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发展的利与弊

2024-07-25

核能发展的利与弊(精选8篇)

核能发展的利与弊 第1篇

核能发展的利与弊

吴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电气1605 160503052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然而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正越来越少,并且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所以,我们继续一种新的相对清洁的能源,而核能恰好符合这些条件。诚然,核能作为新生事物,必然有其两面性。它所带来的运行与废料处理问题不容忽视,但我们可以加速技术的研发,解决这些问题,让核能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关键词:核能、利弊、发展历程、解决方法

引言: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从此,人们开始逐渐揭开原子核的神秘面纱。在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紧随其后的是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于1896年发现了放射性。到了1898年居里夫人与居里先生发现放射性元素钋。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艰苦努力,居里夫人于1902年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而到了1914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实验,确定氢原子核是一个正电荷单元,称为质子,之后,1935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从此,人们意识到隐藏在核内的巨大能量。于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伴着巨响,核能终于为世人所熟知。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从此人类开始将核能运用于军事、能源、工业、航天等领域。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相继展开核能应用研究。

到2017年,全世界已有30个国家拥有核电站,全球运行核电站数量已有441座,其中绝大部分是压水堆核电站。目前,只有核裂变被用于核能发电,而核聚变,乐观地估计,还需50年实现商业化。由于自然界有很多核聚变所需的氢同位素,且不会产生核废料的问题,所以各国在积极地发展受控核聚变,最著名的便是托卡马克受控热核反应装置。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能源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化石燃料的探明量并没有太多的增加,而人们燃烧量越来越多,余下的储量会越来越少。这样,便能很好地解释各国对核能的研究的大力支持。

新生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应正确认识到核能的优点以及它所可能带来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真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控制核反应,处理好带来的问题,让核能转变成高效安全的供电能源,为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能源。

一、核能的优点

1、经济方面

由于核能单位体积所含能量比化石燃料高太多,所以,维持一年相同的能量需要,需要的核反应原料比化石燃料少很多。1000克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400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一座100万千瓦的大型烧煤电站,每年需原煤300~400万吨,运这些煤需要2760列火车,相当于每天8列火车,还要运走4000万吨灰渣。因此,燃料的运输费会少很多。据统计,核能发电成本比燃煤发电平均低1/3。

2、环境方面

核能的发电方式是利用核反应产生的巨大热能进行发电。所以,并没有燃烧过程,也就是说没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这些气体不仅会危害人体的健康,还会造成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其次,化石燃料由于未能很好地处理,燃烧会产生许多细小颗粒物,也就是我们熟知的PM2.5,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在这方面,核能发电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些问题,减轻目前我们的环境问题。3、政治方面

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美、俄、法、英、中,能获得常任理事国资格,核力量不容小觑。这五国是世界普遍承认的有核国家,因此,全世界对常任理事国并没有太大异议。但那些非法拥核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朝鲜等,都希望凭借核力量来在世界舞台上有更多的话语权。正如宋丹卉在《世界主要国家核力量博弈趋势及对我启示》中所写,“当前主要核大国核力量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四个趋势:巩固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定位;加速核力量现代化建设和优化核武库效力;加大对核武力量的巨额投资;加紧争夺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导权”。由此可见,核在国际政治有着很大影响和威慑。

二、核能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1、放射性废料

铀原子在核反应堆中裂变时产生巨大的热能会驱动涡轮机发电。这一过程还同时产生诸如铯-137和锶-90之类的放射性同位素,它们的半衰期约为30年。更高辐射强度的残留物还包括钚-239,它的半衰期是2.4万年。直接暴露在这些高放射性物质照射下,哪怕极短时间都可能是致命的。通过渗透到地下水的间接辐射可导致生活在附近的居民罹患威胁生命的疾病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摆脱极其致命的放射性废料的最科学的方法是地下深埋。然而还没有任何国家建起了地质型核废料深埋场。每当政府提出要在某处建造一座时,对政府的抗议就随之而起。内达华州尤卡山核废料掩埋场1982年就委托建造,至今仍在等待拿到施工许可证。由此可见,核废料是各国人民关心的问题。毕竟谁也不想生活在核废料附近。但如今各国都加大了研发力度,相信用不了多久这一问题能够得到解决。2、核泄漏的隐患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连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这些辐射尘涵盖了大面积区域。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切尔诺贝利事故”。该事故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也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而目前为止第二例就是2011年3月11日发生于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泄漏事件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当地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我们不必为此而否认核能。现在的放射性屏障已经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以压水堆核电站为例,它设有四道防止放射性屏障:第一道屏障是燃料芯块;第二道屏障是燃料包壳;第三道屏障是一回路边界;第四道屏障是安全壳。因此,我们并不需要太过担心,但还是需要提高防护意识,以防危险再次来临。3、热效率不高

根据卡诺循环(卡诺循环包括四个步骤:等温吸热,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从高温热源中吸收热量; 绝热膨胀,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对环境作功,温度降低; 等温放热,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向环境中放出热量,体积压缩; 绝热压缩,系统恢复原来状态,在等温压缩和绝热压缩过程中系统对环境作负功。卡诺循环可以想象为是工作于两个恒温热源之间的准静态过程,其高温热源的温度为T1,低温热源的温度为T2。这一概念是1824年N.L.S.卡诺在对热机的最大可能效率问题作理论研究时提出的)效率计算下来,火电效率高于核电效率。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因而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裏,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

三、总结 总的来说,核能虽然有一些缺点和问题,但这些都会在不久的将来被解决。因此,发展核能对社会是有利的,不仅可以缓解能源的逐渐短缺,还可以为困扰已久的大气污染问题找到新的解决办法。如今的社会对能源的极度依赖使得核能的发展成为必然,我们应该审时度势,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为新能源的发展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让核能造福千万家。

参考文献:

