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教案范文

2024-06-13

3课教案范文(精选8篇)

3课教案 第1篇

圆明园的毁灭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教学时可以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充分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读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的自读自悟的阅读方法,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通过观看先圆明园毁灭过程的视频,再去读圆明园的毁灭,更能激发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教师主要在导思、导学、导疑上下工夫,引导学生自主应用 “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为主要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考虑到各个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在问题上的设计会简单些。对于圆明园的了解应该很少,所以在教学过程通过多看图片,观看视频,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及相关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生字、新词,重点理解词语;弄清文本脉络。学习课文二自然段。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精读、品读,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齐读课题。

二、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

李老师先要检查同学们对词语的掌握情况,这些词语你们会读吗?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山乡村野平湖秋月 雷峰夕照 蓬莱瑶台 武陵春色 诗情画意 风景名胜 天南海北 奇珍异宝 不可估量

(1).指名读。(2).全班齐读。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是作者却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板书

辉煌)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2到4自然段)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二自然段,知道了第二自然段是从圆明园的布局写出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板书

布局)

(3)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三、感悟昔日辉煌

1.请同学们自学3、4自然段,找出课文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语句,读一读,划一划,并写一写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同学们刚才学得很认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比比谁最棒.)

(1)第三自然段(我们先来交流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第三自然段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句话写了圆明园里的什么?你觉得圆明园里的

建筑怎样?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圆明园里的建筑很多很美?这里的多只单单是数量多吗?还有什么多?对了,你真会读书!还有建筑的风格各不相同。圆明园中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从这几个“有”你体会到什么?

课文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圆明园里的建筑很多很美?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圆明园的建筑很美!可见在圆明园内有中国各个地方的漂亮的建筑,还有外国的,流连在这些美景中,就好像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是呀,圆明园里建筑很多很美,一共有145个景观,课文里写的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圆明园的美景是写不尽、道不完的。圆明园就是一座美轮美奂的人间天堂。同学们想不想欣赏这些美景!(播放课件)

圆明园的美景真是让人赞不绝口呀!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这些美景吗?让我们带着赞美的感情再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4)第四自然段(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还体现在哪里,我们来交流第四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句话写了圆明园里的什么?你觉得圆明园里的历史文物怎样?是从哪些语句(词语)体会到圆明园里的历史文物很多很美珍贵?(板书:文物)“自”“至”是什么意思?从先秦到清代大约多少年时间?大约是两千三百多年的时间。想想会有多少名人字画

和奇珍异宝。你能用四个字的词语来形容数量多吗。(应有尽有、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数不胜数……)想想皇家所收藏的东西是?肯定是最好的稀有的最珍贵的。所以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想不想看看这些宝贝!(播放课件)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让同学们惊叹,让我们带着惊叹和自豪齐读第四自然段。

课堂小结:同学们,昔日的圆明园辉煌无比,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四、体会“毁灭”之痛

然而,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这座美轮美奂的人间天堂,再也看不到了!已经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1、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屈辱、愤怒、痛恨……)

2、让我们带着愤怒和痛惜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3、你从课文哪些词语体会到侵略者的野蛮、强盗的行为。

(“凡是、统统”说明侵略者什么都拿,毫不留情,一点儿也不留下。而且“拿不动的”也不放过,还用车拉,牲口搬运,还有“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任意” “任意”一词突出表现了侵略者的残暴行为,想怎样破坏就怎样破坏。)

4、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真让人愤怒,让人痛恨!让我们带着愤怒、痛恨的感情,再读——1860年10月6日……(重点指导朗读)

(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愤怒)当你生气、愤怒时是用怎样语气说话的,对,请同学们板起脸,用咬牙切齿的语气来读这段话。

五、引发思考,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1.圆明园中,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学生读,擦掉板书)2.同学们,这座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现在只剩下了残垣断壁,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望着眼前的残垣断壁,你想说点什么呢?

3.侵略者为什么敢这样做?有谁知道吗?(关于圆明园你还想知道什么,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收集资料去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上网,可以查阅图书,也可以请教爸爸、妈妈等)

4.是呀,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受欺凌。只有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让我们牢记: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七、板书设计(略)

3课教案 第2篇

【设计理念】

教学是一种价值导引,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教学也是一种自我建构,是受教育者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授受,而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发现探索的过程和人格形成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教学流程】

一、从“窃”中明了文意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地走进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窃读记》。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预设——为什么要窃读?怎么窃读?对作者有什么影响或改变?)

二、从初读中体会好读之心

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从“窃”中品味爱书之情

同学们,读书有千百般滋味,请浏览课文,看看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窃读”的滋味?请用“~~~”划出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窃读”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感受。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酸、甜、苦、辣吗?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句子,划一划,读一读。选择你自己的方式再来读书,大声读、轻声读、默读都可以,一会儿与大家交流。

生自由读,划。交流:

(一)苦:

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a.默读边读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b.并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揣摩揣摩小海音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品析了动作,揣摩了心理,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音?

