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2024-06-19

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精选8篇)

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第1篇

发展为先,民生为本,努力建设和谐幸福新平定

——平定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中共平定镇委员会平定镇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26日

近五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市委提出 “四个第一”发展理念,致力实现“四个打造”战略目标,立足平定实际,按照“抓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发展、抓项目落实促进经济增长、抓民生事业促进社会和谐”这个“三抓三促进”工作思路,全镇上下精诚团结,沉着应对金融危机,团结一致,狠抓“六六工程”及十三个重点项目落实。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目标和2010年工作任务,实现了我镇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

一、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圆满完成各项指标任务。五年来,全镇各项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2亿元,同比增长12.7 %;农业总产值5.3亿元,同比增长8%;完成财政总收入1780.8万元,同比增长12.6%。国税完成638.1万元,同比增长96.8%,荣获全市第一名;地税完成582.7万元,同比增长26%;农业两税完成112万元,同比增长148.9%,非税收入完成467万元,同比增长 8%,各项税费分别超额完成任务。

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民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1、招商引资成果显著。5年来,共引进项目39个,其中化州市绿色生命公司投资1亿多元,已成功开发出多个绿色中药产品;化州市立华矿业公司投资2500多万元,年上税额逐年上升,2010年上税达300万元;粤能化工有限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年上税达80多万元;岭下阳坑石场投资500多万元,年上税达50 多万元;化州市新强建筑材料公司投资600多万元现已成功投产,预计投产后年上税将达100万元。

2、工业发展呈现可喜局面。全镇现有工业企业518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05亿元,同比增长101.7%。蓬利工业园区计划开发面积3000亩,现已开发面积1000亩。并成功引进15间企业进入园区落户,其中投资200多万元的蓬利灯饰厂、投资300万元的蓬利加油站、投资180万元的鸿利矿业公司、投资150万元的刨花厂、投资100万元的蓬利磨粉厂、投资70万元的蓬利制衣厂以及投资50万元的蓬利沙砖厂等一批上规模企业已相继投入生产运营。蓬利工业园区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魅力,加快转型升级,为推动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龙头作用。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中心镇建设全面推进。我镇扎实推进广东省中心镇建设,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城镇规划进一步扩大。实施“东扩西拓、南移北展”四区联动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区集中、住宅向小区集中”的模式,成功开发东门垅、宝塘坡、竹根围、福善车、清草滩、白甲坡、樟木湾等小区。相继引入平定、京华、福临、方圆、丽霆、鹏兴、南海、建勇等一批房地产公司,对土地实施储备管理,集约开发。五年来新征土地700余亩,拆迁安置农户350户近1500人,城镇面积由5年前的2.3平方公里提高到5.8平方公里,街道由5年前的12条增加到现在的38条,新建居民住宅小区7个,其中电梯公寓5座,城镇人口由5年前的1.7万增加到现在的3.8万。二是旧城改造取得新突破。积极营造招商引资氛围,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先引进京华商贸房地产公司投资3900万元兴建高19层,集商贸、住宅一体化的化北地标性建筑——京华商贸城;福临房地产公司投资8600万元,兴建四幢高18层的花园公寓;方圆房地产公司投资1200万元建设四幢高八层的高尚住宅楼。2010年8月份,又引进南海房产开发公司成功落实征地60多亩,抓住“三旧”改造契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即将启动建设环城北路。该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旧城人居环境,实现平定人民盼望多年的愿望。三是城镇品位显著提升。举全镇之力投入400多万元建成粤西镇级规模最大的影剧院;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从东门桥到镇政府1200米的沿江防洪大堤;投入120多万元实施街道硬底化建设;投入200万元对平定客运站实行升级改造;投入90多万元建成垃圾处理场;投入70多万元普及街道路灯安装。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圩镇事务管理所。加强了城监、园林、环卫、路灯、消防等城镇管理,深入开展“城 乡清洁”工程整治,对街道市容市貌和市场摆卖秩序进行了重点治理,有效杜绝了圩镇赃、乱、差现象,大大提升了城镇品位。截止2010年底止,全镇城区街道实现了亮化和美化。四是镇级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我镇交通、运输、建筑、房地产、商贸、餐饮、旅业等服务业发展迅猛,在支持壮大原来的服务业基础上,又相继引进800万元新建东城、中泰、富美三家商贸宾馆,各种商贸活动繁忙,车流、人流、物流繁荣兴旺,第三产业总产值4亿元,同比增长18%.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农业产业化初步形成。五年来,我镇以新技术为引领,以农民合作社为依托,以土地有效流转为突破,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建设。建成了1.6万亩化橘红种植、1.2万亩蚕桑种植、7万亩速生林种植、5千亩南药种植、3千亩香蕉种植以及3千亩水产养殖等“五种一养”基地。农业购销渠道不断畅通,尤其是化橘红产品畅销国内外,自2009年我市举办首届“中国(化州)化橘红洽谈会”以来,化橘红更是名扬四海,外地客商纷纷进来洽谈收购及合作事宜,产品供不应求。实现农业总产值5.3亿元,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收入3585元,人均收入稳步增长。

——生产组织化日趋提高。五年来全镇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个,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10年农村经济合作社市场交易额达1亿多元,带动农户1000余户,户均增收800元以上。以化橘红种植合作社为龙 4 头的农民合作社已进入规模化、标准化系列,化橘红产业正以强劲的势头引领我镇农业向纵深发展。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我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2006年仅有红榄大坝一个新农村示范点的基础上,现已发展了大坡、大岭、塘岸、山口坡、岭下、马力和蓬利粤桂新村等10个新农村。其中,岭下、马力和蓬利等村已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蓬利粤桂新村新征地80亩,按照“宜居宜商、居住商贸一体化”的标准规划,致力构建两广开展边贸活动新平台,增强两广商贸活动和交流合作,推动两广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全镇推进新农村工作提供了很好示范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全镇共投入资金5900多万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镇硬底化乡村公路138公里,乡道硬底化通达率100%;修建陂坝5座,维修水利13公里,改造电网150千米,程控电话普及率100%。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农村更加文明稳定。

——农村民主管理落到实处。“村两委主职双述职双汇报制度”、“村务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一事一议”等制度逐步完善和落实,农村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规范。春节前基本完成了2011年“两委”换届工作任务,两委换届平稳过渡,两委干部交叉任职率达95%以上,农村 各项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建立学习型党组织。镇委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健全学习制度,促进学习型党委、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干部队伍的迅速形成。

——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镇委因人善任,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大胆任用 “双带”能力强的同志为党支部书记。对镇直部门的用人也打破论资排辈以及条条框框陋习,建立 “善于发展者上、不善于发展者让、阻碍发展者下”的用人机制,在党员干部队伍中牢固树立“有为必有位”的政绩观,使全镇上下紧密团结、充满生机活力。

