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与诊断案例

2024-08-01

课堂观察与诊断案例(精选8篇)

课堂观察与诊断案例 第1篇

一、语文课堂教学诊断 【问题呈现】

案例:习作指导课,许多教师不管年级、无视学生,课堂板书出现了统一的问题: 写人类作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

写事类作文: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写景类作文: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想象

想象类作文:大胆想象、展开联想 请联系上述案例,结合教学现状,进行诊断分析后,并提出矫正策略。

二、案例分析

两位老师对五年级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进行了不同的设计:

甲:在学生自主学会生字新词,把握课文访谈的主要内容后,分小组讨论、探究:季羡林爷爷是怎样读书与学习的?并进行了拓展:“和季羡林爷爷相比,我们有那些差距?之后进行了小组交流。最后,教师小结。

乙:在学生自主学会生字新词,把握课文访谈的主要内容后,引导学生改写课文,并对改写的情况进行了交流、点评。

你对以上两位老师的设计有什么看法?请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分析之。

三、例举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评价语言,试分析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乐清 卢发善)

语文课堂诊断案例

【问题呈现】

[案例一]

《在仙台》中的“颇受优待”内涵较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解时,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并告诉学生:只要认真把课文读读,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反复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渐渐地似乎“理解”时,一学生又提出:“老师,反正我觉得,‘我’在仙台吃着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住处蚊子又很多,根本说不上什么优待。”此刻,老师有些不耐烦了,生气地说:“这是你的看法!其他同学都认为是优待。”那学生满脸通红,委屈地低下了头。[案例二]

《凡卡》阅读的最后质疑阶段,一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开头这样写道:‘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 凡卡写信用的‘墨水’、‘钢笔’、‘白纸’是谁的呢?”也许是学生的提问太突然,也许是学生的问题太古怪,教师一时不是如何是好,于是就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东西到底是谁的”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众说纷纭,最后也也没有过令人信服的结论。无奈,老师只能说:“其实,这些到底是谁给的并不重要,我们要关注的是凡卡的命运。“听了老师的话语,学生有的点头,有的茫然。[案例三]

《开国大典》中有这么一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句子包含着丰富的形象和情感,是学生理解感受的。教者便对此进行了讲解,先向学生介绍了旧中国人民的苦难,然后告诉大家,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成千成万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现在终于盼来了这一天。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出去很远很远,传到全国各个地方,人们无比兴奋,无比激动。[案例四]

阅读《月光曲》“兄妹俩的对话”时,教者发现学生虽能从中体悟到兄妹俩相依为命的情感,但朗读时难以真切地表达这种情感,便这样引导:“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妹妹是那样酷爱音乐,可是他们家实在是太穷了,连一张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作为哥哥,他深深地为自己难以满足妹妹的一个小小的要求而感到难过,感到悲伤。他没有责怪妹妹,而且安慰妹妹。这是多么好的兄妹俩啊,如果你想到这些,你一定会把这种兄妹俩的感情表达出来的。”经过这番讲解,学生似有所悟。但再朗读时神情和语气也有了变化,但听得出,孩子这种情感表达还是虚假的、强装的,并非真实情感的流露。【诊断分析】

上述案例,集中反映了当今语文教学中“讲解”出现的种种偏向。如今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者对“讲解”很多人不敢提及,纵然万不得已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联系上面的案例,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在“讲解”的问题上存在着以下偏向:

一是轻视“讲”的地位。案例一中,由于课文背景生疏,学生对“颇受优待”难以理解,纵然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再怎么去阅读,对其中的迷惑也还是迷惑。如果教师对当时的背景简单讲解,告诉学生:时值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我国经济技术落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低下,中国留学生在外国一点地位也没有,到处受人欺侮。在此基础上这样引导: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先生在仙台得到了怎样的优待?你对“这里的优待”是怎么理解的?这样,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便可以联系课文,准确理解:①在当时的背景下,鲁迅在仙台能够得到“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为‘我’的食宿担心”的待遇,这应该说是一种优待,这说明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②鲁迅搬家前住处“蚊子颇多”,搬家后“每天要吃难以下咽的芋梗汤”,这表明他在仙台的待遇算不上什么优待,是“物希为贵”的优待,而这种状况的改变是几个职员无能为力的,这说明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③虽然鲁迅说自己受到了优待,然而他的饭食如此之差,而藤野先生对鲁迅这位素不相识的中国留学生是那样关心,说明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真诚关心。可见,提倡自主学习,是让主体于学生,让主角于学生,但决不意味着教师从课堂完全退下了。否则,课堂还要教师干什么。事实上,由于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由于课文背景和课文内容的陌生,学生阅读中总可以出现种种困惑,有些困惑仅靠学生间的互相启迪难以解决,如果教者抓住重点,简单讲解,学生则可能恍然大悟。因此,对学生的难点、疑难等进行必要讲解,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学生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究。

