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课文解析

2024-06-02

《皇帝的新装》课文解析(精选11篇)

《皇帝的新装》课文解析 第1篇

皇帝的新装

(其一)

我们在看电视、电影时,所看到的皇帝举行游行大典,哪一个不是龙袍加身,皇威显赫的?(老师语调较低)但大家听说过有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皇帝吗?(此时老师提高语调)就有这样的事!“太可笑了”“不可思议”“骇人听闻”……(等学生到词穷言尽之时,教师再大声的一字一句的)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就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你们想不想看?(学生的视线一下就集中在课本上)。

(其二)

同学们曾经学习过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哪位同学能来讲讲这个童话?(对同学的讲述作评价后)当时丹麦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可是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俗。安徒生通过童话对过着悲惨生活的人民群众寄予深切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无情的鞭挞。我们马上就要学习的《皇帝的新装》,就是无情地鞭挞挥霍无度、昏庸愚蠢的封建统治者的一篇杰出的童话。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

(其三)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故事写一个皇帝穿上两个织工做的“新衣”举行游行大典,你们说皇帝的新装究竟存在不存在?(不存在)既然不存在,那么他为什么会甘心情愿受骗呢?课文中有句话起关键作用,请大家把它找出来。

(其四)

我们将要学习的《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童话往往用想象和夸张来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篇童话情节曲折生动,所写故事看来荒唐,实则可信,作者的想象和夸张都很合理。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想故事是怎样围绕着皇帝的新装来展开的,作者的想象和夸张为什么又是合理的。

(其五)

在一百七十多年前,一位伟大的作家诞生在丹麦欧登塞城贫民窟一个穷苦的鞋匠家里,他就是汉斯・克雷斯汀・安徒生。他的爸爸忠厚善良,终日辛辛苦苦为别人修鞋、做鞋,可是却没法给小安徒生和一家人带来温饱。当安徒生十一岁的时候,劳累过度的爸爸终于过早地离开了人间,可怜的妈妈只好为人洗衣度日,疼爱安徒生的老奶奶沿街乞讨。在安徒生后来写的童话里,我们可以找到他爸爸、妈妈和奶奶的善良、正直,却又十分悲惨的影子。

安徒生从小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但他仍然聪明好学,人穷志不穷,一心想献身干舞台艺术,希望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或歌剧演员。他十四岁就被迫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独立谋生,踏上了艰苦的人生道路。由于他自幼受到困苦生活的折磨,他的体型不适宜登上舞台表演,美好的愿望未能实现。后来,凭着他的坚毅和热情,终于在十六岁时获得了一些著名艺术家的同情和帮助,正规地上了学,不久就开始了写作生涯。他写了许多诗歌、散文和小说。三十岁,安徒生开始写童话,直到他去世,一共写了一百六十多篇童话。正如他自己说的:“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安徒生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家庭。可是他却把自己全部的爱和心血贡献给小读者了。他把自己幼年时的痛苦和幻想写进了童话里;他把自己少年时的美好愿望写进了童话里;他把自己青年时的艰苦奋斗写进了童话里;他把自己和普通人对统治者,及一切寄生虫的憎恨和鄙视写进了童话里。他在童话里追求一个美丽的理想世界――天国。在那里,人们都具有正直、善良的品质和勇敢、舍己为人的精神,在那里没有饥饿和贫困。但是,直到离开人世,他也没有、也无法找到一条通往理想世界的正确道路。

安徒生的一百六十多篇童话已被译成八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各国少年儿童中传诵着。有人说:“地球上只要有孩子的地方,就会有安徒生”。是的,充满诗意和哲理的安徒生童话,扬起了绚丽多彩的想象的风帆,飞越国界,远涉重洋,来到了每个少年儿童的身边。这些童话像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了孩子们天真、纯洁的心扉;像一个个小火炬,点燃起孩子们心头寻求真理、增强智慧的火把。安徒生爷爷永远会受到全世界亿万少年儿童的怀念和爱戴,同学们在小学阶段学过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安徒生爷爷著名的作品之一。我想:你们一定为那个惨死的小女孩,洒过同情的泪水。今天我们要学习安徒生写的另一篇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装》。读完后,你们一定会哈哈大笑,留下深刻的印象。

《皇帝的新装》课文解析 第2篇

老大臣

官 员 自私 被骗

皇 帝

老百姓

小 孩 无私 揭骗

教学分析:

语文课文读法解析 第3篇

4、讲读掘内含。

韩愈在《师说》中有云:“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 要传道, 要授业, 要解惑, 都必须运用语言这个交际工具, 也就是说, 必须要“讲”。韩愈又说:“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可见古人教学是很讲究“读”的。自古以来, 讲读法是语文教学中通常运用的方法, 但是绝不可以理解为形式主义上的读读讲讲, 而应在提示深刻内含的地方精讲、深读。如教学《背影》时, 教学应重点精读精讲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 领会本文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从而让学生理解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只有精讲深读, 才能体会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 才能挖掘其精神内含。

5、朗读增情感。作者的神思妙笔, 只有通过反复朗读, 才能体味得到。成功的朗读训练, 重在帮助理解课文含意, 激起情感的共鸣, 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 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 那种"把自己放进去"

根据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现代文阅读的分值越来越重, 占总分的30%~40%。这部分试题能否正确解答, 将严重影响整套试卷得分的高低。从实际考试情况来看, 学生得分率普遍只有60%左右。

中考阅读复习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 才能使学生准确答题, 拿到高分呢?笔者在实践中, 采取“发现问题, 明确考点, 分项突破”的十二字方针, 突出针对性, 注重实效性, 有效提高了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和答题得分率。

第一、会诊学生, 发现问题。通过对历次语文试卷的仔细分析, 笔者发现学生阅读中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文体基础知识欠缺, 常常张冠李戴。 (2) 审题不准不全, 答非所问。 (3) 扣点意识不强, 遗漏要点。 (4) 整体把握能力欠佳。 (5) 答题时脱离文章主旨和具体语境, 作架空分析。 (6) 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简明、缺乏文采。

