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行为改进方案

2024-07-20

教学行为改进方案(精选8篇)

教学行为改进方案 第1篇

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效益

(针对最近几次跑的内容的教学反思有感)

目前,在体育教学课堂调查中发现,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依然存在。一些漫无目的的活动课和“放羊课”也还没有完全杜绝。再加上专职体育教师的缺乏,兼职体育老师的普遍。导致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很多老师甚至一堂课都不知道教什么,学生也不知道学点什么运动技能,只知道一味的玩耍,因此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高体育课堂效益势在必行。根据我自身的教学经验积累,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大方向来考虑。

一、充分的预设准备

许多老师在如今没有体育教材的前提下,将课堂的实际效益寄希望于课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的教学时间白白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以及年轻教师来说,课的预设至关重要。这里的预设可以分两个方向来完成,一是课前充分备课,理清上课的思路;二是预设课中会产生的突发情况的解决方法。这样做好了准备,在课堂中就能得心应手,分秒必争。

二、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如今提倡环保、节约的新时代。体育教科书已经无法下发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手中。这时,对于新教师来言,教什么内容成了一个难题。为了提高课堂效益,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每个教师的必修课。在选择内容之前,教师首先要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的难易程度。比如,一年级学生在练习投掷的时候只适合投轻物,而五年级学生则可以投垒球。接着根据新课标来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水平段需要掌握什么内容必须理清。新教师可以通过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或者翻阅以往的体育教科书来制定。这样为学生量身制定的教学内容,怎会达不到实际的效益呢?

三、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

知道了教什么内容还不够,还要研究怎么教。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的内容是不同的,可想而知,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人们常说因材施教,确实不错。比如一年级的学生需要用清楚明白的语言来表达教师的意思,如果讲的太深奥,他们完全听不懂,这样如此反复的解释,就浪费了一堂课的时间。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要用不一样的方法。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许多共同点,总结来说可以有一下几点:

1、多一点自由,少一点限制

这里所说的自由不是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教师就可以不管了,而是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少一点死板,有时候四路纵队进行练习看上去很整齐,但是练习效率太低。可以利用场地特点稍加改动,不必为了秩序整齐而忽略了课堂效率。比如,上球类课,有些老师为了容易管理,只用四个球来上一堂课。而此时,学生轮流练习等候的时间太长,以至于一堂课只练习到了几次,根本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老师们在上课时可以适当放开一点。

2、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

体育课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有些学生往往太兴奋,不能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课堂的纪律。有些学生体质差,达不到教学的要求时。老师们也应该少点批评,多点鼓励,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满兴趣将体育这门学科学好。批评的越多反而会让其失去兴趣,学习效率反而会降低。

3、多一点讨论,少一点讲解

体育课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舞台。教师过多的讲解反而会使学生学的被动。在新课标引领下,学生已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充分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让学生相互探讨去发现问题,真正的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拒绝“苦教”、“苦学”。

4、多一点创造,少一点模仿

教师们需要多一点思考运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可以把更多的游戏融入课堂中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更好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倡原创,这样既能快速的达到学习目标,更能在学生中树立创新的榜样。

总之,体育课是一门不简单的学科,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思考,去研究。怎样才能令每一个学生更健康的学习,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一辈子的目标。

教学行为改进方案 第2篇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课改的出发点;对问题的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新知识学习后的运用与反思,以及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作业布置等是从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激励进步等方面考虑的。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和实施教学。为了改进教师在新课程课堂中的教学行为,给教师提出一些可供操作的教学建议。

1.学习课标,明确要求

(1)了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2)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学习目标。

(3)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4)明确课程标准对评价的建议以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2.分析教材,确定目标

(1)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设计思路和教材的知识体系及整体结构。(2)泛读本章本单元教材,了解本章或本单元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整套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3)精读本节、本课时教材中的课题引入、新知识形成和例题的分析过程,明确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挖掘可能蕴涵的教育价值。

