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2024-06-03

采访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精选8篇)

采访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第1篇

乌后旗教育事业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教育事业牵动千家万户,关乎千秋万代,是我旗实施“科教兴旗,人才强旗”战略的主要途径。

一、“十一五”教育事业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旗教育事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围绕并落实旗委、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以“设施建设”为基础,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以“教育惠民”为根本,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以“名师工程”为载体,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均衡发展”为目标,积极优化教育结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2008年荣获自治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先进旗县和“33211工程”优秀旗;2009年被自治区评为年度教育工作优秀旗县。

二、“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工业强旗、生态立旗、科教兴旗”战略之一,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抓质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制度改革。

抓内涵,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抓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抓队伍,积极推进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

抓目标,立足旗情,实现可持续发展。

采访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第2篇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县科协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的时期。科协自2006年6月与科技局分开独立,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科协的关心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践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动员全县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开展科学普及与推广、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人才成长与提高、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协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

为加强科协工作的领导和健全科协组织,2007年6月,以县委、县政府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工作的意见》;2008年1月县科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学会组织,积极开展科技活动的通知》;2008年以县委组织部赣组任[2008]1号文件任命了全县19个乡镇科协主席;2009年以赣政办字[2009]249号文件印发了《关于成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2008年11月12日圆满召开了相隔18年之久的县科协第四次代表大会,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争取了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廖明耕亲临大会讲话。通过这些,县科协组织基本健全起来了,工作基本走上了规范化轨道。

(二)科普阵地建设得到加强。

为切实加强科普阵地建设,县科协竭尽所能,争取各单位、各部门的支持,在县城、乡镇、村、基地建立了一批科普阵地,有了宣传科普、展示科协工作的平台。2008年6月县科协与中国科协、县电视台联合开办了《科普大蓬车》电视专题栏目,每星期六下午6:30定期播出科普知识。2009年赣县中学被评为省级‚科普教育示范学校‛,赣县梅林光彩社区、赣县城东社区评为市级‚科普示范社区‛,赣县梅林光彩社区还被评为2009年省级‚科普示范社区‛,2010省委组织部、省科协‚党旗映社区、科普进楼宇‛创建活动示范社区;2009年在吉埠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建立了赣县首个无公害农业科技服务展示厅。2008—2010年在南塘镇都口村、石芫乡沙洲村等建立了科普画廊6个48米,在五云镇圩镇、茅店镇万蒿村、阳埠乡圩镇、梅林光彩社区建立4个科普活动站。2009年12月在县城青少年活动中心旁建立长30米,全省首个太阳能科普画廊。2009、2010年在五云上丹村建立无公害蔬菜科普示范基地,茅店镇万蒿村建立甜叶菊科普示范基地。2008年茅店镇万蒿村甜叶菊协会评为省‚精品农技协‛,2009年五云镇无公害蔬菜生产流通协会被评为省‚精品农技协‛。2009年田村镇社大村果业协会、大田乡生猪生产基地、茅店波仔甜叶菊种苗繁育中心等被评为市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

(三)大型科普活动提升了科协形象。

1、结合‚科普之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开展大型科普活动。

‚科普之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是科协从事科普宣传、科学普及、科技推广的重要平台,几年来,县科协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开展面对面教育、零距离接触,为老百姓传授科普知识,鼓舞广大民众学科技、用科技。

‚科普之春‛ 2009年3月在茅店镇举办了‚赣州(赣县)2009年‘科普之春’送科技下乡活动‛,市、县10多家单位部门派出科技人员20多名,展出科普展版100多块,科普仪器20多件(台),省、市、县领导参加了活动,受益群众近2000人次,发放资料近万份(册)。2010年4月在梅林镇光彩社区举办了‚赣州(赣县)2010年‘科普之春’活动‛,200多人参加启动仪式,同时在广场举行大型健康知识讲座、义诊、科技咨询、科普仪器展,展出科普展版90块,发放科普资料近5000份,受益公众近万人。

‚科技活动周‛ 2008年结合‚5〃12‛汶川大地震,编印《地震防震及应急避险知识手册》、《防灾应急〃珍爱生命》宣传手册2万份,发往全县领导干部和新农村建设点,印制《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科普挂图,刻录《当危险来临时—地震篇(上、下)》发往全县中小学校,为广大干部群众、中小学生全面科学地了解地震科普知识,提高防震减灾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2009年5月会同县科技局在五云圩镇举办了‚赣县2009年科技活动周暨首届‘防灾减灾日’科普知识及法制宣传活动‛,动员了气象、民政、农业等10多个部门2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与咨询活动,参与群众达5000人次。2010年‚科技活动周‛会同县新村办、县科技局在吉埠、江口中心小学举办‚农村垃圾分类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开展了垃圾分类科普知识讲座、抢答、现场回收废旧电池,捡垃圾等活动,近6000名学生接受了绿色环保教育。

‚全国科普日‛ 2009年开展了‚赣县千家万户绿色环保科普行活动‛,组织了23个科普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城区、乡镇开展绿色环保(垃圾处理)状况问题调查、调研、科普宣传,发放《绿色环保科普图册》2万册,走访农户近千户,受宣传教育群众近5万人。2010年举办了‚赣县2010年全国科普日暨十大体系卫生健康,食品药品安全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内容有卫生健康义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有奖问答、赠送科普读物、家庭过期药品有偿回收等,启动仪式有近700人参加,活动吸引近3000市民的参与。

2、结合县新农村建设开展大型科普宣传活动

服务‚三农‛,融入新农村建设,是我县科协近几年来工作的一个重头戏,既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开展了科普宣传,又提升了我县科协工作在全县的影响力。

2008年7月与县科协局联合在南塘镇都口村、江口镇优新村开展‚喜迎奥运〃科技惠农‛新村行活动,聘请甜叶菊、蔬菜、生猪养殖专家跨乡镇开展技术培训、现场答疑、知识抢答等活动,活动中五云镇蔬菜协会会长曾纪泉带领5个协会会员,跨乡镇与江口镇优新村的蔬菜种植户开展结对邦扶、共同致富活动,在《江西日报》、江西人民政府网、新华网刊登。8月,县科协还编印了《赣县新农村建设漫画宣传图册》发往各乡镇和各新农村建设点,生动形象,好看好记,通俗易懂,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2010年6月,县科协主动融入全县新农村建设卫生清洁工作,以垃圾分类科普知识为主题,开展了全县性的农村垃圾分类科普知识进乡村活动,设计了新颖独特的垃圾分类科普知识漫画,并制作了扑克牌1500副、环保袋5000只、围裙5000条、作业本8000本、宣传画20000张、宣传单10000张,向全县06—10年新农村建设点、社区2万户农户发放,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推进了我县新农村建设。