[1]宋丹卉.世界主要国家核力量博弈趋势及对我启示[J].国外核新闻,2012,(9):9-12.[2]Angela.核能复兴令人再度担忧核废料问题[J].英语世界,2009,(7):56-62.[3]百度百科.核能[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E6%A0%B8%E8%83%BD.2017.4.12 [4]百度百科.核国家[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E6%A0%B8%E5%9B%BD%E5%AE%B6.2017.4.12 [5]百度百科.切尔诺贝利事故[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E5%88%87%E5%B0%94%E8%AF%BA%E8%B4%9D%E5%88%A9%E4%BA%8B%E6%95%85.2017.4.12 [6]百度百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E7%A6%8F%E5%B2%9B%E5%8E%BF%E7%AC%AC%E4%B8%80%E6%A0%B8%E7%94%B5%E7%AB%99?fromtitle=%E6%97%A5%E6%9C%AC%E7%A6%8F%E5%B2%9B%E7%AC%AC%E4%B8%80%E6%A0%B8%E7%94%B5%E7%AB%99&fromid=8010691.2017.4.12 [7]百度百科.卡诺循环[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E5%8D%A1%E8%AF%BA%E5%BE%AA%E7%8E%AF.2017.4.12

核能发展的利与弊 第2篇

在人类刚刚诞生的时候,那时的地球还处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各种资源放到现在来说绝对会引起一场风暴。但好景不长,随着人类的科技文明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地球上的资源们开始遭受到了不可磨灭的灾难。于是,也为人类日后的资源稀缺埋下了伏笔。伴着人们科技上的一次次进步,世界人口量大所消耗得最多的,还是能源。

能源,它不同于资源,但没有了资源它也不能独自生存,并且资源还可以利用能源来实现循环性。因此它们这种关系可称为一种很微妙的共生关系。但能源是从何而来的呢?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能源的产生,其实与资源有着很大的关系。无论是可再生还是不可在生资源,它们通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都可以产生能源。或简单、或复杂。但这也足以证明了能源也可以归为不可再生能源。因为当所有的自然资源都消耗完后,人类也就没有了可消耗的能源。

当我查找有关于核能的资料的时候,我才对核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原来核能的的威力是如此的巨大、放出的能量就像一个“小太阳”!核能慢慢将会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科技发展到如今,能源已经逐步地渗透进了人类的生活中,因此应对能源逐渐减少、人类还无法摆脱一日没有能源的生活的此类问题,也被摆上了各国的议台。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无数的科学家们为了新能源的开发而呕心沥血,甚至累坏了他们的身体也在所不惜。俗话说的好,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无数实验日以继夜的工作下,他们终于骄傲地像世人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能源—核能。人们将从过去的石油文明转向一个新纪元核能时代。

核能的用途广,比其它能源的利用性大。它能减少环境的污染,减少自然能源能源的消耗。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与方便。但是核能的开发难度大,所需的技术含量高,而且泄漏后会使环境受到巨大的污染。所以我们要加强管理,合理的利用,再开发别的更清洁能源。它的优点大致分为4点:

1.核能发电不像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当中,因此核能不会造成空气污染,可以说是目前较清洁的能源了。污染低。核能发电的方式是:利用核反应堆中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进行发电。核能发电不会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尤其是同火电站相比,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地球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碳。核电站设置了层层屏障,基本上不排放污染环境的物质,就是放射性污染也比烧煤电站少得多。

2、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从燃料资源上而言,地球有望供应。世界上有比较丰富的核资源,核燃料有铀、钍氘、锂、硼等等,全球铀的储量约为417万吨。地球上可供开发的核燃料资源、可提供的能量是矿石燃料的十多万倍。

3、运输方便、成本低。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例如,核电厂每年要用掉80吨的核燃料,只要2支标准货柜就可以运载。如果换成燃煤,需要515万吨,每天要用20吨的大卡车运705车才够。

4、核燃料能源密度比起化石燃料来高上好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存储都很方便,一座一千多万瓦的核能电厂一年只需要30公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它的缺点如下:

1、核能电厂会产生高低阶放射性发料,或是使用过的燃料、虽然体积不大,但因为具有放射性、故处理要必须谨慎,且需要面对相当大的政治困扰。核废料处理需严谨。使用过的核燃料,虽然所占体积不大,但因具有放射性,因此必须慎重处理。一旦处理不当,就很可能对环境生命产生致命的影响。核废料的放射性不能用一般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消除,只能靠放射性核素自身的衰变而减少。核废料放出的射线通过物质时,发生电离和激发作用,对生物体会引起辐射损伤。

2、核能发电厂效率低,因而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里,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严重。

3、核能电厂投资成本太大,电力公司的财务风险较高。

4、兴建核电厂较易引发政治歧见纷争。

5、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若发生了核泄漏后果将不堪设想。

中国动画现阶段发展的利与弊 第3篇

中国动画诞生于1926年。万氏三兄弟受美国麦克斯.弗莱休兄弟的影片《大力水手》、《勃比小姐》、《出自墨水瓶》的影响, 开始自己研究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此后万氏兄弟于1927年摄制了《一封书信寄回来》, 于1930年的《纸人捣乱记》和《大闹画室》并称中国最早的三部动画影片。1935年, 万氏兄弟在明星影片公司的配合下制作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

1941年, 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 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摄制完成。中国动画的起步之早和水平之高, 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 在亚洲地区更是拥有当之无愧的先驱地位。

2 中国现阶段动画发展的状况

如果将中国动画的发展划分阶段的话, 那么现阶段则应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计算。

20世纪80代初随着动乱的结束, 中国动画工作者们继续了十几年的创作热情一下子爆发了出来。随着《阿凡提的故事》降临人间, 开创了中国TV动画事业的先河后, 紧接着1979年《哪吒闹海》成功上映, 此后陆续出了《三个和尚》、《雪孩子》、《天书奇谭》、《鹬蚌相争》、《金猴降妖》、《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一系列优秀影片, 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夺得数十项国际大奖, 中国动画片在世界动画影视长廊里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 并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 但截至于1988年的《山水情》则是中国动画最后的辉煌了, 此后再没有中国动画在国际上获得那么多的奖项。

20世纪80年代初虽然取得成就, 但却没有建立基本的市场机制。进入80年代后期, 动画业又普遍急功近利, 求数量不种质量, 中国动画片发展到现在却陷入了沉寂。导致这一现象的另一因素是:同期, 美国和日本的电视动画开始进入中国。他们极富娱乐性的大众文化取向, 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靠政府资助多年的中国动画所不具备的。同时老一辈的动画工作者年事已高, 而新一代的动画工作者长期从事动画加工, 缺乏原创能力。

