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2024-05-14

我校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精选9篇)

我校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第1篇

我校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1、我校都从三年级开设科学课程。调查发现学校周课时为2。

2、科学教师队伍状况。我校科学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若干个。都是由教语文、数学改行而来,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尤其是语文、数学教师兼任科学课。很多学校往往是课表上有科学课而课堂无的情况时有发生。科学教师工作量大,教师超负荷的投入得不到较好的待遇和奖励,许多老师不愿担任科学课程。不过这一点我们学校更好。

3、因科学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多数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很多教师不安心从事科学教学,课程评价缺位,教师对新教材不适应,教师仍沿用自然课的教学方法象征性进行课堂教学。主要利用学具进行灌输式教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时间少得可怜。科学探究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几乎成为空谈。

4、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科学课被贬为副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校存在科学课课时不足的现象(应该是周课时为3学时)。科学教学几乎被边缘化。

三、建议

针对目前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1、尽快转变目前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提高对科学教育的正确认识,将科学纳入小学的核心学科。

2、科学选用教材,根据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选择教材,并且在一定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便于让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活用教材。

3、要加强科学实验室建设。配备教学仪器设备、装备科学学科专用实验室。为了保证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尽快为学校购买仪器设备,装备科学仪器设备保管室和学生实验室,学校挤出实验经费保证师生实验所需的各种器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科学教育提高科学教育的信息技术水平。

4、要落实科学课程的改革,就必须重视考试的改革。为了促进科学课程评价的改革,学校领导、教师、家长急需转变语数考试重要,科学考试无所谓的观念,全盘深入考虑科学课程考试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建立对科学教师和学生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励机制。学校要努力探索科学教学质量监测的特殊性,考试目标具有多元性,即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评价,考试方式应该是笔试与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5、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第一,各校要安排立志从事科学教育的中青年老师,组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为主及专兼结合的科学教师队伍,要采取政策倾斜保障科学教师在评优晋级享有同等的权利,在经济上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地位。按照学校规模的大小和国家规定的科学课时总量,配足科学教师。第二,大力加强师资培训。一是做好新教材教学的培训,引导科学教师学习课标解读教材,研究学情,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技能。二是教学业务部门深入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科学教师将科学教育的理念转化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促进学校切实开展好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三是加强对科学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的力度。组织科学教师学习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普通生物学、地理与天文学、科学研究方法与实验技能、科学教育学等课程,不断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6、高度重视科学教育。一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因随就简,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教育,二是科学教师巡回送课到校,三是每期集中到校上科学课。

总之,公民的科学素养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要真正提高学科素养,只有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重视科学课的教学,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使我们的民族不致于落后于世界民族科学之林

我校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第2篇

作者姓名:张继军

通讯地址:天水市秦安县兴丰学区联系电话:***

对当前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的思考

张继军

(天水市秦安县兴丰学区,天水,741617)

摘要:

新一轮的小学课程改革中,把加强科学教育摆在了突出位臵,在看到科学课程的重要性的同时.只有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认识科学课程在学生终身发展和在社会中的作用、真正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才能从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出发,理性地关注科学课的改革,立足于教学本位工作搞好科学课程教学。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是一个难点,但同时也亟待加强。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这不仅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而且因为科学作为探索真理的活动,同时也在塑造人的品格,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化形态、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等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的比例相当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是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不可推卸的任务。

一、科学课程在农村开设现状

在农村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有些地方封建迷信还比较严重,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损失,甚至有时还会导致一些意外事件发生。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重升学轻素质的问题,导致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调查中发现广大的农村儿童对科学以及科学课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它的价值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基础学科无法

替代的,如果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在扼杀农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农村学校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把科学课列在副科之列,因为不是主课,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科,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

(二)、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状况很不容乐观。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多为中师,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较少,本科更少,这样更无法保证教师素质符合课程要求。

(三)、教学把握不当。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显得凌乱,深浅难易把握不够恰当。存在体系落后、不重视整体框架和结构的问题,再加上不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既不能适应经济、科学和社会发展,也难以转向其它科学领域。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不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忽视科学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不通过科学研究进行学习。这样的科学教育,难以发展创造、直观、想象与怀疑的态度,难以在学生思想和态度的训练方面作出指导。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采取的主要还是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背科学、学科学。有时甚至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企图把更多的新的科学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很难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加强科学教育,并不是堆积知识,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科学课在我国是2001年由自然课改过来的一门新课程,与原有的自然课相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老师的授课方式上都完全发生了转变。这对我们教授科学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严峻挑战,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科学学习的内涵,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观念;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具有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能力。要知道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传统的学科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过去的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老师讲的话就是权威就是答案。而科学课程的讲授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学生要积极与教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要正确处理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这已经不是过去一滴水与一桶水的年代了,要知道现在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应该是一条河,这条河里的水随时都是流动着的,是新鲜的。所以老师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危机意识,真正意识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能力有限,正视自己的不足,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没有经验可以摸索;知识不够可以学习。在不断探索、不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熟悉科学教育的流程与要求。通过自身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来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

