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2024-08-29

对今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认识(精选6篇)

对今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第1篇

对今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

几个问题的认识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我国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期。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首先,这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我国农村人口规模庞大,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这几年在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农村能够保持基本稳定的局面,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是密不可分的。上面讲到的3000 亿元农村社保投入,相当大一部分是用于农村低保对象和五保对象等五六千万困难群众身上的,据粗略测算,这部分人平均受益1700 元左右。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基尼系数仍达到0.47,超过了警戒线,如果简单将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进行对比,收入差距可能比0.47 的基尼系数反映出来的更大。所以,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对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维护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其次,这是反哺农民和农业的需要。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牺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和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家通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征收农业税等方式从农业中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资金用于工业化建设。据测算,仅建国后到1978 年,农业和农民为国家工业建设贡献了大约6000 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低成本劳动力的2 亿进城农民工又为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做出了新的贡献。如果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能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就谈不上社会的公平、公正。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要让公共财政阳光更多地照耀农村,加快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这是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长而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从全社会看,当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时,就会出现“有钱的人不想消费,想费的人缺钱少钞”的局面,严重制约内需增长。我国消费率由2000 年的62.3%下降到2009 年的48.6%,而外国消费率一般在60%以上。尤其是我国农村消费水平更低,农村消费占全国消费的比重,由1978 年的62.1%下降到2009 年的24.9%,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且难以形成稳定的收入预期。据国家统计局有关研究资料,农民每增加1 元的消费支出,将带动2元的消费需求。按2.5 亿户农村家庭计算,每户多购买100 元商品,将带动国民经济新增500 亿元消费需求。扩大农村社会保障支出,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而且还能够消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稳定消费预期,使其愿意消费,敢于消费。这有利于开拓国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长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这是应对国际化、老龄化的需要。在全球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我国农业面临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导致主要农产品成本纯收益率持续下滑。针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民的冲击,我们也应当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通过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帮助农民积极应对。另外,正如上面提到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推进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在二、三产业就业,农村的“银发浪潮”来势会更加凶猛,也需要我们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保障好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等问题。

第五,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胡锦涛总书记2009 年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社会安全网,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果的今天,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发展成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党和政府重要的政治责任。

(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必须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大体适应。在深刻认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重大意义并加快推进这项工作的同时,也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切实体现“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确保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及经济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社会保障政策效应延续时间很长,会影响到整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与福利刚性之间又存在明显矛盾,福利水平上去容易下来难。而且,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与部分社保项目支出需求的增长匹配之间也有矛盾,以老龄化冲击为例,据北京大学曾毅教授研究,80 岁以上高龄老人日常照料与医疗开支,是65~79岁老人的14 倍。如果脱离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的现实约束,过高提高保障标准,过多增加保障项目,会加重社会成本和农民负担,影响农民劳动就业的积极性,影响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很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过惨痛教训。最近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希腊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希腊2009 年的财政赤字占到GDP 的12%,债务总额高达2940 亿欧元,相当于人均背负2.67 万欧元(约合24 万元人民币)的债务,财政多年超支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希腊特色”的福利制度,作为欧盟相对欠发达的经济体,国民福利却一味向欧盟更发达国家看齐,最终掏空了国库,引发严重社会动荡。我国作为13 亿人口的大国,大跃进式的社保建设肯定是难以行得通的。何况,目前各方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财政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也已有所显现。因此,在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科学把握好政策出台的多少、节奏、力度、时机,确保可持续性。总之,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三)必须加大在一次分配环节增加农民收入的力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核心是要处理好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关系。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解决好一次分配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样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__________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分配格局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但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结构和收入分配格局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反向制约作用更加显著。在一次分配不公的情况下,过多地寄希望于通过社会保障等制度的二次分配来实现比较理想的收入分配格局,是很难的。日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属收入分配最平等的国家之一,但日本的社会保障支出占GDP 比重在发达国家中却比较低,1980 年为10.2%,这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不发达地区开发,增加就业,缩小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等,改善了一次分配。从国际上看,收入分配制度大体上可以归为三类:一是公平为主,如实行双重保险的瑞典和芬兰。在一次分配过程中政府用经济、法律手段配合市场机制,将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较小区间,又过税收、社会保障等二次分配手段调高补低,实现高层次的公平。二是效率公平兼顾,实行“前管后调”模式,韩国、日本是典型代表。抓好“前管”,一次分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控制差距;着重“后调”,就是随经济发展逐渐加强政府调节,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三是效率为主,实行事后补救模式,一次分配形成较大初始差距,二次分配调高补低,如美国。就我国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过分强调公平,搞平均主义分配,大体为30 年。这种收入分配制度在特定发展阶段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但缺乏相应激励机制,过度平均反而使其违背了公平应有之义,逐渐使社会丧失活力。第二个阶段是转型经济时期,强调效率为主、兼顾公平,大体也为30 年。在此期间,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促进了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不过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也逐渐显露。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后,标志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谋求公平与效率均衡的新时期。