进入90年代, 中国动画继续举步维艰, 产量有所增加, 但是质量还是无法与国外动画竞争。而在国际范围内, 动画也正在进行一场数字革命, 数字技术让动画业以更递量的成本生产更加高质量的动画, 心得数字技术也为独立制作所应用, 个人化的动画创作更加普遍。

动画产业的空前活跃, 使得动画成为新媒体的核心之一。中国动画产业也有新的一批数字动画制作者加入, 动画从业人员和动画专业学生迅速增加。中国动画即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各种制作弊端, 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

3 现阶段发展的利与弊

3.1 我国动画的优势

3.1.1 特色。

在世界动画舞台上, 中国动画学派以独特的风姿, 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强调思想性, 重视以健康的内容引起观众, 是中国动画片突出的优良传统。而坚持民族绘画传统, 则是中国动画片显著的艺术特点。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绘画、雕塑、建筑、服饰, 乃至戏曲、民乐、剪纸、皮影、年画等民族民间艺术, 都为各种类型的动画片, 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

3.1.2 政策。

中国动画产业20世纪90年代后发生了许多变化, 就中国动画市场而言, 国家不在限制产量, 同时取消了政府收购, 在动画产量上与前些年相比, 动画数量大大提高, 据了解, 目前仅在广电总局申请立项的动画片已达到了七八十万分钟之多, 这种现象是前所未有的。

3.1.3 人才。

动画产业由于得到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 现在在国内已经有70多所学校在招生动画专业, 各大艺术高校已经相继开办动画这门学科, 并且已经逐步完善起来。对于中国动画界而言, 人才已不再是当前动画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据统计现今全国开设动画专业的大专院校超过200所, 就读的学生有20000多人。

3.1.4 市场。

在世界动画发展中, 动画更多是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中国的动画虽说是在世界动画领域中属于起步比较晚的国家之一, 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很大。目前我国动画市场供不应求, 事实证明现今国内动画片年生产总量只有2.9万分钟, 但市场需求却在26.8万分钟, 实际需求缺口达23万分钟, 这进一步说明中国动画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3.2 我国动画的弊端

3.2.1 题材。

中国动画拥有的是什么呢?只要谈到这个话题, 很多“专家”都会这么说:“民间流传的皮影乃动画之鼻祖, 建国后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更是开了历史之先河……”再往后呢?再往后则是单调生硬的色彩, 粗糙且毫无美感可言的人物型, 现在的动画员一味的去画那些历史文献, 中国的历史题材是好, 但重复多了也没有新鲜感, 缺乏创新。

3.2.2 针对群体。

中国动画片创作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宗旨,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 出现了偏离, “教化”意义被过分强调。主题先行使创作受到阻碍, 思想僵化。娱乐性的丧失使动画由大众走向小众。中国的动画趋向群体都是偏幼龄, 创作中体现的一种思想是:动画片是儿童片, 是给小孩子看的。而现今的制作人都认为教育从娃娃抓起, 多给孩子灌输些道理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这种观念使动画创作的视野非常狭小, 动画的题材也受到了限制, 思想上不开放, 表现在创作上也就是缺乏想象力, 从而使中国的动画丧失了大量的成人观众。

3.2.3 声优。

“声优” (配音演员) 不仅是个专业工作, 还有许多严格的规范性要求, 是动画世界里最具杀伤力的群体, 是动画片中人物的灵魂。声优的优劣可直接影响到动画的接受度。应某些角色的需要, 风格独特的声优能立刻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直观动画的对人物配音很不注重, 有时声音和人物年龄完全不符, 很少有能够很好体现出人物性格的配音。

4 我国动画的未来之路

4.1 走原创之路

动漫作品和形象必须具有中国的文化特色, 只有融汇民族特色才能创造出属于中国的动漫作品。近期CCTV网站纪念中国动漫80年, 评选“我最喜爱的国产动画片”。其中, 《天上掉下个猪八戒》、《哪吒传奇》、《西游记》三个位列前10名室外片子取材于我国古典文学《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国产动画也只有坚持走原创的路线, 彰显民族的特色, 才能真正拍出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动画。

4.2 产业化模式

从产业的角度来说, 动画不仅可以通过播出获得利润, 而且可以与其周边产品结合起来运作, 比如音像、书籍、玩具、服饰等, 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衍生品的开发包括两个层次:表层上的动漫衍生产品包括音像制品、小说、游戏、玩具模型、服饰等;深层的衍生产品可以形象授权方式进入更广泛的领域, 比如主题公园等旅游产业。

4.3 市场培育

通过衍生产品的开发来赢利, 就必须解决好终端销售机制和盗版问题, 也就是培育市场促使动画产业链的的良好运行。我国现在的原创动画制作公司成立后首次生产的动画作品大都是完全自主投资创作的, 原创制作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精力, 从而使他们很难完成面向我国上千个电视台的营销发行任务。所以要培育国内动画交易市场, 组建和打造一批经验丰富、业务娴熟的中介机构, 促进动画制作机构和播出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 使市场反馈和创作播出形成互动和良性循环。

4.4 人才培养

从事原创动画需要三种人才, 即:创意研发人才, 加工制作人才和经营开发人才。对于一个成功的动画企业来说, 前期的创意研发和后期经营开发要比中期的加工制作更为重要, 因为这个利润空间更大。虽然动画生产中期的加工制作人员相对充裕, 但我国现在90%以上的动画企业是在为国外动画企业进行中期制作加工, 从中获取一定的收益。而不愿意投资生产自己的原创产品。为国外做“外包”, 利润不薄, 至少比为国内公司提供中期制作服务, 价格要高出2~10倍。但是, 这种“外包”虽然眼下获利不少, 短期利益背后却暗藏危机。长此以往将使得国内动画公司彻底丧失原创能力, 沦为国外的“加工车间”, 当我国劳动力价格上涨后, 很容易使我国动画产业整体萎缩甚至消失。另外, 中国需要培养专门的动画营销人员。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金国平曾强调, 动画产业最需要的就是艺术人才和专业人才, 其中艺术人才主要指创意、编导和设计等高级人才, 专业人才则指专业制片人、专业经理、专业营销发行人员等, 而“能够融会贯通, 一肩挑两担”的更为稀有, 缺少专业的产业运营和管理团队, 这也大大制约了动画产业化的速度。

