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思考

2024-06-24

关于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思考(精选8篇)

关于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思考 第1篇

关于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思考

一、新时期“平安校园”建设的现实意义

高校是培育高等专业人才的场所,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高校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日趋复杂,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问题愈加凸显。我国正处在一个特定的、意义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和发展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开展“平安校园”建设,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障。

开展“平安校园”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社会发展,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表现,高校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始终坚持“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满足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方面需求为宗旨,努力营造平安和谐、崇德尚能、环境优美、充满生机的党和国家放心、人民满意的高等学府为最高要求。

二、“平安校园”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一)维护高校政治稳定的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国际地位的同时,势必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严峻斗争。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境外非政府组织进行渗透、破坏活动,试图插手人民内部矛盾,挑起事端。大学生是充满热情和激情也是较容易激动和偏激的群体,高校则成为他们开展渗透活动的重要阵地。

(二)消防安全隐患突出

随着高校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的大量建设,各种仪器设备的增加,亦使得发生火灾和其它事故的概率增大,加之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设备老化,部分师生消防意识淡薄,违规操作违章用电现象时有发生,使得高校存在着诸多消防安全隐患,对消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8年的“3.13”东南大学动力楼和“11.14”上海商学院火灾事故亦给我们敲响警钟。

(三)校园及周边治安问题凸现

随着高校改革和发展,高校管理社会化,外来人员增多,校园及周边环境复杂,校园治安管理任务不断加重。社会闲散人员和不法分子,利用学校安全防范的漏洞,伺机盗窃实施破坏活动;利用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法制观念淡薄、安防意识薄弱等弱点,在校园及周边对学生实施盗窃、诈骗、抢劫、伤害等犯罪活动。

(四)学生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薄弱

部分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社会经验不足,维权意识淡薄,遇事易冲动,加之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致使大学生中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盗窃财物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出现抢劫、诈骗、杀人等恶性案件。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严峻的社会和校园治安形势认识不足,经常出现宿舍无人门窗不关、贵重物品保管不善、随意使用违章电器、轻信陌生人被骗、过马路不走斑马线等行为,大学生安防意识有待提高。

(五)校园环境日趋社会化、复杂化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校园不仅有教学区、生活区,还混杂家属区、居民区;不仅有教学、科研设施,还有工厂、公司、超市、书店、银行、邮局、医院、宾馆、浴室、饮食店、影剧院、歌舞厅等生活服务设施和机构;到校园务工的外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底,法制观念淡薄,流动性较大,不易管理,给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造成诸多不利因素。

三、“平安校园”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

建立由校党委牵头,由校办、综治、保卫、学工、外事、网络、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担负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制定平安校园各项工作措施。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自上而下层层签订校园平安管理责任书,全校要形成上下贯通、相互协调、组织严密、运作高效的组织领导机构,不断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中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工会、共青团及学生组织要按照学校要求,在“平安高校”创建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深入细致做好维稳工作

针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新特点、新动向,研究制定具体的防范措施,严防敌对势力对学校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要严格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严防境内外非法宗教势力向学校渗透。要进一步加大对报纸、广播电视和各类社团自办刊物、印刷品等传媒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各类报告会、讲座、论坛的管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防止信息传媒的管理失控。要健全网络管理机构,落实管理措施,强化网上监控,最大限度地封堵反动有害政治信息的传播渠道。

(三)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自我防范意识教育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切实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真实施“五五”普法教育,完成普法计划,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规范师生文明举止,预防和减少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学生特点,经常举办安全知识专题讲座或演练,引导学生普遍关注安全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安全防范技能,要特别注意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挫折教育,增强学生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教育学生要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断提高其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师生防范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消除安全隐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形成诚信友爱、相互尊重、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的校园氛围,努力实现师生法制意识、文明程度、思想道德显著提高,校园法制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平安建设各项措施和管理纳人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四)加强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

要进一步提高技术防范水平,加快学校安防监控系统项目及校园安防联动指挥中心的建设,提升以科技手段为重点的覆盖要害部位的技防网络水平,广泛实行电子监控和红外报警。要逐步建立起人防、物防和技防相结合,优势互补的防范网络,要能实现以联动指挥中心为平台,以重点部位和主要场所为对象,以人防抓落实、物防抓巩固、技防抓提高为主要手段,构建覆盖全校的安全防范长效机制。针对学校发展迅速,大量引进贵重教学仪器设备的现状,要按要求设置必需的技术防范设施,技术防范设施应与新建的实验室、机房等同步进行,逐步实现“三防”结合,全面防范的监控网络。

(五)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

要高度重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入国际互联网的终端按规定登记备案,严防输入有害信息及利用国际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密等案(事)件的发生。校园网建设的飞速发展,已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要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及时查处有害信息。

(六)建立健全安全防范机制

1、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的机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防火、防盗、防中毒、防意外事故发生为重点,以人防抓落实、物防抓巩固、技防抓提高为主要手段,落实“三位一体”的防范措施,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防控网络,逐步构建覆盖全校的安全防范机制。建立完善的经常性安全自查和定期安全检查的机制,对查出的问题和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一时整改有困难的,要采取相应措施,落实整改责任人,限期进行整改,严防出现安全问题。

