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散文大全

2024-06-08

描写秋天的散文大全(精选11篇)

描写秋天的散文大全 第1篇

秋风像一只神奇的画笔,一夜功夫,就把碧波荡漾的林带染成金灿灿的了。

登上山头,向下眺望,眼前是一片金色,若是仔细观察,便看到金黄中夹带着一片片红、一片片绿的。红的得像玛瑙,绿得像翡翠。还有山下那水平如镜的池塘,倒映着眼前的美景,格外的好看。

下山后,原来在路边卖西瓜的小摊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又香又脆的大苹果和那裂了嘴、破壳欲出的、红红的大石榴,多么惹人喜爱呀!俗话说的好呀:“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瑟瑟的秋风中透着丝丝凉意。看,路上的行人在不经意间已换上了厚厚的毛衣,穿上了夹袄,有的还穿上了羽绒服呢。

庄稼地里,金黄的玉米像金棒槌一样齐刷刷一片连着一片,高粱那红色的穗子,像害羞小姑娘一样,红着脸低下了羞涩的头,在微风中摇曳,大豆摇摇摆摆,在风中沙沙作响,田野里像演奏着一首大自然的合唱曲。

果园里,鲜红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高高的挂在枝头,树枝看起来快要被折断的样子,还有那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挂着晶莹的露珠,像水晶一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出五彩斑斓的光。我被这金色的秋天感染了,陶醉了,啊!我爱这丰收的、金黄色的秋天。

秋天是一个迷人美妙的季节,她没有春天的五彩缤纷,百花齐放,也没有夏天的热情,与浪漫.没有冬天的圣洁和美丽.但秋天有他的独特的美,是别的季节所无可比拟的.看,那蓝蓝的天空,秋高气爽,把人们从昏昏欲睡的夏热带进一个清清凉凉的世界.田野里,金灿灿的麦子.已经笑弯了腰.露出一口口可爱白牙的玉米也精神抖擞.果园中一个个象红灯笼挂在树上的果子叫人垂涎欲滴,这是秋送给忙碌一年的农民的礼物.看着树叶在秋风是飘荡.有人说秋是凄清的季节,是萧条的季节.不,秋是思念的季节,是回归的季节.那一片片树叶,不正是一个个远方的孩子乘着秋姑娘的风车唱着哗啦啦的歌儿,踩着优美的步子,翩翩然回到母亲的怀抱吗.让远方的游子能要母亲的怀抱休养生息.秋给了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同时也带来了充实,所以我爱秋.

秋天的脚步很轻,轻到连你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来的。它来的时候,风轻轻的吹着,吹起了她的裙角。她的裙角飘扬着,悄悄的来到了世界。她先是走到果树的身边,对着它轻轻地说:“秋天到了,你为何还不结出果实。呐,只要你结出果实,那些果民们的脸上都会有着温暖的笑容,你难道不希望看到他们笑吗?快一点吧,别让他们等急了。”说完就跑开了。那些果树听到了她的话,心想:千万不能让果民们伤心。一定要结出好的果实!

秋姐姐离开了果树以后,来到了森林里,与那些动物朋友们玩着。这时,她就像一个小孩子,与自己的朋友们嬉戏着。她到了树上,看着松鼠忙碌的身影,想跟松鼠开一个玩笑,她的眼珠子转啊转,有了一个好主意,急忙跑进了松鼠藏松果的树洞里。恶作剧似的拿起来三个松果,藏进自己的衣袖里。回到家后的松鼠可就不像秋姐姐那么开心了。它的松果少了三个,它急得团团转。这时,秋姐姐对松鼠说:“我给你变一个魔术,我能变回你消失的那三个松果。”松鼠不相信秋姐姐的话,目不转睛的盯着秋姐姐变魔术。秋姐姐衣袖一挥,三个松果就在秋姐姐的手掌上。松鼠悬着的心掉了下来。秋姐姐“咯咯咯”的笑着,笑声充满了整个森林。