(四)、着力实施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助力农民群众发家致富

几年来,我县积极运用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活动平台,着力创建科普示范基地,培育科普示范户,扶持农技协,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群众发家致富。

2008年赣州(赣县)菊隆高科技有限公司甜叶菊科普示范基地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茅店镇万蒿村被省委组织部和省科协评为省级科普致富示范村。

2009年五云镇蔬菜生产流通协会会长曾纪泉被评‚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村科普带头人。

2010年阳埠无公害腐竹加工协会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

(五)着力办好农函大,提高广大农民科学致富本领。‚十一五‛期间,我县围绕脐橙、甜叶菊、油茶、生猪、水产等主要产业,通过科普宣传、送技下乡、课堂辅导、街头咨询、实地指导等形式开展农函大培训,不断向农民传授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本领,促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五年来,共举办农函大培训班67期,聘请省市专家及县内科技人员50多人次,培训人数60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3万余套(册),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走上了富裕路。

一是多形式解决师资不足问题。我县现有农函大教师42名,但永远满足不了群众对科技的需求,为解决师资不足,水平有限的问题,在平时的培训中我们坚持‚内选专业人才,外聘专家教授‛的原则来解决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如2009年12月10日,县科协聘请省科普大使邓毓华教授到我县为全县分管领导和果技人员举办加工橙产业发展知识讲座;2009年5月,我县科协聘请中国人民大学MBA蔡元锋、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刘庆华在我县举办生猪饲养知识讲座。二是周密安排培训。每年的农函大培训,我们都是广泛征求群众对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建议,做到科学规划,周密安排,力求培训质量好、标准高。2009年3月,省委组织部、省科协返乡农民工党员群众创业技能培训班暨赣州市返乡农民工创业技能培训启动仪式在我县举行,中国科协,省委、市委组织部,省农函大,市科协的领导出席仪式,我县圆满地做好了各项工作。之后,县科协还到每个乡镇举办了1期返乡农民工培训班。三是创新培训方式。在当地搞好培训的同时,我们还创新培训方式,选送学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培训。08年5月,县科协选送农函大学员6名赴山东寿光学习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09年又选送2名学员赴深圳农学院学习园林技术。四是广泛宣传科技致富典型。2010年,县科协收集20多人通过农函大培训致富的典型,汇编成册。农函大学员谢善生、肖茂洋被市科协评为农村科普带头人,省农函大优秀学员。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开展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是实现我国成年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长远目标的关键所在。几年来,我县科协一直以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一是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进校园‛活动。2008年5月,县科协与消防大队、气象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在王母渡中心小学,进行灭火演练、紧急疏散,讲解手足口病防治、防震、防雷、保护环境等科普知识,发放科普宣传单近3000份。2010年5月在南塘、江口、吉埠中心小学开展‚垃圾分类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二是积极开展科技知识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全国、省、市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青少年信息学及奥林匹克和科普知识各类竞赛。2008年我县共获国家级奖励3人,省级奖励7人次,市级奖励34人次。2008年10月,我县城关三小在全市‚少儿科普知识竞赛‛中,取得第1名的好成绩。2009年7月,赣县二中在第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夺1金1银牌,成为江西省历史上该项赛事的最优学校。2010年4月,赣县二中代表江西总队参加第10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夺1银2铜的好成绩,创造了江西在该项赛事的最好成绩。2010年8月,赣县二中陈功建老师的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在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2010年9月首届全国青少年影像节,赣县包揽了江西省在这次活动中的所有奖项,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

(七)积极开展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几年来,我县在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实施科学素质行动中,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全县干部职工的科普文化知识,拓宽了科学视野。2008年6月,举办了全县领导干部抗灾知识讲座,12月举办了全县分管领导和果技人员的加工橙产业发展知识讲座。2010年9月承办了‚江西省百场科普报告会‛,全县200多名领导干部聆听了白武明教授讲授的《大地环境》。

(八)加强了科协自身建设,科协工作条件极大改善。一是科普经费有了提高。2006年科普经费为零,到2010年科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达7万元。二是健全了基层科协。县委组织部赣组任[2008]1号文件正式任命了全县19个乡镇科协主席。三是科协办公条件大为改善。2008年以来,县科协添置公务用车1辆、液晶电脑3台、手提电脑4台、投影仪2台、照相机1部、打印机1台、空调1台、公文橱6套、科普展版60块,彻底改变了科协一无所有的面貌,办公条件比有些大单位都更好了。

(九)强化科普工作宣传,提升科协工作形象。几年来,我县科协都有大量的活动,量大面广,为使各级领导和公众了解科普活动,宣传科协活动,宣传科协工作,宣传科协形象,我县科协特别注重科普工作的宣传报道,通过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科协,扩大科协的社会影响。据统计,几年来,我县科协在市级以上各类新闻媒体发表稿件135篇。其中中国科协网站9篇,中国科协《科普动态》2篇,中国农业信息网2篇,人民在线网1篇,中国农业绿色服务网1篇,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1篇,中国煤炭资源网1篇,中国太阳能信息网1篇,大众科技报1篇;江西科协网16篇,江西科协7篇,江西日报2篇,江西人民政府网1篇,江西新农村建设网1篇;赣南日报27篇,赣南科协19篇,赣州科协科普苑34篇,赣州三农网5篇,新赣州网1篇,赣南新闻联播3篇,赣州新闻广播1篇。

(十)科协工作取得的成绩

2008年县农函大被中国农函大授予先进分校

2008年赣县甜叶菊科普示范基地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

2008年县科协被评为省‚五届‛科协先进集体

2008年县科协被评为全市科协工作目标管理第一名和宣传调研工作第一名

2008年赣县茅店镇万蒿村甜叶菊协会被省科协评为‚精品农技协‛

2008年赣县茅店镇万蒿村被省委组织部、省科协评为‚科普致富示范村‛

2009年县科协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被中国农函大表彰 2009年赣县五云镇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曾纪泉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村科普带头人

2009年赣县梅林光彩社区被省委组织部、省科协评为‚科普示范社区‛。

2009年县科协被评为全市科协工作目标管理第一名和宣传调研工作第一名。

2010年赣县阳埠无公害腐竹加工协会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科普投入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二是科普工作还没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科普成效不理想;三是科协工作人员太少难于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四是科协工作的创新意识还有待提高;五是科协基层组织薄弱,学(协)会开展活动不正常。

