支撑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厦。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支柱产业的发展水平。而这些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恰恰又是比较薄弱的。只有极大地提高支柱产业的发展水平,才能缩短我国同工业发达国家的距离,早日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①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

②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③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处理好经济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关系

④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⑥发展循环经济。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②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③有利于保证我国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④有利于扩大就业,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⑤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⑥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分层: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信息业);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及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服务的部门。

(2)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必然性:第三产业的普遍兴起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的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3)我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①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发展农村旅游业的意义:(农家乐)

①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②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④有利于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5.优化产业结构

要进一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6.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这是劳动者依照劳动法享有的最重要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提高职业技能的意义:首先,从国家的角度讲,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其次,从劳动者个人角度讲,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

提倡遵守道德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讲,其重要意义在于: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其次,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讲,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7.劳动合同制度

(1)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的原则(核心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平等自愿原则的延伸和结果);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2)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

①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④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8.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原则和作用:

(1)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2)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既要有利社会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4)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①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②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增加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③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9.扩大就业

(1)重要性

①就业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

②就业是民生之本

③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现状的严峻性

①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3)措施

①发展经济,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②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④发展中小型企业;⑤国家要采取“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⑥劳动者要提高自身职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意义:①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②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开拓农村市场,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③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保证国民经

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和整个社会的稳定。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措施。

1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科技缺乏自主创新,国际竞争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2)重要性: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③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④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具体措施

①国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等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等

②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向集约型转变。

③个人: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关键是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这就需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超越;要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12.从产业角度分析:怎样才能做到“三个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1)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大力发展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

(3)调整工业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发展水平。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有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

(5)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13.弄清几个综合经济指标

1、社会总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用货币来表示就是社会总产值。

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3、GDP和GNP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能反映三大产业的水平和劳务成果,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便于进行国际经济的横向比较。

但GDP不能衡量社会成本;不衡量增长的代价和方式;不衡量效益、效率、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不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不衡量价值的判断,例如社会公正,例如幸福;不衡量分配等,因此,GDP要让位于绿色GDP。

4、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扣除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它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以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国民收入的积累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用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用于社会物质储备三个方面;国民收入的消费包括用于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部分。

高三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第2篇

两个属性:价值和交换价值

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越大,价格也越高,越小,价格也越低,成正比

3.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如铅笔的使用价值是可以用来写字,面包的使用价值是可以用来充饥,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4.货币: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但它比较特殊,它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苹果与面包价格不同,用货币衡量出来的货币有两个职能:一是价值尺度,二是流通手段

5.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发行量需要符号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如果印的钱过多,导致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稳定。印的过少,导致通货紧缩,影响商品流通,所以钞票不是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

6.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当供不应求时,出现商品太少,买商品的人多的情况,这时候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当供大于求是,出现商品太多,买的人少的情况,这时候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7.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比如李凯生产一部汽车需要花30天的时间。李凯生产一部手机的时间需要花10天时间,那么这部汽车在市场上的价格是这部手机的价格的3倍(可以假设汽车3万元,手机1万元)。也就是说生产一件东西,如果花的时间越多,那么它的价格也就越高。但是价格也受供求关系影响,当市场上卖汽车的很多,卖手机的相对少的时候,这时候汽车价格可能会稍低于3万,手机稍高于1万,但汽车价格基本还是手机价格的3倍

8.当一件商品价格上升时,买它的人会减少,这种商品的生产规模也会相应地减少;价格下降时,买它的人会增多,这种商品的生产规模会增大

9.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越高,因为系数低,说明花在吃饭上的钱很少,剩下的钱可以用在娱乐上、装修、购买奢侈品

10.中学生的消费观: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度消费,同时不可以盲从别人,消费的时候要理智,平时消费中;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比如尽量少买或者不买对环境有危害的商品。时刻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每一分钱都是用汗水换来的,不能随意挥霍。

11.在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地位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90个2017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90个。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12.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即国有经济能控制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记忆方法:共产党现在绝对控制整个中国,国有经济是被共产党管理的,所以国有经济也肯定能控制得住全国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力)