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取决于它的学科性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促进未来国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加强我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加强科学课程改革,首先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各小学校长及科任

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科。而要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科学课程教师专业水平

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面前农村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农村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适应和满足科学教育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各种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

(三)、因地因校制宜,提倡科学学习的多样化

科学课程是国家与学校合作管理的课程,国家主要对课程的地位、课时安排进行规定,而课程的开发必须由学校来完成。学校课程要符合科学课程的性质,也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应该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在农村,各学校的办学规模二办学模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水平与市级学校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个学校在开设科学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切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师生自己的特色实施该课程。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在科学学习上有各自的差异,所以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也可有各自特点。农村学校尤其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

掘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活中都包含着科学问题和科学道理,这些都是丰富的教学素材。科学教师如果加以很好地利用,这对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郊区和农村地区是非常有用的。

(四)、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切实改进农村教学设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不足主要由于教育经费缺乏造成,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多向农村教育投人资金,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购臵一些教学仪器和设备,帮助农村建立一些网络资源,那么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一些困难就会得到有效缓解。

总之,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改革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需要我们这些教师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制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叶禹卿主编:《新课程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评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方红 常利梅主编:《科学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我校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第3篇

新课程的内容是全新的, 但并不意味着它完全抛开了一些旧的构架独立存在。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 从我国国情出发, 借鉴和吸纳了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充分考虑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将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 具有科学性、完整性、教育性等特点。但它的前身是小学自然课, 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诸如教师、学生、社会、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教学误区。

首先是教师观念更新滞后。虽然在科学新课程实施初期, 进行了大量培训, 观摩指导, 但当前的有些观摩课、公开课一味追求形式, 过于浮华, 不像是在教学, 更像是在表演, 不贴近学生, 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公开课的生动热烈与日常教学形成了鲜明对比。再加上考试成绩的压力, 教师在平时根本不敢放手去做。那么是不是日常教学就不能更新突破呢?答案肯定是不。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 摆脱束缚。不要幻想一蹴而就, 更不能一刀切, 人家做什么, 就跟着做什么。要针对实际情况, 有选择性;要不断探索, 敢于否定, 打破传统的不适应的东西;要通盘考虑, 打破学科界限, 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

其次, 学生学的方面的误区, 实际上这与教师的教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课的内容涵盖多个学科,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但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 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 知识面狭窄, 自主意识不强。《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3~6年级) 》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不能自主的进行探究合作, 并且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因此, 我们决不能要探究合作就放任不管。课堂上之所以出现学生对探究的要求、目的不明确, 在探究过程中不知所从、盲目探究、收效甚微的结果, 正是由于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在一旁静观其变, 没有及时的进行必要的引导的缘故。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3~6年级) 》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表述强调科学课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因为教师与学生密不可分, 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才能亲历各种有趣的科学观察、实验、设计和制作。在科学探究过程中, 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三, 除了前两个主要方面以外, 一些其他因素也制约了科学课的发展。主要就是对科学课程重视程度还不够。由于受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 教学只注重语文和数学。小学课程的作业时间更多是由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占用, “主科”课程的作业用时多, 科学课作业用时少甚至没有, 也影响了科学课程的质量。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学校以及家长普遍不重视孩子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的现状并不乐观。许多老师反映, 科学教育成了小学课程里位于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之后的不被重视的一门课程。而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对这一课程却十分重视, 与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例如,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就编写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 集中体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主要成果: (1) 科学教育不仅要超越“知识”领域, 还要超越“过程”领域, 即“价值和态度”领域也应成为科学教育的目标; (2) 科学教学必须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要将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和认识作为教学的起点; (3) 提出培养终身学科学的能力; (4) 重视教师培训, 建议不仅要为学生制定标准, 还要为教师教育制定标准。可见别的国家是多么重视科学课程。

实际上, 科学课与其他科目并不矛盾, 而是相辅相成的。要注意到科学课程当中融合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各方面的知识。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计算、绘画、创新、审美等多种能力。我们更要加强课堂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的联系程度, 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