(4)仔细解答练习和作业中的每一道题,体会其中用到的知识、解题方法及蕴涵的学科思想。

(5)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6)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定既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3.了解学情,把握起点

(1)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个性差异等状况。(2)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所需的前期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相关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具备情况。

(3)用绝大多数学生熟悉的事例和能理解的问题引入新课;用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和解答的问题作为例题和练习的基础题。

(4)对多数学生理解有困难的问题,通过问题细化、分解等方法作适当铺垫。4.呈现问题,激发思维

(1)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呈现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探索新知。(2)从学生实际出发,呈现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学科实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3)从学科在生产、生活及其他学科中的实际应用出发,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以致用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4)通过讲学科故事、设置问题悬念、多媒体动态演示等手段,生动、直观、形象地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冲突和探究的欲望。5.关注过程,促进内化

(1)设计游戏、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科规律,经历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2)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设计猜想、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过程。(3)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分析题意寻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4)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交流,从中辨析概念、辨析问题、剖析思路,找到思路受阻或产生错误的原因,交流问题解决的方法。

(5)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论结果正确与否,要让学生阐述思考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讨论。

6.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新知识学习后,让学生及时练习,体验新知识的应用,掌握解题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知识运用中的易错问题,让学生辨析,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3)对例、习题作适当变式,让学生尝试举一反三。

(4)选择能直接运用本课知识解决的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练习,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练习中让学生自己尝试分析题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引导反思,归纳提炼

(1)活动后,引导学生反思,归纳和揭示活动中隐藏的规律。(2)新知识形成后,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3)例题教学后,引导学生归纳知识要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题的基本步骤和书写建议,形成正确的解题策略。(4)巩固练习后,引导学生归纳应用新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中所用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5)对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势和特点,从中择优。(6)在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归纳、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以及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整理知识、提炼方法、感悟思想、积累经验的目的。8.多元评价,有效激励

(1)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访谈等,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对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激励,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运用口头问答、书面测验、活动报告、课内外作业等,了解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肯定成绩,激励进一步发展。

(3)运用有层次的问题,了解和评价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激励学生有差异地发展。(4)对学困生可适当降低评价起点,允许再次评价,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的信心。

(5)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或解答不完整时,鼓励学生自己反思解答过程,其他学生评价补充,教师引导激励提高。9.精选作业,分层落实

(1)精选与本课时内容配套、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习题作为课内外作业。

(2)适当精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或适度开放、需要多角度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的问题,或需要动手实践的问题,以及富有趣味性的问题作为课内外作业。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布置不同层次要求的作业,既要布置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必做题,又要布置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适合不同水平发展需求的选做题。

(4)控制作业的题量难度,反对机械操练、题海战术。

教学行为改进之“错题整理” 第3篇

尝试一:“错题整理有必要吗?”班级主题研讨活动

学生一:我现在有数学, 英语, 政治的错题本, 但我很纠结是不是每一道错题都要写上去呢, 这样我每天的作业会呈指数爆炸状态的, 所以我只写了在考试中的错题, 请教各位学习神人们, 教教我错题本怎么整理。

学生二:基本上高一整理了下错题本, 然后就再也没看过, 总觉得整理的时候热情澎湃, 写完之后也不看, 个人习惯不好, 懒得很。

学生三:我整理错题本4、5年了, 一般都是剪的, 抄太费事了。如果正反面同时都有错题, 就抄字少的, 剪字多的。一开始老师有点囧, 但只要效果好, 老师会接受的。或者去复印再剪。平时用活页本, 可以随时加纸和题。复习的时候如果发现某个题型会了, 就在题目数字上打个√。

学生四:剪的?会不会太残忍了?考卷一个一个洞很恐怖啊, 我在想用数码相机拍下来然后打印出来可以么?我觉得因为粗心马虎做错的题不需要总结, 总结就是要总结自己不会的不明白的。……活页本, 好方法!有时积累本弄了, 就是个摆设, 也没怎么看……因为错的多, 我都是在练习册或卷纸上直接用彩色笔标记, 然后复习时偶尔看两眼, 实在没有抄的心情和时间。

