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

2024-06-23

对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精选7篇)

对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 第1篇

对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

【摘要】对于青少年跳远运动员的训练而言,助跑技术与节奏水平是影响跳远成绩的一个关键问题,助跑节奏合理,步长适宜,踏板准确,就能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潜能;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法对青少年运动员跳远助跑节奏训练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进而探析影响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因素,为准确的踏板和快速有力的起跳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跳远助跑节奏 助跑训练前言

青少年时期加强培养运动员正确的助跑技术与稳定的助跑节奏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他的重要性决不亚于掌握正确的起跳技术。另外,青少年时期神经系统的灵活性高,大脑皮层兴奋性占优势,身体在结构和技能上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具备掌握正确的助跑技术与节奏的良好条件。我们应充分利用青少年这一优势,不失时机的抓好速度、节奏训练、打好基础,这对将来的训练和创造优异成绩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训练方法

2.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结果与分析

3.1 影响跳远助跑节奏的因素

3.1.1 助跑的起动方式

助跑的起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静止状态开始,一般采用两腿微曲、两足左右平行站立的“半蹲式”,或两腿前后分立的“站立式”起动方式。另一种是走几步或走跳步结合踩上第一标志点,行进间开始的起动。

3.1.2 助跑的加速方式

助跑的加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积极加速,一种是逐渐加速。积极加速方式是从助跑一开始就跑的很积极。步频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这种加速方式能较早的摆脱静止状态,并获得较高的助跑速度。逐渐加速方式一般是在加大步长或保持步长的基础上提高步频。这种加速时间较长,加速过程比较均匀平稳。

3.1.3 助跑的距离和步数

跳远助跑距离的长短,应以保证助跑任务的顺利完成为依据一般来说,运动员的加速能力和加速方式是决定助跑距离长短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讲,30米和100米站立式起跑的成绩,可作为确定运动员助跑距离和步数的参考指标(见表1)。助跑节奏的练习的几种方法

4.1根据青少年运动员本人的特点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助跑起动方式和加速方式,反复做30-40米的起动加速跑;起动方式和加速方式,一经确定就不容易改变,形成一种动力定型的概念。

4.2 培养运动员的节奏能力的练习

4.2.1 徒手培养运动员节奏能力练习

(1)利用语言强化训练法,运动员直跑进时,教练可用“嗒―嗒―塔…”声响,或喊数的方法加深运动员对节奏能力的练习。

(2)采用击掌法,加深运动员对节奏能力的练习。

(3)运动员自数起跳脚落点的步数,加深对节奏能力的练习。

(4)让运动员多采用前20米高抬腿大步幅,后20米逐渐过渡快步频的节奏训练。

(5)练习助跑节奏时,要反复强调助跑的节奏。

4.2.2 利用器械培养运动员的专项节奏能力练习

(1)将全程助跑的每一步距离测量出来,然后在每一步之间设立标记,并在有标记的情况下,反复强化肌肉感觉,培养运动员的节奏感。

(2)在练习过程中,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步频,可将助跑标记的间距缩短,为了增加步长,也可以将标记的间距加长。

(3)利用跨栏跑进行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节奏感及步幅和步频感,栏高以中、低栏为宜,栏距根据运动员的水平而定。

(4)利用短木块定点的节奏跑,发展运动员快步频节奏的能力。

(5)用实心球定点的节奏跑,发展运动员高抬大腿,掌握节奏的能力。

(6)利用实心球和短木块结合的定点节奏跑,发展运动员由慢到快的节奏能力。

(7)在3 °---5°的坡度进行30---40米的下坡跑或助跑起跳练习,在顺风的情况下,利用向前的惯性或借助于顺风的推动力练习起跳,来提高运动员的快节奏能力。

(8)利用带起跳板的器械的半程助跑,进行最后助跑段的节奏接起跳练习。

4.2.3 全程助跑练习

(1)跑道上的全程助跑练习,并用记时的方法,使运动员掌握好节奏。

(2)在跳远助跑道上,将起跳板用物品遮盖,然后让学生按记忆中的加速跑节奏进行助跑,跑进沙坑,不起跳。反复多次,建立空间节奏感。

(3)跑道上的平衡助跑节奏练习接起跳。

(4)全程助跑练习。结论

5.1 助跑的起动方式分为“站立式”和“行进间”两种;加速方式分为“积极加速”和“逐渐加速”两种。

5.2 助跑的距离和步数可以以30米和100米站立式起跑的成绩作为参考依据;助跑的距离大多以30-40米,步数大多以18-24步;因此在平时的训练时多做30-40米的全力加速跑。

