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横江词》全诗赏析

2024-07-06

李白《横江词》全诗赏析(精选12篇)

李白《横江词》全诗赏析 第1篇

李白《横江词六首》全诗赏析

横江词六首⑴

【其一】

人道横江好⑵,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⑶,白浪高于瓦官阁。

【其二】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其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⑷。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⑸。

【其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其五】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不可行!

【其六】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注释:

⑴横江:横江浦,安徽和县东南,古长江渡口。

⑵道:一作“言”。

⑶一风三日吹倒山:一作“猛风吹倒天门山”。三日:一作“一月”。

⑷汉:一作“楚”;连:一作“流”。

⑸峭帆:很高的船帆。

⑹浙江:此指钱塘江。

⑺来:一作“东”。

⑻海云生:海上升起浓云。

⑼月:一作“日”。

⑽蹙:驱迫。回:倒流。

⑾公无渡河:古乐府有《公无渡河》曲,相传朝鲜有个“白首狂夫”渡河淹死,其妻追赶不及,也投河自尽。自尽前唱哀歌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

名句:

横江欲渡**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与南岸的采古矶隔江对峙,形势很险要。

《横江词》组诗共六首,描写横江浦波浪的险恶和行人被阻的心情。这两句是说,想从横江馆这里渡过江去,但风大浪恶,船行不易;这险恶的江水,牵动旅人的愁思,这愁思像滔滔万里长江一样悠长。诗句极状**险恶,一水难渡,令人愁思。遣词状景,别具一格。

赏析:

《横江词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都是写景诗,主要是写横江的地势险峻,气候多变,长江风浪大且恶的景象。作品名为写景,实为写心,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怅与焦虑。全诗想象丰富奇伟,意境雄伟壮阔,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特色。

【其一】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开首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恶”,“如此**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其二】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长江在安徽地界变为南北走向,所以“海潮”不是西去,而是南去。浔阳,即江西九江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写的,就是这里。牛渚,即采石,历来以地势险峻而闻名,可以用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来形容,其险峻远远胜过马当这个地方。马当,江西彭泽县西北四十里,山形似马横枕大江而得名。“横江欲渡**恶,一水牵愁万里长。”这两句看似写渡江之险,实则写北上报国之路难行,“**恶”,是指世事险恶,人心难测,所以才会有一个“愁”字了得。当时诗人避祸江南,也可以说报国无门,这里还没有以酒浇愁,这愁中还存在某种幻想,不似《月下独酌》其四所写的那样“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二十个字中用了三个“愁”字,而且愁到最后,连愁都不来了。

【其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一作楚水东流扬子津。”长江天堑阻隔了李白北上的路途,只能在站在横江向西望了,长江由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走向,所以用西望,而不是北望。西秦,指唐朝长安所在的地方,李白念念不忘报君恩。汉水,即长江水,东流到扬子津,古地名,实际上是扬子江畔的渡口。长江到江苏地界,俗称扬子江。李白想由此北上,但“白浪如山那可渡”,正赶上那天狂风大浪,白浪如山,根本无法渡船过江。古代人过江可没有现在方便,无论坐火车或汽车,从长江大桥几分钟就可以完全过江,古代长江上没有一座桥,过江主要是船,那时的船一般都是木头做的,根本架不住淘天的白浪,可以说一不小心就可能船翻人亡。所以在风大的日子,船一般是不过江的。“狂风愁杀峭帆人。”从这句来看,当时的船不仅有橹,还有帆,开船的也不只一个人,至少有两个人。一个摇橹,一个挂帆。从诗句来看,狂风让人愁不是李白,而是开船的人,因为不能开船渡人,他们的生活费也没有着落了,那一家人大小日子也没法过。这里实写开船人愁,而真正愁的是李白。他要北上,究竟为何事,六首词都没有交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李白不想久居江南,远离唐朝政治中心——长安。