13.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2)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有得于(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有利于增加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理解这句话的方法: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在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为什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呢,因为中国共产党信奉的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是社会多数财富要被国家来控制,所以就有了公有制为主体这么一说;为什么又提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呢?因为只经济成分越多,才会越活跃,大家相互竞争,这样经济发展的才会好,所以就有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一说)

15.中学生的择业观(你是如何看待择业的?当代青年如何择业?如果是你,请谈谈你的择业观?当代学生如何选择职业?)碰到这样的问题应该这样回答:我们选择职业时,要根据个人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能力,灵活选择职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正当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要平等看待每个职业。

16.储蓄,便捷的投资方式(记忆方法:哪都是银行,随便把争存进去就OK了)

债券,稳健的投资方式(借给别人钱,别人还钱的时候要多给我一部分,我是一个稳健的人)

股票,高收益和高风险的投资方式(股票升值,我赚钱,贬值我赔钱,时高时低)

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方式(为防意外,买保险,这样即使天塌了,有保险公司顶着)

17.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18.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19.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

20.请回答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或者问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又或者问:请回答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答(1)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3)这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4)实践证明,这种分配方式对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21.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特征

22.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3.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称市场经济。(不必背下来,理解就行了,理解方法:国家制定好规章制度后就不管市场了,任由各个企业,个体去竞争,达到商品供求平衡。但是,在我国实行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即国家有一家干预市场,并不是理想中的市场经济)

24.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三个弊端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什么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意思就是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引导市场发展方向。比如说全国猪肉价格上涨,百姓抱怨太贵,这时候国家可能会出台一些打击投机倒把的企业或个人,稳定猪肉价格,这算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方式)

26.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7.经济全球化积极影响: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分配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发达国家财富更多,发展中国家状况更糟,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两极分化是指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28.中国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9.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30.国家根本属性:阶级性

31.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聪明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2.人民民主专政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33.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4.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权利与义务不可分离(不可能只享有权利不遵守义务,也不可能只遵守义务而不能享有权利)

3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理解方法:所谓区域自治,也就是一帮人让他们自己选出一个老大,共产党有什么事情需要通知,就告诉这个老大,让老大传达给这一帮人)

36.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记忆方法:民族之间出现关系就像两个人闹矛盾一样,这时候就要解决,让两个人重归于好,首先要把两个人摆在平等的位置看待,团结高于一切,不论是国家还是集体,只有内部团结了才能强大;第三,当两个人意识到合好对大家都有好处,即能共同繁荣,这样劝起来就比较容易被接受)

37.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38.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答:(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2)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记忆方法:意义是多方面的,回答时先把大的方面答出来,再答小的方面,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所以先从国家角度叙述意义,国家的对面是少数民族,所以答完国家后再从少数民族的角度去叙述,第三点再从整个民族角度叙述,也就是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关系。第四点自由发挥,想不出来就写)

39.在我国有宗教信仰自由,即信与不信,是自己的事,别人没有权利干预,想什么时候信就什么时候信,想什么时候不信就什么时候不信,想信哪个教就信哪个教

40.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41.我国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42.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并且是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4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即哲学不仅是一种观点,同时也具有研究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我们普通人通常都有自己的观点,普通人之所以不是哲学家,是因为不具备哲学的另一个要素:方法论,也就是说普通人没有研究方法,没有对自己的世界观做更深入的思考。普通人中的一小部分人对方法思考的人就是哲学家)

44.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不可分割

45.哲学比具体科学范围更广,是对具体科学的升华。具有普遍性

46.哲学:共性;一般;普遍

具体科学:个性;个别;特殊

即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47.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原因:因为我们一般都是先研究具体科学,掌握规律后才上升到哲学高度,所以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48.哲学为世界观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9.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50.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哪个属第一位,也可等同于意识和物质哪个是第一位

51.马克思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观点,这种观点称为唯物主义

52.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的发展按时间顺序经历了三个阶段,它们是(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但它没有科学依据

