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小河初一作文

2024-07-12

我心中的小河初一作文(精选8篇)

我心中的小河初一作文 第1篇

我心中的小河初一作文

奶奶家乡的小河,是我最怀念的地方。

妈妈把奶奶接到了城市之后我就再也没见过乡下的那条小河。多么清澈,多么美好。

乡下的小河,清澈无比。旁边还有一棵老柳树,每日,每夜,都泛着柔和的光辉,随风飘舞,一户户人家分列在河的两岸。

在夏天,小河哗啦哗啦的.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有时来势汹涌,像有火一般的热情,就像这个季节一样。夏天的太阳毒辣,小河边是躲避火球的好去处。依偎在柳树的怀抱下,把脚伸进小河,一会蹬蹬水,一会安静一下,看着小鱼亲吻自己的脚;偶尔也抬起头,看着不远处的花竞相开放,蝴蝶翩翩起舞,蜜蜂嗡嗡采蜜;听着蝉在柳树上的唱歌声。快哉!夏天的夜晚更令人沉醉。凉爽的风吹着柳树的发梢,蝉也不像白天那样烦躁,在夜晚中唱歌。

瓜果飘香的秋天,在可以看得见小河的山坡上,时不时传来几声爽朗的笑声。看着一车车的水果从柳树底下运过,老柳树仿佛年轻了十几岁,舞动的更加欢快了。夕阳的余晖照在柳树上,使柳树更加美丽,迷人,金灿灿的水面泛着柔和的光辉,极为美丽。

到了冬天,小河上结了一层薄冰。脚一放上去,冰就‘呼喇’的一声裂了。迅速地把鞋浸湿,用冬天特有的寒冷,把从被窝里带出来的温暖全部驱散。远处的冰层上就如同一面镜子,倒映着家乡的风景。这景,这物,别样美。

现在不常回去了,时常怀念这条小河。它藏着我童年的秘密,我守着它的快乐。小河,老柳树,我的童年,以及所有的欢笑。都藏在我的心里。

我心中的小河,永远都是美好的,欢乐的。

我心中的小河初一作文 第2篇

春天,小河里有成群的鸭子在嬉戏,偶尔有几只鸭子把头伸进河里寻找着食物。河边的小草从地下探出了绿油油的小脑袋,野花也竞相开放,有红色的,有黄色的,还有白色的,美丽极了。垂柳把柔软的枝条垂到水面,随风飘动,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河岸边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把河水染成了绿色。远远望去,好似一根绿色的绸带,围绕着整个村庄。

夏天,太阳像个火球似的烤着小河。鱼儿在清澈的河里游来游去,好似一位小精灵在水里悠闲地散步。孩子们换上游泳衣,在河里尽情地游泳,嬉戏打闹,有趣极了。孩子们还趴在河岸边,用力拔下爬在石壁上的螺丝,把它抓到瓶子里玩。夏天的小河便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天地。

秋天,河边的桔子成熟了,黄澄澄的果实压弯了枝头,为小河增添了一丝生机。落叶全部掉进了河里,好似一只只小船,顺着水流行驶着。秋天的小河又成了落叶的天堂。

冬天,雪花纷纷落入小河,河面结起了一层厚厚的冰,孩子们在河面滑着冰,享受着滑冰的快乐。

可现在,爷爷奶奶家门前的小河十分浑浊,河面上漂满了浮萍、水草。人们把垃圾袋、香蕉皮、纸团全部扔进了小河里,仿佛小河是一个无底洞。小河里幸存的几条小鱼,也都把白色的肚子露在了河面上。人们不能去河里洗菜洗衣服了,孩子们更是不敢在河里游水嬉戏了。小河臭气熏天,人们走过都要捂着鼻子,迅速走开。唉,现在的小河和以前的小河差距可真大啊!

现在,政府提出“五水共治”。人们也积极开始治污水,有的把小河里的垃圾全都捞起来;有的把河里水草、浮萍全部清除干净;还有的……小河逐渐变得干净起来。我相信,过不了多久,爷爷奶奶家门前的小河就会变得和从前一样清澈见底了。

高考作文,我心中的痛 第3篇

关键词:高考作文,写作,评判,创新机制

又是一年六月到, 几十万考生寻找化蝶的机缘巧合, 其情惶惶, 其心切切, 其文空空, 令人心痛。

一、痛之因

我为语文教学的沉沦而痛, 我为考生可怜的阅历而痛, 我为阅卷老师的无奈而痛, 我为作文的尴尬境地而痛。

(一) 语文母语地位的坍塌。

1.成绩终端显示, 难觅120分以上的亮点, 而其他学科130分者顾盼生辉, 特别是同为语言的学科, 近年来难度下调, 高分比比皆是, 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经过短时间的强化, 收效颇丰, 似乎语文得高分之难难于上青天。

2.投机性甚嚣尘上, 博览群书并不代表厚积薄发, 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于是, 语文专家悲天悯人, 力挽狂澜, 不断推出满分高分秘诀来“救市”;语文老师愁下眉头, 计上心头, 选萃优作佳作供学生“粘贴”;莘莘学子死心塌地, 临阵磨枪, 作文写法妙手偶得;大量照搬、照抄抑或套作宿构横空出世———作文还是写自己的话的文章吗?

