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校长离任演讲

2024-07-06

李培根校长离任演讲(精选5篇)

李培根校长离任演讲 第1篇

华中科技大 李培根校长离任演讲

2013.3.31

尊敬的王立英副部长,尹汉宁部长,喻云林局长,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你们好!今天是华中科技大学(微博)喜庆的一天,我们迎来了新校长丁烈云教授。首先,我向丁烈云教授表示衷心的祝贺。相信在党委、在他和路钢同志的领导下,华中科技大学将迎来新的辉煌。此时 此刻,我要衷心感谢中组部、教育部、湖北省委多年来对我的信任和支持;衷心感谢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这些年给予我的一切,不管是信任、支持、宽容,还是批 评;特别感谢路钢同志的智慧、魄力、贡献以及与我合作时表现出的忍耐。自然,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关心和理解,感谢亲朋和同事对我的支持、鼓励以及类似 于 “上台终有下台时” 那样始终萦绕在我的耳际的箴言。这九年中有太多的事是我一生中不能忘怀的。此刻我最想表达的只是那些因为我的能力不足给学校留下的遗憾,也给我自己留下的 诸多遗憾和歉意。

这些年,学校的发展有一些颇为遗憾的地方。我没能把“船舶海洋”四个字写大;文科若学科的发展没有显著变化;医科还欠缺高 峰;转化医学中心大楼还未动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还未落到实处;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没有明显缩短;我希望“让学生自由发展”,但总体上多数学生可能还 是未脱离那种类似教育生产线的培养模式;......对这些我不能不表示遗憾和歉意。

我希望学生们能很好地面对过去与未来。既要知道革命先 贤辉煌而悲壮的历程,也要了解我们自己历史上的错误、丑陋、耻辱等等。如果大学生对国家过去的错误和痛楚多一些了解,他们就能知道对人的蔑视多么恐怖,个 人迷信多么可怕;就容易理解民粹式民主的荒唐;就能知道道德在无约束的权力面前多么不堪一击!从而真正地思索人的意义、民主的意义、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意 义!未来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为了未来,学子们需要何种思想前瞻?需要怎样的思想储备?而不能仅仅满足于现实中的、或者当下流行的价值观。在对 过去与未来的责任这一点上,我做得太少,于此只能感到遗憾。这几年,生活在这个校园里的孩子们没少抱怨:自习要抢座位;图书馆关门时间太早;食堂饭菜的质 量怎么变差了,到底是不是没赚学生们一分钱?体育设施和场地不足,偌大的校园居然没有一个游泳池;有些运动还得交钱;自行车常常被偷;夏日彻夜难眠;如此 等等。我们的工作没能做好,或迟迟才做,我要表示遗憾与歉意。

我不仅感到遗憾且颇为痛心的一件事就是所谓“学位门”事件。记得有一次我出面与学生对话时,我还反问,为何好多学校如此,其它学校的学生不闹,而我们的学生意见这么大? 因为我以为其它大学的独立学院与我们独立学院的情况一样。后来有一位干部告诉我,有的学校的确不一样。当时我心里五味杂陈,真是闹了一个很大的笑话,而且我的官僚使学 校失去了纠正的最佳时机,伤害了部分学生及校友的感情。

谁 都赞成大学生应该有健全的人格,但是我们的大学在这方面所承担的责任是不够的。有的同学逃避现实社会,让自己龟缩在虚拟的现实中;少数同学欠缺起

码的公 德;有的人把 入党当成实现自己预期和目的的工具;也有人不自觉地成为别人或者某种权力的工具;凡 此种种,当看到某些学生心灵田园荒芜的时候,心灵被役使的时候,自然会感到我们的人 格教育是有缺陷的。长期以来我们党提倡“实事求是”,但在我们的课堂中,在对学生的潜 移默化中,究竟给他们灌输了多少不实事求是的东西?我也曾希望我们的人格教育、公民教育不要被意识形态所淹没和遮蔽,也曾想过能不能稍微改变一下。然而,作为校长的我却胆怯了。如今只能徒有遗憾了!

上任之初,曾对几位资深学者和老领导说到,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在任期内能使学校的风气变得 更好一些。希望在我们的校园里充满学气,有简单的文化,遗憾的是我没能做到这一点。在这个校园里还是多了一些官气,少了一些学气。回想起来,当初的我竟那 么 幼稚!后来的我竟变得有几分成熟!我还感到遗憾的是,我们的学风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 方。有的人做学问,行忽悠之能事,或则应景,或则奉命,有奶便是娘;有的人风骨全 无,媚态几许;极少数人甚至违规违法。在他们那里既没有学者的斯文,更无士人的高贵 与尊严。所有这些趋利而忘义的现象虽发生在少数或个别人身上,却并不鲜见于我们的校 园。我看到了,却无良策,惭愧啊!

我甚为遗憾的是,教 师们支撑了学校的发展,给足了学校的体面,而学校却没能给他们足 够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部分教师还缺乏像样的办公和实验条件;有一些青年教师收入 低、压力大,有很多新进教师眼巴巴地盯着“周转房”;另外有些中老年教师为他们的工作 量算计时,其体面和尊严几许?作为校长,我没能在发展与维护他们体面中找到最佳平衡 点,实在对不起!

还有我们的离退休人员,收入低,生活 拮据。尤其是有些空巢老人,贫困、身体不好、无 人照顾。他们可是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们,理应有尊严地安度 晚年。部分离退休人员希望在校园里建专门的“老年公寓”供需要特别照顾的老人们度过余 生,但我没有同意,至今依然不赞成。然而,我又拿不出办法让他们摆脱困境。对此,我 只能仰天长叹,空有遗憾!很多教育家和社会的有识之士 都认为,大学该有独立精神和自由表达,我很赞成!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做出有实际意义的努力。当自由、“实事求是”的欲望和良知 被某些僵化的意识所遮蔽时,作为校长的我还是不闻不问;即便对于希望有一点涂鸦自由的学生们,我也没有公开发出任何声音。只是一个学生愤怒的声音始终在我 耳边回:“也 许校长大人日理万机,哪能管我们这等屁事!”在此,我要就我的沉默向他们表示歉意。这些年,我们为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民生而感到资金的困扰,但朦胧中我似乎又感觉到白花花的银子在暗流中对着我窃笑。我奈何不得,徒有遗憾。我感到遗憾,大 学的治理结构 存在缺陷。当有些人不得不去琢磨、窥视甚至制造微妙时,多少精力、努力都耗散在那些 无谓的微妙之中。其实,要改变此一现状无关乎意识形态,只关乎实事求是。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纵然过去的几年留下诸多遗憾,但未来国家及其教育的深化改 革使我们充满希望,新的领导班子也会带来新的活力与气象。我完全相信,新班子会很快 地消除因为我的能力问题给学校带来的遗憾。就让你们的遗憾随培根而离去,让你们的希望随新校长而到来!当然,我更希望,党和政府能够逐步消除并非仅存在于 华中科技大学 中的那些遗憾!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再次真诚地向你们告别!告别大家,我得稍许停歇,让灵魂跟 上;我得继续求索,让灵魂安顿何处?我当然会继续关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最保守的 那块领地——教育,即将告别什么?中国的教育将抵达何方? 未来我将与大家一起,为崛起的华中大,为独立、自由、责任的华中大而祝福!二0一四年三月三十一日

谢谢大家!

