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024-06-27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精选10篇)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1篇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有人问,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答案很多,其中一定会有人回答,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许多教育工作者就有点困惑了。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的特点,在教学中如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仅能使他们在小学的教学阶段收益,更能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中必须根据小学生自身所有的特性和小学语文学习的特点,制定多种的学习方案,从而更好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主动学习的前提就是要与教师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不仅仅是自己学习路上的传授者更是自己最亲近的好朋友。如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会上,香港代表黄锦燕老师所上的《漫谈沟通》一课,不论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是教学方法,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内地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黄老师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交流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合作学习,每个教学环节不忘尊重学生,不忘面向全体同学。在每位同学发言结束后,黄老师总要道一声“谢谢”,而且所表现出来的是那么地自然,那么地真诚,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黄老师所表达的完全是从她心底所发出的声音。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黄老师总会习惯的对同学们说:“谢谢同学们!”而学生们随即回答:“谢谢老师!谢谢客人老师!”可黄老师与众不同地说:“请在座的老师把掌声送给上课的小朋友!”多好的良师益友啊!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一氛围的前提就是师生关系平等,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使同学们保持愉悦、积极的心态来接受新的知识。

2、尊重的学生的情感表现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所感受最多的是同学对老师的情感是真诚的,比如学生遇到老师的时候都会说:“老师好”,每逢过节的时候,特别是在教师节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给老师送上自己亲手做的祝福卡片,我们教师在高兴的同时也应该十分尊重学生的这份礼物。如若把学生高高兴兴送上的礼物仍在一边,同学们会觉得老师不喜欢或者认为自己送的礼物太不值钱了,因此,学生心里会不开心,还会产生自卑的情绪,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学生本身,更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们的感情。在生活上要主动的去关心他们、在学习上采用鼓励的方法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在利益的争取上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与他们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 不同的学生所具备的自身个性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自身所有的特点,采用有所区别的教学方法对待。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可分不同的要求进行。如背诵名篇佳作,对于智力水平较高的同学要求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全文背诵,而对于智力水平较差的同学可以降低一些要求,教师可以挑选一段或几段让他们背诵。又如在作业的布置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低的必做题和难度较大的选做题。这样做不仅能使学习基础扎实的同学有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可让基础较差的同学有自由选择的机会。这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又从不同层面上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

自尊心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有助于学生克服自身缺点,促使自己去维护尊严。如果在学校的教育中一个同学的自尊心长期受到打击,他就会失去自信,失去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中主动、积极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的自尊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教师教育手段的前提是切实保护、强化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观念。

5、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尊重学生,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在旁人看来也许是那么的微乎其微,但对于这个学生来说也许是他进了全力才取得的。他们也需要别人的肯定、赏识,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认可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认同与赞赏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同时享受成才所带来的喜悦。之前听过一节课:课堂上老师让一位同学读一篇文章,可是这位同学的阅读能力又非常的差,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位同学不可能读完整段的文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听课的老师都有了一点的烦躁,但上课的这位老师却非常认真的听完了那位同学的阅读。他非但没有指责这位同学反而用温和的声音说:“这位同学读得很认真,很辛苦,他能坚持把文章读完,大家给点掌声鼓励一下。”这种评价不但没有伤害到学生,又给了学生的自信,这是多么值得我们许许多多的老师学习。任何一位同学身上都会存在一些优点,教师需要从学生身上寻找这些闪光点,并在教学中多对这些闪光点进行些表扬,对不足与缺点少些职责。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想一想学生。要与学生多交流,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在与学生关系的处理上应做到尊重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站在学生中间,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友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做到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2篇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政策的调整、课程结构的重建、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更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以及制度创新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显然,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学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如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我认为首先应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入手,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关键词:问题意识,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再是以往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要培养出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阅读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西方哲学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天,罗素问大哲学家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当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总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问我。”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解读这个经典的故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个人的成长与他能够产生的问题密切相关,即问题产生的频率和质量是个人成长活力的重要表征。按照这一理念,如果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个人成长来说,意义深远。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一.学生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分析 1.无疑可问

主要表现有二种形式,第一种是:过分依赖老师和书本,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第二种是: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 碰到问题时就不往下想了,或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

2.不敢问

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3.没有机会问

课堂上由于时间的紧迫,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大多数的教与学均由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4.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