5.3 提出助跑节奏的训练方法分为徒手的和利用器械的两种;要根据运动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训练,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陆.三固定训练法与提高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准确性的探索.[J]南京体育学报.2013(2)

[2]李鸿江.《跳远----田径教学训练实习丛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4月

[3]李龙红.青少年跳远训练中如何培养正确的助跑节奏.[J]少年体育训练.2015(4)

对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 第2篇

助跑的节奏是由步幅的大小和步频快慢两者构成的。跳远中的助跑与踏板技术是跳远训练主要解决的问题, 正确的助跑节奏应是加速均匀一致。现代跳远运动在强调快速助跑的同时, 更注重助跑节奏和踏板起跳的准确性。因而应在青少年时期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助跑技术与稳定的助跑节奏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探讨运动员专门性节奏训练, 旨在提高青少年跳远运动员助跑的节奏和起跳的准确性。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网络信息获得与本研究相关资料和理论依据。

(2) 分析法。

对实验结果进行诸方面分析。

(3) 实验法。

强化自然适宜步幅的训练方法。

三、研究方法

1. 选择实验对象。

以体院跳远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10人 (男生6人, 女生4人) , 对照组10人 (男生6人, 女生4人) 。

2. 实验检测。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员进行可比性检测, 测试内容为年龄、身高、体重、腿长、跟腱长、坐高、立定三级跳远、100米、深蹲、抓举、高翻、协调性、跳远成绩。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检测数据统计分析, 没有明显差异为可比实验样本。

3. 实验实施安排。

教练员:锦标体育俱乐部两名高职跳远教练。实验时间:2011年1月3日至4月3日, 实验地点:俱乐部体育场。实验器材:海绵砖 (长:30cm宽:10cm) 及相关器材。

4. 实验对象素质指标采集。

(1) 测量身高用电子身高测量仪。

(2) 测量体重用电子称。

(3) 立定三级跳, 每人跳三次, 取最好成绩。

(4) 用秒表对20名运动员进行100米测试, 每人两次, 取最佳成绩。

(5) 深蹲、抓举、高翻力量的测试初始重量 (深蹲:男70kg, 女50kg;抓举:男30kg, 女20kg;高翻:男40kg, 女30kg。) 以每加5公斤一组的重量进行测试。

(6) 节奏的评分由资深跳远教练评分。

(7) 跳远成绩每人6次试跳。取最好成绩。

5. 实验方案的实施。

强化自然适宜步幅的训练方法:

(1) 在跳远助跑道上开始阶段横放3~4个海绵砖, 运动员按照固定距离进行助跑, 距离定为1.2m、1.5m、1.8m。运动员找出适合自己的助跑节奏。

(2) 在助跑道上放置12~18个海绵砖, 运动员按照固定海面砖之间的距离进行助跑, 距离定为2.2m、2.5m、2.8m, 运动员按照规定距离进行助跑练习。找出适合自己的助跑节奏。

(3) 在助跑后程横放5~6块海绵砖, 运动员按照固定距离进行助跑, 距离定为2.2m、2.5m、2.8m进行练习找出自己的助跑节奏。最后一步助跑距离比正常跑距离小20cm, 该方法主要是解决后几步助跑节奏稳定性和上板的连贯性。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束后,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和跳远成绩的测试, 测试结果见下表。

表中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实验后各项指标绩优于对照组。而抓举、高翻、深蹲的测试成绩都比对照组略高。说明三个月的海绵砖节奏训练对百米和立定三级跳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表中看出通过海绵砖节奏训练后实验组队员跳远踏板准确率高于对照组, 说明海绵砖节奏训练提高了实验组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和稳定性。

四、结论与建议

1. 青少年跳远训练应强调助跑速度、助跑节奏、助跑的准确性、起跳技术和专项跳跃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使之达到一个相对的动态平衡。

2. 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要使用较为固定的起动方式, 采用跑海绵砖节奏练习来巩固已有的动作技术, 并在此基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速度, 为准确踏板打好基础。

3. 在跳远训练系统内容中助跑的节奏性是训练关键环节之一。在教学训练中, 应从思想认识和训练方法中重视助跑节奏的训练。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跳远助跑,节奏训练

参考文献

[1]张枝梅.对影响跳远助跑踏板准确性因素的探析[J]