——制定层级动态管理机制。五年来,镇委、镇政府落实一把手工作责任制,制定层级动态管理机制。促使各项工作有布置、有管理、有落实,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

——落实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镇实行工资待遇与岗位职责捆绑,按岗定责,绩效挂钩,充分调动了干部创业干事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确保了干部工资福利足额定时发放。

——建立村情档案制度。全体镇村干部按照驻村工作责任制,对所包片的村(组)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使干部真正做到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也为镇委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六、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提高。投入900多万元完成全镇23间面上小学教学楼改造,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圣古中学学生 饭堂,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平定中学科学楼;2010年全镇上大专本科分数线学生108人,超额完成市下达的高考任务。中考升化一中64人,升茂名一中4人,名列全市第三名。小考升化一中22人,连续五年名列全市第一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社区文化全面开花,影剧院大型文艺节目不断上演,社区网健康发展,农家书屋全面普及,农村文化广场扎实推进,2010年购买了一批体育健身器材,成功举办了茂名市体育三下乡活动,在化州市第五届体育运动会中,我镇拔河项目勇夺全市冠军,全镇金牌总数、综合成绩荣获全市第四名。

——农民健康更加保障。全镇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覆盖率达10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铺开,卫生站建设有效推进,“一村一站”全面普及。投资600多万元新建的平定卫生院综合大楼现已全面投入使用,农民看病难问题进一步解决。

——惠农工程深入民心。五年来,我镇认真落实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村转移支付金、退耕还林资金、种粮直补资金、家电下乡补贴资金、汽车摩托车补贴资金、农村低保资金拨付到位。

——社会各项事业同步推进。“十一五”以来,镇直机关部门基本实现了电子化服务;计生办实施信息数据网络化录 7 入管理,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全面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双到”帮扶工作卓有成效,“五五”普法教育进一步普及,殡改工作扎实推进,征兵工作再续辉煌,连续16年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征兵任务。战胜了“克格比、派比安和灿都”等自然灾害,全面夺取了救灾复产工作胜利。我镇在2009年召开了万人现场执法大会基础上,2010年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80多万元,率先在全市建立了治安监控系统,在全镇人口集中路段共安装了32个电子监控视频,加大了治安监控打击力度,有效打击和遏制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促使全年治安发案率明显下降。同时,全镇切实开展大下访、大排查活动,确保平定社会大局稳定,全镇人民幸福感显著增强。

“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各项工作卓有成效。这是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工作目标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下一步“十二五”规划建设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里,请让我再次代表中共平定镇委员会、平定镇人民政府,向一贯关心支持我镇各项事业发展的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回顾过去,我们的成绩是肯定的。但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一是农副产品购销渠道不畅,深加工产业链未形成,现代农业发展 8 速度和建设规模还不够理想。二是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还不够,矿产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三是镇级执政资源短缺,镇级政府难以运转。四是是农村集体经济依薄弱。五是信访维稳工作还待加强。

----“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设想

镇委、镇政府 “十二五”规划的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茂名市委九届八次全会和化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围绕“四个第一”、“四个打造”的宏伟目标,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按照“抓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发展、抓项目落实促进经济增长、抓民生事业促进社会和谐”,这个“三抓三促进”的工作思路,“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我镇财政收入、城镇面积、城镇人口分别增加三分之一的“三个跨越”,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奋斗目标是: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16.5亿元,年增长12%;农业总产值达到7.3亿元,年增长5%;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年增长8%。

2011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头一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全镇上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五中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各项工作全局,凝心聚力谋好局,奋勇争先开好头,鼓足实劲迈好步,把工业做大,农业做强,第三产业做优,为实现我镇“十二 五”计划目标打好基础。围绕以上目标任务,今年重点做好以下“五个坚持、五个着力”:

一、坚持“两园一带”为载体,着力壮大工业企业经济。全镇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全力以赴抓招商,一心一意为招商。以“两园一带”(蓬利工业园、山口坡工业园和S285线工业带)为载体,充分发挥园区作用,着力把工业经济做大。一是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制度。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牢固树立不发展是落后,发展太慢也是落后的理念,集中精神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同时抓好城镇治安环境和卫生环境的综合整治,深入实施保洁工程,营造宜居宜商人文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二是继续抓好蓬利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及“三通一平”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园区魅力,增强园区集聚能力,发挥园区经济辐射力;千方百计重新盘活山口坡工业园区,使该园区产生新的经济效益。三是建设S285线翰堂至新华工业带,在巩固现有的工业企业基础上,有计划地安排一批无污染、效益好的企业落户该工业带,推动我镇经济长足发展。四是发展壮大钛矿产业。加大依法采矿、治矿力度,理顺矿农关系,促使钛矿资源得到依法有序开采。五是支持发展竹木器加工产业。扶持壮大一批手工编织企业,树立自主品牌,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二、坚持“五种一养”为统领,着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以民生为本,着力抓好惠民工程。要把民生事业作为镇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进程,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感。——建设“五区一线”产业带。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以标准化建设为要求,以市场效益为基础,扎实推动农业“五区一线”进程。以绿色生命公司为中心,以积田、马力、旺垌、低坡、陆赠、翰堂、那宾、蓬利等村委会为辐射,建设2万亩化橘红生产区;以下双为中心,以香山、东岸、上双、岭下、大车、旺竹为辐射建设万亩南药生产区;以水田、坡地为主,全镇建设3万亩蚕桑生产区;以山岭丘地为主,全镇建设7万亩速生丰产林生产区;以低洼鱼塘为主,建设万亩水产养殖区。以化橘红长廊为依托,建设千亩化橘红产业线。以此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夯实品牌战略基础。积极鼓励农业集中连片开发,倡导农户以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形式来组建产业发展实体,探索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 “三统一”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以化橘红产业为龙头,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并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努力创建名牌产品,全面提升我镇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推进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抓住保洁工程实施契机,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提升农村生活品位,重点建好蓬利粤桂新村、马力新村和那宾少数民族新村示范点,带动全镇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

三、坚持城镇建设为中心,着力谋划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一是实施 “东扩西拓南移北展建设战略”。四区联动,全方位扩充,大手笔推进城镇化建设,打造城乡一体新格局。要举全镇人民之力,集全镇人民之智,成全镇人民之业。紧紧抓住X620绕镇改线工程建设契机,高标准规划樟木湾小区建设,致力打造平定城南新景。全面开发白甲坡小区、青草滩小区和那文生态小区。发挥城镇辐射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动城镇化建设,努力实现城区面积扩大三分之

