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2024-06-28

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精选7篇)

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第1篇

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冯全云

〔内容摘要〕 随着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的优点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全球对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名优、特品牌茶叶,市场需求持续强劲。我市自然资源独具特色,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且茶叶产业已有一定基础,具备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只要加强引导,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培育和扶持,是能够尽快发展成为新兴产业的。

〔关 键 词〕 茶叶产业发展措施与建议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茶是世界三大(咖啡、茶、可乐)饮料之一,具有广泛消费性。随着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的优点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全球对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名优、特品牌茶叶,市场需求持续强劲。我市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茶树原生地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特别是稀有元素硒含量丰富,是产保健茶的最优理想之地,对于发展名优、特品牌富硒茶叶具有无比的自然优势,为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一、发展现状

(一)生产规模

我市在20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开始规模建设茶园,70年代有较快的发展,据统计1979年茶园面积达2.26万亩。进入80年代后,由于诸多因素茶园面积逐渐减少,到1990年茶园面积降至1.61万亩,年产茶叶153.7吨。90年代初开始,随着茶叶需求的增长,项目资金投入加大,茶园面积逐步恢复发展,1997年茶园面积增加到2.39万亩,采摘面积1.6万亩,茶叶产量238吨。到2005年底,茶园面积3.524万亩,采摘面积约1.8万亩,茶叶产量260吨,产值1500万元左右。

(二)茶园分布

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4个县区均有茶树种植,主要分布在25个乡镇,水城县、盘县和六枝特区3个县区较多。至2002年底,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钟山区分别有茶园5180亩、11000亩、18260亩和800亩。

(三)加工能力和产品结构

全市共有大小加工厂22个,各类加工机械120多台,其中名优茶机20 多台,手工茶电炒锅160多口。年加工能力可达500吨,加工的茶叶均为绿茶,大宗绿茶以炒青绿茶为主,部分为烘青绿茶。1997年以来,名优绿茶的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品种多样化发展,有扁形茶、条形茶、卷曲形茶等,创建了“乌蒙春”、“乌蒙剑”、“水城春”、“碧云春”4个名优茶品牌,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知名度。

二、存在问题

我市茶叶产业发展虽然已有一定规模,但由于诸多原因,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作用有限

我市茶叶产业起步较晚,尽管发展较快,但上规模、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却没有,最大规模的水城春茶叶加工厂,炒青茶加工能力100吨以上。并且我市大部分茶叶企业缺乏活力、体制僵化,六枝、盘县和水城三个县区三家茶叶公司均为政府部门创办的“国营”企业,在起步阶段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但随着市场资源调配的进一步深入,已不能顺应市场经济变化。同时,市场营销基本局限于本市,并着眼于礼品市场,忽略外部市场开发,缺乏大市场竞争意识。并且企业各自为阵,仅着眼于公司自营茶园或自营加工厂,不利于规模化发展,产业基础薄弱。

(二)建设不配套,技术力量弱

茶叶种植基地和加工厂建设不配套,相互脱节,不能形成合力。同时,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工技术未能有效的掌握,影响加工质量的提高、产品档次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发挥。

(三)茶园基础差,经营粗放

我市茶园中有性系茶树高达90%,而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为3500亩左右,约占10%,低于全省平均14%和全国平均19%的水平。现有茶园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老茶园达1万亩以上,茶园立地条件差,粗放管理甚至荒芜的茶园有7000亩左右,新建未开采茶园8000亩,由于缺少管护资金,实际开采茶园面积仅为17500亩。开采茶园平均亩产量不足20公斤,与全省平均亩产37.3公斤和全国平均亩产51.02公斤有较大差距。另外,由于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夏秋茶因为采摘费高而采取少采或不采,也是单产低的原因之一。

三、我市发展茶叶产业条件分析

(一)市场需求前景广阔

目前,全世界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产茶,2002年茶叶产量达到300万吨。据世界粮农组织预测,全球茶叶消费量将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2002年茶园面积1770万亩,茶叶产量72万吨,茶叶出口量25.23万吨,内销47.7万吨。全国茶叶产销基本平衡,生产、销售和消费每年约以3%的速度增长。