5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即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它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这种唯物主义具有局限性

5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真正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2017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90个普通高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6.唯心主义:意识是第一位的,意识决定物质

57.判断一个人的话,一种观点是不是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方法是:文字里含有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是唯物主义,含有意识决定物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

58.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所有物质都在运动,静止的物质也在运动,因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59.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发产物

60.意识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62.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63.实践三个特点:(1)具有主观能动性(2)具有客观物质性(3)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这么理解第三个特点:人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人的成长也是从出生时的无知慢慢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们想做一件事,是根据之前的经验,不论是自己的经验,还是从书本上看到的历别人的教训,不论哪种情况,都说明了一点,那就是与以前存在关系,所以实践也是一种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6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即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5.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标和归宿

66.真理是客观的

67.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理解记忆:我们对一个规律的认识是在反复的思考验证后才真正认识的;即使我们认识了某一个规律,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个规律等着我们去认识,所以具有无限性;我们每认识一个规律,在认识的世界中,我们就前进了一步,所有具有上升性)

68.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记忆方法: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事间都有联系,所有具有普遍性;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具有客观性;纷杂的说不清的联系,体现多样性)

69.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0.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

71.矛盾也叫对立统一(以后见到对立统一,也就是见到矛盾,就如想去北京旅游,但不知道路怎么走,这时候会有两个问题一:请问北京怎么走;二:请问中国的首都怎么走,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72.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73.矛盾的对立性也叫斗争性,统一性也叫同一性(类似于北京,首都,两种叫法,一个意思)

74.矛盾的斗争性或对立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75.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贯通

76.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从而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

77.矛盾的两点论:矛盾具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78.矛盾的重点论:在认识和改造事物时,要抓住主要矛盾

我们在处理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79.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0.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即抛弃消极的不好的东西,保留积极的,优秀的东西

8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动力,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82.现在总结下前面谈到的哲学上的一些观点:第58点:运动的观点,68联系的观点,69发展的观点,71矛盾的观点

83.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如高楼大厦,社会上人们拥有的财富,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等;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如一个社会的_潮流,社会的某种风俗等)

8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85.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保证,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8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87.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88.一个答题技巧:在问题中有提到人民群众,就要把84,85,86句写上去,如为什么我们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或坚持群众路线的意义等,只要材料中叙述的主要_是人民群众,把上面提到的三点都写上去不会错。这是人遇到人民群众的考点,当考试时遇到其它的考点时,把想到的与这个考点有关的观点用自己的语言写上去,句与句之间要有逻辑性,不可乱写。

89.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高三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第3篇

关键词:知识体系,整合依据,归纳措施

关于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 很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过程中, 都接受过有关的专家培训, 但专家多是从教材主编的高度及角度进行讲授, 理论性极强, 而实用性有限。为此,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和备考经历, 从提高备考成绩角度重视对知识体系的整合,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本人的认识和具体措施, 与教学同仁共同探讨。

一、探究归纳知识体系的依据

1. 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说明》指出:政治考试在命题指导思想方面强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程度, 以及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能力要求上, 包含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四个方面。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 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因而这一能力目标既检测受试者的思维速度与品质, 以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 又是对学习意义的深化。

由此, 我们认识到, 教材基本知识是教学的资源, 也是命题的依据。所以, 备考教师应将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 便于学生在作答时全面、准确、有效地调动相关知识。

2. 思想政治教材的要求

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体系, 但在备考过程中, 有些知识体系按教材的基本框架直接归纳, 包含的考点显然不会全面。需要教师在尊重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再进一步完善, 使其知识体系更全面。

例如: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1)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应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 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不断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3)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4) 坚持正确的方向, 既要克服“守旧主义”, 也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这一知识的整合就涉及“文化生活”第四课和第五课的内容, 如果按教材的知识体系直接归纳, 学生只会回答第四课“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相关内容, 而不会从第五课“文化创新”的字里行间提炼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