2、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同学们,从“一”和“几”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捧起你的书,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的辛苦。

★放学后,我急匆匆地从学校起到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

★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

★我又急匆匆地赶到另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

3、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可这时候,我该回家了。

★第二天放学后,我又急匆匆地从学校起到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

★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贪婪地读着。”

●这就是“窃读”的滋味。

(二)酸: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同学们,这种的酸只是身体上酸。比这种酸还要酸还要辣的在哪里?

(三)甜: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同学们,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好不好?能不能说“我像一只小兔子,悠闲地读着。”

(3)这样的读书,就是如饥似渴地读书。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2、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1)闭眼想像作者的滋味。

(四)甜中有苦,苦中有辣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装”这个词说的好!一起看看“我”是怎么“假装”来掩人耳目的呢?每人一句,读读这一段。

☆哦,作者表面做的和心里想的可不一样啊!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就是──

☆哦,这么说来,这是一个心口不

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坏学生了?

☆:作者做一套想一套只是为了什么?

☆:为了多读书,作者窃读时还要忍受哪些不好受的滋味啊?

(五)总结滋味

忍受了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经历了担忧恐慌、惧怕痛苦,最终体验了惊喜快乐、满足幸福。在酸甜苦辣的交织中,作者却仍旧说“我很快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对书的挚爱)

(出示句子)“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生感情朗读)

预设回答:

“吃饭能让身体成长,读书能获取精神的养分,让自己成熟、豁达。”

“读书和长大有相类似的地方。读书的滋味是丰富的,酸甜苦辣都有,人生就像一本书,成长的过程也包含酸甜苦辣,逆境中更能磨练人的意志。”

„„

四、总结——从“窃”中感悟人之尊严

出示句子,“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是读书长大的。”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谈谈见解。

五、迁移运用

读写迁移——走进心灵

作者在文中把自己窃读时内心的窃喜与惊惧写得活灵活现,给人如身临其境之感。请试着写一个心理描写的片段,描写自己上课一直想偷看书包内的动漫书的内心感受。

六、交流总结:

1、学生读自己的作品。

2、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不一样”的人,他为了读书可以不吃美味佳肴,他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他为了读书可以象一匹“饿狼”,至此,我们一定明白“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齐读这句话。

【板书设计】

窃读记

↙ ↘

快乐 惧怕

↘↙

3课教案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我院2011—2015年5届参加医用放射防护学见习课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按照3种不同教学模式进行分组, 最终以相同内容进行考核, 对3次考核结果进行分析。

1.2 教师和教材

所有学生均由同一教师带教, 教材均选用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医用放射防护学》, 见习时间均为15周 (共60学时) 。

1.3 教学方法

教学前一周, 带教教师确定带教病例。

1.3.1 单一LBL法针对2011年全年见习的学生共43人, 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全部采用LBL法, 即讲解加演示的方法授课。

1.3.2单一PBL法针对2012—2013年见习的学生共92人, 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全部采用PBL法授课。

1.3.3 PBL+LBL法针对2014—2015年见习的学生共97人, 理论知识采用PBL教学法, 实践技能采用LBL教学法授课。

1.4 教学效果评估

在出科前对所有学生进行操作、理论考试及问卷调查。设置考查学生知识结构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题, 进行闭卷考试。考试题型包括操作题 (20分) 、客观题 (40分) 和主观题 (40分) , 共计100分, 对学生成绩进行比较分析。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教学法的不同看法。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课堂效果

在理论知识学习主动性方面, 采用PBL教学法的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 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实践技能因其规范操作需要学生去实际动手操练, 这时LBL教学法反而显示了其优势。

2.2 3种教学模式下考试成绩比较

单一LBL法组平均总分为 (81.24±5.07) 分, 单一PBL法组平均总分为 (82.73±6.12) 分, PBL+LBL法组平均总分为 (90.34±6.85) 分。结果提示, PBL+LBL法组学生成绩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P<0.05) , 而单一LBL法和PBL法组两种模式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由此可见, PBL法对提高学生理论学习成绩有帮助, 对掌握复杂实践技能却帮助不大。

2.3 学生对LBL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看法

学生普遍认为PBL法对其理论知识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能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及时理解吸收知识、拓宽知识面和理论联系实际。而对于实践技能则需要教师演示, 包括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教师细心讲解, 很多操作靠学生自主学习难以很好地掌握。所有学生均认为对理论知识应全面开展PBL教学, 大部分学生不认可实践技能采用PBL教学法。

3 讨论

医用放射防护学临床见习是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也是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 更是学生形成临床诊疗思维的启蒙时期, 因此该阶段的教学至关重要。在传统医学教学体系下, 我们一直沿用单一LBL教学法, 但由于学生对复杂的医学知识不容易理解, 大多数学生是死记硬背, 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

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PBL教学法作为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 使师生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形成了“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教学模式[1,2]。在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方面, PBL教学法比LBL教学法更有优势, 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应用[3,4]。

