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县石漠化治理坪上模式调研报告

2024-07-27

贞丰县石漠化治理坪上模式调研报告(精选4篇)

贞丰县石漠化治理坪上模式调研报告 第1篇

贞丰县石漠化治理“坪上模式”调研报告

孔德跃

地处贞丰县珉谷镇东北部的坪上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近年来,为改善坪上村及周边地区(以下统称“坪上片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引导发动群众大面积种植以金银花为主的经济作物,探索出了一条被称为“坪上模式”的中海拔喀斯特岩溶山区种植金银花和治理石漠化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成功路子。

一、“坪上模式”的基本情况

贞丰县珉谷镇坪上村总面积8085亩(其中耕地面积2289亩),在村级整合前,含坪上、榨房、马槽井、红岩、白岩和柳家湾等6个村民组,总人口752人,最低海拔870米,最高海拔1250米,年均气温16.6℃,年均日照1549.2小时,年降雨量1400毫米,无霜期340天左右。1990年以前,由于大面积开荒种植玉米等作物,坪上村植被遭受毁灭性破坏,岩石裸露面积增加,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仅为9.3%。生态环境的日愈恶劣,致使该村有92%的农户生活水平低下,靠吃救济粮和返销粮度日。199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676元,人均吃粮不足150公斤。从1998年以来,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坪上片区因地制宜,积极引进和发展金银花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石漠化治理,逐步改变了坪上片区的落后面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经济效益上。坪上片区的传统经济作物是玉米,与其他喀斯特岩溶山区一样,其产量、产值均较低。按每亩土地中石头与土壤6:

4、7:

3、8:2三种比例估算,种植玉米的产量分别约为120公斤/亩、90公斤/亩、60公斤/亩,产值分别约为156元/亩、117元/亩和78元/亩(按现价1.3元/公斤计)。而这三种类型的土地,种植金银花的最低产量(即按每亩土地中石头与土壤8:2比例估算)约为16公斤/亩(鲜花),相应产值约为256元(按现价16元/公斤计),经济效益至少是种植玉米的3倍以上。据统计,2007年,坪上片区共种植金银花4200余亩,产值达400余万元,加上其他种养业的收入,该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676元增加到2000余元;坪上村种植金银花收入超过5万元的人家有8户,3-5万元的有11户,其他种植户年收入均在8000元以上。此外,由于金银花成熟时恰逢农忙季节,采摘期非常短,一到开花季节,坪上片区家家户户都需雇人采摘,不仅留住了该片区的劳动力,还吸纳了周边县、乡(镇)的富余劳动力上百人,其月平均收入在500元以上。

在生态效益上。过去的坪上片区岩石突兀,每逢大雨,便山洪暴发,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种植金银花后,由于其具有耐寒、耐旱、耐涝、耐贫瘠的特性,特别适应喀斯特岩溶山区的自然环境,在保水固土、治理石漠化方面产生了明显效果。据有关单位研究,每一亩喀斯特山地可以种植70棵金银花植株,每棵金银花植株可涵养水分约200公斤,一亩金银花涵养的水分高达14000公斤左右,对改善干燥炎热的岩溶山区自然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金银花生长期长(平均在15年以上),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以山区遍布的石头为支架,攀石而上,枝条蔓生,长年不落叶,成为天然的绿色屏障。据有关单位实地测量,1株金银花种植3年后可以覆盖4-10平方米的山石,有的甚至可以覆盖20平方米的面积。在大量种植金银花的同时,坪上片区还积极推广立体种植的模式,在石旮旯地中套种花椒、桃、李、梨、砂仁、花生等多种作物,形成了生物多样性。此外,在退耕地和石漠化荒山上种植金银花,因为有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民也不可能舍弃金银花而复耕和砍伐,生态效益得到巩固。如今的坪上片区,昔日光秃秃的山坡披上了绿装,青峰叠翠,满目生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6.2%,60%的水土流失得以控制,80%以上的土地石漠化得到防治。

二、“坪上模式”的主要做法

在发展金银花产业和治理石漠化的过程中,贞丰县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为:“因地制宜、示范先行,多方投入、综合治理,选准品种、科技支撑,市场导向、龙头带动”。

