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健康中成长

2024-07-17

让学生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健康中成长(精选9篇)

让学生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健康中成长 第1篇

让学生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健康成长

--浅议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锻炼学生,无疑比起单一的说教效果会事半功倍,影响深远。而我们班主任是自己所在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那么,切实有效建设班级文化,为学生创造最佳教育空间、打造快乐学习乐园就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就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谈几点见解。

一、建设班级物质文化,装点一流教室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一个好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治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同时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

(一)利用“班训”——让资源成为真正的资源

我们学校每个教室黑板的正上方都有“文明、勤奋、自主、创新”这条班训,学生在每次抬头时都可以看到,其实它就是一个资源。我带这个班就把这块当做一条有用资源,让学生有意识地理解这八个字的含义,进而感受我的目标是什么、我自己应该

怎么做。

(二)布置墙壁——让墙壁成为成长和进步的见证

学校里为我们能更好的进行环境布置,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园地、荣誉栏、班级之星这几块专栏。为了体现我们班的班级特点,我和孩子们一起设计并完成这几块内容。考虑到学生有强烈表现欲的特点,我们利用学习园地张贴学生的作品展示各自的才华,增进相互的沟通。荣誉栏这一板块,我们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个人比赛、小组比赛同时进行。黑板报期期做到图文并茂,卫生角卫生工具整齐地排放,这些都是学生自己思考板式、合作创作完成,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外面墙壁上设有班级公约、班级之星、文明礼仪监督员,这些都是同学推选出来的优秀的代表。教室虽小,可它处处有宝,关键还要看我们如何利用。如果我们能使班级的各种物化的东西都体现班级的个性,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发奋向上的感觉,那么,班级的每一面墙都是会说话的引领者,它的教育功能“无声胜有声”。

二、建设班级制度文化,营造良好班风班纪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班级规章制度是班集体为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规则,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约束机制,是形成班级良好风貌的必要条件。我们班级的制度建设主要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准则》,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班级公约、进行班级管理制度建设。

(一)建立符合班级特点的班级公约

在担任本班班主任工作的同时,我已教了这个班五年的语文,对学生的有了一定的认识。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非常活泼、个人表现欲望强、好奇心重等。为此我一直都非常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如在三年级上学期开学伊始,我就利用班会课,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准则》、长征小学日常行为习惯“八个一”,制定和实施了学习、纪律、卫生、班风四大标准,形成“三(2)班班级公约”。这份公约内容简单、人人都能做到,可操性强,学生乐于执行和遵守,因此班级的各方面工作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以旧带新,建立班级管理体制

所谓旧,就是依托已有班级管理体制,让管理能力强、熟悉管理工作、起带头示范作用的继续担任班干部工作。新即是选举那些愿意为班级服务、有能力管理班级的同学为班干部,并建立相关负责制度,做到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使管理真正落实到人,每周五班会课进行班级个人量化评比,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做出定期的考核,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只有不断地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班级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才能加强,班级才能迅速走上正常化轨道,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建设,而这种良好的班风会产生一种内在凝聚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尊自强,在学习中形成竞争氛围,在活动中互助互爱。形成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通过“以旧带新”班级管理体制,让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工作热情,形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观念,从而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求得发展。

三、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打造和谐人际关系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我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学做真人,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通过组织开展各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参与竞争,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相互协作,增进彼此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我们班写出好文章的小朋友也大有人在,而且在学校各项比赛中都获得了很多的荣誉。比如:我们班体育优势较大体育能力的孩子较多,都比较愿意为班级的荣誉而努力,针对我班的这一情况,我充分挖掘班级每一成员的潜力,调动全班的积极因素,参加比赛的孩子尽力为班级荣誉而比赛,赛出我们班的精神面貌。其余人员有组织做好啦啦队工作,为同学打气、加油、鼓励。我们班在校“运动会”、“冬季三项”中,每年都获得团体第一名,在各项比赛中也获得了很多的第一

名。我们班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在各类活动中我都要求大家尽自己所能,提出目标,不断超越提高自我,同时为班级争取荣誉。这些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为形成班级凝聚力搭建了桥梁,又使学生心情愉悦,对班级产生了自豪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培养学生学做真人

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时还要注重“真”。“真”主要体现在与孩子相处,真诚对待,做好榜样,向学生传达“真”这一信息,引导孩子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在班级管理中,我非常重视这点,使孩子认识到“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上进、勤奋,持之以恒,你就是榜样,就会受到表扬。比如:这学期我们班升旗手则不是以往的班长、学习委员等等,而是一名扎扎实实的小组长。

(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我深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所以我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在平常与孩子的交流相处中,我比较注重观察每一个孩子个性级特长。再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和竞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从而发展学生个性及特长。学校组织的“社团”兴趣小组使我班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可塑人才,如具有主持人风格的庞志杰同学、有舞蹈天赋的王佳文同学、有表演才能的魏宏桀同学,有演讲风

