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2024-07-04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精选6篇)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第1篇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应对新的经济税源态势、提高征管质效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近年来,临沂市国税局按照省局有关部署,以搭建专业化的征管框架为依托,着眼本地税源结构和征管现状,以“完善税收岗责体系,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构建专业管理团队”为重点,积极探索和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税源专业化管理。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税源分级管理机制。在税源基础事务属地管理的前提下,探索明确层级管理定位,强化专业团队评估,取得一定成效。

1、确立分级监控对象。将全市税源划分为“市局、区县局、基层分局”三级税源监控对象。市局层面成立预警评估工作办公室,对全市纳税评估工作统筹管理,具体负责预警评估工作的专项考核和复审复核,全市行业税源、重点税源管理情况的集中分析。其他业务科室立足自身职能,开展征管数据分析,确定疑点企业清单,经评估办统筹后下发。区县局层面由税源管理二科统筹承接上级局下发的各类纳税评估任务,对下部署分配任务并负责指导和管理,同时直接实施对重点税源企业和高风险纳税人的评估。基层分局层面具体承担上级发布疑点企业的评估,并根据自身需要开展日常评估工作。

2、组建专业评估团队。成立市、县两级税源监控评估团队,推动市、县两级税源管理职能实体化。制订完善税源监控管理的相关制度办法,明确税源评估监控横向联动制度、工作例会制度、信息发布制度、风险应对反馈制度。市级机关负责全市税源监控、税收分析、遵从风险管理,市局整合各业务部门相关预警指标,完善税源监控指标体系,开发税源监控平台,由税源评估监控团队在充分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定期开展税源评估监控,对异常情况统一下达税源风险应对任务,监督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3、健全完善岗责体系。一是优化税源管理岗位设置,重新设立企业基础管理岗、个体基础管理岗、调查核实岗、评估管理岗和评估实施岗。其中,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为基础性工作岗位,调查核实岗、评估实施岗为专业工作岗位,评估管理岗为管理性岗位,同时规定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与调查核实岗不得兼岗,评估管理岗与评估实施岗不得兼岗。二是细化明确岗位职责,其中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全面承担管户责任,主要负责户籍管理、日常巡查和信息采集;调查核实岗主要承担重点执法事项和评估取证查证工作,负责资格认定、优惠政策兑现核实、出口退税核实、增值税专用发票增量增额等专项调查;评估管理岗主要负责评估事项的管理工作;评估实施岗负责具体评估工作的实施。三是健全岗责体系。重新梳理和归集具体业务事项436个(其中基层286个),并对市局、区县局和基层分局三级岗责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征、管、查、评和法律救济五大类业务序列之间的衔接关系,细化岗位操作标准、时限要求、应用模块、流转方向及相关手续,搭建新的岗责体系,并配有业务流程图129个、涉税文书339个,形成职能岗责的全覆盖。

(二)建立税源分类管理机制

以“规模+行业”为基础,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建立“重点税源精细化,中小税源标准化、个体税源简约化”的税源分类管理机制。

1、科学划分税源。根据纳税人规模,将纳税人分为大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特殊类企业等类别。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行业分布、可以将纳税人细分为若干行业,进行专业化管理。遵循“管大、控中、规范小”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探索和把握管理规律,增强管理的实效性。一是大企业管理,侧重事前风险防范,促进自愿遵从。实施税务风险管理引导,帮助其在战略管理层建立健全税收风险内控机制。二是中小企业管理,实行按户管理与按行业类别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探索行业管理办法,加大小规模企业核定征收和督导力度,降低小规模企业零负低税额申报率。三是个体工商户管理,做好信息采集、典型调查、定额测算工作,实现税负核定公平、公开、公正,对零散税收,推行委托代征,实现社会化管理。四是特殊类型企业的监管,研究总分机构、网上交易、关联交易、恶意税收筹划等特定纳税人群体的风险发生规律,推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五是加强所得税管理,按照企业所得税分类分层管理办法,以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分行业管理突出规律、分项管理化解风险、分层次管理提高效能为目的,根据纳税人不同类别实施相应管理,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2、合理调整征管查职责。一是做实纳税服务。在税源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按基础性管理和专业化管理要求进行职能调整,合理界定好征收服务、税源管理、税务稽查职责。将申报征收、发票管理、税种日常管理、定额管理、欠税管理、档案管理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划为依申请的日常管理和依职权的日常管理,两类管理事项前移到办税服务厅。二是做专税源管理,以市局纳税评估办公室和县区局的税源管理二科为主体,深化以纳税评估为主的税源监控和风险应对工作。三是做强税务稽查。科学界定税务稽查与纳税评估的职责,规范评估案源移送和稽查结果反馈制度,建立评估与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建立以税源管理为核心的征管资源配置机制

目前,基层管理力量偏弱,事务性工作繁杂,是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瓶颈之一。为此,临沂市局提出围绕税源抓管理、以税源管理为核心配置征管资源的解决思路,采取 “职能下移或征管力量下沉”的方式,解决机关与基层的力量配置上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一是对征管力量进行重新布局,通过将机关人员下沉到基层分局,充实一线税源管理力量,实现机关“瘦身”。二是通过建立工作机制的办法,将机关职能转向税源管理,实行区县局与基层分局在税源管理上的一体化分工,做到工作重心下移。如,区县局业务科室直接参与税收分析,并将部分评估职能上收到机关科室,基层分局只负责常规性的调查核实、催报催缴等工作,使区县局与基层分局在同一层面上开展税源管理。三是着力减轻基层额外负担,使基层能够将主要精力集中到税源管理上。要求除确需基层实地调查采集的数据外,不得向基层索

要系统内已有数据信息,并尽可能地简并基层报送的各类资料,减轻基层负担,减少对基层工作的干扰。

二、对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专业化组织,应以县区局下设的一线管理机构为重点。应逐步考虑将按区域设置的派出机构调整为主要按纳税人规模和行业设置、少量按税源管理功能设置的“专业化”直属机构。但从操作层面看,仍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工作面广量大。既涉及观念更新、职能重置、流程再造、人力物力资源整合等诸多内部事项,又要争取所在区域各级财政主体、各类纳税主体的理解和支持,还要做好纳税服务网点和委托代征等配套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敏感性。二是实施要求较高。必须兼顾税源管理与纳税服务的不同要求,兼顾同向、同步提升征纳双方办税效能,兼顾发挥管事、管户制的优势,同时还不能因机构整合使纳税人办税不便、增加办税费用,或是形成管理漏洞和服务盲区。

