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海作文范文

2024-08-06

那山那海作文范文(精选7篇)

那山那海作文 第1篇

那海那山那梦那女子和秋散文

昨天,难得一次早睡,关掉手机,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梦中月凉如水,秋月若眉,整夜的梦,都在秋色中迷恋,流连。

早餐后,一本书,一张竹椅,一壶冻顶乌龙茶,一碟橄榄,在院子里,期望能去延续昨夜的秋梦。

就那么在秋里,坐着。不等雨下,不望雨来,不熏染秋风,不等那素衣薄衫女子,手拢秀发斜撑纸伞,只等回过头甩一拢长发的温柔,醉了秋的爱恋,醉了俨然入梦秋的心思。

午后,慵懒的情绪,牵绊着昨夜梦里的那场桂花雨,踱步南海一隅,海岸线上山山石石,沟壑交错。不时可以看到一片低矮翠绿欲滴的红树林,或者是一片卵石滩。一条供户外穿越的步道,踩踏得结实光滑,两旁桂树,缀满了小小的黄色碎花,那种馨香,让人迷惑了:不知道此刻在哪里?是秋韵秋诗还是秋梦?昨夜的梦中么?

山腰那些揉去旧叶子的树,用暖阳和秋风舔舐自己的伤口,而那些个红枫黄杏,似开放的花朵,黄的灿烂,红的热烈。朦朦胧胧中,那位撑纸伞的.女子,粉裙如烟,在落叶铺满的林间,变成了秋的仙子,衣袂飘飘,顾盼生辉的大眼多情又迷茫,轻烟如梦里,不知道她是秋的魂魄,还是山海的精灵......

昨夜梦中,那扯一束金色雏菊,那一袭素裙瘦肩若柳的女子,你还在吗?

看着下面一片湛蓝的大海,心中充满了豪迈情怀!山在脚下,海在眼中,秋在心头,那种心境,有萧瑟有俊逸有孤傲更有挥遒千里的气势!

可是,那位女子,你在哪里?

海滨的秋是灰色的,阡陌纵横,这里是一陌盐田,陌上的秋成了山水一色,滩涂、湿地、盐泥、海浪的泡沫,似乎都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那年的秋天,那年的盐帮......

海上的秋蓝了,优雅的蓝色,涂满了天空,又泼蓝了海水,浅浅的风吹来秋的微凉、秋的凄美。唯有那时隐时现的浅滩,多了一些海水逐浪捎来的海带,绿藻,还有一些五颜六色的小鱼仔,远处山巅浅蓝的风车,悠闲的一圈,又一圈转着,似乎,它在陪着波涛起伏,脉动。

可是,梦里的女子,你在哪里?

山上的秋红了,路上的秋黄了,垄上秋色,孤鹜落霞,长天一色,紧握一寸寸相思的光阴,抚慰落叶撕裂的伤口,秋不再等,等白了芦花,等飞了蒲公英,等弯了娥眉,等霜露湿了眼眶,等雁儿离开了故乡……

这时,一袭白衣的女子,拖曳着长裙赤脚走在沙滩上,细细的白色沙子,黑亮齐腰的长发,被风撩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清波袭来,细浪温柔地抚摸着她的脚,她的裙裾。斜阳,把她渲染成了金色,仿佛,她就是大海,她就是大山,她就是梦,她就是太阳女神!

她张开双臂,大声的呼喊着:

大海,我来了!

大山,我来了!

秋天,我来了!

山和海很快深沉的回答:来了,来了,来了……

那山那海作文 第2篇

那山,景观俊秀,伟岸挺拔,孤峰独秀。这里说的山就是我们这的鸡鸣山,是一座雄伟的山,神奇的山,富有灵性的山。它海拔1128.9米,占地17.5平方公里。由于它气势壮观,历史悠久,景色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塞外小泰山。鸡鸣山自古即为名山,北魏文成帝、唐太宗、辽圣宗、元顺帝、明英宗等历代帝王都先后登临鸡鸣山,观赏北国风光。

鸡鸣山山势突兀,草木繁茂,孤峰插云,秀丽壮观。经过近年的改造建设,已经成为国家4A级景区,道路依山而上,半山建有2个停车场。从山门沿碎石铺成的“之”字形小路盘旋而上,依次可观赏到龙骨岩、五指峰、骆驼岩、寿龟峰、朱砂洞、锁路门、避风桥、东顶观日台等几十个景点,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李寒阳在第八届读书节获得“好书推荐”手抄报评比一等奖。李寒阳供图

