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所有文言翻译

2024-07-24

八下所有文言翻译(精选8篇)

八下所有文言翻译 第1篇

《与朱元思书》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小船)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全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可以看,毫无障碍。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涛就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重重叠叠的)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声响;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那些忙于治理政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太阳。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功名利禄。(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研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悟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生性喜欢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朋友知道他这样的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他)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他)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吧?

《马说》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认得千里马啊!

《送东阳马生序》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汁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不能曲伸,也不敢放松。抄录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仆人拿来热水(为我)浇洗手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我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衬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小石潭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堪、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动作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凄清很少有人来。不觉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岳阳楼记》

宋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势浩荡,宽阔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观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被降职远调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概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和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并且青绿。有时大片的烟雾

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光,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心胸舒畅,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酒当着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庭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中,就替君主忧虑。这样看来,他们进朝做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醉翁亭记》

环绕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泻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幻不一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唤,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成阴,上下一片鸟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同他们一起欢乐,酒醒后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的欧阳修啊。

《满井游记》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残留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不行。每次迎着风快步疾走出去,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我(来到这里)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光才闪烁发亮,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波浪,清澈的可以看见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匣子里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雪水洗,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尚未舒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正事,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而满井这地方刚好离我的居所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这是)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八下所有文言翻译 第2篇

自主创新P96辛酉年正月初五日,天气晴朗和暖,风光景物宁静优美。我与两三位邻居,一同游览斜川。面对悠然远逝的流水,眺望曾城山。夕阳中,鲂鱼、鲤鱼欢快地跃出水面,鳞光闪闪;水鸥乘着和风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那南面的庐山久负盛名,我已很熟,不想再为它吟诗作赋。至于曾城山,高耸挺拔,无所依傍,秀丽地独立于平泽之中;遥想那神仙所居的昆仑曾城,就更加喜爱眼前这座山的美名。如此欣然面对曾城赏景,尚不足以尽兴,于是即兴赋诗,抒发情怀。岁月流逝不返,使我感到悲伤;美好的年华离我而去不再停留,使我内心哀痛。各位游伴分别写下年龄,籍贯,并记下这难忘的一天。

自主创新P96辛酉年正月初五日,天气晴朗和暖,风光景物宁静优美。我与两三位邻居,一同游览斜川。面对悠然远逝的流水,眺望曾城山。夕阳中,鲂鱼、鲤鱼欢快地跃出水面,鳞光闪闪;水鸥乘着和风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那南面的庐山久负盛名,我已很熟,不想再为它吟诗作赋。至于曾城山,高耸挺拔,无所依傍,秀丽地独立于平泽之中;遥想那神仙所居的昆仑曾城,就更加喜爱眼前这座山的美名。如此欣然面对曾城赏景,尚不足以尽兴,于是即兴赋诗,抒发情怀。岁月流逝不返,使我感到悲伤;美好的年华离我而去不再停留,使我内心哀痛。各位游伴分别写下年龄,籍贯,并记下这难忘的一天。

自主创新P98因为双亲年纪大了,家里贫穷,出来做了州里的祭酒(官名),但是不能忍受所任官职必须做的事,没几天就自己解甲归田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我姑且以出任官职来作为归隐田园的本钱,可以吗?”(或:想做个文官(或县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可以吗?)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自主创新P100 古代的国君,有一个想用千金买千里马的,(寻求)

了三年也没有得到。(一个)近侍之臣(对国君)说:“请让我去寻求千里马吧。”国君派遣他去做这件事。过了三个月寻到了千里马,(但是)马已经死了,(近侍之臣)用五百金买下了这匹千里马的骨头,返回向国君报告.国君大怒,说;“(我)所想寻求的是活着的马,怎么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千里马?”近侍之臣回答说:“死的千里马尚且用五百金来买,何况生马呢?天下(的人)一定认为国王您能有交易千里马的诚意,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 果然,不出一年,千里马到了很多。①涓人:指在君主左右担任洒扫的人,也指亲近的侍臣。②请:请让我。③遣:派遣 ④反:通“返”,返回。⑤安:怎么。⑥事:做(这件事)⑦ 对:回答。⑧(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以:认为。⑨能市马:这里指识货(的人)。⑩市:买。⑾期(j ī)年:一周年。⑿.以:用。⒀.且:怎么

