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2024-08-19

为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精选8篇)

为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第1篇

为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我市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为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率,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市卫生局与市人力社保局共同制定了《北京市社区卫生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方 为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改革与管理工作的意见》(京卫基层字〔2010〕25号)文件的要求,围绕“普及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供健康保障、延长健康寿命”的工作目标,保证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此工作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通过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更加充分地体现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优势和特点,不断延伸和深化“六位一体”服务,与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进一步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程度,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服务,引导更多的居民到社区就诊,促进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二、工作原则

(一)充分告知。通过广泛宣传,使全体辖区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地点、服务团队的联系方式和服务内容、家庭医生式服务概念。

(二)全面覆盖。到2012年底,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普及。

(三)突出重点。根据实际服务能力,首先以辖区的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慢性病患者为工作重点,优先覆盖、优先签约、优先服务。

(四)自愿签约。充分考虑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程度,尊重居民个人意愿,在坚持居民自愿的前提下,与居民签订《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附件1),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

(五)规范服务。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改革与管理工作的意见》等社区卫生服务的文件要求,结合自身服务能力,明确服务内容,制定服务标准和规范。

(六)强化考核。将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实施情况、签约情况、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质量列入对区县政府、机构、团队及个人的考核内容。

三、工作目标

(一)2011年,在全市16区县启动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各区县家庭医生式服务制度覆盖60%的街道、乡镇。

(二)2012年底,全市家庭了解并能够享受到家庭医生式服务,家庭医生式服务制度全覆盖,并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四、人员配置和服务方式

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辖区居民实际户数,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一个服务团队一般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防保人员3人组成。原则上每个团队负责600户家庭,最多不超过800户。

允许居民在本街道(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范围内,根据自身意愿自由选择团队并签约,每位居民同期只能选择一个服务团队。凭身份证明或户口薄、暂住证进行签约。签约周期可视情况灵活掌握,原则上一个周期不应少于1年,期满后如需解约需告知服务团队并签字确认,不提出解约视为自动续约。

五、服务内容

签约居民可在享受《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服务管理规范》所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还可享受到以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主动服务为主要形式的5类个性化的服务和优惠措施:

(一)“健康状况早了解”——个人健康评估及规划。根据居民个人健康信息,每年对其进行1次健康状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量体制订个性化的健康规划,使居民不仅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同时知道如何自我干预。

(二)“健康信息早知道”——健康“点对点”管理服务。及时将健教材料发放到签约家庭,每年不少于1份;及时将健康大课堂和健康教育讲座等健康活动信息和季节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告知签约家庭,每年不少于1份。

(三)“分类服务我主动”——根据居民不同健康状况和需求,以慢性病患者为首要服务对象,提供主动健康咨询和分类指导服务,每年不少于4次。

(四)“贴心服务我上门”——对空巢、行动不便并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

(五)“慢病用药可优惠”-对于医疗保险社区目录新增用于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29种药品,取消个人先行负担的10%费用。

以上5类服务为基本服务项目,不收取费用。各区县、各机构可根据自身情况增加、细化服务项目,如涉及收费项目,则按照有关文件标准执行。

六、工作步骤

(一)2011年3月,完成试点工作总结,全市16区县启动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进行宣传、动员、培训工作。

(二)2011年6月,实现家庭医生式服务制度覆盖20%的街道、乡镇。(三)2011年9月,实现家庭医生式服务制度覆盖40%的街道、乡镇。

(四)2011年底,工作总结及考核。实现家庭医生式服务制度覆盖60%的街道、乡镇。

(五)2012年底,实现家庭医生式服务制度覆盖100%的街道、乡镇。

七、服务流程

(一)宣传。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通过多种渠道与辖区家庭取得联系,宣传和解释家庭医生式服务,充分告知并引导居民签订协议。

(二)签约。按照自愿原则,与愿意接受服务的居民签订《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并存放于家庭健康档案中,共同履行协议条款。居民可根据自身健康需求,在医生建议下,选择具体所需的服务项目。原则上为一年一签。

(三)服务。按照协议约定,各团队落实各项服务承诺,并将各类服务详细内容记入健康档案、工作表格,以备考评。

(四)评价。各团队为居民提供服务后,应及时掌握居民评价,根据居民反映,对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进行不断改进及提高。

(五)总结。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及时填报《家庭医生式服务月报表》,并定期收集、上报工作动态。

八、监督考核

(一)市卫生局将定期进行工作督导,并将督导结果纳入对各区县社区卫生的绩效考核。

(二)各区县卫生局负责本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把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纳入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绩效考核。

(三)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本机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监督和管理,及时上报《家庭医生式服务月报表》。把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签约户数、签约人数、服务落实情况、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工作情况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

九、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各区县要将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作为全市医改任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由区县统筹安排,各部门按照文件要求落实责任,分工协作,联合制定工作方案,做好工作保障,责任落实到人。区县要将家庭医生式服务宣传、保障、服务效果及居民满意度等,纳入对有关部门的绩效考核。

(二)深入发动,广泛宣传

采取市、区(县)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位一体”的宣传形式。随着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进展,各区县结合“家庭医生式服务系列行”系列报道,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连续性、跟踪报道。

利用各种媒体和方式大力宣传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每个社区都要在居民易于看见的位置安装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公示牌或宣传栏,公示牌要标明团队人员姓名、联系电话、投诉电话;宣传海报张贴至楼门院门,家庭医生式服务联系卡发放至每一户家庭。做到公示牌深入社区、联系卡深入家庭、家庭医生式服务深入人心。

(三)加大投入,提供保障

各区县应优化和完善现有人员服务能力,在条件成熟的机构优先开展工作。对团队人员不足的可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逐步落实保障措施,加大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补充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充分考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制定可行的激励措施,为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基础。

(四)强化培训,提高能力

对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进行多层面、多角度业务技术、服务理念等培训。着力加强医患沟通技巧和全科医学服务理念的培训,改善医生的服务方式,利用规范的诊疗活动和耐心的服务态度提高居民的信任度。