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必须同步推进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制度改革,而不能简单地就农村社保而论农村社保。特别要着力解决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就业不够充分和农业科技化水平差等比较突出的问题,加大在一次分配环节增加农民收入的力度,“用燃烧的货币调动农民的劳动热情”。具体建议,一是稳定和完善对农民的各种补贴政策,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努力改造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三是继续实施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政策,稳步提高收购价格,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理顺比价关系,让农民在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上的收益不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对城乡困难群体,可以通过加大低保投入来保障其基本生活。四是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逐步制定实施支持农业发展的长期贷款、贴息贷款政策。五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革完善户籍管理制度,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及就业能力,不断优化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环境。七是健全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行小时低工资标准,实行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不断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虽然农民工工资水平的提高会增加企业用工成本,但是只要幅度合理,就不仅可以增强农民工的消费能力,促进其劳动积极性,而且有利于稳定农民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对农民工个人、企业乃至国民经济都是有好处的。

(四)必须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五大要素之一,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当前,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很艰巨。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需要推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大力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统筹发展,推动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准确理解和把握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首先,要将社会保障工作的重心和财政投入的重点适度向农村倾斜。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提速,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但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基础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与城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因此,要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发展差距。

第二,不能简单等同于城乡一致,而是制度上的可递进,可发展,为最终纳入同一轨道创造条件。我国发展不够均衡,不仅地区之间差异明显,城乡之间更是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生产生活方式方面也不一样。比如,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要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的基本消费水平也要低于城镇;农民对土地拥有长期稳定的承包权,即使年老后不直接耕种,也可以得到补贴或转包收入,这与城镇职工退休后即同生产资料相脱离是不一样的;农民更多的是个体从业,城镇居民更多的是有组织就业;农村社区相对更具有熟人社会特征,城市社区相对更具有陌生人社会的特征等。因此,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尽可能统一的前提下,农村社会保障一些具体政策也要立足于这些客观差异,与城镇社会保障政策有所区别,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比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都是要求强制参加的,而新农合制度和新农保制度在推进过程中,都强调要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当然,要从政策和舆论上积极引导,努力把好事办好。此外,新农保也要考虑到农民仍然拥有土地收入等因素,将农村养老金定位在基本生活保障型而非简单收入替代型,并与下一步研究解决城镇无业居民养老保障问题做好统筹。

第三,要注重加强城乡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整合,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各项制度内部的衔接整合,解决制度和资金碎片化问题。我有一次去某地调研,一位乡党委书记告诉我,他自己都数不清每年有多少个部门来他这个地方对农村贫困居民送温暖,搞慰问。这一方面说明有关方面对农村困难群众非常关心,但也说明我们在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资金整合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只有做好农村社会保障相关制度和资金的衔接整合工作,才能切实发挥好制度合力,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四,要将解决好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作为重要突破口。在城市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我国产生了庞大的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群体。据统计,到2009 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近2.3 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5 亿人。受一系列政策限制以及劳动力技能不足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一方面已不再是农民或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农民,另一方面又难以真正融入城市之中,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健全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尽可能把他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统筹发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突破口,也有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五)必须调动多方力量发展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