一、城区人口增加三分之一的目标。

二是加快公路建设。全面完成S285线平定至合江、县道那岭线和县道新西线公路扩改进程,启动X620绕镇改线工程,五年内再新建乡村水泥硬底化道路40公里以上。规划建设平文线和平播线经平定圩路段的改线工作,全面改造环城北路建设,努力建设平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三是加快推进公寓式住宅楼建设。全面建成京华商贸城、福临花园和方圆商住楼群,改善人居环境,更新经营城市理念,发挥圩镇事务所职能,不断提高平定城镇品位。

四是进一步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加强客运站管理和加快货运站场建设。探索开发特色旅游业和建设平定特色商业步行街,增强中心镇商贸集聚能力,推动平定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四、坚持以稳定为重,着力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各项中心工作要围绕“七抓七确保” 扎实开展,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抓好人口与计生工作,确保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在茂名市一类镇水平;二是抓好殡改工作,确保稳步推进,决不挂黄牌;三是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深化农业布局和林业改革,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四是抓好“双到”帮 12 扶工作,确保贫困村早日本康致富。五是抓好抓好人大、政协以及工、青、妇、民兵等群团组织建设,确保各种作用发挥明显;六是抓好科教文体卫工作,推动“五六”普法教育,确保全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七是抓好群众矛盾的化解工作,逐渐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信访机制,坚定不移地落实信访包案制度,继续深入开展大下访、大排查、大调处活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五、坚持创新党建模式,着力提高党的执政力。抓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契机,坚持创新党建模式,着力提高党的执政力,努力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今年,在继续全力推进十三个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抓好以下“十件民生实事”。

1、全面启动X620线绕镇改线项目建设;

2、实施县道新(新华)西(西山)线扩改项目建设;

3、实施县道那(那务)岭(岭下)线扩改项目建设;

4、加快推进蓬利粤桂新村建设项目建设;

5、动工建设环城北路改造项目;

6、高位推进樟木湾小区开发项目建设;

7、新植化橘红3000亩项目;

8、新植南药2000亩项目;

9、实施农业宗合开发5000亩项目建设;

10、筹建望宝玲饮水项目。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每个行业、每个部门、每个单位; 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快经济发展,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贴身”服务,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转变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

——改进工作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精打细算,严禁超标配备公务用车,严禁公款旅游。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健全和完善首问负责制,加大机关作风测评力度,促进机关作风好转,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建设法治政府。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加强与政协的沟通和协商,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重大事项要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并向社会公开,征求群众意见。

——健全惩防体系。深入贯彻《廉政准则》,切实解决涉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突出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信息共享机制和腐败预警机制。加强 14 行政监督、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强化干部管理。以村级换届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村级两委干部配置,重点配强村支部书记。全镇进一步健全绩效工作机制,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决不让默默奉献的老实人吃亏,决不让碌碌无为的钻营者得到好处。加强镇干部管理,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强化镇中层干部职能,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促进全镇各部门工作平衡发展。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目标实现,重在落实。加快平定镇经济社会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更是全镇人民的殷切希望。让我们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和依靠全镇人民,振奋精神,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建设富裕和谐幸福的新平定而努力奋斗。

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第2篇

小厂镇位于沽源县东南部,辖15个行政村,59个自然村,4500户,14600人,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境内交通便利,东西走向的小白线、南北走向的宝平线贯穿全镇,距北京260公里。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是发展思路更加完善。镇党委、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多次召开各种层次的会议讨论,最终确定了打造“四区一带”(商贸流通区、农业示范区、畜牧养殖区、生态旅游区和主导产业带)发展格局,加速推进京北生态经济强镇建设的发展思路。

二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2010年,全镇实现国民 生产总值778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65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0元。分别较2005年增长55.7%、44.9%、79%。

三是城镇建设扎实推进。五年来,完成了小厂镇城镇建设规 划,完成旧城改造10000平米,新城建设50000平米,改造并新建城镇公路15公里,安装路灯30盏,铺设自来水管道1500米。特别是2010年,完成新民居建设360户共32040平米的主体建设工程,总投资达到4300万元。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五年来,全镇实现村村通公路33公里;建候车厅4座;完成水浇地改造5000亩,输电9000

米;硬化葫芦河渠道200米,完成田家营泄洪渠清淤208米;完成低压改造1800米;整改移动、联通线路1000米。

五是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全镇共发生上访案件8起,较2005年下降75%;结案率达到100%,全镇未发生一起非正常访案件。禁毒工作实现了零种植,法轮功专业村新农合缴纳率达到90%以上,全镇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还比较缓慢,缺乏重大立镇项目,全镇几乎没有财政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干部群众的思想还有待于进一步解放,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下一步加以努力解决。

二、明年乃至“十二五”工作谋划情况

2011年,我镇将按照县委、县政府发展战略,围绕全镇既 定经济发展思路,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全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843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66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80元。到“十二五”末,全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700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12000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000万元,第三产业完成4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

围绕实现以上奋斗目标,今后五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是加快新民居建设。2011年,完成投资3000万元,完成小厂村新民居建设二期工程250户22460平米及基础配套设施、村活动中心、村委会等建设任务。同时,启动野马营3个自然村的新民居联建工程。二是完成政府附属楼建设工程,实现派出所、城建所、司法所、计生服务站、文化站等站所一院办公,便民服务大厅投入使用。三是完成文化广场建设工程。投资20万元,完成广场绿化、硬化、亮化,新上音乐喷泉一处。四是力争引进上级项目资金,完成镇区地下排水工程。到“十二五” 末,完成整个镇区旧城改造工程;6个中心村迁并完成50%以上。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把调优种养业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着力点来抓,重点抓好蔬菜、舍饲养殖和食用菌三大主导产业。一是大力发展节水、设施蔬菜。在现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新建设镇区赤宝线东千亩节水蔬菜种植片区,作为小厂村新民居住户的产业保障。同时,在仁和堡中心村规划建设占地200亩的大型蔬菜交易市场一处,达到可辐射仁和堡、长梁沟、光明、馒头山、小厂、白庙洼等双万亩蔬菜种植村的规模,2011年完成场地“四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互联网)工程,建起部分恒温库,初步投入使用,之后逐年完善。二是大力发展舍饲养殖。积极引进客商,在石柱子村新建现代化奶、肉牛养殖场一座,在万水泉新建肉羊养殖场一座,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全镇发展舍饲养殖开好头、起好步。2011年,力争全镇奶、肉牛舍饲养殖分别达到1000头,肉羊舍饲养殖达到2000只。到“十二五”末,使舍饲畜牧业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三是大力发展食用菌产

业。加大对三河源食用菌有限公司的关心和扶持力度,2011年新上食用菌深加工生产线,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增强龙头带动能力。同时,扶持我镇博源菌业责任有限公司发展壮大,在原有50个大棚的基础上,新增大棚100个,发挥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力争到“十二五”末,带动没有种植蔬菜和发展舍饲养殖的村户均发展食用菌大棚一座,使其成为这类村的产业保障。