那水,沿城环绕,清澈溢彩,赏心悦目。水,就是城东和城西的东河、戴家营河。爸爸给我讲,在七八十年代,因为十年九旱,河道已经衰颓成干涸的沙河,甚至有沿河的村民往河道倒垃圾。如逢雨水多时,大雨滂沱,洪水就像脱缰的野马,到处冲撞,冲毁道路,淹没农田。

随着国家对环境治理的加强,我们这座山城的两条“假河”也换了新装。河道两旁,花圃和草木给河道镶上了多彩的花边,汉白玉的栏杆整洁无瑕,清澈的水在河道缓缓流动。如果周末的晚上,出来遛弯,就可以看到我最喜欢的水幕电影。

那人,传承勤劳,憧憬美好,富有创新。爷爷十六岁,就挣一个成年人的“工分”了,只能解决温饱,只有年底才能分到二斤牛肉,那时猪肉也很少。爸爸上高中,要步行30多里的山路,到城里坐火车,坐半个小时的火车,下车再走10里的土路到学校。这里说的人,就是现在的山城人。暑假里,我在老家住了几天,发现大家的观念变了,思想活了,生活的质量高了。

叔伯们不再埋在黄土里靠天吃饭,他们有的搭建起大棚种上了错季蔬菜,有的凭手艺在城里搞装修,有的自己开了修理加工厂。再看看,农村的房子一排排都是整齐的砖瓦房,引入了自来水,开通了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用上了洗衣机、电冰箱、煤气灶等,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我的家乡变了样,这是我国千百万山区城镇的一个缩影。那山那水那人,再不是旧模样。我要好好学习,掌握科学知识,长大后更好地建设我的家乡,建设我的祖国,让她更加美丽。

那山那村那校园 第3篇

十八岁那年,我师范毕业,分到了乡下一所八年制学校。

开学报到那天,下着濛濛细雨。我用自行车驮着铺盖卷儿一路打听走了4个多小时,才到了学校。不知摔了多少次跤,走进校门时衣服上沾满了泥土,汗流满面,一大群学生围上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山外来客”。

老校长是一个50来岁的瘦老头,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因为其他老师离家近,不用晚上住宿,因此离家较远的我可以独享一间办公室(住宿、做饭、办公三位一体的)。记得当时老校长似乎很激动,说了许多诸如很荣幸盼来了……学校条件差了一点……有什么困难直接找他等我爱听的话,临走时还帮我铺好了床。

老校长走后,我仔细地环视了一下这个多年来梦想中的“家”:墙壁早已被煤烟熏得发黑,且布满了灰尘;报纸糊的顶棚早已破烂不堪;唯一的一个三屉办公桌的面上开着2个窟窿……目睹眼前的这一切,再想起来校途中的经历,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大半截。正当沮丧时,突然觉得床底下有动静,弯身细查,原来是两只硕大的老鼠在嬉戏。现在想来,也许它们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热烈欢迎”我这个新来的“邻居”吧!我觉得很累,正巧没事,便美美地睡了一觉。

黄昏时分,热闹了一天的校园渐渐沉寂了,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狗叫。我独自一人漫步,来到一处小山嘴,那个小学校就尽收我眼底。这是一个交通极为不便的小山村,周围群山环围。村子里有三四十户人家,后经了解,学校也就200来个学生。学校真正是个无路(只有狭窄的小路)、无电、无水(学校没有水池,只有一眼水窖)的“三无学校”。

第二天,我从老校长那儿找来了一些旧报纸,去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买了50张白纸,叫了几个大一点的学生帮了一下手,把办公室的墙糊了,顶棚也换了,打点出一个“漂亮”的新家。

转眼三天过去了。三天来我一直啃着母亲为我准备的干馍,喝着老校长送来的开水。第四天下午放学后,我刚准备开灶之时,来了一大群孩子,他们抱来了一大摞的柴禾,一时间有人引火,有人吹火,有人煽火,不一会儿工夫,炉子里的火便熊熊燃了起来,把孩子们的小脸映得通红通红的。我正要烧水拌面,一个叫朱玉平的孩子从书包里掏出一小袋早已准备好的面条,还有几根大葱,说是他母亲听说来了一个远乡的新老师特意准备的。吃着学生为我煮的面条,心中一丝暖意油然而生。

第一次上讲台,说真的心里还真有几分紧张与胆怯,但是没想到孩子们却给了我热情和鼓励的掌声!面对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的面孔和一双双满含期待与信任的眼神,听着他们琅琅的读书声,看着他们甜甜的笑脸,我一下子感到了初为人师的自豪与神圣。我为孩子们讲故事,同他们一起做游戏,让他们尽情展现孩子的天性。我用真心换得了孩子们的真情,我用心智换取了孩子们的笑容。

教室虽然简陋,但却充满温馨,春天来临的时候,教室窗台上的瓶子里总是插满孩子们从山坡上摘下的山杏花;端午节到了,孩子们在窗前门后插满了杨柳……一年四季,农村田野中有什么花,教室里就会有什么花,即便是没有花的季节,孩子们也会设法将简陋的教室装扮得诗意盎然。

时间久了,不知不觉中我早已融入了这个饱含淳朴民风、拥有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的小山村,我暗暗对自己说:有此,足矣!