对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 第3篇

【关键词】跳远助跑节奏 助跑训练

1 前言

青少年时期加强培养运动员正确的助跑技术与稳定的助跑节奏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他的重要性决不亚于掌握正确的起跳技术。另外,青少年时期神经系统的灵活性高,大脑皮层兴奋性占优势,身体在结构和技能上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具备掌握正确的助跑技术与节奏的良好条件。我们应充分利用青少年这一优势,不失时机的抓好速度、节奏训练、打好基础,这对将来的训练和创造优异成绩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训练方法

2.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影响跳远助跑节奏的因素

3.1.1 助跑的起动方式

助跑的起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静止状态开始,一般采用两腿微曲、两足左右平行站立的“半蹲式”,或两腿前后分立的“站立式”起动方式。另一种是走几步或走跳步结合踩上第一标志点,行进间开始的起动。。

3.1 .2 助跑的加速方式

助跑的加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积极加速,一种是逐渐加速。积极加速方式是从助跑一开始就跑的很积极。步频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这种加速方式能较早的摆脱静止状态,并获得较高的助跑速度。逐渐加速方式一般是在加大步长或保持步长的基础上提高步频。这种加速时间较长,加速过程比较均匀平稳。

3.1.3 助跑的距离和步数

跳远助跑距离的长短,应以保证助跑任务的顺利完成为依据一般来说,运动员的加速能力和加速方式是决定助跑距离长短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讲,30米和100米站立式起跑的成绩,可作为确定运动员助跑距离和步数的参考指标(见表1)。

4 助跑节奏的练习的几种方法

4.1根据青少年运动员本人的特点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助跑起动方式和加速方式,反复做30-40米的起动加速跑;起动方式和加速方式,一经确定就不容易改变,形成一种动力定型的概念。

4.2 培养运动员的节奏能力的练习

4.2.1 徒手培养运动员节奏能力练习

(1)利用语言强化训练法,运动员直跑进时,教练可用“嗒—嗒—塔…”声响,或喊数的方法加深运动员对节奏能力的练习。

(2)采用击掌法,加深运动员对节奏能力的练习。

(3)运动员自数起跳脚落点的步数,加深对节奏能力的练习。

(4)让运动员多采用前20米高抬腿大步幅,后20米逐渐过渡快步频的节奏训练。

(5)练习助跑节奏时,要反复强调助跑的节奏。

4.2.2 利用器械培养运动员的专项节奏能力练习

(1)将全程助跑的每一步距离测量出来,然后在每一步之间设立标记,并在有标记的情况下,反复强化肌肉感觉,培养运动员的节奏感。

(2)在练习过程中,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步频,可将助跑标记的间距缩短,为了增加步长,也可以将标记的间距加长。

(3) 利用跨栏跑进行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节奏感及步幅和步频感,栏高以中、低栏为宜,栏距根据运动员的水平而定。

(4)利用短木块定点的节奏跑,发展运动员快步频节奏的能力。

(5)用实心球定点的节奏跑,发展运动员高抬大腿,掌握节奏的能力。

(6)利用实心球和短木块结合的定点节奏跑,发展运动员由慢到快的节奏能力。

(7) 在3 °--- 5°的坡度进行30---40米的下坡跑或助跑起跳练习,在顺风的情况下,利用向前的惯性或借助于顺风的推动力练习起跳,来提高运动员的快节奏能力。

(8)利用带起跳板的器械的半程助跑,进行最后助跑段的节奏接起跳练习。

4. 2.3 全程助跑练习

(1)跑道上的全程助跑练习,并用记时的方法,使运动员掌握好节奏。

(2)在跳远助跑道上,将起跳板用物品遮盖,然后让学生按记忆中的加速跑节奏进行助跑,跑进沙坑,不起跳。反复多次,建立空间节奏感。

(3)跑道上的平衡助跑节奏练习接起跳。

(4)全程助跑练习。

5 结论

5. 1 助跑的起动方式分为“站立式”和“行进间”两种;加速方式分为“积极加速”和“逐渐加速”两种。

5.2 助跑的距离和步数可以以30米和100米站立式起跑的成绩作为参考依据;助跑的距离大多以30-40米,步数大多以18-24步;因此在平时的训练时多做30-40米的全力加速跑。

5.3 提出助跑节奏的训练方法分为徒手的和利用器械的两种;要根据运动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训练,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陆.三固定训练法与提高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准确性的探索.[J]南京体育学报.2013(2)