范的梅俊雅同学,有组织领导者风范的刘洋同学等等。在班级管理中不再是每个件事都经过我指导,我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做,去尝试,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班级中的每期黑板报都是同学自己设计并完成,我只要告诉本期的主题即可。再者我有意识地在班级管理中引进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活力。重视每位学生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长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使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气氛。经过师生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我班形成了良好的班风、班貌。

我们学校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多的条件,我们班级在这一大环境里感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我们班主任也利用这一契机,努力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形成共进、和谐的学习氛围。我想只要每位班主任都能做个有心人,共同来关注班级文化建设,我相信班级文化一定能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恰如其分的发展。

让学生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健康中成长 第2篇

————农村中学生健康教育初探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因此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农村中学生,由于接触社会面狭窄,情况尤为严重。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缺陷的表现。

1、紧张的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情绪,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由于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学习”,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交谈”,“我总加入不

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交往”。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卑心理。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高中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不能解决早恋问题的困扰。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思想上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原因分析。

1、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教师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授业”,“解惑”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与考试、升学有关的知识。教师单以名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忽视。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

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

3、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由于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导致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没有完全建立的中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

4、受网络的影响。当前,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了海量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但是一些不健康网站对学生的影响也日渐凸显。

三,我们的对策。

1、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

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3、大力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

4、引导学生理性的认识社会环境,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自我。远离不健康书刊物,远离“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低成长。

5、合理分配时间、善用网络资源。这是健康上网最高层次的要求。在网络上虽然有用之不完的资源,但也要合理分配好上网、学习、生活的时间,不要只顾在网上流连,应当把上网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娱乐方式而不是消磨时间的方法,更要自觉抵制不健康网站对自己的侵蚀。同时也要明确上网的目的,正确处理好与学习、生活的关系,做到真正的健康上网。

我们通过不断地努力,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

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为了学生的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

让学生在健康、快乐中成长 ————农村中学生健康教育初探

西村乡中心校

让学生在评价中健康成长 第3篇

一、从点点滴滴做起,评价要具有实效性

课程改革时值今日,每一位有责任感的教师都在寻求较好的评价模式,以便能更好地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结合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及个性特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们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评价操作中,往往内容繁琐,许多教师流于形式,实效性较差。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态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从课堂上的点点滴滴做起。例如: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们精彩的回答或者热闹的讨论场面以及一些精彩总结或表演都可以累计小红花。激励学生拥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学生们的优秀作业和每周的日记,定时分组传阅点评,同学们在自评和互评中既看到自己的不足,又从别人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这些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教师来引导同学们如何点评和操作,及时奖励小红花。累计红花数量,换得小红旗,贴在红旗评比栏中。学生们看到自己的成功就会信心倍增。这样让学生去摆优点,评不足,去争议,去申辩。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形成健康的人格,实效性也比较强。

还有劳动纪律,卫生检查,以组为单位来配合学校的检查工作,及时奖励,及时点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班级得到更多次的流动红旗。这样,学生们的责任感更强,班级的凝聚力更大。班级的管理工作会得心应手,同学们的健康人格也得以形成。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倡导民主化

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对阅读教学来说,学生有不同的感悟和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能用“标准答案”来禁锢学生的思维,应该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让学生建立信心。

自信心不是凭空建立,它的建立有赖于孩子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到自身的力量。在语文评论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发扬教学民主,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树立“我能行”的信心,使他从精神上站起来,从而面对任何压力和挑战。

三、调动多方力量加入,坚持多元化评价

《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多元评价方式将代替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生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在朗读教学时,我常常引导学生:“你觉得哪些内容能打动你?”“你认为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你给大家读一读?”从而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在评价中提高评价能力,全面发展素质。在评价他人时,要求学生先说优点、长处,再说缺点,并帮别人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在自我评价中,一部分学生自卑心理较重,老师要充分肯定他的优点,使其增加自信。去年,我在教学口语交际《我的家乡》时,组织学生以导游和游客的身份到台前来表演介绍家长的一个景点。学生表演时按收集的资料介绍了天下第一关,顺利地完成了表演,但由于学生初次上台表演,神态不太自然,扮演游客的学生还忍不住露出了笑声。表演完后,我先要求表演的同学进行自评,说一说表演时的感受,演导游的同学说:“太紧张了,原来准备好的词儿想不起来了,索性按着自己的了解去介绍,结果介绍的不够全面”接着又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较全面地指出了表演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随后,又有一组同学表演得比较出色。因此,在教学中,在自评的基础上,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评价习惯。这样,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学生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互评时采用对话、商量的语气,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并引导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对于评价者提出的正确的意见表示感谢,不同意见可以进一步商讨。教师在评价时要客观、公正,多留心观察,实事求是。评价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又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方向。语言要诚恳、亲切,让学生感受到被人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正确的评价具有激励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给学生再次进步的机会,重视延时性评价

延时评价是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倡导的“智力激励法”的一条原则,是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与点子,并以此激发其他学生的创意与灵感,产生更多创意的方法,诱发一些可能的思想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尽量避免师生间的直接的、生硬的反馈和评价,而应该转化或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评价。

