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养正教育范文

2024-06-18

童蒙养正教育范文(精选6篇)

童蒙养正教育 第1篇

童蒙养正——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

二十世纪初,欧洲有许多专家学者共同讨论一个问题: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和中国,此乃人类文明之摇篮),其中三个都已经消失,唯独中国还存在,这是什么原因?欧洲学者讨论的结果,可能是中国人注重「家庭教育」的缘故。这个结论非常正确。师父上人说,家庭教育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之根,是以五伦、八德的伦常之道,落实「修身为本,教学为先」,以此蔚为后世典范。

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子有亲」,首重孝敬父母,并将此发自于天性的孺慕之心、亲爱精诚,终其一生保持不变。进而推广之,能够爱兄弟、爱家族、爱邻里乡党。《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由此扩大到爱社会、爱国家、爱全人类,此乃「亲亲而仁民」的具体表现。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是爱的教育。

甲、志在圣贤的童蒙教育

清代大儒陈弘谋先生在《养正遗规序》中说:「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材。教术之端,自闾巷始,人材之成,自儿童始。大易以山下出泉,其象为蒙。而君子之所以果行育德者,于是乎在。故蒙以养正,是为圣功,义至深矣。」这段箴言指明了童蒙教育的重要性。

诚如师父上人所言,童蒙养正的家庭教育首重父母尊长的以身垂范,其目标是成圣成贤,是正知正见的智慧教育。《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语阐明了童蒙养正教育的真谛。人性本善的「善」是指圣人,是纯净纯善的。圣贤教育教人从习性恢复到本性本善,是超凡入圣的教育。中国自古至今,为人父母者都是希望把孩童教导成大圣大贤,并不希望他做大官、发大财。民国以降,时至今日,圣教衰微,物欲横流,名利竞起,此乃社会**真正根源。若不能恢复圣贤教育,此**将永无止息。

远在四千五百年前,尧舜使契为司徒,来主管教育,敬敷五教,五教就是指五伦之道。宋朝的朱熹夫子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一开头就揭示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此言道出中国传统圣贤教育的原则与纲领。

众所周知,圣贤的学问是大自然的法则,它运行不辍,永恒不变,超越时空。五伦是道,天然之道、自然法则;五常是德,五常是「仁义礼智信」,随顺道即是德。五伦五常细说,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此十二德目与道完全相应。若能依教奉行,遵守自然之道,则能生活得幸福、快乐、美满,大自然的规律就是至善至美的道德。

乙、周朝皇室的童蒙教育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注重家庭教育的民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代出贤人。周朝的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胎教典范。

周文王母亲太任,十分注重怀孕之时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因为这会直接影响胎儿。因此她怀孕之时,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场景,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她从不歪着身子睡,也不偏斜着坐,亦不曾跛着脚站;她不吃气味不正、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坐摆放不正的蓆子。所以文王生下来就非常的贤明,圣德卓著。中国古人知道,婴儿一出生,睁开眼睛就会看,竖起耳朵就会听,大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都在学习和模仿,并且深受影响。此时父母应当以正面教化之,施以德教,则孩子必然受用终生,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也。

周文王的夫人太姒,是有莘(音伸)国姒姓的女儿,她仁厚和顺、生活俭朴、恭敬老师且深明大义。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的美德,亲自到渭水去迎娶她。太姒效仿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德行,勤勤勉勉,相夫教子,恪尽妇道,培养出一代明君圣哲——周武王和周公旦。

在中国古代,帝王培养接班人可谓是用心良苦。皇帝登基后首要大事即是立太子,并延请全国最优秀的老师来培养接班人。这三师即是太保、太傅和太师,合称三公。太保主要是教饮食起居、卫生保健等生活教育;太傅是教导伦理道德,及礼法的制定与颁行;太师是教导如何治理国家,即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周武王过世时,儿子成王才十岁,所以是由周公摄政,延请圣贤人来教导成王。据《大戴礼记》记载:「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成王的太保是召公奭(音是),召公是周武王之弟,在他的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成王的太傅是周公,周公是孔子心目中最为崇拜的圣人,他曾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注重制礼作乐,《周礼》相传即是周公所作;成王的太师是姜太公吕尚,周文王、周武王都是拜姜太公为师。蒙受父母的栽培、老师的教导,周成王果然不负众望,将国家治理得很好。他在位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刑措四十余年不用」,成就了周朝最为鼎盛的「成康之治」。