【其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指海潮,这里刚刚涨潮,潮还没退,狂风又来了,浪打在天门石壁上,似乎打开了天门的`大门。天门,即天门山。“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八月”一词很令人费解,诗写的是江东,写到浙江去的原因,实际上不过是用浙江潮来说明横江浪涛之大。宋代的苏轼苏这样写浙江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农历八月是浙江潮最为壮观的时候,那凶险的程度非比寻常,而横江潮后之浪可与浙江潮相匹敌。可见李白是见过浙江潮的,随手捡来,不着痕迹。最后一句“涛似连山喷雪来”来形容风起涛涌的凶险。

【其五】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横江驿馆面前渡口的官吏来送,可见那时的津渡是公家渡口,津吏长期生活在当地的渡口,对这里的气候变化了如指掌,他遇到李白后,伸出手臂,用手指一指东边,说:“你看,海云出现了。”意思说,马上海潮就要来了,渡船不能渡人了。接着问到“郎今欲渡缘何事?”,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大人您今天渡船北方有什么事呀?”有人根据“郎”这个字,认为李白在横江渡时还是一个年轻人,因为年轻的男子才叫“郎”,但实际上,这“郎”显然不是指人的年纪。“郎”在古代有五种含义:一是地名,春秋鲁邑;二是官名,战国开始设置,秦汉以后遂为朝廷官吏通称;三是指少年男子之通称;四是指女子对情人的昵称;五是姓氏。诗中的“郎”可以用解释为第二种,即郎官之意,比如《史记·司马相如传》:“赋奏,天子以为郎”,又比如《汉书·明帝纪》:“馆陶公主为子求郎”。李白曾在宫中呆了三年,大大小小也算一个官,但这儿离京城有好几千公里,一个渡口的小吏能够知道他在京城做官,可能是因为李白身上穿着唐玄宗赠给他的宫锦袍,人家一看,当然知道他就是一个官了。还没等李白回答,那人就说:“如此**不可行!”意思是:不管有什么事,是大事或小事,反正今天是行不得了,因为很快就要风起浪涌了。

【其六】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一作众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这四句诗不仅写长江浪涛之大,“海鲸”是形容浪涛的,而且江面上起了大雾,那就更不能行了。

六首诗中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口北上的惆怅与焦虑。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语言也像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李白《横江词》全诗赏析 第2篇

横江词(六首其四)

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乐府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注释】 ①天门:山名,在横江上游。

李白《横江词》全诗赏析 第3篇

横江词(六首其一)

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乐府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注释】 ①横江: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古长江渡口。

李白《横江词》全诗赏析 第4篇

横江词(六首其六)

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乐府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注释】 ①公无渡河:古乐府调名。

李白的横江词 第5篇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年代】:唐【作者】: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内容】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啡缌贰保令人长忆谢玄晖。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年代】:唐【作者】: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内容】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李白《赠内》全诗翻译赏析 第6篇

赠内

李白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①醉如泥:烂醉如泥,不成体统 。

②太常妻:《后汉书·周泽传》载,周泽身为太常卿,“清洁循行,尽敬宗庙,常卧斋宫”,其妻因怜其老病,到斋宫去看望他,周泽大怒,以干犯斋禁为由,把妻子押送诏狱。当时的人对这件事议论说:“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后因用作冷淡妻子的典故,常用作夫妻调侃之语。

《赠内》是一首五言绝句,作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白游云梦,故相许圉师将孙女嫁给李白,时李白年27岁。这几句诗是初婚后与其妻戏谑之词,是说我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都烂醉如泥,虽然你作了我的妻子,无异于太常周泽之妇,受到冷淡。调侃之笔,幽默风趣,生活气息很浓。

译文:

一年三百六十日,我每天都烂醉如泥。

你虽然是我的夫人,却和汉朝太常卿周泽的妻子一样。

评析:

作为盛唐时期有“诗仙”之称的`才子,李白在诗歌上的成就是斐然的。后人一般是这样评价李白诗的:清新自然,飘逸浪漫,豪放不羁,仙气满卷。按理说,诗样的才情,诗样的浪漫,自然也会造就诗样的爱情。但与苏轼、陆游、李商隐等人相比,李白的诗里似乎很少涉及到情谊,更别说儿女情长了,甚至有人说李白是不屑于谈情说爱的。