此外, 科学教学中还有很多负面因素存在。例如:传统评价手段的制约;安全因素的制约;课时没有保证等。首先是评价手段, 科学课程中要求的多元化评价手段, 在实际实施中并不多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科学课的评价手段单一, 仍然与考试的分数为主。由于社会与家长对学生分数的过分重视和作为评价手段的试卷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 导致了科学课的教学回到了原来自然课教学的老路上去了, 仍然是教师勾划重点学生机械记忆。还有安全意识的制约。注重安全, 十分重要, 但不能因此就什么也不敢去做。安全因素导致一些必要的实验被取消, 后果是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安全意识是在实践

(下转62页) (上接61页)

中不断培养起来的, 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习惯, 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这些需要教师和家长转变观念, 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再有就是在科学课的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去亲历活动的过程, 去研究、发现。但是实践证明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在同学们对实验做得正起劲, 正为自己一个又一个的新发现而欢欣鼓舞的时候, 下课铃声就响了。由此引出一个问题“一节科学课到底多长才算是科学的?”多年以来, 我国的小学课时都是40分钟一节课, 但是在实际的科学课堂的教学中往往不够。每节课应该有多少时间怎样去定呢?我想无论如何改变课时, 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对教学质量有所保证, 这种课时即便延长也是科学的。

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浅析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给我们科学老师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我们的思想正在经历着熏陶和洗礼,我们的教学行为也正在经历着“蜕变”,从教育思想到教育理念、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我们欣喜的看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行为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是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不可推卸的任务。

一、科学课程在农村开设现状

在农村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某些地方封建迷信盛行,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损失,甚至有时还会导致一些意外事件发生。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重升学轻素质的问题,导致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调查中发现广大的农村的儿童对科学以及科学课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它的价值是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基础学科无法替代的,如果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在扼杀农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发现困难找出原因,提出有效建议。

1、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城市小学一样,大多数郊区、农村学校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把科学课列在副科之列,因为不是主课,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科,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

2、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状况很不容乐观。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多为中师,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较少,本科更少,这样更无法保证教师素質符合课程要求。

3、教学把握不当。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显得凌乱,深浅难易把握不够恰当。存在体系落后、不重视整体框架和结构的问题,有些书本知识严重老化,再加上不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既不能适应经济、科学和社会发展,也难以转向其它科学领域。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不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忽视科学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不通过科学研究进行学习。这样的科学教育,难以发展创造、直观、想象与怀疑的态度,难以在学生思想和态度的训练方面作出指导。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采取的主要还是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背科学、学科学。有时甚至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企图把更多的新的科学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很难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加强科学教育,并不是堆积知识,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4、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这是包括城市小学在内的普遍性问题。对于农村小学来说经费就更是一个突出问题了。由于经费的缺乏,会产生很多的连锁反应。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科学课在我国是2001年由自然课改过来的一门新课程,与原有的自然课相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老师的授课方式上都完全发生了转变,各地教材不统一,课时不统一。这对我们教授科学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严峻挑战,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科学学习的内涵,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中心的观念;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具有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能力。要知道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传统的学科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过去的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老师讲的话就是权威就是答案。而科学课程的讲授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学生要积极与教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要正确处理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这已经不是过去一滴水与一桶水的年代了,要知道现在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应该是一条河,这条河里的水随时都是流动着的,是新鲜的。所以老师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危机意识,真正意识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能力有限,正视自己的不足,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没有经验可以摸索;知识不够可以学习。在不断探索、不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熟悉科学教育的流程与要求。通过自身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来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科学课程教师专业水平。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面前农村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农村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适应和满足科学教育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各种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

3、因地因校制宜,提倡科学学习的多样化。科学课程是国家与学校合作管理的课程,国家主要对课程的地位、课时安排进行规定,而课程的开发必须由学校来完成。学校课程要符合科学课程的性质,也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应该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在农村,各学校的办学规模二办学模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水平与市级学校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个学校在开设科学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切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师生自己的特色实施该课程。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在科学学习上有各自的差异,所以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也可有各自特点。农村学校尤其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活中都包含着科学问题和科学道理,这些都是丰富的教学素材。科学教师如果加以很好地利用,这对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郊区和农村地区是非常有用的。

4、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切实改进农村教学设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不足主要由于教育经费缺乏造成,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多向农村教育投人资金,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购置一些教学仪器和设备,帮助农村建立一些网络资源,那么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一些困难就会得到有效缓解。

总之,农村的小学科学教育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科学老师一起努力,将迎来农村的小学科学教育的真正春天。