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和全部由政府买单,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也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来。具体来讲: 一是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积极参与经办农村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制度。近年来,一些地方在鼓励商业保险参与农村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由商业保险经办农村社会保障,虽然在具体执行中还有些地方需要规范和完善,但这一方向应予肯定。下一步,要鼓励更多地区探索商业保险公司受托经办农村社会保障业务管理工作。在有条件的地区,可由政府确定标准化的社会保障项目,放开竞争,允许参保人在社会保险机构以及不同商业保险公司之间进行选择。

二是在自然灾害救济中积极引入商业保险机制。目前我国在应对自然灾害风险和保障灾民生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保障主体比较单一,主要是各级政府。国外的救灾体制,政府是灾害损失的最后承担者,对那些属于“已知的未知”的风险(比如在地震、台风、洪水多发区的灾害风险),主要通过商业保险来分散风险。我国不能简单这么做,但应在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运作机制的安排、税收的减免、费率厘定的技术支持和相关监管等方面,积极推动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建设。

三是加快在农村发展商业性养老、医疗保险产业。在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要努力激发个人自我保障的积极性,通过发挥财政资金和税收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大力支持商业保险公司针对农村居民特别是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开发和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产品,为其提供更高的保障,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发达地区可以率先在这方面做些探索。

四是继续发挥好家庭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重要职能,避免家庭保障责任的过度社会化。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家庭保障功能会相对弱化,但无论如何政府保障都不会、也不应该完全取代家庭的保障职能。越是在社会保障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越要注意维护和发挥家庭的保障职能,以全面促进社会和谐。特别是处于儒家文化圈内的东方国家,一直以来都有家庭保障的传统。中华民族始终重视家庭伦理,具有尊老敬老传统,在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这个优良传统不能丢,在政策设计和宣传时应充分注意这一点,不能让农民产生今后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障完全或主要依靠政府的印象。要大力倡导家庭养老、家庭护老的东方文明,制定一系列强化和落实家庭与子女在赡养老人方面的制度及道德规范,更好地发挥其独特作用。

五是大力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慈善事业在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喻为继市场的初次分配和政府的再分配之后的“第三次分配”。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踊跃捐款,9支持抗震救灾,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要通过完善对慈善机构和慈善捐助的税Ù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助政策,改革慈善组织的管理体制以及调动高收入阶层捐赠的积极性等措施,鼓励社会捐款,使慈善事业在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及其他各项民生工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六)对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的一点想法。

下一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可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即近期(2012 年底前)、中期(2013 年~2020 年)和远期(2021 年~2040 年)。1.近期(2012 年底前):能保则保,健全机制。一是扩大制度覆盖面。这方面重点是新农保。按照规划,新农保制度的全覆盖将在2020 年前完成,时间跨度为12 年。为加快试点步伐,可以采取以空间换时间、以扩面换提标、以中央为主加地方自费改革相结合的办法,短期内不提高新农保待遇水平,腾出钱来再用4 年~5 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新农保制度。另外,2009 年正式启动的农村危房改造要加快试点扩面步伐,逐步扩展到全国每个县市,尽快实现基本消除农村危房、解决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问题的目标。

二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责任分担机制。在新农保、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农村低保等工作中,要进一步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事权及支出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是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总体待遇水平应与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做到适度而不过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内部不同项目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待遇水平要相互衔接,不能人为地扩大差距,引发矛盾。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调整要机制化,建立健全与GDP 增长率、物价水平或收入水平等指标联动的更加透明、更加科学有效的待遇调整机制,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

四是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管理。首先要抓好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工作,随着新农保制度试点的不断扩大,新农保个人账户基金规模将迅速增加,各地一定要管好这笔资金,坚决杜绝挤占挪用等现象。在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将新农合、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范围,使其管理和运行更加规范。逐步推广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

五是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强社保、民政、公安、计生、扶贫等各部门系统的协调,逐步推动建设统一的社会保障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更好地为农村居民提供社会保障服务。最后,要切实做好中期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改革的规划工作,在对近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行总结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中期社会保障发展改革目标和任务。

到2020 年,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保障工作提出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使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够得到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保障。

一是农村社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农保制度覆盖面扩展到全国范围,参保率明显提高。新农合参合率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稳定。所有需要救助的困难农村居民都能够通过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得到水平合理的必要救助。农民工的就业、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也得到较好解决。