其实不然,在唐代,“赠内诗”写得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就是李白和白居易。元人方回曾评论李白:最善赠答篇,肺腑露情愫。

“赠内诗”,顾名思义,就是写给妻子的诗。在李白流传于世的大量诗篇中,“赠内诗”所占的分量并不多,只有十余首。但即便是这为数不多的十余首诗,还是可以从中看到李白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李白《战城南》全诗赏析 第7篇

战城南

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说明:

这首诗作于天宝六载(747年)后。表明了李白对战争的态度:反对统治者为侵略扩张发动的不义征战,提出了“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主张。诗中对大西北战场败马长鸣,尸骨遍野的场面做了生动刻画,形象地渲染出战争悲凉凄惨的结局,表达了李白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注释:

①战城南:乐府“汉鼓吹鐃歌”十八曲之一,写征战之苦。

②桑干:河名,上游山西,流入永定河。天宝元年(742),唐与东胡族在此进行三次大战。

③葱河:即葱岭河,在新疆。天宝六载,唐征战吐蕃时,路经此地。诗中所说的“去年”、“今年”非实指,乃表示战争的频繁。

④“洗兵”两句:形容作战之广。洗兵,出兵遇雨,进军。条支,汉朝时一西域国名,在今伊拉克境内。

⑤“三军”句:三军,军队的统称。尽衰老,指战争伤亡惨重,连绵多年。

⑥乌鸢:乌鸦和鹞鹰。

⑦“士卒” 两句:战士伤亡这样惨重,将军的征战如此的徒劳无功。涂,血染。空尔为,空自这样做,表示愤慨。

译文:

近年战事太繁忙!去年远战桑干河的源头,今年战争又弥漫到新疆的葱河,都是万里之遥啊!

战士在条支海洗刷兵器上的血迹和身上的征尘,在天山大雪掩盖的草中放牧军马.

万里长征,战士都老死在边疆

野蛮的匈奴只知道杀掠抢夺,所到之处尽是黄沙漠堆白骨!

我中华文明之邦,从秦汉开始就以长城防御为主,直到如今.

残酷的战争只能是人死马亡,树上缠绕着人肠,草丛涂满了血迹斑斑.官兵尽悲伤.

当政者啊,一定要知道慎用兵器,切勿随意发动战争,尽量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才是圣人啊!

鉴赏:

天宝年间,唐玄宗轻启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此诗就是诗人针对战事而作。

整首诗大体可分为三段和一个结语。

第一段共八句,先从征伐的频繁和波及范围落笔。前四句写征伐的频繁。以两组对称的句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句复沓的重叠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战不息的强烈印象,有力地揭示了主题。“洗兵”二句写征行的广远。左思《魏都赋》描写曹操讨灭群雄、威震寰宇的气势时说:“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此二句借用其意。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放马,牧放战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马,可见征战之远。由战伐频繁进至征行广远,境界扩大了,内容也更深厚。“万里”二句是本段的结语。“万里长征战”,是征伐频繁和广远的总括,“三军尽衰老”是长年远征的必然结果,广大士兵在无谓的战争中耗尽了青春的年华和壮盛的精力。有了前面的描写,这一声慨叹水到渠成,自然坚实。

“匈奴”以下六句是第二段,进一步从历史方面着墨。如果说第一段从横的方面写,那么,这一段便是从纵的方面写。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说,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扞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以耕作为喻,生动地刻画出匈奴人的生活与习性。李白将这段妙文熔炼成“匈奴”两句诗。耕作的结果会是禾黍丰盈,杀戮的结果却只能是白骨黄沙。语浅意深,含蓄隽永,并且很自然地引出“秦家”二句。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看似客观的描写中警喻之意和痛彻之心显而易见。“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这深沉的叹息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背景的。

“野战”以下六句为第三段,集中从战争的残酷性上揭露不义战争的罪恶。“野战”二句着重勾画战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句着重描写战场的凄惨景象,二者相互映发,交织成一幅色彩强烈的`画面。战马独存犹感不足,加以号鸣思主,更能渲染物在人亡的悲凄;乌啄人肠犹以不足,又加以衔挂枯枝,更见出情景的惨酷。“士卒”二句以感叹结束本段。士卒作了无谓的牺牲,将军呢?也只能一无所获。

