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业范文

2024-08-20

乡村旅游业范文(精选6篇)

乡村旅游业 第1篇

御鑫造园http:///

乡村体验旅游的定义

美国的威廉.L.史密斯博士在2005年提出体验旅游(Experientialtourism)的概念,他认为体验旅游是全球旅游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体验旅游与大众消费和体验经济的发展是相联系的,体验旅游是旅游业最重要的变化等观念。

国内学者对乡村体验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占.随着体闲的需求及其形式的不断变化,城市居民的旅游形态明显向滞留型、体验型和家庭中心型方面转变,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保护环境的问题。而农业开始从单纯的生产型方式向生产加销售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式转变。

这些转变,为旅游和农业的相互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口益促进乡村旅游体验和乡村旅游结合在一起,形成乡村体验旅游。乡村体验是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并定义:乡村体验旅游是以乡村地区的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乡村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乡村特有的人文景观为场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体闲、习作、购物、度假,以创造游客美好回忆为核心需求的,提供满足旅游者食、住、行、购、娱、游等感官和情感需求的“剧情”,并参与传统和新型农业技术实践活动的乡村体验旅游形式。

综上所述,乡村体验旅游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地点发生在乡间;借助的是乡村广泛的资源,而不仅仅是田园风光的美丽,其中民族文化遗存、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等无形的资源是体验旅游的重要内容;全程旅游体验发生在某个乡村地域场所的所有生产和生活的真实过程。乡村体验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关系是一种被包含关系,特点都是以乡土本真风光为核心,充分利用城乡差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

御鑫造园http:///

乡村体验旅游与乡村观光旅游的区别乡村体验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而是通过进行体验融入到乡村生活中。她将乡村体验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空间,旅游者以较长的时间充分参与乡村真实的生产和生活,进行心灵体验,体会城乡差异和乡村文化,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的旅游过程。

乡村体验旅游的功能主要有娱乐教育、审美、逃避现实等。具体表现在体闲、观光、度假、科学、教育、购物等多种活动中。乡村体验旅游不仅有观光游览项目,更包含了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甚至无为等功能。与传统的乡村观光旅游相比,乡村体验旅游具有不同的特色,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在我国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的。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

发展规模 中国现代的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首先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展开,目前正处于成长期阶段。但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十分强烈,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如雨后春笋,在中华大地大量涌现。根据国家旅游局最新测算,我国乡村旅游每年接待的游客量己经超过三亿人次,直接旅游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截止到2007 年,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景点己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形态。每年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把乡村旅游作为目的地的人数比例约占总人数的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己经成为旅游业新的亮点。其中,贵州、江西等省份开展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己经使近百万人摆脱了贫困。发展初期的乡村旅游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口或节假口到附近的目标市

御鑫造园http:///

场旅行,以一口游为主,通常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自驾车出游,自主性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乡村旅游逐步进入到自觉阶段。

空间布局①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有都市郊区型、景郊型、老少边穷型、特色村寨型和交通中心型。都市郊区型:这类旅游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最普遍、最成熟、最具市场潜力的一类。从目前的运作情况来看,这种旅游依托大、中城市,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定位是都市居民提供体闲游憩的“后花园”,借助于与现代化城市截然迥异的田园风光、村落景观以及采摘、捕钓、品尝等活动,吸引都市居民去度假、体憩,给市民提供短暂的体闲、度假旅游产品。但开发中人工雕琢的痕迹较多。

如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推出的“城湾人家”、“沙龙湾”、“梅港渔村”等一批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景区。景郊型: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里,观光旅游可以向周围的乡村扩散,形成景区周缘的乡村旅游。这种景区周缘的乡村旅游是风景区观光旅游的伴生产物,是旅游者在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派生游赏。

这类旅游依托某一风景名胜区,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开发中较多地保存着乡村的原生状态。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处于乡村的包围中,这里也多是我国乡村旅游开展较早的地区。例如江苏的周庄、同里、鸟镇等以江南的小镇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水乡生活方式。老少边穷型:国家为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这些地区开发旅游的优惠政策,由旅游部门结合本地区的乡土特色,指导当地居民开展乡村旅游。

这些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多数尚未开发,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些地区大多为山区,既缺少发展第一、二产业常规经济的基本条件,又不具备交通区位的优势。而且,大多

御鑫造园http:///

没有受到工业文明辐射到或感受极微弱。正因如此,这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近乎原生态而秀丽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浓郁的乡土风俗。如广西桂林的阳朔渔村等。

特色村寨型:乡村地区的特色村寨是不同地域乡村建设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历史凝固和宝贵遗迹。游客在与城市风格截然不同的乡野田园风光中,观看到极富风格的特色建筑和独特的房屋构造,也了解到当地富有特色的民风习俗。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轨迹表明,特色村寨的旅游产品己经不局限于独特的建筑群,蕴涵在特色村寨中的特色生活民俗逐渐被重视开发。如位于浙江省给云县的河阳村,在开发丰富的古祠堂、寺庵、牌坊、石桥等古文化遗存的同时,逐渐渗透浓厚的宗法文化与特色的耕读文化于旅游经历中。

交通中心型:乡村旅游既不依托城市,也不依托景区,而是依托连接两个或多个城市或景区的便利交通,利用自己交通中心的地位,设计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如浙江省永定县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景区的开发,正是利用自己处在福建厦、江西瑞金和广东梅州三城市中心地的区位优势。