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

总之,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无法提出具有思考性的、实质性和深入的问题,我们不由要问:学生的思考能力、问题意识哪里去了呢?如何唤醒和挽救学生正在失去的问题意识呢?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解决方法和实践 1.发挥化学史的作用

科学历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启迪和激发。一部化学发展史,其实就是化学问题被不断提出、解决又不断地提出新问题的历史。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史知识,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过程中,可大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拉瓦锡对燃烧本质的质疑导致了科学的燃烧理论的诞生、雷利对数据千分之一误差的质疑使得稀有气体元素被发现„„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要告诉学生,不少化学学说在诞生之初本身就很不严密,是经过后人慢慢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而发展到今天的化学大厦也绝非完美无缺,许多经典的化学理论在鲜活的不断变化的实践面前总是面临挑战;同时,超导材料、海洋新能源的利用、纳米技术„„无数的新问题也正等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去研究。2.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没有实验的化学教学是索然无味的,但流于形式的化学实验对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也是极为不利的。对课堂演示实验,能让学生自己上讲台做的或有学生自己要上讲台做的,教师应尽量满足,但做之前和做完之后,教师可发动其他学生就该实验提几个问题:步骤有什么要求,操作有什么注意点,刚才这位同学做的有无错误?对学生自主实验,要求可更严格些。每次实验结束当学生把实验桌收拾干净后,教师可留出5-10分钟让全体学生坐下来思考、提问:刚才的实验有无发现问题?假如有和预料中的不一样的情况出现,是什么原因,应该怎样改进?

比如,在《化学1》二氧化氮与水反应这节课的探究实验中,理论上装满二氧化氮气体的试管导致在水中液面应该上升约2/3的体积,但实验过程中却发现往往没有上升这么多,并且在用洗耳球鼓入空气后液面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这时就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分析可能存在的影响实验的因素。很多学生就想到可能是收集到的二氧化氮气体不纯,或者是在操作过程中造成漏气,或者是鼓入空气的速度过快,空气中的氧气来不及与一氧化氮反应,反而将试管中的水分赶跑等等。3.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进行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可能现在很多老师在上课的课程中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或者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甚至认为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应该让学生去“死读书,划重点”,而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探究上,因此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浪费”时间给学生看书,觉得书上有的知识就没有必要讲,而是按自己理好的思路讲课,让学生按照一种系统性强的方法去学习,这样不是不好,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推行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和教学,并不意味着以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完全摒弃!殊不知这种极端的做法恰好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其中一项指标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包括培养学生的阅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可能较多的知识是来自于老师,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获取知识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靠阅读和查阅资料,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汲取精华。如果在高中阶段没有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这种能力,那么到了大学或者走出校园以后再去锻炼,只怕为时晚矣!

例如,在学习《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的性质》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目的,步骤,现象等,我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本上的科学探究,让他们来分析这个实验的目的等。这时,很多学生一看到碎瓷片就想到防止暴沸;另外一部分善于思考的同学认为这里不是溶液中的反应,应该不是防止暴沸,石蜡油在这里是和碎瓷片反应,实验的目的是看碎瓷片和石蜡油反应的产物是什么。我先不做点评,而是在实验过程当中,提醒他们老师不是用的碎瓷片,而是加的氧化铝粉末,效果可能会更好,你得到什么启发。这时就有人提出来:老师,碎瓷片应该不是和碎瓷片反应,碎瓷片这里可能是催化剂。随后我正好借机向他们解释,碎瓷片中含有氧化铝,氧化铝可以催化石蜡油分解。

所以,我的看法是,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已经逐步具备了一种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悟性是比较高的,有些知识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理解,而根本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去解释半天,而且由于我们的知识基础和学生不同,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他们不一样,我们理解的难点重点对于学生来说未必就是他们的理解存在问题的地方,有时讲得越多,学生越消化不了,甚至会适得其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例如在上到《化学能和热能》这节书的第一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的关系,可能很多老师也觉得这节课比较难于处理,所以这节课我并没有特别处理,而是先让学生阅读课本P32页的内容,提问他们通过这段话能够得到什么信息?这段话想告诉我们什么?他们就会知道,原来这段话是在说明化学键和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的,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会释放能量。他们能够提取出这些信息,足够了!接下来我就顺水推舟,提问那么一个反应过程中到底是放热还是吸热怎么判断呢?然后可以提醒他们看P33页的图示,让他们学会从比较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角度比较放热还是吸热。由于反应的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如果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了,反应后“多余”的能量必然要以其他的形式释放出来,反过来就要吸收能量了。