三、“十二五”科协工作规划

‚十二五‛期间,赣县科协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科协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央和省、市、县委的战略布署,结合科协工作实际,按照‚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继续坚持‚打基础、抓重点、显亮点‛的工作思路,着力构建‚大联合、大协作‛和‚搭建平台、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努力开创科协工作新局面。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赣县经济和“四化”建设服务

1、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作为政协组成界别的作用,组织科技工作者积极参政议政。

2、加强企业科协工作,努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3、积极将科技引入农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力。

4、积极为企业做好招工工作,努力为企业服务。

(二)努力推进《纲要》实施,为全面提升我县全民科学素质作出新贡献

1、全力做好‚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

2、结合‚科普之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开展主题系列科普活动。

3、抓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

4、加大农村科普培训工作。

5、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

6、大力推进科普进社区工作。

(三)竭力加强科普设施建设,为广大公众提供科普平台

1、加大‚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力度。

2、着力办好县电视台《科普大蓬车》、赣县之声《科普宣传》、赣县人民政府网子栏目《科普专栏》。

3、制作一批真实反映赣县科技成果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科普读物、音像资料。

(四)、着力加强科协自身建设,提升科协服务能力和水平

1、切实加强科协队伍建设。

2、极力争取财政对科普工作的大力支持。

采访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第3篇

201 1年6月9日上午,南昌市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全市“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总结表彰暨“十二五”动员大会。四县和湾里区县区长,各县区、开发区分管领导,各县区扶贫办主任,有“十二五”扶贫村的各乡镇党委书记,各扶贫村党支部书记,市直各帮扶挂点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参与“百龙带百业”活动的龙头企业主要负责人,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近500人参加了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俊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委常委刘建洋主持会议。市人大副主任戴和旺,市政协副主席陈守国出席了会议。

陈俊卿指出:“十一五”期间,经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奋勇拼搏,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按照新的扶贫标准,我市还有部分群众尚未脱贫,还在温饱线上徘徊。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要切实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陈俊卿强调:站在“十二五”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扶贫开发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各级各部门要着力开展调查研究,搞好扶贫开发新规划;着力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扶贫开发新机制;着力整合社会力量,营造扶贫开发新格局,不断提高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同时,要不断加强领导、转变作风,以齐抓共管的合力领导扶贫开发工作,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投身扶贫开发工作,以精干高效的队伍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确保扶贫开发工作落到实处。

辉煌“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第4篇

语文:如“腾飞”“辉煌”“崛起”等与我国“十一五”成就有关的词语可以作为话题直接设计作文题。

数学:以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数据为背景资料,可以考查数据和统计的知识,要求考生计算平均数、中位数,认读或绘制各类统计图等。

思想品德: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此素材联系紧密,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考查可能出现在试题中。

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与我国现阶段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历史》的重点,尤其是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应注意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历史史实。

素材回放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3月5日上午开幕,14日上午闭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这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

这五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这五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这五年,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第5篇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创业、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的发展路子。初步建成了林、糖、电、矿支柱产业体系,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找准方向,打牢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新阶段。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投资规模、发展速度、变化显着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各项工作,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依法按规、配套完善、稳步推进的大好局面。

(一)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启动建立以总体规划为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批准实施县城江东片区、大寨、响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五年来实施了管网建设、道路建设、绿化建设、供水建设、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停车场、公厕、广场、公园、路灯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全县的小集镇建设不断完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永平、正兴、民乐、××为次中心,其他乡镇为三级中心的小城镇结构体系。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6.8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4%,城市规模增长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37.2平方米,建成道路总长为28.27千米,县城绿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6%。

(三)治污项目循序推进。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垃圾70吨,服务年限为15年,项目概算投资2690.41万元,目前已通过初步验收,进入试运行阶段,垃圾转运站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安装设备准备工作。八是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规模近期日处理1万立方米,远期日处理量2万立方米,配套管网总长84.8公里,初步设计投资8051.82万元,污水处理厂采用bot模式运作。项目于12月15日开工,处理厂图纸在送审中,配套管网工程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待进入工程招标阶段的相关工作。

由于我县是非贫非富县,财政较为困难,垃圾及污水处理费用财政难以承担。为了保证垃圾填埋处理场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实施、投入使用后良性运行、促进环境保护和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污水生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云政发[]186号)文件精神,于12月29日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组织,邀请相关单位对垃圾、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举行听证会,2010年3月11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关于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10]19号)、《关于县城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10]20号)批复文件,同意我县征收县城垃圾及污水处理费。

(四)廉租住房建设稳步实施。和我县廉租住房指标19000平方米(其中3000平方米、16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148万元。我县分七个点进行廉租房建设,其中:县城响水路一期3000平方米,现已竣;县城响水路二期5000平方米,县城苏家大营(与交运集团政企合建)1000平方米,县城凤岗盐矿5600平方米,凤山乡中小学平方米,永平镇二中1800平方米,正兴镇卫生院600平方米,整个廉租住房建设完成投资总额的83%,计划2010年4月前全面完成廉租住房建设任务。我县所建廉租住房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并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规模进行建设。县上制定出台了《××傣族彝族自治县城镇廉租住房实施细则》、《××傣族彝族自治县廉租住房分配和管理实施方案》。

(五)城市管理

1、“三分建、七分管”。近年来,我县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为载体,理顺机制,强化执法,不间断开展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城市特别是城区主次街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从总体上看,城市管理的问题还不少。比如市容市貌容易反复,长效管理不落实;管理盲区、背街小巷脏乱差依然存在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城区特别是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定地段、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形成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做到违章行为及时处理,街头垃圾及时清除,环境面貌不断改观。

2、强化保障。为加强管理,协调,公安、工商、卫生、交警、运政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与城管部门责任共担、联合执法、集中整治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城市建设要投入,城市管理也要投入的理念,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提高城市管理维护费标准,改善城管部门工作条件。推进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市政管护、环卫作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推进管干分离、管养分离、作业放开,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管理重心下移。

3、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城镇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改革步伐,形成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县域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聚集。二是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以城市化合理组织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把县域建设成为城镇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地区。

(二)规划原则

一是整体效益原则,处理好全县城镇发展矛盾,调整好城镇布局与产业结构,尤其处理好城镇间的功能协调问题。二是优势互补原则,加强城镇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安排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浪费,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投入总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未来的各种潜在发展留有余地。