(二)国内茶叶生产西移

国内东部沿海茶区随着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因土地、能源、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工业污染加重,茶叶生产比较效益下降,茶叶生产进一步在量上扩张的难度大,国内茶叶生产正逐步向中西部适宜地区转移。

(三)自然条件适宜。我市属低纬度高海拔地区,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条件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造就了六盘水茶叶纤维素含量较低,茶叶肥厚、柔软,香高味浓,自然品质优异。同时,境内产茶区小气候特征适宜名优茶的生产。一是早春季节气温回升快,茶芽萌发早,比江浙茶区早20天左右,对于名优茶生产抢先上市是不可多得的气候资源优势。二是秋季气温适度,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对养分的积累,原料的自然品质优异,秋季名优茶品质也相当优越。土壤富含微量元素硒,我市境内宜茶土地有75万亩,已种植茶树的地区,土壤多为发育于富含煤层的黄色砂质壤土,以黄壤、黄棕壤为主,土层深厚,且多为富硒地带,为天然富硒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源基础。

(四)产业有良好基础

我市种茶历史悠久,群众有种茶的传统和积极性。茶园基地和加工设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六枝、盘县、水城的茶叶公司及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也已起步,分别建立了品牌,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对实施品牌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组织保障有力

省将茶叶定为重点建设的农业产业,我市把茶叶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县区政府也做出了相应部署,配合茶叶产业的生产开发,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四、发展我市茶叶产业的思路、目标、措施、对策

(一)发展思路

以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总体目标为前提,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突破口,巩固现有茶叶产业基础,高标准改造现有茶园,高标准建设新茶园,配套茶叶加工设施,以名优绿茶为主,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单产,主攻质量,突出效益,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拓展销售市场,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把茶叶产业建设成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根据适度规模,适度发展的要求,到2010年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到6.5万亩,茶叶产量2600吨,其中名优茶产量占到40%,茶叶产值超过1.5亿元。组建龙头企业,打造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普及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建成一批稳定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和出口茶叶生产基地。

到2015年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到15万亩,茶叶产量超过22500吨(亩产150公斤),其中名优茶叶产量占到50%以上,茶叶产值超过9亿元。占有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分额,使稳产高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和出口茶叶生产基地占茶园总面积的70%以上;到2020年,20万亩茶园全部投产,亩产稳定在150公斤以上,茶叶产量超过10000吨,其中名优茶叶产量占到60%以上,茶叶产值超过12亿元。全面走向国内国际市场,茶园全部达到高产稳产和标准化管理。

(三)措施

1、培植龙头企业,拓展销售渠道

茶叶商品率高,生产区域性强,消费地区性广。从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商品销售自然形成农、工、商三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因此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是茶叶发展的必由之路,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由于杨梅片区是国家和省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区,茶园建设及加工基础较好,津黔科技茶业有限公司已经具备做强做大的基础。因此,鼓励和支持津黔科技茶业有限公司牵头进行境内茶业改制,鼓励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及不同所有制的茶叶企业及非茶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参股等方式进行产业重组和扩张改制,优化资源配置,组建六盘水茶业集团总公司,形成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销售的经营体系。逐步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下连茶农和生产基地,上连市场,中间为加工的龙头企业。完善经营体制,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

2、配套加工设施,提高加工技术

建设茶园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加工厂,配备相应的加工机械,完善产业链,确保完成产品生产。同时茶叶生产企业必须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全面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3、加强茶园培育管理,提高原料产量和质量

既要重视新茶园种植建设,提高建设标准,更要重视管护和培育,尤其是在未产出的幼龄茶园培育期更要加强管理。要努力提高无性系茶园的比例,严格按照无公害茶园标准进行建设和管护,积极培育有机茶园,为有价茶的加工、出口创造条件。优质的原料是茶叶品质的基础,培育高产优质的茶园基地,是实现茶叶产业效益的前提。

4、整合资金、集中投入

农、林、水资金多头管理,投资分散,造成见效太慢或效益太差。把茶园建设与旅游业、观光农业结合起来,把小流域治理与茶园建设结合起来,把退耕还林与茶园建设结合起来,对各方面的资金采取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方式,对各方面的资金整合,向茶园集中投资,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理,达到建设一片、成功一片的要求。通过逐步投入,不断扩大茶园面积和提高茶园质量。

