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名师成长历程的个案分析

2024-06-05

教学名师成长历程的个案分析(精选6篇)

教学名师成长历程的个案分析 第1篇

积 累、改 革、实 践

——— 教学名师成长历程的个案分析

张妍 孔繁昌 吴建芳 王洲 林陈寒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07): 93-96.[ 摘要 ] 积累、改革、实践,可以说是大多数教育家的成长轨迹。本文以四川省教学名师、著名社区心理学专家吕建国教授为个案,从教学名师知识积累、教育改革、课堂教学实践、社会反响几个方面,具体而细微地剖析教学名师教育智慧萌芽、生成的全过程。希望通过对教学名师成长的个案进行解读,来促进更多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 关键词 ] 教学名师 成长 个案分析

[ 中图分类号 ] G45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5 5843(2010)04-0093-04

[ 第一作者简介 ] 张妍,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四川绵阳 621000)近几年,教师成长及其发展的研究日益受到教育学和心理学家们的关注。教师发展的目标是专家型教师,为了促使广大教师尽快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国内外学者对教师成长及其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对新手和专家型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解决、教学行为、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等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1] [2]。本文以四川省教学名师、著名社区心理学专家 吕建国 教授为个案,从积累、改革、实践的成长历程对教学名师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教学名师的概念及教师的发展阶段理论

(一)教学名师的界定

关于名师的概念界定,近几年见诸文献的有几十种,可以说莫衷一是。有的研究采用渐近法对名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即: 其一,首先是教师; 其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其三,具有一定的美誉度; 其四,具有一定的认可度; 其五,具有一定的影响度; 其六,具有较高的教师专业素养; 其七,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其八,具有突出的成就; 其九,名师是在教育领域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3]。我们认为,教学名师应该是能够在教育岗位上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的教师。

(二)教师的发展阶段理论

从国内外看,教师成长的研究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主要是运用专家——新手这一研究范式对教学专长加以研究 [4]。这些理论可以归结为两类: 一类是关于教学专长构成的理论,代表性理论是 Sternberg(1997)提出的专家型教师教学专长的原型观 [5] ;另一类是从教学专长发展的角度,对教学专长发展的阶段进行研究和划分 [6]。

有关教师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大都根植于美国学者 Fuller(1969)的研究,即“关注 ” 阶段论,继而又发展出 “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心理发展阶段论、教师社会化发展阶段论和综合阶段论 ” [7]。Fuller 和 Brown 提出了教师教学专长发展三阶段理论 [8],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 Berliner(1988)提出了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五阶段理论,认为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可划分为新手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 [9]。

教学名师的成长是长期的过程,要经历成长—— 成才——成功——成名的发展阶段。专家型教师成长阶段应该以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为基础划分,其核心内容就是教师专业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法 [10 [11]。有学者将教师的成长阶段大致分为: 学徒期(1-3 年)、成长期(4-10 年)、成熟期(11-15 年)、成名期(16 年以上)。

二、积累——教学名师成长的坚实基础

成功重在积累,也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能在教育舞台上有精湛的表演,才会有一次次革命性的创举。可以说每一次载入绵阳师院校史的贡献无不源 于吕 教授长期的积累。曾经参加过上山下乡的 吕 教授,没有听从命运安排,曾两度考赴中华名校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习,通过攻读教育社会心理学硕士、基础心理学博士,获得了全面的心理学专业训练。带着一腔对教育的热情回到母校后,始终战斗在第一线。1993 年,创办了绵阳师专美术专业(美术系前身); 1995 年创办绵阳师专学前教育专业; 2003 年成功申办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为四川及西部心理学应用学科的发展搭建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平台。在担任绵阳师专高教研究室主任、基础部主任、书记、科研处长、教务处处长、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过程中高屋建瓴,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运用到教学、教育管理中去。

虽然到中年已名声斐然,在学术、科研和教学上颇有造诣,吕 教授仍然奋发图强,精益求精,孜孜以求进取,从没有放松过对知识的学习,利用西部学者赴国外特别进修计划的机会,前往英国剑桥访问学习。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对促进专业发展的梦想和开拓国内应用心理学前沿的目标,经过半年的学习与交流,吕 教授带回了社区心理学、艺术治疗的最新研究。回国后,在各地开展心理学讲座,及时将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大家,推广社区心理学、艺术治疗的新理念、新方法;并在绵阳师范学院成立了音乐治疗实验室,从国外购置了音乐治疗的器材和设备,多次组织师生的培训与辅导; 还在省内高校开展学术讲座,不仅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也推动了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一个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素养从学习中来,具备了学习的本领,就意味着掌握了自我发展的诀窍,把握住了成长的主脉。和许许多多教育家成长的经历一样,吕 教授成功的捷径是勤奋好学,他也是博览群书的典范,在广泛吸收前人教育教学宝贵经验的同时,又将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吕 教授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时常从办公室里传出朗朗的书声。所以,当他给学生讲课时,学生没感到是在“讲 ” 课,而是“将专业知识通过生动鲜活的语言娓娓道来 ”,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很远的地方,让大家感到思路顿时开阔了,学生还说,“能够在他的博大精深、博学多才中感悟到一个教学名师知识上的无限魅力 ”。

三、改革——教学名师成长的内部动因

苏霍姆林斯基说: “ 我熟悉几十种专业的工作人员,但是没有——我对此深信不疑——比教师更富有求知精神,不满足于现状,更具有创造思想的人。” 只有具备这种心理品质的教师才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才能在教育工作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做出新贡献。从以下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改革与创新是教学名师成长的内部动因。