(三)发展目标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到2020年,我县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将达到1190公顷,人均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居住、公共设施、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给排水、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满足县城增加人口的需求,城镇化水平达到50%。县城的建设模式在用地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产业、交通和环境特点确定为集中联片发展与组团式跳跃发展相结合,南拓为主,适度东进。重点发展江东组团、东巴工业组团和纸厂工业组团,调整完善旧城组团和江北组团,适度发展江南组团。形成“一带、两轴、四园、六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

“一带”--依托威远江两岸的平坦地势,配合两岸主要沿江联系道路的建设引导城市沿威远江南下逐步发展,形成城市主要威远江城市景观带。

“两轴”--一是以东西向的森林大道,振兴路,人民路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主轴;二是以威远江两岸沿江绿地为基础的开放型生态景观轴。“四园”--是指规划的四座大型公园,芒果山公园、佛迹公园、民族公园和滨江公园,体现××县城独有的人文地理特色。

“六组团”--组团以地形地貌和主要道路进行分隔,各组团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其中生活居住组团有四个:旧城生活居住组团、江东生活居住组团、江北生活居住组团、江南生活居住组团,工业组团两个:东巴工业组团、纸厂工业组团。

(四)规划重要指标

1、十二五规划期限为:2010年—2015年; 2、2010年,××县城人口达6.0万人;到2020年××县城人口达10万人。3、2010年,××县城区建设用地8.2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38平方米;到2020年××县城区建设用地1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9平方米。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第6篇

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转龙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特色和优势,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规划指标。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蚕桑产业不断壮大

五年均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730万元,较2006年增长4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253元提高到6357元,增加2104元。在产业发展方面,以打造“四川蚕桑综合效益第一镇”为目标提升蚕桑综合效益,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桑园家禽养殖业和桑园蔬菜种植业,“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成效明显。全镇桑园面积由2006年10000亩增加到14000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600亩。桑园亩产效益从2006年的1500元提高到2500元。

(二)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一是按照“五个一致”圆满完成了房屋、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林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确权颁证到户。二是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启动了仁和村、桑园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三是利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资金加强了道路、水利、城乡环境整治、技术培训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民主选举了村(居)民议事会成员341人,监事会成员56人。

(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1400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6960人。完成115户灾后农房重建和324户灾后农房维修加固;低保“应保尽保”;改造贫困户土坯房90户。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基金37万元,完成了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有力维护了社会秩序,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12件。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般乡镇跨越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改(扩)建道路105公里,整治病险水库7座、塘堰55口、新建(整治)沟渠40000米。二是努力推进场镇建设。完成了转龙镇“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建设,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三是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基本达到了农村“四清”、场镇治理“六乱”的基本要求。

(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认真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办复率100%。顺利通过了“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盘活了转龙色素厂、高光丝厂、转龙丝厂,成功引进了成都金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西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都金桑缘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蚕桑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及党的建设得以加强

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实行重点工作责任制、重点工作进度通报制。深化“三务公开”,坚持“三会”开放,完善村级目标考核办法,严格坚持村(社区)支部书记民主评议制度、村(社区)两委班子及成员绩效与民主评议“双末位”考核制度,加大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了农村党支部“向心力”工程、建立了“两议员”制度及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在村级自治事务决策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了“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与执行,做好了灾后重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做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二、2010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蚕桑特色,打造综合效益

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全镇养蚕1.6万张,出栏桑园鸡60万只,发展桑园中药材(紫苏)2000亩,桑园的亩产效益从1500元提升到2500元,桑园综合效益达到8000万元。继续打造“十里桑海长廊、现代丝绸之路”旅游休闲观光环线;完成了神仙桥城乡统筹示范点风貌整治工作。

(二)推进“四大基础工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完成了农村制度改革工作。做好了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融资工作。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改)建道路16公里、新(改)建沟渠26000米、整治塘堰98口,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120户人;启动了桑园村、仁和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完善了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配套设施,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有效地聚集了转龙人气。抓好了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启动工作。启动了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完善了村组道路新(改)计划,做好了转隆大道前期准备工作。整治病害水库6座。

(三)强化民生工作,推动和谐发展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顺利完成。劳动就业率92.93%。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6件。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

认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实效。通过“三集中、三分散”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推进新型基层治理工作,规范组建了村(居)民议事会和监事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党员干部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二是影响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存在;三是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四是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五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打算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打算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城乡统筹,提升蚕桑综合效益,促进转龙快速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实现蚕桑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形成蚕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三驾马车”助推全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旅游特色化”,把转龙建设成为“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

(三)工作措施

1、引进企业,提升蚕桑综合效益。突出特色抓好农业招商工作,扎实推进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建设,促进蚕桑产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努力实现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打造“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高端产业。

2、依托项目,塑造镇村建设新形象。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村级公共服务等项目,统筹推进城镇和聚居点建设,打造“成都田园式宜居小镇”。

3、发动群众,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投工投劳及争取项目资金,彻底改变全镇道路、水利等基础条件,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业务水平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5、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2011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全县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规划意识、项目意识、市场意识,突出蚕桑特色,增添工作措施,实现蚕桑产业良性发展,综合效益稳步上升。

(二)奋斗目标

通过发展蚕桑养殖业、桑园生态家禽养殖业、桑园林下种植业、蚕桑文化旅游业,形成“生态立镇,产业强镇,特色兴镇”的发展格局。初具“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形态,成为金堂县丘区城乡统筹示范镇。

(三)工作举措

1、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依托农业产业化企业,切实抓好传统蚕桑种植业的技术指导,进一步出台桑园种植业与养殖业鼓励政策,壮大与蚕桑相关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规模。2011年,全年力争养蚕1.8万张,出栏桑园鸡80万只,种植紫苏2500亩,蚕桑亩产效益达到3500元。

2、进一步加快场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全力做好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农户300余户。

3、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土地整理项目区道路、水利建设;完成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力争启动转隆大道建设。完成50%沟渠、塘库堰维修工作。

采访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第7篇

“十二五”工作计划

西林子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各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跨越晋位这一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乡干部群众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拼搏,开拓进取,呈现了政治安定团结、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2007年-2011年作总结

五年间,预计全乡生产总值增长230%;农业生产总值增长20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8%。五年来,我乡先后赢得了“全市平安乡镇”、“市级五个好先进乡镇”、“市级文明乡镇”、“全市助残先进单位”、“全县安全信访稳定先进乡镇”、“全县民政工作先进单位”、“全县纪检信访先进集体”等一系列可喜荣誉。