(四)对策

1、深化认识,加强领导

进一步深化对茶叶产业地位潜力的认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要始终坚持有领导负责,有部门牵头,有人员服务,有措施配套,有监督考核。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经济运行模式。

2、制定政策,鼓励投入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集体、个人以独资、合资联营或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茶叶产业开发,形成良性投入机制,保证产业建设稳步发展。欢迎有经济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集团,按照“互利互惠,长期合作”的原则,联手开发茶叶产业,扩大投入渠道。遵循经济运行规律,理顺产业经营体制。

3、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进程,与科研院所建立起紧密的科学研究和合作开发关系,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茶叶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茶叶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确保茶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产业化发展、工业化模式运作

就农业发展特色业农,思路非常局限,管理无法提高。特别是对茶园的管理,很难达到精耕细作,而且茶园又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高标准的茶园,就不可能形成优势产业。因此,从茶园建设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必须走工业化经营方式,按工业化模式运作。对于已建成茶园给予管护资金和技改资金支持,全面提高茶园标准;对于新建茶园必须要高标准建设,按工业项目进行管理,才能确保茶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茶叶产业已有一定基础,具备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只要加强引导,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培育和扶持,是能够尽快发展成为新兴产业的。可以说,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于茶叶产业;我市轻工业的发展,破题也能从茶叶产业入手。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茶叶产业发展,使之尽快形成新兴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市轻工业发展注如“快速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积极条件,为解决“三农”问题增添活力。

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第2篇

近几年来,我市民营企业有了长足发展,民营企业的税收在市级财政收入中的地位越发重要,总的来看我市的民营企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仍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壮大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

1、发展环境不够宽松,政府服务有待加强。一些合法权益难以保障,执法部门 “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仍然存在。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上,还难以和国有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税收、土地征用、信息获得等方面仍存在不公。

2、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多数民营企业仍沿用家族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桎梏。

3、融资渠道不畅。资金匮乏一直是困扰和束缚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多数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民间借贷资金发展,只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从大银行贷到款。

鉴于以上问题,我建议:

1、全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一是对待民营企业,可以借鉴招商引资的有关政策,把用地、信贷,减负等方面政策落实到民营企业上来。二是严禁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现象。三是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对民营企业少干预,多服务,少限制,多支持。

2、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机制创新。一是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要成立专门班子,采取分类指导,正确引导、逐步推进的方法,大力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要建立现代新型的管理模式。要通过组织培训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家的思想文化素质,转变他们的经营管理观念,更新思想,摆脱狭隘的小生产意识的影响。

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第3篇

一、余姚市茶叶机械发展现状及成效

在余姚市农机部门的大力推广下, 在各级扶农政策特别是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强力推动下, 余姚市的山区茶叶机械得到了快速发展, 至2009年底全市山区拥有茶机总动力15 611 kW, 茶叶机械5 789台套, 其中杀青机417台套、多功能理条机819台套、扁形茶炒制机1 115台套、修剪机468台套、采摘机452台套、揉捻机379台套及其他茶叶生产、加工机械2 068台套。

茶叶生产和加工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余姚市90%以上的名优茶是依赖手工采摘的, 劳动量大, 茶叶生产季节性很强, 生产基地又大多在山区, 交通不便, 对于余姚市这样一个劳动力紧缺的地区来说, 发展茶叶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显得十分迫切。余姚市农林、农机部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引进修剪机、采茶机等茶叶生产机械, 电炒锅、多用机、整形机、提香机等茶叶加工机械进行试验。2000年起至今多次组织召开茶叶机械展销演示会以扩大茶叶机械影响, 促进推广应用。茶叶机械的生产效益正逐步得到发挥, 如1台采茶机1天可采茶500kg, 比人工采摘提高工效12倍;1台多用机1天可制茶12 kg, 比电炒锅提高工效6倍。茶叶机械的使用, 不仅解放了劳动力, 提高了生产效率, 还提高了茶叶的干燥度、整齐度, 茶叶的整体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深受茶农的欢迎。可以说余姚市现有茶叶机械的应用范围已逐步拓展到茶叶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 有效缓解了山区茶农劳动力紧缺、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状况。