2、建立排查调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的机制。按照“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源头”的要求,把问题和矛盾纠纷解决在内部和萌芽状态。特别关注困难职工、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困难学生、严重心理障碍和违纪学生等,确保其不发生意外。要加强食品卫生管理,认真落实好卫生防疫措施,严把食品进货关,确保食品质量,坚决防止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3、建立同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整治学校及周边环境的合作机制。地方派出所、高校保卫部门、高校所在地的街道(居委会或村委会)密切联系,互通信息,共同研究解决高校周边突出的治安问题。公安机关应当担负起打击校园周边违法犯罪分子主力军的作用,高校保卫部门要密切配合,当地街道(居委会或村委会)要积极支持。

(七)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安全保卫队伍建设

要按照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在政治上高标准,在工作上能吃苦,在数量上有保证,确保队伍的战斗力,做深、做细、做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对保卫队伍的教育、管理和培训,从队伍、装备、经费着手,加强对保卫职能部门的能力建设,组织保卫干部参加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保卫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技防设施,保卫干部配置不低于在校师生总人数的1‰。保卫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进一步增强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意识,努力树立保卫队伍的良好形象。

(八)将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

安全教育是被国内大多数学校所忽视的教育。目前在全国也只有上海率先制定并下发了《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各高校可以在结合实际,制定科学、针对性强和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分年级安排相应教学时间,将大学生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新生入学教育和每学期大学生第二课堂主题教育,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理论教育要生动有趣,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同时,注重发挥高校保卫干部、大学生辅导员、法律基础课和心理辅导老师的作用,要能够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防范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拓展,不断提高学生对校园和社会安全环境的认识,提高自我防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维兵.新时期高校创建“平安校园”初探[J].高教与经济,2006,(12).[2]宋明钧.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2).[3]洪建场,闫璐.创建“平安校园”的几点见解[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李沛涵,晏超.传承大学之道建设平安校园[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5]詹荣海.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若干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4).[6]邵辉.校园安全文化对在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影响与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5).[7]周永涛.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创建安全文明校园[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9(6).[8]陈耀辉.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巫待加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关于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思考 第2篇

摘 要:目前,很多大学的食堂已无法满足学生数量的增长与服务需求的提高,新建食堂或者对现有食堂进行改造的情况越来越多。文章阐述食堂建设中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指出在食堂建设中,顶层设计是关键,饮食部门要积极介入食堂建设,饮食部门要全过程跟踪食堂建设。

关键词:高校食堂建设 顶层设计 饮食部门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0-223-02

山西省高校新区于2011年9月开始奠基动工,其中太原理工大学新校区占地2228亩,计划入驻3万学生,规划有3个食堂。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清韵轩、静雅轩、宁馨轩三座现代化的学生食堂已投入使用,食堂规划合理、设备先进、管理规范,深受广大师生的赞誉,开业至今,先后接待了省内外100多所高校饮食同行的参观考察,并多次接待社会各届参观,得到一致好评。

一、食堂建设中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引导和推动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知识创新的基地,被推到了社会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地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很多大学的食堂已无法满足学生数量的增长与服务需求的提高,新建食堂或者对现有食堂进行改造的情况越来越多。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失败的例子,就在2001年,笔者担任副主任期间,学校新建了两座学生餐厅,因为种种原因,饮食就没有参与这两座餐厅的建设,导致两个崭新的餐厅一交到我们手里,根本无法正常使用,首先开始适应性改造。据笔者所知,这也是我们饮食人普遍面对的尴尬局面。

在我们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基建处处长最头疼的也是食堂的建设,结构复杂,管网众多,我们还提出了众多的要求,更是让他头疼不已。

1.食堂设计的好坏,首先关系到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能否顺利地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

2.食堂设计的好坏,影响到食品加工的流程,决定着将来所加工食品的品种数量与风味,对食堂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调整还会产生长远的影响。

3.食堂的规划设计是否合理,流程是否顺畅,直接影响着食品加工的效率与质量。合理的设计加上先进的设备,可以节约加工场地,操作使用方便,厨师操作既节省劳动,又得心应手,食品加工的质量和速度便有了保障。

二、在食堂建设中,顶层设计是关键

1.食品安全是必须坚守的红线。食堂的基础功能就是食品的加工与销售,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想在这里不需要做太多的解释。食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的加工流程要符合安全要求,应该按一定的动线来设计,最大地减少食物交叉污染的时间和空间,按照从生到熟、从污到净单向流动的规则来设计,而且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其功能的完整性。只有做到厨房设计布局合理性才能给食品安全提供第一道保垒。

2.规划设计要为经营模式服务。随着后勤服务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食堂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全部由学校经营管理、以大锅菜为主的办伙模式,而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模式。例如经营模式可以分为:高校主体型、社会合作型、校际联办型等。不同的经营模式,有着不同的经营思路与管理体系,也就需要不同的食堂设计。所以食堂设计之初,就必须明确未来的经营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我校明向校区三个餐厅,经营各有侧重。基本大伙餐厅、接待餐厅、火锅厅、西餐厅、教工餐厅、智盘自选餐厅等。还要考虑风味餐厅、清真餐厅等。

3.规划设计要功能齐全。作为大学食堂,其场所主要由营业部分、加工及辅助部分和内部管理办公部分组成。营业部分是指就餐的餐厅、出入口、楼梯间以及其它服务间等,经营模式对营业部分的影响最大。食堂加工及辅助部分包括:各类库房、粗加工间、操作间、预进间、备餐间、洗消间、留样间、快检室、更衣间等。内部管理办公部分包括:办公室、值班室、监控室等。