PBL教学法在医学生临床教学中具有独特优势, 其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的指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的惯性和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在PBL教学法试行过程中都遇到了教学习惯的改变及适应新教学方式的问题。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如学生从死记硬背模式中尚未转变过来, 单靠学生自主学习无法彻底掌握相关知识;遇到临床教学包含大量复杂繁琐的操作技能训练时, 不能离开经验丰富的见习教师现场演示讲解;由于时间有限、任务繁重, 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自学和讨论;部分学生对于学习重点把握不足, 以致于学习时避重就轻, 有所偏失。

基于我国教育现状, 医学生本科教育阶段比较缺乏前期自我学习的基础能力和习惯, 如果在本科见习阶段中完全采用PBL教学将面临现有教材与临床实际脱节、教学质量难以控制等诸多难题。因此, PBL和LBL两种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对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和扎实基本功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付海英, 胡建达, 王少元, 等.在血液内科临床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的实践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22) :55-56.

[2]张大卫, 孔凡宏.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15, 12 (4) :117-119.

[3]Thammasitboon K, Sukotjo C, Howell H, et al.Problem-based learning at the Harvard School of Dental Medicine:self-assessment of performance in postdoctoral training[J].Journal of Dental Education, 2007 (71) :1080-1089.

生存训练第3课学会走路 第4篇

红灯短暂,生命长久

小品:《过马路》

小雪:唉,眼看要迟到了,却遇上了红灯,真倒霉!

小山:小雪,还不快走,要迟到了。

小雪:红灯还亮着呢,我再等等,等绿灯亮了再走。

小山:车又不多,再说大家不都在走吗?走吧!

小雪: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小山,小心!

“哎哟!”小山被一辆小型车撞倒在地。

安全小贴士

波比:瞧,就为了抢那一两分钟甚至一两秒的时间而发生了危险。红灯短暂而生命长久。希望同学们珍爱生命,穿越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遵从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在有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的路段,应自觉走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学会走路

安全小贴士

走路,谁不会呀?但的确有很多人,就是走路也会遇上交通事故,这是因为他们不会安全地走路。作为小学生,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首先要学会走路,走路时要注意:1不在马路边追逐打闹、踢球、溜旱冰,不穿着滑轮鞋滑着过马路和边看书边走路:2不能戴着耳塞,一边听音乐一边骑自行车或是一边过马路;3不在车前车后横穿马路,因为这是司机的视线死角:4不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墩:5不能在公路或铁路两旁放风筝,许多同学为了把风筝放起来,只顾向前奔跑或是拉着风筝线倒退着走,这时如果有火车或汽车通过,就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小建议:建议同学们过马路时戴上帽,或是手持醒目的“让”字牌,以便机动车辆及时避让。

文明乘车

安全小贴士

你瞧,大家这样一窝蜂似的挤校车,不但累,而且很容易发生意外而受伤。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文明乘车。

1平时无论乘坐校车还是公共汽车,都应该排队上车,而且上下车都应该等车停稳后再迈步,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2乘车时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车窗外,以免被对面来车或路边树木等刮伤:3不向车窗外乱扔杂物,以免伤及他人,同时也避免造成环境污染;4乘车时要坐稳扶好,没有座位时,要双脚自然分开,侧向站立,手应握紧扶手,以免车辆紧急刹车时摔倒受伤;5乘坐小轿车、微型客车。在前排乘坐时应系好安全带。

汽车的眼睛

安全小贴士

汽车前面的两只“大眼睛”叫“大光灯”。夜幕降临,司机打开“大光灯”就能照亮道路。在汽车大光灯下,有两只“小眼睛”,它同车尾两边的两只“小眼睛”相互连接,是用来指示车辆要改变行驶方向的“方向灯”。汽车尾部有两只“红色的眼睛”,叫“刹车灯”。当驾驶员刹车时,这两只“红眼睛”立刻发亮。它告诉行驶在后面的车辆。注意保持距离。此外,汽车尾部还有两只“白色的眼睛”,叫“倒车灯”,汽车倒车时会发出白色光线并不停闪动,有的还会发出“倒车请注意”的叫声,我们也要及时避让。认清了汽车的“眼睛”,就要学会根据这些“眼睛”的“眼神”,及时避让倒车或转弯的车辆。

科学(1-3课)教案 第5篇

走进科学课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课,科学课上做什么。

2、动手观察叶子,小鱼的变化。

3、动手制作小实验,热爱学习。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学会观察简单的实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但是他们对科学存有浓厚的兴趣,并且爱举手回答问题,希望能多多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活泼的神态,不要将他们爱表现的心态扼杀在摇篮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世界中。同学们觉得哪些地方很神奇?(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用课件播放代表4个领域的视频或图片资料,让学生感知神奇的自然世界与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教师讲解:我们的世界中包含着许多解不开的谜团,要想知道答案,就要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今天起大家一起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二、探究活动

(一)探究科学课上做什么。

教师引导 :我们应该如何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教科书上的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教师展示教科书中的卡通图。)教师提出问题 :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次提问 :同学们做过哪些类似的事情?(学生汇报。)

教师总结 :当同学们对某一个事物或现象发生兴趣,通过认真观察和研究来探索问题的答案时,就是在研究科学了。

(二)亲历观察活动。

1.教师提问:同学们平时对哪些事物进行过观察?现在想对哪种事物进行观察?

