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2024-06-24

论文:浅谈幼儿独立性的培养(精选6篇)

论文:浅谈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第1篇

幼儿论文:浅谈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摘 要:独立性对成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成功的人多是一些独立性较强的人。他们善于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不少家长包括幼儿园老师,总是喜欢听话的孩子,事事包办代替,不放手也不鼓励儿童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幼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常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往往经不住一点儿挫折和失败,意志薄弱,情感脆弱,创造力被无情地扼杀了。因此,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切忌什么事情都越俎代庖,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让他自己动手动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关键词:幼儿;独立性;幼儿园;家庭;教育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身上暴露出来的诸如自私霸道、胆小怯懦、娇气自负、懒惰浮躁、冷漠、缺乏爱心等问题,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幼儿教育问题上,要有忧患意识、开放意识、超前意识,明确社会转型时期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应开拓思路,努力探索幼儿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不容改变,同时,还应着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合作意识等等,促进幼儿及早成长。

所谓独立性,是指不依靠他人,自觉地、有目的地、独

自进行认知或行动的一种个性品质特征。它是个体应具备的良好素质之一。人的独立性应该从小培养,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儿童进入幼儿期后,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了萌芽,随着其身体的发育、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活动能力的增强,了解和探究客观世界的愿望也就越来越迫切,喜欢自己去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他们好说好动,喜欢新异刺激,认知活动日趋活跃。在这个必然的规律和必经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自身的发展。于是,我们就可以要求幼儿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让他们学着自己吃饭、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觉等等。虽然有时他们做的不是很好,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放手让幼儿自己做主,给他们一种小主人的感觉,让他们在活动过程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以此来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同时对他们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去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独立做事,为幼儿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

二、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

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能力的培养,如,在选择游戏区域进行游戏时,放手让幼儿自己去选择游戏角色、游戏环节、游戏方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在孩子间发生矛盾时,不是作为权威者的来评判谁对谁错,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幼儿,给予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

还有,注意鼓励和指导幼儿进行探索学习。探索学习就是教育者不急于将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运用适当的手段,教给幼儿认知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幼儿动手操作,通过手脑协调的心智活动获得知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对探索学习重视不够,成人往往习惯于将答案直接提供给幼儿,如幼儿问:“7+2等于几?”多数父母会不加思索地告诉他:“9”。在这里,成人忽略了让幼儿通过亲手操作经过思维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而是让幼儿直接记住答案。这种状况影响幼儿的认知效果。对幼儿独立性的形成十分不利。

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他们对看到的事情有时都会问上一个为什么,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应注意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进行探索来得到问题的答案。

对知识被动地等待和消极地接受最易形成幼儿的惰性及厌学心理,探索学习恰能弥补这一缺陷。探索学习对激发

幼儿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幼儿的学习动机属于直接动机,学习兴趣在绝大程度上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学习活动的特点及效果直接影响着幼儿对进一步学习活动的态度。由于幼儿在探索学习中,亲身经历了寻找答案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他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清楚答案的由来,所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处于一种主动清醒的认知状态中。同时由于在操作学习中,由质疑到发现,由迷惑到顿悟,由改正到成功的一系列环节中趣味横生,引起幼儿阵阵兴奋,引起他的愉快的情绪体验:体验到成功感、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不断地燃起求知欲望,对学习活动形成心理上的期盼和向往效应,不必依赖成人的督促和压力,逐渐培养起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这种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会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幼儿在探索学习的活动中,教育者的指导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幼儿的探索是否成功,认知是否准确和快捷,取决于教育者的指导。教育者的指导是自始至终的,教育者要向幼儿指明探索方向,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教给幼儿操作和思考的方法,启发思路,如在“7+2”的运算中,指导幼儿从表示“2”的实物堆中依次取出实物,添加在表示“7”的实物堆上,向幼儿展示此运算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使幼儿明白“7+2=7+1+1=9”的道理。也可以反过来训练。并在探索过程中及时纠正偏差,对最后的答案及时给予认定,这样才能