4.规划设计要以服务师生为导向。传统意义上的学生食堂的功能非常单一,仅仅是就餐的场所。而现在,随着师生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大学食堂的功能逐渐多样化,除了就餐外,还包括超市、休闲娱乐、学习阅览的功能。过去仅仅是在就餐时开放,现在也往往是全天候地开放。

今天的大学食堂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区社区化的中心建筑,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规划阶段,更多地考虑为学生服务,设立小吧台、水果饮料、金融服务、一卡通服务等服务区域,同时要努力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打造健康向上的餐饮文化。对装修风格与装修材料的选择也要非常用心。餐?d内还应该有电视、电子屏、音响等设施设备,宣传饮食服务,营造和谐环境,服务师生员工。

5.规划设计要充分进行调研论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食堂的规划设计阶段,先进院校的考察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每一个成功食堂的建设过程,都有着很多很多的故事,有着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也有着一些走过的弯路值得去交流。

在我校三个食堂的建设过程中,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哈工大等很多的同行,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与帮助。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新食堂,就是由各个先进院校学到的知识,再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二次开发,最终形成的。

6.规划设计要考虑现代化设备。随着食品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学校餐饮工作中,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成为了一种趋势。关注国内外厨房设备发展动态,适时引进现代化集中加工设备,成为我国各大高校餐饮事业改变的途径之一。通过一些新型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可以降低人工成本,保证加工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在我校新食堂建设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米饭生产线、包子生产线、蒸气发生器、热风消毒库、送新风设备、大型中央空调,都充分发挥了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饮食服务水平。同时,由于多种原因,地暖在三食堂才得以实施,而太阳能节能设备一直没有实施,这也是我们食堂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遗憾。但现代化设备的使用,也要有着严谨的态度,市场上各种打着节能降耗、现代化自动化旗号的新产品非常多,我们应该用科学理性的眼光分析,尽量选用成熟的、经过市场检验的产品。

7.地面防水、下水管网、排油烟是厨房设计的难点。

8.规划设计要考虑智慧饮食。明厨亮灶、LED电子屏、智能门禁、WIFI全覆盖、智盘售饭系统、机器人炒菜机、自动售饭机等。

三、饮食部门要积极介入食堂建设

并不是所有的校领导与建设部门,都了解食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饮食部门作为使用方,在建设阶段往往缺少话语权。利用同行、食药局等部门说服学校及设计公司。厨房设备布局早做准备。位置图、水路图、电路图等,不能交给厨具公司做。

四、饮食部门要全过程跟踪食堂建设

食堂建设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对于饮食部门这一不懂基本建设的部门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饮食中心应成立食堂建设领导组,全过程跟踪建设,主要是监理。另外,还要注重建设过程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还要做好应对各种阻力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许文静,刘自团.开放大学学科建设初论.终身教育研究,2017(4)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饮食服务中心 山西太原 030024)

关于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思考 第3篇

1 建设平安校园是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1.1 平安校园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措施1。

以人为本, 不仅是贯彻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的政策, 也是对大学生积极健康、安全可靠、开拓创新的育人环境的保护。复杂、不安全的校园环境不仅会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谐育君子, 险恶育小人。”平安和谐的环境培养美德, 使人愉悦, 给人以前进的动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是高校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必要环境。而年轻一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 又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因此,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努力创建一个平安而和谐的校园, 对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平安校园建设是推动高校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 平安校园建设对高校发展来说可能不是主流。但历史和实践也一再证明, 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校园环境, 学校的发展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 学校各项事业前进的步伐就会受到阻拦。高校要发展, 必须有安全和稳定的局面。对高校来说, 安全稳定工作做不好, 其他一切工作都会失去基础和前提。为了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学校既要加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事关学校发展的内涵建设, 也要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平安校园建设等影响学校发展的保障建设。构建平安校园, 不仅使全校的师生员工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 而且能不断促进学校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3 平安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成组成。

高校是社会的细胞, 高校的安全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第一, 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和谐校园建设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部分。第二, 学校这样的“小社会”中生活学习的人群是一个特殊的人群, 在这一群体的每一个个体背后, 都联系着一个个家庭和一个个群体, 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三, 学校集中了社会的精英群体, 属于社会各方面都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 发生在高校的各种事情容易受到社会关注。如, 前一段时间内个别高校校园内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食品安全问题等, 就不仅给学校的正常工作带来影响, 也给学生本身及家庭造成伤害, 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 加强高校平安校园建设, 无疑对维护校园安全及和谐校园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高校平安校园建设面临新情况新形势

2.1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带来挑战。

一是办学规模扩大与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是造成高校不稳定的主要因素。高校扩招以来, 办学规模急剧扩大, 在校人数成倍增长, 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日趋多元化, 学生成分更加复杂, 而办学条件、教学设备、生活设施等相对滞后, 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给校园安全和校园管理带来较大难度。二是大学生就业形势间接影响着校园大学生的思想稳定。近几年, 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出现了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这使很多在校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 对前途失去希望, 间接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稳定。三是大学生心理障碍是诱发校园安全问题新的因素。高校近几年入学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自立自理能力差。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 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产生失意、压抑、焦虑, 如不及时疏导, 可能诱发或导致违纪、违法、犯罪。