为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第2篇

王传雄

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中,我们就农村服务社区化问题开展了调研,摸索了一些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工作,要以转变乡镇工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为主题,以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构建和谐新农村、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为目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党建工作要在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中发挥作用。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保障民生、推进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到一定基础上的新举措。根本的出发点和宗旨,就是把社区的民生为本、服务为要、成果共享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延伸、拓展、嫁接到农村,努力推进农村服务工作的优化升级,使更多的群体参与改革建设、享受发展成果,从而进一步保障民生、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凝聚社会建设力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具体举措。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及居民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必然的历史转变进程。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广大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最大机遇期已经来临。从农村建设社区化切入,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科学技术向农村扩散、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顺应了服务“三农”、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向,从而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全国各地农村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有益探索。当前,我国农村的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个最佳时期,“三农”工作的发展,使得农村的工作水平整体提升,在新的基础上,迫切要求基层党组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由传统的领导管理方式向现代化优质服务转变,领导好、组织好、服务好新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忠实践行,也是党在农村的领导体制、执政方式、组织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革创新。

二、深入探索农村服务社区化的有效形式。农村服务社区化,主要内涵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其中核心是服务,关键是管理。关于农村服务社区化的具体目标、职责、机制,根据各地的实践探索,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农村服务社区化。就是要保障农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农村产权清晰、村级规划科学、村民办事便利、网络广电互通、文体设施健全、社会保障无忧、医疗站所联网、垃圾处理及时、集市交易方便、服务网点便利、中小超市惠民、公交联通集镇。其他还有道路通户、饮水卫生、路灯亮村等等。实现这些目标,要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新趋势,把城市社区服务理念引入农村,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社区理念,营造“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氛围,为新农村建设搭建服务平台。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向各村延伸,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完善服务制度,构建社区化的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支部服务社会化。就是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优势,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一方面,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适度规模经营、弘扬文明新风、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共驻共建,共同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另一方面,围绕新农村建设,协调涉农部门、结对帮扶单位、经济实体、中介组织等各种社会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将救助低保、计生医疗、文体教育、治安环保、便民服务等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延伸和引导到农村社区,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助服务。探索构建政府公共服务、村民自我服务与市场化商业服务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社区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发挥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支部服务社会化”,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党员服务具体化。就是要以农村支部为核心,以建立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网点和民情接待室为载体,以党员为主体,以“富民、便民、亲民、安民”为目标,广泛开展党员示范工程、党员创业基地、党员联户、党员承诺、结对帮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主题实践活动,以党员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来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健全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工作机制。要立足实际,科学谋划。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科学谋划的原则。要将社区化服务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紧密衔接,梯次推进,基础好的起点一定要高,推进硬件建设再提高,软件建设上水平。对于在城市周边地区和农村城镇的中心村,应引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方式方法,推进城镇城市化。对于相对偏远的农村,在农民居住相对集中的中心村或者自然村落,应逐步引进城市社区化管理服务方式,提高村级综合管理服务水平。要强化保障,建章立制。要保障农村服务社区化有序推进,必须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原有制度进行整合、完善、规范,通过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服务群众接待制度、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但要注意不能繁琐,要管用、有效、高效,推进农村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形成充满活力的农村社区长效管理机制。

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要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严格实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成立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理财小组、监管小组,严格执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要抓住村委换届选举的契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党政“一肩挑”的成果,进一步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村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要整合资源,多元投入。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两委”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社区化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开展城市社区、单位帮扶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领导和动员共青团、妇女、民兵等村级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农村社区的服务和建设;广泛发动村民积极参与,以专业合作、义务劳动、互帮互助等形式参与农村社区服务。通过共同努力,真正让社区化服务在农村发挥作用。

为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第3篇

关键词:综合,服务中心,运行,创新

1 舟山昌国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运行的基本情况

社区服务如今已成为社区建设的核心, 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能更好强化社区服务的平台, 其旨在无偿或低偿地为群众提供场所和服务项目, 在许多城市已纷纷看到该平台的运行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 这种新型的社区服务中心模式便是舟山昌国街道可以试行的。

1.1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创设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各地新型社区日益增多, 社区的面貌也不断发生改变, 然而伴随着社区的发展却发现许多社区建设的不足之处, 如社区居民邻里关系淡漠, 志愿服务精神缺乏, 日常生活业务管理的不到位。除此之外, 社区服务还面临着资金缺乏、组织力量薄弱、活动影响力有限和缺乏创新模式的问题。而在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背景下, 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服务的种类和创新要求越来越高。事实上, 有不少地区已针对社区的上述问题, 做出了相应的改进, 在广东、香港等地区, 都有成功的例子。如在广东深圳地区, 由社工发展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搭建在社区基层为居民提供整合性服务的平台, 作为新中标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具有深圳市相关部门确定的标准, 使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具有最基本的硬件, 之后绝大多数的服务都将在这一硬件平台上展开。

1.2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创设基地

据了解, 昌国街道将原解放街道解放路以北区域 (包括虎山社区、金寿社区、西山社区、西管庙社区、翁山社区等居委会和茅岭村) 划归昌国街道管理, 合并城东街道义桥村、鸭蛋岭村、大西岙村、城北村、东湾村等5个村。辖区内常住总人口数目将从45419人扩大至8万余人, 合并后将涵盖13个社区、6个村, 部分解放街道、城东街道的社区 (村) 与昌国街道合并设立昌国街道办事处, 驻地不变。目前, 社区的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 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在不断壮大, 社区活动也在积极开展当中。此外, 社区团委积极牵头, 使社区同各企业单位对接, 形成共建关系。而每个社区也都在逐步建立自己的社区文化, 打造社区品牌活动, 社区的服务也从原先简单的养老、医疗、卫生、计生等领域逐步拓展, 社区的建设也跟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注入新鲜元素。例如, “邻里守望卡”、“便民服务窗口”、“贴心服务热线”、“义务座堂制”等新举措, 毋庸置疑, 社区的整体服务水平明显在提升。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集中表现在活动形式局限、技术力量薄弱、功能内容单一, 因而, 整体性的综合服务平台的有效运行及管理在这样的现状下应运而生, 需要通过该平台来拓展社区服务的功能及活动方式, 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

