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范文

2024-06-19

粮食问题研究范文(精选6篇)

粮食问题研究 第1篇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申晶

【摘要】本文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从粮食供给发展趋势和粮食需求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提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以保护耕地为基础,以提高单产为目标,保证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 粮食消费税

根据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国家粮食局调控司与2004年提出了粮食安全的定义,认为粮食安全从本质上讲,是指一个国家满足粮食需求的能力,以及抵御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粮食安全的决定性因素是粮食生产及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外贸状况有密切的联系。这一概念与世界粮农组织(FAO)定义的粮食安全稍有不同,但更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据此,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包括生产、进口和储备能力以及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保障能力;二是消费能力和水平,包括需求总量以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等;三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机制和途径。本文将从粮食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来分析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对策。

一、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总量安全,人均占有量达到国际安全标准。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自2003年来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突破5亿吨,2011年达到5.7亿吨,2012年为58957万吨,除大豆外,其他种类粮食自给率均高于95%的安全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一个国家人均粮食年占有量400公斤定为粮食安全的标准,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2010年达到409公斤,2011为425公斤,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

数量安全但质量不高。无论是米面油等直接消费的粮食产品,还是肉蛋奶等经转化后的间接消费的粮食产品,近年来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出现。比较典型的如2013年5月的“毒大米”事件、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以及2009年轰动全国的“三鹿”事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环境污染,使得土地、水源等受到污染,粮食质量受到影响;二是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粮食中残留过多有害物质;三是由于监管不力,使粮食在储存、加工、销售环节被污染,最终导致问题食品流向民众的餐桌。

二、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耕地保护形势严峻。一国的粮食总产量取决于耕地数量和单位面积耕地的生产能力,其中耕地数量是保证粮食生产最基本的因素。

耕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在一国范围之内是有限的。耕地总量的减少是对粮食安全最大的威胁。数据显示,1997~2007年,中国平均每年减少的耕地面积高达1132万亩。中国的耕地资源并不丰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2010和2020年耕地面积不少于18亿亩,这是中国耕地保护的“红线”,也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基本保证。2012年12月,国土资源部发布“2011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耕地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耕地保护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人口增加,城市化的发展,非农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导致的生态退耕使耕地数量减少;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耕地抛荒严重。

提高单产受多种因素制约。耕地质量是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因素。同时,单产还受到复种指数、化肥使用量、农业科技贡献率、水利设施、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农科院屈宝香等(2009)对影响中国粮食增产潜力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认为提

高单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最重要因素。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提高单产最直接的方法。有研究认为,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理论值可达198%,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但是,复种指数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片面提高复种指数会透支土地肥力,使耕地质量快速下降,还会导致化肥的过多使用,对粮食生产而言,是不可持续的。另外,大部分的粮食主产区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农业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农田水利基础配套设施严重落后,防灾抗灾能力低下。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灾害频繁,这些因素都极大限制了粮食单产的提高。

人口增加的刚性。粮食的需求量取决于人口数量和人均消费量。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人口数量和人均消费量都是刚性增加的。虽然近十年来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57%,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未来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每年800万到100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预测,人口高峰将出现在2032年左右,届时人口总量将达到14.7亿人左右。

人均粮食消费量不断提高。人均消费量包括人均口粮消费量及饲料粮、工业非食品加工粮等的需求量,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突出表现为直接消费粮食的数量停止增长或者开始减少,但是肉蛋奶等畜产品消费急剧增加,畜牧业生产所需的粮食需求爆发性增长。一般来说,猪肉的粮食转化率为1:4,鸡肉的转化率为1:2,牛羊肉的转化率为1:7。以2009年13.35亿人口为基数,如果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肉类消费,粮食消费会增加52.8亿公斤,相当于2010年新增粮食产量的34%。据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2000)计算,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人均粮食需求量达483公斤。亚洲发达经济体如日本、新加坡等在人均GNP达到1万美元时,人均粮食需求量达到550公斤左右。虽然我国目前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国际安全标准400公斤,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粮食需求量会长期保持增加趋势。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末总人口134091万人为基数,当人均粮食需求达到483公斤时,全年粮食总需求量为64766万吨,相当于在2012年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的基础上增产9.9%(5809万吨)。人均粮食需求量达到550公斤时,全年粮食总需求量为73750万吨,相当于在2012年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增产25.1%(14793万吨)。

三、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判断是谨慎乐观的。目前中国的粮食供需平衡是一种脆弱平衡,随着人口和人均需求量的刚性增加,这种脆弱平衡必将会被打破。粮食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作为人口大国,中国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上的粮食贸易。要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只能不遗余力地提高粮食产量。以保护耕地为基础,提高单产为目标,确保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对农村土地进行整理,加强对抛荒地、闲置地的管理和利用。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化对土地的占用等多种因素,人地矛盾尖锐的情况只会愈演愈烈,耕地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在合理范围内提高复种指数,控制化肥和化学药剂的使用,保护耕地质量。有研究显示,全国农田只有49.6%实现了有效灌溉。如果能够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解决灌溉问题,粮食产量一定会进一步提高。全国耕地有2/3为中低产田,可通过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方式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特别是对良种研究推广,新型耕作模式及灌溉技术等能直接提高粮食产量、节约能源的研究。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成为粮食增产的重要支撑。“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建立有效的农业利益补偿机制,增大主销区对主产区的转移支付,研究对部分人群征收粮食消费税的可行性。2011年,中央财政全面取消了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此举大大减轻了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负担,促进了粮食安全。2005年两会期间就有专家提出开征粮食消费税的建议。2010年中国农村经济论坛中,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再次提出,我国应该探索建立“粮食消费税”,将征收来的税金用于支付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建设。有学者认为,粮食消费的最大群体恰恰是中低收入群体,高收入人群的粮食消费非常有限,因此在全国范围开征粮食消费税,会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负担,实际上是“劫贫济富”。粮食消费税的征收是否有可行性,税基和税率如何确定,征税对象的范围如何划分,怎样才能真正起到补贴粮食主产区农业建设、促进粮食安全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邓大才.粮食安全的模型、类型与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余振国,胡小平.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3).[3]王国敏,卢婷婷.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复杂矛盾[J].社会科学研究,2011,(5).[4]张全红.我国粮食总量安全现状分析与政策启示[J].农村经济,2011,(8).[5]高淑桃,任福全,王晓.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理论探索,2010,(4).[6]曾靖,姜学勤.农民收入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12,(3).[7]王兆华,褚庆全,王宏广.粮食安全视域下的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再认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8]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9]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4,(09).[10]居占杰.我国粮食安全的经济学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1]金姝兰,侯立春,徐磊.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与国家粮食安全[J].中国农学通报,2011,(17).[12]李英,陈立华.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1,(12).[13]王雅鹏,王薇薇,吴娟.我国粮食安全的热点问题辨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14]尤利群,范秀荣.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体系分析——解读《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J].生产力研究,2009,(20).[15]屈宝香,李文娟,钱静斐.中国粮食增产潜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4).

