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德育途径彰显励志特色

2024-08-23

创新德育途径彰显励志特色(精选6篇)

创新德育途径彰显励志特色 第1篇

创新德育途径彰显励志特色

——省奔中创建常州市中小学德育特色学校总结

教书育人,重在育人。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始终将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遵循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以“渗透—熏陶—内化—提升”为德育思路,围绕学校办学理念,科学地规划各阶段教育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通过实施“励志教育”隐性课程,引导学生成为有自信、习惯好、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青年。

2005年以来,学校始终贯彻“相信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以校园文化的重建为核心,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入手,以改变学生精神面貌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开设励志教育隐性课程,以文明、美化的校园环境熏陶学生,以教师员工良好的言行影响学生,以有计划的系列活动启迪学生,使之成为显性课程的重要补充。实施励志教育隐性课程,使学校的管理水平攀上一个新台阶,逐步形成有奔中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从而,我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成效全面彰显,社会声誉日益攀升。

四年前,我校提出了“日常工作有规律,特色活动成系统,人有我精求规范,人无我有创品牌”的德育工作指导思想,大力开展和实施励志教育隐性课程,积极创建励志教育特色,形成自己的励志教育风格。我校各班级积极行动,因班制宜的开展了特色创建活动,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以下是我们的德育工作实施情况。

一、实施励志教育的背景

自2000年以来,由于多种因素导致我校生源质量的急剧下降,我校师生普遍士气低落,即使在招生时招到个别优秀学生,他们也常常因自己没能进入更好的中学而感到失落;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能适应学生学情的变化,常常埋怨学生教不会,教师的自信心也深受打击,导致大量优秀教师的流失。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学生的耐挫力也大大下降,稍遇挫折便自暴自弃。到2004年时,我校的各项工作均进入历史的低谷,可以说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学校调整了领导班子,谢建伟校长调入省奔中。面对严峻的形势,他带领学校行政干部深入课堂、教师办公室,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他认为,我们的学生与同类学校相比,差距不仅仅在学习成绩上,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自信心上。因此,他要求全体教师首先要振作精神,正视现实;同时也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定位于自信心教育,并以此作为提高学生成绩的突破口。同年10月,谢校长还带领我们不远千里到山东安丘四中学习经验,逐步形成了省奔中“励志教育,培养自信”的工作思路。

1.了解我校发展的现状并进行准确定位。

2.在充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后,一方面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思路,另一 1

方面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

3.学校成立以谢建伟校长为首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三个年级分管校长,成立年级管理小组,由学生处牵头,联合团委、教务处、总务处共同负责,全体班主任具体落实。

二、励志教育的实施

我校励志教育主要从以下四个途径实施

1、教学激励

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要树立教师、学生的信心首先要改变教师的学生观和教学观。由于行政区域的调整,高中教学规模的扩大,我校生源质量下滑,而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并没有及时的调整,导致了教师埋怨学生差,学生则不堪重负,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从而丧失信心,有相当多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①改变教师的学生观。提出了“相信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打击学生信心的话一句都不能说,同时要求各位老师每天要给学生一个微笑,每周一次作业面批,每月一次谈话。

②改变教师的教学观。积极倡导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夯实基础,循序渐进,滚动提高;把握要求,精讲多练,提高效率”的教学要求。在学科教学的组织方面,重在通过课堂常规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在学科教学的内容上,要挖掘教材中的励志教育素材,在进行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严格控制各类考试的难度,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考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省奔中学生潜力无穷”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有力的促进了学生自信心的提高。

2、环境激励

学校在大力推进硬件建设、美化校园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学校的精神文化的层次。①校园环境。学校利用橱窗、横幅宣传。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墙壁、走廊、护栏上各类标语,或导以规范,如:《省奔中学生学习常规》《21世纪学习生活方式》;或晓以常理,如:“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或激以真情,如:“为自己争光,为父母争光”,让物质的载体蕴涵精神的关照。

②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和评比。富有个性的教室文化环境让学生在人本生本的氛围中做有情有义、积极自信的人。利用教室内的背投每天播放各类励志标语,让学生在无声的叮咛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耐挫、学会做人;充分利用教室内的黑板报、公告栏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3、活动激励

①每天进行集体宣誓活动,精神振奋,铿锵有力,喊出自信,喊出潜能;

②每天在跑操时,各班都有嘹亮的跑操口号,强身健体,自信自强;

③每届高三都开展“百日冲刺誓师”活动,激励斗志,直面高考;

④每年聘请南师大心理学博士赵凯教授进行励志演讲,让学生在名师的引领下重新审视自我,激起昂扬的斗志;

⑤每学期各年级都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增强自信心为主题的班团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悟自信的魅力;

⑥每年对高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规范行为,扬起自信的风帆;

⑦利用国旗下讲话进行励志教育,让学生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放飞理想;

⑧开展体育健康节和文化艺术节,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舞台,使更多的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⑨观看励志电影、开展青少年读书活动,使学生感悟人生,升华人格。

4、开设励志课程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励志教育素材,编写了《千秋银杏》、《学习的智慧》、《心灵绿洲》等校本教材。利用这些校本教材对学生或进行校史教育,阐述校训、校歌、校风、学风的含义,使之成为每位同学共同的行为准则;或进行学法指导,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水平;或进行心理疏导,培育学生的健康心灵。

三、励志教育有实效

1、“励志教育”课程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通过“励志教育”,学校的校风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走进奔中校园,扑面而来的是朗朗的读书声,是一张张充满青春活力、洋溢着自信笑容的笑脸。常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经过对我校的调研后指出:“三年来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充满青春激励的自信心教育在省奔中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三年来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从区“一等奖”到“特等奖”的跨越,社会声誉不断攀升。”三年来,全校师生,凝心聚力,和衷共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本科录取率直线上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2、“励志教育”课程进一步营建了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氛围。我校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一起抓,让学生在优美、宁静、整洁的校园环境下,在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里,在刻苦求学的读书风气中,产生积极、愉快、活泼、奋发的生理、心理状态,并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良好性格的铸就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地。常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撰写的《奔牛高中:激发学生自信和学习兴趣》中说:“学校经常开展富有特色的活动,不断强化学生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学生处科学地规划各阶段自信心教育的具体内容,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品牌活动”,让各有专长的学生在活动中一展身手,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以此来强化自信意识、成功意识,引导学生成为自信乐观,积极向上,富有竞争意识和自信意识的优秀青年。”