究其原因, 主要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都是课外的, 多为开放性试题, 学生没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第二、深研考纲, 明确考点。近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要求主要有: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 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4) 把握文章基本意思,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5) 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 初步领悟文学作品内涵;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有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这些要求, 涵盖了语文文体知识、词句理解、信息提取、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考点, 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三、抓住考点, 分项突破。1、文体训练, 巩固文体知识。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 (记叙文又可细化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叙事散文类、小说类、说理散文类) , 分别从教材中选取一两篇典范文章, 帮助学生梳理文体知识, 形成文体知识网络。如:

记叙文:

记人叙事类——杨绛《老王》

(事件概括+人物分析+描写作用+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写景状物类——朱自清《春》、冯骥才《珍珠鸟》

(景、物描写+景、物特点+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叙事散文类——莫怀戚《散步》

(事件概括+人物分析+描写作用+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小说类——《我的叔叔于勒》

(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题探究)

说理散文类——张晓风《行道树》、冰心《谈生命》

(形象描写+特征分析+寓意理解+主旨探究)

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故宫博物院》

(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语言+拓展延伸)

的朗读, 学生就是朱自清一样!通过朗读,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所描写的美的景、美的情,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其它的感觉, 使其受到一次人格美、人性美的感染和熏陶, 从而体会文学作品以情感人的文学功能。

6、精读撷精髓。“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 方见髓。”这句话表明从细从深的阅读才能领悟文章的精髓。所以老师对一些名篇佳作或重要语段常常要求精读。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其重点和精髓, 这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重视揭示给学生的。这些重点, 精髓就是每篇文章的“眼”, 只有通过精读, 才能凸现。如《落花生》中父亲和我的对话揭示的是文章的精髓和

议论文——梁启超《敬业与乐业》中 (论—事理点:论证方法) 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事实考在体知识、答题技巧此基础上, 整理成册还可把常, 印制常涉及、分发给到的文现2学生, 、考点训练并督促学生, 把握掌握。答题方法。弄清各代法考点, 逐项进行指导和训练在考题中的表现形式, 。指导必须到位解题的思路和方, 文方实法效力。求具有可操作性;训练不求多, 只求◇阅比如练。浏览文, 章后整体, 思考文章把握文意, 的主要内容可加强速读、结玉训谭晓读读后眼构层次、离文章作者写, 用脑回作意图、顾写、作手法等梳理、概括。等整养成复体把握又的比习如惯,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习主旨可通、联系修辞手法过抓关键语句、扣具体语境和看文中的位、置来理解结合文章策再比如其表层含义和, 深层含义归纳提炼要。点, 可用找出文中略能表达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核心语句的摘

抄法;可用选取文中关键词语形成概括句的摘要法;也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的归纳法。

3、审题训练, 明确答题要求。考试中由于时间有限, 有的学生因急于答题而忽略了审题这一重要环节, 白白丢掉了不少分。因此审题训练尤为重要。

那么, 怎样审题呢?要咬文嚼字, 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者意图;看有几个要求;根据分值推出有几个答题要点;在文中哪些区域去找寻或归纳答案;答题时是用原文或是用自己的话;是归纳概括或是具体描绘。这些方面在题目中都有暗示或明确指出了的。

通过训练, 要使学生明白:题干显示了命题意图, 提示了答题范围, 规定了答题角度, 提供了答题思路, 隐含了答题信息, 体现了答题规律。

4、语言训练, 规范答题表述。

现代文阅读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一般是读写结合, 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因此, 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 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但直接摘抄的很少, 更多的是筛选整合信息, 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出来。

答题的语言要做到: (1) 简明、顺畅、准确; (2) 条理清晰, 尽量分点回答; (3) 表达富于美感和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答题语言不能过于简省, 三言两语, 甚至几个词就答完题, 会给人造成表意不完整、轻率答题之感。答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或一段话。

“眼”, 只有抓住这些部分进行精读, 才能撷得出, 抓得住。

7、背诵巧点睛。

要求学生背诵文章的部分、章节, 应选取文章眼睛部分。一般选取含有哲理、含有深刻含义或起画龙点睛作用的部分。背诵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达到人人过关, 如:古诗、名言、成语等就必须常写常听等, 为了节省时间, 可让学生间互听、互批, 及时改错。

从上述几种读法看, 读是解读和破译语文知识的密码, 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钥匙。善教者, 就应将这把钥匙交给学生, 从读中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大门,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的习惯。

Units1-2课文要点解析 第4篇

1. …that the longest moustache reached a length of 1.6 metres and that the longest poisonous snake is 5.71 metres long. ……最长的胡须长达1.6米,最长的毒蛇长达5.71米。

reach动词,作“到达;达到”解时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

The wave may only be a few metres high in the ocean but when it is near the shore and reaches shallow water, the wave builds up very quickly in height. 波浪在海中或许只有几米高,但是在靠近海岸进入浅水的时候,高度迅速增加。

〖提醒注意〗

⑴ reach作“到达”解时是个非持续性动词,用于完成式时,不可与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连用。如:

我到北京已经一个多月了。

I have reached Beijing for more than a month. (误)

I reached Beijing more than a month ago. (正)

I have been in Beijing for more than a month. (正)

⑵ reach作“传开;深入”解时为不及物动词,其后须用介词与宾语连接。如:

声音一直传到大厅的后面。

The sound reached the back of the hall. (误)

The sound reached to the back of the hall. (正)

〖拓展延伸〗

reach还可作名词用,作“伸出;触及的距离;伸手长度”解。如:

make a reach for sth./sb. 伸手拿某物(抓某人)

He got a book on the shelf by a long reach. 他伸长手到架子上拿了一本书。

2. Impressive as the record is, it fades next to the story of Armstrongs struggle against disease. 虽然这项记录令人难忘,但阿姆斯特朗与疾病抗争的故事比它更加令人瞩目。

⑴impressive adj. 意思是“给人印象深刻的;感人的”。如:

an impressive scene 难忘的场面

〖发散思维〗

impress v. 给……极深的印象;引人注目;铭刻;印,压印n. 印记;印象效应

impression n. 压印,印记,压痕;印次,版;底色;印象,感想,模糊的观念;效果,影响

impressionism n. (绘画、文艺等方面的)印象主义;印象派

impressionist n. 印象派艺术家 adj. 印象主义的

impress on/upon sb. 给某人极深的印象

⑵as conj. 作“虽然;尽管”解时,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Tired as they were, they walked on.

