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幼小衔接”主题报告会

2024-07-23

“幼儿幼小衔接”主题报告会(精选8篇)

“幼儿幼小衔接”主题报告会 第1篇

谈幼小衔接

一、什么是幼小衔接?幼--指幼儿园,小——指小学,所谓幼小衔接,既是幼儿园教育的结束,又是 小学 教育的开始。

二、为什么要重视幼小衔接?

大家都知道: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如果拿孩子离开家庭走向幼儿园;离开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这几个阶段做对比的话,那最薄弱、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幼小衔接”。因为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重视幼小衔接主要目的在于让我们的孩子: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非常自然、顺利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我觉得我们家长应有一个超前认识,提前认识到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生活会出现哪些变化?并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的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先谈谈关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

进入小学,儿童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等都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呢?

第一,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教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富有儿童情趣,有丰富的物质环境,玩具琳琅满目;而小学教室只有课本、黑板、桌椅等教学设施,这对孩子缺乏吸引力,操场上的运动器械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享用机会也比较少,使刚入学的孩子会感到有些不适应。

第二,生活内容的变化。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我们总是采用“以游戏为基础活动”来进行。而小学学习则完全不同,因为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你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学生的主要生活就是上课、完成作业。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孩子面临的是和5、6年级学生一样的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的课堂学习。而且最后总是以考试来衡量孩子学习的成败,给孩子造成的压力很大。

师生关系的变化。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生活照顾比较多,老师像妈妈般地照顾孩子,并参加到孩子们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近似于亲情关系,在孩子眼里,老师就像妈妈。两个老师整天与他们为伴,少了其中任何一个孩子都会问老师哪里去了?而进入小学就不一样了,老师的角色会有所变化, 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在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的比幼儿园老师要相对减少,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主要在课堂上,师生个别接触的时间比较少,新入学的孩子就可能会感到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有些不能接受,甚至感到生疏和压抑.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小学正规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和发现、提倡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区别,比如在散步的时候小朋友发现小草发芽了,于是我们便很随机的带孩子在幼儿园里观察,寻找除了小草发芽了,还有哪些东西也发芽了呢?银杏树发芽了、柳树发芽了、柿子树也发芽了,小桃树也发芽了等等,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春天来到了。而小学以课堂教学和书面语言为主,强调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和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训练,课堂大多时间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除了老师的讲解,孩子还必须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这些都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第五、行为规范的变化

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如上厕所、说话、玩东西等。举个例子:我们上课的时候经常有这种情况,这边老师的课讲得津津有味,小朋友们听得聚精会神,有个小朋友突然举手请假小便,老师肯定马上说:快去。而孩子入小学后, 孩子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他们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改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做到上课抱臂坐正、不东张西望、不随便说话、发言要举手、学习用品放整齐,上课不准喝水、在指定地方等家长接送等规定都纳入学生一日行为规范中,孩子在幼儿园里许多自选活动的时间和权利将被服从统一要求所替代。

第六、家长和老师期望值的变化

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家长和老师主要考虑的是孩子的营养、心理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孩子在幼儿园吃好,玩好,与同伴相处好就行了。而一旦孩子入了小学,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值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学习方面对孩子给予新的期望,高的要求。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横向比较激烈了。

三、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对孩子进行一些入学前的心理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家长你或许已告诉孩子,小学学习是艰苦的,校园学习有各种要求,也许你们已经以此为重点来教育孩子,并强化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的训练。但是,千万不要忘记,没有对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向往,就很难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建议家长对孩子做一些这样的工作:

给孩子讲讲你们小时候读书的事情,让他们对小学生活充满美好的想象。

说说小学生与幼儿园孩子的不同之处,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只知道做游戏、吃点心的小朋友了。

带孩子一起上街购买学习用品,让他们知道上学前所要做的准备。

让孩子和已经上小学的小朋友交流,获取更多的有关学校的信息。

适当介绍一下学校的要求,比如准时到校,按时上、下班,见到老师、同学要问好等等,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决不能吓唬孩子。

第二、培养孩子入学前的良好行为习惯。

对孩子进行入学前的行为习惯培养非常有必要。我们不主张在孩子入学前对他们提前进行小学书本知识的辅导与教学。相信你们一定知道“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道理,教孩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比直接灌输知识给孩子更为有效而且久远。这里给你们两个小建议,只要你们能坚持下去,相信对培养孩子的学习责任感及提高学习效率会有很大帮助的。

[建议一] 选择一至两项活动作为学习任务。比如,让孩子定时听故事,定时间看书,坚持每天写一页字或画画等。在做这些事之前,家长先制定一个计划安排,每天让孩子专心、认真地持续学习半小时左右。当然,家长还应对孩子明确一些具体的学习要求,并注意观察与监督孩子,学习活动结束后,及时与孩子进行交流,对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比如,让孩子将以前听过的故事、看过的内容进行复述,对写过的字或画过的画进行评价,并给予适当的表扬。

建议二] 培养孩子将自己用过的物品主动整理的好习惯,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会自己整理书包。这需要你们与孩子一起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由一开始的家长主动,孩子被动逐步变成孩子主动整理,最后让孩子能独立完成这项工作,养成良好习惯。

[建议三]假期给孩子 多准备一些阅读资料,益智玩具、儿歌及音乐,让孩子有事可做。

第三、培养孩子入学前的良好学习习惯

1.集中注意力

在一年级新生中注意力不集中表现尤其突出,有的孩子坐不住,总是东扭西晃,有的总爱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更多的孩子表现为:手里总有东西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他们都会玩得津津有味。有时,老师把他的铅笔、橡皮没收了,桌面上没有了东西,他就用两只手在一起扣着玩。以前我班有位学生毫不夸张地说一节课最多能坐5分钟,我刚刚提醒他做端正听讲,转过身,他又开始在下面玩。他看到别的小朋友回答问题得到奖励也很羡慕,也想要,但我问他为什么不认真听讲,还要玩呢?他回答说不知道。其实就是他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难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去集中注意力。所以,我们现在就可以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我们可以搞一些活动,比如下棋、画画、听故事等等,在活动前设定时间要求,如果孩子坚持下来,就给予适当奖励,反之则施以一定惩罚。最初可以从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入手,逐步提高时间要求和活动难度,直到孩子能独自坚持30-35分钟不觉得疲劳。那么以后再上一年级的时候就能静心地听老师讲课了。