二、制约山区茶叶机械发展的因素

茶叶生产机械化有效地推动了余姚市茶叶产业的发展, 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1. 茶叶生产管理分散, 影响了茶叶机械的良性发展

茶叶生产中虽然涌现了一些种植大户、加工龙头企业, 但受山区地理位置限制, 多数还是以农户集中种植, 分户管理、加工为主, 生产规模较小。茶叶生产的小规模分散管理方式, 一则导致农户不可能购置性能先进但价格相对较高的茶叶机械, 二则茶叶机械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率, 阻碍了山区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步伐。

2. 资金紧缺, 影响了茶叶机械的推广

虽然国家购机补助力度不断加大, 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也逐年加大了配套补助力度, 如余姚市对山区农户购买茶叶机械补助购机价格的40%, 对一些重点加工企业也通过项目形式给予扶持。但由于山区农民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 收入来源少, 只能挑选一些价格相对便宜, 机械性能相对低的茶叶机械。即使是一些龙头企业, 为了通过QS认证, 建设资金多集中于生产设施的投入, 对于一些价格高的先进茶叶机械购买能力也显不足。致使部分生产效率高、科技含量高的茶叶机械推广步伐缓慢, 跟不上全市农机化发展规划。

3. 茶叶机械配置结构不合理, 阻碍了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推进

虽然目前全市每年的茶叶机械增长迅速, 如2009年各类茶叶机械的增长量达到了500多台套, 但在机械配置结构上存在着诸多不合理, 加工类机械多, 生产环节机械少;功能单一、技术含量偏低的机械多, 自动化加工流水线少;产前、产中机械多, 产后精加工机械少。由于机械配置结构的不合理性, 茶叶生产链不能延伸和拉长, 机械化生产水平得不到快速提升。

4. 宣传普及不够到位, 影响茶叶机械的应用效果

近几年来, 余姚市农机管理部门虽多次在山区组织开展茶机生产现场会、培训班、农机应用技术咨询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并以现场操作演示、分发资料等多种方式宣传农机政策、农机技术, 但由于山区交通不便, 信息流通慢, 尤其是茶叶生产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 因此宣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且受机械技术掌握程度的制约, 一些机械性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甚至出现了人为的机械故障, 影响机械生产效益和延误茶叶生产农时, 直接影响了山区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

5. 农机化服务体系薄弱, 制约茶叶机械推广工作进程

目前余姚市山区乡镇农机站人员配备不足, 年龄老化, 农机知识落后, 部分农机站人员身兼数职, 难以全身心投入农机推广管理工作, 特别是面对日益先进的新机具新技术, 难以向前来咨询的农户、茶农宣传和指导, 影响了山区茶农使用新机具、新技术的积极性。

三、山区发展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快余姚市的茶叶产业发展, 余姚市人民政府已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目标是从2009年起, 通过5年的努力, 着力改变全市茶产业结构, 提升茶产业层次。因此农机部门今后在山区茶叶机械推广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针对偏远山区茶农信息不灵、交通不便的现状以及山区乡镇农机人员知识相对落后的特点, 多形式、多渠道地积极组织开展茶机生产现场会、农机技术咨询会等活动, 并定期组织有关人员举行各类茶机操作、修理等技术培训学习, 努力提高茶农及基层农机人员的操作技能, 为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发展营造氛围和提供技术保障。

2. 推广先进、适用茶机, 优化茶叶机械配置结构

结合山区的实际和茶农、茶叶生产企业的需求, 科学制定茶叶机械的发展规划, 明确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 集中有限的财力, 选准茶叶生产中关键环节、薄弱环节, 逐个突破, 如发展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技术, 多功能茶叶管理机械等, 并积极延伸茶叶生产链, 引进一些高科技、高性能茶机, 通过试验示范逐步推广, 逐步淘汰生产效率低下、加工质量差的茶叶机械, 加快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