御鑫造园http:///

乡村旅游业 第2篇

成都市。

四川省成都市农业旅游起步于90年代初,起始于城郊郸县农科村。该村从花木种植和观赏开始,逐步开辟了农业观光、游览、休闲等项目,形成了农家乐旅游的雏形。在郸县农科村农家旅游的启发下,城郊区龙泉骚区、锦江区、都江堰市等区(市、县纷纷结合各自农业旅游的特色,开发农家乐旅游、发展速度很快。

目前,成都市参与“农家乐”旅游经营的农户已达5000余家,已成为成都市旅游业的特色旅游产品,有利地促进了成都市旅游业的发展。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类型:郸县农科村的农家乐、龙泉骚区兴龙镇万亩观光果园、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花乡农居观光休闲旅游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7种模式: 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乡游、果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 ①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观光园。

②园林观光游。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如四川沪州张坝桂园林。

③农业科技游。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

④务农体验游。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如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广东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 ①农耕文化游。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开展农业文化旅游,如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

②民俗文化游。利用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礼仪民俗、节令民俗、游艺民俗等,开展民俗文化游,如山东日照任家台民俗村。

③乡土文化游。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开展乡土文化游,如湖南怀化荆坪古文化村。

④民族文化游。利用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开展民族文化游,如西芷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

农家乐旅游模式 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 ①农业观光农家乐。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如四川成都龙泉骚红砂村农家乐、湖南益阳花乡农家乐。

② 民俗文化农家乐。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娱乐、休闲,如贵州郎德上塞的民俗风情农家乐。

③民居型农家乐。利用当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如广西阳朔特色民居农家乐。

④休闲娱乐农家乐。以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舒适的服务,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旅游活动,如四川成都碑县农科村农家乐。

⑤食宿接待农家乐。以舒适、卫生、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⑥农事参与农家乐。以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工艺技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

①古民居和古宅院游。大多数是利用明、清两代村镇建筑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福建闽南土楼。

②民族村寨游。利用民族特色的村寨发展观光旅游,如云南瑞丽傣族自然村、红河哈尼族民俗村。

③古镇建筑游。利用古镇房屋建筑、民居、街道、店铺、古寺庙、园林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平遥、云南丽江、浙江南得、安徽徽州镇。

乡村旅游业 第3篇

1 几个概念的辨析

乡村旅游, 目前引用比较多的定义是“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 以农民为经营主体, 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旅游活动”。

农家乐一般指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风情、村居民社和农 (林、牧、渔) 特色产业, 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 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 为游客提供“三农”特色的休闲服务项目。其经营主体是分散的农家乐经营户或者农家乐经营户占据相当数量的村落。

乡村生态旅游, 是以生态旅游理念为指导的乡村旅游, 是以乡村为目的地的生态旅游, 它以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为旅游吸引物, 通过旅游发展使乡村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和提升, 并使当地社区和普通农户在经济上得到收益。乡村生态旅游必须具有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作为基础, 必须遵循生态旅游的原则, 必须使乡村的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的发展[1]。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这3个概念是相关联的。具体看来, 农家乐、乡村生态旅游都属于乡村旅游, 它们是乡村旅游的2种不同形式, 也可以说是不同的发展阶段。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初级形式和阶段。在中国, 乡村旅游就是以农家乐的形式开始萌芽并迅速发展起来的。而乡村生态旅游则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和阶段, 它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完美结合的产物, 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农家乐也必然要走向乡村生态旅游才能继续蓬勃发展, 才能保持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

2 目前农家乐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盲目开发

不少地方的农家乐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正确指导, 一见有利可图, 便一哄而上, 导致农家乐的开发和经营相当混乱, 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这样极不利于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也影响了乡村和谐环境的建设和对外形象的树立。同时, 由于盲目开发, 一味模仿, 毫无创新, 也使得农家乐呈现单一化、同质化严重的现象, 导致其旅游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农业本身季节性的特点决定了农家乐旅游的季节性, 淡旺季明显, 导致农家乐也象农忙一样, 1年1次。旺季时暴满, 超出其接待能力, 出现饱和甚至超载现象;淡季时冷冷清清, 无人问津, 设施闲置, 造成隐性浪费。数量虽然众多, 但品质普遍不高, 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混乱, 旅游经济效益低, 缺乏可持续发展潜力。因此, 不经过合理的规划、深层次的开发, 农业旅游资源的价值就不能充分挖掘出来, 最大限度地为农民创收, 最大限度地满足乡村旅游游客的需求。

2.2 经营理念落后, 管理水平低, 服务质量差

许多农家乐只提供吃饭、钓鱼、打牌等简单活动, 甚至很多农家乐的经营者只重视“吃”的环节, 过分追求菜品的口味, 而忽略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 使得其经营始终处在低档次的水平, 难以吸引游客, 而且回头率不高。同时, 农家乐经营者、服务者都是农户自身, 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培训, 专业素质低, 管理水平较低, 服务质量差。此外, 由于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 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很难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壮大。

2.3 农家乐的非生态现象凸显

在农家乐旅游中“造假”现象已不鲜见, 城市人到农村最想品尝的“土生土长”的无公害绿色蔬菜、土鸡等已被施了农药、化肥的蔬菜和饲料喂养的鸡所取代。还有的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 违反农业生产规律, 盲目追求高档、贪大求洋甚至“毁农造景”, “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也开始变味。此外, 由于经营者盲目开发、不合理经营以及旅游者旅游活动所共同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越来越严重。

3 乡村生态旅游的优势

3.1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完美结合, 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 它在乡村旅游之中注入生态元素, 它秉承生态理念,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真正达到回归自然的境界,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3.2 乡村生态旅游强调对资源的保育和可持续利用