李培根校长离任演讲 第2篇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10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亲爱的2010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等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难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历历情景;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

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你们领航的党旗?是否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记得倾听你们诉说的在线的“张妈妈”?是否记得告诉你们捡起路上树枝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同学们,华中大校园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你们记忆。

请相信我,日后你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瑜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雨”,今天或许让你觉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闷。日后,你会觉得如果没有梧桐之“雨”,瑜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盖,华中大似乎缺少前辈的庇荫,更少了历史的沉积。你们一定还记得,学校的排名下降使你们生气,未来或许你会觉得“不为排名所累”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寻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都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都是小青年。我记得“吉丫头”,那么平凡,却格外美丽;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同样是可爱的孩子。我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濒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大记忆!小注:

俯卧撑:来源于贵州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王兴正对瓮安事件中女学生溺水死亡细节的描述:

“李树芬在与刘某闲谈时,突然说‘跳河死了算了,如果死不成就好好活下去’。刘见状急忙拉住李树芬,制止其跳河行为。约十分钟后,陈某提出要先离开,当陈走后,刘见李树芬心情平静下来,便开始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

“俯卧撑”的制造者刘言超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时候,已经明确表示:

一、他平时很少做俯卧撑;

二、他平时最常见的动作是以一条腿为重心,另一条腿抖动。

躲猫猫:近些日,“躲猫猫”一词迅速在网络窜红,起因是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发生的一起死亡事件。据当地公安部门通报,24岁男青年李乔明在看守所中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头部受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众多网民纷纷质疑,一群成年男人在看守所中玩小孩子玩的“躲猫猫”游戏听起来非常离奇,而这种“低烈度”游戏竟能致人死亡就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于是,一场以“躲猫猫”为标志的舆论抨击热潮迅速掀起。

事件真相:2009年1月28日,李荞明涉嫌因盗伐林木罪被刑事拘留,并羁押于晋宁县看守所第9号监室,羁押期间,同监室在押人员张厚华,张涛等人以各种借口对李荞明多次用拳头、拖鞋进行殴打,致使其头部、胸部多处受伤。2月8日下午17时许,张涛、普华永等人又以玩游戏为名,用布头将李荞明眼睛蒙上,对其进行殴打,致使其身上有两处骨折,普华永再一次猛烈拳击后,致使李荞明撞墙倒地昏迷,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李荞明于2月12号死亡。法医鉴定的结论是,李荞明系多次钝性外力打击致严重颅脑损伤死亡。也就是说,这是一起在押犯罪嫌疑人,以“躲猫猫”为名,殴打,施暴,致使李荞明身亡的事件。

喝开水:河南鲁山县一男青年因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带走,3天后死于看守所,身上有多处伤痕,乳头被割。警方称其在提审时喝开水突然发病死亡

打酱油:广州电视台在街头随机采访市民,“请问你对艳照门有什么看法?对CGX等明星又有什么看法?”某男性受访者从容应答:“关我X事,我出来买酱油的„„”这句话在网络间迅速流传,各种PS和改编风靡一时。由此“酱油男”一词在网路成为笑谈,甚至派生出了酱油族等网络用语。

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一组写着 “贾君鹏,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 ”的图片帖子出现在网站上.然后迅速串红网络成为一时的网络流行语...没什么特殊含义.犀利哥:是指的一位街头乞丐,因为他放荡不羁、不伦不类的感觉以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潮流,给人们潮流视觉眼前一亮,被网友开始追捧,并加以“人肉搜索”。2010年2月24日媒体曝,一个很火的乞丐网贴突然在网络上走红,帖内叙述的是一个被网友誉为“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的乞丐。对犀利哥的经典描述是“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碴子,神乎奇迹的搭配,还有那杂乱的头发,都深深的迷住了我”。“犀利哥”在短短一周内红透网络,同时被纸媒、电视、网络等媒体大肆报道。其后引起了当地政府层的关注。“犀利哥”事件亦席卷台湾、日本、新加坡。

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引擎之所以以“人肉”命名,是因为它与百度、Google等利用机器搜索技术不同,它更多的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

据了解,人肉搜索的罪魁祸首是“猫扑网”,接近“百度知道”一类的提问回答网站。先是一人提问,然后八方回应,通过网络社区集合广大网民的力量,追查某些事情或人物的真相与隐私,并把这些细节曝光。人肉搜索中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人肉搜索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肉。

由于人肉搜索引擎聚集了各地的不同阶层、不同知识背景的人,人肉搜索引擎时刻显示着网民互动战争的浩瀚与壮阔。

《未来》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11届毕业典 亲爱的2011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在你们完成学业并走向未来的时刻,首先,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前两天,我看到你们歌之,唱之,舞之,蹈之,哭之,喊之,泼之,醉之。我知道,你们在以你们的方式迎接未来。

我知道你们高兴,激动。月初,总书记来到我们的校园,同学们在欢呼激动之后,又深情地畅想华中大的未来;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友、你们的娜姐刚刚在法网夺冠,那是我们共同的喜悦。高兴雀跃之余,你们可没忘记想到学校红土网球场的未来。

最近我参加了你们“畅想未来”的活动。我知道了你们中的陈超在中央电视台“主持”未来;刘乐在学校“导演”未来;有的同学准备到西部大企业的车间中“绘制”未来;有的将要到部队里去“保卫”国家的未来;还有的同学打算“创业”未来„。我突然有所感慨,华中大的教育开始变得生动起来、饱满起来!那生动和饱满将带给更多学子美好的未来,也将成就华中大的未来!