二是错失“讲”的良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困惑往往是引导深刻理解、深切感悟的很好机会。这种机会稍纵即逝,可遇而不可求。我们只有敏锐地捕捉,合理地借用,才能让学生在“错误”中得到生成。上述案例二中,学生提出的看似是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似乎与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关系不大。其实,只要深入地思考一下,就会觉得学生的问题颇有使用价值。认识到这一点,教者可围绕“这些东西是谁的?是怎么来的?他为何放在老板的立柜里”等问题讨论,这样学生必然明白:这是作者的潜心之笔,墨水、钢笔、白纸是谁的?是老板的?不会。因为老板决不会这么寒酸。显然是凡卡的,那他为什么放在老板的立柜里呢?可见,这是凡卡的“杰作”,它包含了凡卡准备写信的丰富情境。在此基础上,可以“为了写这封信”为题引导想象叙述,从而让学生在具体画面中理解凡卡的“煞费苦心”,并与结尾“地址不详”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深入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这样,虽然,教者只是进行的适当的提示,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学生对其中的形象内涵、情感内涵、语言艺术,就有了具体深切了感受。

三是轻视“讲”的方法。“讲授”在任何学科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的作用,但对小学生而言,讲解决不是“滔滔不绝”的演说,也不是“独占讲台”的报告,更不是“高谈阔论”的讲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以合适的方法,使语言形象具体,语言情感真切,语言艺术显化。

上述案例三,教师抓住学生理解的难点进行讲解,这无可厚非。但这里的讲解变成了灌输,虽然学生从道理上似乎明白了,但语言文字给学生是还是抽象的概念,而未曾变成具体的形象,这样的讲解,学生是难以接受的。就小学生而言,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难的讲解,很重要的是要把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形象中感悟语言的内涵,在形象中感悟语言的情感。同样是这样的难点,一教师是这样进行讲解的:先引导回忆以前所学的与《开国大典》相关的课文:《粜米》、《珍贵的教科书》、《千里跃进大别山》、《艰苦的岁月》等,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旧中国人民生活的苦难以及为了摆脱苦难中国人民进行的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此基础上这样引导:“你觉得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通过想象,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有的说: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着锣,打着鼓,欢呼新中国的诞生,欢庆人民的解放 ;有的说:这声音传到农村,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宣天,人们都拥出家门,欢呼着,高喊着,一个个激动万分,不少人高兴得热泪盈眶;有的说:这声音传到了刘胡兰的家乡,大家一下子拥到了刘胡兰的家里,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了她的爸爸、妈妈。她爸爸、妈妈来到了刘胡兰 的遗像前,喃喃地说:“胡兰子啊,你听到了 吗?你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终于有了出头的日子啦!” „„

可见,善于捕捉语言形象的聚焦点,简单点拨,合理讲解,多向拓展,这是重要的讲解方法,这样,学生就能透视的语言形象就一定是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学生感受的语言情感也一定是自然真切、具体实在的。

案例二教师想通过讲解,激发学生情感,把学生情感与课文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深切、深入地感受课文情感。但是,语言情感的诱发靠抽象的讲解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必须建筑于具体形象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语言文字一旦被用来表情达意,他就成了具有情感内核的活体。在语言作品的阅读中,阅读者只有调动起自己的情感,力求和作者想在一起,思在一处,才能从语言文字中触摸到作者情感的脉搏,感受到作者情思的琴弦,才能感悟到语言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情只有与课文感情融合一起,他们在阅读中的情感投入才是全身心的。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令人激动的人和事,面对叫人感动的景和物,学生也会和成人一样动情动容。面对影视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学生往往也容易动情。可见,生活是解读课文内容的钥匙,是诱发学生情感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对情感丰富的内容,可唤醒学生生活画面,唤起学生生活体验,让他们与作者和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振,情感的共鸣,使课文情感的感悟与学生自我真情的表露融为一体。请看,当另一个老师在学生情感感悟不深的时候是这样引导的:

师:读了这一片断,我不禁想起这样一件事:那天,校长向我推荐了杂志上的两篇教学论文,他告诉我,文章是两位青年教师写的,嘱咐我细细看看,并认真地说:“要是这两个教师能到我校工作该有多好!”听他这一谈,我不禁脸一热,自己工作快十年了,可„„我忙说:“校长,都怪我们不争气。”校长一听,又是摇头,又是摆手:“不,不,我是说着玩的。”望着校长,我心头一阵激动,不知说什么好。校长的话像重锤一下敲在我的心上。我从他的话中,听出了他对我们青年教师的希望,感受到了他对我的理解和宽容。你们生活中可能也有类似的事吧。