资源保育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和前提, 乡村生态旅游强调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进行保护, 通过旅游发展, 使环境得到优化, 从而形成旅游开发与环境建设双赢的目标[1]。

3.3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旅游形式

乡村生态旅游, 不仅需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观光需求、娱乐需求、农事学习需求等, 还具备生态体验功能和生态教育功能。也可以说, 乡村生态旅游是文化旅游、观光农业、农家乐、民俗体验、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不同层次旅游产品在乡村这一特定地域的有机整合。从旅游产品的组合层次上看, 乡村生态旅游的内容和方式要比其他乡村旅游丰富得多[2]。

3.4 乡村生态旅游极大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乡村生态旅游有利于农村新兴产业发展, 有利于农村环境面貌改变, 有利于乡风文明建设, 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村庄建设特色化, 有利于吸引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 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 形成“农业-乡村生态旅游业-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协调发展格局[3]。

4 实现从农家乐到乡村生态旅游嬗变的策略

4.1 准确定位, 合理规划, 发挥政府主导功能

农家乐已成为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 所以它的开发与经营也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不能全权下放农户, 任其自生自灭, 而是要根据地方特色, 准确定位, 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国内较为成熟的农家乐都有此方面成功的经验。如成都市提出全市乡村旅游区域特色发展规划, 一批特色乡村旅游区相继产生, 打响了成都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的品牌。规划、规范、服务——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 成都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这3项职责。旅游服务需要基础设施配套。对长期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农家乐, 政府以出台各种标准和规则来“循循善诱”, 《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地方标准和《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暂行规定》等相继出台。2005年底, 成都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乡村酒店服务质量标准。不但推行规则, 同时加强培训。在政府引导下, 越来越多农家乐从业人员观念转变, 素质提升, 经营理念增强, 服务质量提高[4]。

4.2 坚持以“农”为首, 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

无论是农家乐还是乡村生态旅游, 都是以“农”为核心, 不能脱离这个基本点。农村地区应以农业生产为主业, 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其他产业, 包括旅游业, 必须坚持“农游合一”的发展模式。同时, 乡村旅游的卖点和吸引力就在于与城市环境的差异, 以此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因此, 还要坚持“农”的环境和氛围, 不能盲目模仿, 弃土求洋, 最终搞得不土不洋, 不城不乡。

特色是农家乐的生命力。日本近期开发了一种独特的乡村旅游形式——务农学校, 游客都成为务农学员, 他们交纳一定的费用便可以在闲暇时间定期到乡村田间体验传统的农业生产, 真正实现反璞归真。更有特色的是这些学员还要在城市的培训班里系统学习农业知识, 然后到乡村实地操作, 而且全程都有专业人员指导。这样一种“城市-乡村”、“理论-实践”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可谓是别出心裁, 创意无限。较好地缓解了城市人巨大的工作、生活、心理压力, 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回归乡村的需求。很多游客在体验了这种务农式乡村旅游之后, 产生了解甲归田的念头。这种旅游形式绝对是原生态的, 因为游客所体验的农业耕作方式是最原始、最传统的, 在日本这样一个农业高度现代化的国家, 即使是普通的农民也不再使用这种方式。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

4.3 打造富于文化理念的“农家乐”旅游产品

农家乐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 把相关文化资源、文化素材旅游化, 提高文化品位, 增强游客的参与性, 设计出高质量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要深入挖掘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内涵, 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尤其是要加强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发掘、整理、保护与发展, 不断推陈出新, 打造更多的文化产品, 使之成为农家乐旅游的灵魂与品位之所在, 成为人们尤其是“城里人”心向往之、乐意去之的乡村乐园。将民间文化、饮食文化、生态文化融入到农家乐旅游之中, 着力打造以农耕文化、民间工艺、乡村民俗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经营聚集区, 推动农家乐旅游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深度开发过渡, 从单一休闲型向集文化、风景、娱乐等为一体的复合型转变, 提升品位和档次, 不断增强竞争力[5]。

4.4 实现农家乐的规模化、多元化良性发展

规模农家乐就是在城郊或风景区的农村, 依托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 依靠政府的整合, 把千家万户农家乐的各种优势联结起来, 以市场为导向, 实现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法制化和集约化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核心是在政府的整合下, 将资源尽可能优化配置并以此激活农村内在的活力, 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目的。

四川的农家乐, 是规模农家乐的典范, 不同区域各具风格、优势互补。尤其是位于成都市锦江区被称为中国农家乐诞生地、中国乡村旅游发源地的三圣乡, 充分利用城市通风口的地理优势, 因地制宜, 创造性地打造出了“五朵金花”:“花香农居”成为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国家AAAA级风景区;“幸福梅林”围绕梅文化和梅花产业链, 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 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 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突出菊花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 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荷塘月色”优美的田园风光, 成为艺术创作、音乐开发的艺术村[6]。

4.5 加强农村生态保护, 创建和谐乡村环境

乡村环境是最重要的乡村旅游资源,是促使城市人来此旅游的吸引物。因此,必须建设优美和谐的乡村生态环境,才能长久地保持其吸引力。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制订、颁布《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业清洁生产条例》等,依法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督管理;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形成农村环保工作合力;推动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使用替代能源,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7]。此外,还应当对村容村貌进行合理规划改造,做好居住、餐饮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卫生检查,统一收集处理垃圾,确保游客的食住卫生安全。

5 结语

当乡村旅游实现其嬗变, 进入乡村生态旅游的阶段, 它将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大的吸引力, 它的形式和内容将更为丰富, 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多元需求。但最重要的是应始终坚持乡村旅游的核心不变, 那就是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思想, 让旅游者在体验生态旅游的过程同时, 受到生态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蒙睿.乡村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2]王嘉学, 明庆忠, 杨世瑜.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 2005 (1) :95-97.