其实,过去的几年,你们一直在以不同的方式迎接未来。同学们在党旗领航下、在大别山的小道上、在“医疗下乡小组”的义诊中、在“黔途爱心团队”的跋涉中,迎接未来;你们在人文、科学精神与实践、华中大校友的讲坛中迎接你们的未来;在联创团队、海豚娱乐(安徽卫视粉丝网)团、读书汇等社团活动中迎接未来;在瑜珈山麓、森林公园,东湖畔、青年园,在小径里、石凳上,亭阁中、荷塘边,梧桐下、垂柳旁,腊梅中、桂香里,你与你的他(她)一起梦想着未来。

我看到你们通过记录过去而迎接未来。我看了时间先生导演的电影《华科的秘密》,看到了刚刚公映的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断弦》。我看到一个同学去九宫山“单骑走天下”的记录: “什么是绝望,是一次次有了希望时却发现只是错觉;什么是挑战,是在看不到希望和前路时依然的坚持;什么是勇气,是孤独挺进中旁人给你的一句‘加油’!” “人生总在颠簸中前行,其意义就是在面对困难险阻时不断去征服。”从你们记录的过去,我看到了华中大学子的未来。

我注意到你们迎接未来的感悟。你们中的一位同学说“走出大学,我们什么都不是了,不再是天之骄子,不再是象牙塔中高材生,我们只是一颗螺丝钉,需要用螺丝钉的精神去在社会中发挥作用。”还有的说“走向不平凡的第一步就是承认自己彻彻底底的凡人一个。会有焦虑,会有愤怒,会有伤感,有难以掩饰的胆怯,甚至是无法平息的嫉妒、令人作呕的虚荣以及毫无顾忌的贪婪。”说得真好!我为你们骄傲,你们成熟了,但是我还是想多几句关于你们未来的叮咛。

近年来,我有所感悟,教育一定要面向未来。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话:“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希望你们毕业之后,依然少年,依然要面向未来。为了你们自己,为了未来之国。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的未来一定与国家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家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还没有完全趟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那条河。未来,前面是否还有石头可摸?党和政府号召创新社会管理,我们如何能有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未来是否有你的一份责任?

同学们,请你们关注,科技的发展会给社会的未来、你们的未来带来何种变化。你们是否准备好了如何面对未来波澜壮阔的能源革命、不可思议的生命科学?还有似乎无止境的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或许,不久的未来,你们就可能得到物联网、云计算而致的享受,你们就可能尝试器官再生、个性化医疗的成功。这些技术可绝不是浮云,相反地,能够很好地运用它们、驾驭它们,你们或许真如“神马”,能驰骋在天际,遨游于云端。

同学们,你们一定希望拥有一个美好、幸福的未来。未来的美好和幸福在哪里?

要想有一个美好灿然的未来,先使自己的内心美丽起来。最近中国青年报详细报道了我们的校友、你们的学长占美丽执着地投身于垃圾处理的平凡事业。看看那平凡事业中的不平凡事迹吧,你们一定会感动。她内心的美丽和强大使她非常自信:“花开的时候,我最美丽!”

未来的幸福在内心的安宁,在自身的和谐。你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你就能守住内心的安宁。你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你不需要在别人面前说你爸是谁。未来你们可以在不断努力拼搏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自我,但切切不要偏执的自我实现。

未来的幸福在感恩和报答。成功既需要贵人的提携与相助,又需要众多普普通通人的烘托与帮衬,那都值得你感恩。懂得感恩,你一辈子或许有贵人相助;知道感恩,你未来的生活将充满阳光。至于你伟大的母亲,你更要感恩,更要报答。母亲的伟大不在于她有多大能耐,不在于她有多么完美,更不在于她有多么高贵。你们一定知道被网友称为“暴走妈妈”的、平凡的陈女士,咱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陈孝平教授和她一起创造了不平凡的奇迹。为了孩子,其实很多母亲都有可能做那样的事情。未来你赚了钱,常常寄点钱回去补贴父母,即使他们说有钱;未来你条件稍好的时候,把父母接过去享享清福,即使他们说不习惯;未来偶尔亲手做一点他们想吃的饭菜,即使他们说不用你做;更要常回去,量量他们的血压,看看是否有骨质疏松,即便他们说感觉还好。同学啊,感恩和报答可是你一辈子的为人之要。

同学们,看清未来不容易。未来是矛盾的,神奇的,难以言说的。

某些未来是很确定的。一方面意味着事物发展的规律终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意味着,你时时在不知不觉中确定你的未来,未来就在眼前的努力与拼搏中。

然而更多的时候,未来是不确定的,有时候甚至是那么不可思议。我年轻时也憧憬过未来能穿上白大褂,我还当过一个多月的赤脚医生,为乡亲的健康效力而感到兴奋的时刻还刚刚开始时,就被下岗了。后来差不多有机会走到医学院的门口时,我又被拒绝了。在失去理想中的未来时,我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未来。日后或许你们会逐渐明白,你很精细地设计自己的生涯、规划自己的未来,你是那么迷恋未来的某一目标,但很可能你迷恋的对象未来却不跟你玩。别难为你的未来。其实,你若真把自己的未来看得那么透彻,人生可能也不那么有意思了。华中大教给你大智慧,不教给你小聪明。

任何社会都存在好些令人不满意的事情。一方面需要人们有质疑批判精神,另一方面更需要建设精神。未来,倘若一切都令你看不惯,你只知道毫无顾忌地怀疑一切、批判一切,却不知道如何建设,那你很可能被边缘化。不要嘲笑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不要玩弄人们对未来希翼的真诚。人间的美好需要你们去建设,社会的互信需要你们去呵护。同学啊,华中大教给你质疑批判精神,不教给你犬儒主义。

未来是大度的。少数同学可能在茫然、疑惑、不解、甚至痛苦中沉思着未来。也许过去你过分消遣和娱乐过未来,你浪费了不少宝贵的光阴,今天方知往事不堪回首,你不知道未来路在何方。站起来,前行就有路。未来依然愿意迎接你,依然愿意把你拥入怀中。同学啊,华中大教给你雄起,不教给你趴下。

亲爱的同学们,关于未来的话太多。最后我还想叮咛一句,未来要说真话。你如果说真话,别人会倾听。你如果说假话,或许只有风会听。华中大教你对人说真话,不教你跟风说假话。

再见了,同学们!在未来,在远方!

《远方》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12届毕业典

亲爱的2012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在你们完成学业并将走向远方的时刻,首先,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过几天你们中的多数人将离开这里,将毅然地奔向理想的、艰苦的、未知的、人生的远方!

