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农村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2024-07-18

贫困县农村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精选8篇)

贫困县农村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第1篇

贫困县农村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从开展对标活动,创新管理激励机制,挖掘自身潜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学校间教学质量的均衡;推行教育革命,引进优秀教师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解决贫困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师生“薄弱意识”、人才严重“缺失”等问题,以期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论文关键词]贫困县农村教师教师发展

贫困县是一个相对意义的概念,主要是指人均年收入在千元以下,以老少边穷为核心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社会成员生活水平低下、发展机会匮乏、发展能力不足。这些地区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大困难,集中表现为发达县级市与贫困县之间义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就是师资质量的欠缺,所以,本文仅就贫困县教师的发展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薄弱意识”的困扰。贫困县的一些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其在各方面相对薄弱,如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差、学生生源差,使学校的所有主体在社会处境和学业成绩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累积形成的薄弱意识,在不断比较中而逐渐成为内化的意识,成为学校师生自我意识消沉的根源,也成为学校现实中、心理上的沉重包袱。因薄弱学校而带来的自我贬低,使得薄弱学校的师生看不到出路和希望,侵蚀了他们的自信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念,把希望寄托于外部世界,寄托于外在力量的介入。

2.人才的严重“缺失”。我国农村教育最可悲的是将其功能定位“游离”于农村社会发展之外。个人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对现有乡村生活进行改造和建设,而是自我抽离出“乡土社会”,完成“由乡野到庙堂”的空间转换,通过“学而优则‘仕’”或“学而优则‘市’”而成为“城里人”。大量农村学生精英“弃乡入市”,造成农村社会“人才和资源的空洞化”。这是造成教师队伍人才短缺的重要现实因素之一。“没有梧桐树,引不得金凤凰”,目前校长和教师队伍力量相对薄弱,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待遇差;职称岗位有限,没有升职机会;没有住房,或买不起房,年轻教师找对象都困难;工作任务太重,高负荷运转,致使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宁可留在城市打工,学非所用,也不愿意到贫困县当老师。另外,由于县级财政有限,缺编现象严重,中小学代课老师偏多,工资少,转正没有希望,现有人才留不住,更枉谈人才的`引进。这是造成教师队伍人才短缺的重要现实因素之一。

3.职业发展的前景“黯淡”。贫困县学校教师编制过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颈椎病、心脏病、妇科病、脂肪肝、癌症发病率较高,缺编的事实也比较普遍;教师学历相对较低,代课现象严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过大,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音体美老师缺乏,教非所学的现象极其突出;没有或很少有学习和进修的时间和机会,无法进行教育教学思路的拓展和科研;教育领导者办学理念陈旧、管理能力有限。

二、应采取的对策

1.采取综合措施以消除薄弱意识,激发学校自身潜力。要想消除薄弱学校的薄弱意识,除了需要提高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等外源带动之外,最重要的是学校师生要有“革命”精神,挖掘自身潜力,燃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奋斗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教学质量的内涵性发展。具体方法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对标行动,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工作水平。所谓“对标行动”,就是选择先进典型作为学习和追赶目标,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工作的飞跃。贫困地区的学校通过对标活动有利于学校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拓宽工作思路,少走弯路。贫困学校开展对标活动,选准学赶目标是关键,最好选择客观条件基本相同或不如自己,但主观努力、工作业绩却超过自己的学校作为学赶目标,这样才能学得服气,赶得有劲,不断取得新成果。

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或教研活动,营造积极的工作学习氛围。引导教师深化对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逐步培养教师的事业倾向。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座谈、演讲等形式,认识到自己工作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挖掘自身的潜力,激发师生的成就动机,为学校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及各种教研活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强化师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信念、意志、能力与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校风,使学校通过苦练内功,形成教育内部均衡发展的良性循环。

2.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促进学校间教学质量的均衡。调查发现,真正困扰学校的是缺乏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在教师队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义务教育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学校差别。因此,改革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政策推动。全市财政新增教育事业发展经费优先用于农村;组织教师培训时,增加农村教师参训人数,培训内容是学员“点菜”,教师“下厨”,新聘任教师首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评聘专业技术职称、评优评先优先考虑农村教师。第二,城市带动。建立城区学校对口支援农村教育的长效机制,每年选派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建立农村学校教师到主城区学校挂职学习、跟岗培训制度和省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巡回送教下乡制度。第三,县域联动。将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较高的县(市、区)与相对薄弱的贫困县结成“盟县”,县域之间、校际之间实行对口帮扶,联动发展。第四,信息化促动。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通过“校讯通”“同步课堂”“远程协同教学”“网络协同教研”等形式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第五,校长轮岗。从优质校选调校长到薄弱学校当校长。设置以行政部门投入为主的城乡义务教育校长交流专项基金,以确保城乡校长持续顺利交流,完善校长交流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提高交流质量与效益。

3.推行教育革命,引进优秀教师,提高教师质量。一方面,坚持并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挖掘并留住特岗生中优秀人才。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在特岗教师踏入教师岗位之前,首先要接受为期六周的集中岗前培训,使他们巩固所学的教学论知识,培养专业实践精神,增强管理学生的才能。为保证特岗教师能够获得一流的专业培训和支持,可挑选大学教育学院作为合作培训机构,采取在校集中模块式学习和课外作业自我学习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方式。第二,在特岗教师分配到实习学校之后,学校指派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其提供课堂指导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帮助其尽快适应学校环境、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配备专家型教师进行诊断性指导,每两周左右对特岗教师进行督导,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确保其保持愉快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得到各方面的有力支持。第三,为排除特岗教师的后顾之忧,可使表现优秀的教师提前进入正式教师编制;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如通过盖教师公寓楼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等,使他们在完成三年的教学任务后继续留教。鼓励特岗教师建立志愿教师的校友网络,通过网络的联系凝聚更多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人共同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设法吸引免费师范生到贫困县从教。我国在全国十所重点师范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这是一场教育革命,需要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政策出台,以保证优秀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如按照地理位置远近、教学条件的好坏实行反向分配制度,即越是条件艰苦地区的教师待遇越好。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保证偏远地区和条件差的学校教师收入的相对稳定,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抑制优秀教师流入名牌学校,吸引优秀教师流入。