[3]谭玛丽, 罗贞礼.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湘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新疆农垦经济, 2007 (11) :22-25.

[4]茅箭区考察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茅箭区考察组赴成都学习考察农家乐发展的启示[N].十堰晚报, 2008-05-13 (D03) .

[5]郑光豹.规模“农家乐”的营运模式研究.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8 (2) :63-65.

旅游业的乡村机会 第4篇

上篇

郑庄村成了大公园

来了个城里女人

一个消息在郑庄流传:咱那片地又开始动工了,听说这回包地的是个女人,城里来的,年轻貌美。

那片地已经荒芜了一段时间,长满了杂草,村民来来回回地经过,心里疼得慌。那是他们的地,镇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连片包给了别人。起初种大棚蔬菜,没成功,又种中药草,也失败了。这回不知道要干啥。

车停在路边,宋慧娟探出半个身子,脚却踩不下去。都是泥巴,她觉得“脏”。自小长在城墙根儿下,有种天然的优越感,对种地多少有点瞧不上。来前,老父親还在劝她放弃,知道自己的姑娘干不了这个,也舍不得让她干。宋慧娟也暗暗后悔,不该听信丈夫的“谗言”,包下这片地。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合同已经签了,她只好咬着牙下车。

宋慧娟原在一家不错的单位上班,1990年“下海”,先后经营过家电、石油、贸易培训,因为眼光准,样样取得不错的效益。2002年,坐拥千万资产的宋慧娟萌生退意,“只想有个大花园养花种草喝茶”。丈夫顺势提起郑庄附近那片地,她懵懵懂懂就点了头。

种啥呢?那时曲阜的苗木培育还没成气候,宋慧娟选择种苗木。好看,还能卖钱。

她想的很简单,把苗栽下去坐等长大就行呗。没想到,引进的苗木就像专门跟她作对似的,栽了死,死了栽,就是不活,为数不小的积蓄不到一年就被折腾光了。

来来往往的郑庄村民心里也打鼓,这苗子跟补庄稼似的一茬一茬地种,就是不活,老板能干长吗?被雇佣的村民更是担心,工钱还没给呢,上一个种中草药的就没给,“坑人”!

宋慧娟没有去过郑庄,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通过去,远远一望,村子一派破落相。听人说,这是曲阜市犯罪率最高的一个村,89户,三百来口人,有一年连着枪毙了仨。后来村支书告诉记者这事时,满脸羞惭。

为了除草,宋慧娟在林下养了几百只鹅,没到年底,就剩下一堆骨头。这是“被谁给吃了”?

谁改变了谁

宋慧娟没“坑人”,虽然苗木成活率不高,资金紧张,员工的工钱却没有拖欠过,过年过节还发东西。

老板给咱送节礼,这是村民没想过的。他们开始觉得,这个城里来的女人不仅长得俊,还“好心眼”。

苗木老种不活,村民给宋慧娟提建议,别按那些戴眼镜的人说的种了,用老土法儿试试。那就试试呗。嘿,果真行!她开始对这帮“种地的”刮目相看。

或许,他们比科班出身的技术人员更有潜质。这么想的时候,宋慧娟就把一批“种地的”送进了农广校学习。发给钱,还让去学技术,他们觉得,这个女人是“真好心眼”。

这么磨合着,时间就过去了3年。这期间,宋慧娟的银府生态科技公司成功帮一所高校移植古树,在业内“一炮打响”。当时,像这样的大活儿一般落不到宋慧娟头上。可就是因为这活儿太大太险了,别的绿化公司都不敢接,学校才找到了宋慧娟。一位植物学家劝她,最好不要接这么高难度的工程。宋慧娟和公司的农技工一商量,觉得这活儿并非不可能完成,于是就答应下来。

苗木移植向来有“三分种,七分养”的说法,移植后,凭借精心的呵护,95%以上的古树成活。新建的校园里,古木参天,学校因此获得花园式单位称号。

有了良好的技术团队,宋慧娟的苗木越种越多,从开始的200余亩,快速扩展到2000余亩,除郑庄整体被纳入园区外,苗木种植还辐射到了陵城、杨屯、陵北等村庄,一跃成为山东省林业龙头企业。

一开始,郑庄村的土地承包金是600元/亩,后来长到700元/亩,8 00元/亩,现在是1200元/亩。郑庄村每人有地1.5亩,不下腰每年就能拿到1800元。加上打工收入,保守估计,人均年收入超过7000元。

2005年,郑庄村第一条主干道修通。房屋建设也逐渐横成排竖成行。2011年,第二条主干道修通,家家户户门前的道路实现硬化。村里的年轻人升学的升学,打工的打工,纷纷走出了村庄。这里再没有发生过恶性治安事件,如果没有人刻意提起,这里高犯罪率的往事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宋慧娟扩大了养鹅规模,一次就有几千只,再没丢过。就连果树上的柿子、山楂都没见少过。村民已不觉得“不摘是瞎了”,留着看,也挺好。

宋慧娟早就和村民混熟了,没事的时候也会到村里去走走,遇上了就寒暄几句。有村民新摘了菜,会送给她一把,她不缺,但觉得却之不恭,就拿着。多年前她曾觉得脏的泥巴,如今闻来,竟有股子土香味,大自然的味儿,亲切得很。