生:那次,同桌张翔买了件羽绒衫,可我老是穿那件棉袄。那天一到家,我便对妈妈说:“妈妈,给我买件羽绒衫吧,看人家张翔„„”“是啊,是该买。”停了一会她说;“可是,一件像样的羽绒衫得200多块呢!”望着妈妈焦急的样子,再看着她满手的老茧,我不禁后悔起来,忙说:“妈妈,我说着玩的,其实,我这棉袄不一样防寒吗。”妈妈一下子把我搂在怀里,我抬头看时,她眼圈红了。(说到这儿,该生声音低了下来,显出难过的样子)

(其他学生发言略,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情真意切。)

在学生阅读感受不深,朗读表达失真之时,教者若有所思,巧妙沟联,情真意切地讲述了自己类似的生活体验,从而拨动了学生的情感琴弦,丰富的生活一下化作了学生精彩的回忆,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文中情境,达到了朗读的理想境界。【矫正策略】

综上所述,实施自主学习,决不意味着可以丢弃讲解,相反恰恰给讲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很好地用好讲解,才能引领学生排除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而要发挥讲解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讲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准确、流畅、清晰、生动的描述,循循善诱、层层推理、点滴入微的讲解,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语言为形象,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凸显教学重点,清晰学生疑点,突破学习难点,不断引领学生从“山穷水复疑无路”进入“柳暗花明有一村”的佳境。

二是把握“讲解”的契机。应该把握知识的关键点,或者解决知识困难的环节,放在这样的时机去讲解,即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给学 生创设一种愤悱的状态,让学生处于一种最渴望得到知识的境况中时再讲,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可以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让知识的关键在水到渠成的时候讲解给学生,这便是抓住了讲解的时机。

三是讲究“讲解”的方法。要把握学科特点,重视讲解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使讲解始终指向于学生精神的提升和语言的发展;要根据学生特点,注重讲解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讲解始终切近于学生理解水平和认识能力;要根据课文特点,重视讲解的目标性和针对性,使讲解始终凸显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课堂观察与诊断案例 第2篇

课堂观察与诊断在教学中最显著的作用是,提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课堂观察与诊断的含义

科学视角下的“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科学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发展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N.A.Flanders)于1960年提出,后经不断修正:“互动分类系统”,即运用一套编码系统(coding system),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

一般地,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强调“观课”的目的性,有别于传统听课的随意性。

而课堂诊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评课,特指依据观察角度搜集课堂信息,判断筛选有价值信息并进行整理,根据有价值信息对课堂教学“是否达标”“如何达标”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提炼教学经验。

其中,“诊断”旨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而传统的“评价”更多的指向狭义的终结性评价。也可以这样说,“诊断”不仅仅有评定优劣的功能,更注重客观分析原因这一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作用,寻找教师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二、课堂观察与诊断的作用

在现代教育中,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捕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同时能够唤醒隐藏在教师心中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在日常教学中,课堂观察与诊断有显著的功能与作用,集中体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改进师生的生存状态等方面。

(一)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要突破课堂观察与诊断 第3篇

一、突出课堂观察与诊断

在射门游戏中,要求1名学生当“球门”,1名学生射门,引导学生进行射门动作的练习,在课的基本部分也有3名学生1组,其中1名学生当作球门进行射门的练习,目的在于要求学生“踢准”目标。“五角星”站位射门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也对踢球的方向性提出了要求,射门技术教学首先关注的就是准确性和方向性。本节课应该是学生第1次学习射门,在课的开始部分进行的“射门游戏”应该具有诊断作用。所谓的诊断作用就是在开始部分的射门游戏中,要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教师此时主要是进行观察,观察内容为学生射门的准确度和对射门力度的把握度,而学生射门不准的主要原因是支撑脚站位不能正对射门方向,有的学生用脚尖射门导致触球部位较小产生偏差,还有学生虽然用脚内侧射门,但是脚型不固定,触球部位也不准,导致射门不准。复习脚内侧传接球就是教案设计者想要解决传球方向不准的问题,同时教案设计者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调整传接球的距离,也体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笔者在试教过程中,在3名学生1组射门和“五角星”射门游戏环节中也出现了踢球不准的问题,都是由脚型不固定、支撑脚站位不正确等引起的。另外,在教案中有关重点的描述显得不够具体,仅仅是提出“重点:支撑、摆动与脚踢球的技术动作”,但是在复习脚内侧传接球时还是强调了支撑脚站位、击球部位、传球方向等。本课主要是学习脚内侧射门,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要在下次课中设计相应的教学手段来解决,本课可以不必强调技术细节,而主要使学生明确脚内侧踢球的部位,通过各种游戏使学生体会技术动作即可。