贫困县农村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第2篇

摘要】:备课是教学的前提条件和必备环节。没有精心的课前备课,教师很难开展精彩的授课活动。年轻教师作为老教师队伍的后备军,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由于他们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暴露许多问题,而备课问题是限制其教学能力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教师备课 备课方法 备课思路

备课观念 备课形式

但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者,对备课这样一个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存在着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和做法,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怀着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现状的忧思,列举一些备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粗浅探析一些对策,以期唤醒推动备课工作改革意识,着力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一、存在问题

问题之一:备课意识薄弱。在我们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重视备课,或者根本不备课。他们认为小学教材内容浅显,知识面窄,自己的知识满足教学,无需备课;有人认为,自己从教几十年,教学内容早已熟记于胸,懒于备课;还有一部分人,教学工作、家庭事务兼顾,无暇备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以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上课铃一响,老师拿起课本匆匆走进课堂,一本教参,一本教材,几根粉笔,照本宣科。

问题之二:备课观念有误。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管理方式的影响,在绝大部分教师的思想意识中都存在“备课就是写教案”的观念。有人上课之前,急急忙忙写教案,写完之后不修改、不完善,放置一边,以备课堂之需;有人迫于应付领导检查而从教案书上原原本本地 “搬”到统一发放的备课笔记簿上。再加上教学管理者以“查教案”代替所有工作考核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这种“对着教参写教案”、“照着教案抄教案”的行为,极大地障碍了教育的发展。问题之三:备课方法不佳。关于备课,有许多老师写出了大量有见地的“备课经”:有谈备课要素的,有论备课技巧的,有说备课思想的。但在我们农村小学实际工作中,有许多教师对备课要素不清,对新课程备课要求不察,对备课方法技巧不明。仍然是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练习等一些固定模式。有的虽然也写了一些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但大多显得空洞,不能凸显针对性和实效性,也缺少对教法和学法分析研究,或者只注重教法。问题之四:备课思路闭锁。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活动范围太小,视野狭窄;教学管理不严,校内活动开展不够;资金短缺,校际交流特别是到名校学习几乎为零。许多教师备课、编写教案,手头只有一本教参、一本教材,没有其他教学资料。长期闭锁造成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老化,在备课中自然也就缺乏新意。

问题之五:备课管理方式陈旧。虽然新教改已进行了多年,但从实际工作中看,穿新鞋走老路的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从教学管理层面来看,教学考核重成绩,教学检查“两查一听”(查作业、查备课笔记、听课)仍是最主要的方式,而且是不分实际,统一标准。从客观上刺激了老师不计方式地要结果、疲于奔命赴检查,如此循环,酿成“学生很苦,教师很累”的结果。

二、对策建议

1、转变备课观念。要强化教师备课意识教育,加强管理与引导,彻底改变无需备课、懒于备课、无暇备课的三种不良现象,树立“重过程管理、重课堂实效、轻考试成绩”观念;要转变教师备课观念,从这种刻板单一写教案,疲于应付抄教案的备课方式中彻底解放出来,树立大备课观、终身备课观,使备课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备课观念从狭义走向广义,备课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备课方法由陈旧走向创新。

2、强化备课培训。农村小学教师由于信息封锁,知识老化,对备课方面的新知识短缺,更谈不上什么备课艺术了,所以培训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要加强备课方面技能技巧的培训,让教师对备课要求、备课要素、备课方法等做到胸中有数,才能提高备课质量。要加强校内教研活动,切实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以期多出教研成果。加强校际交流培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到发达地区名校观摩学习,让老师阔视野、长见识,转变备课观念;请专家上课,让老师增知识、活思路,推动备课创新。

3、拓展备课形式。在备课形式上,不求统一标准,宜根据教师实际,力求多元。学科组应多开展活动,适当增加集体备课次数,同时要充分利用资料和网络资源,吸收、借用他人优秀教案,做到多渠道并用,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在教案的编写上,也不宜要求格式统一、项目齐全,有些项目只要教师课前认真思考了,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不写进教案之中,以减少工作量。在教案的使用上,宜最大可能地实现“共享”,当然不能完全照搬,应结合班级和教师的实际,予以修改,添加个性化的内容。在学案的编写上,要求详细、体现个性。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学习反思的时间,教师就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充电”、备学生了。

4、改进备课管理。现今,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但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却相对滞后。全国上下都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内涵就是以人为本,教学管理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要以教师为本。要结合农村小学实际,改进备课管理,切实减轻教师备课负担,体现人本管理的精神。如何改进备课管理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由刚性管理向刚柔并济管理转变。刚性管理要求教师人人都要写教案,教材课课都要写教案,教案篇篇面面俱到。我们应当废除刚性备课管理,给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提倡教师写个性化、创新型教案的柔管理。二是由以查教案评备课向重听课评备课转变。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听课评课机制,采取经常性随机听课的方式,从听课中看教师备课工作,促进教师的成长,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听课人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三是由统一标准向分类要求转变。传统备课管理中不论是初上课堂的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不论是骨干教师还是普通教师,都是同样的要求。这显然不利于教师个性的发挥,也不符合学科特点,同时也是造成教师厌恶备课的原因之一。我们应改变这种整齐划一的要求,结合教师实际,向分类要求转变。对于年轻教师,应要求写详案;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允许写简案;对一些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允许他们打“腹案”而不必形成文本教案。

5、改革业务学习组织形式,可以由以下三个板块构成:第一为提升修养板块。内容可以是艺术鉴赏,如听名曲,赏名画,析名著等,也可以是师德学习,每次由一位骨干教师主讲,用时不超过15分钟。第二为教育论坛板块。通过对教育实践中难点热点问题的探讨,交流思想,展示自我,促进提高,每次安排1—2位教师书面发言(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副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的学术报告也在这个时间),其他教师可以自由提问或发表看法,同时一般不超过15分钟。第三为校务工作板块。总结、安排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般用时也不超过15分钟。

总之,学校教学管理,要随教学改革需要和适应而不断完善,要做好这工作,还需广大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以上对农村小学的教学管理的理解和设想不尽完善,只是抛砖引玉而也,请同行多多指教。

1、备课是为了好看吗?

