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2024-07-25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精选9篇)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第1篇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分支。

教育心理学得双重任务概括起来说就是为实践服务和进行理论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遵循客观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问卷法,5,个案研究法

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从注重知识传授专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4,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1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1,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3,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4,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5,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

观察是有目,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观察的品质;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精确性3,观察的敏锐性4,观察的系统性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2,观察更具有持久性3,观察的精确性提高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

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的种类;1,根据类容;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2,(时间长短)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2,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3,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4,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5,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项活动做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时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特点;1,概括性2,间接性

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2,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发展3,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4,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2,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中学生早恋原因;1,性生理发育的提前2,性信息的广泛传播3,性教育的忽视4,学生个人原因

中学生早恋特点;1,普遍,低龄化的特点2,大胆的特点3,成人化的特点4,舆论宽容的特点5,行为隐藏,内心矛盾6,发展迅速,变化快7,相互感染8,自我显示。

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1,早恋弊多于利2,引导男女间正常交往3,加强性教育。

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1,意志行为的目的性不断提高2,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3,喜欢模仿,善于模仿4,意志行为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5,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1,在自觉性方面有所提高2,在坚持性方面有了提高3,再果断性方面有所发展4,在自制力方面,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渐加强。

怎样培养意志品质?

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2,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取营养。

3,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

4,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5,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个性的定义;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特征;1,个性的倾向性2,个性的复杂性3,个性的独特性和共性4,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5,个性的完整性6,个性的积极性。个性的结构;1,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生个性的特点;1,不平衡性2,极端性或偏执性。

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高涨

2,反抗心理

3,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

性共存。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3,内向性和表

现性共存。

4,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2,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6,5,初中生的消极心境;1,烦恼突然增多2,孤独,3,压抑。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1,自我意识的提高发展2,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概念相对稳定2,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的结构;1,从形式上,分为知,情,意三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1,从内容上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的特点;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和独特性。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1,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2,正确认识金钱、地位和价值、学历、知识和价值的关系3,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

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表现在五方面;1,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2,思维有了预计性3,思维的形式化倾向4,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

高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高中生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发展水平2,高中生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年龄特征3,高中生道德行为表现出特有部稳定性。

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3,引起内心震动,转化思想认识4,运用集体力量,改善人际关系5,考虑学生的差异,运用教育机智6,合理运用惩罚。

影响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与教师的指导。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学习过程的核心。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活动以满足特定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动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容动力,即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

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1,兴趣A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B要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C善于利用学生的间接兴趣。2,成就动机3,归因4交往动机

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1,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正确运用竟赛、考试与评比。(A适当开展竟赛B正确运用考试和分数C正确的评比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5,注意内外动机的互补,相辅相成6,注意个别差异。

为迁移而教?1,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2,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3,教授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影响中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1,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3,有理解学习的心理准备4,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内容因素)5,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因素)。

促进中学生知识理解的教学途径;1,有效运用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2,合理运用变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3,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4,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5,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区别指导。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第2篇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1、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对教学的作用: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3、发展阶段:

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

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

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4、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1)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2)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第3篇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视教育心理学

一位教师或许面对很多名学生,然而对学生家庭而言,这名学生却是唯一的。在教育教学中,仅仅是单纯的教学任务模式,或许仅是书本中的知识教授就够了,但是对人的培养呢?

人是有生理心理活动的高级动物。教育中,不免涉及一门科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二、面向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心理及德育教育

教育对象由于遗传因素、所处生活背景环境等不同,个性是有差异的。现代学校的德育目标提倡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和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防止偏废一方。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曾任教班级的真实案例:

在学校全员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大背景下,陈茜(化名)成了我任教班级的重点关注对象, 这是一个性格非常张扬、极具自我意识的女生:上课老是随意散漫、不分场合地发表对课堂教师的提问意见,经常无故迟到,不听课睡觉玩手机,周围的同学似乎挺怕她这个“大姐大”。陈茜情绪起伏比较大,心情不好时还会嘲讽发火。课后我找她谈过话,讲了许多道理,她常常很有自己的观点,谈话时对受到的教育没有太大反感,但不会立即应承,过后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我决定给她的家长打电话,希望家长配合管教,对学生形成5+2的有效管理影响模式。