因地制宜、示范先行。贞丰县在发展金银花产业时,注意因地制宜,结合生物特性,选择在生态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突出的海拔为800-1200米左右的岩溶山区试种金银花。在引进和推广过程中,注意采取示范先行的方式。1998年,贞丰县制定了“五个十万亩”工程的总体规划,选定坪上村作为“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并抽调林业、农技、水利、药材等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的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示范区建设,与当地政府一道,发动群众连片种植金银花。随着金银花种植效益的逐步显现,带动了坪上片区越来越多的农户自愿投入发展金银花产业。

多方投入、综合治理。贞丰县通过采取扶贫贷款、以工代赈、退耕还林和引导农民投入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从改善产区基础设施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入手,加大对金银花产业的投入,综合治理石漠化问题。截至目前,坪上片区共争取扶贫贷款、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资金750余万元,帮助农户建成水窖22个(蓄水量8140立方米),蓄水池14口,供水管道3.2公里;建成通村公路6.8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1205亩,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10亩,珠防面积1582亩,水土保持林1530亩,经果林308亩,牧草112亩,封禁治理5208亩,保土耕作1102亩。

选准品种、科技支撑。贞丰县在金银花种植上,经过多方比较,筛选确定有效成分含量高、丰产性状好、抗逆力强的本地优质品种黄褐毛忍冬进行推广种植。县林业等技术部门组织开展了金银花的扦插、温棚育苗等相关技术攻关工作。2002年,成功攻破了金银花育苗难点,掌握了金银花温棚两段育苗技术。同时,政府和有关龙头企业还多次组织科技人员到坪上及周边村讲授金银花的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帮助村民提高种植水平,为金银花的大面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导向、龙头带动。为保证金银花产得出,有销路,贞丰县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意引入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作机制,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以龙头企业带动种植金银花,在引种金银花的初期,即由县药材公司负责贷款投资,县林业局负责技术指导,农户负责种植管理。2005年后,当地政府与飞龙雨公司达成协议,每年由飞龙雨公司以合同订购和随行就市相结合的办法,订立保护价,按市场价格收购金银花。如2006年的保护价为6元/公斤,实际收购价为7元/公斤;2007年的保护价为5元/公斤,但在实际收购中直线上升,最后达到10元/公斤左右。这一方式让农民吃了“定心丸”,种植利益和积极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坪上模式”已为实践证明是我州中海拔喀斯特岩溶山区产业发展和石漠化治理的一条成功之路,在全州乃至全省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从坪上片区目前金银花产销的实际运行情况看,这一模式自身也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主要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作用弱,农户种植积极性易受市场行情影响(如几年前金银花市场收购价偏低时,曾出现农户毁苗改种的现象);金银花种植方式较为粗放,产值产量不高;缺乏精深加工,产品品种较为单一,以提供初级产品为主;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较低,服务功能较弱,专业大户带动能力不强,等等。

三、完善和推广“坪上模式”的建议

金银花是国家确定的名贵药材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研发的深入,金银花的用途越来越广,由单一的中草药原材料逐步向茶叶、饮料、食品和日用化工产品等方面拓展,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全国产量约500万吨,社会需求约2000万吨)。同时,在坪上片区和我州其他地方广泛种植的优良金银花品种黄褐毛忍冬,已被国家药典委员会批准进入2005版《中国药典》(增补版)山银花品种项下,成为国家认定的正品药用金银花之一,这些都为金银花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要抓住时机,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建立健全面向市场的金银花产业化经营机制和面向农户的综合扶持体系,进一步增强其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一是做大基地规模。结合全州30万亩金银花基地建设,统筹作好全州金银花种植规划布局,以适宜金银花生长的中海拔喀斯特岩溶山区为主,进一步扩大金银花种植规模,以大基地联结大市场,从而产生大效益。积极推行金银花标准化示范种植,抓好扦插育苗、种子育苗和压条育苗等示范圃基地建设,辐射带动标准化种植基地不断发展壮大。

二是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对飞龙雨公司等现有金银花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招商引资,注意引进、培育和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金银花绿原酸加工、提纯和金银花饮料、制药及日用化工产品制造等方面的龙头企业,为金银花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做响产品品牌。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金银花精深加工,延长金银花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好绿色品牌的争取和认证准备工作,积极“走出去”作好宣传推介,打造地域性金银花产品品牌,提升黔西南金银花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形象和影响力。