许多学校检查教师备课时,往往提倡教师书写工整,备课详细,甚至用备课的字数、每课时备课的页数来衡量教师备课的质量。这样的检查方式显然是一个错误的导向。备课是为了明确教师们上课的思路,是对课堂的预设。备课是为了教师们上课,不是为了好

看!

2、教师们有多少时间备课?

调查表明,在上班时间,教师们往往要上课,批改作业、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家长们沟通、能够在上班时间备课的教师不多,而下班后,教师们身心疲惫,大多数教师没有精力再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一些教师往往对备课应付了事,甚至抄袭别人的备课教案,或者干脆从网上下载打印后应付学校检查。

3、我们的备课有用吗?

有一些教师备课非常认真,但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精心准备的教案却不能直接用于教学,上课前还得二次备课,精心写出的教案成了摆设,形成了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象。

4、集体备课的误区。

有些教师非常依赖于集体备课,甚至认为集体备课应形成打印稿供大家共用。有些学校形成了教师一人备2个单元,大家合起来共用的格局,并把这种现象冠之以集体备课的称谓。这样的备课方式是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把备课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简单化了。

5、对备课重要性认识不够。

贫困县农村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第3篇

一、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知识缺失,科研能力不强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中,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任务重,教师把大部精力放在教学方面,没有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其次中小学校领导对科研这一块不重视,不能很好的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同时对于教育教学专业缺乏研究意识,教师写的教育教学论文都是为评职称而写,年轻教师对于教学研究处于茫然状态,不知道如何着手,这几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小学教师理论知识确实,科研能力不强。

(二)部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不娴熟。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很快,如果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很强,就能多渠道的获取信息,这对教师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特别是农村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相对缺乏,这样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无疑会受到影响。

(三)繁重的教学压力,使教师疲于专业发展。

多数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他(她)们上课任务重,有的兼任几个班的教学任务,甚至在农村小学还有包班的老师,教师一天到晚忙于备课、上课、批改学生作业,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专业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要求他(她)们开展一些对他们的实际教学没有很大帮助(至少短期内见不到成效)的专业发展活动,肯定积极性会受到影响,那么效果自然不好。

二、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一)撰写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奠基石,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要素,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鼓励教师在教学后进行反思,撰写教学心得、随笔、教育日志,课后的及时反思和总结,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教师养成研究的习惯,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自主学习,激励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相长,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必须要把自己由“一桶水”为“长流水”,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加油”,牢固树立全程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探索,与时俱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教师缺乏理论知识的积淀,所以教师只有在课后不断的加强自主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开阔视野,才能有效的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三)为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有研究者对教师每周的教学时间分配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3.66%的教师每周教学时间为10课时以内,余下的教师每周教学时间均在10课时以上;对于教师每周批改作业的调查结果也显示除38.80%的教师每周花3.5小时批改作业外,大多数教师每周批改作业的时间都在5小时以上,其中每周批改作业时间达15小时以上的教师居然占13.67%。这些调查数据显示教师的教学任务太过繁重,即使他(她)们主观上希望进行一些专业发展,客观条件也不允许。因此,教育相关部门或是学校领导要为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这样才有利于这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四)确立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贫困县农村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第4篇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的颁布与实施犹如一道春风,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迅速向前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音乐教育发展仍然缓慢而滞后。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要促进农村音乐教育发展,就必须关注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

一、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如下:

1、专业知识贫乏、单一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由于音乐师资的缺乏,很多音乐教师是兼带音乐课的其它课程教师,他们中很多人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专业知识非常贫乏。另外,农村音乐教师学历普遍偏低,而农村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缺少接受专业音乐培训的机会,因而在音乐素养,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缺憾。在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时,他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另外, “重技艺轻理论”、忽视音乐理论和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的现象也很突出,导致了一些教师专业知识单一。由于没有理论基础作为教育教学的支撑,这些教师教学时往往照搬音乐教案,在教学中缺乏自己的思考,其结果是经验无几,专业发展不尽人意。

2、专业能力欠佳

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音乐教学能力和综合能力。由于音乐专业培训费用较贵,农村音乐教师们经济能力有限,使得许多教师较难获得优质的在职培训,这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的专业能力欠佳。笔者调查还发现多数农村音乐教师很少读教育理论书籍,用他们的话来讲:教育理论是纸上谈兵,对教学实践没有什么用处,读了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另外,许多农村音乐教师们教学时很少在教学中进行音乐教学研究。在这种按部就班、机械循环的教学过程中,他们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极为缓慢。

教师的沟通交往等综合能力也直接关系着教师的专业发展。笔者发现一些农村音乐教师由于交往沟通能力不强导致他们的音乐课堂成为放任型和冲突型两种不良课堂。在放任型课堂里音乐教师任由学生的喜好来选择音乐教学内容,比如学生喜欢听流行音乐,音乐老师就把播放流行音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新课程的要求成了一句空话,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无从说起。而在冲突型课堂里,教师缺乏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使得音乐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冲突和对立的“战场”。这种不良的师生人际关系导致音乐教师们自我效能感下降,职业倦怠显现,很多音乐教师逐渐敷衍教学,得过且过,专业发展因此停滞不前。另外,教师的沟通交往能力也体现在教师与同事的沟通中,良好的沟通能力使他们相互学习,汲取经验,这显然有利于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3、专业信念有待加强

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活动观,它反映的是教师对教育、对学生以及学习等的基本看法。⑴教育信念作为沉淀于教师心智中的价值观念,总是以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控制着教师的行为(教师行为往往是其教育信念的实现和表现)。⑵长期以来,音乐课程在农村是副科地位,许多音乐教师看不到自己职业的价值而缺乏坚定的教育信念,这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情绪,使他们无心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积累经验,因此难以获得专业发展。还有很多音乐教师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他们认为音乐课只是唱唱歌、听听音乐、教教识谱。更有些教师认为农村孩子音乐基础差,新课程的要求在农村无法实现,因此对音乐课程改革采取消极看法。在这种错误的专业信念指引下,这些音乐教师不是积极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专业能力,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过时、错误的教学法,这种错误的教育信念导致他们的音乐课堂教学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也阻碍了教师们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促进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个人层面