(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充分发挥我镇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开发商,加速旅游资源开发。一是加快野马营水库水上及湿地草原综合旅游开发。目前有3家北京旅游开发公司正在做该旅游项目规划,下步我们将进一步强与他们的合作,选最有实力、最有诚意的公司合作。二是加快九龙泉旅游开发。依托两处旅游景区,逐步将野马营中心村、椴木梁村和西湾子村建成家庭旅游专业村。

(四)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依托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我县丰富的无公害农副产品资源,在加快发展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到2015年,力争把小厂镇打造成辐射京津、内蒙、承德等地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一是建杂粮杂豆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一座。2011年完成场地选址和“四通一平”工程,力争引进企业建设经营。二是加快仁和堡中心村蔬菜市场建设。三是增加农家店数量,扩大覆盖范围,逐步使每个行政村都有农家店、农资店等商业网点。

(五)大力发展绿色矿业

协助有关单位重点抓好红泥滩村萤石矿、煤矿和野马营铀钼

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第3篇

201 1年6月9日上午,南昌市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全市“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总结表彰暨“十二五”动员大会。四县和湾里区县区长,各县区、开发区分管领导,各县区扶贫办主任,有“十二五”扶贫村的各乡镇党委书记,各扶贫村党支部书记,市直各帮扶挂点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参与“百龙带百业”活动的龙头企业主要负责人,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近500人参加了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俊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委常委刘建洋主持会议。市人大副主任戴和旺,市政协副主席陈守国出席了会议。

陈俊卿指出:“十一五”期间,经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奋勇拼搏,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按照新的扶贫标准,我市还有部分群众尚未脱贫,还在温饱线上徘徊。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要切实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陈俊卿强调:站在“十二五”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扶贫开发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各级各部门要着力开展调查研究,搞好扶贫开发新规划;着力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扶贫开发新机制;着力整合社会力量,营造扶贫开发新格局,不断提高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同时,要不断加强领导、转变作风,以齐抓共管的合力领导扶贫开发工作,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投身扶贫开发工作,以精干高效的队伍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确保扶贫开发工作落到实处。

辉煌“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第4篇

语文:如“腾飞”“辉煌”“崛起”等与我国“十一五”成就有关的词语可以作为话题直接设计作文题。

数学:以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数据为背景资料,可以考查数据和统计的知识,要求考生计算平均数、中位数,认读或绘制各类统计图等。

思想品德: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此素材联系紧密,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考查可能出现在试题中。

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与我国现阶段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历史》的重点,尤其是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应注意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历史史实。

素材回放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3月5日上午开幕,14日上午闭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这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

这五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这五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这五年,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第5篇

一、“十一五”规划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人民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生态果园,绿色果园、平安果园、和谐果园”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全力推动镇域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到,“十一五”规定确定的目标任务将全面完成。

(一)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1x年到201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由6.01亿增加到11.2亿元,年均增幅17.3% ;农业总产值由1.07亿元到1.82亿元,年均增幅1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4203元增加到7020元,年均增幅13.42%;固定资产投资从201X年的9686万元增加到20的2.3亿元,年均增幅27.5%;全镇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农业结构调整有实质性进展。“十一五”期间,我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品质结构,订单农业发展迅速,土地流转卓有成效,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田汉、花果、大河三个村重点建设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新明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的1000亩优质有机稻生产基地、华醇葡萄酒厂500亩酿酒葡萄基地、田汉寿昌牌食用油厂1000亩茶油基地都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全镇农业专业合作社24家,入社户数达2500户,实施土地流转6286亩。

(三)农村环境治理加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果园镇一直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我镇大力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为主题的绿色清扫行动,广泛发动当地群众实施植树绿化工作。根据农村生活垃圾乱倒乱扔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分户收集、分类处理、政府补贴、村民自治、合作社运营”的垃圾处理模式,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环保合作社,大大提高了农村垃圾处理的效率,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如今,果园镇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美化了家乡环境。年,果园镇被评为XX市环境卫生“十佳”乡镇。

(四)社会事业加快推进。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果园镇政府认真落实省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村转移支付金、退耕还林资金、粮食直资金、家电下乡补贴资金、汽车摩托车补贴资金、农村低保资金拨付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到全面普及,农民参合率100%。大病救助及时到位,爱心助医捐资踊跃。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规范开展。坚持优质服务月活动与经常性工作相结合,建立健全计生长效机制、激励机制,打开了社会抚养征收难的局面。计生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集镇建设速度加快。共投入800余万元全面加强集镇路面电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集中加大对卫生院、果园中学、汽车站、文化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集镇环境,提升了集镇形象和品位,带动了集镇周边土地的升值,促进了集镇的滚动发展。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五年中,共投入800万元完成了10个村(社区)的农电网改造工程;投入近万元,完成了近80公里的村组公路硬化工程;投入2200余万元用于堤防加固、水库治理、山塘清淤等水利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三改一池”工程,全镇共建成新型沼气池6500个,改水改厕5950户,垃圾池7000余个,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平安创建全面推进。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经常对辖区内矛盾纠纷隐患、社会治安隐患、重点人员潜在隐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排查,加大了对潜在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和重点人员的监控力度,充分依靠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参与,开展治安混乱区域的排查和专项整治,使行辖区内社会治安已有明显好转。201x年上半年,在全市社会治安考核中,我镇综治排名全县第一、全市第七。

----教育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并给予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费;多渠道筹措投入资金,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了教学质量;投入资金上千万元,用于改善果园镇中小学的办学条件,201X年成立了XX县教育基金会果园办事处,目前已筹集捐款300万元;启动贫困家庭大学生救助工程,确保全镇贫困家庭大学生得到资助顺利入学。卫生事业稳步发展:投入200万元完成了果园医院门诊、病房改造;搞好了农村医疗点的建设,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二、“十一五”期间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十一五”时期,我镇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镇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自身发展后劲不足,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矛盾突出。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果园镇地处XX县中部,境内既无国道,又无省道通过,交通闭塞,已成为制约果园发展的瓶颈。同时,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薄弱,公路建设指标有限、水利设施建设要求迫切、农民饮水安全未能得到保障。

三是经济结构不优,效益不佳。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太慢,工业没有形成产业支柱,对第一产业没有形成推动力。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民收入增长不够快,部分群众生产生活仍比较困难。

四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大,新增项目少,城镇化建设步履维艰,工业化的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工业企业效益较差,缺乏发展后劲。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及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加快推进现代化、城镇化、产业化进程,努力把果园打造成“文明、和谐、富裕、生态”的现代新型乡镇。

(二)发展思路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生态立镇、农业稳镇、产业强镇、科技兴镇、招商旺镇”的发展思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为主导,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特色优势,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取得新进展,全面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努力把果园打造成为“生态、环保、文明、卫生”的典范乡镇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示范乡镇。