我校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第5篇

基础科学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是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对高校科技工作而言,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巳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综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高校科技竞争力的核心。因此,高度重视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是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本文在对我校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描述和总结的基础上,对今后加强我校的科研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目的是进一步推动我校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提升我校的科研水平。

一、我校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的现状

浙江工业大学目前巳发展成为以工为主,文、理、法、经济、医药、工商管理、艺术、教育等兼容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始终把主动适应浙江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办学宗旨,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所在,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因此,近年来,学校对基础科学研究工作越来越重视,并且有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投入到基础科学研究工作中去。到目前为止,学校建成的基础研究基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植学科;完成和在研的基础科学研究项目有:10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基础科学研究的主体,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数量的多少是衡量科研单位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我校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以来到共获资助项目108项,累计资助总经费约达1981万元,目前在研的项目有69项。自省自然科学基金设立以来到20共获资助项目331项,其中面上项目313项,重点重大项目10项,人才项目8项,累计资助总经费约达1571万元,目前在研的项目有151项。由图1、2可以看出,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学校把握机会加速发展,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基础研究实力不断增强,受资助的项目数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突破。

二、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和作用

(―)基础科学研究工作促进人才的培养

由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开展,加快了我校学位点建设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我校现有博士点5个,博士生导师46人,据统计共有40人合计106个项目先后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硕士生导师300余人,据统计共有200余人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除此之外,新世纪‘151”人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人员绝大多数也受过国家基金和省基金的资助。由此可见,基础研究对于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相当大的启动作用。并且通过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培养了大量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是基础研究的生力军,在导师的带领下,活跃在科学研究的前沿,常常激发出一些创新性的思想,给基础研究带来活力和生机。

(二)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推动学科的建设

我校现有21个省级重点学科,22位学科带头人,据统计共有16位学科带头人21个项目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共有18位学科带头人38个项目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有2位学科带头人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资助。由此可见,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的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推动着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优势学科和领域,培养并稳定了一支坚持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的科研队伍,为学校保持科研工作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源头

我校科研工作者在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研究成果产业化,创造很佳的经济效益。例如以许丹倩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小组在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的重大项目“绿色合成含卤芳胺基础研究’,重点研究了加氢还原含卤硝基苯的催化剂及其液相加氢反应性能,研究确定了各类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条件与方法,并初步掌握了催化剂的`种类、组成、结构和制备方法与加氢反应性能以及氢解脱卤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筛选出适宜于液相加氢合成含卤芳胺且性能优异的加氢催化剂,其中筛选出的改性镍催化剂及其相应的液相加氢合成含氯苯胺的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使生产过程更具绿色化的特点,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四)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提升了学校科研水平

通过基础科学研究的工作,特别是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科学研究,大大提升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水平,并获得更多国家级项目的资助和国家级奖励。据统计的2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有10个项目是通过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培育和前期基础科学研究而转入。我校郑裕国教授在省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特别是我校张立彬教授先后在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预研项目等的支持下,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小型农业作业机的可重构模块化设计思想,并进一步研制产品,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与此同时,基础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的发表:20有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共发表论文86篇,其中被SCI摘录21篇,被EI摘录20篇,被ISTP摘录7篇。年结题的3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发表论文270余篇,其中被SCI摘录45篇,被EI摘录48篇,申请专利18项,其中已经授权的专利8项。

三、对加强学校基础科学研究的思考

(一)学校在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举措和经验

(1)加强科技政策调控。为了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扶植力度,调动教师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学校于2004年对纵向科研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加强对基础科学研究项目经费配套的力度,以期基础科学研究在质量水平和总量上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2)设立校级项目启动。为了使年青的教师和新引进的人才能够较快地启动科研工作,学校特设立科技发展基金,每年拨出专款设立浙江工业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使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有了前期的启动资金。另一方面也为争取省级和国家级项目做好人才和项目储备。

(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了壮大我校科学研究的队伍,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学校加强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4)加强科技信息指导。为了使科研人员更充分地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了解更全面的科技政策,我校不定期地举办各类项目申请的讲座和咨询会,邀请相关领导指导申请的重点方向,邀请相关专家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申请书的具体填写。

(二)对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的几点思考

(1)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支撑平台建设。结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科研基地的建设、调整和相关科技计划的实施,促进仪器设备更新,使之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创建高水平研究成果创造条件。在加强科研基础平台建设中,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促进科研支撑条件体系的资源共享、高效服务。同时加强图书资料和数据信息方面的条件建设。