3. 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小规模的种植、加工形式已难以进一步降低茶叶生产成本, 提升茶叶品质, 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重点培育发展茶机大户, 或根据茶农机具拥有的种类不同, 帮助组建茶叶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组织, 培育发展以单项作业服务为主的茶机大户或服务组织, 鼓励和支持有机户提供茶机作业服务, 从而达到提高茶叶机械利用率,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茶农收入的目的, 促进茶叶机械的合理利用, 通过经营效益的提高, 进一步提高茶农、茶机大户、服务组织的购机积极性。并且通过扶优做强服务组织, 发挥其示范推广作用, 减轻山区乡镇基层农机推广压力。

4. 完善和调整山区茶机购置补贴政策

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第4篇

上周,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称,委员会主要由该计划涉及到的部门人员组成,还包括越南茶叶协会的人员。

越南茶叶协会秘书长Nguyen Anh Hong称,委员会的建立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越南茶叶产业面临的困难。

越南是世界第五大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是越南茶叶质量低、竞争力低、出口价格低。越南茶叶出口价格仅为世界平均出口价格的60%。

委员会将和越南企业还有越南政府一起,为越南茶叶产业在生产、加工、出口方面提供良好的条件。

越南茶叶企业希望委员会尽快采取措施来提高越南茶叶的质量,促进越南茶叶出口业的发展。

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Le Van Duc称,到2020年,越南茶叶种植面积会达到14万hm2,并且在Son La、Yen Bai 、Nghe An省建立安全多产的茶叶种植区。

将来,越南将会按照VietGAP标准来种植茶叶。届时,越南茶叶质量会更高、更能适应国内外茶叶市场的需求。

指导委员会承诺,他们会保证越南茶叶种植与加工达到供应与需求的平衡,同样注重茶叶高产量和加工高品质的发展。

据越南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称,在2014年的前10个月中,越南总共出口了10.96万t茶叶,价值为1.862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茶叶出口量下降了5.4%,价值下跌了0.3%。

(汪汇源摘译自www.intellasia.net,2014-11-26)

关于促进我市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5篇

提案人:佟国山(赤峰远联钢铁有限责任)

关于促进我市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企业是实体经济主力军,是扩大内需的主体,也是转型、创新的主体,更是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根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促进企业发展作为实现工业突破、富民强市的重要举措,在创业、创新、奖励、维权、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通过加强组织引导、强化政策落实,推动全民创业,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等方式,使全市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就当前情况看,仍有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诸多困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二是由于受市场和整体环境的影响,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明显下滑,利润空间大幅缩水。

我市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政府部门支持帮助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一是相关部门和单位对企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的推动作用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二是对企业的服务指导力度还不够,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组织数量不多,致使一些企业由于不了解政策,未能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三是对企业发展难题的破解力度还不够,劳动力成本上升、招工难、人才缺乏、原

材料价格上涨、税费负担过重、融资成本过高、利润微薄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四是变相收取费用的现象依然存在。少数部门以 “委托检验”、“代理服务”为名,收取费用。五是收费项目自由裁量权较大透明度不高。一些执法部门审批流程繁琐、没有程序化,收费标准较高,收费较乱的现象没有改善。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切实排忧解难。各级政府要充分考虑我市各企业目前存在的实际困难,把为企业排忧解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督促、协调各部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各部门要联系工作实际,对照检查,作对的要坚持,不足的要改进,违背的要纠正。要不断建立、健全企业发展的有效机制。要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构建企业发展的平台。同时,从减轻企业负担入手,给予企业更大扶持。目前,许多企业陷入保生存的困境,企业经营亏损。因此,各级政府及各部门要从财政、电力、水利、税收等多方位入手加大扶持企业的力度。对生存困难的实体经济企业,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对实体经济和纳税大户的企业,从纳税额中提取一部分补助给企业,抵扣企业融资成本高、劳动力成本增加等的经营成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强化服务指导。一要鼓励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代理服务,同时希望政府出台相应的行业工资标准,规范微小企业为职工缴纳各类社会保险,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及引进外来劳动力,缓解大中型企业招工难、人才匮乏等问题。二要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增加财政专项资金安排,激励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三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四要注重产业配套体系建设,把企业与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引导企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五要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提高产品的占有率。六要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力度,提高本市产品的影响力,打造企业的品牌。

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第6篇

民盟xxx市委

医疗和养老是老年人面临的最重要问题。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有关工作。“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目前,我国大连、青岛、珠海、温州等城市已经迈出医养结合的步伐,并取得初步成效。

xxx作为国家级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应充分利用市内丰富的疗养资源,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充当河北省“医养结合”排头兵。