3、“励志教育”课程转变了教师的学生观和教学观,促进了多元评价体制的形成。在全员参与的“励志教育”活动下,学校以及教师在开展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时,都能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指导学生关注自己意志品质的发展,引领学生树立自己远大的发展志向,明确自己一步一步的成长目标。对学生进行多元、立体的评价,让学生收获学习的成功,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趣与情操,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达到让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4、“励志教育”课程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我。

通过“励志教育”课程,我们的学生明白了在发展旅途中既会经历跌跌撞撞、起起伏伏,也会有希望与失望,积极与失意,自信与失落,也会有自我认同、自我质疑、自我超越;我们的学生在关心自己学习进步的同时,更关注自己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的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更学会了生活、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做人。

历经艰辛而不挠,不达终点而不止,是省奔中德育工作者的真实写照,成绩只是属于过去,我们将携起手来,励精图治,深化研究,转化成果,去开创德育的美好明天!

2009年4月20日

创新德育途径彰显励志特色 第2篇

——河源中学实验学校德育示范校评估自评报告

河源中学实验学校于2005年9月创办开学,由河源中学与河源市天润投资公司合作创办,是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全寄宿制管理的学校。2007年9月学校搬迁到现校区。

学校办学以来,经历了从“艰难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创办初期,全校学生只有218人。随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社会对学校的认同程度越来越高,学校规模不断发展。学校现有72个教学班,学生3449人,办学仅五年,学生人数增长了16倍。现有教师198人,其中高级教师11人,一级教师29人,硕士研究生2人,在读研究生课程班6人,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100%。教师大部分是国家重点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部分是各省、市、县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学骨干。

学校不断完善设施设备,努力创造优质教育教学环境。投资方投资2亿多元资金建设学校,不断完善各种设施设备,为学校办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校区按省一级学校标准建设,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综合区梯次分布,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校区功能场室齐全,有独立的图书楼、实验楼,配置了电脑室、语音室、心理咨询室、舞蹈室、绘画书法室、棋类室,专用的器材室、档案室、信息中心、报告大厅、公开课演示厅、教职工娱乐中心等场室;有标准的足球场、田径综合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兵乓球场和游泳池。学校设施设备现代化,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平台、语音系统和有线电视。师生餐厅宽敞、干净;学生宿舍舒适、卫生,配有双卫生间、空调,并供应冷热水,学生宿舍、饭堂使用闭路电视监控。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办学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教育思想,努力探索新型管理模式,强化德育治校理念,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德育内容和方法上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被评为河源市“文明单位”、河源市“安全文明校园”、河源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

学校的德育特色和显著成绩,有力地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广大家长的充分信任和社会的普遍认可。现将我校德育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育人理念先进

我校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在创办初期,提出了“做人与生存并重”的德育理念和“德育为首,质量为本,能力为重”的办学思想。随着教育形势向前发展,同时结合办学实际,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共进,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全面发展,彰显特长”的教育理念,至此,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学校紧紧围绕教育理念全面开展德育工作,不断加强教师的师德学习,积极开展“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师德建设主体教育月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增强教师育人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让全体教师认识到“一个学生代表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希望”。要求教师根据初中生可塑性强,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阶段的特点,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歧视后进生”。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深刻认识“成绩好不一定是好学生”、“成绩不好不一定是差生”,不断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学生好与差的评价标准,走出文化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误区。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工作,挖掘潜质,突出特长。

学校根据学生“独生子女、富家子女、干部子女多”的特点,结合市场经济下商业性突出的社会现实,除了开展常规的思想教育外,还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列入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具有特色的育人工程。

二、育人机构健全

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管理工作的首位,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设立德育处、团委、学生会,配备团委书记1名,心理健康专职教师3名,专职思想品德课教师10名,聘请了叶开明律师和黄瑞强警官为法制副校长,人员落实,职责明确,德育管理网络健全,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

学校结合实际落实德育工作法规细则,落实上级布置的德育工作任务,每学年、学期制订德育工作计划,定期召开德育专题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德育工作的内容,德育处每月召开全校班主任会议,每周召开年级组班主任工作例会。德育各项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确保管理工作运行正常。

三、育人措施到位

(一)环境育人,润物无声

学校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校园布局科学合理,绿树成荫,环境清新。为落实学校育人理念,学校全面开展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教育。近年来,逐步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内涵,投资130多万元德育专项经费,先后在行政楼、教学楼顶装置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理念大红漆铁字,教学楼、宿舍楼的各栋楼主墙镶上励志名言、道德规范为内容的钛金铜字,重新布置广场至校道的文化长廊,主校道两边设立古今中外科学家、思想家等名人头像和《弟子规》大理石刻书卷,广场的大石刻上校训、校风的文字,实验楼旁边建设人工湖及凉亭,小花园设立孔子铜像等。另外,精心布置各种宣传栏,完善了相关功能场室及各种器材设备。

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文化,让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思想无声的融入学生的成长,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现在,学校的校园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氛围浓郁,充分展示了我校的人文精神和师生的精神风貌。

(二)健全制度,面向全体

为贯彻实施学校“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德育工作制度。先后制订《“先进教师、先进班主任、优秀教师、名教师、突出贡献教师”评选方案》、《十大师德标兵评选方案》和《十佳教师评选方案》,对每位教师工作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制订《教师积分奖励方案》和《教师教研成果奖励方案》,以激励教师不仅关注教学,更要重视方法和过程的研究;制订《学生德育量化管理方案》、《文明班评比方案》、《十大阳光少年评选方案》、《十大孝顺孩子评选方案》、《生活之星评选方案》等学生管理制度,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端正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态度,引导部分家长纠正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错误观点。

学校全面、系统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冲破了传统“以学习成绩论好坏”的误区,有力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学生群体优化和群体自律目标的达成,收到了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的良好教育效果。