自主创新P101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自主创新P101 《野老歌》本诗写山村老农遭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终年劳动而不得食。

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江畔独步寻花译文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和谐动听,美妙无比。

〈水槛遣心〉译文

草堂远离城郭,轩楹宽敞,极目远眺,没有村庄阻隔,视野开阔。江水清澈,江水上涨,几与江岸齐平,因而几乎看不到江岸,草堂四周,树木葱茏,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似锦的繁花。蒙蒙细雨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微风中,燕子斜飞。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

P107练习册与施从事书译文

文言文翻译刍议 第3篇

文言文的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所谓直译, 就是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 译出原来的用词造句的特点, 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甚至原来的表达方式也要保留, 直译的好处是忠于原文。不足之处是, 有时译文难懂, 语言不够通顺。所谓意译, 则是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 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 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比较大的表达方式。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 译文符合原文的语言表达习惯, 通顺、流畅、易懂。其不足之处是, 有时不能字字落实。翻译文言文采用哪一种方式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忠于原文, 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不歪曲, 不遗漏, 不增加;所谓“达”就是做到通顺, 译文要明白晓畅, 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 无语病;所谓“雅”, 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 文笔优美, 富有表现力, 充分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从高考考查的题目来看, 重在“信”。即重点在字、词、句的落实上, 也就是要对句中每一个实词虚词的用法意义, 都能作出准确的翻译, 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语气。因此, 在这三个要求之中, “信”是最基本的。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是“留、对、删、补、换、调、变”。

“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年号、国号、职称、人名、地名、物名等, 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 的“庆历四年”则不用翻译;“沛公军霸上”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中的“沛公”和“霸上”也不用翻译。

“对”, 就是对译。按照原文的数字、词序和句式, 逐字逐句地翻译。例如:“断其喉, 尽其肉, 乃去。” (蒲松龄《狼》) 对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 吃光了它的肉, 才离开。

“删”, 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翻译为: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气助词, 不用翻译。

“补”, 就是“增补”。下面几种情况需要增补:1.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语句, 要加括号。例如:

1.不违农时 (《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

2.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文: (您) 估计我回到军营的时候, 您才进去。

3.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 (史记·鸿门宴》) 译文:樊哙说:“现在情况怎么样了?”张良说, “ (现在的情况) 非常危急。”

“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汉语替代古代词汇。如:“吾、余、”等换成“我”, “尔、汝”等换成“你”。如:“岁征民间” (蒲松龄《促织》) , “岁”换成“年”。

“调”, 就是调整。把一些特殊的句式调整过来, 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而这些特殊的句式大部分是倒装句。倒装句有: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例如;

l.甚矣, 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译文:你笨得太厉害了!

2.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 不解决疑难问题。

3.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苟况《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 可它的颜色比蓼蓝还青。

4.求人可使报秦者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找一个可以出使到秦国去回复秦国的人。

“变”就是变通。在基于原文的基础上, 灵活地翻译有关文字。例如:波澜不惊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 (湖面) 风平浪静。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材料都出自课外, 给广大考生阅读带来很大的麻烦, 有时无迹可寻, 无从下手。但是, 只要我们遵循文言文的规律, 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 翻译文言文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步骤:

一、注意补充省略成分。

文言文里省略的成分很多, 有省略主语的, 有省略谓语的, 有省略宾语的……翻译时, 要注意补出来。这方面的例子已在前文的“翻译的具体方法”之“补”中作过论述, 在此不再赘述。

二、注意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常有变式句出现, 主要有: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翻译时要调整好语序, 才能便于翻译, 否则译文颠三倒四, 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变式句的具体例子, 已在翻译的具体方法之“调”中作过论述, 在此不再赘述。

三、注意活用现象。

文言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 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把握住词语的含义。例如:

1. 项伯杀人, 臣活之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文:项伯杀了人, 我使他活了下来。 (活:使……活, 动词的使动用法)

2.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如今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尊:使……的地位尊贵,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文;先击败秦军攻入咸阳的, 让他做王。 (王:使……为王, 让……做王, 名词的使动用法)