(一)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狠抓农村经济工作

——农业生产稳步提升。五年来,全乡耕地面积由8.5万亩增加到15.2万亩。截至“十一五”末,粮食总产量实现3600万吨,同比增长5%;农业总收入实现4900万元,同比增长12%;农民纯收入5711元,同比增长16%。一是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其中水稻由“十一五”期间的9千亩,增加到目前的2.2万亩,玉米由“十一五”期间的3.2万亩,增加到目前的7.4万亩。二是协调各类银行发放支农贷款达1.1亿元,保证了全乡农业生产需求。三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

农政策,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资金2920万元。四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提高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比重,良种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占全乡耕地总数的70%。五是认真抓好土地集约工作。全乡土地流转面积达4万亩,转移农村劳动力400余人。六是完善疫情防控网络,畜牧生产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乡存栏生猪2100头、黄牛590头、黑蜂2200群、狐貉500只、野猪300头、鹿160只。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以西林子、三人班粮食烘干厂为重点,引进了西川河村水稻加工、付佳庄和华塑特色养殖基地、三人班综合楼等项目。全乡新增“五小”企业10家,目前有8家“五小”企业已建完,2家正在筹建中。五年来,共完成招商引资2600万元,比“十五”期间增长208%。

(二)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努力构建美好西林子

——综治维稳工作亮点纷呈。进一步完善矛盾化解机制,重点排查各种不稳定因素。五年来,共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等各类矛盾128起,结案128起,结案率100%。“五五”普法工作成绩显著,全乡无特大刑事案件发生。兰桥村被国家司法部、民政部授予“民主法制示范村”荣誉称号。切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得到长足发展。2010年我乡被市委授予“平安乡镇”荣誉称号。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期间,我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民主法制等各项社会事业竞相发展。在西林子学校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校园警务室,设臵校园巡查员,保证了学校的安全。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宣传力度,严格执行计生政策,累计发放独生子

女奖励资金3.37万元。切实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目前全乡已核实低保户213户,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302人,发放救济款70余万元,危房改造资金18万元。率先在全县成立公共服务中心,并代表县委、县政府接受省民政厅的检查,得到了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加大新农合工作力度,农村参保人员达到4126人,参保率达到98%。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以兰桥村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先后完成北山村省级示范村、西林子和三人班中心村部分设施建设。五年来,我乡完成绿化造林2397亩,植树28万株。已改造泥草房398栋,改水5个村,全乡自来水入户率85%,有线电视入户率98%,电话入户率87%。兰桥村被县政府推荐为省级“生态示范村”。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筑牢执政基础

——农村党建载体不断完善。五年来先后在村干部和党员中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五做五争”活动,实施远程教育、“三培养” “双学双比” “农村党员双富工程”等载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09年以来,将创先争优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精心组织活动开展,先后把金延华等16名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孙立江等43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李树春等7名村干部培养成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党员中心户在创先争优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开通了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干部培训率100%,农村党员培训面达到90%。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部分村屯组建了秧歌队、篮球队,农闲时开展娱乐活动和比赛,有4个村农村书屋达到标准化建设,积书10余万册。目前,我乡被评为市

级文明单位,有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标兵1个、县级文明村标兵1个、县级文明村2个。

——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一是以优化村党支部领导班子结构为重点,切实加强党支部建设。加大村支部书记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能力,及时按党支部目标考核责任制对党支部班子成员进行考核,增强班子成员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发展好党员,培养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五年来,共发展农民党员27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7人。乡党委扩大后备干部选拔范围,并完善后备干部学习培训、结对帮扶等制度,适当给村级后备干部压担子,分配一定工作任务,加快村级后备干部的成长。三是建立健全村级党组织服务机制,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目前全乡共有64名无职党员义务担当政策法规宣传岗,民情民意传递岗、党务监督岗、科学技术推广岗、扶贫帮困助残岗等16种岗位。为群众代理事项425件次,服务群众1068人次。

——党内关怀制进一步完善。一是继续开展好对农村贫困党员“三帮三扶”活动。每年乡政府都采取以个人申请、党支部上报、党委调查、核实,来确定出每名贫困党员,乡村两级干部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制定可行的脱贫计划,寻找致富项目,协调解决资金等事项,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五年来,全乡已有15名贫困党员摆脱贫困。二是进一步做好特困党员和老党员的关爱活动,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各项农村福利中给予特困党员、老党员优先考虑。三是落实好村干部待遇的各项工作,保证村干部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建立村干部养老与医疗保险制度,切实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

回顾“十一五”的工作,作为经济欠发达乡镇,我们克服了人才短缺、投资不足等多方面的困难,保持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政治稳定的良好局面。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挑战依然存在。经济总量小、层次低;社会事业发展基础差,投入乏力;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现实难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都将以对事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乡党委、政府工作总结

(一)切实抓好组织建设工作

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认真执行党委议事规则等党内制度。抓好党员队伍管理,严格程序,切实把好党员队伍“入口关”。今年我乡发展了4名积极分子,做好对积极分子的培训工作;认真做好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按省、市及县组织部的要求,利用远程教育“素质提升”活动,组织了5次农民视频学习和1次县委书记进站点讲党课活动,先后培训农民900余人次;加强全乡机关党员干部和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今年4月,召开了西林子乡党员培训会,并举办了西林子党员培训班,开班3期,共培训了全乡党员近200人次。

(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为进一步扩大创先争优活动成果,乡党委严格按照县委组织部的要求,认真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和星级党员评定工作。经过评议有32

名党员被评为优秀党员,全乡党员合格率99%以上;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党支部中深入开展了“十星级党员”争创评选活动。经过严格评选,共评选出十星党员68人,九星级有130人,八星级有34人,七星级党员有15人。全乡191名农村党员中,被评定十星级的党员有59名,占党员总数的30.9%;56名机关、企事业党员,被评定为十星级党员 9人,占党员总数的16%。

(三)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

为庆祝建党90周年,我乡先后开展了“党员学习周”、党员奉献日、座谈会等活动。统一组织党员开展党章、党史以及党务工作基础知识学习活动,帮助清理村内的卫生死角3处,清理街道、绿化带内的污染物12处,清运垃圾 10 车,清扫街道1000米。在7月1日邀请乡、村老党员、老干部参加,畅谈党的光辉历史,重温入党誓词,缅怀党的丰功伟绩,结合本乡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纳言献策,为建设生态、平安和谐西林子贡献智慧。

(四)做好党委及村“两委”换届工作

在今年的换届工作中,乡党委严肃换届纪律,严格换届程序,顺利完成了乡村的换届工作。第十六届党委班子8人,35岁以下的有5人,平均年龄33.9岁;其中女性3名;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是西林子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党委班子。村“两委”换届后,全乡党支部书记的平均年龄为41.9岁,比上届班子下降了0.7岁,其中高中以上学历的有8人,45岁以下的有6人。村委会主任的平均年龄为40岁,较上届班子下降了6.2岁,其中新当选的4名村委会主任年龄均在40