另外,延时评价还可适用于考试和作业。众所周知,考试和作业是学生学习成果反馈的一种常用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考试中自然会有不及格的现象,而作业中也常有学生错误颇多。这部分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及格或作业经常出错而背负着心理压力,因此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产生自卑感。所以当学生作业或试卷中错误较多时,为避免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应采取暂不评价等级的策略。允许学生弄清错误,将作业改正后再进行评判。让这些学生也能体会得到一个好分数的喜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五、用放大镜来找学生优点,发挥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的语言犹如扬帆的劲风,是学生前进的最大动力。激励能激发人的潜能,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下转第86页)己的体会,把它们改编成诗剧、话剧等舞剧,用语文实践活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加对课文的感知理解,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要想达到这一最高目标,唯一的途径便是通过美育。

那么,什么是美育呢?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就是教育学生能够辨别美丑,能在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领域感觉到、体味到一种美,能在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中创造一种美。“从美的事物当中找到美,这便是审美教育中的主要任务。”

应该肯定,语文素质教育是学校美育教学的主阵地,因为文学总是和艺术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教育在传统教学中主要是字、词、句、段、篇,读、写、听、说,通过讲读教学、作文教学,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不能放纵的,但如何解决语文训练、表情达意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让学生主动地接触美。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三者都是不可偏废的,其中前两者是基础,后者是结果。这是使受教育者基本素质走向艺术所不可超越的三部曲,所以语文教育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都那么清新、明朗、美丽,就像神话一般,这就为水生嫂这一人物提供了背景,烘托了人物勤劳淳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而那“铜墙铁壁”一样的大荷叶,还有那高高挺出的粉色“荷花箭”则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再如,《雷雨》中侍萍面对周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二、加强学生的阅读,接触一些文学艺术珍品

通过朗读、背诵、说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节奏感、韵律感,要把美文结构与内在表达的人生体验达到统一,体验其中的言外之意,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天渐渐的冷了,不知柔石在里面有被褥否,洋铁碗收到了吗?……突然传说他们在七月七日夜被害了……原来如此!……”字里行间蕴含着对柔石的牵挂、惦念之情。“原来如此!……”(上接第85页)涌动。《课标》中提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会诚恳地对学生说:“你读得很有感情。”同学们的能力确实有高低之分,面对阅读能力低的孩子,我也会称赞他一句“你读得很正确”“你声音很洪亮”。平等地对待学生,让他们在较多的表扬声中成长,他们会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健康。

让学生在多彩文化活动中健康成长 第4篇

一、文化育人第一阶段成效显著

自2010年9月提出践行文化育人理念以来,我县大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取得了文化育人第一阶段显著成效,奠定了实施文化育人第二阶段的基础。

第一,课堂文化活动夯实了质量基础。教研文化是文化育人的重点,我县紧紧抓住这一重点不放,不断加大力度。4年来,我县相继出台了教研文化建设三个规范性文件,尤其是出台了教研文化激励方案,大大激发了教研活动的开展。如古寨中心小学探索“136课堂”模式、礼士中心小学实施教师“青蓝工程”、热水中心小学尝试“三段六节”模式等,推动课堂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大课题、小课题、微课题研究稳步推进,有效达成课堂文化活动成效的提升;课堂改革现场会、学区教研活动的举办进一步促进了各校课堂改革和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第二,课外文化活动培育了学生兴趣。自2010年以来,我县已经新增校园社团600多个,社员达2.65万人,每年开展各种社团文化活动1200多场次、50多万人次参加,人均参加7场次以上。由此,给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活动平台和丰富多样的参与机会,让更多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社团或文化活动。学生在参加各种社团文化活动中增进了交流,促进了了解,增进了协调,提升了认识,培育了兴趣。如喜欢文学的参加文学社活动,喜欢美术的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喜欢健美的参加健美俱乐部等,多数学生可以将兴趣融入社团文化活动并获得表现机会。

第三,社会文化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社会文化活动也是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校成立了志愿者协会、爱心小组、野外科学考察兴趣小组、社会调查活动小组等。这些社团积极组织社员参与社会活动,如为大型活动做志愿者、自发组织进行爱心捐款或根据形式组织社会小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成为社会的积极成员,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彰显他们的价值。同时,学生透过这些活动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激活思考,自觉或不自觉地得到提升和发展。

第四,缩小了校园文化建设差距。在推进文化育人过程中,我县各校积极根据本校实际实施经典文化育人、客家传统美德育人、红色文化育人、社团文化育人等,形成各有特色、差异发展的局面。县城有阳明文化育人、社团文化育人、教研文化育人,而乡镇有红色文化育人、生态文化育人、客家文化育人等;县城有励志教育、理想教育,而乡镇有信心教育、爱心教育等,有效缩小了乡镇与县城学校的文化水平差距。

二、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文化活动来承载

我县推进实施文化育人的第二阶段,应在巩固并提升“一校一强项”和“一校一特色”工程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将文化育人成效全面落实到学生个体上,最终达成文化育人的成人成才目标。