[2]李鸿江.《跳远----田径教学训练实习丛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4月

对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 第4篇

自20世纪60年以来,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曾经出现过3次高峰期,第1次是田兆钟在1964年创造的16.58米,当时世界排名第2;第2次在1981年第3届世界杯田径赛上,邹振先以创造的17.34m,当时世界排名3;第3次是邹四新、陈燕平在1990年亚运会上跳出的17.31m、17.51m(超风速)的好成绩;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三级跳远的运动水平不断的下滑,不仅远远落后世界先进水平,而且相对自己的高峰期也产生了很大滑坡,直到在2009年11月全运会上,我国来自河北籍的运动员李延熙跳出了17.59m的成绩,这一成绩打破了原来由邹振先保持了28年之久的17.34m的全国记录,标志着我国三级跳远运动出现了第4次高峰,同时似乎又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三级跳远项目的崛起。随李延熙之后,我国还有若干名运动员成绩突破17米大关,从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三级跳远的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跨入国际先进水平,所以三级跳远可以作为我国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田径项目中的潜优势项目进行重点突破。

1 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节奏特征

从三级跳远的技术要求可以看出快速助跑和助跑节奏是三级跳远其他技术动作的前提,三级跳远的助跑阶段是周期性运动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在助跑中获得最大的上板速度。助跑的节奏是决定三级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有关资料显示,助跑最后阶段速度每损失0.1m/s,成绩就会损失30cm[1]。所以在有限的助跑距离内(高水平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距离为40±5m)建立合理的加速节奏,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一般来说,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在助跑速度-节奏特征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有关文献资料表明,速度快的三级跳远运动员合理的加速节奏应为:助跑第一段落10~15米米为最快速度的87.4%,第二段落10~15米为最快速度的94.8%,最后10m为最快速度的100%;对专项身体发展全面的运动员来说,这三个段落的合理加速节奏应为87.3%、94.8%、100%[2]。

1.1 国内外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阶段水平速度比较分析

在助跑时,步幅的节奏变化及其加速节奏的好坏,对于提高起跳效果完成空中动作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起跳时的力量大小,动作幅度、动作速度与环节配合时机以及动作的放松程度等都是节奏的集中体现,因此,速度和节奏是密切相关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助跑节奏的好坏也可以通过助跑最后阶段水平速度体现出来。为了反映和研究国内外优秀运动员在助跑最后阶段的水平速度状况,我们收集整理了他们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时的相关指标,详见表1[3,4,5,6]。

*此表摘自《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阶段水平速度的研究》

*此表摘自《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阶段水平速度的研究》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到,在助跑的最后11~1米的分段速度上,我国优秀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当,甚至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助跑最后11~6米段的水平速度(10.49米/秒>10.15米/秒)和倒数第二步水平速度(10.58米/秒>10.13米/秒)表现的是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但我国选手在助跑的最后一步水平速度则落后于世界优秀选手(10.38米/秒<10.46米/秒),表明国外优秀选手都能在起跳前的最关键一步将助跑水平速度的最大值发挥出来,这也是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助跑速度上最根本的差距所在。同时也体现了国外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良好的助跑速度-节奏能力和助跑技术,以及积极上板进行起跳的意识。

郭建翔指出三级跳远最后几步(4~6步)助跑是整个助跑技术的关键,现代助跑技术及世界优秀运动员所采用的大多为两种技术:一种是最后几步步长相对缩短,步频明显加快,形成一种快速进入起跳的跑跳技术节奏;另一种是步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加快步频,形成快速上板的技术,目前世界级运动员大都采用这种技术[7]。我国运动员可以将助跑水平速度的最大值保持到倒数第2步,但在最后1步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世界优秀运动员能将其保持到最后1步。

2 国内外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比例的比较分析

根据运动实践可知,三跳相互间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它直接影响运动成绩,这种交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三跳比例关系”[8]。近些年来,三跳比例特征的研究始终是三级跳远研究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运动生物力学专家詹姆斯海博士依据三跳百分比将三级跳远技术划分为3种模式,即如果单足跳的百分比超过跳跃百分比的2%为单足跳优势型技术;跳跃比例比单足跳大2%为跳跃优势型技术;单足跳比跳跃的比例小2%为平衡型技术[9]。

2.1 国内外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不同技术类型三跳比例特征

2.1.1 单足跳优势型优秀运动员三跳比例特征

从表3中可以看出以马尔科夫、萨涅耶夫和科诺为代表人物的平均成绩为17.73m,他们3名运动员三跳平均比例为37.3%:29.7%:33.0%,单足跳与跳跃的差异为-4.3%,属于典型的单足跳优势型技术,单足跳、跨步跳的离散程度小于跨步跳、跳跃。