本节课设计的游戏可以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练习,但教师要注意依据教材的特点观察学生,如,本课要注意学生出现的射门不准现象,根据现象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下次课中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解决,因此,要突出课堂思考与分析,为下一次教学计划设计提供依据。

二、教材设置的一点疑惑

本课李老师所设计的游戏,笔者基本上能够理解设计者的意图,但是在课的基本部分有一个练习,即“运球接脚内侧传地滚球、半高球练习”,对于运球接脚内侧传半高球练习的设计意图不是很清晰,现提出与设计者探讨。运球接脚内侧传地滚球没有任何问题,然而要传出半高球,需要脚触球的位置和触球部位较准确,对力量的大小要求也非常高,对于初次学习只有几次课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难以达到要求。同时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针对水平二的学生指出:初步掌握几项球类活动的基本方法,也就是对学生运球、射门等的动作质量进行评价,运球接脚内侧传地滚球(甚至要求半高球)属于技术动作组合,也就是运球与传球技术组合起来进行练习的,这在《课标》中是水平三的要求,如果学生的传球和运球练习的质量已经较高,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是可以的,但是笔者认为三年级的学生经过3次课的练习(尽管没有看到完整的单元计划),将运球与传球结合在一起进行练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要学生体验射门时球是运动的状态,那么是否可以不从运球开始,而是直接将球向前踢一下,在跑动中上步传球或射门就可以了,采用运几次球接传半高球这样的练习值得商榷。

高三综合案例分析与诊断 第4篇

病征:烦躁易怒

病征表现:烦躁,易怒,乱发脾气,与他人冲突增多,以自我为中心。

案例呈现:张帆,男,18岁,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

张帆是家中独子,自小学起成绩一直比较优秀,与同学关系良好。一直以来,他学习都比较自觉主动,家长很少为此操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后,父母发现他有些变化。他经常要求父母把电视声音调小一些。起初,父母以为是自己影响了孩子,觉得很不好意思,但是他们发现孩子要求越来越高。后来发展到他们在家几乎不敢大声说话,声音稍微一大,张帆就会在屋里生气,将音乐开到最大。父母为此说过他几次,可是作用不大。最近,父母又发现张帆从学校回来也经常是怒气冲冲的,还提出要在家里复习,不去学校了。问起原因,张帆说班级里太吵了,上自习的时候,他周围的同学翻书、讲话的声音总是很大,让他无法专心学习。他和同学吵了几次,也没有用。为此,母亲专门到学校走访了老师和同学,结果发现班级环境并没有他说的那么糟,只是张帆现在特别敏感、易怒,其他同学都怕和他坐一起。

病情分析:

张帆的成绩与目标略有距离,想要达到目标需要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这种努力需要他改变原有的学习节奏,所以他体验到了强大的压力。压力一定会有一个宣泄口,要么指向自己,要么指向别人。张帆就是通过指向别人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压力。同时,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使张帆能够给自己一个暂时不学习的借口——“是因为他们太吵,不是我不想学”,这是张帆暂时摆脱学习压力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理智上必须学习开始向情绪上不想学习妥协,那就是“只有满足一定条件,我才能专心学习”。这种状况其实反映了张帆内心的不协调,一方面想好好学习,达到目标,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承受更大的学习压力。张帆自己都不会意识到,对环境的要求其实是他的潜意识斗争的结果。

诊断开方:减压宣泄方

对张帆而言,他调整的重点是合理宣泄,科学减压。

第一步,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深呼吸,告诉自己保持一分钟。

愤怒总是突然来临的,以至于我们常常措手不及。但是,我们首先要树立一个信念——我能控制它。很简单,告诉自己等一分钟,你可以深吸一口气握紧拳头,让自己的力量冲向手指,然后缓缓地吐气,同时松开拳头。如此反复一分钟,你会发现,虽然愤怒还没过去,但你已经能控制住自己的冲动了。

第二步,观察自己每天连续学习多长时间后开始有烦躁失控的感觉,以这个时间为基准,调整作息。如果是连续学习两小时后就会感到烦躁,则可以每到两小时就停下手头的学习,去户外运动十五分钟,或者听轻松的音乐,让烦躁的情绪得以舒缓。

第三步,每天保证有半小时的运动时间,尽量让自己在户外进行不太激烈的羽毛球、慢跑、篮球等运动,释放因久坐产生的烦躁情绪。

第四步,增加B族维生素的摄入,B族维生素可以缓解焦虑,增强对噪音的承受力。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包括:酵母、燕麦、花生、鱼类、牛奶和蛋类等。