(一)课程改革

1989 年秋,吕教授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教育社会心理学硕士学位回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后,就立即提出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1994 年,根据国家教委关于高等专科课程设置“理论够用,突出实践运用 ” 的要求,吕教授确立了以生态观、活动内化理论、情景理论为思考框架的课程改革构想,在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 ” “在师专心理学内容中加强心理卫生理论与技术培训 ” 中得以实施。其间吕教授新编了教材,《心理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的框架结构进行了改造:放弃了普通心理学内容构架,将教学内容组织在以教育心理、社会心理、认知心理、发展心理、心理卫生等分支学科为理论背景的、反映国内外学校心理学成果、以实践问题分类的“学习与教学 ”、“教师与班级群体 ” 和 “ 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卫生 ” 三大板块中。教材被省内多校采用,1999 年获中国心理学会教学专委会二等奖(当年二等奖以上只有两项)。

(二)学科发展模式改革

1998 年后,吕教授带领一帮青年教师构建了一个心理学学科综合发展模式,其主旨是“一体两翼、统整资源、突出能力、综合发展 ”。以 “ 学生能力发展 ” 为主体,以“教师发展和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 ” 以及 “社区服务 ” 为两翼,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共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同时,有机整合和利用 “ 心理学国际资源 ”、“ 心理学国内高校资源 ” 和“ 心理学社会潜在资源 ”,形成良好的发展空间,共同促进心理学课程的综合发展,创造条件举办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教材《大学心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被省内外包括综合性大学的许多学校采用,反映良好。其中形成的成果获 2004 年四川省政府颁发的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3 年,吕教授主持申办绵阳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成功后,制定了 “ 高起点、近前沿、重能力、促会学 ” 的培养方案。自 2004 年应用心理学第一个年级的本科生进校以来,吕教授就开始了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中的七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吕教授身体力行,担任多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四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实施了双语教学后,学生的自主学习风气浓厚,自主学习能力、方法意识、研究意识、实践动手意识和能力正在不断提高,整体学习风气积极向上。一些二年级学生已经开始作出一些研究成果,并向专业刊物投稿。

送走了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后,吕 教授认真总结四年多来创办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经验,提炼出体现时代精神、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具备开拓性、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心理学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学习团队建设和高年级担任助教制;积极整合国内外应用心理学资源,争取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合作办学与合作科研等方面的全面国内、国际合作。

(三)教务管理体制改革

2003 年 5 月至 2006 年 4 月,吕教授担任绵阳师范学院第一任教务处长期间,在任期短短三年内,使学院的教学管理实现了专科模式到本科模式的转变,成功实施了学分制,初步实现了本科教学教务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和高效化。在教育部三大质量工程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四、实践——教学名师教育智慧生成的过程

许多学者指出,教学实践是实践知识和教育智慧的源泉,而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 ” [13],“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 [14]。近年来各国在实施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教师职前培养的功效有限,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更多的是在职阶段获得的,而在职阶段的专业成长,其核心就是产生于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情境过程的实践性知识,尤其是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正如美国学者特拉弗斯所说:“ 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一)双语教学中课程理念的形成

吕 教授认为,双语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浅层次目标上,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论的思想和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通往培养学生“观念技能 ”,即思维操作能力,将思维用于实践的能力的最佳途径。因为英文教材有诸多资源可以利用,英文原版教材的内容相对中文教材更为丰富,其配套的网络“课程学习中心 ” 中有大量可利用的学习资料,所以 吕 教授要求学生多进实验室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积累,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来,课后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课题设计。与工科的动手操作不同,学生是将理论知识进行思维操作,实现学生 “ 观念技能 ” 的训练。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学习,还学会了怎样从事科学研究。这充分体现了 吕 教授所倡导的“ 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 的课程理念。

(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只能亲临教学实践,在自我实践过程中进行研究才能得以实现。美国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认为: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实践能丰富并深化他们的教学经验、检查他们的教学进程、展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及所做之事情。” [15]

吕 教授主张教学组织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如班级讲授或演讲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讲与评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多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吕 教授总结出了“ 三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 : 教师讲授与各种形式演讲、讨论相结合; 课内教学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通过“ 心理咨询培训班 ” 和“ 学生心理辅导辅修班 ” 实施提高。

课堂教学中,吕 教授采取注意启发、注重实效、注重兴趣激发、注意安排学生心理自测演示、分析等原则,强调“ 启发式 ” 和“针对性 ”。多年来形成了“三联两法 ” 的教学风格。所谓“三联 ”,即“ 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未来教师职业实际、当前学习和生活实际 ” ;“两法 ” 即“头脑风暴法 ” 和“经验发掘法 ”,形成了高师心理学课程教学向基础教育中心理辅导辐射的大教学模式,获得了 1998 年四川省政府颁发的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当与学生 谈起吕 教授的教学时,学生一致认为 吕 教授的教学风格与其他教师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没感到是在“讲 ” 课,而是“将专业知识通过生动鲜活的语言娓娓道来 ”。吕 教授非常重视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他认为只有在互动和分享中、在思维的碰撞中,才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激发学生的灵感,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 一线三点 ” 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形成

对历届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性、抽象性太强而实践性、应用性不足。因此,在完成“理论够用,突出实践运用 ” 的课程改革基础上,吕 教授还强调应用与实践,在教学大纲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断进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的教学体系的探索。

经过 10 年来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一个以 “一线(贯穿唯物主义红线)三点(三个结合点——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学习工作实际、生活实际)” 为出发点的,从心理学课堂教学逐步扩展到心理学课外活动指导、社区心理学调查与服务的大学心理学开放式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课堂教学是主导环节,课外活动是主体环节,社区服务是主流环节,三个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存在着全方位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学生的视野从书本移向自己的成长,再移向校外广阔的社会。

有学者提出了专家型教师成长的亚阶段论——从“创新 ”(从教 10 ~ 15 年后)阶段到“领军 ” 阶段(从教 15 ~ 20 年后)[16],这与本研究一致。从“创新 ” 到“领军 ”,吕 教授以其丰富的和组织化的专门知识、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效率、教育组织管理的洞察力,已经对所在学校、所在地区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力,成为心理学学科教学的领军人物。

正是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在教学中努力实践,在改革中不断创新——沿着这个成长的轨迹,吕 教授才会有今天的成就,才会享有四川省教学名师的美誉。

注释:

[1] 连榕.新手专家型教师心理特征的比较 [J].心理学报,2004,(1).[2] 连榕.专家新手型教师教学策略与成就目标、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J].心理科学,2003,(1).[3] 魏晨明,名师成长论 [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4] 俞国良.专家-新手型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学行为的研究 [J].心理学探新,1999,(2).[5] R.J.Sternberg & J.A.Horvath.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8).[6][8] 张学民,中继亮.国外教师教学专长及发展理论述评 [J].比较教育研究,2001,(3).[7] 叶斓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 242-243.[9] Berliner D C.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in Pedagogy.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 for Teacher Education.New or Leans,La,1988,2 : 17.[10] 夏立新.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怎么走 [J].云南教育,2006,(10).[11] 吉兆麟,张建平.教师专业成长的心理学思考 [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 任连艾.优秀教师各成长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天津教育,2008,(2).[13]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 [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4] 顾冷玩,杨玉东.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 [J].教育发展研究,2003,(6).[15]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A Creditation Teacher Education Standar d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S].2001.[16] 连榕.专长发展观的教师成长心理研究 [J].教育探究,2007,(4).

教学名师成长历程的个案分析 第2篇

大家好!感谢组织给我提供这个机会,让我能够在此与大家分享我成长的心路历程,我感到十分荣幸。

我叫茶绍珍,彝族,云南南涧人,1998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教育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7月获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大理州民族中学高中生物高级教师,教研组长,连续13年从事高三生物教学,高考成绩优异,所教的高三毕业生重点人数(一本)达599人,600分以上63人,其中,4人分别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共荣获“五项省级奖励”、“十二项州、市级奖励”;编写并出版了四册生物学科导学案和一本校本教材、一本校本教研丛书;撰写发表了多篇论文。10多年来,我从一个初出校园的学生成长为大理市中小学名师讲学团成员,大理市、大理州高三复习检测命题组成员,大理市文明市民,大理州民族中学优秀教师、校级名师,大理州中小学高中生物工作站主持人,大理州首届白州名师,云南省省级中小学骨干教师等……这期间,除了学校的培养和同事们的帮助,也有自己的一份努力。感悟这段成长历程,有几个关键词潜藏于其间,于是我拿来和各位分享。

第一个关键词:抬头“仰望星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关乎国家未来,一个好教师,胜过万卷书,正所谓“经师易遇,人师难求”。

里装着善良、宽容、真诚、感恩,生命就充满了阳光。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最大追求,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第二个关键词:低头“脚踏实地”

2015年热播了一部电视剧,叫《芈月传》,芈月作为一个女人吃了多少的苦头,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才登上权力之巅,奠定秦国一统六合的基业!而作为主演孙俪成为“荧屏霸主”何尝不是如此呢? 孙俪面对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除了《玉观音》后歇了三个月,十年来,我几乎再没有休息过一天,这比小时候练舞,比在部队里种地、赶猪、掏阴沟要累得多”。她十年的付出,换来的身价暴涨,拍摄《玉观音》时,片酬为5000元一集,《甄嬛传》时30万一集,《芈月传》时片酬涨到了85万……出道10年身价暴涨了170倍。需要知道的是这十年孙俪没休息过一天。在完全可以拼“颜值”的时代,孙俪却在拼实力,拼吃苦精神。人生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要么向孙俪那样吃苦十年,精彩五十年;要么安逸十年,吃苦五十年。作为我们教师成功没有秘诀,如果有的话,就是两个:第一个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第二个就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请回过头来再照着第一个秘诀去做。只有勤勤恳恳备课,扎扎实实上课,时时刻刻反思,兢兢业业学习,才能取得点点滴滴进步。

1、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学是为了终身受用,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育人”,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习总书记在北师大的讲话中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做“好老师”的四点要求,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我想说:“心在哪,智慧就在哪,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所以,我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构建“生命课堂”。

1、博览群书,加强自身文化素养。黑人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孩子问:为什么司机伯伯的肤色和我们不同?母亲答: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到目的地后黑人司机坚持不收钱,他说:小时候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母亲说我们是黑人,注定低人一等,如果她换成你的回答,今天的我定会有不同的成就。我想这位母亲一定是博览群书,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并且很有心,知道怎样把孩子往正面的方向上引导。这个例子说明了教育确实是一门艺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学习和思考。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那么,老师更应该与时俱进,博览群书,才能把先进、灵活、幽默的方法带进课堂,才能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世观传达给学生。

近两三年来,微信几乎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有些人用来交流,有些人是来晒朋友圈等等,我是来学习的,订阅了大量的微信公众号,前不久,一个公众号分享了主题叫“读书,是

努力反思自身的学习行为,及时了解自己是否有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自己所学的内容是否有利于自身的进步和成长,是否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2、反思教学活动。我们要冷静、持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活动,看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教育理论所预测的目标,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如果不能,那么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要怎么去调整。只有在这种自我批评的过程中才能促使自身不断成长,使我们的教学常教常新。

而磨课犹如蛹化为蝶一样,只有经历了在丝茧中坚持不懈地挣扎,完成质的嬗变,才可能有振翅飞舞的一天。磨课是痛苦的,又是快乐的。记得参加云南省首届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知识大赛和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竞赛时,虽然从抽签到上课只有24小时,但仍经反复磨课,最终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和“二等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成为名师的路并不复杂,只有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不断创新,才能更快的成长为学生心目中的“名师”。以上是我为师的切身体会和点滴感悟,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教学名师成长历程的个案分析 第3篇

一、案例简介

某大学外语系某级2班学生C,家住河南省某县。家里有父亲和一个弟弟,父亲无工作,弟弟读中学,家境贫寒,仅过着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主要靠亲朋好友接济。