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都是美的;可是,家乡的秋天总有一种它乡不能超越的美丽。但是,最美的是家乡秋天的傍晚,尤为动人是那月色。我家原来住在小山村。那座小山村,就像位多情抚媚的少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小山村并不大,却有五十多户人家。大的家庭也有五六个人,小的家庭也有三四个人。家乡的秋天,正是丰收季节。稻子熟了,远远望去,像铺了一地的“金子”。玉米熟了,农民伯伯把它们垛在木头架上,像一座金字塔;大豆熟了,农民伯伯把它们晒在场院里,发出耀眼的金光。像一些散碎的小金子;高粱也熟了,红红的。狗尾巴一样 穗子,正在向人们招手呢!啊!我爱这丰收的秋天。家乡的秋天,是凉爽的季节。天高云淡,秋风习习。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黄色的毛衣。人们都坐在院子里乘凉,享受秋天带来的好。啊!我爱这凉爽的秋天。家乡的秋天,是落叶的天下。树上的黄叶一片一片的慢慢从树梢上飘落下来。它们像无数只金色的蝴蝶,有的在飞舞,有的在游戏;还有的在玩耍。片片黄叶落在地上,好像给大地妈妈盖上了一床金色又柔软的被子。啊!我爱这黄叶飘落的天下。转自语文作文网http://

秋天的树叶 有人喜欢秋天的累累硕果,有人喜欢秋天傲霜斗寒的秋菊,而我却喜欢秋天里那千奇百怪的树叶。树叶的颜色非常神奇,有黄色的,有绿色的,边缘还带有黄色,像是染上了漂亮的花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要数红色的枫叶了,它红得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映红了天空。一阵微风吹过,片片树叶高兴的唱起歌来。这时一片片红叶飘落下来,远远望去,飘飘洒洒,如群蝶飞舞,似仙女散花;像黄莺展翅飞翔,似舞蹈演员优美旋转的舞姿。落在地上,给大地铺上一层华贵的绒地毯。我漫步在这迷人的秋色里,仿佛置身在树叶的世界中。我小心翼翼的捡起一片树叶,只见它的茎笔直,叶脉伸看得清清楚楚,颜色又浓又润,恐怕没有一个画家能够调出这样的颜色来。我一向不喜欢红色,但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打动了我的心,我的心仿佛也燃烧起来了。春夏之季,树叶无私地为树木提供养料,别无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深秋,树叶走完了光辉的一生,离开了自己坚守的岗位,落到了地上,却半无怨言,依然化作肥料为树提供营养。发挥自己的余热。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这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秋天虽然没有春天的生机,夏天的浪漫,但落叶却给萧瑟的秋天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使秋天拥有一份独特的美。我在书本中珍藏着几片黄叶,让它静静地躺着,等待下一个金秋时节。

描写秋天的散文大全 第2篇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例谈散文的语言描写 第3篇

关键词:散文,语言,精炼,优美,朴素,纯真,韵味

散文讲求语言美。散文篇幅短小, 既没有小说中那样曲折引人的故事情节, 戏剧中那种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 也没有诗歌中那种优美的韵律。作者就要借语言美来保持散文的艺术魅力。杨朔说他动笔时, 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就可以放肆笔墨, 总要像写诗那样锤炼语言。秦牧说得好:“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 时常无损于大山的壮观。但如果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 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同样的道理, 短小的文章特别需要写得简洁优美。任何的败笔冗笔在篇幅短小的文章中, 时常显得格外刺眼和难于掩饰。”

散文的语言必须写得精炼优美, 朴素自然。精炼, 就是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传达人物的神情特点;精炼, 就是要做到言少意丰, “寥寥数语, 就能描绘出生动的形象, 勾勒出动人的场景, 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语言精炼的典范, 比如其中的第四部分:

“我在十八日早晨, 才知道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噩耗, ……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 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 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 简直是虐杀, 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但段政府就有令, 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 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 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 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一段文字记述了“三·一八”惨案的概略经过, 勾画出请愿者惨遭虐杀的情景, 揭露了反动政府凶残的面目和御用文人卑劣的嘴脸。不仅如此, 而且还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事件的认识、感情和态度。文字之简短、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感情之强烈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警句的运用是语言精炼的一个突出表现, 它易记、易诵, 精辟、深刻, 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沉默呵, 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猛士, 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些语句是议论, 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因而使整篇散文的抒情性更强烈。读着这些警句, 谁都为这些语句所感动, 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优美, 是指语言清新明快, 生动活泼, 富于形象、感情和音乐美, 读起来能给人以美感。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真正的语言要自然、朴素、纯真。杨雄在《法言·词神》中说:“大文弥朴, 质有余也。”说的是好文章以朴素的语言为贵。朴素、自然、纯真的语言, 是一种语言艺术, 是语言技巧娴熟的标志。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语言极为朴素自然, 犹如忠厚的长者对孩儿叙说往事, 侃侃而谈, 娓娓动听: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 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这样的开头, 明白如话, 富有情味, 引人入胜。接着写百草园里“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树叶里长吟的鸣蝉, 菜花上肥胖的黄蜂, 泥墙根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以及蜈蚣、斑鸠……这些语言朴实纯真, 亲切感人。

阅读散文, 要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要深入地体会散文的思想感情。欣赏, 是高层次的带有综合性的阅读, 要求我们从整体着眼, 边读边全面地体会文章的美。也就是说, 先求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深入。

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 第4篇

我以为,《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而非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造成误读的“结”在哪里?如此改判的理由何在?