2.2 网络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来挑战。

近年来, 网络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对学校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网络与信息技术发展在带给师生员工丰富的、积极的、科学的信息的同时, 也带来了消极的落后甚至腐朽的信息。青年大学生对于网络与信息技术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接受, 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实践者之一。同时, 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也的确容易对学生起到消极负面的作用。一是网络色情信息泛滥, 与色情有关的图片、视频的诱惑、网络交友不慎等等, 容易导致青年大学生迷失方向。二是境外敌对势力也通过网络传播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这些信息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讲是一种诱惑、误导因素, 极容易被灌输错误思想, 造成校园不安全的隐患, 增加了高校安全工作的难度。三是各种虚假信息充斥网络, 一些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充足, 对虚假信息没有防范意识, 容易为犯罪分子提供作案机会。

2.3 复杂的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直接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

高校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高校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拉动辐射作用和产业性特点日趋明显, 高校周边地区相邻单位和居民依托高校进行商业开发, 相关商业服务业发展迅速。一是高校周边地区网吧业的兴起以及其提供的周到服务, 对部分青年学生产生不良诱导, 一些学生通宵达旦上网, 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二是高校周边的经营性商业网点甚至流动性的小商小贩遍布高校周围, 人员流动增加、成分复杂, 使高校周边地区治安环境趋于恶劣。三是各种日租房星罗棋布分布在校园周围, 在为大学生考研、学习等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提供了场所。这些方面迫切需要高校加强治安保卫工作, 更需要社会综治部门、政法机关与高校携手加强高校周边地区的综合治理, 保障高校的治安秩序和维护良好的育人环境。

3 关于加强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想法

平安校园的创建是一项全面、复杂、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学校既要立足当前, 又要着眼于长远, 从全局的高度, 整合各种资源, 进行综合治理, 积极探寻创建平安校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笔者认为, 高校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 在构建平安校园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平安校园建设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要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与学生紧密联系这一优势, 广泛搜集、信息, 及时反馈给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所在年级的辅导员处, 以便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 更好地提高处理安全问题的效率。二是开辟多种渠道和环节, 更好地加强对在校生的安全观教育,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应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始终。目前高校在校生学生普遍存在独立能力欠缺的情况, 加上在校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 对一些社会问题缺乏成熟、理性的分析。因此, 学校应委派专门人员负责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通过信息宣传栏、安全知识展板、网络、视频等方式为学生敲响安全警钟。三是要建立大学生安全保卫助理团, 发挥助理团在维护校园文明等方面的作用。

3.2 着力提高保卫工作科学化水平。

学校保卫队伍是平安校园建设的一支主要力量, 在平安校园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卫工作与校园平安建设直接相关。提高保卫工作科学化水平至关重要。一是要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要求, 大力开展做师生员工满意的保卫人员的活动, 开展岗位练兵活动, 不断加强对保卫队伍的培训, 促进保卫队伍建设, 着力提高学校保卫队伍素质。二是从制度建设入手, 建立和实行首警责任制、限时办事制、片区责任制以及巡逻队巡逻制度、保卫人员工作业绩考核制度、保卫人员抓现行破案奖励制度等, 着力提高保卫队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促进保卫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保卫队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要践行“服务为民”宗旨, 着力提高保卫队伍服务水平, 如通过采取公开报警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巡逻、24小时接受群众报警求助等措施, 使保卫工作更好地服务师生员工, 造福于广大师生员工。

3.3 着力加强平安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要不断加大投入, 着力加强与平安校园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校园及周边各类安全基础设施, 合理规划、设置醒目的校园及周边交通路线和防火、防震等各类安全标识。二是要建立闭路监控系统, 在学校主教学楼群、校行政办公楼、计算机机房、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重点要害部位和场所安装闭路监控和无线被动式红外防盗报警器等, 构建集人防、物防和技防于一体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三是定期对所属的校舍、教学设备、生活设施、消防安全等各类设施进行全面检查, 确保各种设施高效稳定运行。四是要完善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源等危险物品的管理制度, 保证危险物品的安全。此外, 针对当前高校网络新特点, 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 注重对网络信息的监控。

参考文献

[1]杨丙军, 李小梅.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2008年02期:140~143

[2]秦小红, 段再青.惠州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2011年02期:109~112

关于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 第4篇

关于高校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 第5篇

和 高 校 践 行 先 进 文 化 建 设 的 几 点 思 考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感想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2009级本科生第二党支部

2009级7班70090712 岳建明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快速平稳有序发展的今天,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已经初步实现了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大力弘扬和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方针,改善民生,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到目前为止,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经济、文化精神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政党,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拨乱反正”的胜利和全面改革的展开,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突破一系列僵化观念而提高到新的水平。党的优良传统在发扬,党风和社会风气在好转,这是主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紧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毫不放松精神文明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有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又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乘风破浪,快速发展,与经济建设一样取得了光耀世界的成果。

在30多年的建设过程中,我国文化领域的建设得到了丰富的发展,无论是文化形式、文化内涵还是文化传播手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最近几年,各类社会问题的不断爆发,一次又一次地拷问着国民的道德素养和文化涵养。个人认为,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发展,都必须最终落实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感受和实践体现当中。否则,再多的方针政策和辞藻宣扬,都会落于空洞无物、不被认可和饱受质疑的境地。