4. 渔人甚异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译文:打鱼的人认为其很奇怪。 (异:认为……奇怪,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 )

译文:他懂得的道理远比我早, 我跟随他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 (师:把……当作老师, 名词的意动用法)

6. 沛公欲王关中, 使子婴为相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文:

沛公想在关中称王, 让子婴做国相。 (王:为王, 名词活用动词)

7. 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众位大臣官吏百姓, 能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 受上等奖赏。 (面:当面, 名词作状语)

四、注意抓关键词。

文言文里往往因为个别的词而影响了全句的理解, 这个词就是关键词。阅读时应联系语境, 重点突破。

例文:

夫王道者, 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 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 何哉?其所施者, 未足以无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 而无取天下之心, 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 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勾践欲赦之, 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 牟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 高市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 急击勿失。”此二人者, 以为区区之仁义, 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翻译:

1. 大用则王, 小用则亡。

2. 项籍之解而东, 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题1中的关键词语“王”和“亡”。王, 名词活用动词, 可译为“称王”:亡, 身亡。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 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题2中关键词“解”和“东”。解, 突破重围;东, 名词活用动词, 向东而去。译文: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 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专属翻译 独我所有 第4篇

软件设置

第一次运行,需要设置一下昵称,叶涵辉输入自己的昵称zm(如图1),确定后就设置好了。也可以进入设置图标中设置昵称,默认翻译语种是中文翻译成英文(如图2),也可以在“设置”中修改为英文翻译成中文。

即时口译

当叶涵辉遇到不知道该怎么用英文表达的时候,就按住“按住说话”按钮,对着手机的话筒开始说话,说话完成,就松开按钮,随后翻译结果就出来了(如图3),翻译得还不错,而且同时用英文诵读出来,比较体贴,虽然英文发音是机器合成的。

翻译当然不能是单项的,不仅要能中译英,还要能够英译中。当叶涵辉听不懂对方说的英文时,往往用“I bag your pardon“让对方重复一下,当然在这之前先要让他的专属“翻译”做好必要的准备,在“设置“中将类型改为英文到中文,按住最下方的按钮“Push to Talk”,开始说英文,说话完成,翻译结果也马上也出来了(如图4),而且还有合成的中文发音,效果还不错。

八下语文文言文断句 第5篇

(选自蒲松龄《促织》,有删改)

【注释】①成:人名。②胡卢:好笑的样子。③龁:hé,咬。

②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愧怍不敢与较

答案: 1.成视之∕笼然修伟∕自增愧怍∕不敢与较

2、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答案:(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

3、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参军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大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

答案: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

薛谭学讴

4、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给下列句子断句: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答案: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5、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宠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给下面句子断句;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 答案:

八下所有文言翻译 第6篇

1.解释括号前面的字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陋室铭》复习课教案 主备人:沈兰芳

1.解释括号前面的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翻译下列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活板》复习课教案 主备人:沈兰芳

1.解释括号前面的字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昇,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2.翻译下列句子

(1)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3)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4)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5)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3.本篇文章突出活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个特征?

4.本文主要是按照 顺序进行说明的,例如制板,是按 顺序。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 主备人:沈兰芳

1.解释括号前面的字词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

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仁爱版八下课文翻译 第7篇

6、1、B

(康康在订去泰山的火车票。)

职员:你好,北京火车站。你需要什么?

康康:嗯,我想订一些4.13日去泰山的火车票。

职员:好的。火车上午11:15出发,下午6:17到达泰山火车站。

康康:很好!火车票价格是多少?

职员:硬卧145,软卧224。你想要哪种?

康康:我订21张硬卧。

职员:好的。你订21张硬卧。请在下午5:30前付款。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吗?

康康:当然。我叫李伟康,我的电话号码是8250-2448。

职员:李伟康。你的电话号是8250-2448。

康康:对的。谢谢。不客气。

(二)

6、2、B

达伦:嗨,康康。你能给我讲讲天安门广场吗?

康康:好的。它位于北京市的中心位置。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它有44万平方米大。南北880米长,东西500米宽。能容下100万人。

达伦:太棒了!哪里有什么伟大的建筑吗?

