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励志的古诗词

2024-07-24

劝学励志的古诗词(精选12篇)

劝学励志的古诗词 第1篇

【宋】王安石

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

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

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勤学感悟】:

这首诗的意思是读书不用花钱,却可以使自己学识渊博;读书还要刻苦钻研;贫穷的人读书后就以知识而富足,富有的人读书后就以书而高贵。

劝学励志的古诗词 第2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已亥杂诗

(一)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

(二)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画菊 宋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醉中赠符载 唐 窦庠

白社会中尝共醉,青云路上未相逢。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将进酒 唐 李白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行路难 唐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鸟鸣涧 唐 王维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学 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杂诗 晋 陶渊明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昨日歌 佚名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

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

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

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今日歌 明 文嘉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日歌 清 钱泳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金缕衣 唐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读书 宋 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季读书歌 民国 熊伯伊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神童诗

(一)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诗

(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闲居书事 唐 杜荀鹤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怜思诗 明 宋应星

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读书有所见作 清 萧抡谓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宋 苏东坡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劝学诗 〔宋〕朱熹

《劝学》教学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荀子,劝学,思考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 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著作《荀子》中, 《劝学》为开篇之作, 是我国教育史上开个人著述的先河, 是荀子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荀子所说的“学”是包括知识的获得与道德的养成两方面的, 把学问道德联成了一体。本文试从几个方面阐述《劝学》教学的思考。

一、学习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干、越、夷、貉之子, 生而同声, 长而异俗, 教使之然也。”不同民族的人最初降生时啼哭声都是相同的, 而长大以后习俗却各不相同, 其原因在于教育, 由此得出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让学生看到学习的重要性才是学生能积极学习的动力, 只有让学生明白学生的年代就是长知识的好时期, 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第一级阶梯, 这样才能通过我们老师的培养使学生在将来长大后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人。

二、学习的目的性

荀子在《劝学》中说道:“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 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 终乎为圣人。”学习时的准则就是从学做有知识修养的人开始, 一直到了成为圣人才结束。“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 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 以为禽犊。”荀子把学习视之为个人自己的事情, 其目的是为了“美其身”。

纵观当今社会学习的目的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 博览群书, 最后是学富五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让别人羡慕自己而到处炫耀;或者是为了将来当个大官, 光宗耀祖, 都是带有各种各样功利性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明白, 正确的学习目的应该是:通过刻苦的学习, 提升自身的修养和能力, 素质为先。从而更好地回报社会, 在回报的过程中得到社会的认可, 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三、修养的启发性

荀在《劝学》中提到“物类之起, 必有所始。荣辱之来, 必象其德。”同类事物的兴起, 一定有它的根源;荣耀和屈辱的到来, 一定和人的思想品德相关。“为善不积邪”,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强调的是“自省”、“慎独”的要求。

荀子这些思想对于当今在校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都是非常有启发的。让学生严于律己, 加强自身的修养, 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 不但可以修身养性, 更能为自己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学习的终身性

荀子《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学习态度, 认为学习是不可能停止的。“青之所以青于蓝, 冰之所以寒于水, 木之所以为轮, 金之所以利”, 同样都是由于“不可以已”之故。其中, 荀子提出的“学至乎没而后止也”终生学习要求, 只不过是今人所说“活到老, 学到老”的现代诠释。

然而, 反观我们教育行业里有的教师, 学识并不见得有多么渊博, 对日新月异韵教育改革却报以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 不是学无止境、与时俱进, 而是墨守成规、同步自封, 一本教案用到老的机械式教学模式仍是有其市场的。我们认为, 教师首先应该是个永不言休的学习者, 做到“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我们的时代、社会与受教育者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进步着这就要求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们更应该自觉做到“学不可以已”了。