(2)加强创新团队建设。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基础科学研究队伍。基础科学研究的成功需要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团队作战”是当代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建立新的用人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创建跨学科的创新研究团队,实现基础科学相关研究力量的联合和合作,形成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形成一批精干、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3)大力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要顺应基础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把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提高研究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外的科研项目合作和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活动,扩大学术交流范围,拓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我校小学数学学科现状调研报告 第6篇

一、调研目的1、了解本校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

2、寻求对策,促进本校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调研形式

采取听课、评课、座谈交流、检查数学教师的备课、听课、批改作业等情况,以及反馈分析、提出建议。

三、调研时间:

2013年5月28日至6月28日

四、调研基本情况

按工作计划,我们深入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共六个班级进行教学调研。这次调研,听了指定年级的课6节,检查教师备课笔记(教案)6本,听课笔记4本,作业批改抽样10本,召开座谈交流会2次,情况反馈分析会2次。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新课改以来,尤其是我校教师参加网上继续教育全员培训以来,全校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教学方法有了长足改进,开创了我校数学教学的新局面。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课堂教学

从本次调研所听的课看,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变化,无论是教学组织形式、师生角色的变化,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教学设计体现为学生“学”而设计,创造了多种形式,体现了个性化。如:

五、六年级数学老师们,设计出了“自我反思式”、“知识板块式”、“资料摘抄式”、“单元整体式”、等等形式。

(2)、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课堂结构环节安排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以往的“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把学生封闭在教师划定的圈子里的五步环节教学组织法,现在更多的取而代之的是更开放的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空间的课堂组织形式。例如,三年级的胡助华老师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形式。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的基础上,积极的大胆的实践课标理念。①新课导入转向→情景创设;②被动听讲转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于合作学习的提倡也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被我校教师广泛采用,积极尝试。

(4)、发展性评价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从重结果向重过程发展。教师组织学生注重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实现的过程评价,在课堂上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及时地给予鼓励。

2.教师备课

从备课方式上从关注“怎么教”转变到“怎么学”的问题,“以学论教”的“参与式”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能认真进行课时教材简析,教学目标制定明确,重点能突出,难点能找准,能寻求合理对策。

3.教师听课

从听课簿里反映出,教师能在教研组里开展有计划的听课活动,有的教师还能跨年级跨学科进行听课,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作业批改

从学生的作业本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布置的作业量适中,大部分能全批全改,并且改得比较细致,错的地方能标有符号或帮改正。,初步树立了“作业是为了学生体验数学”的思想理念,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的现象已不多见。

(二)、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

(1)通过调研发现一部分教师虽然了解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在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不同步;

(2)教师对新的教材理解还不够透彻,常常抓不住教学的重难点;

(3)学生上课时活动多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体现过程,教师、学生互动,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快乐,展示自我,这些也都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4)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处理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法与“双基”目标落实的矛盾。

(5)、教学设计重教法,轻学法,表现在课堂上,重教案,缺乏随学生学习应变的机智。

2.备课。还有部份教师备课是个形式,没有很好的把过程、经过自己的思考写下来。很多教师都没有教学反思。少数教师的备课笔记(教案)滞后于教学进度。

3.听课。大部份教师听课只记下了过程,没有很好的评课记录。也没有自己的见解。有的听课极少,一个月才1节,可能是包班导致。

4.作业。学生做错的作业,老师帮改得多,学生自己更正的很少。从作业上反映,很少发现有发展题的练习。

(三)、改进的思考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适应课改要求,加速自我成长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一要认准方向,不要急于求成,从课堂教学点点滴滴的改进做起。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是继承基础上的扬弃,可以从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着手。比如,一年级的王禄水老师为避免满堂灌、满堂问现象,总结出“教师少讲点,学生多说点;教师少问点,学生多想点”的策略,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改进。

二要从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着眼,构建如下等式:

学习+实践+反思=教师自我成长

(二)加强备课,教学设计从“教案”转向“学案”。

改变以往的教案为教师的教学程序、为学生的“双基”的掌握而预设的功能,将主要精力用于“学案”设计。

(三)积极研究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是数学课程倡导的学生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这也是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或者说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四)加强校本培训。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第7篇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中心学校邮编:812100

姓名:吴生春电话号码:***电子邮箱:

dhllkxx@163.com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向前推进,小学科学教材虽然已经走进了课堂,但未能引起教育局界人士的特别关注。我们农村没有专科教师,科学教学只是语文、数学教师的兼职,这些教师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语文、数学教学当中,把科学课的教学当做辅助任务。通过本次培训,我认识到了科学课的重要性,应把科学教学推到高峰,引起各位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为此,本人将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对策