3.刀光剑影严相避, 对于语文学科的态度, 人们出现了少有的分化:领导教学思想的倾斜动摇了母语学科的根基, 家长急功近利的偏执左右着母语教学的法则, 语文教师基于平庸的迷茫扼杀了作文教学激情, 花样翻新的教法研究经过考试“实践”的检验受尽讥讽, 此外还有学生的轻视、世界语言的同化等。

(二) 应试教育体制的独裁。

1.阅读时间被剥夺, 有大量练习要完成, 有相当多的难题要解答, 有无数测试在前头, 有背不完的内容需强化, 有各种层次的补习在填鸭, 纵使三头六臂也身心俱疲。都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都说作文要“感情真挚, 思想健康”, 可现实是“腹中空空、无话可写”。

2.人文素养被践踏, 向分数看齐, 唯分是举, 使得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美育教育、实践创造教育等统统被淡化, 人文素养被搁置一边, “镜中花”而已, 作文哪须博览群书, 仅记两三名人即可。在喧嚣的应试氛围下, 教师对分数的追逐, 逼迫学生抛开素养, 学着圆滑, 造就一批语言“标准化”, 文章“政治化”的“范进”。

3.“同一首歌”流行,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 八股的面孔、雕琢的痕迹、应试的色彩空前泛滥, 有着华丽的包装, 却缺失实质的内容, 满篇空手套白狼, 远离社会人生, 这样的文章充斥现场, 大行其道, 成了越来越多考生效仿的底本。良莠不齐却难分, 令人痛心, 甚至出现把假话说得和真的一样的作文受到青睐, 凭教参死命押题搞投机的教师风光无限的怪现象。

(三) 阅卷主客因素的干扰。

1.人脑、电脑的PK, 电脑阅卷提高了效率, 减少了误差, 实是阅卷改革的一大成功举措。但电脑受制于人脑, 多少存在制约与反制约的矛盾, 短时间、大流量, 也多少存在速度与质量的矛盾, 又快又好可能理想化了一点。

2.个体方面的差异, 来自全省各地的语文老师 (包括部分研究生) 不可避免地存在年龄的差异、阅历的不同、生源的参差、水平的高低、经验的多寡, 个别由于身体因素, 甚至个性爱好、责任心的原因, 而出现评分差距, 对考生造成不公。

3.僵化变化的导向, 命题者的意图可能既要体现一定的变数, 又要保持走向的稳定;既要设置一定的审题难度, 又要维护考生的权利, 真可谓“众口难调”。但是这种公平是相对的, 再者, 经过阅卷专家的解读的命题又打上了不同层次的个人色彩, 要分出甲乙丙丁, 还要形成操作模块, 这时的解读是变化了的命题, 再以这种“变化”来“僵化”阅卷老师评分尺度, 只能说是“以不变应万变”罢了。

(四) 高处不胜寒寻求突围。

1.分高位重是非多, 貌似基础学科的“龙套老大”争议难免, 作文半壁江山的崇高地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全省几十万考生的同题作文, 异彩纷呈, 乱花渐欲迷人眼, 关于作文的主题和形式、内容和语言、孰轻孰重等, 人们议论在所难免。

2.大众文化太亲和, 语文及其作文根植于社会, 属普及的大众文化, 人人看得懂, 人人想发言、窥视, 欲揭其神秘面纱者, 语文的自尊何在?作文的魅力何存?华丽的辞藻和“文艺腔”就可以成就一篇所谓的好文章?

3.脱离生活走单骑, 不少一线语文老师总希望作文命题者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 而误了多数孩子的前程, 命题的意图应落在考查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上, 遗憾的是, 少数人仍一味倡导语文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激发“想象力和应变性”。如2011江苏作文“拒绝平庸”, 短语题目虽好, 但是不现实, 还有“不避平凡, 不可平庸”是什么意思, 相抵触了, 江苏的这个命题材料就平庸, 连题目也平庸, 还怎么拒绝?又如2013安徽高考作文题的材料: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 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 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实在是将学生导入虚无, 部分学生是否会云里雾里?想“诗意”汪洋, 却“失意”迷茫。

二、痛之思

以上只是我对近年江苏高考作文的不成熟看法, 针对上述问题, 我认为命题者、语文教师、社会各方面都要努力, 给语文教学一个空间, 还高考作文一块净土, 给广大考生一杆天平, 还语文老师一方沃土。

(一) 科学、艺术相生。

李政道先生说:“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作文命题当遵循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原则, 科学地彰显测试的目标、难度、效度和区分度, 艺术地把握材料编制、创意构思和语言技巧。如去年广东卷, 命题材料独具匠心, 测试要求超凡脱俗, 天使意象隽永睿智, 融哲理、情趣于一体, 令人叫绝。

(二) 真实、虚假对立。

叶圣陶曾告诫语文老师:“我们作文, 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作文考试大纲也是这么要求的, 语文老师应恪守灵魂, 抛开“忽悠”, 引领学生关注思考生活, 坚持补充活水, 推进思维训练。如今年的江苏卷, 如果考生通篇追忆某位先贤的生平事迹, 以伪文化装饰品位, 反而暴露自己的浅薄, 怎能获取高分?

(三) 限制、启发双赢。

国家考试中心的张伟明先生指出:“有些作文给少数人套作、抄袭开了方便之门。”那么设计带“防伪“的命题形式, 探究更为周详的阅卷机制, 制定更为公正的评分细则, 是刻不容缓的事, 我认为命题者可否借鉴国外母语教材的作文编排创意, 可否走下神圣的舞台, 倾听来自教学一线的反馈和民间的声音?高考作文命题为学生而命当是不容置喙的, 不妨看一道美国高考作文题———以“在多年以后, 他想起自己第一次与冰有关的实验”一句为开头, 写个故事, 必须提及一双袜子、一个纪念碑、一串钥匙、一头家畜和莎士比亚全集。虽然生僻, 但肯定无法套构, 这是否有借鉴价值呢?

(四) 平庸创新争议。

于漪老师在谈到语文教育发展因素时说:“最薄弱的一环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那就是课堂教学。”就我看来, 高中作文教学已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 不要认为这是老师的责任, 可以说从高考到学校到学生, 都在压制老师的创新意识, 高考测试形式常年坚挺, 学生知识要求几乎不变, 评定教师的机制四平八稳。正如老百姓所言:“当老师的不就是备课、上课、改作业吗?读书有什么用?”分数面前, 生硬的归纳比素养更有市场。

三、痛之盼

2013年高考已落下帷幕, 众家作文题如期亮相, 我相信命题“指挥棒”的作用会更好地落实作文生活化的思想, 促进教学过程, 注重认知指导策略, 引导学生传承文化, 与时俱进, 使我们的教学方向更加明确, 期待来年阅卷工作会尽善尽美。

(一) 盼命题既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又重创宿构套作的伪美。

我觉得江苏卷在自选材料、自定立意上还有些放不开, 今年的新材料作文有一段材料:“他们在想, 是不是几支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命题者完全是出于好心, 孰料却束缚了少数考生的手脚, 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也许只要高考存在, 宿构套作就不会匿迹, 但为了公平, 广大考生还是期待作文命题内容和形式的蜕变。