确保幼儿探索学习活动的准确性和效率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幼儿,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的倾听孩子,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以商量的语气对孩子发出做事的要求,而不是以命令的口气来要求,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这并非是娇惯孩子。

尊重幼儿的情感,意味着成人要尊重幼儿谋取快乐的权利,不能剥夺幼儿创造快乐享受快乐的机会。与同伴玩耍游戏是占据幼儿生活中很大部分时间的活动,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友爱互助等社会性情感得到发展,幼儿以帮助小伙伴做事、为小朋友服务为乐事,常常在为小朋友提供玩具赠送礼物等活动中感到莫大的快乐,这是他们的权利和心理需求,成人不能剥夺他们的这种权利,不能阻止他们的这种愿望,要努力为孩子们提供和创造体验快乐的机会,要理解孩子们对游戏活动的迷恋,体谅、同情孩子离开玩伴时的孤独和苦闷,努力为孩子们共同游戏创造条件。

这种尊重、理解并爱护幼儿情感,给予幼儿情感活动以一定的“自由度”的做法,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有助于独立个性的形成。事实证明,受到尊重的孩子,大多是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三、重视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塑造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独立性,作为一种个性品质特征,它体现于人的性格上和能力中。同时,它又是通过塑造性格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形成的,两者互相依赖、互为促进,所以,要形成幼儿的独立性,要重视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

要加强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现在的幼儿(尤其在城市),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由于家长的过分呵护宠爱,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很差,几乎成为“抱大的一代”,这一点必须引起足够的警觉。必须加强对幼儿进行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从饮食起居各个方面着手,培养幼儿自我料理、自我服务以及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习惯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有些家长对孩子自己料理日常琐事不以为然,热衷于包揽代办,其实日常琐事对形成幼儿独立意识、独立生活能力十分重要,成人坚决不可代办。

积极鼓励孩子与外界交往,让其在交往中获得知识、行为规范、处世方式和应变能力。与同伴玩耍游戏是幼儿最经常性的一项交往活动,幼儿的许多意识和能力都是在与同伴交往中形成的,在活动中,幼儿学会了忍耐、等待、分担互助、合作共享。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惹是生非,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同伴群中打架受委屈,总是把孩子圈在家里,孩

子成了闭目塞听的孤家寡人。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架未必是坏事,虽然孩子可能因此要受一点委屈,但是他至少可以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分歧(打架多是因意见不一致引起),知道了意见受阻,体验到受挫的感觉,这对他形成坚韧的性格,形成耐磨难的心理素质,对他应付日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不无益处。

与成人的交往,对幼儿的影响也很大。鼓励幼儿与成人交往,鼓励幼儿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地与成人对话。成人要善于倾听幼儿的意见,不要过早评议其想法,让他畅所欲言,鼓励幼儿与自己辩论,不要对幼儿的“犟嘴”一概否定。成人不要代办与幼儿相关的事情,鼓励幼儿自己处理与他自己相关的事情:独立接收别人赠物、排解同伴间的纠份、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知识和处世方法,又能运用知识和方法,而能力正是在知识、方法的获得和运用中形成和增长的,同时,幼儿的自信心也会在交往活动中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 烨子.《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天津教育出版社.

论文:浅谈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第2篇

张晓丽

【摘要】:独立性对成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成功的人多是一些独立性较强的人,他们善于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不少家长,包括我们的老师,都喜欢那些听话的孩子,事事包办,不放手也不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长此以往,使得这些孩子的依耐性强,独立性差,且经不住挫折和打击,意志力也相对薄弱,情感脆弱,创造力也被无情的扼杀了。因此,家长和幼儿老师不要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立、自理的尝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在活动中自由飞翔。