《六韬》说:“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全诗以此语意作结,点明主题。有了前三段的具体描写,这个断语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惨痛经验中提炼出来,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全诗意旨豁然。这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事与情交织成一片。三段的末尾各以两句感叹语作结,叙事和抒情配合得如此和谐,使全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有“一唱三叹”之妙。《战城南》是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为汉《饶歌》十八曲之一。汉古辞主要是写战争的残酷,相当于李白这首诗的第三段。李白不拘泥于古辞,内容上发展出一、二两段,使战争性质一目了然,又以全诗结语表明自己的主张。艺术上则揉合唐诗发展的成就,由质朴无华变为逸宕流美。如古辞“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和“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本诗锤炼为两组整齐的对称句,显得更加凝炼精工,更富有歌行奔放的气势,显示出李白的独特风格。

李白《长相思 其二》全诗赏析 第8篇

《长相思 其二》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

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

归来看取明镜前!

【诗文解释】

太阳就要落山了,花儿好像含着烟雾,一片朦胧,月光明净就似洁白的`绢,忧愁得无法入眠。刚刚停止弹赵瑟,手放在凤凰柱上,又拿起蜀琴想要弹奏鸳鸯弦。这首曲子满含情意,却无人能传达过去,愿它能随着春风寄到燕然山。思念你却那么遥远隔着青天。过去顾盼含情的眼睛,今天成了泪水的清泉。你要是不相信我相思肝肠寸断,回来时到明镜前看看。

【词语解释】

素:洁白的绢。

横波:形容眼神流动。

【诗文赏析】

李白《紫骝马》全诗翻译赏析 第9篇

紫骝马⑴

李白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⑵。

白雪关山远⑶,黄云海戍迷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注释:

⑴紫骝马:即枣红马。唐人谓之紫骝,今人称枣骝。

⑵锦障泥:华美的障泥。障泥,披于马鞍两旁的防护织物。用《晋书》王济事,王济善识马性,尝乘一马,着锦障泥,临水马不肯渡,济知其怜惜障泥,使人解去,马遂行。

⑶白雪:唐代戍名,在蜀地,与吐蕃接壤(依王琦说)。

⑷“黄云”句:谓征人在黄云戍守之地因荒漠广阔而迷失方向。黄云,唐代戍名,其地不详(依王琦说)。海,喻广阔,作“戍”的状语。

《紫骝马》是一首乐府诗。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这几句是说,边塞将士,为国守边,义无反顾,挥鞭纵马,不恋家室。前两句写边塞景象,荒凉严寒;后两句写情,反映了戍边将士的爱国精神。

译文:

紫骝马矫捷骄嘶,它那碧玉般的蹄子上下翻腾。

来到河边却不肯渡河,仿佛也可惜弄湿锦绣的障泥围裙。

与吐蕃接壤的白雪戍是那么的遥远,黄云海戍迷离不见。

挥鞭驰骋万里去,怎么能老是思念春闺的佳人?

赏析:

李白《金陵》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10篇

金陵三首

李白

【其一】

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⑴。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⑵。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⑶。

醉客回桡去⑷,吴歌且自欢。

【其二】

地拥金陵势⑸,城回江水流⑹。

当时百万户⑺,夹道起朱楼⑻。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⑼。

空余后湖月⑽,波上对瀛州⑾。

【其三】

六代兴亡国⑿,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⒀。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注释:

⑴晋元帝南渡江,于金陵即位,遂都之。

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诸葛武侯称为帝王之宅。

⑶《隋书》:陈祯明三年,隋师临江,后主从容言曰:“齐兵三来,周兵再来,无勿摧败,彼何为者?”都官尚书孔范曰:“长江天堑,占以限隔南北,今日北军岂能飞度耶?”