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课外补充的知识他们很难接受和理解,但是如果通过课堂上给他们充分的时间阅读,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鼓励把他们不理解和存在疑问的地方大胆地说出来,有时他们提出来的问题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班的问题,这时我们再去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能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例如,上到苯这一节的时候,对于苯和氢气发生的加成反应,我让他们先看课本上的方程式,然后问他们对于这个方程式有没有疑问,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没有,但是有个学生嘀咕了一句:那个圆圈怎么没有了?结果其他同学立刻说“对啊对啊,那个圆圈哪里去了?”有一个同学提出问题以后,他们也大胆了,也陆陆续续说出自己的疑问,例如“环己烷是什么物质?化学式是什么?那个六边形代表什么意思”等等。4.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间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学生才能活跃思维,大胆质疑,敢于申辩,获得灵感,才能发现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只有当学生的问题一直被教师重视着、关注着,并得到妥善解决,学生发问的潜力才会被驱动,问题才会迸发出来。要让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一旦学生有质疑表现时就马上给予机会,鼓励他们敢于表达、敢于发问。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不是让学生按教师的设计和意图一步步地进行“填空式教学”,而是让教师跟着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走,适度点拨引导,使教服从于学。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是其进行独立深入思考的结果,而问题提得好,或者说问题提到点子上,这正是学生思考有深度的表现。

例如:在《钠的化合物》这一节内容中,有关Na2O2与H2O的反应,按照课本实验,学生能够很感兴趣的知道Na2O2和水反应生成O2,我们接着补充了一个向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的实验,学生能发现溶液变红,振荡,红色突然消失,这时,我们发现坐在下面的学生发出一种很奇怪的声音,有一种很想知道原因的欲望,这样,就为我们讲下面的内容打好了基础,埋下了伏笔,整个这堂课的效果就显得特别好。再比如,上到苯的性质这一节的时候,在让学生推断苯可能的结构的时候,很多人都推断苯应该含有不饱和键,但是当将苯和溴水混合,振荡后溴水不但不褪色,反而下层的黄色跑到上层去了,这是学生感到十分惊讶,他们很自然地就会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奇怪的变化呢? 5.加强学生的自我归纳和总结能力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小结也是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学完一章、一个单元后,指导学生回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概括,把学过的知识点经过知识链的串接,加以纵向和横向的广泛联系与充分比较,整理出化学知识体系的本质结构,使学生深化认识,对化学学科本质有更加深刻地理解与准确把握,能够系统、全面又正确地思考问题。两个学期以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每学完一章就自己写小结,例如他们在学完《化学1》第一章之后,他们就把与物质的量有关的公式用一个十字体现出来。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定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当然,就中学生而言,囿于知识积累的程度,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要求学生提出一些当今化学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我们所言“在化学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主旨是要让学生在探索化学世界的过程中,在掌握了一些基本化学理论和化学方法的同时,保持着对前人所做工作的一份“平视”,努力发现现有理论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努力保持着对化学世界奥妙无穷变化的好奇和探究,进而使其树立起热爱化学、献身化学、发展化学的信念和决心。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所在。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3篇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学”在课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叶圣陶先生曾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课前预习一般是学生自己独立地首次接受新知识,要自己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因此,课前预习实际上是课前自学。自学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人是否能成才起很大的作用。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学成才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知识更新的周期愈来愈短,学校教育不可能完成传授所有知识的任务,只可能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靠学生走向社会后,在工作过程中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语文教师注重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地培养,但不加以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课前预习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和持续性,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预习习惯地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编写预习单并能够给学生明确的指导,使学生能抓住语文学习的关键点,自主地进行预习。

例如《珍贵的教科书》预习单:

一读查资料:

了解1947年时代背景和延安保育院小学资料

二读解字词: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并读一读词语:环境、共产党、捆书、盘旋、炸弹、轰隆、叨念。

2.抄写下列词语:坚持、艰苦、粉笔、啦、主席、情况、趴下、扑到、激励。

3.理解下列词语意思:渴望、振奋人心、争先恐后、完整无缺、激励。

三读知大意:

我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

四读理脉络: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五读知要点: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当时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

2.找出文中描写张指导员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读一读,有什么感悟?