周公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好父亲,对儿子伯禽谆谆善诱。当成王封伯禽于鲁之时,周公语重心长的对儿子说:虽然鲁国的文化鼎盛,但是你千万不要以自己是鲁国人而骄傲。周公说:我听说,「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真正有德行的人表现在外都是恭敬,这才是真正的荣耀。孔老夫子一生恪守五德,温良恭俭让,待人恭敬,绝不敢轻慢任何人,成就了万世师表的盛德。

周公诫子说:「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拥有很多的财富,能守之以节俭,才能得到平安;反之,如果拥有财富而却生活奢侈,祸害就会随之而来。「禄位尊荣,而守以卑者贵。」身居高官厚爵却愈是谦卑,不敢在人上,自卑而尊人,这才是真正的贵人。「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知,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周公诫子的金玉良言,是告诫子孙的真实之语,是自己一生智慧经验之谈,教导我们如何立身处世,保全功名富贵,深值世人学习。

丙、言语步趋中的真实学问

在陈弘谋先生《养正遗规》所选录的朱夫子《童蒙须知》序文中说:「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童蒙养正的家庭教育,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饭、读书写字、洒扫应对进退等杂细的事宜之中,培养孩子的至诚恭敬之心,成为日后进修上达的阶梯。如同弘谋先生所说:「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

在教导子女穿衣吃饭、言语步趋等童蒙养正教育方面,宋朝二程的母亲侯氏蔚为典范。侯氏自幼德才兼备,聪慧好学,「好读史书而不为词章」,且于政事颇有见地,深得父亲疼爱。侯氏七、八岁时,读到古诗:「女子不夜出,夜出秉明烛。」从此之后,她日暮就从不走出房阁。长大之后父亲将其许配给河南青年才俊程垧,程垧乃名臣之后,史称其「温恭待人,率以清慎」。

侯氏于归之后,对公婆非常孝顺,与夫君相敬如宾,虽小事未尝自专,必禀之而后行。且治家有法,对晚辈仁爱宽厚,对庶子视若己出。侯氏前后育有五子一女,但仅有程颢、程颐存活,她亲自教育二子,对其严加管教,未曾溺爱。据《近思录》记载,二程小时候刚学走路,走着走着就跌倒了。家人唯恐孩子啼哭,就走上前去把他扶起来,侯氏呵责说:「汝若安徐,宁至踣乎?」你们如果举止安定徐缓,怎么会跌倒?吃饭的时候,侯氏就让儿子坐在自己身边,见到儿子常常把盐、梅加于羹中以调味,侯氏就训斥、制止说:「幼求称欲,长当如何?」从小就贪图美味,长大后怎么得了!

侯氏训诫儿子不可恶言骂人,曾说:「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儿子有过失时,侯氏从未曾为之掩饰,她常说:「子之所以不孝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因此,程氏兄弟一生都不挑剔衣服、饮食,从不恶口骂人,这都是得力于童蒙养正之时,母亲优良的母教。

在母亲的教导下,程氏兄弟都成为贤德之人,且名扬天下。程颐十八岁就上书宋仁宗,希望「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引起朝野震动。后来二程都师从周敦颐求学。宋仁宗嘉祐二年,二十六岁的程颢金榜题名,出任主簿官职;二十五岁的程颐以布衣之身在京师授徒讲学,以致「斯文大兴」。后来,他在宫廷中出任经筵讲官,成为宋哲宗的老师,可谓是备极殊荣。仁宗皇帝追封程母侯氏为「上谷郡君」,以示表彰。

由此可知,母教确实是为天下太平之源,仰观前贤,为人父母者怎能不深思与反省!

丁、启蒙教育的成功典范

当今之世,习近平主席大力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家庭教育。二0一五年二月十七日,习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此乃真知灼见,古今皆然。家庭教育须从胎教始,且于童蒙养正之时,即以身教化之、言教导之,循循善诱,厚积德本,则三岁、七岁前所涵养的纯净纯善性情,尽其一生都不会改变。

十年前,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曾经感慨的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并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各界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在民国以前,中国人的德行、学问是如何培养出来的?首先是自小于童蒙养正时期,即施以德行教育,使其品行端正,恪守伦理,深明因果。于此基础上再「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奠定传统学术的根基,目的是回归自性。其教学的方法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以此开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学者能依此行之,则一生道德学问必有真实成就,成圣成贤亦是指日可待。