2.学生选择喜欢的观察对象开始观察活动。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4.教师引导学生对观察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提出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要认真、细致并做好观察记录。

(三)亲历实验活动。

1.教师讲话,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讲解实验的方法、步骤,提出观察要求。3.学生进行实验。

4.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体会。

(四)反思与评价。

教师讲话 :亲身体验两个活动,同学们有什么体会?如果再进行一次,自己怎样才会 做得更好?(学生汇报交流。)

三.拓展活动 教师提出要求:让家人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以便对科学家的工作有所了解。

作业设计:让爸爸妈妈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收集喜欢的科学家头像并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板书设计

走进科学

科学课上做什么,科学实验,听一听科学家的故事 教学反思

2,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提出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皆科学,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养成提出科学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提出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皆科学,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养成提出科学问题的习惯。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天生就活泼好动,爱问问题,本节课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和探究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学生有探究生活中的问题的兴趣,热爱科学,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也养成了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的习惯。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玩具,放大镜,纸和笔等。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教师演示如下小魔术 :

先展示一张普通的纸,提出问题 :将一张纸烧完之后会留下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燃纸,纸燃烧后留下纸灰。教师再展示另一张纸(特制的魔术用纸,烧完之后不留下灰烬),继续提问 :将这一张纸点燃后,又会是什么结果呢?(学生猜测结果。)教师点燃魔术纸,学生观察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提问,点明课题。

二、探究活动

(一)玩玩具,提出问题。

1.教师针对跳跳蛙,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 :玩具中藏着许多“小问号”,同学们能发现哪些?教师拿出跳跳蛙,引导学生观察跳跳蛙的外部形态结构,然后引导学生猜想 :将拧紧发条的跳跳蛙放在桌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跳跳蛙的变化,提出问题。2.学生两人一组自由组合玩玩具,然后互相提出问题。教师提醒学生互相记录提出问题的个数。

(二)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1.教师播放苹果落地的视频或动画。(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教师用幻灯片形式播放牛顿的提问和研究成果。

(3)教师小结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我们应善于观察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

(4)教师指导学生用喜欢的图案、符号记录所提问题。例如 :对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问题进行记录,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2.教师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并提出问题。(1)比一比,谁提出的问题多?(2)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方法。

三、活动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四、拓展活动

作业设计 :观察家中、居住地附近或校园里的物品,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将问题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我的“小问号”

玩具,探究,问问题,观察,记录

教学反思看一看

教学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保护自己的眼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保护自己的眼睛。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不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不会保护自己的眼睛。学习本课可以保护自己的感觉器官,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纸片,镜子,小松树,花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引导 :今天我们上一节科学课。这节课的内容和我们身体的一个部位有关,学生们猜猜是哪个部位。(学生猜测。)

2.教师缩小猜测的范围 :这个部位在我们的头部。(学生猜测。)3.教师进一步缩小范围 :这个部位分左右,能转动,还能看东西。(学生猜测。)引出课程题目“看一看”。

二、观察眼睛

1.教师提问 :同学们知道眼睛是什么样子的吗?(教师借问题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其生活观察能力。)2.教师引导 :借助什么工具能观察自己的眼睛? 3.学生观察眼睛,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观察的眼睛的样子。4.小组展示。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眼睛,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出观察工具的使用。活动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交流、丰富眼睛的认识。)

三、探究眼睛的功能

1.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眼睛的功能。

2.教师借助自己身上的衣服,期间引导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3.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眼睛的功能。4.出示七巧板,学生观察,教师巡回指导。5.学生汇报。

6.教师总结 :用眼睛看七巧板的颜色、形状,就是观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观察”。

四、认识观察的顺序

1.教师出示呈三角形的松树的图片和松针的图片,期间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站在什么角度观察的,引导学生认识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2.教师提供花生让学生小组观察,然后汇报观察结果。

3.教师总结观察的顺序,提出新的问题“我们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观察我们的文具盒”,“你们都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

五、保护眼睛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眼睛的重要性。2.寻找生活中的错误做法。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后应该怎样做。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借助学校开展的眼保健操、课间操等 活动增强学生保护眼睛的意识。)

作业设计:课后拓展 大家来“找茬”:教师出示两张相似图片,让学生找一找不同点。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拓展活动: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寻找图中隐藏的动物,并将结果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板书设计: 看一看 眼睛,顺序,观察,方法 教学反思:听一听

教学目标:

1.知道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学会用耳朵辨别声音。2.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3.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知道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学会用耳朵辨别声音。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听辨能力还需要提高,所以应该培养孩子的听辨能力,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耳朵并意识到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教具准备:课件(手电筒,瓶子,沙子,石子)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教师播放雷电的声音,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声音。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并板书课题——听一听。