一、当前文化建设的矛盾之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的文化建设应将其精神效用作为最重要的考量标准之一。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政治上有充分的保证,政策上有极大的支持,文化发展的形式丰富多彩。而矛盾之一在于文化建设的精神效用并没有得到适当或者应有的体现。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各类社会事件便是印证。“郭美美”事件、天津“彭宇案”、“药家鑫”案、“小悦悦”事件和“抢盐**”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诚信和道德等的滑坡以及理性思考能力的欠缺。但这毕竟不是全部,主流还是好的: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举国同悲,全民救援;北京奥运会和祖国六十华诞彰显出来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和大国的大气魄;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集中展现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得民心……我们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精神目的的指引,落实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加强人民的精神归宿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摒弃某些方面流于形式的过场和空洞而没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真正做到让人民群众从丰富繁荣的文化中吸取精华,形成高尚的素养和正确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指导行为。

二、文化建设的几点措施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不只是物质的丰富,还必须包括文化的繁荣。

(二)加强文化调研。

充分认识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更好地指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做到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同时,在推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到存在的问题,能够使我们所制定的政策方针更加富有操作性和量化的指标,杜绝部分干部群众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的错误心态,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真正落到实处。

(三)将文化发展的大政方针用细化和实在的内容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

只有让老百姓能够充分感受到文化建设和发展带来的益处,才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加到这项伟大而长远的发展大计当中。这就要求我党,特别是部分干部和组织必须充分重视人民群众在建设中的中坚作用。也只有这样做,对老百姓来说,才能将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落到实处,而不再是镜中花、水中月似的上层建筑。

三、高校践行先进文化建设的思路 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和中流砥柱的重要力量,在我国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更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先锋堡垒!一个良好和先进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启迪思维,健全人格,开阔视野,端正思想,提高综合素养的必要保证;是所有师生员工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是提高全体师生凝聚力的有力武器;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校友资源,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和国家以及各级相关行政机构,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共青团中央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吉林省组织开展了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我校成立了吉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那么,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我有几点看法: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理性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上,需要把握的原则和尺度很重要。我们不容许出现反人类、反社会、反党和反国家的言论和行为,但又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用过多而不恰当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他们的头脑风暴;既要保证思想端正,又要鼓励百家争鸣;既要允许自由的价值观,又要保证适当的约束性。说到底,就是我们既要有工作的应有原则,又要有兼容并包的大气。

(二)加强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

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良好的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好体现,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精神内涵。校风是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结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注意校风养成的特点,从一点一滴培养起,持之以恒,反复强化。学风是指良好的学习风气。即使在大学,学习还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加强学生学习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良好学习风气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为方式达到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风,是高校教师对待教学的正确认识。在当前部分教师重科研不重教学的背景下,教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是学校的第一目的,而教师则是这一过程的直接和重要的参与者。把教风建设落到实处,是培养出杰出学生的必经之路。

(三)认同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执行者,只有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校园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也才能使文化建设的价值得到实在的体现。

(四)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课堂始终是学校生活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校园生活中占有主导性。作为构成校园人文要素的两大主力,学生和教师,是相互接触最主要、最频繁的群体。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课堂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灌输有益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行为。

(五)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支持力度。

一个优秀的学生社团,是积聚校园先进思维火花的重要平台,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丰富学校生活的主力军。学校管理机构,一方面要认真审核社团的合理合法性,又要拿出实际的行动支持和引导它们的工作,使社团活动富有思想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层次性,倡导主体开明、内涵深刻、格调高雅的活动。同时,我们可以在学生社团的发展过程中提炼和创新工作方法。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丰富校园文化,还能培养出优秀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无形之中实现了高校的另一功能。

(六)加强学校制度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有法可依。制度,是任何工作有序、有理的保证。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作为我校这种生源情况复杂的综合性大学,制度文化更显得尤其重要。我们一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制度规范;二要加强宣传,将学校的制度规范晓谕所有师生,扩大教育效果;三要加强落实,保证“法治”,杜绝“人治”现象,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徇私,不舞弊,从而加强师生对制度的认同感。

(七)改善校园物质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学习生活的优良场所。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文化形式,能够引导师生形成自觉的保护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学校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中可以“因地制宜”,基于现有的基础设施和不同学科、学生类型的特点,做到校园建筑功能和审美的完美结合。

关于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第6篇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反腐工作,中共中央相继出台落实八项规定,加强巡视工作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在短时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增强了广大人民对反腐工作的信心,营造了浓厚的社会反腐氛围,为廉政文化的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作为廉政文化的重要阵地,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也迎来了发展机遇,将校园打造成廉政文化的示范区,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廉政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239-02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并提出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反腐败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相继出台落实八项规定、加强巡视工作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在短时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增强了广大人民对反腐败工作的信心,营造了浓厚的社会反腐氛围,为廉政文化的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作为廉政文化的重要阵地,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也迎来了发展机遇。

一、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作为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发源地,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今天的大学生就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主力军。他们中的一部分优秀分子,以后可能会走上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岗位。当前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每年毕业生数量巨大,就业压力很大。很多同学将考公务员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就业渠道和机会。从现实来讲,由于对学历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现在每年上至国家、省级下至县区乃至镇村一级的公务员录取中,最大的群体就是高校毕业生。他们现在的思想状况特别是对廉政和反腐败问题的看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廉洁状况。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廉政教育,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从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党员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党的重要理论,坚持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对党内出现的少数腐败状况有着比较客观、正确的认识。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不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受到封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不良思潮的干扰和影响,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有不正确的倾向,对于腐败现象也有着不科学的认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和成长特别是要在政府任职的同学有着隐性的消极影响。