四是完善利益机制。坚持和完善近年来在金银花生产中采用合同订购的好做法,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加强对企业和农户诚信意识的宣传、教育。鼓励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五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金银花精深加工高科技企业合作,深入开展金银花种质资源及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研究,努力在金银花品种引进、改良和病虫害防治以及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六是抓好服务推广。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扶持一批金银花经纪人队伍,开拓市场,大抓订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企业为主体,加强金银花种植、采摘和加工等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水平,提高金银花品质和单位产出率。

七是加大经费投入。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坚持“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的原则,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投入金银花产业发展,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加强同农村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推广小额信贷业务,增强金融对金银花产业的支持力。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石漠化综合治理、扶贫开发等有关政策,按照“谁治理、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完善奖扶措施,鼓励个人、集体利用石漠化土地和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进行金银花产业开发。

(作者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贞丰县石漠化治理坪上模式调研报告 第2篇

关键词:石漠化,生态经济,岩溶,五星大枇杷,工程治理

黔西南州是贵州省石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且石漠化面积有逐年扩大的趋势。石漠化地区极易诱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1], 再加上岩溶发育显著, 水旱灾害同样频发。本文结合兴仁县石漠化发展趋势, 探究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

1 贵州省兴仁县石漠化现状

兴仁县位于黔西南州, 气候类型为典型的高原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1~22.1℃范围内, 年均降水量较丰沛, 为1400mm左右。兴仁县境内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石漠化大都为碳酸盐岩石漠化, 深受纯碳酸盐岩的制约, 夹层型较少。兴仁县石漠化主要有以下特征:山地岩石的裸露率较高, 通常达到50%~70%, 生态环境异常脆弱;岩溶发育较为显著, 进而产生了多样化的地貌形态, 例如, 溶洞、石笋、漏洞、竖井、峰林、落水洞等分布广泛, 地貌类型的奇特多样最终导致地形破碎;贮水能力较差, 岩层漏水性较强, 岩溶地区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溶性[2], 岩溶地区的漏斗、溶洞、缝隙和地下河广布, 地表水会轻易地经漏斗、缝隙等渗透到地下, 地表贮水能力较差, 加剧了生态危机;石漠化地区的土壤浅薄, 地形破碎, 降水密集, 使得原本难以存积的土壤流失殆尽, 对于植被的生存极为不利, 极大地降低了植被的覆盖率, 通常覆盖率<30%。

2 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分析

2.1 开展生态治理与植被恢复

在兴仁县岩溶区域要加快植被恢复, 结合本区石漠化的发展特征及所处时期, 灵活选取措施办法、恰当选择树种。例如, 在有一定坡度、土层较厚的地块实施适合于增产增收的经济林;在土层较薄的草山进行草地改良, 增加植被, 发展畜牧业;在有一定灌木生长, 封育度不足的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 可采取人工促进的方式, 增加封育度;在森林密度较大的区域, 采取封育等方式恢复植被, 不但增加农民的收入, 还可以发展生态旅游, 促进其他产业的增收, 加快当地农民的小康进程, 进而有效化解生态环保与农村能源开发之间的矛盾, 促使岩溶区域的生态治理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结合石漠化区域造林的注意事项, 应积极选用抗旱树种, 选择恰当的造林方案, 科学抓住造林时机, 积极开发新材料、新技术手段提高造林成活率, 并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各种类型岩溶山地的造林方法, 以便满足岩溶山地树种类型的配置模式及土壤承受能力, 成功扭转山地造林成活概率较低的局面, 缓解对当地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压力。

林草植被工程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基础, 建设规模需密切合乎规范要求, 投资也要依照标准满足。特别要加大封山育林的力度, 对现存的喀斯特植被实施封山育林策略, 严格禁止滥伐林木、刀耕火种等损害植被的粗放行为。对于人口较少、交通不畅的偏远山区的天然植被, 要进行封山管制;对于人口密集、交通便捷的山区, 以个体承包的方式规定合同, 明确承包方的权责, 实现权限、责任、利润相统一的经营负责制[3]。此外, 对于建立完备的石漠化监测机制, 定期监测, 可设定监测周期为5a, 在石漠化区域设立地下水、地表水和气象监测站点, 对森林水文因素加以考察记录, 精确把握石漠化的变化趋势, 为最终编制生态治理方案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