3. 全国各地高考题的要求

纵观高考政治主观题, 从中更加悟出建立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很少有高考题用一个考点分析, 多数是多个考点的综合运用。下面以2009年全国文综为例 (略改编) 。

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 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在中央统一部署下, 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 紧急调拨资金、物资, 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 全力抗旱救灾, 取得显著成果。2009年3月, 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 在紧急抗旱时期,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 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 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 (12分)

考后通过阅卷反馈发现, 对于此题的作答, 有些考生联系不到“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这一采分点。如果教师将关于政府的知识系列化, 即按照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权威政府进行总结, 考生就不至于丢掉“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这一采分点。

4. 考生备考的要求

2012年“一模考试”大连市网上阅卷时, 尽管从网上看不到是哪个学校的考生, 但是从考生卷面的反馈可以分析出, 很多考生的基本知识尚没有形成体系, 或者说很不全面。其实, 对于考生来说, 复习时间比较紧张, 应归纳出知识体系, 以便于学生记忆, 而不要担心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这种知识体系不是教师“填鸭式”地传授给学生的, 而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整合出来的。通俗一点说, 考试的答案就是考生将储备的知识用一定的方法迁移到一个新情境中, 而整合知识体系也便于考生在短时间内调动相关知识。

例如关于缩小收入差距, 实现社会公平的问题。这既是经济问题, 也是政治问题;既是长效热点, 也是高频考点。要想答好此题, 必然涉及很多节课的内容。具体分析如下: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的“影响消费的因素”;第七课“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中的“财政的作用”;第十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加强宏观调控”等考点。笔者以教材为基础, 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整合, 并提出了相应的做题要求, 要求考生在回答时要审题, 不能照搬材料, 要注意资料的背景变化。令人欣慰的是, 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38题的答案, 就是归纳知识体系的最好体现。

二、整合知识体系的步骤

1.“地毯式”扫描考点

以考试说明的考点为依据, 立足课本, 引导学生细致地梳理所有考点, 做到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消灭盲点。

2.“一线串珠法”归纳考点

在“地毯式”扫描法复习考点的基础上, 由师生互动, 用“一线串珠法”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 便于学生准确、全面记忆知识点。有的教师为增强复习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用图表形式总结知识体系, 但这可能使学生在调用知识体系时会出现政治术语模棱两可、只能说出大概而不能准确应用的遗憾。因此, 最理想的知识体系的呈现方式还是文字形式, 学生更容易记忆和运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正确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 建立完善 的知识网络, 打破课或单元的限制, 使零碎的知识互相联系, 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序列化, 在考试中也便于考生提取、运用, 形成综合运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设置情境运用知识体系

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 要求考生对知识体系的复习要稳扎稳打。因此, 教师要选择相应的背景资料, 引导学生做相应的训练以巩固知识。例如, 复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体系后, 我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背景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 说明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 使学生能够将与民生相关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体系记得住、说得出、写得对, 实现会而对、对而全、全而美的目标。

4. 高考题印证知识体系

历年各地的高考题更权威, 资料更齐全, 更有说服力。在高考时, 有的考生认为, 与其他自编训练题相比, 高考试题的风格完全不同, 觉得很不适应, 备考教师也有这种感觉。这一方面是考生的应试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也说明高考题设置水平之高。所以, 在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相应的内容, 选择三年高考真题, 对高考试题进行“实战训练”。把考纲、知识体系、真题进行有机结合, 通过活用真题来巩固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高三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第4篇

【关键词】结构图 学生 建构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61-01

高三政治复习中似乎一讲就懂、一看就会,却一做就错,这样的顽疾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不深,分析不透,简单重复,不重视思考,别人指出关键才豁然开朗;二是知识不成系统,胡乱堆砌,用时找不着,不重视联系,别人建起联系才理清思路。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联系、建构知识体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想长久地保持信息,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信息进行合理组织,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建构成一个整体,这一思维的过程可以通过绘制知识结构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也是再次理解、加工所学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分析、归纳、概括、联想,从而同化、吸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学习理论的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一、简单的图,丰富的阐述