1、坚定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育信念与他们的专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音乐教师们有必要理解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育事业中,并视教学为生活中的乐趣,充满热情、心情舒畅地进行专业学习并在教学中思考、研究,这种满怀激情的工作状态有助于音乐教师们的专业发展。另外,农村音乐教师们需要对音乐教师专业有正确的信念,以指导个人努力的方向。例如,他们应该明白音乐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以及如何拥有这些专业素质;面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应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满足音乐教学的需要;面对农村简陋的教学条件,音乐教师需要增强哪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等等。音乐教师正确的教育信念对他们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学会正确归因

音乐教师能否对农村音乐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归因也影响着他们的专业发展。一些农村音乐教师将农村音乐教育落后归因于所在地区条件差、环境差,学校音乐设备缺乏,学生音乐素质差等外部因素,在这种错误归因下,他们认为自己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很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就算学习了先进的音乐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在这种环境中也运用不了,于是怨天尤人,失去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反思、学习的主动性。如果音乐教师们认识到音乐教师专业水平与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缓慢密切相关,就能激发他们的责任心,从而思考如何通过提高自己专业水平来改进音乐教学。因此,正确归因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音乐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3、利用网络资源

农村教师常年工作在农村地区,发展空间相对狭隘,信息闭塞,与外界的联系较少。信息技术的跨时空性将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便利,也为农村教师与其他地区教师架起了沟通的桥梁。⑶网络信息的快速传递让农村音乐教师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音乐艺术的学术动向和前沿的教学思想,这有助于他们更新观念,跟上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激发专业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另外,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网络课堂、网上期刊杂志报纸、各种音乐网站等等都可以成为农村音乐教师们提升专业水平的好帮手,网络的快捷方便也弥补了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以及外出培训费用贵带来的农村音乐教师进修难的问题。

4、坚持教学反思

波思纳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因此,音乐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就必须进行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个人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对象,对其中的教学行为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进行审视分析探讨研究从而最终解决问题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⑷教师们在教学反思中能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自我专业意识,从而看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专业上的欠缺,激发专业发展的主动性,最终促进专业发展。

<二>学校制度层面

1、完善教学设备

农村学校音乐教学设备严重不足: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缺乏与音乐教学配套的图片音响资料,甚至连教学用的乐器都不能保证的“简陋”条件成了农村音乐教师们顺利进行教学的拦路虎。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一些教师养成了得过且过,敷衍教学的习惯。因此,学校通过完善教学设备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方面能让音乐教师们感受到学校对音乐课程的重视,增强了他们专业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便于音乐教师们开展教学研究,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成长。

2、为教师减负

许多农村音乐教师在教学音乐课程的同时还兼有其他课程,他们往往要备好几种不同的课。有调查显示,一学期平均每周课时在16节以上的农村音乐教师多达50%,另外还要组织课外活动、为节日编排文艺节目。繁重的工作让一些音乐教师即使有心想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也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农村音乐教师们的专业发展需要学校的支持,需要学校为音乐教师们“减负”,让他们专职于音乐课程的教学,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习“充电”、进行教学反思和研究,从而不断丰富和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3、为音乐教师培训进修提供财政支持

音乐课在农村中小学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学校常忽视了音乐教师们的培训,音乐教师培训进修费用一般由教师个人承担。但许多农村教师家庭负担较重,加之音乐专业培训所需费用较贵,培训进修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学校有必要把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经费列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之中,为农村音乐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激励他们沿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4、完善年度考核机制

笔者调查还发现,许多农村中小学在教师年度考核中更多地关注形式化的东西,比如学生考试分数、升学率、教案、出勤率等,而那些上进好学的音乐教师在年终评比时并没有更多优势,这造成了“学与不学一个样”的局面,成为音乐教师们专业发展的消极因素。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纳入年终考核评价机制之中。学校应每学年对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学科的教师分别提出专业发展要求,制定符合他们实际的专业发展规划,并在学年末对教师们的专业发展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把评估结果与年终评比密切结合起来,使那些自觉提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促进教师们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5、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

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人人爱学习的校风,以提升教师们的专业水平。具体形式如下:1)网络培训。学校利用网络为平台,为教师们播放教育理论专家和教学名师的学术报告、各种专业课的教学视频、特级教师的观摩课录像,并要求听课教师记听课笔记、写课后感。2)阅读和论文撰写。学校每学期为全校教师制定“读书规划”并要求教师们写读后感和撰写论文,将读书笔记完成情况与论文发表情况与年终评比密切结合。3)教学教研活动。按不同专业分组,采用集体备课、平行研究课(即一课多讲)等校本研修的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多合作和学习的机会,形成浓厚的团体合作的教研氛围。并定期就教师在教学过程遇到的难点、重点进行讨论,让每个教师畅言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互相交换意见,互相启迪,经验共享。

审视当前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农村音乐教师们自身的高度重视,也需要学校政策和制度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排忧解难,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我们相信,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了,农村音乐教育质量一定会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第231-232页

[2]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3]张进良,何高大,信息技术支持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0,(5)

[4]谢友明,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条途径[J] .教育探索,2005,(5)

[5]冯宇红,指向专业发展的农村教师文化建设探析[J] .教育探索,2011,(2)

[6]Jacobson, Wayne.Learning, culture, and learning culture.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1996-47

作者简介

刘英洁 (1980---),女,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2010级学术型硕士 ,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林菲菲(1989---) ,女,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2011级学术型硕士 ,从事艺术教育研究。

贫困县农村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第5篇

高等院校是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庞大教育系统。而高校师资管理则是这一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其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自适应系统,以便持续、高效、低耗地输出功能。在高校,正确地把握高校教师的需要特征,不断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并据此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相应的激励机制,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而且对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高校教师管理中实施激励的必要性

1.激励机制能有效的满足教师的需要,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心理学家认为,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它是人们由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要求获得补偿的主观感受。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需要居于核心地位,是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内在原驱动力。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的开端,而需要的满足则是激励过程的完成,一定的需要往往要有特定的激励去满足。只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策略,了解个体的需要,才能发挥教师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教师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较为普遍而且有迫切要求的有:学历、职称、业务培训、科研经费、课程进修、国内外学术交流、住房等。当然,教师的需要也因人而异,具有层次性、相对性。因此,在实施教师激励实践时,主观上要有意识地把实施激励与实现上述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可能的情况下,针对个体不同层次的需要,急其所需,分别实施不同的激励方法,以此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确保一个稳定优质的教师队伍的形成。