(二) 盼作文教学树立新课标理念,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无论是平时还是高考, 作文都是触摸生命历程中的点点滴滴, 刻录自身独特的精神轨迹,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怎能漠视学生的生命意识呢?虐杀言语生命的潜质, 只能催生教育模具下的标准化产物。

(三) 盼高考制度越来越完善, 作文评价越来越科学。

我认为作文评价要降低标准, 鼓励用个性化的语言反映自我而不是代社会立言, 提倡体现作文素养从积累到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四) 盼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走上理性大道, 重振母语雄威。

正如李海林教授所说:为确保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能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必须纠正“非理性化倾向”。重建本体论, 认清语文是什么;突出课程的本质在教学内容, 正本清源;构建语言观的逻辑起点, 指导实践———使语文业已摇摇欲坠的语言大厦得以巩固。

心中的小河 第4篇

小河二三十米宽,水不深。河边种着一些柳树,柔软倒垂的柳枝在微风中飘荡着。小河虽然没有大江的雄姿和风采,但我却深深地爱着她,她就像我那温柔的母亲。

清晨,我爱坐在屋内的窗口,对着小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河就像我的那位年轻、美丽的老师,聆听着我抑扬顿挫的朗读。有时我发现河面上出现一圈圈细小的涟漪,原来是小鱼把头探出水面,大概也被我优美的读书声吸引了。

中午,烈日炎炎。我却拿起书本,来到小河旁,坐在柳树下,密密的柳树枝叶挡住了强烈的阳光,刮过水面的凉风拂面而来,让人神清气爽。有时,我坐到河边,把脚伸进凉凉的河水里,舒服极了,小鱼游过来,在我的脚边游动,有时还用小嘴来啄我,痒痒的,真有趣。

黄昏,小河也别有一番景致,火红的太阳就像落进了水里,像娃娃的红脸,散发着红光。把小河的水都染红了。河边那些婀娜多姿的垂柳好像也被这美丽的情景迷住了,它们屏息凝视,静静地欣赏着这如画的美景。

屋后的这条小河,虽然我与她相处不长,但她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阅读点津】

1.文章按时间顺序:清晨、中午、黄昏依次描写了小河在不同时间的景色。

2.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描写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如:“隆起的河堤上垂柳依依,河水像是母亲怀中熟睡的婴儿,平静而甜蜜”;“火红的太阳就像落进了水里,像娃娃的红脸,散发着红光”等。

我心中的小河作文 第5篇

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经常会在小河里玩耍。我们每一次到小河里玩,总会带一些瓶瓶罐罐,因为河里有许多小鱼、小虾、小螃蟹在等着我们。我们把它们抓住了就带回家养着玩。我们还喜欢在浅水滩里玩泼水的游戏,虽然每次都弄得湿透了,回家挨大人的骂,但大家下次还是玩得乐不可支。那些螺蛳喜欢粘在石头上、台阶上,懒洋洋地蠕动着,一点都没有安全意识。我们看见了就把它们抓起来,不一会儿就可以抓满一小篮,拿回家在清水里养一天,待它们吐干净泥沙就可以做成美味了。妈妈或蒸或抄,吃饭时一家人吮吸螺蛳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夏天的时候,我们就到小河里游泳,每天下午3点后,我们准会在河里。不到爸爸妈妈下班来喊我们,我们绝不回家。小河里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那一定是我们在比赛游泳。我们每次在小河里玩耍,那一次不是玩得不亦乐乎呢?

我记忆中的小河,它水平如镜,清澈见底,小鱼欢快地在它怀中畅游,螺蛳在台阶上晒太阳,小朋友在这里欢笑,大人们在这里劳作……我随着父母离开家乡已经两年多了,今年暑假,我回到了家乡,当我迫不及待地去看看那条梦萦魂牵的小河,却发现它已不是从前模样:水面浑浊,上面还不时漂着一些垃圾,散发着恶臭。小鱼、小虾 、螺蛳完全不见踪影。我的小伙伴也不再在小河边玩耍了,小河成了一条死河。我的眼圈红了,看着昔日载着我的梦想的小河变成这副模样,心里隐隐作痛。

我心中的小河作文 第6篇

故乡有小河河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村人,祖祖辈辈们在这方热土上默默地劳作,生生不息。

故乡的小河没有秦淮河的绝世风流,没有西子湖的明艳亮丽,也及不上池江之水美绝天下的梦境,但须她却清秀如一首纯净的田园诗。

阳春三月,小河从子规低沉的啼叫声中悠悠醒转。春风吹绿了两岸杨柳的湿发,油菜花瓣飘在碧绿的河面上,远处几点渔火,点缀着桃树的莹莹粉泪和梨树的素装,连同板桥的几从瘦竹,一起凝成一块晶亮的琥珀。

天色蒙蒙亮,村民们便热闹开了漱口洗脸的、淘米的、挑水的,都在忙碌着了,村民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洗衣机的洗衣服声、嬉笑谈论声和小朋友们的嘻笑声,奏起了一首黎明交响乐。

褪去了春的娇羞,小河像一个调皮的孩子,用他好动的双手摇醒水乡的酣梦。

夏日的黄昏,一群活泼的孩子在小河里玩耍,互相泼水打闹,稍微勤快一点的便可捞上一盆田螺,河蚌,回家交给妈妈,一会儿工夫就能吃上一盆色鲜味美的韭菜炒田螺,或者美美地捧着一碗蚌肉汤痛快地喝个饱。

我心中的小河作文 第7篇

可是近几年来,外表闪亮的水晶,给浦江人带来了财富,却把“脓毒”源源不断地排放到我这里, 水晶粉让我变成了牛奶河。渐渐地,鱼儿不再到我这里做客,水草们也开始讨厌我了,岸边的柳树也在整天叹息。

没过多久,我的身体变得又脏又臭,人们不再来这里洗菜洗衣,也不敢到这里游泳嬉戏。我用身上的病菌向人们反抗,让浦江的人民染上病毒,患上癌症,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渐渐地浦江人民开始重视我了。