岁以下,通过换届产生了一批年轻、思想素质高、有干劲、团结务实的乡村级两级领导班子。

(五)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抓好此项工作的责任感;今年7月,召开了严肃换届纪律专题民主生活会,9月召开了主题为“坚持以人为执政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民主生活会。利用民主生活会和个别谈心等形式加强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工作,切实筑牢干部反腐倡廉思想防线。

(六)调整结构,加大农业农村工作力度

我乡现有耕地面积16.1万亩,其中水稻2.2万亩、玉米7.4万亩、大豆5.7万亩、冬小麦0.02万亩。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资金共计616万元,帮助农民向西林子信用社和县农业银行贷款5600万元,解决了农民春耕所需资金问题。全年完成土地流转4万亩,参加土地阳光保险2万亩,完成保额6万元,新建水稻育秧大棚100栋,完成低产田改造4500亩。新增“五小”企业10家,目前已有“8家”五小企业建设完工,剩余2家正在筹建中。申报成立2个大型农机合作社(兰桥村大型农机合作社、川河村大型农机合作社),申请报告已呈报到县政府。计划转移劳动力300人,借助县就业局就业平台和自主择业方式,已成功转移富余劳动力230人。帮助农民解决在秋收、秋整地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完成秋收8万亩,完成秋整地3万亩。目前秋整地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力争做到秋收与整地两不误,为明年春耕生产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七)巩固成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继续巩固兰桥村、北山村新农村建设成果,设立专人负责街道、文化广场卫生和公共环境。积极与省政府参事室等帮建单位联系,进一步加大西林子村中心村建设力度。完成主街3000延长米彩钢栅栏安装工程,完成西林子村300平米文化综合服务楼主体工程建设,并投资40万元对西林子村1600平方米休闲文化广场进行了硬化、亮化和美化。争取政策性资金10万元,用于完善文化广场内的健身器材、篮球场等设施建设。投资30万元,完成三人班村1000延长米的彩钢栅栏和22盏路灯安装工程。完成三人班村主街两侧石砌边沟2000延长米。进一步加快西林子村、靠山村泥草房改造进程,已完成泥草房改造58栋,其中拆除14栋,新建13栋,穿衣戴帽31栋。在县老促会的大力帮扶下,为小南河村争取到农田路改造项目资金50万元,改造农田路6公里。完成沙河子村饮水井一眼,解决了该村农民长年以来的吃水问题。

(八)发掘资源,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乡政府分别与崔维堂等4位内外地客商签定投资项目书,招商引资1850万元。分别是由江苏赣县开发商崔维堂在三人班村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庆丰综合开发楼项目。由哈尔滨兴普饲料有限公司经理何永海在西林子村投资400万元新建粮食清选储运场1处。由饶河县农委与西林子乡永泉水稻合作社共同投资200万元在靠山村新建智能化水稻育秧基地1处。基地建成后,年可为稻农催芽水稻60吨,80栋育秧大棚可为农户提供5000亩优质水稻秧苗。由

宾县大气公司经理王喜成在三人班村投资250万元新建烘干厂1个。烘干场建成后,可年清选烘干大豆玉米1.2万吨,可为三人班村及周边近5个村屯解决粮食杂质多、水分大、卖粮难等问题。

(九)督促落实,抓好安全生产及信访维稳工作

在乡直各单位及各村成立了安全生产防火领导小组,在学校、砖厂等人群聚集单位进行大力宣传,增加防火及安全意识,建立了一支有20人,5台灭火机的快速扑火队。定期对采石场、砖厂、学校等部门进行安全大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各项防火、安全生产方案、预案、组织制度健全,全年无重大火灾和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确保了全乡人民安居乐业。认真执行信访接待制度,对重大疑难问题,实行主要领导亲自包案,全年接待信访案件和各类纠纷34余起,结案率99%。在县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为全乡44人办理了大病救助,发放大病救助资金17万元,发放临时救济款16万元,发放危房改造款4万元,解决了贫困户的病、贫、危等大问题。

(十)以人为本,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全乡教育教学水平有明显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中小学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毕业升学率逐年提升。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实现了“三无”的工作目标,全乡计划生育率达98%、出生率10.9‰、死亡率4.3‰,优生优育率达100%,发放独生子女费38600元。医疗工作有了新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正在稳步进行中,参合率达到95%。组织相关单位义务为已婚妇女、优抚对象及五保老人身体检查2次,免费发放药品 1万余元。

(十一)综合治理,搞好环境卫生工作

全乡植树9万株,护村林、绿化面积达200亩,种植鲜花2000平方米。西林子村主街绿化栽种树木400棵,兰桥村、北山村美化、绿化任务已基本完成。认真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县工作,严格按照县创卫实施方案,责任层层落实,加强各村环境整治力度,组织环境整治会战2次,全乡共清理路边沟6500延长米,清理垃圾500吨。

三、2012年主要工作思路和部署

(一)农业生产工作

1、完成计划耕种面积16.1万亩,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计划种植玉米7.2万亩,大豆5.5万亩,经济作物0.8万亩,水稻2.6万亩。

2、完成兰桥村打机电井10眼,实施旱改水4000亩。

3、建成靠山村水稻育秧大棚80栋,集中统一育苗,统一品种,建设靠山水稻示范园区。

4、建设兰桥村农田桥涵一座。

5、完成西川河涝区治理工程,积极协调老促会,争取完成小安河段三座桥涵架设和农田路改造20公里。

6、完成北山村农田路改造3公里。

(二)城镇化建设工作

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城镇化建设规划。以西林子村为重点,做好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编制“三供两治”规划,不断增强中心村的城镇化功能,为撤并村屯到中心村打好基础。

(三)新农村建设工作

1、完成小南河村内道路硬化5.5公里、柳兰村内道路硬化7公里。

2、积极向省市县争取项目资金,协调省参事室争取西林子村村内10公里白色路面项目。

(四)安全信访稳定工作

以各企事业单位的防火安全工作为重点,全面做好村屯防火安全工作,配合好林业部门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不定期对乡内企事业、工厂等安全重点单位进行检查,防止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进一步落实信访责任制,提升乡综治维稳中心工作效率,积极协调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

(五)招商引资工作

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和项目。在巩固原有招商成果的基础上,认真调研,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制定以粮食精深加工为主的经济园区建设规划。

