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2024-05-16

某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精选6篇)

某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第1篇

仙桃市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仙桃市妇女联合会

仙桃市位于湖北省中部的江汉平原,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50万,妇女数42.6万,儿童数21.34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据统计,我市农村留守妇女数7.86万,农村留守儿童数2.87万人,结合“万名干部下万村入万户”活动,我们市妇联选取驻村点陈场镇徐梁岭村进行了专题调研,发放留守妇女调查问卷50份,留守儿童调查问卷50份,采取统计调查、干部座谈、调查对象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现将调查情况与我们的思考建议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现状

本次调查采用了两种问卷,分别针对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及其临时监护人进行调查,留守妇女是指年龄在20-60周岁之间,丈夫外出打工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留守儿童是指导年龄在14周岁以下,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自己单独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我们调查的陈场镇徐梁岭村有8个小组,人口1632人,妇女人数734人,占人口总数的45%,其中留守妇女人数40人,占妇女总数的5.5%;儿童人数为456人,占人口总数的28%,其中留守儿童125人,占儿童总数27.5%。多数家庭夫妻双双外出,子女留在家中由老人抚养和照顾,少数没有老人的家庭才由女性留在家中照顾孩子。

1、留守妇女的基本特点

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人数相对较少,多数家庭夫妻双双外出。妇女外出,男人在家的情况更少。我市是轻纺城市,多数妇女就近在城区附近就业。部分家庭因没有老人或老人身体有病才让妇女在家照料。

男人外出农村家庭的收入除了农业收入以外,主要的经济来源仍是务工收入,家庭里如有外出打工的男人,家庭经济状况会有很大变化。

留守的主要原因为照顾家人。在留守妇女中,75%的人有过外出打工的经历,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不得不放弃打工,回家务农,照顾老人和孩子,让男人安心在外务工。其次是因为工资太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家庭里,必须有一个留下来的情况下,妇女选择了回归家庭。

留守妇女对家庭和丈夫的满意度比较高。在调查中可以看出,留守妇女虽然独自在家承担着照顾老人和小孩和从事家务劳动的责任,但是她们对当前家里的状况是比较满意的。30%以上的妇女跟老人相处十分融洽,对丈夫的家庭责任心很满意,70%的妇女对丈夫的家庭责任心选择满意。

农村留守妇女在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成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多数留守妇女承担着养殖和种植业。

2、留守儿童的基本特点

在接受调查的儿童中,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2岁。这些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正需要父母的照顾和抚慰,在思想上渴望和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父母的外出务工,对他们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占79%,一方在外务工的占21%。务工地点遍及广东、深圳、青海、四川、黑龙江、云南、福建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外出父母从事的职业包括建筑、服装加工、电子加工、餐饮服务以及服装、建材经营等方面。

基本生活有保障。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经济上比其它孩子有明显的改善,在物质

上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自理能力较强。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现状,使留守儿童不得不学会自理自立,有些还可以照顾年迈或有病的祖辈。

能够理解父母。有30%的孩子表示对外出务工的父母很满意,70%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为了给她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父母不外出打工,我们就不能上学了。

留守儿童监护人除父母或老师外,其他的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最高的文化程度也只有初中水平。

二、现实问题

1、留守妇女面临的现实困难

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留守妇女问题主要存在于五个方面

第一、劳动强度大。我们调查的徐梁岭村七组的陈想枝,男人到深圳打工,自己一人在家有一口渔池,种十多亩田,年收入在3万多元,还要照顾两位老人和两个孩子的生活,她感觉很劳累,希望爱人还打两年工之后回家和自己一起种这些田,把渔池经营好。

第二、精神负担重。面对责任,多数留守妇女表示,自己没有安全感,压力很大,担心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担心农活,担心丈夫对自己的感情发生变化等等,很多家庭一年才能团聚一次,还有些家庭几年才见一面。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导致夫妻感情疏远,精神上得不到相互的慰藉。

第三,致富能力弱。留守妇女感到生产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只能从事传统农业,收入较低;有些留守妇女根本不从事农活,男人在外务工的收入是家庭的主要收入,全靠男人的务工收入支撑家庭。

第四,参与民主管理意识不强。70%的留守妇女不参加村委会的活动,在村务管理中,不主动参加并提出建议,认为那是男人的事。选举干部时也不自己作主投票。

第五,维权意识有待提高。85%的留守妇女对于国家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政策了解很少,很多妇女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维权,也不知道怎么维权,感到茫然无措。

2、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困难

务工带来了留守儿童经济上的宽裕,但儿童的心理问题、安全问题也成为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难点。