C和父亲来大学报到入学。报到第二天,传来母亲病故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令C倍受打击。大一时的C孤僻沉默,不苟言笑,也不大与别人接触,甚至拒绝了同学的帮助。从大一下学期开始,C患了胃溃疡,经常去看病。大二开学时,C无钱交学费而向同宿舍同学借钱,那段时间他也经常外出看病,生活极为拮据,在饭堂吃饭只打青菜。在学习上,C由于没有电脑等硬件设施,计算机必修课不及格,所以压力很大,担心毕不了业。从经济拮据到物质生活的贫乏,从身体健康情况的恶化到学习成绩的下降,还有母亲病故的阴影,C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在一段时间内精神萎靡不振,状态低迷徘徊。如果没有足够的毅力和惊人的精神,常人难以承受。

二、典型做法

贫困生是大学校园内特殊的群体,要解决他们的学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培养一个贫困生健全的人格,让他和其他普通的学生一样,逐步自强自立,顺利成长。我们认为,C同学的顺利成长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

(一)C的经济困难得到妥善解决是他自立的基础

在C入校第二天发生母亲病故的遭遇之后,学校和学院做了巨大的努力。当校长了解到C的家庭变故和经济面临的困难后,非常重视,许诺减免C一年的学费。同时,学院领导组织同学为C安排各项入学事宜。之后,学院领导多次到宿舍探望C的生活情况并与其谈心,鼓励其勤奋学习,克服困难。并要求周围的同学给予其帮助。

在第一周新生教育周里,该班的同学自发捐款,总共筹集到2000多元,作为对C的紧急资助。学院学生会也组织发动捐款活动,很多老师和同学都慷慨解囊,总共筹得资金7000多元。这些钱最后都顺利交到C手中,缓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同时,学校减免了他第二年的学费。大二的时候,学校给他提供了仲明助学金;大三的时候,在学院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C申请了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在此期间,他还担任学院勤工助学小组组长,通过勤工助学获取生活费,外加兼职打工,生活基本能自给自足,经济困难得到妥善解决。这使他在大学四年能够顺利的学习,没有背负太大的经济压力。

(二)身心的健康是C成长的关键

首先,经历母亲去世变故的C,自尊心变得异常敏感,自尊和自卑交织纵横。母亲的病故对他的情感是个巨大的打击,生活贫困也给他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面对这样的挫折,他无能为力,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C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特别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所以在一开始,他拒绝了所有的帮助,在内心上还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一般说来,贫困生“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们的同情和怜悯。”这种矛盾的心理导致C在人际交往比较困难。

其次,在身体健康方面,C受到胃溃疡等疾病的困扰。当时,C患病原因一方面由于物质的匮乏、经济的困难使他在饮食等生活条件处在一个低水平状态,生存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从而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另一方面,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懂得只有奋发进取才能彻底改变自身的处境。因此,他能够为此而努力,但现实问题又时刻困扰着,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长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状态。所以,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物质生活的匮乏,两方面因素使C身心受损。

第三,当学校领导许诺减免其学费,并没有立刻实现的时候,C内心便产生对周围的人的不信任,甚至觉得自己应该得到的照顾没有落实是领导说话不算话,情绪偏激,所以拒绝接受捐款。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得到及时的关爱和善意的引导,很容易导致贫困生心灵扭曲,怀疑自己,质疑社会,日益压抑和郁闷,做出有违常理的事情。马加爵就是一个典型个案。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及时捕捉到学生的真实想法。辅导员通过该班班长、团支书等班干了解到他的思想状况后,及时商量对策,让老师和同学不断给予他帮助,稳定他的情绪。从学院领导到辅导员老师,再到宿舍的同学,都不断给他做思想工作,生活上给他无微不至的关心。辅导员老师经常找他谈心,教育他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和经济的关系,树立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远大的理想,鼓励他在逆境中成才。经过多次谈话,C终于愿意接受部分大一时筹集到的捐款,用于偿还学费。与此同时,学校落实了对C减免第二年学费等事项,使他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

外语系2班良好的班级氛围也为C个人成长提供了一个健康稳定的外部环境。该班有一批得力的学生干部,多次被评为先进班级体和先进团支部。当C家庭发生变故以来,该班的班干都把帮助C作为己任。从班干部到普通同学都以包容和平等的心态去关心他、爱护他。当C同学得了胃溃疡,全班同学都来关心他,宿舍同学更是无微不至,陪他上医院,帮他打饭打水。无论是勤工助学的机会还是外出家教,无论是翻译兼职还是其他有报酬的社会工作,班上的同学总是第一时间考虑他,这不仅为他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来源,同时锻炼了他的专业能力。宿舍的同学每次外出吃饭、娱乐、运动都没有把他落下,主动拉近他和同学们的距离,遇到事情也常和他商量,让他融入整个集体当中,从而获得集体认同感和荣誉感。而学生干部和其他学生也在帮助C的同时获得责任感与成就感,从而增强了服务意识和稳健踏实的工作作风。

(三)学生的个人努力与老师的教导相结合

C虽然心理上有些自卑,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积极进取,特别能吃苦耐劳,比一般学生更具有责任感和学习动力。对待这类学生,辅导员老师要给予他足够的尊重,给他足够的信任,让他和别的学生一样具有责任感,让他具有博爱的精神,让他懂得如何去回报社会。

从大二开始,C逐渐开朗起来,主动与同学交往,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学习刻苦努力,成绩稳步上升。他逐渐地融入集体,开始了正常的大学生活。同时他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参加了党校学习。

大三,C担任了班级团支书兼学习委员的职务,并主动组织参与集体活动,他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同学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大三上学期末,C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他所在的团支部被评为校红旗团支部。这一过程中,学院不断对他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并密切注意他的生活和思想动态,经常找他谈心,他的同学也始终在关心和帮助他。在这种集体的关怀与帮助下,C逐步走出了家庭变故带来的阴影,对未来树立了信心,成为了一个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大学生。