第一,文化活动是兴趣的载体。顾明远教授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那么,如何激发兴趣、承载兴趣就成为关键。对此,我县实施文化育人十分明确地提出,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激发和承载兴趣。在参与文化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新能力得到发挥,思考能力得到启迪,由此增强信心并形成自我无意识行为,进而成为一种兴趣。不同的文化活动培育不同的兴趣,新的文化活动也激发产生新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总是能够找到兴趣的激发点、着力点,乐意留在学校,乐意在活动中学习。力求充分发挥多彩文化活动这种载体作用,促使形成“人人有兴趣”的局面。

第二,文化活动是爱心的载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键是如何以爱育爱。以爱育爱在细微处,生活的关心承载更多的是物质的关心,而在文化活动中的关心承载更多的是精神关心。因此,我县要求每次文化活动都精心组织,教师要细心指导学生如何组织社团活动、如何协调、如何参与、如何解决其心理负担等,让学生在参加活动过程中时时处处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关心和指导。

第三,文化活动是形成专长的载体。不同的社团活动定位不同,使得每位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优势来参加对应社团活动,如参加舞蹈协会、文学社、书法小组、科普小组等活动,更好发挥他们在舞蹈、文学、书法、科普等方面的天赋或优势,有效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潜力和创新动力。系统地、持续地参加相应的社团活动,使得每位学生某方面优势转化为技能,即形成“个个有专长”的局面,从而增强信心,更加发奋努力,助促人生成功。

第四,文化活动是育人的载体。教师达成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各种文化活动,在各种文化活动中,教师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在活动中无处不在地发挥组织、引领、熏陶等作用。每一次参加文化活动,学生就受到一次全方位的教育,其育人作用就在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实施文化育人的关键就是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三、开展文化活动要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第一,加强组织引领。我县经过文化育人第一阶段的摸索,对于实施“一校一强项”和“一校一特色”工程以及成立社团、组织文化活动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但是,相对于学生不断上升的效率需求,还要继续加强组织和引领,进一步抓好“一校一强项”和“一校一特色”工程,深入推进“人人有兴趣、个个有专长”育人观践行,让文化活动开展更为有序和高效。

第二,增强经费保障。在文化育人第一阶段,笔者发现经费得到保障的社团,文化活动就开展得如火如荼;而经费难以保障的社团,文化活动时断时续。对此,我县要求学校给予每个社团每学期不少于1000元活动经费,确保社团活动顺利开展,确保社团文化活动覆盖面达到95%以上,为“人人有兴趣、个个有专长”提供充分载体。

第三,给力宣传发动。舆论是一种力量场域,宣传也是一种推动力。为此,我县要求各校及时对社团文化活动进行宣传报道,或者运用简报形式进行交流,文学社要以社刊形式进行交流促进。对于大型或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活动,要组织主流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对于年度文化活动总体情况,组织进行深度报道;对于践行“人人有兴趣、个个有专长”育人观富有成效并形成模式的学校给予特别报道。通过宣传报道,形成对文化活动的共识,继而形成一种无形合力和凝聚力,转化为又一轮推动力,推动文化育人深入开展,尤其是促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形成并确立“人人有兴趣、个个有专长”育人观。

让学生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健康中成长 第5篇

豹澥中学叶海峰

【关键词】

教师、学生、爱、宽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我曾经听我的同学说过关于他的一段求职经历:招聘过程中,校方出了这样一道题:“如果让你选择,你是先喜欢你的学生还是让你的学生先喜欢你?请选择并说明自己的理由。”我的同学说他是这样回答的:“我希望我的学生喜欢我,但是我必须首先喜欢我的学生!因为,作为教师,喜欢自己的学生是学生喜欢自己的前提。”说到这里,你会怎样回答呢?我相信大家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是,我在这里之所以把这个事例讲出来,主要是让大家明白师爱的重要性。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爱儿童。”陶行之先生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多么重要啊!师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那么,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

爱是人的基本需要,是学生的心理寄托,是学生内心渴望。教师只要真诚真心付出爱,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还很容易打动学生。一旦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增进师生友谊,产生情感共鸣,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理智,就可以达到“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的境界,从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谛。

我们知道,在班级里,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有一些表现好的孩子。在老师和学生的眼里,他们都是优等生,老师宠着,同学敬着,在他们的周围只有赞许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可我觉得,如果这些孩子不受到挫折教育的话,他们将来遇到困难时就不能承受得了。所以,我在必要的时候,也会适当的批评他们,使他们知道自己也有错的时候,应极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更完美。例如:我们班的副班长---石家力,他学习成绩优秀,品德高尚,遵规守纪。可是在课堂上,他却很不喜欢读发言,而且胆子小。因此我总会叫他起来解题,培养他的胆量,渐渐的他变得自信起来,善于与人交流。

爱可以使好的学生充满信心,不断改进、提高,积极向上;爱可以使学生精神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优化,思想得到升华。所以,只有教师用真诚的爱去对待学生,才能打动学生,教育好学生。

2、用无私的爱感化、关爱差生: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爱聪明、漂亮、健康、学习好的学生,还要爱反应迟钝、调皮捣蛋、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杜绝偏爱优生与歧视差生。“植而不修则歪,教而不育则差,育而无方则罔。”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爱要无私!