出乎意料的是,和家长的联系很顺利,但家长抱怨说管不住孩子,因为孩子太逆反所以任其发展,只尽可能地提醒她。我似乎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任性。然而如果就此放弃与家长的联系,更不能找到陈茜这样表现的问题根源所在。我坚持继续与家长联系沟通,以期了解更多关于陈茜的情况。原来,陈茜的家长因为工作很忙, 与孩子沟通不顺后对孩子的教育开始散漫,任其性格发展,渐渐地,陈茜的学习积极性就更没有了,形成一种与本质性格不相符的张扬,其实是空虚茫然,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于是,我决定潜移默化地改变陈茜,让她成为一个阳光开朗、积极自信、方向感强的孩子。

首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我通过谈话和观察,了解到陈茜是个兴趣广泛的孩子,于是,我在课堂上鼓励她多参与班级活动,让她把个人的一些专长发挥出来。我还邀请她下课后到教师办公室帮忙,做一些杂务性事务,起初她不是很愿意,但又觉得老师都这么认真邀请她了,所以还是到办公室帮忙,渐渐地竟开始主动询问我办公室的老师们是否有需要她帮忙的地方。这样的变化一点一点、不知不觉,突然有一天老师们发现这个孩子特别乐于助人、热心负责。为此,我找机会在班上适时表扬她,渐渐地,我发现她不再像以前那么自我,变得沉稳和礼貌,待人接物也越来越随和积极。

此间我经常给她家长电话联系, 家长渐渐重视对陈茜的教育,从以往无可奈何的语气变得热情和期待,甚至有一天居然主动打电话问我孩子在学校的近况表现。

教育就是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 放手让学生做她通过努力能做到的事, 信任尊重学生, 通过自我管理树立目标和自信。陈茜的变化,班里的同学和其他老师都有目共睹。我的感触是在教育管理中,教师首先要发自内心地接纳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得到恰当的、有针对性的积极期望感,从而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有助于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树立强烈的自信心,获取更大的发展。

三、关爱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我任教的班上曾有个学生叫张某,这名学生头脑灵活,但自控能力差,宁愿多做劳动清洁也不愿意做家庭作业。开学初几乎每天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但不奏效。因为该生完成作业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我及时和他的家长取得联系。在与家长的联系中, 我感受到家长对孩子能在学校接受老师教育的信任和支持。一方面我很触动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信任、理解与支持,一方面提出要求,家长必须配合学校教育,因为单方面教育和影响毕竟是有限的。

我细心观察张某, 这是一位很有自己想法但同时非常害羞的学生。每次与张某谈话,张某态度都非常诚恳,但显得比较油滑,似乎油盐不进,但其实在内心深处还是能接受老师的教育。我意识到这个学生内心渴望被人关注、被人理解和尊重,渴望同学的理解、老师的帮助、家长的呵护。于是我经常找他到办公室聊天,用谈话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影响他。在日常教学中留意他的进步, 并要求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帮助照顾班级内其他爱玩爱动的学生。此后, 他的表现明显有了好转,与同学关系良好紧密起来。在良性循环下,张某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改善,作业开始愿意做了,尽管有时作业完成质量不高,但我每次批改作业时都留下评语鼓励他,到后来这名学生竟然能很认真地完成作业,且上课乱动现象也有意识地在自我控制下得到明显改善。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内心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才能积极自信地面对他人和社会。

摘要: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内涵是多元化的。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教育管理者的理论经验水平在不断更新提高。如何使理论化的教育管理学更科学、更直观、更实际地应用到现代教育生活中,这其中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教育事例经验总结,从这些真实的案例中不断得到新的思考和研究。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第4篇

一、对中学生进行爱情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提倡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充满人情、人性、人道的教育。它肩负了塑造现代人完整人格,鼓励现代人追求幸福人生的重任。从教师的角度讲,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等智力能力,同时我们也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友情观、爱情观和家庭观。使大部分青年在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爱情来临之前便树立起理性理智的态度,将他们的青春萌动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懂得爱,欣赏美,追求人生的幸福。

二、中学生爱情教育应有的内容

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前人在青年爱情教育问题的探讨,我们认为,对中学生的爱情教育必须包含以下的内容:

1.道德教育是整个爱情教育的基石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人的全部道德情感集中体现在爱的情感里。爱情和道德情感天生就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爱情需要道德的约束,另一方面爱情也能提升净化人的道德水准,对中学生进行爱情教育就必须同步地进行道德教育。我们要对青年中学生进行全面的道德教育、爱情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正面的爱情道德观念,树立起互相尊重、坚守责任、真诚守信、追求美德等道德情操。