大四就业时,C长时间在一家单位实习,但最终未被对方录用,贻误了时间,同时其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学院领导了解了他的实际情况后,找他个别谈心,分析对策,并亲自为其推荐单位,使其顺利就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在这个关键时候,辅导员老师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使他认识到大家的资助是为了使自己更好的成长,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并不是因为贫困就理所当然的要得到资助。这有助于C以更平和端正的态度去学习生活,懂得以一种从容、自信的精神和意识去服务社会。经过了四年历练的C,也虚心接受老师的意见,并在工作之后的第一个教师节期间回到学校探望老师。

三、启发思考

1)学校采取“贷、助、勤、补”等多项措施,大大缓解了贫困生的学费和生活压力,从而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尤其加大了“贷”(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勤工助学)两方面的投入。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的完善和推行是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最主要的手段。这些制度的完善与健全将是解决我校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基础,也是贫困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稳定的重要保证。

2)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首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要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及时给他们关爱,帮助他们度过难关,顺利成长。其次应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注重个体之间的差异,着重培养贫困生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他们奋发成才。同时,学校、社会、家庭积极配合,创造有利于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环境,积极采取措施,缓解贫困生来自生活、学习的压力。

3)学校要加强院系、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实践证明,良好的班级氛围容易促使贫困生产生认同感和归宿感,团结向上、互相关爱的班级体使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深切体验到社会的支持,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同时,学校要建立贫困生档案,准确把握其心理动态,时刻关注其心理状况。学生进校后,对其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在此基础上,对有问题的同学及时进行指导。

教学名师成长历程的个案分析 第4篇

2012年秋季开学, 六年级 (1) 班新转来一个特别的孩子明明, 这是别的学校不愿意接收的孩子, 他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 (孤独症) 。医院的诊断书上是这样写的:孩子的行为比较幼稚, 与孩子的年龄很不相符;注意力很不集中, 非常兴奋和多动;做事我行我素, 以自我为中心, 对于老师的指令置若罔闻, 有时甚至会在上课时走出教室;孩子情绪比较波动, 有时难于控制……

二、学生成长记录和教师感悟

(一) 教师要多了解, 才能加深理解。

2012年8月31日, 这孩子如约而至, 他的父母、我校的校长、主任都齐齐来到了六一班门口。一看这阵容, 我就感觉如临大敌, 心里非常忐忑。回到办公室, 我马上打开电脑, 上网查阅了许多“阿斯伯格综合症”的资料。我了解到孤独症学生具有他们个别化的上学目标:他们进入普通学校就读, 主要是借助于正常群体氛围的熏陶, 借助于普通学生的社会行为示范作用, 发展孤独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省自控能力, 逐渐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了解了这一点, 我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家长坚持让这样的孩子上普通学校, 为什么学校冒着风险接纳这样一个有着危险性的孩子。

(二) 得到理解, 才能得到群体的接纳。

开学的第一节英语课, 我就领教了这个孩子的特殊。课堂上, 他走出位置, 绕过讲台, 自言自语地走出教室。班上孩子们都好奇地看着我会如何处理。为了得到其他孩子的理解, 我对孩子们说:孩子们, 你们都很幸运, 都有很好的自控能力。但明明是个特别的孩子, 他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些行为就像感冒了会咳嗽一样, 是自闭症的特有状况。他天生在人际交往上有缺陷, 他不知道怎么和同学一起玩。但他智力正常, 甚至比一般同学更聪明!家长、老师、他自己都很努力地在改善, 同学们也一起来帮助他, 好吗?孩子们都很热烈地回应:好!这之后, 孩子们不但不会取笑他的行为, 而且看到他有一些危险的举动, 都会急忙通知老师处理。

(三) 用心倾听孩子内心, 爱心能解决一切问题。

有一次, 在饭堂排队取饭的时候, 明明和同学发生了矛盾, 他的眼镜被扯坏了。他情绪非常激动, 挥舞着拳头, 声嘶力竭。我赶紧冲了过去, 抱着孩子的胳膊, 温柔地说:乖孩子, 告诉老师怎么回事!他听到我的声音, 开始委屈地大哭起来。学生之间发生冲突, 不管事情起因如何, 双方都有一肚子委屈要诉说和发泄。所以我把他扶到椅子上, 认真地听他诉说, 适时地疏导他的情绪。等他情绪平复后, 我对他说:老师一会儿给你把眼镜修好, 好吗?吃完饭, 我找来工具给明明修补眼镜, 经过努力, 我把他的眼镜修好了, 虽然没有恢复原来的样子, 但和明明一起修眼镜的过程, 是我们师生之间温暖的爱心传递的过程。他欣然地接受了我那笨拙的修理。他没有因为眼镜有了瑕疵而不休不已, 因为他收获了老师的关心, 而我看到了他的谅解和宽容。

(四) 适当要求体现爱, 放任自流不是爱。

开学前两周, 明明不参加学校的课间操活动, 他都待在教室里, 其他老师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而我认为应该给他更多集体活动的机会, 对他要有所要求。于是, 我跟几位老师商量, 大家意见达成一致:每天督促他到操场进行课间活动。孤独症学生就读, 第一任务是促进他们社会功能的发展。因而, 不能因为他们行为有问题, 就将他们排斥在集体活动之外。我告诉孩子如果有他不认真做操, 班级就会被扣分。于是, 孩子开始笨拙地跟着别人做操, 开始有了集体荣誉感。

(五)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树立孩子信心。

有一次在课堂上, 我用课件上课的时候, 电脑出了一些问题, 我弄了好一会儿, 还是不成功。这时候有个学生对我说:老师, 也许明明会弄。我向明明的座位上望去, 他当时正在专注地玩弄他手头上一个东西。听同学们提他名字才抬起头来。他来到电脑前, 不一会儿, 就把电脑弄好了。大家都羡慕地看着他。我对明明说:谢谢你!你帮了大家一个大忙。你真是电脑高手呀。以后班上电脑有什么问题, 我们不找电脑老师, 我们找你帮忙, 好吗?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心里一定会小小的得意吧?