不久,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波澜壮阔的浦江治水战拉开序幕,浦江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扬起了治水的风帆,一口气取缔了一万多家水晶加工户。人们不再往我身上排放污水,也不再随意丢弃生活垃圾。周末,一群群的志愿者来到我的身边,除去我身上的污垢。啊,我变了,变得焕然一新,鱼儿在嬉戏,老人在垂钓,妇女们的捣衣声又响了。

我心中的2010 第8篇

走过共渡时艰、迎难而上的2009年,我们迎来了充满期盼的2010年。2010年将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承前启后、落实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注定了将会是不寻常的一年:

2010是世博之年,全球的目光将聚焦上海,也为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我们将精心策划,全力以赴做好上海世博会各项报道工作,在着力扩大集团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的同时,抓住世博会的机遇,练好内功,充分利用世博媒体联合行动这个平台,探索传统报业采编流程的再造的模式和经验,打造一支全媒体的采编队伍,促进集团内部资源整合。

2010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将走向纵深。一系列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包括报业在内的文化产业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作为一家大型传媒集团,我们将实质性推动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试点改制,激活机制,促进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整体规划,继续做强报业,保持主流媒体品牌效应,支持文汇报、新民晚报的报系拓展与整合创新,支持上海日报拓展外宣影响力,促进东方早报扩大市场影响力,扶持系列报刊面向市场、拓展业务;同时,我们还将大力发展文化、印刷、投融资等相关产业,通过构建多元的经营结构,努力实现“促转型、谋发展、惠民生”的目标。

2010年,世界传媒发展的关键词是变革与转型。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尽,新技术、新媒体的步步紧逼,让传统媒体的转型迫在眉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报业集团向传媒集团转型势在必行。文新集团将在这些年发展基础上,充分利用制定新五年规划的契机,从传统“报纸业”向现代多媒体传媒业转型的方向入手,实现新的战略性布局。在市场化的环境中培育和拓展报业新媒体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重点扶持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独特盈利模式的新民网、上海日报网和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的发展,加快新闻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推进图片中心等新媒体项目实现突破,推动内容生产转变为内容产业,探索报业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新领域、新模式。

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传统媒体或是新兴媒体都带来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为先导推动媒体发展,技术应用于媒体发展需求,技术更好服务于媒体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显现,信息技术对媒体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提高工作效率生产效能,二是推动资源整合、共享与互动,三是获取信息便捷,提升出版系统安全性。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尤其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相关技术更是占了重要角色,主要表现在对传媒行业的引导和推动,迫使我们加大创新力度。就目前而言,新兴的媒体或传播形式层出不穷,而且实现了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成功,如新浪、MSN、QQ、淘宝网,Google等,这些都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压力,但同时又给予了强大的推动力,可以说一个崭新的多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了。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传统媒体已经到了转型期,新技术在这个转型期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必不可少。这些年我们在新媒体领域和信息整合及数据库建设上,加大了关注度和投入力度。建立了文汇报、新民晚报以及系列报刊自创刊到现在几十年的报纸汇索数据库,还建立了图片中心,收集了集团内外上百位老记者拍摄的珍贵照片和上海解放前后的史料照片10多万幅。在统一技术平台上实现集团采编平台的整合与采编信息共享,由此推出的媒体联合行动新闻信息服务平台在北京奥运会报道中已显露身手,今年我们又推出上海世博会联合行动全媒体平台,在采编复合出版上再作一次探索和尝试,并实现移动采编和多媒体采编发布。下一步,我们将在资源整合和新媒体及3G移动领域作更大的探索,拓展报网互动和流媒体应用。融合全媒体和互动技术,使互动式传播的有效性大大优于推送式传播,并通过报网互动等渠道,实现双向、多向、开放性的交流平台,以此推进媒体发展,打造媒体品牌,提升媒体功效,促进报业集团的转型。

发展在于改革,改革在于创新。2010年的工作艰巨而繁重,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更为务实更开放的心态迎接发展的关键之年。

广州日报社副社长、大洋网总裁梁泉在新的一年里,媒体业将通过数字化转型迈上新的台阶。

经济危机一方面使媒体经营面临了一些困难,但同时也使得受众资源与经营资源更趋集中,对于市场中站在前列的媒体,经济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刚过去的一年,在社委会正确领导下,我们在危机中抓住了机遇,广州日报进一步扩大了区域内领先优势,集团的新媒体业务也实现了影响力与经济效益的高速增长,因此,也更坚定了我们对集团自身发展战略的信心。

新的一年,一方面是对经济回暖的期待,同时媒体业在体制改革、用户细分、数字化转型、媒介融合、全媒体采编、整合营销、跨媒体跨地域发展、手机无线等领域内面临着众多新的探索与挑战。这边互联网经济仍在高歌猛进,那边移动互联网已经迎来了爆发点,而移动阅读器、户外终端等新媒体终端企业更是迫切要与传统媒体进行结合。如何继续发挥传统媒体内容优势,保有传统阵地,同时主动出击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参与竞争,寻找传统媒体在数字领域的新经济支点,依然是业界面临的共同话题。作为报业与新媒体的从业者,我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报业与数字媒体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数字新媒体将继续为行业创造更多的机遇并涌现更多成功案例与创新做法,国家对新媒体市场的规范化要求也将成为传统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新的契机,媒体业将通过数字化转型迈上新的台阶。

作为报业,技术的首要任务仍然是保障生产,提升企业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对我们来说,技术作为报业“采编业务创新的助推器、经营管理创新的催化剂”定位没有改变。可以说,我们最近上线的OA系统,EIP,人力资源ERP管理系统,以及对报业生产系统的各种升级都是对这样一个定位的注释。

但同时,报业的新媒体转型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体市场下的产品创新、服务提供、业务平台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与创新,技术与业务结合更加紧密了。因此,在新的发展要求下,信息技术更要成为新媒体产品与业务创新的引擎与关键因素。

广电总局广科院科研管理部主任付明栋

新的一年必将是广电网络整合提速见效的一年,是三网融合开始历练的一年,可以预见新问题会接二连三,新闻素材必将会丰富多彩。衷心希望能够团结一心,凝聚力量,为民谋福,为国添光。