一、我市“医养结合”工作的发展现状

我市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有47.3万,占总人口15.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且老年人口每年以近3%的速度递增,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我市养老机构有33家,床位近1万张。但多数养老机构“老无所医”,只有养老功能,没有医疗康复能力,收养失能老人“力不从心”。老人普遍面临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不能养老的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市只有海港老年病医院、秦冶医院、xxx风湿骨病医院三家民营医院设立养老机构完成申请注册,仅可提

供护理型养老床位200张,缺口显而易见。

二、我市发展“医养结合”工作的条件和优势

1、休疗养资源潜力巨大。我市共有疗养院所近200家,总床位超过5万张,承担着劳模、特定群体、离退休老干部、在职干部职工休养任务,已形成制度并拥有相应的医疗人员和完善的医疗休养设施设备。但受国家机构改革影响,大部分培训疗养机构转为自收自支单位,经营亏损,维持困难,转型迫在眉睫。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是休疗养院所转型的一条破解之路,可以充分利用休疗养院资源,对具有医疗资质的休疗养院所,发挥其闲置人员和设施作用,加快推进健康养老建设,拓展医养结合新模式,激发其内生动力。

2、我市占据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政策高地。2014年我市被民政部、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改革试点城市意味着可以在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财政补贴、投融资、人才培养等方面政策制定上先行先试,为推动加快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提供强大政策支持。

3、生态环境造就异地养老强大吸引力。近几年异地养老逐渐占据老年养老市场。对外地老年人来说,被称为避暑胜地的xxx颇具吸引力。生态环境良好、医养结合的疗养机构健全将成为老年群体异地养老的首选。

三、对我市“医养结合”工作的建议

1、加快推进全市休疗养院所机构改革,使具有医疗资

质疗养院向医养结合养老院转型跨越。借综合改革试点契机,进一步完善相关养老服务扶持政策,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对自愿进行医养结合模式的休疗养院所,提供完善的服务和减免政策,在水、电、气等改造和使用上予以最大优惠。

2、建立医养结合工作体制,实现涉及健康养老的民政、卫生、社保三条主线联合,打破医养部门工作壁垒,实现政策协同。建立多方社会资源参与的市场化机制,鼓励福利机构、慈善组织、义工组织等积极介入。

3、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标准,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市场行为,形成宽建严管的监督机制,从而保障养老服务业有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第7篇

一、**市航空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市航空业界的情况

**市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并向着世界名城和国际城市的战略目标全力前进,千载难逢的奥运是发展道路上的一针强心剂,这些确立了**作为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为航空产业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截至4月底,全市共有185户航空产业企业在我局办理税务登记,与底相比增加了94户,增长了一倍。[找材料 到大-秘-书-网--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我市航空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内正在扩建的最大的航空港――**首都国际机场(下文简称首都机场),以及国内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下文简称国航)。首都机场距市中心25公里,目前已吸引66家国内外航空公司在内运营,通航城市达到157个,每周定期航班超过5000个,是我国地理位置最重要、规模最大、运输生产最繁忙的国际航空港。广州新白云机场也在实施再扩建工程,其远期目标为旅客吞吐量达到5200万人次,货物运输量200万吨,而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就将达到6000万人次,货物运输量180万吨,与新白云机场的相比运力更为充足。国航注册资金达到102亿元,现共拥有各型运营飞机161架,年旅客运输量1800多万人次,是国内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新华航空、中国联合航空等公司也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都是发展航空产业的中流砥柱。

(二)**市航空产业税收发展历程

我局负责征收的航空产业税收主要包括十项税费,其中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所占比重最大,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超过90%;由于最大的两家航空企业首都机场和国航分别为涉外企业和中央直属企业,企业所得税由国税负责征收,因此企业所得税占我局航空产业税收的比重较小。20以来,我市航空产业税收保持较平稳的发展趋势,实现税收从年的4.1亿元发展到7.29亿元,四年间增长了77.8%,年均增幅达到15.4%;占交通运输业税收的40%左右。