(三)合力育人,事半功倍

1.全员参与。学校建立全员育人制度,落实教职工岗位育人职责,力求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课堂教学为德育工作基本阵地,要求全体教师明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一节课都是德育课”的内涵,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工作中。结合校本教材《儒家经典伴我行》作为语文辅助教材,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明确职工、教官的岗位育人职责,要求职工文明服务,发现学生不文明行为要敢于批评指正;要求教官在管理过程中,既要硬性的纪律要求,又要软性的循循引导。

2.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营造校园和谐氛围。河源中学实验学校的教室不仅有学校统一布置的国旗、班风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眼保健操、名人名言,每一个班都有学生自己制定的班规、自己设计的班徽、班刊、班级奋斗目标、各类宣传栏、读书角„„在教室环境的创设上营造温馨的浓浓的进取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塑造班级精神。学校的值日工作也离不开学生的自主管理,教学区、宿舍区、饭堂等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都能见到值日学生的身影。各项大型活动都有学生做的主持人„„学生在自主管理活动中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培养了诚信与团队精神、激发了创造潜能,展现了自身才华。“服务同学,奉献校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可以,我能行”等充满自尊、自信、自豪的崭新理念净化着学生的心灵,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从“他律”变为“自律”,从“被动”变为“主动”,增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谐关系,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的空间。

3.家校合作。我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沟通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孩子的成长、学校的发展;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召集家长开展“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让孩子学会学习”等探讨活动;每学期召开家长会,通报学生在校的情况和学校的要求;定期举行“感恩晚会”和评选“十大孝顺孩子”等亲子活动;规范落实《家访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家访、电访和约访,及时、有效且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校互动工作。

为丰富家校共同教育内容,学校致力于探索家校沟通的有效途径,《学生成长历程》和《倾心关注,共同探讨》是我校一直坚持的书面交流手段,并已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亮点。《学生成长历程》是记录学生三年成长过程的原始材料,也是家长、学生、班主任每周书面沟通的平台。《倾心关注,共同探讨》通过故事或事例,将学生的焦点问题和学校的观点呈现给每位家长,倾听家长对问题的看法,适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家校双方共同探讨,达成共识,从而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实施学校的育人措施。《学生成长历程》和《倾心关注,共同探讨》深受家长好评,已呈现为我校德育工作一大亮点。

通过几年来的家校紧密联系和教职工紧密合作,学校营造出一个内容丰富、充满活力的育人环境,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育人工作效果更加明显。

(四)优化机制,狠抓落实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指引》、《班主任考核办法》、《河源中学实验学校评优评先方案》、《河源中学实验学校班主任工作职责》、《河源中学实验学校班主任量化评价方案》等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使班主任工作有章可循,充分发挥班主任德育工作主力军作用。利用专题会议和师德专题讲座,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使教师牢固树立“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以德育人”的思想。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每天检查班主任早读、晚修到位情况,将班会课落实情况直接与班主任工作津贴挂钩,每学期评选“先进班主任”等,不断完善、优化评价机制,激励班主任从细节抓起,从每一个学生抓起,强化了班主任管理业务学习和互通,提升了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威信,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学校严格实施督查机制,重视学生“六不准”定期排查工作,强化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行为规范,对违反规定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理,确保学校纪律的严肃性。

(五)突出重点,破解难点

1.后进生转化工作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亮点。转化后进生是每一个教师不可推却的责任,我校在“一个孩子关乎一个家庭几代人的梦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思想指引下,把后进生转化工作放在德育工作举足轻重的位置。建立了教师个别辅导制度,制订了《后进生转化考核方案》,把后进生转化工作作为班主任工作和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考核重要条件,明确班主任、科任教师对每个后进生负责。建立后进生档案,及时反馈、定期汇报转化情况和总结转化成果。

学校不仅对后进生转化工作进行方法指导,而且更重视转化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开设以“关爱后进生”为主题的教育论坛,由转化后进生成绩突出的班主任作经验报告;开展“育人能手”评选活动,让每位教师肩负转化后进生的责任,积极参与育人工作。开设论坛和开展评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体教师的育人思想认识,明确了转化工作的目的意义,为教师树立了育人榜样,为育人工作提供了有效方法,激发了教师育人工作的信心。几年来,我校转化工作效果突出,后进生转化率达到90%以上。

2.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又一个重点、难点和亮点。我们制定了《文明班评选办法》、《“六不准”规定》、《学生德育量化管理方案》、《学生宿舍管理规定》等管理制度,明确了学生应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了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学生宿舍采取班主任和教官共同管理方式,教官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班主任负责学生思想工作引导,宿舍内务、卫生等项目达到了准军事化管理标准。男女生宿舍都有闭路电视监控,并安排教官全天24小时值班,确保学生安全。同学之间偶尔发生的矛盾,因有教官和班主任的密切关注,这些矛盾都能及时得到化解,处在叛逆年龄阶段的三千多名中学生集体居住在学生宿舍,三年来没有发生严重违纪行为。

(六)内容丰富,寓教于乐

学校围绕“分类施教,彰显特色”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各类专题活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开展“安全教育月”系列活动,利用每周晨会、班会、宣传栏、广播站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紧急逃生演练;聘请法律专家、律师对学生进行法律法纪教育、禁毒教育;开展“庆国庆”、参观烈士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建军节”双拥活动、参观科技馆等活动;开展为地震灾区捐款、与兄弟学校贫困学生“手拉手”等活动。每三年举办一场“感恩晚会”、两年一届学校运动会,每年举办一次新生军训、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各种文体活动;定期开展“十大孝顺孩子”、“十大阳光少年”、“十大生活之星”等评选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不仅活跃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校育人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校风。

(七)以人为本,科学引导

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学生应对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能力是我校心理辅导与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办学初期,学校就明确了德育工作方向,探索切实可行的辅导模式,完善心理辅导体系,建立高素质的教师心理辅导队伍,并尝试形成德育特色。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由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上课,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有针对性进行心理辅导和心态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每天接受学生电话、信件、网络、面谈等方式的心理咨询疏导;开发校本教材《中学生心理健康》,并列入常规课程,丰富心理辅导内容;成立年级心理协会,定期举办“考前心理辅导”、“青春期教育”等专题讲座;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C证”培训,定期组织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干部进行心理辅导交流学习,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康乐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我校专职心理教师3人,取得心理培训A证1人,B证12人,C证149人,初步搭建完成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工作架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工作,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心理的科学引导,排除了学生许多心理障碍和困惑,调整了学生的学习心态,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为学校落实“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培养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育人效果显著