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科学教师以兼职为主,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很不令人满意:①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讲授得多,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少;教师讲解分析得多,很多学校没有实验室,学生自由活动少,更谈不上亲手做实验;“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多,学生自主地向教师发问的少。久而久之,课堂缺少生活化,学生几乎成为教师的奴隶。②在教学中教师最先考虑的是自己如何试图“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往往设计教学环节如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挖掘知识的深度,扩大知识的广度,习惯于在“学科知识”的范围中规划一切教学活动。学生的生活、快乐,学生是否真正需要教师,教师往往不予充分关注,这势必使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使生动鲜活的自然科学失去应有的活性。③学生虽从三年级就开始与科学课程打交道,但平时的学习时间大多用于主科学习,对生活中的科学不够重视,缺乏运用科学原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大多数教师虽知道一些生活化策略,在教学中也有所运用,但是到底怎样运用,在什么时候运用对学生的发展最大还不得而知。

针对上述现状,我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发现了许多问题与困惑,如教材中内容过多、教师如何正确处理好教材、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大班额下学生

纪律的调控、教学时间的正确分配、学校实验室的建立、实验中学生对问题的选择、学生学习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

学校硬件条件和教师理念虽然相对之后,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并不是让课程脱离学术轨道,而是让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这就有必要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本校三至五年级学生整班抽样调查发现:有93%的学生认为课堂上能自己动手做实验是最快乐的;有65%的同学对有关生活中的科学感兴趣,有29%的同学对未知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感兴趣。法国著名启蒙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所以,我认为将科学问题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非常有价值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去尝试。

一、立足生活----将科学问题生活化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努力在学生生活与科学教学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只要教者有心,科学知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生活化,把科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教材处理生活化

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的差异,风情的差异,生活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具生活化。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改一改,在教材中,编者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我国地域辽阔,这些例子不可能是每一个学生都熟悉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改编教材;(2)添一添,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3)减一减;(4)排一排,根据季节时令,将每册的内容体系重新编排,使教材更能联系生活。

2.探究材料生活化

“有结构的材料”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思考,能提升科学概念反映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有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完整的形象,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我们发现,材料的选择一旦脱离学生的生活,一会分散学生探究的注意力;二可能无法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三是这些材料学生不易找到。因此,我们觉得“有结构的材料”选择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实施:(1)从学生身边的物品中选择;(2)从学生周围的环境中选择;(3)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4)在学生经验范围内选择。

二、走近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

问题提出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可以是独立探究、师生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其中,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从而改进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形式不仅充分调动不同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相互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1.课堂导入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的引入非常重要,如果学生看不到课题与生活的关系,就无法形成高水平的学习

动机,也就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我们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作为课堂的切入点,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提出相关的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每次上课用生活例子引入课题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2.教学过程情境化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采用语言引导暗示、实物设境、游戏设境、多媒体设境、网络设境等方法来创设生活化的意境,进行情景教学。这种方法的教学,虽然教师在课前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投入,记忆深刻。所以,科学教师要努力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如在教学《研究纸》一课时,课前我们让学生去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纸做的,以及纸的种类。上课时让学生汇报了解到的情况。学生在了解和汇报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纸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纸的品种也很多。至此,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课堂上,敏敏突然流鼻血,她该选择哪种纸呢?是呀,“这些纸各有什么特点呢?”“包装邮件的纸必须具备怎样的特点呢?”“这些纸各有什么用途呢?”„„一个个问题油然而生。很显然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来学习,唤起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它不是枯燥的,而是无比有趣的。

3.在探究中思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如探究:《磁铁的磁力》这节课我先在课桌上预先装好了两个回形针的一杯水,让同学们不动杯子不碰水,取出回形针。第一个上台的男生把磁铁悬在瓶口上,反复几次,回形针动都不动;第二个男生把磁铁直接搭在瓶口上,他认为这样更近一些,结果回形针仍然无动于衷;第三个孩子用磁铁的一端,回形针虽然动了,但还是没有取出来;

最后一个孩子用磁铁的另一端,轻轻的把回形针取出了„„”这样的设计,不仅能使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还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发现和关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返回生活----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要把新知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老师必须安排一个“知识回归”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以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1.课外活动科学化

课堂探究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有许多活动不能展开,课外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了蜗牛的外在显性特征后,指导学生在班上开辟生物角饲养蜗牛,继续研究它们的一些生活特性等内在特点。