一、顾此失彼的解读缺失,形成思路死结

文本解读,首先必须理清全文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个道理谁都懂,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对于《故都的秋》并没有真正做到遵路阅读。赏析该文我们总是只围绕1-11段、13-14段这两大块,而占五分之一篇幅的第12段常被视之如鸡肋,甚至弃之如敝屣,教学中常常把它剔出文外。这种顾此失彼的解读缺失当然是无法摸清全文思路的。

作者究竟在第12段中具体阐述了什么?它在全文中该有怎样的地位?显然,作者是分三层阐述的:第一层,举例归纳论证了不论国别人种阶级,秋之于人总是一样的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味的普遍意义);第二层,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秋味的中国特色);第三层,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典型秋味的渊薮)。作这三层论述,至少彰显出两大信息:其一它显豁昭示,前者所谓景中之情“特清特静特悲凉”并非作者个人的心境,所谓清、静、悲凉的感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因此该文当然就不会是所谓情景交融的抒怀之作;其二论述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层层剥笋,有力揭示了中国典型秋味文化的渊薮。反观1-11段,两相比较,第12段无疑处于居高临下之位,具有警策全文之功。由此可以认定,1-11段尽管是写“饱尝秋味”,其地位也不过是为后者的议论作层层铺垫。前者为宾,后者是主,主宾关系分明了,行文思路之结也便解开了,对该文题材及主题的认定也便有“洞穿复杂是简单”的轻松之感。

局部与局部的关系理顺了,整体思路也清了,主旨自然就明了。归并该文段落可知:1-2段对比反衬突出故都秋味的总体特征(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非“清、静、悲凉”);3-11段作者选取寻常巷陌中的平凡小景进行描绘(赏玩秋味),旨在突显故都秋味的特点;12段层层揭示中国之秋的文化渊薮;13-14段表达赞美眷恋故都的秋之情。由此观之,主题便可初定为描写文化之秋,揭示文化渊薮,饱含眷恋之情。其中暗含着解读的指向——文化。

二、景观内蕴的错误判读,形成赏景死结

对于故都之景,我们总是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思维联系方式,对“清静悲凉”作平面肤浅的解读,于是该文不可避免地被归于那种文人学士或悲秋或颂秋的旧式题材之列,把本是浸润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判读成情语景观。

“遵路阅读之,入境始相亲。”纵观全文,作者写故都之景,目的不在于传达拘于个人小天地之中的所谓景中情语,而是以景显秋之故都的风物人情,以独特的视角展现故都文化之深厚。如写“小院秋景”,在点数了故都秋景名胜之后,随之退步假设“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向小院一坐,你(而非‘我)……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非七八分)的秋意。”这一退步假设不仅突显了故都秋意之“十分”,之“特别”,而且带有较强的招引意味,招引着一个个“你”。请注意,这一个“你”字,意味深长,它让赏景之“我”转瞬之间不觉变身为故都出色的文化导游,带着大伙体验小院秋景,体验传统文化中宁静淡泊的境界(“天色”、“飞声”、“日光”、“蓝朵”)。段末的“我以为”几句,透出“赏玩十足”的心态。作者在此重点赏玩秋草衬花的“悲凉”艺术,这秋草衬花的悲凉意境,其实就是一种托物喻人的隐喻,他暗含的就是那种中国秋士的品格: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因此,此景之悲凉,绝非个人心境,作者借赏玩“悲凉”,艺术地传达出中国秋士文化的内核(悲凉的文化内涵)。

此后四景,虽不著一“你”字,但无一处不是领你同行感受。

“秋槐图”中,那种脚踏落蕊的触觉,那种落叶清扫的细腻,突出了细微之处见清静之意。同时,段末收尾一句“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用“大约”推测:正是这深沉的北方之秋不知启发了多少古人智慧,催生了多少中华文化。