(一)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1.学生品行得到优化。以“学会做人”为中心任务的育人工作,凸现了我校突出的教育质量,为学校的快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三年来,我校法纪教育成绩显著,“文明学生”、“三好学生”占80%以上,全校学生的操行评定优良率达99﹪,一直保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为零的纪录,形成了文明有礼、遵纪守法、好学上进的良好校风。2.学业成绩全面提高。中考成绩辉煌:2008年中考,源城考区前10名我校占8名;2009年中考,源城考区前10名我校占9名;今年中考,全市前10名我校占4名,全市前50名我校占18名。连续三年中考,我校总分平均分达550分以上,超出全市平均分150分以上。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近三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奖114人次,省级奖58人次,市级奖213人次,连续几年学生参加全国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竞赛均获佳奖,各科成绩都排在全市各县前列。其中,杨慧文同学参加全国英语口语比赛荣获国家金奖,钟佩珊同学参加广东省中学生现场作文比赛获一等奖,欧阳满等4位同学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刘奇聪等5人获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曾彦淞等3人获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蒋芊芊等14位同学获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

3.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朱迪妮同学代表河源市参加广东省中学生“我为青春承担责任”演讲比赛荣获一等奖,学生集体舞表演队参加市直学校“校园集体舞比赛”获得三等奖,张敏、廖聪煜两位同学参加全市小主持人比赛并列获得第一名,学校民乐队获得市直比赛第一名,学校舞蹈队的歌舞节目多次被市政府、团市委选派参加大型庆典活动演出。此外,连续几年,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绘画、书法、摄影、手工、舞蹈等各种比赛,都获得较高的荣誉。

(二)教师师德高尚,铸就良好师风师魂

1.教育工作成绩突出。三年来,先后有319人次被评为学校“先进班主任”、“先进教师”、“首届十佳教师”、“首届师德标兵”、“首批优秀老师”,12人次被评为“市先进班主任”、“市先进教师”、“市先进教育工作者”。2009年,张定红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和“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称号。2010年,李伟红被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评选为“全国百佳语文教师”,胡绍军参加全市的班主任能力大赛获得全市第二名。

学校在组织师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工作中成绩突出,先后获得广东省中小学生“知荣明耻我们在行动”主题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河源市中小学德育论文评选“优秀组织奖”。

2.科研成果累累。三年来,全校教师共撰写学习心得体会1800多篇,发表教育论文192篇,教学论文500多篇。先后有30篇教育论文、154篇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级获奖;有27人次获得校级优质课、课堂教学大赛奖励,10人次在市级、省级教学研讨会上示范课,26人次获得省、市优质课例奖励。其中,崔燕的作文课堂教学课例获省优秀课例一等奖,刘巧云的英语课例获省优秀课例一等奖,王婉琳的生物课例获省优秀课例一等奖,柯神龙的心理体验活动课例获省三等奖;李伟红、芦玉霞的“三优作品”评选获国家级奖励,谢有志等六位教师获名著阅读教学案例、课堂教学设计省级二、三等奖。此外,有63人次辅导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竞赛中分别获金、银、铜奖和优秀指导奖。

学校积极落实国家级、省级、市级的课题的研究。参加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校本教研区域协作研究》的子课题《山区初中学校名著阅读教学专题研究》顺利完成了既定研究任务,省教育厅教研室已批准结题并颁发了结题证书;推动市级课题《创办绿色生态教育特色,促进优质学校建设研究》的研究,目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今年,学校被授予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初中英语网络教材有效模式的研究》子课题实验学校。

(三)德育特色彰显,社会普遍认可

在先进育人理念指引下,学校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育人措施,教育工作效果明显。校园内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文明有礼,互敬互爱,课室、宿舍、饭堂处处干净整洁,同学们个个性情活泼开朗,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得到培养和规范,学习方法和生活常识得到不断丰富,生活能力得到锻炼和逐步提高。家长普遍认为,孩子进了实验学校后,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转变和进步。家长的口碑成了学校的活广告,家长的赞语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办学仅五年,学生人数增长16倍,这就是家长认同、社会认可最有力的证明。

由于家长的宣传,我校已有部分学生是从深圳、惠州、东莞、珠海等市转来读书的。同时,也不断有省、市兄弟学校的领导到我校来参观学习,从2007年开始,陆续有东源县柳城中学、东源县船塘中学、东源县实验中学、和平县实验中学、紫金县乌石中学等二十多所学校德育线的主要领导来我校交流学习。2010年4月广东教育学院林英典教授带领广东省第三十期校长培训班学员到我校学习交流,让我校的德育工作经验在广东省的兄弟学校得到推广,林教授在总结发言时说:“„„河源中学实验学校是民办教育的一个奇迹,很多经验值得在座的校长们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德育工作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对照《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指标》,我校的自评分为308分,达到广东省德育示范校的评估标准。当然,我们在工作中还欠完善,在全员育人方面做得还不够细致。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德育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强学习,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不断研究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思路,使学校的德育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时代要求,以更优异的成绩感谢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立足感恩教育,彰显德育特色 第3篇

基于德育工作要体现生活性、实践性以及个体的参与性, 笔者认为立足感恩教育, 以感恩情怀培育为主线, 带动学生全面发展, 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谓感恩, 就是对于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铭记在心、表示感激。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 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所谓感恩教育, 就是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主旨, 是个体亲身参与的、有真实感受的教育。它强调教育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体验得来的, 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在德育工作中, 给学生搭建一个个体验、感受的平台, 让学生自我实践、自我体验, 从而培育学生的感恩情怀,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彰显学校德育的特色。

一、多彩活动, 感恩教育显体验性

德育活动一定要实践性强, 活动要深入, 少一些说教, 多一些实践。感恩教育, 需要凭借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因为只有在活动中, 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才能引领学生真实地认识感恩, 体验感恩。结合传统佳节, 每月确定一个感恩主题, 结合学生特点, 阶段性、梯度性开展活动, 让学生全方位参与, 让感恩教育深入学生内心。