2.爱情教育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审美教育

爱情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审美的人,摆脱功名、物欲等功利性需要的束缚,回归人的本然状态、理想状态,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爱情,从深层角度来看是靠心灵的美来维持和巩固的。我们只有加强青少年的审美教育,他们才能更好地抵制外界庸俗的物欲观念,从而自觉地追求更高尚更幸福的人生。作为情感教育的美育,它从人的感觉和情感入手来提升人的素质教育,有助于人在理性与情感的平衡、良好的审美能力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3.性教育是爱情教育的必要组成

作为爱情教育组成成分的性教育,至少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性知识;二是性道德。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科学地明了性知识。如果学生的好奇心不能从正常途径获得,那么他们必然会从其他非正常的途径获得不科学的性知识受危害。其次,我们让学生拥有健康的性道德。只讲性知识,不讲性道德的性教育是片面的教育。中学生正处于思想人格的形成期,更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我们更有责任帮青年中学生树立健康的负责的性道德,如此才能真正有利于他们一生的成长。

三、爱情教育正确的途径方法

爱情作为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属于特殊的审美范围。我们对中学生进行爱情教育时,更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和态度,一定要站在生命教育的高度去看爱情教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以人与人真挚的关系、责任感和义务感去培养人的感情。

1.遵循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爱情教育原则。教育者要抛弃过去高高在上的姿态,尊重男女青年互相爱慕的感情。正确的做法,乃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善于轻轻地碰一下,而又不干涉人与人的关系中这个脆弱、娇嫩的领域。”教育者只有在尊重关怀学生的原则下,以细腻敏锐体贴入微的态度,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才能将爱情教育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般滋润学生的心灵。

2.充分运用隐性课程的特点,进行渗透式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以其高度的私人化、情感化与其他学科教育相区别。因此爱情教育更适合通过隐形的课程教育方式达到点滴渗透的效果。具体做法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渗透,如语文课程拥有大量古代爱情诗文,外文课程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外国爱情故事。教育者应该充分运用这些课程资源,用一种看似“无意”的态度,影响学生的爱情观。此外,优秀的爱情影片、感人至深的历史爱情故事都是我们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爱情观的极好材料。

3.学校与家庭联手,共创爱情教育好环境。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学生不可能仅仅受到学校的教育,他们还受到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影响。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之间保持高尚纯真美好的爱情,能够互相尊重,彼此关心,坦诚相待,那么他们的子女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就更容易树立起健康的爱情观念了。

总之,在提倡重视生命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肩负起帮助学生全面成长的重任,肩负起奠定学生未来幸福的使命。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下,将爱情教育尽早纳入中学教育的教材体系规划中,为青年中学生健康的人生成长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

◆(作者单位:广东省吴川市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祝维宁

家长教育中学生教育随笔 第5篇

转眼小孩已经初二了,回忆这十几年来对小孩的教育,有些心得和反思,与大家共同探讨。

小孩成长十几年来,说是教育,不如说是我们和小孩共同成长,随着小孩的成长,我们家长也学会了不少,成熟了不少。

在我们教育小孩过程中,可以说应该像大多数家长一样,算是“亦父亦友”。在需要承担的父亲职责时,具有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也相应地体罚过小孩,算是一个比较“坏”的父亲,我认为这样做可以形成家长的权威,让小孩成长中能够“吃”规矩。平时生活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算是小孩的朋友,陪他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一起讨论一些国内外的大事,学校、同学等生活趣事,努力形成一个无话不谈的家庭环境。这样做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小孩的思想动态和喜、怒、哀、乐等情感,对于小孩在成长中遇到的某些问题能够及时给予疏通和排解。

实际上小孩成长和家庭环境及父母爱好有很大的关系,记得我小时候,由于父亲上过老私塾,平时老给我们讲《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故事,灌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思想,在那个吃不饱肚子的年代里,我家里出了三个大学生,兄妹六人全都具有爱国、孝敬父母、积极向上等优良品质,兄妹之间的关系也很和睦。我家有个邻居,父母每天在家赌博,小孩在上一年级的时候就会看麻将、打牌九,现在变成了职业赌徒。所以,营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比更多空洞说教更重要,更有效果,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言传身教”。