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心得体会 第5篇

2014年12月10日我校四位数学教师参加了勐戛片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课堂教学诊断活动,观摩了三位老师的三节新课改的数学课,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熊莲芬老师上的第三节课,她让学生自己做主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内容,老师引导学生很到位,老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们作为山区小学,从原来的教学模式转化成新课改的路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这一段路是坎坷和艰辛的。要改变首先教师要敢于改变学习观念,其次教师要敢于尝试,大胆的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最后教师的方法要敢于创新。通过观摩和学习认识到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的一些知识,现在分享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了课堂观察与诊断在个人教学中的作用。

1、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取、发展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助于发展个人的教学实践智慧。每个教师都有专业专科的知识,应该应用于平时教学实践中,同时又从实践中获取教学的提升。

2、课堂观察可以增进专业反省意识,扩大反省的范围与对象,提高教师对专业的领悟与反省能力。学生学不好的原因要综合分析,而首先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省。

3、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切实改善学生学习方式,课堂观察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推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与提升。

二、进一步学会了如何进行课堂观察与诊断,即明确了课堂观察的基本要求与基本形式。

1、课堂观察的四点基本要求: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有适当的观察内容;有科学的观察方法;有清晰的观察分析和结论。

2、课堂观察的五种基本形式:课堂活动全息观察;关键问题聚焦观察;依据价值评判标准的课堂观察;现场情境描述性观察;典型个体追踪观察。

三、进一步明确了课堂观察与诊断的程序与内容。

通过本课的视频与案例举例,我也学会了如何针对数学教学的不同课型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与诊断布置。如观察的内容可以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规范与习惯、反思与评价、能力与发展及三维目标的达成度等方面来设计。

四、进一步明确了课堂观察与诊断在平时教学教研中的应用。平时的教研活动主要包括说课,听课,评课。很多人教师在评课这一环节总感觉不知说什么好,也就是优缺点看不到,从而使的评课无实际意义。而通过本课的学习也让明确了在听课时进行课堂观察与诊断,实际上可做为评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让教研达到真正的目的。

五、进一步明确了备好课的重要性。

课堂观察与诊断案例 第6篇

辽宁省东港市孤山镇中心小学 曹丽娜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诊断课堂》的认真学习,使我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诊断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下面谈谈体会和看法: 在现代教育中课堂观察与诊断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获取教学现象,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教师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课堂观察与诊断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反思的镜子,通过观察诊断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能改进课堂教学,更能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现在学校教学研究大多还是采用传统方式 就是教师课堂听课而后课后评课,这传统的的听课评课缺乏科学性、技术性,已经不再适应新课程的实施。而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目的,凭借自身的多种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在课堂上直接或间接从教学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判断,作出有依据的科学评价,以求得学生学习的发展和促进教师施教水平的改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一种专业技术。这种方法使用一整套课堂观察技术,帮助教师科学地、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并真实地、客观地认识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说说我是如何利用这一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学生学到的知识在课后很难进行练习也很难进行考察,所以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把握有限的课堂上机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

如何切实开展好小学信息技术课,如何把小学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知识既深入浅出又生动灵活的传授给学生,我觉得这是当前最该考虑的问题。

通过自己的观察,只有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很好的学以制用,上好每一堂课。

一、将知识由抽象变具体

在教学中应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既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又主动的把信息技术知识学好。“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现在的小学生做什么事情都是出于兴趣、爱好,如果让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只学习枯燥、单调、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学生肯定不乐意学,没兴趣学了,而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引趣导入,知道学生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才可以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通过看各种实物、图片等,有利于学生形象记忆;了解各部分的功能,加深认识,提高兴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光盘,把五彩缤纷的电脑世界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观赏色彩鲜艳的画面,精彩的动画,让他们赏心悦目。这样孩子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增加了,教学气氛也活跃了,从而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自主学习。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单靠理论讲解无异于纸上谈兵。可以让学生先学习实践操作,再学习理论知识。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高,而计算机概念比较难理解,因此只有加强学生上机操作,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这个主动探索的学习工具和自主学习的资源环境,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

三、让学生在“比赛”中竞争、合作学习。即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同时又和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样既满足一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愿望,提高自信,又给另一部分同学提供学习他人的机会,从而互相促进,取长补短。通过比较的形式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牢固的掌握学习内容。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我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强调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就是不光要听还要看;不光要看教师的教学表现,还要看学生学习的状态;不光要看一节课,还要看多节课;不光要看课内,还要看课外;不光要看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还要看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后的教学反思等等。

课堂教学观察强调“观课”的目的性,有别与传统听课的随意性,而课堂诊断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评课,特指依据观察角度搜集课堂信息,判断筛选有价值信息并进行整理,根据有价值信息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师生的实际状态进行评价,提取改进建议,提炼教学经验。我就是通过学习了这一手段,才逐步完善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在提升自己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同时,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真正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本领、掌握技能的一方乐土!