五、榜样的激励性

荀子指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 隆礼次之。”认为学习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喜好那些贤能的人。因为对贤人的热爱、喜欢、崇拜可促使人向他们学习, 不断向他们靠近, 从而提高学习活动效率。荀子还主张爱好学习, 他说:“及至其致好之也, 目好之五色, 耳好之五声, 口好之五睬, 心利之有天下。等到对学习爱好到极点的时候, 就象眼睛爱看五色, 耳朵爱听五声, 口舌爱尝五睬, 心里关怀天下大利一样。

君子的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的品德学问, 正因为学习目的是成为圣人, 所以君子在此激励之下, 才会热爱学习, 喜好贤人, 完善自身。荀子所讲的君子、圣人是德才兼备的人。

荀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学习目的对学习热情的影响, 其对学习心理的认识很符合现代心理学。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情才会增强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六、学法的多样性

荀子在《劝学》篇中谈到的四种学习方法:善假于物, 积渐全尽, 锲而不舍, 用心专一, 对于教师向学生讲解学习方法时也很有帮助。

善假于物, 就是要善于利用客观条件。这是学业成败。甚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会利用客观条件。就如“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 而闻者远”;“顺风而呼, 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那么, 一个学生可以利用的客观条件都有哪些呢?

首先是使学生明白要善于向教师请教, 不懂就问, 要善于与同学切磋, 取长补短。

其次, 使学生明白善于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条件, 如图书馆、阅览室、微机室。经常驻足于书海之中.遨游于知识之林。

再次, 是善于利用社会条件来学习, 赶书店, 参观访问, 社会调查, 无一不是学习。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之人。积渐全尽, 就是不断积累。“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 不积小流, 无成江海。”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可以以此来教育学生的不要学“熊瞎子掰玉米———掰一棒丢一棒”, 而要学蜘蛛织网和蜜蜂采密。怎么样积累?最方便的办法是记笔记和记卡片。特别是记卡片。一天记几张, 一学期便是几千张。等到假期.回到家中, 坐在床上, 把积累的卡片分门别类, 装在不同的档案夹中和小书橱中。这便是你自己的电脑是你自己的知识库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励志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古诗文 教学 励志教育 策略 路径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本文即从这一“育人”的终极目的出发,对“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励志教育”这一论题进行相关探究与阐述。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及其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现代汉语词典》对“励志”一词的解释是:“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一般认为,“励志教育”主要包括“信念教育”“道德教育”“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等内容。

在现行中学古诗文中,与“励志”有关的名篇名句不胜枚举,这就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学资源。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去领略蕴涵于其中的语言文字之妙、诗情画意之美,也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适当的励志教育。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处于养成与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抓住某些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某种“传道”——励志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有裨益。

二、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励志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励志教育,首先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与启发。这既是由古诗文教学的特性决定的,也是由励志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例如,在阐释荀子《劝学》中的名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尘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时,我就曾引导与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当我们在无涯学海中遭遇某种难关时,能否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攻克它?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中遭遇某种障碍时,能否以“用心一也”之“蚯蚓精神”扫除它?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与启发下,一个个畅所欲言,将自己在往昔学习与生活中显露出的畏难情绪进行了一番自我检讨,并表示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将以荀子的名句进行自我激励,直至“痛改前非”。

古诗文教学中的励志教育,一方面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与启发,另一方面,更需要学生自己的领悟与体验。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励志教育的传世名篇。该篇描述了作者青春年少时一段刻骨铭心的求学记忆。在剖析该文中“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一段时,我曾半开玩笑地对学生说:“如果你们遇到这样训斥学生的老师,早就投诉到校长那里去了吧?”学生们先是哄堂大笑,继而沉思默想,最后有几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位来自偏远乡村的同学,谈到自己家境比较贫寒,与宋濂当年的处境极为相似,读了该文后,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最后表示自己今后将更加坚强、谦逊与好学。

我听了学生们的发言后,觉得他们对师生关系、学习态度、生活条件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在研读此类课文时,需要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对作者当时的处境与心境进行联想与想象。与此同时,还要对照自身情况进行换位思考,从而获得相应的领悟与体验,最终达到“自我激励”之目的。