【关键词】:幼儿 独立性 幼儿园 家庭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生活必备的心理品质。又称不依赖性,通常是指善于自我决策,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实施解决问题的行为所反映的个性品质,人的独立性应该从小培养。但是在我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每次进行手工活动、数学操作活动的时,我总会发现有几个小朋友会说“老师我不会”、“老师你帮我做”,“老师帮帮忙”,其实要做的都是很容易就能完成的,可是那些幼儿却只是站在边上,脸上带着悲伤、惶恐的神情看着其他在做的小朋友,不知所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往往是两代人服侍小孩子一个人,父母祖辈对待他们那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抱在怀里怕碰了”,把孩子当宝贝一样的珍藏着,为孩子包办着一切。他们觉得这样是爱孩子的表现,却不知适得其反,这样的爱,让孩子不但丧失了独立性,而且变成了一个没有责任感,不用头脑且怯懦的人。而在幼儿园,老师有时为了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很多事情也尽量替孩子代劳。我们须知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基础阶段,而这一时期,幼儿生活时间不是在家就是在幼儿园中度过。这就对我们家长和幼

儿园提出了要求,既要在家里为孩子的独立性提供环境,更要在幼儿园为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创造空间。那具体该如何做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家、园两方面着手:

一、幼儿园方面

(一)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2-3岁的幼儿,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了萌芽阶段,言语和动作都有了迅速发展,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他们的独立意识也在点滴间逐步培养起来,喜欢自己去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开始了尝试,于是从不会做到学着做到学会做,从做的不象样到做的井井有条。在这个必然的规律和必经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自身的发展。于是我们就可以要求幼儿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让他们学着自己吃饭、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觉等等。虽然有时他们吃饭的速度很慢、他们的衣服穿的并不是很整齐,玩具收拾的不是很干净,但是我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放手让幼儿自己做主,给他们一种小主人的感觉,让他们在活动过程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以此来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同时对他们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去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独立做事,为幼儿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

(二)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教育家蒙特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能力的培养,如:在选择游戏区域进行游戏时我们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去选择游戏角色、游戏环节、游戏方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在孩子间发生矛盾时,不是作为权威者来评判谁对谁错,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幼儿,给予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他们对看到的事情有时都会问上一个为什么?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应注意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进行探索,来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不必担心失败和批评,可以大胆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而不是教师把答案直接告诉给幼儿。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幼儿,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的倾听孩子,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

他。以商量的语气对孩子发出做事的要求,而不是以命令的口气来要求,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这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尊重的孩子,大多是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三)在因材施教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幼儿之间是存在能力差异的,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幼儿,我们应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周围世界,并在主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独立意识较弱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记得我们在进行折纸活动《小钢琴》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就把双三角形翻压出来了,而那些能力差的孩子却在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时我们就要求能力强的孩子对着示范自己作探索,完成最后两个步骤;而对能力差的孩子就让他们先学会翻压双三角形,等到孩子都学会翻压双三角形了,我们再把最后两步骤教给孩子。能力强的孩子尤思芸就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折钢琴的本领,做起了小老师帮助其他幼儿完成折纸活动。所以说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切不可急于求成。就如画画来说,刚开始,我们的孩子对涂色练习,能力不是很强,经常涂的到处都是,后来经过反复的练习,不断的提升要求,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均匀的进行涂色练习了。如果我们对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做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或是因为孩子一时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就横加斥责,孩子就会产生恐惧心理,然后产生依赖心理,寻求教师的帮助,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依赖性,而失去了主见性。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差异及时的调整教学过程中的环节,让每个孩子都在学习中进行独立性的培养。

二、家庭方面

我们知道,幼儿的独立能力并不是只在幼儿园中经过教师教育锻炼就行的,他们生活中更多的时间是呆在家里的,如果家长总是帮着孩子把一切都做好,幼儿的自理能力就会很差,这也会给老师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我们需要让家长了解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和配合,和家长统一思想,以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孩子独立性的培养需要家园合作,齐心协力。这样,孩子的自理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其它能力也会相应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孩子要放手