2.2 推广大五星枇杷的栽培技术, 遏制石漠化进程

兴仁县已完成复核枇杷品种的任务, 经专业选种并成功育成新优质的大五星枇杷品种, 该品种因其脐部酷似大五星形, 便由此得名。大五星枇杷作为常绿果树, 不但用作经济栽培, 更是绿化山地的优良树种。因此, 掌握该树种的栽培法, 对于防治石漠化现象是大有裨益的。

大五星枇杷是从实生树中选取的优质品种, 果实呈圆形, 橙红色, 其栽培所适宜的温度要≥-3℃。兴仁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冬季平均气温>0℃, 气候条件具备。在栽培地的选择上, 由于枇杷对肥沃土壤的适应力较强, 并适合在p H为6.5的环境下成长, 但是在山地的微碱土壤上仍能不妨碍生存, 凸显较高的抗性。枇杷在栽培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弹性和灵活性, 针对本区来讲, 9~10月的秋雨时节是最佳栽培良机[4], 但在2~3月的春雨期仍能栽培。栽培时先要把根系匀称地布局, 用稀泥填根, 促使全部根系与泥土充分混合, 当盖至根颈部时则为最恰当。枇杷的苗木可不带土选取, 要挖取全根, 栽植开始前需采用多菌灵浸泡, 对于不带土的苗木, 应注重维持湿度。栽植后要完全浇水, 每个单株依照土壤湿度的不同而浇水20~25kg, 以增强苗木的存活率, 待水分完全渗入土壤后, 便能运用薄膜将树盘覆盖1m2的范围, 封紧薄膜边沿口, 以时刻保持地表的温度和土壤的湿度。

3 结束语

黔西南州石漠化的治理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需要从本区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生态经济治理模式, 为防治石漠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谷勇, 陈芳, 李昆, 等.云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与植被恢复[J].科技导报, 2009, 10 (05) :75-80.

[2]刘涛, 李靖, 王瑞萍, 等.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模式研究[J].海河水利, 2007, 8 (01) :47-49.

[3]王建锋, 谢世友.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14 (11) :147-152.

贞丰县石漠化治理坪上模式调研报告 第3篇

关键词:综合治理;模式;石漠化

中图分类号:S718.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1-0066-02

石漠化与沙漠化同为荒漠化的类型,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石漠化是岩溶地区生态系统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植被破坏、岩石裸露的土地退化过程与结果,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植被破坏,岩石裸露,可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旱涝灾害频繁,小生态环境气候恶化,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缺水少土是石漠化的主要特征。

科学实践表明,采取科学规划、因地选树、密植封补等措施,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石漠化环境的生态恢复,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小西湖小流域基本情况

小西湖小流域位于建始县总面积49.94 km2,涵盖2个乡(镇)15个村的1.08万人,为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地势高低悬殊,土壤以棕壤、黄棕壤为主。该流域全年日照时数在1 269.7~1 509.5 h之间,年平均气温7~17 ℃,无霜期200~260 d,年降雨量1 200~2 000 mm。2010年区域社会生产总值11 082万元,实现农业产值3 691万元,林业产业245万元,牧业产值2 447万元。其中粮食总产6 277 t,人均粮食667 kg,人口密度191人/ km2,人均耕地0.105 hm2,农民人均纯收入3 250元。

小西湖小流域现有岩溶面积4 553 km2,其中石漠化面积3 240 km2。石漠化土地侵蚀程度分别为轻度567 km2、中度1 428 km2、强度1 208 km2,极强度37 km2。小流域石漠化的根源都在于岩溶区人地矛盾突出,生产力水平低、生态系统比较脆弱。

2主要治理模式

2.1植被恢复模式

根据岩溶小流域地表、地下两个系统的源汇关系,即补、径、蓄、排关系合理布局治理工程,在以峰丛谷地与洼地为主的小西湖小流域,通过混交造林、补植封育等方式恢复植被,涵养水源,增加土壤含水率和表层岩溶泉的调蓄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清淤泄洪,从而防治洪涝灾害和减少水土流失[1]。