和优等生相对立的,正是一些学困生。这些学生有的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行为习惯也不好。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很厌烦。可是我认为如果经常批评他们,冷落他们,那他们还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吗?所以对待这些孩子,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用爱心感化他们、关爱他们。我不是一味的批评指责他们的过错,而是对他们的优点、成绩我都及时加以肯定,使他们自己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有信心去做好每一件事。

我认为教师在对待“差生”问题上要以全部心血倾注在他们身上,全心全意,耐心细致地进行转化教育工作,不仅不嫌弃、不歧视,而且多加爱护,对他们常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转化差生就不再是“老、大、难”的问题了。我们班里有一个特别淘气的孩子,他学习成绩

不太好不说,行为习惯也不好,总是打架,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在对他的转化过程中,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心,没有无私的爱心,他可能就掉队了。在课堂上,别人回答很难的问题被鼓励,对于他只要把最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就可以得到掌声。这时他的眼里充满了喜悦,充满了自信。这样,他就没有时间去影响其他同学了。最难改的还是他的行为习惯,下课他总会第一个冲出教室,上课他又最后一个回到教室。上课之前总会有同学告他的状。别人做游戏他给人家捣乱,经常惹是生非„„我课下和他聊天,他保证以后再也不调皮了,可过几天好像又忘了,又开始有同学告状。光聊天不管用,后来我发现他爱好体育,于是就利用业余时间让他与我比一比,看谁跑得快,看谁出色。这样,不但让改变了以前骄傲自满的缺点,而且还培养了他的特长,一举两得。从此以后,我看到了这个男孩崭新的面貌,同学们也不再告他的状了。

爱是一种纯洁的感情,它不是靠强制,更不是靠利诱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爱差生与爱优生一样,并给予差生更多一点的关爱,也可以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成功,并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和对学习、生活的信心,就能成功感化他们的心灵,从而真正转化差生。

3、宽严相济,显露真爱:

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的统一体。宽容是另一种意义的严格。这里说的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它的前提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目的是使学生有效的接受真理,承认和改正缺点、错误。教师要对差生“严中有爱”,对优生要“爱中有严”。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能只用严厉的批评、叫家长、写保证书等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压服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只要我们捧着一颗宽容的爱心对待他们,他们也会在爱的力量下变聪明,会进步的。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充分尊重相信学生,是师爱的表现。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这个道理。

我班有4个男生,被班上其他人称为“四大金刚”!主要是他们的行为纪律差、学习差、思想落后等。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要认真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虚心听取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人格,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要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这其中有一位学生比较懒惰,不能完成作业,成绩差 ,忘性很大,书写不认真等。对于他的种种劣迹、恶习我及时帮助他指正。但过不多久,又重犯,甚至情况比以前还糟糕。这时,我就与他共同找原因,研究改进对策,制订计划,并付诸行动。没有想到,他真的在我的严格要求下,改变了许多,书写认真了,作业能及时完成,学习勤快了。虽然他的进步不太大,很慢,也可能维持的时间很短,但只要教师给予他坚强的毅力和耐心的引导,相信总会回归正道的。

学生不是完人,更不是超人,犯错误是学生的特权,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只有对他们“严中有爱,严中有爱;严而有度,爱而有方”,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的目标。

4、将心比心,以爱换爱:

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做个有心人,用“将心比心”这一方法,去实现“以爱换爱”的目的。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学生进办公室,要向老师报告,而老师正与同事谈趣正浓。因此,学生刚刚开口说话或是说了只言片语,教师就极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别来烦我!”教师这样粗鲁地对待学生,就没有顾及学生的内心情感,更没有想学生之所想了,这样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吗?能换取学生的爱戴吗?如果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的话,那么就会体验到学生的无助。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要以情为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顾及到学生的感情。这样才能引起师生双方情感上的共鸣,无疑利于师生双方的有效沟通。

曾经我碰到这样一个学生,由于这个学生经常违规乱纪,散漫成性,懒惰成习,惹是生非。以往带班的老师历来不让他参加任何校内外活动。该生心理这道防线成为与老师交往的鸿沟,从而以更多的犯错来对抗、回报老师。在这种师生情感上的强烈对抗下,老师的严厉批评、指责已经失去了作用。这个时候,我认识到并了解到了这一切情况后,从一开始,就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处理。当我第一次与该生见面时,我将两把椅子靠近,与这位学生并排而坐。从谈话的形式上的改变,让学生明白我的真正用意:我明白你的心思和困惑。你希望得到老师平等对待。你

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后来,这位学生很喜欢与我沟通,下课有时间就找我聊天。慢慢地,他变了,恶习改了,心境开朗了,并能在班集体活动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不再与老师对立,而以自己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

教师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实现了学生“以爱换爱”的目的,对我们今后的德育工作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让学生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健康中成长 第6篇