再次,需要师生的对话与共鸣。这种对话与共鸣,既可来自古诗文文本(或作者),也可来自教师的现身说法,或学生的切身体验。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一段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解读该段时,我的“本能”反应是要与学生一起“分享”我的一段人生经历:高二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烈日炎炎,父亲突然叫我和他一同去给玉米地除草。刚干了一会儿,他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觉得种地与读书哪个更苦?”我略带怒气地说:“当然是种地比读书苦十倍百倍!”父亲立即说道:“我的目的达到了,咱们回家吧!”一路上,父亲几次欲言又止,最后饱含深情地对我说:“孩子,你从小身体单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你这辈子像我一样在家种田种地,你的身体是支撑不了的。你要努力读书,考上大学啊,为你自己,也为我们一大家人争口气!”父亲的话让我刻骨铭心,时刻激励着我发愤学习。一年之后,我终于考上了大学。我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我父亲虽然未曾接触过孟子的上述励志名言,但是,我从内心感觉到,他用“苦行僧”般的方式来激励我发愤读书的行为,与孟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们听了我的“励志故事”后,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共鸣。有一位女同学甚至当场表示,要以孟子的名言和我的经历作为其今后“自我激励”的精神支柱。

三、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励志教育的具体路径

在上文中,笔者阐述了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励志教育的有关策略。接下来,有必要从更具可操作性的层面提出实施励志教育的具体路径。

首先,我们可以用“诵读”的方式实施励志教育。反复诵读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文文本,以致烂熟于心,并进行适当分类整理,为我所用,是实施励志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

例如,要对学生进行信念教育时,可以让他们集体诵读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可以让他们集体诵读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可以让他们集体诵读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将诸如此类的古诗文名篇名句以标语口号、名人字画、座右铭、对联等形式张贴或镌刻在校园、教室、寝室等醒目处,形成一种浓厚的励志教育文化氛围,随时随地给学生以自我激励和精神鼓舞。

其次,我们可以在解读古诗文哲思时实施励志教育。纵观中学古诗文名篇名句,其思想内涵往往具备深邃的哲理性。我们在解读此类文本时,亦应抓住有利契机,在励志教育方面“有所为”。

例如,《先秦诸子选读》中有《庄子·让王》中的一段选文,叙述舜要把天下让给一位名叫善卷的隐士的事。善卷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善卷最后没有接受天下,而是离开了舜,进入深山老林,“莫知其处”。

读到此处,有的同学认为庄子借善卷的言行表达了一种消极遁世的人生态度,与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背道而驰;有的同学则不以为然,认为庄子借善卷的言行表达了道家追求自由、崇尚独立的精神。此时,作为语文老师,我立即意识到,此处正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有利契机,颇为“辩证”地指出:“人们常说,人各有志。我们不能强求所有的人都追寻同一种人生观与价值观。儒家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表示敬佩;道家追求自由、独立,崇尚自然,我们表示尊重。当然,作为当代中国的高中学生,我们既要有多元思想、多元文化的开阔视野,也要用当下主流思想和文化观念来衡量和指引我们的人生志趣与价值取向。”同学们听后似有所悟,有几位同学在课后特意找到我,就此问题展开进一步探究,我当即让他们“各言其志”。听着学生们的“高谈阔论”,我顿生“青胜于蓝”之感!

再次,我们可以在领略古诗文意境时实施励志教育。中学古诗文中,那些写景抒情的名篇佳句往往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在领略那些古诗文的美妙意境时,亦可将励志教育潜移默化地灌注于其中。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写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寥寥数语,将宇宙之大、万物之盛、视听之乐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讲解完该段后,我曾要求学生写一段赏析性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会。有一位同学深情地写道:“此种宏阔意境,以及蕴涵于其中的人生感怀,令我们这些‘后之览者’心生共鸣:供我们活动的空间如此广大,供我们享乐的物事如此众多,人生实在太美妙了!作为具备无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青年学子,我们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与可塑性。我们有什么理由辜负上天对我们的眷顾与垂青,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的美好人生而努力奋斗呢?”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学生们在领略古诗文的美妙意境时,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励志教育”的洗礼。