2.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有的小学生一开始因为不会写字,所以记不下作业,回家也不知道要干什么,这是因为语言理解能力差。这个也会严重影响孩子听课的效果。在课堂上,老师主要以语言传递的方式进行教学,孩子能不能专心听讲,理解老师说的话是学习效率的关键。我们可以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训练。比如和孩子交谈的时候,语言尽量规范、准确,我们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个任务,从简单到复杂过渡,比如:请你拿三本书给爸爸;请你拿三本图画书给爸爸;请你明天早晨那三本图画书给爸爸,逐渐增加语言的难度。还可以在讲故事结束,根据故事内容提一些问题,看看孩子对故事的理解。比如:你从哪儿看出小熊很聪明啊?从回答这样的问题中孩子就已经理解了一些语句和词汇。平常的生活中针对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动画片或者一个电影等等,家长和孩子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对一个问题鼓

都要鼓励他继续表达。

3.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就是通过训练让孩子感知一定的单位时间可以做多少事情,了解时间的概念,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克服拖拖拉拉的坏毛病。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别人用20分钟完成的作业,他拖拉两个小时也做不完,一边写一边吃东西,玩儿玩具,这是很让老师和家长们头疼的。因为平时他们做什么事都是慢慢来,一点也没有紧张感。假如不及时纠正速度慢的问题,学习成绩就会与同学越拉越远。其实我们现在就可以训练,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完成某件事情,事先让他做好准备,一旦开始,就不能以各种借口来回走动。如果孩子提早圆满完成任务,我们要告诉他省下来的时间你可以自由安排,让他感到珍惜时间的快乐。

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就是说,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有的孩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做作业粗心大意,马马虎虎;有的孩子干什么都漫不经心,总是丢三落四;有的孩子总是不听老师指令,老师要求看黑板,他在翻书,老师叫提笔写字,他却看着黑板发呆;还有些孩子入学后仍然保留学前孩子的特点,对学习抱着游戏的态度,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甚至无视课堂纪律开小差、打闹,在书本上乱涂乱画,(举例子)这些都说明孩子还没有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不知道来学校是干什么的,没有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有时我们会看到电视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小学生课堂上是比较随意的,坐到地上,甚至躺着歪着都没关系。但我们要知道我们是有自己国家的国情的,我们每个班几乎都坐着四五十个孩子,是不可能像他们那样随意的。我们都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小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

4.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自己解决矛盾。幼儿园的老师们对孩子关注非常细致,但到小学时,班主任要操心的事情非常多,所以不可能再那么细致的关注到孩子之间的纠纷。当与朋友出现矛盾时,能从自身找找原因,不要总是归结为对方的错误。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能够理解别人的想法和做法。如果是自己做错了,就要敢于承担,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且勇于改正错误。

自己独立完成回家作业。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

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注重文明礼貌。比如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跟别人讲话,眼睛要看着对方;在学校里对老师,对同学都要有礼貌,说礼貌用语;出入老师办公室如何敲门等等。

第四、合理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为入小学做准备。

幼儿园在作息时间上相对地宽松和灵活,起床晚了、吃饭慢了、迟到时间长一点也没关系;中午午睡两个小时;活动时间也很长,可以尽情玩耍。进入小学以后,学校要求就很严格了。在校时间长了,早晨上学时间提早了,不能睡懒觉,不能拖拖拉拉,不能随便迟到;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能随便请假;中午午睡时间取消了;学习活动安排更紧凑了,每一个具体的时间都有具体的事情,比如:课间5分钟要收拾好上节课所用物品,按课表做好下节课的课前准备,要上厕所,要喝水,应该没有什么玩儿的时间。所以我们要训练孩子以适应快节奏的小学生活。

1.我们可以在暑假的时候逐步取消孩子的午睡。一般晚上九点上床睡觉保证每天10小时充足的睡眠。

2.每天看电视电脑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3.上学以后没有老师会盯着孩子喝水,所以要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

4、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进入小学后,孩子不仅要自己独立学习,生活上还要自我管理,包括独立端自己的餐具,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自己的饭菜,还要自己擦桌子、做值日生等。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为了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家长们应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等。使他尽快的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同时家长也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完成。

第五、入学前的学习生活用品的准备。

这是最直接的入学前教育活动。

四、和大家谈谈进入小学后的家庭教育

在小学学习阶段,我们家长应该明确这样一个观念,年级越低,学习习惯、兴趣、能力的培养越重要,我们不应看重孩子学习的结果即注重学习的成绩高低。而应该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学习的热情,形成的学习习惯,及所反映出的对待学习的态度。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形成积极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就会有压力、烦恼,家长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经常与孩子沟通,经常与孩子交流,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往。孩子受到表扬,你要与他一起分享他的快乐;孩子遇到挫折和问题,你要站在他的角度为他考虑,给予更多的鼓励,多给予心理暗示:“你能行”、“别灰心,再试试。”、“爸爸、妈妈相信你”。你的鼓励会成为他前进的动力,以此来培养他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不要老是问考得怎么样,上课认真不认真,那孩子有再多的话也不愿意说,了解不了孩子的内心,教育又从何入手呢?

2.家庭教育目标统一,形成正确的家教导向。家长的教育要求、目标一定要统一,切忌在孩子面前为家教问题争吵,当观点出现分歧时,应心平气和地单独沟通,争取达成一致意见。切忌家长双方互相隐瞒,比如:“我这次不告诉你爸爸,但你以后不能再犯了,否则到时新账、老账一起算。”这种隐瞒对孩子的教育是十分不利的,他还小,不能像大人一样明白你的良苦用心,对他来说,这一次的犯错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过去了,根本不会记住,以后照样会犯错。小事的累积会变成大事,原本可以顺利解决的问题却变得骑虎难下。如果不追究,那孩子也找到了保护伞,学会了空许诺言,认为犯错没什么,只要保证一下就可。家庭教育目标统一,才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家教导向,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3.说到做到,树立自己的威信。很多家长都将“告诉老师”作为威胁孩子的口头禅。其实,老师不是吓唬孩子的工具,在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今天,孩子对老师的畏惧反而给老师的教育带来不利。家长要建立自己的威信,这威信并不是靠打、骂、说教能做到的。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向孩子提出要求,孩子接受了一定得让孩子做到。出尔反尔,只会让孩子成为“语言上的巨人”。我们避免说一些过激的、不能实现的话,比如“不要你了”、“作业罚十遍”、“不让你上学了”等,这些话,除了伤害孩子外起不到任何作用。

4.以身示范,注意自己的言行。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态度,所以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于联系本的签字,只有你认认真真对待,孩子才会认认真真对待口头作业。比如背书,你就必须定定心心坐下来,看着书,一字一字地对照听,孩子也就知道马虎不得。如果你就问一下,孩子说背好了,你就签字了,那孩子就会马虎对待,甚至说谎。无论何种情况,都不要为孩子隐瞒实情,大人都说谎,那孩子怎么不能说呢?身教甚于言教,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小节,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