3.仿写人物对话的不同陈述方式。

4.写几句话,用上省略号。

六读质疑难:

读了课文,我还有以下一些问题。

预习是学生自己独立地由已知向未知进军,需要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而长期坚持预习,又可以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随着预习次数的逐渐增多,学生的能力提高会越来越明显,打开一篇课文,不待别人指点和讲解,自己便能顺利地阅读,并能较为正确地领会课文内容。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课上要变“讲”为“学”

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强灌硬铸进去的。可是目前,好多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一讲到底就是一问到底。表面看热热闹闹,气氛很浓,但其教学效果未必好,因为教师的这种一讲到底、一问到底或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未必真正具有启发性,学生的回答也未必建立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这种满堂吼或一言堂的教学活动完全是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进行。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教师自己说了算,还有些教师自己就好像开的是“零售铺”。学生得到的是“散装货”,知识是零打碎敲,能力是机械重复。教师非要把那点知识掰开揉碎了再“喂”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几乎用不着去思考,用不着去动脑筋,学生的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怎么能提高呢?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的利用预习单,让学生汇报学习收获。在学生汇报时,教师进行引导点拨,落实知识点,使零散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

例如在教学《灯光》一课时,由于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于是上课伊始让学生汇报你都学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我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知道了文章的写作顺序……;我学会了本课的一些词语……;我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我知道郝副营长是一个勇敢舍己为人的人……”这时教师随机引导总结,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明白读懂文章的第一步应做到:

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入下一个环节。郝副营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到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加以佐证。并对学生提出要求:在其他同学发言时,你要注意听,如果他的发言和你的意见相同,可给他补充理由;如果意见不同你可进行反驳。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中,在学生的补充中,在学生的辩论中,人物形象渐渐清晰。这时教师进行总结、点拨,读懂文章的第二步:

然后教师总结全文,明确方法。教师点播学文第三步:

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民主的、自由平等的,课堂始终属于学生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隐于课堂,适时的进行点拨引导。还课堂于学生,还学习于学生,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返璞归真的本质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展示人人主动学习的机会。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切机会。首先书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读中体会、感悟文章的内涵。在阅读文本情境中逐步使学生和作者实现心灵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同时实现智的启迪,知的构建,能的迁移,只有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想讲就讲,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科学化、公正化的评价机制

目前,大多数教师的课堂评价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衡量学生以“听话”、分数为标准。因此,建立科学公正的课堂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第一,教师要在课堂上多用激励、富有感召力的语言评价学生。比如用“你能行”、“你真棒”、“相信你做得更好”等语言,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激励机制带来的将是师生之间的和谐融洽、心理相融。伴随着这样的气氛,这种教育影响就会如涓涓细流流入学生的心田,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先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再是小组评价,然后全班参与评价。这样的评价,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融学生的学习过程、知识掌握于一体的课堂评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要建立课堂奖励机制。如设立学生拔尖奖、特长奖、进步奖、创造奖、主动参与奖等。这样更有益于学生的创造和发展。

第四,由知识评价转向能力、情感评价。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因素。要以心换心,以情激情。注重感情的投入,注重学生能力的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人为本,课堂民主,尊重差异,尊重学生人格,就能使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真正落在实处。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观念 教学氛围 主体地位 导学案

虽然教育改革已进行多年,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至今仍和教师还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所有的教师以高度的工作热情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新的教育教学要求老师们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增进教育教学知识,转换教学角色,改掉过于重视知识讲解传授,应该让学生会学习,学会合作,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彰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很多教师都在此方面作了有意的积极的研究,笔者主要谈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尝试,与同行一起探讨研究,有意见不同之处望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很多政治老师所认同接受,然而在具体的政治课实施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形成口号喊得响、落在实处的却很少的局面。形而上学,原因在于老师已经形成定性思维,总是喜欢让学生随着老师的思维走,这样使学生变成学习的复读机,缺乏主观能效性,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对教师而言,教育学生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即“一切为学生,为学生一切,为一切学生”。教师教学应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创造较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并重视不同学生的个体发展。政治老师要对每位学生进行分析,做到要因材施教。对每位学生出现的难点或不懂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应该有所差异。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指明答题的方向、策略就可以;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从基础抓起,引导他们回忆旧的知识并联系新知识,最后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并得出答案。因此,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二、创建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离不开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所以,教师要转变身份,重新确立新的教学地位。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把政治课学习中的“乐”提到一定高度,为学生创造和谐活跃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成为政治课中的“乐之者”打下牢固基础。