二是改革创新缴费激励机制。针对新农保、新农合等缴费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农民自愿缴费机制。要在新农保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完善新农保农民个人缴费与待遇挂钩机制,将基础养老金水平与缴费年限适当挂钩,激励农民多缴多得。缴费最低年限由15 年逐步提高到20 年。

三是改革养老金待遇领取政策。随着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改善和预期寿命的延长,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逐步科学地提高养老金待遇领取年龄。

四是创新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机制。通过有效整合发挥资金的最佳使用效益。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之间要做好衔接,既要避免漏保现象,也要避免重复参保、重复享受财政补贴现象。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可将两个制度整合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些地区已在推进此项工作),设置多个缴费档次,城乡居民在多档之间自由选择缴费档次参保,并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也要加强衔接整合,条件成熟时,困难居民的医疗救助可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内通过减免缴费、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等措施直接体现,不再保留独立的医疗救助制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要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抗灾救灾、扶贫开发、残疾人危房改造、改水改厕、新农村建设和沼气推广等其他支农惠农相关政策和补助资金,以农村危房改造为平台,多方位、多层次支持开展相关工作,全面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此外,针对农民的各类培训资金之间,农村低保资金、春荒冬令救济资金之间,公益性岗位资金与相关救助资金之间,也应做好衔接,积极创造条件加以有效整合。

五是创新商业保险参与农村社会保障的扶持政策。推动社会力量经办农村社会保障,促进多层次保障体系发展等。

在远期,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财力的明显壮大以及城乡发展差距的明显缩小,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实现城乡

均等化和区域均等化,农村居民的基本社会保障需求得到较好满足,政府、市场和个人在农村社会保障领域的责任调整到位,形成分工比较合理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__

对今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第2篇

杜俊

(学号090401106)

【摘 要】: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4]。

【关键词】:“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学生村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更是个农民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但是中国目前的许多经济问题也均导源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应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1.“三农”问题的由来。建国前后,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充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耕者有其田的要求,调动了农民群众劳动积极性,然而,集体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破坏了农民土地所有权和劳动自主权,在经社教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之后,农民处于贫困状态,“三农”困境基本形成。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出现波动,通货膨胀和政治**相互影响,农民负担加重。20世纪90年代中期,三农问题再次突出:农民种田亏本,城乡差距加大。

2.三农问题的现状:(1)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2)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3)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直接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是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

3.三农问题的对策:一是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对农民进行松绑、减负、扶持。例如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早在2000年就开始在安徽全省和其他省份的部分县市开展农村税费改革了;2009年8月4日人力资源部透露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二是引入市场机制,激活农村市场。三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例如2009年9月15日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城乡差距缩小到2.5倍。四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五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例如2009年7月26日,江苏省已实现自然村100%通宽带,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自然村“村村通宽带”的省份,全力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六是构建四大系统:维权政治系统;政府支持系统;社会扶持系统;农村自解系统。例如:最高人民法院2月17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2009年人民法庭工作的通知》,提出人民法庭要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维护农民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各项权能。把农民依法享有的对承包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权能落实到实处,实施全方位的司法保护。又例如大学生村官,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是传播了新知识,带来了新思想2.是推广了新技术,带来了新方法3.是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7]。七是加快城市化和建设小城镇。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对待农民、农业、农村的政策上发生了许多变化。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5955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1637亿元,增

长了37.9%;2009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到了7161亿元,同比增长了1206亿元[3]。

在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这是解决“三农”问题思路的重大创新。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为在新形势下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定下了基调。2005年11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明确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一次关于“三农”问题的系统性、综合性的表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未来数年科学发展的首要方略。2005年12月28日到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会议研究了“十一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全面部署了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修改后2006年以中央一号文件下发,这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第八个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1]。

改革开放33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的农业、农村发生了许多的明显的变化。

一、城镇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推进城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科学规划建设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有组织、分层次地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民梯度向城镇转移。中心城区实行农村与城市社区完全接轨,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新型社区,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近郊和远郊区以县城和区域中心镇为重点,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城镇新型社区,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参照城镇社区的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