二、活动过程

(一)观察我们的耳朵。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耳朵是什么样子的。(案例设计 :郝元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如照镜子、询问父母等描述自己耳朵的外部特征。)2.班内交流,生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间耳朵的外部特征是否一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观察耳朵,意识到自己和其他学生耳朵的外部结构是不同的。)3.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耳朵里面是什么样的,向学生提出“怎样才能知道耳朵内部的结构”。

(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方案如借助手电筒等方式进行观察。)

4.学生进行实验初步探究耳朵内部的结构 :借助手电筒观察对方的耳朵内部并进行展示。

5.教师总结 :耳朵是我们身体非常重要的器官,能帮我们听到多种多样的声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二)敲一敲,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

1.教师引导 :每个小组有 4 个不同的杯子。教师让学生猜一猜“如果分别轻轻地敲击 它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学生做出猜测。)

2.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做实验时需要的注意事项。3.学生实验探究声音的不同。

4.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 :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三)猜一猜,塑料瓶里有什么?

1.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两个塑料瓶,里面分别装有细沙和石子。在不打开瓶盖的前提下,教师试着通过晃动瓶子产生的声音让学生猜一下哪个瓶内装着细沙,哪个瓶内装着石子。学生做出猜测并试着说明理由。2.学生小组内实验探究。

3.师生共同总结 :我们的耳朵能分辨出不同的声音,也是在观察。

三、活动总结 1.学生说收获。2.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做一下《科学活动手册》第4页。板书设计: 听一听 耳朵,观察,分辨 教学反思:摸一摸

教学目标: 1.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2.观察、认识皮肤这一感觉器官。3.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了解的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加深对皮肤的认识,明确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了解的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爱举手回答问题,但是回答的问题不够全面。不太了解皮肤这一感觉器官,学习本课可使学生了解皮肤这一感觉器官,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复印纸、纸板、干湿不同的毛巾两块、光滑的彩纸1张、粗糙的砂纸1张。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蒙住眼睛,摸一摸老师手中的东西,说一说是什么,并解释是怎样猜出来的,在摸的过程中利用了哪种器官。

二、活动探究

(一)观察我们的皮肤。

1.教师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皮肤,待学生有初步认识后,再在小组内和学生相互观察面部皮肤。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其他部位的皮肤,如脖子、耳朵、手臂等部分。

2.教师引导学生说皮肤的功能,让学生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干与湿、冷与热、粗糙与光滑等。

(二)说一说,摸到的是什么。

1.教师出示不透明的纸箱,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猜箱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注意指导学生 要有依据地猜测。

2.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实际摸一摸。当学生说出某一物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物体 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判断。

(三)摸一摸,有什么发现? 教师提供材料:复印纸、纸板、干湿不同的毛巾两块、光滑的彩纸1张、粗糙的砂纸1 张、分别盛有凉水和温水的玻璃杯两只。小组讨论,交流摸物体的方法。学生活动,摸一摸纸的厚薄、毛巾的干湿、水的冷热,并用语言描述。

教师总结 :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用皮肤认识物体的 特点,也是在观察。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回家后,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和妈妈。活动前,要有礼貌征得爸爸、妈妈同意与配合;摸之前要洗干净手 ;摸的时候要细心观察、用心感受。板书设计:

摸一摸 皮肤,分辨

教学反思:闻一闻 尝一尝

教学目标:

1.知道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舌头是我们的味觉器官;鼻子可以分辨多种气味,舌头可以尝出多种味道。

2.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3.多方式认识水果。

4.意识到保护鼻子,舌头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教学重难点: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多方式认识水果。意识到保护鼻子,舌头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可以互相认鼻和舌,但是说不上它们的功能,本节课教会他们认识鼻子和舌头的功能,初步形成保护感官的意识。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筷子,镜子,苹果,橘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察鼻子、嘴和舌头,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可以利用鼻子和舌头做什么,导出本节的课题——闻和尝。

二、活动探究

(一)观察我们的鼻子和舌头。

1.教师让学生用镜子观察自己的鼻子和舌头,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征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教师班内交流:介绍自己的鼻子和舌头。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鼻子和舌头的功能,让学生知道 :鼻子可以闻到气味,舌头可以尝出味道。

(二)闻一闻它们的气味。1.闻苹果的气味。

教师演示如何闻苹果的气味,强调闻水果气味的正确方法 :把水果放到鼻子前方,鼻 子不能靠得太近也不能离得太远。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闻苹果气味的方法并描述闻到的苹果的气味。2.闻液体的方法。

教师演示闻白醋气味的方法 :先把杯子放到鼻子前方,注意不要离着太近;再用手轻 轻往鼻孔里扇一扇就能到气味了。这样做可以减轻强烈气味或有毒气味对鼻子的刺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闻白醋的味道并描述闻到的气味。教师强调 :对不知道气味的物体不要随便闻。

(三)尝一尝它们的味道。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尝,然后强调:品尝水果时要把水果洗干净,小口咬慢慢嚼;品尝液体时要小口喝仔细品 ;用筷子蘸着尝的时候,筷子伸进液体不要太深,手拿着的一 端要高于蘸有液体的一端。学生尝一尝橘子和白醋的味道并描述。教师强调 :对不了解的物体不要随便尝。为了更准确地辨别味道,尝完一种物体后要漱口。