一是亲情缺失。82%的留守儿童一年或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一年中,相处的日子也只有10来天,72%的孩子认为,春节父母在家中自己是最快乐的,留守儿童对于亲情都无比渴望。

二是性格出现障碍。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正确教育引导,加上有些孩子显得自卑,不爱与人交流,言语少,在自我保护上容易出现过激行为。部分由祖辈照顾长大的儿童,由于祖辈的溺爱、纵容,在性格上表现出自私、霸道,蛮横等,有些由其他监护人照顾的孩子,则相对比较内向,有心事没人说。

三是家庭教育缺失。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主要是监护人的能力问题,只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其次有些父母金钱至上,认为学习好不好根本不重要。

四是安全隐患严重。未成年人自我保持能力差,学校和家庭同时负着安全的责任,在学校内的安全尚且可以保证,出学校后,安全隐患没有保证,大多数监护人年纪大,精力有限,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五是漠视社会和亲情。亲情的缺失,导致了情感上的冷漠,在现实中朋友较少,与父母

交流少,对社会关爱不信任,不寻求社会的关爱。

三、对策及建议

1、充分发挥村级妇女组织在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妇联组织能否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服好务,重点是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配齐配强村妇代会主任,争取政策,提高村妇代会主任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把农村妇女组织建设成为“坚强阵地、温暖之家”。农村妇代会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组织留守妇女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通过看农科片、组织农村娱乐队、妇女健身队、开展节日庆祝活动,搭建留守妇女活动平台,把组织的温暖送给留守妇女。二是建立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织,对一些特别困难的留守妇女家庭给予帮助。三是对有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农村家庭实行档案化管理,建立相关资料档案,让联系经常化,及时反映和解决这些家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充当起党和政府与留守妇女儿童的桥梁。

2、强化留守妇女民主管理和维权意识。加强对留守妇女参与农村事务管理和维权知识的培训,加大《村务管理守则》与《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村务活动要积极组织留守妇女参加,妇联要汇同劳动、农业、计生等部门,组织宣传队,印制相关法律法规手册,将维权知识送到留守妇女家中,定期组织农村妇女观看电教片。

3、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进行走访。学校对“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后,每月进行一次摸底调查,每周填写一次家长联系卡,和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等,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等。同时可以开设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班主任老师应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与交流。不仅可以就孩子的教育话题进行探讨,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等情况。二是设立“校长接待日”、“留守儿童谈心日”、“教师走访周”,提供与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给他们一些关怀和爱护,用爱来填补孩子父爱母爱的缺失。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兴趣小组,使他们在集体中得到关心和温暖。

4、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淡化“留守儿童”观念。由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要构建一个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大环境。市妇联将开展的“小孝星”评选活动融入到学校的德育主题教育中,重点在“留守儿童”中开展“孝行?雅行”教育,弘扬优良传统,让“留守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5、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妇联组织和教育教部门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在广大家长和临时监护人中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的观念,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观看教育题材的录像和电影、免费发些教育类的书籍等,帮助他们提高素质,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更新家庭教育理念,让孩子与父母和临时监护人互动,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6、开展“手拉手”、“一帮一”爱心扶助行动。妇联组织可以结合“岗村结对”活动,定期组织“巾帼文明示范岗”单位的女职工到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中进行走访慰问,发动女职工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定期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状况进行了解,对“留守儿童”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经济条件好的职工还可以为她们提供适当的物资上的帮助,让孩子们感受妇联组织带给她们父母般的温暖,弥补她们欠缺的亲情。

7、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和美德在农家创建活动,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大对传统美德的宣扬,对农村家庭教育,农村创业发展,农村敬老爱亲方面的典型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生存的健康和谐社会氛围。

8、加大社会关爱留守儿童体系的建设。一是继续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体制机制。改变当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分散现象,由政府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定期交流、总结经验,定期

统筹部署,使这项工作长抓不懈,收到实效。二是政府层面上给予支持,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出台一些举措。三是加大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建设,构建社会关爱和参与关爱行动网络。

某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第2篇

临淮镇妇联 高奎花

近年来,经济在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差别也在逐渐缩小。中央三令五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农村多半男同志却走进了外出务工的潮流,参与了城市建设,从而衍生出“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她们既是家庭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又是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顶梁柱。然而她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如何能够发挥她们的优势,让她们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列中去?为全面了解泗洪县临淮镇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掌握她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近日,镇妇联联合镇劳保所成立了专题调研组,深入到全镇3个村居、2所医院、2个企业,通过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1、从年龄结构看:留守妇女主要集中在31-50岁,占68.1%;30岁以下留守妇女占13.2%;50岁以上的留守妇女占18.7%。