中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民国时期的许多家庭之中屡见不鲜。中国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于一九一一年出生于湖南的书香世家,父亲终身研究朴学,擅长天文算法。张舜徽禀受家学,由父亲亲自授业,后转益多师,虽未曾上过一天学,却成为当代著作等身的国学家,并于华中师范大学任教四十年。

张舜徽七岁时,父亲就以王筠的《文字蒙求》为其发蒙读本,稍长即读《说文解字》;十六岁后,开始研究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并于十七岁撰写了《尔雅义疏跋》一文,奠定了文字、训诂学的深厚功底。父亲去世后,十七岁的张舜徽负笈出去寻师访友,他的姑父余嘉锡先生,是著名的目录学家,《四库提要辩证》作者,时任教于辅仁大学。张舜徽住在姑父家中,广泛求教于京城名流学者,这段期间成为他一生读书进展最速的时期。

张舜徽先生在《八十自叙》中总结自己一生的治学,始于仰慕乾嘉诸儒,从而潜心研究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而后才进一步的研究儒家经学。因此,小学和经学是他一生研究国学的基础,这个基础正是在家庭教育的浓郁国学氛围中奠定的。因此,他才得以为《说文解字》作《约注》,为郑氏经学作《丛着》,且博治子书,匡正旧史,辨章学术,这不能不归功于父亲、姑父所施行的家庭教育之效。

中国传统童子功的教学方法,曾引起现代众多教育者的深思。为此,热心于为民族培养人才的吴鸿清教授曾经感慨的说:「无数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教育曾经为中华民族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启蒙教育有很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汲取、继承,让它在现代社会重放光芒。钱学森之问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需要用实践来证明的问题。」禀承着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理念,吴教授在大西北的偏远乡村办起了伏羲班,取得明显的成效。他深深的相信,用童子功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戊、勤俭节约的家教德范

中国自古至今的家庭教育,十分注重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三国时期的蜀国名相诸葛孔明,曾经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短短数言,尽述一生修德,父母之爱,发自肺腑至诚,是传之后世的箴言良鉴。

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祕书长的习仲勋老先生,年少之时很喜欢学习古文。自入小学起,擅长古文背诵,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经典,都倒背如流、熟谙于胸。他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谈举止,效仿先辈为人处世的风范,培养出忠孝友爱、勤劳俭朴的优良品德。

夫人齐心回忆,习老先生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虽然身兼要职,但是在家庭中,他不仅利用业余时间亲自照顾孩子,帮孩子洗澡、洗衣服(这是父子有亲的真情流露)。而且他自己言传身教,对子女从严要求,注重教育孩子自小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培养了勤俭节约的家风。在穿着上,孩子们的衣服、鞋袜都是接力着穿,大的穿旧了,再让小的穿;在吃饭上,掉在桌子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掉,吃完后还要用馒头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净;在用水、用电方面,习老先生是用浴盆洗澡,洗完后留给孩子们接着再洗,然后还要用澡水洗衣服。厅堂的灯晚上很少打开,习老先生要求,只要房间里没人,一定要随手关灯。习家俭朴的作风对子孙产生深远影响。习仲勋老先生给孙女起名明泽,就是希望她将来能够清清白白的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习明泽从小是跟爷爷奶奶长大的,爷爷的教育方式使她受益匪浅,连过年所收到的小红包,都是爷爷从疗养院积攒下来的小牙签,她感到很高兴,至今还保存在家里。和父亲习近平在一起的时候,习明泽从不让父亲多点一盏灯,餐巾纸也时常撕一半给父亲,一半给自己留着用,这都是得力于爷爷身教的影响。

在写给父亲八十八岁「米寿」的贺信中,习近平写道,自己与父母的感情久而弥深,从父亲那里继承和吸取很多宝贵与高尚的质量:学父亲做人(坚持真理),学父亲做事(从不居功),学父亲的信仰(心中始终有一盏明灯),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博大的爱),学父亲的俭朴生活(勤俭持家)等。父亲的高尚品德,使子女终生受用。

诚如古人所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深以为借镜的历史经验。「俭以养德」这是明智的父母留给子孙最为珍贵的传家之宝,也是习老先生以身垂范、福佑子孙的纯朴家风。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教育,是千百年来的祖先智慧经验的总结,是代出圣哲的不二法门,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瑰宝。它跨越时空,纵贯古今,行之当世仍是深具实效。普愿华夏子孙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家庭教育为核心,进而扩展至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宗教教育,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延续亘古永恒的灿烂文化,为世界缔造长治久安的永久和平。