2.家庭生活科学化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而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更能刺激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更应关注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喜欢探索的是什么。例如,在探究厨房中的科学:(1)醋、糖、盐、酱油等的性质用途;(2)用什么方法除热水瓶中的水垢;(3)清洗厨房油烟;

(4)把蛋壳放入醋中,看看有什么现象等。另外如洗衣服时看到五颜六色的肥皂泡,现代化的科学电器设备,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等等,无一不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在探索感兴趣的事物中,点燃智慧火花,搞“小发明”、写“小论文”等,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3.科学作业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的巩固而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体验等的作业形式,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表面》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的沙坑里边去动手做一做盆地、丘陵等各种地形。玩泥、玩沙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利用课余休息的时间玩沙造地形,在玩的活动中进一步建构知识。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并实践新的课改理念,因地制宜地为学生搭建学习科学的生活化平台,潜心研究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案例,我们滞后的教学现状一定会快速更新。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我校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第8篇

通过几年的教学与观察发现我校《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与同一学期其它医学基础课相比, 《正常人体学基础》的教学效果偏差;二是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中, 教师几乎全部侧重于解剖学知识的讲解, 忽略生理学等知识的讲解, 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有明显偏差;三是实验课的实际开出率及实验课的课堂吸收率与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完全不能实现实验课应达到的教学目的。

二、《正常人体学基础》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

1、学生的整体素质对教学的影响。

我校开设《正常人体学基础》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入学的新生大多都是初中毕业生, 与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的那部份初中毕业生相比, 整体的智力与非智力等因素普遍偏低, 并且医学基础知识几乎为零。教学过程中发现, 如果只讲解剖学知识大部学生还是能够掌握大体、直观的人体结构, 如果将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等知识结合在一起, 绝大多数学生就感觉难以理解和掌握, 并产生畏难、厌学的情绪, 这种现象导致部分教师在授课中,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几乎只选择大体解剖学的单一内容, 而忽略了生理学等知识的传授。

2、实际开出的总学时数对教学的影响。

《正常人体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改革力度很大, 其一本教材中就囊括了过去三本教材的精华 (《大体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 过去的总学时260-280学时, 而我校现开学时约为110-130学时, 不同专业间略有差别。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将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知识联系渗透到讲课中, 并讲解得通俗易懂, 让几乎毫无医学基础知识的学生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去掌握这门课程, 对于教师来说非常的困难, 所以在授课时, 教师便只好选择了侧重于解剖知识的讲解。

3、现有教师的状况及实验室配备对教学的影响。

目前我校从事《正常人体学基础》教学的老师都是原来从事解剖学、生理学或生物化学等学科的老师, 这些老师对于《正常人体学基础》这样一门综合学科的教学经验还是有所欠缺, 再加上学生素质普遍偏低、教学班级偏大、教考分离等因素, 导致不同的老师在教学时选择的侧重点不同, 这种现象的存在既偏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 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对我校目前推行的学分制教学及教考分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正常人体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很多知识点都必须在有实验、标本、模型的配合下进行教学, 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我校实验室面积不足, 设备不够且陈旧、很多教学用具、标本和模型都已残破, 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4、授课班级人数偏多影响教学质量。

目前我校的教学班级人数普遍偏大, 特别是护理专业, 每班几乎都在60至90人之间, 个别班级人数超过90人。在这样的大班上课, 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 教学效果都比预期的要差很多。

根据我校目前的情况, 在综合楼上课的班级, 由于没有多媒体设备, 理论课只能选择传统教学法, 而此法的讲授必须配合挂图和模型, 才能讲懂、讲清、说透, 从而体现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使学生易于接受。但教室太大、人数太多, 部分学生未能看清挂图和模型, 只能凭借课本上的图结合老师的讲述加以想象, 但新的教材偏偏又是图少而且简洁, 甚至无彩图, 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我校目前的实验室都是最多只能容纳50个人, 人数太多, 实验室容纳不下, 实验课不得不分成两大组来进行, 二节课的实验, 无形中就变成了一节课, 实际教学的实验开出率就要比教学计划上少了近一半, 实验课的教学效果自然就不够理想了。

三、《正常人体学基础》课后反思及对策

1、根据专业需求选择教学内容。

《正常人体学基础》这门教材, 面对的专业有护理、助产、卫生保健、康复技术等, 不同的专业其教学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的, 建议教学管理部门及教研组组织授课教师认真研究教材, 并针对不同专业需求及计划开出课时, 节选适宜的内容进行教学, 这样既能充分利用计划分配的学时数去满足学生专业课学习的需要, 又能顺利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2、加强师资培训。