2.1.2 平衡型优秀运动员三跳比例特征

从表4中可以看出以邹振先、萨克尔金和科瓦连科为代表人物的平均成绩为17.29m,他们3名运动员三跳的平均比例为34.9%:30.1%:35.3%,单足跳与跳跃的差异为+0.4%,属于平衡型技术,跨步跳、跳跃的离散程度相对于单足、跨步跳较大。

2.1.3 跳跃优势型优秀运动员三跳比例特征

从表5中可以看出以爱德华兹、康利、班克斯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平均成绩为18.14m,三跳平均比例33.7%:29.2%:37.1%,单足跳与跳跃的差异为+3.4%,属于典型的跳跃型技术,跨步跳、跳跃的离散程度相对于单足优势型和平衡型技术来说稍小,这跟此项技术加大第三跳比例有关。

2.1.4 我国优秀运动员三跳比例特征

*此表摘自《中国与世界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3项指标及技术特点分析》

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邹振先和陈燕平的单足跳、跨步跳比例分别为64%和64.3%,单足跳、跳跃比例分别为71.5%和69.8%,单足跳与跳跃的差异分别为+0.5%和+1.6%,技术风格都介乎与“跳跃优势型”和“平衡型”之间,技术风格相似,但相比邹振先,陈燕平更接近与“跳跃优势型”技术,同时也展示了两者不同的个人的技术风格;邹四新的第一、二跳的比例与第一、三跳分别为66.7%和69.5%,其单足跳与跳跃的差异为-2.9%,为典型的 “单足优势型”的技术类型。

2.2 现阶段世界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三跳比例特征

对现阶段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三跳比例特征的研究是很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进一步验证以前所研究的三跳合理比例是否符合现阶段的技术特征发展趋势,苑延刚通过对参加第29届北京奥运会进入男子三级跳远决赛所有运动员有效跳次的成绩,三跳距离和比例特征研究得出,三跳比例总平均为36.29%:29.35%:34.36%。第一跳所占的比例最大,第二跳所占的比例最小[11]。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有些差异,这极有可能与进入决赛所有运动员的技术风格差异有关。

作者同时又将参加第29届运动会男子三级跳远决赛17.50以上成绩的三跳比例特征进行的研究统计。

*此表摘自《从第29届奥运会看踏板精度和三跳比例对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成绩的影响》

从表7可以看出,本届奥运会比赛跳出17.50m以上成绩的运动员三跳的平均比例为36.55%:29.93%:33.53%。由此可见,与前人研究的男子三级跳远合理比例为35%:29%:36%的结果相比,明显提高了单足跳比例,降低了跳跃比例,而跨步跳比例也有所提高,二者在第三跳比例上的差别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单足跳与跳跃的差异为-2.98%,属于典型的单足优势型技术。这也许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三级跳远取得优异成绩时的合理三跳比例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启示。

2.3 现阶段我国部分优秀运动员的三跳比例特征

随着2009年李延熙以17.59m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说明我国三级跳远的整体水平在逐步提升,李立健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李延熙和朱书靖整个助跑起跳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拍摄,得出两位运动员的三跳比例特征如下表:

从表8可以看出,两名运动员中,朱书靖的单足跳、跳跃比例分别为37.3%、39.1%,单足跳与跳跃的差异为+1.8%,属于“平衡型”技术类型,比较接近“跳跃优势型”;李延熙的单足跳、跳跃的比例分别为34.2%、35.7%,其单足跳与跳跃的差异为+1.5%,说明李延熙的技术特征也接近为“跳跃优势型”,这也符合当今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趋势,就是由过去的“单足优势型”发展为“平衡型”,而现在由“平衡型”向“跳跃优势型”发展的趋势。但目前只是对少数优秀运动员的技术特征进行研究,对我国现阶段整体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特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小结

1. 我国运动员在助跑速度-节奏方面,不能将助跑水平速度的最大值保持且出现在起跳前的最关键一步,这也是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上板速度方面最根本的差距所在。

2. 世界优秀运动员能将助跑的加速节奏保持到最后一步,而我国运动员在倒数第二步和最后一步的间的加速节奏会出现问题,使最后一步的水平速度有所下降。

3. 当今多数世界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均采用跳跃优势型技术,但近几年中有些取得好成绩的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也会采用单足优势型。

4. 我国部分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类型正在由过去的“单足优势型”、“平衡型”向现在的“跳跃优势型”逐步发展过渡。

摘要:通过阅读大量近年来有关国内外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和三跳比例特征方面的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并分析了国内外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和三跳比例特征研究的现状及成果,为教练员从事三级跳远的训练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三跳比例,综述

参考文献

[1]王斌.中外男子三级跳远优秀选手助跑水平速度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71-74.