在教育小孩的过程中,要同时注意很多东西,我们主要注重身体、品德、成绩等方面的教育。

我们首先要求小孩一定要有一个好身体。在毛主席1917年 《体育之研究》上言道:“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我认为是至理名言,无论学习、工作都需要有一个好身体,正所谓“于此有须于体者焉。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今世百科之学,无论学校独修,总须力能胜任。力能胜任者,体之强者也。不能胜任者,其弱者也。强弱分,而所任之区域以殊矣’”。我们小孩小的时候,每天早上,我都坚持带着小孩跑步,打球等,从小到大,我家小孩很少生病,不仅给家长省下大量精力,也给小孩省下大量学习的时间。所以,只有让小孩有一个健壮的身体,才能为小孩的生活、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加强对小孩“德”的培养。所谓的“德”,可以理解为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关爱他人等方面。现在企业招聘员工时,首先是注重对员工道德品质的考核,其次才是水平。在小孩小时我一直就对他说,先做人后做事。现在小孩做事基本能够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与同学的关系也很好。

再次,我们比较注重对小孩学习习惯、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包括关注小孩的学习成绩。在小孩小的时候,我们就每天坚持给小孩讲故事,教他认字,所以小孩比其他同龄人认字要早,在幼儿园中班时就可以流利地读完整篇文章。中班时参加**市青少年演讲比赛中,战胜众多年龄比他大许多的哥哥、姐姐而一举夺魁,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好良好基础,在初中演讲课上,表现精彩,获得老师同学一致赞扬。小孩在幼儿园时,我们及时给他报了书法培训班,通过几年锻炼,已经通过省书法十级考试,漂亮的书写功底,为他在小学、初中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人常说,初高中语文难学,尤其古文难学,在小孩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教他背古诗,到小学三年级,又开始教他背古文名篇,到小学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把像诸如《爱莲说》《陋室铭》《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名篇熟背,到了初中以后,学起古文,非常轻松。在英语学习中,由于我们家长都不懂英语,无法给他足够的辅导,我从钟道隆老师学习英语的历程中受到启发,让他每天听读英语,一直坚持,至今他已经坚持了5年。在数学学习方面,由于他妈妈数学比较好,一直给予辅导,总的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却不是很稳定,我认为还是题目做的太少所致。在历史、地理上,由于他小时候就喜欢,已经把多种版本的历史、地理书籍看了好多遍,所以学起来非常轻松,连考了6次满分。总的说起来,我还是较为看重小孩的学习成绩的,因为现在学校学科比较齐全,成绩能够反映出小孩相应的水平,也可以反映出其在素质方面的修养。

对于小孩的教育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的历程,而现在小孩已经进入青春期了,对小孩的教育又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将会有更多的教育方法在等着我们去发掘,愿和各位老师、家长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让孩子能够快乐地成长,在各方面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第6篇

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实效性方式的探讨

广东省龙门县龙门中学谭次华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薪火相传,时代发展的印记。人的行为习惯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德,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看,中学阶段是培养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在中学生中进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应采取什么样的途径、方式、方法,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是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探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文明行为习惯淬练是培养文明行为习惯的必要途径和不可缺少的通道。

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也便成了习惯。行是知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中学生的认识只有转化为行为,并且在连续反复的训练中,不断巩固成为习惯,才是品德形成的标志。心理学认为,反复练习、训练,有利于形成“动力定型”、“习惯成自然”。文明行为习惯方式在人的性格中固定和巩固下来,成为个人的稳定特征。

实施文明行为习惯的训练要做到:

1、文明行为习惯训练的要求既要严格,又要适当、合理。注意把集体培养和个别训练结合起来,既有集体的统一要求,又要根据个别差异,从各人的特点出发,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从中学生的特点看,要求不宜过细、过于繁琐。如有的班主任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制度,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自己制定并遵守,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将文明为习惯教育要求触及到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2、文明行为习惯训练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在文明行为习惯的现状与突出问题,采用生动具体的措施、手段与方法,“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提高教育训练的实效性。

3、目标要求要明确并要做好思想动员、说服教育工作。使中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明确练习和训练的目的,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自觉性。如我校实施的《五四三二一文明工程》训练要求就是一个较成功的例子。“五项养成”——见面问好、双手递送、右行礼让、文明用语、团结互助;“四不”——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不追逐打闹;“三轻”——走路轻、谈话轻、关门轻;“二讲”——讲文明、讲公德;“一做”——做品德高尚、言行规范的人。