⑷颜师古《汉书注》:“楫谓棹之短者也。今吴越之人呼为桡。”

⑸拥:环抱的样子。金陵:这里指金陵山,即今南京的钟山。《艺文类聚》:徐爱《释问略》曰:建康北十余里有钟山,旧名金陵山,汉未金陵尉蒋子文讨贼,战亡,灵发于山,因名蒋侯祠。故世号曰蒋山。

⑹这句意为:江水绕城而流。

⑺当时:指六朝。

⑻谢朓诗:“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搂。”

⑼国:都城。亡国:指相继灭亡的六朝的`故都金陵。两句意为:金陵到处是春草,王宫湮没于丘墟中。

⑽空余:只剩下。后湖:一名玄武湖,在今南京市东北。《初学记》:建业有后湖,一名玄武湖。《景定建康志》:玄武湖亦名蒋陵湖,亦名秣陵湖,亦名后湖,在城北二里,周回四十里,东西有沟流入秦淮,深六尺,灌田一百顷。《一统志》:玄武湖,在应天府太平门外,周回四十里,晋名北湖。刘宋元嘉未有黑龙见,故改名,今称后湖。

⑾瀛洲: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玄武湖中的小洲。

⑿《小学绀珠》: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皆都建业。

⒀《景定建康志》:洛阳四山围,伊、洛、瀍、涧在中。建康亦四山围,秦淮、直读在中。故云:“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李白云“山似洛阳多”,许浑云“只有青山似洛中”,谓此也。《太平寰宇记》:《丹阳记》云:出建阳门望钟山,似出上东门望首阳山也。

译文:

【其一】

晋家朝廷南迁长江,金陵就是当时的首都——长安。

地势有帝王之气,山水则虎踞龙蟠。

金陵空自壮观,长江亦非天堑。

酒醉回船归家去,口吟吴歌独自欢。[3]

【其二】

金陵地势雄壮,江水空摇,高墙巍峨不动。

东晋在这里建都,百万富豪纷纷在这里夹道修建高楼。

东晋终于灭亡,宫殿被荒草湮灭。

只有玄武湖上的明月,在波浪上空注视着曾经繁华的江洲。

【其三】

魏晋六代,兴衰迭起,我且痛饮三杯,为金陵高歌一曲。

这里的宫殿不比长安的少,四周山峦围城,比洛阳的山更多。

古殿傍边吴王种植的花草,深深宫院里美女穿戴着的晋朝样式的绮罗绸缎的服装。

都随着人事变换而消失,就像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回。

简析:

《金陵三首》是一组五言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即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秋。金陵是六朝帝都,当时人口很多,建筑华丽,经济、文化发达,到唐时已衰落。李白在这首诗中怀古喻今,金陵暗喻当时已陷落的京都长安和东都洛阳。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

《梦李白》全诗翻译及赏析 第11篇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参考译文

天上的浮云终日飞来飘去,远方的游子为何久久不至。

一连三夜都梦见与你相会,情亲意切足见你对我厚谊。

告别时你总显得局促不安,愁苦地诉说来路艰险不易。

你说江湖上**多么险恶,总是担心船只失事会翻毁。

你出门时还搔着满头白发,好像辜负了平生凌云壮志。

京都中达官贵人冠盖相续,高洁如你却落得这样憔悴。

谁能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为何你到老反被牵连受罪?

你的声名将千秋万代流传,可是生前却这般悲凉孤寂。

赏析

《梦李白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诗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全诗体现了李杜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李白《渌水曲》全诗翻译赏析 第12篇

渌水曲⑴

李白

渌水明秋日⑵,南湖采白萍⑶。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⑷。

注释:

⑴渌水:清澈的水。《渌水曲》本古曲名,李白借其名而写渌水之景。

⑵明秋日:在秋天的阳光下发亮。

⑶南湖:即洞庭湖。白苹:亦作白萍,水中浮草。

⑷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译文:

清澈的湖水在秋天的太阳光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苹。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简析:

此诗写采白蘋的女子因见荷花的美丽而引起思念丈夫的愁情。

首句写景。言秋日里,湖水非常清澈。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蘋。三四两句写采白蘋的`女子,因见荷花晶莹娇嫩,想到自己正当盛年,貌美如花而无丈夫陪伴,故而愁苦难耐。

鉴赏: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上一篇:丢丢铜仔教学设计下一篇:人力资源员工培训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