让学生在班级环境建设中成长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教育宗旨是学为人、学做人,而人的建设的关键是灵魂的建设,也就是人文维度即灵魂维度的确立。通过班级文化达到这个目的会更有效。班级文化通常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思想、作风和准则的总和。班级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教室环境、人际关系、学生精神状态等。班级文化有环境文化、运动文化、学习文化和礼仪文化等。环境文化主要是指教室布置。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的重要阵地,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培养的重要舞台。教室的布置不仅折射出一个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班级建设的成就,更反映出一位班主任的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不但要使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还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应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如可以让学生自己购买、搜集有关名人画像,再拿到班级中讨论为什么自己选择这些名人画像,然后张贴上墙,让名人不平凡的一生、伟大的业绩、崇高的品格和光辉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敬仰之情,从而使学生对照典范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对教室里的各种设施的摆放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室里整齐、美观的布局,不仅给学生赏心悦目之感,还能对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饱满的情绪、严守课堂秩序产生积极的影响。要把教室布置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具备以下特性:①整体性:教室布置把个人的思想行为统一到班集体的整体目标上来,从而形成合力。②主体性: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积极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使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服务岗位。③独特性:由于不同的班级师生构成也不同,教室布置就有了鲜明的个性,而个性是创新的源泉,这是形成独特文化的要求,应鼓励百花齐放。④可塑性:教室环境布置虽有一定的形式,但实质上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一种紧迫感,并激励每一个学生都要规范自己的行为。⑤延续性:在良好的班级氛围的动态形成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转变了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把好的思想道德行为延续至Ⅱ社会生活中去,同时对校园风气、社会风气产生深远的影响。

让孩子在健康快乐中成长2 第7篇

刘国明

我是高安第一小学六年级学生刘恒桢的父亲――刘国明,是一名长期从事监狱教育改造及心理咨询工作的狱警。我的妻子是一位下岗在家的家庭主妇。这次闻听女儿被评为“星级”好少年,我很荣幸,我感受到了孩子的努力带给我的快乐和荣誉。借此机会,我来谈谈我的教育心得,一点拙见,请别见笑。

我们对女儿的培养,遵循的主要理念是:让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多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在对孩子的培养上,父母应该如何决定培养孩子的方向、规划孩子的未来?父母应该如何跟孩子互动、开发孩子的潜能?我的内心告诉我:希望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上,不只是怎样使孩子在学习成绩上得高分,而是要使孩子能快乐、成功,在生活、学习中健康成长,在德、智、体、美、群几方面均衡发展,并且适应未来的时代。如果我们还用老一套僵化的培养方式,非但无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且可能拖子女的后腿,使孩子只知死读书,甚至在起步时就已经落伍。由此,近几年来对女儿刘恒桢的培养,在思想理念和教育方法上,我们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1、注重对孩子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这两个说法,我和妻子是很认同的。所以,从小对女儿的培养,特别注意通过身体力行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义、助人为乐,首先家长自己就应做到言行一致,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我和她妈妈都是热心肠的人,谁有什么困难总是竭力帮忙;与人交往,总是热情友好,从没有跟人红过脸,有过过节。我们夫妻关系和睦,教育理念一致,家庭氛围良好。孩子生活在这样温馨稳定的家庭环境中,心情舒畅,有利于学习。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孩子能体会到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情感。另外,我们不断进取,自觉学习与工作有关的最新知识,关注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争取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父母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取得成绩,是对孩子最好的精神激励和最佳的行为示范。孩子受父母的熏陶,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动力。所以,我的孩子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具有坚毅自立、有内在自信心而寻求生活独立的个性心理品质。我的女儿课外学了古筝、英语、奥数,课余时间很紧。为了不误学习,我们要求女儿

做每项事都必须计划好时间,形成强烈的“有效率才能赢得时间”的概念。有一次,我们要女儿挑战一天做完15张数学试卷。没想到她居然挑战成功,晚饭时我就煎了两个荷包蛋作为奖赏。现在,她读六年级,学习任务比较重,尽管有的的孩子连学习任务都完不成,但我的孩子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且没感到很累。她每天还能自己调配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做到劳逸结合。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多么重要呀!

2、注重孩子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品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向的光源,它能保证人的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然而,根据大量的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独生子女身心发展的情况是:在身体(身高、体重达标率)和智力发展(发展速度、知识面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而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却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如任性、自私、孤僻、粗暴、自大等。此外,从调查资料中还发现,这些缺点的产生决非完全因为“独生”,而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和父母的教养态度所造成的。因此,在幼儿时期如何科学地对独生子女进行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和妻子都一致认为,孩子要有学习生活的快乐和身心的健康,首先最基本的也是根本的,就是必须加强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孩子有健康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对女儿思想品德的教养方面,我们特别注重孩子孝心素养的教化。“百善孝为先”,我们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成长的时候,千万别忘了从我们身上学习怎样敬老、怎样尽孝。所以,每到季节变换时,我们为年迈的父母添置衣物时,总是要带上女儿,让女儿一道挑选款式、颜色,让女儿参与孝心活动;每当节日,都会和女儿一同拨通父母的电话,告诉她怎么向爷爷奶奶说祝福的话语。女儿耳濡目染,现在也懂得孝敬我们了:桌上做了好吃的菜,首先夹给我和她妈妈吃;父亲节、母亲节还会送上贺卡或做些力所能及的活;最让我感到的是,她还帮我俩洗脚呢。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又来孝敬自己的父母,父母不仅成了孩子孝敬的对象,更成了孩子学习的好榜样。愿每个家长平常都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给孩子起到好的示范作用,并帮助孩子改进做得不够的地方,共同营造出和谐的家庭环境。