5.创设学习型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拥有一个真正的学习环境。有的家长会说,孩子有一个独立的书房,学习环境不要太好。可是,当孩子在房中做作业,你们却在客厅看电视、与朋友高谈阔论,孩子怎么静得下心来学习,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作息时间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有时还得作出必要的牺牲。孩子在学习时,你可在旁看看书,读读报,陪着孩子学习而不是不闻不问。周日至周四尽量避免一些社交活动,以免影响孩子的情绪。

6.从小处着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在三方面入手:(1)良好的做作业习惯的培养。要让孩子明白,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而不是玩、看卡通片等。做作业之前,要提出对作业质量和作业时间的要求,孩子做作业时,不要干涉。做完作业,对照要求要检查。孩子按要求完成了,余下的时间可让孩子自己支配,让他们知道抓紧时间的好处,切忌看孩子做得快,就再加作业。养成了良好的做作业习惯,这样到了中高年级,作业再多也不会成为孩子的负担。(2)培养自己整理书包的习惯。忘了带这,忘了带那,是学生最常见的问题。为了避免孩子出现此类问题,我们应该指导并督促孩子自己整理书包。方法是:对照第二天的课程表及家校联系本来理,先根据家校联系本理好作业,按通知带好要带的物品,再根据课表带书本。家长可指导一个星期,告诉孩子怎样理,书本该怎么放才合理。以后就可让孩子自己理了。如果家长不放心,可在孩子睡着后检查一下。千万别为孩子当保姆。(3)培养孩子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家长不是将答案直接告诉他,而要鼓励他自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或从旁作一些指导,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产生依赖感,家长才可能在以后的日子里越来越轻松起来。

“幼儿幼小衔接”主题报告会 第2篇

(一)问题的提出

1.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幼升小,家长往往会焦虑,孩子会无助,老师们会盲从。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转折点上,在实现这个转折的过程中,幼儿会有不适应,比如在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等多方面跟上小学的节奏和要求。作为幼儿园充分研究一些准备工作处理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这对于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的连贯性与整体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进行幼小衔接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平稳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1.让幼儿快乐地期盼小学生活---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让幼儿主动地感受小学生活的特点---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让幼儿自信地走进小学---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4.在 “幼小衔接”方式上,建立以幼儿为活动主体,以幼儿园、家庭、小学为实施载体的 “多维互动体”,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无缝衔接。

(三)研究意义

1.促进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合理综合组织小学与幼儿园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示自我价值。根据小学一年级在整个教育历程中的特定地位,在开展丰富活动的同时营造幼小衔接的氛围。

2.促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学习适应的衔接。幼小衔接是针对以往新生入学所反映的种种弊端而进行的,是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针对过去一些弊端,我们应立足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养成珍惜时间和乐于学习的好习惯,用小学生的行为去规范自己,逐步养成自律的能力。

3.充分做好入学前应有的良好心理准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减缓两学段的坡度,探索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一个不间断的整体,促进幼儿和谐发展,这也是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所在。

二、课题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手段等)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建立“师”与“幼”的互动关系,关注幼小衔接内容的有效性“幼小衔接"”中应怎样构建师幼间的互动,其关键在于我们到底教什么、如何教。面对今天的幼儿,幼小衔接工作如何才能更有意义、更有成效,以满足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

(1)把幼小衔接与幼儿园新课程的实施有机结合,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把幼小衔接与幼儿发展的特点有机结合,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2.建立“家”与“园”的互动关系,探索“幼小衔接”资源的整合性“家”与 “园”的衔接,在幼小衔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大手牵着小手,是幼儿迈好入学第一步的力量和源泉。帮助家长更新、端正和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是幼小衔接工作成功的保证。携手为家长提供支持和帮助,形成“家”与“园”的资源互动链,提高幼小衔接的实效性,解决“转折点”问题。

3.建立“家”与“园”与“社区”的互动关系,促进幼小衔接体系的连贯性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充分利用社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创建幼儿园与小学间的互动协作环境,是幼小衔接工作连续性的保证。

4.对幼小衔接工作的不断反思。

(1)幼小衔接工作的创新更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2)幼小衔接工作的突破在于教研方式的改变。

(3)幼小衔接工作的长效在于价值取向的拓宽。在幼小衔接的路途中,我们将和幼儿携手共同面对变化、经历过程、体验成长。

(二)课题研究过程

1.明确研究任务并进行分工,修订课题方案和计划 2.邀请区教委领导和专家进行指导工作 3.加强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 4.举行课题研讨及开放活动 5.组织阶段性评估

6.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结题工作做好资料积累。

(三)课题研究方法手段

1.积累资料法。每一位教研员结合自己的写作教学和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尽可能地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学生成长进步的案例积累下来,作为研究的重点参考资料和研究成果。2.调查法。

(1)跟踪调查法,以园所为单位对于进入小学的孩子进行一年的的跟踪研究,建立好幼儿成长档案,看幼儿的发展提高。

(2)问卷调查法,在不同的阶段设置面对幼儿、家长和学生升入一年的班主任或者社区邻里调查问卷,随时存档,对比。3.经验总结法。结合课题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点结自己的一些做法,体会,并撰写总结性文章,进行推广。

三、课题研究步骤和时间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11——2012.12)

1.组织选题,开题,提出课题研究方案,明确任务和分工,各位参加研究的教师自主提出研究目标,写出研究计划。

2.通过年级组根据研究计划,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面进行探讨,制定详细的实施规划,讨论、研究后备案。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1——2013.11)1.落实研究内容 2.资料收集

(1)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能解决的策略。(2)组织各种互动,及时进行反馈、总结整理。

3.聘请领导和专家进行指导。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升课题研究质量。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12)课题组成员撰写结题报告,出课题研究成果。

四、成果呈现形式

1.经验总结:对教育经验活动及经验认识进行分析、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合乎逻辑的认识。依据的是教育实践经验所提供的事实,深入分析与总结教育实践中的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幼儿教师幼小衔接策略研究 第3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小学教育的奠基阶段, 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 幼儿教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有其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它与小学阶段是不同的, 其过渡要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发展基础之上。

幼小衔接不应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过渡环节;幼小衔接不是谁靠谁, 而是都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日本就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身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考虑, 而不是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因此日本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接的东西, 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幼小衔接的关键是要遵循教育的规律, 幼儿教育要按幼儿年龄特点进行, 小学教育要按小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幼小衔接的核心是要找到“奠基阶段”的内容, 而不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环节。让幼儿延长课时, 像小学生一样长时间保持坐姿, 这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盲目超前学习小学课本内容, 也不是奠基阶段的核心内容。如果幼小衔接工作是使幼儿园越来越小学化或者是使小学教育幼儿园化, 都是不科学的, 是不利于儿童的终身发展的。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0----1994年合作进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指出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在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最初半年。在这期间, 幼儿园、小学及家庭应以“在过渡中促发展, 在发展中求适应”为指导思想, 围绕“学习适应能力 (语言、数学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 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 学习、生活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一核心, 为儿童做一般的和特殊的两个方面连续的准备, 以帮助儿童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这里指出的衔接是全面的, 不仅有知识、技能, 还有情感、态度、能力方面;不仅有语言、数学能力, 还有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社会交往等社会能力。所以, 全面地看待幼小衔接工作, 既要考虑到微观方面, 也要考虑到宏观方面;既要考虑到认知内容的衔接, 更要考虑到身体、情感、态度、社会等内容的衔接。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 又是连续性的, 一个孩子决不是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 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接时间, 幼儿园和小学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 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 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促进其健康成长, 幼儿园和小学都要是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 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 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