1. 立足主题月, 寻找契合点

所谓“主题月”, 就是我们以自然年度的月份为单位, 开展每个月一个主题的活动。例如3月为感恩自然月, 4月为感恩先烈月, 5月为感恩父母月, 6月为感恩学校月, 9月为感恩老师月, 10月为感恩祖国月, 11月为感恩伙伴月, 12月为感恩成长月。我们立足主题月, 寻找最合适的契合点, 设计适合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素材, 在实践体验中, 不仅能培育学生的感恩情怀, 更能凸显学校德育的特色。

按照每月主题, 我们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集中组织开展相关的感恩实践活动。例如10月感恩祖国, 低年级开展“我用铅笔绘祖国”活动 (画国旗、国徽活动) , 中年级开展“收集祖国之最”活动 (每位学生至少收集2个) , 高年级开展写一句祝福祖国的话语活动, 2~6年级开展“红领巾心向党爱国歌曲大家唱”红歌合唱比赛和建队日的系列活动, 结合校本课程开展“感恩祖国”班队活动, 结合评价标准开展“感恩祖国”好少年评比活动。系列活动使我们的感恩祖国教育深入学生心中, 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每一个月, 我们都安排系列活动, 使我校的德育活动做到有计划, 有年段特点, 有步骤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主题德育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体验、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

2. 针对小课题, 发掘融合点

小课题的研究,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经过实际调查, 我们针对各类主题活动的实际, 整理出与提升学生品德素养相结合的融合点, 围绕感恩主题开展一系列小课题实践活动。例如3月感恩自然活动中, 一些班级成立了校园植被研究小组和栽培研究小组。有的学生把自己家中栽培的植物带到班级, 和同学们一起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有的学生几个一起对校园内的植物进行了一次大搜索, 给植物贴上名字并且介绍它们的生长特点, 为校园植被悬挂标认牌或树木认养。这个小课题实践的开展,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爱绿护绿能力。

3. 针对节日, 找寻幸福点

祖国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和价值观。充分利用传统节日, 广泛开展各类感恩实践活动, 在浓浓的节日庆祝中, 引导学生感受节日的快乐, 找寻那份浓浓的幸福味, 从而弘扬传统美德, 促进感恩品德的形成。

例如“度中秋庆国庆”主题月活动中, 我们通过开展搜集、诵读有关中秋佳节诗词活动, 使学生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感悟举家团圆的幸福, 同时开展迎国庆知识竞赛、朗诵比赛等活动, 让全体学生了解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 从小培养他们报效祖国的热情。一系列结合节日的实践活动, 吸引了学生全员参与。

像这样依托主题月、小课题、传统节日的实践体验活动, 全方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无形中培育着学生的感恩情怀, 凸显着学校德育教育的效力。

二、多方联动, 感恩教育显社会性

德育活动如果缺少了家庭的参与和社会的支持, 很难体现德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的感恩教育包含了八大系列内容, 是一个系统的德育体系, 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帮助。在感恩教育中, 我们通过紧密依托家庭、社会,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 让感恩在真实的生活中生成。

1. 家庭实践, 让亲情感悟更温馨

家庭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感恩教育有效利用这一资源, 能让亲情感悟更温馨, 让教育更有实效。例如感恩父母实践活动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们开展了“为父母做一件事”“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随父母上班体验工作”“记一天家庭开支账”等生活实践活动来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通过体验, 他们深切体会到了父母工作的艰辛, 赚钱的不容易。

2. 社区实践, 让责任意识更强烈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在社区中有着许多学生感恩实践的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实践体验活动, 让学生有生活于社区, 服务于社区的责任意识, 让感恩之心在幼小的心灵中扎根, 影响于日后。例如在感恩自然主题活动中, 我们围绕自然环境中出现的问题, 开展了“我为社区添点绿”“你贴我撕———垃圾广告清理调查”“我是环保小卫士”等社区实践活动。

通过社区体验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员、社会的一员, 有责任、有义务来美化社区、绿化社区。

3. 基地实践, 让真情传递更快捷

在社会中蕴涵着丰富的感恩德育资源, 学校与社会有关部门联动, 建立了学生感恩实践基地。例如“敬老院基地”, 我们每年都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讲笑话等活动, 培养了学生尊老爱老的情感;又如“革命烈士纪念碑基地”, 我们每年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活动。一次次的活动, 真心体验、爱意传递, 促进了学生良好感恩品德的形成。

家庭、社区、基地的感恩实践, 在亲历体验、亲自感受中培育着学生的感恩意识, 从而使德育教育更有说服力, 更有意义。

三、梯度评价, 感恩教育显人文性

活动的开展, 需要评价来促进提高。因为学生的发展过程是螺旋上升的, 进行有效评价, 学生才能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争取更好的收获。在感恩评价上, 我们让学生全员参与, 彰显评价的人文性、主动性、梯度性。

1. 班级全员参与评价, 情感升华

全员参与评价, 学生是主体。结合学校感恩教育特色, 我们以学校开展的活动图片为背景, 设计了八个主题月的感恩评价书签卡。评价卡上有学生熟悉的同学, 也有学生熟悉的老师。我们的评价活动是这样开展的:在每个月活动的最后一周, 各班根据学校感恩评价标准进行星级评定, 采用自评、互评、师生评、家长评等形式进行评价, 表现好的为三颗星, 较好的为两颗星, 一般的则为一颗星。在三颗星的基础上, 评选出20%的班级感恩好少年。

2. 校级感恩好少年评比, 感动常在

在班级感恩少年评价的基础上, 评选出校级“感恩好少年”。每个月根据主题月活动目标评比单项“感恩好少年”, 每个学年评选综合的“感恩好少年”。例如9月, 我们评选出了29位感恩老师好少年, 并结合升旗仪式, 进行了简单而又隆重的表彰仪式, 在表彰过程中, 宣传受表彰学生的感人事迹。一个个感人的事迹, 常常让学生们激动不已, 因为这是身边的榜样, 这样的教育是无痕的, 也是有效的。