二、农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33年来,不断探索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特别是2003年以来,把现代农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撑,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坚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引领农业,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着力推动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努力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三、农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总体要求,积极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四、农村社会事业得到较大进步,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深入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环境整治、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广泛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快建设农村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保等社会公共事业。

五、农村文明程度得到较大提高,努力培养新农民,形成文明乡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突出特征。着力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实施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工程以及农村党支部活动中心、乡镇文化活动中心、乡镇农村书社、村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多渠道开展新型农民的培训。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法制意识逐步增强,爱国守法、勤勉自强、团结合作、孝悌和睦的文明风尚在农村进一步树立,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协调发展。

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加强党的领导,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在广大的农村,从来不缺乏具有智慧和魄力的领军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中,逐渐涌现出了六个领军人物:1“余家华现象”破题农业现代化 2张全收:我是“农民工司令”3刘永好 以“惠农劵”破解“三农”融资瓶颈4曹东哲 利用互联网帮农民卖产品 5徐文荣 缔造横店式传奇 6 宁高宁的全产业链思维。正是他们带领着各行各业的农民工兄弟默默地推动着农村社会的发展[3]。从个人出发,我觉得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投身建设,我在大学阶段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多了解国家实事和农村实事,以后走上社会希望能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去,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尽自己的一份力,报答那块养我育我的土地。

虽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中央确定的“三农”工作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赵海均六十年中国大变革 世界知识出版社461页

[2] 中国国情读本 新华出版社 148页

[3] 中国国情报告2009~2010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83页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10页

[5] 科学发展观和现代化建设人民出版社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参考红旗出版社

对今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第3篇

一、农村社会保障的定义

农村社会保障是指以地方政府为主, 以基层社区为依托, 由国家、社区、公民群体及个人合作兴办,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和个人消费支出集中资金, 根据国家法律的规定, 向农村社会成员中, 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者、遭受自然灾害者、经济收入低于贫困线者提供物质帮助, 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需要, 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制度。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

(一) 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形式单一

水平低, 覆盖面小, 社会化程度低, 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我国有80%的居民住在农村, 但农村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的边缘, 有相当一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制之外, 而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却在不断扩大, 2004年已达3.21/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2年底, 我国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分别占全体居民的18.3%、10.7%和13%, 还没有达到国际上20%的最低标准。

(二) 管理不够科学与规范

从管理体制来看,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呈现出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局面, 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 条块之间既无统一的管理机构, 也无统一的管理办法。管理体制的不顺, 造成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虽然不多, 但具体制定政策、掌握政策和执行政策的机构却不少。

(三) 农村社会保障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就目前政府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金额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看, 我国只有10%左右。并且我国10%的财政投入绝大部分给了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所享受到的份额极小。近年来, 由于农民的收入增长很慢, 在收入没有多少增加的情况下, 许多农民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支出都难以维持, 更不用说为将来的养老储蓄资金。

(四) 社会保障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未确立, 社会保障尚未立法, 更没形成法律体系, 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 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 资金使用存在风险大, 无法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

三、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一) 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长期滞后, 主要源于历史原因。在先前很长一段时期里, 政府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了经济建设上。对社会保障的关心支持不够, 尤其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投入的人力、物力太少, 以致形成了今天这个局面。建立与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不仅可以缓和当前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问题, 而且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当前时期, 应对农村社会保障给予适当的重视, 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

(二) 拓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

一是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都要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社保资金支出比例, 加大对农村社保资金的投入。同时,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要明确各自责任和投资比例分配。二是借鉴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的经验, 发行社会保障彩票, 从社会广泛募集资金。还可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 将三种彩票发行机构合并, 缩小管理成本。三是开征社会保障税。税法制定, 一般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强制性等特征, 是相对比较固定的筹资渠道。社会保障税作为附加税, 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 一方面可以减少征收成本, 另一方面富者多缴, 穷者少缴, 起到“抑富济贫”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三) 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管理, 强化监督

要使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就必须在强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制衡机制上下工夫。首先,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建设, 建立全国统一、权威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其次,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监督体系。在业务经办中一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并严格执行。要管理好用好合作医疗资金, 实行专人管理, 做到专户储存, 专款专用;二要加强审计与监督。要成立由有关部门和农民代表参加的监督组织, 定期对合作医疗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特别是对医疗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 要进行严格审计, 并向农民张榜公布。各级合作医疗管理组织定期向同级人民政府汇报工作并接受同级人大的监督。