就这样和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我们常常让笑声回荡在整个校园,我们常常让歌声随着云朵飞扬。学年结束的时候,我带的两个班的语文分别考了全学区的第一名和第三名!老校长亲自跑到我的办公室翘起大拇指:“你能行,在咱们学校还是第一次呀!”3年后学校有两名学生考取了师范,当时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引起了小小的轰动,一时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十多年时间,我在这里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度过了自己最灿烂的年华。后来,我离开了那个令人留恋的山村。多年来,乡下教书的点点滴滴时常在我梦中依稀出现。乡下教书的日子已成了我记忆里一笔宝贵的财富,那份情感和记忆将永驻我的心中,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全部的教育生涯。

那山那人那戏 第4篇

目连戏作为一个独特而古老的剧种,在中国流传深远而广泛,历经三百余年经久不衰。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均有目连戏上演。其中,安徽省徽州地区是目连戏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较之其他,徽州目连戏有着更为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国务院于2006年公布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目连戏名列其中,这对目连戏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近日前往安徽省祁门县,选取县辖区内的历溪村和马山村作为典型,实地考察了目连戏存在的现状,以期详细了解它在当地的源流、特色和发展传承情况。

祁门县位于安徽省南端,与江西省毗邻。据《续文献通考》记载:“以其县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乃合名祁门。”唐属歙州,宋、元属徽州,明、清时属徽州府,今属黄山市。从民间盛传的神话故事,到明末郑之珍改编完成《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简称《劝善戏文》),祁门县逐渐成为中国目连戏发展与传播的中心。

“目连救母”的故事

自唐以来,祁门各地的僧寺和道观开始兴盛,香火不断,宗教气氛浓厚,彼时当地广泛流传着一个宣扬孝义、提倡行善的“目连救母”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目连的僧人(俗名傅萝卜),其父傅相有一副菩萨心肠,乐善好施,死而升入极乐世界;其母刘氏不敬神明,做尽坏事,被打入地狱。目连为了将母亲从地狱救出,历尽千难万险,扁担的一头挑着母亲的骨灰,另一头挑着经文,去往西天拜佛为母亲求情,最终孝感天地,救出其母。这个故事起源于西晋,最早见载于佛家经典,唐代的《盂兰盆经》中也有相关记载。

目连戏就是因这一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善举也渐渐以戏剧和戏本的形式更为广泛地流传开来。早在宋代就有《目连救母》杂剧和敦煌《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相继问世,但对社会影响不大。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祁门清溪有个人名叫郑之珍,笃信佛教,借戏曲宣扬佛理,劝人为善,以正社会之风气。在这些传说、杂剧、变文的基础之上,他于1579年撰写了《劝善戏文》,对目连戏的发展影响尤为深远。郑之珍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古代目连文化之集大成者”,成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戏剧作家之一。

古朴的目连戏之乡

祁门目连戏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祁门人对目连戏也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很多老艺人都希望目连戏能一直唱下去,不仅仅因为这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老技艺,更多的是源于一种似乎与生俱来的目连戏情结。祁门县文化局的干部向我们介绍道:“数百年来,祁门人写戏、演戏、办戏、看戏,日常生产生活都和目连戏息息相关。如今的祁门大地上,目连文化积淀依然深厚,众多山村都与目连戏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所到的历溪村是祁门县历口镇的一个古村落,南唐时即已建村,地处牯牛降大山脚下,因汇集来自历山的数溪而得名。得知我们一行人专程前往这里看戏,历溪村年过七旬的老艺人王秋来显得格外开心。他是琅琊王氏三十七世裔孙,也是目连戏重新编排演出的发起者之一,主要饰演判官和猿猴精。为了发展山村旅游业,也为了将祖辈的技艺传授给后辈,他与其他几位老艺人一起在村里招收了一批弟子,悉心传授技艺,排练了多出目连戏。戏班的演员已由最初的几位老人发展到现在的30多人。