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把幼儿的独立能力从一件件小事中培养起来。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真正让幼儿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当孩子在早晨起床时,可以教孩子自已洗脸。小班幼儿喜欢游戏,我们可采用游戏的口吻说:“今天妈妈要和宝宝比赛,看看谁把脸洗得又快又干净。”然后,给孩子一块毛巾,边示范边讲解洗脸、洗手的顺序。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失误。只有经历过失败的洗礼才会看见成功的彩虹。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放手让孩子在他生活的小范围内自理,让他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成长起来。有些家长认为幼儿生活中的小事如自己学会穿脱衣服、自己叠被子等等都是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大人随手帮助就可以,不必让孩子自己去做,就是让孩子去做也做不好,或者认为让孩子做太费神,还不如自己做省力。这些看法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幼儿独立生活能力主要是通过逐渐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而发展起来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必然妨碍孩子未来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从小,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孩子感到一切都可以依赖父母,形成一种“安全感”,那样反而容易出大事。

(二)让孩子学会劳动

有些大人认为那么小的孩子怎会劳动呢?还是我自己来做吧!其实从小让孩子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教育,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的勤劳习惯,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了基础。如当父母回家了,为他们拿拿拖鞋;吃饭时,发发碗筷;父母在扫地、洗衣时,可以帮忙拿拿簸箕、肥皂之类的东西。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我们父母可以及时的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赏:“谢谢”,“你真棒!”,“孩子,你做的真好!”孩子听到赞扬的话语后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三)模仿效应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我们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行为楷模,作为父母不能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拒绝和孩子进行亲子间的游戏,我们应多抽一些时

间陪孩子玩,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接触模仿机会,这样对幼儿独立品质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总之,未来是孩子的世界,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家园要想共同、全面的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幼儿,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体验、去克服、去思考,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在培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我想,只要减少或杜绝家长和老师的包办代替,才能锻炼和培养幼儿的真正独立能力,让幼儿慢慢摆脱依赖,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第3篇

一、允许幼儿有自己的情感世界

尊重幼儿情感, 首先意味着要了解幼儿的情感发生特点。幼儿的情感发生很特别, 有时在大人看来很平常的事情, 在他们眼里可能就是很好笑的、很有意思的, 他们可能就要为此大笑不止;而有时他们会为小伙伴、小动物等受到的一点点伤害难过上好半天, 在大人看来, 似乎不值得、不必要。对此, 成人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不能嘲笑、呵斥孩子, 不能对孩子的感情不屑一顾, 要给予真诚的关注, 与孩子间要经常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和宽松的氛围, 不能把成人的意见和情绪强加给孩子, 更不能对幼儿进行“情绪污染”, 用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压抑幼儿, 让其情感围着成人变化, 而无法拥有自己独立的情感世界。首先, 珍惜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当孩子二三岁的时候, 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 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 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的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 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 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 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 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 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 使独立性不断发展。幼师要根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 抓住这个关键时期, 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 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若错过时机, 形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 改正就难了。

二、游戏中培养孩子独立性

游戏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儿童特别喜爱的活动方式。因此, 教师应该允许并鼓励幼儿自己选择游戏方式和项目, 自己选择游戏伙伴, 自己提出游戏目标, 自己选择材料, 独立构思, 扮演自己乐意扮演的角色, 教师在其中只要稍微加以指导即可。如当孩子从玩具盒里取出积木, 脑子里还没有想好搭什么时, 不要管他。等到孩子的构思初步形成时, 再给予适当的鼓励, 如“你在建楼房吧”“楼房没有阳台吗”“楼房外面要是有个院子就更好了”……当孩子的楼房建成后, 兴趣可能转移, 可以让他们自由地另选其他游戏项目。但如孩子半途中就转移了兴趣, 老师则要鼓励孩子继续进行, 或者和孩子在一起努力将游戏进行下去, 直到完成为止。