2、从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文化水平普遍偏低:67.3%的妇女为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的占28.5%,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占4.2%。

3、从家庭结构看:60%留守妇女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之中,在照顾孩子的同时,还要承担护理、赡养老人的家庭义务。

4.从技能特长上看,有55.1%的留守妇女没有技术特长,44.9%的留守妇女掌握一定的种养殖、纺织等方面的技能。

5、从收入情况看:55%留守妇女的丈夫在外市打工,60%的务工收入在3-4万元之间,有85%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且90%的妇女表示现在的生活水平比丈夫打工之前有所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需求

(一)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虽然留守妇女在丈夫外出后,家庭地位、经济地位有所改观,但同时面临着多重压力。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

1、劳动强度较大,身心疲惫。留守妇女作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主要是自家养殖塘口的打理,有的在就近的水

产品加工企业上班或自己从事个体工商经营,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在丈夫外出务工期间,68%的留守妇女表示家庭劳动力严重不足。从事生产劳动、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都要一个人完成。每天忙碌的同时还要承担家里的粗活、重活、忙活,劳动强度又比较大。绝大多数妇女表示感到整日忙碌、非常疲惫。

2、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大多数参与调研妇女表示最担心丈夫的安全问题,其次担心孩子及家庭财产的安全,每日总是提心吊胆,时而胡思乱想。同时由于长时间与丈夫基本靠电话交流,谈论的内容也主要是涉及孩子、老人,夫妻之间情感交流是少之又少,半数妇女对婚姻状况表示担忧。

3、文化水平较低,发展能力偏弱。从受教育情况看,参与调研的留守妇女绝大多数都是初中学历,其文化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她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生产发展技能,只是从事传统的“体力兼技术型”养殖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靠力吃饭”,生产效益低。

4、家教力不从心,子女亲情缺位。调查发现,由于留守妇女高强度劳动,大多数留守妇女没有时间、精力辅导子女功课。再加上留守妇女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也仅仅停留在吃饭穿衣上,缺乏与子女的有效沟通,难以进行正确的心理关怀和家教指导。父亲的亲情缺位,容易让孩子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增加留守妇女的压力。

5、文化生活单一,思想较为空虚。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的约束,农村文体娱乐场所、设施等资源较为匮乏,因此,留守妇女精神文化生活单一。绝大多数妇女平时靠打麻将打发闲暇时间,极少数看书读报或进行健身活动,思想上比较空虚。大多数受访者对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表示不满意且有强烈改变意愿。

(二)主要需求

调查表明,当前这些留守妇女最迫切的需求依次是:希望帮助增收致富、获得家庭教育指导、提高自身素质和丰富文体娱乐活动。

1、希望帮助增收致富。在调查中了解到,外出打工对多数家庭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大多数家庭选择让丈夫外出务工,主要是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来维持生产生活开支或提高生活质量。如果可以在家乡创业,或在家乡有机会找到工作,绝大多数的留守妇女是希望丈夫能够陪在身边的,因此,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她们最大的愿望。

2、获得家教指导,提高家教水平。孩子教育问题是留守妇女较为关注的大问题,大部分留守妇女希望定期组织家庭教育讲座活动,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方法,提升自己的家教水平,提高对子女的监护能力,使孩子在留守家庭的环境中也能健康成长。

3、希望提高自身素质。调查显示,留守妇女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综合素质也不高,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的生产。所以留守妇女迫切希望提高自身素质,能够参与技能培训,学习能够用于实际生产实践活动的实用技术。

4、丰富文体娱乐活动。大多数妇女表示因为业余文体生活单一,导致打麻将、赌博等风气较为盛行,希望村里能集中组织文体活动,通过健身舞等方式丰富她们的业余生活,舒缓各种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同时还希望开展读书看报、心理疏导、家教辅导、维权服务等活动。

三、改善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的对策建议 由于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妇女自身素质因素,以及目前建筑业的发展,注定了“留守妇女”现象将在较长时期存在。要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使留守妇女与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和谐均衡发展,为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贡献,各级

政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留守妇女问题,社会各方要发挥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为此,我们建议

(一)形成支持留守妇女发展的强大合力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到子女教育、老人养老、家庭和谐、婚姻稳定、社会安定及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这一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形成帮助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各地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专门的领导协调小组,妇联、民政、劳动、卫生、公安、教育、文化及社区等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支持合力,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增强留守妇女生存发展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升留守妇女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推动这一群体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1、扩大留守妇女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覆盖面。建议不仅各级妇联组织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农业和科技部门作为主体部门,在农业科技培训中要进一步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参训比例,扩大培训覆盖面,要根据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现实需求,针对性地开设灵活多样的培训课程,使“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也能使留守妇女受益。