5 结束语

中国动画仅能称为幼儿动画, 这是与进口动画在市场拼搏中屡遭失败的症结所在。由于先天不足, 竞争力缺乏, 中国动画无法再满足青少年市场, 进军成年人市场就更是天方夜谭了。业内人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动画片缺乏竞争力, 其落后是全方位的。”。

因此, 国产动漫考虑更多的, 或许不该是对国外动画片加以限制。对国外动画特别是日本动画不该过分抱以民族抵制心态。对于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动画, 我们更多的应该是秉持一种“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的态度, 并且把精力、物力、财力全力投入到提高国产动画品质当中, 突破产业瓶颈, 摒弃陈皮破衣, 提高质量, 增强娱乐性, 善用民族动画的优点, 制作更多品质优良、内容高尚、老少皆宜的真正国产动画精品。

摘要:动画艺术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从动画诞生以来, 各国的动画交流就十分广泛。中国动画作为世界一份子也闪耀着它夺目的光辉。但中国动画发展到现在却陷入了沉寂,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中国动漫没有了以前的繁荣。现今国产动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何在新世纪获得更好的发展, 抢回国内市场, 同时走向世界, 是动画创作者的当务之急。国产动画发展缓慢的症结在哪, 如何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动画发展的道路, 这是现在国产动画亟待解决的。

关键词:中国动画,发展,优势,弊端

参考文献

[1]聂欣如, 动画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薛峰, 动画发展史,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3]《中国动画产业年报》编委会, 《中国动画产业年报》2007, 海洋出版社, 2008.

“依附式发展”的利与弊 第4篇

应当说“依附”这个词不完全是贬义,很大程度上甚至是个褒义词。对于“文革”之后的中国来说,生产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一大截,物质资源更是贫乏,在这个时候如果仅靠独立自主的模式去赶超,差距可能还会拉大。因此,最聪明的办法是走“依附式”的发展道路,利用发达国家,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与技术。在这时,“依附”像卧薪尝胆一样,是一种智慧和谋略。“曲则全,枉则直”,只有放下架子学习他人,自己才能快速进步,才能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改革开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放弃阳刚采取阴柔的做法。在这种“阴柔之术”的指引下,中国在物质面貌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说改革开放前,中国像一片干涸的土地,那么改革开放后,这片土地迎来了一场倾盆大雨。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外部的资金、技术、知识像潮水一样涌来,中国大地出现了万物蓬勃生长之态。中国经济连续30年出现10%以上的高增长,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可以说在依附式发展的第一阶段,东西方各国互相利用,各取所需,中国迅速完成了初级工业化,开始迈进发达国家的门槛。在这一阶段,中国引进的直接和间接的外部资金约有五六万亿美元,技术和知识更无法用资金衡量,中国的GDP迅速跃升至全球第二。如果没有这种巨大的外力推动,中国不可能在经济上达到今天的程度。

回过头看,中国的依附式发展或曰“阴柔之术”,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方法论上讲,依附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动力。然而,到现在为止,依附式发展模式的优点正在逐渐消失,而缺点在日益显现。

技术依附和资金依附的弊端

从经济效益核算方面看,依附式发展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由于过分注重國际分工理论,中国逐渐被定位于生产制造角色和资源消耗型角色,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大量流失,技术研发被抑制,创新动力缺失,生产利润大量外流。

目前,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有依附型发展模式,私企的外部依附性更为强烈。阿里巴巴、腾讯、新浪、网易等IT企业就是值得研究的案例,这些企业的股权大多掌握在外资手中,造成中国经济所得部分外流,优质股权落入外人之手。

首先暴露出来的是技术依附的后果。中国一度想用市场换技术,但几十年下来,市场丧失了,技术仍受制于人。譬如,2013年,中国的手机产量占全世界的81%,装备工业产出占全世界1/3,但手机的核心部件全部需要进口。我国汽车产量已占到全球的40%,但大多数是外国品牌和外国技术,与其说是“中国制造”,不如说是“中国装配”。

利润极其微薄的国内制造业无力投入巨资进行研究与开发(R&D),以推动产业升级。面对外资的强势进攻,我国自己的制造业实力部分在不断萎缩。在制造业核心的装备制造上,虽然中国的发电设备、机床与汽车产品数量在全球居于前列,但仍有85%的IC制造设备、70%的高档数控机床、100%的光电子制造设备需要依靠进口。在信息产业、精密仪器、生物科技等方面,国内只能负责包装和组装工序,大约90%的产业价值都产生在国外。

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与GDP增长率正相关,而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线与GDP增长曲线,在1998年以前,运动方向相反,以后才出现了相同的运动趋势。这与我国研发投入较少、引进较大有关。我国研发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2000年以前R&D经费占GDP的比例不到1%,发达国家平均在2.5%以上。直到2012年,我国这一比例才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产业能力的薄弱还体现在出口上,中国出口的是中低端产品,即使少数高新技术产品也是劳动密集型或来料加工型的,而进口的是高新技术产品。从2001年起,外资企业牢牢控制了中国半数以上的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总体控制力有增无减。2006年8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的报告称,“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在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而国企的实际表现是“大而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2003年以来,全国对外贸易连年出现顺差,国企却出现巨额逆差,且逆差额逐年大幅上升。与此同时,国企高技术出口占中国全部企业高技术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

这些数字暴露出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低下和自有经济技术的虚弱。到2009年,外资已控制了中国制造业市场的30%,2004年以后,电子信息产业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度均在80%以上,外资在该领域发明专利控制度平均达到36%。另外,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决定性因素,高技术产业总体外资控制度近几年已达到近70%的水平。总而言之,外资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已突破了中国工业安全的警戒线。

摆在中国面前的选择是,尽量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尽快摆脱依附性发展模式,尽量缩短依附发展期,尽量利用本国资本,将打工变为创新。在这一点上,首先是国家要拿出全新的政策和方法。但遗憾的是,目前从理论圈到政府部门,没有多少人看清楚依附型发展道路的问题。