[2]秦为锋.对三级跳远速度—节奏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4):16-17.

[3]第六届世锦赛生物力学研究报告(三级跳远)[J].田径,1998,(8):22.

[4]郭元奇.爱德华兹三级跳远技术分析[J].田径,2002,(5):17-18.

[5]梁林.“跳远助跑速度绝对利用率”概念的提出以及由此引出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126-127.

[6]周江,李菊红.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阶段水平速度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4):23

[7]郭健翔.现代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特征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2.

[8]Hay,-J-G.The biomechanics of the triple jump:a review[J].Journal of Sport,1992,10(4):343-378.

[9]詹姆斯.海.詹姆斯博士谈三级跳远技巧[J].田径,1996,(4):32-35.

[10]任作虎,张振.中国与世界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3项指标及技术特点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2):20-23.

对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 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跳远;腾空;训练

1.前言

通过现场观察法发现青少年男子跳远比赛中,许多青少年腾空动作技术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可能是一些训练方法的不正确导致了青少年腾空技术出现了错误。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香河第三中学青少年男子(3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大量文献和资料,如田径书籍、报纸、杂志等,针对这一课题进行有选择的筛选,进行分析和总结。

2.2.2现场观察法:通过观察青少年跳远运动员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的技术,总结他们在腾空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和讨论。

2.2.3综合分析法:从理论上多方面分析影响运动员更合理腾空的因素,層次分明地进行阐述和讨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跳远的生物力学原理

跳远远度主要由起跳距离、腾空距离和落地距离三部分组成,跳远的起跳距离取决于踏板的准确性、腾起瞬间的身体姿势。

3.2青少年腾空基础训练的练习方法

3.2.1急行跳远腾空练习的技巧

原地模仿起跳练习。两脚前后站立,摆动腿在前稍屈膝,起跳腿在后,身体重心落在前脚上。动作开始时,摆动腿蹬地,起跳腿积极地由后向前迈步,模仿向下放脚的踏板动作,全脚掌滚动着地,随即缓冲和蹬伸起跳,同时两臂要配合双腿的动作积极摆动。

3.2.2对落地动作的影响

正确的落地方法是:落地前双腿屈膝向胸部靠拢,小腿前伸形成团身向前姿势,落地时,两腿迅速屈膝,髋部前移,使身体重心快速移过落点,而摆动腿放腿不充分很难使身体形成团身姿势,落地前的前伸小腿也会导致上体后仰,从而形成站立式落地动作或落地时上体后仰或后躺影响落地效果。

3.3学习中容易出现错误和预防方法

跳远成绩的好坏,关键在于起跳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而腾空步的形成是起跳技术的最终体现,因此,腾空步技术动作练习是跳远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形成腾空步技术动作内部结构规律,将形成这一技术动作过程概括为蹬、摆、顶、拔、停5个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4.结论与建议

错误的训练方法是导致青少年在腾空过程中动作不对的关键。希望可以帮助广大青少年能对腾空有一个更新的认识,取得优异的成绩。

本文经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和前人的实践总结,权威具体地对已往腾空中模糊介绍不清的地方做了全新的介绍。着重对腾空容易出错和纠正做出了具体的分析,是经过数个实践得出的正确论证。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李芳芳,张继亮.浅谈跳远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J].田径,2010(8):42-43.

对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 第6篇

良好的起跳必须建立在精确的、有节奏的助跑基础上。跳远的助跑节奏是指完成助跑过程中动作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的合理配合。也就是指助跑中速率、步频和步长的合理配合。

1. 速率

世界高水平跳远运动员, 在其获得成功的试跳中, 助跑最后3~4步速率稳步提高。助跑最后3~4步提高速率是最有效的助跑节奏, 这是因为:第一, 在最后几步稳步提高速率有助于在踏跳前达到最高速度;第二, 这种动作结构排除了准备起跳时损失水平速度的可能性, 使起跳动作的完成达到最大效果;第三, 在稳步提高速率的前提下能使主要肌群不过度紧张, 动作自如, 易于控制, 最后两步要达到最大速度值, 体现出最后几步呈加速上板的特点。

2. 步频和步长

助跑最后几步的速度主要是通过加快步频而不是步长来取得。主要表现为两种技术特征:一种是最后几步步长相对缩短, 步频明显加快, 形成一种快速进入起跳的助跑节奏。另一种是在步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加快步频, 形成快速上板的技术特征。这两种技术特征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助跑的最后几步呈加速状态, 这种加速, 是通过加快步频而不是加大步长来实现的。