信息技术是推动发展的支撑力量,作用之大,如日出东海,光照四方。期望新技术根基于现实的需要,从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方便读者的角度开发应用,去其浮躁,还原根本。

新华社陆小华新媒体时代,更需要传媒领导者与操作者具有很强的技术利用能力。

2010年1月1日,开启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我看来,这个十年,将是新融合时代。

全球合作从经济领域进入到更多领域,从共同应对气候变暖到共同促进文化多元化,从利益合作到生存合作。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是巨大威胁,文化单一化同样是对人类文化存在、信息存在的巨大威胁。

传媒领域的媒介融合,也会进入一个新历史阶段。从世界范围观察,传播工具的泛媒介化、传媒形态的全媒体化、传媒业态的多媒体化、融合取向的新媒体化、运作模式的跨平台化等等,必将推动传媒业的结构重组,谁更适应.谁就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在我看来,这个十年,更将是解释权竞争时代。正因为所有的传统界限都在弱化,各种力量都一定会努力在新融合时代新格局中确立自己的位置与影响范围。因而,竞争依然在激烈进行。其焦点之一,是解释权竞争。解释世界,从而影响世界;解释趋势,从而影响趋势。在解释中,实力天平就会悄然漂移。在这样的竞争中,思想的力量,会在判断与预见被事实验证中更显强大,智慧的光辉,会在融合与竞争中体现人性的力量。

在新融合时代,要掌握形象塑造权和解释权,必须顺应传媒竞争的新趋势,主动而有效地利用影响传媒竞争格局演变的新因素。超越传统的从技术层面、市场层面观察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媒介融合、视觉传播、即时共享,是影响传媒竞争格局的新关键因素。媒介融合,是对现存者的挑战、给赶超者的机会;视觉传播,是超越语言与文化阻隔的传播方式;即时共享,是满足信息、心理、决策需要的传播方式。充分利用这关键因素,就是在新融合时代中国传媒业必须有的新选择。

如果要我谈点对技术发展的期望,那么我期望并相信信息技术能对传媒、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和突破性进展。我称这个阶段为新媒体时代,更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发明、技术和手段应用于传媒领域,越来越多的信息传输和处理手段演变成传媒工具,越来的信息工具集成到便携终端上来。

在新媒体时代,更需要传媒领导者与操作者具有很强的技术利用能力。这首先需要把握技术方向。总的看,信息技术正朝着移动化方向发展,在移动化引领下,速率更高、随身性更强、环境性更强、使用更便利。这个移动化不仅是指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结合,而是以空天一体的手段构成人们全活动范围、全工作圈、全生活圈的传媒环境。其中,卫星使用的更进一步生活化及其与通信网、互联网的进一步融合,将是新的空破口之一。

大众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赵念民新技术可以降低在旧思维下不可能降低的成本。

竞争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在同一元素争高下,窄路上跑马,倾轧践踏,没有赢家;一种是在不同层次见优劣,弃旧路而辟新径,或展翅或扬帆,在大处新处,轻松取胜。当竞争严酷到“少赔就是赢”,当不独辟蹊径就难以生存,科学技术是唯一的仰仗。回首数千年经济发展是如此,当下的媒体竞争也不例外。媒体人不应当只会向市场要效益,还应该向新技术要效益——新技术可以降低在旧思维下不可能降低的成本;新技术可以使你抛却拥挤的马路而拥有白帆或双翅,从而提升竞争的层次;新技术可以使你拥有新的心脏和血管,从而脱胎换骨成为新人。纸媒告别铅与火,仅仅是出版环节的革命;当下可以给纸媒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新技术,横贯从采写前到出版后的各个环节。一个有胸怀的媒体人,一个有担当的媒体人,必然是新技术的关注者、支持者、应用者、推动者,因为它不仅能使你赢在当下,还使你赢在未来。

《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目前是需要重新认识传统媒体经营价值的时候。

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媒体业的重构。这种重构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出三种态势:一是传统媒体的整合与创新,二是新兴媒体的不断裂变,三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走向融合。

需要指出的是,新兴媒体在不断裂变中出现了不少泡沬,如冠以“XX传媒”的机构层出不穷,其融资能力和经营能力也被夸大。事实上,这些名目繁多的“传媒”机构有不少是徒有其名。

相反,目前倒是需要重新认识传统媒体经营价值的时候。传统媒体的业态稳定性、市场地域性、阅读强制性、读者锁定性及品牌的权威性等经营优势,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里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京华时报去年用一年时间探索和确立都市报的内容优势,并在这种探索中进行了内容的全面创新的成功改版。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也在增长。今年,我们给自己出了一个新的题目——探索和确立网络时代都市报的经营优势。对此,我们也充满信心。这不妨碍我们对新媒体技术的追求。京华时报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应用,如推出了全国第一家以3G手机为对象的每日视频播报、全国第一家将报纸电子版嵌入手机的技术等。京华网的全面改版、京华手机报的全新改版及京华微博,也都在酝酿之中。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媒体系主任杨溟媒介融合的下一步实现将集成在个体生命之上。

2010年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剩下的十一个月里,我们会感到,时间格外的短,而变化特别的快。我们可能会不断被“媒介融合”这个复杂的概念所缠绕,关于“传媒”这个语词的诠释也可能会不断被刷新。

你说到感想,我希望新技术不止被当作一种工具。工具是人的功能的延伸,技术的进步正是为了更大化地实现这一点。人的信息本能的体外化谓之媒介,在演进中我们体验着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程。最终实现的人体所有能力的体外再现和全面统合——这种人类化会是融合的未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融合是个历史的概念。我们正在经历的,以及即将实现的,其实不是对技术、更是对自身的挑战、对生命的追问。

我们可以预言媒介融合的下一步实现将集成在个体生命之上,无论是在物联网还是互联网的概念里,我们都将比今天更清晰地洞察世界,比今天更成熟地把握整个社会发展的政治进程,当然也更了解我们自己。