其次,资金依附的问题正在凸显。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是缺乏资金和资本的国家,百废待兴,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资金。于是吸引外资成了头等重要的任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制定了种种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中国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从几百亿美元迅速上升到一万多亿美元,间接利用外资总额也达到几万亿美元。

由于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实际上已变成了资金富裕和资本过剩的国家。但在这时候,招商引资政策仍然没有变化,外资仍然汹涌地投入中国。直到今天,我国各地政府仍然有大量建设项目向外资开放,包括很多公营事业,如自来水、煤气管道、高速公路、市政建设、石油开发等。

一些外国基金整天在中国寻找这些可以长期获利的行业项目进行投资,而国内的很多资金却在闲置着睡大觉,更有一些国内资金静悄悄地转移到国外。中国一边向国外招商引资,一边让国内资金大量外流。中国的民间资本形成不了强大的投资力量,有影响的、有规模的民间投资基金没有几家,而富人资金外流的现象却很严重。

nlc202309041843

所以,中国至今没有摆脱掉资金依附的特性。尽管已成为金融大国,美国国债第一大买主,在政府层面已经是债权人,但民间的资金依赖和依附仍然严重。阿里巴巴等公司在美国上市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

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以汽车行业为例,从上汽到一汽,全成为外国汽车的组装车间。这种发展模式既丢了市场,又没了技术。这是典型的依附式道路,德国大众30年来从中国赚走的利润不知高于投资多少倍。

而反观铁道、铁路产业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经过消化技术、创新和研发,终于打造出自己的高铁品牌,并且领先于世界。航天部门的经历更不用说了。

汽车和铁路、航天是两个明显的例子,一条是依附式发展道路,一条是独立自主式发展道路。模式不同,结果也不同。在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上,我国科技工作者不断加强原始创新,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在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例如,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铁基超导、八光子纠缠态、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大型飞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研究装置、上海光源等都拥有了自己的高新技术。

目前最令人鼓舞的技术进步都在国家层面上。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实现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区域组网并正式提供运行服务,“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海试成功突破7000米,高铁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提升“中国速度”。

较为薄弱的是民营企业。对比1万多亿元的研发资金,对民营创新企业的支持只有区区300亿,实在是太少了。其实民间有很大的创造力,许多民间个体发明家都在发明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产品,但他们往往因资金匮乏而举步维艰,甚至半途而废。

我认识的广州的一位民营企业家,针对目前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发明和研制了一款空气清洗器,性能良好,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研发资金已花掉300多万,要投入市场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在这个时候没有政府的支持是不行的。

前些年,把商业性的研发和生产制造完全推给市场,是错误的做法。现在必须扭转科研资金只在国家部门转的现象。IT企业大部分落入外资之手,已是一个沉痛的教训。政府必须重视民营企业,扶持科技型民營企业,特别是在新兴领域。

(作者系北京大军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1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技发展的利与弊 第5篇

但只要是个物质,终究还是一把双刃剑。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人类同样也要承受科技所引发的种种副作用。用电脑传递信件固然快,但它却会时常的弹出一些“黑客”、“色情”等不健康的东西,这些不利的东西都会严重的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使用汽车走亲访友虽方便、快捷,但汽车排放的尾气却会污染清新自然的空气,而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没有了新鲜的空气,人类的健康也将会面临许多隐患。

总而言之,科技发展是有利有弊的。然而,我们既不能因它有利而不计后果的盲目将科技发展开来,毕竟地球只有一个,一旦失去,我们的子孙后代便再无藏身之地。但我们又不能因它有弊而去停止科技的发展,试想一下,如果科技不再发展,那人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如果连完美的生活都求之不来,那人活在世上,即使身体再健康周边环境再完美,又会有什么意思呢?因此,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办法就是人们不单单要靠自己的智慧去发展科技,也要用自己的双手来保护环境。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彻底的实现过上小康生活的强烈愿望。那种日子,真可谓是不亦乐乎!

我相信人们会做到的!

科技发展的利与弊 第6篇

反方

科技发展弊大于利的事例

对方辩友,地震发生越来越频繁的原因不正是人类过度开发,改变了原有的地质层结构,应该会使地壳在运动过程中,失去应有的弹性。像石油,地下水的抽取,煤炭等一些矿产资源的无节制的开采。四川、危地马拉等世界上很多地方开始出现大洞和大面积的塌陷,这就是很明显的表现,所以说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以及2013年4.20的芦山地震都是科技弊大于利的表现。

比如山西作为煤炭大省,近年来常常出现路面塌陷的情况,路基不翼而飞,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不便,这难道不是科技发展引发大量开采资源,最终导致的结果吗?当你们看着自己生活的城市,说不定哪天路面会出现大坑,你还能心安理得说科技给我们带来了好处。

1、原子物理理论的发展是的人类掌握了核能技术但是也带来了广岛和长琦的核灾难,带来了人类五十年的“恐怖的和平”,人类

胜防.而从

8、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近年来,特别是美国“炭疽感染事件”后,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见诸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见诸于各类媒体。SARS的全球流行无疑会使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最近日益盛行的“禽流感”,使人们终日惶恐不安。

9、较其他理化实验室或其他各类实验室而言,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是一个特殊的实验室,在其中工作的每一个人以及与其接触的周围环境,都存在很高的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仅可以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也可造成环境污染和大面积人群感染。国内外实验室意外感染的事故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宰杀成千上万只实验动物,甚至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死亡。

10、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正如目前广受关注的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获得释放后对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危害。此外,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转基因食品,基因治疗等都可能存在类似问题。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体细胞克隆人的研究就是突出一例。科技是伴随着高风险,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了大规模的悲剧,比如广岛原子弹、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以及 2011年3月11日日本因受大地震核泄漏影响,将使福岛人口减少3成。

11、和我们使用的任何一种工业产品一样,空调必然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一定的负担。几年前,空调对自然的影响主要集中讨论在制冷剂对地球臭氧层的破坏上,但是这些年,由于制冷剂更新行程的发展,这已经不是主要因素了。未来空调对自然的影响还是体现在能耗这个领域,空调能耗已占我们生活和工业总能耗中很大的比重。能源的开材和给大气环境释放大量的热量,己以给我们的自然环境响成的很大的负担,这才是我们长期以来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欧美出现大量鸟、鱼离奇死亡。