一不留神成景点

郑庄往南几里,是一家矿产开采企业,与这厢的枝繁叶茂、清幽恬适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里,已经是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的AAA级旅游风景区,用景观石制作的牌子就立在郑庄村村头。

59岁的村支书董少玉每次经过这块石头,都忍不住挺挺脊背。6年前,他接任村支书,想都没想过走旅游开发这条路,“没听过这么干的”。

那时,银府园区内的海棠、柿子、山楂、石楠、枫树种植都已成规模,园区建设也趋向园林风格,山石湖泊、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点缀在万千花木丛中,像一处世外桃源。宋慧娟坐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轻啜着一杯清茶,实现了当初的梦想。

没地,没产业,只有一座驻扎“386199部队”的小村落,董少玉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直到山东省实施“乡村文明行动”,济宁市建设“美丽乡村”,曲阜依托孔子文化对村庄进行仿古改造,郑庄村进入陵城镇首批改造范围。他的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依托银府生态园的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有了这个思路,郑庄村的民居就改造成了青瓦白墙的明清风格,墙面还绘制了水墨丹青壁画,道路两侧则栽种了观赏花木,形成了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观光村。

nlc202309090521

过上理想日子的宋慧娟有些坐不住了,她觉得自己坐拥偌大一个园林“太奢侈”,好风景应该拿出来与别人共享。于是,决定开放观光。至于住宿么,园区建设一部分,郑庄村的闲置房屋改造利用一部分。

在乡村旅游的春天还没正式到来之前,携手发展十余年的村庄和企业共同做好了准备,一起迎接一个更好的机遇。

2015年12月,以银府生态文化园名义申报的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通过认证,郑庄的乡村旅游时代正式开启。

拼颜值更要拼文化

如果只拼颜值,这世上多的是好风光,宋慧娟觉得,做乡村旅游更要拼文化内涵。

这与董少玉、与帮包郑庄村的陵城镇妇联主席付冉的想法不谋而合。董少玉希望吸引年轻人回归,付冉希望弘扬乡土文化,宋慧娟则希望治愈现代人的大自然缺失症。

20年前,农民工打工是为了攒钱回乡盖房。20年后,新一代农民工要做城里人。他们盼望着,再一个20年后,新一代城里人愿意回归乡土,回归田园。

宋慧娟无论走到哪里,口袋里都少不了装一本《论语》,每读一次,都能获得新智慧。她觉得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乡土文化一脉相承。“如果我们失去了对土地的责任感,失去了对故乡的亲近感,失去了对祖上的敬畏,我们会变成什么人?”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所以,银府生态园内开设孔孟读书会、自然养生课堂、森林瑜伽、园林园艺体验课、亲子科普课等形形色色的活动。

古树是乡村的根,是乡土文化的魂。为了留住乡村,留住历史,留住古文化,去年宋慧娟购进一大批南方古树,大多是老村庄拆迁舍弃的。谁知,去年冬天罕见低温,把刚刚返青的古树都给冻死了。几千万元打了水漂,让人心疼,几百棵古树丧命,更让人心疼。宋慧娟说,感觉“就像失去了一帮智慧老者”。

但她也明白,这种挫折根本算不了什么。农业是长线投资,生态农业更是,乡村旅游亦是。只要坚持住,明天就是光明的。

——不仅是企业的明天,还有村庄的。

下篇

泉子村的农家乐了

只有俩“年轻”女人的村庄

藏于深山,泉子村的春天比别处来得要晚。

当别处的田里已经播下种子,泉子村的冬天还没过完;当别处田里的种子已经发芽,泉子村的村民才开始扛起扁担上山。

泉子村的日子是一根扁担挑起来的。

在电动三轮、摩托三轮基本普及的当下,泉子村的主要交通工具仍然是双腿,主要运输工具是肩膀。肥料靠肩膀挑上山,农产品靠肩膀挑下来,男女老少的肩膀头就是最结实的希望。

没有人不想用三轮车,可是没有路。村子依山而建,海拔700多米,站在这家的院子里,几乎就是站在那家的房顶上,站在地势最高的一家望下去,层峦叠嶂的红房顶。最低处的人家到最高处的人家串个门,就像爬了一次山。一步一坡。上坡,三轮爬不上去;下坡,根本刹不住。

上山的路更糟糕,不是常来常往的人根本找不到路影儿。祖祖辈辈用双脚踩出来的尺八宽的路,一年四季掩在杂草中,只有春季往山上挑粪或者秋季往山下挑果时,把草踩倒,才能看出那么点路的意思。

吃水也得挑。由于自来水管道年久失修,早就退役了,家家户户吃水都得到村里的泉池那儿挑。年纪大挑不动的,就靠儿女们回家时挑上一大缸,吃上半月二十天,或者拄着拐棍提着烧水壶到泉边去打水。

村里连个诊所也没有,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得到四里之外的邻村去拿药。

买油盐酱醋倒是不用出村,村头有个小卖部,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大伙儿买东西碰上了,总会停下来说几句闲话。

村里也没有幼儿园,似乎也不太需要。年轻人都出去做生意打工了,孩子也带出去见世面,50岁以下留在村里的,只有两个女人,全村“60岁以下的都算小青年”。

上边搞农业普查,让村里报一名普查员,要求会使用智能手机会用电脑打字,村“两委”掰着指头挨家挨户数了个遍,也没有找出合适的人选来。

通信公司到村里办手机卡,独居的周大妈换了新号码,得由村委会通知她儿子——周大妈不识字,手机她只认识一个接听键。

2013年,吴圣霞回到了村里,是被乡亲们请回来的。这一年,吴圣霞的丈夫——村里的老支书因病去世,乡亲们把希望寄托在吴圣霞身上。

吴圣霞是穷过来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没有存粮,母亲把还没有熟的麦子割回来煮给孩子们吃。1988年,吴圣霞嫁进泉子村,夫妻俩曾经因交不起2块钱电费而犯愁。