课堂观察与诊断案例 第7篇

学员姓名 马克强 学员单位 史纳学校 观察时间段 2013.10.22 观察对象 七年级 授课内容 《荷叶母亲》

观察点 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教学实施优缺分析 教学行为调整建议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

教师能利用多媒体创设幽静而低沉的情境来导入新课利用地震中的片段激发大家情感体验,尤其是借助讲母爱故事,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教师在语言情感方面指导较成功。

1、教学环节安排恰当,衔接自然连贯;

2、重视文本探究,能够结合学生情感体验;

3、善于引导学生热爱家庭,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2、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的火花,要灵活处理课堂上的意外事件。

教师给予的太多,让学生读得不够入味入情。而且教师要学会聆听,尊重学生的感受,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的火花,这样才更能抓住学生的心声,进而形成共鸣和教学亮点。

无论从检查预习情况,有感情的朗读,还是品析重点语段,利用主旨句造句,学生理解的比较到位。

应关注全体学生,让多数学生也能回答上问题; 抓住富有感情的词语来体会; 多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

课堂观察与诊断案例 第8篇

下面是笔者学校教师执教的《奇妙的克隆》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堂案例:

【课堂回放】

一、教师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小时候, 在我们看过的动画片里有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物——孙悟空, 你知道他的本事有哪些吗?

生:有一双火眼金睛。

生:会七十二般变化。

…………

师:孙悟空有个绝活———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根猴毛, 然后把它们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作者吴承恩这个大胆的想象好像不着边际, 但在今天却成了可能,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

师:老师来告诉大家, 这就是克隆。今天, 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板书:奇妙的克隆。)

二、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 理解下列词语。 (通用语、专业语、一分为二、胚胎、相安无事、囊胚、永无止境、两栖、切实可行、脊椎、濒临绝种、促性腺素、悲喜交集、胰蛋白酶。)

2.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内容。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 并在每一部分摘取一两个句子, 概括你初读课文时把握的主要内容。

生:在第一部分中, 我摘取的是:“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 音译为“克隆”。时至今日, “克隆”的实际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 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 也叫“克隆”, 即介绍了什么是克隆。

师:你选取的句子正好回答了小标题中的问题。

…………

师:我们通过摘取句子, 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奇妙的克隆有了大概的了解, 获得了相关信息, 阅读说明文就应该这样提炼“信息”。但这种理解还是比较浅显的, 我们还要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文章的“亮点”。下面同学们再读课文, 你最欣赏文章中的什么地方?并说明理由。

三、学生再读课文, 品析鉴赏

生:我最欣赏本文的结构安排。作者使用了4个小标题, 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 条理清晰, 浏览一下这些小标题, 就能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师:你的发现和赏析都很好。这4个小标题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第1个小标题“克隆是什么”, 表明了克隆的概念, 让我们对“克隆”有了清晰的认识。第2、第3个小标题具体写克隆技术的实验和发展, 第4个小标题写克隆技术的好处, 这样写条理清晰。

师:“克隆是什么”揭示了本质, 是给事物下了个定义。“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是克隆技术的实验和发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是作用。这种由本质到现象的说明顺序完全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那么本文运用的是哪种顺序呢?

生:逻辑顺序。

师:非常好。使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 是事理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思维严密, 层次分明, 合乎人们的认知规律。除此之外, 本文还使用了什么顺序来说明克隆技术呢?

生:第2、第3小标题具体写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时间顺序。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 我认为第2小标题部分是逻辑顺序, 第3小标题部分是时间顺序。

师:你能具体说说理由吗?

生:老师, 我说不好。

师:第2小标题是对克隆实验的解释和说明, 文中含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中国的“克隆实验”写到外国的“克隆实验”, 一条是写“克隆实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这是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而第3个小标题用的是时间顺序。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生:第1条线索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生:第2条线索有利于我们把握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

师:这些看法综合在一起就更全面了。第2、3节是以克隆技术的发展为顺序安排的。从克隆鲫鱼到克隆羊, 克隆技术不断发展, 这也正是克隆“奇妙”之所在。我要补充的是第2节“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部分除了按照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的顺序, 根据题目, 作者先写中国的克隆鲫鱼实验再写其前外国的克隆爪蟾实验及我国童第周的黑斑蛙实验, 然后写其后的中国克隆鲤、鲫鱼实验及外国的克隆鼠实验, 这样安排也充分体现了在克隆这样的世界尖端技术方面中国并不落后。

师:根据第4个小标题的内容说说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利与弊?