康康:当然。广场中心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的北部是天安门主席台。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那里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达伦:天安门广场对中国人民而言一定意义深刻。

康康:是的,有很多关于它的故事。我会们还可以在那里看到一些其他伟大的建筑。

达伦:哇哦,真的是迫不及待想去看看了。顺便问一下,从这里到天安门广场有多远?

康康:骑自行车大概要一个半小时。

(三)

6、3、B

康康:菜市口街上的自行车祸太恐怖了。

迈克尔:是的。骑自行车的小伙子太粗心了。

康康:你知道,我们一定不能骑得太快。骑自行车的时候应该戴自行车头盔。如果我们是晚上骑车,自行车上应该有车灯,或者穿浅色的衣服。

迈克尔:当然。我们也应该多学学交通规则。如果我们违反交通规则,我们可能会被罚款,甚至陷于危险中。

康康:我们去交通站学习更多交通规则怎么样?

文言文翻译详解 第8篇

做文言文题, 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字字落实,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直译, 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 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就必须字字落实, 对号入座。意译, 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 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 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 灵活处理原文的词语和句子结构。

直译的方法主要有扩充法、替换法、保留法、删略法、调整法、增补法等。翻译的步骤是:先解释词语, 再串联大意, 最后调整通畅。

一、领会文意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 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叙事类要弄清中心人物、相关人物、大致事件、作者态度;说理类要弄清观点、材料;说明类要弄清说明的对象、角度、顺序等。

一般来说, 读文言文要将原文读三遍:略读, 了解大意, 把文章中出现的重难点句子做出标记;细读, 审题确定中心, 着手翻译句子, 定出基本句式;回读, 根据原文表达的内容, 联系上下文意, 确定翻译句子的最后答案。

二、掌握方法

(一) 扩充法

扩充法, 针对词语, 是文言文翻译的主要方法。文言文词语以单音节词居多数,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数, 这就意味着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主要工作就是运用“扩充法”, 一变成二, 将单音节词译为同义的双音节词。

具体分为以下三类:

1.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 (也叫前缀、后缀) 。如:“可以为师矣” (师:老师, 加前缀) , “止有剩骨” (骨:骨头, 加后缀) 。

2.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 合成一个双音节词 (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 。如:“解衣欲睡” (解开衣裳想要睡觉) , “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 。

3.换为另外一个词。如:“夏水襄陵” (夏天大水漫上山陵) , “素湍绿潭” (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

有两种情况需要同学们注意:

1.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现代文的一个双音节词。如“其实味不同”中的“其实”是两个词, 如果误当现代文副词“其实” (实际上) 来理解, 就误读了。初中阶段常见的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大约几十个, 应该熟记, 如“妻子” (妻子和儿女) 、“地方” (土地方圆) 、“感激” (感动奋发) 、“交通” (交错相通) 、“可以” (可以凭借) 、“中间” (中间间杂) 、“作文” (写文章) 等。

2.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节词拆成单音节词来理解。文言文中也有小部分双音节词, 如联绵词、叠音词、音译词等。如《木兰诗》中“可汗大点兵”, “可汗”是个音译词, 指少数民族的首领, 解释为“可以流汗”, 那就贻笑大方了。

(二) 替换法

替换法, 也是针对词语, 是扩充法的补充办法。文言文的词语和现代汉语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有些词语, 文言文里常用, 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 还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需要用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词替换文言文里的原词。

以人称为例。古文中, 第一人称代词, 有“吾、余、予”, 第二人称有“女 (汝) 、尔、若”, 第三人称有“之、其、彼”, 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大都“退休”了, 翻译的时候就应该相应地替换为“我、你、他”。

再如“死”。古代是阶级社会, 人是分等级的, 不同等级的人“死法”也不同。《礼记》说:“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所以, 《出师表》里刘备的死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赵普》里赵普的死是“既薨”, 《人琴俱亡》里王子猷的死是“月余亦卒”, 《活板》里毕昇的死是“昇死”。我们今天不讲这些繁文缛节了, “崩、薨、卒、不禄”都不在日常语汇里出现了, 因此, 上面四个例句中的“死”都可以统一替换为“死”或者“去世”。