劝学的古诗 第5篇

少年读书处,寒夜冷无火。

老来百事慵,炙背但空坐。

眼昏愁细书,把卷惟恐卧。

寒衣补故褐,家酿熟新糯。

微微窗影斜,暧暧云阴过。

昏然偶成寐,鼻息已无奈。

儿童更笑呼,书册正前堕。

衰懒今自由,不复问冬课。

2、茅斋读书(唐代—宋之问)

清轩临夕池,微径入寒树。暝还探旧史,颇知古人趣。

明一诱道心,吹万成世务。猎精自补阙,安能守章句?

3、张仲读书吴山(明代—皇甫汸)

辍养辞南陔,驾言迈西郭。

问子将何之,避喧谢羁缚。

堂闾岂不怀,云林谅有托。

风叩支关清,月鉴董帷薄。

披帙就长明,静夜灵花落。

羊亡屏意筌,猿定启心籥。

幽谷闻鸟鸣,澄湖眺鱼乐。

霞绮杂烟丝,桃柳互纷灼。

时枉塘上篇,日积丘中作。

焉得奋羽翰,因君适寥廓。

4、宫女读书(明代—怀让)

院院烧香礼月星,笙歌一派隔银屏。垂帘正诵周南什,不省羊车过后庭。

5、春日延荔浦寿邀余读书西坪赋此二首其一(清代—张晋)

素有林泉癖,劳劳愧未能。饥寒余傲骨,风雨得良朋。

燕坐挥长麈,宵吟共一灯。知君善谈艺,为我辨淄渑。

6、寄雷震东读书塾湖并寄震场诸昆弟其二(明代—庄昶)

白沙为役两年留,杖屦朝昏不暂投。胆内齑盐无世味,案头萤火共书谋。

功名堪折中郎屐,鼎鼐终函上帝牛。弟子尔家佳且众,东头住好接西头。

7、洪休上人少年读书以多病出家居泐潭为马祖修(宋代—苏辙)

早除郎将少年狂,祖塔结缘归故乡。

习气未消余业在,逢人依旧琢诗章。

8、铜陵县访谪仙读书台(明代—黎贞)

太白骑鲸天上游,空馀台榭倚山丘。开元风月诗千首,万丈豪光射斗牛。

9、县斋读书(唐代—韩愈)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萧条捐末事,邂逅得初心。

哀狖醒俗耳,清泉洁尘襟。诗成有共赋,酒熟无孤斟。

青竹时默钓,白云日幽寻。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惧侵。

劝学的古诗 第6篇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liáo)属曰:“寇(kòu)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huò)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yù)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2、送粹上人还天台养母读书(元代-彭罙)

逝川无停波,浮云时独飞。十年出家去,早著游子衣。

朝帆南海航,暮采北山薇。孰云方外乐,倚门有遐思。

丸丸赤城山,中有乌乌慈。娱嬉在昕昔,况适静者期。

朔风吹大江,越树淡寒晖。顾瞻东归屐,梦绕玉溪湄。

3、至乐斋读书(宋代-王十朋)

权门迹不到,颜巷自安贫。独与圣贤对,更于灯火亲。

夜观常及子,昼讽直从寅。莫恨成名晚,诗书不负人。

4、夜闻诸生读书因成寄赵十七侄(宋代-吕本中)

纷纷药裹了新正,北望兰溪不数程。且喜诸生会勤苦,夜窗如子读书声。

5、读书西樵山白云洞 吾乡居樵山北有白云洞最幽胜少日频读书于此(近现代-康有为)

瀑流千尺射巃嵷,严壑幽深隐绿茸。日踏披云台上路,满山开遍杜鹃红。

高士祠中曾小住,扪萝日上妙高台。白云无尽先生去,洞口云飞我又来。

仙馆清斋读道书,黄庭写罢證真如。放生记辍周颙馔,池上云泉看巨鱼。

三湖院外步长堤,堤下三湖印月低。西北月同南月影,證从指月夜提携。

6、再入那山读书(明代-李士灏)