尽管很累,他们还是继续走着。

Child as he is, he knows a lot. 尽管他是个孩子,但他知道的事情很多。

3. In 1996 Armstrong, the then No. 1 cyclist in the world, was diagnosed with cancer and many thought that it meant the end of his career, maybe even his life. 1996年,阿姆斯特朗——世界上的自行车赛冠军被确诊为癌症,许多人认为可能结束了他的比赛生涯,乃至生命。

mean vt. & vi. 作“意味着;意思是;意指”解。如:

The red light means “stop”.

红灯表示“停止”。

I mean to go tomorrow.

我打算明天去。

I said I would help him and I meant it. 我说过我要帮助他,我说到做到。

〖辨析〗mean to do 与mean doing

前者表示“……打算做……”;后者表示“……意味着……”。如:

I didnt mean to start an argument. 我并不想(跟你)争论。

Accepting the job means living abroad. 接受这个工作就意味着在国外居住。

4. No records that are dangerous to the person who is attempting it or to others are allowed. 不允许有对尝试着的人或对他人有危险的记录。

attempt vt. & n. 意思是“企图;试图;尝试”。attempt作及物动词时,它的宾语不能是动名词短语或that从句,只能是名词或动词不定式。如:

The doctor attempted to save the womans life.

医生试图挽救这位妇女的生命。

〖帮你归纳〗

make an attempt to do sth.

试图做某事

make an attempt at doing sth.

试图做某事

make an attempt on (或upon)

试图夺取

The prisoner made an attempt at escaping (to escape) from prison.

这名囚犯试图越狱。

The enemy made an attempt on Loushanguan fortress.

敌人试图夺取娄山关要塞。

5. …after a long journey wandering through Arabic countries, he returned to the motherland by boat in 762. ……经过长途跋涉,流浪着经过阿拉伯国家,他在762年乘船回到了祖国。

wandering是现在分词,在句中作伴随状语。

He sat in silence, doing nothing. 他静静地坐着,无所事事。

The girls came in, following their parents. 那些女孩跟着他们的父母进来。

6. The earliest Asian cultural relic found in Africa also dates from this period. 在非洲发现的亚洲最早的文化遗物也始于这个时期。

⑴date from意思是“(从某一时代)开始;回溯”。

This custom dates from the 16th century. 这风俗起源于16世纪。

〖拓展延伸〗

date back to 回溯(到某个时代)

This building dates back to 1823. 这栋建筑是1823年所建。

⑵found in Africa 为过去分词短语作后置定语。过去分词作定语与所修饰词之间为被动关系。单个的过去分词作定语放在被修饰词之前;分词短语则置于被修饰词之后。

Everyone attended the meeting held last week. 所有的人都参加了上周举行的会议。

The paper must be finished in a given time. 必须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答卷。

7. The exchange of goods had a symbolic meaning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value of the goods themselves. 物品的交换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远比物品本身的价值重要得多。

far在修饰more时表示程度。

〖拓展延伸〗

能够修饰比较级的副词有any, far, still, even, much, rather, a lot, a great deal, a bit等。

〖提醒注意〗

① quite, very, fairly等副词不能修饰比较级,只有一个例外,表示身体康复时用quite better。

② how不能修饰比较级,如果用how引导的疑问句中有比较级时,可以用much来连接,构成 “how much+比较级”结构。

How much further do we have to go, Smith?

我们还要再走多远,史密斯?

8. Some suggested it could not be accomplished.

有的人提出这不可能实现。

suggest 意思是“提议;建议;暗示”,主要用于以下结构:

⑴suggest+n./v.-ing+(to)(向……)提议

He suggested going there by train. 他建议搭火车去那儿。

⑵suggest+that从句。意思是“建议;提议”。从句谓语动词常用(should)+动词原形。

I suggested to him that he (should) join the club activities.

我建议他应该参加该俱乐部的活动。

⑶suggest+n./that从句。意思是“暗示;委婉地说”。

His face suggested that he failed. 他的表情表明他失败了。

9. The local Tibetans and Sherpas laughed at the strange bottles containing what they referred to as “English air”. 当地的西藏人和夏尔巴人都讥讽那些带着装有所谓“英国空气”瓶子的英国人。

refer v. (referred, referring) 意思是“提及;涉及;查阅;求助于;与……有关”,与介词to搭配。如:

refer to a dictionary 查字典

refer to the facts of history 提及史实

refer to…as…

将……称为……

Zheng He has often been referred to as the Chinese Columbus.

郑和一直被人们称为中国的哥伦布。

10. …were the first to make it to the summit of Mount Qomolangma.

……是首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

⑴不定式作后置定语,与所修饰的名词之间是逻辑动宾关系,因此不定式应用及物动词的主动形式,不及物动词要搭配相应介词。如:

She refused to go to the ball because she had no jewellery to wear. 她没有任何首饰可佩戴,因此拒绝参加舞会。

They had only a little room to live in. 他们住在一间小屋子里。

[帮你归纳]

主语+be+adj.+不定式“某人/物做起来……”,其中不定式作状语,也使用及物动词的主动形式,不及物动词搭配相应介词。

⑵make it(口语)做成,成功;达到目的;设法安排

——Can we catch the train?

我们能赶上火车吗?

——I hope we can make it.