2、加大对留守妇女就业创业能力的培训力度。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除了传统农业生产外,也有非常强烈的就业创业意愿,但受于自身素质、信息渠道、项目定位、资金支持等各方面的制约,难以实现新领域的就业创业。为让留守妇女中也有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使她们成为留守妇女中的示范带头人,基层妇联组织要积极协调,依托各类培训机构举办“留守妇女创业培训班”,通过送教上门、定向培训的方式,为留守妇女提供创业理念、信息咨询、项目定位、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智力支持和培训指导,提升她们的创业能力。

(三)拓展留守妇女生存发展途径

1、鼓励留守妇女加入专业合作组织。在抓好“巾帼示范村”创建的同时,鼓励妇女创办和领办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可以设定“妇联﹢示范户”的模式,“妇字号”示范基地,引导妇女增收致富。

2、推动留守妇女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为推动富余留守女劳动力转移,让其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价值,建议各级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整合资源,加强协作,通过举办女性专场招聘会

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当地落户企业优先安置农村留守妇女,让年富力强的留守妇女通过半工半农的方式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提高留守妇女生存发展水平

1、创建示范“妇女儿童之家”。遵循“符合妇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贴近农村姐妹真实发展需求”的原则,通过健全完善村级妇女组织,以有形“家”的建设与发展撑起无形“家”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妇女群众的归属感。依托“妇女儿童之家”大力开展妇女议事制度,积极探索为妇女、儿童和家庭提供产业指导、家庭教育、文体健身、综合维权、帮扶救助等“一站式”的服务模式,从而实现村级妇女组织的较快发展。

2、成立留守妇女互助组。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有着相同的诉求,在留守妇女中开展互助活动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办法。生产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照、安全上互相守望、精神上互相扶持,彼此倾听心声,舒缓心理压力。

(五)拓宽留守家庭增收致富的渠道。

农村致富渠道的拓宽,外出务工人员的减少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关键。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出台优惠

政策,积极鼓励扶持已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减少农村留守家庭。

(六)切实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

某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第3篇

在宏观层面上, 留守妇女的产生与新中国独特的现代化模式相关。在不具备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因素成长的社会条件的情况下, 中国选择了牺牲农业以发展工业的道路, 由此人为的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制度。改革开放后, 随着城乡壁垒的逐步打破,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懂得要向城市索取资源, 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由此产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虽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导致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障碍并没有被废除, 在诸如就业、就学、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 仍是阻隔农民工进城的最大障碍。这些障碍加大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在很难承受高成本的情况下, 大部分家庭只能选择一个人外出。

我国自古是一个传统性极强的国家。在农村, 一般情况下男性是家庭生活的主角, 是家庭事务的决策者。在家庭经济能力能够承担迁移成本的情况下, 绝大多数农民家庭会选择全家移居城市;在家庭经济能力不能承担迁移成本时, 为追求家庭利益最大化, 就要进行合理的角色分工。受传统性别分工和性别观念的支配, 同时现阶段城市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类型的影响, 妇女一般选择让丈夫外出, 自己留在农村, 男主角的缺位, 让农村妇女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家庭事务的管理者、决策者的重任。

2 留守妇女生存现状

2.1 收获

随着留守妇女现象的普遍化, 留守妇女扮演着农副业生产的生力军和新生活创造者的重要角色。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 又为农村妇女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了舞台。

当前, 农村传统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打工, 留守妇女挑起了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孝敬老人、抚养小孩等家庭重担, 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几乎都压在她们肩上。从家庭地位方面来看, 留守妇女已经由传统家庭中的“半边天”, 变为现在家庭中的“顶梁柱”。

大量男劳动力的外流, 使留守妇女在角色定位上由原来的“主内”转变为现在的既“主内”又“主外”, 成为乡村良好风气的主要塑造者。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 对内她们要营造家庭的和谐, 对外她们要处理好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在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上, 她们付出更多的汗水, 使那些留守儿童得到家庭的温暖并受到教育。可以说, 留守妇女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及对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处理, 直接影响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