(二)推行专业化应以税源科学分类为基础,并注重税源分类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从目前的税源管理实践看,按规模和行业对税源分类,适合于将基层现有的、区域化的派出机构转型为专业化的直属机构。因为按规模或行业对纳税人进行分类和归集,并以此为基础分别构建专业化的一线税源管理机构,不仅能够体现专业化理念和实践要求,而且能够保持机构功能和职责体系的相对完整,可以支持“一个头对外”执行任务。以税源管理主流程节点,或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主环节等为依据对税源进行分类,并据以改造既有的、区域化的派出机构,似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有可能造成机构功能零碎和职责界定不清。即使构成了专业化作业模式,也可能难以保证理想的效能,更重要的是可能难以避免“多头”直接面对同一纳税人处理涉税业务的问题。

(三)注重加快税收管理职能调整。应结合实际工作,认真梳理各类基础管理事项,尽量减少前置的无差别的形式要件审核要求,把确有必要的事前调查、核查、审批等控管措施转化为事后的风险控管事项,有选择地开展风险防控,把一些基础管理事项从管理员的基础管理职能中剥离出来。

(四)注意强化部门及各环节间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实施专业化管理,前提是分工、分责,核心是合作、协作。因此,税源专业化管理,对科室部门间、管理层级间及工作流程各环节的协作配合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无论是“纵”还是“横”,都必须围绕核心目标,牢固树立并强化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找准、摆正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定位,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有效整合各环节、各层级的力量,形成专业化分工下的工作合力。

(五)稳步扎实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会对现有机构人事造成冲击,而且工作的统筹度高、对体系化的要求高,不仅需要转变思维方式,突破管理思维定势,而且各层级、各环节之间需要更长的时间,相互磨合,相互适应,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好长期坚持的思想和准备,并本着“先难后易”的原则,结合实际,稳步推进,不能犯急躁情绪,更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鉴于此,临沂市局目前采用了相

对稳妥的方法,即将专业化划分为“机构专业化、岗位专业化、人员专业化”三个层次,并在推行初期,要求各县区局结合实际,确定专业化实施的目标。条件不具备的县区局,可先通过实施人员专业化、岗位专业化,在条件成熟时再最终达成机构专业化的目标。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第2篇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科学划分管理对象,优化配置管理资源,准确把握管理规律,施以专业方法进行税源管理的一种新的征管模式。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管好税源、管好税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笔者拟结合我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开展情况,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专业化管理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基本情况

(一)对以往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1.原有征管模式有碍于税收征管和优化纳税服务。农村税务分局主要负责辖区内所有纳税人的登记、发票等日常管理工作,而全县纳税人的征收、认证和报税等工作则集中在办税服务大厅完成,造成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多头跑、多次找”和税务机关重复找纳税人的现象,增加了纳税人负担。

2.信息数据的应用水平较低。对综合征管信息系统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应用的分析程度不高,对企业的资金流、货物流、发票流分析不够,不能及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向,信息化技术手段对管理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3.税源监控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征管资源配置不合理,征管力量分配不均,税源管理科及城关分局的人员配置与工作量的矛盾尤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征管质量的提高。

4.税源管理停留在浅层次。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税收管理员难以同时全面掌握了解多个行业、多个企业的动态情况和税收政策,谈不上对税源的分析,管户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或发挥。税收管理员疲于应付税收法律宣传、调查核实各类信息和催报催缴等繁杂的日常工作,更谈不上管深、管细、管透。

5.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状况制约税源管理水平。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能力素质参差不齐,信息管税水平不均衡,复合型人才不多,制约了税源管理质量。

(二)因地制宜,科学划分管理对象,合理配置管理资源

结合我县税源分布情况、经营特点及当前税源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创新税收管理和服务理念,我们重新划分了税源管理部门的管辖范围。

1.税源管理科:负责全县范围内除涉农企业(农业、林业、畜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含供销社)、非增值税纳税人以外企业的税收管理和服务工作。

2.税务分局:负责所辖涉农企业(同上)、非增值税纳税人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打破常规管理方式,施以专业化方法

按工作事项将税源管理分为专业化日常税收管理、专业化纳税评估、专业化纳税服务三大类,把税收管理员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分工负责,专门从事某项或某类工作。

1.专业化日常税收管理。以各税源管理部门为单位,针对自身的税源结构特征和人力资源现状,整合税收管理力量,实施内部制衡,确保行业管理力量的有效匹配。推进税源管理方式从单兵作战向团队专业管理转变,发挥团队作战优势,集中力量从事行业专业化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税收管理风险。将辖区内各行业划分为重点税源(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行业)和一般税源(水泥、电力、烟草、房地产等行业)两大块实施团队管理,科学合理设岗,负责所辖纳税户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税款缓缴的调查核实、日常检查、处理一般性违规违章行为及信息采集、分析、处理等工作。

2.专业化纳税评估。调整补充专业化纳税评估力量,集中精力专门从事重点税源行业的纳税评估。以纳税评估和行业管理为抓手,形成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强化税政、征管部门在纳税评估中的作用。通过纳税评估将纳税人可能存在的非主观性偷逃税款的错误和问题及时处理在萌芽状态,为纳税人提供自我纠错机会,达到防范税收风险,提高税法遵从度,寓管理于服务、寓服务于管理,评估一个行业、整改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目的。

3.专业化纳税服务。将纳税人个性化与共性化需求进行分类。搭建纳税服务QQ群、互联网税收咨询服务工作平台,建立税收管理员与管理对象之间“点对点”的税收政策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班子成员对重点行业挂、帮活动等。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纳税人关注重点的差异,为纳税人“量身定做”不同的服务方案,强化个性化管理服务。

(四)建立健全税源专业化管理内控保障机制,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办法顺利实施

1.建立行业税收信息采集机制,强化信息管税。充分运用电子申报软件(通采)采集纳税人基本信息和第三方信息,加强信息平台再造,让丰富的信息成为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支撑。

2.完善行业纳税人需求收集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围绕“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主线,从“尊重纳税人、支持纳税人”角度,完善并大力推行支持和鼓励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制度,实实在在做好纳税服务工作。

3.建立完善风险分析评估机制,最大限度降低税收风险。积极建立并完善风险分析评估机制和行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税收预警分析,及时提醒纳税人依法纳税,避免各类涉税风险。按照“高风险、高防范、高标准”的原则,对税源实行分类管理,对存在不同风险的纳税人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增强管理的针对性。

4.规范管理员岗责体系,实行绩效考核。税收管理方面,明晰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工作时限等;税收检查方面,按照统一的行业指南,明确检查项目、提示检查方法、统一处理标准、考核工作时限,一一对应各项指标进行严格考核,规范税源行业专业化管理。