希望能赶上。

皇帝的新装课文教案设计 第5篇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设计理念】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师在阅读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学生说”为教学主线,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有话说,乐于说,说出自己,说得深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理,能品析人物形象,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说故事──说人物──探主题──谈看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掌握分析人物、理解主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并通过情景体验,引导学生努力战胜这一弱点,做一个纯洁无邪的人,提升学生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同学们喜欢童话吗?(喜欢)为什么喜欢童话呢?(学生会回答“有趣”、“幽默”、“让我懂得一个道理”)(童话故事是学生较感兴趣的文学体裁,学生的发言应该比较踊跃,能够形成较和谐的课堂气氛。)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浓厚的兴趣一同走进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的名篇《皇帝的新装》。

设计意图:以轻松的心态融入课堂,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对童话初步认识,更有利于课堂的进一步学习。

二、说故事

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的活动围绕哪个字展开?(课件出示问题)

(让学生以“俯视的姿态”来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可能有学生直接从课文题目找这个字,会说“新”或是“装”,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各个人物主要活动中梳理出这个关键字,然后回视课文,围绕这个字串联人物活动。)

小结:人物活动围绕一个“骗”字,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受骗又助骗,百姓受骗又传骗,小孩揭穿骗局。

设计意图:递给学生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的“抓手”,使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而又深刻的印象,并学会梳理文章线索。

三、说人物

在这些人物中主要人物是皇帝,请在“这是一个 的皇帝”句中写上一个词,并从文中找出理由说明。(课件出示问题)

(这一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思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学生只要能从文中找出语句来说明自己的看法,都应该鼓励,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会按自己的理解填上一个词并会积极找出理由加以证明,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还应该适时地让学生朗读相应的语句,可以采取多样的朗读方法,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理,充分认识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对人物形象,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学过程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思考,让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课堂上大胆自由地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在这一环节中使学生掌握精读、朗读等阅读的基本方法,学会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形成对人物的独特理解。

四、探主题

文中还有一些人物,这是些怎样的人?安徒生想通过这些人物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小组合作探究这些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大臣们看到新装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如果你是大臣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

2、二十年后小孩长大成人,你觉得他还会揭穿骗局吗?

3、两个骗子又到另一个王国行骗,你觉得他会再次成功吗?

(三个假设的问题,趣味性较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人物心理,进行独立的思考,深入探究故事主题,又能以“俯视”的姿态对故事有一个整体性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四人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合作探究,并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时间3分钟。

(此环节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结果,教师应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又能说出自己,探究的结果直指文章的主题:安徒生通过这些人物揭露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警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努力克服人性的弱点,保存一颗纯洁的心灵)

对问题1的探究,教师在学生从课文中搜集到的有关大臣的情节基础上,调动全体学生一起朗读,体会人物心理,并形成对人物的深刻认识。当学生谈到自己坚决不会像大臣那样阿谀奉承时,教师要赞扬他的这种高贵的人格;同样,当学生谈到自己可能也会像大臣这样不敢承认自己看不见新衣,教师也应该认同他的心理,并将讨论引向“骗局”的关键──抓住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

对问题2的.探究,有学生会认为二十年后的小孩不会揭穿骗局,因为他内心有所顾忌,也有学生会觉得他不会揭穿骗局,他不受世俗的影响,保留一颗纯洁无邪的心灵。无论哪种情况结果都能指向童话的主题,教师要伺机诱导。

对问题3的探究,有学生可能会觉得如果遇到一个“不爱打扮的皇帝”骗子就不会得逞,可能会偏离这环节课探讨的主题,教师可以进一步点拨:故事中的皇帝仅仅因为爱打扮才上当吗?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问题的主旨,骗子利用了人们“虚伪”的弱点。

在课堂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努力给学生创造轻松平等的交流空间,让学生感到没有任何交流的障碍。

设计意图:对故事主题的探究是一个难点,通过这三个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人物心理,挖掘故事主题,探究的结果直指文章的主题:安徒生通过这些人物揭露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警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努力克服人性的弱点,保存一颗纯洁的心灵。小组合作探究与全班交流相结合给学生搭建平等开放的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注重探究过程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谈看法

从同学们的谈论中我们明确应该向小孩学习,学习他的纯洁无邪,学习他说真话。可是生活中说真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要付出代价。(课件出示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说真话”这一话题的看法。)

(学生在谈看法时可能会脱离实际说得比较空乏,教师可设计情景诱发学生的讨论。比如可创设这样的情景:如果你的同桌在单元考试中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作了弊,刚好被你看见,你该怎么办?使学生有一个谈论的中心,也有利于学生谈出实在的真实的看法。)

学生发表看法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教师应真诚地倾听,多鼓励,及时引导他们走向“说真话、做真人”这一高尚人格的道路。

《皇帝的新装》课文解析 第6篇

课文具体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一、故事的主要情节

童话首先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这是整个故事的引子。接着写骗子投皇帝所好,轻而易举地骗过了皇帝,开始“做”新装。这是故事的开端。顺着做新装,写皇帝派人去看新装。大臣和随员虽然都没有看到所谓的新装,但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们不称职或愚蠢,却不住口地夸赞所谓的布料美极了,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参加游行大典。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的表演,最终使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场出丑。这是全文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

二、夸张和想象的运用

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历史上那种只顾穷奢极欲、不理朝政的昏君是屡见不鲜的,童话家安徒生根据这样的现实加以想象和夸张,塑造了这样一个典型形象。本文从人物性格的刻画到整个情节的安排,从开头到结尾,全面而成功地运用了夸张和想象。比如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几乎每时每刻都消磨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惜花掉所有的钱;他甚至从不关心他的军队,只关心自己的新衣服。用这样夸张的笔调开头,不仅一开始就让读者对这个不称职的皇帝的骄奢淫逸和爱好虚荣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成功地推出了整个骗局。

关于结局的想象也是合乎逻辑的。皇帝既意识到自己出了丑,又生怕国人说他不称职,说他太愚蠢,而他的内臣们也是私心重重,这帮腐朽的统治者是决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权力而承认真理的。安徒生想象这时“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样的想象是很合人物性格的逻辑的。

由此可以看出,想象是以现实生活做基础的,有生活的真实;而夸张是借助于想象完成的,它可以深化故事的主题,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艺术的感染力。本文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绘出了一幅骗者行骗、被骗者自欺欺人甘心被骗的群丑图。