(三)“十二五”主要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经济指标为:

----农业产业总产值每年递增8%以上

----财政收入每年递增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年递增12%

----农业纯收入实现每年人均增收200元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

---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我镇各项社会事业。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到,全镇农业总产值要达到3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4.6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0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四)“十二五”发展基本措施

围绕上述思路、奋斗目标,今后五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实施生态立镇。充分利用果园镇山水资源丰富、近郊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环境优美的生态优势,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走生态开发、生态发展的道路,努力把果园打造成为“生态、环保、文明、卫生”的典范乡镇。

----做好农业稳镇。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深化农产品加工,拉长产业链,打造“农业牌”,实现农民多渠道增收。

----发展产业强镇。充分利用果园镇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吸引外来资本来我镇投资开发,带动果园全方位发展。充分发掘发挥我镇区位和资源优势,不断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具有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开展科教兴镇。强化农民培训教育基地建设,拓宽农民培训经费渠道,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着力提高科技创新力度,为镇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利用城市资本下乡,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契机,按照土地集约节约、服务网络共享的原则,吸引个体工商户的集聚,从而吸引村民建房向规划居住点集中;以政策倾斜为引导,出台规范农民集中建房政策,加大农村示范点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引领农民向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带动果园全方位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努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基础,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合理开发、切实保护各类资源,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未来五年是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刻,我们要坚持发展的眼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镇为主导思想,破满破难,开拓创新,为开创发展充满活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富裕安康的生态果园而努力奋斗!

附件:

1、“十一五”期间工作亮点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探索出了“分户收集、分类处理、政府补贴、村民自治、合作社运营”的垃圾处理模式;加快集镇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2、“十二五”期间工作重点

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第6篇

“十二五”工作规划

近年来,我局在上级业务部门和区安委会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以“强基础、降事故、保安全、促发展”为目标,以“强化引导教育、强化安全生产现场服务和强化隐患预防和治理”为切入点,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负责、社会参与、企业落实”的安全生产建设新格局,紧密围绕生产经营建设实际,积极推动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扎实有效地开展安全生产建设活动,使全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能健康稳步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促进了全区建设事业的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十一五”安全生产回顾 一、二年来全区建筑业工作基本情况

二年来,我局认真贯彻建设、管理、服务的方针,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作用,精心策划,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使全区建筑安全生产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二年来纳入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工程项目,工程安全监督率、安全备案率、安全生产达标率、施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率均达到100%。二年来,创建死亡零事故。总得看,全区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安全意识有大有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比较

平稳。二、二年来建筑施工安全工作主要做法

二年来我局始终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克服了人手少、摊子大项目多的困难,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好“发展、规范、创新”关系,积极探索适应我区安全生产管理的新路子,开创了离石建筑业工作的新局面,具体讲有以下工作特点: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1、召开建筑工程安全专题会

每年,我局召开多次安全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安排落实当前的主要工作,制定了当年全区建筑业管理主要工作计划。针对工程类型、施工方案、重点部位等安全事故高发的特点,我们立足超前防范,认真查找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积极消除了各类事故隐患,确保施工安全。

2、贯彻省、市、区有关部门和安委会有关安全会议精神 每年在省、市、区有关部门和安委会安全生产议后,我局及时召开全区建筑安全生产会议,要求各职能股室,加强管理,防患未然,针对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切实增强安全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建筑安全生产。

(二)认真开展多次检查工作,确保各项工程安全生产

1、认真开展建筑施工安全大检查工作

每年我局出台建筑工程安全大检查的通知。在各施工

单位自查的基础上,对离石区建筑施工安全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后对存在问题的施工单位通报批评。

2、深入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月”检查工作

我局通过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月”检查工作,切实将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深化隐患排查治理。不定期的对辖区范围内的工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在排查中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和问题根据情节严重性分别下发整改通知单和停工通知单。在检查中对重大危险源和可能发生危险的部位进行重点排查,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了安全帽和安全网的检查,对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坚决清退出场。

(三)强化各类培训学习,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每年我局举办各类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全局工作人的业务水平及人员素质。

(四)大力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创新,积极推动企业安全生产

加强安全生产,实现科学发展,始终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任务。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建设,一直是我局预防和制止事故发生的主要措施。每年我局多次深入各乡(镇)、街道办宣传建筑施工安全文化知识,通过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实现全区建筑安全零事故的目标。

三、主要问题

1、部分施工企业的质量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施工现场较为混乱,项目部执行安全生产标准规范不到位,专职安全员配备不足,安全设施投入不足,施工用电隐患突出,特种机械设备管理不规范。

2、安全防护用品参差不齐。安全防护用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工人的生命安全,但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价低质次的产品,给安全管理直接带来巨大压力。在实际管理中存在管不胜管、疲于奔波的情况。

3、建设单位忽视安全。经常是口上喊的响,实际是重进度、重质量,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的事,疏于管理,对提高安全生产起到了负面影响。

5、一些企业对创建文明工地活动的认识水平、工作力度存在一定差距,管理部门激励机制有所弱化,导致企业文明工地创建积极性不高,重验收,轻创建过程,文明工地创建水平有所滑坡,对文明工地创建内涵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工作规划

一、基本情况

随着东城新区建设的不断加快,各开发建设公司陆续前

来咨询,文华苑、卧龙山庄等小区也即将建设。我们要秉承“高标准管理、高品质建设、高效率服务”把建筑施工安全工作作为行业的首要任务来抓,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局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作用,精心策划,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使全区建筑工地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扎实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执法和安全生产治理“三项行动”,切实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实现每年全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年”的总体目标:一是全区每年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确保不突破区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二是努力杜绝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较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工作重点

1、明确责任,强化监管

进一步明确各方责任主体的监管职责,严格执行法定基本建设程序,认真落实施工许可证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制度、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等,规范建设各方主体行为。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大检查、巡查力度,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定期公布,增加执法的透明度,认真履行好监管职责。

2、进一步强化建筑市场管理工作,继续加大质量安全工作的检查力度,除春、夏、秋季三次质量安全检查外,我们将继续不定期的开展建筑市场巡查工作,尤其是监理市场违规现象的查处,坚决杜绝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现问题,要加大处理力度,同时在网上通报。

3、有针对性地开展建筑安全隐患专项治理活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防范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深基坑、高支模事故和规范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督查行动,突出“隐患治理,防范事故”的隐患治理年主题,加大督查力度,加强防范工作,控制事故发生。

4、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1)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我局将针对全区范围由建筑施工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组织建设工程管理股以及相关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主要学习《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学习《高大模板施工规范》、《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方案论证办法》等行业技术规范,切实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

(2)为认真落实“四不放过”原则,督促其落实安全

生产主体责任,我局拟组织对发生过事故的建筑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的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学习,切实提高建筑施工、监理企业管理人员法制意识和依法经营水平。