粮食问题研究 第2篇

物流概念传入中国已有20多年时间,但将物流与粮食行业结合并得到重视却是近几年的事。并且目前国内对粮食物流内涵的界定主要还是从粮食物流的功能环节出发,强调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以及实体流动基础上的有效管理、控制和协调。粮食物流的发展不仅可以成为粮食企业的第三利润源,而且也直接影响着粮食安全的保障。已在2007年6月27日,锦州港粮食现代物流项目一期工程12万吨立筒仓及相应接收、发放系统就已建成,正式投入生产,金灿灿的“植物黄金”——玉米开始与这个斥资近2个亿的庞大工程进行零距离接触,其为锦州港进一步称雄我国北方粮食市场提供了有利契机。锦州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提供多样化和优质化的服务,依靠灵活的机制实现自我发展,受到广大客户的肯定;做大做强粮食物流业,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充分发挥玉米“黄金水道”的作用。本文就辽宁锦州港粮食物流近几年的情况、粮食物流的仓储与运输状况、发展不足之处、对不足的对策建议等进行研究,以期对锦州港粮食物流的发展有所帮助。

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是由完善配套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高效的合理的运作方式、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所组成。发展我国现代粮食物流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目前东北地区粮食散运量已占总运量的40%,成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最快的地区。探讨如何加快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业的对策建议,为粮食物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辽宁锦州港近几年的发展现状

锦州港港口设施状况有码头泊位现有19个,其中有2个10万吨级散粮泊位、2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港口目前最大停靠点是15万吨级油轮和10万吨级散粮货轮。仓库场地大小有127万平方米,仓容量253万吨,年周转能力2530万吨。散粮设有筒仓,仓容量是12万吨的筒仓,仓体高49米,进出仓效率达到每小时2000吨。港口设有定线班轮线路,锦州港粮食定线班轮已开通至蛇口港、妈湾港、黄埔港等南方主要港口航线,其中锦州港至妈湾港每18天一个航班,至蛇口港每20天一个航班,主要承运配载或搭载粮食及各类零担货物。粮食定线班轮的开通,使中小客户更充分地享受到省时、省心、省力、省钱的优质服务。锦州港与广东妈湾港、蛇口港联袂打造的粮食班轮航线已成为联通我国南北方粮食物流的最佳路径。这就形成了锦州港的“黄金水道”。

锦州玉米通道渐成“黄金水道”。锦州港,当初为了港口生存而发起开辟的到南方深圳的“北粮南运”水上通道,几年后会给玉米现货市场带来巨大变化;锦州周边粮食经销商也在南方设办事处,直接把粮食卖给南方饲料厂;相关船公司在这条主要运粮的水上通道,每年完成的粮食运量会超过600万吨。这一切都因锦州港的“北粮南运”水上通道而改变。

为了使粮食作业质量再上层楼,锦州港拿出了许多具有独到之处的新措施:港口对所有倒运车辆车体进行防漏改造;对船边悬挂的安全进行普查„„与此同时,对外库出台了《关于外库粮食装船的质量要求和具体办法》,严格要求仓库把好出库质量关。

(一)锦州港水上粮食运输使粮食经销得到了保障 从锦州到南方的玉米水上运输通道,由锦州港发起,最早考虑是为企业的生存发展。随着南方畜牧业快速发展,对玉米形成大量的需求,为实现粮食的由北至南水上通道的进一步繁荣形成条件。为此,2000年锦州港开通了首条到深圳蛇口港的粮食班轮航线。此后,班轮航线逐渐开到妈湾港和福建的一些港口,这条南北水上通道每年的玉米运量也从几十万吨跃升至600万余吨,运输船舶从两三千吨级小船到如今3万至6万吨级。锦州港的直接腹地也逐步扩大,如今覆盖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粮农用三轮车将粮食 拉到粮食中转站,再由粮食经销商运到港口。锦州港则根据班轮情况,从各销售商处调运粮食,货源不用愁。

(二)港口的水路运输通道的运量大且稳定

在航运方面,营运船公司有相对固定的运力作为保证。据深圳正宏利公司总经理王政介绍,在这条通道上有三家航运公司投入了相对固定的运力,当运力不足时,会租用船舶予以保障。目前,广东深圳年需求玉米700万至750万吨,锦州运往该地的玉米占该地需求量的45%左右。从目前情况分析,这条航线将来仍然是“北粮南运”的主通道之一。

港口实行优先靠泊并保证装卸效率,在与船公司签订班轮运输合同时都予以明确,两头港口都是如此。在价格不高甚至有时出现倒挂时,锦州港将在装卸费上让利一些,表明姿态。同时,也会协调销售商和船公司等相关企业,共同想办法稳定这一水上通道的畅通。

这条通道之所以能稳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每年召开一次的粮食物流工作会议。南北粮食贸易刚开始启动时,供应商、采购商之间接触不紧密。为此,港口主持召开了首届粮食物流工作会议,邀请南北港航货代表等单位见面,研究玉米从种植、采购、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问题,搭建起信息和交流平台。自此每年召开一次,通过几年的运作,工作会越来越成熟,几乎成南北粮食贸易界的“小广交会”。有了这种交流方式,买卖双方、运输各方直接见面,更使这条水上通道的运量越来越大,越来越稳定。

(三)港口航线成为粮食运输的最佳路线

市场稳定、航线稳定,不仅使锦州港腹地从粮农到粮库、供应商都有很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将上下游的种植业、饲料业衔接起来,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粮农的玉米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原来玉米收购价低,且难以变现,如今种完就有人来收,粮农自然愿意多种。市场的火爆也培养一大批粮食贸易商,其规模在“水涨船高”。小粮库的采购商以前夹着包到处收粮,如今在港口周边建起了粮仓、烘干塔等设施。而粮食局、粮库等单位原来只销售自有玉米,如今做起了粮食贸易。

市场的稳定,也使南方饲料厂不用考虑太大的库存量。航线的稳定,不仅保证了南方玉米市场的货源,稳定了南方玉米价格,还使锦州港成为粮食价格标示港。据统计,自2000年至今,从锦州下水的玉米已达3000万吨。全国每年2100万吨“北粮南运”下水量,锦州港占30%,是全国最大内贸玉米中转港。

下一步,还将利用深圳、福建班轮航线的成型经验,将之扩展到江苏、浙江、海南、江西,打造锦州港的‘黄金水系’。同时,向上下游延伸,研究贸易体系、价格体系、服务体系、金融保障体系。特别要吸引银行到港口,开展舱单质押业务,使有些贸易商资金链有保障,也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

二、锦州港粮食物流的仓储与运输现状

粮食班轮航线四通八达,从事南北方海上粮食运输的国内5大船务公司中的4家落户锦州。到2007年末,锦州全市粮食物流总量已达到1600余万吨,实现总值240亿元,给锦州港及运输、仓储等行业带来经济效益8亿元。全市以玉米为主要品种的粮食物流总量逐年增加。每年全市各类粮食企业的购销总量基本保持在粮食物流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粮食物流产业与锦州港的互动发展中,带动了运输业、仓储业和饮服业等相关产业。

(一)锦州港粮食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继锦州港粮食现代物流项目一期续建工程和中储粮北方物流有限公司锦州港新建仓容项目钢筋混凝土立筒仓相继开工建设,锦州港将形成庞大的筒仓群落,仓容能力达35万吨,年可中转粮食500万吨。锦州港还开工建设了粮食现代物流项目一期续建工程。筒仓续建工程仓容设计为11.6万吨,由21个圆仓和10个星仓组成。在锦州港粮食码头堆场,有很多粮仓,有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筒仓,有存放包粮的钢筋囤,也有小型散粮仓。同时锦州港与一期工程配套,还建设了两万平米钢套棚,火车线、双向汽车线直接通到棚内。