三、需要理解的几个问题

1.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童话一开头就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不惜把他所有的钱花掉”,写他为了穿新衣而恣意挥霍民脂民膏;“既不„„也不„„也不„„除非„„”,写出他穿新衣胜过关心军队和其他活动;“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和“皇上在更衣室里”,极尽夸张,突出强调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穿衣上而不顾国计民生。这样一个嗜新衣如生命的皇帝,对于骗子所言的神奇而漂亮的新衣当然会感兴趣了。

两个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声称“他们能够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他就是喜欢穿得漂亮,他根本不问国家大事,因此他觉得这“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也就是说,这样的新装一举两得,不仅漂亮无比,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可以帮助皇帝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愚蠢,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对皇帝来说当然更有吸引力了。

这样,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了。事实是根本没有衣服,说“看不见”是一句真话,但敢于说真话就是“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在这样的威压之下,“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从皇帝到大臣,到朝廷大小官员,谁都自欺欺人,最后演出了一出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老百姓起先也只得说假话,最后是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话,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出了真话,而皇帝和大臣们硬是装模作样,直至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这段心理描写一波三折,写得非常精彩。“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这是第一次转折,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自信。接着是第二个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但是,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是第三次转折,说明他心里还是非常害怕自己看不见那块布,因而证明自己是不称职或愚蠢的,所以心生一计,还是先派人去看看比较妥当。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不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3.大臣、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场面相同,但写法却各不相同,它们不同在哪里? 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呢,他只是“看了又看”,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老大臣和皇帝的心情都非常惊诧,但是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他们三个人都否认自己的愚蠢,否认自己不称职,但写法也有变化: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皇帝自以为至高无上,都用反问句,否认语气强烈。官员年轻得志,不禁有点自我怀疑,所以用的是疑问句:“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

教材课文解析 第7篇

说教材

这篇文章是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异。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临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等等。

选择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圈划描写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主人公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4、教学重点:

圈划并有感情的朗读窃读时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

5、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说教法

提问情境探究

1、朗读法: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讨论法: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说学法

朗读自主比较合作: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

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描写的细节重点。

2、朗读法:

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格言进入题目解读,由窃读记意思进入文本学习。

同学们,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音孩童时代那奇特的窃读生活吧。首先,看看题目,窃字的原意是指什么?窃读又是什么意思?连起来,窃读记可以解释为……

(设计意图:从读书的氛围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

二、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找找我是用怎样的方法来窃读的,试着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出来。

过渡语:好的,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找看我究竟是怎样窃读的呢?并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

四人小组交流:假装问价钱来窃读。

贴在大人身边来窃读。

下雨天窃读。

饥肠辘辘的窃读。

三、品读赏析

过渡:通过刚才的概括大家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想出了许多方法来窃读。那么有谁能很快找出课文中集中体现作者窃读时心情的语句呢?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圈划出描写窃读时心理活动,动作等词语或语句,并简单谈谈你的体会。

追问:作者又是如何表现他的快乐和恐惧的?请大家从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两方面入手圈划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在学生比较准确的说出自己的体会之后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说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

《皇帝的新装》课文解析 第8篇

关键词:“四步骤”,讨论,学生讲课,提升,再学习

课文讲授是高职英语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这一部分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与败。讲课方式单一、师生缺乏互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逐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被淘汰了。本文就探讨了一种“四步骤”课文讲授的新模式。

一、在课文讲解之前的讨论作用不可忽视,它是一种有益的热身

在讲课文之前,先让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讨论,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而是自己尝试去探索事物,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展现的空间,所以学生很感兴趣,很专心,为接下来投入到课文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他们也对文章作者的观点产生了一种期待,这会无疑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以教材《知行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课文讲解为例,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怎样让美好的爱情持久?”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结果总结如下(共24条):Trust(信任)respect(尊重)understanding(理解)tolerance(包容)exchange ideas(交换思想)to be honest(诚实)a sound economic base(有很好的经济基础)——学生的讨论真是包罗万象、言简意深、发人深省。由此看出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英语能力,升华了情感,也培养了学生理性思维。

二、由学生自己来讲述课文,学生充当老师,是课堂活动的主角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单方面去灌输学生知识,学生则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过于强制学生接受知识,学生认知活动具有很大局限性,久之,学生思维过程也逐渐产生一种依赖,失去应有的创造力。所以教师一定要摒弃落后过时的旧教学模式。

首先要转换师生的角色,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教师不再是无所不讲的教师,而是一个只在旁边不时地进行点拨、纠正和指导学生的导师。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正确讲解的内容教师不必再重复讲解,学生不懂的地方和错误讲解的地方,教师应重点讲,起到解惑的作用。这样,教师才能准确了解到学生的问题都是哪些,然后针对性的去帮助他们解决。这样一来,会使讲解重点突出,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更牢固。

还是以第二单元的课文讲解为例,由于课文内容是由几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所以更适合学生自己上台来讲述。例如课文中有一句学生理解五花八门。As my friend tells me about her new love,I’ve been taking a good look at my old one.这里的my old one,有人翻译成“旧爱”,有人译成“前任”,有人译成“前男友”,或“前任丈夫”。虽然与new love“新爱”相对,但是却不能翻译成“旧爱”,因为这在汉语中就产生了歧义。应翻译成“感情始终如一的爱人”。

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这个知识点的掌握上更加深刻。学生在活跃自由的课堂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注意力,锻炼了其独立学习的能力,并且在台上讲解课文给全班同学听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素养。

三、在课文讲述完之后,做进一步提升

课堂上讲完课文并不是授课的终结。教师会留给学生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复述课文、谈读后的感想、做本主题自由式发挥演讲(给学生准备时间,下次课堂中呈现)。

(一)复述课文

复述是学生在课文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的内容,它给学生提供了口语实践的机会。学生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在复述之前会对课文里的语言点进行很好的整理并且认真复习,这样就会准确而精炼地把握课文主旨大意。所以复述课文可以增强记忆,加深理解,锻炼英语的表达能力。

