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

2024-06-19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精选6篇)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 第1篇

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一、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胃脘痛(慢性胃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科继续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02例,完成98例,平均住院日8.9天/人次,平均住院费用2784.34院/人次,患者满意度达100%。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98.1%,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完成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脾胃湿热证53例,肝胃不和证19例,脾胃虚弱(寒)证11例,胃阴不足证8例,寒热错杂证5例,胃络瘀阻证2例。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8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46.94%),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4例(75.51%),针灸治疗25例(25.51%),中药热奄包治疗87例(88.78%),内科基础治疗84例(85.71%),其他疗法26例(26.53%)。

二、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疗效评价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症状改善93例(94.9%),体征改善93例(94.9%);临床痊愈41例(41.84%),好转52例(53.06%)。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94.9%。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症状体征的评价

包括对胃脘痛病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的评价。

(2)对胃镜下及镜检所见进行评价

采用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在大连制定的标准及《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进行评价。(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

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2.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为评价指标。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1)改善症状

98例患者主症改善93例(94.9%);次症改善87例(88.78%),未改善5例(5.1%)。

98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上腹部疼痛改善93例,腹胀改善87例,食欲减低改善88例。(2)改善胃粘膜病变程度

因大多数患者症状好转后不再接受胃镜检查,故对胃粘膜病变的评价困难。

(3)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98例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中,83例可正常工作,食欲恢复正常,11例患者经多次入院治疗后恢复正常,4例患者病情无改善。

三、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的作用分析

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中医临床路径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减轻了患者胃粘膜损害程度,改善了临床症状,减轻了痛苦程度,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分析如下:

1.控制症状: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期出现恶心、呕吐、泛酸、胃脘灼热,食少纳呆、疼痛较剧。

中医药治疗有助于症状减轻。尤其对于疼痛较剧、腹胀辨证属于脾胃湿热的患者,采用连朴饮为主方的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症状,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等。

2.减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程度,针对胃脘痛肝胃不和、胃络瘀阻的基本病机,采用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及理气行郁,活血化瘀法治疗,已经得到广泛共识,并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这两种治法在本组病例中应用较多,对于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3、减轻大便时干时稀、粘滞不爽:针对胃脘痛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院内名老中医德贤认为,寒热错杂证患者多是恣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胃气壅滞,郁而化热,再复进寒凉生冷,或外感寒邪,郁闭气机,此时如果再进温补香燥之品,势必加重病情,久治不愈,提出脾胃病以寒热错杂最为多见,治疗多采用寒热并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标本兼治,健脾清胃,升清降浊的原则,使寒热平调、阴阳和谐、升降复常中气振作,确是治疗以寒热互结、中焦痞塞、升降失调、胃气不和为病机的胃脘痛的良方。

4、采用针灸、中药熏洗和中药热奄包、艾灸、拔罐等治疗方法,配合饮食调摄,辨证施护、心理开导等可明显减轻复发程度。

四、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的问题

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限制了临床路径实施,如针灸方法,适用于胃脘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恶心、嗳气的患者; 2.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临床路径实施,如中药封包等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

3.国家医保、新农合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路径实施。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 第2篇

问题:

临床路径入径人数、入径率下降。

目标: 提高临床路径执行率,使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至少达成三级医院指标:入径率达50%,入组完成率70%。寻找问题的原因:

一、信息数据搜集

1、通过嘉和病历系统统计2013年及2014年上半年临床路径执行评价指标及效果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

2.综合今创病案信息管理系统,提取临床路径经济学评价数据及执行效率评价指标数据。

(见附表:2014年1-6月临床路径统计表及2013年临床路径统计表)

二、召开相关职能科室及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成员会议

1、通过各次会议,利用头脑风暴方法,收集临床路径问题出现的原因,问题解 决的瓶颈及应采取的整改措施。(详见各次会议记录摘要)

2、通过会议决定调整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张守仁院长亲自把 关,任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组长,副组长:孙成宏院长,以及朱新兵、陈维峰、范律贤、田雷、庄玉芝、刘景兰为成员;并建立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见南医政字【2014】31号发文)

三、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

1、鱼骨图原因分析

2、关联图原因分析

3、原因总结 通过以上2种方法寻找临床路径执行力下降的特性要因,发现诸多原因,其中我们可以马上解决也是最直接的客观原因为:临床路径软件系统及ICD编码不对接;其主观上最根本原因为:职能科室监管不到位。