人类跨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多少惊人的变化。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灾难。除了对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恐慌之外,战争和疾病似乎直接将人类带到了地狱之门。

科学发展不一定符合科学精神,而实践中科学的发展往往颠覆了科学精神。一,科学发展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二,科学发展存在夸大和信仰误区。三,科学发展与人类的幸福的反比关系。

四,科学的高速发展是导致地球不能承受之重的主要原因。用科学发展来解决人类的几何级发展是饮鸩止渴。

科学的发展具有功利性。科学发展的目标不是真理,而是人类控制事物的权力和能力,看似毫无功利目的的科学研究,不仅在事实上是技术活动的基础和准备,而且在观念形态上已经把世界理解为外在的、现成的、机械的事物,因而是可以宰制、改造、统治的事物。

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本质是一致的,即为满足人类的欲望,实现人类意志的谋划行为。准确的预测和随心所欲的控制,永远都是科学技术活动成功的最高标志。科学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对于真理的把握和世界的如实理解。

科学的发展,常常是与人类高涨的贪欲、对权力的渴望、以及对现世生活的迷恋紧密相连的,但其本身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幸福。

人类跨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多少惊人的变化。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灾难。除了对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恐慌之外,战争和疾病似乎直接将人类带到了地狱之门。

自由辩论

看看现在的南极空洞、工业污染、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毒奶粉、地沟油、大量化学农药┅成千上万的危害不断的倾入我们的身体,谁敢说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马车只需要粮食就能前进,轿车、火车、飞机要汽油,而且就是因为人类都用轿车、火车、飞机,使得交通不安全,人类的生命失去了保障,不知有多少人民命丧他乡,人是命换无穷。自然资源都被这些占尽,煤油灯只有晚上用,白天有12个小时,晚上只有12小时,加上睡觉10小时2小时的煤油又有什么危害呢?现在电脑电视,不知有多少少儿近视,成绩一落千丈,不知有多少父母为儿子担忧。再加上空气污染,是人名寿命逐步下降。全世界气温变暖,会使南极冰川融化,整个世界都被淹没。空调冰箱破坏大气层,太阳紫外线直接辐射人类身体,空调冰箱的氟利昂破坏了大气层,人类有它们还不如没有它们呢!虽然说人类开始生成无氟冰箱,但是目前还不知道,它是否对人类有危害,也许危害会比现在更大,更多。

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但是仅仅只是为了能够踏上强国之路的荣誉,而不顾科技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话,那么这个强国就只是一个只会装表面功夫的国家。就是因为有科学发展这么先进,那水源会遭到污染和紧缺的情况;就是因为有科学,才会使气温变异,使气温不断上升,使南北极的冰山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情形;就是因为有科学,树木不能安然无恙的生活,使全国年造纸就有1000万立方米的树木消失;就是因为有科学,才会使沙尘暴、洪水这些遭难变得普遍寻常。

问,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毋庸置疑,当然是弊大!作何解释?不用解释!现在的环境实在是太差了,就是因为有了科技的发展,才会使得现在的环境如此让人难堪,这不都是科技的发展?如果是利大于弊的话,那现在气温上升,南北极冰山融化,森林每年以约1.6万公顷的进度消失着,水源被污染,很多人因为没有水喝而临近死忘边缘,那科学发展有什么用呢?科学发展造成了这么多的危害,科学发展就只会给环境受污染,那么,这样的科学发展又有什么意义那?

一辩辩词人类跨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多少惊人的变化。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灾难。除了对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恐慌之外,战争和疾病似乎直接将人类带到了地狱之门。各种病毒的侵入,汽车身后的尾气,工厂的废气等等无补侵害着我们美丽的家园.试问为什么我们的家园受到了威胁,为什么树木被大量的砍伐,为什么空气不在新鲜,这一切一切正是科技带来的种种罪证.现代科技是给我们带了一些舒适与方便,可同时也带了幅面影响,试问没有

了美好的环境人类该怎么舒适生存呢?如果人们还不赶快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进行补救的话,人类终将会被科技所毁灭。

科技发展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好处,这点我们并没有否认.但是我方认为科技带来的弊处大于利的。首先汽车虽方便了我们的出行,但排放的尾气造成环境的污染,影响人类健康.其次,电视等娱乐设施的出现,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是却无形的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人情淡薄.还有就是网络的出现,是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扰乱人们的生活等等着一系列你们所谓的高科技所带来的副作用,是不可否认,试问我们怎么能坐视不理呢?

刚才对方辩友所提的只不过是假设罢了。请回到现实中,试问如果没有科技的阻挠又何须现在费这么大力气去宣传保护环境呢?再说现在的网络问题正是大家所苦恼的,网络是许多本该是祖国幸福的花朵的少年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你说网络虽然可以方便我们查找资料,可是这么一个小优点又怎能和祖国的未来相比呢?

在原始时代,人类只需地表面的资源就能生活,只需要溪水,树上的果子,草籽等生活资源也能其乐浓浓啊.后来出现了工具,然后养殖,资源利用到破土一尺,再后来煤矿,金属等资源深入到底下100米,再后来深入5000米,人类加速的向地球深层索取资源,当人类利用地核资源时,地球也就到了灭绝的时候了,对方辩友,这足以说明科技发展总有一天回毁灭地球的,到时候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我不赞同。我方认为过多的使用互联网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交不利。科学家对一些实验对象在开始使用互联网及之后的一两年进行了人格评估,发现: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多,与亲人的沟通越少,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就越少,同时感到孤独和沮丧。正因为网络的的丰富多彩,有许多小学生受到不良网站的影响,沉溺于虚拟时空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而且有人将大量时间用于网上聊天,游戏等方面,没有时间用于学习,与朋友交往,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浪费了,就会逃课,熬通宵,成绩一落千丈。并且小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上网会分散我们的精力,浪费时间。

科学的发展,常常是与人类高涨的贪欲、对权力的渴望、以及对现世生活的迷恋紧密相连的,但其本身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幸福。