(二)以演讲的方式做读完课文后的感想

在读了课文后,让学生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文章。主要谈感受,“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这个任务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独立的见解、思想和认知。在课堂上学生以演讲形式表演,不仅能挑战自己,也可以激励下面的学生观众向其学习。

(三)做本主题自由式发挥演讲

这个任务要求学生可以针对本篇课文的话题进行自由联想、发挥,形成自己独立的话题体系。教师给学生零限制,使其有足够的空间去拓展思维,自由评论,发挥自己的能力表现自己。这样会训练他们的语言的逻辑性,培养创新思维,融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独立进行英语创作的能力。

这个任务环节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如果成功地完成则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长期坚持,学生英语的说和写的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教师进行总结,汇报给学生,形成再学习

最后教师把以上课文讲解各个环节:讨论、学生讲课、主题演讲做成幻灯片(里面包括讨论总结、学生讲课的风采照片展示、学生演讲照片展示、演讲稿件电子版展示、学生易错点评析)形成总结报告分发给学生,作为再回顾再巩固的学习资料,也成为日后的复习资料。这不仅是一种唯美的欣赏,也是一种完美的结束。

总之,在现代的高职英语课文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他们的求知欲,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课堂活起来,就是高效率的英语课堂,而本文提出的“四步骤”恰好能帮助实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洪秀情.通过课文教学提高阅读能力[J].新课程(中旬),2014(05).

《皇帝的新装》课文解析 第9篇

一、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中心

近年来,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是注重考查学科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内容大都属于基础知识范畴,试题尽可能体现历史学科的本质内容,讲究基础性、时代性,关注史学理论,针对现实问题整合知识,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具体分析以“见微知著”或“淡中见奇”,突出考察历史的应用能力。试题一般出在教材的重点或难点知识上,即使一些考查思维能力的题目,也是以基础知识为立足点,经常是“题在书外,理在书内”。高考是考能力的,但是任何能力测试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始终是方向。考生必须理清历史学习的主干知识结构,明确教材的知识结构。教材是系统学习历史知识的载体,理解教材然后才能超越教材,希望考生们能熟悉教材的章节结构,梳理清楚教材的主干知识体系,明白教材编排知识的内在逻辑。

二、整合教材内容,全面理解历史体系

教材内容的整合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专题内的整合。如复习必修一,首先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长期延续,但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其次要突出四个重点:①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②秦的统一及“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③汉朝郡国并行制;④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顶峰。第二,模块内的专题整合。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中,每一模块都是由若干学习专题组成,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目标上具有相近的教育价值,在内容上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这决定我们复习以专题知识为主,整合模块,贯穿中外、连通古今。如复习必修二,关于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可以大专题形式如古今中外思想史、古今中外科技史、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史等进行整合。第三,模块之间的整合。历史新课程是以模块形式出现的,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但从历史发展进程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是共生共存、互相融合、不可分割的。正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任何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因此,复习中必须进一步建立起模块间知识的联系,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感知。

三、学会归纳、概括,提升学习能力

在历史学科考试中,越来越重视考查能力,而能力的培养是以熟练掌握基本知识为基础的。在理解、记忆历史基本知识时,归纳和概括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历史的发展变化,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依据历史发展的自身规律,寻求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理解和记忆,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归纳和概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①选取概括。即正确选用教材中的知识要点,或现成的带有实质性的史事、论断、关键词语,乃至章、节、目的标题,去掉其中次要的或解释说明性的文字,最后提炼概括成三言两语。如西周宗法制要掌握的是,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等。②提炼式概括。即脱开教材原文,把相关的事实和内容浓缩,把长句缩成短句,或把几句缩成一句,或形成一个新的见解,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精炼准确地表述出来。③以时间为纲概括。即以时间为序来组织答案。④以逻辑关系概括。归纳的关键在于将同一性质、同一类型的历史事物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概括。在历史学习中运用归纳法进行分析,既可以减少记忆量,提高学习效率,还可培养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可谓一举数得。希望考生多练多用。

四、提高阶段性训练效率

在阶段训练中,第一,要注意培养审题能力。第二,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第三,在完成练习时要注意积累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如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根本原因都可以从资本主义发展方面考虑;发生了的历史事件的目的都具有主观性;实现了的目的就是历史影响等。第四,在错题订正、过关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历史知识,突出重点,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认识,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

祝福课文情节解析 第10篇

对《祝福》情节高潮的认定,一直存在着分歧。有的认为是在捐门槛这一事件上;有的认为是从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听了柳妈的话之后。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看法,但都不够准确。《祝福》情节的高潮实际上应该在祥林嫂捐了门槛以后,四婶仍不准她在祭祖时动祭品这一场面的描写上。书中这段描写,对祥林嫂的命运来说,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将她推入绝境的深刻反映。

在封建制度的残酷压榨下,祥林嫂饱尝了封建夫权、族权对她的摧残和蹂躏。各种物质生活的种种痛苦,她完全能顶得住;牛马的劳作和奴隶的地位也压不倒她。但是她无法抵挡万恶的封建礼教对她精神生命的扼杀。本来她的两次婚姻遭遇都是封建制度的罪恶表现,然而却成为她不能活在世上的理由。柳妈向她说的“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等话,对她是致命的打击。祥林嫂听后“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圈着大黑圈”。这是封建“神权”借柳妈之口,彻底毁坏了她的希望。尽管如此,她绝处求生之念尚存,依照柳妈所指出的封建礼教的信条,将一年辛苦劳动所得,捐了门槛。这一行动是她刚强性格在最困难情况下的发展,也是她在封建政权、夫权、族权、神权四大绳索勒紧她颈项时最后抗争。可是在祭祖时,她的幻想完全破灭了。在她“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声喊叫,宣布了祥林嫂精神生命的死刑。祥林嫂“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了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直是一个木偶人”。可见祥林嫂的命运,经过这一打击,已经步入绝境了。祥林嫂的死完全是被封建“四权”的绳索勒死的。