(五)建立专业化管理外部信息共享机制,强化信息管税与综合治税

1.与政府有关部门搭建电子信息管税平台。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通过矿产品综合管理系统(远程电子监控系统)加强煤炭行业及其它矿产品行业的源头控管,强化对重点行业的信息监控管理。

2.建立国、地税联合征管工作机制。针对建安行业税收流失现状,密切部门合作,充分利用地税部门相对优势,对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单位和个人购进建筑耗材不按规定取得增值税发票的,由地税局将采集的信息反馈国税局审核,强化以票控税,堵塞税收漏洞。

二、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是切实解决了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在农村分局与县城办税大厅“两头跑”的问题。由于科学划分了管理对象和管辖范围,将全县除涉农企业、非增值税纳税人以外的企业的税收管理和征收工作划归税源管理科和办税服务大厅负责,让纳税人就近办理税收事宜,而将涉农企业、非增值税纳税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管理划归税务分局属地管理,使得人力资源的利用更趋合理,实现了管理机构的专业化,为实施专业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突出了税源行业分类管理工作重点。税源管理部门的管理力量得到整合,相对平衡了基层税务分局与税源管理科的工作量和业务量,过去城区分局只管个体不管企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是增强了核心业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了过去税收管理员面对多个行业纳税人“眉毛胡子一把抓”,无法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问题。

四是强化了税源管理,堵塞了征管漏洞。通过对难以控管的税源行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和强化纳税评估,信息共享度增强,行业管理得到了规范,最大限度减少了税收流失。开展专业化管理工作一年来,通过纳税评估,增加税收400余万元,税收总量同比增收4579万元,增长39.44%。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是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应因地制宜,要有侧重点和选择性。应结合本地税源数量、纳税人规模、行业特点而定,不能搞一刀切。如不顾实际,对所有行业的纳税人(包括个体工商户)全面铺开,不仅工作量大,还可能顾此失彼,劳而无功。

二是税源管理与信息技术要协同并进。信息技术是税源管理的重要手段,税源管理也应与技术发展相协调,两者应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要根据税源管理工作的变化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税源管理业务整合和优化,实现管理和技术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三是应加大第三方数据收集交换力度。税源专业化管理以数据分析为龙头,而数据分析成效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能否获取足够的第三方信息。获取第三方信息乃至建立经济财源信息平台需靠地方政府推动,实现税务机关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数据交换,目前各单位、部门之间协作机制层次不够,特别是在数据质量和及时性方面,需要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是要解决管理与人才之间的矛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税源管理专业团队,是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课题。当前各基层局的专业化管理人才较为短缺,为此,一方面要加大对税收管理员的培训和培养,将培训与评价使用紧密结合,大力推进干部分类管理,完善对执法人员的等级管理,切实调动干部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适当上收部分重要、复杂的涉税事项,切实解决机构设置、人才分布与专业化管理业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第3篇

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下, 税收专业化稽查的目标是不断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 运用风险管理平台建立案源管理系统, 提高选案准确率;根据稽查人员的专长, 成立专业化团队实施分行业专业化检查;剖析行业涉税问题, 积累资料, 分行业编写检查指南, 规范和统一行业检查方法;邀请第三方专业人士参与稽查审理, 提出评审意见;从选案、检查、审理多层面推行专业化稽查。

二、运用信息管税平台, 建立案源科学化管理, 实施专业化选案

1. 建立案源管理系统系统。

征管信息系统中, 存在着大量的企业的涉税信息, 如企业基本信息、纳税申报情况、企业财务报告、所得税汇缴表等重要资料, 实施专业化选案, 即要求根据各种信息系统提供的税务资料, 采集企业各类经济指标, 通过分类、分析对比、排列组合, 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源, 结合使用管理系统选案软件, 分析数据查找疑点, 引入涉税风险系数选案机制, 把企业各税负担率、纳税评估系统反映的异常情况, 各项行业技术参数和经济指标的达标情况作为风险因素, 配比合理权重, 确定被查企业风险系数, 并按其排序确定待查对象。

2. 依托信息管税平台,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依据内部交换和外部获取的信息以及计算机录入的数据, 对企业各数据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汇总分析, 对同类企业、同等条件、同等地域和不同企业、不同条件, 不同地域的经营状态进行纵向、横向对比, 对各行业经济变动、盈利水平进行调查, 作为行业风险管理预警指标值。如将属于红色预警范围的企业 (利润率或所得税贡献率在预警值80%以下) 、连续三年以上亏损或当年亏损数额较大企业, 作为年度检查重点, 按行业、规模、地区、性质等有目的地实施重点检查。将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税收负担率作为行业稽查选案的分析指标, 通过对同一行业各类数据的对比分析, 比较企业负担率, 为实行科学选案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3. 加强与专业化税源管理协作与配合, 完善税务稽查选案机制。

以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为契机, 进一步完善运行征收、管理、数据、稽查等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 畅通内部信息运转渠道, 建立稽查案源库与数据管理平台重点风险库的无缝衔接, 运用风险管理平台, 建立数据参数体系, 参照预警管理指标值选案, 将属于预警范围的纳税人作为重点检查对象, 提高选案针对性。

三、围绕行业特点, 优化资源配置, 实施专业化检查

1. 建立分行业税务稽查实施指南。

通过开展重点税源行业稽查调研, 深入研究税源行业规模、经营特点和发展趋势, 以及行业税收违法行为趋势和稽查案源发展规律, 行业的征管和稽查难点, 强化监控要点、把握税收违法风险点、围绕提高稽查执法效能、防范稽查执法风险、优化稽查流程和方法。总结、归纳各行业工艺流程、管理模式和财务核算主要经营方法;分析税收与会计核算差异、行业税收法律法规;洞悉行业税收违法风险点;结合税务稽查工作流程和执法程序、组织方式和检查方法, 逐步建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行业检查指南。根据地税部门的征管权限, 主要以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金融保险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六个行业。按照行业检查指南确定的检查方法和步骤实施检查, 推进税务稽查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必要时, 对专业性强的行业检查可以借助外脑。如建筑成本核查、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价值认定可委托中介机构出具报告。

2. 推行案件分析制度。

稽查实施环节接到检查任务名单后, 应组织专职人员实施案件分析, 一是利用内外网信息对稽查对象的财务报表数据与业务流量, 税收执行情况进行静态对分析。二是利用获取的企业业务真实信息和财务信息, 通过涉税风险系统分析企业存在的涉税风险点。三是利用稽查查账软件分析系统对企业工艺流程节点的数据变动进行动态分析。四是利用企业能源消耗指标, 分析企业收入和成本变动的不合理性。从同行业中选取典型企业, 研究总结出带有行业特点的偷税规律, 制定了相应的查处和防范措施。例如, 在企业记帐凭证检查中发现建安发票, 查看对应会计科目, 检查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是否记增加, 有无直接进行成本费用, 挤占利润、偷逃企业所得税的现象等。