在经济建设方面, 原来由男劳动力承担的农活, 现在基本上要依靠留守妇女去完成。男劳动力有的仅在粮食收种的时候才回来帮忙, 有的甚至一年都难得回一次家。从土地的翻耕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割等各个环节以及饲养牲畜、种植蔬菜等, 都靠留守妇女操劳。有的留守妇女有了一定资本后, 开始建住房、买店铺、办工厂、做生意。目前, 不少留守妇女已成为独立的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 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在参与村务管理方面, 留守妇女已经成为实际主体。随着留守妇女逐渐走出家庭、走入社会, 她们也逐渐把目光投向了对村务的参与和管理, 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在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方面, 留守妇女作为家庭的一家之长, 不仅在经济上支撑着家庭, 而且成了家庭文化的维系者和家庭社会资本的维持者, 使自己的家庭及其成员仍然保持着在乡村社会结构中应有的位置, 并通过她们的社会互动而维系着乡村社会的活力, 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2忧虑

2.1.1 对婚姻与家庭的冲击。

夫妻在一起的时间越少, 婚姻的稳定性越差, 夫妻城市化水平的差异逐步扩大、夫妻异质性的增强等都可能导致留守家庭离婚率的上升。

婚姻关系的稳定并不能保证婚姻质量。有学者认为, 不同的留守妇女对婚姻的要求不同:有的注重“精神方面”, 注重夫妻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安慰。这类留守妇女一般文化程度较高, 有多年外出经历。有的注重的是“物质方面”, 她们认为家庭生活就是“过日子”, 经济条件的改善自然有利于提高婚姻质量。

2.1.2 闲暇生活比较单调。在农村单调的环境中, 留守妇女几乎

认识不到休闲与生活生产的区别, 有的人认为边干活边聊天就是主要的休闲方式。农村留守妇女每天的休闲时间比较少, 而且休闲生活比较单调, 主要通过看电视连续剧或电影等方式来放松自己, 聚众休闲娱乐的时间和机会甚至少到没有。在这种生存的环境下, 留守妇女还要独自承担着整个家庭的生产、生活劳作其艰辛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休闲形式单一枯燥, 非常不利于其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2.1.3 缺乏安全感。

由于青壮年男性村民的长期外出, 农村的社会治安出现空档。针对留守家庭被盗现象增多, 家庭财产安全没有保障;性骚扰案件中, 留守妇女受害者占有很大比例, 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因害怕风言风语, 农村留守妇女不敢多与异性交往。她们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心理高度紧张, 影响了精神生活质量, 增强了对丈夫的依赖感。

2.1.4 子女教育的困惑。

留守儿童曾引起关注, 而留守妇女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从调查情况看, 当丈夫不在家的时候, 留守妇女教育孩子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文化知识不够, 没办法辅导孩子学习, 也有人是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虽然国家规定农民工子女有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权利, 但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女所上的学校基本是农民工学校, 这些学校大多存在教学条件、教学质量、教师素质、学校管理差等问题, 而且这些学校并没有根据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来教学, 导致很多农民工子女根本不能适应城市的生活和教育, 又被迫回到农村。

3 留守妇女撑起新农村建设的“半边天”

3.1 增强社会各界的性别意识, 提高对留守妇女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认识

农村留守妇女既是家园的守护者, 也是家园的建设者。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起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就必须让整个社会关注两性发展的均衡状况, 进一步在法律、法规、政策上给予积极的保障;必须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决策主流, 改变千百年来传统观念对社会环境和人们道德、行为习惯的影响, 特别是加强农村留守妇女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法律、政策的时候, 都要注意避免性别歧视, 以保证农村的女性能和男性一样平等参与并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妇女平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相关政策;鼓励妇女积极参与竞争和民主管理, 把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女性的发展结合起来, 使农村留守妇女既成为农村的建设者, 又成为农村建设的受益者。

3.2 加大妇女自身的主动开发力度, 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资本

如今农村留守妇女在注重物质需求之时, 越发重视精神追求。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中, 各级政权组织和社会团体应结合农村妇女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 让农村妇女在参与中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进一步巩固和创新“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家庭美德建设”等创建活动, 增强其在农村留守妇女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当前更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开展“讲美德、创三化 (净化、绿化、美化) , 建设文明新农家”竞赛活动。

3.3 通过培训, 提高留守妇女自我生存能力

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制订农民培训计划时适当向留守妇女倾斜, 保证留守妇女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也要切实加大对各级妇联组织的资金投入, 使其能够结合留守妇女现状, 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法律法规、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培训和讲座, 切实提高留守妇女的法律意识和劳动技能, 增强生活信心和致富能力

3.4 成立留守妇女互助小组

自2002年开始, 安徽巢湖市在含山县清溪镇太平村试点, 成立留守妇女互助小组。不仅帮助留守妇女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妇女精神空虚、压力较大等问题, 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乡风文明和社会稳定, 并由此带动对“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等问题的统筹解决。

3.5 鼓励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一方面政府要认真研究制定加快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就业;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台有利于农民工进城发展的相关政策, 鼓励农民举家进城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农村及和谐家庭, 因此对农村“留守妻子”问题的关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留守妇女的产生原因、生存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让留守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留守妇女

参考文献

[1]左海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留守妻子”生存状态研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07.