学生五:我剪卷子的 (练习册还是抄吧) 复习主要看错题不是么, 把错题集中起来剩下的卷子就可以扔了, 这样复习有重点, 而且不用拿一大堆乱七八糟卷子了。我觉得考完试, 把你错的剪下来, 再记录一下为什么错, 正解是什么, 别忽略考题, 因为它是你最认真的做的, 最容易暴露问题。

学生六:个人整理的是数学、英语。数学, 一页纸, 假设有AB面 (弄得跟录音带似的) A面:记错题, (题号) 数学每面记两个题目, B面:老师讲错题的时候直接把解释记一下 (当然了, 还是要认真听课, 下课自己整理也行) 。英语只记单选, 具体措施:第一周的错题不改, 到了第二周周末改第一周错题, 第三周改第二组的错题, 以此类推……

同学们通过热烈的讨论, 形成了共识:进行错题整理能更有效的方便温故避错。

尝试二:利用班级文化墙, 展示经典错题

教师给出示例,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三天一期。每个学生的错题本也可以仿照这种方式进行整理

例: (集合部分) 已知:M={y|y=x+1}, N={ (x, y) |x2+y2=1}则M∩N中元素个数为

:所以M∩N中有两个元素。

:错在混淆了两个集合中元素所表示的意义。即元素属性。

:M表示函数的值域, 是数集, 为R。

N表示实数对的集合, 即圆上的点, 是点集。

M, N中的元素均不相同, 因此M∩N=覫, 故其中元素个数为0.

:解决集合问题, 要明确元素是什么, 有什么属性, 从而推知集合的意义是什么。准确理解元素和集合代表的意义才能避免类似错误。同类经典题有:{圆}∩{直线}=覫。

尝试三:组织学生对经典错题深入探究, 着力培养一种意识

数学应用性问题是江苏历年高考命题的主要题型之一, 也是考生失分较多的一种题型。不论是函数、不等式、线性规划、三角, 还是几何问题,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变量。函数与导数问题是单变元问题, 线性规划是双变元问题, 高中阶段的基本不等式问题是双变元问题, 但由于两变元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其本质是单变元问题。因此要很好地解决应用性问题, 心中首先应有强烈的变量意识, 紧紧把握变元这条主线, 让学生更好地弄清如何选择好的变元, 如何搞清各变元之间的关系, 如何减元换元求解, 这应该是应用题复习教学的难点。

以一道课本习题为例, 培养学生的变元意识。

苏教版新课标教材《数学4》 (必修) 向量的运用中有一道思考运用层次的习题。题目如下:如图所示, 一根绳穿过两个定滑轮, 且两端分别挂有3N和2N的重物, 现在两个滑轮之间的绳上挂一个重量为m (N) 的物体, 恰好使得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求正数m的取值范围. (滑轮大小可忽略不计)

本题考点是平面向量的分解及坐标表示, 考查了有实际物理背景的向量之间的运算, 解决本题可以经历用向量方法解决力学问题的过程, 体会向量是一种数学工具, 发展学生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此, 本题常规解法【方法一】用向量的加法法则建立起相关的方程, 然后根据三角的相关公式整理出正数m关于角的函数, 再进行恒等变换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解法如下:如图建立坐标系, 记OB、OA与y轴的正半轴的夹角分别为α, β则由三角函数定义得O B= (2sinα, 2cosα) ,

由于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注:也可以用力的正交分解得到上述式子

移项, (1) 、 (2) 平方相加得:4=9-6mcosβ+m2 (此处作减元处理) , 即m2-6mcosβ+5=0 (*) 存在正数m使得系统平衡, ∴△=36cos2β-20≥0,

∴ (此范围学生直接取 (0, 1) , 易错, )

由 (*) 解得, 由 (2) 式知m-5cosβ>0

∴, 这是关于cosβ的增函数, ∴正数m的取值范围为.