3. 利用管理系统信息资源, 开发专用稽查软件。

针对纳税人采用的不同的会计软件, 能自动有效进行分析、统计、综合。分析疑点, 自动查找对应证据, 将统计数据与税务信息系统内的数据进行比对, 使税务人员从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 再通过综合, 基本上确定案件性质, 针对性实施稽查方法。改进和完善江苏地税省级大集中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省级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充分体现了专业化分工的精髓, 分工明确, 权责清晰。但稽查管理模块的功能相对来说有点粗糙、简单, 应根据总局的税务稽查规程加以增加和完善各项功能, 使其更加智能化、自动化, 使稽查人员随时可以调阅稽查办案所需的各种信息。

4. 积极推行案件主查制。

按照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分设稽查主查员、稽查协办员。推行案件主查制, 在案件分配阶段指定案件主要负责人, 其他人员负责配合。由主要负责人负责案件实施工作的开展及组内分工, 明确职责, 分层控制。同时打破固定的检查小组模式, 每个案件指定不同的主责人和配合人员, 从而调动检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分配案件做到合理, 按照检查人员的能力和专长确定分配方案。根据被查单位的行业性质, 安排对该行业更加熟悉, 检查更有心得的人员对其实施检查, 做到有的放矢, 促进案件实施的质量和效率。

5. 加强实施过程管理。

建立稽查案件过程控制制度, 对稽查人员稽查实施过程实行跟踪监督管理。根据案件进展情况, 对有重大涉税违法情况或案值重大、案情复杂的案件, 适时调整实施力量。对特别重大案件组织集体分析讨论, 汇总各方面的意见, 并及时请求相关政策, 为检查人员取证指明方向, 严格控制案件实施的时间, 促进实施效率的提高。

四、推进“开放性”审理模式,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实施专业化的审理

1. 成立相对独立的专业性审理机构。

内部监督外部化, 把税务稽查审理环节从一个税务机关内部的分离转向相对独立的审理环节外分离, 为强化稽查的监督制约机制从制度上提供保证, 从而确实提高监督和制约效果。以房地产案件审理为例:从政府人才库中商请房地产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的杰出人才, 如房产部门、国土部门、物价部门、资产评估机构等部门机构的人才参与成立专门的审理机构。

2. 重大、疑难案件实施多层次专业化审理。

稽查局初审, 第三方会商评审。建立陪审员制度, 发挥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组成的纳税人观察团和由中介机构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律师等组成的纳税人维权团的作用, 邀请第三方专业人土参与案情讨论, 对案件审理发表意见, 实现零距离的沟通与交流, 形成共识、达成理解;审理委员会在参考专家意见后, 做出最终的审理决定。通过三层次专业化审理, 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低了执法风险。

3. 一般稽查案件实施流程化审理。

由相对独立的专业化审理机构, 对案件检查部门移送的税务案件进行专业审理, 审理完毕后出具审理意见, 一般根据案情复杂程度、证据完备情况、程序合法性、实施流程性审理, 制作税务处理决定移交执行部门, 提高工作效率。

五、构建扁平化稽查组织体系, 加强稽查队伍专业化素质建设

1. 构建扁平化稽查组织体系。

实行以市为单位一级稽查、分级管理的稽查管理体制就是以现行的税收管理框架模式、行政区域为基础, 市、县分别设立稽查机构。分级管理就是划分职权范围, 以税源监控标准作依据, 按照案件性质、案值大小、检查类型分类设立监控对象。划入市级稽查机构监控范围的纳税户由市稽查局统一选案、统一检查、统一处理;划入县级监控范围的由县 (市) 局统一选案、统一检查、统一处理的一种稽查管理模式。业务以上级稽查垂直管理为主, 行政实行区域管理, 人员、经费相对保障。这一模式下的税务稽查组织体系, 是以“公正、实用、简捷、高效”为目标。主要体现在, 一是有利于政令畅通, 全市一盘棋的思想进一步确立;二是有利于加大稽查威慑力, 减少执法上的随意性, 有利于全市处罚力度的平衡把握;三是可以进一步减少地方行政干预;四是有利于领导更深入的了解县、市税收征管、税务稽查工作的实际情况, 以便问题的及时解决;五是有利于人员的统一调配、统一行动和部署。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一稽查模式主要适应经济基础好, 交通条件好, 税收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高的地区。

2. 加强税务稽查人员专业化素质建设。

坚持“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培训原则, 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素质、专业基础培训, 着力提升稽查人员税收政策、查账技能、法律素质以及电子税务稽查水平等核心业务素质。通过互动培训、实战培训等方式, 加强对稽查干部行业财务核算、调查取证、检查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训练, 促进稽查执法水平提高。改进稽查人才库管理机制, 优化稽查人才库专业结构, 建立符合稽查工作特点、有利于优化稽查人员结构、强化干部队伍素质的选人用人机制。有计划地培养分行业专家型稽查人才, 实现每个重点税源行业有1到2名专家型稽查人才, 提高重点税源稽查监控力度。

3. 提高稽查人员信息化专业水平。

强化稽查信息化手段, 大力推广稽查电算化查账软件的应用, 切实提高对信息化管理企业的稽查管理水平;围绕电子证据提取固定和分析, 信息化管理企业税务稽查实务以及检查工具软件的使用, 制定完善信息化企业稽查工作流程, 加快稽查业务与电子技术的融合步伐;建立信息化稽查专业队伍, 搭建稽查业务交流平台, 组织开展信息化管理企业稽查实战培训和竞赛等, 增强稽查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发现、培养一批熟悉经济、财税、信息技术等知识, 掌握财务软件和查账软件, 稽查办案经验丰富的“三型”干部, 建立专门的信息化稽查专业队伍。

现阶段, 稽查部门基本上形成了分工明确的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 初步形成了专业化分工机制, 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都应该是一个自成专业体系的执法机构, 有明晰的工作范围、工作权限、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从选案、检查、审理多层面推行专业化稽查, 各自按照权责要求, 科学、高效、快捷地运转, 并通过积累经验和探索创新, 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专业化程度, 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形势要求, 建立精选、专查、独审的专业化税收稽查新模式。

摘要:税收专业化稽查是税务部门在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新型征管模式的背景下, 依托信息管税平台, 整合信息资源, 遵循税务稽查工作规律, 围绕风险管理机制,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打造专业化团队, 查管互动, 把有限的稽查资源优先运用于风险大的企业, 加大稽查力度和拓展稽查深度, 建立精选、专查、独审的专业化税收稽查新模式, 从而有利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有利于提升税收稽查工作水平。

关键词:税源,专业化管理,稽查

参考文献

[1]徐正云.税收稽查选案中的数据挖掘技术[J].税务研究, 2008 (08) .