旧客重来古刹林,柏条飞帚拂尘襟。泻泉风送晴还雨,密树云栖昼亦阴。

迹印苔痕知鹿过,鉴开萍孔识鱼沉。石床坐久僧归院,更看蒲团与论心。

7、读书山月下(元代-叶颙)

读书山月下,月色流岩扉。松风吹毛发,草露沾裳衣。

研精探玄奥,竭思穷幽微。兴亡空感慨,今古谁是非。

孔孟几千载,斯文愈光辉。蚩蚩愚下士,去此将安归。

8、李文山读书堂(宋代-史尧弼)

堂上中圣贤,心醉百不理。

堂下笑糟粕,未知其趣尔。

9、送裴秀才往会稽山读书(唐代-皎然)

一身赍万卷,编室寄烟萝。砚滴穿池小,书衣种楮多。

吟诗山响答,泛瑟竹声和。鹤板求儒术,深居意若何。

10、听读书有感(明代-郭之奇)

嘿识应留万古神,休将疑难强吟呻。羲经八卦无君子,孔论通篇四圣人。

今古漫随时代纪,往来谁是继开身。此中糟粕真何用,堂上终须问斲轮。

11、登梁昭明读书台访徐辰翁丹井(明代-沈周)

远秀目已周,复骋登高足。青山不嫌人,所取随我欲。

巍巍古仙坛,寂寂奠林麓。七桧交云霞,灵飙散清馥。

崇台转磴道,攀缘把傍竹。同行玉堂彦,高咏应虚谷。

逍遥东山风,已屏歌管俗。申纸惊连章,谬图仍附轴。

聊以志倾赏,流传亦何卜。或恐闻邦人,有酒悔无逐。

12、读书岩 其一(宋代-程遇孙)