作为交叉渗透学科的教学人员, 必须具备有大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及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学术水平, 才能胜任《正常人体学基础》这门课程讲授。因此, 建议教学管理部门着重利用二、三年的时间进行师资培训, 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到高等医学院校进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学习及相关学科的实验室技能操作培训, 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向兄弟学校及更高一级医学院校的同仁学习, 以增强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

3、加强实验室建设及实验课教学。

《正常人体学基础》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比例约为2:1, 而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班级偏大偏多而实验室面积却无法增加, 为了加强实验室建设, 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 建议教学管理部门通过改善实验室的条件, 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4、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调整教材章节顺序。如人卫版教材《新陈代谢》为第四章, 其内容大部分与生物化学相关, 是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 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物质代谢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编排内容较简洁、实用, 但对入学不久、基础较差的大部分中专生而言, 难度较大, 建议将此章节的教学放在第十四章之后, 让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物理学及人体学的大部分内容和知识之后再学习此章节, 易于学生掌握和理解。 (2) 注重课堂板书设计。《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内容较多、较细、较繁, 如果只是讲述而没有很好的课堂板书归纳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学生会觉得此门课程难学难记, 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 《正常人体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很多章节、知识点都可能通过使用“→”、“↓”、“{”、“}”等符号进行简洁、明了地归纳和概括, 并通过板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方便了学生理解与记忆, 使他们对学习此门课程充满信心。 (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医学基础知识竞赛, 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每章或每节课教学之后附一些与临床关系密切又紧扣教学大纲的练习思考题, 供学生复习、思考与讨论;另外, 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 每周定期向学生开放大体解剖实验室,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观察、观看人体模型、标本。安排老师轮流对学生进行辅导,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摘要:本文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 从教材、师资现状、学生整体素质、教学现有条件等方面对《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教学现状的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正常人体学基础,教学影响,建议

参考文献

[1].伞宁.关于《正常人体学基础》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卫生职业教育, 2006 (5) ;

我校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第9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科学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163-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的比例相当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是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不可推卸的任务。

一、科学课程在农村开设现状

在农村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某些地方封建迷信盛行,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损失,甚至有时还会导致一些意外事件发生。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重升学轻素质的问题,导致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调查中发现广大的农村的儿童对科学以及科学课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它的价值是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基础学科无法替代的,如果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在扼杀农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发现困难找出原因,提出有效建议。

1、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与城市小学一样,大多数郊区、农村学校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把科学课列在副科之列,因为不是主课,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謂的主科,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

2、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状况很不容乐观。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学历层次普遍不高,这样更无法保证教师素质符合课程要求。

3、教学把握不当

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显得凌乱,深浅难易把握不够恰当。存在体系落后、不重视整体框架和结构的问题,有些书本知识严重老化,再加上不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既不能适应经济、科学和社会发展,也难以转向其它科学领域。

4、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

这是包括城市小学在内的普遍性问题。对于农村小学来说经费就更是一个突出问题了。由于经费的缺乏,会产生很多的连锁反应。 由于经费缺乏,教师少有参加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的机会。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科学课在我国是2001年由自然课改过来的一门新课程,与原有的自然课相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老师的授课方式上都完全发生了转变,各地教材不统一,课时不统一。这对我们教授科学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严峻挑战,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科学学习的内涵,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中心的观念;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具有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能力。要知道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传统的学科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过去的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老师讲的话就是权威就是答案。而科学课程的讲授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学生要积极与教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要正确处理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这已经不是过去一滴水与一桶水的年代了,要知道现在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应该是一条河,这条河里的水随时都是流动着的,是新鲜的。所以老师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危机意识,真正意识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能力有限,正视自己的不足,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没有经验可以摸索;知识不够可以学习。在不断探索、不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熟悉科学教育的流程与要求。通过自身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来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科学课程教师专业水平

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面前农村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农村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适应和满足科学教育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各种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

3、因地因校制宜,提倡科学学习的多样化

科学课程是国家与学校合作管理的课程,国家主要对课程的地位、课时安排进行规定,而课程的开发必须由学校来完成。学校课程要符合科学课程的性质,也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应该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在农村,各学校的办学规模二办学模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水平与市级学校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个学校在开设科学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切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师生自己的特色实施该课程。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在科学学习上有各自的差异,所以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也可有各自特点。农村学校尤其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活中都包含着科学问题和科学道理,这些都是丰富的教学素材。科学教师如果加以很好地利用,这对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郊区和农村地区是非常有用的。

4、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切实改进农村教学设备

上一篇:化学性质相似由什么决定下一篇:的江苏个园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