(四)利用多种器官观察水果,说一说它们的特征。

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水果 :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和用舌头尝。

2.小组活动 :用眼睛看多种水果的颜色、形状、大小,并描述 ;用手敲西瓜,判断西 瓜成熟程度 ;摸多种水果感受表面的粗糙程度并进行描述。

教师总结 :想全面、准确地认识一个物体,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教案3阅读指导课 第6篇

阅读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感受“普罗米修斯”式的崇高精神。说明:

《普罗米修斯》篇幅较长,情节较曲折,其中还涉及到“金苹果”、“恶作剧”、“不吉祥预言”等多个未经说明的典故,因而学生阅读课文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要达到感受人物崇高精神的最终目的,教师应该重视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理清文章脉络,以人物分析为课堂主要学习行为。

阅读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阅读类型:阅读指导课 阅读过程:

(一)布置阅读

导入引导学生对插图内容进行描述及概括。要求:

1.课文中只有一幅插图,请同学回忆并简单地描述它的内容。2.用句话或者一个小标题来概括这幅图的主要意思。3.回想课文唯一的插图,并简单描述其内容。

4.用一句话或更简洁的小标题形式概括该图内容。插图内容即课文主要情节之一:悬岩受苦。

(二)概括内容

1.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并概括这些情节的内容。2.板书 取土造人

授以文明(或帮助人类)智盗火种 报复人类 悬岩受苦 终被救助

3.再次默读故事,了解普罗米修斯“悬岩受苦”的前因后果。

4.任选组学生对故事情节依次进行概括。(仿照“悬岩受苦”做小标题式概括,)“报复人类”这个小标题省略的主语与其他小标题的不致,学生因此可能产生意见分歧;可以此激发学生思考。

第4、5两段内容对普罗米修斯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从而将教学内容自然地过渡到人物形象的分析上。

(三)分析人物,概括形象提问:

l.文中第4、5两段能否从课文中删去? 提示注意其对普罗米修斯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你对普罗米修斯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点?提示:立足语言片断,分析人物形象。可借助朗读引导学生抓住人物描写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教师可作适当指导。思考并发表意见,对4、5两段取舍的问题达成共识:不能删去。因为在人物刻画上.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如先觉者与后觉者的对比、雅典娜对人类前后的态度对比、众神与与普罗米修斯对人类的态度对比等。

3.朗读是理解的有效途径,司以让学生多读。4.帮助学生深入认识“照应”和‘对比”手法对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四)学习精神,提问你最想学到“普罗米修斯”身上的哪一特点? 有分歧。)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五)归纳总结

提问:你能根据课文和课外读到的一些神话故事,说说神话有哪些基本特征吗? 学生归纳。如:丰富的想象、夸张的内容、表达人类良好愿望等等。归纳神话特征。

延伸课外

l.自读《希腊神话故事两则》之《阿喀琉斯》,做读书笔记。2.推荐阅读《希腊神话故事》。

3.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对两国神话的异同处做些思考。

独立阅读,交流体会。分层作业:

第1、2项为必做作业,第2项作业可用1个月的时间。第3项作业只涉及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同学。

分层作业,有效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兴趣,有助于教师获得有效的学习反馈信息;激发学生阅读中西方文学经典的热情;由课内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

【思路点拨】

这两则故事描写都有精彩之处,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就文中描写的精彩之处进行小组讨论学习,一组一得后再组间交流;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两则

发表意见。(可能会故事中主要人物的一些共性进行分析理解。鉴于本篇译作缺少人物肖像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简短的文字描写文中任意一位人物在自己心目中的大致模样;此外,还可以提供不同译本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注重语言的品味。