3、要及时反馈、指导学生“自省”,实现行为矫正,不断强化。人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强化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正强化的作用尤其突出。因此,班主任在对中学生提出行为要求后,要经常对他们进行检查和督促;对符合要求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与奖励,以激励和推动中学生不断重视和巩固班主任所期望的行为,并逐渐转化为习惯。

4、要注意把通过练习和训练形成新的良好行为习惯与纠正和改造过去遗留下来的不良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一日三省吾身”,如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反思自己的言行,在自我反省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使学生懂得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源于自我控制,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加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5、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正所谓习惯成自然。同时,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深刻的体验,进而规范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 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工作会议交流论文

习惯,做到知行统一。

二、日常管理上做到六个结合。

1、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相结合。结合学校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实际,开展系列教育训练活动,如开展“文明工程示范班”、“文明使者”、“传统美德在校园”、“文明行为从我做起”等系列活动,不断丰富养成教育的形式,创新养成教育的方法,拓展养成教育的途径,增强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深化实施“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2、与实施《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学校要认真抓好《中学生守则》、《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的制定和落实,把贯彻与落实作为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德育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在《实施细则》落实过程中,要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家长学校委员会议和举办家长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家长和委员们宣讲《实施细则》的内容,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分工协作,密切配合。

3、与班主任工作、班风建设的检查、评比和学生质量综合评价相结合。如我校从班级管理的实际出发,制定了《龙门中学德育量化管理规定》、《龙门中学班级量化管理规定》,把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的落实与先进班集体的创建、班主任工作考核和学生德育考核紧密联系。

4、与师德建设相结合。树立全员德育观念,在学生基础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上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教职工人人参与的格局。教师在当好示范者和引导者角色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广大中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学会自我约束,把教育内容逐步内化为学生自主自觉的行为。

5、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相结合。把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纳入争创文明县城、争创文明学校的活动之中,不断增强广大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公民责任感。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教育中促成长,从而使学生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

6、与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关系到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学校除了要重视学校内部、教师内部、学生内部的评价,还要重视校外评价教育的实效,要注重无形的教育效果及社会效益,强调的是社会实效、强调的是全体师生传统美德教育总体质量的提高。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第7篇

一、自我教育的内涵、现状及进行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自我教育在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自我教育,就是指“个人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过程。”当中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能力后,就能自觉积极地获取知识,努力探求真理,并严格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言谈举止,调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这对培养未来学生的良好素质,“心理健康”,造就“四有”新人,都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而一切外部的教育因素,也只有与个人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大多数中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学校,在三年学习期间,正是处在从少年期进入青春期,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自我认识的意向和能力也是日趋成熟,所以,如何通过各种教育渠道,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从另一方面看,中学生中许多人还缺乏完整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再加上目前社会上的种种外部不良影响等等,中学生自我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单靠教师直接教导学生应该“怎么办”是不行的,而要启发学生自觉地意识到“我应该怎么做”,唤起学生的思考,做出相应的选择,并付诸行动,这比教他们如何应付考试、如何掌握知识,甚至比发展其它任何智力,培养其它多种能力都更困难,同时,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愿和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这样必须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校教育是“系统工程”,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单靠某一位教师、某一科教学当然是难以完成的,然而,从微观的角度看,心理学教育这门研究人的心理的学科及其教学,对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却实有着特殊重大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步骤和具体措施

鉴于上述认识,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结合心理学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

第一,通过问卷调查,首先让学生认识自我,培养其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教育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的,古人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使学生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批评,我结合心理学教学,在所学《意志》、《能力》、《个性》、《气质和性格》等章节时,搞了《意志气质自测》等问卷调查和个人评定,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又加深理解,同时又了解了自己意志、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心理品质和优劣,这样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对自己的心理品质可以扬长避短,以增强自我意识,培养其自我评价的能力,进一步正确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言行。

第二、通过讲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在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明确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在职业上所提出的各种要求,并使学生相信它的正确性,并确信只要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这种要求,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为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这一重要一环,因为只有明确这一点,学生才有了信心,才能产生自我教育的动机,为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我列举了历史上古今中外教育家、科学家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为教育学事业振兴,而废寝忘食工作的先进事迹(如科学家钱学森),使学生认识自我教育对形成高尚道德的意义,使学生在仰慕名人名家的成绩、情操的同时,产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在讲心理过程知、情、意三者之间关系时,我引用了“知之深则爱之切”这一句古语,教育学生只有了解细、认识深,才会产生深刻强烈的情感,才会产生强烈的意志力,才能提高认识的效率。在培养人以及四化建设中的作用,那么我们就能热爱其本职工作,就可能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发挥意志的推动作用来完成四化建设大业。