因此,必须重视对高校学生状况的了解,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廉政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廉政观。同时应注意,一个人年轻时的思想状况对之后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高校时期是塑造一个人思想水平的重要时期。高校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较为年轻,思想还未完全成熟,具有不确定性,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受到积极影响多一些还是消极影响多一些,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应重视这个规律,抓住他们思想成型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正面的教育特别是廉政文化的教育,使他们在走出校门时成为一个思想正派、崇尚廉洁的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对于整个社会廉政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示范效应。对于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就会被消极、错误的思想所占领。将校园打造成廉政文化的示范区,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廉政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做好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怎样切实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将校园建设成一片廉洁的圣土呢?笔者认为,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对象,即高校在校学生

进行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明确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做到有的放矢。明确廉政文化建设的对象,就要去了解对象、研究对象。通过了解问题,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法解决问题。首先要弄清在校学生的思想状况特别是在廉政方面的看法和想法。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和谈心及其他可行的办法,弄明白他们对腐败问题的正确看法,同时弄清楚他们对腐败和廉政问题不太正确的看法,然后进行总结、归纳和概括。对于正确的看法,要放到廉政文化教育的正面教育当中,进行适当的强化。对于错误的看法,要勇于面对,通过回复、解答和正确的引导纠正错误的思想,不能用说教和灌输的方式解决。

(二)开廉政课,使廉政教育课进课堂

在高校课程中引入廉政课,即通过讲廉政课的方式进行廉政教育,是进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在校的学习,主要还是通过听课的方式。开展廉政教育,也要采取授课的方式。对于授课的内容,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尽量使授课的内容即全面、科学又富于趣味性,使学生容易接受。力争通过廉政课,使学生对腐败的概念、发生腐败现象的根源、我国推进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以及当前的反腐败形势和下一步的趋势等一系列与腐败相关的理论问题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做到这一点,是他们树立正确廉政观的前提。如果实现廉政课进课堂,既体现了学校对廉政教育的高度重视,也使学生对廉政问题产生自觉关注,对于营造校园廉政氛围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三)组织党性实践活动,开展廉政教育

进行现场教学,是当前加强党性和廉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也可采取这种方式。具体到天津,有周恩来、邓颖超革命纪念馆,以及西青区石家大院共和国第一大案――刘青山、张子善案纪念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听一听现场课,增强对廉政和反腐败问题的观感。一方面,通过参加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学习周恩来、邓颖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政廉洁、艰苦奋斗、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终生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刘青山、张子善腐败案展览开展警示教育,增强拒腐防腐的思想意识及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反腐倡廉主题,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工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廉政意识,又为促进整个社会良好廉政文化氛围的形成贡献力量。

(四)组织、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发挥学生正能量

举办以廉政、反腐败为主题的征文、漫画、演讲、小品等文艺比赛形式,设立奖项,激发学生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报栏设置反腐败专刊,办以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为主题的黑板报,增加学生对反腐败问题的注意。鼓励学生发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论文,组织调研课题,加强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理论水平。通过开展一系列相关廉政文化活动,切实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校园廉政氛围。

三、要重视发挥高校教师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校园廉政文化的标杆。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作为高校教师,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言行、思想都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如果高校老师能够做到廉洁,凡事为学生着想,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会对学生的廉政观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作为高校老师,面对的是正处于思想成长期的大学生,一定重视自己在与廉政相关的方面的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在接受廉政教育课、参加廉政实践活动的同时,在实践中看到廉政的典范,进一步增强廉洁意识。高校老师应重视自己的思想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廉政的示范者、引领者和维护者。

第二,高校教师要重视对廉政文化的组织和领导。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工作。这个组织者和领导者就是教师。高校老师要认识到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做到在思想上重视。在实践中,要尽心尽责,兢兢业业,切实重视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要时常了解廉政文化建设的情况,针对问题提出对策,采取整改措施。要时刻关注廉政文化建设动态,将好的做法引入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来。要随时关注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建设的举措和方针,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创新,积极、主动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教师不但要做出表率,还要重视领导和组织工作,为廉政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第三,高校教师应学会与社会互动建设校园廉政文化。高校是现今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培养素质过硬、专业扎实、思想正派、廉政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后备力量和生力军,高校必须与社会接轨,通过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开展校园文化廉政建设。通过设立校园广播、新闻网、微信平台、官方微博、校报等多种媒体,宣传和展播廉政教育信息,营造廉政文化的良好氛围。依托政府和社会,强化整顿校园外部环境,让神圣校园远离灯红酒绿之地。建立长效互动机制,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到廉政文化、廉政校园建设中来。高校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廉政教育实践和教育案例,警示和激励青年学生按规矩办事,认真做事,踏实为人,成为一名有担当、重品行、有责任、重廉洁的高素质公民。

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紧紧抓住高校学生这个主体,全面开展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师生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拒腐防腐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所有的汗水全部浇灌给每一棵破土而出的幼苗,使他们在阳光的照射下,快乐健康的成长,让校园里充满欢声笑语,让圣洁廉洁之风永驻校园。

参考文献:

关于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思考 第7篇

[摘要]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大背景下,后勤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用学习型理论来指导推进社会化改革,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要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必然要建设立足学校、面向社会、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积极向上的后勤文化,这样才能进一步创新服务举措,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学习型后勤 高校 服务质量

中央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高度重视,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之后,又下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作了全面部署和安排。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大背景下,后勤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用学习型理论来指导推进社会化改革,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型后勤的标准

1.理念先进。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党组织全员学习、党员终身学习的先进理念。

2.主体自觉。各级组织自觉健全学习制度,改进学习方法,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实效,形成长效机制;广大员工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生活方式。