【方法二】集中变元, 可将 (1) 、 (2) 平方相加得:4+9+12cos (α+β) =m2 (本质上也是达到减元的目的)

由 (1) 知, , 而

∴锐角θ满足 (β角并不能取任意锐角, 此处易错)

∴正数m的取值范围为

【方法三】可直接设

下同方法二, 得正数m的取值范围为姨5<m<5。方法三也可看作是方法二的换元处理。将α+β换元为θ, 同样需要所换元素的取值范围。

【方法四】改变主元的特性, 变角为变量为边长为变量。可设OA在x轴方法上的分力为x N, 则有, 易知此函数为 (0, 2) 上的递增函数, (此处若取了3N的分力为x, 学生也易出错) ∴正数m的取值范围为

【再探究】跨过两个定滑轮的轻绳上系着三个质量分别为m1、m2和M的重物, 两滑轮的悬挂点在同一高度, 不计摩擦。求当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 三个重物质量之间的关系。

M在中间, 根据定滑轮性质可知, 两绳的拉力分别为m1g、m2g, 就是说, M受两个大小分别为m1g、m2g的拉力作用, 与重力Mg平衡, 因为m1g、m2g的拉力不共线, 所以M<m1+m2, 同理, 根据二者成角度小于九十度, 所以M2>m12-m22。所以。如此一来, 这道课本题的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尝试四:每位同学利用自己的错题题源, 编写一份考试试卷, 包含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每月一份, 再隔一个月后学生自行考试, 对照答案自行批阅

当然, 纠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学中可在班级集中展示学生的错题集, 相互借鉴;通过学生板书或实物投影再现错解过程;面批辅导错题纠正方法;组织易错题专项练习等。教师还要进行错题题型的数据统计, 分析学生出错是性格因素、心理因素还是知识点疏漏等。

摘要:错题整理是数学教学中一个很有价值的重要环节。但调查发现, 学生对错题整理的认识和做法差异很大。教师应加强学生对错题整理必要性的认识, 并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错题整理。

改进教学行为 优化课堂教学 第4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已经非常完备,小学数学教师若是能够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创设知识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来引入课堂的教学课题,针对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小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展开有效教学。

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圆》的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我在课前用flash制作了一段动画,讲述的是三辆不同公共汽车接送小学生上学的情景,第一辆公共汽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的,行驶起来很颠簸;第二辆公共汽车的车轮是圆形的,但是没有正确的安装车轴,也导致汽车行驶不稳定;第三辆公共汽车的车轮是圆形的,并且车轴安装在正中间,汽车行驶起来非常的稳定。我在课堂上播放这样的一段flash,然后提出问题:请问同学们喜欢坐哪一辆公共汽车来学校上学啊?

依靠信息技术来创设一个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就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有利于后面教学的展开。

2.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了教学内容,并提出了问题之后,教师就要抓住机会,利用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的心理来解答问题,激发兴趣,然后引入教学内容。

在《圆》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我制作的flash非常感兴趣,当我问到学生喜欢坐哪一辆公共汽车的时候,他们纷纷回答喜欢坐第三辆,于是我顺水推舟,引出本堂课的主题。“既然大家都喜欢坐最好的公共汽车,那么,大家一起来发现第三辆公共汽车车轮的秘密,好吗?”“好”,“那么,我们马上开始学习《圆》的知识,一起来分析车轮的秘密吧。”就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整个课堂的学习效果也有了质的提升。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前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构建一个情景,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避免课堂的沉闷。

二、运用信息技术展现知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虽然难度不大,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知识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教师要注重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直观的展现所学知识,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1.展现知识,直观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现小学课本的知识,相比较于让学生面对冷冰冰的课本,运用课件来展示显得更加的直观和生动。