我告诉孩子爱父母亲人,感恩父母亲人,这还远远不够,还要爱自己的老师、同学以及一切值得爱的陌生人,甚至于团体、集体、社会等。所以,我的孩子从小就有爱心、有同情心。走在路上,看到了小孩摔倒,会毫不犹豫地主动上前搀扶;看见了穷人乞讨,会毫不吝啬地捐上身上仅有的零花钱。来到学校,看到同学有不会做的题,主动上前讲解;听说要为某某个人或集体捐款,她一马当先,总是捐得最多最早(我家并没有多少钱,这些钱都是她的压岁钱和平时积攒的零花钱)。身处社会,她每个双休日,都会主动打扫楼道;每年,她

都会选定一个日子,让我们陪着上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上特教学校为特殊的伙伴讲故事。我真的很庆幸,从小,我孩子纯洁的心灵就种下了“爱心”“感恩”的种子,相信这颗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定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

3、注重孩子良好心智的完善。

家庭是孩子启蒙教育的第一站。作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意对幼儿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心理素质教育。在对女儿的培养中,我深深认识到:孩子健康身心的长期培育和智慧潜能的有效开发,是保证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我充分利用自己学习掌握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及工作的相关体验,结合对女儿培养实际,着力培养孩子的心智素质,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思维能力水准。我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考试的分数和名次,从来没有因为孩子考差了点,就批评。这样,我的孩子总是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参与考试,由于没压力,结果反而非常好。作为家长,我深知道未来社会最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人,所以我们总是鼓励孩子能够有创见,平时总是极力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并且,我很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允许孩子与家长辩论,家长错了就放下架子认错。完全听话的孩子心理一定是不正常的。我们家中的事常常和女儿商量讨论。我们平时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听故事、学画画、弹古筝、练跳舞,甚至玩游戏,孩子都乐此不疲,这些都有益地促进了孩子身心健康和智能开发。

4、注重知行合一,提高孩子的技能。

对孩子培养的教育方法上,除上面体会到的以外,我还注意让孩子在学习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紧密地与生活结合起来,知行合一,联系实际。让孩子生活在快乐、成功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成功的目的是为什么?最好的答案,应该是为实现理想。为社会发挥自己的能力,是在人生的旅途留下脚印。是在每一天都有收获,是在每一刻都在寻找快乐。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孩子的天分在哪里?孩子能否具有终生学习的态度?只有在快乐、成功中去寻找!学习中求“知”,更要注重践“行”。所以,我非常注重对女儿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当然更多的企望是想让孩子在践“行”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中得到快乐,在成功、快乐中健康成长。譬如,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我就让她在学画画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如,发现女儿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天分素养,我就鼓励她参加演讲、写作比赛。多年来,女儿参加省、市比赛获得许多奖项。成功的快乐,使她得到了健康的成长。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显然,是强调加强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了。近一年多来,我根椐女儿兴

趣发展实际,也引导她做了一些课外物理实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她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第8篇

如何使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健康成长呢?

一、活跃师生关系, 营造成长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 学生成为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一些教师高高在上, 脱离学生实际, 学生当然不喜欢, 学习的积极性就低。怎么能健康成长呢 ? 教师应以真诚的爱心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首先, 把学生当成孩子去交往, 宽容他们反复地犯错误, 相信并帮助他们在不断的犯错与纠错中逐渐成长, 走向成熟;其次, 与学生作为朋友去交往,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不拘时空、不拘形式地与学生打成一片, 力求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再次, 把学生作为同道者去交往, 和他们一同去探索知识, 发现问题, 解决矛盾, 从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只有这样面向全体学生, 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 有话愿说, 学生才敢于自由活动, 从而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巧设教学情境, 引导自觉成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 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 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例如在教学《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一课时, 在“装扮我们美丽的家──教室”这一活动中, 我随时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劳动表现, 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 特别是那些平时不喜欢参与劳动的学生, 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 我就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在这个活动中, 我还注意了学生团结精神的培养, 合作精神的发挥, 并鼓励孩子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出主意, 想办法, 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 收拾得清洁整齐, 让他们真正感觉到集体的事大家做, 而且都愿做、敢做、能做, 促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进步成长。我随时注意在活动中教育孩子, 现身说法, 用事实说话, 让孩子真正地在活动中学到东西, 在活动中改正缺点, 在活动中发现优点, 在活动中互相学习, 真正地做到在活动中成长。看到我们亲手打扮得整洁漂亮的教室, 我又安排“我是小小保洁员”这个环节, 希望同学们能在一定的环境中自己去体会, 自己去感悟,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学习, 自主成长。这样的效果比干瘪的说教要有效得多!同时, 我在这个活动中非常注意引导孩子们去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收获以及给班级带来的变化等, 还注意对平时的卫生习惯加以教育和引导。学生在上完这一环节以后, 真的变了很多。从后来他们的讲究卫生、注意班级的环境保洁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这样的转变。通过创设活动情境, 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 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与合作的活动过程中, 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地成长!