希望你们将来能走向事业的远方,我似乎看到你们的远方将是色彩斑斓的。深蓝的天空和海洋或许是你事业的远方;或许你从事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或许你从事先进制造,无论如何,你们都会把绿色带给远方;或许你穿着白大褂,生命就在你心中、在你手上;远方或是红色的。或许你是官员,希望你成为改革的弄潮儿,在不断革除时弊的过程中,或许你在远方有机会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为官可别忘了政治伦理,要懂得穷人,懂得草民。

你们事业的远方肯定和世界及国家的远方联系在一起,希望未来母校能够看到你们参与人类社会和国家重大发展进程的宏大叙事。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智能、生命等科学的飞速进展有可能把我们带向神秘的远方,有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追求超能、长生,人类在这条道路上还能走多远?最近几年,国际上经济颇为萧条的时刻,我们国家的发展依然强劲,国内外都有人谈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我们还能走多远?这些年,一方面人们觉得“民主是个好东西”,另一方面又懂得民主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民主和自由——在中国还能走多远?这些年,中央强调社会创新管理,我们距离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还有多远?这些年,中央强调对腐败“零容忍”,我们距离清廉的社会还有多远?

人生的远方,不完全在于你能够挣多少钱,有多大的权,成多大的名。你们之间的多数人未必能在钱、权、名方面走得多远,但你们却可以抵达心灵的远方。校友王争艳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她用善良抵达人生的远方。我们09届毕业生胡飞到达神农架苍茫的大山里资教,她的知识和汗水带来孩子们的微笑,孩子们的微笑使她到达心灵的远方。即便那些你都难以做到,你依然可以到达远方。你们03级的一位学长,在华为工作三年,存了几个小钱,然后就踏上了辞职环球之旅。一部脚踏车、一个背包、一顶帐篷,再配一把吉他。旅行“并不只是精彩瞬间的堆砌”,他在数千公里海岸线上的义工,和仰望星空的无数夜晚,那显然是人生的苦旅,但却是心灵的远方。同学们,你们是否思考过将要把什么带到远方?

你们要把人文情怀带到远方,那是一定不能少的,不管你为学、为商、为官。能如此,你们不枉在华中大几年所接受的文化素质教育。你们要把诚信带到远方,且不说学术、商务,即便娱乐、体育也不能没有诚信。正在进行的欧洲杯,在诡异莫测的小组赛最后一轮,还是体现了诚信与文明;你们要把互信带到远方,今天的中国社会太需要了!如果我们的社会对教育和医疗都不再有互信,中国又何以崛起于远方;希望你们把独立的人格带到远方。独立人格需要真实,需要正直,不要虚伪。你们的学姐李娜不就是一个很真的人吗?要挺起你们的脊梁!最后,我还想请你们带一点浪漫去远方,那就是喻园四季的四华。你们要像喻园春天的桃花,尽情地绽放,无须问到底为谁妆、为谁容,连春雨和东风都会知晓你们的热情和奔放;你们要像喻园夏日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你们要把喻园的桂花带到远方,像她那样不羡娇艳,不慕华贵,然而那浮动的暗香,却长久地沁人肺腑;你们也要把喻园冬天的腊梅带到远方,像她那样冷眼笑看,凌霜傲雪,香韵却自苦寒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何以致远?

不要忘了,读书致远。尽管你们已经读过很多书,读书却是一辈子的事,阅读会给你智慧与精神,给你到远方的方向与方法;请记住宁静致远,浮躁不会把你带至远方,不要为眼前的名和利而耗尽你终生的利益;要知道“知止”可以致远,尤其走得很快的时候,稍微歇一歇,想一想,你会走得更远;你们要善于与他人协力,携手共进而更容易致远,神九的三位宇航员若不齐心协力,何以到达远方的天宫?

同学们,要想到达远方,还需要注意什么?

请注意,千万别在错误的方向走得太远。别在精明的方向走得太远,切莫以为别人都是傻子;别在抱怨的方向走得太远,多想想如何建设;别在仇恨的方向走得太远,人不能生活在仇恨之中;别在功利和俗气的方向走得太远,千万别嘲笑老一辈的执着和爱;别在自以为是的方向走得太远,而错把理想和情操当成天真;千万要注意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尤其当你作为一名领导者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曾经在文革的路上走得太远,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所幸今天我们的国家和党中央没让某些人走得更远。

请注意,记住为什么而出发。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总不能为了科技而科技,以致于忘记了对科技目的的人文拷问;总不能为了利润而利润,以致于忘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总不能为了国家的发展而发展,以致于忘记了发展的根本与要义;总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以致于忘记了本应遵循的原则和前进的方向。

也请注意,同学们,到远方的路上,也不必走得太快。印第安人知道,不要跑得太快,要让灵魂跟上。今天的时代似乎在拷问我们,可不可以在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道路上慢下来,让精神回归?

也不必太刻意追求,一定要走多远。常常仰望星空,那就足够远了!

李培根校长离任演讲 第3篇

华中科技大学

《大学》:李校长, 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您认为应该怎么理解这个“中心地位”?

李培根校长 (以下简称李校长) :“中心地位”就是说人才培养应该是大学里最根本的问题。尽管很多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研究, 但是, 与研究院所的研究不同的是, 大学里的研究本质上也是为了培养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人才培养在大学里应该有它根本的地位。

当然, 坦率地讲, 虽然任何一所大学校长都会承认人才培养很重要, 但在实际工作中, 不同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大学》:那研究型大学是否应该以研究生教育为主, 着重培养研究型人才呢?

李校长:我们必须承认, 谈到大学教育, 最重要的还是本科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就明确提出“一流教学, 一流本科”的思路, 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关注本科生教育而不注重研究生教育。但我认为, 即使是研究型大学也必须高度重视本科教育。

首先, 大学里最重要的教育应该是本科教育, 这是从本科教育在一所大学里的地位所决定的。虽说研究生也在大学接受教育, 但是毕竟过了大学本科这个阶段后, 研究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都更强了, 他们在本质上是靠自己学习, 是在研究工作中学习。同时, 从学生个体的层面来讲, 他可以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可以一直这样念下去, 但在整个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 最关键的恐怕还是本科教育。但是, 当前有很多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却对本科教育教学重视不够。

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我就专门把本科教育拎出来特别强调一下, 意思是说, 虽然我们是一所研究型大学, 但是千万不能忘了本科教育在学校的地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学校, 本科教育都是大学教育里非常重要的内容。

《大学》:您认为, 我国大学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李校长:长期以来, 我们的大学教育, 尤其是本科教育, 还是按照一个大批量生产的模式那样做, 这是有问题的。大学应该怎样真正地去启迪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花大力气去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在中国大学里,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谈教育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 然而, 我们的这种改革, 没有从最本质的东西上探究到底应该怎么去改革, 而是总停留在课程内容的增删、学时的增减、实践环节的修补等层面上, 这些有没有必要?有必要, 也是需要的, 但是它们都没有触及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其实, 现在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 我们没有真正地面向“人”。我提过这么一个观点, 就是说, 虽然我们也讲“以人为本”, 但是我们的教育甚至没有真正地对学生开放。