(六) 给他一点甜头, 以此对他进行约束, 培养他自律。

有一次, 明明破例地按时交了作业。于是我对明明说:鉴于你今天的表现, 我让你玩三十分钟电脑。他高兴地脱口而出:谢谢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说“谢谢”!这以后, 我就用他这个爱好来牵制他, 跟他提要求, 如果他达到了, 就奖励他玩电脑。他愉快地答应了, 还补充了一句:So easy!有了这个法宝, 我手里就如同有了如来佛调教孙悟空的紧箍咒, 孩子一天天进步起来, 不再肆无忌惮。同时, 我有更多机会和他相处, 孩子对我有了更多的信任, 上我的课, 他从不捣乱, 还开始举手发言了。

(七) 慢养孩子, 静待花开。

有一回, 我正在上课, 明明手里拿着个像碗一样粗大的橙子走上讲台递给我。感恩节那一天, 孩子拿了一个小盒子给我, 里面装了几粒糖, 盒子上面写了几个字:谢谢老师!这些小小的质朴的礼物, 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纯洁、温暖的内心!我永远记得七月一号那天, 我正在饭堂吃早餐, 明明径直来到我身边说:我收到越秀外国语学校录取通知了。噢, 我为孩子欢呼, 也为他的成长历程感到欣慰……对于特殊的学生, 他们从混沌到开化, 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 便将其看扁, 我们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 要学会等待。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美丽的花, 真正的园丁不会在意花开的早晚, 每种花都有自己的特点。当某一个春天来临, 我们会意外地发现, 那株默默的铁树, 已经开花, 而且绚丽无比!

教学名师成长历程的个案分析 第5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四川省,成长环境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与调查研究方法

农村基础教育是全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 农村教师成长环境是影响其队伍建设的关键。认真分析在举国重视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之际, 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的四川省的农村教师成长环境状况是有益的。

基于生态系统视角, 农村中小学教师成长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彼此有机联系, 协同发展。在教师成长的生态系统中, 其作为生态主体既受主体因素的影响, 又离不开社会 (社区) 、家庭和学校等客体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与支持, 教师成长环境是一个内外互动的主体与环境、主体之间的多维交互的复杂生态系统。鉴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整体性、多样性, 笔者在此主要借助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系统的调查, 对农村教师成长的主体性环境和客体性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以促进农村教师迅速、健康成长。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农村教师职业认同、职业稳定性、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样本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 选取川南、川中和川北的30所农村学校为样本, 包括10所小学、9所初中、6所高中和5所职业中学, 随机抽取265名教师为调研对象, 共发放教师问卷265份, 收回问卷245份, 回收率为92.5%, 在有效问卷219份, 问卷有效率82.6%。有效问卷中, 男104人, 占47.5%, 女115人, 占52.5%。调查时间为2009-2010年。本调查进行a信度系数分析, 信度系数为0.813, 有较好的信度。通过试测和再测, 具有一定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二、农村教师成长环境分析

1.职业认同度较低

职业认同是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意义的积极认可, 它影响教师工作的稳定性、满意度、职业倦怠感水平和工作压力, 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效果, 同时它又与教师本人的专业素养、应对能力以及对工作认可和热爱的程度密切相关。调查显示, 农村中小学教师中, 68.4%的教师认为“目前处境稍有改变, 我会离开本职业”, 58.7%的教师认为“很难对学校付出忠心”。这说明, 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较低。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还与学校育人环境、教育制度、学校管理制度在p﹤0.05水平和个体心理环境显著相关 (如表1) 值分别为0.149、0.148和0.150, 与收入、个体心理环境在p﹤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r值为0.179、0.363。

注:**表示0.01显著性水平;*表示0.05显著性水平 (双尾检验) 。

2.个体心理环境不良

调查显示, 农村教师个体心理环境不良, 主要表现为心理压力大、成就动机低、组织归属感不强和人际关系存在障碍等。

(1) 心理压力大。

对“认为自己在学校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回答“教学能力”的为12.9%、“上下级关系”的为10.8%、“班主任工作”的为22.6%、“心理压力大”的为51.6%。教师对“认为教师职业最烦恼的是”, 回答“工作繁重”的为21.5%、“收入太少”的为30.1%、“身体健康问题”的为11.8%、“心累, 心理期待与教育现实差距太大”的为36.6%。这说明, 心理压力已成为教师的职业之痛。

(2) 成就动机低。

教师对“你认为自己工作中可达到的高度是什么”, 回答“专家型教师”的为18.3%、“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为41%、“一般教师”的为22.4%、“默默工作, 走到哪算到哪”的为18.3%。后二者之和说明, 至少有40.7%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成就动机低。

(3) 组织归属感不强。

教师对“目前处境稍有改变, 我会离开学校”, 回答“非常符合”的为2.2%、“比较符合”的为26.9%、“基本符合”的为30.1%、“不符合”的为40.8%。除去“不符合”者, 至少有59.2%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组织归属感不强。“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 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

(4) 人际关系存在障碍。

教师对“你认为当前师生关系如何”, 回答“非常好”的为2.1%、“较好”的为43.5%、“不太好”的为43.5%、“不好”的为10.9%。“不太好”和“不好”之和为54.4%, 这说明教师对当前师生关系不满意, 不利于师生有效地教学互动和沟通。同时, 家校人际关系有待协调。教师对“你认为当前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支持如何”, 回答“非常好”的为0、“较好”的为35.7%、“不太好”的为52.7%、“不好”的为11.8%。这说明, 64.5%的教师认为家长对教师工作不够支持;教师对“你认为当前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理解程度如何”, 回答“非常好”的为0、“较好”的为29%、“不太好”的为58.1%、“不好”的为12.9%。这说明71%的教师认为家长对学校教育不理解, 因此, 导致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抱怨学校和教师, 增加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压力。

在个体心理环境问题中, 心理压力表现最突出, 而且与其他心理问题相关。通过相关系数分析 (如表2) 教师心理压力与每天的工作时间和非人本化管理制度相关显著, r值分别为0.286和0.337, p﹤0.01;教师心理压力与月工资收入和每天的工作时间职业认同负相关显著, r值分别为-0.157和-0.170, p﹤0.05;教师心理压力与职业认同负相关显著, r=-0.265, p﹤0.01。