正是由于这种在助跑的最后几步通过保持步长相对稳定加快步频, 形成快速上板的助跑节奏, 有利于发挥和保持最高速度, 最后几步呈加速状态, 使助跑和起跳衔接更加紧密, 有利于获得尽可能大的腾起初速。

二、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变化特征

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变化特征一直是田径界探讨的重点, 也是分歧较大的一个问题。目前, 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最后两步步长变化存在着三种不同特征。

1. 助跑最后一步长于倒数第二步的助跑节奏

最后一步大于倒数第二步的助跑节奏, 其特点为:在高速助跑中加大了最后一步步长, 引起身体重心下降, 使起跳产生制动, 或多或少损失一部分水平速度以换取垂直速度, 但这一动作能使起跳腿肌肉收缩前的工作距离加长, 有利于起跳时的垂直分力增加, 从而加快了在垂直方向的速度, 能提高起跳后身体重心的高度。故这就对运动员的速度、力量, 特别是爆发力有极高的要求。

2. 最后一步小于倒数第二步的助跑节奏

最后一步小于倒数第二步的助跑节奏, 其主要特点为:由于最后一步缩短, 人体重心到起跳板的距离缩短, 有利于加快起跳脚踏板, 尽可能小地减少因踏跳而损失的水平速度, 增加起跳速度, 由于最后一步小, 容易造成起跳不充分, 使垂直速度受到一定的影响。大多数运动员最后一步的步长比倒数第二步短, 出现这种有规律的变化, 不是运动员有意识地按照这样的节奏跑, 而是为了加快起跳脚踏板和准备充分地起跳所形成的自然动作。

3. 适当缩短倒数第二步, 加大最后一步、两步步长趋于一致的助跑节奏

适当缩短倒数第二步步长, 加大最后一步步长, 使最后两步步长趋于一致, 能有效地减少踏跳前水平速度损失, 有利于获得较大的腾起初速度。由于最后两步步长差距缩小, 使助跑的最后身体重心比较平稳, 动作连贯;保持了较大的水平动量, 使助跑获得的速度在起跳时得到充分的利用。适当加大最后一步步长, 使身体重心在起跳过程中的距离和作用时间相对延长, 这一延长对于起跳向上的冲力和冲量都会引起加大作用。适当缩短倒数第二步步长, 可以促进摆动腿的加速摆动, 摆动腿起摆快, 踏跳腿下地也快, 身体重心前移必然加快, 这为加大起跳时的用力距离和缩短用力时间都有很大的作用, 从而增加了实际起跳效果。

跳远起跳的目的在于尽量保持水平速度的同时增大垂直速度。最后一步步长适当增加能够以损失一定水平动量来换得人体运动的更大垂直速度。适当加长最后一步, 虽然制动加大了点, 但这种制动的反作用力迫使起跳腿弯曲, 能储存势能, 转换成较大的垂直速度, 这是跳远运动员所必须的。此外, 适当加大最后一步步长, 缩短倒数第二步, 可以加速促进摆动腿的摆动, 达到尽可能少地损失水平动量, 获得更大的垂直速度的目的。

三、助跑节奏与攻板技术训练

1. 助跑节奏与攻板技术训练要求

助跑最后两步的步长, 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助跑技术特点有密切关系, 并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 最后两步的步长要体现运动员的特点, 不能强求用统一的模式去完成最后两步助跑。但从跳远技术的关键环节———助距与踏跳的结合上来看, 适当缩短倒数第二步, 加大最后一步, 使两步步长趋于一致的助跑节奏, 更能有效地减少踏跳前水平速度损失, 使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更加完善, 从而获得较大的腾起初速和适宜的腾起角度。

2. 助跑节奏与攻板技术训练方法

助跑最后3~4步提高速率是最有效的助跑节奏, 最后两步要达到最大速度值, 体现出最后几步呈加速上板的特点。

(1) 采用助跑标记, 利用视觉改进运动员的助跑节奏与攻板技术

采用专门的标记对运动员的助跑进行专门训练, 在跳远运动员助跑的每步之间放置标记进行助跑练习, 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训练过程中发现, 采用标记进行助跑练习不仅对提高助跑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而且对改进助跑节奏、加快助跑最后几步的速度都有较好的效果。标记最好用海绵块来制作, 这样运动员如果踩上也不会受伤。进行助跑训练的距离应与全程助跑的距离相同。在训练过程中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在练习过程中, 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步频, 可将助跑标记的间距缩短。为了增加步长, 也可将标记的间距加长。采用助跑标记进行助跑练习, 可先在普通跑道上进行练习, 然后再挪到跳远区的助跑道上练习;可在全程助跑中采用助跑标记进行助跑练习, 也可在助跑的后六步采用助跑标记进行助跑练习;并可结合起跳动作进行练习。