可以说, 我们的学生, 都是被动地在教师制定的框架中间学习,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从教育改革的语境看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一文中谈得比较深。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谈教育改革的时候, 我们很多教师、教育管理者, 大家都是在一个过分“有我”的语境里谈论教育改革。如果我们的教育真正地面向“人”, 真正地去面向“学生”, 真正地“以人为本”, 就不能够在一个过分的、只是“有我”的语境中。我们把被教育者给忽略了。当然了, 也并不是绝对的忽略, 但是至少他自觉不自觉地是在一个过分“有我”的语境里去谈教育改革的问题, 而学生是完全被动的。

我们有一个校友曾说过一句很朴实的话, 她说“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他/她自己”,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其实我们恰恰就是在这些很本质的问题上迷失了方向。很多教育改革就是局限于那些很琐细的东西, 所以我就讲, 那种改革实际上是失去灵魂的改革, 那是不够的。

《大学》:怎样才能比较好地解决大学教育中“不见人”的问题呢?

李校长:我现在对教育的一个很根本性的思考就是到底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什么, 我们本应该清楚这一目的, 但是我们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实用马克思的话讲, 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有一段话,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个话讲的太好了。毛泽东也讲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要有一个过程。”“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是在一个长期认识过程中逐步地完成的。”马克思、毛泽东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教育讲的这些话, 但是我认为这些观点应该对教育有所启示。如果不让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话, 我们的大学拿什么去引领社会?

为此, 大学的人才培养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工作。无论是实现“一流本科、一流教学”, 还是实施其他的人才培养改革, 都要从学生这个根基上来认识高等教育, 并努力引导、引领学生使其成为既有益于社会又最适合他自身的“自己”。

“以学生为中心”, 是真正从根基上认识高等教育, 是从人的存在、生命的意义之根基上认识教育, 也是真正从学生“成人”的目的而非仅仅从学生“成人”的手段上认识大学教育。既然以学生为中心, 就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而是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就是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启迪学生的心灵, 开启学生的潜能,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由独立之精神。作为教育改革之魂的人本思想应该体现在教育改革的全方位、全过程当中, 更要体现在教育者身上。这样的教育要求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常常“无我”地、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育活动, 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真正的爱。

《大学》:“以学生为中心”可以说是大学永恒的、本质的、发展的命题。但是, 对于一所拥有几万名本科生规模的大学, 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让每个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似乎过于理想, 其实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李校长:当然, 我也知道, 我现在思考和提倡的一些东西, 也许都还只是一种理念或理想, 要做到还是很难的, 但我们还是在尽力营造实现的环境和氛围。

尽管有人可能会批评, 说“这不现实, 也没用”。的确, 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很难那么好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但是我觉得说总比不说好, 意识到理想实现的必要性总比没有意识到好。只要我们逐步推动, 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有这样的意识, 总会出现变化, 总会产生效果。理想目标的实现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我们学校目前离这样的目标和要求也还差得很远。但是, 我认为至少需要有人这么想, 然后有人这么做、这么走。

《大学》:在这条坚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道路上, 您认为研究型大学应如何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呢?

李校长:大学最根本的是人才培养, 但在具体抓工作的时候, 的确会比较难把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平衡。我认为, 教学和科研工作就好像自行车的两个轮子, 教学是后轮, 科研就是前轮。后轮是承载重心的, 非常重要, 而前轮呢, 它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了这个大学前进的方向。我们很多学校都讲大学要“求是”, 大学的科研就是“求是”的部分表现, 一所大学如果没有科研, 就很难在“求是”和“引领社会进步”方面做得很好。

因此, 自行车的两个轮子到底哪个最重要?从抓工作的角度来讲, 很难讲谁更重要, 我认为它们都重要, 只是各有各的重要性。而社会服务往往是通过研究来实现的, 因为只有有了一些研究, 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 大学才能进行社会服务。另外, 大学的科研本身也与教学、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社会服务也同样可以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大学》:那您如何看待一些大学教师, 包括教授不重视教学的现象?例如, 把自己的本科生课程让研究生去教, 以至于有的本科生到了学期结束都没见过“名义”上的任课老师。

李校长:大学里是有这种情况, 但我们学校很少。华中科技大学很多年一直在防止和遏制这种现象出现。例如, 我们学校规定, 教师在评职称时, 如果没有完成基本教学任务, 就不能升副教授、教授等。更重要的是, 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去看这个现象或问题。

第一, 这种现象不是中国独有。美国大学也存在对教学不是太重视的现象, 包括一些名校, 而且很普遍。像美国很多名校的研究生就有助教和助研的岗位, 即所谓TA和RA。助教就是去给本科生上课, 有的老师就是只挂个名字, 一门课基本不去上。完全由研究生给本科生上课, 这在美国是普遍的。我在美国念研究生时也修过两三门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可以修的那类课, 就碰到过由研究生助教讲课的情况。在美国, 体现教授水准的还是学术成就, 而学术成就是通过科研体现的, 学术成就并不表明教授对教学有什么研究。所以既然教授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学术研究上了, 那么他对亲自教学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忽略, 这是很自然的。

所以, 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为什么美国的名校可以这样做, 而少有人质疑, 但在中国就成了一个问题呢?我认为, 他们的教授虽然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上了, 但是他们对教学的重视程度还是比中国的某些教授要好, 就是说对教学还没有漠视到那个程度, 他可能还是很关心这门课主要讲些什么内容, 即使助教去上课, 也要给他们交待得比较清楚, 而且学校一般会对助教进行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上的培训。而我们的问题在于, 一些教师的心思完全没在教学上, 对教学太不重视, 这的确有问题。

第二, 科研在今天仍然是大学评价中的重要和显要的内容。由于体现学校学术水准的还是科研, 所以, 大学的管理者似乎也在默认与容忍这种情况, 因为在他们心中, 这些教授都是很“牛”的, 越是“牛”的教授越忙, 能亲自给本科生上课实在太难了。

第三, 我们要看到另外一点, 就是中国和国外对教育的认识可能会有差异, 我们中国教师讲课时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在美国大学里, 教师则很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说, 重要的不是这个老师讲得好不好, 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和学习。其实, 美国的一些课, 在我们看起来, 好像比我们这里浅的多, 但它的面却比较宽。而且,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 有很多东西要学生自己去学习, 所以美国学生的独立性比我们要好。我估计这也是美国出现前面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

《大学》: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引导和确保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进而打造一流教学?