“秋蝉啼唱”一节,可分两个层面解读。其一,故都的秋蝉无处不在,蝉声无处不闻,较之于南方,秋蝉所营造的悲凉氛围要浓重得多,以此突显“特别之悲凉”。“秋蝉啼唱”为故都笼上一层浓重的苍凉色彩。其二,秋蝉意象的文化内涵,古诗词中虽早作定论,但其意象文化之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与第12段相照应。

“闲话秋凉图”中,那些都市闲人着符号之衣,吟京腔京韵。行动是清闲的(“咬着烟管”,“上桥头树底去一立”),语调是平静的,感叹是悲凉的。作者抓拍这些细节,定格都市闲人的典型瞬间,让读者从一个侧面体会到那些历经风雨变幻的皇城子民,在“人生几度新凉”时淡定达观的处世态度。这个精彩的片段,从世态人情的角度着笔,丰富了故都胡同文化的内涵。

由于此文是应急之章,“秋果奇景”较之于前四景,选材下笔都似显仓促,个中情味稍逊前者,本人不再赘述。

该文景观内蕴的判读指向,作者不光在第12段中作了暗示,典雅的四字文题——故都的秋,更强调了这种判读指向:故都,不称北平只言故都,不仅饱含眷恋之情,而且潜藏着浓浓的文化底蕴,再与“秋”结合,暗含着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而文题的这种秋之文化的浓浓气息又真真切切地弥漫在故都的每一幅秋景里。沿着这些判读指向,跟随作者来赏秋景,读文化,那种长达七十余年的“颂秋”与“悲秋”之惑的死结也便迎刃而解了。

至此可以作结:《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

三、先入为主的“背景情结”,形成“套解”死结

第三册人教社《参考》第80页编者云:“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动读者心灵,但由于

写作年代久远,作者抒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可以提示学生,在30年代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尝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更是整个的人生感受。”更有甚者有些同仁唯恐背景之不详不周,补充其“两岁丧父,少小离家,异地求学,二十几岁得肺结核,日本侵华等等导致性格抑郁,感情脆弱”,以此印证“悲秋”之说。这是典型的先入为主的“背景情结”。

解读文本,“披文入情、披文入理”之法首当其要。若要辅之以背景,其前提条件是,那个背景是否是作文之时的境况。即便是那时那刻的境况,还得看两者之间联系的多寡、深浅,尤其是境况之真伪。《故都的秋》之真实背景又是怎样的呢?在郁达夫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1934年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可见《故都的秋》这一经典之作,还是编者函索坐索逼出来的急就章。一篇意欲解脱坐索叨扰的急就之章怎会有那些繁复的背景呢?

自鸣得意的“背景情结”套住了一篇又一篇精美诗文,严重阻碍着文本的解读,其惯性之大,流毒之广,令人摇头叹息。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解读文本甚是关键。我们要善待文本,走进文本,聆听文本,披文入情,披情入理,而非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甚至人云亦云。实施新课程,首先要狠练文本解读的基本功,一名语文教师如果缺少整体把握之能、细节品味之功,又何谈让自己走进新课程?又何能让学生走近真语文?这也是重读《故都的秋》带给我的真切体会。

描写秋天的散文:我爱秋天 第5篇

相比于春的明艳绚丽夏的浮躁热情,秋总是有一股渗入骨髓的宁静。此时的上帝之手已经调好色彩,开始肆意涂抹世界,于是整个秋季就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油画,看得你心花怒放,目不暇接。

这时候山上的红叶已如火燃烧,烧红了大半个天。本来平淡无奇的小山突然火了起来,成千上万的人拿着手机,扛着单反,浩浩荡荡潮水般涌过来。拍照、合影、奔跑,用他们重回童年的天真点缀着多彩的山林。

这时候的银杏叶开始泛黄,那本来碧绿青翠的扇面此刻金黄一片,在枝头如蝶振翅。待到秋霜一打,千千万万的小扇子又如蝶般在风中飞舞,落在地上就是最正宗的波斯湾地毯,我想那满城尽带黄金甲也不过如此吧。若是那金黄的树下有小小庙宇,坐在树下,听木鱼声声,梵音袅袅,几乎让人顿生出世之心了。

这时候菊花开得正旺。那个喜欢东篱采菊的老者,那个喜欢菊下把酒赌诗泼茶的女子,那个指着菊花怒吼一声“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男子,都让这菊花黄得通透,黄得彻底,黄得热烈。绿的叶,黄的蕊,再加上各色各样的花朵,都在这飒飒金风中吐露最美丽的笑颜。雪来不惧,霜至不忧,菊用它傲霜斗寒的花,展示着自己的铮铮铁骨。