第三、通过心理咨询,消除心理疾患,帮助学生对不良行为进行调节。我们人不但身体上会产生疾病,而且在心理上也会出毛病,这就是心理疾病。据《健康咨询报》报道,国家教委的一份调查报告证实: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疾患日趋增多,但仍未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警觉和重视。为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其心理疾患,我结合心理学教学和利用业余时间,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活动,这样,先后对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心理疾患的同学,进行了心理上的指导,使其健康的成长。

三、实践效果与体会

通过以上活动,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下面我从学生的作业和心理咨询情况摘到了一些事例,以见一斑。一位学生写道:“学习心理学,我懂得了‘知人难,知己更难’的道理。认识自己的心理品质,克服缺点,发扬长处,对于将来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另一位女同学这样写道:“现在我把一个中学生特有的热情和力量,都投入到各科学习中,在生活上我约束自己的情感,前些天我无意中发现同班同学送来小纸条,他说他爱我,并说愿意和我交朋友,这不平常的纸条,深深地打动了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事,心理异常不平静,差点偷偷哭了。说真心话,那位同学是值得去敬佩的。通过老师的心理学讲座,我心想我还小还很幼稚,我的`学业未完,我梦寐以求的事业还未开始,决不能过早地谈这事,于是,我很快平静了自己,婉言拒绝了他,全身心地很快投入了学习中……我很高兴,学习心理学我懂得了这么多,它使我变得更成熟了。”……

这些感人肺腑的语言,真挚坦露的情感,对于一个从事政治学教育的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也正是从这种反馈之中,从这些中学生的身上,我看到了祖国未来教育的希望,政治学教育及其理论,对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师首先应成为一个“自我教育”的楷模,这里包括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自己所教的学科,如要求学生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不意气用事,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处理问题,表现情感时,要做到“喜怒有节,忧思有度”也就是说,教师本身所具备的人格力量,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直接作用于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

第二、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真挚的情感交流,才能在课堂上有默契的配合,成功的教育是用真情实感来感化学生的,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感,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一点尤为重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科学的教育的作用,只有当它不仅影响到智力,而且影响到心灵和情感上时,它才能见成效”。所谓“心灵”上的影响,笔者认为主要是指人格上的影响,是通融、信赖情感对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的影响。

总之,如何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意愿和能力,发展学生良好健全的人格,是当前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其多种能力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外在的教育因素也只有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可能,这是因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为环境所决定。人们一旦掌握了正确的观念、观点,有了辨别是非、判断善恶和审辨美丑的能力,他就会有分析有选择地去接受抵制外界的影响,或者通过改变环境来能动地发展自己的心理品质。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第8篇

1. 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 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 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 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 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这些仁人志士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 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 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

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历代所颂扬。我们可以把“先忧后乐”作为青少年的格言和道德准则, 并注入集体主义的新内容, 以此作为激励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3. 传统美德教育与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早在两千多年前, 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乎吾身”, 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 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另外, “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 把不贪作为人生的珍宝, 这对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 加强道德修养, 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 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

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 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 “仁爱”以“孝悌”为根本, 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 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因此, 我们必须以此来教育学生, 在家庭要孝敬父母, 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 尊重每一位职工;在社会要敬老爱幼, 助人为乐。

5. 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

我国人民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 “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圯上老人”“举案齐眉”“曾子杀彘”“让枣推梨”“宾至如归”“千里送鹅毛”等典故, 分别说明了长幼、夫妻、父子、兄弟、亲友、主宾等各方面的具体礼貌原则。上述成语、典故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 促进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

6. 传统美德教育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

古人是非常重视立志成才的, 并倡导自强不息, 持之以恒。如:大禹为根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 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 还有“磨杵成针”“悬梁刺股”“羲之墨池”等故事, 表现了古人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的决心和恒心, 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华, 对教育中小学生立志成才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第9篇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特点