四、寻找解决的方法

1、通过会议,利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汇集解决的办法。(详见各会议记录)

2、制定临床路径改进的方案,并落实追踪,预留备选方案。

3、成立及调整临床路径与单病种委员会及督导小组成员;科室建立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小组;科室设立个案管理员负责上承下达;建立合理的品管体系。具体计划如下:

1、由于领导班子的交接,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成员重新调整,由张守仁院长任组长,孙成宏院长任副组长。成立临床路径与单病种指导评价小组,由孙成宏院长任组长,朱新兵、陈维峰任副组长。

2、各科室成立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小组,并设立个案管理员,并制定相应的职责。

3、修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奖罚措施。

4、由科室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小组商定并上报需要增加的临床路径病种。

5、由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指导评价小组负责各科室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的培训,再由个案管理员负责科室成员的培训学习及临床路径的日常维护工作。

6、有设备科负责引进、更新临床路径系统,并及时联系软件工程师维护软件功能。

7、由临床路径与单病种指导评价小组委托医务科及质管办负责科室临床路径工作的督导检查工作,并对在科室发现及科室反馈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寻找解决方案。

8、初步设定利用一个季度的时间使临床路径执行评价效果得到提升,并满足三级医院评审要求:入径率>50%,入组完成率>70%。下半年临床路径病种增加至30以上,并逐渐增加病种及科室覆盖率。

9、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降低医疗成本,规范诊疗经过,提升医疗服务,让患者得到更规范、合理的治疗

五、实施过程及检查督导

1、在调整临床路径与单病种委员会及指导评价小组后,下发通知,使科室成立 各自的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小组,形成品管模式。

2、于2014年7月21日制定并下发了《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临床路径知 情同意告知制度》及《临床路径流程图》。

3、增加临床路径病种由7个科室12个病种增至33个病种,涵盖科室17个。(详见临床路径实施科室与病种目录)

4、2014年6月下旬请临床路径系统的工程师对新增临床路径的科室个案管理 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并驻扎我院4天及时帮助各科室解决所遇问题。

5、由临床路径软件工程师调整更新了ICD编码。

6、于8月下旬由软件工程师完成临床路径与HIS系统的对接,并对全院临床路 径个案管理员进行培训,培训其重新制作并管理维护路径系统。

7、由医务科组织对全院临床青年医师进行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培训。(详见临床路径与单病种培训相关资料)

8、医务科负责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的监管,对各科室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详见2014年上半年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分析及各次临床路径相关督导检查)

9、制定了相应的奖罚措施并落实。(注:1.奖罚措施见医院管理方案 2.奖罚明细见临床路径完成奖励明细表)

10、成立由牛明、李永贤、朱新兵、李长庆等组成的临床路径与单病种专项 督查小组,对出现问题的科室进行督导并帮助其即时整改

六、成果分析评价

1、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评价分析

由上图可以明显看出我院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自7月份整改明显起到成效,并持续上升,且超额完成了三级医院评审细则对入径率及入组完成率的要求,入组人数大幅度提升由6月份每月38人次提升至8、9月200余人次。

2、临床路径治疗效果评价

临床路径病由上图可以看出,多数临床路径病种的第三季度治愈率较第二季度有所提高。、临床路径效率评价(住院日)暂缺数据

4、临床路径经济评价(住院费用)暂缺数据

评价总结: 成果:

1、通过整改第三季度临床路径的执行评价及效果评价均得到了提高。

2、形成了系统的临床路径管理体系,有制度、有品管组织、有计划、有措施、有奖罚。

3、路径病种增加、科室涵盖率增加。评价:

1、取得的成果说明本次整改有成效,可按照此整体管理模式持续进行。

2、临床路径的经济评价(住院费用)、效率评价(住院日),未见明显改进,需要对此方面问题作出分析研究并制定整改措施。

3、个别科室虽然入径率达成,但是入径人数过少,比如儿科,已由牛明等临床路径督导小组下科室调查并督促其整改。

七、下一步计划及目标 目标:继续提升入径人数、入径率,并保证入径质量 计划:

1、继续按照《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执行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2、各科室临床路径实施成效,按2014年《莒南县人民医院管理方案》实施奖惩

1、继续按照《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执行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2、各科室临床路径实施成效,按2014年《莒南县人民医院管理方案》实施奖惩。

3、加大临床路径的培训与科室的宣教,增加入径人数,提升入径率。

4、临床路径软件系统仍然缺陷:如操作繁琐,数据统计不便利等,需要及时联系软件方作出调整。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 第3篇

关键词:气滞胃痛,自拟疏肝理气止痛汤,效果

胃痛亦称作胃脘痛, 为临床一种常见痛证, 其发病急, 疼痛难忍, 一般采用急诊治疗[1,2]。胃痛主要原因为横逆犯胃与肝郁气滞, 常见于慢性胃炎与消化类溃疡疾病。为探讨气滞胃痛行自拟疏肝理气止痛汤治疗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已选取的气滞胃痛80例患者临床资料, 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4月-2015年4月收治气滞胃痛患者80例, 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 (各40例) 。对照组男女比例22:18, 年龄25~61岁, 平均 (40.65±5.30) 岁, 病程1~68周, 平均 (32.50±2.20) 周;观察组男女比例21:19, 年龄26~61岁, 平均 (40.68±5.32) 岁, 病程1~69周, 平均 (32.56±2.23) 周;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方法: (1) 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枸橼酸莫沙必利5 mg/次, 口服, 3次/d。 (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自拟疏肝理气止痛汤治疗, 组方:炙甘草6 g, 旋覆花、厚朴、陈皮、白芍、川楝子、枳壳与郁金各10 g, 香附15 g, 柴胡20 g。水煎服, 1剂/d, 早晚各1次, 两组均2周1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与观察指标: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肝胃气滞与胃脘痛标准, 并与胃镜检查结果相结合。 (1) 显效:患者症状全部消失, 未出现胃部胀闷与疼痛现象, 并无呕吐、嗳气、反酸等症状, 能正常饮食, 经胃镜检查胃黏膜及食管溃疡、糜烂、水肿与充血等消失; (2) 有效:患者症状得到显著缓解, 偶然出现胃部胀闷与疼痛现象, 基本无呕吐、嗳气、反酸等症状, 增加饮食量, 经胃镜检查胃黏膜及食管溃疡、糜烂、水肿与充血等基本消失; (3) 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且胃镜检查无改变。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3]。参照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的健康调查表 (SF-36量表) 评价生活质量, 选取3个指标, 分数与质量成正比[4]。

统计学处理: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 (%) 表示, 使用χ2检验, 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疗效情况: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 显著高于对照组6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生活质量情况:观察组总体健康评分 (80.05±13.60) 分比对照组的 (64.37±13.01) 分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随着工作、生活节奏加快, 人们的压力不断增大, 胃痛患者呈日益增长趋势。胃痛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类疾病, 主要表现在上腹的胃脘部靠近心窝处出现疼痛, 多数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密切相关[5]。为探讨气滞胃痛行自拟疏肝理气止痛汤治疗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针对收治的气滞胃痛8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本研究通过分析两组疗效情况, 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62.50%, 表明气滞胃痛患者行自拟疏肝理气止痛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祖国医学观点认为, 胃生理特点为主通降, 降为和, 通为顺, 不降则滞, 主通降的功能完善依赖气的推动, 且于病因作用下, 不通则痛、病久入络、久病血瘀, 瘀血对胃络产生阻碍作用, 从而胃痛久不愈[6,7]。自拟疏肝理气止痛汤组方中的郁金、香附与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功效, 枳壳有理气和中功效, 川楝子能止痛、理气与疏肝, 白芍能缓中止痛、养血柔肝, 陈皮发挥理气降逆、调和脾胃功效, 厚朴能理气消积、燥湿除满, 旋覆花能顺气降逆, 炙甘草有缓中止痛、补脾和胃功效[8]。综合以上药物, 能起到缓中止痛、疏肝解郁与理气和胃作用, 取得较好疗效, 从而有利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 缓解胃部胀闷与疼痛现象, 并使胃黏膜及食管溃疡、糜烂、水肿与充血等现象消失。