(1)封山育林:封育期限为5年。封山育林采取全封方式,即在封育期间,在封山育林区内严格实行“七不准”:一是不准毁林开垦;二是不准打柴割草;三是不准放火烧山;四是不准放养牛羊;五是不准挖蔸采药;六是不准猎捕动物;七是不准采石取土。同时采取人工巡护、设置公告牌、刷写宣传标语、制定封山育林公约、设置围栏等全面封禁措施,严加管护,逐渐形成乔、灌、藤、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2]。对石漠化地区的疏林地和郁闭度<0.5的低质、低效林地在封育期间根据地块实际进行补植补播,然后再进行封育管护。

(2)人工造林:人工造林应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或经多年栽培、适应性强的引进树种,以提高成活率,并尽量营造复合混交林,充分利用营养空间,建立稳定生态体系;充分发挥小流域立地条件的土地生产潜力,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根据不同的生态区位条件,结合地貌、土壤、气候和技术条件[1],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营造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根据适地适树原则,结合综合治理小流域岩溶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人工造林树种主要选择枫香、栾树、桤木、杉木、柏木、银杏、刺槐、厚朴、山地杨及“鄂建1号”核桃等。

2.2畜牧业模式

以草带林、带粮, 进行农、林、牧、草相结合。岩溶石漠化山区草场和林区混合种植, 进行农、草、牧、林结合, 短期内可保持水土, 远期则可开发林木资源, 既有近期利益又有远期利益。如利用种草来发展畜牧业, 结合作物秸秆和饲料,科学核定草场的载畜量, 改放养为圈养, 形成畜多-肥料多-粮食多-收入多的良性循环。选育优质畜禽品种, 根据不同草地类型, 组装配套的草地畜牧业和农林牧业综合技术, 逐步实现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商品化农业产业结构、以畜牧业收入为主的农民收入结构、以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村工业结构, 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草地畜牧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2]。

2.3农林耕地模式

小流域内石漠化严重,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有的甚至无法耕作,当地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少、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民生产生活困难,“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将有代表性的片区进行坡改梯建设,配套田间生产便道,修建排水沟、排涝渠、蓄水池、沉沙池。

3效益评估

本研究应用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方法对治理模式的效益进行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岩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可分为生态环境功能(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经济生产功能(如产品)、社会价值功能(如增加就业、休闲文化)三个部分。

表1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算(单位:万元)

石漠化治理模式治理成本服務功能5年增值

植被恢复模式254.70生态环境功能1303.35

畜牧业模式27.36经济生产功能425.95

农林耕地模式193.33社会价值功能200.00

合计475.391929.30

项目建成每年可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475.39万元。5年可增加1 929.30万元,是五年投入成本的4倍多。

4结论建议

以小流域单元作为石漠化治理基本单位,在小西湖小流域通过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棚圈建设,饲草机械,青贮窖;建坡改梯、建排涝渠,排水沟千米,蓄水池,沉沙池,田间生产便道等生物和工程措施,形成了林草植被恢复模式(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人工种草)、草食畜牧工程模式(畜舍建设、牧草种植)、水利水保工程模式(防涝渠、引水渠、防护堤、水柜)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有效解决了石漠化引起的生态退化和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良影响。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建始全县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的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仅靠单个部门的努力难以达到效果。各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加强联系和沟通,以促进此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参与式管理,吸引项目周边群众参与建设,使先进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得以广泛推广应用,农民的自身素质也得到提高,保护环境意识也得到加强。从而有效地促进全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山区社会稳定,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参考文献

[1]王雷.典型小流域石漠化治理模式及示范研究—以广西天等县团乐与驮堪岩溶小流域为例[D]. 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曾文刚,王先华,金慧.草食畜牧业开发模式与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7):80-83.