童蒙养正教育 第2篇

童蒙养正

“童蒙养正”的思想来源于《易经》。 《易经?序卦传》:“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指出“蒙”是事物在幼稚阶段的状态。事物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迷蒙,儿童生长规律亦然,“童蒙”即指幼儿阶段的特点,因此古人把幼儿教育称作“蒙学”,对刚开始的教育叫“启蒙教育”。 《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方向。《易》云:“元者,善之长也。”何为善?《道德经》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利万物而不争则为善,教人向善,以养正气。“正”者,止于一也。道为一,止于一,即是合于道。止于一是个“正”字,即合于道为正。 “童蒙养正”即指以幼儿发蒙阶段给予最重要的.养正教育。诵读国学经典是最好的养正手段。“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当代教育家,著名国学专家、读经教育实践家、累积式教育法创始人、育心经典读经教材主编赖国全老师认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最高智慧的,是以《易经》为首,包括《黄帝内经》、《诗经》、《道德经》、《孝经》、《金刚经》和《孙子兵法》(兵经)在内的七部经典,又称“一根六经”,另外还有八典、九要和十四蒙。这些人文领域里的经典,包含了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让孩子从小诵读,自然可以达到“童蒙养正”的目的。读经就是养正,什么是正,犹如一滴清泉,其纯,其正,看起来是那么平淡,没有什么味道,没有什么颜色,这正如我们的孩子,朴素无华,我们要养的,就是这样的正。但是放眼全中国,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做什么呢,他们说,水太清,没有颜色,不好看,因此,加一滴红的,这个说,红的还不够好看,再加一滴蓝的,于是一泓清泉,弄成五颜六色。我们让孩子读经,简简单单,无色无味,可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说这样太枯燥,因此来个动画教学,再来个声音舞蹈。我们的孩子,可怜的清泉,在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手中,变得面目全非。他们学到的,是真正的读书习惯吗,是成长为高级人才需要的学习方法吗?现在许多自以为懂教育的老师,都是在这样的污染我们的孩子。其实易经已经告诉了我们养正的方法:十年经纶,果行育德!童蒙养正,圣功也!

童蒙养正 第3篇

关键词:童蒙教育,仁心,智慧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启蒙教育对于孩子的一生十分重要。好比是一棵大树,如果在幼树时期,给树培育牢固的根基,并将树林扶正,慢慢的这颗小树就会在阳光、雨露中长成参天大树。不过,现代很多家长对孩子(溺爱、独生子女、社会拜金等)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方法,教育的方向也有许多问题,有的甚至教育无方向。以上种种原因都使得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在面对孩子问题时出现了诸多困惑,不明白为什么越来越难以管理孩子,不明白孩子为什么变成这样。在对其进行抱怨的同时,并没有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也没有想到是否应该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一关键时期,老师与家长应该共同努力,促使孩子能够得到正确的教育。

因此,“童蒙养正”这个话题映入了我们的眼帘。通常情况下,对孩子进行教育是十分简单的,但是他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良好的引导孩子。现阶段,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通常缺乏目的性与敏感性。家长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造成影响,通过采用现行的教育模式,我们的孩子不仅学会了养尊处优,而且学会了自私。这种现象是万万不能出现的,作为家长,我们的责任在于正确引导孩子,而不是包揽孩子的一切。为了帮助孩子获得良好的未来,童蒙养正具有较强的重要的。那么在对孩子进行童蒙养正的过程中,我们该采用怎样的方式来确保“正”呢?

一养仁心孝为本。中国古人曾说过:“孝为德之本与,孝为仁之本,孝开百善开。”这说的是,人在做事情时,不应该只对自己进行考虑,而应该学会考虑他人,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要通过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其他人的内心,将自己的爱分享给他人与社会。要想帮助孩子养成这种习惯,首先必须引导其对父母尽孝。假如一个人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可以不爱,那么还怎么会去关心、爱护他人呢?我国《孝经》上有一句话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新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在孩子尚小的阶段,就要对其孝心进行培养,帮助其认识到孝心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对其一生进行正确引导,才能够促使其懂得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孝心的人。