同时, 通过分析两组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总体健康评分 (80.05±13.60) 分比对照组 (64.37±13.01) 分高, 表明气滞胃痛患者行自拟疏肝理气止痛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可能与胃痛与机体其他组织联系紧密, 肝气舒则可以助脾健运;肝气郁结则犯胃, 致使脾失, 胃气失和, 产生阻滞, 最终导致胃痛密切相关, 自拟疏肝理气止痛汤的疗效确切, 可以恢复患者正常的饮食, 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本研究因受外部环境、样本例数等制约, 未分析气滞胃痛行自拟疏肝理气止痛汤治疗存在的不良反应情况, 有待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综上所述, 气滞胃痛患者行自拟疏肝理气止痛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 并促进生活质量提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韩松花.胃痛定加奥美拉唑治疗寒型急症胃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11) :1829.

[2]胡元坤.疏肝清胃合剂治疗胃痛 (肝胃郁热证) 112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 (11) :2085-2086.

[3]孙舜领.胃炎颗粒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20) :12-13.

[4]梁振平.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7) :1461-1462.

[5]王志理.活血理气疏肝汤治疗胃痛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 2012, 10 (8) :1033-1034.

[6]崔淑红.疏肝和胃化瘀法治疗慢性胃炎[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1 (23) :80-82.

[7]郑伟达, 郑东海, 郑东英, 等.柴芍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胃痛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8 (3) :295-296.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 第4篇

关键词:足浴 食疗 脾胃虚寒型胃痛 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0-0055-01

脾胃虚寒型胃痛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消化系统疾病中一种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由于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迁延难愈[1]。本研究纳入在我院治疗的12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探讨足浴结合食疗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60例。其中,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34~58岁,平均年龄(45.3±2.3)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病程(1.2±0.4)年;对照组60例患者,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35~59岁,平均年龄(46.2±3.3)岁,病程2个月~3.2年,平均病程(1.3±0.6)年。本研究纳入的120例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胃部喜按喜暖、大便稀溏、胃脘胀满或隐痛、浑身乏力,且边有齿痕。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等对比指标上,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1)观察组治疗方法。足浴:中药足浴方:花椒、黄芪各30g,姜黄、延胡索、红花、制附子片各15g,煎煮。患者取坐位,将双足置于小腿中部,并将双足放入足浴盆中。医护人员将温度适中的中药煎剂倒入足浴盆中,直到淹至三阴交处为止,然后打开足浴盆电源、加热及按摩功能。足浴时间每次30min,1日2次,共2周。食疗治疗:粳米50g、葱白5寸、吴茱萸末3g,煮米成粥后加入吴茱萸末及葱白,1日2次,共2周[2]。

(2)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60例患者均给予口服温胃舒胶囊(国药准字:Z34020733,安徽合肥神鹿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胶囊的主要成分为山药、肉桂、白术、乌梅、陈皮及补骨脂等,成人1~2袋/次,1日2次,温水冲服,共2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1年内不复发,理化检查恢复正常或好转,症状如正常人无异;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1年内不复发,主要理化检查好转,生命体征好转;好转:主要症状基本消失,1年内复发,疼痛感减轻且持续时间减少,主要理化检查无明显改变;无效: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主要理化检查无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的统计学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采用卡方检验,P<0.05,视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显效31例、好转21例,无效8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60例患者,显效22例、好转25例,无效13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3%,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足浴疗法是治疗疾病的常见方法之一。在我国,足浴疗法的历史非常悠久,我国著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对足浴疗法做了详细的记载,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摩之浴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认为:“脾风……发阐、腹中热、烦心、出黄……可浴”。同时,《黄帝内经》还认为,足部是三阴经的起点,同时也是三阳经的重点,足足有300多个穴位,将近70个反射区,所以通过足浴与按摩刺激可调节全身的血液循环,改善各脏腑器官功能及内脏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及自我防御能力[3]。《素问·五脏别论》中记载:“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意思为,胃属于仓廪官,接纳入口的各种食物,与中焦以膜相连,并与脾互为表里,两者相互配合,承担着人体的消化吸收及排泄功能。由此可知,脾胃虚寒型胃痛的发病机理为脾胃虚寒导致运化异常,气机不顺畅,而在治疗上,则以健脾温中止痛为主,通过足浴达到治疗的目的。本研究中的制附子、花椒具有温中散寒之功效,延胡索。姜黄及红花具有活血止痛之功效,吴茱萸具有理气止痛、温中散寒之功效。结合中医理论,足浴疗法以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为原则,泡制时借助水热力及药力作用,可将足部皮肤毛孔吸收后经经络传递至身体各部分,使气血通畅。气血通畅后,药物可随静脉循环,有效治疗疾病。本研究纳入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120例,经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中,显效31例、好转21例及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60例患者,显效22例、好转25例,无效13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3%,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足浴结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脾胃虚寒型胃痛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属于消化道系统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由于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本研究的结果提示,足浴结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效果比单纯给予温胃舒胶囊的效果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淑华.足浴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60例[J].河南中医,2011,33(06):627-628.