李校长:我们经常讲, 少数人靠觉悟, 多数人靠政策。其实我们学校里也有好几个老师堪称典型, 就是说不管你的政策是什么样, 他始终是那么热爱学生。但这毕竟是少数, 对于多数人, 我们还是要靠政策使大家重视教学。从政策方面来看, 主要就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职称, “帽子”, 戴着就漂亮;另外一个就是待遇。但我最想表达的是, 无论怎样, 教师对教育要有一点敬畏感。

我建议一方面要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 另外一方面要严格限制工资外的收入, 促使教师收入“工资”化, 而不是多元化, 教师现在的收入太多元了。

《大学》:这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提法。作为校长, 难道您不想让教师收入更多一些吗?

李校长:收入更多并不需要收入多元化, 收入多元化也未必会使收入更多。我想说, 要想促使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 需要首先促使教师收入工资化。

教师收入太过多元化, 这的确就是现在制约我们大学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试想, 当收入多元化之后, 教师肯定会更多去想要用什么手段才能使“口袋”更鼓一点。教师也可以重视教学, 因为教学的课时也和钱挂钩, 但他教学的时候, 可能就会更多想到怎么使自己的钱增加一点, 至于怎么使教学的效果更好、怎样更关注学生、怎样以生为本, 这些可能就想得不那么多了。研究上也一样, 教师现在的收入也和研究有一定的关联, 因此有的教师也在想怎么申请研究课题使收入增加, 这样一来, 他的研究就可能是功利驱动的, 而不是兴趣驱动的。在现有的一些政策和环境里, 大多数人是很现实的, 会把眼光盯在收入和待遇上。

如果说教师的收入就是工资, 像国外教师年薪基本上都是固定的, 那么教师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研究和教学上。而我们现在呢, 也不能说教师完全没有把心思放在这上面, 但他们很难把很多的精力用在教育上, 用在对学生的关注上。收入多元化的状况, 极大地分散了教师的时间与精力。

《大学》:那就是说, 对于大多数人, 最好是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来促使教师重视教学?可是工资待遇怎么算是高, 这些钱又从哪里来?

李校长:这是教育界一个很实在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学校解决不了的。所以我就建议国家出面来解决, 一方面要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另外一方面要严格限制收入来源多样化。

当然, 要求政府现在单独给教师提高工资肯定有障碍, 因为还有工人、农民等都需要提高工资。其实, 只要给学校一些自主权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不需要额外增加国家的负担。比如, 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大幅增加了对科研的投入, 如果能够放开单位提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现在的情况是, 学校可以从科研经费中提管理费, 但不能超过5%, 像美国基本上都是学校提成40%以上。

我提这个建议不是说, 国家给了一百万我就真的把四十多万给研究者个人。我是说, 学校提成后, 对教师实行年薪制。学校提成的30%或者40%, 这里有一部分钱实际上是再投入到教师身上, 但它不是跟教师的科研课题直接挂钩, 而是由学校对教师的工作做全面的统筹之后, 投放到教师的年薪上去。

这样一来, 一方面, 国家宏观上拿出的钱一点都没有变, 但对学校来讲, 我们每年争取的十几个亿的科研经费, 哪怕只提30%, 学校一下子就可以多出一大笔钱来, 就可以将这部分钱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另一方面, 这也有助于解决前面提到的问题, 如教师就不会拼命希望自己的课时多一点而不论教学质量, 或者希望到处去弄一些课题而不管课题是怎么做的, 等等。

《大学》:假如有两位老师来应聘, 一位科研能力特别强, 但在教学中的表现弱一点, 另外一位科研成果不多但是教学水平很高, 如果让您选择一个, 你会选哪位?

李校长:仅仅这样说还很难选择。我们学校有那么几个老师, 他们真的是从内心深处对学生有一种大爱, 他们为学生做了很多事而不计任何报酬。例如, 我们外语系有位年轻的老师, 特别受学生喜爱, 她为学生做的很多事都是不计工作量的, 比如, 她经常到英语角帮学生练习口语, 这完全是义务的。她的学生包括已经毕业的和还在校的学生, 都特别喜爱她。

我想, 假如你说的那位应聘者像这位老师一样, 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态度好, 讲课效果好, 不仅是有讲课技巧, 而且还具有一种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 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 那我真的宁愿选这个教学能力强的教师。

《大学》:您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类型有定位吗?比如说, 是要培养学术型的本科生还是培养应用型的本科生?

李校长:我们学校里没有严格的区分, 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 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发展, 实际上是让学生有一个自然的发展。

当然, 不同类型的高校区别很大, 有的学校就是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应用型的工作, 这是国家所需要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 其中有一部分以后会走上研究道路, 这也是国家所需要的,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后可能会从事应用性的工作。但即使从事应用性的工作, 我们还是希望毕业生能够处在比较高的层次上。因为他在我们这个学校有比较好的基础, 与完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相比, 后劲应该会足一些。

有些学校一开始就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之后到车间去很快就能处理实际问题, 从短期来讲, 他可能比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还强一点。但是从长远来讲, 至少平均来讲, 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即便从事应用性工作, 也应该有比较足的后劲。

《大学》:您提到的“后劲足”主要的指向是什么?是您一直强调的“宏思维”吗?

李校长:还不完全一样。我讲的“宏思维”, 是从高标准对学生的一个要求。我还没有在全校的学生中间去讲, 这还主要是对启明学院学生的一个要求。我希望好的学生的思维、视野开阔一点、宏大一点, 如果我们的学生只是局限于小的、专业上、技术上的问题, 那么这对他未来的成长可能是不利的。我很佩服比尔·盖茨, 他就强调说, 大学生要关注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尽管这些重大问题不是大学生现在就能够解决的, 甚至也不是大学能够解决的, 但还是应该去关注。有没有这个视野, 平常有没有这方面的思维的积累, 以后的成长大不一样, 这个应该很清楚。所以我是希望在学校里, 尤其是我们那些条件好、基础好一些的学生, 他们更应该要有这方面的能力。

《大学》:据悉, 目前国内许多大学都成立了类似启明学院这样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学院, 您认为应如何处理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与培养“少数”拔尖人才之间的关系?