3.内容科学。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学习和更新后勤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牢固掌握岗位技能。

4.形式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组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拓展有效的办法途径,使学习形式生动多样,富有时代特点。

5.注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务求实效,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建设学习型后勤的必要性

1.建设学习型后勤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高校后勤经过改革,大多实行企业化管理,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组织,不仅要以优质的服务牢固地占据校内市场,还要努力开拓校外市场,与社会上的企业积极展开竞争。要提高竞争力,就要靠高水平的管理、高质量的服务,这些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来实现。

2.建设学习型后勤是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需要。后勤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如何进行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降低成本,科学管理,努力减轻学校负担,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3.建设学习型后勤是建设队伍的需要。后勤整体员工队伍一般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缺乏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管理队伍出现断层现象。要建设善经营、会管理的干部队伍,技术过硬、作风精良的技术骨干队伍,爱岗敬业、胜任本职工作的员工队伍,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

4.建设学习型后勤是推动后勤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要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然需要有特色的文化作为支撑,需要有特色的文化凝聚力。要建设立足学校、面向社会、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积极向上的后勤文化,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学习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三、建设学习型后勤的措施

1.领导干部率先垂范。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建设学习型后勤的关键。领导干部是计划者,也是实施者,还是教育者,只有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不断引导,创造条件,层层有人带头学习,才能使广大员工在思想上把学习当作组织与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基础,在实践中自觉认真地学习。通过职工座谈会、文体活动等培养员工的集体意识和参与热情,营造民主、融洽、共同学习的氛围,使广大员工都能开诚布公地探讨问题、表达想法,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建设工作。

2.开展团队学习。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等,利用党内组织生活的机会使广大党员能够共同学习,形成共同思维。广大员工也要联系实际工作和思想情况,通过团队学习促进交流与合作,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

3.做好培训工作。制定严格的培训制度,实行持证上岗。一方面内部组织管理干部理论学习班、技术工人专业技能培训班、普通工人标准化服务训练班等,进行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学习培训;另一方面拓宽培训渠道,与外部一些组织机构建立长期交流培训的合作关系,按需施教,积极为广大干部员工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4.采用长效激励机制。为了达到育人、用人的目的,为了让员工持续进步,可以采用激励政策,形成长效机制,例如对主动学习取得较大进步或积极参与培训的员工在工资待遇上有所倾斜等,唤起广大员工的学习热情,推动员工学习经常化,促使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

5.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搞好典型引路,坚持用身边的典型人物或事迹教育干部职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总结表彰大会、评选“十佳员工”、报道先进事迹等手段激励职工学习先进,形成了“员工互相学习、人人争当先进”的新局面。

6.学习和工作相融合。一方面将每一项工作视为一个学习的机会,在工作中学习新技能,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将学习视为一项必要的工作,“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坚持不断地学习,将学习成果运用到工作中。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协调发展,追求工作和学习的高度统一,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

四、建设学习型后勤的目的

高校后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有教育属性,又带企业性质,既要体现为全校师生服务的公益性,又要使企业有经济效益。因此,建设学习型后勤作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以“服务学生,服务学者、服务学院”为宗旨,最终目的是:进一步创新服务举措,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坚实的保障;增强经营能力和拓展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自我发展,减轻学校负担。

创建高校“平安校园”的思考 第8篇

高校“平安校园”与“创建”作为一个集合体, 是指在政府及高校的倡导和努力下, 通过广大师生的参与, 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 设置和创立良好的校园环境, 并使校园环境得以保持, 形成稳定化、秩序化、理性化、和谐化的状态, 简而言之, “平安校园”就是一种稳定化、秩序化、理性化、和谐化的运行状态。

1 创建高校“平安校园”的文化内涵及意义

“平安”二字, “平”:语气平和舒顺。“安”:安定;安全;安稳。“平安”解释为:没有事故;没有危险;平稳安全。“平安”一词自2004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建设“平安中国”的号召后, 越来越频繁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平安中国、平安省市、平安社区、平安校园……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国人民万目企盼平安、努力创建平安、全力保护平安。

创建高校“平安校园”是构建“平安省市”、实践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努力实现以师生公民道德、师德师风、文明修养、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以质量的提高、以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化程度的明显提高, 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创建高校“平安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需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就是建立教职员工和大学生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高校“平安校园”正是这种要求的根本和基础。和谐育君子, 险恶育小人。平安和谐的环境培养美德,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这正是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必要环境。

创建高校“平安校园”是实现高校发展目标的需要。为了高校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既要加强硬件建设, 也要加强软件建设。努力创建高校“平安校园”, 不仅使高校的师生员工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 而且能不断促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高校的发展和进步。

2 创建高校“平安校园”面临的形势

随着中国不断走向开放, 高校面临的环境和形势将变得更加复杂。从国内大环境看, 我国正处在一个特定的、意义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和发展期, 伴随这一过程而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转换、改变与震荡, 若处理不当, 极易引起社会的动荡。

2010年, 我国在校大学生达2800万, 在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中, 近年来每年发生的各类师生伤害事故多达2000多起, 如: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案件;2008年11月上海商学院宿舍区发生火灾, 4名大学生慌不择路从6楼跳下当场身亡;2008年10月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弑师案;今年4月, 四川理工学院三日内发生两起学生死亡事件;南京某大学副教授的换偶事件被网络炒得是沸沸扬扬;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宗大学生自杀事件, 其中北京、上海各有23宗;2009年, 学生自杀趋势有增无减, 仅上半年, 北京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身亡……抢劫抢夺、入室盗窃、拎包扒窃、非法推销、上当受骗、寝室内盗、打架斗殴、学生坠楼、离校出走、食物中毒、甲流爆发、交通事故等等更是层出不穷。校园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师生的安全、严重防碍着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严重损害着师生的身心健康、严重阻碍了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合格人才的培养, 师生的人身安全和有关人身伤害事故处理等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3 高校安全事件的特点