一、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

目前, 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一个重要根源便是过分强调微观的幼小衔接。有的小学在招收新生时就进行摸底测验, 内容包括识字、计算等, 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接受新生入学或给新生编班。一些家长迫于压力, 就要求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汉语拼音、识字、计算以及英语等教学。而幼儿园为了争得生源, 也就盲目顺应家长的要求, 在幼儿园过早地进行超容量的拼音、识字、计算等的教学。这样剥夺了幼儿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游戏时间。为了和小学衔接, 一些幼儿园经常训练大班的孩子像小学生一样长时间地坐在位子上不许动。幼儿园小学化教育危害非常大。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 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 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二、强化儿童发展的内在联系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儿园大班, 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 课节时间延长, 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 或是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儿童的适应能力、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等内在因素往往被忽略了。我们不应仅仅是停留在有没有学过某种知识, 或是已经学了多少有关知识, 而是应该找到知识联系的内在衔接点。例如: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教育中, 通过幼儿对实际物体的观察、操作而感知“把两堆物体合并到一起, 说出总数是多少”就是把两堆物体加起来;“从一堆物体里去掉一部分, 说出还剩下多少”就是从总体里减去一部分。有了幼儿园里的对实际物体的充分的操作、体验, 逐步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真正理解了数的含义, 才能有利于小学数学加减的学习。

三、突出儿童生理成长的价值

儿童生理成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突出智能和心理方面的衔接, 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独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 而忽视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教育。如幼儿在家乱吃零食、挑食, 造成一些孩子营养不均衡或营养不良。有的孩子在家长时间看电视, 在幼儿园不注重体育锻炼;有的孩子肥胖, 有的孩子瘦弱。现在的小学生近视率和蛀牙率都越来越高, 这和幼儿阶段的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另一方面是指随着儿童的生理的成长对他的精神的成长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一点为许多人所忽视。如儿童的注意力、控制力的发展是受大脑成长的影响的。随着大脑的成熟, 儿童的注意力、控制力水平都将有所提高。但是大脑的成长要有适宜的环境, 既要有充分的物质营养, 也要有恰当的精神营养。如果在幼儿园减少幼儿的游戏时间而延长集体教学时间。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大脑的发展, 也不利于培养幼儿注意力和控制力, 反而使孩子的注意力涣散和行为控制能力差。

要真正解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问题,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前, 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地探索。经过长期的科学验证, 研究制定多种既有利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又能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方案, 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的途径。

四、进行系列幼小衔接活动, 提高对幼小衔接的认识

(一) 组织教师方面的会议和学习活动

首先组织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座谈会。让小学教师对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孩子做出分析、评价, 给予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 以使大班的“幼小衔接”工作受到更多的启示。给小学老师提出一些方法, 使小学也能向幼儿园靠拢。然后组织有关老师进行学习, 提高老师的思想意识。如:看录像《小学生守则》, 观看小学老师上课、邀请小学老师来园现场指导等, 了解小学对学生的要求及小学的一些情况。老师还要更新观念, 经常阅读“幼小衔接”的有关文章。

(二) 组织家长方面座谈、咨询活动

根据家长的需要开展有关幼儿小衔接的系列讲座或咨询活动。如:请小学优秀教师给家长做“怎样给学龄前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分班请一些小学的老师与家长开座谈会和咨询活动。及将“幼小衔接”的有关计划发给家长, 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好孩子, 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小学进行学习。大班还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家长小组的教学开放日活动, 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在生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研究家长反馈的意见, 改进工作。还组织全体大班家长进行有关“幼小衔接”的答辩会及知识竞赛活动。

五、采取有效措施使幼小两阶段更好地衔接

(一) 时间上的互相靠拢

在幼儿园大班, 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 注重动静交替, 注重游戏, 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 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 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 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 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 心理开始失望。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 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 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 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充分的准备, 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

(二) 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学校多年来一直强调的事情, 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 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 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 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 不要求快, 只要求规范。还可以组织大班年级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 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录象, 这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 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 积极发言, 老师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日常生中, 老师尽少使用在小、中班时对幼儿常用物质奖励法, 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的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 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三) 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

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 管理自己的物品, 准时上幼儿园, 按时入睡, 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 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 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 东拉西扯的现象, 逐渐学会管理自己, 能够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四)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从语言环境上来讲,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一方面要求教师注意语言的规范, 既优美、又丰富多彩,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鼓励幼儿多作普通话交流, 还要提倡家庭里多用普通话交谈。

(五) 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 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 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 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 使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通常, 班里有这样的情形, 识字的小朋友喜欢读书, 读书又能学到更多的字。人与书产生互动, 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 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如开学上课时, 能听老师的要求正确理解拿、取书, 能看通知, 喜欢识字活动, 能顺利地阅读报纸, 能正确理解题意。其识字兴趣、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明显比不识字的小朋友要强, 学习的起点较高。

在幼儿园从来不专门设计活动教识字, 幼儿识字活动都安排在分区活动里, 幼儿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大环境和可操作的材料, 按自己的兴趣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加以选择。而“利用环境、自然习得”则是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同样, 我们把这条经验也可以介绍给家长。

幼儿园如何加强幼小衔接 第4篇

关键词 幼小衔接 能力 习惯 规则意识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分属两个不同的教育机构。在教育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等诸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幼儿从幼儿园那种以“游戏”为主导的活动模式向小学以课堂学习活动为主的学习模式进行转变,往往会一下子很难适应。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起步较晚;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衔接工作做得还不太到位,二者通常衔接不畅、不充分,导致许多幼儿还没有做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自身能力和心理接受度等方面的准备,就进入了小学生活。随之而来的就是幼儿缺乏应有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学习、生活、交际等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应,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针对当前幼小衔接的实际情况,幼儿园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

一、提高幼儿自身的能力

1.提高幼儿的独立性。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园应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以提高幼儿的生活独立性,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幼儿此时的独立能力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幼儿教师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学习、游戏中自由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独立能力的培养。可以要求幼儿从自己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做起:自己吃饭、睡觉、穿衣服、收拾玩具等等;在选择游戏区域进行游戏时放手让幼儿自己去选择游戏角色、环节及方式,使其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做主的自由。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时,教师不要立即作为权威者来评判谁对谁错,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幼儿,让他们探索着自己解决问题和矛盾,发展其独立性。