(四) 合理调整分类分层的不平衡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在我国农村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不平衡, 因此, 应该在健全机制的基础上, 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 按照地区的不同分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在富裕地区, 可以仿效城市社会保障的方法和经验, 全面展开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而在贫困的地区, 又要针对不同的保障群体, 实施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性的社会保障。在老年人多的地方, 重点推行养老保险;在疾病多发的地方, 重点推行医疗保险或农民医疗合作制度;在贫困地区, 重点推行优抚、优教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 各地在这方面也没有规范统一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这都导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稳定性。而通过立法是达到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社会保障与法律建设》课题组:《社会保障与法制建设》载于《法学家》, 1999年第4期

[2]、王景山:《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原则的理论探讨》载于《劳动法学、经济法学》2001年第10期

对今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06-02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家庭养老模式功能简化。人口老龄化迅速到来,加重了家庭养老的负担,老年供养人数的上升,使中青年的劳动人口压力加大。我国大部分老年人口都分布在农村,专门用于养老的开支使很多农村家庭无法承担。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实施了控制人口不断膨胀的计划生育基本政策,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同时我们看到这一政策对家庭养老模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家庭规模的变化。家庭内部人数和劳动力的减少,使家庭收入必然减少,赡养老人所需的物质要求无法保障。二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内部结构向小型和集中化发展,供养人口大幅下降,出现严重的供求失衡。

2.土地养老功能退化。自我国实施养老保障制度以来,农民这个大群体一直未被纳入到养老保障体系之内,从政府到农民等各个阶层都认为农民既然已经有了土地,就完全可以不再需要为其提供其他专门的养老政策和制度。现实情况表明如果仅仅依靠土地根本无法满足现代的养老需求。原因如下,首先土地养老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收成好坏,而我国气候现象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土地收入并不可观,难以满足养老需求。其次,失地农民人数不断上升。自改革开放以来,得以快速发展的乡镇及县级企业占用了大面积的耕地,目前我国的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差越来越大,在人口稠密地区更是如此。耕地的减少无疑会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再次,近些年我国随意征地现象严重。许多地方政府不按法律政策的规定就随意征收土地,导致农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徒有虚名,造成了无地可耕的景象。

3.保障范围狭窄且不健全。就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现状来看,农村养老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保障范围极其狭窄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总体参保人数较少;二是参保的主体主要集中在村干部领导和乡镇、村办企业的职工阶层,纯农户屈指可数。与保障范围狭窄相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现实情况看来,我国目前有能力和愿意参加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农民,大多数都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这些居民整体来说经济条件较好较富裕,而贫困地区的农民则无能力无意愿参加。

4.管理缺乏规范性,基金保值增值存在困难。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基金都是以县级为单位进行统一集中的管理,但由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起步较晚,技术不发达,机构设置不合理不完善,基金管理不成体系,监管出现漏洞、执行不当等问题,使很多地方政府在管理和使用养老保障金时出现了挪用、盗用的不良情况。这将会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政府和人民遭受巨额的损失,同时影响了政府的威信,降低了农民参加养老保障的积极性和自愿性。同时,由于我国的养老保障在管理方面没有形成规范的系统,农村养老保障基金的管理与运营由各个主管部门各自负责,多个主体的管理必然造成运转成本上升、资金有效利用率较低的弊端,出现责任时则相互推诿和扯皮。

5.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当前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以民政部制定的《方案》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稍做修改后制定的。其法规法律层次低,缺乏约束力。特别是对保险基金的占有、盗用和挪用等行为,没有规定有效的限制和惩罚措施。目前农村保障基金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相当普遍。

二、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问题的对策研究

1.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是按照我国实施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集中快速地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强县乡的经济实力,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逐步缩小我国的城乡差异,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根据本地实际实施放宽城镇户籍限制的政策,逐步消除二元结构的身份制弊端,将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产生积极影响。在实施引导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时,必须保证农村老人的生活来源和所得养老金不会因劳动力的输出而受影响。同时,加大国家财政扶持力度,当前工农业发展失衡,国家在政策制定上要向农村倾斜,促使农业人员实现平等收入和公平待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后,才会有多余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养老保障的计划中[1]。