贞丰县石漠化治理坪上模式调研报告 第4篇

关键词:南川区,石漠化耕地,造林,治理

1 引言

南川区岩溶地分布广泛, 石漠化现象十分严重, 是重庆渝东南低中山石漠化区的典型代表, 现有石漠化耕地108.29 km2, 占石漠化面积的63.8%。自2012年重庆市发改委批准南川区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南川区乐村林场 (工程实施业主) 已在石漠化耕地上营造经果林晚熟李 (安哥诺、青奈、脆红李) 6 535亩, 经过3年的栽培管理, 现已试花挂果, 果实丰满、品质优良, 初步实现了治理区农民增收, 石漠化土地得到治理的预期目标。同时总结出了晚熟李安哥诺、青奈、脆红李的栽培管理技术, 供各地治理石漠化耕地参考。

2 南川区石漠化土地概况

南川区属渝东南低中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区, 全区岩溶面积1 226.04 km2,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7.1%。其中石漠化面积170.03 km2, 占岩溶面积的13.9%;潜在石漠化面积739.21 km2, 占岩溶面积的60.3%;非石漠化面积316.8 km2, 占岩溶面积的25.8%。

在石漠化土地中, 轻度石漠化面积45.89 km2, 占石漠化面积的26.9%;中度石漠化面积119.42 km2, 占70.2%;重度石漠化面积4.63 km2, 占2.9%。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耕地108.29 km2, 占石漠化面积的63.8%;林地57.77 km2, 占33.9%;未利用地3.97 km2, 占2.3%。

3 品种介绍

3.1 极晚熟李:安哥诺李

安哥诺李属布郎李系列中成熟最晚, 含糖量最高的品种, 大果型, 颜色紫黑、光亮美观, 果肉淡黄色、中心微红色, 果质细嫩、汁多味清甜, 果核小, 果核脱离果肉, 含糖量达13.1%、总酸量0.7%, 品种纯正、品质好, 可食率达95%以上。安哥诺李适宜种植海拔400~1 500 m, 果实9月下旬成熟, 采摘运输方便, 贮藏期长。该品种适应性广, 产量高。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定植, 定植后第3年试花挂果、第4年每株可产果2~3 kg, 第5~6年渐入盛果期, 单株挂果可达20~100 kg以上, 单果重50~150g。该品种已在南川区石墙镇栽植成功 (单株产量达133.5 kg) , 目前已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发展 (图1) 。

3.2 晚熟李:青奈李

青奈李也属成熟最晚, 含糖量高的品种, 果实大、桃形, 单果重50~170 g, 果肉似青脆李, 果核脱离果肉, 果味甘甜, 含糖量7.93%、总酸量1.88%、维C含量2.69g/100 g, 可食率97.4%, 并含有人体必须的多种氨基酸, 以及钾、钠、钙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清热、利尿、消食、开胃健脾等多种保健功效。青奈李适宜种植海拔300~1 000 m, 9月上旬成熟, 常温下果实可存放10 d、冷藏时间更长。青奈李定植当年见花、2年见果、3年产量可观、4年进入盛产期, 单株产量达50~100 kg, 青奈李适应性强、早果丰产、采摘贮运方便, 宜大面积推广栽植。在我区邻近的道真县大矸镇、綦江区赶水镇多有种植, 现市场的果价长期稳定在3~10元/kg以上, 是一个值得大力发展水果品种, 具广泛市场前景 (图2) 。

3.3 晚熟李:脆红李

该品种是四川李品牌, 主产眉山、江安一带, 现四川、重庆普遍种植, 9月中、下旬成熟, 反季节水果, 含糖量高, 脆甜, 硬度大, 自然存放20 d不软, 保鲜可到春节上市, 市场前景好。

其中安哥诺和青奈李两个品种不怕热不怕冻, 冬季温度在-15℃的情况下也无冻害现象。据调查各地引种结果, 冬季有无霜冻的地区均适宜种植, 均不影响结果或产量 (图3) 。

4 栽植地概况

南川岩溶地区石漠化主要集中分布在湘渝公路两侧以及南部中山区域, 涉及东城、西城、南城等街道办事处, 南平、水江、三泉、金山、山王坪、头渡等镇。栽植地 (南川区东城街道办东京华、大铺子、三秀居委、高桥村, 南平镇景秀、天马、石庆村石漠化耕地) 位于南川区中部石雷公路沿线, 海拔500~800 m的中部低山槽坝地带, 多溶蚀残丘阶地。在北纬28°46'-29°30', 东经106°54'-107°27'间。土壤属矿子黄壤。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既无严寒又无酷暑, 四季分明, 霜寒稀少, 日照充足, 生长期长。年平均气温17℃, 极端最高温39.8℃, 极端最低温-5.3℃。平均日照时数1 273h, 年均辐射量79.67 k Cal/cm, 年均无霜期292 d, 年均降雨量1183 mm。