注:**表示0.01显著性水平;*表示0.05显著性水平 (双尾检验) 。

3.学校育人环境不满意

学校育人环境是教师工作、生活和专业成长的主要场所, 也是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环境。调查显示, 农村教师对学校的育人环境不尽满意, 47.5%的教师对学校的教师成长和育人环境不太满意, 68.5%的教师对校园总体环境不尽满意。学校育人环境既受教师的职业认同、学校的管理制度、职业稳定性、个体心理环境和收入 (如表1所示) 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也对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学校育人环境与学校的管理制度、职业认同和收入水平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153、0.149和0.133, p﹤0.05;学校育人环境与职业稳定性、个体心理环境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190和0.249, p﹤0.01。

4.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大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农村教师的成长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 它们影响教师的职业稳定性和教师心理健康等。调查表明, 37.4%和54.3%的教师分别对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不满意。另外, 如表1所示, 自然和社会环境与职业稳定性、个体心理环境、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收入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231、0.254、0.248和0.202, p﹤0.01。

5.学校管理制度缺乏民主

学校管理制度是教师工作和专业成长的有力保障, 其合理、民主与否, 对教师具有激励、保障或限制的作用。调查显示, 48.9%和69.4%的农村教师分别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不满意。另外, 如表1所示, 学校管理制度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个体心理环境以及职业稳定性在0.01水平显著相关, 与职业认同和学校育人环境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这表明, 学校管理制度既影响教师的成长, 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是非常复杂的, 并非单方面发生影响。

6.收入水平低

虽然2010年四川省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后, 农村教师工资有所提高, 但调查表明, 平均75.3%的教师月平均工资为2000-3000元, 且工资是唯一的收入渠道。农村教师的月实际收入仍然很低。对“学校除工资收入外, 有其他福利吗”, 39.4%的教师认为“从来没有”, 47.1%的教师认为“以前有过”, 只有6.7%的教师分别认为“一直有过”和“现在有”。而且, 大部分农村教师都是自己一人领工资, 支付家庭一切开支, 往往入不敷出。单一、较低的收入, 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个体心理以及工作的积极性和教师队伍的稳定。如表1所示, 个人收入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个体心理环境以及职业认同在0.01水平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202、0.316和0.179, 与学校育人环境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为0.133。

三、思考与建议

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成长的环境是复杂的。在这一由不同的环境因子构成的复杂的环境生态系统中, 职业认同、个体心理环境等主体性环境因子, 与家庭人际关系、自然和社会环境因子, 学校管理制度和收入等客体性环境因子交互影响, 共同影响着农村教师的成长。为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 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尤为重要。

1.确立农村中小学教师成长的整体生态环境观

承载农村教师整体发展的环境是由多种环境因子所构成的复合环境, 各因子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相互影响。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发展来说, 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是以整体生态效应的方式出现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是诸多环境因子的综合体现, 任何一个环境因子的改变都会引发农村教师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因此, 确立整体生态环境观, 兼顾主体和客体环境的创建, 对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尤为重要。

2.营造以人为本的政策和制度生态环境

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是为了监督、约束个体的行为, 但更是为了规劝、提醒和导引个体的行为及其效益。追求个性自由是人之本性, 只有在相对自由的制度环境中, 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体的行为有效性。因此,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农村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中, 除政策倾斜外, 政策和制度的内容和执行方式都要体现以人为本, 加强对教师的感情投入和人文关怀;以合理和适度为基, 兼顾自由与限制的平衡;以激励和鞭策为主, 重视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以尊重和民主为准, 全员参与管理, 体现政策和制度环境的积极的生态效应。

3.培育健康向上的个体心理生态环境

与城市中小学教师相比,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条件相对较差, 因此更需要拥有健康、豁达、积极向上的个体心理生态环境。对于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大和职业倦怠现象, 首先, 中小学各级各类管理组织应从积极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外部环境入手, 通过城乡教师定期对口工作轮换和创建丰富、多样、和谐的校园工作和文化生活等方式, 创设每个教师成功的机会和体验, 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充实, 激发其从教兴趣。其次,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培训和讲座, 使教师学会自我减压和心理调适。再次, 引导农村教师正确认知, 明确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崇高性, 正视新时代的教育要求, 加强自主学习, 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 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充分、和谐地发展。

4.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联系, 构筑良好的全员育人生态环境

首先, 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改善学校周边环境, 如民警定期进校园, 宣讲安全、消防知识;当地政府综治办和发改办定期监管学校周边环境。其次, 针对农村生源和家长素质情况, 学校利用节假日定期、轮流安排教师进行家访, 或者通过电话或通信方式与家长沟通, 使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和在校的情况, 并认识到教育孩子是教师与家长的共同责任, 以及家长平时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 共同探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法。目前, 有些地方“校讯通”投入使用, 已发挥良好的效果。通过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紧密联系, 营造适宜于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环境,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心理压力。

5.创建优美舒适的校园物质生态环境

首先, 继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不断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 增加农村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 改善其生活条件, 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同时, 国家通过政策倾斜, 鼓励社会捐助, 学校全员参与, 建设自然和人文和谐统一、又具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 不断改善教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高旺蓉.骨干教师成长的支持性因素:生态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Z2) .