2.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基本理念。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上,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基本理念,农民也要加强自身的权利意识。政府不仅是这一理念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也是责任的主体。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经济的责任。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是农民在达到法定年龄时得以维持基本生活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给以支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得力于充足的资金保证,政府作为农村养老的责任主体,有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养老保障承担相应的财力和物力,它对所有农民负有最终责任。

其次是法律的责任。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强相关的法律建设,以便为养老事业的顺利推行营造完善的法制环境。由于农村养老保障建设涉及的领域较多、范围较广、管理实施难度较大,对信息交流和信用协调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政治优势,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再次,加强相关宣传和道德建设的责任。在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政府既要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还要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不断加强相关舆论宣传和道德建设。当前许多民众仍然对老年人存在消极看法和落后观念,这就需要政府及时加强尊老、敬老、爱老思想的宣传引导及教育,使爱老、养老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农民自身的权利意识主要表现在当前我国的家庭和社会都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寻求自我保障非常有必要。老年人不应只是养老保障体系中的被动接受者,更应该是养老保障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为自己未来养老储备资源,将是年老后可获得的最可靠的保障来源。因此,提早树立养老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有意识地积累养老资源,是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也是个体对自己的养老所承担的无法推卸的责任。这正符合当代政府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3.构建多层次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类型不再是单一的农民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农民工、失地农民、经营型农民、乡镇企业农民等多种类型的人群。要想实现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的全覆盖,就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障模式,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养老保障政策。就农民工来说,流动性大是他们的特点,当他们由城市返回农村时如何做好养老保障账户的衔接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现在我国村镇企业日益增多,很多农民选择在附近的企业工作,那么这一类农民的养老保障怎么进行、由谁缴纳保险费用都是需要有专门的政策来加以规定,才能得以规范化操作的。

4.基金运营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拓宽养老金保值增值渠道。为了防止某个时期我国财政收入不足,国家需要事先筹集部分资金,作为农村养老保障的储备基金。就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不仅法律上规定了政府每年应向储备基金注资,更关键的是要开辟多种渠道,筹措养老储备基金。随着我国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如何实现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既要管好每一分“养老钱”,也要确保其保值增值。这样我们就要选择是养老金封闭式运行还是开放式运行。封闭运行是为了确保基金运行的安全,但是面对目前我国的物价水平其不利于保值增值;开放运行是为了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但是市场风险难以掌控会给养老金的运作带来一定的风险。鉴于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建立统一的新农保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由这样的专门机构来统一运作全国的新农保养老金,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农村养老保障的基金是我国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的保命钱,需要引起相关保障部门的重视,在管理和基金监督上采取行动。要建立长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基金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可以建立保障基金的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集中管理,共同监督。建立相应的财务制度、预算编制、资金投资管理等相关规定,成立部门管理养老保障基金的收支和预算的执行[2]。同时建立基金监督委员会,包括政府的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和省人大等相关部门,将基金纳入专门部门存管,以确保基金的监管和防止挪用、浪费,还要严格监督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以达到监督政策法规的执行和资金收支的运营,确保农村养老保险的利益。

同时,要理顺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和规范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专门账户管理,并逐步实行养老金的集中支付,加强社会保险机构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保险基金的审查审计机制,强化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从而保证基金征收、管理、发放和监督的有效分离,彼此之间相互制约,以确保农保基金的完全和完整。

5.加大立法和相关的政策制定与衔接。有法可依才能使农村养老保障的运营具有规范性;有法可依才能给予农村居民稳定性。可以考虑制定关于农村养老保障基本法律,同时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内容、基金来源及支付标准、基金的运营和监管、机构的管理、各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使之有法可依[3]。由于我国农村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地方政府必须要根据各地的现实情况,在全国性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在与全国性养老保险法律不冲突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具体规定,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养老保险法的完善积累经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出现了纯农民、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分化,针对不同身份的农民,应制定不同的养老保障制度,这将为我国整个养老保障事业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宫晓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财政支持研究[J].财政研究,2011,(8).