此外还有一些词, 如指百姓的“布衣”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 指景象的“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指眼睛的“目”, 指脚的“足”, 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都处于“半退休”状态, 只有在需要古雅表述的时候才用, 翻译的时候也应该作相应替换。

(三) 保留法

保留法, 针对词语, 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翻译方法。文言里有两类词语在翻译的时候要原封不动照搬过来, 若强译硬译, 非但不好译, 反而是画蛇添足。这两类词语是:1.古今通用的词语, 如“天、地、山、水、人、马、牛、羊、红、黄、绿、蓝、大、小、多、少”等;2.古代的专有名词, 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

前一种情况比较简单, 不再啰唆;后一种情况, 举两个例子简单说明一下。

《岳阳楼记》开头“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其中的“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滕子京”是人名, “巴陵郡”是地名, 这些都不必翻译, 照抄到译文中去就可以了。

再如《出师表》中“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一句, “侍中、侍郎”是官职名, “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 整句全盘不动, 直译即可。

此外, 还有两种特殊情况, 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

一是拟声词。拟声词重在模拟声音, 古今变化不大。如《木兰诗》中“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溅溅”“啾啾”这两个词语现在还在用, 翻译时原封保留即可。当然, 如果古文里的拟声词比较冷僻, 跟我们今天的表达有较大出入, 保留的话令人费解, 那最好还是改一下。如《口技》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力拉”是拟声词, 但又不是一般的双音节拟声词常见的“AA”结构, 而且“力”“拉”二字都有实在意思, 容易让人误解为“用力拉”, 那就调换为我们习惯的表达“噼里啪啦”。

二是引用。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常常引用诗句、民谣、格言、谚语。如《三峡》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此处引用的民谣就原样保留, 如果硬译出来“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 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泪满衣裳”, 反而失去了引诗所特有的韵味。

(四) 删略法

删略法, 针对词语, 主要是虚词。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有大量的虚词, 它们有时只起语法、语气作用, 没有实在意义。这些词语在原文中必不可少, 但现代文中已经不再使用, 也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对于这类现代文中已不存在的虚词, 翻译时可删去不译。

举一个例子。《曹刿论战》中有一句“夫战, 勇气也”, 这里的“夫”是发语词, 没有实际含义, “也”是句尾语气词, 也没有实际含义, 翻译时都可以删去不译。整句译为:“打仗, 靠的是勇气。”

再以虚词“之”为例。“之”作为结构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时候, 可删去不译, 《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之”作为结构助词, “促成”宾语前置的时候, 删去不译, 《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之”作为结构助词, 起补足音节作用的时候, 也删去不译, 《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

删去不译的虚词, 常见的还有“而”“哉”“焉”等。以“而”为例, 作为连词, 在具体的上下文中, 它可以分别表并列、承接、修饰、转折关系。除了作转折连词时, 需要明确地译为“却、但是”, 其余三种情况, 都可以略去不译。例句分别如“黑质而白章”“水落而石出者”“佣者笑而应曰”, 整句分别译为“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水位下落石头显露”“被雇佣的同伴笑着回答说”, 只要译文把原句的意思表达清楚、完整了, 这些“而”都可以略去不译。

要提醒同学们的是, 删略法适合于不表示实在意思的虚词, 如果把表示实在意思的词语也删略了, 那就是漏译了。比如《捕蛇者说》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这里的“夫”和“焉”可不是“空气泡”, 都有具体的意思, “夫”是代词, 译为“那些”, “焉”是代词, 译为“它, 指这篇文章”, 将这些不该删去的词语也忽略不译, 那就影响原文意思的表达了。

(五) 增补法

增补法, 针对句式, 主要是文言文里存在的大量省略句。文言文组词造句讲究凝练, 省略句子成分就成了家常便饭。从省略的方式说, 有承前省、蒙后省和对话省;从省略的内容说, 既可以省主语、谓语、宾语, 又可以省介词、中心词。从翻译的角度, 要让译句完整、通顺, 就应将文言文原句中没有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下面两种情形在初中课本里比较多见:

1.数词后面增加量词。古人不重视量词, 他们计数, 常常有数词无量词, 以至量词成为“弱势群体”, 很不发达, 而我们今天的现代文中, 量词成了“强势群体”, 特别丰富。因此, 我们翻译的时候, 要找出相应的量词补充进去。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应译为“一 (张) 桌子、一 (把) 椅子、一 (把) 扇子、一 (块) 醒木罢了”。