2.激励机制能强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社会学家认为,人是社会人,人在社会中具有各种不同的身份,担任不同的角色,人们对社会角色的要求、认识也不一样,使得其行为不能始终符合社会的要求。在高校对教师进行激励时,一方面要给予表现突出的教师进一步认可、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增强自己作为一名现代经济时代教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他教师在对比中找出差距,从而修正和调节自己错误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地履行岗位职责。因此,有效的激励,有利于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群体氛围,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3.激励机制能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励的.过程包含三种基本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刺激变量、需要和动机等机体变量、行为反映变量。人们的行为过程,就其本质来说,就是由刺激变量引起机体变量产生激活与兴奋状态,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映,实现目标,提高工作绩效。激励无论从教师追求的目标,还是从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过程来看,它是教师行为的动力系统。进行有效的激励,有利于营造一个不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群体氛围,对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鞭策和推动作用。在这种氛围下,能够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使教师的创造性潜力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在当前我国高教有形资产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有效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是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办学功能的有效措施。

二、高校教师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复旦大学秦绍德教授曾经说过:“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管理的激励实践中,各高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物质性的激励,轻精神性的激励;重群体激励,轻个人激励;重职称激励,轻岗位激励;重行政、科研激励,轻教学激励等一系列弊端;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方面,一是重量不重质;二是心态浮躁,评价周期短,重眼前利益,不看长远效果;三是校内、圈内、国内自我封闭,在人才评价与激励上形成不正之风。”这是目前高校教师激励的普遍现象。我认为,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的管理者对激励的理解过于简单化。高校的管理者,其工作思路和模式或多或少的沿袭了过去人事管理的风格,认为激励就是提供物质刺激,激励就是年终津贴的发放和年度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认为高校教师激励与教师管理的其他方面没有关系。其实,高校教师的选聘、培训、职业规划、绩效评估、薪酬核算等,都是激励的内容,它们是息息相关的。高校教师是典型的知识型员工,他们的需要不同于企业一般的员工,仅仅从物质方面给予满足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对所有教师采取同一激励方式或手段,也是导致激励效果不显著的重要因素。

2.激励机制死板,激励模式单一。很多高校的教师薪酬与其课时数量、发表论文数量、承担课题数量等直接挂钩,导致教师片面追求多上课、多发论文或多做课题,忽视了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提升。在当今社会,高校教师由于受经济利益的诱惑,缺乏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个别教师不思进取,教案几十年不变,发黄了还在用,下课时间一到,匆忙离开教室,离开学生。学生有事或有问题找不到教师。以至学生对部分教师意见较大。这是高校教师考核机制不健全的结果,也说明了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不灵活,激励模式有待改善。

3.高校教师激励中公私天平的失衡。我国旧的教育管理体制一直不承认教师的“经济人”特征,排斥人的“自利”行为。过于强调个人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提倡自我牺牲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结果人们的“经济人”行为被扭曲,这是公私天平失衡的一种极端。其表现为有的教师,甚至是教授、博导过分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经济效益,过分追求个人名利。教学、科研本应是高校的功能,而教学理应是第一位的,而现在高校片面重视科研,以论文数量作为教师评职称的主要指标,导致教师不安心教学,上讲台的名教授更成了“稀有物种”。知名教授往往在某一学科领域颇有建树,有忙不完的社会活动,惟独冷落了讲台,成了“不教书”的教授,热衷于个人利益,热衷于社会兼职。这种脱离实际的公私失衡现象,其结果必然是制度效率的损失。

4.高校教师激励中物质激励普遍不足教师个人收入相对偏低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历史地看,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个人相对收入已跌至历史的低谷。如:1933年,各国立、省立和私立大学教授的月平均收入为0银元,是当时一般劳动者收入的几十倍。1957年,我国高校教授的最高工资与机械行业工人最高工资的比率达到了3.2倍。而,高校教师的平均工资只是城镇在职职工的1.33倍。

5.高校教师激励实践中物质激励的形式主义严重。个人收入与个人的贡献、业绩脱节,分配平均化现象严重。在我国高校中,职称、职务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依据,职称、职务越高,个人收入水平越高,无论贡献、业绩如何,同等级职称、职务者的个人收入差别不大。不同等级个人收入差距小,使得高校的职称、职务独具形式,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抑制了人们提高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约着高等教育效率、效益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6.高校教师激励中主观因素过多,随意现象严重。高校激励这种经常性的而且是很重要的工作,在很多单位有淡化的趋势:一是除科技成果奖外,其他奖励的评选条件模糊,评选办法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科学性不够;二是评选中仍有轮流坐庄的现象;三是重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或是该重奖的强度不够,奖金使用上有平均主义倾向。

三、不断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建议

面对上述的种种问题,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高校管理者的激励意识。一方面鼓励高校人事管理的干部职工学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激励理论,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掌握组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高校高层管理者应该将高校师资力量纳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中,这有利于高校教师激励的制度化和科学化。高校管理者只有向企业管理者学习,重视高校人才的管理,形成以人才管理为首的核心竞争优势,才能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完善业务培训机制,优化学历结构,满足发展需要。建立与完善业务培训机制是优化高校教师学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迫切要求满足的发展需要。以某大学为例,根据教学评估数据显示,3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共有333名,其中拥有博士学位11名、硕士学位193名、学士学位127名、其他2名,岗位涉及专职教师、教辅和行政。除部分教师已经开始读研、读博外,至少还有20%的青年教师渴望攻读硕士学位,30%的青年教师渴望攻读博士学位。这种情况要求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具体如: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脱产进修等,以多种形式的培训来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

3.建立和完善和谐的工作环境激励机制。高校应该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为其提供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并不断创造条件,优化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术环境。一方面要引导教师提高对教书育人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产生很强的自豪感、责任感,激发其潜能和工作热情;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任何有效的激励都应考虑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要不断完善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小环境,为教师的工作和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环境和氛围。