看到漫山遍野的红叶与迎风怒放的菊花,我总是想到人生。其实人生也有四季,拥有过春的明媚纯真,夏的热情奔放,你也会渐渐淡然如秋,收获如秋,美丽如秋。激情澎湃的岁月已悄然离去,剩下的是人到中年的安详与平淡。生命这条长河奔流不息,所有的愤怒、烦恼、哀伤,以及失落与焦虑,都会悄悄沉淀在生命的河床,沉淀之后浮现在脸上的,就是看透一切后淡然自若的云淡风轻。

人到深秋,已然如高山一样稳重,如大地一般厚重。不再鲜衣怒马,年少轻狂。也不再挥金如土,颓废奢靡,而是以一种平常心去面对生活赐予自己的一切风雨。像成熟的果实,像枝头飘摇欲坠的树叶,坦然等待最后一次的温柔,安享生命最后的幸福,吟唱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静静等待冬天的到来!

描写秋天景色的散文:金色的秋天 第6篇

田野里,高粱好像举起了燃烧的火把。它正直挺立的身杆,硕大而血红的穗头,一阵阵秋风吹来,它们好像喝醉了酒一样在风中摇曳。玉米爷爷露出了一排排整齐的牙齿,笑眯眯的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呢!它们有的还长出了“双胞胎”,随手摘一个剥开外衣,就露出了金黄的玉米粒,真是惹人喜爱!

果园里,柿子树上的叶子都落了,可红彤彤的柿子还挂在枝头,像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橘红的灯笼。红通通的苹果把树枝都压弯了,它们好似一个个小朋友露出的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正迎着秋风嬉戏。这时,“啪”的一声,一个红苹果落到地上,咧开了嘴,好像在喊:“我成熟了!我成熟了!”

花园里,菊花争芳斗艳,红艳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一朵朵桂花在树上绽放,一阵阵秋风吹过,那股子香气,真让人魂牵梦萦,心旷神怡。

树林里,许多树木的叶子都变黄脱落了。一片片金黄的叶子飘飘洒洒地奔向大地,带着一丝丝的慰藉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可松树爷爷还穿着它那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苍翠;柏树婆婆也非常倔强,挺拔着身躯,举起一片浓绿,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份活力和生机。

啊,秋天真是个果实累累、景色迷人的季节!我喜欢这金色的秋天。

作者|四(6)班 张银华

描写秋天的散文 第7篇

秋天,是适合读史的。秋水如镜,澄明,透亮。从诸子百家,到三皇五帝,从秦始皇读到毛泽东,中华五千年,是一部文明史,也是一部血泪史。鲁迅说,不过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任何一个王朝,不过是由俭入奢,最后骄奢淫逸,最终毁灭。人类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轮回史。佛说: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人类骨子里的魔性,总在适当的时机,就会让历史血淋淋地重演。许邪恶以正义的名义,许残暴以爱的名义,永远也无法摆脱其动物本性。

秋天,是适合隐居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山,一水,一座茅庐。一诗,一画,一壶茶。自然是一个博大怀抱,可以让所有疲惫的旅人,只要愿意,投入它的怀抱,就会得到休憩,得到安慰。择一日,择一处,就这样,放下所有,就这样,静静坐卧,无欲无求。竹篱茅舍,独自安详。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一任秋水连波,一任日升月落,种豆种瓜,心安然。

秋天,是适合静坐的。一管洞箫,一张古琴。随着舒缓的音乐,让灵魂漫步水云之间。那箫音和琴音,远远的,若有若无,一吹,一奏就是秋凉如水的空灵。抑或,静对一山一水的月光,静听秋虫的啁啾,山水的清音,秋风走过树叶的窸窣,桂花落地的微音,寻找自然的天籁,内心的梵音。

壶中日月长。我喜欢把秋天泡在壶中,加些诗,加些美丽的心情,若有若无的禅意。不思不想,不为什么,仅仅是为这个秋天。该来的都来吧,该去的都去吧,随缘,随遇,随性。庄生梦蝶,老子骑牛,泛舟沧海,独步五岳。

描写秋天的散文大全 第8篇

作为父爱的施与者, 父亲对“我”的爱在《背影》中的三个细节上表现得尤为动人。

《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 作者以“背影”为题, 本身就有难忘父亲“背影”之意, 而父亲的“背影”从人的感官角度来看就是视觉效应, 从细节描写的角度来说则为肖像描写。全文提到“背影”的地方共有四处, 文章开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第六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文章第七节“又看见那肥胖的, 青布棉袍, 黑布马褂的背影”。第一处和第四处的背影为虚写, 是作者回忆与想念中的“背影”, 有点题和升华主旨的作用。第二处和第三处的背影为实写, 是作者所写眼前之“背影”, 作者着力描写的便是此处的“背影”, 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呢?