生:好处有两点:可以有效地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可挽救珍稀动物。

生: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师:有利就有弊, 那弊端是什么呢?

生:弊的一面是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利的因素。

师:很好!请大家看145页最后一节的第一句话: (生读)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 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 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 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再讨论、再交流。)

生:“克隆技术”既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师: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不利, 是不是就不要发展科技了呢?

生:要发展科技, 但是可以尽量避免它的不利因素。

师:对, 同学们想不想听听老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生: (齐答) 想!

师: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也危害着人类。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不能因为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而裹足不前, 应在发展中注意避免或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

师:本文运用小标题以及逻辑和时间两种说明顺序,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克隆技术, 除此之外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出彩呢?

生:我觉得本文语言很好, 尤其第一部分, 浅显易懂。首先,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这样就把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 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 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克隆的含义。紧承前文, 文章又从植物“克隆”写到动物的“克隆”。以“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 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来作结, 把科学技术写得饶有兴趣, 这里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诠释、引用古籍等多种说明方法。

师:很棒!恰当的说明方法, 合理的说明顺序, 使本文具体生动形象, 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在阅读文章过程中, 大家还有疑问吗?是否有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呢?

生:我认为最后一个小标题不合适。这部分内容既介绍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也谈到了克隆技术在社会上引发的讨论, 所以只用造福人类做标题不全面。

师:有道理。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危害人类, 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巩固练习

师:下面请大家议一议: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吗? (提供资料) 一群科学狂人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 从一个夭折的十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 制造克隆人。据称:如果进展顺利的话, 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于明年年底诞生。

生:愿意, 当我不想写作业时, 就克隆出一个与我一样的人来帮我写作业。

生:不愿意, 他会与我们分享食物, 因为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

…………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 提出了不少看法, 或许不够深刻, 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 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 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为之轰动, 它对我们人类研究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这篇课文里引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许多生物学家, 特别是那些从事那些无性繁殖的科学家, 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 并展开科学讨论, 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对话】

李德喜:克隆技术是人类进入生物技术时代的标志, 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最前沿。这篇科普文章为我们说明了有关这一技术的知识。作为一篇科学知识较强的文章, 你是怎样设计的?让学生很快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张洁:我首先组织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查询有关“克隆”的知识和研究的动态。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摘取句子获得相关信息初步了解课文。接下来让学生再读课文发现文本“亮点”, 理清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并开展“克隆是福音还是恶兆”的辩论会,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侯俊文:《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事理说明文。“克隆”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 尽管在说明过程中力求浅显易懂, 但仍难回避其深奥的专业术语, 这无形中给教者出了一道难题。面对这种专业性很强的文章, 你采取了什么方法迅速切入主题, 使学生很快进入文本的呢?

张洁:我采取的是避难就易的方法, 以“提炼信息”摘取中心句作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迅速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文章的主旨。上课伊始, 我从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关孙悟空的故事切入主题, 再提出在每一部分摘取一两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要求, 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

李德喜:一节课的设计应该既是语言的设计, 更应是思路的设计;既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体现教师风格, 更要给学生以与文本对话的机会, 发展学生的智能。本节课如果说“提炼信息”仅仅是教学过程中一个粗线条的话, 那么后面学生再读课文“精品亮点”就称得上是本节课的细节了。张老师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呢?

张洁:有经验的教师, 课堂上常常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 平中见奇。在教学中设置一种让学生可望而又可及的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一种“原来并没有全懂”的心理体验, 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不断深入探求的心理流向。虽然有句名言叫“难啃的骨头才有嚼头”, 但问题的设置, 最好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这节课我在引领学生逐步发现和赏析时扔出:“文中4个小标题, 他们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这样一个“石子”使学生彻底弄清什么是逻辑顺序。由此可见, 教学焦点的切入巧妙与否, 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效是否灵动突破。因此, 慎重对待课堂问题的设计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地球。”这里我渴望通过巧妙的切入, 能找到一个让学生“撬动”文章的支点。

侯俊文: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从学生差异出发, 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桥梁, 面向每一名学生,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形成学生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体现“选择、质疑、参与、手脑并用”的特点。就这节课而言, 张老师你是怎样来实现这一目标的?