4.改善科研条件,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满足创业需要。教师创业需要的满足取决于主体能力,又受制于外部价值诱因和条件,评价的科学公允程度以及学校整体教学、科研等基本条件都是决定教师需要强度的因素。美国大学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七年后可享受一年学术休假,从事科学研究或著书立说;英国凡有终身职位的教师每六年可获一年科研和著述假期。发达国家的经验虽不可照搬,但为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应该而且尽可能积极创造条件,如加大购买先进科研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设立教学研究基金、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科研成果转化基金;安排合理的学术假期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师创造与成就需要。

5.关注收入,注重公平,满足物质需要。首先,报酬和奖励应当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师的需求。管理部门要充分了解教师的困难,并据此确定报酬和奖励的种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报酬与奖励制度的有效性。例如,住房问题是压在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身上最重的一座大山。对此,作为高校的管理部门,应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居住条件。对于这一点,不管是引进的人才,还是“土生土长”的人才,学校都应该按照激励的“公平原则”进行正确对待。其次,报酬和奖励的多少应与工作业绩挂钩,建立向专职教师适度倾斜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如果实行的岗位津贴制度,其级差差距悬殊,那么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公平原则”,使一些专职教师情绪低落,进而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6.高校教师激励既要遵循原则,也要适度灵活。企业员工激励的原则也适用于高校教师的激励,但高校教师激励还要考虑到其特殊性:首先,教师收益应与人力资本投入动态平衡,教师的收入、职称评定、生活质量等要与其学习、工作、科研等方面的付出和投入相平衡;其次,人性化与制度化平衡,人性化是激励的前提,制度化是激励的保证;再次,竞争与合作平衡,教师之间的竞争可能产生激励功能,但一味强调竞争可能破坏团结,不利于学术团队的建设,不利于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所以,高校教师的竞争应是合作基础上的竞争。

7.不断总结和借鉴其他高校教师激励的经验,适当变革激励模式。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的发展、高校自身的发展以及高校之间的竞争状况等不断变化,否则激励就流于空谈,必将出现教师满意度的下降甚至人才的流失。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低可能出现四种后果:一是向相关领导提出合理建议,积极投身于解决问题中;二是继续努力做好自己份内工作,认为解决问题是领导者的责任;三是消极怠工,减少工作投入;四是放弃现有工作,离职。由于高校人力资源市场上优秀人才供给不足,一旦优秀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其跳槽的可能性较大。所以,激励制度应相对稳定,激励模式则应有灵活性。

贫困县农村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第6篇

摘要:目前,世界金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农村信用社在我国金融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牵涉到每一个农村家庭。所以,面对这种环境背景下,必须加强对农村信用社重视力度,通过对人才队伍的建设,接受新的管理理念和树立奋斗目标,最终实现稳步发展,保证千家万户的利益。通过对新疆地区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成为制约信用社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和瓶颈。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人才队伍建设 问题 解决策略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制度执行力不强,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目前,对新疆一些基层的农村信用社调查发现,基层信用社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能够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但是有些管理制度并不能够得到切实有效执行,有些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流程错误和违规操作的现象。在管理上,一些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管理知识,导致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停滞不前。

2.管理机制不能适应当代人才队伍的建设。当前在金融改革体制不断前进的步伐下,信用社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也有很大的举措,例如:调整服务重心、员工制度改革、改变管理体系结构等等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在这些改革办法的推行过程中遇到较大的干扰,产业投资调整、员工竞争上岗、裁撤相关部门等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扰,并不能够真正的落实到位,最终造成在人才管理机制上活力不足,竞争性不强,不能够适应当代新疆地区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的建设。

3.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措施不完善。由于我国目前大部分的农村信用社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将科学有效的用人制度重视,这就导致农村信用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与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应该通过制订科学有效的培养管理办法,其中应该包括绩效考核、培训制度、岗位选拔制度等等,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均衡人才队伍之间的量化指标。通过实行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解决困扰已久的.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弊病,最终通过在新制度的实行下,有能力者上平者下的局面,让优秀的人才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人尽其才,避免人才流失,影响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1.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针对目前新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发展状况,在管理过程中要把制度建设放在工作首位,首位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体系,通过人才队伍管理制度,落实每一项管理流程。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员工选拔、干部晋升、薪酬管理、部门建设、培训拓展、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方面进行建设,最终形成健全和规范的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另外,还应该通过吸收和引进具有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应该不断调整核心人才和年轻员工在信用员工总量中的比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而在提高人员素质上应该通过加强对信用社内部不同岗位员工的针对性培训,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学历教育提高员工文化和业务素质,发展出真正适合新疆地区农村信用社人才建设的方法。

2.不断开拓创新满足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新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人才建设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道路。农村信用社在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和其他行业一样,都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引入先进的管理办法,帮助信用社有更好的发展。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各个方面的资源整合,开拓不同的业务并且注意目标客户的需求,掌握发展动向,为信用社的发展带来动力。

3.改变薪酬制度,提高员工晋升空间。逐渐改变现有传统的薪酬管理制度,面对当今日益增加的人才竞争,信用社应该改革传统的等级工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留得住人才为信用社长久的发展做出贡献。在薪酬管理制度上应该采用符合社会发展的管理办法,让每一个员工都感到满足,第一是拥有基本薪酬,第二是在基本薪酬的基础上结合绩效薪酬管理,第三是结合第一和第二增加奖金,三种办法相结合的薪酬模式的转变。另外应该在此基础上对员工岗位责任相结合,通过采用薪酬为杠杆的激励政策充分激发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结束语

新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根据本身特点进行与时俱进的改变,在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应该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兴社”的发展理念,采用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的管理办法与科学的人力资源安排,发挥人才在农村信用社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国军,和连军.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金融研究,(1):60-62

[2]陈友芬.新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D].湘潭大学,2013

贫困县农村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第7篇

[摘 要] 如何正确看待“三农”问题是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新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农村经济改革发展问题对策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沔渡镇,位于炎陵县东部,东邻江西省井冈市睦村乡,南抵石洲乡,西北与霞阳镇相连,北与茶陵县桃坑乡交界。S321线、炎睦高速,衡茶吉铁路穿越全境,距炎陵县城15公里,全镇面积125.86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3806户,14685口人,耕地