2.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进入小学后与老师及同学之间的交往、交流。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绝大多数是在有意义的真实的情境中主动获得的。要融语言学习于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说话的兴趣,通过有意义的真实的情境,让幼儿多渠道、多形式地主动获得直接的语言表达经验,从而使幼儿“想说、敢说、爱说、有机会说”。将语言学习渗透到各课程领域和家庭教育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幼儿创造各种语言情境和交流环境,比如:在绘画课上,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评价自己和他人作品,并与其他幼儿交流;在游戏中,鼓励幼儿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对话。同时,老师要多与幼儿进行交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问题及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幼儿在与老师的互动交流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各种素质结构的奠基阶段,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初步形成的关键期。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性是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⑴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儿童布置和安排大小适当的活动场地。场地面积过大会使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和进行合作性游戏的机会减少,但场地太小,儿童会感到拥挤,易增加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机会。另外,玩具也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刺激,玩具数量不足易使幼儿为了获得玩具而产生竞争。⑵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其认知水平较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幼儿中很多攻击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对方行为的动机是什么,一个攻击性强的儿童往往用带有敌意的动机去判断别人的行为动机,因此,幼儿老师要教育幼儿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同伴。要了解别人行为的动机是什么,提高幼儿的判断力。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则意识

幼儿进入小学后,需要遵守的规则越发多了。幼儿园应提前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加强规则意识,从而使幼儿升入小学后能尽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规则要求。

1.加强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就是要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热爱学习即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教师应了解幼儿好动及好奇心强的特点,适时地开展一些兴趣活动,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感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爱上学习。

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工作计划报告 第5篇

幼儿升入大班,摆在他们面前的必由之路是升入小学,怎样使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搞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大班学习阶段的教育重点。

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性适应与学习适应教育,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缓两个学段的坡度,不搞知识的超前而重探索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无间隙整体,这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质所在。因此,帮助幼儿走好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坡度”,为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是我们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切入点,家园合作是我们做好衔接工作的有效途径。我们将以新教材为主要教育内容并适当搞好教学补充,以确保教育措施、方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其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幼儿园大班升入小学、小学六年级升入初中是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起下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但又是被不少学校所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幼小学段的衔接教育进行研究探索,提高认识,摸清情况,掌握规律,是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后尽快适应不同阶段教育、高标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要求。

二、工作目标

1.重视衔接工作,建立形成一套相应的制度,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列入每学期的工作计划。

2.每学期都能开展相应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活动。

3.通过活动,使各学段教师了解其它学段学生的行为习、心理特点和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方法、风格等,从而使处于衔接年级的教师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接近相邻学段、主动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段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4.通过活动,使学生能顺利过渡,从生活、活动、学习、心理等方面较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减少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学困生和后进生的比例。

5.以课题形式开展研究,积累材料,丰富理论,形成报告、论文等研究成果。

三、具体的幼小衔接工作计划如下:

(一)期初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配合幼儿园,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二)利用家园共育栏目,向家长们宣传和沟通本班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开展的每一项工作,并向家长们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这样做的目的,一可以培养幼儿做事的效率性,为入小学的学习提供在时间上的保证;二可以培养幼儿责任性,使幼儿进入小学的学习能够坚持有始有终,以防出现在学习上的虎头蛇尾。

(三)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相互间的联系。这种沟通和联系,除了要加强本园大班老师之间的,同是还要加强与小学一年级老师之间的以及与家长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这样做的目的旨在能够及时的探讨在具体操作上所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尤其是对教学大纲内容上的衔接进行探讨和研究。

(四)改变以往的一些习惯做法,带幼儿多次去小学观摩,从单一的观摩小学的教学活动,可以涵盖到观摩小学的各种活动、环境布置、校舍面貌等,从而进一步的激发幼儿向往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更进一步的培养幼儿入小学的兴趣。

(五)建立家长活动小组。让家长自行或幼儿园帮助,与已进入一年级学习的本园毕业生联系,并结成相应的对子,加强家长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沟通,从而让大班的家长们能够初步了解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入小学前的各种准备工作,除了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各种准备,并能够让这些家长有针对性的为自己的孩子进行各种有目的性的训练和培养。

(六)请已上一年级的本园毕业生来园,向大班幼儿讲述小学生的各种生活,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感觉,为大班的孩子上一课,因为同年龄孩子之间的沟通是非常之必要的。

(七)组织大班幼儿进行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表演赛,并注意对大班幼儿在书写,阅读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八)适时调整大班幼儿的生活作息时间表,使幼儿能够逐步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的节奏。

(九)向大班幼儿家长进一步宣传和教育,如何做好孩子的幼小衔接工作--开办大班年龄段家长学校。

(十)利用家访、家长来园接送幼儿、电话交谈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和交流,使家长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自己的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家园能更进一步的配合,相互理解和支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十一)认真做好幼小衔接各项工作的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篇二

幼儿园时代是人生充满快乐的时代,也是孩子走向知识与文明的起点,幼儿园时代的欢乐是无限的、最难忘怀的,随着四年幼儿园生活的结束,孩子们将步入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小学。现把我们在幼小衔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幼儿入学的心理准备

首先,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这对幼儿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分桌区域型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组织幼儿到小学去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回园后我们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指导。在园创设小学一日流程表提示幼儿生活意识。

再次,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因此,培养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十分重要。班级加强了值日生的责任意识。

最后,加强纪律教育。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心理准备方面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班内每周评选优秀小榜样。

二、幼儿入学的知识准备。

重点做好三个衔接。

1、注意水平的衔接。

幼儿阶段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小学生上课时需要的是有意注意,即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把注意指向教师。针对这一变化,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水平。教师要慢慢减少教学活动的游戏成分,逐渐把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为有意注意。可通过教师的要求,活动的规则,幼儿间的竞争来实现。

2、思维能力的衔接。

学习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活动,学习成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为幼儿入学作准备,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思维能力的准备,即学习活动中不仅有感知、记忆的过程,更要有归纳、概括、推理活动的参与。从“拉动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精心策划教学活动,因为大班幼儿思维异常活跃,好奇心强,教学的内容要有适度的挑战性。

3、知识点的衔接。

在大班要不要教幼儿学习小学知识?教师应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和愿望,把握分寸。如:语言课上和幼儿玩一些口语化的、感受四声的语音游戏,根据每天学习的拼音进行组词游戏,拼拼读读锻炼幼儿的发音。根据汉字、字母、数字的基本笔画进行前书写练习。幼儿上学后如果掌握一些零星的知识,上学后容易引起认知共鸣,产生强烈的上学愿望。