例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教授的是关于长方体的主要知识。教师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来展现长方体的相关知识。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一个长方体,然后,用鼠标点击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部位,分别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几个知识要素。然后,让学生看着课件的长方体,分析一下每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有几条棱,有几个面,自己总结出来,记在脑子里。

利用课件来展示教学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纷纷对教学的知识感兴趣,知识可以记得更牢固,学习可以更加富有效率。

2.引导探究,提升能力

课件展示的课本知识是属于比较浅层次的知识,更加深层次的知识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长方体》的教学中,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已经基本熟悉了长方体的一些基础知识。教师便引导学生看课件来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深层次的知识。教师请学生到讲台上来演示长方体的flash动画,当鼠标点击课件上长方体的面时,相对的面就会自动重合。当学生点击长方体的棱时,长方体中相对的三组棱分别会出现三种不同的颜色,每一组棱有四条,随后,四条棱会慢慢重合。通过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方式,他们对长方体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每一组的棱长度相等的知识非常的清楚,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非常有效的,也是非常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往往能够积极的参与,知识掌握更加快速和牢固。

三、运用信息技术设计练习,促使学生享受学习

小学生都有爱玩的天性,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习题目,让学生乐于参与,享受练习的快乐。

例如,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除法》的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一个花园,花园里有一个慈祥的老园丁和许多的“智慧花”,学生点击任何一朵花都会跳出一个除法的运算练习题,学生可以进行练习,如果做对了,园丁老人会笑呵呵的说:“你真棒”!如果做错了,园丁老人会说:“别灰心哦,继续努力!”学生对这个练习游戏非常感兴趣,为了能够获得“园丁老人”的夸赞,都非常认真的进行计算、答题。

小学生面对枯燥的练习题目容易出现厌烦和应付了事的心态,这是练习不够丰富有趣,教师若是能管理利用信息技术精心制作一些生动的练习题,小学生就会积极的参加到练习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改进教学行为,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

从关注教学细节入手改进教学行为 第5篇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分析和研究教育过程中教师教育行为的表现和特征,探索这些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课堂中随处可见,有些教师能充分运用课堂的每一分钟来设计教学,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高效能的教学行为必定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和素质发展的质量,而一般的、低效能的教学行为则浪费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并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以下列举了课堂中的一些高效能的教学行为,以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

1、精心设计活动,增加学生可维持注意的时间

教师是否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是影响学生专心注意的时间与学习成就的因素之一,有效能的教师会设计适当多样化的活动,向学生提供积极参与活动的机会,以增进学生的有效注意。

2、经常以小组分组的方式来教授新课程

有效能的教师会向学生说明活动的意义,并加强教师与小组间的互动,同时教师强调活动的价值,以此增加小组的学习动机,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师在实施分组时,小组成员的分配会影响学生学习专心情况。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在与学习能力相同的学生共同学习时,会有较高的学习成就感。因为这样的小组,教学进度较慢,学生也易维持兴趣。每个小组成员有轮流学习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学生的座位安排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程序,前面和中间座位的学生比坐在后面和角落的学生参与程度要高。有效能的教师会视情况需求来安排座位,依照活动和环境适当地安排小组座位,精心安排的座位要比随机安排的座位来得有效。

3、提问的技巧最能显示教师的教学能力

学生在上课中是否能积极参与,与学习成就感有关。等待学生作答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学习成就感与学生参与的意愿。教师依问题的深浅程度给学生待答及回答的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耐心倾听学生不很流畅的解答,多一点鼓励性的语言,可以使班级中形成宽容互助的家庭式人际关系,使每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想法,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倡导民主的课堂学习气氛,延长学生应答时间会对学生学习有正面的影响,而且能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成功经验对学生学习成就感有绝对的影响。学生的智力程度不一样,性格也各有不同,教师应熟悉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合理设计提问,有针对性地提供难度适宜的问题。有效能教师会因学生程度的不同提问难易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可感觉到成功,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得到成功的体验。有效能的教师密切注意每个学生的发展,不断地给予肯定和更新更高要求的提问,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成功的体验中得到螺旋式上升。