[2]袁晓丽,张卫东,陈光等.足浴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观察[A].中国内科杂志,2011,13(09):1124-1125.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 第5篇

2014年度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2014年我院按照《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及省、市、县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不断规范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在各相关科室的共同努力下,我院11个临床科室中,计划开展44个病种,实际累计运行30个病种,截止11月底,全院列入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患者数****人,进入路径****人,入径率87.1%,完成路径****人,完成率96.36%,完全达到市卫生局关于二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的管理指标(实施临床路径病种数不低于15个/院,入径率60%以上,完成率70%)。在一年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组织,落实责任,不断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由于医院领导班子的变化和分管工作的重新调整,医院新成立内四科、内五科等科室,部分临床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人员进修和变动等原因,为使该项工作有序持续开展,我们按照卫计委《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的要求,适当调整了“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管理组织和管理成员,同时细化职责,落实责任,使此项管理工作从院方到科室组织健全、人员到位、职责明确,为顺利开展今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调整和细化管理内容,使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按照“二甲”复审标准要求,从第二季度起,废除了以前所有统计表格,增加了“入组登记本”、“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临床 路径病人满意度调查表”,新的表格增加了“出院30日内再住院率”、“非预期再手术率”、“并发症合并症率”、“死亡率”等质量与安全指标,并要求科室认真执行。

(三)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指标。年初,与各临床科室进行研究讨论,调整和增加了15各临床路径病种,截止11月底,全院共有11个科室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计划开展临床路径病种数44个,运行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数30个,全院列入临床路径病种患者数****人,进入路径****人,完成路径****人,变异166人,入径率87.1%,变异率13.17%,出径率3.14%,完成率96.36%。完全达到市卫生局关于二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的管理指标(实施临床路径病种数不低于15个/院,入径率60%以上,完成率70%)。

(四)不断加强临床路径监管力度,使管理逐步规范化。今年以来,除日常的数据统计监管外,定期和不定期到临床科室进行督导,了解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新的管理程序和内容的运行,工作量较大,临床科室不习惯,我们进行认真讲解,对于每月的数据汇总填报和工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指导,对做的好的科室及时予以表扬,逐步规范了全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今年以来,科室对临床路径病例管理质量和管理细节上有了较大提高。

(五)加大对临床路径病种的筛选,增加入径人数。针对个别科室入径人数少的问题,我们下科室了解科室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卫计委新增临床路径病种,筛选适合本科室的病种作为路径病种,取得了较好效果。截至目前,三个开展临床路径不好的科室分别新增了三个病种,4个月共完成***人。现内二科一月完成的路径人数就相当于去年一年的人数。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部分科室仍然思想重视不够,怕麻烦,符合入径标准的病例不愿入径,或者为了追求入径数量而入径后不完全按照路径管理要求进行管理,不能完全按照《路径单》要求进行诊治,有变异也不一定如实填报、分析、总结等,工作做的不认真、不细致。个别科室仍然存在对待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敷衍了事,被动应付工作,学习培训只落实在纸上,总结分析、持续改进落实不够等问题。

(二)变异率相对较高。一方面是因为加强了路径运行监督力度,让科室按照实际情况上报,如果发现不报,做出批评整改;另一方面原因是部分科室为了一味追求入径人数和完成人数,降低了入径标准。今后将在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原因中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三)医患沟通有待加强。临床路径的实施,也是加强医患沟通的过程,在实施前要和病人谈话,签署《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人知情同意书》、《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在实施过程中若有变异要告知患者、还要记录分析,出院时还要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等工作,我们部分医护人员对于这一点缺乏深刻认识,不重视同患者交流,不能很好向患者解释介绍临床路径的基本知识和实施目的,患者对诊疗基本方案和每日治疗流程不清楚,影响了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改进工作。