5 栽植技术

5.1 选地

李树适应性较强, 坡耕地、平地均可种植。最好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背北向阳的耕地种植。

5.2 清理

为了便于今后的施肥、修剪、打药、采果等管理作业, 弃耕地、搁荒耕地种植需先清理、后整地、再栽植。即在每年的8月砍除种植地上的杂灌、草丛, 将砍伐剩余物铺在地上晒干, 小堆堆烧, 堆烧前要把距周边15 m范围内的杂物清理干净, 中间盖土控制火势, 各个方位都要有人把守, 严防引发山火。

5.3 整地

清理结束后, 要因地制宜、合理配置, 细致整地, 提高栽植质量, 确保种植成效。为了便于今后的管理和确保产量, 晚熟李种植密度不宜过大, 以每亩种植56~74株为宜, 即株行距3 m×4 m (株距3 m、行距4 m) , 3.5m×3.5m (株距3.5 m、行距3.5 m) 或3 m×3 m (株距3m、行距3 m) 。穴状整地, 施用底肥 (注意烧根) , 植穴规格50 cm×50 cm×40 cm (即窝大50 cm、窝深40 cm, 做到穴大底平, 口平竖直) 。整地结束后, 回填表土, 回土深度20 cm (半洞) 。

5.4 栽植

李子落叶后至次年春季萌动前皆可栽植即11月至次年3月, 选择充分木质化、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根系发达, 根径粗壮的2年生合格苗木 (苗高≥60 cm、地径≥0.6 cm) 栽植。植苗严把质量关, 做到苗正根舒, 分层覆土压实, 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 不能悬空窝根, 培土呈泡粑型。栽后前2年秋冬季应持续加强对种植地的补植工作, 确保栽植成活率达到100%。

栽植要求:去掉或划破绑缚接惠与粘木的薄膜。对栽植苗木作适当修剪, 剪去过长主干和多余侧枝、叶 (主干长度60~80 cm, 留3~4个枝, 对未落叶苗木最多留3~5片叶) 。种植地内授粉树不得少于10%, 脆红李和黑宝石李是安哥诺和青奈李的最佳授粉树, 所以栽植时安哥诺、脆红、青奈李按1∶1∶1或2∶1∶2的比例实行行状或带状混交, 让授粉树得到充分授粉, 从而提高果树产量。

5.5 种苗

种苗必须是品种优良、品质纯正、充分木质化的嫁接合格苗木。对掺假的歪苗木、劣质苗木千万慎用, 乐村林场近几年种植所用苗木是通过南川区政府招标采购, 由南川区溢园花木苗圃场供给, 签定质保合同, 品质能得到保证。乐村林场2012年种植的安哥诺李2015年已开始挂果, 从外观看, 挂果量可观, 品质不错;2013年种植的青奈李个别植株2015年也开始挂果, 挂果量5~15个/株, 从外观看品质较佳。

6 管理技术

6.1 施肥

定植1年后每年5月、7月可对李子幼树施追肥, 肥料以农家粪水为主, 也可使用尿素、复合肥料 (选用含N量高的40%的复合肥料) 。施肥方法一般有环状沟施、放射状沟施、全园撒施和灌溉式施肥。

6.2 修剪整形

主要介绍幼龄树的修剪方法:这时期修剪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扩大树冠, 培养合理的树体骨架, 尽快形成大量的结果枝, 为进入盛果期获得早期丰产做好准备。该期修剪方法以轻剪缓放, 开张主枝角度为主, 多留大型辅养枝, 尽快填补空间, 缓和树势, 提高早期产量。主枝角度的开张, 宜采取撑、拉、别的方法, 开张角度为65°~80°, 并结合利用外芽轻剪使其开张生长, 弯曲延伸。辅养枝以利用骨干枝两侧的平斜中庸枝为主, 也可通过拿枝下垂的方法, 选择利用部分骨干枝两侧的上斜枝。