有效能的教师经常会设计开放式的问题给予学生较多的挑战,适当增加学习或活动的挑战性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他们善用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不论是高能力学生还低能力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随机地提问学生,要比全班一起回答或是叫举手的学生回答来得要好。如:低年级数学课中常见的口算,教师随机叫一学生,然后随意让前后左右的学生回答,注意力非常集中,达到了让每一个学生练习所有口算的目的,提高了口算练习的效能。

4、与学生沟通学习目标

有效能的教师总是将重点放在教学目标和掌握学生的表现上,在一开始上课时说明上课的重点及目标,并在课堂中反复提示重点,在教室中前后走动以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应与回答以确定学生掌握状况,给进步的学生正面的评价与反馈。有效能的教师通常在上课时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特别重视练习课和复习课,在复习与练习中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已基本掌握的知识概念更加清晰,给尚未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多几次学习的机会。提供反馈及澄清学生错误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设计中可将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部分作为重点或突破口,即越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容易混淆的内容,教师一定要讲清楚,教学设计要防患于未然,尽量让学生在接受新知时建立一个正确清晰的概念。在纠正学生的错误时,不应仅仅是给予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获得学生学习善的反馈。

5、运用教学流程,建立课堂常规,善用教学时间

教学越合理,学生的学习成就就越大。学生充分了解老师安排活动的先后顺序,对学习就会有充分的信心。有效能的教师注重建立合理的教学流程,使教学、练习等能循序渐进,教学流程非常科学。

有效能的教师会应用有条理的活动及提示来维持学生学习的步调与成果。在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活动时,教师的指示非常明确,各种活动间能流畅且快速地转换,常常会给学生明确地从事学习活动的方法。

6、形成制度化的课堂管理行为

有效能的教师愿意花时间去解释与树立常规,明确告知学生正确的行为准则及会受处罚的行为及其缘由。他在陈述常规时,解释实行常规的原因,会预想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并且尽管使教学与课堂管理制度化,以减少不当行为。

有效能的教师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预防学生上课不专心。对不专心的行为马上禁止,能及时停止违纪行为。低效能的教师往往允许上课活动延迟,会对违纪行为施压或长篇大论的训诫,浪费了全班学生的时间。而有效能的教师不允许学生在教师讲课时过份吵闹或交谈,不允许学生上课期间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而是经常在课堂上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来防止不当行为的发生,对于正确的行为给予奖励,以达到正面强化。

7、富有爱心,善用各种语言行为

有效能的教师乐于与人亲近,个性温和,对学生总能表现出热忱,给予关切,用简洁清晰的讲解、积极生动的表达、规范的示范、明确的提问、富有逻辑的授课过程来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并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8、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温暖、积极的学习环境会影响学习。有效能教师会运用各种方式奖励学生的努力及进步。当学生表现优异时,教师给以赞美性的反馈。赞美时注意时间的掌握,切忌模糊不清,避免讽刺和负面的批评。他们从不针对学生个人进行负面的反馈评价,耐心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学生成功的学习机会,使学生成就感更高。他们耐心倾听并答复学生的问题或鼓励学生间的沟通或和谐的合作,以建立相互信任、互相尊重的班级气氛。注视学生,用微笑对待学生,给予温暖,支持及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还应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体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行为改进方案 第6篇

随着教学反思的功能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强化反思意识

教学反思来自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师要自觉增强教学反思的意识,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二、明确反思内容

教师应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反思呢?我认为,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师要敢于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质疑,挖掘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如,“我以这样的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其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贯穿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内化为了教学行为,克服就操作论操作的错误做法。再次,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新思想,积极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通过不断实践,思考和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克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2.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要对教学观念、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还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方面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反思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如教学中教师控制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符合主体性原则等;二是对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总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如“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好,可以怎样改进?”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等。