这段描写,是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本质揭露,是鲁迅先生精密构思的结晶。冯雪峰同志在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时提到,鲁迅先生是以“爱和科学的`分析交织在一起”的感情来写的,是以“最尊敬的态度对待一个被践踏、被损害的女人的”。《祝福》第一部分设下的悬念正是鲁迅先生这种感情和态度的集中体现。小说通过对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我”的交错描写,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而高潮部分“最尖锐”、“最明朗”地回答了小说的悬念。

祥林嫂向“我”提出的三个主宰她整个精神世界的问题:魂灵的有无、地狱的有无、死掉的一家人能否见面,在不准动祭品这一部分都作了回答。因此说,这段描写是小说的高潮。否则,把高潮认定在捐门槛这一件事上,是与作者构思的原意不相符的。在行文上既是一笔带过的叙述,同时也没有紧扣小说的标题《祝福》,其深远寓意不易为人所忽略。把高潮认定在自听柳妈的诡秘话到祥林嫂成木偶人的看法,把高潮的时间拉得过长,这就违背情节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因为高潮是反映客观事物矛盾冲突的最紧张的阶段,是矛盾的“高峰”,是冲突的“顶点”。它占有的篇幅是不允许过长的。

★ 《老人与海》的问题探究总结

★ 我国企业薪酬管理问题探究

★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问题探究

★ 《儿子的创意》课文探究与感悟

★ 探究软件行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论文

课文解析 第11篇

共选编4篇课文,其中两篇是诗歌,现代诗歌和古诗各占一篇;还有两篇,一篇是叙事写人的文章,一篇是写景抒情的文章。它们都与“春天”有关。

《走,我们去植树》用孩子的口吻,生动地描述了少先队员们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并展现了植树造林给人们、祖国、大自然的带来的变化和好处,号召大家投入到绿化祖国的行列中来。首尾呼应、讲究形象是这首诗歌的特点。

讲读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每一节诗歌的大意,注重朗读的训练,在读中理解和体会植树的意义,以及少先队员们植树的快乐。要加强诗歌的情境教学,避免上成关于植树的常识课。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问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并且郑重记下的故事,赞扬了他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平易近人的处世原则。

课文的三段之间是典型的分总关系,有别于以往的段落结构,可以据此进行“篇”的训练,又可以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

写人文章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梗概,把握情节,其次,要让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抓住关键语句,细细品味人物的品质。就课文而言,那就是竺爷爷和孩子的两次对话。竺爷爷对话时的神态尤其要注意,要出示有关句子,让学生去品味。最后的总结侧重于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的提升,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其它方面的教育。

《燕子》这是一篇颂春的文章。在作者笔下,燕子是那么的活泼机灵,春天是那么的烂漫无比!这一切都源于作者对燕子,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在教学中,不光要让学生理解每一小节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要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让学生感悟燕子的动静之美,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传神的描写之妙;还要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从而明白燕子与春天两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字里行间那份浓浓的春情。

《古诗两首》这两首古诗都是通过对春天优美景色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独特感受的。

《江南春》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著名的写景诗。前两句写江南秀美的春景,第一句自然景观,第二句是生活场景。从观察的角度来看,诗人的视野之大谓之“千里”,所以说这两句是对江南春景的整体概括。后两句诗人寓情于景,既抓住江南烟雨和南朝寺院的特点,又借古讽今,真是一举两得。写景诗如此高的意境并不多见,难怪人们称其为“小李杜”。

《春日偶成》全诗的诗眼是“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乐”?“云淡风轻”春天的景色使人平生一份轻松;“傍”、“随”、“过”三个连续的动作,表明诗人郊游时愉悦的心情。此时,“我”“乐呵呵”地在想些什么?一个年老之人不服老,怡然自得,热爱春天的感情跃然纸上。

第二单元

共3篇课文,两篇叙事明理的文章,一篇介绍说明的文章。它们都与“创新”有关,《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讲日常生活中的创新,《最佳路径》是运用创新方法获得成功的有名事例,《人类的“老师”》介绍了仿生学中众多的创造发明。

《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讲邻居家的小男孩向“我”显示在幼儿园学会的新本领,拦腰横切苹果,让“我”看到了里面隐藏着的“五角星”,从而揭示了“往小处说,创造力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的道理。

在故事的讲读过程中不要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道理的揭示上,而要抓住小男孩的语言和动作,“我”的心理变化,使学生入情入境,自然而然地领悟。在文章最后的议论部分,要联系重点词句,采用多种手段,层层推进,提高学生对文章核心价值的认识。

《最佳路径》这是一篇新入选的文章。通过记叙在迪斯尼乐园临近开放之际,格罗培斯大师为路径设计问题大伤脑筋,焦躁不已,后来他从法国南部一位卖葡萄的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中受到启发,采取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按照足迹,铺设道路”的路径设计,最终这一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从而告诉我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选择,一种最佳的选择。

文章讲读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通过格罗培斯大师在故事不同情节中的表现,和两处地方的比较和联系,引导学生先行把握文章的主体价值,既只有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借鉴,才能有所创新;然后再进一步组织学生去思考“最佳设计”这一问题,这里的理解要允许多元,既有其设计本身的创新价值,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又有其本身的实用价值,符合众人的意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还有其丰富的艺术性,优雅美观;再加上格罗培斯本人的一些个性品质等等。

当然,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的预案,学生的阅读前理解水平,影响着教学目标和过程的设计。

《人类的“老师”》这是一篇科普小品。讲读时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上出语文味来;要通过对第三自然段的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是谁?它“教”了什么?“教”的结果如何?三个问题自主学习课文其它部分的内容;要立足文本,适当拓展,总结提升。

第三单元

共3篇文章。前两篇是叙事写人文章,后一篇是剧本。它们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的崇高品质。我个人认为:刘备是为“公”求贤;祁黄羊是为“公”举荐;公仪休是为“公”廉洁。

《三顾茅庐》课文是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讲刘备三顾茅庐,侧重写第三次拜访诸葛亮

的经过,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品质,同时也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有所反映。