我们担负的重要的使命是向公众告知我们身处的生存环境所发生的最本质的变化,所以我们不能不去了解复杂的能量转换与信息结构,我们觉得正在接近这样的高端专业要求。但我们要做的,一定不止于此。

2010年注定是个非凡的年份,不论是政策的走势还是资本的走向、传媒人的理性或冲动,都会让它成为中国的传媒史上一个特殊而关键的年头。优秀人才和资本的大量流入与聚集,使我们看到一个行业的能量正在聚集——它闪烁着神秘的信号。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我们唯一了解的,是它们必将发生。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刘晓昆我们仍然需要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形态中寻找共生点、发展点。

2009年是我国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一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冲出媒体形态的限制,探索一种新的媒体发展模式是近两年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媒体融合已经不再是一种探讨话题,而逐渐成为发展趋势。传统媒体、新媒体之间逐步渗透、结合,充分发挥着各自的优势,这是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作为媒体本身,还是媒体技术提供商,只有在这种趋势中创造机会、发现机会,才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才能够持续的发展。

媒体发展之路不是一种媒体形态取代另一种媒体形态,现实展现了广播、电视等视音频媒体没有取代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来势很猛,但我相信也是无法取代平面媒体和广电媒体的。新媒体形态的产生是社会技术发展的结果,未来,我们仍然需要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形态中寻找共生点、发展点。新的一年,探索、实践仍然是媒体发展的主要任务,各种媒体形态之间的结合,也将能够由此而衍生出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

每一次传媒业的巨大革命都伴随着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可以说,媒体技术是传媒业发展的基础和催化剂,新的媒体技术将会在传播方式、传播形态、受众摄取信息的方式等方面深深的影响着媒体发展。印刷技术的成熟推进了产业的变革,印刷业由此迅速崛起;无线电技术诞生发展之后,广播媒体应运而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媒体、电子商务运营平台为代表的媒体新贵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力……新技术催生媒介形态产生的例子不胜枚举。

毫无疑问,未来,新技术也仍然会对媒体发展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所要做的是在充分了解媒体运作流程的基础上,站在产业发展和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永远向前一步,为媒体提供前瞻性应用技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始终与媒体一起,寻求长久发展之道,这不仅仅是媒体所关注的,更是与媒体相关联的整个产业所要关注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副总编范建平希望媒体能够抓住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取得新的突破性的发展。

与网络界的多数媒体网站不同,国际在线是完全与母媒体,也就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融合在一起的。作为一个拥有61种语言的多语种集群网站,国际在线的每一个语言网站都与传统广播一起,依托于相应的语言部门。2009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基本完成了业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每一种语言都把新媒体业务作为自己的主要业务之一,甚至是重点业务。换句话说,一个有近70年历史的广播电台正处在演变成为新型、综合媒体的前夜。

对于国际电台和国际在线而言,2009年与2010年是关键性的承前启后的两年。我本人非常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国际在线能够在与母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取得经验,为业内同行提供借鉴,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做出贡献。

信息技术一直在推动新兴媒体的发展。2009年,3G通讯技术投入全面商用,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日益普及,这让人们对2010年充满了期待。不少人都预测,移动互联网必将成为新兴媒体发展过程中新的转折点和增长点。

但移动互联网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以及信息应有的表达方式和服务模式,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媒体来说,这种跨越可能并不亚于从传统媒体向互联网的转移。所以,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对于媒体而言,还是那句老话: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新的一年里,我非常希望.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给媒体带来更多的畅想和可能,同时也希望媒体能够抓住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取得新的突破性的发展。

中国评论社副社长林道进标准化决定技术力,技术力决定传播力。

整合加速,网媒提速,走向融合;多媒体,多样化,移动化,这将是2010年华文媒体发展的大趋势。

2010年还将是中国媒体大发展的一年。一种文字的传媒的发展发达程度,相当意义上决定了该文种媒体及其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中国要建立起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大国形象和地位,必将大力支持中文传媒的发展,加强传媒的传播力,掌握舆论的话语权。

标准化决定技术力,技术力决定传播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自传媒诞生之日起,技术与内容就是一对孪生胞胎,身影相随。现代传媒的发展,更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中国传媒业界在应用世界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同时,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特色、遵循自己的规则,这一规则就是“中国新闻信息技术国家标准”。

坚持标准,采用标准,是中国媒体发展的迫切问题,也是传媒的长久发展与价值体现所必需。

两岸共同媒体——中评社,在新的一年里还将继续采用领先科技,坚持标准,快速发展,沟通两岸,服务中华。

EMC中国区副总裁周西柱现实的业务压力需要有更灵活、有效、安全的信息基础架构来满足多变的业务需求。

2009年虽然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我们依然感到国内媒体产业依然保持着高速蓬勃的发展,EMC也在媒体行业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结合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祖国60年大庆的媒体报道来看,新的传播方式和阅读方式逐渐以更主流的姿态示人,媒体的融合趋势愈加明显。2009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1 5年,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3.6亿,互联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近三年来,在所有的媒体接触率都在下降的背景下,网络媒体的接触率却在明显地上升。随着年初的3G牌照发放,到年底国家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新媒体,或者说全媒体,将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

虽然今天的媒体行业已经利用IT技术实现了全面的升级和转型,但也要看到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媒体行业的竞争也会日益激烈。早上的新闻热点也许到晚上就无人问津了,现在重点推荐的博客平台也许明天就会被社交网络平台取代。对于媒体行业的技术部门而言,传播方式的改变是否意味着IT设备的调整?后台技术调整是否能跟上前端业务变化?新的IT技术,如虚拟化、云计算、云存储等如何与业务需求匹配?这些问题也许困惑着每一个媒体行业的CTO和CIO。现实的业务压力需要IT部门有一个更灵活、更有效、更安全的信息基础架构来满足多变的业务需求,这一点对于媒体行业更迫切。EMC自1996年进入中国,一直致力于帮助客户设计、构建和管理智能、灵活而且安全的信息基础架构。这些基础架构形成了多用途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实施他们的信息生命周期战略,加强其关键信息资产的安全性,利用其内容实现竞争优势。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宽带研究室主任曹三省在竞争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或将是2010年媒体领域内的总体趋势。