“父亲是一个胖子”, 这是父亲的体型。强调父亲是一个胖子, 是为父亲下面做的事情准备的, 父亲要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 一个老年人 (年龄约48 岁) , 又是一个胖子, 要完成这些事情显然是不大容易的。然而正是如此, 才更显父爱的难能可贵, 明知困难重重, 却偏偏要为儿子冲锋陷阵, 这不能不说是父爱的“迂”, 迂得可爱, 迂得让人为之唏嘘不已。这同样也是父爱的霸道, 霸道得让人不容置疑, 霸道得让人突然产生错觉:父亲还是那个能为儿女遮风避雨的父亲, 还是那个伟岸的身姿。可以说, 这里面所产生的情愫是微妙的, 不易察觉的, 这也正是叙事散文中细节的妙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这是父亲的衣着。父亲的衣着我们可以比较着看:父亲戴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而“我”的是“紫毛大衣”“皮大衣”。从颜色上看, 父亲以黑色和深青色为主, “我”的则为紫色。父亲的衣着色调偏暗, 一为家中刚办完丧事, 衣着当然不能鲜亮;二为父亲年龄大了。据我所见, 大部分的中国男性老年人的衣着都不是太鲜亮的。从材质上看, 父亲衣着以布为主, “我”的衣着是皮质。我们知道, 在中国有“布衣”一说, 即为平民百姓。这种衣着可以看出父亲的落魄与寒酸, 但尽管如此, 父亲仍然“给我做的紫毛大衣”, 这是一种多么奢侈的华贵, 这又是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从款式上看, 父亲是马褂和棉袍, 而我的则是大衣。看到这, 我不禁想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至死都没有脱下他那件象征着身份与地位的长衫。父亲呢?“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身上随处可见家境的落魄与艰难, 但是再艰难, 也不能苦孩子, 这大概是所有的“中国式家长”的特殊的无言的喜好, 所以孩子的穿着总是最好的。作者在外貌描写上虽然着笔不多, 但是细细读来却无处不见作者之匠心。

古人云, 大爱希声。在《背影》一文中这种现象得到了完美体现。文中对父亲的语言描写并不多, 只有寥寥的五句话:“事已如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父亲在回家奔丧时和“我”说的一句话, 当时的情境是祖母死了, 父亲的工作也交卸了, “我”回到家中看见满院狼藉而簌簌流泪, 父亲为了抚慰“我”那受伤的心灵时所说的话, 殊不知, 此时的父亲也沉浸在丧母之痛和工作交卸的双重悲痛之中, 父爱在此时动人闪光。“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这是父亲在决定送“我”去车站后和“我”说的一句话, 当时的情境是父亲因为事情忙, 已经说“定”不送我了, 并且再三“嘱咐”茶房, 几经“踌躇”后做出的决定, 简单而又朴实的话语, 在一连串的铺垫之下, 父爱显得异常动人。“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这是父亲在决定为“我”买橘子时和“我”说的一句话, 当时的情境是“我”在火车上的座位已经拣定, 一切事情均已安排妥当之后父亲做出的决定, 父爱的细心在此时表现得特别动人。“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这是父亲在为“我”买橘子之后和“我”说的一句话, 当时的情境是橘子买回来了, 父亲四顾之下, 再无其他事情可做, 再无留下来的借口, 父子不得不分别, 父爱的难言与不舍在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进去吧, 里边没人。”这是父亲的临别赠言, “里边没人”不正是路上小心, 一路平安的改版吗?父爱的殷殷关切之情在此时得以全面升华。

让我们再来看看文中关于父亲动作的描写:“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句中“蹒跚”“慢慢”一些词语可以看出父亲行动不便。“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句中“攀”可以看出父亲个子不高, 两手上举的情形;一个“缩”字又可以看出月台无所依傍, 上下艰难;一个“微倾”又可以看出父亲为了爬上月台而做出了许多努力。“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 再抱起橘子走”句中“散放在地上”可见父亲下月台时的无奈, “慢慢爬下”则又可以看出父亲下月台的艰难。动作描写作者在文中着笔不多, 但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这也正是细节描写的精妙之处。