1.创建各类情境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作用的调动发挥,要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当前的政治教学中,教师依然是主导,尽可能地满堂课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与教师意见相悖,完全是教师主演。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往往是严肃的课堂气氛,要改变这种沉闷的气氛,可以设计灵活多样的富有生气的活动带入课堂,这种活动可以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能够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创设小组合作环节,促进学生主体体现。

《礼记·学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会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合作。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创设合作探讨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能力。

3.尝试师生角色互换,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教师要变为学习者(学生),而学生成为主角即授课者(教师),这样在课堂上教师从原来的讲授者成为学习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把对方当做平等对话和交流的生命体。让学生树立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每一位“教师”都会有机会,这样鼓励所有学生努力“备课”,掌握知识的程度可想而知,而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每个知识点所持的不同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规律,在这种独立性、主动性极强的学习方式下,他们会把个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展到极点。“老师”们会不留余地地搜集大量相关政治资料,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充分发挥想象,提出各种问题和观点,而“学生”这时的肯定、鼓励与表扬是“教师”最能培养创新能力的“政治背景”。当然这一活动,尽管有时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包含创新的火花。

三、编辑使用政治导学案,在自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学案”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各个学校各个学科普遍采取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导学案是一种学习方案,编写时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它可以用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它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这种先学后教、学导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案的积极作用,为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发展道路”。

政治导学案可以成为高效课堂的重要“抓手”,成为沟通政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重要桥梁,为学生自主高效学习,政治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了重要帮助。

政治导学案编写应注重“学”,以学生的学定教师的教,考虑学生的学情,深入了解学生政治学习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等,体察学生的学习要求,政治导学案编写时也可以吸纳部分学生作为导学案的编写者,借鉴学生提出的好建议,学生作为编写者能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也能从学生角度编写出符合本校学生学习实际的政治导学案。

总之,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角度为出发点,是进行现代化教育教学的要求,提升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政治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因素,并努力提升学生主体地位,才能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陈宗敏.构建师“导”生“演”的高中政治课[J].考试(综合版),2012(10).

[2]邵春燕.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化课堂[D].苏州大学,2010.

[3]于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二十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4).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5篇

摘要:《经济法》是民办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当前我们民办高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观念淡薄,学习主观能动性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民办高校;经济法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前言:经济法既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也是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向实用性转化。因此,经济法的教学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1.利用时事热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经是大家公认的教学真理。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不学或学不得法,也不会有最佳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师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首先是要在确保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从学生心理特征和能力基础出发,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法律关系主体中的自然人行为能力时,我引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因参赛选手年龄太小而被取消”一事;讲授税法中的个人所得税时,我讲的是NBA篮球巨星姚明、科比等人的年薪及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学生听到这些他们非常喜欢的明星和热切关注的事件后,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使他们积极进入主动学习状态。接着,通过具体事例分析,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同时巩固了旧知,形成了认知冲突,便于顺利引出新知,为后面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关知识也能得到很好的掌握。

2.加强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循循善诱,启发、点拨学生,围绕教学目标,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通过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获得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

2.1案例教学,形成教学互动

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真实、典型的经济法案例的详细描述,让学生进入案情,身入其境,充分参与教学,提出相关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讨论、寻找答案。恰当的案例教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只是简单的采用理论阐述、法条解释、相关案例分析,虽然对学生理解经济法基础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作用,但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交流,不能加深印象。所以,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注意师生互动并灵活多变。可以先介绍案例,再循序导出基本原理,也可以先作理论铺垫,再援引案例分析,还可以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遴选尤为重要,一个真实性、典型性、代表性并具有启发性的案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学生收集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例,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运用到教学,或者鼓励学生自己到讲台上讲解,从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中。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双向提问式,形成教学互动