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近年来,该镇立足资源、区位、交通、人文等优势,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大镇、新型工业强镇、商贸集散重镇、环境优美城镇”的目标,提出并适时完善了“农业富民、工业强镇、商贸活镇”发展战略,突出狠抓了开放项目、特色产业、环境建设、社会建设等重点工作,镇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该镇工业发展迅速,引进华盛化工、华丰化工、九星化工等多家企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全镇共完成笋竹林开发2420亩,油茶林1170的改造;基础设施完备,境内有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3座;有1万伏和3.5万伏供电专网二条,基本满足现在企业的电力供应;移动通讯网络、有线电视覆盖全镇;交通条件便利,炎睦高速在镇区设置互通口,衡茶吉铁路在沔渡境内设置会让站。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镇学校2所,在校学生131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学毕业率96.4%,拥有中心卫生院1处,村级医疗卫生室13个。2009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

二、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土地问题。主要存在两种现象,一是随着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实施,农村土地逐渐减少;二是土地流转困难。一方面,由于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和公路建设征用了大量土地,而土地补偿或土地置换不到位,从而导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使农民越来越珍惜自己仅有的一点土地。另一方面,农村法中对于规模使用土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土地如何进行流转没有确定性文字要求,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往往受群众恶意刁难,哄抬地价影响,产业很难形成规模。

2、人才问题。受近年来国家靠投资拉动影响,农村劳务输出占农村总收的比重屡创新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劳动者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务需求明显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需求转变。劳动技能掌握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在非农行业就业的程度。同时现在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年轻力 1

壮,有一定文化的人,而留在农村的往往是老人、妇女和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专业技能的人。由于这些人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3、基础设施问题。该镇农业耕地总面积1.7万亩,剔除退耕还林、公路占地、企业占地已经不足1.5万亩,比较平整的土地不足1万亩,但基础设施配套面积总计不到3000亩,造成发展农业产业动力不足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同时,农村的水利、电力、道路、就医、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4、资金问题。发展现代农业,要以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农业为基础的,而目前大部分农户没有过多储蓄存款,因此在发展笋竹林深加工等产业过程中,启动资金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特别是在农村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部门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受金融部门政策限制,农民需要发展资金必须通过抵压担保才能获得,这样使得大部分农户无法获取,资金短缺。目前该镇群众小额贷款额度为每户3000元,最大限度为10000元左右,没有抵压,很难贷出大额度贷款,压抑了群众贷款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

5、增收问题。目前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大体保持在3500左右,增长速度在4%左右,增长速度缓慢;在结构上,笋竹林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1%,自然种植业占收入的8%,而51%的收入还是依靠劳务收入。作为农民,按照正常比例计算,农业收入应该占总收入的70-80%,而现在我镇农民的主要收入中农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9%,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的乡镇来讲,与其正常比例还有20—30%的差距。农村是一个庞大的“露天工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是“靠天讨吃”。目前,我国尚末建立农业风险救助机制,一遇自然灾害,农民就只能望天兴叹,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转移性增收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

6、市场问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由于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观念的束缚,分散经营的农户无论在种植规模和养殖规模上都非常小。同时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还很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农村未能有效地发挥。市场秩序不规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7、干群矛盾问题。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干部和群众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农村政策法规执行不力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与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农村水、电、路、通信、有线电视、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民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一

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部分群众对政府有埋怨情绪。二是干部依法行政的气候和效果不好。一些任务的落实直接关系到干部的工资和奖金,在思想工作无效时,干部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采取一些强硬措施,以致激化了干群矛盾。三是少数群众法制意识不强,讲权力多,讲义务少。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思想政治工作没跟上,农民的集体观念大大削弱,甚至产生“土地分到户,不要党支部;村村讲民主,不要乡政府”的错误认识。四是少数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实,群众不信任。基层干部素质较差,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不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态度粗暴,少数干部为政不廉,甚至贪赃枉法,群众十分反感。

二、对今后农村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农民增收,达到生活富裕的目标。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增收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为此,我们建议:

(一)逐步落实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国家政策,大力改善农业发展的各种环境和条件 立足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经济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到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和新农村建设中统筹考虑,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要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价格、质量等问题的监管力度,从而降低农民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确保农民增产增目建设资金,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搞好农村水、电、路、通讯、医疗等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吸收外来资金的硬环境。三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培训,培育他们的市场意识,提高他们的市场意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型农民,使之成为适应市场所需的劳动者。

(二)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

当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依然不充分,主要原因:一是农民外出务工信息不灵,缺乏对劳务市场用工信息的了解;二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不高,就业受到各种限制;三是本地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不快,对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四是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因此,一是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业人口。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能人兴办各种类型的个体私营企业和组织,彻底打破所有制界限,对现有乡镇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所有制改造,经营方式实行多元化,提高乡镇企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三是要继续

积极发展劳务输出。政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最快的富民产业来办,提高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针对劳务经济发展中收。二是加大农业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项的问题,建议采取成立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办事机构,从组织上保障农民工利益,建立和完善以劳动合同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劳动管理机制,加强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训。四是鼓励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充分发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引导农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村商贩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从事农产品营销活动,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带动能力,使更多的农民增加收入。

(三)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目前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影响很大,有些是管理不善造成的,有些是要在发展中解决的,但有些是制度不健全引起的。为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一是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贯彻落实力度。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要进行全面执法检查,坚决纠正农村土地承包工作中侵犯农民权益的违规违法行为。要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稳定承包关系,并坚持承包期限30年不变的政策,确权、确地到户,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赋予农民长期而又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切实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落实村民自治,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增强基层调解调处纠纷的能力。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二轮延包政策,及时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三是推行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方式,认真研究克服人地矛盾的对策。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建立土地流转合同的订立、签证、登记制度,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机制,确保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加快农村市场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便利条件