李校长:我在学校里也听到过这方面的质疑, 也有学生跟我提出来, 意思好像是这有违教育公平。我说过要挖掘所有学生的潜力, 但是我们也要承认不同学生的基础和学生个体之间本来就是不一样的。既然要挖掘他的潜力, 假如不因材施教, 而是按照最低的标准去要求他, 那显然是有问题的。

一方面, 我们要重视对拔尖学生的培养, 因为如果对所有学生都采取一种培养方式, 那就没有做到因人而宜, 就会产生另外一种教育不公平。但另一方面, 也不要只重视拔尖学生的培养。我们提倡一流的教学, 并不是说好的老师只给一流的学生上课, 他们一样给普通学生上课。启明学院的学生基础比较好, 学有余力, 所以学校为他们开设了一些额外的课, 对他们也有更高的要求。我一直认为, 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不能局限于优秀学生, 不能局限于重点大学, 创新教育不能只是“奢侈品”, 也不能只限于科技, 创新意识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是需要的。

《大学》:那么, 大学应如何来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李校长:一所学校的质量如何, 最根本的因素是其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既如此, 就应该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因此, 我们特别要关注本科生教育, 尤其要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本科生教育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很多, 一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再设计。科技本身的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都需要人们调整专业及课程的内容。二是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所需要的教育方面的举措和手段, 如增加教材的启发性, 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等。三是对社会和业界的开放。一方面增加学生与社会和业界接触的机会, 使学生在其中有可能更好地认识社会、业界的需求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让社会和业界的需求反映到教育环节中, 甚至让业界人士走上大学的课程讲堂。四是如何培育好学生自我教育和主动学习的环境, 包括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某些其它学科的知识, 在课外与其他学科学生讨论与交流。五是如何把更多的研究资源用于本科生的教育等。

《大学》:您认为应该怎样来认定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李校长:就是看学生最后的成绩, 也就是看学生在社会上的总体表现。总体表现当然是一个很虚的概念。但是, 大家还是能够感觉到, 清华的学生, 北大的学生, 确实都还是不一样。人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一所大学的声誉之根本体现是什么?一所学校争取了多少科研经费、取得了多少研究成果、发表了多少文章以及有多少重点学科都是不容易为人们所记住的, 即使对于圈内人士亦如此, 更别说是普通的老百姓。一所大学留给世人的声誉之根本乃在于她的“人”, 在于她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 以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比如, 大家都说清华的毕业生很“牛”, 如果他们在学术圈子里“牛”, 在企业里也“牛”, 在政府部门也“牛”, 如果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在哪里都很“牛”, 这就是对这所学校的真正肯定!这就是学生在社会上的总体表现。

《大学》:就是说大学要通过自己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发挥影响力, 引领社会的发展?您如何看待大学的引领作用?

李校长:是的。大学不应只是服务社会, 还应该引领社会发展。当然, 也可以把“引领”看成是更好的社会服务, 走在最前面的服务。像我们这样一个大的国家, 大学在其社会进步中应该扮演着很特殊的角色。有人提过“先有哈佛后有美国”的说法, 且不论这个说法是否很严谨, 我觉得哈佛大学对社会的引领作用还是很强的, 而这恰恰是咱们中国大学很欠缺的。

未来中国要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其一流大学一定要具有“引领”功能。应该说, 现在中国大学已经在科技方面发挥了一些引领作用, 但是大学对社会的引领作用不应局限于科学与技术方面, 还应体现在其他社会进步方面, 例如, 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引领, 包括政治上面的引领、社会文化的引领等。

今后的二三十年, 将是中国迅速崛起的二三十年, 是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时代, 也是中国更深融入世界的年代, 甚至是中国未来逐步引领世界的年代。今后二三十年内, 中国势必出现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 中国大学更多地肩负着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责任。而未来, 那些一流大学理所当然地肩负着引领中华崛起的历史责任。我希望华中科技大学未来能够在“引领”这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大学的引领作用在无形当中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这一点很重要。实际上, 说到底这还不仅是在纯粹某件事情上的引领, 它还是对培养的人的引领, 在这样的引领氛围中学生会知道要去做什么。试想, 如果我们所有的学生都只知道“听话就行了”, 那我们这个民族还能算是一个创新的民族吗?如果我们这个民族、我们的学生, 时时刻刻想到我们要去改变什么, 那就很不一样。而这个不同的思维方式, 是我们培养出来的, 大学不同的精神文化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然后再由这些人一代一代地影响下去。这样一来, 我想, 总有一天, 中国的大学, 特别是中国的一流大学, 在社会上的引领作用肯定会越来越强, 惟其如此, 中国才能够真正地崛起。

《大学》:不同大学发挥的引领作用肯定有所不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对高等教育要分类管理、分类办学, 您如何看待对高校分类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 政府和高校各自应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

李校长:关于高校分类, 民间怎么分类都没关系, 但是, 官方不需要这样分类, 学校自己去定位自己, 那是学校自己的事情。咱们国家是政府少一点管理就好了, 我们的问题恰恰是在于政府管太多了。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校, 我认为政府部门都不需要去管理太多。

政府和高校要做的事有很多, 从大的方面来讲, 包括领导机制的转型。就领导机制而言, 现在大学里基本上没有自主权。我认为, 在保证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 对大学的领导方式或形式应该要逐步放开。说到转型, 这就说到比较敏感的话题, 就是行政化的问题, 我认为目前行政化的问题最主要的不是大学内部的行政化, 而是政府。咱们说的比较直白一点, 大学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是“被行政化”。当然, 大学的“被行政化”,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内部, 使大学内部行政化, 这是相互关联的。我认为, 要解决大学的行政化问题, 首先是要解决大学的“被行政化”, 但这还需要时间。

《大学》: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李培根校长离任演讲 第4篇

你们好!

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请相信我,日后你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瑜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雨”,今天或许让你觉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 闷。日后,你会觉得如果 没有梧桐之“雨”,瑜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盖,华中大似乎缺少前辈的庇荫,更少了历史的沉积。你们一定还记得,学校的排名下降使你们生气,未来或 许你会觉得“不为排名所累”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 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 乐,还是哥的寂寞?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寻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 人成绩;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的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 医院的选址 1

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 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都是小青年。我记得“吉丫头”,那么平凡,却格外美丽;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 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同样是可爱的孩子。我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频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 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 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 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您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您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您们的父母为您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您们的懊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您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您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您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

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面貌,也许是您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您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您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多么朴实精辟!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您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您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您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您们的脊梁,挺起您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李培根校长离任演讲 第5篇

摘要:本文通过李培根校长在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分析其演讲的语言艺术。全文将通过三个方面写,一是其发音艺术,令人愉悦的声音才会激起听众的兴趣,继而发现其演讲的精华所在;二是其修辞语言艺术,通篇运用排比、押韵的手法,使得全文和谐优美;三是其语言风格,幽默、真诚、去行政化的语言风格,能在心灵上更接近学生,引得共鸣,成为演讲典范。