[2]李柳红, 李广贤:《关注农村留守女性, 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理论界》2005-01.

[3]刘文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妻子与新农村建设》, 《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 (2007·长沙) 》.

[4]孙琼如:《农村留守妻子家庭地位的性别考察》,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6-02.

[5]张辉, 陈娜.《重视农村留守妇女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史博采》, 2006-07.

[6]朱桂琴.《农村“留守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 《天中学刊》, 2006-08

[7]李新然, 方子节, 普雁翔, 《试论农业女性化对农村妇女发展的影响》, 《农村经济》, 2000-05.

某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第4篇

关键词:民族乡;留守老人;生存状况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30-02

据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贵州全省农村人口2299.87万人,占全省人口的66.19%,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十二五”期间,每年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60至80万。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典型山区农业省份,又是全国八个民族省区之一,同时也是全国欠发达地区之一。民族地区农村留守群体生存困境更为突显,其中留守老人尤甚。本文以贵阳市花溪区马铃布依族苗族民族乡为个案,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具体、客观了解现状,及时发现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拟期引起社会对贵州农村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的广泛关注和关心,为相关决策提供现实依据。

马铃布依族苗族民族乡成立于1984年8月,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西南部周边山区,距花溪区政府所在地27公里,地理位置偏僻,是花溪区7个民族乡之一,属典型的山区地带。2013年年底原有8个行政村合并为马铃、谷中、凯坝3个行政村。现全乡2474户8952人,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数的33%,以布依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数的67%。现有耕地面积9657亩,其中田面积3125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2.4%;土面积为6532,占总耕地面的67.4%,全乡人均耕地面积1.07亩。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农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种养殖业。由于全乡土多田少,加之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传统,农业科技含量低。2014年底,以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为标准,全乡有贫困户261户707人。马铃乡群众生活水平低下,是目前为止花溪区仅有的两个贫困乡之一,且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乡,属省级二类贫困乡,市级一类贫困乡。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冲击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为改变生存状况,马铃乡绝大多数的汉族与少数民族青壮年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打工收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虽然自2012年马铃乡成为花溪区“减贫摘帽”的攻坚扶贫主战场之一,通过多种扶贫渠道的实施,马铃乡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至2014年,全乡外出打工人数逐渐减少,返乡务工人员增多,留守群体人数有所减少,但留守老人的生存问题,仍成为马铃乡“减贫摘帽”扶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期间”,随着马铃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数不断增多,留守老人有所减少。2011年全乡60岁以上老人共有1196人,留守老人347人,占全乡老人总数的三分之一。2013年与2011年相比减少143人。至2014年9月止有141人,比2011年减少206人,比2013年减少63人。然而,目前百余名留守老人仍不同程度地承受着沉重的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其生存状况主要表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 在隔代监护作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的主要模式下,大多数留守老人担当起对孙辈照顾的责任。

由于2013年马铃乡实行行政并村后,目前除了马铃中学、马岒中心完小外,原8个行政村各村级小学合并为凯坝小学、谷中小学、马玲小学。原本不多的学校撤拼之后,就村级小学学生而言,由于学生居住分散,学校离家较远,且绝大部分留守儿童是走读,学校只能解决孩子中午吃饭的问题。如,凯坝村合并后有19个村民组,共678户2436人,只有村级小学一所即凯坝小学,距乡政府13公里。原有一至六年级,现只有一至三年级,凯坝小学的学生读四年级需到离家10多公里以外的中心完小就读,这无疑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的谷中村有22个村民组,所辖谷增片区有10个村民组,2013年谷增小学共有学生84人,其中大半为留守儿童。低年级学生早出晚归,老人无力接送,中午学生就在学校吃饭,老人最多只能保证孩子日常的吃、穿、住等最基本的生活照顾。许多老人连自我照顾都成问题,至于孩子学习、健康、性格和道德教育更无从谈起。如,谷曾片区新寨一户前几年家里困难,夫妻先后到省外打工,把4岁的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仅两三个月后,孩子便患脑炎,待夫妻两人赶回来送到医院医治,花了几万元也未能救活。看管孩子力不从心,给老人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