二养义胆有责任。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本是好事,可是很多家长把孩子应该自己动手完成的事情也承担。养成孩子没有责任心,对家长过分依赖。但是却不知道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不仅需要的是道义、情义以及恩义,还要学会承担来自于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的责任。如果父母对孩子进行过分溺爱,在其性格的形成过程中,他们会喜欢将自我作为中心,认为地球是围绕他一个人转的,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归他所有,一旦受到刺激,便可能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现阶段,多数父母不仅会对孩子的吃穿住行表示担忧,甚至会害怕孩子遇上挫折,甚至希望自己能够代替孩子来承受挫折,这种行为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可以不用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负责,反正有父母为其承担后果。但是父母应该认识到一点,自己并不可能在孩子的一生中都帮助其承担孩子难以承担的一切,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自己,自己也会离开孩子,站在长远的角度,如果一直对孩子进行溺爱,这是相当不正确的一种选择。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孩子只可能越来越自私,在和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通常对利进行了过度重视,而不会注重道义与情义,不懂得如何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的孩子就算对父母与家庭也是难以承担相应责任的。

三养礼仪顺人生。现阶段,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懂礼貌,不知道如何与他人进行礼貌的相处。习惯了像对待父母那样指示,感觉别人为他服务是应该的。在更加严重的情况下,还有部分孩子肆无忌惮、不守规矩。对其根本原因进行分析之后得知,通常这部分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礼指的是什么,因此从来都不知道怎么样礼貌地对待他人。有部分家长会认为这属于孩子的一种天性,是自信的表现,但是刚好与这相反的是,这种现象将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这会使得孩子变成一个不懂得如何对他人进行尊重、傲慢的人,这种人怎么可以在社会上占得一席之地,怎么可能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呢。家长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应该用自身的言行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会其谦卑。

四养智慧懂生活。这里所说的“智”指的是“智育”,属于智慧的范畴。只有能够善于总结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规律,能够对生活中存在的一切进行认真钻研,才称得上“智”。作为社会上的一个人,我们的生活是充满规律的,我们只有发现这一规律,并且对其进行总结,才知道怎么样有条不紊地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才不会出现昼夜颠倒的现象,才能够有效确保身体健康。人必须遵守社会上的人伦大道,才不会出现黑白不分、人伦颠倒的现象。这些都属于存在于生活中的智慧,我们要将以上智慧在生活中践行,通过自身来对孩子进行影响。

五养诚信立社会。当今社会,诚信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虽然某些时候偶尔的欺骗与狡诈能够得逞,但是长此以往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别人不会永远都相信你的谎言。家长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教育,教会其信守承诺,不说大话与空话,一个人只有诚信才能承担更多责任,才能够与他人建立起稳固的关系,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朋友,才能够有效推动事业的稳步发展。

中国保险教育当“童蒙养正” 第4篇

1992年试点开放,2001年正式开放,目的是借鉴先进的产品、销售和管理经验。那时的保险产品、渠道、教育培训是百花齐放,无所禁忌。虽然开放多元,但个别公司试错无底线也给市场制造了极大的混乱。

王治超说,今天的我们依处在童蒙阶段,必须重视养正。教育是薪火相传,是经验传承,是知识积淀;保险教育更要兼容并包、海纳百川、创新融合。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组成行业教育的两个方面,教化的力量是无穷的。

根据2011年一项数据统计,每年从高校毕业的保险专业大学生有3000-4000人。然而,我国保险业每年大约需要3万名保险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严重不足,但从实际招工和就业情况来看,保险公司给应届毕业生提供的职位远远低于求职者的期望,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原因何在?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曹卫教授认为,学生业务操作能力不强、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有差距、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没有融合是问题的关键。

目前高校的保险专业教育重学历、轻能力,在教学中主要传授理论知识,而对实际业务中需要的专业技能、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够重视。因此,在目前的教育体质和教学方式下,由正规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险企的技能要求,无法适应保险机构业务发展。再加上职场新人不安心基层工作、倾于跳槽,又令保险公司坚定不了录用应届毕业生的决心,如此恶性循环。

曹卫说,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却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如寿险的核保、理赔工作需要一定的医学知识,车险的定损查勘需要较多的车辆维修知识,营销需要丰富的消费心理学知识等。这种忽视学科交叉性、雷同的、脱离实践的专业教育,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就学历教育未来的发展对策,曹卫教授也支了几招:改善保险业的社会声誉;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推动高校财经类专业普及及保险基础课程;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联系;建设保险专业人才实习就业基地;促进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学历教育远远不能满足保险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保险从业人员学习最新知识技能、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途径。从国际经验来看,保险业发达的国家普遍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险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制度,相关的职业教育标准也被国际上普遍认可。应该说保险职业教育更接近保险市场的人才需求。