3.1 时间空间的动态性

高校的安全事件可能发生在学生的课堂上, 可能发生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 也可能发生在学生宿舍区;有因三人导致的他伤, 有因公共设施的缺陷导致的损伤, 也有第因外界不可抗逆的气候、自然、传染疾病等导致的规模性伤害;不仅有伤害学生的, 也有伤害教师的;有涉及校内的, 也有波及校外的;不仅发生在现实中的, 也有发生在虚拟网络世界的。一旦发生将涉及到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这给高校安全事件的预防工作带来了挑战。

3.2 社会影响的叠加性

高校安全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结果, 都是社会普遍关心和关注的大事。而社会和媒体对高校的高定位、高关注, 使高校安全事件的社会影响叠加放大。现代传媒的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传播的特征, 使高校安全事件被传递的信息真假混杂, 良莠不齐, 甚至给少数不良用心者提供了混淆视听的机会, 以至于谣言、小道消息漫天飞, 引发长时间的社会争论, 甚至产生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批判。

3.3 心理因素的复杂性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 面临着适应问题, 承受着种种压力。一方面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同学, 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另一方面, 社会环境的多元化, 接触信息的多渠道, 安全事件的发生会使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复杂的变化, 处理不当, 其价值观将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取向。

4 创建高校“平安校园”的策略

4.1 制度构建安全网

高校“平安校园”的创建必须依托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机制和科学规范缜密的制度作为支撑。

首先, 加强安全管理网络建设。高校应成立以校长为组长, 副校长为副组长, 保卫处、办公室、总务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形成校长负总责, 分管校长靠上抓, 有部门及安全管理员具体抓, 一级抓一级, 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宣传队伍、安全管理队伍和安全督导队伍, 形成相互兼容、相互制约, 健全安全工作管理网络, 落实了岗位责任, 形成安全工作合力。

其次, 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要求各部门结合工作情况, 制定一系列安全工作制度, 全方位覆盖学生学习、生活各个领域。各处室、院系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 做到目标明确, 责任清楚, 争创平安院系、争创平安班级、争创平安管理部门, 让安全工作警钟长鸣。实行安全工作“周报制”、“月报制”和安全责任追究制, 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 消除隐患。

第三, 加强依法治校力度建设。落实教代会制度, 强化民主管理机制;落实校务公开制度, 强化民主监督机制;落实学校与社区、家长联系制度, 强化合力育人机制。依法规范办学活动, 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努力使高校平安创建工作走上法制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4.2 教育带动平安风

要想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必须要把有关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去, 渗透到高校各项工作各个环节。

一是安全教育与教学工作相结合。高校应把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开设安全教育课, 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 确保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 加强安全知识的渗透, 以期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把安全教育融合在实验、实训课程中, 努力安全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是安全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把安全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 开展自律督查、安全评比,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努力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多管齐下, 疏堵结合,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是安全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和建设, 打造校园文化墙、警示牌、宣传橱窗等安全教育阵地;同时, 有效利用校报、广播、电视台、网络、短信平台等渠道进行平安校园思想发动和知识宣传, 形成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四是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建立心理咨询中心, 分析学生心理障碍存在的根源, 帮助学生适时做好心理调试, 减轻心灵的重负并消除心理挫折。对了解到的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群, 要给予特别关注。在校园内形成荣辱与共、健康向上的奋进精神和以人为本、团结协作的亲和氛围, 减少矛盾与冲突的发生。

4.3 活动创造和谐园

一是丰富多样的校内主题活动。开展平安标兵选拔;安全文化宣讲;唱响平安校园歌;创编平安校园警句;举办平安校园知识竞赛;参加应急疏散演练等活动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自防、自护、自救, 提高认识, 掌握技能, 远离伤害, 健康成长。

二是实践性强的社会体验活动。高校可以与交巡警、消防大队、法院等单位联系, 共建大学生安全稳定社会实践基地, 在街道社区成立活动教室, 让学生走向社会, 去体验各种社会角色。通过观摩、参加消防演练, 是学生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安全知识, 受到课堂上得不到的平安教育。

创建高校平安校园使命光荣而神圣, 责任重大而艰巨。必须坚持以“平安”为目标, 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完善制度建设, 丰富德育内涵, 拓宽工作思路, 履行崇高职责, 给学生一段健康而精彩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叶善初.当前我国高校安全现状及对策探析[J].管理观察, 2009, (14) .

[2]郑曼玲.内地在校学生自杀事件频现[N].大公报, 2010-01-10.

[3]段雪辉.“平安校园”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J].新西部, 2007, (1) .

[4]李昶, 李青.在突发事件中彰显媒体舆论导向力量[N].四川科技报, 2009-09-04.

[5]宋明钧.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6, (2) .

[6]王建新, 朱闻亚.高校创建平安校园的途径与战略[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7]姜翰照, 马正义.深化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执行思路[J].科技资讯, 2008, (2) .

上一篇:民政工作要点范文下一篇:幼教入党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