有活动就要有评价。正是因为我校感恩评价有梯度、深入地开展, 我们的身边涌现了一批批感恩好少年, 在我们的校园里, 时常会看到主动帮助别人、主动关心别人的好少年。这正是我校德育特色的魅力彰显。

四、阵地建设, 感恩教育显长效性

学校的德育工作, 离不开德育的阵地建设, 德育阵地建设的成效如何, 将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开展。

1. 规范的升旗仪式———主题宣讲, 激励人心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实施爱国情感的极好形式, 是培养学生责任感和荣誉感的重要途径。因此, 对每周一的升旗仪式, 我们不仅有规范的流程, 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旗手和护旗手从班级中选拔, 而且这些学生都必须是曾经的感恩好少年。每周一, 我们在升旗仪式前, 先利用几分钟时间宣布当周的旗手和护旗手, 宣读他们的事迹。在升旗仪式上, 我们还及时表彰校园中涌现出来的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好少年, 及时表彰在市级比赛中获奖的好少年。

2. 创新的红领巾广播站———氛围营造, 润物无声

红领巾广播站是少先队大队部主办的一个宣传阵地,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宣传作用, 把广播站办得更生动活泼, 更有特色, 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窗口, 大队部经过数次栏目的改版后, 设立了以下几个固定栏目:感恩事迹、校园动态、佳作欣赏、轻松一刻、音乐时空等, 每周四为固定播放时间。此外, 我们还将学校的队室、红领巾橱窗等场地设施纳入感恩教育的阵地建设中。

总而言之, 德育教育涉及面广, 例如常规教育、安全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等, 但面面俱到不可取。我校德育工作立足感恩情怀培养, 切入点小, 动作大, 评价新, 实践性强, 忙而不乱, 主题鲜明, 让学生“动”了起来, 让我们的德育工作“活”了起来,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凸显了学校德育特色。

摘要: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说教性强, 脱离学生实际, 学生主体参与少、体验少, 使得德育工作缺少生机与活力, 缺乏实效与特色。立足感恩教育, 以感恩情怀培育为主线, 带动学生全面发展, 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多彩活动, 感恩教育显体验性;多方联动, 感恩教育显社会性;梯度评价, 感恩教育显人文性;阵地建设, 感恩教育显长效性, 从而使感恩教育深入人心, 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凸显学校德育特色。

创新德育途径彰显励志特色 第4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德育途径 德育特色

一、加强德育组织网络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为了有效地挖掘及整合学校德育工作力量,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双轨并行”、“三方参与”的格局。双轨并行指的是:“校长室—德育处—班主任—学生—家长”的管理链条和“党支部—少先队—德育基地”的教育链条的有机结合;“三方参与”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齐抓共管。

二、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夯实德育基础

我校的单亲家庭和特困生占到了7.9%,学生有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不善于调节自己的现象,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我校从实际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建设的重要途径,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1.遵循心理发展特点,扎实上好心理健康课

学校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开发了心理健康校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心理健康辅导。

2.开展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

我校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为了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个种心理问题,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知心姐姐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通过聆听、分析、疏导、建议等方式和科学的方法,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诱导,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

3.心理训练活动

(1)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心理游戏与训练活动在辽宁卫视、辽宁青少《小星星亮晶晶》节目中播出。

(2)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心理测试与跟踪辅导。

4.发挥科研引领作用,使心理健康工作走向科学规范

十五期间,我校从学科教学入手开展了国家级课题《小学生美术学习心理的研究》。这期间,我们又参与了国家级子课题《教师心理问题的研究》,我们从学生心理到教师心理的研究、力求能够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更好地审视与开展德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培育民族精神,健全学生人格

为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及“八荣八耻”重要讲话精神。我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因为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儿童通过口诵心想,久熏成习,久习成性,气质得到改变,能够从小养成宽容、理解、平等、仁爱、互助等良好品格。为此,我们完成了校本教材《优秀古诗文诵读选》。一年级诵读《三字经》、二年级诵读《弟子规》、三年级诵读《唐诗》、四年级诵读《宋词》、五年级诵读《大学》、六年级诵读《论语》,每天早自习及全天最后一节课的时间,全体诵读争取将上万字的经典美文装在孩子们的心中。

通过经典诵读与创作,使学生的道德情感有了质的飞跃。我们感到:所谓“三北一西”地区的孩子们文明了,心静了,学习沉得下去了,孩子开启了智慧,也逐渐使孩子成为了既有文化底蕴,又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学生、好少年。

四、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参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我校德育工作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与学校整体工作相融合,对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校开设了综合艺术校本课程,培养孩子审美的本领。学校不仅在培养音乐特长方面为孩子们搭建了舞台,同时也让他们在美术的天空中驰骋,“梵高画室”、“民间工艺室”就是培养他们艺术修养的场所。

五、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创新少先队活动特色

我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始终注意教育者不要随意代替被教育者进行价值选择,我们始终强调以“多一把尺子

评价学生,就会多一批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思路。让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之中,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涵。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在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五大系列教育活动。 

1.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如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参观“九•一八”纪念馆,开展勿忘国耻等教育活动。

2.礼仪常规教育活动。从认知、情、意、行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在全校开展了“争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和合格小公民”的教育活动,要求学生“把书读好、把操做好、把歌唱好”,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3.科技、环保教育活动。我们组织开展了争创“环保小卫士”系列活动,校园科技创新比赛、“七巧板”比赛等活动,获得省、市优秀组织奖,孩子们的小发明创造,还多次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力得到了锻炼与培养。

4.关爱教育活动。学校开展“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系列活动。组织开展“爱心助残”活动,并设立“爱心助学基金”,让学生在活动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关爱他人的意义。

5.感恩教育活动。在母亲节、教师节组织学生征文比赛,号召学生为父母尽孝心,为长辈、为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重视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

1.学科教学——努力挖掘德育资源 

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将德育资源的挖掘和体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同时,有意识地发掘家乡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认识社会、感受现实,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品味成功,在思索中激活思维,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指导学习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