三、提出任务, 让幼儿独立去完成

为了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人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交给幼儿一些任务, 让他们独自去完成。例如, 让幼儿独自做一个小实验、粘贴一幅画、修补自己的书、制作小玩具、照顾小金鱼等。在安全的环境下, 让幼儿独自去购买小商品、取报纸等。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困难时, 要鼓励他自己去克服, 让他感到“我能行”。当幼儿完成任务时, 成人要欣赏并赞许他的成果, 使他得到成功的感受。当然要注意, 交给幼儿的任务一定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既不要过难, 也不要过易, 要让幼儿经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

四、培养幼儿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经验证明:缺乏独立性能力的幼儿当遇到问题或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时就会不知所措, 如许多幼儿刚入园时都爱哭闹, 表现出极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家长也很揪心。相反,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让孩子接触外人, 多接触各种形形色色的事物, 多让孩子接触外界的环境, 也许孩子会适应或更快地适应各种环境。当孩子在这些适应过程中出现各种情况、各种矛盾, 甚至各种冲突时, 他们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做出不同的判断, 采用不同的行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遇到问题或困难时, 成人一定不要立即去帮他们解决, 而要鼓励、支持和引导孩子, 更不能急功近利、打击孩子的独立愿望或者包办代替, 这样会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孩子在开始时所体验到的成功和快乐会转化为内在的信心和动力, 从而促进他进一步作出努力, 进而增强独立意识, 提高独立能力。所以在工作中, 我会多带幼儿去户外进行一些游戏活动, 有时还会带幼儿去起其他班参观或组织一些“以大带小”等活动, 让孩子之间真正产生互动, 增强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五、创造机会, 感受挫折, 培养幼儿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主意不好, 应该听大人的, 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 他有自己的看法, 自己的认识, 我们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 培养他自己拿主意。我们的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 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 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的能力, 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 也就很难培养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赖性强, 缺乏进取心和毅力, 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成人。这大多是成人娇惯、包办代替的结果。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 大人应给孩子创造机会, 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 碰钉子, 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失败和失误, 而且通常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 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在生活中,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自我完善能力, 要让幼儿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 培养孩子的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幼儿的独立性培养 第4篇

关键词:幼儿;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35-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教事业在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支持下迅速发展,无论是教育宣传、教育环境、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方法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幼儿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对他们的一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幼教事业迅速发展、幼教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对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不少教师和家长受传统教育影响,对孩子的独立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往往把孩子看成是大人的附属品,其结果助长了幼儿的依赖性、束缚了幼儿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幼儿独立性培养的实际情况,作出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一、幼儿独立性培养的现状分析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推崇“个人奋斗”、而不是依赖父母和其他人,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孩子刚学走路时,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而在我国,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往往导致父母对孩子过度珍爱,这就产生了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的问题。为了安全和其他原故,很少给1岁内的孩子提供练习坐、爬、站立、行走的机会。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醒着时经常抱在怀里,或经常让他们躺在床上,或坐、站在带围栏的小床里。这种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实际上剥夺了孩子主动探索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机会,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发展。父母应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不要压抑幼儿独立性活动意向,解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为形成良好个性打好基础。

二、幼儿独立性培养努力方向

1、从兴趣出发,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幼儿的的兴趣出发。平时我们经常发现小朋友的书包都是大人帮忙拎进教室的,有的小朋友忘带书包,说是爸爸妈妈忘带了,看着大人们一手拎书包,一手牵着孩子的手的场景,想着小朋友总喜欢推卸责任,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殊不知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因此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方面也是一样,应想方设法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让幼儿自己每天带书包来园上学,从保管一本书开始,慢慢地增加书本和纸笔,旨在培养幼儿能够保管自己的物品的能力。例如为了鼓励并指导幼儿自己的书包自己背,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游戏,通过各种背书包的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接着乘机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小朋友为什么忘带书包?从而让孩子明白书包是自己的,要自己背才不容易忘记,书本只有自己保管才能管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会的事情也要慢慢学着做。于是孩子们就会学着各种方式背包了,此时作为大人的我们应该及时给予孩子赞美,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