2 舟山昌国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运行面临的困境

2.1 定位存在偏差

中国治下的社区, 避免不了行政色彩。再者, 中国社区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发展程度不高, 又因为政府对于社区改革的急切心态, 大多数社区的改革都是直接借鉴国内或国外发达社区的先进经验, 直接引入该社区的先进模式应用于本社区, 虽略有改动, 却仍然水土不服。而且, 任何形式的东西在中国国内流传都会沾有官僚主义色彩, 社区的运行也不会例外。现今中国社区的机构、人员等都与当地政府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因此, 如何在将来运行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减少官僚主义色彩也会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构建旨在提供服务项目, 且已不再是单纯地提供无偿性的公共服务, 不少地区将社区定位成“小政府”, 便说明社区行政化现象的存在, 表面上是在为建设社区而独自运行, 实质上则只是遵照政府的指示办事, 这样的服务中心破坏了原先的公益性与独立性, 涉及到与“权”、“利”的冲突, 在此状态下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又怎么能摆正自己的正气之风。因而, 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定位是明确其功能的大前提。

2.2 人员配备不全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将建立在社区基层, 配备相应的人员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舟山昌国街道的社区还处在一个基本水平, 在原先的社工机构当中基本会配以10名左右的社区工作者, 他们所处理的事务多而杂, 不同于其他营利性组织, 由于这些工作都是面向居民而设置的, 因而社区工作者是处在一种服务的姿态, 明显缺乏社会地位, 最终导致了进入社区工作的门槛降低。而事实上, 随着社区职能的不断拓展, 对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反而是越来越高了。在这样的形势下, 新型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构建更是对社区工作“专才”有着强烈的需求。

2.3 发展动力不足

首先, 社区的资金不足,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运行, 不仅需要各主体的合作, 而且需要大笔资金的注入才能延续发展。原先的社区服务中心多以提供无偿性或低偿性的服务项目, 基本不会涉及到资金问题, 但如今要想建设一个完善的、能够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没有多方资金的资助, 恐怕无法维持该平台的生命力。其次, 社区的关注度不高, 受国家战略计划、改革规划的影响, 国家近现代发展的重点在于经济和政治方面, 而对于社会的关注重点略显不足。对于社区的建设, 仅仅只有当地政府的细微支持, 更多的是源于社区自身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完善。再者, 人们对于自身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日益突出, 迫使社区急需改革, 但社区却苦于没有支持。最后, 社区的经验不足, 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推广开后, 对于这种先进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 需要的是社区自身的自我改革、自我完善。无疑, 不管是人员问题、资金问题还是运行方式问题, 都是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构建过程中所要面临的挑战。

3 创新舟山社区服务中心运行模式的对策建议

3.1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组织建设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拥有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群体“三社合一”的服务主体以及享有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帮扶, 这样的整合实现了多向性互惠, 是多元主体对多元服务对象的有机组合。整个服务中心的指挥者是社区的全职工作人员, 他们是熟悉整个社区的工作规划以及拥有管理社区的经验, 是直接联系居民的纽带, 是了解居民需求, 创建社区服务项目的主体。而社工, 是社区工作流动岗位的组成部分, 虽不是全职投入社区工作, 但致力于志愿服务, 愿意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 他们是服务中心的主力军, 例如广大的大学生群体。而社会组织, 可以来源于成熟的民间组织, 非营利性机构, 他们是综合服务中心的后备力量。另外, 企事业单位则是扮演社区工作的助推人员角色, 帮助社区服务项目更好实施。而政府, 则通过行政手段, 提供社区服务专项资金和行政服务, 使得社区服务工作能更受广泛关注。

3.2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运行模式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运行是在其组织架构建立完善的基础上开展的, 主要采取以自我推销方式及项目购买两种模式, 如图1所示。

3.2.1 自我推销方式。

自我推销的方式强调的是内外宣传, 是面向广大居民及社会的宣传。对内可以通过公告、宣传栏, 介绍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品牌项目, 推广该平台的使用, 能让居民对该项目有新奇感, 而乐于尝试, 这种宣传模式属于传统型的宣传推销方法。对外则可采取新信息时代的各种媒介宣传。目前舟山市的社区网络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因而可看到在未来是会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在《关于社区服务中心现状调查》的调查统计中发现, 拥有社区门户网站的极为少数, 11个社区中, 拥有网络平台的仅为2个, 比率为18%, 还是相当少的, 所以应当抓住此契机, 在这方面进行拓展。通过如网站、手机微信、微博官方平台等新传媒的建立, 可以通过采取与企业、政府合作的方式, 完善社区网络建设。社区网络建设是为了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对外联系、发表言论、议政论政、监督政府的一种方式, 类似于贴吧, 但是由政府门户网站和“贴吧”相结合的新形式, 从而让社区网站成为居民全新的交流方式, 且也能让社会知晓与认可, 由此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需说明的是这些支持往往是捐助金等无偿捐赠形式, 以解决项目运行中的经费困难问题。

3.2.2 项目购买模式。

首先, 政府招标购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将服务内容以项目形式进行申报, 政府对各项目进行审核评估, 进而购买服务项目, 提供服务项目所需的物资与资金政府招标购买, 运用项目购买、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多元方式对社区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其次, 居民自行购买, 社区提供专项服务, 是为迎合广大居民的需求, 而事实上专项项目是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的, 因此在这之中有很多服务内容是可以让居民自行选择, 以自费的形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服务, 满足自身需求。最后, 企事业单位购买, 企事业可以把握社区服务项目营销的契机, 购买符合自身企业文化, 有益于企业长期发展的项目, 以此方式引入企业进入社区建设, 不仅帮助社区解决社区服务中的技术难题, 也可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且在企业为社区提供服务的同时, 从中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谋求企业长期战略发展, 企