2.课程设置——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

我校加强了德育课程建设,使原先单一的德育课堂向多元化发展。一是把传统班会课改为活动课,引进辩论会、演讲竞赛、座谈会等形式,一课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叩击学生心灵,激励其奋发向上。二是开设了心理健康等校本课程,关爱每一个师生,关注每一个师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七、以优化的德育环境为依托,注重环境育人 

一是用良好的环境熏陶感染学生,润物无声。二是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以浓郁的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的功效。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面对着未来对我们的要求,深感任重道远,更需要我们从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出发,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培养祖国的未来,谱写团结路小学德育工作的新篇章,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小展板 大世界 彰显德育特色 第5篇

敖家堡小学自2006年以来,遵循“以人为本、立足发展、贴近实际、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一直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五板”的功能与作用,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目标明确

每个学期,学校要求每个班级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要点,结合自班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德育工作计划。利用教室板报一角让学生明确在每个月里,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重点是什么,评比目标是什么。班主任根据学校值周要求结合自班学生实际,在教室黑板右角注明本周“好孩子 好习惯”培养要点。学生之间对照要求,相互督促。例如:是否使用了文明语言;红领巾佩戴是否整齐;垃圾是否扔到指定位置„„从而教育学生有目标地进行自我约束。

二、展现自我

厅廊文化中的小故事、小漫画时刻警醒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除此之外,在每个班级的外墙壁上都挂着一块“好习惯伴我成长”展示板。上面展示了每月评比出的“好孩子 好习惯”之星,还有学生作业评比中优秀作品,以及“好孩子 好孩子”事迹材料等。通过展板的展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折射出学生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对真、善、美有着更深刻的认识,陶冶学生的情操,也为学生树立的学习榜样!对自己的行为起着更有力的督导作用。

三、评比争先

在每个班级里,都有一块学生行为习惯培养评比展示板。每周一的班会课上,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统计自己在行为习惯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查找自己的不足,借此来约束自己在下周的表现。每个月末,根据学生的表现,结合评比板上的成绩统计,评比出每个月的“学习之星”“礼仪之星”“诚信之星”等。每学期末,每个班级评出品学兼优的学生3——4名,他们有资格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让他们从中感受外面的世界,分享努力的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感悟大自然的恩泽,树立远大的理想。

为了增强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我们在还设立了一块揭示板。学校将检查记录结果按周、月、学期的顺序公示在上面。如,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或朗诵经典诗文方面以及保持卫生方面,每个年部选出一个优秀班级,一个年段选出一个优秀年部。每学期末在奖励优秀班级的同时,也奖励该班级的任课教师。

创新德育途径彰显励志特色 第6篇

彰显家园共育特色

沁县红康幼儿园园长 王俊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园长:

大家好!我是沁县红康幼儿园的园长王俊兰。首先感谢省幼教中心的领导,让我们各位园长在一起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探讨我省的幼儿教育。

下面请让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幼儿园的基本情况。红康幼儿园是在1958年创办的,占地面积约为1850平方米,建筑面积2650平方米。是一所省示范园。园内设施设备基本齐全,全园共15个教学班,分别为小班、中班、大班共600多名幼儿。全园教职工70人,正式教师42人。在幼儿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家长工作,参加了山西省“十二五”规划幼教专项课题——“家园沟通中的问题与策略”的研究,我们坚持在创新中求发展,对家园共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逐步形成了“家园合作,共育幼苗”的办园特色,促进幼儿园不断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以说《纲要》赋予了家园关系建设新的内涵和特征——服务性、指导性、针对性、丰富性、参与性、幼儿园主导性,这为实现更为开放的幼儿教育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对家园关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一切取决于家园双方良 好的沟通基础;《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要“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直到家长正确了解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内容、方法”;《指南》强调,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的家庭和集体生活的氛围。在深入学习、领会《纲要》、《规程》、《指南》精神基础上,更新我们教育观念、转换教育角色,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研究与探索的力度,创新教育工作思路,改进教育工作策略。在“家园共育”中,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家长工作往往只是喊在口上,写在纸上,而落实在具体行动上较欠缺,因此收效甚微。《纲要》颁布后,我们反复学习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分析家长工作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探讨新教育理念倡导下的家长工作方式与家园共育途径。我们将家长工作作为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坚决抓好落实,变教育的封闭性为开放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将树立教师的先进理念,转变角色放在首位。

在共同教育问题上,我们将家长和教师视为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双方应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合作、真诚沟通,齐心协力完成好教育幼儿的使命。

在家园沟通问题上,我们提倡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思想,把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真心实意做家长的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创新工作思路 探究有效策略

1、平等对话,共创家园合作氛围

幼儿园与家长的良好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宽松的环境、平和的心态、平等的关系有助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虽然微信、QQ群、电话等这样的交流方式也越来越多,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仍不可或缺。与家长面对面交流,不仅能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能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增进友谊。同时,使家庭亲情、师幼情谊相互迁移,取得较高的教育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家园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改进传统家长工作方式,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工作模式,与家长平等,百家争鸣,拉近家长与园所,家长与教师的距离,使园所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在平等对话中产生共鸣,从而有效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解决新入园幼儿过分焦虑时我们的几种做法是(1)“家访”:教师走入幼儿家庭,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等;(2)“邀请做客”:在入园前请新生家长带着孩子到园里参加活动,熟悉环境;(3)“试入园”:请家长带着孩子一同来园,共同活动,熟悉班内环境、和小伙伴共同游戏;(4)“幼儿园里的我”:入园一个月后,教师将通过开放活动、信息反馈等形式,将幼儿在园情况如实反馈给家长,以便相互合作沟通。

2、加强沟通,力争家园教育同步 沟通是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策略。而促进合作则是沟通的出发点和归宿。沟通可以使幼儿教师与家长情感交融,从而对幼儿进行共同一致的教育,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如在幼儿社会性目标落实过程中,我们在全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教师先是向家长介绍每一年龄班幼儿社会性领域目标,让家长相互介绍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再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教师向家长推荐与社会性相关的图书,家长向班级借阅图书,家长之间互换图书的方式,进行家长与幼儿共读活动,并利用家长园地、家长会、个别交流等方式,交流共读方式、体会、幼儿行为的变化等。整合利用了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全面分析、研究家庭教育资源中各种因素,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积极性。