景物描写在散文中的艺术处理 第9篇

一、对比

红花尚须绿叶衬。有的景物在与其他景物的对比中才能更显神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文章一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么一来,作者的情感通过对比一览无余,让我们从未去过济南的人也对之心驰神往:济南的天气太好了,任何地方只要和济南一比,都有欠缺,仿佛只有济南,只有冬天的济南,才得天地之精华,最适宜人居住,冷暖相宜。

《行道树》为了赞美行道树,将它和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同伴进行对比:“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都生活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行道树则不同,它们“立在城市的飞尘里,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烟”。这里用生活在森林里的树作反衬,更突出了行道树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当然,这种对比衬托均带有作者的临时偏见和主观色彩,并非说这些用以衬托的景物不美,换一个作者或者换一个角度,它们也可以成为被赞颂的对象。

二、组合

有些景物单一来看,并无出众之处,不是很美,如果将类似的景物组合起来,就显得富有情趣了。

例如,知了的叫声,黄蜂的轻吟,碧绿的菜畦,单独成景,都怕难成美景。但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将石井栏、皂荚树、桑葚、油蛉、蟋蟀等景物组合在一起,加上人在园中的活动,百草园中一幅生气盎然的春夏秋景图就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百草园的确是每个小孩子童年的乐园。这就是景物组合的魅力了。

三、设境

有的景物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产生美感或特定的意义。梁衡《夏感》一文,写到夏天“好像炉子上的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火红的太阳烘烤着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将夏天来临的过程用比喻的方式形象写开了,同时用“太阳”这个特定情境下的事物将夏天的特点写了出来,没有太阳的夏天,是夏天吗?肯定不是的。此外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又是怎么去做的?文章虽没明说,但从语境中透出的景物却告诉我们,人们的勤劳,迎来了丰收,取得了硕果,你可以看到麦浪一直延伸到山边。如果不是夏日的来临,我们就很难看到这么一个充满着热情、丰收的景象。

当然,在《春》这一课里,提到春草的描写,在这一段结尾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这一系列动作的描写,绝对不是春草发出的,而是去踏春的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春游的雅兴,而在这一情境的激发下,人们在如此美景引诱下,才会成群结队在春天里进行游戏,给这春天添加生机。景是美的,如果缺少了人类活动,就会显得死气沉沉;只有有了人类的踪迹,才能创造一个生趣盎然的大自然。这也是作者由衷要赞美的春了吧!

四、优选

自然景物有优有劣,写入作品,当然必须经作者进行优选;符合作者文中宣扬基调的,明确写入;不符合的,再好也要予以舍弃。例如《土地的誓言》这篇散文,作者为了突出对东北故乡的思念,写出东北特有的景物与事物,“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志漂亮的白桦树,奔流似的马群,嗥鸣的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这些东西无一不是作者熟悉的,魂牵梦绕,始终记挂着的。而这些也只有在东北大地上才能见到,这是作者故土的标志。并且只有这些景物,才把作者对故乡的牵挂写得淋漓尽致;才写出了东北的富饶与美丽。可是,这么美的故土,却陷入了日寇铁蹄之下,是多么令人愤慨。通过这些景物,我们不难读出人的情感,依恋着,痛苦着,渴望着,完全切合作者所要营造的浓浓的思念的情境。如果把黄土高原、小桥、流水等写进该文,则会显得不伦不类。

再如《济南的冬天》,写水的清、绿,突出济南天气的暖,赞美济南的冬天。作者在文中写的是水中植物——水藻,反复突出水的清、绿,天气的暖。例如,“水呢,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多么形象,多么可爱。其次写了垂柳,仅仅简单一句话: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侧重水的清来写。但作者全方位考虑,依然优选水藻,淡化垂柳,都是为了突出济南的天气服务的。

五、引用传说

有些散文,景物写得很多了,让读者从景物中感受到风光的无限美好,如果再附以神话传说,就会使之具有神奇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完了百草园中春夏秋之景,已经很美了吧,让人觉得再无可写之处了。但是,作者笔锋一转,“长的草里是不去的”,不觉吊起了你的胃口,为什么?十分自然地插进了一个美女蛇的故事:年青人在独处时,听到美女蛇的叫声,赶快答应了,结果引来杀身之祸。幸被老和尚识破,借此逃过一劫。这一故事渲染了百草园的神秘气氛,将百草园作为乐园的另一面揭示了出来。乐园之中也有秘密,让人惊惧。