虽然目前高校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性人才,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培养的重点是研究型人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把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一些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得保险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没有很多的融合。

我国保险职业教育和培训还刚刚起步,尽管已经存在一些保险职业培训机构,但大都实力较弱,没有形成市场品牌。对于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保险业而言,保险教育培训更是处于初级阶段。

十八大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这对于处在初级阶段的中国保险业来说更是如此。中国保险在开放期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打乱了民族保险自我缓慢内生发展的稳定步伐,保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养”的过程。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唯愿保险教育为市场输送合适人才的同时,也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险分散机制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童蒙养正教育 第5篇

——镇安小学2011学年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育人”为核心,以“仁、孝、责”为主题,以创建“甬城国学堂”为载体,以全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专题网站为宣传阵地,坚定不移地走“童蒙养正,国学德育”品牌建设之路。

二、队伍建设。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①制定班主任培训计划,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②建立班主任例会制度,使班主任管理网络化、规范化、制度化;

③加强岗位业务学习,提高班主任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管理技能;

④实施班主任考核机制《镇安小学先进班集体考核细则》,促进班主任素质的提高; ⑤坚持以科研为先导,注重对德育论文、课题的研究,要求每位班主任每学年上交一篇德育论文或德育案例。

2、三、主要工作。

1、组织排练校庆节目。

2、申报“童蒙养正,国学德育”品牌学校。

3、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有机整合家长的优质资源,统筹推进家长学校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家长学校工作水平。

4、加强国防教育,组织第23期儿童军校集训。

5、参加第三届中国•宁波•江东教育论坛:聚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6、参加江东区首届中小学德育副校长论坛。

7、以重大节日、社会事件为契机,广泛开展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举行中华经典诵读、“我们的假日”等民族精神教育实践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学生从小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8、增强少先队组织的活力。大力开展少先队礼仪教育,规范少先队队会、队礼、队旗、队歌等;进一步巩固少先队大、中、小队建设,开展好校、班级中队观摩活动、队会、队日活动,积极发挥少先队在班集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对值周队员的培训和管理,办好“童心飞扬”广播站、队室等宣传阵地,营造和传播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少先队组织文化。

四、每月安排。

九月份:(行为规范月)

1、作好暑假活动小结、表彰。

2、开学典礼。

3、制定、实施德育工作计划。

4、“生命绿卡”捐款活动。

5、班级环境布置。

6、“老师,我想对您说”教师节活动。

7、班主任培训。

8、一年级家长学校授课活动。

9、校庆节目排练。

10、参加“书香伴我行” 征文、“宁波书城杯”征文比赛。

11、国庆活动。

十月份:(爱国月)

1、组织第23期儿童军校集训。

2、大、中队委员选举活动。

3、建队节活动:新队员入队仪式、队礼仪大比拼、聘请二年级中队辅导员。

4、班主任工作例会

(二)5、一年级家长学校授课活动。

6、校庆。

十一月份:(读书月)

1、申报“童蒙养正 国学德育”品牌学校。

2、参加第三届中国•宁波•江东教育论坛:聚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3、参加江东区首届中小学德育副校长论坛。

4、规范校园周边出版物市场:做好排摸、营造氛围、做好照片文字等资料的积累。

5、期中家长会暨一年级家长学校授课活动。

十二月份:(爱心月)

1、一年级家长学校授课活动。

2、庆祝元旦。

一月份:(安全月)

1、德育工作总结。

2、班级博客检查。

3、一年级家长学校授课活动。

4、先进班集体考核。

5、制定寒假活动计划,举行休业式并进行表彰。

三月份:(环保月)

1、新学期班容班貌评比。

2、春游。

3、雏鹰小队在行动(学雷锋活动:感恩社会)4——6年级

4、三八妇女节:感恩母亲(1——3年级)

5、植树节活动。

6、一年级家长学校沙龙:教子经验交流

四月份:(励志月)

1、清明节:缅怀先烈 励志向前。

2、一年级家长学校。

五月份:(感恩月)

1、一年级家长学校。

2、母亲节

3、劳动节(加强劳动光荣意识培养,提高学生自理能力、生活能力„„)六月份:(童玩月)

1、“凝廉洁之气,铸国学之魂”庆祝六一文艺演出。

2、端午节活动。

3、毕业典礼。

4、先进班集体考核。

中国古代童蒙的诗词教育 第6篇

2014-09-27 08:40 来源:深圳特区报

我有话说

上海一年级新版语文教科书,删除了旧版中的全部8首经典古诗,引起了很大争议。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表达了个人的观点——“我不赞成”,北京相关专家在习主席讲话后的次日即表示,明年将大幅增加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的比例。那么,古代是否重视诗歌教学,如何编写教材?古代儿童启蒙时要读多少诗?