祁门县下属的马山村是目连戏的另一个故乡。记者来到马山村的时候,太阳已在西边慢慢沉下,正是目连戏鸣锣开演的时候。目连戏其实是做给鬼神看的戏,一般在夜幕降临后才可演出。在鞭炮声、锣鼓声的召唤下,叶氏宗祠里挤满了前来看戏的村民,像过节一样热闹。虽然马山班曾中断目连戏演出多年,但戏班并未完全解散,而是改唱京剧等别的剧种,加上马山班老艺人至今还有很多健在,班里中青年演员培养也较好,目连戏中主要角色扮演者基本齐全,马山班自然也就成了祁门目连戏传承最好的戏班。

浓厚的宗教色彩

最初的目连戏是一种祈福、敬神的宗教仪式,村里翻修祠堂、年遇干旱、人丁不旺等都可以组织村民演一场目连,当时的目连戏更类似于一种祭祀活动。其宗教祭祀性在演出开始前表现得最为突出,此时需要演员配合完成一系列与神交感的活动,大致分为庙中接神、戏台祭神、开台通神等步骤,意在通过庄重严肃的宗教仪式,让所有演员与观众产生一种强烈的与鬼神同在的意识,给即将开演的目连戏蒙上一层极为浓厚的宗教色彩。

目连戏具有如此独特的宗教仪式作用,加上徽州自古就有着浓郁的戏曲氛围,因而,徽州氏族村落每隔一段时间或每逢大事,就会通过演目连戏来避祸消灾、祈求平安。同时,目连戏表演形式神奇瑰丽,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人们的关注,因此在徽州频繁的庙会活动之中,晚间演出诡秘的目连戏更是成为了惯例,古代徽州可谓“处处皆闻目连声”。

堪称一绝的武场戏

祁门目连戏之所以在徽州及毗邻地区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各家戏班都有拿手绝活,表演以极具观赏性的武场戏见长,在他处的目连戏中难得一见;二是每家戏班都有知名度较高的演员,这些人平时刻苦钻研演技,功夫日益精进,成了“名角”,并以此维持生计。传说曾有一位目连戏老艺人叫小金水,他的绝活功夫有“小鬼转磨”和“猴子拜观音”。“小鬼转磨”就是在高杆上以肚皮为中心旋转;“猴子拜观音”就是坐在杆头上双手拜观音,没有一定的功夫是完成不了这种动作的。可以说,目连戏是集戏曲、舞蹈、杂技、武术于一身。

谈到武场戏,马山村已经八十六岁高龄的叶善怀老人依然兴致高昂。他说,早在1994年,马山班曾应邀来到本县渚口的罗村,为新修的叶氏宗祠“破台”,连续三晚表演了目连戏,其中包括盘旗和盘彩环节,但是很遗憾由于自己年纪已大,体力不支,没能完成表演,直到第三个人才得以完成,拿到奖励。

老人提到的盘旗和盘彩是目连戏里的两套绝活功夫。盘旗就是在高木杆上单手单脚扯旗,连续三套动作做完后,人脑袋朝下从高空中倒着抛下来,在离地面三尺高的距离时抱杆而停,稍有不慎就会触地而亡;盘彩就是在两根高木杆之间用长布交织在一起,人在布条上不停地翻转,并且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比如“倒挂金钩”等。

这样的武场戏的确容易吸引观众,但是,也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传说民国时有一次在表演过程中,因树梢意外折断,艺人凌空坠地,当场丧命。此后目连戏很少再表演这些高空节目,武场戏就渐渐消失了,现在的表演主要以文戏为主。

如何保护是个难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祁门目连戏可谓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但现在的目连戏已经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目连戏。一方面,它已然容纳了多种戏剧的特色,如越剧、黄梅戏等,可以说是兼容并蓄,各取所长,但目连戏特有的精髓和底蕴也随之减少了,很难说清这是它的进化还是退化;另一方面,目连戏受到时代变迁和意识形态的限制,已经渐渐失去了它的宗教价值,更多的仅仅是村民们的一种娱乐方式。现如今,它正在从人们的视野中渐行渐远。当老一辈的艺术积淀遭遇年轻一代改行的现实,当传统戏曲面临时尚元素的挑战,目连戏在未来的岁月里,只能顺应历史的潮流,挣扎向前。

初中环保作文:那山那水 第5篇

眺望远处,那青山,那绿水;在山顶鸟瞰,那挺拔的松树,那清澈见底的湖水;从山脚仰视,那蔚蓝的天空啊,和那洁白的云。如果,这世界没有绿色将会如何?

摸摸心口,你是否问心无愧?你是否从没有乱抛垃圾?你是否从没有污染环境?如果,这美丽世界真的失去了这翠绿的森林,这洁白的云朵和蔚蓝的天空,那么这个世界会怎么样?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等,各种天灾人祸席卷而来,那你,是否还有藏身之地?