业可以与社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企业当中的员工可以踊跃成为驻区人员, 便于双向沟通。以此, 企业与社区间建立起互利共赢的模式。

3.3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模式

服务中心的构建不仅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还要能够不断挖掘居民的隐形需求。因而, 社区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卫生医疗保健、养老等常规业务, 还提供面向多元群体的志愿服务, 如帮扶贫困人群, 针对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开展的活动。其次开展睦邻服务:调节纠纷、文体娱乐、心理解压服务等。除此以外, 还包括各类专项服务, 如家政、养老、日常水费电费缴纳等工作。在归类整合下, 综合服务中心构建了“一个中心, 三个服务站”, 包括志愿服务站, 睦邻服务站和专项服务站及旗下的“居、家、室”三级组织来实现服务中心的有效管理。“居、家、室”是面向不同群体的不同服务模式的平台, 依附在一级服务站下, 提供面向更多对象、功能更全、技术力量更强的服务体系, 三者的功能应有分类与区分, 避免功能紊乱, 服务对象不明晰的现象, 从而实现从单一功能向整体性功能转变。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为居民提供整体性服务的平台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因而在执行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需利用好现有的资源, 尝试在昌国街道的社区中进行试点, 要编制服务中心平台构建的预算及效果评估指标, 在明确这些标准后, 项目便可开始实施, 且在实施过程中, 需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对发现的状况进行及时的修正。在试点成功后, 慢慢拓展服务项目, 扩大服务范围, 并广泛宣传该平台, 采用到更多社区之中。 (指导老师:陈莉莉)

参考文献

[1]龚维斌, 吴旭, 葛玉琴, 社区社团与社会管理创新[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2.

[2]赵小平, 社区治理:模式转变中的困境与出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为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第4篇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细胞,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是党和政府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自我管理的衔接点和结合部。依据居委会组织法,居委会的职能可以概括为民主自治、公共服务、民间调解、治安维护、政府协助和民意表达六大方面。社区居委会所具有的这六大职能是社区功能的集中体现,其基本内涵包括五“民”:

一是“民治”。社区具有民主自治的地位,是社会自我管理的最基本单元。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社区自治制度,健全居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社区居委会的法人地位,建立与社区体制相适应的社区自治财务制度,设立独立的银行帐户,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委会对小区物业组织的监督制约制度,有效地维护居民利益。

二是“民权”。社区具有民主自治的权力,社区居民有权管理本社区公共事务。这就需要进一步划分政府与社区的职责,剥离社区承担的行政管理工作,实现社区权力的回归。主要包括以下十项权利:民主选举权、社务决策权、社区管理权、财务自主权、依法协管权、拒绝摊派权、监督权、协调权、知情权和质询权。

三是“民主”。社区应有相应的民主自治组织,有能够把“民治”、“民权”落到实处的具体程序、形式和机制。这就需要进一步建立社区自治的运作机制,按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要求,制定《社区自治章程》,规范社区选举办法,严格选举程序,扩大对社区居民代表、居委会成员、党委委员进行海推直选的试点范围,对包括下沉到社区的职能部门、街道的社区工作者实行民选、民聘、民用。

四是“民意”。社区应有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进行有效沟通的渠道,对政府部门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这就需要建立居民代表会议评议考核街道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制度,社区根据群众的反映和要求,对各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进行监督,考核评议的结果要作为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考评工作人员以及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参与社区事务的机制,在做出决策之前召开各种形式的听证会、座谈会、征求意见会。

五是“民生”。社区有整合全社区资源的功能,为居民提供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和特困群体服务。运用民主自治机制,促进驻区单位的内部设施向社会和居民开放;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提升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加大社区投入,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搞好社区治安、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文化建设,使广大居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

社区功能的实现需要一个科学的社区治理结构。朝阳区围绕社区建设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进社区为重点,以强化社区自我管理能力为核心,大力扶持和培育社会服务组织,着力构建党组织政治优势充分发挥、政府管理深入到位、社区自治功能不断完善,并能够对政府工作实施有效监督的社区治理新模式,不少街道、社区纷纷加大了社区建设力度,在推动社区自治、政府管理职能下沉、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创建新型社区治理模式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基础。

二、社区新型治理结构及其运作机制

(一)建立社区新型治理结构的主要思路

以“政府到位、社区归位、市场入位”为核心,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整合资源、共驻共建、责权统一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社区党委及居委会、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积极培植联系紧密、分工明确、功能耦合的社区党建体系、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自治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以党建为中心,以政府为主导,以服务为纽带,以社会参与为主体,建立起政府管理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分工合作、互为补充、有机结合,既保证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到社区,又不断推进社区自治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的有机结合,建立融政府管理和社区自治于一体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整体推进社区建设各方面工作。

(二)强化社区党委核心作用,构建新型的社区党建体系

党建体系由社区党委、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和分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组成。社区党委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通过社区党委书记兼任社区事务代办站主任、居委会副主任、议事委员会副主任的机制,领导、组织、协调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社会管理与服务组织,保证社区党委在社区发展与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建立社区党委会议制度,居委会主任兼任社区党委副书记,吸收居委会、议事委员会、业主委员会以及基层支部书记、行政管理进社区单位等党员代表为社区党委委员,构建社区大党委工作格局。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和分会,完善社区党建工作网络。以社区党委为切入点,加强与驻区单位的组织协调,整合社区党组织资源,构建区域性党建工作网络体系,紧紧围绕社区民主自治,不断拓宽工作领域,强化党建功能。