古人“习经”重视诗歌教学

——《诗经》原本是当教材来编订的

作为一种经典的文学品种,诗歌在古代课堂占有重要地位。唐宋以前童蒙诗歌教学什么样,诗歌占多大比重,现在已很难知道,但从当时学生“必习经”来看,时人重视诗歌教学和学习不为虚言。

古代学生习经,具体来说是学习“五经”。“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本书,其中的《诗》即现在的《诗经》。

读者应该都知道,《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自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就被上升到“经”的地位,遂有《诗经》之名。《孔子世家》中称,“古者《诗》三千余篇”,是孔子将《诗》精减到300首以方便学生阅读的。也就是说,现代人看到的《诗经》,在诞生之初就是作为教材使用的。

古人学习《诗经》并不像现代,到了高年级才选学,低年级学生就学了,甚至把《读经》作为启蒙读物,推荐给孩子读。《后汉书·邓禹传》记载,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年十三能诵诗”。邓禹并非最厉害的,《魏书·祖莹传》记载,北魏少年天才祖莹,“八岁能诵《读》、《书》”。类似的幼年即能背《诗经》的“神童”,在史上有不少记载,说明古人早就把《诗经》当作孩子的启蒙读物了。

至于将《诗经》中的名篇选编入童蒙教材,则是各代通行的标准。如明代教育家魏校便主张学生要学习《诗经》。其在《庄渠遗书》一书中说:“一日所读之书,皆用正书,不许私读《幼学诗》及《吏家行移》等书……只抄写风、雅、颂之诗全章,或一二章。

而明代另一教育家吕坤,在《社学要略》一书中,则推荐了《诗经》中的《陟岵》、《伐檀》、《凯风》、《棠棣》、《相鼠》、《采苓》、《瓠叶》等22首诗歌,作为蒙学读物。

诗歌在唐代出现自编启蒙教材

——《神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诗歌教学普遍纳入童蒙计划的,应该在唐代。李治(高宗)当皇帝的调露二年(公元680年),主管贡举的吏部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奏请当年科举考试中的“进士科”应加试杂文两首,其中就包含诗赋。从这以后,入列考试内容的诗歌,便成了唐代及以后学生更要读的科目。

在诗歌创作最为繁荣的唐代,诗歌教材的编写开始活跃,出现新气象。除了选编传统经典诗文以外,有人开始尝试以诗歌形式重写蒙学教材,其中,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堪称最佳,在晚唐、五代时颇为盛行。有学者认为,《咏史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类启蒙教材。

《咏史诗》将多达150个历史事件,以诗歌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学生既读了诗歌,又学了历史。如《咏史诗·沛宫》:“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

到宋代,诗歌教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或许是受到《咏史诗》成功的启发,宋代出现了不少这类新创诗歌教材。传为北宋汪洙所著的《神童诗》、南宋著名理学大师、教育家朱熹的《训蒙诗百首》、陈淳的《童蒙诗礼》等,都是宋代原创的课歌启蒙教材。

其中的《神童诗》影响最大,最深远。《神童诗》里的诗句,朗朗上口,很快流传开了。如大家熟知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等等,皆出自《神童诗》。在诗歌教材选编上,宋代也取得了很大突破。如至今仍在流行的《千家诗》,据说最早便是南宋诗人刘克庄选编的,不仅选了前朝名家的优秀作品,还编入了当时诗人的佳作。如第一首即是宋代著名理学家、诗人程颢的《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明清写诗入门类新教材丰富

——《声律启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千家诗》至今不失为一本优秀的诗歌启蒙教材,为现代许多老师和学生家长所喜爱。《千家诗》的选编标准,甚至影响了现代语文课本里诗歌部分的选编标准。

到明清时期,虽然人们对诗歌已不如唐宋人那么狂热,但对诗歌的教学并未放松,诗歌也是明清童蒙课堂的常规教学内容。明清流行的诗歌教材有《千家诗》、《神童诗》、《律诗训》等。除了使用传统教材外,明清文人也积极编写新的诗歌读物。如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官升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的沈鲤,便编有《义学诗训》,沈鲤开宗明义,称“余既为义学,仿古庠塾,乃为是编。”