如果人类没有污染环境,那么这个世界又会怎么样?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不管走到哪里,迎面吹来的,是那凉爽的清风。世界的绿色啊,已被污染得所剩无几。那山,是否还会翠绿?那水,是否还会清澈,我们的家园地球又会如何呢?

那山那地那人作文 第6篇

家乡很小,小的要在地图上找到“会宁”二字至少也要戴上眼镜仔细地找五、六分钟;家乡很穷,穷得供一个大学生就要家人从孩子上小学就开始存钱。家乡没有山清水秀的美,也没有小桥流水的雅,更没有风吹草动,牛羊满山跑的浪漫。家乡贫穷过后还是贫穷,荒凉之外亦是荒凉。但家乡是可爱的。

家乡的山是粗犷的,在会宁的每一个角落你只要抬头就会看见山,或远或近,或高或低,重重叠叠,翠绿色的,淡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没有山间小亭,没有烟斜雾横,没有经过任何人工的雕琢,但家乡山的美是一种别样的美,一种自然的美,一种朴实的美。

家乡的土地是无私的,她耗干了自己的汗水、血液和乳汁,可她依然支撑着,用自己苍老而又暴着青筋的手抚摸着将要离去的人才,又迎来另一批即将成为人才的人。她老了,可她似乎永远也不知道累,依然用自己宽大的胸怀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会宁人。土地的美来自于无私的爱,土地的美源自于博爱的灵魂。

家乡的人是自强的,是不甘于命运的,他们从小生长在这贫瘠的.土地,但贫瘠没有磨去会宁人对未来的向往,反而更坚定了他们的信心。他们与贫穷搏斗着,与命运抗争着。所有的农人守着那几亩快耗干了的薄地,一边祈求着上天给予他们一点甘露,一边告诫自己的儿女“努力读书,一定要走出贫穷,走出命运的束缚”。会宁的孩子是懂事的,他们看着自己父辈们的宿命,心好痛。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将奖状抱回家里,当父辈们咬着烟斗看着快贴满了墙的奖状时,他们一边为父亲们的希望感到无奈,一边将头更刻苦地埋入了书中。终于他们完成了鲤鱼跳龙门的最后一跃,可父辈们依然不能休息,那高额的学费是要父辈们砸了骨头来换的呀!

其实,那粗犷的山便是父亲,他严厉而又倔强,不会承诺什么,也不会改变什么,只是默默地、默默地望着儿女们远去的背影,无言。

那无私的土地便是母亲,为了儿女她耗干了自己最后的血液和乳汁,看着子女们走出了贫穷,走出了自己的怀中,她只是幸福地笑着,虽然忍受着孤独与失落,可她没有任何不满,对儿女们更没有任何的要求。

那山那水那人作文 第7篇

在上小学的时光里,每到一个学期的暑假,父母都会送我到桐柏,那是姥姥的家,也是我的乐园。姥姥的家,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从白天到晚上,每一天的生活充实快乐。早上,陪姥爷一起去山上砍柴,下午,小河里抓鱼戏耍,渴的时候喝井里的水,那水又清又凉又甜,只因一直跟着姥姥住一块儿,所以每天都能吃到最好吃的食物。

我,活脱脱的乡村少年。

那天,姥姥从厨房里出来,看见在门口玩耍的我,便走向我说:“孙儿,来,快尝一尝,姥姥新做的食物,瞧!还热乎着呢!”我闻了闻,挺香的,于是就吃了一口,刚咬下去没什么感觉,可是后来越嚼越香,姥姥看我吃得这么香,问:“你猜猜,它叫什么名字?”当时我故作玄虚:“我知道,这个东西的名字叫做香饼。”姥姥听到我的回答,哈哈地笑了。最后姥姥告诉了我它真实的名字:“它叫葱油饼,这个东西是我从邻居家学来的,你如果喜欢吃的话,我可以天天给你做呦!”“太棒了,每天能吃到姥姥做的美食,我好开心啊!”我兴高采烈地说。

唉!可是好景不长,爸妈从外面打工回来,要把我接走,于是过了两三天,我被强行带走了。临走时,姥姥给我做了一袋子的葱油饼,让我在路上吃……

现在的我已经上初中了,学习任务比较重,很少回乡下。

虽然现在满大街的小吃美食,但总感觉没有姥姥做的葱油饼好吃。至今还能回忆起与姥姥一起的点点滴滴,闻到葱油饼的味道,感受梦中的亲情,如此种种如电影历历在目。真的是好怀念呀!

上一篇:白鹤滩水电站补偿细则下一篇:《鸿门宴》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