[2]张甲虎, 鲁强.地方税收稽查质量分析[J].西部财会, 2010 (3) .

[3]天津市地方税务局税务稽查处.谈如何提高税务稽查选案的针对性[J].天津经济, 2010 (5) .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第4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课程改革 专业建设

张家港市二职中是一所建校二十多年的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落实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的要求,不断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在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示范专业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根据我校的具体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必须与当地经济接轨,必须与学生需要接轨。与当地经济接轨,与学生需要接轨,这是我校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两个最重要的基点,也是我校进行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

一、不断实践,在学习和探索中前行

1、降低学习难度,改革文化课教学

职高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比较差,特别是数学与英语。但是这两门功课对大多数职高生的就业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我校在文化课程的设置上进行大胆的尝试,调整了课程设置,缩减文化课的课时,降低了文化课学习难度,增加专业技能与通用技能的课时设置,比如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美术课程、音乐欣赏课程、计算机课程,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等级测试,如把是否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与能否毕业相挂钩。学校鼓励老师根据专业特色,自编校本教材,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如烹饪专业的英语教学就使用单独教材,增加了常用口语教学以及与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就业综合能力。

2、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专业课教学

衡量一所职业中学办得好坏,是否有特色,是否对学生有吸引力,关键是看专业的设置和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否对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因此我校对自身实际情况和我市兄弟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以及社会需要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对我校专业的设置和专业课程的开设进行一些调整。目前,我校烹饪专业创建成江苏省示范专业,苏州市示范专业主要有旅游管理、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服装工程、工艺美术等五个专业。在专业课教学中积极实施理实一体化和项目教学法,以效果为目标评价教法和学法。落实相应班级的实训周次、实训内容,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专业发展,把获取中级工作为学生的普通目标,我们也注重对优秀学生的选拔培养,在每学年初就组织相应的兴趣小组,根据计划搞好日常的训练。

3、开设活动课程,拓宽学生学习途径

在职业中学,开设综合活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自主学习、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因此,我校会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田径运动会、大合唱比赛、冬季三项比赛、迎新年文体活动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课程,激发了学生文艺创作热情,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时促使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提升了道德品质。组织学生参与交通协管,慰问敬老院和福利院等活动,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增强了社会适应性,增强了服务意识,学会了正确与人相处,学到了许多在校园里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4、改革评价机制,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在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如果用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标准,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我校改变了传統的评价机制,采取了评选班级之星的方式,取代以往以学习为主的方式,在班级中评选:学习之星、技能之星、进步之星、管理之星、勤工俭学之星等,然后在班级之星的基础上评选学校之星,通过班级、学校之星的评选,体现学生的多元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得以充分发展;同时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建立由社会,家庭、实习单位共同评价的机制,体现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5、加强校企合作,改革师生培养模式

培养的学生能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能否受到市场的欢迎,这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过硬,专业技能是否过关。我校改革了培养模式,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首先是有计划地让教师“走出去”,让教师到企业单位蹲点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其次是有组织地让学生“走出去”,为了解决学校设备的不足,采取与联办单位合作的方式,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集中实习;第三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我校从紧密型合作单位聘请了20名行家里手,组成我校示范专业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把各行业及自主创业的成功人士请到学校为学生讲演,让学生懂得今后就业时应具备的各种职业素质,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也为学生提供了努力方向。

二、不断思考,在总结和反思中提高

1、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和关键,师资队伍水平决定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目前我校个别专业课教师缺乏,特别是技能型教师紧缺,缺少专业带头人,缺少双师型教师。因此,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工厂中去学习。要拓宽渠道,广开门路,向社会招聘和引进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到校任教,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实际锻炼的平台

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是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突破口,也是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我校将本着自力更生、分步实施、重在使用的原则,加大对重点专业的设备投入;要加强与企业单位联系,在校外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加强与兄弟学校的合作,将实训实习设施和专业课教师资源共享,以解决设施设备紧缺的困难以及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矛盾。

3、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我校将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成立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征求企业单位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及时反馈调整,改进教学工作,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4、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教育科研,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和教师科研水平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第5篇

为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税源管理新途径,2010年10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决定在上海、江苏、安徽等8个省、市局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2011年1月,省地税局在总结部分市县局探索试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制定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意见,在全省8个市进一步开展试点工作。我局积极贯彻省局工作部署,已将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列入“十二五”工作规划和2011年工作要点,目前该项工作已在全市部分单位正式启动。为探索研究我市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途径,本文结合淮南地税征管现状,就我市即将推进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谈以下几点意见。

一、全面认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

总局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优化服务,严格执法,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

综上所述,所谓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运用税收风险管理、信息管税等理念和方法,通过合理调整征管机构,细化税源管理职责分工,整合优化各部门管理资源,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的分类管理,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全面认识税源专业化管理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从税收管理战略高度认识专业化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关键点是专业化,出发点是科学化,落脚点是精细化,支撑点是信息化。只有专业化才能实现科学化、精细化;而离开科学化搞专业化,就会丧失根基,偏离正确的方向,忽略精细化搞专业化,就会劳而无功,不能取得管理实效,失去信息化支撑这个前提条件,专业化管理只能是一纸空谈,流于形式。二要从税收管理对象角度认识专业化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不仅包括对纳税人的管理,也包括对税务机关、税务干部的管理,需要分别研究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需要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细化管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管理质效。三要从税收管理内容深度认识专业化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不仅包括税源管理的专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和集约化,也包括纳税服务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和集约化,两者同等重要,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二、我市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面对的几个现实问题

(一)税源分类问题

准确把握纳税人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控制税收风险的先后排序,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是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从我市目前税源管理体制来看,市区除征管分局、涉外分局所辖税源外,其他税源实行的属地原则的财政管理体制,前者保障市级财政收入,后者保障所在地区级财政收入,两者划分明确,界限严格。凤台县除征管分局所辖税源外,其他税源全部属地管理,但前后者之间没有财政级次划分,均入县级财政。

因此,在市区如果坚持目前财政体制原则下的税源分类管理,改革的冲击最小,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和成效难以充分发挥;而完全打破属地原则的税源分类管理,无论是按规模、按行业、或是按类型,都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前提问题:一是税收任务承担问题;二是财政管理体制级次问题,尤其是外来重大建设项目税源和其他零散税源属地问题;三是各征管分局税收经费来源协调和分配问题;四是税收执法保障问题。多年前,我局曾在市区尝试个体税收和运输业税收专业化统一管理,但最终效果不佳,其中经验和教训值得汲取。