在竞争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或将是2010年媒体领域内的总体趋势。新年伊始“三网融合”新政策的高调出台,结合2009年内NGB,3G/LTE等下一代网络的发展,预示着2010年对融合网络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回想,以往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行业的实质进展、各个相关方的实际收益却增加不明显,是否这一竞争机制有其需要调整之处?在“埋头竞争”之后,我们是否需要思考,技术层面的融合以及其所带来的合作心态,是否会成为今后“有效的媒体竞争”这一大格局中的关键因素?答案在我们心中。

我们已经看到的各类新技术,都是以提升媒体的传输、覆盖、提供和到达能力为目标的:逐代的宽带网络技术在提升着网络数据传输能力,编码新技术使媒体信息的表示和传输更能够节省资源,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也在不断增长??所有这一切的结果是,各类媒体,包括新媒体,都具备了把海量信息提供给用户的充分能力,却使用户逐渐淹没在媒体内容的海洋之中。当前互联网内容的迅速增长、大量数字电视频道的内容同质化和收视率困难、以及手机短信对用户的充斥,无不表明着这一点。??因此,未来的媒体技术,应会把提高对用户的“服务有效性”作为主要目标,无论对于网络视频、数字电视还是手机媒体,其所发挥的作用将主要是“让用户在爆炸的媒体内容中宁静下来,享受其真正需要的服务”,基于服务的架构、云计算环境与Web3.0、个性化内容推荐与社会媒体服务、开放API与服务分享等关键技术都将在这一框架下发挥重要作用,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关注和讨论的“媒体服务技术”。

博客中国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前瞻性思维决定成败。

总的来说,我认为2010年的传媒行业一定会比2009年好。我不想把它看成是金融危机后的复苏,而更想把它当作互联网媒体大变局拉开序幕的前奏。

按照我们的预测,到201 5年中国网民总数将达到8亿,越来越多的人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互联网上来,因此,传统媒体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在向互联网转移,但办网站的思路好像还停留在五年以前或者说是WEB1.0的时代。虽然网站的基本功能都有,但却没有任何特点,同质性仍然严重,很难弥补传统媒体的下滑。目前来看,国内大多数传统媒体的互联网转型都滞后于整个互联网发展进度。现在的传统媒体都在倡导转型,这是非常必要的,但转型要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有前瞻性,要符合未来三五年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并不只是简简单单建设一个网站,更关键的是要有前瞻性的战略。比如,我们最近一直在研究未来互联网的一大发展趋势就是“即时性网络”,因为根据我们的分析,未来网民将会有即时获得信息的需求,如果传统媒体能够围绕即时新闻、即时网络来进行部署,相信一定有很大机会能够脱颖而出。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我认为这种融合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在资本层面上,通过资本的运作来达到融合。比如,腾讯现在有超过400亿的市值,如果进行资本运作,其完全可以收购一些传统媒体,使传统媒体来补充其业务模式,这可能会成为未来一种主要的媒介融合方式。另外,我认为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业务延伸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传统媒体向互联网延伸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尽管如此,但是传统媒体积攒下来的影响力、权威性、读者群等还有成熟的运作标准和流程,仍然是具有很大价值。互联网媒体仍然得向传统媒体学习很多,如行业规范、行为准则等等。总之,我认为未来传统媒体势必会面临巨大的变革。

从我自身来讲,我认为博客媒体未来会成为一种取代以往报纸杂志地位的主流媒体,所以未来一年我还是要抓紧办好自己的博客中国网站。博客在媒体层面的变革在美国也是刚刚开始,换个角度讲,就像计算机世界集团下属有很多IT专业媒体,现在很多博客网站下的专业博客成为了博客媒体,相信未来很多领域也会发生类似变化,国内未来也必然会有这样的趋势。而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讲,我最关注的还是满足大众即时性需求的创新。

宁波广电集团副总裁曾建辉201 0年对广电人来说将是不平凡的一年。

2010年对我们广电人来说将是不平凡的一年,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将面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挑战和机遇,全社会关注的三网融合将正式拉开帷幕,广电垄断了几十年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传输业务将不再受到政策的保护,广电不但资金和技术实力相对于电信运行商不在一个数量级,目前广电的体制和条块分割的网络现状也明显处在劣势。但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危机中总是蕴含着机遇,挑战和机遇往往是并存的,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作为广电行业不能只看到我们的劣势,也要看到我们广播网在带宽和高入户率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更要有能转危为机的良好心态。作为广电企业,无论大小,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被狼吃掉的总是跑得最慢的一只羊,不能再把发展和生存寄托在政策的保护上,寄生在财政的支持上,要切实认清形势,按照市场和行业发展的规律调整思维方式,发挥自身的优势,改掉不适应市埸规律和行业发展规律的体制和管理模式,才能够真正的转危为机。广电当前要做的:一是要加快网络整合的步伐,尽快改变条块分割,技术体制、标准混乱的局面,广电行业的各级都应该克服“小农意识”,真正从广电行业的发展着眼,放弃眼前的“既得利益”和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的观念,纵横贯通、标准一致的网络是三网融合的基础;二是广电企业要切实练好内功,建立培育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规范的业务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以经济效益为牵引的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是市场所竞争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媒体的发展对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有很强的依赖性,三网融合是技术支撑下的业务融合,融合的前提是技术,取胜也同样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所以我们广电行业要想在三网融合的环境下做大做强,必须改变过去不重视技术,一味强调内容为王的观念,加大对直接影响广电行业的信息技术等技术发展的跟踪研究和开发利用力度,树立技术牵引业务的理念,提高利用最新技术带动业务发展的能力。

流媒体网首席运营官张彦翔2010年,是新媒体产业融合之年,而融合的本质其实是竞合。

2009年是整个媒体产业风云激荡的一年,传统媒体不仅与网络充分结合,更在逐步从文字、图片朝以视频、音频为代表的视频新媒体方向升级。在媒体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和提升的同时也会对媒体提出更高的运营和技术要求。

2010年会是媒体产业充分竞合的一年,网络媒体之间竞争更趋激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运用新技术广开渠道是应对方式之一,同时也要积极把握在竞争中存在着的各种合作机遇。