2、从幼儿的日常生活抓起,锻炼幼儿的独立性。幼儿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的不象样到做的井井有条,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也获得自身的发展。记得一个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对幼儿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幼儿独立性中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让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脱衣睡觉,自己整理床铺等等。但是很多幼儿在家好多事情都是大人代替包办的,从而导致幼儿懒于动手动脑,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因此,我们在幼教过程中应该遵循孩子能做的决不帮着做,孩子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在教给孩子简单的技能的同时,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孩子毕竟还小,让孩子每天坚持做好日常事物并非易事,需要老师不断地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冬天天气冷,幼儿裤子穿得较多,裤子塞不好,常露肚脐眼容易着凉感冒,此时我们应该耐心地边帮幼儿塞裤子边教幼儿学习正确的塞裤方法,而不是习惯性地帮他们穿上裤子就完事了。通过边教边帮得方式来引导幼儿自己穿脱衣裤,起床后自觉叠好被子,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积极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轮流当值日生,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如分筷子,放茶杯,摆椅子,给植物角浇水。带领幼儿帮助厨房人员剥豆子,摘芹菜叶,分年糕丝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教育,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勤劳习惯,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了基础。

3、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鼓励幼儿独立做事。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培养,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能力的培养,如听故事,学儿歌等。

4、与家长形成互动,共同培养幼儿独立性。幼儿的独立能力并不是只在幼儿园中靠教师教育锻炼就行的,他们生活中更多的时间呆在家里,家庭教育对幼儿影响极大,必须家园一致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会形成在园里自己做在家就不做的两面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与家长的协作,多给家长看一些包办代替对孩子危害的文章,让家长了解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性,平时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幼儿在家情况,也把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反馈给家长,引导家长放手让孩子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孩子独立做事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循序渐进耐心引导幼儿,多给幼儿自己尝试体验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在培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地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论文:浅谈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第5篇

参考文献:

吴英。高中物理能力培养教学.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09)。

浅谈小班幼儿习惯的培养论文 第6篇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三至六岁是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习惯一旦养成,要再改就会比较困难,花费的精力也就更多,而且,还会养成今后粗心大意,毛毛糙糙的毛病。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小班幼儿习惯的培养也就成了关键和基础。现在我就我在小班进行的习惯的培养的一些做法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和分享。

一、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

作为小班教师,首先就要学会善于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采取有趣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做到因人而异,从而来纠正幼儿的偏食、挑食及不良的进餐习惯,从小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平时有好多家长问”我的孩子吃饭怎么样?今天吃什么?孩子把今天的饭菜全吃完了没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但目前有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吃得“好”,却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许多幼儿形成吃饭挑剔、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班55名幼儿,听家长介绍大部分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多数幼儿在家是成人喂食的,更由甚者是追着喂,哄着吃,甚至打骂等,更别提良好习惯的培养了。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由在家的几个大人围着转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在开学时的调查观察中,多数幼儿根本不知道一口饭一口菜和餐时保持“四净”且餐后整理的常规。还有偏食、挑食的`现象较严重。但幼儿饮食习惯的可塑性较强,我们就有意识地进行了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及时地纠正他们的不良饮食习惯,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

二、纠正幼儿的偏食、剩饭情况现在生活条件一般都比较好,家长们对孩子吃的方面更是毫不吝啬,但幼儿的偏食现象却是非常普遍的,有的家长更是束手无策,拿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如何纠正幼儿偏食的不良习惯呢?我是这样做的:

1、及时调查、了解幼儿的偏食情况我发现幼儿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自己不喜欢某种食物;身体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

2、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样的幼儿,在饭前,先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对偏食、剩饭的幼儿那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