教学名师成长历程的个案分析 第6篇

幼儿果果(化名)今年7周岁,与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爸爸是外企领导,常年出差,基本没什么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妈妈属于个体户,自己独立经营一家店面,生意很火爆,因此也没时间顾及孩子。而且,果果的妈妈最近又怀孕了,因而更抽不出时间来照顾他。这时爷爷奶奶理所当然地承担起教养孙子的重任,每天都是爷爷送果果去幼儿园,生活起居也都是由爷爷奶奶负责。

二、对果果在园表现的案例描述

案例一:2016年4月11日早上8时12分入园时

今天早上果果来幼儿园的时候又哭了,一直抱着爷爷的腿不肯松开。老师走过来跟他打招呼时,他拒绝与老师接近,哭喊道:“我要爷爷,我要爷爷!”于是,老师哄他说:“我们来选个游戏玩一玩,爷爷就坐这看着你玩,好不好?”他这才勉强放开爷爷,等他渐渐玩游戏入神时,爷爷便悄悄离开。

案例二:2016年4月13日早上8时40分洗手池边

一般在早上吃点心前,老师请小朋友小便、用肥皂洗手、吃点心。负责照看的黄老师在帮其他小朋友掳袖子,只见果果小朋友明明洗手池边有空位他不站,偏偏挤其他正在洗手的小朋友,把小朋友挤走后,并没有好好洗手,而是趁老师不注意在那玩水,结果把整个衣袖都弄湿透了。老师为此批评他时,他表现得若无其事。

案例三:2016年4月19日中午11时15分午饭中

今天吃饭时,果果又把碗里的饭拨得满桌子都是,老师怎么说也不理。当老师吓唬他说“要端走饭碗,不给他吃的时候”,他就很大声地嚎哭:“我不要,我不要。”“我要爷爷,我要爷爷。”然后直接整个人摊到地上大哭不起来。

案例四:2016年4月21日中午11时50分饭后阅读时间

饭后,老师请小朋友搬椅子坐到教室靠床的一面。这时已有好几位小朋友坐好。果果吃完后,也不搬小椅子,直接奔过去,把本来坐得好好的一位小朋友挤开。老师发现后,要求他自己搬椅子过去坐,他磨蹭着把自己的椅子搬过去,可是他放下自己的小椅子后,又跑到别的小朋友椅子中间挤着坐下来,把别的小朋友挤开。

案例五:2016年4月26日早上10时12分区域活动

今天的游戏活动为区域活动,果果和另一位小朋友被分配去玩“娃娃家”,果果的角色是爸爸。要做饭了,果果和另一位扮演妈妈的小朋友要去买菜了。在购物架前,“售货员”已经告知大家:“每样产品一次只能买一个。”可是果果偏不听,硬是要买很多番茄。“售货员”不同意,果果直接抢过番茄跑掉了。

三、隔代教养对果果成长的利弊分析

根据对果果个案祖辈的访谈及对该幼儿在班一个半月的观察,在此归纳该祖辈教养观念和教养内容对幼儿成长的利弊。

1. 隔代教养的有利方面

(1)该家庭隔代教养解决了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的苦恼。此外,祖辈家长有教养子女的经验,比起孩子父母,照顾孙辈更是得心应手。

(2)该个案幼儿在祖辈的照顾下,饮食起居得到了很好的照料,身体素质、情感发展和安全问题都得以保障,使得孩子的父母少了后顾之忧。

(3)隔代教养缓解了祖辈的孤寂,该祖辈父母只有一个儿子,对孙辈的抚养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延续,也享受到了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

2. 隔代教养的弊端

(1)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祖辈过分“包办”,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处于生命之初,可塑性极强,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年龄,但是该阶段的幼儿自控能力不足,需要家庭的重视培养。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祖辈将幼儿的生活问题都已安排妥当,幼儿只需要坐享其成即可。长此以往,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发展,更是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

(2)不利于幼儿智能的发展。该幼儿祖辈的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在教养孙子时,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然而,幼儿期是孩子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他经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人会由于知识面狭窄回答不出,这时他们或粗暴地拒绝幼儿的问题,或自己编造一些答案敷衍孩子,很容易打击幼儿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渴求欲,从而扼杀幼儿的探究欲望及创新精神,这些对幼儿的成长具有不良的影响。

(3)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隔代教养的幼儿过多地生活在祖辈的庇护之下,老人会帮他们解决面临的一切问题,因此导致孩子不能历经挫折,遇到一点小问题就不知所措,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不会自主性地动脑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此外,对祖辈的过分依赖,也不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在幼儿园可以明显发现该幼儿不如其他小朋友那样敢于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就算有什么需要,也只会用很小的声音寻求老师的关注。由于幼儿在家庭里处于中心地位,当离开家庭进入班集体时,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够乐观自信。

(4)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隔代教养不利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过多生活在祖辈的庇护之下,什么事情都有人代劳,使得幼儿自身与外界的接触不多。再加上祖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呵护,喜欢把他束缚在家里,导致幼儿的社会交往经验不足。因而,导致该幼儿在园时不能很好地与其他幼儿进行交往、合作等行为。

(5)不利于幼儿良好亲子关系的发展。父辈家长忙于事业无暇照顾孩子,使得幼儿与祖辈家长的相处时间最多。再加上祖辈相比父辈对幼儿疼爱更多,甚至是溺爱,因而幼儿自然会与祖辈亲近得多。长此以往,幼儿对祖辈的依赖感越来越强,对父母的亲子依恋就越来越淡,导致“亲情缩水”,最终不利于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此外,又由于父辈与祖辈的教养观念存在很大差异,因而两代人容易产生教养上的冲突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此个案研究,最终得出结论:隔代教养对幼儿成长的弊大于利。目前中国有超过半数的幼儿由祖辈家长教养,因此隔代教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是否拥有一个最佳的人生开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才是有效提高隔代教养质量的关键之举。祖辈家长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养观念,使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要以理智控制情感,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还要正确地爱,从而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父母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隔代教养已经成为我国家庭教育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形态。据已有调查研究显示,隔代教养对为数众多的幼儿成长、发育乃至更长时间内的人生成长轨迹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旨在通过对隔代教养典型个案幼儿的深入观察了解,以个案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采用观察法、谈话法等方法,探究隔代教养对幼儿成长各方面的利弊及产生的原因,最终得出在一般情况下,隔代教养对幼儿成长的弊大于利的结论,并针对个案所反映的隔代教养存在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隔代教养,幼儿成长,利弊,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旭辉.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其应对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上一篇:移联网信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新模式下一篇:五年级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