(六)社会各项事业工作

继续加大控辍和计划生育力度,中小学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计划生育率控制在98%以上。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查和漏补工作,使参合率达到97%以上。

四、“十二五”期间基本思路和工作措施

未来的五年,是我乡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五年。我乡“十二五”时期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结合省

委书记吉炳轩提出的“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化”的指示精神,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跨越晋位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努力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实现科学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新西林子。全乡“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农业总收入年均增长9%。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1、种植业上调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十二五”期间力争全乡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农业总收入年平均增长9%。种植结构要向绿色、专用、高效品种上调整,2015年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力争达到100%。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经济,实现优势产业集约规模经营,兰桥村、靠山村、西林子村水稻生产力争实现统一品种、统一种植。以玉林经贸有限公司为重点,扶持、培育、壮大其品牌、信誉、技术能力、投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成为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带动全乡农村经济的发展。

2、科技养殖上台阶。通过引进龙头企业、鼓励发展规模化养殖,不断优化畜牧业的发展结构和布局,增加畜禽总量,拓宽畜牧业发展领域。以兰桥村生猪、付佳庄特色养殖、小南河东北黑蜂和黄牛养殖为重点,畜牧结构向特种、良种、规模养殖上调整。加大重大动物疫防控工作,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政策机遇,以更新和改造田间配套工程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到2015年完成小南河、西川河等小河流域治理。加快兰桥村、靠山村低产田改造步伐,建立靠山水田示范区,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项目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进农业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全面开展城镇化建设,改善农民生活

“十二五”期间,我乡将抢抓全县城镇化建设的有利契机,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紧紧抓住国家项目投入资金,围绕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按照“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乡镇集中、农村住房建设向中心村集中”的总体思路,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和项目。2012年完成500平方米的乡卫生院建设。加强乡村综合文化站和健身场建设,到2015年为每个村建设一个标准篮球场。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和谐西林子建设进程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农民参合率达到100%。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重点开展以塑造农村新风尚、展现农村新面貌、培育四有新型农民为主体的农村“三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第8篇

一、“十一五”散装水泥取得的成就

1. 散装水泥总量大幅度提升, 技术装备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坚持“限制袋装, 鼓励散装”的散装水泥政策导向。“十一五”末累计发展散装水泥858.29万吨、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1017.11万立方米。比“十五”期间分别净增738.01万吨、905.44万立方米, 增长率分别为613.58%、810.82%。

全市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由“十五”末的43万吨, 提高到350万吨, 综合配套能力增幅644.19%。“十一五”末, 全市可投入使用散装水泥流动罐122个、专用汽车42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320辆、混凝土泵车66辆, 实现了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装、卸、计量自动化。

2. 节能减排社会综合效益显著

“十一五”期间, 连云港市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为858.29万吨, 完成预拌混凝土使用量为1017.11万立方米, 按照国家有关节能标准核算相当于节约优质木材283 235.70立方米, 节约标煤66 946.62吨、电6179.69万度, 减少粉尘排放422 278.68吨、二氧化硫排放1622.1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520 982.03吨, 实现综合经济效益1.17亿元。

3.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规范化运行

“十一五”以来, 强化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 重点分析征收资金来源, 注重于相关企业的跟踪联系, 搭建服务平台, 及时提供专项资金管理咨询和征收法规宣传辅导, 积极推进专项资金的规范化运行。“十一五”末, 本市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完成计划148.82%。

一是加强重点征收资金来源分析。加强水泥生产、建筑、施工单位的动态跟踪监控管理, 掌握重点单位生产、建设、施工情况、县建设项目开工情况以及专项资金应征增减变化,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征管, 切实掌握组织征报主动权。

二是加强专项资金征收联动分析。在做好内部征收, 专项征收评估, 会计等部门联合对影响专项资金征收因素进行分析的同时, 加强行政中心、城乡建设局及征管办等相关部门的业务联系。进行数据比对, 做到以分析促管理, 加强建设项目开工情况与征收比对;发票比对, 及时掌握存在的异常,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是强化信息采集。注重于相关企业的跟踪联系, 加强专项资金精细化征管工作, 及时与行政中心、建设局、征管办等单位和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和落实。利用大集中数据管理平台对应征收单位的发票情况与应交纳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对有疑的重点关注, 强化征入源头控管。

四是强化服务理念在征管中的保障作用。搭建跟踪服务平台, 实行征收管理、服务“双线跟踪”, 为行政相对人 (单位) 及时提供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管理咨询和散装水泥征收法规宣传辅导。帮助行政相对人 (单位) 解决交纳时存在的问题, 充分落实提高服务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为做好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跟踪打下良好的基础。

⒋ 构建农村发散物流体系

“十一五”期间, 连云港市散办把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重点放在建立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网站上。为了尽快形成全市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络和散装水泥配送体系, 市散办从2007年开始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 在农村乡镇建筑施工和道路建设中积极宣传使用预拌混凝土, 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30多个农村散装水泥销售配送网点。既有力地支援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又让农民能够就近买到优质廉价的散装水泥。此举极大地提高农民使用散装水泥的热情,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散装水泥发展。预计至“十一五”期末, 全市农村散装水泥销售量可达到494万吨, 比“十五”末增长888.71%。

⒌ 创建省级发展散装水泥达标县

“十一五”期间, 赣榆、东海两县通过了江苏省农村发展散装水泥达标县和城区“禁现”验收工作, 灌云、灌南通过了县城区“禁现”验收工作。

“十一五”期间, 赣榆、东海、灌南、灌云县把发展农村散装水泥、推进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工作作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 始终坚持以政策法规为先导。“十一五”末四县有预拌混凝土企业13家, 年产能力达到880万立方米, 配套拥有混凝土搅拌车120辆、混凝土泵车26辆, 充分满足了县城区建筑工程的需要。县城区“禁现”向农村乡镇延伸和发展。

如今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发展, 为东海、赣榆、灌云、灌南四县构建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为全县实施清洁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提供了有力保障。

⒍ 政策法规为发展提供了保障

2010年9月29日, 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散装水泥促进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并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将有力促进本市的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工作进入法制轨道, 并快速推进。

“十一五”以来, 在市委、市政府关怀下出台了《连云港市预拌砂浆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 而且形成了政府多部门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2007年以来, 市散办统一着装, 执证上岗, 亮证执法, 这标志着本市散装水泥行政执法工作向规范化、法制化又迈出了一大步。为全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规支持。

5年来, 市散办严格依照国家、省、市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对多家拒不整改的单位依法处罚近50 000元, 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发展散装水泥工作。