双向提问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横向联系,纵向思考,进一步提出疑问,教师解答、学生自己寻求答案或者学生之间相互解答。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拓展知识层次;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并反省自己在教学中的疏漏,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而学生提问一方面受到教师的启发,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产生疑问;另一方面,说明他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并在积极思考。例如,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法律问题,而以其有限的法律知识无法解决;或者发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从而产生怀疑等。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学生有疑问总比没有好,教师的职责是营造宽松、平等的良好氛围,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质疑,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地将疑问提出来,并寻求解决之道。

2.3讨论式教学,形成教学互动

讨论式教学的亮点就是把教师的单向传授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有争议的问题,并且经常和案例教学交叉使用,也就是说,以案例为讨论对象或者在讨论中应用案例。在具体的教学组织上,可以采用分组讨论、随机讨论等方式,并对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

2.4仿真模拟,形成教学互动

从性质上讲,模拟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实践教学,强调学生通过情景演练,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获得体验,将知识有效地内化的过程,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能,给学生锻炼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其实际功效是不容低估的。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综合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横向竞争学习的欲望。此外,通过模拟演练,学生们还领会到沟通、理解以及执行的重要性,在课程学习中挑战自我,在团队中体会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重要性,领略团队合作精神。

3.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3.1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布置实践性作业。经济法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法理的精髓,能够比较娴熟地将法理应用于实践,因此在作业上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将知识点再写一遍,而是以实例形式布置,让学生充当实例中的某一角色,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法规,领会法理,既锻炼了能力,又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经济法理论知识,学生们均反映对这样的作业很感兴趣。同时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不仅需要反复阅读教科书,而且还要查阅大量的课外书籍,无形中就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开展网上课堂。要利用先进、快捷的网络平台,适时开展网上课堂,将课件、教案、讲义、参考文献、习题等内容放到网上,便于师生之间更广阔的沟通,使我们的课堂无限延伸,师生在网络的空间里,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陈玉珍.提高财经类院校经济法教学质量的新思路[j].法制与经济,2008,(10)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6篇

教学时,只有在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高涨。学习兴趣才会浓厚,参与教学的热情才会饱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真诚的心态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说自己想做的,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看作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他们的个体差异。

2.面向全体,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各有特点的学生。教师要全面了解,熟悉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习惯,正确对待学生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学习起点上都有进步,都有发展。

教学中要设计具有梯度的知识点和阶梯度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下一个梯度的学习打下好基础。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层的兴趣,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去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内心的体验,体会到“思”之乐,从而转变学习观念。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五位壮士不把敌人引上绝路,会怎样?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同学们认识到当千钧一发时刻,五位壮士这有这样才能彻底完成任务,从而体会到壮士们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4.自评互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导”学生疑问处,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主宰”,不是“法官”。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分析,是一种自我监督行为,是一种自我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发展。

打破教学常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第7篇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按照教学计划,我们又该学习新的拼音字母了。

今天要学习的拼音字母是《 ai ei ui 》这一课。课堂上,我刚出示教学情境图,有几个学生已大声发出“ai ei ui”的音,其余学生也跟着喊起来,而且声音一个赛似一个响亮。此时,如果按教学常规进行教学肯定是不行的。我灵机一动,鼓励学生说:“老师知道很多小朋友在学前班已经学过这三个拼音,可是这幅图还告诉我们一个有趣的故事呢!哪个小朋友最守纪律,老师就奖励他当小老师讲给其他小朋听。”学生一听说要给别人当老师,迅速安静下来。等学生都坐好了,我就指一名学生到讲台上看图说话,并引出了“ ai ei ui”这三个字母。我又指着这三个字母说:“今天老师还要请坐得最好、声音最响、吐字最清楚的小朋友来教其他的小朋友呢!”学生更来劲了,坐得更端正了,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拼音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利用音节的四声练习组词并且鼓励他们说出一句话。当教到给“ ai”(爱)组词时,我想一年级的.学生一定会说出“喜爱、爱护、爱劳动、爱学习、爱妈妈、爱老师”之类的词,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说出“谁爱劳动、谁爱学习”之类的句子,从而达到新课程中的要求,即“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谁知,就在这时,一个男孩子已站起来,大声说到:“爱情”。他的话音刚落,其他学生已哄堂大笑,有的边笑边用手捂着嘴,偷眼望着我;有的同桌两个孩子互相对视着笑,仿佛明白了什么似的;有的索性站起来,嘴里跟着喊:“噢,爱情!”还没等我说话,另一个男孩子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得意地大声喊道:“老师,我能组四个词:爱人、爱妻、亲爱、相爱”。有几个学生马上跟着起哄到:“噢,他有爱人喽!”全班学生又一次大笑起来。我连忙用手势示意学生安静。哪知课堂刚稍有平静,一个女孩因受方言的影响,站起来组出了 “ ai (爱)百五”。这边我刚否定了“ai(爱)百五”,那边学生早已笑成了一团。我拍了几次手,终于使喧闹的课堂安静下来。如果在以前,我肯定会大发雷霆,然后以扰乱课堂为名,狠狠训斥一番这几个学生。现在新课程要求课堂上要尊重学生,想一想,也不能说这几个词组错了,或者说学生的思想境界有问题。他们毕竟还小,受电视、社会、家长及各种传播媒体的影响,对有些词的理解还处于一知半解,否则课堂也不会出现这种哄闹的局面。我轻声对孩子们说道:“你们组的词都没错,它们里面还蕴含着很深的含义呢!我们长大后会明白这些词的真正意思。现在请小朋友说说看,我们来到学校,应该爱什么,在家里,应该爱谁呢?”学生终于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爱护、爱劳动、爱爸爸、爱老师”等词,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使孩子们加深了对 “ai (爱 )”这个词的印象。