(二)专业化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在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征管程序和风险管理流程,如何设立专业化的税源管理机构,将税源管理职能在市局、分局和基层股所之间进行纵向分解,在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进行和横向分工,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是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

但从我局最新机构设置和人员现状来看,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时必须处理好几个现实问题:一是基层机构设置问题。机构改革后,上级审定的市区分局机构数量较少,尤其是市区多数分局都没有基层税务所这一级机构,税源专业化管理后,如何在特定的有限机构职数内设立专业化机构,并进行职能分解需要深入研究。二是人力资源配置问题。首先:人员数量较少。从市区看,人数较多的分局:田家庵区分局70人;征管分局37人;而人员较少的分局:涉外分局和毛集分局只有8人。从县区看,10个基层分局中,人员4人的分局3个,3人的分局3个。对人员较少的分局如何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包括业务如何重组,岗位如何设置,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如何实现是一大难题。其次,队伍结构。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从年龄上看,全市平均年龄已达42岁;从知识和能力上看,距专业化要求的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尚有一定差距。在目前无法有更多新生力量补给的现实下,如何优化现有人力资源配置,以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对各基层分局都是一个大的挑战。

同时,机构改革后,自上而上都重视和强化了纳税服务工作,省局设立了纳税服务处,市局成立了纳税服务科,市地税征管分局和凤台县局批准设立纳税服务股。如何践行纳税服务专业化需要,以及如何更好地落实政府部门的涉税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要求,也是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税收风险管理问题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通过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风险大的纳税人。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不仅是增强税收管理科学性、针对性,提高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的需要,也是减少税收执法风险,保护税务干部的需要。

从我局目前来看,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没有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制。虽然市局从2010年底开始已着力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但要注意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的税收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更突出的是税收预警分析,管理对象是纳税人;而后者突出的是税务人员内部管理风险的控制和防范,管理对象是税务干部。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制定税收风险管理规划、管理流程,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以及风险防范应对措施等。其中:规划是基础,流程是导向、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是关键,防范应对措施是保障。再由此延伸,目前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要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的税源预警分析必须以信息化为依托,建立在较为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基础之上,否则税源预警分析只能是经验式的人工推断,针对性不强、准确性较差、效率不高。二是要重视和加强纳税评估工作。从全局来看,目前纳税评估工作普遍成效一般,更多是流于形式,分析其原因:第一,缺乏完善的纳税评估软件,虽然省局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第二,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虽然目前要求纳税人通过纳税服务平台上报财务指标数据,但由于各行业、各类型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与统一的采集表格口径差异性很大,纳税人对该种上报数据的方式仍然较为抵触;第三,各级税务机关对纳税评估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缺乏力度,深入研究不够。

(四)信息管税问题

以信息化为依托,大力实施信息管税是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石。多年来,我局始终高度重视税收信息化建设,积极实施信息管税,取得显著性成效。但面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新形势、新内涵和新要求,信息管税任务仍然很重。具体来说:一是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涉税数据信息采集渠道较为狭窄,主要渠道还是办理登记和纳税申报;信息采集不规范、不完整、不全面,尤其是涉税第三方信息、集团化企业经营信息,以及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发票相关信息采集不到位,网络在线开票软件和税控装置推广应用进展滞缓。二是征管数据分析利用率不高。一方面是对征管数据分析利用重视性不够,基层分局,尤其是领导还没有养成利用征管数据分析研究解决税收征管问题的习惯,造成征管信息系统内的征管数据仍然是静态的死数据;另一方面缺乏征管数据加工分析利用的实用软件支持。三是征管数据监

测考核机制落实不到位。市局几年前就建立了征管数据质量管理办法、并明确各主管科室监测考核各基层单位征管数据质量,但执行一直不到位,致使数据管理的许多问题一直存在,却长期得不到解决。

另外必须指出,现行全省地税征管信息系统和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软件尚不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按事项处理和考核业务的需要,需要深入研究后,尽快向省局提请升级改造需求,以适应专业化管理需要。

(五)征管业务流程问题

我市现行的征管业务流程制定于2004年,2006年根据税收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需要,对部分征管事项的业务流程进行了修订完善,但许多方面已不适应信息管税,尤其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具体来说:一是原有的业务流程与征管软件衔接不够,缺乏征管数据采集、分析、利用和征管软件业务处理方面方面的规定;二是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后,系统上下机构和职能将进行全新的重组和设定,为确保工作流程的衔接顺畅必须对原有的征管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重组和优化。

三、几点建议

(一)关于税源分类

税源分类的原则: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即按照“抓大、控中、规范小”的要求,准确把握纳税人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控制税收风险的先后排序,建议将税源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个体税源。重点税源包括:重点企业税源、重点行业税源、重大建设项目税源。一般税源:包括一般企业税源、一般行业税源、零散税源。个体税源:是指个体工商户税源。

统筹规划:即市、县局要统筹做好市、县区税源科学分类工作。要制定清晰明确的税源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在具体标准上,一是可以按纳税人行业分类。将税收征管风险较大、适合统一征管的重点行业:如房地产和建筑安装业等指定专门机构征收管理。二是可以按照纳税人规模(大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分类。重点企业税源户的年纳税总额原则上一般占本单位年税收收入的60%以上。三是重大建设项目税源。重大建设项目按照省局规定的标准确定。

在具体方法上,市、县局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纳税户的分布情况和税源管理人员状况,灵活选择采取“行业+规模”或“规模+行业”为主要模式的税源分类方法。既可以在以行业分类为主,在行业分类的之下,再按规模科学分类;也可以规模分类为主,在规模分类之下,再按行业分类管理。或者选择采取行业分类、规模分类并存的模式进行税源分类。即在市、县局先将重点行业分类之后,其他税源再按规模分类的方式。

因地制宜:即作为统筹规划的管理机关,市、县局要因地制宜,准确把握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本质要求,真正以纳税人为中心,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既要科学分类,达到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的,更要把握分寸,避免片面追求专业化,而使征管秩序紊乱,与税源专业化管理初衷背道而驰的局面出现。因此在确定税源分类标准和方法原则时,要尽可能简便易行,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大的原则确定后,正常管理户税源是选择按照纳税人规模分类,还是选择按行业进行分类,不要片面强调统一,将决定权交给各分局由各分局根据实际自定。市、县局统筹管理即可,鼓励各分局积极稳妥,大胆实践。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市局在选择采取打破属地原则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应对机制:一是要完善税收计划管理方式。市局和分局都要建立税收科学预测机制和管理考核机制,完善税收计划管理方式,解决市、区级税收任务承担问题。通过税收收入预测、税源综合预测、征管质量评价、纳税评估认定等方式落实任务、实施考核,避免出现淡化工作责任的问题。二是要严把纳税鉴定关。严格税款入库级次鉴定权限,确保税款入库级次不能随意修改。同时,对重大建设项目税源和零散税源,要制定严格的入库原则规定,尤其是在同城通办情形下。三是要建立完备的税收经费协调分配机制,尽可能避免分局之间苦乐不均的现象。四是要建立全市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综合治税机制,解决统一管理后的执法保障问题。