1、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和文明两个概念构成的复合概念。这里的生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生态概念,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而是动物、植物和自然物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类作为地球生命系统的一部分,本身就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和发展的产物,是活的有机体,需要不断地从生态环境中获取能量和养分,以保证自己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活动。因而,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文明是社会发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水平和程度,是指人类社会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2、生态文明的特点

(1)全面性。生态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对象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不能狭隘地只是从满足自身的需求出发,而是要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进化需要。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应积极运用自己的知识、技术,主动地维护好生态系统的发展进化。

(2)和谐性。生态文明注重人、环境、社会的相互关系,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在三者相互协调的情况下,在三个子系统各自内部协调的情况下共同发展。

(3)高效性。在各行业、部门间建立起协调、共同的网络化系统,使物质能源、信息在这个整体系统中得到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资源的利用途径和方式,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通过再生、转移、循环、转化等得到再利用。

(4)持续性。生态文明以生态系统为中心,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为对象,以各个系统相互协调共生为基础,以生态系统承载力为依据,以人类持续发展为总目标,因此,持续发展本身就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1、我国环境状况

目前,人类面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壤荒漠化、大气污染、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十大生态环境问题。上述生态环境现状不仅给生态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而且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据估算,中国1986年环境污染损失之和为381.55亿元,占GNP的6.75%,到了1993年损失上升到1085.1亿元,占GNP的3.16%。1997年统计,仅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4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3%~8%。这样巨大的数字使人类深刻认识到因为生态环境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呈不断上升的态势,环境保护的形势严峻,不容乐观。分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三是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利。

2、我国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状况

目前公布的一项中学生生态保护知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当代中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但在一些知识性、常识性的问题上还有所欠缺。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中学生已具有基本的生态保护意识。例如,94.2%的学生否认了“生态系统破坏后可以恢复,因此,不用过于担心发展会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说法。但对于“生物多样性包括什么”等较专业的知识,只有31.3%人做出了正确回答。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76.2%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人类对生态的影响下,生物的灭绝速度是自然速度的100倍以上,这说明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中学生对当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破坏有了清醒的认识。部分中学生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主动意识,70.5%的中学生表示,他们从来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也会主动劝告他人不购买这些制品;68.7%的中学生自己不吃野生动物,但不能阻止别人不吃,这说明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3、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组织的,而相对忽视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的教育内容。当前,世界生态环境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培养现代人的生态伦理意识为前提。而中学教育作为人类发展的有效教育途径,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正确选择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最终通过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学生是我国社会倡导生态保护的生力军,就整体而言,中学生对生态保护的理解和认识并不深刻。对生态保护的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很肤浅,所以,要把生态道德教育列入中学德育的内容,使中学生受到系统全面的生态保护教育。

三、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措施

1、学校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径

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内容。课堂是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也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可以通过各学科教学,一方面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环境科学与环境卫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其生态道德意识,通过课堂生态理论的学习,规范受教育者的生态行为。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培养中学生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和培养生态道德,让中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行为。

2、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我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基础。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保护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认清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从而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人的包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使传统道德观的内涵大大拓展,增添新的内容,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自觉维护后代人的发展权利。要使学生形成既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也要对后代、其他生命形式及整个自然界承担责任的道德观。

3、加强中学生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经济比较落后。虽然我国环境资源种类繁多,总量丰富,属资源大国。但人均环境资源占有量不但低于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此,在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上,使中学生深刻地意识到在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中,人类起主导作用,负主要责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破坏生态环境就是自取灭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4、道德原则的增加

应使中学生遵循三个新的原则:所有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破坏、过上健康生活的权利,并承担子孙后代持续发展的责任;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能够维持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每个人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不道德行为。不随地吐痰、不摘折花木、爱护小动物等道德行为习惯,以往都是从社会公德的角度提出的,而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中学生道德教育后,可使学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角度,进一步体会这些道德行为习惯的价值。

总之,学校要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引导中学生树立人、自然、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自然观,热爱和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培养一种与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简朴的生活方式;树立知行统一观,积极参与美化环境、促进环境良性发展的行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相关文章:

中学生政治教育05-27

中学生形势教育07-08

中学生礼仪教育08-07

中学生思想教育08-23

中学生艺术教育09-02

中学生养成教育案例06-03

中学生养成教育计划07-15

中学生法制教育08-12

中学生国防教育09-16

中学生防溺水教育08-16

上一篇:街道组织工作计划下一篇:幼儿动物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