6.2.1 树体结构

主干上3个主枝, 层内距10~15 cm, 以120°平面夹角分布配置, 按35°~45°角开张, 每个主枝上留1~2个侧枝, 在主枝两侧向上侧斜方向发展。无中心干, 干高30~50 cm。

6.2.2 整形技术

栽植后从干高50~60 cm处定干。从剪口下长出的新梢中选3~4个生长健壮、方向适宜、夹角较大的新梢作为主枝。对其余的枝条, 生长旺的疏去或短截;生长中等的进行摘心, 以保证选留的主枝茁壮生长。第一年冬季, 主枝剪留60 cm左右。剪口芽选用外芽, 以开张角度。除选留的主枝外, 竞争枝一律疏剪, 其余的枝条依空间的大小作适当的轻剪或不剪。翌年春天, 在剪口下芽长出的新梢中选出角度大、方向正的健壮枝条作为主枝延长枝来培养, 对其余的枝条作适当的控制。对角度小、长势旺、有可能超过主枝延长枝的生长枝要及时疏去或重短截控制, 以保证主枝延长枝的生长优势。在整个生长季节中, 宜进行2~3次修剪, 使其枝条长势均匀。竞争枝要及时疏除, 生长中等的斜生枝要尽量保留或轻剪, 促其提早形成花芽。冬季, 主枝延长枝剪留60 cm左右, 其余的枝条按空间的大小决定去留。除了长势很旺的竞争枝要疏去或重剪外, 一般枝条都尽量轻剪。第三年, 按上述方法继续培养主枝延长枝, 并在各主枝的外侧选留第一侧枝。各主枝上的侧枝分布要均匀, 避免互相交错重叠。侧枝的角度要比主枝的大, 保持主侧枝的从属关系。按此方法, 每个主枝上选留2~3个侧枝, 第四年即可完成树形。

6.2.3 幼年树整形、修剪

幼年树的整形常用自然开心形, 即在定植后第一年定干, 在距地面60~80 cm处短截, 从当年萌发的枝条中选择3~4条枝作主枝, 当主枝枝条长到50~60 cm时又短截, 短截时应注意剪口芽向外。经过不断修剪、整形, 树形基本形成。

6.2.4 结果树修剪

李以短果枝及花束状结果枝结果为主, 故结果树修剪应以形成适量的短果枝和花束状结果枝为目标, 应根据树龄、树势等情况进行修剪。对长、中果枝进行适度短截和疏枝。1m以上的长果枝应短截约1/3, 中果枝短截1/2, 对短果枝及花束状果枝不宜随便短截, 只适当疏去过密的枝;对枯枝、病虫害枝、下垂枝、过于纤细的小枝应及时疏剪, 以保证光照良好, 减少养分消耗和病虫传染、传播。

6.3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流胶病、炭疽病、黑斑病等。防治方法:流胶病主要是以石硫合剂预防为主, 及时防治害虫、减少伤口, 防止机械损伤, 冬天将树干涂白等;防治可选用炭疽灵、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类药物。

主要虫害有:李小实心虫、桃蛀螟、蚜虫、介壳虫、红颈天牛等。防治方法: (1) 冬季清园、烧毁卵枝, 减少次年虫口。 (2) 在开花期2月、展叶期3月分别使用杀虫类药物防治如敌百虫、吡虫啉等, 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3) 用菊脂类、溴氰菊脂类农药防治李实蜂、李小食心虫等害虫。晚熟李结果树各时段管理技术 (表1) 。

参考文献

[1]肖杰易, 申明亮, 易思荣, 等.重庆南川石漠化山地现状调查与防治对策[J].安微农业科学, 2009, 37 (1) :357~358.

[2]马双喜.易门县石漠化现状及综合治理对策[J].云南林业, 2010, 31 (1) :32~33.

[3]余琼.贵州省瓮安县石漠化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 (16) :43~45.

[4]胡雪勇.基于石漠化治理的林业建设措施研究[J].绿色科技, 2011 (8) :50~52.

[5]蓝凤飞.石漠化综合治理中林业建设思路与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11) :162~162.

上一篇:信用卡营销事迹材料下一篇:三年级开学典礼学生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