教学设计要注意因文而异,分清详略。从开头的“诚心诚意”导入,充分展开2—4自然段的教学,通过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特别是多处精妙的比喻,要让学生联系课文和课文之外的课程资源来深入理解。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看到的一些课例都是两课连上的,而现实的教学可能有出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分清不同课时的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和自己的教学过程。

《祁黄羊》这篇课文讲了祁黄羊因病辞职、外举解狐、内举祁午三个小故事,表现了他出以公心的可贵品格。

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清这三个故事的外在联系,还要弄清其内在的联系。建议可在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出示悼公的话,明确文章中心,接着抓住人物的语言讲读后面的两个小故事,然后再讲第一个故事,最后总结归纳。

《公仪休拒收礼物》这是一个独幕剧的剧本。其文本的核心价值在当代极具现实意义,尤其在中国这个讲人情的国家中,如何学会拒绝真是一门艺术呀!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剧本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公仪休廉洁自律、机智过人的品质。要通过课后练习4的训练,加强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和大语文教育。

第四单元

共四篇课文。单元的主题紧紧围绕一个“爱”字,有无私的爱,有纯真的爱,有亲人的爱,有博大的爱……细细读来,着实令人感动。

《永远的白衣战士》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记叙了广东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冒着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地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来,自己却被感染上非典型肺炎,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歌颂了她忠于职守、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塑造了一位新时代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

教学中要相机向学生介绍有关非典的知识和当时严峻的形势,创设与课文吻合的情境;要引导学生围绕课后练习4,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精读品悟人物的品质,在这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番茄太阳”》课文讲了一位拄着双拐的残疾青年—“我”与盲童小女孩明明之间的一段交往,表达了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如果说上面一篇课文给人是一种壮烈之美,那么这篇文章给人的是一种阴柔之美。在平淡之中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于细微之处催人奋进。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抓住主干,即“我”与明明的交往和“我”的心情变化,双线并进,互相推动,充分感受小女孩漂亮、聪明、纯朴、富有爱心等美好品质,领悟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要充分发挥读的功能,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第一次抱母亲》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在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她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的事,表达和歌颂了人间伟大而深厚的母子亲情。

教学中要把“我”两次抱母亲作为讲读展开的线索,结合课后练习4的问题,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为儿子对母亲的那一片孝心。要注意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走进文本,完善和提升自身的人格。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外出度假,突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把雨衣盖在了娇嫩的蔷薇花上的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保护弱小者的美德。课题是萨沙说的一句话,而且文章的结尾也落在这句话上,给人无限的回味。

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印象的前提下,抓住细节,一是文章对蔷薇花的两处描写,二是萨沙的三问和妈妈的两答展开教学,做到前后连贯,突出中心。

总的来说,这一单元的4篇课文人文性很强,我们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受到震动,在做人上有所长进;同时我们还要牢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使教学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第五单元

共3篇文章,与“动物”有关,前两篇讲的是飞禽,后一篇写的是地上的动物。它们都写出了动物的可敬之处,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鸟语》一文主要写了“我”从小爱鸟,经常与鸟儿交谈,与它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从中得到许多启示,从而揭示了“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的主题。文章的结构详略得当,语言极富儿童情趣。

课文与现在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差距,因此教学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经历着“我”的经历,感受到“我”的感受,使孩子们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体会到深深的人鸟情。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营造一定的氛围,便于学生入情入境。

《天鹅的故事》一文写“我”到俄罗斯老人斯杰潘家做客,听他讲在打猎途中,目睹一群天鹅为了生存,由一只老天鹅自觉带头,群体跟上,用自己的身体撞击冰层,最终成功,而他悄然离开的故事,赞扬了天鹅勇敢无畏、团结拼搏的精神。

教学中要以斯杰潘老人的情感变化作为线索,这与课后练习4的问题是紧密相关的。要重点讲读课文的五和、六两处自然段,抓住关键语句,朗读与想象相结合,多元解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突出文本的核心价值。

《生命的壮歌》一文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部分内容组成,表现了同一个主题:生死关头,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这个“壮”是“悲壮”、是“壮烈”,是在悲中催人奋进的一种精神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避免过份渲染悲伤的一些做法,还是要从文本入手,从“壮举”到“壮歌”,引导学生在了解故事大意的前提下,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到蚂蚁、老羚羊是在万分危急、迫于无奈的情况下,英勇献身的,进而受到心灵的震撼、人格的熏陶。

第六单元

共3篇课文,用不同的文学样式表达了同一个主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特殊的葬礼》是叙事明理的文章。先写巴西总统亲自为塞特凯达斯主持葬礼,接着回顾了这条瀑布由雄伟壮观到日渐枯竭、“不辞而别”的变化过程,交待了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还写了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讲总统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地球。说明水资源浪费和森林被乱砍乱伐给大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教学时,可以从课题激趣,根据课文采用插叙的特点,加强大瀑布前后的对比教学,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文本、媒体、训练手段多样整合,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魄力。在第四自然段讲读原因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人们缺少的正是环保的意识,而举行特殊的葬礼的目的,就是要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沙漠中的绿洲》以参观访问的形式,写了作者对阿联酋人民辛勤种植、精心侍弄花草的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和所感。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科学童话,以童话方式介绍了森林的作用。主要讲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洪水泛滥成灾,听了妈妈的话,知道了森林防沙蓄水的作用,回到森林后,它又明白了森林有调温的功能。于是,它有了一个心愿:到沙漠里去植树。

上述两篇文章的教学,都要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语言文字的训练。

第七单元

3篇文章,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古诗两首》刻画的是儿童天真的本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借物喻人,含蓄地表现了伟人爱满天下、一身正气的风范;《黄河的主人》则讴歌了普通劳动者身上蕴含的民族精神。

《古诗两首》《池上》写乡村孩童的天真可爱,一是“偷采”,二是“不解”;而《小儿垂钓》中则有“映身”、“遥招手”、“不应人”。教学中要把诗句中写景和叙事的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巧妙地过渡引导,使整首诗的意境浑为一体。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的教学,在学生初步了解大意后,可以用中心突破的方法,由“物”到“人”,逐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上一篇:《了不起的我》读后感下一篇:庆祝元旦节活动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