(三)强化居委会自治功能,构建新型的社区自治体系

自治体系包括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居委会、议事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代表全体社区成员行使社区自治权,社区成员代表由居民代表和单位代表组成。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对社区工作负有综合管理、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能,其成员由社区代表大会通过选举产生,接受街道办事处的指导。社区议事委员会是社区决策的参谋和监督机构,由居民协商推荐产生。议事委员会委员由驻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驻区单位代表、专业工作者等组成。业主委员会是社区的议事和监督机构,由房屋所有权人代表组成。业主委员会既代表居民行使对社区工作的议事职能,又代表业主行使对物业公司的监督职能。

(四)组建社区事务代办站,构建新型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

由社区党委主要成员、街道机关联系社区的干部和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下派到社区的工作人员及居委会主要成员组建社区事务代办站,由街道办事处在社区为其提供办公用房,是社区层面贯彻落实政府各个部门行政管理任务、分流居委会行政职能的机构。在一定意义上说,代办站就是政府下伸到社区的“腿”。

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社区党委的领导下,代办站依法履行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成政府交办的行政性事务,通过整合社区党建体系、社区自治体系和社区中介服务组织来为群众提供服务,协调管理社区公共事务;通过代办居民事务,变管理为服务,全面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新形象;通过代办居民事务,了解民情,实现党和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的沟通、协调、互动,在支持和保护社区民主自治的同时,加强党对社区的领导,有效推动政府管理重心下移。

(五)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构建新型的社区社会服务体系

根据社区建设的需要和现有条件,我们要重点培育四类中介组织:一是街道或街道以上层面的中介组织延伸到社区的分支机构,如职业介绍所、职业技术服务中心、劳务市场、社会保障事务所、房屋交易市场、律师事务所、调查统计所、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民事调解中心、社区计划生育宣传中心、社区文体中心、环卫所、绿化站、物业管理公司等;二是社区活动类中介组织,如养花协会、钓鱼协会、摄影协会、读书会、秧歌队等;三是社区权益类中介组织,如业主委员会、老年人协会、妇女协会、残疾人协会、外来务工者协会等;四是社区服务类中介组织,如社区志愿者组织、社区互助组等。政府通过项目管理、政府采购、委托代管、招标投标等方式,使社区中介组织承担起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服务性、技术性事务,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承接载体。

三、社区治理结构中的五大关系

在社区治理结构中,政府行政管理服务体系与社会自治体系的关系是最核心的关系。我们强调重心下沉,就是要让政府真正负起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责任。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政府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为社区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公共环境。社区自治组织切实围绕居民服务开展工作,实现政社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真正实现政府到位、社区归位、市场入位。

(一)街道办事处与社区的关系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惯性作用,街道办事处与社区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关系。理顺街道与社区的关系,不仅要明确它们之间在管理地位和隶属关系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明确划分街道与社区的职责,切实把社区自治组织从繁重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街道办事处与社区之间主要是三种关系:一是街道党工委与社区党委的关系。社区党委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对社区党建、社区建设和社区事务的领导、统筹和协调,是上下级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党内组织关系。二是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社区居委会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实行社区民主自治,是指导与被指导、服务与监督的行政协调关系。三是街道六大体系与社区事务代办站的关系。代办站接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并完成其交办的任务,与街道六大体系同属办事机构,在行政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业务上是相互指导、相互配合、相互服务的关系。

(二)社区党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但这种领导作用的发挥不是靠组织或系统内部自上而下的行政领导,而是通过加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不断创新党的工作机制和活动载体,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强为居民服务;通过引导居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支持社区自治组织的工作,来保证社区民主自治的正确方向,实现有效的政治领导。

(三)社区自治组织与社区事务代办站的关系

社区事务代办站是为社区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机构,与社区自治组织是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配合的关系。理顺社区事务代办站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按照政社分开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划分政府与社区的职责,剥离社区承担的行政管理工作。社区事务代办站自身应当做好的行政工作,要直接把工作做到位;凡需要社区配合和协助的工作,要在社区党委的统一协调下明确责任主体,有的还应向社区支付一定费用;凡属于社区民主自治范围内的事务,代办站一般不予插手。与此同时,社区居委会也要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围绕社区工作大局和群众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协助代办站做好有关工作。

(四)中介服务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事务代办站的关系

首先,中介服务组织实行市场化运作,与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事务代办站之间是相互合作与支持的市场关系。社区自治组织和代办站通过委托代管、招标发包等方式,将便民利民服务以及社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的一些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业务交给中介组织,比如引入物业管理公司对老旧小区实施物业管理,引入停车管理公司对小区停车进行专业管理等。社区自治组织作为居民利益的代表,负有根据有关政策法规对社区中介服务组织进行监督和指导的责任。其次,作为驻区单位,中介服务组织有与社区居民及其他组织共同建设家园的义务,与社区自治组织是“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关系,具有互相协助的义务,社区自治组织和代办站对中介组织具有监督和指导考核的权力。

(五)社区自治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

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成员大会)是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民主自治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授权,对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做出的决议、决定和社区自治事务,行使议事、协商、监督和有限决策权力的机构;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自治事务的执行机构。社区内部建立的各种协会组织在社区居民委员会指导下开展自治活动。

为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第5篇

从目前情况看,社区服务管理已经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重要途径,成为广大群众更多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凝聚广大群众参与社区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和实践性的重要平台。同时,城乡一体化也要求必须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为区域性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管理基础和服务保障,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成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要求。

一、当前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山西情况看,近年来山西省社区建设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社区自治功能得到加强,社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强化,社区管理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社区居委自治有待进一步强化。市、区、街和社区居委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对社区居委的职责分工界定不够明晰,社区的行政性和半行政性事务过多,既有计生、就业、社保、综治、创建等常规性工作,又有各类统计、调查、检查、拆违、招商引资等临时性任务,有的还承担着老旧小区、回迁小区和企业移交生活区物业管理等事务。社居委真正用于社区自治的时间和精力少。

2、社区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目前计生、劳动、综治、组织等职能部门,都在社区或设立机构、或增挂牌子、或下派人员等方式开展工作,但各自为政,对上负责,条块分割,难以统筹。