(二)关于机构、职能和人员重组

机构设置和职能分配原则:按照科学化和有利于落实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原则实施机构重组,在保持现有机构的职数、名称不变情形下,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调整、完善相应的税源管理机构和职能,搞好机构、职能和人员的重组。

对市、县局机关:可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上收部分高风险税源管理职能和事项,直接参与税源管理,进入实体化运作。

具体来说:市、县局可成立税源管理科或办公室,可加挂在征管科技科(股)。除统一负责全市或县税源管理工作的组织指导、综合协调、评价考核外,可赋予税源监控、预警分析、重点税源纳税评估,甚至直接组织税务检查等职能。同时,可充分发挥市、县局各业务科(股)室的信息和人才优势,直接处理一些,如风险规划、情报收集、所得税汇算清缴、涉外税务审计、反避税调查、专业性税收分析等重大风险事项,制定行业性专业化税源分类管理办法或模版,提高重大风险事项应对效果,为基层分局提供更高效的指导示范和帮助。

对基层分局:

第一,对税源职能分解,可根据税收征管实际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采取“外分”或“内分”方式因地制宜地将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个体税源的管理职能合理地分解到相应的征管机构之中,实施分类管理。其中:相对集中的重点税源,如重点企业税源(如淮南矿业集团、新集集团等)、重点行业税源,以及涉外税源,实行“外分”,由市、县局或分局指定征管机构专类分组管理。其他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实行“内分”,可继续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由相应的征管机构实行分类分组管理;个体税源可实行属地原则下“内外结合”的分离方式,在市区,由各区分局指定征管机构集中管理;在县区,可采取城区集中和县郊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由指定的征管机构进行管理。

第二,对税源机构调整,市区各分局可根据机构设置和税源职能分解,采取“统分”和“内分”的方式合理地调整基层一线专业化税源管理机构。

“统分”是指在分局内部,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和职能需要,成立税源预警分析股、纳税评估股、重点税源管理股或所、一般税源管理股、所(包括个体税源管理股或所,下同)和办税服务中心。在具体推进中,各单位也可根据队伍状况、分局实际,以及工作需要,将税源预警分析股、纳税评估股和重点税源管理股或所合并重组。

“内分”是指分局成立重点税源管理股或所、一般税源管理股或所、办税服务中心。在重点税源管理股或所、一般税源管理股或所内,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和管理职能需要对管理序列的业务按照性质进行分类,实行分岗设组管理。

其中,在重点税源部门可设置3个组(岗):税收预警组(岗)、纳税评估组(岗)、综合管理组(岗)。在一般税源部门可设置2个组:综合管理组(岗)和纳税评估组(岗)。

各分局在机构重组上要结合实际,合理选用“统分”或“内分”方式。原则上对人数较少的分局,一般采取 “统分”方式;对人数较多,税源规模较大的分局可采取“内分”方式。

对县区,面对分局较多,人员分散且较少的实际,可在县局上收部分税源管理职能的基础上,主要采取“统分”的方式。

第三,在人力资源配置上,要根据现有人员状况和特点,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进行优化重组。具体来说:一是要调整人员配备,充实税源管理队伍。二是要将业务能力较强和财会水平较高的人员向重点税源户管理和纳税评估岗位的分配上倾斜。三是要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要根据不同专业岗位的业务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适应专业岗位工作的能力。四是要进一步发挥能级管理和绩效考核效应,充分考虑税务人员能级和能力实际,将按能配岗、岗能匹配落到实处,有力调动税源管理岗位和纳税评估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具体操作时,各分局可灵活设置岗位、配备人员,采取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的方式。原则上纳税评估类业务和综合管理类业务之间不能混岗。规模小、人员少的单位,可适当整合、简并股所,或集中办公,以利于分组设岗;也可分别确定各类业务的主要责任人,有下户任务时相互配合。

另外,对市、县区相对相对集中的几个分局,可对现有的办税服务厅进行合并,成立统一的办税服务中心,有条件时可以并入与政务中心地税窗口,或与国税联合共建办税服务厅。同时,可根据专业化服务的需要,赋予办税服务中心新的职能:如纳税辅导、税法宣传、一对一服务、涉税行政事项审核调查等,改变目前办税服务厅坐等服务的现状,让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既能坐下来,也可走出去,建立移动式办税服务厅,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服务。

(三)关于税收风险管理

第一,要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将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作为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导向。

第二,要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在此必须首先明确各级税务机关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任务。目前不少正在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单位对此较为模糊,都在强调要制定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殊不知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纳税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是何等的困难,绝不是一个市局,甚至一个基层分局所能做到。其实总局在试点意见中已经十分明确,总局主要负责全国性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包括战略目标规划的制定、全国性涉税信息的采集和应用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纳税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搭建风险管理平台;市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大企业(跨县区经营、本级重点税源、特定业务)的纳税评估等。县(区)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本级重点税源、中小企业、个体户的纳税评估等。

当然,困难并不意味着不作为,作为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市、县、区局不能一谓地等待总局作为,需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开展纳税评估模型和风险特征库建设;要重视和加强税收预警分析工作,明确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充分利用现有征管信息资源开展税源预警分析、下达风险应对任务、实施风险管理绩效评估;要加强税前辅导,提高纳税遵从度,减少纳税人税收风险;要结合内控机制建设,建立相互制约监督的廉政保障机制,有效防范执法和廉政风险。

第三,强化纳税评估工作。要抓住纳税评估这个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关键环节,积极有效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对纳税评估,省局要积极作为,进一步完善的纳税评估软件,为基层分局提供一个实用、有效的纳税评估支撑平台;市、县局要勇于作为,对大企业、重点税源必要时可直接组织纳税评估;各分局要努力作为,加强纳税服务平台宣传和推广工作,尽可能完整采集财务指标数据,为纳税评估软件提供数据支持。

(四)关于信息管税

第一,要建立经济税源信息(第三方信息)共享机制,在政府主导下,开发外部信息交换平台,健全第三方税源信息交换共享制度和内部信息管理利用制度,明确第三方信息采集的种类、内容、标准、方式和工作职责,做好第三方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分析、利用,为加强税源管理提供及时、充分、真实的第三方数据,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税源管理体系。