(3)组织开展建筑工人安全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全区建筑劳务队伍综合素质以及建筑工人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技能。全面查处无证上岗的特种作业人员。

(4)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以在全区建设系统中普及建筑施工安全法制知识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等媒体舆论作用,并采取论文征集、发宣传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增强全区建设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为我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5、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执法

(1)严肃事故调查处理,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要求,与其它部门协同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严格执行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严肃追究和依法处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此外,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处理决定以及对相关责任单位的整改要求。

(2)认真落实政府监管职责,严厉打击无资质、超资质、无安全生产许可证承揽工程等非法违法行为。

(3)加大对施工、监理单位及其相关责任人日常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对检查中发现存在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并作为不良行为记录,录入全市施工企业诚信平台。

6、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法制体制建设

(1)完善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考核,加强层级监管。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约谈制度,对事故多发、安全监管薄弱的施工企业负责人进行约谈。并对建设规模较大或施工安全形势严峻的施工安全生产情况,适时组织重点督查,督促其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加大安全监管力度,扭转安全生产严峻形势。

(2)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等为基础,组织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达标活动。

7、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保障体制建设

(1)加强建筑施工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健全施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强化各地施工安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级应急预案,做好应急资源储备,加强应急教育和救援演练,提高处置重特大施工安全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

(2)注重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实效,研究制定安全生产措施费使用管理的有效措施。

8、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设

(1)组织开展与施工安全相关的观摩、学习,加强全区建筑施工安全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霍林河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确立了霍林河街道“十二五”的工作思路,即以招商引资、加快开发改造辖区平户区、开发建设商贸区(商贸街)为重点,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为着力点,立足抓经济、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倾力筑牢经济基础、拓展社区服务、树立优良作风、建设崭新霍林。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全面提高社区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为目标,以创建、巩固和提高文明社区“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抓手,坚持依法治街和产业兴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扎实工作,努力把霍林河街道建设成为经济文化繁荣,道德风范高尚,服务设施齐全,市容环境整洁,生态环境优良,社区秩序良好,社会保障完善,基层民主自治,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街道社区。

2、街道经济发展目标

保持街道经济持续、快速、良性发展。进一步加大发展经济工作力度,通过招商引资、科技人才的引进等多种途径,形成街道新的企业经营规模和特色,建立以税收为基础的财力支持体系,形成管理、服务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强力推进财政税收工作。要进一步发展辖区经济,为倾力为工商服务业发展服务,扶持壮大辖区经济实体,为生产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积极支持和配合税务部门开展税收征管工作,进一步挖掘税源潜力,在管好征足营业税等固定税源的同时,在房产税、盲点税源、难点税源征管上下功夫,通过资源配置、市场调节、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盘活现有闲置资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税源,在2010年街道税收指标任务的基础上,以后每年递增20%,力争到2015年实现财政自给。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每年实现招商引资金额1亿元以上。要针对辖区特点和地域区位,确定“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五大方向,即结合通辽城区东出口物流集聚区的发展规划,发挥国道303线的交通优势,积极引进和发展现代物流业。要结合毗邻红星高效设施农业区的环境优势,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保鲜、速冻和配送项目。积极盘活辖区闲置资产,积极引进宾馆、餐饮、超市、商场等大型商贸服务业项目。结合东临科尔沁区工业园区东区的有利位置,积极引进为园区企业配套的项目。以利丰汽贸园、科尔沁现代医药物流园为依托,积极引进汽车零配件、维修、美容项目。要通过主动服务、协办手续、帮助规划以及做好拆迁工作,推动老城区改造的步伐,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树立“全区一盘棋”的大招商理念,引进有利于整个地区发展的工业项目。

3、社会管理发展目标

2011年,我们将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1)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2011年,完成3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使5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面积分别达300平方米以上。在“十二五”期间,不断改善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环境,每年列资用于增设办公及活动设施,到2015年,使5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面积均提高到400平方米以上。

(2)社区服务网络化。“十二五”期间,精心构筑适应市民生活多样化需求的“大服务”框架,使社区服务融“福利性、公益性、经营性、服务性、互助性”于一体。以街道社区十大服务中心为载体,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功能。通过社区服务组织网络,形成全覆盖的服务态势,重点发展法律咨询、中介服务、医疗保健、市场就业等服务项目,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不断健全社区书报亭、牛奶亭等同居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引进社会资源,建立共同参与社区服务的新机制。扩大服务范围,把对居民区的服务拓展延伸对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的全方位服务,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推动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努力构筑覆盖社区的社会大保障体系。扩大和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管理职能,落实街道“帮困基金”和“双拥基金”,使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立完善社区就业市场机制和失业保障机制,拓展社区中介服务,办好社区劳务市场,组织设计“4050”项目,开发公益性劳动岗位,发展非正规组织,加强技能培训。重视做好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优抚对象的服务。要巩固和完善对特困对象的“结对帮困”,扩大重点优抚对象的结对包户,新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5个。特别是针对社区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实际,探索成立街道敬老院、家庭敬老室、老年护理中心和老年活动室,为老年人就医、生活自助和护理提供方便,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3)社区环境整洁化。积极探索建管分离,建养分离的新体制,坚持联合执法,综合管理,不断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和综合管理效率。今后五年,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每年创建一个高品位的卫生小区,继续抓好居民住宅公用部位的整理,公用部位整

治率达97%以上。小区内无乱招贴,无自行车乱停放,无新违章搭建,无卫生死角。以绿化建设为重点,推动社区环境建设。按照“小、高、巧、透”的绿化建设方针,创建环保绿色小区,重视现有公共绿地和绿化景观区域的养护和管理,全面提升社区大环境品质。辖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硬化率达100%。加强协调,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规范高效、“网格化”管理的综合执法体制。以动态管理为抓手,强化巡查和执法,切实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提高执法的社会效果。同时不断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4)社区治安保障化。不断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基础创安,加强对社区公共场所的控制和管理,构筑严密的社区治安防范网络,创造居民满意的社区治安环境,实现“两个降低”。“十二五”期间,在2010年基础上,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预警机制、调处机制、应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安全小区和安全社区覆盖率都达100%。整合社会调解机构的资源,建立民间调解社团和社会矛盾民间纠纷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大调解格局。使民间纠纷受理率达100%,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进一步加强小区保安队伍建设,形成小区保安队保点、保面、警署网格化管理和群防群治的三级综治防范网络。加强社区综治志愿者队伍建设,2011年,建立2个街道志愿者服务中心和居委服务站,实施对地区两劳解释人员,吸毒人员,违反犯罪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结对、帮教,提高就业能力,使社区违法犯罪青少年帮教率达100%,刑释解教人员重犯率控制在5%以下。