2.补充省略的成分。文言文中常有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 介词或介词宾语的省略等。翻译时, 只有把这些省略成分补充完整, 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如《黔之驴》开头:“黔无驴, 有好事者船载 () 以入。 () 至则无可用, () 放之 () 山下。”这个句子共有四处省略, 依次为宾语、主语、主语、介词, 翻译时都需要补充出来。译为:“黔地没有驴子, 有位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装着 (驴子) 运了进来。 (那驴子) 运到以后却没有用处, (那人) 就把它放 (在) 山下。”

再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可译成:“ (第) 一 (次) 击鼓, 能振作 (士兵们) 的勇气; (第) 二 (次) 击鼓, (士兵们的勇气) 就衰减了; (第) 三 (次) 击鼓, (士兵们的勇气) 就竭尽了。”括号里的词语, 都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增补的。

提醒同学们一个细节, 增补的成分或语句, 翻译时要加括号。

(六) 调整法

调整法, 针对句式, 主要是调整文言文里大量存在的倒装句。从现代文的语法角度看文言文, 它句子内部的顺序有一些“颠倒”, 如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谓语跑到主语前面。翻译这些“特殊”的句子, 如果仍按照原文的语序, 就容易使人费解, 读来别扭。所以, 我们就“自私”一点, “霸道”一下, 按照我们现代人表达的习惯, 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

这些“特殊”的句子, 包括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1.主谓倒装。文言文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文中一样, 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 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如《愚公移山》中“甚矣, 汝之不惠”, 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过来, 译为:“你的不聪明, 太厉害啦!” (考虑到表达的简明流畅, 一般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 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一般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 但在一定条件下, 宾语也会前置。如《曹刿论战》中“何以战”, 翻译的时候应该先调整为“以何战”, 再译为:“凭借什么作战?”

3.定语后置。现代文一般为定语在前, 中心词在后, 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中心词在前, 定语在后的情况。如《马说》中“马之千里者”, 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为“千里之马者”, 译为“日行千里的马”。

4.介宾短语后置。在现代文中, 在动词前边的介词短语作状语, 在动词后边的作补语;而文言文中, 介词短语明明在动词的后边, 翻译的时候却必须作状语。如《醉翁亭记》中“负者歌于途”, 这里的介宾短语“于途”后置, 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歌”之前。这句话可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着歌”。

5.使动用法。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句中用了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应调整为“使其心志苦, 使其筋骨劳, 使其体肤饿”。

6.意动用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 “美”是“以……为美”“认为……美”, 翻译的时候应调整为“吾妻以我为美”, 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七) 意译法

意译, 是一种变通的、灵活的翻译方法, 是直译的补充。文言文里有些词语不好直接翻译, 或者直接翻译了非常别扭。这时就应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 辅之以意译。意译属于“候补队员”, 在主力队员无法上阵的时候才能登场。具体而言, 下面两种情形意译才有用武之地。

1.直译不够准确。如《陈涉世家》中“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举大计”直译为“发动大事”, 结合上下文看, 这样无法准确地表达原意, 跟原文要表达的意思隔了一层, 那就稍微引申一点, 把意思挑明, 活译为“起义”。

2.直译令人费解。文言文常用一些修辞手段, 如比喻、借代、互文、并提等, 来表达更丰富、幽深、婉曲的内容和意蕴。如果直译, 不仅让人费解, 而且意蕴全失。比喻如《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 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借代如《曹刿论战》中“肉食者”, 直译为“吃肉的人”;互文如《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 直译为“在东西叫喊, 在南北骚扰”;并提如《三峡》中“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直译为“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回旋清波倒映影子”。分析一下, 就发现直译的句子不合事理不近人情:飞到天上的老鹰怎么会“望峰息心”?曹刿为什么偏偏对吃肉的人有成见, 指斥他们目光短浅?那些差役为什么只在南北骚扰, 而不去东西骚扰?急流奔腾汹涌, 可以“回旋清波”, 但怎么能“倒映影子”?

上一篇:环境信息系统论文下一篇:学校十佳教学服务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