关键词:李培根;演讲;语言艺术

2010年6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的临别讲演打动了毕业生的心,众多学子潸然泪下。在这篇以“记忆”为主题16分钟的讲话中,他一连为学子们念出了67个“记忆”,几乎所有学生关注的热点都被提及。其间,学生们自发鼓掌达24次,“根叔”的讲话数次被打断。有学生激动地说:“我们的世界,他都懂!”全场7700余名学子更是一起高喊“根叔,根叔!”李校长2000余字的演讲稿感情真挚,亲切生动,迎合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生活方式,读完之后,让每个学生心里都渴望拥有一个“根叔”。此次演讲显然是成功的,下面我将从三方面具体分析一下李校长演讲的语言艺术。

一、发音艺术

讲究音色。李校长真实自然、圆润清亮的嗓音,天生有一种魅力,不但使人愉悦,而且能升华人的灵魂,改善人的心情。而且他注意处理重音,在语法、逻辑、感情重音上都把握的很好。控制音量恰当,音量大小变化自然、流畅、恰当、适度。能把握停顿,驾驭节奏,语调高低起伏,是听众感受到了他的真情实感,这样的语言才有生命力。

二、修辞语言艺术

(一)运用排比

李校长在演讲中围绕“记忆”这个主题,带领同学们回忆一个个曾经经历过的无限留恋的场景中去,同时通篇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整篇演讲气势磅礴、激情四溢。

李校长在谈到四年大学的特殊记忆时,他这样说道:“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情景历历;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同学们,华中大校园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你们记忆。”

李校长不仅了解社会,也很了解学生生活,排比的句子能写得那么动人,引人共鸣,就源于此。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可以达到一种增强语势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能调动全场气氛。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通篇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渲染全场的氛围。而且都以“记得”引领话语,带着同学们回首四年来的一幕幕真实场景,使得全场同学跟着他的思绪飞奔到过去,从背着行囊刚进校的一刹那慢慢又感受一遍四年大学的酸甜。由于讲的都是真实存在于学生身上的事,因此也更能得到共鸣。

(二)运用押韵

“记忆”主题之下,很多句子都押i 韵,读起来有韵律之美。

如第一段中说的:“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

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还有一个G2的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其实,第一段只是一小部分,事实上从第一段的第一、华丽、显示、武器、整齐、威力、神奇、崛起、惊异、无礼、蔑视、刚毅、合力、哭泣、洗礼、喘息、道理„„到最后的行李、原理、显示,措手不及、没关系、随意、无济于事、现实、真谛,再回到记忆,全都一脉贯通。运用押韵的修辞,使得全文有一种韵律之美,听起来节奏和谐优美,抑扬顿挫,更加增强了演讲时的感染力。

三、语言风格

(一)幽默

一名校长,能够以一次“毕业讲话”穿透这么多青年人的心,引起很多人思想与情感的共鸣,个中奥妙值得研究。其演说词魅力有一部分应该归因于“毕业讲话串热词”。在2000余字的演讲词中,李校长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蜗居”、“蚁族”、“被就业”、“被坚强”„„都出现在李校长的演讲中。

其中,“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更是引来了全场的爆笑,时下最流行的事件与新词新语,他都能信手拈来,或用于打动人,或用于教导人,把语重心长的话说得如此时尚,让听众——那些青年学生兴味盎然,这让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一校之长也是可以如此幽默的,他原来也知道现在的流行时尚。瞬间,校长的形象变得和蔼可亲了许多。

该校能源学院鲍永杰也说:“没想到校长会这么亲切。”北京理工大学78岁

退休教授杨宗基,昨日专程参加了孙子杨奕的毕业典礼。他认为,李培根校长的演讲很实在,讲到了学生们的心里。邵宇平1个月前因踢“毕业杯”足球赛造成右腿骨折。当天,他拄着拐杖参加了毕业典礼。他说:“‘根叔’讲的很贴近我们,没有官腔,很多都是我们经历过的事情。”

(二)真诚

“根叔”的这篇讲稿是在回国的飞机上自己写的,没有套话,空话,假话,大话。不掩饰,不做作,不哗众取宠,完全见诸一位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真诚与热情。“校长要用心讲话。”李培根告诉记者,“如果演讲稿由其他人代劳,文采可能会比我好,但不能代表我与学生的讲话。”

“根叔”的一丝不苟在这件事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是实实在在想对学生说话。

“根叔”演讲的精华之处在于他将某些感情因素用最普通的语言进行了表达,而这种表达就像父母的忠言一样,尽管很多人并不会按照他的话去做,但至少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忠告,一种嘱托,一种寄托了学校期望的叮嘱。某种程度上说,毕业典礼因为“根叔”的一番话,而产生了极大的感情色彩,而这种感情会让毕业生们感受到大学不过是人生的一个中转站,接下来的人生挑战会更激烈。这样的毕业典礼才是毕业生真正需要的大学最后一课。

我被这朴实而亲切的语言感动了。大学是学知识、育人的地方,特别是塑造青年人的灵魂,培养有头脑、有文化的青年人的地方。而育人就是要用真情、善意、美的境界来育人,当然要讲真话,用真情,才能名副其实地为人示范,培养新人。

这应该令所有的从事教育的人,从事政治工作的人,甚至应该让所有为官的人都认真读一读,从中受到这样的启发,即怎样在你的听众的心里,留下穿透人心的份量。

(三)“脱官僚化”和“去行政化”

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表现在“师道尊严”上,老师始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则学会了“遵从”。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教学关系日益暴露其

弊端,难以适应新教育形势的发展。于是,一种新型的“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应运而生,老师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主动走进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学生对老师也从敬畏向亲近转变,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真谛。

“根叔”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巨匠、学术权威,不再是面孔威严、不苟言笑的引领者,不再是一身官衔、孤傲清高的管理者,他已经走下神坛,给学生带来热血沸腾的青春思考、敢说敢做的大胆作为以及民主开明、平易近人的精神感染。高校给予学生的不应仅仅是一个毕业文凭,而更应该有的是公民责任、人文精神的熏陶。

“根叔”的演讲摒弃了以往的行政化视角,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校长致辞规范,体现了大学校长的平民视角与人文关怀。演讲结束之际,学生齐喊“根叔”则升华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早在2009年9月份,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就已登录BBS与2000多名学子交流,他的话语折射了他的平易近人,在网上大家亲切地称其为“根叔”。而“根叔”的呼声正式响彻全国还是在2010届毕业典礼之际。可以说,“根叔”的演讲是毕业典礼致辞的典范,是脱官僚化和去行政化的典范。

对于“根叔”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是开了一种大学管理思想的新风。应该让更多的校长脱掉行政官袍、生冷面孔,而给予学生和教师更多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发自内心的精神牵挂以及真诚率真的言行举止。

四、总结

上一篇:公众无偿献血知识竞赛试题范文下一篇:四年级我和谁过一天话题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