做好以上三方面的幼小衔接,教师要当作重要任务,认真对待完成。

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

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没有家庭教育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教育就不成合力,教育就难以真正影响和实施。因此,为增加“衔接”工作的实效性,做好家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幼小衔接”主题报告会 第6篇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诸如虚心上进、勤于操作、专心阅读、认真书写、积极探究等习惯。”学前、小学,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两个时期,而孩子进入小学后,由于小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有别于幼儿园,孩子往往反映出很多课堂问题。近几年来,幼儿园和小学都比较重视幼小衔接工作,而且,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幼小衔接工作做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进入小学后的乃至于适应社会后的发展。因此,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在幼小衔接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前几年,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教育局直属的幼儿园与小学也扎扎实实进行了幼小衔接的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大家对幼儿园与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并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师也能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努力缩小幼小衔接的坡度,但作为教师教研的一种形式,大家更多关注的还是教师的“教”。从总体来看,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原有的幼小衔接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2、幼儿教师的短期效应观念,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而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3、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幼儿园教育要求与小学教育要求不同,幼小教师互不接触。

4、幼儿角色转换,心理上需要一个过渡期,当前幼儿教育缺乏过渡培训期。

5、忽视幼儿个性的正常发展,保教不能并重,往往是“保育过度”或“教育片面”。这个问题不紧存在于中国,也是世界性的一个问题。它广泛地涉及到家庭、教育机构,并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深入地开展“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研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幼小衔接工作的规律,探索培养良好课堂习惯的策略,从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面全局考虑,使幼小衔接工作更加有效。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研究与探索,以及对幼小衔接中课堂习惯的培养内涵及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课题注重方法和途径的探索,侧重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预期成果易于推广,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更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这种建构有利于知识技能的迁移积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无法由他人取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对外部信息的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再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建构主义也强调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支持,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2、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教育上的人本思想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具体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

3、成功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取得成功。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4、潜力学理论。在人的体内蕴藏丰富的自然、社会的精神禀赋与潜能,即“沉睡着的潜力”这种潜力是强大的、无穷的,唤醒它能让人奋发向上,提高智能。

三、课题的界定

良好课堂习惯具体地说,就是以唤起受教育者的习惯意识,在正确地理解习惯与学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高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道德观、规范科学化学习行为,培养持久恒定的学习情趣。另外,从习惯培养的一致性、相承性、连接性以及渗透性的这些方向去考虑。幼小学习习惯的衔接它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三者共同配合协作完成,而且也只有家、园、校达成共识,步调一致,在发展方向上同步,在发展目标上同步,在教育原则上同步,在不同的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共同承担起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才能很好地做到幼儿园到小学的过程。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对一年级学生及幼儿园大班孩子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及问题调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

2、探索培养幼儿良好的课堂习惯的策略,以使幼儿能具备适应小学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为幼儿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级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研究内容:

1、使幼儿具备幼小衔接的课堂习惯的意义与价值。

2、幼小衔接中幼儿课堂习惯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

3、培养幼小衔接中幼儿倾听、积极发言、观察思考、合作学习、有序操作等课堂习惯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我们将通过查找、分析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2、个案研究法:通过问卷、座谈、观察等方式,对一年级学生及幼儿园大班幼儿进行课堂行为习惯现状调查,并开展影响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归隐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研究实施方案,力求实施方案科学、可行。

3、行动研究法:我们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儿童各方面的观察、测试,建立档案等,不断修改完善培养措施,开展幼小衔接教育中的课堂习惯培养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我们准备2011年8月—2012年8月,共一年。来研究本课题。

(一)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9月)

1、成立课题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

2、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加强研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3、学习理论文献,寻找理论依据,明确实验目标分析,提炼先进理论经验,提出研究假设,完善实验方案设计。

(二)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6月)

1、研究全面启动,并完成实验前对研究对象的检测与评估。

2、构建基本操作模式:通过“学习----研讨----开课----再研讨----小结----学习”的方式,让教师在实践中侧重幼儿倾听、观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按要求操作、合作学习等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

3、阶段性推测: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总结等。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

1、分析各种数据。

2、汇集各种研究材料。

3、撰写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理论成果:

1、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并编辑成册,形成《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研究论文汇编》

2、撰写《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3、有关专家进行专业鉴定、论证。实践成果:

1、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养成,为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奠定了基础。

2、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研究能力得以提升。

3、可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运用。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主持人:朱海英 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与实施工作

主要成员:李春枝、朱亚楠、刘美玲、张凯、武乐负责对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研究实践工作。

其他成员:吕倩、赵建华、陈莹、赵芳、李钦进行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我园是省级示范幼儿园,教师素质较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强、氛围浓,近年来,相继开展的重要科研课题有:国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新三片地区发展水平研究》;国家级子课题:“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的研究与实践”、“以教学案例分析为手段促进教师反思能力提升的研究”;省级课题“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通过探究式学习活动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研究”、“幼儿美术教育有效性评价的研究”;市级课题:“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幼儿主体性缺失现象的原因和改善策略的研究等。

课题主持人为副园长,小学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曾主持过国家级子课题“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的研究与实践”、“以教学案例分析为手段促进教师反思能力提升的研究”、省级课题“幼儿创新美术教育的研究”;市级课题“幼儿安全自我保护教育的实践研究”、“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中有保教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均曾主持或参与过多项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幼儿园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参考资料,声像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资料基础。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保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与实施,建立规范的课题管理机制,做好学期计划与总结,定期开展活动,建立资料档案:确定专人管理,每次活动都要有一整套材料与详细规范的记录。

我园与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为邻,并得到小学领导和教师的支持,有利于开展各项课题研究。课题组已做好经费预算,幼儿园给予资金及研究中录像机、照相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的全力支持。

十、参考文献

1、朱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陈帼眉《学前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克劳幕娅(美)《美国人的家庭教育》,1998年版。

4、卢乐珍《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年8月。

8、孙云晓《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北京出版社,2006年5月版

幼小衔接主题家长会 第7篇

一、幼小衔接的原因------为什么衔接 1、幼儿生理心理发育特点

孩子在六岁之前的成长要经过许多的关键期和危机期。三岁入幼儿园时,是一个阶段的转折,出现了第一个危机期或适应期,产生分离焦虑,自我意识已形成。六岁从幼儿园入小学,又是一个阶段的转折,又出现一个危机期或转折期。在这一时期,孩子既感到自己长大了,在身体、年龄等方面长大了,但在心理上还不很成熟,这就出现了心理上的矛盾,既要独立,又不具备完全独立的能力。因此,有时表现出逆反现象。这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育特点,只要及时的注意,给予良好的引导和帮助,就可以把此现象降到最低。2、幼儿园到小学的六大断层