通到钢套棚的火车线一次可进8节专用K车,这种专用K车底部呈漏斗形,卸粮时把“肚皮”下的开关打开就可以了,粮食就落入地沟,再经皮带运输直接进粮仓。装船时,可直接通过皮带的运送装船。如果要加快装船进度,辅助出粮口可方便汽车装运,三五分钟就可装满一车。还可用吊车吊运汽车包粮。对于周边的粮食,可以采取车船直取方式,即组织汽车队直接从周边囤粮点将粮食运到码头装船。与此同时南方玉米接卸港都建设了较完善的港口设施。有的将到港玉米直接过驳到小驳船上,运往周边饲料厂。也有的直接存在港口的粮仓里。

(二)海铁联运是锦州港“北粮南运”的运输方式

锦州港现配套相应的接收和发放设施、粮情检测系统及自控、通讯系统,同时配有相应的辅助生产设施和办公设施。其中:一期铁路来粮接受量为200万吨/年,公路粮食接收量为200万吨/年;码头发放量为400万吨/年。也就是说原来承装5万吨粮船需耗时3.5—4天,粮食现代物流项目投入使用后同一数额的粮食仅用40个小时就可完成。此项目得到了国家、辽宁省、锦州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此次被写进国家粮食局工作报告之前,已被列入国家及辽宁省“十一五”粮食物流专项规划。

“北粮南运”的主要货种是玉米,运输的最主要方式是海铁联运。在锦州港,经过7年的经营发展,从锦州到南方的玉米水上班轮运输通道已成为一条“北粮南运”的黄金通道,这条水上通道每年的玉米运量从几十万吨跃升至去年的600万余吨,运输船舶从两三千吨级小船到如今3万至6万吨级大船。锦州港的直接腹地也逐步扩大,如今覆盖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经过港口、铁路、船公司和粮食企业的共同努力。“北粮南运”的海铁联运物流链已经初步形成。

从东北运输玉米到东南沿海地区,90%以上经过辽宁的港口进行海铁联运,东北大米通过集装箱方式海铁联运到南方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海铁联运已经成为我国“北粮南运”的重要通道。

目前,我国粮食从产区到销区的物流成本占粮食销售终端价格的20%-30%,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左右;东北地区锦州港的粮食运往南方销区一般需要20-30天,为发达国家同等距离所需时间的2倍以上;由于运输装卸方式落后,每年损失粮食800万吨(160亿斤)左右。

《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出,积极推动东北地区各港口发展海铁联运,实现粮食运输的铁、水合理分流。有专家指出,目前“北粮南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问题,尤其是东北粮食外运中各港口仍然存在水运与铁路的衔接问题。

由于港口是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因此港口发展不能脱离其他运输方式单独存在。目前,东北地区锦州港粮食外运主要通过铁路和海运两种运输方式完成,两种方式承担的份额大体相当。所以锦州港海铁联运的运输方式还有待优化。

三、锦州港粮食物流在发展中的不足

(一)粮食物流技术装备水平比较落后

近年我国建设了一大批粮食储藏和中转设施。重点在东北地区和长江沿线建设60多个中转库、8个港口库及200多个收纳库;分3批建设450亿公斤仓容的国家粮食储备库。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粮库3万多个,有效仓容近2500公斤,粮食仓储设施 基本满足需求,设施设备和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在东北建设的设施中辽宁锦州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然而,辽宁锦州港粮食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和发达的城市相比还比较落后,设施设备还有待完善储备粮库,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多数粮库粮食接卸及进出仓作业依然采取包粮形式,除少数港口粮食物流结点外,基本没有汽(火)车散粮接卸设施。另外,虽然散粮火车皮、散粮汽车、集装箱等粮食散运工具较完善,但设施设备的不配套,也制约了粮食物流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发达国家均采用散粮作业方式,即使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也大力推广散粮作业方式。与包粮作业相比,散化方式有着节省人力投入和时间消耗,并最终降低运营费用等诸多优势。例如:同样为一列粮食专列,每节车皮额定载重60吨的包装粮和散装粮二者接收进仓作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发展“四散”流通是实现粮食现代物流的基本前提。

(二)粮食物流通道网络不完善

虽然粮食物流通道基本成型,但是各通道之间普遍缺乏有效衔接,因此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粮食物流通道网络,目前的粮食产生与出口存在很大潜力,然而由于铁路等交通行业与港口企业分属于不同部门,很难协调统一起来,不能有效的整合利用,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沟通协调,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运输资源的效率。散粮装卸和接卸设备缺乏使进出口粮食得不到及时装转,运输设施简陋引发粮食在途时间长、途中损耗大、运输费用高,公铁水路运输共存的多式联运在锦州港甚至在我国物流中还没有开始应用。在粮食物流结点普遍缺乏粮食散化流通设施设备,尤其是跨省长距离铁路运输车辆车型尚无定论,造成有四通八达的粮食运输交通网络,却没有无缝连接的粮食物流通道网络。

(三)粮食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不健全

目前,随着我国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工程,各级粮食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以中华粮网为代表的一大批粮食行业的专业信息服务商;然而,粮食生产、加工、物流等企业信息系统一环却基本缺失,使得我国粮食物流信息平台没有了基座。特别是东北粮食物流的发展更是落后,辽宁锦州港粮食物流也不例外。企业物流信息系统是粮食物流企业根据物流管理运作的需要,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形成的物流系统信息资源管理、协调系统,它源于企业自身的物流运作,反过来作用于企业的物流运作,使企业的物流运营高效率化和高效益化运作。由于受传统体制的束缚和思想认识不到位,锦州港粮食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多数粮食储藏、运输等传统粮食物流企业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进程缓慢,难以建立粮食物流信息化管理,粮食物流开展电子商务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粮食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应从基础工作抓起,着力推进粮食加工、流通企业等物流市场主体的信息化。

四、锦州港粮食物流的发展对策

(一)大力推广粮食散化流通技术

以粮食物流企业设施设备的机械化为基础,大力推进粮食流通“四散”化,是当前我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

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重要粮食物流为结点的锦州港,选择仓储设施条件较好,具有铁路专用线且粮食中转量在50万吨以上的骨干粮库,新建或扩建立筒仓、浅圆仓等机械化作业程度较高的粮食中转设施。在港口的粮食中转码头,建设散粮汽车、火车(或集装箱)、船散装散卸设施设备,实现公、铁、水三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内陆重要粮食物流结点建设汽车、火车散粮接卸设施设备,方便粮食不同集、分货方式的对接。对于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平房仓,根据粮库物流作业量的大小,按不同方式进行散粮进出 仓设施改造提升,实现粮食的散卸、散装、散存。一种方式是对平房仓进行改造,仓顶安装皮带输送机和卸粮小车,仓底配备仓下绞龙输送机;另一种是简单配置输送机、补仓机、扒谷机等散粮进出仓机械化设备。改造或配置散粮运输汽车、火车车皮或集装箱、船只等。沿海及内河粮食流通采用海轮、江轮或内河驳船等工具运输:内陆运距在350公里以内,以散粮汽车运输为宜;粮食跨省长距离陆路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来完成。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设施,引进发达城市的设备。