沈鲤眼光独特,其所推荐的启蒙诗歌相当适合低年龄学生,有的还被编入现代小学语文课本。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沈鲤首先选编出来的。

清代诗歌教材更多,如张伯行的《训蒙诗选》、王锡元的《童蒙养正诗选》、刘霏的《童子吟》、归继光的《童歌养正》、李元度的《小学弦歌》,等等。而清代影响最大的普及本诗歌读本,应该是《唐诗三百首》,此书由乾隆十六年进士孙洙选编,至今仍受到欢迎。

明清诗歌启蒙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声律启蒙类课本特别丰富,出现了不少新教材。《时古对类》、《千金裘》、《训蒙骈句》、《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等等,都是明清学生学习写诗、创作对联的入门级优秀教材。

其中,《声律启蒙》、《声律发蒙》和《笠翁对韵》最有代表性,使用最多,分别由清人车万育、杨林兰、李渔编著。三本教材的功能、结构都差不多,如开头——

《声律启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声律发蒙》:“天对日,雨对风,九夏对三冬。祥云对瑞雪,滴露对垂虹……” 《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需要说明的是,《声律启蒙》最早由元人祝明编写,清人的同类书,应该是在祝明版基础上“撮要”而成的。诗歌入选教科书古代也存分歧

——《蒙养礼》:“以理义之心行之便好”

如同现代教育界对诗歌入选教科书,有不同的看法一样,在古代,对什么诗该入选,学生该学什么,应该读多少诗,也存在分歧。

宋人欧阳守道《巽斋文集》“省题诗序”中,有这样的记述:“寿翁来访,与予纵言至省题诗,予叹此诗幼学之所从事。而书市所刊,或杂以轻薄字鄙亵语,口授之业不为删择,或反赏爱其流丽而使效习之……”

欧阳守道为南宋后期教育家,从其所述来看,当时用于低龄幼儿教育的诗歌类读本很多,但质量参差不齐,选编标准不统一,不少书商出于赚钱的目的,随意选编,这与今天一些书商乱编乱凑教辅教材很相似。

古代不少童蒙都是私塾或民办学校,所用教材往往自选自编,由于老师水平不

一、价值观有异,在诗歌篇目的选择和教学上,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差别。如明代教育家魏校、黄佐、吕坤,三人均青睐《诗经》,教材爱从《诗经》中选择名篇。但在具体诗歌篇目上,三人完全选择很不一样。魏校推荐阅读整本《诗经》,而黄推荐《诗经》中的《鹿鸣》、《关雎》等12首诗歌;吕坤则推荐《步陟》、《伐檀》等22首诗歌。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主要是他们在教材编写上的价值取向不同,教学目的有差异。

吕坤认为,设立歌诗课程的基本目的,是调节学生的学习气氛,怡养性情,以歌诗消除邪僻之心。所以他对诗歌教材的选编相当严格,要求选“古今极浅、极切、极痛快、极感发、极关系者”。在《蒙养礼》中,吕坤进一步说,诗歌“艳冶家语,长欲导淫,切宜深戒,久则流于邪放,只是以理义之心行之便好”。

用现代教学观来理解,就是选入教材的诗歌要易读易懂,有生活气息,贴近社会现实,一些格调不高的诗歌不要选,以免学生从小学坏,充满物欲。

在教学上,魏校在《岭南学政》中所制订的课程表要求,学生“午学”要抄写诗章,并歌咏、记诵所歌诗章;《义学诗训》的作者沈鲤,在《义学约》中则规定,学生必须每天吟诗一首,次日放晚学时背过,“晚学”吟诗。

清代后期,甚至出现不提倡学诗的现象。《神童诗》、《千家诗》、《小学诗》等,是清代一般童蒙学堂必用教材,但“洋务运动”主要人物之一的丁日昌,却一本也不选,他在《社学章程》中,仅推荐《小学》、《孝经》等非诗歌类书目。如果是现在,丁日昌之所为,必然引起争议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童蒙养正教育】相关文章:

养正教育07-24

音乐养正05-17

启蒙养正范文05-19

养正文化范文05-20

求我养正范文05-19

晋江市养正中学范文06-20

晋江市养正中学介绍09-19

上一篇:翠园中学高二语文试卷下一篇:16字霸气班级的押韵口号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