2010年会是媒体通过新技术新手段,更好拓展其品牌影响力的一年。从报纸到PC,再到手机,更多的渠道拓展将给予媒体更新的发展空间。

2010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媒体,媒体将更大的发挥其无所不在的特性。媒体将不仅局限于平台和PC,还将进一步延伸到手机和电视。在多屏联动播出中体现出媒体的更大价值,

2010年,三网融合新政和试点地区的推出第一年,各大运营商也在纷纷加速其走向互动、高清的步伐。而这也将为IPTV、互动电视、互联网电视、手机流媒体等各种新媒体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尤其IPTV,今年在政策方面的更趋放松,会更有利于其用户规模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预计其还会保持100%的增长率,而对于广电有线网络而言,今年会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年,有线网络既面临来自直播星、IPTV、互联网电视等的内外竞争,同时又有三网融合新政所给予的基础电信业务的机遇。

2010年,是新媒体产业融合之年,而融合的本质其实是竞合,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平衡点。在机遇和挑战中迎来更大发展。

英泰利智总经理屠晓东2010,英泰利智愿与媒体同行。

2010年将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决胜之年,1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便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出政发[2010]1号),在进一步明确了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主要目标之后,提出了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其中明确指出:

要“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积极推动音像制品、电子出版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积极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业态。支持新闻出版企业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对出版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开发利用。支持电子纸、阅读器等新闻出版新载体的技术开发、应用和产业化,提高数字阅读设备的质量、方便性以及版权保护水平。”

其实,数字出版一直是近年来新闻出版行业主管部门推进产业升级,进行数字化改造的一个重点,几乎每个历史节点上,政府总会把“数字出版”“新媒体”单独列项提出。从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开始,我国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06的深化拓展之后逐渐步入正轨,之后2009年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2010已是决胜之机。每一阶段,总有相关的推进措施或者配套政策,来不断地推进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在新闻出版体制改“时间表”和“路线图”都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一开年便提出这一《指导意见》,我们不难看出政府的决心!而这些,都为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发展数字报业,政府喊了多年,从2006年《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开始,业界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知道,新媒体投入大,效益回报见效时间长,很多报社大都不太愿意对此进行投入,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随着新闻纸价格的不断上涨,经济危机的打击还没见底,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进程已是迫在眉睫。

我们知道,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出版在我国发展很快,目前已经形成了网络图书、网络期刊、网络游戏、手机出版等新业态。跨入新世纪,尤其是电信三分重组和3G无线网络推出以来,手机报异军突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活跃用户数迅速突破1.49亿,已成数字出版新亮点。在发展的过程中,手机报也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如何进一步捋顺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和内容服务商之间的价值链,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商业模式。3G时代的来临,会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它将会形成以媒体为核心的价值链!也就是说,把运营商定位为网络渠道提供者和发行者之一,媒体通过与专业的手机报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具体组织技术、品牌、营销、服务、活动广告等。同时,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与其内部的竞争加剧,更加有利于手机报等内容提供商与渠道之间的博弈。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一旦建立,必将带动我国手机报业井喷式发展。

服务媒体、助力媒体,一直以来是英泰利智的初衷和目标。以媒体为中心的产业模式也是英泰利智所倡导的。作为国内最大的无线新媒体服务商——英泰利智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以Int-MNewspaper为核心的手机报整体解决方案和开放式平台,包括运营商多网络跨平台自适应系统、媒体内容管理系统、手机终端软件等。同时英泰利智还成立了专门负责手机报营销的新媒体营销团队,并建立了IntMNewspaper营销平台。3年多来,已经与联通和电信的12个省级分公司成功合作运营,具备了110余家媒体服务经验和1500万级用户运营、维护经验。2008年,英泰利智媒体专属的3G发行渠道产品——“爱阅”客户端推出。2009年,围绕着手机报的整体解决方案出台。上述一系列手机报的技术发展,使报业集团真正成为独立的手机新媒体成为可能。

英泰利智一直以来秉承“真诚,服务,合作共赢”的企业文化,我相信,英泰利智一定会利用自身在技术方面的所长,协助媒体开发属于媒体自己的平台,挖掘属于自己的读者资源,创造更大的共赢!

2010,英泰利智愿与各位媒体朋友、同行,共同前行!

中广传播内容部总经理史杰2010年的帷幕刚刚拉开,好戏还在后头。

岁末年初,有关媒体自身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传统媒体的跨区域整合、新兴媒体的资本运作、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强势融合…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媒体动作之中,2010年拉开了媒体大竞争的帷幕。

对于媒体来说,2010年将是不平凡的一年。2010年,传统媒体面临生存与发展的新选择。文化产业改革的步伐已经从小文化领域扩张到大文化领域,涵盖了整个传统媒介。原来的出版社纷纷转制为“出版集团”;原先的报业媒体各自打出了“报业集团”的大旗;传统的广播电视开始迎接新的变革-----局台分离,早先的电台、电视合并为广播电视台;制播分离,引入社会资本介入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竞相挂牌开张…产业化约等于市场化,行政手段弱化,竞争进一步加剧。2010年,传统媒体需要认真思考并解答如何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题目。

2010年,新兴媒体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曾经游离于法律边缘的诸多网站,由于版权问题,不得不重新选择未来的去留问题。文字要版权、视频要版权,首发要版权,转载要版权。为了版权,有的网站选择了合并,有的网站选择了引资,有的网站选择了关门。2010年,诸多网站成也版权,败也版权。

新媒体的概念越来越宽泛,除网络媒体、楼宇媒体外,还有一个重点是手持类媒体。2010年,手持类媒体将会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之所以有这样的断言,是因为快节奏的经济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动”起来了,而不断创新的技术又为移动人群提供了便携的各类手持媒体终端。遍布全国的7亿多手机用户成为了短信媒体,如手机报的最大受众;掌上电脑让移动办公成了一种可能;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手持电视)技术和网络的成熟,又让电视随身行、电子刊物随身行成为一种现实。2010年,新技术与新需求的共融共生必将加速手持新媒体的大发展。

上一篇:我期待有这样一个假期作文下一篇:我看家乡新变化作文的范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