3、社区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内容单一,直接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服务项目不多。社区服务以政府部门和社居委为主体,缺乏市场化、社会化的民间组织和中介组织承接。社区商业服务欠发达,商业网点不够完善。

4、社区管理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缺乏规范化管理,整体素质仍需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管理难统筹,考核评议缺乏统一规定,人员生活补贴待遇不一。社区工作者生活待遇不高,对年轻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

二、对策建议

1、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把社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将人、地、物、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行“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同格同责,同奖同罚”,实现社区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和社区服务的全覆盖,并建立起科学的工作运行机制和规范的监督考核机制。

2、建立和完善社区组织体系。一是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自身建设,增强居委会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提供公共服务和监督活动的能力。二是通过“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等方式。可筹备成立省级社会工作(者)协会,打造一支服务社区、政府与社会支持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是落实工资福利待遇。创新社区工作者培养和选拔机制。四是在社区服务工作机制、监督评估机制等大胆探索,使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3、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一是建立统一的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统筹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房产、卫生、教育、文化、交通、工商等信息资源,实现对社区人、地、物、情、事、组织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二是统一技术规范要求,重点突破,分步骤实施。推进智能化住宅小区(楼宇、家庭)建设。在有条件的社区,推进水、电、气等城市公共事业消费和通讯等个人消费的自动记录和付费,加快推进住宅小区安保电子监控建设。三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平台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等方面,依据政府采购管理规定,积极探索“服务外包”、“以租代建”等成功建设模式。

4、推进社区服务化建设。逐步建立设施配套、功能完备、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市民“十五分钟生活圈”。一是出台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等相关文件,对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行规划,形成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二是在每个社区设立“一站式”办事大厅,提供便捷、规范的行政服务。鼓励街道、社区突出服务重点,设立“四个中心”,实现“四个面向”,即:建立社会救助中心,面向低保户等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救助服务;建立就业服务中心,面向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培训、推介等就业援助服务;建立居家养老和残疾人服务中心,面向社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护理、康复、精神慰藉服务;建立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面向未成年人提供陪护、兴趣培养和学习辅导服务。三是采取政府扶持和社会化运作相结合,通过项目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机制,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四是动员党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青少年学生等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五是建立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使社区服务标准化、连锁化、专业化。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各级政府应将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发挥统筹、组织和协调作用,抓相关工作。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按各自职能和权限,支持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政府按照属地原则对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工作全面负责,街道、社区具体抓落实。

2、资金保障。一是财政预算安排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经费。二是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平台搭建等,落实平台维护、数据采集更新、硬件建设、网格管理员培训等费用。三是安排必要的经费,专项用于社居委换届、社区“两委”正职和相关工作人等。

为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第6篇

2011年09月13日15:33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增强服务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优化社会管理目标,山东省东平街道各社区立足实际,构建组织化、功能化、服务化、功能化“四化”模式创新服务社会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组织化为保障,夯实社会管理基础。积极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在10个城市社区党支部共建立了76个党小组,选拔了320多名优秀党员担任楼院服务管理信息员,使党组织的设置更具科学性,党组织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做到了小区有人管理、楼栋有人招呼。结合居“两委”换届工作,通过公推直选选优配强了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一大批党性觉悟高、文化素质高、群众威信高、组织观念强、宗旨意识强、工作能力强的“三高三强”党员充实到了社区“两委”班子中,为加强社会管理、增强服务水平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完善了三务公开、党内民主等制度。每年由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支部,依法民主治居,党员群众高度参与社区管理工作。

以功能化为抓手,统筹社会管理资源。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窗口、拓宽服务渠道,方便群众办事。在赤脸店、尹范村等社区设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将居民文化生活、就业服务、民政低保、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等服务项目整合成数个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办公,为居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加强社区阵地建设。全街道10个城市社区的活动阵地均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并配套建设了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 1

身娱乐广场等设施场地,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加大对上争取和居集体投入力度。各社区建立了标准化的卫生服务中心,向辖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多位一体的卫生服务。

以服务化为宗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各社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李范村、虹桥等社区大力实施城中村改造,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跨越式的改善了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后屯、赤脸店等社区为60岁以上老人和生活困难家庭按月发放生活补助金,每年年底为全体居民发放春节福利,保障群众生活,提升居民幸福感。在街道统一部署下,各社区在下岗失业人员中开展了帮思想、帮就业、帮解困,送政策、送信息、送温暖的“三帮三送”帮扶活动,共举办技能培训班23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800余人次,介绍再就业520余人,安排公益岗位140多个。尹范村社区还开发建设了清河汽修城,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解决了居民就业问题,做到了人人有活干、户户无闲人。同时,各社区还组织实施了“金秋助学活动”、“阳光救助工程”等助学、助残、扶贫、救助活动。

以平安化为目标,实施平安街道建设。成立矛盾排查调处委员会。采取定期排查、及时调解、集中调处的工作方法,扎实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活动,加强了社会矛盾源头治理,有效预防和化解了不稳定因素。部分社区还成立了法律咨询站,聘请专业律师为群众答疑解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深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建立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备忘录,安排党员群众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帮扶,有效预防了重新犯罪。今年,各社区共投资近150万元安装了监控设备,实现社区实时监控全覆盖;部分社区还组建了社区党员

为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第7篇

从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改革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入手,积极构建社区服务管理的新模式、新格局,努力使街道社区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线”,市民享受品质生活的“幸福港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更好服务群众的重要举措。2010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州经过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新台阶,达到10748.28亿元,增长13.2%,连续22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2010年在广州居住的总人口已超过150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06.14万人,流动人口712万人。特别是随着城市社会转型和基层社会结构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对社会服务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社区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单元。如何使“社会人”变成“社区人”,让他们回归社区、融入社区,不仅在社区里生活居住,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新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近年来广州坚持把社区服务管理创新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从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改革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入手,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积极构建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新格局,努力使街道社区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线”,市民享受品质生活的“幸福港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坚持制度先行,构筑健全的社区服务管理政策体系