劝学古诗词 第7篇

七闽四海东南曲,自有天地惟篁竹。

无诸曾拥汉入秦,归来依旧蛮夷俗。

未央长乐不诗书,何怪天涯构板屋。

人民稀少禽兽多,云盘雾结成烜燠。

楼船横海未入境,淮南早为愁蛇蝮。

自从居股徙江淮,鸟飞千里惟溪谷。

经历两世至孙氏,始闻种杏匝庐麓。

依然未识孔圣书,徒能使虎为收谷。

异端神怪非正学,但可出野惊麋鹿。

三分南北又几年,匹士单夫无或录。

开元天宝唐欲中,阑干始见盘中蓿。

日南韶石出名公,新罗二士非碌碌。

七闽转海即洙泗,仅有令孜与思勗。

令人不忍读唐书,不胜林壑溪山辱。

天心地气信有时,二三百年渐堪目。

述古大年创发迹,义理文章相接续。

蔡襄风任獬廌司,陈烈气压龙虎伏。

介夫当仁意不让,了翁守义穷弥笃。

天开道统游杨胡,一气北来若兰馥。

了翁责沈先识程,子容闻风亦知肃。

剑龙化作李延平,道理益明仁益熟。

遂生考亭子朱子,撑拓三才开{左亻右上亡下一}育。

植立纲常鳌戴地,开发蒙昧龙衔烛。

三胡三蔡与五刘,新安建安知一族。

直卿幸作东床客,照耀乾坤两冰玉。

四书才老多有见,楚辞全甫尤能读。

正叔安卿亲闻道,稍后景元亦私淑。

礼书身后得直卿,遗经未了留杨复。

奎宿分野忽在兹,神光秀气相追随。

灯窗眉宇辙不同,金玉满堂珠万斛。

遂令四书满天下,西被东渐出九服。

方将相与作齐鲁,迩微觉忘南梳沐。

贤良文学偶未设,墙角短檠充何速。

相看一一皆凤麟,相薰渐渐随鸡鹜。

古今最重是习气,圣贤为此多颦蹙。

一落千丈不可回,坚冰都在坤初六。

诗书自古不误人,明经不但为干禄。

《孙权劝学》的思维教学 第8篇

中学语文课改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十多年了,在阅读、现代诗教学等领域已是遍地开花,精彩纷呈。而文言文教学改革尽管说起来春色满园,但现实却令人堪忧。或许片面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的缘故,传统的“串讲——翻译——背诵”教学比比皆是:追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强化背诵,似乎成了文言文教学追求实效的捷径,从而把一篇篇包含着先人生命意识的文章,看成是一堆堆规则、用法的文字材料,彻底撕裂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以致让学生读得枯燥乏味、兴趣寡然。当然,也有高举改革大旗,对“言”轻描淡讲,甚至完全架空文本,而大谈特谈“文”,听得学生云山雾罩,似乎都是微言大义,可畏可敬,回头一望却是空中楼阁,连基本的字词含义也一脸茫然,最后,连文言文姓什么都不知道了。毫无疑问,任何割裂“文”与“言”、“章”与“道”之间关系的教学,一定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如何在“言”“文”“章”“道”之间找一个结合点使之和谐地统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定位,笔者以为把“感悟和运用”作为结合点,精心设计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着力点,不失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好途径。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资治通鉴》。文章短小,全文仅119个字,但记事精当,语言简练生动,适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了以朗读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策略,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言知识,更注重培养了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读懂文意。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读对句读。在大屏幕上投影没有标点符号的课文,让学生抛开课本试读。若能读得通顺流利,句读正确,就达到了阅读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三,读出节奏。文言文言简义丰,朗读节奏的划分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会读破句子,肢解句意。第四,读出语气、读懂内容。

以上四个层次的朗读,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对学生的语感进行了训练。读准字音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句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去感受,去记忆。句读是句子之间的停顿,文言文的节奏感和文言文味更需要读准句子内部的停顿。在学生读好句读的基础上,适时让学生挑战句子内部的停顿,然后在PPT打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后全班齐读。当然关键的是读出语气。笔者鼓励学生互相“找茬”,有意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注解和工具书理清字词句的意思,准确地读出文中双重否定句、反问句与感叹句的语气。这一环节的学习,将字词与文章紧密联系,将文章的朗读和思维的训练紧密联系,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为下一环节作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读出情趣。《孙权劝学》用不多的几句话就能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以及对话的神态、口吻,有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为此,我设计了两组对话:一、孙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孙权的“善劝”;二、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对话的“情趣”。让学生任选一组对话,同桌之间展开对话。人物对话时,注意根据人物身份和对话内容,揣摩人物的神态表情。

对话一:

孙权( )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 )曰:

孙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 )曰:……

“对话一”中,孙权的语言在文中可以直接找到。重点是根据说话内容,揣摩人物当时的神态、表情。“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英荟萃。三国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为此刘备能三顾茅庐,曹操要千方百计争取关羽。而孙权在周瑜英年早逝后,迫切需要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于是就有了孙权劝学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情景铺设,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孙权劝学的情境中。引领学生去揣摩孙权面对骁勇善战却不肯认真学习的吕蒙时,那种既焦虑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再回到课本孙权的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短短的几句话,用了双重否定句、感叹句和反问句,语气情感相当强烈。有了前面的从内容理解语气的铺设,再引导学生从句式和标点展开思维来揣摩语气,一切都水到渠成。

吕蒙的对话在文中是以作者叙述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学生根据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让学生“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展开思维的翅膀,添加合适的内容。在分角色朗读中,引导学生注意根据吕蒙的身份意图,选择合适的语气语调。在这里,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得到激发,既有语言的学习,更有思维的训练。

孙权(面对吕蒙语重心长地)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面有难色推辞)曰:主公,军中事务繁多,无暇学习!