三、情景模拟, 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 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 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 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 演技好坏并不重要。”例如在教学《伸出爱的手》时, 其中有一个教学内容“让我走进你”。这一部分是引导学生认识残疾人在生活上的困难, 教育学生尊重而不歧视残疾人, 使学生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之情, 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 培养学生的爱心。

课堂上, 我组织了这样一次体验性活动——角色互换游戏:同桌两位同学, 一位扮演盲人, 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 体验盲人走路的不便;一位扮演聋哑人, 只能用手势表达, 体验无声世界的不便。让每一组学生从教室前门出发, 走下台阶, 通过走廊到办公室, 再回到教室。体验后大家一起谈感受。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盲人不能看到外面那精彩的世界, 不知道花是多么红, 树是多么绿;聋哑人不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说出来, 我们不能理解他们的内心, 他们的生活不像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希望大家能伸出自己的友谊之手, 和他们做好朋友, 让他们不再那么孤独, 让他们体会到有朋友是多么的幸福快乐;以前, 我看到残疾人, 很看不起他们, 甚至有些同学还去捉弄, 自从上了这课以后, 我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在世上是多么辛苦, 我们不应该去鄙视他们, 应该关爱他们, 通过这次活动, 让我懂得了我们走路是多么容易, 残疾人走一步却要花很大的力气; 在生活中, 我们不要用异样的目光去歧视那些残疾人, 我们要将心比心, 如果我们调换一下, 别人也用这种目光看待你, 你会怎样? 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多关心、帮助他们, 更要尊重他们。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 加深了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 形成了健康的道德情感。

总之, “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 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 结合教学实际, 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充分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 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有效的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

摘要:我们知道,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果离开了学生的活动, 那么教师的一切努力将是徒劳的。因此, 上好一节课, 必须要有积极并且富有成效的学生活动伴随始终。

关键词:学生,活动,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于丽.《品德与社会》探究活动教学的诊断与纠偏[J].山东教育, 2010 (31) .

[2]王清平.小学德育课程的活动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3 (13) .

让学生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健康中成长 第9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生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得益彰呢?个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语文教师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学习和传播者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才会体味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言谈举止才能尽显高雅风范,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语文教师要坚持读书学习,博览中华经典著作,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使自己更具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背诵经典古诗文,阅读经典名著,努力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传统文化基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形成了勤劳勇敢,坚韧不拔而又乐观宽容的民族性格。中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就应当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帮助学生打下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色。

二、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要做到取精去粕,批判地继承

由于受时代背景、社会生活、思想认识的影响,古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的甚至成为阻碍人们前进的思想桎梏。在教育学生继承传统文化中,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当继承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剔除,“取我所需,择我所用”是选择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最佳态度。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也是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更应突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在学校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因素,建造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亭廊、走道,让建筑实现古典古韵与现代风格相辉映,在校园的墙壁、楼道、教室、宿舍悬挂经典名句,还可以根据各栋楼的功能和特点,分古训育人、诗词古韵、格言励志、感恩教育等版块进行展示,使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置身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中,可以随时随处与先贤对话,接受心灵的洗礼。

四、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教育作用,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中华传统文化既珍藏于典籍之中,也体现在各种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之中。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以中华优秀文化为特色的各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认真挖掘和提炼祖國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精髓。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基因。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我们应对其进行科学梳理,挖掘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文化要素。

其次,弘扬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张力,使它成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

在悠久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作为扎根于群众中,深受人们欢迎的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是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几千年来,春节团圆,元宵赏灯,清明祭祖,端午赛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这些传统节日的特色活动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综合实践课,设计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活动,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当地的节日习俗。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利用清明节组织学生进行扫墓活动,缅怀先烈,继承先烈遗志;利用端午节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让他们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操,树立报国思想。还可以组织学生讲自己家乡的节日故事,写专题作文,办手抄报等形式,将自己的收获整理出来,展示给大家,也可以将传统节日的内容编进校本课程,这种亲身体验活动的教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五、通过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可以举行经典作品诵读比赛,楹联大赛,古诗词书画创作大赛,地方戏曲联唱,传统文化论坛,主题班会,灯谜竞猜、作文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古韵缭绕,书香心脾,令人陶醉,学生还能从这些活动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仁义礼智信,践行温良恭俭让,沐浴着传统文化的光辉,学生的身心才能健康成长,成为知识技能,精神灵魂全面发展的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诵读古圣先贤经典,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灵魂被唤醒,智慧受到启迪,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发挥它的育人作用。愿我们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师生共同健康成长。

上一篇:酒店辞职申请书范本下一篇:ISO培训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