构建健全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政策体系,是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的关键。2008年5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明确要求广州等市在社会管理方面有选择地先行先试。为此,广州市委、市政府先后派出队伍分批到香港、新加坡学习考察社会管理服务特别是社区管理服务的经验做法,制定出台《关于学习借鉴香港先进经验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意见》,明确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方法途径。先后制定实施《关于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及5个配套文件,确保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扎实有序推进。2011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准确把握社区服务管理的核心内涵,切实转变社区服务管理观念,在深入总结近年来社区服务管理实践经验,借鉴国外社区服务管理有益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创新力度,出台了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1+3”政策体系,在机构设置、体制改革、财政支持、硬件设施、人才激励、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政策设计,构建起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一整套政策体系,为全面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同时,在加强镇、村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特大镇、村社会服务管理的意见》,进一步理顺外来人口较多的特大镇、村社会服务管理权责,建立完善特大镇、村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完善特大镇、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平等参与镇、村社会服务管理,以制度创新夯实城乡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具有广州特色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在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推进社区管理服务创新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也是推进社区管理服务创新的关键环节。社区服务管理资源分散、条块分割、权责脱节,重管理、轻服务甚至以管理代服务的问题十分突出,必须大胆改革,先行先试,坚决破除阻碍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此,结合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在全市14个街道开展整合街道机构和聘用人员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要求,全面推进街道社区“一队三中心” 建设(街道综合执法队和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落实街道对社区管理服务人员的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调配权,从根本上解决多头管理、多头指挥、资源分散、效能低下等问题,提高社区服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在全市20个街道开展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共投入8000万元,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或委托项目管理的方式由社会组织承接社区综合服务,建立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的跨专业团队,提供以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为核心的各类专业、优质的社会服务。目前,已经开业的16个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其中萝岗区联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12大项110多个服务项目,运行仅半年,接受服务的群众已超过2.5万人次。结合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在14个整合机构和人员改革试点的街道同步推进社区居委会改革,按照“三个70%”的目标,推行社区“直选”,完善居委会考核机制,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坚持政府主导,构建全面覆盖、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

公益性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本质属性。构建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功能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近年来,广州市每年本级财政投入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资金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0%以上,切实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住房等热点难点问题,市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2010年广州首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行列”,在2011年全国30个大城市生活质量指数评比中排名第一。

深入推进街道“五个一”工程建设(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体育休闲公园、一个卫生服务中心、一个视频监控系统),实施社区环境整治小工程计划,不断改善提升街道、社区环境水平和服务条件。目前,全市已建成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216个、文化活动中心204个、体育休闲公园828个、卫生服务中心178个、视频监控系统334个。同时,加快形成以一站(政务服务中心)、一台(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一库(社区服务管理对象信息库)、一网(四级信息网络)、一页(市民服务信息网页)、一卡(市民社保卡)为核心的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管理综合服务体系,让市民群众办事就在家门口,“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利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加大农村镇村公共服务投入倾斜力度,市本级重点扶持新增153个试点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两规”(新村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三清”(清卫生死角、清沟渠池塘、清乱搭乱建)、“四有”(有排污处理系统、有环卫设施、有村民公园、有绿化林带)、“五通”(通路、通电、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建设成效凸显,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今年以来,把加快北部山区发展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城乡“首善之区”的重大举措,出台《关于加强我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一区带一镇”、“名企帮名镇”、“百企助百村”对口帮扶战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到2012年,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扶持山区镇专项资金将提高到每镇每年1500万元,大力推进农村路灯建设“光亮工程”和农村泥砖房改造“安居工程”,全面提高北部山区贫困镇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坚持多元共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的主力军作用

以街道社区为突破口推进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必须厘清政府、群众和社会组织三者的定位和职能,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社会组织是主力。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主力,在社会组织培育与管理、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强社会工作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推动政府、群众和社会组织的分工协作、良性互动,把社区服务管理创新落到实处。拓展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服务项目和范围逐年增多,2008年设置服务项目11个,2009年为33个,2010年设置项目34个,服务范围涉及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残障康复、社区矫正、戒毒康复服务、劳动就业、社区自治等领域。增加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投入,2011年市、区(县级市)财政用于政府购买服务的投入高达7635万元,相当于前3年投入总和的一倍多。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管理。2008年以前,全市仅有7个社工机构,现在发展到47个,有14个社会组织正入驻孵化基地,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的社工有2103人。截至2011年6月底,全市登记注册各类社会组织4202家,其中社团类1439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763个。

坚持社区自治,引导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共建共享幸福广州

社区民主自治是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方向,不仅要广泛宣传培养社区成员的自治意识,建立健全社区民主自治制度,更要注重各阶层、各群体的融合发展,吸引社区成员广泛参与到社区民主自治的活动中,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广州是流动人口大市,城乡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与户籍人口比例接近1:1。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在镇、村高密度集聚,如增城市的新塘镇、花都区的狮岭镇聚集了上万家甚至数万家企业、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外来务工人员,远远超过当地户籍人员。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诉求的变化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各种劳资矛盾和社会冲突日益凸显。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有序融入城市发展,与本地人和谐相处,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既是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重点,也是难点。

深入推进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区服务管理模式,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发展全局。作为一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政治任务,全方位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积极推动其融入广州、扎根社区。切实加强流动人员管理,制定实施《关于加强流动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按照在穗居住外国人和流动人口100%登记管理的要求,健全市、区(县级市)、街(镇)、居(村)四级工作网络,健全流动人员信息登记采集制度和出租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工作,在流动人员超过2000人的社区、厂企设立流动人员管理服务站。进一步强化对流动人员的服务,制定实施“积分制入户”政策,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可以申请入户广州。积极解决流动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建立来穗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医疗帮扶服务,将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在广州市就读的外地户籍大中专学生纳入救助范围。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率先暂停收取流动人口个人治安联防费,选拔优秀农民工进入广州公务员系统和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活动,努力帮助6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更好融入城市发展,共建共享幸福广州。