现采用散粮车皮方式运粮,返空造成的运力浪费较严重。在此地域广阔,粮食运输存在线长、面广的特点,因此,应大力推广集装箱散粮运输,节省运能运力、减少资源消耗。

(二)建立粮食物流结点网络体系

从发达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来看,布局建设合理的粮食物流结点体系是形成通道网络的基础。美国根据粮食流通状况,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布局合理的粮库、货栈、码头,规划了明确的流向,装备了完善的物流设施及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了三大粮食物流系统,其中沿密西西比河至新奥尔良港、沿陆路至西雅图港两大物流系统承担全美粮食外贸及部分城市粮食消费的物流服务。法国根据粮食出口和流量流向,围绕里昂港形成运距在300公里之内,辐射法国主要粮食产区的粮食物流系统。这些是值得学习和引进到锦州港粮食物流体系当中,能有效加强粮食物流结点网络体系。

当前,锦州港建立完善的粮食物流结点体系,应从两个方面入手:(1)粮食物流通道内结点的优化布局;(2)通道之间粮食物流结点的有效衔接。

物流通道内部的粮食物流结点建设,应以通道内粮食物流的流量流向为基础,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粮食物流通道之间的衔接,则重在核心结点间设施设备和作业能力的配套。应优先解决粮食专用码头及仓储中转设施不足的瓶颈,需要加快制订和推广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物流信息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性、通用性标准,推进粮食物流企业的仓储设施标准化、运输工作标准化、装卸设施标准化、散装作业方式和检测设施及指标的标准化,实现锦州港国内粮食物流的接轨。

(三)搭建粮食物流信息化网络平台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粮食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条件。因此,锦州港应加快高性能的公用通信网、广域骨干传输网和城域网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内的光缆、电缆线路扩容工程,不断完善提升通信网络业务的增值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体系和物流信息交换标准体系。

信息技术是现代粮食物流的重要支撑,粮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是建立粮食物流信息平台的前提。要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动粮食现代物流企业广泛应用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等先进管理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射频标签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交换为主要内容的粮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订单处理一体化、仓库管理智能化、货物跟踪全程化、客户查询自动化、资金结算电子化,全面提高粮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上述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构建由粮食物流公共管理信息、粮食物流业务信息交换和粮食行业、粮食物流企业信息处理三个层次组成,具备粮食物流信息处理、数据交换、电子商务等多功能的信息网络平台。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与电子政务系统、粮食行业和企业信息系统及全国各区域粮食物流信息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和有效衔接,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使粮食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成为粮食现代物流的神经中枢。

(四)对周边的粮食物流港口进行资源整合

面对目前港口行业供大于求的现状,锦州港应该明确港口定位和专业化分工,对周边粮食物流方面的港口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整体的竞争实力,实现资源整合。提出整合的建议:一是充分发挥市政府及港口主管部门在港口资源整合中的作用。强化政府的主 导和调控作用;二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对港口分属于不同主体的粮食物流港口资源进行实质性的资产重组,联合铁路部门和拥有散粮铁路车皮的东北其它企业,成立各种股份制铁路散粮专用车运输公司,大力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业、加工业和贸易,进而实现跨地区、跨国界的粮食收购、运输、储存、加工中转、贸易和进出口一条龙经营,促进锦州东北亚国际粮油物流、贸易和加工中心的建设;三是尽可能扩大粮食专用码头的服务范围。锦州市政府要对锦州港粮食码头进行规划和建设,改变当前码头大多只能装船的状况,使码头具备进出口双向作业功能和多用途功能,以灵活应对粮食生产和运输情况的变化;四是控制粮食码头和相关设施的新建。据统计,目前辽宁沿海地区各港口的粮食仓储总能力已达约510 万吨,如果港口今后继续争相新建粮食码头及相关设施,只能使日益减少的粮食货源扩大分流,加剧恶性竞争局面的形成;五是释放散粮专用车的运能。目前东北地区每年约有60%的粮食外运量是通过各种运输工具运到辽宁沿海各港口后进行转运的,其中每年有约1300万吨的运量是由铁路老式的L17和新型L18散粮专用车运到各港口。据测算,此运量只需约3000辆铁路散粮专用车即可,而目前已达4700多辆。这些车辆旺季时平均使用率不足80%,而高效、低耗的新型L18散粮车目前只能在沈阳和哈尔滨铁路局内的铁路线上运行,导致运能浪费。建议锦州市政府让新型L18散粮车能够进入全国其他铁路线,以便释放散粮专用车的运能。

锦州市通过改革粮食物流体制,凭借自身优势完善市场体系,使粮食经济规模迅速壮大,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全国六大粮食通道之一,全市已有规模粮食企业250户,仓储总能力超过35万吨。锦州是辽宁省大产粮区之一,又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88万吨以上。发展粮食物流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和商贸优势。

如今,环锦州港的粮食仓储产业带,已成为锦州粮食物流的规模配套产业。近两年,锦州市对粮食仓储设施进行了新建和改造,大力发展生态储粮、远程测控、信息管理等新技术的应用,增加了储粮新技术装备,使全市粮食仓储“散存、散装、散运、散卸”四散化管理水平逐年提高。目前锦州港粮食年吞吐量已达600万吨,成为东西部和华北北部的重要粮食集散地和粮食内贸大港。,早在2001 年锦州港创意启动并开始布线开航形成定点班轮航线以来,锦州港至蛇口港、妈湾港以及其他东南沿海港口的这条“黄金水道”就不断发展壮大。10 年间,锦州港的粮食中转逐渐被业界定位为北方港口价格风向标,玉米年中转量已由当时的50 万吨发展到近年的650 万吨以上,连续6 年成为北方内贸玉米第一大港,对承担“北粮南运”、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及锦州港奔向亿吨大港目标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晓兰.大连口岸粮食物流港口资源整合研究[D].中国水运,2010.04 2.刘津平.基于北粮南运的粮食物流对策研究[G].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出版, 2009.07 3.牟燕妮.依托大连物流优势加快东北粮食物流业的发展[D].辽宁大连:东北大学辽宁艺术学院 ,2008.22 4.张德贤,秦杰.我国粮食现代物流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D],2007 5.张潜.论锦州港在粮食物流黄金水道中的作用[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02 6.计伟.试论我国粮食系统的物流现代化[J].物流技术,1998.05 7.石玉林,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农业卷)[M], 科学出版社, 2007.2 8.武亚庆.锦州港连续10 年打造粮食物流“黄金水道”[J].中国交通报, 2010

后 记

时光在即,岁月如梭,进入内蒙古财经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习四年来,不敢说学业有成,至少是追求不懈,回首往事,不禁感慨、感动和感激。凡事但求无愧于父母的养育、恩师的教诲和自己的努力,所幸的是我坚持了下来,从一个起点走到一个终点,以后还有很多起点跟坎坷等着我但我始终会坚持不懈的。在大学生活中我受到了老师跟同学的关怀,这对我的学习生涯有很大的帮助它也让我懂得了学习不仅是我个人的事,我所学的知识也不仅对我自己有用也跟我的家人甚至关系着国家今后的发展,所以我要踏踏实实的学习跟研究。