穷则思变,吴圣霞学过理发,开过化妆品店。后来有一次,吴圣霞去赶集,遇到同村的一个大爷去卖山货,没卖掉又背回家。从泉子村到镇上大集,來回二十余里,那佝偻的背、不断掉落的汗珠子,让吴圣霞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转而在镇上租了个门头,做山货购销生意。后来又开办了山珍加工厂,雇佣了三十多个人开展土特产加工,几年时间,就把周围大山里的米粮山果做成了“山东名优土特产”。

吴圣霞第一个在外边买了楼,是村里出了名的致富典范,大伙儿公认的能人。

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也为了继承丈夫的遗志,吴圣霞回到了村里。

大胆试一把

没钱,没路,也没人。回村当了村支书、村主任,吴圣霞才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为了尽快找到一条出路,她邀请朋友们来当智囊团。带着朋友们去爬山,还没到山顶,心就亮了——泉子村东临雁门寨,西邻油篓寨,北有盘龙山;5000多亩山林栽有杏树、梨树、桃树、枣树、山楂树等十几种果树,春天到来的时候,一片绚烂花海;山上还有层次分明的沉积岩和坝上草原一样的草甸;16眼泉池像夜晚的星星一般镶嵌在山林间……一年四季都是风景。

原来,这是一座金山呐!吴圣霞此前一直不知道,她没有上过山,自家的果园在哪儿她都分不清,山上二十几个地名更是记不住。这一回,连她都觉得开了眼界。

nlc202309090521

何不开发乡村旅游呢?听说,台湾、北京的民宿和乡村旅游,村民一年能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就连同为池上镇偏远山村的中郝峪村,因为发展旅游较早,年接待游客都已经超过了10万人,村集体收入达到300万元,村民平均能挣到2.5万元。多叫人眼馋。

吴圣霞把开发旅游的想法在村民大会上一说,谁知却碰了一鼻子灰。泉子村地处博山、淄川、沂源交界处,距离最近的区驻地——博山,也有近百公里。“太偏了!”大伙儿觉得不会有人来看。何况,“有啥好看的?”村民张士孝看了一辈子,在他眼里,已经没有风景。

没办法,吴圣霞只能硬着头皮搞试点。她拿出自家的积蓄20多万元,把村里10个闲置农家院改造成农家乐,交给村集体经营,没成想,当年就收入3万多元,第二年,12万元。

真有人来,村民兴奋了。等到村里改造自来水时,通过大喇叭一招呼,家家户户出工挖沟,热情高涨。不像改造农家乐时,边改边翻白眼,私下议论:“肯定白搭工。”

吴圣霞是不会让村民白搭工的,每人每天100元,及时结清。村民担心的是农家乐投资失败。

有人来,心里也就有了底,也像是某种期待被唤醒。村里的泥巴路,原打算修成平整的水泥路,为了旅游,改修石板路,这一次,没人反对。

中郝峪村有个村民叫陈焕青,他开了个大碗茶店,用柴火煮沸山泉水泡大碗茶,因为游客多,一年能挣8万多块。以前,这在泉子村是个传说。现在,张士孝觉得,咱也能!

乡村保卫战

石头一向是贫困地区百姓心底的伤疤,代表着原始和落后。泉子村是省定贫困村,村民答应修石板路不容易。柏油马路多好啊,那才是现代化道路应有的样子。还有石板房,几乎每一个从石板房走出来的人都对它透着嫌弃,若有机会重建,一定盖宽敞明亮的红砖大瓦房,然后抹上水泥,贴上铮亮的瓷砖,那才够洋气。

村里改造农家乐时,就有人提议,给石板房整整容、化化妆,他们觉得赤裸的石头、宽大的墙缝,粗陋、丑,怕城里来旅游的人看不上。但若真的改造成了城里的样子,还有什么看头呢?乡村旅游,看的就是个土地土气,原汁原味,朴茂自然。

周和天家的一围院墙就是用山上捡来的小石块垒砌的,这一直是他心里的小遗憾,他盘算着,等到手头活泛了,就用洋灰把它抹平了。现在,他不再这么想,哪怕扯盏灯,他也尽力和村里的旅游规划保持一致。

泉子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株老杏树,老得不知道是祖上哪辈人栽的,父亲的父亲或是爷爷的爷爷,都有可能,老得已经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前些年,有人到村里买大树,村民为了多换几个钱,能砍的都砍了,只留下光秃秃的木墩子。吴圣霞知道后心疼得不得了,没了树,咱这农家院哪还有灵气?