[2]刘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如何走出困境[J].决策与信息,2006,(5).

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第5篇

摘要:根据新闻报道,目前中国GDP已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以前的粗放型转变为现在的集约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体现在很多方面,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中国农村的经济模式,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原来落后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了一个时尚的新名词。本次实践活动我们走进十家子,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来感受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新农村、科学发展、十家子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历史上曾一度领先于世界各国,但在近代,由于各方面原因,我们一度落后并处于挨打的境地。虽然今天的中国经过自身的改革和对外的开放慢慢恢复以往的生机,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环境破坏,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粗放等。这些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来思考什么才是正确的经济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 的提出无疑帮我们指明了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的农村长久以来似乎就是贫穷的代名词,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今天改变农村旧貌已经是刻不容缓。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成为发展的新思路。

为了进一步了解新农村是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奔赴十家子镇。宽阔的马路。。。。和谐是村子给我的第一印象。体会到了风采。

在十家子我们体会到了国家首批级旅游区。。。。玛瑙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当地的环保委员会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一个小小的村庄却拥有至高权力的环保委员会,对于任何一个**村环境的投资项目,环保委员会都有一票否决权,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这得益于他们始终注意生态,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之路走的十分坚实而长远。

。。村作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楷模值得各地学习,而中国农村的发展最能体现中国科学发展经济的形式,本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旨在透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方式调查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方向。

关注新农村,关注科学发展。。村致富的重要关键点是发展了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点也在于此,然而这一点在目前我国农村是不足的,到底是什么原因我国农村发展的呢?耕地少,肥力差;小规模分散经营;农业灌溉条件差;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机械化差;农业适用技术推广难;农业物资供应难;农民素质差;劳动力素质低;

从自身实际出发,致力于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注意效益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形成了规模化经营、市场化操作、科技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集生产、科研、示范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农业的效益提高、功能拓展,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对今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第6篇

和县县委党校陶训健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号文件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地要因地制宜、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搞一刀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一)、历史背景1、20世纪20—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

代表人物:晏阳初(中国乡村教育之父)、梁漱溟等知识精英。主张:“四救”即文化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救穷、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

2、1956—1978年优先发展工业,重视农业发展,农业走人民公社道路。

典型代表: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但共同占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生产方式没有使农民走向共同富裕,反而走向共同贫穷。3、1978—1991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典型代表:小岗村 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解决了温饱但解决不了富裕。

4、1992—2002年乡镇企业发展,“三农”问题突显。华西等一批经济基础好、区位优越的地区通过乡镇企业在城乡一体化、工业化等

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就全国来说,城乡差距拉大,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激化,“三农”问题突显。

(二)、世界背景

1、台湾的新农村发展(50年代)。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特别是亚热带农业发达。

2、韩国的新村运动和农村地区开发(70年代开始)。历经三十年,农民平均收入与城市居民基本持平。

3、日本的农村振兴(战前和战后两个时期)。农业非常发达,财政支持力度大,农民协会组织完善,农民收入平均高于城市居民。

4、欧盟:政府补助、重视环境政策。政府加大补助力度,农民组织政党影响政府政策,政府必须时时考虑农民利益。

三、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1、土地所有权界定不明。耕地保护不够,土地作为生产要素难以合理流动、规范经营。

2、农民收入下降,消费不足,影响可持续发展。消费不足,内需拉动不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隐患多。

3、生产条件差,科技水平低。科技投入少,基础设施落后,主要在传统农业框架下的粗放式生产。

4、政府扶持不够,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奖金供求矛盾突出。

5、社会化、组织化水平低。农民经营主体分散,信息不对称,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6、农村教育、文化、人居环境、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有待提

高。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1、完善土地等基本制度。创新方式,合理流转,保护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2、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改革,建立新机制。

3、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面向市场,结合本地实际,发展高产优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4、坚持城镇化,转移农村劳动力。重视劳务经济,发展二、三产业,把新农村建设和新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协调发展。

5、重视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经济发展关键靠人,目的也是为了人,新农村建设重点要培养新型农民。

上一篇:英文电影观后感_-叫我第一名下一篇:【保险行业协会】工作简报2011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