(2) 采用击掌声音, 利用运动员的听觉改进助跑节奏与攻板技术。

采用击掌声音对运动员的助跑进行专门训练的做法是, 在运动员助跑的过程中教练员通过击掌来诱导运动员不断改进其助跑的节奏。采用击掌声音进行助跑练习时, 教练员应该根据运动员助跑的节奏由慢到快逐渐加快击掌的节奏。一般来说, 在助跑开始时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助跑节奏进行击掌, 在助跑的中程, 教练员的击掌节奏要略快于运动员的助跑节奏, 到助跑的后几步教练员的击掌节奏要明显快于运动员的助跑节奏。采用击掌声音进行助跑练习, 可先在普通跑道上进行练习, 然后再挪到跳远区的助跑道上练习;可在全程助跑中采用击掌声音进行练习, 也可在助跑的后六步采用击掌声音进行助跑练习;并可结合起跳动作进行练习。

(3) 标记与击掌视听觉结合运用, 改进助跑节奏与攻板技术

在训练过程中, 也可以采用标记与击掌视听觉结合运用来改进运动员的助跑节奏。就是在采用助跑标记进行助跑的同时, 教练员以击掌的声音来诱导运动员不断改进其助跑的节奏。也可先在普通跑道上进行练习, 然后再挪到跳远区的助跑道上练习;可在全程助跑中采用标记和击掌声音进行练习, 也可在助跑的后六步采用标记和击掌声音进行助跑练习;并可结合起跳动作进行练习。

(4) 运用循环小力量, 结合助跑节奏与攻板技术

例如, 轻负荷45°角斜推—轻负荷负重提锺走—侧卧膝摆腿拉皮筋—俯卧后摆小腿拉皮筋—手持轻负荷铃片跳远摆臂—中、短程节奏助跑攻板起跳踏起跳板成腾空步或跳远, 以强化最后几步呈加速上板的特点, 提高攻板能力。

(5) 运用不同步数的起跳, 结合助跑节奏与攻板技术

对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 第7篇

注:文中都是瞬间速度

单位:m/s

注:负号是降低的速度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十一届全运会男子三级跳远及格赛前8名运动员。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西安体育学院图书馆三级跳远相关文献资料。

(2) 影片解析法。

采用APAS录像解析仪进行解析处理, 选用日本松秀治人体模型, 各关节点的原始坐标数据和各参量的原始数据均采用低通数字滤波的平滑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助跑最后两步重心水平速度特征分析

在水平跳跃中, 助跑速度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表1反映了6名研究对象在助跑最后两步三个时相内身体重心平均水平速度, 最后两步都表现出最大缓冲瞬间的重心水平速度均值最低, 着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均值呈递减趋势。这些说明我国运动员最后两步步长不稳定, 有提前准备起跳意识。

2.助跑最后两步重心水平速度变化及其特征分析

表1和表2反映了6名研究对象在助跑最后两步速度变化情况特征。当水平速度为负值时, 即水平速度降低;水平速度为正值时, 即水平速度增加。从表中可以看出, 我国运动员在缓冲时段水平速度降低, 而在蹬伸时段, 水平速度增加。结合助跑最后两步总支撑过程来看, 助跑倒数第二步水平速度增加, 值为0.108±0.270 m/s;助跑最后一步水平速度又降低, 值为0.015±0.194 m/s。从蹬伸时段的水平速度变化量来看, 助跑最后第二步蹬伸时段的重心水平速度增量大于助跑最后一步蹬伸时段重心水平速度增量。这说明, 在助跑最后两步离地瞬间, 我国运动员重心水平速度均值呈递减趋势, 这是由于我国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一步的蹬伸时段, 地面的反作用力较大, 加大着地时的制动作用, 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 使得重心水平速度损失过多。

三、结论

我国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两步的三个时相中重心水平速度都呈递减趋势, 而在第二时相缓冲瞬间重心水平速度最低。在三级跳远水平跳跃中, 助跑水平速度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继斌, 等.我国部分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倒一步的运动学分析[J].科技文汇, 2006 (12) .

上一篇:增城区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下一篇:新员工转正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