(5)文化建设系列化。以霍林河大街、福利路两线塑造城区文明形象;以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楼组、文明家庭作为“四点”创建链。评选表彰社区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十佳先进”

和“十佳特色楼组”,推选先进,培育特色,提高创建成果。继续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宣传教育活动,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规范良好行为,提高市民素质。以社区学校为载体,加强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繁荣社区文化。继续办好社区学校,努力在拓展领域、提高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实施,人文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优势,把社区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集思想性、针对性、服务性、知识性于一体,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拓展群众文化团队、策划和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努力形成居民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社区文化氛围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力争通过五年时间,让90%的居民生活在文明小区,85%的楼组达到文明楼组标准,60%—70%的家庭达到五好文明家庭。

(6)社区党建规范化。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基层政权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点,清除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空白点”。适应社区发展新情况,建立动态性党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实现社区党建工作全覆盖。全面加强社区党的领导。进一步发挥街道党工委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治导向作用。充实、加强居民区党支部的力量,进一步做好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宣传群众,关心群众的工作。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载体和制度创新,充分利用社区单位党建资源,发挥“党建共建”优势。充分发挥区机关与居民区党支部“结对共建”的优势,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协调机制,不断丰富社区党建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效性,不断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针对“两新”组织特点和持续增多的趋势,积极改进党的组织设置,功能地位,管理体制,活动方式,努力扩大覆盖面,通过“党员服务点”、“党员联络

站”、“党员之家”等组织形式开展活动,探索单位和社区共同管理党员的新途径。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扩大统一战线,在做好为统战对象服务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建设管理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加强对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优势,共同作好党的工作。

(三)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好党工委中心组、机关干部、广大党员群众的学习,通过举办专题讨论会,报告会等形式,发挥社区学校等各类宣传阵地的作用,提高学习效果,把思想、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街道党工委确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上来。

2、加快社区信息化工作。建立街道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网络,不断完善霍林河街道电子办公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网上便民服务平台的作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以逐步达到机关无纸化办公,推动办公自动化。

3、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实施居民委员会自治组织管理,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逐步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机制。

4、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引进优秀人才,实行干部竞聘上岗制,优化机关干部队伍结构。为年轻干部提供轮岗,选派和参加基层实践,进行跟踪培养。力争在5年内选拔3—5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科级干部。

5、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切实加大街道办事处作为区委、政府派出机关履行管理职能的力度,加大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为民办实事的服务力度。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能,提高综合能力。进一步完善机关干部考核管理办法,实施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制,树立“务实、高效、廉洁、规范”的工作形象。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第8篇

一、“十一五”散装水泥取得的成就

1. 散装水泥总量大幅度提升, 技术装备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坚持“限制袋装, 鼓励散装”的散装水泥政策导向。“十一五”末累计发展散装水泥858.29万吨、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1017.11万立方米。比“十五”期间分别净增738.01万吨、905.44万立方米, 增长率分别为613.58%、810.82%。

全市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由“十五”末的43万吨, 提高到350万吨, 综合配套能力增幅644.19%。“十一五”末, 全市可投入使用散装水泥流动罐122个、专用汽车42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320辆、混凝土泵车66辆, 实现了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装、卸、计量自动化。

2. 节能减排社会综合效益显著

“十一五”期间, 连云港市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为858.29万吨, 完成预拌混凝土使用量为1017.11万立方米, 按照国家有关节能标准核算相当于节约优质木材283 235.70立方米, 节约标煤66 946.62吨、电6179.69万度, 减少粉尘排放422 278.68吨、二氧化硫排放1622.1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520 982.03吨, 实现综合经济效益1.17亿元。

3.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规范化运行

“十一五”以来, 强化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 重点分析征收资金来源, 注重于相关企业的跟踪联系, 搭建服务平台, 及时提供专项资金管理咨询和征收法规宣传辅导, 积极推进专项资金的规范化运行。“十一五”末, 本市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完成计划148.82%。

一是加强重点征收资金来源分析。加强水泥生产、建筑、施工单位的动态跟踪监控管理, 掌握重点单位生产、建设、施工情况、县建设项目开工情况以及专项资金应征增减变化,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征管, 切实掌握组织征报主动权。

二是加强专项资金征收联动分析。在做好内部征收, 专项征收评估, 会计等部门联合对影响专项资金征收因素进行分析的同时, 加强行政中心、城乡建设局及征管办等相关部门的业务联系。进行数据比对, 做到以分析促管理, 加强建设项目开工情况与征收比对;发票比对, 及时掌握存在的异常,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是强化信息采集。注重于相关企业的跟踪联系, 加强专项资金精细化征管工作, 及时与行政中心、建设局、征管办等单位和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和落实。利用大集中数据管理平台对应征收单位的发票情况与应交纳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对有疑的重点关注, 强化征入源头控管。

四是强化服务理念在征管中的保障作用。搭建跟踪服务平台, 实行征收管理、服务“双线跟踪”, 为行政相对人 (单位) 及时提供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管理咨询和散装水泥征收法规宣传辅导。帮助行政相对人 (单位) 解决交纳时存在的问题, 充分落实提高服务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为做好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跟踪打下良好的基础。

⒋ 构建农村发散物流体系

“十一五”期间, 连云港市散办把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重点放在建立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网站上。为了尽快形成全市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络和散装水泥配送体系, 市散办从2007年开始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 在农村乡镇建筑施工和道路建设中积极宣传使用预拌混凝土, 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30多个农村散装水泥销售配送网点。既有力地支援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又让农民能够就近买到优质廉价的散装水泥。此举极大地提高农民使用散装水泥的热情,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散装水泥发展。预计至“十一五”期末, 全市农村散装水泥销售量可达到494万吨, 比“十五”末增长888.71%。

⒌ 创建省级发展散装水泥达标县

“十一五”期间, 赣榆、东海两县通过了江苏省农村发展散装水泥达标县和城区“禁现”验收工作, 灌云、灌南通过了县城区“禁现”验收工作。

“十一五”期间, 赣榆、东海、灌南、灌云县把发展农村散装水泥、推进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工作作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 始终坚持以政策法规为先导。“十一五”末四县有预拌混凝土企业13家, 年产能力达到880万立方米, 配套拥有混凝土搅拌车120辆、混凝土泵车26辆, 充分满足了县城区建筑工程的需要。县城区“禁现”向农村乡镇延伸和发展。

如今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发展, 为东海、赣榆、灌云、灌南四县构建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为全县实施清洁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提供了有力保障。

⒍ 政策法规为发展提供了保障

2010年9月29日, 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散装水泥促进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并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将有力促进本市的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工作进入法制轨道, 并快速推进。