〈识字3》说课教案 第7篇

〈识字3》说课教案

《识字3》教案    师范附小  汪晶   教材分析:“识字3”是以“对子”的形式识字,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教学本课应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大自然的的实际,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教学目标:1.认识“雾、霜”等13个生字会写“和、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新词。   2.认识本课中几组相对的词语。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几幅图片。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师述: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 师述:今天呀,咱们就来玩一个找对子的游戏。我说一个词,你们要说出跟它相反或相对的词,看看谁对得又快又多。 小耳朵听好了:我说上,你就说------(下)。   我说左,我说黑(),我说红(),我说红花(),我说莺歌(),我说柳绿()。   二、初读课文 师述::同学们对得真是太好了。今天我们学习的识字3就是一首有趣的对子歌。请大家轻轻的翻开语文书36面,先听老师读一读。 1、  师范读。 2、  师教读。 3、生自由读课文。 4、指3名学生读,一人一小节。 三、指导学生字 1、生自由拼读生字。 2、指名学生拼读生字。(1).利用图片认识“雾”、“霜”、“朝霞”自然现象。 (2).归类识字,认识“蜂”、“蝶”、“李”、“杨”。 3、同桌之间教一教。同桌教你来读,然后交换,比比谁的小老师做得最好。 4、一起读一读拼一拼。 四、巩固识字 师述:摘掉音节帽子还能认识它们吗? 1、女生读男生听。 2、男生读女生听。 3、打乱顺序点认。 4、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卡片。 5、生做找朋友游戏。 6、认读词语卡片。 五、再读对子歌   师述:读得真好,顽皮的字宝宝又躲进了课文里,我们赶快拿起书,一起读读。 1、师生配合读。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然后交换读。 2、拍手读。师树:对子歌还可以这样读呢!师示范读一节,然后分组读两遍,然后全班一起拍手读。   六、指导写字 1、指名认读六个学会字。 2、范写“和”字,学生书空。要求学生看仔细。 3、学生描红“和”字。 4、师范写“秀”字。 生书空。 重点指导“秀”字的下半部分。 5、其他的字也都描红,然后每个字练习写两个。注意写字时先要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然后才能把字写工整,写漂亮! 6、欣赏:大家写完以后,欣赏一下自己写的字,看看哪个字写得最漂亮?你就在那个字的旁边画朵花奖给自己! 七、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对子歌,认识了许多与大自然有关的事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读对子歌,好吗? 《识字3》说课教案     师范附小  汪晶 一、说教材   《识字3》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文。本文是以对对子的形式识字。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文章的语言优美,如“和风细雨”、“鸟语花香”、“万紫千红”、“山清水秀”等, 学生虽然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但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电视、图画等媒体已有了感性的认识。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的生字有13个,会写的6个。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识字,新课程指出: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采用多种方法识字,鼓励学生课外识字、主动识字,培养识字能力。本课要认的13个生字中“雾”、“霜”、“霞”都是雨字头,“蝶”、“蜂”都是虫字旁,“李”、“杨”都是木字旁。可以采用找偏旁归类识字法识字。 凭着对教材的理解,再从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考虑,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难点是对“对子”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思路时,努力以读为主线,在读通、读好课文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尽量从整体入手,避免为了识字而学文,把课文分割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章原有的韵律美。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本年级教材、学生的特点,我预设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为: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热爱自然。有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三、说过程   为了达到上述学习目的,在教学时,我就紧紧围绕着“以识字为基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为目标而步步展开。   1、以识字为基础,采用四步识字法,设计识字教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识字的基本途径”。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依据《新课标》制定的教学原则,在这节课中,我从识字着手,随识字学文,把识字教学与理解内容、领会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第一步,读准字音与读通课文相结合。充分发挥老师的范读作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据词读音。通过指名认读,集体评议等方式加以检查、正音及巩固。基本解决了生字的读音问题。第二步,集中识读生字。主要采取图片识字,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并认识相关的自然现象。其次是归类识字,突破识字难点。第三步,采取认读生字卡片、找朋友游戏、认读词语卡片,巩固识字。第四步,多种方式读课文巩固识字。   2、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在本课学习中,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遇到生字依据拼音解决,学习生字时注重引导学生感悟形声字的规律,倡导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倡导在生活中识字。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生教生、小组比赛学习、师生配合学。《识字3》虽然是一篇识字课文,但文质兼美,不能为了识字而采用一句句分割教学。那样会搞得支离破碎,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我在教学中,从整体着眼,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来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并从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感情以认识为基础,只有让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懂得了相关的知识,学生的情感才有可能被激发。上课伊始,我采用对对子的游戏导入课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对子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情感具有情境性,要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触景生情。为了让学生进入情境,读出感情。采用师生对读、拍手读读出对子歌的韵律美。   3、层层深入,突破难点,感知“对子”。 “对子”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说不上什么“对仗工整”,“平仄”等术语,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对子。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先不对学生讲对对子的规矩,而是让学生自由对对子,想到什么说什么。因为没有了条条框框的约束,学生说得无拘无束,也对说对子有了兴趣。然后在学生读懂、读好课文后,引导他们观察,每一对对子有什么特点。领着学生读读对子和词语,发现每对对子,去掉中间的“对“字仍然是一对词语。不知不觉中难点已迎刃而解。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应该更加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特征,使语文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美好情感。  

3课教案 第8篇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课“1+2+3”教学模式实施的背景分析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它是一门以道德现象、尤其是以共产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系统理论科学,同时也是一门揭示人们应有行为准则的规范科学,当然更是一门改造人类自身行为的实践科学。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体系来说,应当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基本理论部分,二是规范理论部分,三是道德实践部分。从目前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材来看(无论是罗国杰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1982),还是宋慧昌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1998),以及王立东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十讲》(2012)),都体现了这一点,尤其是罗国杰版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更是体现了这一点。

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树立起关于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等基本理论的正确理念,形成对道德规范体系的系统理论认识等。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规律和方法,并能够利用这些规律和方法来分析解决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所提出的道德问题,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完善的自我意识,以便使他们成为新世纪需要的有德性的人才。

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因为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并为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而设计。就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教学目标来说,掌握知识的教学目标远不及培养学生的德性的教学目标来的更强烈一些。正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1+2+3”教学模式的个性,即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教学实效性突出体现在学生德性的提高上。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课“1+2+3”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贯彻“一条主线”