张洁: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在努力创设“主动、合作、创造”教学情境中, 力争做到“四让”和“四给”, 即问题让学生提, 思路让学生想, 答案让学生找, 结论让学生讲;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给学困生进步的机会, 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就本节课而言,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自己找出文章中的“美点”“亮点”和“精彩点”, 然后让他们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特点, 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在教学中适当引导、点拨学生,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李德喜:一节好课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在选材上既要放得开, 又要收得拢, 新课程下的一节好课也正是如此。张老师在这节课里, 你以“四让”“四给”的方法激活课堂, 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驰骋千里, 但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又能使学生及时“勒马”“书归正传”的呢?对教师来讲, 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张洁:李老师你说得我很有同感, 一节好课, 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章讲究构思巧妙、条理清晰。而教师讲课也是如此, 要讲好一篇文章, 首先要对这篇文章的内涵、背景等了然于胸, 而要真正把学生引入文章中去进行恰切、巧妙地指导, 选准切入点很关键。所以人们常说:得法而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也就是这个道理。至于如何“收得拢”的问题, 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 除了备透教材之外, 关键就要备好学生, 预想学生可能会提到哪些问题, 如与文本关系不大的或无关的可不做指导, 力求把学生引到文本上的相关问题。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偏离正轨。

李德喜:看得出来, 在这节课上, 张老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建了多维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 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结果和规律, 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 以鼓励为主, 不钳制学生。这正切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 其知识性、专业性都很强, 初中生还有去“探究”的可能吗?

张洁:说明文在介绍说明对象的过程中, 许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空白以引发读者的思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空白点, 注重向课外延伸拓展, 这样将会使学生获得意外的收获。《奇妙的克隆》一文, 在介绍了克隆技术的产生及发展后, 提出了克隆技术可能会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具体会引发哪些问题呢?文章并没有明确指出, 这就给我们空下了探究点, 通过拓展延伸, 从而使学生对克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李德喜: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说明文及一些科学小品文中, 都体现着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本文而言, 作者写克隆实验由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 遵循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只是尊重客观事实, 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的思想方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克隆同样如此。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的同时, 也不得不令人担忧。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懂得看问题都要一分为二。另外教者将目光重点锁定在说明的顺序和方法上, 从而忽视了文章的文化内涵。科学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强调文化内涵, 就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多体味其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色彩。如果教者能借助标题中“奇妙”一词, 引导学生去领悟作者在文中传达出的创造精神和审美情趣, 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张洁:招招出彩是不可能的, 面面俱到也是不现实的。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几个着力点和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 从而产生思维和创造的火花, 让课堂绽放出智慧的光芒。“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我想道理也就于此。

【观察者语】

古人云:“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披情入文, 首先是“入”, “入”是“出”的基础, “出”是“入”的目的, 没有“入”就谈不上“出”。阅读教学中关键是要选择一个突破口, 也就是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这样才能有选择、有方向地走进课文。教师上课时有意识地突出某一部分、某一类别、某一重点内容, 直接利索地将教学内容“切”入课文的重点部分或关键部分, 此时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课文的关键, 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而深入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的这节课就很好地呈现了“巧妙切入”和“灵动突破”的特点。

一、找准角度, 灵活切入

课堂教学离不开具体的学情。当学生感到厌烦, 不适应某一教学方式时, 教师应及时了解情况, 调整教学思路, 重新选择较佳的教学切入口, 或变换一个角度, 把学生引进一个新的天地———点燃学生的激情,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使其乐学, 并因此而获得独到的体验。从而在课堂上让学生有话可说, 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关于上课的切入点, 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体进行设计, 根据不同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始终不渝的终极目标进行设计。其原则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其前提是除了对文本的理解外, 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现状。多年来有的老师善于从题眼切入, 直达文本核心;有的老师从文章体裁切入, 触类旁通;有的老师则从文本内容切入, 提纲挈领, 一目了然。总之, 这是一门教学科学, 更是一门上课艺术。

二、多维互动, 相机切入

诗有诗眼, 文有文眼, 一节课也有它的精彩点。这个精彩点就是来源于对文本的细读, 它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引爆点, 是学生深度体验的起始点。有时候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的一些“惊人之语”, 虽然有的可能是旁逸斜出的回答和漫无边际的发挥, 但不可否认, 其中也存在很多奇思妙想, 有的甚至是关于课文提纲挈领的思考。教师要善于倾听, 巧妙引导, 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 放大它, 让这些思想火花成为生成的亮点。“教材不是无情物”, 它是作者思想情感、审美、智慧的展示, 教师不是传声筒, 他是唤醒生命意识的引导者;学生不是接收器, 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教师这个中介, 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 从而启发学生的生命发展, 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课堂观察与诊断案例】相关文章:

课堂观察08-28

课堂观察技术06-06

地理课堂观察记录06-13

“课堂观察”的反思07-30

高一数学课堂观察09-06

课堂观察表范文05-23

观察课堂学生范文05-30

课堂观察培训范文06-03

课堂观察记录范文06-03

课堂观察维度范文06-03

上一篇:小学英语优秀教案设计下一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青春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