坚持系统推进,形成推动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强大合力

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必须坚持从宏观层面上整体推进,整合全市资源共同支撑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强化干部提拔任用激励作用,制定实施《关于加强街(镇)党委书记职级配备的意见》,创新对街道社区管理服务考核激励机制,突出街道社区居民群众测评的考核权重,对于长期在基层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街道党政一把手,可以在选拔任用、交流轮岗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形成让基层干部安心、热心、尽心扎根基层、服务居民的激励机制和干事氛围。

深化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出台实施《关于推进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的决定》,坚持重心下移、事权下放、夯实基层,重点在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城市管理方面推动事权下放,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整合政府职能部门力量,构建协同合作机制,完善市、区(县级市)、街道(镇)、社区(村)四级政务管理服务网络,确保部门之间、部门与社区之间、各网络服务平台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连接畅顺。建立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公职人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社区居民沟通联络机制,将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引入社区,扩大基层群众参与程度。广泛发动居住生活在社区的党员、团员、公职人员、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联系社区和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形成“爱我广州、服务社区、共建家园”的良好社会氛围。

为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第8篇

进社区举办大型义诊活动,完善家庭居民档案。医护人员入户建居民健康,居民不愿意开门,询问相关问题不愿意回答,令工作人员感到尴尬和卑微!建档数量和质量都得不到满意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医护人员共举办12次进社区义诊、健康教育大型活动,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新建和核准更新。万佳社区有1245户,完整建档1025户,建档率为84.5%。通过活动提高了家庭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率,完整率、准确率、居民知情率,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逐步提高。

进社区举办免费体检活动,筛查慢性病患者。只是通过调查登记获得的慢性病患者,缺乏依据和准确性,无法掌握患者现有的健康状况,慢病追踪管理无法落到实处。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医护人员共举办13次大型免费体检及义诊活动,通过活动筛查出慢性病患者323例,其中高血压203例、糖尿病75例、冠心病28例、其他疾病18例。在活动中为慢性病患者和六旬以上老人发放健康手册,加深了社区居民和社区医护人员的感情,提高社区卫生的社会地位和居民认可度。

1社区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特点

医学服务专业性强,内容种类多,居民建档率为80%、慢病管理率80%、工作数量大,工作效果又是在细节上要功夫。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筛查出慢患者群不是目的,而是更好地为居民实施健康管理。为了更好完成社区中心和社区站各项工作,充分利用政府拨付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浅试医护人员工作绩效管理,使医护人员逐步树立对社区居民的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参与和管理居民健康,为辖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2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思想及服务内容

爱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倡导“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服务理念,推出“常见病廉价式诊治,慢性病追踪式管理,健康教育侵润式普及,孕产妇、儿童、六旬老人免费式保健”的服务公约,社区中心全体医护人员努力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2.1万佳社区六旬以上的居民每季度免费体检时间安排

体检时间:3月份、6月份、9月份、12月份每周二上午;免费项目:血糖、血压、血型;五折收费标准:心电图、血流变、阴式B超、彩超、红外线乳透;八折收费标准:血脂、两对半、尿11项、微量元素、血22项。居民每次体检必须携带健康直通车手册,根据身体状况自主选择收费项目的检查内容。

2.2 0~3岁儿童系统管理免费体检时间、计划免疫接种时间安排

春阳社区星期一全天,普惠社区星期三全天;洮儿河社区星期五全天,万佳社区星期五全天。

2.3孕产妇系统管理免费体检时间安排

每星期二、四下午。

3爱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浅试医护工作绩效考核管理

绩效考核采取考核标准简便易行,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并由业务领导、党务、财会、医办组成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将社区日常门诊和公共卫生服务相结合。公共卫生服务围绕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三个方面,社区日常门诊核定科室经济收入核算出勤、运转成本、工作差错。规定考核时限,上报工作量,核查工作记录和档案,做居民满意度调查,核定医护人员工资。

考核内容:(1)工作日,单位考勤为准,20.00元/天;(2)居民档案管理,核查档案为准,1.00元/份;(3)高血压NAH入网管理,核查当月处方为准,10.00元/人;(4)糖尿病胰岛素入网管理,核查当月处方为准,10.00元/人;(5)慢性病追踪管理,核查慢病随访记录为准,2.00元/人次;(6)儿童系统管理,核查卡册填写为准,3.00元/人次;(7)计划免疫管理,核查卡册填写为准,3.00元/针;(8)孕产妇系统管理,核查卡册填写为准,3.00元/人次;(9)传染病居家隔离访视,核查访视记录为准,2.00元/人次;(10)医护家庭出诊,核查出诊记录及用药协议,3.00元/次。进社区大型义诊活动,核查社区日志,5.00元/人次;

社区工作工龄工资,按单位人事记录为准,30.00元/满1年;执业证工资,以证件原件为准,10.00元/月;日常门诊经济收入,扣成本,按比例提成,扣差错,为奖励金。

3创新管理模式,社区卫生工作取得成效

3.1从单纯医疗门诊向社区居民健康管理转变

社区医生对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做健康管理的宣传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对影响健康的风险因素及时提供咨询并给与必要的行为干预,减少患病风险,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3.2从简单的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

以往医院的服务模式是坐等患者,为患者诊断治疗。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为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服务实行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跟踪式服务和家庭合约式服务,社区家庭责任片医。

3.3从突击服务向长效服务转变

由于多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都是免费,加上居民不配合,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社区医护人员工作采取绩效考评,用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社会满意度指标考核,考核结果与人员工资挂钩,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服务积极性,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实质是居民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对疾病建立的一道防火墙。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道,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是可避免的,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信息有效沟通能提高治疗效果。对健康的维护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重要的社区卫生的服务模式从“治病”转向“居民健康管理”,逐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社区卫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健康是群众的基本权益,是保持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前提,维护百姓健康是政府赋予社区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

上一篇:诞生下一篇:青蓝工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