(二) 承担繁重体力劳动,经济收入低,生活压力重。

本该安度晚年的留守老人们除了受到照顾孙辈及自已年迈体弱或生病等因素的困绕外,还要承担繁重体力劳动,经济收入低,生活压力大,思想负担重。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已劳动所得和国家养老保险,收入渠道狭窄。如,谷中村谷曾片区,一位汉族喜老人(61岁,男)与其老伴(60岁,布依族),育有两女1男。现两个女儿已出嫁,儿子外出打工已11年,媳妇(布依族)生下大孙女两年后,便随丈夫打工,已有9年。两人先后在贵阳、福建打工,主要从事体力活,挣钱不多。现留下三个子孩子(跟儿媳属布依族)均由老人照顾抚养。大孙女今年14岁,去年在马铃中学读初一,成绩不错。因是家庭困难留守儿童学生,读初一上半年得到 600元的困难补助。除了每个月爷爷奶奶给150元购饭票外,最低还要给50元的零用钱,主要用来打电话和爸爸妈妈联系。老二8岁在谷曾小学读书,每天要给1-2元零用钱;最小只有5岁,在谷增读学前班,半年要交100多元。每年要等到开学、过节,儿子、媳妇才会寄千把块钱回家。供孩子读书、生活的费用主要是靠这位老人在农闲时打点零工,帮人做点泥水活,每月可得4千元左右收入。农忙时务农,种包谷、水稻和蔬菜供自家食用,粮食够吃。老伴除了做家务照顾孙子的生活外,还要放牛,放马,忙农活。现家有三间平房,因无钱修理,下雨常漏,房子显得很旧朽。两位老人因属低龄老人,身体健康,还能承担繁重体力劳动,而且基本上没有医疗费的支出,小病忍一忍或花点钱去卫生室去治就行。

nlc202309030624

又如该寨另一张姓老人(73岁,男,苗族,小学文化),老伴(75岁,苗族,文盲)。儿子、媳妇外出打工,把不到7岁的孙子留给老人带。老人说:娃儿们去打工,也没有见到钱。孙子现在在马铃乡马铃学前班,每天回家住,一个月要用160元的生活费,一学期1千元,还要找人接送。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栽五亩包谷,可得纯收入1千元,加上每月两个人的养老保险230元。虽然没有多少钱,但粮食基本够吃,除了孙子费用外,两老人在生活上很节俭,基本上无钱可花销。

又如,凯坝片区凯坝组一周姓老人(77岁,男,汉族,小学文化),老伴(73岁,布依族,文盲),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家且长年外出打工。近因老人照顾不了孙子,孩子被带在父母的身边,只留两老人在家。两个儿子打工流动性很强,目前老人也不知道他们具体在什么地方打工。儿子们在外生活艰难,只是回家过节时拿点钱给老人,表示点意思。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两个老人每月每人115元的养老保险,以及周姓老人当了14年村干部退下来后每月140元的补贴,有时得点帮扶,如今年财政局就送了500元现金。以前身体好的时候种点包谷、辣椒出售。一年种亩把土地,可收得700、800斤包谷,卖得700、800百元钱。若无特殊补助,平均每个月现金收入算下来450元左右。两老人每月除出交电费,购买油、盐等费用外,与村民们一样每人每年还要交70元的医保费,事实上周姓老人最大的经济支出便是医疗费,而且是靠自已劳动所得支出。现在每村都有医务室,村民们有点小病去看,基本上花不了多少钱。但是遇到大病只能外出就医,国家承担70%的医疗费,自已出30%。周姓老人感叹到:“国家政策好,如果没有医保,得这种病(心脏病)拖都拖不起。”虽然如此,但对于经济收入低的人群来说,因病返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周姓老人心脏不好,去年和今年往返花溪、贵阳看病,自己出资的费用就达4000多元。由于身体不好,老伴又患白内障多年,虽然国家补助就医,但手述不成功。两位老人行动不便,不能象往年种地得点收入,现在只够吃,其余的土地直接送给别人种,收入减少,生活困难。