“十一五”以来, 在市委、市政府关怀下出台了《连云港市预拌砂浆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 而且形成了政府多部门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2007年以来, 市散办统一着装, 执证上岗, 亮证执法, 这标志着本市散装水泥行政执法工作向规范化、法制化又迈出了一大步。为全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规支持。

5年来, 市散办严格依照国家、省、市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对多家拒不整改的单位依法处罚近50 000元, 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发展散装水泥工作。

⒎ 宣传工作成果丰硕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通过《中华建筑报散装水泥双周刊》和《散装水泥》杂志、省散装水泥信息网、《连云港日报》《连云港建设》、市电视台等媒体, 宣传全市发展散装水泥的方针政策及取得的成就, 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扬。据统计, “十一五”以来召开市级散装水泥工作会议5次, 专题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会议36次, 开展散装水泥专题宣传活动10次, 制作宣传图版和宣传广告380幅。5年来, 有关散装水泥稿件被全国有关网站、报纸、杂志等媒体所采用达580篇。为全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⒏ 淘汰落后产能, 促进节能减排, 强化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 连云港市散办管理与服务并重, 鼓励水泥生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业是节能减排的主战场, 淘汰落后产能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结构调整中, 连云港市散办充当重要角色。按照国家淘汰落后水泥企业要求, 市散办通过引导有条件的落后生产企业转型等办法, 努力在全市范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设备。灌云县水泥厂、赣榆县欢墩水泥厂、赣榆县班庄水泥厂等都是一批老企业, 均在“十一五”期末前实现了关停。赣榆县欢墩水泥厂就地改造投资1000多万元, 建成年产100万吨熟料粉磨站, 散装水泥出厂率达到70%以上, 灌云县水泥厂异地改造正在征地筹建中, 赣榆县班庄水泥厂异地改造投资5000多万元, 征地120亩, 形成水泥年产100万吨生产能力, 该厂2009年投入运行, 散装水泥出厂率达到70%以上。“十一五”期间本市对重点企业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上给予支持, 用于企业技改, 先后对水泥生产企业返还散装水泥专项资金50万元, 全部用于企业技改项目, 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年中, 连云港市的水泥行业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 个别水泥生产企业受到重创, 但中联、三菱、鲁碧、金大地、马陵山、东旺水泥企业的入驻为全市的水泥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加之班庄、繁富等水泥企业转型和异地改造使散装水泥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为连云港市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高品质水泥, 从而成为本市散装水泥生产、储存、销售主要基地。

⒐吸引资金10亿元, 促散装水泥发展

“十一五”以来, 连云港市散办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政策,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针对本市资源环境瓶颈有待进一步突破、污染排放仍然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任务繁重的现状, 市散办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协调社会各界, 吸引社会资金10多亿元投入混凝土、预拌砂浆这一节能、环保的新行业中来。使全市的预拌混凝土企业由“十五”末年产能力不足10万立方米, 发展到现在的33家, 安置就业人员2000多人, 行业共拥有搅拌车320辆、泵车66台, 年产能力达2100万立方米, 预拌砂浆形成年产能力100万吨。

二、展望“十二五”加快散装水泥发展

⒈ 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供应量实现大幅度增长

计划到“十二五”末, 全市散装水泥供应量由2010年的240万吨提高到380万吨, 增幅达到58.33%;预拌混凝土供应量由2010年的350万立方米提高到500万立方米, 增幅达到42.86%;预拌砂浆供应量达到150万吨;水泥散装率由“十一五”末的68%提高到70%以上。

⒉ 强化节能减排及综合经济效益指标

计划到“十二五”末, 通过发展散装水泥、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争取节约标煤97 500吨, 减少水泥粉尘437 500吨, 利用固体废弃物120万吨, 产生社会综合经济效益1.87亿元。

⒊ 城区全面“禁现”并向县城区延伸

计划到“十二五”末, 市城区施工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使用袋装水泥。根据全市经济发展、建筑施工技术运用水平情况, 2011年6月1日, 在市城区实现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2012年, 相继实现县城区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 并将“禁现”工作向县城区和乡镇延伸。市、县城区“发散、禁现”率均在80%以上。计划在“十二五”期间, 全市34家预拌混凝土企业, 年生产量将达到500万立方米;预拌砂浆年生产量达到150万吨;同时, 为了加快预拌砂浆生产与应用步伐,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 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并逐步将此项工作延伸到乡镇禁止现场搅拌。

⒋ 加快实现农村水泥散装化发展

“十二五”期间, 本市继续加大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 采取有力措施和惠农工程加以落实, 大力推广农民建房中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科学合理地选择一些条件相对成熟、范围相对较大的乡镇、村进行布点, 规划农村“发散”网络;提升农村建筑文明施工水平, 逐步实行农村重点乡镇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工作;对偏远和没有搅拌站的乡村地区, 以适应农村水泥消费结构和建筑需求的特点, 采取建立水泥预制构件厂、生产节能墙材以及混凝土多孔墙砖等混凝土的生产方式, 集中使用散装水泥。同时, 积极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和散装水泥设备生产企业, 积极加快开发研制适用于农村运输、储存和使用的散装水泥等方面技术装备。并充分利用当地供销社、农资销售点、便民超市等经营网点, 引导水泥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建设镇、乡级或村级散装水泥销售网点, 形成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络, 以此带动和辐射周边散装水泥发展, 从而有力地促进农村发展散装水泥。

⒌ 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散装水泥市场规范化运行

“十二五”期间, 本市根据国家有关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以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等政策法规, 完善有利于本地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制定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产品质量、生产使用等相关技术标准, 努力提高行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实现规划发展目标。督促各县积极出台禁止在县城区现场搅拌砂浆的有关规定和政策。

⒍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十二五”期间, 本市将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方便需求、鼓励竞争、有利环保”的原则, 确定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的布局结构, 实施鼓励发展的政策, 形成行业市场竞争有序、发展健康、注重环保的新机制。并强化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 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 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审批, 确保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

⒎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散装水泥含金量的提升

“十二五”期间, 本市加大专项资金对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科学技术进步的投入。鼓励和引导有关科研机构、企业对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关键技术进行开发, 鼓励企业开展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加大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应用技术及配套装备的开发与推广力度, 重点开发适合本地区农村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科研项目。进一步提升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应用领域的科技含金量的水平。同时, 要鼓励支持水泥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 促进发挥水泥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 向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产业一体化方向发展延伸, 实行在行业内转产, 延伸产业链, 降低水泥砂石的原材料价格和市场风险, 实现两大产品的双赢。

⒏ 建立行业现代物流方式

“十二五”期间, 本市将健全和完善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物流体系。利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和吸引社会资本, 加大对物流项目的投入, 提高现代物流装备信息化水平, 探索行业物流发展模式, 建立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物流配送体系, 逐年扩大规模。提高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⒐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上一篇:区委办公室会务工作规范下一篇:会飞的房子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