著名幼教专家方明老师说过:“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就如一车两轮,必须同方向、同步调前进,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与家长进行沟通是门艺术,是需要讲究方法的。因此,我们以创新沟通方式为突破口,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践与探讨,注重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家长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我们建议教师注视对方的眼睛,耐心聆听,注意在表情、体态、语言上支持,鼓励家长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点头表示认同,用简短的话语回应对方,积极地给家长以反馈,使家长感到教师是真诚的,从而愿意与教师进一步交换意见。在实践与探讨中,教师还尝试用真情感动、引起注意等不同方法根据家长的个体特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如沟通方式:用我们细致的工作感动家长,让家长相信我们,支持我们,让家园共育的合力促进孩子更快更好的发展。

3、加强指导,丰富家长育儿知识

目前家庭教育中应试教育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些家长,表现为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生理发育轻心理疏导,忽视孩子独立人格,对他们赋予过高的期望值,这严重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幼教工作者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合适的方式,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设立家长讲座,通过家长园地,将家长请进课堂,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支持和帮助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的状况,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

美国教授肯•邓思和丽塔•邓思的研究表明,“在每个文化、社会经济阶层或者班级内部都存在着不同的学习类型”。有些人是“视觉”的学习者,还有一些是“触觉”的学习者。学习类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取得最佳效果的学习类型不同之别。为此,在指导过程中,我们更注重针对性,我们在与家长沟通时,建议视觉型家长多阅读“家教读物”,多关注“家教信息”,并向家长推荐这些书籍。引导听觉型家长多参与“家长交流”“活动开放”“家教咨询”等活动,交流家教辅导经验。倡导动觉型家长参与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让家长直接感知幼儿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每一位家长各有所得。

4、共同探讨,寻求共育有效途径

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途径有很多,但是否有效还需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摸索。在现实生活中,家园之间存在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会直接影响到教育与合作效果,因此我们坚持多种途径开展家长工作。如集体家长会、分组或个别研讨交流等。在平等的交流与研讨中产生共鸣,达成共识,有效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例如,为了使家长克服过多包办现象,在运动会上,请家长看孩子穿衣服穿鞋子比赛的游戏;观摩孩子操作活动,了解动手动脑的能力,然后教师组织家长进行“包办代替是爱吗?”专题讨论,从而帮助家长了解包办代替带来的问题。又如经过几年的管理,现在我园各班的QQ群、微信群开展的很好、很活跃。老师通过手机照像、QQ群邮件群发、微信等形式将班级信息,园内大事(开放日活动、六

一、元旦、家长助教、亲子活动、安全演练等)、幼儿在园活动照片、作品,活动通知、教育教学情况等告知家长;同时家长们在群里也可以和老师咨询、交流育儿经验,也可以让孩子看到同伴在幼儿园表现,有的家长还会把孩子在家表现照片、视频传到群里。QQ群、微信群的建立极大的方便了我园家园沟通,如在“金色的秋天”主题活动中,活动前老师把活动目标、所需材料放在群里,于是家长和孩子就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菊花,水果、还有自制的树叶拼图等汇集到班级里,这些资源为我们更好地开展主题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群里还能解决家长和老师的误会,中四班要开展区角活动时,老师要求孩子在家里带一些花卉、种子、一次性纸杯、废旧光盘等材料时。路路妈妈在群里留言“老师又叫我们带东西了,好麻烦,废旧东西,能干啥?幼儿园自己去买一些花卉不就得了。”老师没有做任何解释,过了一段时间、当绿绿的小苗发芽时,老师把孩子们观看花苗的照片和漂亮的花拍下传到QQ群里,并注明是路路带来的,晚上的QQ群里路路妈妈说“老师,对不起了,我原来还以为你们 是为了搞形式好看,让家长带东西,” 当我们把孩子们用纸杯、光盘做的精美的手工也发到群里后,又有不少家长发评论:”哦,原来这些废旧东西用处还很大,好漂亮呀!”“老师,以后还用吗?我们以后为你们多保存一些,不会把它们扔掉了”“老师,你们真是有心人” ……等,通过QQ群,家长看到了真实的东西,消除了对我们的误会和不解,使不少问题和误会得到了解决,这种方法非常受家长的欢迎。也使幼儿园教育延伸到家庭中,提高了教育效果。

三、利用家长资源,拓展幼儿活动空间

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在与家长、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和教师是实际意义上平等的合作伙伴,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教育幼儿使他们得到良好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并经常能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研究新的教育方法,而家长从总体上说,在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但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比教师要深刻得多,并且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又是许多教师所欠缺的,因此,我们注重有效的利用家长资源,拓展幼儿学习空间。

探索家长亲职教育是我们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的一项举措。每年新生入园我们都对家长的兴趣、特长、工作性质等进行全面调查。根据家长的这些特点,我们有目的的邀请某些家长到幼儿园,利用自身的特长与优势,和教师一起设计活动参与活动,将家长教育 资源源源不断地注入到幼儿园教育工作之中。如:悠闲型家长帮助制作教玩具、印发“活动通知”及“家长须知”等资料;医生、电力、消防、交警、通信、超市等职业的家长老师邀请他们来园给幼儿讲课,比如,大班的孩子们经常会好奇的问“老师,我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就邀请医生家长(助产士),设计了活动“我从哪里来”,让幼儿知道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以及如何出生,课堂上,“医生老师”利用医院专业的图片、PPT,给幼儿作了生动的讲解,教育效果非常的理想。这些专业知识是幼儿教师不可及的。这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了解了各行各业的特点,同时由于家长参与到了班级教育教学之中,理解了我们的工作,理解了老师的辛苦与不易,一些细心、手巧的家长就主动帮班级收集废旧材料,帮助老师设计环境,有的家长在大型活动中协助教师排练节目,有的家甚至定期帮班上打扫卫生等等。

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必然趋势,我园始终将家园合作视为提升园所质量,促进园所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将“家园共育”作为办园特色就是要“为每个幼儿营造一个爱的家园”,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与家长携起手来共创我园美好的明天,我希望在家长工作方面得到各位领导和园长们的帮助与指导。

上一篇:致未来的自己书信作文下一篇:乡镇安全副职履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