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沔渡镇2010年笋竹林总量达到1500吨,而产品的80%左右销售渠道走的是依靠客商外运。本地销售还不到20%,这说明我们的市场建设还不够完善。为此,农产品价格总是呈现出不稳定甚至很低的现状,还不能形成稳定一方的笋竹林主导价格体系,下步应该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努力同全国大型食品加工企业联盟,建设能够吸引全县仍至周边省县市的笋竹林加工企业,从而改变笋竹林受周边边市场价格影响现状,形成自己的笋竹林主导价格,使笋竹林价格像大米价格那样平稳。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一是要继续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展专项整治,特别要针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及消费安全的商品和服务领域,如食品、药品、农资、住房等。二是从商品流通领域入手,加快建设商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监管系统,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和相关商品制造企业诚信经营,为城乡群众营造放心的市场环境。

(五)解决发展资金制约

政府要加大金融贷款支持力度。省市县要出台相关金融政策,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农业贷款支持力度。一是要在贷款支持总量上要进一步增加,扩大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贷款额度。

二是要在贷款利率上给予政策倾斜,政府对农业贷款给予适当的补贴。三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建设资金,注重引导民间资本、市场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入。把农村干部、涉农部门的主要精力用到为农村跑资金、跑项目上来。四是加大金融资本投入。要改变农村金融投资中的非农偏好行为,引导农村银信部门面向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积极稳妥地搞好农贷服务,增加农贷总量,为农村、农业发展“输血”。

(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基层组织工作重点从解决想不想干事和能不能干事的问题。主要途径通过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培养鱼水情深的政治感情。要求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着富民、爱民、亲民的深厚感情开展工作,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努力形成血浓于水的干群关系,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开展。二是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动员广大干部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树立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观念。努力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中实现永续发展;在克服狭隘的开放发展思想中确立开明的开放发展观念,培养世界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推动发展由内源型经济增长向内源型与外源型经济共同增长转变;在克服常规发展思想中确立创新发展观念,走出发展就是拼资源、拼能耗的传统发展误区,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增强广大干部的发展能力。干部是带领群众前进的火车头,提高干部素质是解放思想的关键。要通过加强培训、开展活动、完善制度等多种有效形式,不断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积极引导大家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培养干部能干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

参考文献:

1、炎陵年鉴——炎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徐祥临: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N];中国信息报

3、密大兴,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政策研究

4、许绍良,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及对策建议[J],河北企业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8篇

1. 新农村建设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土地发展权的缺失

土地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 法律、法规没有提供很完善的土地开发权利。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民, 从而农民的土地财产的经济价值就不能够完全实现, 这对农民的利益损害是十分严重的。由于农民的弱势地位, 很多政府经常高举“公共利益”, 非法滥用行政权力使得征地补偿标准往往比较低, 从而不能够按照市场价格补偿农民, 是得农民的权益丧失。

1.2 农村公共产品的缺陷

农村公共物品的物质基础是农民的经济发展, 农村公共产品主要包括河流和大型水库工程、湖泊管理、洪水和排涝工程设施建设、农村电网建设、农村道路建设、教育、小学和中学在农村地区农村科技成果推广, 农村供水等。长久以来, 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公共产品基本上完全由政府提供, 而在农村, 公共产品供给是非常缺乏的。

1.3 农民缺乏劳动就业权利

劳动权是公民的生存和行使经济发展的基本权利, 尽管近年来主张平等就业、公平竞争, 从而促进市场经济必要的劳动市场尽快形成,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关政府部门基于城乡结构思维对于农民工就业的很多方面仍然有很多歧视, 现在有很多地方仍在使用这种不合常理的政策和法规, 从而剥夺了农民们平等的就业和劳工权利。

1.4 农民经济权利团体的缺乏

任何社会的成员都是多层次的, 而每层的社会成员往往都有一些共同的利益上的需求。而维护共同的利益的最好的方式是将一个类的成员的组织形式与社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然而在我国, 的农民和共同利益需求。但非常分散, 难以形成集体力量。

2. 解决在建设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缺乏想法和对策

2.1 立法层次

2.1.1 取消双重歧视, 坚持公平立法

保护农民发展就必须消除双重歧视。而要想消除双重歧视, 就应当坚持公平的立法理念, 制定和完善对农民经济发展有利的法律与法规。我国现实权利的缺失最大的弱势就是最广大的农民, 所以说制定保护农民权益的法律法规是非常重要的。

2.1.2 土地开发权利保护为核心, 农民经济发展建立法律制度的保护。

在立法体系中, 应当遵守宪法单一的监管, 保护法律系统, 从而构建促进农民经济发展的司法体系, 只有促进经济发展, 才能实现农民的想法和愿望。

3. 法律权利组织

3.1 培养农民经济

弱势群体农民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合法权利团体, 从而保护农民应有的权利。我国可尝试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自由的农民组织或其他社会团体组织, 从而保障农民的利益, 反映农民的需求和内心的声音, 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和对话, 更好地让政府了解农民的心声, 避免社会矛盾的扩大, 以及使大规模的农民和政府之间的冲突发生的几率下降, 使农民经济发展得到更多保护的支持, 还能保障农民的权利。

3.2 执法水平

除了确保农民的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还应执行服务功能, 更加严格执行责任发展权利服务的使命, 所有的国家有有利于人民实现发展的执法和服务功能, 这也是国家的主要责任。政府必须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 政府有实现农民的权利的责任, 应当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发展。

3.3 司法层面

3.3.1 完善的宪法审查和实施宪法诉讼

经济发展是一项宪法所规定的权利, 只有完善了违宪审查制度和实施宪法诉讼,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经济发展的法律救济。它不仅仅完善和落实了宪法审查, 并且及时纠正违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 这样就能够限制国家公共权力对农民的经济发展机构侵权, 并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3.3.2 农民获得司法协助

农民们需要司法部门的协助, 当前司法援助工作人员们也在反思着关于农民增加司法协助的规定, 更加明确规定了司法援助的条件, 而正是这些资金方面的援助, 能够让贫穷的农民拥有了更多的选择。

摘要: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部分是经济建设, 其他方面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建设。而农民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所以说农村建设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而其中的经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说农村建设发展的经济建设以及其发展程度应该是我们衡量新农村和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农村建设,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牛毅.从产权角度看土地征用问题[J].产权导刊, 2006.9

[2]瞿振元, 李小云, 王秀清.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陈桂棣, 春桃.中国农民调查[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铁路单位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安全技术措施及专项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