航空产业的发展与制造、房地产等行业不同,除自身的建设之外,更加依赖于相关产业的连动效应,因此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如“非典”疫情席卷**的时候,公务、商务往来和旅游人数的迅速减少,我市航空产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税收较下降了36.4%,即使剔除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的1.29亿元的影响,税收仍下降了17.3%。

虽然航空产业税收占全市税收的比重仅为1%,但它的贡献更加体现在盘活区域经济、提升城市地位与知名度,进而推动经济的升级与发展。由航空产业穿针引线形成的一个良性经济循环,发挥其对税收的潜在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最突出地体现在旅游业,其次是连动的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20四个行业实现税收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82.1%、188.3%、44.3%和106.7%,航空产业功不可没。

二、**市航空产业的发展机遇

航空产业作为交通运输业中的.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能和低风险的特点。首先是高投入,航空运输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不断更新飞机,改善航班和地面服务,以提高航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其次是高产出,年全球航空业发送旅客超过18亿人次,货物周转量超过8300万吨,与20相比增幅均在两位数以上;第三是高效能,航空运输业的高效能直接表现在飞行的高速度和低阻碍上,在跨国、跨洲际运输中尤为显著,为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提供了更快捷的运作机制;最后是低风险,虽然其投资大、回收期较长,但却能提供较为长期和稳定的回报。同时由于世界各国在发展航空产业时在投资、贷款等方面有一定的政策倾斜或保护,使其发展的风险相对较低。

(一)航空产业是各国特定经济阶段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

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航空客运量占交通客运总量的比重不足10%,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涌起,美国航空产业迅速发展,1989年比重已迅速上升至18.2%,仅次于公路运输,居第二位。从我国近几年航空产业发展状况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民航共完成旅客运量1.21亿人次,占全社会客运总量的0.7%,位于公路、铁路、水运之后;与相比增长了61.3%,增幅是同时期全社会客运总量增幅的4倍,位列各种运输方式的首位,航空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市2004年民航共完成旅客运量1692.7万人次,占全市客运总量的3.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占全国民航客运总量的比重达到7%(各地区数据为吞吐量,计算占全国比重时需减50%),排在广东和上海之后,居全国第三位(广东2430万人次、上海1807万人次)。

(二)“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发展方向

按照我市2004-20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部署,确定了包括通州、顺义、亦庄、密云、平谷五个地区为东部发展带,顺义区作为首都国际机场所在地,将承载**市现代制造基地、空港物流枢纽、国际交往中心与休闲度假区四大功能,是发展临空经济的重要地区(临空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或称经济形态,是指由机场对周边地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促使在机场周围生产技术、贸易、人口的聚集,形成的具备多功能的经济区域)。同时,正在进行的首都机场扩建工程,预计总建设用地2.2万亩,工程总投资194.5亿元。扩建机场将新增机位94个,新建第3条跑道及飞行区、3号航站楼,以及轻轨和高速公路等各项配套设施。机场东扩,从近期来看,有利于航空产业及相关仓储物流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还将刺激住房、饮食、消费等社会需求的增长,对于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将起到相当的促进作用。顺义区近几年税收高速发展,实现税收从2000年的6.4亿元增长到2004年18.5亿元,四年间增长了1.9倍,年均增幅超过30%,高于全市平均增幅6个百分点;今年1-4月份税收增幅更是高达50%,比全市平均增幅高出1.5倍。

(三)以“新**,新奥运”为主题的奥运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申奥成功后带来的国际合作和旅游的增长,为**市航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4年8月,国航正式成为**20奥运会航空客运合作伙伴,将为中国奥委会、**奥组委以及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航空客运服务,为国航开辟了新发展的渠道。今年5月17日刚刚召开过的财富论坛,首都机场新建的5万平方米的停机坪承担了近50架商务机的停泊任务,为论坛的顺利召开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为我市树立了国际城市的良好形象。由此可见,国际往来的增加不仅提升**市航空产业的整体水平,更提高了我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竞争力。[找文章到大 秘书-/www.damish u.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因此,无论从航空产业行业自身优势,全国航空产业的发展形势,还是从**市的整体规划,以及利好的外部环境来看,摆在我市航空产业面前的都是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