所以决定将 《锦州港粮食物流问题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是因为我认为粮食物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的位置也越来越明显,功能也随之重要起来。而身为学这门物流专业课程的我对粮食物流更应该有新的认识跟探索。写这篇文章之前,也阅读了许多专家学者关于粮食物流今后发展的阐述,受益匪浅。

粮食问题研究 第3篇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物流,发展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粮食生产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的焦点, 与此同时如何做到粮食安全也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不仅要做到粮食产量满足民众需求, 而且要严格控制粮食消耗量, 其中就包括粮食物流所产生的成本。据近期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在粮食物流体系领域, 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 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缺乏科学管理体系, 因此加强粮食物流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一、相关概念综述

1.粮食物流与粮食物流安全简介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 社会生产过程中运输行业也在不断变革, 以满足现代化生产专业化、一体化的要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粮食物流应用而生, 并且不断发展。所谓的粮食物流是指粮食生产成品从运输, 加工, 到销售期间所产生的一切增值活动, 简而言之粮食物流就是指商家为达到售出后获取最大利润的目标, 而选择最为合理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 以及最为科学的运输体系。它囊括了粮食运输过程中包装、装卸、配送、售后等环节。

根据权威机构解释, 所谓的粮食安全就是指国家要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的起他所需要的粮食产品。这就意味着粮食安全的实现不仅要保证粮食供给充足, 而且消费者有支付能力购买自己的需求。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不断加大扶贫力度, 使得大多数民众可以摆脱贫困, 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在口粮方面仍然存有困难。因此加强粮食安全方面的工作任重道远。造成粮食安全存在隐患的因素不仅来自于城市化进程使得我国的耕地资源不断减少,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劳动力缺乏等, 而粮食物流运输过程中的高成本导致利润降低, 从而导致粮食需求无法满足, 这也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2.发展粮食物流体系的重要性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需要物流的支撑, 为此物流企业快速发展, 逐渐成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粮食物流最为物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粮食物流发展状况直接体现国家宏观调控成功与否。我国作为人口大国, 土地辽阔, 粮食自给成为基本国情, 但是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粮食产量不均匀, 导致部分地区粮食短缺, 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对粮食物流的合理规划来解决粮食产量不平衡的问题, 这期间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对部分粮食物流进行集中操控。另一方面粮食物流的科学、现代化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局面, 构建和谐社会。通过粮食物流解决部分地区粮食短缺的问题, 缩短城乡发展差距, 平衡东西发展, 为促进国家中西东地区共同发展, 构建和谐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二、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现状分析

1.黑龙江粮食物流基本特征

黑龙江作为我国的大型粮仓, 粮食资源丰富, 粮食物流量大是其基本特征。据统计黑龙江耕地面积达到990 万公顷, 1200 亿斤的粮食产量为各地区提供丰厚的粮食, 与此同时这一庞大的粮食产量使得粮食物流快速发展, 并吸引了众多物流企业进驻黑龙江。除此之外黑龙江粮食物流有众多的交通运输方式作为支撑, 水路便捷, 公路众多, 铁路更是贯通全国, 横贯黑龙江的铁路高达67 条。

2.粮食安全背景下黑龙江省粮食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 管理模式落后

粮食基地只有在促进其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但是在商品粮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以及企业更多的是加强对粮食产量的重视度, 而忽略了粮食物流的重要性。黑龙江地区粮食物流在管理模式方面较为传统, 缺乏创新理念, 这就使得在粮食物流过程中各流通节点沟通不畅, 运输成本较高。现如今粮食物流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科学管理的知识资源与体制资源, 促进粮食物流的快速发展。

(2) 专业人才的缺乏

现如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 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技术的竞争, 是人才的竞争。粮食物流是一个技术型, 人才型的经济领域, 对于人才的专业化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无论是黑龙江还是全国的粮食物流企业, 都缺乏专业性的人才来满足行业的需要。黑龙江粮食物流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 导致人才缺乏, 管理方面缺乏科学体制。更多粮食物流企业的人才在管理过程中往往是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的。粮食物流的发展需要更多有思想、有创新能力、有专业技能的专业性人才为之服务, 因此培育此方面的人才仍然任重道远。

(3) 粮食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行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粮食物流的发展仍然需要基础设施为其发展提供动力。但是黑龙江地区粮食物流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落后仍是突出问题。现如今黑龙江粮食物流主要采用的是包粮流通与散粮流通, 包粮流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作为基础, 散粮流通则在多次卸装过程中降低粮食质量。与此同时黑龙江粮食物流企业仍然采用以前陈旧仓库, 且仓库点不足造成粮食露天存储, 对粮食安全问题造成隐患。且机械化设备缺乏, 自动化设备少, 增加了粮食物流的成本, 制约粮食物流的发展。

(4) 粮食物流成本高

在粮食销售方面一直受到政府政策的制约, 在特定阶段, 粮食储存过剩, 导致粮食质量受到影响, 从而降低粮食销售利润。另一方面, 粮食运输过程中由于机械化设备缺乏, 技术水平降低, 导致运输成本过高。除此之外黑龙江省在粮食物流发展过程中, 在粮食加工方面缺乏创新, 采用粗放型的经营方式, 产品滞销, 使得粮食物流在高成本的情况下难以取得良好的效益。

三、粮食安全视角下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的发展策略研究

1.整合资源, 促进粮食物流一体化发展

面对黑龙江粮食物流出现管理模式落后的现状, 我们不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整合现有资源, 促进粮食物流信息化、一体化发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 譬如在运输过程中采用气力输送与提升输送等方式。并且在运输方面尽可能的采用散装、散卸, 实现粮食运输过程自动化、高效率化的目标。

2.优化专业人才队伍

21 世纪, 人才的培养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需要人才作为支撑点。因此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至关重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教育部门增加高校有关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生点, 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在高校设置粮食物流的实践点,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确保对复杂的环境做出灵敏的反应。与此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根据企业在显示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入教学过程中, 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按需施教。并能够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促进粮食物流的规范化发展。

3.注重现代物流信息发展

当前以信息化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正在席卷全球, 渗透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现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同时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为此在粮食物流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促进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譬如建立电子交易系统, 电子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并能够促进机械化设备的完善。与此同时, 在信息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宣传力度, 使得人们可以更大程度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4.降低粮食物流成本

粮食物流成本的降低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扶持,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鼓励粮食在黑龙江地区进行直销, 减少粮食流通的环节, 并且在此基础上减少粮食流通的附加费用, 降低粮食物流的成本。另一方面促进粮食物流领域的创新, 且不断升级转型, 建立粮食仓库、粮食加工厂、粮食配送中心在内的整体链条, 在一体化、规范化、机械化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

5.加强粮食物流安全方面的工作

据统计粮食物流所产生的成本占据总成本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为此构建科学、安全的粮食物流体系, 为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从黑龙江省目前的粮食物流安全工作的总体情况来看, 要想使其粮食物流方面的问题得以解决, 首先必须注重相关安全保障措施的制定。管理者要加大对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 确保每位员工在粮食运输等过程中的安全。其次, 粮食物流的安全工作要普及到相关的各个领域, 制定安全、合理的价格等, 使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安全、合理的享受自己的所需之物。基于此, 在日后的工作中, 国家政府部门必须确保在安全的基础上加大对人民的扶贫力度, 加强对粮食物流安全工作方面的管理, 使人们尽快摆脱贫穷, 缩小中国的整体贫富差距。除此之外, 相关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 将有关粮食物流安全性的工作作为发展粮食基地的首要任务, 将制定的安全性条例付诸于实际行动, 为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小结

黑龙江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基地, 为满足广大民众对粮食的需求, 加强对粮食物流的忠实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粮食物流管理体系, 培养更多专业型的粮食物流管理人才, 与此同时信息化背景下, 农业物流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设备为粮食物流一体化、现代化的发展奠定基础。现如今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背景, 对粮食物流的发展不仅提出了新的挑战, 而且为粮食物流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相信在政府与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粮食物流将取得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艳, 高巍, 韩玉静.现代化大农业背景下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 2015年.