所谓“一条主线”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课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一条主线”,对突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一般伦理学的区别来说意义重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通过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的三个部分的特征来确定如何贯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原则的。

第一,在基本理论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新的规范伦理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也必须坚持这一观点。这也就是说,在基本理论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指要坚持“道德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是由社会的物质存在决定”这一基本观点。从而区别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一般伦理学的关系。

第二,在共产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内化为学生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的指南。因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是纯粹的道德哲学。它研究和阐述道德基本理论的宗旨,在于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为培养和造就共产主义新人服务。因此,它必须深入研究和阐述人们的行为规范准则。”[1]否则,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就只能是流于空泛的议论了。

第三,道德实践活动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实践,必须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指南。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既不是经院哲学,也不是玄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全部理论和规范,归根到底是为了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特别是指导人们进行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如何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这一根本问题。

总之,无论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课的基础部分,还是在整个体系的主干部分,以及作为整个体系的归宿的第三个部分都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课堂和课外“两个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实施方案

要上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这门课,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这个课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且在“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过程中,要始终注意解决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矛盾或基础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二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2]。据此,在“两个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具体的设计上,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课堂讨论题目的设计上,在课外实践的社会调查的设计上都体现了对这一基础问题的涵盖。

1.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这里借鉴了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他提出要把讲解、质疑、问答和练习统一于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把对社会现象的直观观察活动纳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出了他的“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针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的设计是,首先讲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然后在课堂讨论部分利用所学知识,就当前的道德现实问题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以达到教学目标。这样,一是丰富和具象化所学内容;二是提高学生利用所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相关知识来提升自己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能力。

2.课外教学环节的设计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有德性的共产主义新人,因此,道德实践活动的设计是重中之重。基于此,在课外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借鉴了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做法。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即如果要让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也就是说,能够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规律和性质有深刻的理解的话,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情景再现,或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进行体验以获得直接经验。笔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课外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不仅要强调直接经验对培养学生的德性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直接经验与学生个体的内化结合起来。

具体的设计是从课程内容和现实问题的实际出发,设计出实践教学的具体课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现有的实际条件出发,设计出具体的实践活动范围、形式,努力做到物尽其用,尽量节约经费,力求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也办事,就地取材,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实践条件和形式,力求使实践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两个教学环节”设计的重中之重是分析课堂理论教学活动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从而尽可能地细化各种理论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活动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之间的量化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三)“三段式”教学程序的实施方案

突出“三段式”的教学程序,具体来说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可操作的教学程序。即把伦理学的教学活动以具有内在关联的三个阶段有机的组织起来,按照学生社会参与程度的高低依次进行,以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能够循序渐进的培养良好行为规范,增强辨别道德是非的能力。

具体的实践策略是:

第一阶段的教学实验,按照“1+2+3”教学模式,设计并开展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积累原始资料。根据第一阶段的实验数据、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或教师满意度学生调查统计表等,总结本阶段的教学改革的经验及其不足。

第二阶段的教学实验,根据第一阶段的总结对本课题进行调节,注意第一阶段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在第二阶段的实施过程改进,并注意“1+2+3”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第三阶段是成果的总结与推广运用阶段。根据相关实验数据总结出本阶段的总结报告,并与第二个阶段的进行对照,进一步完善“1+2+3”教学模式以便推广应用。

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课“1+2+3”教学模式实施的原则

任何一个教学模式都应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而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来制定的,它是根据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指导教师的教,同时也指导学生的学,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课“1+2+3”教学模式实施的原则主要有如下几个:

(一)循序渐进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开展和进行,以期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并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尤其体现在“1+2+3”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的具体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践性,即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实际的道德现象,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此同时,用实际生活中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去验证所学的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掌握知识,并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品德。尤其体现在“1+2+3”教学模式的“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践中。

(三)反馈调节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课中的反馈调节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课的教和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并根据所反映的情况,及时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目的。这是“1+2+3”教学模式在研究与实践中所遵循的总的原则。

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课“1+2+3”教学模式实施的意义

一是批判道义论离开物质利益空谈道德,也批判功利论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利益的狭隘的观点。因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在批判继承道义论和功利论基础上的新的规范伦理学,必须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物质利益与道德理想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说:“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3]

二是有利于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可以说,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学习,可以对身边的道德滑坡现象,如网络中的道德缺失、公德失范等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这对于增强大学生成才、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是,有利于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是由资源经济向人力经济转化,由以产品为主体向以服务为主体转化。这种转化的趋势表明经济与伦理的联系日益密切,伦理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经济伦理越来越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4]因此,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在一个重要的层面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

摘要:所谓的“1+2+3”教学模式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贯彻“一条主线”、抓好“两个教学环节”, 通过“三段式”的教学程序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中“1”和“2”突出了该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 而“3”则突出了该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建初.东风第一枝——读罗国杰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J].读书, 1983, (4) .

[2]于清辉.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兼与罗国杰与王兴洲同志商榷[J].东岳论丛, 1988, (4) .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166-167.

上一篇:老师我忘不了你的爱作文下一篇:老师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