三、让幼儿习惯餐前洗手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孩子,由于好动更易将不洁东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我按照生活卫生习惯领域目标中的洗手方法进行组织,让幼儿知道洗手的顺序(挽袖、打湿、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净,甩手上的水),刚开始学时,一不注意,孩子们的袖子就弄湿了,借此机会,我就给孩子们做示范——挽袖,并一边洗手一边教幼儿说:“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搓,一-二-三,小手甩甩干。”这样,使幼儿养成食前洗手的好习惯。

四、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在幼儿园里,经常会看到孩子把脱掉的衣服随手一放,把玩具随手一丢。为了让孩子有初步的责任感,也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我们首先从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入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我们将整理习惯的培养融入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1、让幼儿感受环境整洁带给人的愉悦情绪,让孩子自己动手塑造的清爽整洁的活动室。

2、建立规则,养成好习惯。有了整洁有序的环境,就需要保持,而这是最困难的。教师如果经常说教,就会导致孩子反感或者盲从。我提倡让幼儿自己建立规则,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如吃完饭,引导孩子讨论怎样保持整洁,孩子们讨论出吃完要把桌子扫干净,把碗摆放整齐。

3、信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会做许多事情,但许多大人对的孩子总是不放心,事事亲为,处处小心谨慎,把孩子庇护在自己的翅膀下。其实,只要相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干。如每天入园时,让孩子帮忙搬桌椅,放学时,鼓励孩子帮忙整理活动室。信任,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创造一切条件,只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相信他们都能做好。信任孩子,让孩子自己整理,不仅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更能促进孩子能力的发展,而且保持了良好的师幼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

五、培养幼儿课堂上的良好习惯。

幼儿的天性好动,常常是上课不到几分钟,他们就坐不住了:有的把腿放在小椅子上垫着坐;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低下头玩自己身上的东西;有的去弄别人;反正刚刚入园的孩子总是有许多不同的花样。虽然教师怎样设计有吸引力的活动是关键,但是培养幼儿课堂上的良好习惯也很重要。我们知道孩子会盲目的模仿别人,不管对错,因此,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是不错的选择。

在孩子的心中,教师的地位是最高的,经常会听到家长说孩子说:“这是老师说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可见,幼儿把教师当作自己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坐姿,我教孩子玩关门的游戏(就是坐在小椅子上两脚并拢)并且说谁的门没有关好,大灰狼就会来偷东西,我们还要把小锁锁上(就是把小手放在小腿上),因为不想要大灰狼来,孩子们都很认真地关门上锁。同时,我也以身示范,紧紧地把门关紧、把锁锁上。就这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在积极的师

幼互动中促进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

六、强化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实践和强有力的措施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幼儿的习惯形成。我常常用的是:

1、表扬与激励

表扬是对幼儿正确行为的肯定,能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巩固好习惯的形成。一个微笑,一句赞扬的话,一个肯定的动作,就能让孩子们不断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如:“你小手洗得真干净”,“你能将纸屑扔进垃圾箱,大家都喜欢你呢!”;“你主动把玩具让给小朋友玩,小朋友很乐意和你玩,真好”。教师给予认同、赞赏的积极评价,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会强烈地增强幼儿的自尊与自信。幼儿在肯定、赞许、鼓励和期望中,能极大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积极性,强化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2,督促与检查

督促、检查是强化幼儿良好的生理卫生习惯形成的有效手段。由于幼儿自制力较差,良好习惯的形成就必须紧紧依靠督促、检查,教师在组织一日生活时,活动前要提醒,活动中要检查,做生活的有心人。还要为幼儿寻找机会,创造条件,有意识的督促幼儿正确行为的反复练习,摒弃不良行为。

2、家园合作,家园共管。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仅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在很大的程度上也限制并影响幼儿的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让家长信任我们,尊敬并听取我们的看法,让家长感到教师在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和提高,感到老师比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孩子,这样争取到家长的理解,并积极支持,对帮助幼儿养成好习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村委会文明村典型材料下一篇:在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