[2]李维刚, 赵书婷.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粮食安全与粮食物流体系的完善[J].现代化农业, 2013, 07:38-40.

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第4篇

我认为首先应该给粮食安全的粮食正名。缩小粮食安全中粮食的范围。在农产品中要把粮食与粮食农产品区别开来,粮食安全是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内容,但是农产品安全不都是粮食安全问题。

二是认识玉米的粮食与经济作物的双重属性,按其不同用途区分其与粮食安全的相关性。

三是把粮食补贴真正用到口粮上。

粮食问题研究 第5篇

基于农村粮食补贴政策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信管Q0841刘国徽

摘要: 政策执行问题一直困扰着政策制定者,在影响政策执行的众多因素中,信息不对称无疑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它通常干扰着政策的顺利执行,对这种干扰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提前采取若干措施来抑制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本文以农村粮食补贴政策为例,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分析,重点探讨“信息不对称”对公共政策实践的影响。

关键字:粮食补贴政策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Abstracts:The problem of governmental implemention has been causing complications for the policymakers.Among the factors in influencing policy implemention, there’s no doubt that information asymmetry is one of the very important elements.It usually interferes the smooth carrying out of policies, however,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interferation will be beneficial to our taking actions ahead of time about the restraint of every adverse effect which brought about by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Take the policy of rural grain subsidies for example, this article lay heavy stress on discussing the impact to public policy practice which caused by “information asymmetry” on the basisi of social investigations, and the analysis to moral hazard and adverse selection.Keywords: grain subsidies policyinformation asymmetrymoral hazard

adverse selection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粮食直补和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农资综合直补,是贯彻落实党的惠农政策的重大举措,它对促进我国粮食生产、搞活粮食流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收益,保障国家粮食供应顺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策实施以来,粮食补贴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好评,几亿的中国粮农从中受益,但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补贴政策的宣传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够、谎报面积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就农村粮食补贴政策实施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希望能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1]。

三、表现及影响

1、信息不对称在粮食补贴中的几种表现

粮食补贴中粮食补贴中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各部门、工作各阶层人员,由于工作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对相关信息的了解产生差异。

在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如政府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学者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农民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等,每一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都会对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1)、政府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政策实践中,科学知识与具体知识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知识上的不对称。一般来说,上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官员,级别较高,能够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并且往往拥有很多一流的专家进行政策咨询,而地方政府,其级别往往较低,不太能够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所拥有的专家的层次也会比较低,或者几乎找不到专家进行政策咨询。因此,除了极个别的例外,上级政府在科学知识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由于地方政府是本地的政府,与本地人民在地理上比较接近,政府官员与当地人民生活在一起,在很多方面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地方政府往往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的知识上具有相对的优势。

(2)、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作为最大公共信息资源的控制者,政府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地位垄断信息的传播,实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公众则处于信息弱势地位,难以获得政府信息,最终可能导致其利益受损。在粮食补贴中政策中,当地政府和其领导下的各个部门,包括村级干部,对政策的理解程度显然要深一些,对政策的最新变化也了如指掌。对农民而言,确是了解甚少。据调查,仅有5.5%农民对粮食补贴政策比较了解,28.4%的农民有一定的了解,还有66.1% 的农民对国家粮食补贴政策一无所知[2]。

(3)、学者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政策实施前,有广大的学者参与政策的制定,为政策最后的形成出谋划策;在政策实施后,又有大批的学者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找出问题,并竭力提出合理的建议,不断的完善这项政策。但是,对于这项独特的政策,要想真正地提出可行的、对广大农民有帮助的意见和建议,就必须深入到农村去实地调研,了解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而很多学者从事学术研究都离农村很遥远,通过对文字和资料的研究提出的建议,很多都不是农民真正盼望的,也不能真正维护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4)、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农村,尤其是偏远的山区,大众媒体都很落后,消息闭塞。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广大农民的确获得很多的实惠,但是对于政策在各地的实施情况了,他们一无所知,邻镇的农民完全不了解对方的状况,同一个村、甚至同一个组的农民之间,对对方的了解也是甚少。每个村、每个组、每个家庭,按什么标准补贴,只有政府知道,具体补贴多少只有政府和自己家庭知道。政策实施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出现,几乎都是闭塞的。农民的监督、舆论的监督作用就失效了,腐败现象就很容易发生。

(5)、农民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对于广大知识贫乏的农民,即使能够实时了解国家政策的动态,也很难把握住市场的变化。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的变化以及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对广大农民切身利益都有很大的关系。

2、信息不对称在粮食补贴中的影响

(1)、政府或者决策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政策实施的影响

政府各层级之间,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多个委托代理关系,中央政府是委托人,省政府是代理人;省政府是市政府的委托人,市政府成为其代理人„„这种委托关系一直延伸到县政府、乡政府,直到各村村委会[3]。在信息由下而上的传递过程中,由于委托人的信息来自其代理人,而代理人的利益和委托人紧密相关,因此在委托人缺乏有效信息甄别机制或能力的情况下,代理人倾向于传递能够引起直接委托人注意或肯定的信息,隐瞒对代理人不利的信息或隐瞒委托人厌恶的信息。基于同样的考虑,代理人的委托人为了引起其委托人的注意,也会在代理人传递信息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取舍。从而将那些能够让其委托人满意的信息传递给委托人。这样一来,委托--代理链条顶端委托人和处于最低端的代理人所获取的信息大量失真,在—个有R个层次的组织中,假设最终的信息量是I,每次信息传递都有N%的信息失真,那么通过R层过滤后,就只有Ix(1一N%)R的信息没有失真。这对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工作效绩都有很大的影响[4]。

粮食补贴政策中,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大量的信息失真,基层不了解上面的具体政策,上面也不了解基层工作的具体情况,不能全面把握政策的实施效果。粮食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没有有效的途径反馈到顶层委托人,从而无法找到有效的方法针对性地解决。委托人下一步的决策所依据的信息失真,对其决策产生的效果就会产生很大甚至“致命性”的影响,最终利益受到损害的还是农民。

(2)、政策主体与目标群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政策实施的影响

政策主体包含政策的决策者——政府和参谋者——学者。目标群体即是广大的政策受益者——人民群众。部分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可能会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而这个决策对目标群体却不是最有利的。当然,目标群体也会利用自身对基层的信息优势,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双方可能都会出现道德风险这种现象。