孙权(不悦稍有责备地)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信服地)曰:主公所言极是,蒙今日乃始就学。

为了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在“对话一”结束后,我如法炮制“对话二”的基础上,预设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为人物添加合适的潜台词,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心里。让学生的想象思维进一步得到激发,课堂有了很多精彩的“生成”。

“对话二”中,在鲁肃赞学之后,请根据文中“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联系上下文,为鲁肃赞学续写对话。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调侃开玩笑地)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endprint

鲁肃(郑重地)曰:吾欲拜尔高堂,与君结金兰之友!

吕蒙(高兴地)曰:不胜荣幸!

一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仅读得声情并茂,而且自己加上了很多古人的动作,把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孙权作为一国之主的霸气,对吕蒙则关心期望,责备中又耐心规劝的形象;吕蒙在孙权面前的知错即改,在鲁肃面前则调侃玩笑的形象;鲁肃感到吕蒙的变化后大为震惊并且敬才爱才,结友而别的形象,呼之即来。真乃得来全不费工夫!

思维以语言为工具,文言之“言”不能仅仅局限于疏通和记诵,而是要通过赏析与运用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进入他们头脑的知识真正活起来、用起来。一句话:诱发学生去感悟、去运用,才能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为了落实文言词句,我设计了如下的场景:穿越时空,现代版的两段对话又会是怎样呢?学生纷纷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翻译文章,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轻轻松松地过了翻译难关。

第三个环节:读有收获,读有余味。

为了让学生能跳出课文,从更高的层次——“章”“道”上来欣赏文本。我的设计如下: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未解的疑惑?可以是从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也可以是写作技巧方面的特点。这个问题涉及面较广,也有一定难度,适宜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最后小组代表陈述。这样又兴起了课堂学习高潮。既有对课文内容的延伸,也有对写作手法的总结,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了拓展。尤其是产生了新的有价值的疑惑:如,此文既然出自《资治通鉴》,为什么文章结尾处没有点明写作的意旨呢?直接将这本史传文学的体例提出来了,于是,笔者鼓励学生课外去读读这本史书,发现有没有类似的写法特征,下堂课汇报。从最后的成果看,学生们通过比较理解了史传文学的写法,可谓意外之得。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取思维的成果。成功的课堂,应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不断产生新问题,使思维朝多种多样的方向探试,以求问题的解决。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从当前文言文教学近乎“僵化”的现状来看,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很远。而把文言学习和思维的发展相互统一起来,乃盘活这一潭水的一条出路。基于以上对《孙权劝学》的案例分析,有点感悟以供探讨。

一、充分朗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更能体会其文言之美,也更能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如《岳阳楼记》,可以引领学生边读边悟,力求走进文中岳阳楼上或阴或晴的意境中,读出情感,读出气势,为下文理解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心情做铺垫。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语言骈散结合,文质优美,文中21个“也”或舒缓语气或表判断或感叹,张弛有度,尤其适合朗读,在朗读——品读——感悟中一步步走进文章。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而要把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始终。朗读是开启文言文语感大门的钥匙,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展开思维的翅膀。

二、创造平台,训练思维

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大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朗读解决了语言文字关,培养了语感,教师还要引领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感悟作品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进而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

1、提供想象空间,增加思维的深度

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广阔无边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供想象的平台,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言简意赅的文言文,留白、“潜台词”,为他们提供足够多的想象平台,稍加挖掘,就是一把深入理解感悟文本的钥匙。如《唐雎不辱使命》,可以引导学生为骄横跋扈的秦王和不畏强暴的唐雎添加“潜台词”。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形象不再仅仅停留在文中的对话描写上,更是通过自己的创作,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培养发散性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

在学习的疑难处,巧设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愚公移山》可以抛出这样的话题:“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一方学生认为愚公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有着肯干实干的决心,相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另一方学生则认为愚公移山是劳民伤财害人害己,这是极不理智的行为。双方能援引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的例子,展开激烈的辩驳,教室里不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陈太丘与友期》中也可在结尾处让学生就“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展开讨论。《咏雪》中,对于雪的比喻,到底是“撒盐空中差可拟”好,还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略胜一筹,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契机。