当然,除了上述这几种方式之外,肯定还有其他方法让我们明确景物描写在散文中的艺术处理。不过,任何一种方式,都要以符合作者和读者的基本情感为依托,不能生搬硬套,拘泥死板,否则,就会大大降低散文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描写秋天的散文 第10篇

秋天,是沉静的。秋水长天,天高地迥,一片空阔。

秋天,是唯美的。天空更湛蓝,云朵更洁白,秋叶渐渐变了颜色,斑斓,绚丽,沉醉。

秋天,是厚重的。这是一个凋零的季节,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仿佛一个王朝,到达了鼎盛的极点,极其丰富,极其浪漫,极其奢华,却又摆脱不了轮回的宿命。渐渐有了颓势,有了没落的迹象。唯有这样,更多了一份壮美,一份凄美,一份深沉的美。

我喜欢秋的清远,喜欢秋的深美。不可救药地爱上了秋,爱上这种大气、沉雄的美。喜欢看残阳如血,看夕阳西下时的汉家陵阙,圆明园的废墟,大漠的黄沙,古战场上长城的遗骸。喜欢这种雄浑、苍凉,喜欢这种英雄豪气。或许,每个男人的身体里里,都流淌着一种叫壮烈的血;骨子里,都有一种不屈的东西,傲立于天地之间。这是一种血性,与生俱来,纯自然的。

比起秋天的橘红柚黄,我更偏爱秋叶静美。爱那清冷里燃烧的火焰,沉静里极度的浪漫。秋风拂过,有点微凉,有点萧瑟,心便格外安静。行走在荒野,享受独处的快乐,自然而然,有了无边的古意。

秋天是一本禅意深远的经,一首浪漫高远的诗,辽阔、静谧、怡淡、绚烂和寂寥。无言,无语,就是一种禅境。

描写秋天的散文 第11篇

秋天的性格真实而洒脱。秋天像一个天真的小孩,又像一个智慧的老者,它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毫不遮掩。它不像春天那般姹紫嫣红,生机勃勃;也不像夏天那般鸟语蝉鸣,万木葱茏,更不像冬天,大雪纷飞,银装素裹。它什么都没有,褪去一切光鲜的色彩,赤裸裸地站在大地上,不悲不喜,不怨不怒。

秋天的性格真诚而单纯 ,它敢于把一切都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当所有的树叶都已经凋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时,它像站岗的士兵一样庄严,静穆,没有丁点扭捏作态。当你站在赤褐色的土地上,极目远眺,一切都是清晰的,土是土,山是山,树是树,天是天,干干净净,简简单单。让清凉的秋风慢慢拂过鼻尖,深深地吸一口气,再缓缓地吐出,仿佛所有的尘埃都已荡尽,身心皆获得了解脱,也难怪树叶儿都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去呢。

秋天的性格执着而坚定,刚强而正直。它从来不会因为人们的喜好、哀乐而改变。它默默无闻地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让落叶归根,让果实成熟,让凉风吹走炎热,催促燕子南飞。它不问世人是否愿意,它以静默的姿态告诉人们生命轮回才能生生不息,能平淡才能成熟。可惜,能爱秋的,能懂它的人是那么的少?

在现实生活中,多少人都披上了虚伪的外衣,多少人都忘了自己的本色,忘了最初的约定,忘了出发是为了什么。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中浮浮沉沉。在官场中阿谀奉承,却忘了自己从不愿卑躬屈膝,在商场中尔虞我诈,却忘了自己曾想做一个高贵的君子。在功名利禄面前屈服,明明不快乐,却一忍再忍,忍无可忍,便怨天尤人,数落人间冷暖,社会不公,一切都是身不由己,殊不知,是自己失了本色,自己埋葬了自己。

许许多多的人沉迷在春的美色里不可自拔,又打着一切都是为了追求简单纯净的生活的幌子,迷恋繁华。当秋天真的来临,可以平淡时,又觉是萧瑟,如此这般 ,便忘了自己,把灵魂丢了。

秋天的性格成熟而稳重。 妇孺皆知,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遍地金黄。但它从不炫耀,从不需要包装。它把黄澄澄的果实,金灿灿的稻穗呈现给人们的时候,甚至不需要人们的一句感谢便悄然隐退了。

人们想要收获,却不曾热爱收获的季节,人们想要成功,却不曾锤炼成功的品格。秋天,天高云淡,一尘不染,谦卑而自豪地展现了生命的价值。若都能如此,又何来得失的闲愁?

上一篇:存货清查账务处理的不足及改进建议下一篇:公司经理述职报告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