现在再有买树的上门,任给多少钱也不卖,留着给游人看。那些没挖掉的木墩子,春天一到,都恨不能盼它重新发出芽来。院里有种山楂的,秋天红彤彤的山楂果压满枝头,不摘,等游客到来时,禁不住揪一颗放嘴里,酸得皱了眉、挤了眼、歪了嘴,主人客人心里都是乐;若有果子留到大雪压枝,火红的果子上覆着皑皑白雪,那才是农家院里的喜庆年,哪个游客见了都欢喜。

山上的16眼泉一直没有正儿八经的名字,村里为此专门开了次村民大会,给泉池起名。老人们最活跃,因为他们心里藏着关于大山、泉池的故事和传说。过去无处说,说了也无用,现在这些都成了村子宝贵的旅游资源。

泉子村的资源引起了资本的兴趣。有家公司想把山林连同村子一起承包下来,整体开发。这对于每天为钱发愁的吴圣霞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对方要求村子不能插手未来的规划,这意味着“村子有可能全拆了建成别墅区”,吴圣霞没有答应。省政府《关于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建成旅游强省的意见》里提出,发展乡村旅游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受益。吴圣霞觉得,这不仅是挣钱的事,还得努力保住农民的家园以及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乡土文化。

古人常说“归”,田园将芜胡不归,少小离家老大归,“读三千年书,无非功名利禄;行九万里路,终归诗酒田园。”可是如果家园都没有了,我们还能归向何处?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前提是,乡村健在。

春天来了

吴圣霞很有危机感。

村里的年轻人都走了,很多已经在城里定居。再过二十年、三十年,当村里现在的“小青年”都老去,泉子村还会存在吗?中国每天都有上百个村庄消失,会不会哪一天,从这个村子走出去的人再也找不到来处?

她很着急,着急发展,着急栽梧桐引凤凰。

还好,她赶上了好时代。山东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发起“寻找最美古村落”活动,博山区生态扶贫,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她和泉子村搭上了发展的四轮快车。

村里的石板路修好了,串联村里旅游资源的盘山路修好了,石磨石桌木凳架好了,步行登山的石阶快要建好了,游客接待中心、带天窗和落地玻璃的小木屋开工了,峡谷瀑布改造正在规划中……将来,在杏林深处,躺在小木屋的床上,闻着幽幽的花香,看着满天星光入眠,恐怕连做梦都是香甜的;如果睡不着,可以披衣起身,坐在石桌旁,用山泉水煮一壶茶,聽着飞瀑慢慢品……

这样的未来让村民兴奋,所以在修盘山路时,路线无论经过谁家的果园,都一分钱补偿不要。修石阶路,经过谁家的树,谁主动去刨。按村民张维富的说法:“以后搞旅游,好了以后,咱这利润又回来了。”

村民的信心还源于大伙儿尝到了旅游开发带来的甜头。无论男女,只要是有劳动能力的,在村里都能有活干。男人大多在修路、建房子,日薪100元,女人在农家乐上班,日薪60—80元。

村民养的鸡、种的菜、点的豆腐,不用出村,供应给农家乐就换成了钱。2015年游客多,泉子村五十多户人家在林下养的近600只山公鸡,不到年底,就吃完了。

旅游旺季,家家户户在村头广场上摆摊,销售自家产的杏仁、核桃、板栗、花椒、椿芽等山货,连种在墙头准备自家吃的芸豆都卖出了好价钱。村里两家养蜜蜂的,再没有出村走街串巷卖过蜂蜜,仅卖给游客就已经供不应求了。

62岁的村民周和天在农家乐当厨师,老伴当服务员,再加上种的4亩果树,一年收入妥妥地超过3万元。

吴圣霞对村民说,再过几年,咱不用去干活,就靠股份分红,钱也够花。张维富相信这是真的,周和天说,现在已经够花了。他们笑得,眼都眯成了一条缝。

乘着旅游快车,泉子村的春天,虽然晚些,终于来了。

乡村旅游业 第5篇

主要问题

尽管天水旅游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全市人民的期盼和愿望相比,与旅游资源的品位相比,我市旅游业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由事业型向产业化过渡的一系列问题还亟待解决。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服务能力不强。

2、综合开发滞后,旅游产品单一。

3、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4、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五)旅游资金投入不足,对外宣传有待加强

几点建议

1、理顺管理体制,建立旅游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

3、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4、加强旅游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第6篇

如今都市里的人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希望从丰裕的物质生活中挣扎出来,在奔波忙碌的工作之余,走出繁华喧嚣的都市,寻找一片尉蓝的天空和幽静的绿荫,因此,近几年,温州的乡村旅游在旅游市场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乡村旅游是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游、玩、购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依靠山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起来的。目前,温州市共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森林公园,还有7个国家级文保单位,44个省级文保单位,旅游景区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24.2%。根据《温州市旅游资源普查总报告》,温州市共有3279个旅游资源单体,单体的密度为0.28个/平方公里。

据我们调查分析,温州的乡村旅游分三大类型:

一是滨海乡村休憩风景游,随着高速公路和温州东海大道建设以及“半岛工程”的建成,依托壮观的岛桥工程和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以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当代渔村风貌为主题,沿温州东海岸从乐清至苍南滨海游憩风景,兴起了集滨海观光、休闲、度假与海鲜美食为一体的滨海游憩,如洞头、炎亭、灵昆、蒲歧、北麂岛、南麂岛等渔村风貌和海鲜美食吸引了都市人的一日至二日渔村游。

二是山水乡村户外游。近年来,温州都市人兴起了到户外运动热潮,利用节假日到山水乡村吃农家乐,享受自然风光,徒步户外运动,放松心情锻炼身体。如寨寮溪风景名胜区、文成飞云湖·百丈漈风景名胜区、仙岩泽雅风景区、大罗山风景区。

三是自然生态古村落自助游。依托雁荡山与楠溪江秀美的山水风光、古村落群等旅游资源和泰顺的廊桥、古道、古村落、氡温泉、自然生态等旅游资源,开展自驾车和背包游客的自助乡村旅游。