这种信息不对称正演变成社会不公的最大根源之一,也是腐败的温床。粮食补贴政策中,粮农向上谎报面积,超额领取粮食补贴款,部分村委会和粮农合伙欺骗,甚至有地方政府参与,通过谎报粮食种植面积,骗取国家粮食补贴款。也有地方政府恶意缩减粮农上报面积,赚取差额的粮食补贴款。这种信息不对称给双方都创造了“绝佳”的机会,严重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3)、目标群体内部信息不对称对政策实施的影响

目标群体包含农民和粮食市场。农民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大降低了其对政策的监督作用;农民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对其种粮收入。市场价格的估计与成本预算都无法确定,再遇到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种粮收入的不稳定性,大大降低了其种粮的积极性。这严重与政策的实施目的背道而驰。

四、粮食补贴中的两种特殊现象:道德危险与逆向选择

1、道德危险

粮食补贴政策中的道德风险,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农户或地方政府行为上的机会主义[5]。粮食补贴、优质品种补贴选择了按种植面积为补贴单位标准后,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户多报享受补贴的面积,从而获得更多补贴,二是农户在获得直接补贴后并没有按照所获得的补贴要求种植应该种的农产品或减少种植面积。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主要是地方政府受到财政能力限制,减少支付补贴资金总量。直接补贴中,农户行为的道德风险产生原因,是补贴资金发放机构对农户申报的享受补贴面积等要求

没有核实;如粮食补贴和优质农产品补贴资金在种植前发放给农户,农户在种植时并没有按照所领到的补贴资金数量种植,而发放补贴的机构没有继续核实农户种植情况。地方政府补贴资金筹集上的道德风险,主要源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支出的直接补贴资金总量或者是不清楚,或者是没有硬性约束。解决粮食补贴中的道德风险的办法,只能是改善粮食补贴制度设计,约束农户或地方政府行为。要求农户诚实地申报、严格履约,地方政府则要忠实地履行职责。

2、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模型就是研究事前不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在粮食补贴政策中,逆向选择在粮食销售流通中表现较为明显。

粮食流通通常要经历由农户到流通企业再到加工企业,经过加工企业加工之后,粮食商品才最终走进消费者。从农户到流通企业,农户是粮食卖主,流通企业是买主;从流通企业到加工企业,流通企业是卖主,加工企业是买主。在流通企业面临着两次角色转换过程中,都可能面对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的困扰。粮食有不同等级之分,农民在将粮食运到粮库之前虽然不能准确知道这些粮食的等级,但通常知道自己粮食质量的优劣。粮库检验人员根据感观和可能有的各种不同的检测仪器进行检验,判断所收粮食的等级标准。如果粮库检验人员技术可靠而诚实,检测准确,并按不同粮食等级付款,同时卖粮农民也准确了解这一点,这时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农户有什么粮食会卖什么粮食,并获得相应的价钱。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情况看,收粮企业收粮时压级压价事件时有发生,很多粮库检验设施和检验技术落后,甚至单凭工作人员的感观作出判断,或者基层粮库受条件限制,无法将优质粮食与普通粮食分仓储存管理,其结果是很多企业无法对优质粮食支付好价钱,也导致因粮食等级问题而争执的事件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理性选择是将质量好的粮食留着自己食用,或卖给愿意出好价钱的私商粮贩,或直接到自由市场出售,同时将质量一般或较差的粮食送到粮库,卖给流通企业。[6]这种情况持续发生,必将粮导致库中低等级粮食充斥,形成“柠檬市场”[7]。这种逆向选择对收粮企业、广大消费者,也包括农民的切身利益都有很大的影响。

五、缓解政策执行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基本策略

1、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建立广泛的信息反馈系统,让广大农民能够参与进来,及时将政策实施中反应出来的问题搜集起来,并镇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2、削减委托——代理的链条。较长的委托代理链条将会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干扰,委托代理链条越长,政策制定者获悉事实真相的可能性就会越低,从而贻误政策制定者解决政策问题的有效时机[8]。就我国的政府体制而言,这种委托代理链条的削减实际上意味着精简政府的层级数量,将当前的五级或四级政府精简为四级或三级政府,地方政府层级的减少将有助于中央政府更好地准确判断地方政府的行为,而位于委托代理链条的基层政府也能够更好地领会和判断中央政府的政策精神。

3、提高政策质量,强化对政策内容的沟通。塔洛克(Gordon Tullock)认为,向下级官员传达清晰准确的政策内容对政策执行而言显得十分重要,若使上级官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或者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那么毫无疑问,下级官员执行政策的结果将很少会符合上级官员的期待。处于强化政策沟通、提高政策执行者对政策内容的理解能力的考虑,政策制定者可以借助以下途径:

(1)政策内容尽可能表达得清晰准确;

(2)邀请政策执行者参加政策内容的讨论与制定,争取双方围绕政策内容达成共识;

(3)在不同的场合,政策制定者反复宣传既定政策内容和政策精神,以便政策执行者传递较为准确的信号;

(4)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挑选政策执行者,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其政策执行能力,从而尽可能的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风险;

(5)采取信息传递准确性较高的信息传递载体,从而保证整个委托代理链条都能够获取前后一致的政策信息。

4、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与监管

政府加强应该对经济运行及市场的监督力度,使信息尽量由不对称到对称,由此消除由市场机制不协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5、加强信息的公示

要想让社会尽可能的公平,政府就要在信息公开上做得更加彻底,要让群众都能真正看得见,对政府的决策、行动方案、公示等等能够知晓,有时间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对政府作出反应,而不是走走过场。当然,这样的做法是需要很大的勇气。

6、加强党内监督工作

解决党内监督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要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加强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支持和保证人民群众的“四权”。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扩大社会知情面。其次要积极建立和完善针对监督客体的相关制度。第三要注意保护群众的参与热情。

六、结束语

本为以粮食补贴政策为例,通过对信息不对称几种表现的阐述和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两种现象的分析,探讨了“信息不对称”对公共政策实践的影响,并提出了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策略。本文的局限性在于笔者学历和知识储藏有限,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只能发表自己浅显的见解。而且,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配置本身就是不对称的,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不同,每一个人的需要不同,投资力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因此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只能尽可能减少公共政策中的信息不对称,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扩大政策的实施效果,但是我们是决不能做到信息的完全对称。

参考文献:

[1]周向红,公共政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成因的分析[J],理论探讨,2004(2)

[2]刘国徽,朱勇,关于农村粮食补贴方式及现状的调查报告[R],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2010.6

[3] 李永军,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政策决策分析[J],行政论坛,2010,17(2)

[4] 丁煌,李晓飞,逆向选择、利益博弈与政策执行阻滞[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1

[5]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任荣华,逆向选择行为和粮食沟通[J],中国粮食经济,2003.11

[7] 布鲁斯.金格马.马费成,袁红译,信息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粮食问题研究 第6篇

专业论文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粮食安全问题是全世界人们长期关注的一个永恒话题。黑龙江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在逐步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和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粮食生产环境恶化、种粮成本不断提高和产业化水平仍较低等问题。在当前黑龙江省粮食连年丰收的前提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信贷资金支农助农的作用,不断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综合功能,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投行业务和强化农业政策性金融基础建设,以推进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粮食产业;政策性金融;信贷资金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30-02

一、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状况的基本分析

(一)粮食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边疆,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适宜种植大豆、小麦、玉米和水稻等粮食作物。黑龙江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以全国1/10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全国1/7的商品粮,粮食供给全国1/6的人口,在全国粮食主产区中牢牢稳固了“排头兵”的地位。