当今社会,科学发展迅速,许多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电脑、汽车、洗碗机、洗衣机„„已经走入寻常人家的生活。它们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与此同时,它们也使人类的基本能力逐渐丧失。有了电脑,人们不再用人脑去思考一些东西,因为只要利用电脑就能办到;有了汽车,人们不再习惯走路散步,取而代之的是开车兜

地产+酒店发展模式的利与弊 第7篇

现在企业更讲求资本运作,尤其是在传统的酒店与地产业更是如此。早在90年代后期时,国内一线城市及二、三线省会城市,就已经涌现出一批通过投资高星酒店,增涨地产的先例,应该说,这种商业模式是成功的,短短几年后,”地产+酒店”的经营模式就早已成为业内不成文的行规。于是乎,各大酒店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成长,时至今日,这种“传统”模式已经凸显出一些问题,本文也将浅析”地产+酒店”模式的利与弊,如有偏颇之处,还望斧正。

一、利

从常规意义上来说,”地产+酒店”模式的利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但带动了当地的GDP,使地产物业配套更为丰富,而且相应的融资和地产增值也变得容易很多,企业的品牌和社会名片含金量显著提高。如此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局面相信只要是商业者,都会盆满钵赢。

二、弊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控和现有的商业格局,原有的“香饽饽”不再那么炙手可热了,甚至有点像烫手的山芋。

1、酒店业现状

这一点是必须要先考虑的,现在无论是高星级酒店还是经济型酒店,“日子”都不好过,很多地方僧多粥少,酒店就成了一个摆设,加上国际酒店管理公司的大肆扩张,国内酒店的可选择性将会更小,如果贸然在没有切实可行的投资报告分析定论前就仓促上马,酒店的资金回收期加大,资本运作的空间变小,利润率降低,成本增加,与预期的收益必定会截然相反。现在很多三、四级的城市甚至是五级城市中,都会耸立一座高大的五星级酒店,特不知,不但政绩上不去,可能连酒店的生存都比较困难。

2、配套的误区

国人对于高星级酒店、私人会所的社区配套正在发生改变,一是很多高星级酒店所提供的服务溢价值很低,身段短期内也不会放下来,私人会所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登上大雅之堂,那么,高端的所谓配套就可能成为一种摆设,并不能成为大众所接受的心理配套,或即使接受也不会承认它固有的生活价值。在这样思想指导下,地产的增值也就岌岌可危了。

3、过多的眼球效应

现在的营销很多就讲究轰动或眼球效应,当然,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营销策略,但如果放在”地产+酒店”的经营模式中来看,为求一眼轰动的时代已经过去。换句话说,这样的做法到底有没有商业价值,确实值得商榷。我曾经在多个城市中考察酒店,无独有偶,现在有一家白金五星、七星级酒店已然不是什么新闻,这些酒店投资额都在10亿,甚至是50亿之上,一家比一家豪华,一家比一家更能冲击你的眼球,在惊叹之余,很多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此酒店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投资呢?而这般规模的效应又能给地产带来多少现实的利润?我想这里面显而易见有一个经营战略和政治策略的问题,但无论选择哪一样策略,都要再多想想眼下的做法是否妥当,否则,很容易顾此失彼,前轻后重。

4、缺乏差异化

我之前说过,”地产+酒店”的模式已是行业内公认的产业化商业模式,同样就存在一个问题,也就是差异化不够,无论是什么样的模式,呈面在消费者面前的实际上就是一个简单的商品,而最终要被市场及顾客认可商品的特性,或我们常说的差异化是不具备的,这样的商品再来不断地复制和扩大,它所存在的生命周期当然是有限的。消费者已经习惯这种模式,也就没有再选择的可能性,同时,商品由于没有定制化和专项开发的优势,其魅力指数只会每况愈下。

企业依托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利与弊 第8篇

当前, 物流行业的发展正如火如荼, 而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发展表明, 只有当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占到社会物流的50%, 物流产业才形成。正因为如此,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 反映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也可以说, 第三方物流是将来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供方、需方以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或者说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它兴起的时间并不长, 也就是20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一、企业依托第三方物流发展利的方面

第三方物流之所以兴起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有利于企业降低作业成本。一般来说, 依托第三方物流可为货主降低10%左右的费用。

2.有利于企业致力于核心业务。一方面各类生产企业、商业机构和各大公司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 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上, 将运输、仓储等业务交给更专业的物流企业去进行操作, 实现企业经营的节约化和高效化;另一方面, 以物流作为主要业务的物流企业为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服务质量, 创造更好效益, 也要拓展业务范围, 提供完善的服务。

3.利用第三方物流可减少投资。尤其是对于一些资源力量有限的企业来说, 第三方物流更是富有吸引力, 原因就在于此。

4.有利于重新整合供应链。由于供应链管理更多是在自己的“核心业务”基础上, 通过协作整合外部资源来获得最佳的总体运作效果, 除了核心业务以外, 几乎每件事都可能是“外源的”, 即从公司外部获得的。作为供应链构成之一的物流部分, 有了第三方物流的存在, 就可以根据供应链的运作情况, 更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伙伴, 优化供应链。

5.拓展国际业务的需要。跨国公司在全世界争夺市场的过程中发现, 国际贸易的传统做法, 往往受国际风云变幻的影响, 如受局部战争的干扰, 受对方国政策的阻挠等。如果在开展国际贸易时, 充分利用所在国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就能更迅速地开展贸易活动。

6.公司虚拟化的需要。一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的虚拟经营, 第三方物流企业凭借自身的人才、技术等优势与大型制造企业进行合作, 利用制造企业的现有硬件如车队、仓库和人力资源等, 由制造企业提供大部分营运资金, 按照自身的资本额商定好股份比例, 双方组建虚拟企业;二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虚拟经营, 各成员企业放弃自己不擅长的业务, 把资源集中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来, 虚拟企业通过整合成员的核心能力和资源, 在一定区域形成较完善的多功能物流网络, 满足客户需要, 或是企业通过分享市场和顾客, 实现共赢目标。