3.教学效果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有遗憾之处,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因此,教师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如“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该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等。同时,教师要学会用遗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这样,通过“由教反思到学、由学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误、由失误反思到发展、由现象反思到本质”的多次循环,教师的教学实践会更加合理,更加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养成反思习惯

教学行为改进方案 第7篇

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方式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新课改要求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既看教,更看学,“以学论教”。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确立效益优先的课堂教学观,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优化匹配,这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成为当前课改中研究的重点。下面,把我的一些做法形诸于文字,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点和帮助。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理论先行。

我加强对新课改文件、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外,将报纸、刊物上的有关课改的文章、信息进行自学,以转变教学理念,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2、积极参加新课改培训。

为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我除按时参加新课改培训外,重点放在学校组织的二次培训上。

3、加强教研,探讨新的教学方式。

第一步:参照课例,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些年来,我校投资购买了相当数量的课堂教学录像带及光盘,组织教师观看并进行讨论,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我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二步:加强集体备课,优势互补、取得共识。除按时参加旗教研室和学校教研组集体备课外,不受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的限制,时时集备,天天教研,我只要有了问题,就提出来和老师共同研讨。

第三步:课堂教学,大胆尝试。教改的过程,是教师共同参与、同步提高的过程。我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操作自己认为合理的教学方式。

4、总结经验,形成模式。

我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四变四结合”的课堂教学要求。现介绍如下:

(1)、从教材结构分析看,备课的角度要变,要将“备教材”、“备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学

生主体。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只不过是师生进行“对话”的“教学文本”。按照这个观点,教师要“对话”,就要了解学生的想法,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才能起到“解惑”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首先应该体现在备课上。

首先,要正确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材的逻辑结构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对每个学生都是一致的。“难点”是指学生在接受上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是由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造成的。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备课中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性,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第三,师生共同备课。事先请几名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预习,在共同讨论中,教师了解学生的难点所在,了解学生的差异所在,课堂上就能注意到学生的不同需要,灵活组织教学。

(2)、从课堂教学结构看,教师的教法要变,要将“讲清重点”、“启发思维”、“教给学法”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能力的发展,知识只不过是载体而已,因为“知识是死的,思维是活的”。对课堂教学而言,核心就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几点:

一是“讲清重点、分化难点”仅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全盘否定,只不过是对“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顺应学生思维”上。

三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使“学生思维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途径。

四是学生反思意识的强弱是思维是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是强化“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观点。

(3)、从学生的知识结构看,听课的方式要变,要将“以听为主”、“以练为主”、“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有效学习。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知识结构,并使之扩充、完善的过程。由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一种定势,这种定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既具有积极作用又具有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阻碍了学生认知的飞跃,造成学习新知识的困难。学生要克服这种定

势的消极作用,形成新的定势,仅靠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与“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我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精讲多练、当堂反馈、及时纠偏”的模式,就是要使学生“耳灵起来、口读起来、手动起来、脑活起来”。

(4)、从教学反馈要求看,作业布置形式要变,要将“顺次布置”、“精选布置”、“分层要求”三者结合起来,以体现因人施教,分层要求,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实际上是“巩固与再学习”的过程。但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平衡,难免会有些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显得力不从心。如果我们不加以区别地一味统一要求,就必然导致一些学生要么不交作业,要么就抄袭交差,“巩固与再学习”的目的就不能达到。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承认这些差异,尊重这些差异。我在布置作业时要有弹性,分为 A、B、C三级要求:A级为基本达标要求,针对基础薄弱同学而设计;B级为中档较高要求,应面向大多数同学设计;C级为思考性、灵活性均较强的题目,让学有余力的同学作深入研究。这样就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随着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学习能力也会随之而提高,从而真正体现实事求是,因材施教。

二、勇于实践探索,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一切,迫切需要教师勇于实践,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在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方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高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从教学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语文课上生字的分析、课文的朗读等。教师从知识传授着的教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着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自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我在课堂教学中加