⒎ 宣传工作成果丰硕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通过《中华建筑报散装水泥双周刊》和《散装水泥》杂志、省散装水泥信息网、《连云港日报》《连云港建设》、市电视台等媒体, 宣传全市发展散装水泥的方针政策及取得的成就, 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扬。据统计, “十一五”以来召开市级散装水泥工作会议5次, 专题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会议36次, 开展散装水泥专题宣传活动10次, 制作宣传图版和宣传广告380幅。5年来, 有关散装水泥稿件被全国有关网站、报纸、杂志等媒体所采用达580篇。为全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⒏ 淘汰落后产能, 促进节能减排, 强化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 连云港市散办管理与服务并重, 鼓励水泥生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业是节能减排的主战场, 淘汰落后产能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结构调整中, 连云港市散办充当重要角色。按照国家淘汰落后水泥企业要求, 市散办通过引导有条件的落后生产企业转型等办法, 努力在全市范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设备。灌云县水泥厂、赣榆县欢墩水泥厂、赣榆县班庄水泥厂等都是一批老企业, 均在“十一五”期末前实现了关停。赣榆县欢墩水泥厂就地改造投资1000多万元, 建成年产100万吨熟料粉磨站, 散装水泥出厂率达到70%以上, 灌云县水泥厂异地改造正在征地筹建中, 赣榆县班庄水泥厂异地改造投资5000多万元, 征地120亩, 形成水泥年产100万吨生产能力, 该厂2009年投入运行, 散装水泥出厂率达到70%以上。“十一五”期间本市对重点企业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上给予支持, 用于企业技改, 先后对水泥生产企业返还散装水泥专项资金50万元, 全部用于企业技改项目, 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年中, 连云港市的水泥行业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 个别水泥生产企业受到重创, 但中联、三菱、鲁碧、金大地、马陵山、东旺水泥企业的入驻为全市的水泥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加之班庄、繁富等水泥企业转型和异地改造使散装水泥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为连云港市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高品质水泥, 从而成为本市散装水泥生产、储存、销售主要基地。

⒐吸引资金10亿元, 促散装水泥发展

“十一五”以来, 连云港市散办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政策,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针对本市资源环境瓶颈有待进一步突破、污染排放仍然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任务繁重的现状, 市散办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协调社会各界, 吸引社会资金10多亿元投入混凝土、预拌砂浆这一节能、环保的新行业中来。使全市的预拌混凝土企业由“十五”末年产能力不足10万立方米, 发展到现在的33家, 安置就业人员2000多人, 行业共拥有搅拌车320辆、泵车66台, 年产能力达2100万立方米, 预拌砂浆形成年产能力100万吨。

二、展望“十二五”加快散装水泥发展

⒈ 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供应量实现大幅度增长

计划到“十二五”末, 全市散装水泥供应量由2010年的240万吨提高到380万吨, 增幅达到58.33%;预拌混凝土供应量由2010年的350万立方米提高到500万立方米, 增幅达到42.86%;预拌砂浆供应量达到150万吨;水泥散装率由“十一五”末的68%提高到70%以上。

⒉ 强化节能减排及综合经济效益指标

计划到“十二五”末, 通过发展散装水泥、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争取节约标煤97 500吨, 减少水泥粉尘437 500吨, 利用固体废弃物120万吨, 产生社会综合经济效益1.87亿元。

⒊ 城区全面“禁现”并向县城区延伸

计划到“十二五”末, 市城区施工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使用袋装水泥。根据全市经济发展、建筑施工技术运用水平情况, 2011年6月1日, 在市城区实现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2012年, 相继实现县城区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 并将“禁现”工作向县城区和乡镇延伸。市、县城区“发散、禁现”率均在80%以上。计划在“十二五”期间, 全市34家预拌混凝土企业, 年生产量将达到500万立方米;预拌砂浆年生产量达到150万吨;同时, 为了加快预拌砂浆生产与应用步伐,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 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并逐步将此项工作延伸到乡镇禁止现场搅拌。

⒋ 加快实现农村水泥散装化发展

“十二五”期间, 本市继续加大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 采取有力措施和惠农工程加以落实, 大力推广农民建房中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科学合理地选择一些条件相对成熟、范围相对较大的乡镇、村进行布点, 规划农村“发散”网络;提升农村建筑文明施工水平, 逐步实行农村重点乡镇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工作;对偏远和没有搅拌站的乡村地区, 以适应农村水泥消费结构和建筑需求的特点, 采取建立水泥预制构件厂、生产节能墙材以及混凝土多孔墙砖等混凝土的生产方式, 集中使用散装水泥。同时, 积极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和散装水泥设备生产企业, 积极加快开发研制适用于农村运输、储存和使用的散装水泥等方面技术装备。并充分利用当地供销社、农资销售点、便民超市等经营网点, 引导水泥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建设镇、乡级或村级散装水泥销售网点, 形成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络, 以此带动和辐射周边散装水泥发展, 从而有力地促进农村发展散装水泥。

⒌ 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散装水泥市场规范化运行

“十二五”期间, 本市根据国家有关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以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等政策法规, 完善有利于本地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制定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产品质量、生产使用等相关技术标准, 努力提高行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实现规划发展目标。督促各县积极出台禁止在县城区现场搅拌砂浆的有关规定和政策。

⒍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十二五”期间, 本市将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方便需求、鼓励竞争、有利环保”的原则, 确定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的布局结构, 实施鼓励发展的政策, 形成行业市场竞争有序、发展健康、注重环保的新机制。并强化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 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 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审批, 确保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

⒎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散装水泥含金量的提升

“十二五”期间, 本市加大专项资金对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科学技术进步的投入。鼓励和引导有关科研机构、企业对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关键技术进行开发, 鼓励企业开展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加大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应用技术及配套装备的开发与推广力度, 重点开发适合本地区农村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科研项目。进一步提升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应用领域的科技含金量的水平。同时, 要鼓励支持水泥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 促进发挥水泥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 向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产业一体化方向发展延伸, 实行在行业内转产, 延伸产业链, 降低水泥砂石的原材料价格和市场风险, 实现两大产品的双赢。

⒏ 建立行业现代物流方式

“十二五”期间, 本市将健全和完善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物流体系。利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和吸引社会资本, 加大对物流项目的投入, 提高现代物流装备信息化水平, 探索行业物流发展模式, 建立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物流配送体系, 逐年扩大规模。提高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⒐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上一篇:事业单位招聘面试技巧和注意事项下一篇:院感职称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