通过这堂打破教学常规的实践,使我明白了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首先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并根据一年级学生表现欲比较强烈的特点,把传统拼音教学中的“听老师读”变为“听同学读”,变教案为学案,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次,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教师还要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8篇

首先,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注重基础和实际。

重基础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 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 突出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要明白数学这门学科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 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学科, 要想学好它就必须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学。而重实际就是教师要深知数学这门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 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上海上班族让学生了解数学除了是一门基础课程以外, 还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 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 比如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 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 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上海上班族

其次, 我认为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有让学生进入数学的世界, 切身地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 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如果单纯的以灌输的形式强加给学生, 那么收到的效果肯定特别差。有句俗语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数学学习也一样, 与其教学生去硬记定义公式还不如教会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 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 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但要靠“教”, 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教学目的。

第三, 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要考虑到这几方面:一要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要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 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 集中精力, 认真思考, 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 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 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

二要创造学生的参与机会和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 建立清晰的表象, 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比如在讲解椭圆时, 可以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准备一个简单的椭圆道具做出一个简单的道具, 这样就把抽象的概念转化到实物上去了, 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课。而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看, 多思考, 多讨论, 多练习。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 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 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可以让学生多看看。概念的提出与抽象, 公式的提出与概括, 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 问题的辨析, 知识的联系与结构, 都需要学生多思考。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以让学生多讨论。许多问题可以让学生多回答, 许多习题可以让学生多板演。

三要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 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 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仅是对答案, 比分数, 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 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 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 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 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 很少顾及“数学过程”。长期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 知识理解不透彻, 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 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 难以深刻领会结论, 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 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 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这样的话, 学生参与课堂就毫无质量可言。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 例如, 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 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四要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通过方法指导, 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 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需有法, 教必得法, 学才有路, 学才有效, 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 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教知识, 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 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 而是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思考。在教完一个内容后, 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结, 让学生相互交流, 鼓励学生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总之, 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征, 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 这就决定了他们不会非常自觉、主动的去学习、而数学又不是一门会让人稍加学习就会很感兴趣的学科, 这些特征都要求职业学校教师要在平时多引导学生, 让学生了解学科的重要性, 并在教学中能参与进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摘要:通过对数学的学科特征以及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 提出一些改善目前教学状况的建议。

关键词:激发,数学学习,主体地位,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 8.

[2]中学数学教学参考[M].教育出版社, 2003, 6.