3、鼓励质疑,培养质疑思维能力

“学需问也,非问无以成学。”有疑问才会引发思考,进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质疑思维要跳出作者的视角,提问并质疑。如《曹刿论战》中,通常我们只是站在主人公曹刿的立场上看问题,认为文章赞扬的是曹刿的“远谋”,讽刺了鲁庄公的“鄙”。但有些学生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认为我们应站在鲁庄公的立场上来看一看,显然鲁庄公不失为一个敢于迎战强敌、礼贤下士、善于听取并采纳合理建议的明君。

不言而喻,文言文教学也贵在创新,勤于探索,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才能让学生在文言文这个花园里采撷到更多的“思维之花”,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长廊里汲取到更多的精神营养。

劝学的励志诗句 第9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的励志诗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

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劝学》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4、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咏史·其一》

5、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绝句》

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7、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杂诗》

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10、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1、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其一》

1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刘过《书院》

1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

14、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1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16、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陆九渊《读书》

17、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柏学士茅屋》

18、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19、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20、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21、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22、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2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2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25、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劝学诗》

26、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年书。——王安石《赠外孙》

27、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杨继盛《言志诗》

28、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

29、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3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31、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3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3、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咏史·其一》

3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35、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杨继盛《言志诗》

36、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3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

3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39、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4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淮南子》

41、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杂诗》

4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今贤文》

43、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刘过《书院》

44、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杨继盛《言志诗》

于劝学励志的诗句 第10篇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 原《卜居》

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 轼《晁错论》

3、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出师表》

4、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 原《离骚》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7、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格言联璧处事》

8、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曹 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

10、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诚廉》

11、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 陆 游

12、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陆 游《病起》

关于励志劝学的格言 第11篇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0、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1、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年书。——王安石<赠外孙>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13、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

1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淮南子>

《孙权劝学》教学的创新尝试 第12篇

一、在分角色朗读中引导学生揣摩三个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上课时,我按照如下程序引导学生学习:

⒈找出文中的三个人物:孙权、鲁肃、吕蒙。

⒉画出文中三个人物的对话,并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⒊让学生对三位同学的朗读做出评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要扮演好角色,需仔细揣摩三个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我做了如下引导:

先看孙权:他先鼓励吕蒙学习,“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让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从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和才智,可谓循循善诱。对吕蒙的借口,又现身说法,以亲身感受劝导。不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方式逼迫,其说话的口吻亲切,语重心长,语气诚恳。因此,朗读时,要注意读出句末语气词“耶”和“耳”的一升一降来。

再看鲁肃:鲁肃“与蒙议论”,发现吕蒙才略大进,心中十分吃惊、佩服。朗读时要带上夸张、惊叹的口气和惊讶、敬佩的神情。读“非复吴下阿蒙”一句时,要加重语气。

最后看吕蒙:听了鲁肃的赞叹,吕蒙既有自豪,又有自信,还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读时要读出“胸中自有丘壑”的自信来,语气要坚定、豪迈,声调稍高,神情自如,还应注意读出句末语气词“乎”的感叹语气来。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又分角色朗读了课文,他们读得绘声绘色,有些同学还带上了神情,特别是扮演吕蒙的同学更是神气十足。

⒋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次分组朗读,在朗读中进一步加深理解。

二、在发散思维训练中总结三个人物形象的闪光点

在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课文受到的启发时,我将学生分成了三组,让每小组同学各说出从文中一个人物身上受到的启发,结果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讨论气氛非常热烈,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

甲组:从孙权身上得到:

劝说别人应该心平气和,态度亲切;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说话要有层次,步步推进。

乙组:从鲁肃身上得到:

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要学会赞美别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丙组:从吕蒙身上得到:

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增长智慧;我懂得了“开卷有益”的道理。

三、在课文迁移训练中紧扣其中一个人物写一篇读后感

课后,我让学生紧扣文中一个人物写一篇读后感。同学们都能各抒己见,写出真实的感觉。同学们都反映说这样的作文有内容,不难学。

上一篇:乌雀镇读后感二年级下一篇:高三20班学困生帮扶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