第二,要强化税收数据质量管理。要根据相关业务规定,结合征管信息系统的操作要求,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制定严密有效的数据采集规范。尤其在采集录入环节,要做到采集前有审核,采集后有复核,发现问题数据及时确认并纠正;要充分应用数据质量监控模块,建立起既有过程控制,又有事后监控审核,人机结合的数据质量管理考核机。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征管数据分析利用,督促系统上下积极利用征管数据分析研究解决税收征管问题,进行税收决策。

第三,要提请省局升级改造现行税收征管应用软件。要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向省局提请升级改造征管信息系统和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系统的需求,尽快建立完善的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综合税收信息管理系统,为专业化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五)关于征管业务规程

在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同步,市、县、区局要制定出台配套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规程》,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岗位税源管理职责、征管业务规程和操作规范,保障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有序规范的开展。其中: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第6篇

蚌埠市国税局 刘强胜

为加强税源科学管理,创新管理方式,破解管理难题,总局提出了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既是在税收管理领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税务部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举措,吹响了我国新一轮税收征管模式改革的新号角。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外延

专业化的概念是指,一个组织根据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在规律及其不同阶段的特点,把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不同阶段划分为不同的部门实施专门管理,以促进生产经营整体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指在税源管理上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根据税源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风险等分类,对内由管户向管事转变,探索按重要事项、环节等分工,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核心内容是“分类”和“分工”。

从基本内涵来看,对税收管理来说,专业化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税收管理专业化探索,如从专管员“一人下户各税统管”方式到征、查“两分离”,到征、管、查“三分离”。总局这次提出的税源管理专业化 是基于信息化条件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就是要将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根据税收风险发生规律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按照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等要求,进行专业化职能配置。主要任务是实施科学分类,理顺管理流程,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收分析,整合税源监控,突出纳税评估,集约税务稽查,深化信息应用,重组管理资源,转变工作方式。其中,关键是转变工作方式,具体要求是要把省局做“实”、市局做“精”、县局做“专”,省、市、县三级国税机关都成为税源管理的实体。

从拓展外延来看,税源管理专业化是税收管理专业化的核心要件,是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央多次提出要重视社会管理创新,而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社会管理创新在税收领域的具体体现。这不单纯是一个税收业务革新、税务机构设置调整的问题,更深刻的是税收管理方式的根本变化、涉及到税收行政业务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涉税后勤保障专业化等部分。

二、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理性分析

从管理理论上看,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正是在社会分工过程中,人类认识了专业化的巨大优势:专业化使复杂社会劳动简单化、劳动过程流程化、劳动方式精确化,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 重要途径。社会产业分工理论、资源稀缺配置理论、流程再造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税制改革来看,税收征管是税收制度的实现方式,决定税制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十二五”期间,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科技进步创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税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税收征管的适应能力。作为落实税制最具执行力的征管因素,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是提高税制执行能力、引领征管体制改革和管理机制创新的基础性重点工程。

从征管现实来看,随着社会化大分工、经济全球化及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税源总量不断增大,种类和结构更趋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征纳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日渐突出。传统的以属地管理为主、税收管理员“按户分管、各税统管、大包大揽”的税源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和制约税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通过税源专业化管理,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于风险大的行业和企业,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从推行可行性上来看,每年稳步增加的税收收入总量和逐步合理的收入结构提供了财力支持,也给有效处置专业化管理变革可能带来的动荡风险提供了机会之窗;迅猛发展的税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征管信息化处理基本实现了省级集中,全方位、多层次税收监控体系初步构建;发达国家现代化税源管理成功经验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基层国税 部门多年的税源管理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专业化人员储备得到进一步加强,提供了人力资源和业务支撑。

三、科学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是要从税务管理战略高度理清工作思路。

专业化管理的出发点是科学化,落脚点是精细化,对内强调职能分工,对外强调对象分类。不能把税源管理专业化等简单同于对纳税人的分级分类管理,机械理解为仅仅是税源管理部门一家之事,必须有税务管理方式的全面转变相配合,必须运用整体观念综合解决税收工作中的具体难题,实现才能发挥综合效果。

二是要有科学的推进原则确立工作标杆。

始终坚持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对纳税人科学分类,将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优先用于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和领域;坚持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标的原则,始终以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社会各方面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率“三高一低”为目标,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这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坚持基于信息化的原则,自觉适应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税收管理带来的深刻变化;坚持统一性兼顾差别化的原则,遵循全省统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同时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的税源管理的差别和特点,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实践最佳的实现形式。三是要以统一的作业标准优化工作流程。

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标准化和规范化。要以流程管理为指导,建立全省统一的征管业务规程和行政管理规程,做到公开、透明、标准、规范。“梳理”。由各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现有的机构、岗责、流程、制度、资料进行全面清理、整合,从操作层面对操作事项、操作时限、传递关系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使各工作流程更具有操作性。“简化”。在不违反税法红线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并各种业务流程,删减重复文书,重点是涉税行政审批和办税流程的标准化,减少不必要和无实际意义的业务流转、调查核查和审核审批等环节。“考核”。加强标准化运行考核和过程控制,重点是监控职能部门是否实时对已有标准的持续完善,业务操作部门是否规范运行作业标准,逐步建立与税源专业化管理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四是要以丰富实用的涉税资源夯实工作基础。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导向是风险管理,而风险预警的基础是信息和数据。对内,要注重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建立以省局统一工作平台为支撑,以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情报交换应用为主要环节,专业分工明确,部门联动、层级互动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对外,要注重拓展信息渠道,建立国税部门引导,地方政府主导,多家部门参与的综合治税和协税护税运行机制,用制度形式规范第三方 信息共享,提高对税源的专业化协同控管力度。

五是要以专业的人力资源提供业务支撑。

专业化工作的成败在于是否有专业化人才,而专业化人才队伍是由科学的专业分工以及相应的专业岗位培养和造就的,没有科学的专业分工,专业化人才就失去成长的土壤。要加快建立专业化管理的岗责体系,实施基于税源专业化管理岗位需求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要探索制定税收管理专业化岗位分类标准,加快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团队领军人物,重点是在提高实战能力上下功夫。要创新培训手段和方法,建立相对固定的培训实践基地,注重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先培训后实践等方式,增强干部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要加强与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交流沟通,聘请富有审计、会计、税务筹划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士担任师资,促进信息资源及工作技能的共享。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改革,打通税务人员专业等级发展瓶颈,切实调动广大税务干部的积极性。

上一篇:游记作文春游下一篇:区长质量奖过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