大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使合作进行讨论交流较普遍地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三是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

孩子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去讨论,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在实践中,可以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从依赖性向独立性,从孤立性向合作性,从他主性向自主性,从接受性向探究性,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在不断地上升,教师的作用在逐渐地下降。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慢慢地学生将实现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责任的根本转移。

教学行为改进方案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媒体技术,有效评价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承载着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能力的责任。阅读课堂上,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来点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情感,让学生想阅读、会阅读,提升欣赏、内化与运用能力。然而,观察一些老师的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却不尽人意,常常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学习语文味同嚼蜡,大量的机械地记忆与抄写,使之丧失了语文学习的热情。为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革新教法,改进自己的课堂。

一、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阅读探究的情境

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阅读与探究的热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则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因为它可以提供逼真的图像和声音,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比如,为了教好《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课前我浏览网页,精心挑选关于沙漠的图片制成课件。上课伊始,在导入新课之后适时打开课件,学生就仿佛置身于情境之中,领略了沙漠茫茫无边、飞沙走石的特点;接着,再安排小骆驼和小红马闪亮“登场”。此时,学生就完全融入美妙的故事中了。有了这样的情境,接下来不管是学生自由朗读还是分角色朗读,都读得格外带劲。在学习该课第三四两个自然段时,我又运用课件呈现了几幅关于骆驼脚掌、睫毛、驼峰等部位的“特写镜头”,以促进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科学知识(骆驼的生理机能)的理解,降低了认知坡度,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近了骆驼,增长了知识。

此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还常常借助配乐朗读,来引领学生进入美的意境。这是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而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语言风格,进行借助配乐朗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引领学生进入美的意境,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和审美教育。这是因为音乐是一种感情的助推器,具有极强的抒情基调,它悠扬、舒缓、铿锵、婉转的旋律,可以把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情境之中,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升华情感。比如,教学《七律·长征》一诗,我以电视剧《长征》主题曲作为素材制作了课件,引导学生在音乐中自由诵读诗歌,使之宛如置身于五岭与乌蒙山中,仿佛面临着急流翻滚的金沙江和大渡河以及白雪皑皑的岷山。有了气势恢宏的音乐作背景,学生朗读起来特别动情,其效果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单一的朗读方式。

二、通过美读与揣摩,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编造了诸多隽永的名家名篇,这些都是学习典范语言的最佳凭借。学习这些文章离不开“美读”,美读就是要读出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该激昂则激昂,该委婉则委婉,该舒缓则舒缓,该低沉则低沉。比如学习《在大海中永生》一文,在诵读第2自然段“……痛悼伟人的离去”时,笔者播放悲哀的音乐,让学生用舒缓的语速,低沉的语调来诵读,以表达出人们对邓小平同志的怀念之情;而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样的诗歌,则适合用比较欢快、活泼的语调来诵读,以表达出少先队员们那种沉浸于优美情境中的愉悦心情,传达出他们投身植树造林活动的美好思想。实践证明,美读的确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或语段的理解,借助声音传达情感,实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美读还可以领悟到课文优美的表达方式,领略到其中的韵味。

美读也离不开揣摩、品味。揣摩得越深入,品味得越到位,就越能促进语感能力的发展。经典、优美的文本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的词语。这样的词语是培养学生咀嚼、品味能力的训练点,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替换等方法来反复揣摩其用意,使其有所感悟,领略遣词造句之妙,以促进欣赏水平的提高。比如陈荒煤的《广玉兰》形神兼具、脍炙人口,是一篇诵读、欣赏的好教材。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等词语,展开讨论与交流,来感悟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在教学第4、5自然段时,则紧扣“另有情趣”、“终年不败”等词语,让学生品读、玩味,体会广玉兰生命力的顽强。

三、追求科学而有效的评价,打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上一篇:孔融让梨读后感50字下一篇:初中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