(1)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母亲”角色的关系人—--幼儿园老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老师,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2)学习方式的断层:幼儿园是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学习方式,而小学则是正规科目学习方式,孩子必须适应集体学习的新形式。

(3)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需要,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

(4)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与幼儿园的伙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可,产生新的归属感。(5)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老师都对小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习减少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尤其是家长,希望每次考试要得100分,要当班干部等。

(6)学习环境的断层:幼儿园的自由,活泼的学习环境转换成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

以上这些断层使30%小学生有不适应现象,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

二、幼小衔接的内容------衔接什么(一)激发良好愿望,提升学习兴趣: 1、愿望和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前提和关键,通过各种手段,让孩子知道自己马上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从内心感到自豪,骄傲,自信,具有上进心,期盼上学和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天,产生内驱力。并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不要用上学和小学老师恐吓、吓唬孩子。2、提升学习兴趣:

让学习象游戏一样有趣----在游戏中学习。

在学习中赞美孩子----“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精神奖励为主。

消除学习辛苦的印象----让孩子喜欢学习,产生学习的动力,因为有动力就不觉得辛苦。

让孩子领略学习的成就感---取得成绩得到认可和赞许,会增强自信心、求知欲、满足感,而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

(二)培养孩子的学习素质,即学习的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其实就是学习,观察大自然、人事物。但观察不等于毫无目的,东张西望走马观花,而是落到事物的细微之处,发现事物间的区别、现象、变化,并带着问题去观察。如观察洗手间位置,家长止步线,老师办公室位置,周围同学,街道周边标志物等)

2、专注能力---起到决定作用。要求孩子做事情专注的做10分钟不要三心二意的一小时。家长首先做事情要专心坚持,要与孩子共同专心做一件事情,创设安静环境,避免新奇东西干扰等。

3、记忆能力---整个智力能力的基础。一年级写100个字,认400个字,拼音,课文背诵全靠记忆。记忆又分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和意义记忆(理解后记忆),引导孩子联想记忆,理解记忆,靠方法记忆。

(三)养成孩子的好习惯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1、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

“书中自有黄金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读书能培养专注力,增加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以课本知识的学习为主,读书是主要学习手段之一,培养孩子爱读书:首先家长要爱读书;多与孩子共同读书,作为消遣;选择适合孩子的书,避免大部头书吓倒孩子;让孩子随手可及喜欢的图书;不局限于课本而是广泛阅读;和孩子讨论读后感等。阅读

阅读能帮助幼儿学习。家长能够帮助孩子阅读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每天在家里持续念故事给孩子听。

增加幼儿的阅读机会,使孩子能随意地挑选并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无疑是增进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吸收的良好途径。鼓励孩子复述看过的故事或儿歌,这是对幼儿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有力促进。

千万不要在孩子间横向比较,给自己的孩子乱帖标签。看到别的孩子能背20首唐诗而自己的孩子只会5首就说孩子笨,这样的标签会大大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阅读、背诵不是任务。听

听的习惯与能力是衡量孩子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许多作文优异的小学生,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听的习惯,这对于幼儿园大班孩子的教育是有启发性的。倾听是一种很自然的接受方式。孩子对听故事、听儿歌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听听录音、听听广播;听得多,势必积累得多,在表达时就有了丰富的素材与较强的组织能力。

大人在与孩子说话时,不要罗嗦反复地说。一句话说的多了,则成了可听可不听的话。同样的话说了第二遍,第一遍就显的不那么重要了;如果有第三遍第四遍,那么先前说过的就成了大可不必去听不必去记的废话了。这样的罗嗦重复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相当不利,孩子很难直接辨别出哪些是要听的,哪些是可以不听的,结果很可能导致孩子没兴趣听,对什么都不认真听,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这样就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大人要对孩子听的习惯负责。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过多重复自己的话。表达

交际依靠表达。进入小学,进入一个新的交际圈,表达自然就显得重要起来。通常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肯定;获得了别人的肯定,自然就获得了充分的自信。在学校闷声不想的孩子,很难让老师、同学在短时间内了解他、喜欢他;表达能力差的孩子,别人很可能会觉得他笨,认为他懂的少。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自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害怕到学校去。

练习手段有:坚持口述日记;多用提问方式与幼儿交谈;延伸孩子的话,引导继续表达;多与孩子说话,要学会渲染;多听孩子表达,耐心倾听;创造机会让孩子表演展示;看图说话或编故事。

2、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让孩子理解时间。儿童初步的时间观念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如几点该干什么,还有多长时间该干什么等,让孩子感受不同的时间长度。

让孩子珍惜时间。认识钟表,在规定时间做完规定的功课和工作,提高效率。让孩子知道自己下面要做什么,有计划表或作息时间表,自己掌握。做到先学习后玩。承担因迟到带来的后果。3、克服孩子粗心的坏习惯

粗心不是习惯问题而是学习能力问题,是个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应认真对待和改正。

不要只重视孩子学习上的粗心问题,而忽略注意培养孩子做事情的条理性。纠正孩子粗心首先要培养孩子做事情的条理性,日常生活中避免粗心的情况,才能养成细心的习惯。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养成准时睡觉和按时起床的好习惯,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准时上床,独立入睡,不轻易改变作息时间。设置闹铃,按时起床;和父母穿衣比赛;坚持早锻炼等。

2、让孩子喜欢吃饭,避免偏食挑食的坏习惯。

3、热爱运动,除单纯的玩耍,还包括体育锻炼,如散步、游泳、拍球、跳绳等。以次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积极心态;家长要参与孩子游戏,充当孩子的玩伴。

4、养成整洁卫生的习惯:家长起到示范作用,让孩子知道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设立孩子自己专用的物品、空间和抽屉,允许孩子将房间物品弄乱,但要自己收拾打扫整洁;经常要求东西放在指定的地方,物归原处;自己洗手绢袜子等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自我服务的能力。5、自我安全保护:

(四)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1、让孩子学会独立。独立性非常重要,小学生会碰到很多障碍和困难,要独自面对和解决。

常见现象:家长代劳提书包、收拾书包,家长三陪(陪读陪写陪做),家长不陪孩子不会做作业,忘记带书、红领巾等,喂饭,帮忙穿衣服等。

造成原因:家长不放心,不放手,变相的爱变成了溺爱,包办代替太多,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根源是不尊重孩子,没把孩子看作是真正的人。最后的结果不仅是孩子们生活不独立,而是精神、思想不独立,依赖性强,不会选择和处理任何事情。、培养忍受挫折的能力---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忍受挫折能使人变的坚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忍不拔的生存能力。3、增强意志力---坚持性,自制力,规则意识。自我约束:一件事必须干完,自我控制,不半途而废。