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尚存三大不足。

一是缺乏品牌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温州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停留在低层次开发的水平。自然型旅游资源中的生物、气象气候、水域类资源开发程度不够,如乌岩岭、飞云湖等。陆上自然型旅游资源开发程度高于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如洞头列岛、南麂列岛开发还起步不久或刚刚起步。许多人文类旅游资源开发还很不够,有些甚至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如泰顺廊桥、楠溪江古村落、蒲壮所城、刘基庙、永昌堡等,此外还有众多级别较低的旅游资源还处于自然未开发状态。同时,现有乡村旅游产品创新不足,对地方文化内涵挖掘有限,目前温州市郊乡村旅游主要还只是局限于自主发展的“农家乐”乡村旅游范筹,缺乏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的人文旅游。所以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是经营理念落后,基础设施不足。目前,我市乡村旅游还是以突出“农家乐” 为重点的“农家菜”上,只注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不重视乡村的特色、环境、服务等。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温州的乡村旅游接待设施方面严重不足,如:旅游高峰期的交通状况、停车位、景点宾馆或休息点、洗手间及电话亭等景点小配套设施等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较差,难以留住游客。以苍南海滨度假、南麂自然生态游为例,其住宿设施、交通条件、餐饮服务等都不尽如人意,不仅接待设施数量不足,而且接待档次也偏低。再如,泰顺廊桥在近年来的背包客市场中名气很大,但交通标识缺失、道路条件差、接待设施规模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客源市场的壮大。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投入不足。现有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在进行旅游宏观规划、开发、管理和规范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管理办法在重要的营销和吸引投资方面也缺乏灵活性和行动力。旅游业是一项投资需求较大的产业。目前温州的旅游投资主体仍是政府,社会投资金额较少,使得一流旅游资源无法转化为一流的产品。例如,温州“十一五”期间主要建设项目清单中,单个景区项目的总投资额度超1亿元的项目只有8个(总数85个),其他项目的投资额度一般都在2000万元左右,仅有少数超5000万元的项目。与杭州市的旅游项目投资额度比(杭州某些区县市的投资额小于5000万元不审批),这种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极大地制约了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提升。从而更大地制约了依托旅游景区扩大经营的乡村旅游的发展

为了加快发展我市乡村旅游,我们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提升旅游品位。乡村旅游还是起步阶段,要科学和有序地发展,必须加强政府引导和投入。在温州市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合理布局,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二、提高农民素质,确保服务质量。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都是本地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是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保证。首先,要组织乡村旅游工作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其次,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以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方法培养一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第三,应注意从本地农民中培养一批导游人员,以密切旅游区和当地农民的相互关系。

三、挖掘旅游资源,增强乡村特色旅游。

一是以滨海风景休憩游为主题。以“半岛工程”为重点,开发以洞头、灵昆、北麂、南麂海洋生态旅游区。设计海洋休闲旅游产品和海岛渔家风情游,展示渔人文化、体验渔民生活。

二是以山水自然风光游为主题。以打造温州“都市绿心”为总的指导思想,整合三垟湿地、泽雅、仙岩、茶山以及温瑞塘河沿岸的旅游资源,重点开发湿地生态旅游、瓯越文化、休闲游憩、山水观光等产品,塑造推广“纸山古坊都市绿心”的旅游形象,高标准、协调地开发三洋湿地、大罗山、仙岩泽雅风景区,开发以自然旅游、生态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使其成为温州城郊生态休闲游憩地。建立大型湿地旅游服务中心,在建筑风格、交通组织、民俗风情等方面逐步恢复温州水乡生活的传统风貌,建设具有水乡风情的特色城镇。

依托现有的公路、登山道路、景区步道,加以整合,形成各种不同强度(轻、中、高)的自游步道系统,组建越野健行俱乐部,组织策划不同等级和规模的登山活动和节事整合大罗山十大景区,开发多条环山的登山步道,吸引游客和市民参与。以泽雅造纸古坊为核心,深入发掘纸山文化和瓯越文化,将其延伸至竹文化、印刷文化、山溪古村文化、民俗文化,并将文化产品化,形成系列文化产品,侧重于打造文化名山品牌。利用朱自清文章《绿》的影响力,主打“绿”品牌,通过设立名人山水美文碑林、举办梅雨诗会、圣寿寺托钵节、圣寿寺新年祈愿等活动等带动仙岩旅游的发展。以传统的二月初一大会市为启动点,恢复温州各类会市习俗,并将瞿溪古镇作为各会市的集中举办地之一,形成会市规模与品牌,打造“会市温州相聚瞿溪”品牌;恢复古镇格局,办成二月初一民间艺术大集。

三是以民俗文化和古村落为主题。开发楠溪江古村落和泰顺廊桥遗风,体验乡村民俗文化游整合楠溪江旅游资源,依托优美自然水景和山景、朴素静谧的古村落,开发建设系列休闲度假区,配合企业庄园(企业第二基地)、商务会议、户外运动、拓展训练、康体健身等产品和项目开发,将楠溪江打造成为以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为特色、深厚的瓯越文化为底蕴的“中国最美的乡村度假地”。

深入挖掘古村落文化,以芙蓉古村、丽水街、苍坡村等古村落为载体,开发古村落旅游产品,具体包括耕读文化产品、宗祖文化产品、宗族文化产品、风水文化产品、民俗文化产品等,通过产品策划和场景设计,把古村落文化活化和产品化,打造“最美的中华古村落”品牌。

建设泰顺廊桥自游风景道系统,设立野营地和游客接待中心,以自游风景道为骨干,串联周边的村镇、古村落、氡泉、九峰等景区景点,开发遗产旅游、徒步旅游、自然生态、温泉休闲度假、红色旅游等主打产品,通过与宁德、丽水等廊桥集中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背包族旅游目的地。

上一篇:户口性质证明下一篇:农民工权益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