1.逐步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充足的耕地面积成为黑龙江省固守产量大省头衔的有力保证。2004年以前,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保持平稳,变化不大;2004年开始,特别是随着国家全面落实“一免两补”等惠农富民政策,黑龙江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在维护种植面积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幅提高,播种面积迅速增加,从2003年的786.3万公顷增加至2012年的1 151.9万公顷。

2.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黑龙江省1949―1982年的33年间,全省粮食产量年均递增2.1%;自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年均递增7%;1990年以来增产明显,且产量基本稳定;进入21世纪以后,粮食产量更是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增长。特别是2009年开始,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施粮食战略工程的重大部署,黑龙江省正式启动了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战略工程,目前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4 000万吨以上,粮食商品量3 200万吨以上。2011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5 570万吨,粮食商品量达到4 465万吨,迎来了有史以来的最大丰收,首次超过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的河南省。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夺得全国双第一,粮食总产达到5 761.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9.8%。

3.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黑龙江省作为产粮大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合理,大型优质客户资源丰富,为粮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全省农产品加工量达到3 500万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 70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已发展到近150户。全省种植业基地面积发展到8 600万亩,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初步形成了玉米、大豆、水稻、小麦、马铃薯、畜禽、乳品和山特产品等八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带。

(二)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黑龙江省在发展粮食产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粮食产业发展的步伐迈的还不够大,与农业大省的发展定位尚有差距。

1.粮食生产环境恶化。土地资源是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由于长期过度采伐、开垦、放牧和大量的建房,忽视了对黑土地的保护,导致耕地被毁,生态环境恶化,水土大量流失。据有专家预测:黑土地水土流失如果不加快治理,再过40年,北大仓的黑土地将不复存在。

2.种粮成本不断提高。近几年,虽然国家支农力度加大,粮食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但受种粮农资价格、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的影响,主要粮食作物平均直接费用以年均8%―9%的速度攀升,粮食纯收益呈下降趋势,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或种植经济作物,粮食生产受到威胁。

3.产业化水平仍较低。目前黑龙江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速度、产业化程度均属于较低的省份之一。拥有资源优势的黑龙江水稻产区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区,发展潜力巨大,但其拥有巨大粮源优势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更大收益。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5 012.5万吨,加工总量为1 040万吨,占比仅为21%。黑龙江省虽是产粮大省,却不是粮食加工强省,与国内先进省份在加工能力、精深加工程度上有很大差距。大多数农产品的开发都还停止在“原”字头上,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技术优势的产品。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的支持模式

(一)粮食信贷业务支持模式的发展阶段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综观农发行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对粮食产业的支持模式也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历程。

1.粮食信贷业务初步建立(1994―1998年)。1994年农发行成立后,粮食信贷业务扶持的对象主要是接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委托从事政策性任务的企业,这些粮食信贷业务依据国家指令性计划,保证承贷主体执行国家政策和宏观调控任务,贷款需求具有很强的刚性。

2.粮食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运行(1998―2000年)。1998年,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出现重大调整,农发行粮食信贷政策也出现了相应调整,成为专司粮棉油等农产品收购、调销、储备等政策性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该阶段农发行发放的粮食贷款全部是保护价粮食收购贷款,贷款实行封闭运行的管理模式,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了农业发展。

3.粮食信贷业务市场化(2000―2004年)。2000年开始,国家调整了保护价粮食收购范围,部分地区、部分品种先后退出了保护价收购范围,开始了粮食市场化改革。该阶段,农发行坚持市场定价,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自主收购,满足企业从事粮食收购的资金需要。

(二)粮食信贷业务综合服务的支持模式

2004年5月开始,全国范围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和粮食收购价格,所有粮食品种不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除了中央、地方储备及调控等政策性粮食信贷业务外,其余均由粮食企业依据市场状况自主经营,市场机制在粮食生产流通中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最终确立。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其粮食信贷范围、贷款对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以中央和地方储备贷款、粮食调控贷款、粮食收购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多主体并存的粮食信贷业务综合服务的格局。

总体上看,农发行各发展阶段的支持模式都是以支持粮食产业全方位发展为基本目标,支持粮食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了对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及调控市场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信贷资金支农助农的作用

1.全力支持粮食储备规模有效增长。储备粮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国家或地方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发挥效果,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可进一步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在储备粮资金供应上,根据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及时、足额供应,努力促进国家粮食政策的落实,以确保储备粮各项计划的顺利实施。

2.做好市场性收购资金的投放工作。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应适应粮食市场变化,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按照市场定价、企业自主、理性入市的原则,积极支持粮食加工及贸易企业自主经营,参与市场性收购,强化市场性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确保国家制定的农民增产增收目标的实现。

3.加快产业化龙头及加工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经实践证明带动农户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最有效途径。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支持粮食产业发展,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应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使其成为推动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实现粮食产业化经营。

(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综合功能

1.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农业保险的参与和扶持。进入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在黑龙江垦区得到了尝试和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相互制保险模式。但由于该模式主要是针对黑龙江省农垦系统,覆盖全省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尚未健全,鉴于此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农业保险政策性业务,以充分发挥其政策导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向功能。

2.完善政策性农业担保业务。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可由其为农业贷款提供担保,同时更好地吸引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社会资金参与到粮食产业发展中来,进而改善农业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为国家粮食安全创造条件。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应把农业贷款担保业务作为今后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有效解决全省粮食产业发展风险高的后顾之忧。

3.设立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目前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国家为改变农村金融市场日渐萎缩的不利局面而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应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制度的精神,抓住时机,准确把握村镇银行的准入政策,积极筹建并成立有利于扶持“三农”发展的村镇银行,并形成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投行业务

1.开办农机金融租赁业务。黑龙江省具有开展大型农机设备融资租赁的条件和环境,在大型农机具方面一直保持着刚性、线性需求。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对农机需求旺盛,农机化工作一直保持着稳健发展的趋势,这些均为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开展农机金融租赁提供条件。

2.发展农业投资基金业务。发展粮食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为全省发展粮食产业搭建的融资平台主要是以贷款为主的债权形式,难于较快实现向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发展农业投资基金业务,创新融资方式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成为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强化农业政策性金融基础建设

1.完善信贷风险保障机制。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各种信贷管理制度,并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对各项制度规定进行修订和完善。在规范规章制度的同时要切实加快信贷上报的速度、简化信贷受理的程序,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粮油信贷业务已由传统的流通领域逐步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整个产业领域延伸,随之而来的信贷风险也由单一风险向多元化风险转变。因此,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管理手段,有效提高粮油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3.实施工作考评奖惩机制。建立合理的粮油信贷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科学的工作考核评价方法,完善激励和惩罚运行机制,尽快建立以政策目标实现为主要内容的、权责利相结合的、不同层次的经营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1] 白钦先,王伟.各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2] 甘绍群.“三农”问题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定位研究[J].武汉金融,2004,(3):34.[3] 宫海鹏,胡胜德.农业政策性金融与粮食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7):30-31.[4] 张玉华,等.黑龙江粮食持续增产面临多重挑战[N].中华工商时报,2011-08-24(2).[5] 李钧,等.粮食供求形势及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定位研究[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2,(7):30-32.[责任编辑 王 莉]

上一篇: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下一篇:Messenger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