遵守规则:自我不等于自我为中心,无拘无术,而是要遵守纪律、上课规则。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4、培养自信心,勇敢精神等。、保证孩子心理健康;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大声表扬,单独批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五 幼小衔接的方法----怎样衔接(一)幼儿园方面 具体要求:

每个孩子带一个小书包,写上自己名字,装自己的书、用品,放到固定地点,每天带来,必须配备。

设立值日生,张贴明显的值日生专栏,详细职责分工,制作值日生牌,执行值日生值日制度。

上课时间延长至35分钟,期间减少幼儿外出入厕喝水次数,加强上课常规(举手发言等)。

实行不来园请假制度,幼儿不出勤必须电话或当面请假。

班级配备钟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张贴在幼儿看的见的地方,教孩子学会看各种表。各生活环节“限时制”:洗手,穿脱衣服,叠被子,吃饭等几分钟必须完成。举行各班“叠被子比赛,穿衣服比赛,系鞋带比赛等等多种小学生能力培养的比赛活动”。

各种姿势训练及达标--坐姿,书写姿势,举手姿势。每个孩子会写自己的名字(二)家长方面

保证孩子健康体质:饮食,睡眠,运动,环境,心情。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准备一个闹钟,让孩子自己用。

让孩子干力所能及的事情:到超市买东西,买早点,洗袜子等。坚持为幼儿记口述日记:认真对待并坚持。

创设环境,增加幼儿交往机会: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旅游。熟悉交通路线,熟悉小学:到小学参观,与小学生交往。

每天与孩子交谈,倾听孩子心声:不要只关心孩子学了什么,而要关心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每天陪孩子专心干一件事情,培养专注力。(拍皮球,串珠,拼图,挑豆粒)多与老师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认字,多提问孩子,增加认字的兴趣。和孩子大声朗读诗文,练习发音、咬字、气息、感情、流畅。

物质准备(安全,方便,实用):书包,闹钟,铅笔橡皮尺子,记作业本,《格言》

“幼儿幼小衔接”主题报告会 第8篇

一、“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 减少幼儿对小学教育的排斥感。幼儿园教学相较于小学教育要更加有趣而且轻松自由, 因此部分学生进入小学后难以适应学校中各项纪律的限制, 经常会对小学教育产生排斥, 造成情绪的不稳定, 学习的下降。而幼儿教师如果可以在大班阶段就可以适当的帮助幼儿养成一些好习惯, 那么幼儿遵守纪律的意识就会增强, 对小学教育的排斥性就会相对减弱。

其次, 让幼儿学会与人相处, 与人沟通。幼儿在幼儿园内接触的人相对较少, 和幼儿园中的小朋友和教师相处比较容易。但是进入小学后接触的人和环境都产生了改变, 很多幼儿会产生畏惧感, 甚至难以与人交流。而在幼儿园中对幼儿的习惯进行培养后, 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主要是因为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 教师会有侧重的让幼儿之间养成相互合作、互相帮助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进而对幼儿的交际能力进行提升。

最后, 激发幼儿对学习的热情。幼儿园虽然设有一些知识类的课程, 但是主要的目的在于启蒙, 因此教师更关注的是幼儿素质、能力方面的培养, 因此在知识讲授方面相对较浅, 而小学教育则对知识的教育比较重视, 幼儿突然接触大量知识的学习, 难免会出现不适应性。因此幼儿教师会在大班阶段开始带领幼儿学习一些基础性的知识, 并引导幼儿对知识的探究, 让幼儿对学习充满兴趣, 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降低了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听课困难。

二、“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 培养幼儿独立性, 规范幼儿作息时间

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在幼儿园的大班和小学的一年级, 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幼儿进入大班后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首先, 应改变幼儿的作息时间, 要让幼儿按照小学生的时间进行作息, 改掉幼儿赖床、早退、不爱吃饭等不良习惯。同时, 幼儿教师还应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逐渐的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如, 让幼儿午睡时自己普被褥, 吃水果时自己洗手擦桌子等等。

(二) 适当放松监管, 巧用课间休息

幼儿在幼儿园学习期间年纪较小, 因此为了对幼儿进行保护幼儿教师几乎全程跟在幼儿身边, 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但是小学教育则与之不同, 除了上课之外, 在课间休息时间里教师一般不会干涉幼儿的活动。因此幼儿园教师要对这一点给予重视, 在大班教学中增设课间休息时间, 并放松对幼儿的监管, 让幼儿自由活动, 自己安排十分钟的休息时间。并要养成幼儿的自律性, 让幼儿听到上课铃声自觉的回到教室之中等待上课。该种方法在推行初期较为困难, 幼儿经常对铃声视若无睹, 但是在教师反复的引导下, 幼儿很快就接受了这一安排, 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三) 增添幼儿信心, 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让幼儿进入小学后不会对教师教授的课程存在生疏感, 幼儿园阶段也会进行拼音算术等方面的学习。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采取现代比较流行的启发式教学, 让幼儿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 积极的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例如, 在学习数字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让幼儿想象每一个数字都像什么, 如学习1时幼儿有的说1像手指, 有的说1像饼干, 还有的说1像长颈鹿的脖子, 五花八门的答案层出不穷, 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 幼儿很容易就记住了所学的知识, 并且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 幼儿教师还应多多给予学生鼓励, 例如, 学生在说1像长颈鹿的脖子时, 教师就可以对其丰富的想象力进行表扬, 并鼓励其多对生活进行观察, 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这样幼儿会逐渐形成学习方面的自信心, 进而增加对学习的兴趣。

(四) 借助家长力量, 进行家园合作

对幼儿良好习惯进行培养单靠幼儿园的努力是不够的, 还需要幼儿家长积极的予以配合。首先, 幼儿园要与家长建立比较稳固的沟通关系, 及时的向家长介绍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并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共同对幼儿的习惯进行培养;其次, 家长在与幼儿进行相处的过程中, 应按照幼儿园给予的意见先从生活习惯上入手, 让幼儿早睡早起, 并且每天督促幼儿按时完成幼儿园布置的作业。家长可以给幼儿准备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 配备桌椅, 台灯等设施, 为幼儿营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最后, 家长要适当引导幼儿阅读一些文字性的书籍, 为幼儿购买一些带有注音的童话故事或者百科全书等,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独立完成书籍的阅读, 这对其今后的小学学习有着良好的助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幼小衔接问题虽然一直存在, 但是仅在最近几年才逐渐的受到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并且开始在幼儿园和小学初级教育中有所注意, 尤其是幼儿园教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相对更大, 需要在幼儿园教育进行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的习惯进行培养, 让其进入小学后可以很快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帮助幼儿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雪莲.拓展幼小衔接视角促阅读习惯养成[A].2014年8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

[2]刘新红.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A].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

上一篇:小学生防火安全教案下一篇:参观复兴之路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