[3]郭天成.成功教育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4.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9篇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抽象概括、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四、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10篇

圣陶先生早在十多年前就谈到批改作文的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是啊,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即便在今天,谁又没有这种辛劳却无奈的体会呢?老师认真地批改,错误被明确地指出,可下次作文照犯不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的整体理解是: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解决问题。具体在单篇作文的教学上,我认为教师与其自己在批改上耗费大量力气,不如具体地做好以下引导工作:

(一)写作前,引导学生进入角色,酝酿情思,发挥情感对写作的促进作用。这一环节往往被人忽略,觉得出个题目让学生去写就是了,无需多说。其实认真想一想,平时的作文训练不等同于考试;平时重在 “练”的能力,而考试重在“测”的素质。从练能力的需要出发,我们怎么能出个题目丢给学生就算完了呢?张志公先生曾提出作文命题要鲜活,增强对象性,以纠正学生一种无对策、无目的的为写作而写作的被动状态。这是很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的,此处不赘述。我只想从情感激发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

我们平时很容易发现,学生优美的文辞,闪光的思想,并不存在于完成老师作业的作文薄上,而是存在于学生的日记里,随感而发的自由作文里。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些文章是学生自己主动要写的,他们在写作时是沉浸在某种情感的需要里面,是他们想要说的话。作文教学当然不能流于如此 “自由”,而且学生也未必意识到情感在起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在平时作文中善于酝酿情思,充分利用这种情感促进思维、促进表达,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并且久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要写《母亲》,教师就可以满怀深情地讲述自己母亲的感人事迹,从而激起学生共鸣,使他们沉浸到那种圣洁的母爱里,并希望自己能最大限度地表达出来那种情感,写浅了或少了都感到有愧于母亲。要写《谈节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眼光放到当前社会上巨大的浪费现象上去,激起他们的义愤和责任感,从而产生出强烈的写作需要。

这样做了,学生不但易于打开思路,而且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文气贯通,写出或激浊扬清,激昴慷慨;或委婉细腻,富有真情的文字来。而不是装腔做势,矫揉造作的 “学生腔”了。

(二)引导学生互批作文,并写好综合评语和修改意见。让学生改作文,是很早就有人提出的做法,然而至今仅是作文批改中偶一实行的辅助方法,并没有形成常规。一个重要的形成能力的步骤叫老师给越俎代庖了,其结果训练成了教师一目了然的准确和极快的批改速度,而学生则懵懵懂懂,成绩起起伏伏,其实,一篇学生作文,就作文本身讲,是可以找出许多毛病来的,教师从写作的角度对比分析评改,不可说不正确,有的甚至是深刻的。然而,十来岁的学生能真正领会吗?如果主要从学生主体的实际来评析,则最低劣的作文也总有它的优点在,指出学生可以接受的毛病并使之改正,而不是让学生改正文章中所有的错误,就不会使学生茫然失措了。而最能掌握学生实际的主人是谁呢?还是他们自己。他们知识水平相近,思想水平相近,又同经过一番甘苦自知写作的实践,所以没有比他们再有发言权的了。因而,组织学生互批,就是一个博取和交流的过程。当然,老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而且很重要的是要做好指导,确定方向,突出训练要求和评改重点。如记叙文《重逢》,要求突出使用肖像、神情、语言描写,写出人物的前后变化。教师就要围绕这个要求详析批改重点:文章涉及前、后问题,要注意结构匀称,前后变化的过渡与衔接自然和谐(在具体段落间指出);要突出肖像、神情、语言描写,不可以叙述代替描写,要让形象自己显示变化;注意书写的工整。如此,就有目的地把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权力还给了学生,训练了他们衡量作文好坏的能力。辨清好坏,就能在写作中有效地改正错误,发扬优点。而继之再组织写组合评语和修改意见,既深化了学生对该次作文训练要求的认识,又锻炼了自己写文章评论的能力。倘能做到这些,真可谓一箭三雕了。

(三)指导学生重写作文和写修改感受。在别人批完了并提出修改意见后,还得自己重写,这也就是说发现了错误还得改正错误。指导重写,即便是最优美的作文,也会使人在语言的驾驭中有新的体会的。在重写中体会创作的甘苦,领悟写此类文应注意的问题。而写修改后的感受,正强化了学生的这种意识。这样,就把写作知识由老师教给学生变成了由学生自己实践总结得出,因而也就更能深刻地影响学生。所以,引导学生一遍遍地重写,应该比简单地一篇篇地多写更为有效的多。

(四)教师最后总结讲评。这一点是我们语文老师最熟悉不过的了,在此不再赘述。但结合以上做法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师在讲评中需注意两个比较:一是学生作文修改前后的纵向比较,一是学生之间作文的横向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比较中把学生实践所得写作体会深化、升华。

上一篇:2011-2012学年度六年级语文下期教案下一篇: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推进发展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