正因为上述的原因, 许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充分依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优势, 使自己的企业得到不断的壮大发展, 这方面的事例是很多的, 如我国大型酒类企业之一青岛啤酒, 就是一个典型。

“我们要像送鲜花一样送啤酒, 把最新鲜的啤酒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让消费者品尝。”青啤人这样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青啤与我国香港招商局开展了物流领域的全面合作。青啤将自己的运输配送体系“外包”给招商物流。招商物流与青啤合作, 仅输出管理, 先后接管青啤的公路、运输业务和仓储、配送业务, 并无任何硬件设施的投资。自从合作以来, 青啤运往外地的速度比以往提高30%以上。山东省内300公里以内区域的消费者都能喝到当天的啤酒, 300公里以外区域的消费者也能喝到出厂一天的啤酒, 而原来喝到青岛啤酒需要3天左右。

又譬如, 作为我国最具有价值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宝供物流, 它为全球500强中的40多家大型跨国集团和国内一批大型制造企业, 如宝洁、飞利浦、LG、壳牌、卡夫、红牛等, 提供了一体化的物流服务。

以上这些都是第三方物流给企业带来有利的方面。

二、企业依托第三方物流发展弊的方面

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依托第三方物流都是成功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位零售业巨人——凯玛特和沃尔玛的命运。

在2002年1月份, 凯玛特公司——一家拥有400亿美元资产、2100多家全球分店的超级连锁零售商, 也是全美最大的日用品销售商之一, 正式向芝加哥联邦破产法院提出破产保护申请。而同为美国零售巨人的沃尔玛却于1月份出版的《财富》杂志评选出的“2001年美国企业500强”中以2189.1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登上美国乃至世界最强企业的第一把交椅。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两者截然不同的命运。

分析原因除了其它诸如服务、企业文化等之外, 关键是因为成本是立足零售业的基石。而凯玛特较沃尔玛成本居高不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像沃尔玛那样现代的物流配送系统。与沃尔玛自建强大的配送中心相比, 凯玛特选择了把大部分物流作业外包出去的做法, 即是依托第三方物流公司。从短期看, 凯玛特这样做似乎降低了公司营运成本;但从长期看, 却丧失了对物流的控制, 使总成本大幅提高, 而且连锁商业经营的时间越长, 这种丧失物流控制的做法所带来的成本提高就越明显。统计显示, 每1美元商品销售额中, 凯玛特在配货方面要花费5美分, 而沃尔玛只要1美分多点。因此, 大的连锁零售商必须掌握对物流的控制权,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每一个物流环节的过程中, 把总成本控制到最低。但由于凯玛特是依托第三方物流就难以做到这一点。相比之下, 沃尔玛则是牢牢地把握住了对物流的控制权, 它拥有高效的“配送中心”。沃尔玛的前总裁大卫格拉斯曾说过:“配送设施是沃尔玛成功的关键之一, 如果说我们的什么比别人干得好的话, 那就是配送中心。”灵活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是沃尔玛达到最大销售量和低成本的存货周转的核心。沃尔玛整个公司销售商品85%由自己的配送中心供应, 而包括凯玛特在内的竞争对手只有约50%~65%的商品集中配送, 于是凯玛特的成本也自然高出沃尔玛一截。

从沃尔玛和凯玛特的命运可以看出:依托自身物流的沃尔玛成功了, 而依托第三方物流的凯玛特失败了。这就告诉我们,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依托第三方物流, 而得到顺利的发展, 如果不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盲目地依托第三方物流, 带给企业的就可能不是好处而是弊端和害处了。

归结企业依托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弊端, 笔者以为有如下方面:

1.若企业是完全依托第三方物流来开展业务, 有可能会丧失对物流业务的控制权。因为第三方物流毕竟并不是企业的内部部门, 企业与我们的关系只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第三方物流的服务质量, 管理水平及其发展方向等, 我们的企业只有建议权, 并无决定权。这样一旦其不能满足我们企业的需要, 企业就无能为力, 甚至听之任之, 寄希望于第三方物流本身的觉醒。

2.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 它本身是一个盈利性的机构, 它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 也是要想方设法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样一来, 与我们企业本身要尽量压低物流成本可能就是相矛盾的。而这种矛盾必然会长期存在下去, 如果我们的企业本身就是靠拼成本而生存的, 可能就是致命的。

3.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若跟不上我们企业的发展速度, 就会制约着我们企业的发展。有可能在我们企业发展的某一时期, 第三方物流确是比我们自建物流本身更有利。但有时我们的企业发展速度太快, 对物流服务的要求也更高, 原有的第三方物流因种种原因无法跟进, 一起发展, 这样企业要么自建物流解决问题, 要么只能丧失发展机遇, 这些可能都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企业的应对策略

那么, 在什么样的情况和条件下, 企业依托第三方物流发展是利大于弊的?笔者认为, 有以下几种情况:

1.对资源有限的公司、企业或自身没有能力发展自营物流的企业, 为减少投资、降低成本, 致力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或核心业务, 依托第三方物流发展是利大于弊的。

2.一些采用供应链发展的企业, 为保持供应链的柔性, 依托第三方物流发展也是很有利的, 关键是要加强沟通、协作和管理。

3.有的大企业虽然拥有很强大的自营物流, 但在物流领域的某一方面相比之下是薄弱的, 就可以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 与社会上的第三方物流进行合作。像海尔物流不仅为海尔集团本身服务, 还为日本美定集团、AFP集团、乐百氏等提供第三方物流代理。同时, 海尔物流充分借力, 与中国邮政开展强强联合, 使配送网络更加健全, 为新经济时代快速满足用户需要提供了保障, 实现了零距离服务, 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摘要:第三方物流作为一种最具发展潜力的物流运作方式正越来越为许多企业所重视。如何利用第三方物流为企业的发展作贡献, 就必须认清企业依托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利与弊, 并且要知道在何种情况下是利大于弊的。这样, 就一定能让我们的企业在利用第三方物流的时候不会迷失方向, 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依托,第三方物流,利弊

参考文献

[1].樊宏, 吴海民编著.新编物流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2].贺俊编著.经营管理.商务印书馆, 2003

上一篇:二乙医院揭牌仪式领导讲话稿下一篇:2年级日记2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