图一是一位同学在复习完“影响价格的因素”后所画的“价格形成原理”的结构图,这张图非常简单,只有三个概念(价格、供、求)四个字,却概述了一框题的内容,也是《经济生活》的第一个重要原理。这个结构图在黑板上一画出来,就有同学质疑:决定商品价格的是价值,图中漏了商品价格形成的一个原因,而这位学生的解释是: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供给方即生产者生产的效率直接决定了商品的价格,效率越高自然价格越低,反之亦然,当然这也受到需求方即消费者的影响,供求双方的博弈影响商品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反之亦然。这位同学的图极其简单,但其阐述却是极其丰富的;有些同学在这张图中只看到供求对价格的影响,而没有看到价值对价格的决定作用,因为他们的结构图是这样的:

图二似乎完善了,但却是真正简单机械,缺少思考体现的,只是把书上的内容简单地罗列出来。而图一乍看是简单地甚至有遗漏,但实际上却暗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西方经济学只承认供求关系变化是商品价格变化的原因,而马克思却看到了生产的效率或者说生产的成本在这其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也许画出图一的同学并没有意识到这实际上是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但其思考已经触及到了这一点。更值得提的是他下面的解释:从哲学上看,供求双方作为矛盾的双方,生产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其决定了价格的高低;在第四课中我们知道生产决定消费,所以价格由生产者决定,当然这不是生产者主观决定,而是由生产的效率或者说生产的成本决定的。一个简单的图,把哲学的方法论运用到经济学的分析过程中,把其他单元框题的知识联系运用到本框中来,简单的图显得格外丰满。我又提示同学们,图一改个箭头方向将又是一个新的原理的结构图(价格对供求双方、即生产与需求的影响,也就是下一框的内容)。我又继续提示在投资理财中,哪些价格变动我们也很关注(汇价——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利息、股息是货币的价格)。这张图还在第四单元复习市场配置资源时再次被运用。一张简单的图,可以在多个单元、框题中运用,这取于你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去阐述。

二、复杂的图,清晰的把握

一个原理、一框一课、一个单元的结构图相对简单,但跨单元、整本书、跨模块的知识结构图就会比较复杂,牵涉到的概念原理多、内在关系复杂,绘制结构图难度也比较大,尤其是要能清晰显示知识的整体和内在的联系。图三是一位同学在《政治生活》复习完后绘制的结构图,非常清晰的呈现了政治生活中公民与国家这两大主体,国家又细化为政党、人大、政府,并从地位、行为、要求这三个方面对每个主体进行归纳总结,揭示了政治生活主体的行为准则是宪法和法律,三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而围绕国家利益这个关键词建构了第四单元的知识,并且很好地前三个单元进行了衔接。复杂的结构图因为对知识的清晰准确把握也就显得不复杂了,甚至变得简单明了。

三、唯美的图,深刻的理解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共三课洋洋洒洒三十多页,而且第三、四课核心观点又在第五课中再次重复,不少同学找不到重点,理不顺关系。图四是上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后,一位同学所画的结构图。这张图抓住了四个核心概念建起知识体系,拎起了第三单元的总体脉络;而且图也画得很唯美。这位同学的解释是:我们追求文化创新,但又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文化的汲取,这构成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而且也回答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不管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是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社会历史实践发展的产物,而文化创新更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所以居于中心、重心,也回答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实践,两个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样唯美的图,是他对教材知识的深刻理解后的创作,一张好的结构图,可以很好地呈现学生思维的过程与结果,还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这是思考的力量,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高三政治知识点梳理 第5篇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股票的特点:股东的出资不可返还性,除非公司破产清盘或者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流通买卖;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

二、债券的含义、分类和特点

债券是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债券的分类和特点:

区别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

发行主体国家(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公司(企业)

风险情况风险最小风险比政府债券高,比公司债券低风险。

收益情况收益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略高,低于其它债券收益高于政府债券,低于公司债券收益

三、商业保险的含义和种类

高三年级政治知识点 第6篇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1、原理: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2、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上一篇:旅馆老板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企业策划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