(四)单病种管理与临床路径管理之间的矛盾制约了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数量。我院目前列为单病种限额付费管理的病种数为45种,其中被选择作为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数就有19种,而且是临床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种,如果按照临床路径入径标准将此19个病种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费用将明显超出单病种限额标准,如果有明显的合并症、并发症,又不能进人临床路径管理。这是制约我院入径病人数较低的主要因素。

(五)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由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业务监管、数据调用、数据统计、信息上报及路径电子病历管理 等还处于原始手工阶段,导致路径管理监管不到位,医疗护理路径工作不够规范。今年十月份市卫生局督察组来院督察中明确提出,我院的信息化管理滞后,致使临床路径统计方法有待改进。

三、2015年工作计划:

(一)以“二甲”复审为工作中心,根据《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认真学习,完善制度、方案、流程并认真监督落实,定期到临床科室检查督导,发现问题或不足,限期整改,不断提高我院临床路径管理水平,不断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

(二)探索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证临床路径病例运行质量,不断增加入径病例数,严格管理入径率、变异率、出径率和完成率;想办法科学监控出院30日内再住院率、非预期再手术率、并发症合并症率、死亡率等临床路径管理指标。

(三)临床路径管理由2014年的鼓励上报数量向运行质量转变,上升为既要求运行数量也要求运行质量上下功夫,同时确定重点监管病种,并对重点监管病种的运行质量和监控数据进行监督。此项工作将是今后长期持久的主要管理工作,也是真正落实国家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即卫计委对临床路径的概念要求:“逐步建立以医疗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效率和费用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评估机制”,达到此目标任务重,工作量大,真正做到位,要全院上下齐心协力才能做好。

(四)尽量创造条件将临床路径管理进行数据化管理,以规范管理、加强监管、进行网络直报。

医务科

临床路径总结、分析 第6篇

创伤外科·ICU

目录

创伤外科2010年临床路径总结改进………………3

创伤外科2011年临床路径总结改进………………5

创伤外科2012年临床路径总结改进………………7

创伤外科2010年临床路径总结改进

我科对常见病及中医优质病种制订了常规临床路径,并 按路径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 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临床路径要求全程按 路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 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我科常见 病及临床路径的疗效及特色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原路径 做如下修订。对路径的实施作出总结。一:进一步提高 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路径。通过对路径的实 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临床路径,并用 此路径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 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 接受中医药治疗。二:实施路径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疗参 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 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科室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 的疗效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临床路径,及 时进行完善和取舍。所以,我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于骨盆 骨折制订进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叙述如下:

骨盆骨折:骨盆骨折是我科传统的中医治疗的优势病路

径,我们在使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性骨盆骨中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对于老年患者避免了保守治疗时 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褥疮、坠积性肺炎等一系列并发症,同 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近年的实施过程中,对传统的 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良,在去年路径的基础上对原手术路径 做出了进一步的修订:对于创伤比较严重,出血多且危机生 命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患者,先期行骨盆外固定架固定,及时治疗大出血、抢救生命等对症治疗。有效的降低患者 亡率,提高治愈率。

我科运用中医药及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骨盆骨折有明显 的路径,在本地有较大影响,通过试行路径后,取得了较好 的效果,提高中医参与度,对于骨折早期中医证属内伤瘀血 时,症状表现为:骨盆部剧痛,明显肿胀,腹部胀满,按之 痛甚,大便秘结,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干,脉弦实。诊 断病机为:瘀热互结。中医治法:攻下逐瘀,理气活血。方 药:桃仁承气汤或加味承气汤。外治用消疲止痛膏、双柏散 三色敷药或紫荆皮散等。疗效确切。

创伤外科2011年临床路径总结改进

我科对常见病及中医优质病种制订了常规临床路径,并 按路径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 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临床路径要求全程按 路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 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2011年 以来我科临床路径的疗效及特色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原 路径做如下修订。对路径的实施作出总结。一:进一步 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对方案的 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二: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科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的疗效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临床路径,及时进行完善和取舍。所以,我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于骨盆骨折制订进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叙述如下:

骨盆骨折:骨盆骨折是我科传统的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病 种,我们在使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性骨盆骨折中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对于老年患者避免了保守治疗时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褥疮、坠积性肺炎等一系列并发症,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近年的实施过程中,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良,在去年路径的基础上对原手术方案做出了进一步的修订:对于创伤比较严重,出血多且危机生命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患者,先期行骨盆外固定架固定,及时治疗大出血、抢救生命等对症治疗。有效的降低患者死 亡率,提高治愈率。

我科运用中医药及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骨盆骨折有明 显的优势,在本地有较大影响,通过试行临床路径后,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中医参与度,对于骨折早期中医证属内 伤瘀血时,症状表现为:骨盆部剧痛,明显肿胀,腹部胀满,按之痛甚,大便秘结,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干,脉弦实。诊断病机为:瘀热互结。中医治法:攻下逐瘀,理气活血。

方药:桃仁承气汤或加味承气汤。外治用消疲止摘膏、双柏 散、三色敷药或紫荆皮散等。疗效确切。

创伤外科2011年临床路径总结改进

我科对常见病及中医优质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路径,并 按路径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 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临床路径要求全程按 路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 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2012年 以来我科临床路径的疗效及特色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原 路径做如下修订。对路径的实施作出总结。一:进一步 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对临床路 径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路径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 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 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二: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 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 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科室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中药对部分常 见病的疗效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诊疗方 案,及时进行完善和取舍。所以,我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 于骨盆骨折、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股骨颈骨折制订进 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叙述如下:

一、骨盆骨折:骨盆骨折是我科传统的中医治疗的优势 病病种,我们在使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性骨盆骨

折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对于老年患者避免了保守治 疗时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褥疮、坠积性肺炎等一系列并发 症,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近年的实施过程中,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良,在去年临床路径的基础上对 原手术方案做出了进一步的修订:对于创伤比较严重,出血 多且危机生命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患者,先期行骨盆外固 定架固定,及时治疗大出血、抢救生命等对症治疗。有效的 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我科运用中医药及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骨盆骨折有明显的优势,在本地有较大影响,通过试行方案后,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提高中医参与度,对于骨折早期中医证属内伤瘀 血时,症状表现为:骨盆部剧痛,明显肿胀,腹部胀满,按 之痛甚,大便秘结,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干,脉弦实。诊断病机为:瘀热互结。中医治法:攻下逐瘀,理气活血。方药:桃仁承气汤或加味承气汤。外治用消疲止痛膏、双柏 散、三色敷药或紫荆皮散等。疗效确切。

二、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我科 传统的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病种,我们在使用手术切开复位内 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对 于老年患者避免了保守治疗时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褥疮、坠 积性肺炎等一系列并发症,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近年的实施过程中,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了不断改良,在去年

方案的基础上对原手术方案做出了进一步的修订: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手术方案,”FPNa治疗股骨粗部 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骨折固 定牢固、并发症少及患者可早期离床负重等优点,尤其适合 老年患者。

我科运用中医药及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骨盆骨折有明 显的优势,在本地有较大影响,通过试行方案后,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提高中医参与度,特别是术后按骨折分型中药辨 证施治方面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中医学认为骨折早期手术 加重创伤的机制主要是局部经脉受损,血溢脉外,积于肌肤,形成局部气滞血瘀,瘀阻经脉,故早期治以活血化瘀,消肿 行气止痛,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中后期由于骨折及手术损 伤气血,气血失和,元气虚弱,肝肾亏虚,故治以壮筋骨、补气血、补肝肾,方选接骨汤加减、舒筋散加减。观察表明 中药对骨痂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疗效确切。

三、老年股骨颈骨折:老年股骨颈骨折是我科传统的中 医治疗的优势病病种,我们在使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老年股骨颈骨折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对于老年患者避 免了保守治疗时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褥疮、坠积性肺炎等一 系列并发症,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近年的实施过 程中,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良,在去年临床路径的 基础上对原手术方案做出了进一步的修订。对陈旧性股骨颈

骨折不愈合、或兼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但无明显变形者或青 壮年股骨颈骨折移位明显者行内固定并植骨术,取得良好的 治疗效果。

上一篇:三公经费监督检查情况下一篇:吃鱼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