三、**市航空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不可抗力的影响

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与特殊事件(“非典”、“9.11恐怖袭击”)等,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是触目惊心的,航空产业尤显如此。据统计,受“非典”疫情影响,年5份中国民航航班缩减达40.6%,运送旅客较比20同月下降76.1%,全年运送旅客比年仅增长1.6%。我市为“非典”疫情的重灾区,全年民航运送旅客量较2002年下降了2.5%。“非典”对中国航空产业有史以来以来最大打击。不可抗力的影响是航空产业面临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二)航油价格的上涨

航空公司的成本主要包括飞机购置、租金、起降、航油和维修费用,及客餐服务、管理费用等。航油支出在航空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中占比重较大。自第二次海湾战争以来,国际油价持续高涨,可能引致国内航油价格上调,随着我国对进口原油依存度的不断提高,航油价格将成为航空产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三)国外竞争者的进入。

在国际航空运输市场,我们面临着国外大型航空公司的竞争。在咄咄逼人的竞争面前,国内航空运输企业缺乏充分的准备和足够的应对措施。据统计,从首都机场出发的国际航班,外国航空公司承运量占59%,国内航空公司承运量仅占41%。可见我国的航空公司市场竞争力较差,开拓市场、优化内部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如何面对国外竞争者的进入,提高航空产业整体水平,不仅是**市航空产业面临的挑战,更是中国航空界面临的挑战。

四、**市航空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抓住大好发展机遇,需要社会各阶层及政府各部门通力协作,为航空产业营造一个宽松有序的发展环境。

(一)因地制宜 做大、做强临空经济

临空经济是今后**市航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建议将机场地区临空产业的发展与机场东扩所在地顺义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统一规划,加快空港工业园区的建设,做到共同区域协调发展,真正实现空港国际化,顺义空港化,发展融合化的目标。其次,由于目前首都机场和首都机场扩建部分及周边的各种空港园区在行政管辖不统一,需要协调的部门和环节较多,在发展策略的细节上不完全相同,容易阻碍临空产业以最优的速度发展。因此建议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彻底解决影响空港经济发展中的体制问题。第三,建议当地政府全力做好临空产业的后勤保障工作。诸如职工的住宿、餐饮、医疗、以及子女在当地的教育等问题,以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并缓解职工往来于城区于工作单位的交通压力。

(二)相互协调 提升航空业企业竞争能力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航空服务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展示各自经济、文化的一个对外窗口,更是航空公司赖以生存的关键,也是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前提。这里所指的服务不仅仅是航空公司要做的,也是需要政府部门全力支持的一项工作。首先,建议政府部门对于大型的航空企业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及时将政府的各项新政策、新办法第一时间传达给企业,以缩短企业研究制定相应经营策略的时间,共同提高全市航空企业的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其次,引入竞争机制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客观条件,从这个角度去看,国外航空公司的进入促进了国内航空公司的整合力度,有利于公司内部挖潜。目前,民营资本已经渗入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全国涉及航空产业的只有奥凯航空有限公司一家。该公司于今年3月落户顺义,投资总额为3亿元人民币,以国内航空货邮运输、快递业务为主。民营航空公司的介入,对打破国有控股航空公司、地方航空公司垄断航空市场的格局、加快民航市场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建议相关部门关注并支持民营航空公司的发展,为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产业创建一个成功的典范,以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丰富航空产业的资金来源。

(三)优化涉税服务 为航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目前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而构建服务型税务又是其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确立以纳税人为导向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机制和服务流程是今后税务机关的重要使命。目前,我市航空产业企业中多数为大型或超大型企业,业务流程非常复杂,为税收管理员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议税收管理员应该针对于航空产业的特点去充实相关知识,遵循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的原则,努力做好各项涉税服务工作。尤其应注意三点:一是要做好相关税收政策的辅导、宣传,以及企业涉税问题的反馈工作,架起一座税企之间沟通的桥梁,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二是要做好税控装置的维护工作,确保税控装置的正常运行,出现问题及时更换,保证企业售票业务的正常进行;三是要做好对航空产业企业的纳税信誉等级的评定工作,一方面有利于敦促企业依法纳税,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和税收的发展。

上一篇:美国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方案下一篇:辛苦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