在留守老人中,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马铃片区(原马铃村)大土村民组(全寨54户,均是苗族),金杨氏老人的情况最为典型。金杨氏今年83岁(女文,虽然听得懂汉话,但在访谈时多需村干部翻译。现在儿子、孙子、孙媳妇全在浙江打工,留下4岁的重孙由老人带。以前老人可种些包谷、辣椒、蔬菜自己吃,现因年龄大,身体又不好,干不了农活。每次小辈回家过年时,会给老人准备点食粮。另外,老人有女儿嫁到平坝,每年女儿会拿300、500百斤粮食给老人,粮食基本够吃。但是遇到生病花钱,把粮食换成钱看病,就不够吃了。从经济收入来看,平时有事,需用钱,须得请人打电话让家人寄点来。一般小辈们会给上200-300元钱,主要给自已的孩子买点吃的、用的。按80岁每月每人政府有高龄补助60元(90岁每月100元,100岁每月200元),分两次发放,半年可领得360元。另外每个月还有70、80元的养老补助。家里只有83岁的老人和4岁的幼儿两人,生活上除了吃的有所保障外,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不好,不仅在生活上得不到家人照顾,还要抚养重孙,生活非常艰辛。好在近年来时常有人拉些蔬菜、水果、面条、馒头,粑粑、米豆腐等日常生活用品串寨进行买卖。大寨子天天都有串寨的,一般的寨子几天有一次。又因为农民的现金收入不多,可以用包谷等农作物交换。金杨氏老人不用出远门就可买到油、盐、菜等生活用品。

(三) 有些留守老人虽没有太大的经济负担和照顾抚养孙辈的责任,但却长期孤身一人在家无人照料、作伴。

如,谷中村谷曾片区新寨组84岁的陈姓留守老人(女,布依族),老伴过世,儿子在贵阳搞水电安装,每月有2千多元的收入,媳妇在贵阳大营坡从事板材加工,17岁的孙子在贵阳读技校。平时只有老人一人守家。每个月有60元的高龄补助,半年发一次。因为年龄大,听力不好,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家里十几亩田地,一部分出租给别人种收点钱。一部分田土送给亲戚种,并请亲戚朋友照顾下老人。如果家里有大务小事请寨里的人通知家人。因为行走不方便,老人平常只能在寨子附近几家串串门,打发时间,感到非常孤单。

据统计,2012年,全国已有8700 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 2000 万留守儿童、2000 万留守老人和 4700 万留守妇女,留守妇女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留守儿童和老人的总和1。然而,2014年马铃乡留守老人共有141人,在数量上不仅超过全乡留守妇女2014年67人一半以上。而且由于子女长年外出务工且收入普遍低,改善留守老人经济状况的能力十分有限。留守老人不仅成为了留守家庭生活中的主体,以年老之躯承担着监护孙辈甚至重孙辈的重任。且为了生存,还要从事家务及繁重生产劳动,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自养甚至抚养孙辈。不仅精神负担重,而且生活压力大,生存非常艰难。留守老人中特别是高龄老人、失伴老人、病残老人尤甚。马铃乡留守老人成为马铃乡留守群体中最艰难的守望者,生存处境令人堪忧。

注释:

1 罗贤贵:《民族地区乡村留守妇女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困境研究——基于桥塘村的典型个案》2012年硕士论文

某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第5篇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镇留守妇女儿童日益增多,针对这种形势,做调研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总人口75246人,其中妇女37624人、留守妇女20693人,占妇女总数的55%;18岁以下8569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953人,占同龄儿童的7.2%左右。

调查情况显示,目前留守妇女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在年龄特征上,18--40岁的留守妇女比例较大,接近60%。参加问卷调查的十几个村5000名妇女中,18--30岁占调查人数的36%,31--45岁的占22%,45-60的占16%。30岁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而暂时没有外出务工,或是夫妻双方共同外出;45岁以上的一般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较少,留守比例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45岁以下的留守妇女中,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45—60岁的以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被调查者高中文化程度不到20%。三是在职业技能上,绝大多数留守妇女没有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有技术特长的很少。四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

从此次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来看,目前留守儿童有以下主要特 点:一是留守儿童人数比例较大。统计数据显示,全镇留守儿童人数占儿童总人数的7.2%左右,其中调查的镇中心小学和镇中学在校生分别为560人、1100人,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均为96人,父母单方在外务工的分别有45人、19余人,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的比例较大。二是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类型。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这种隔代抚养的方式,除了“代沟”问题,还容易产生老人溺爱、娇惯孩子的现象,上代监护情况较少。

二、现状及问题

(一)留守妇女

1、体力劳动加重。青壮年男劳力外出务工后,农村只留下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妇女甚至部分老人转变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在抓好劳动生产的同时,留守妇女还要教育子女、赡养老人,有限的精力与高强度的劳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在调查中,有些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平日里希望有丈夫的体贴帮助”等。

2、精神负担加重。留守妇女除了长期承担繁重体力劳动而健康堪忧外,还普遍存在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低;夫妻交流少,婚姻关系脆化等。调查显示,丈夫外出后,67%的留守妇女常常觉得没有安全感,60%的留守妇女常常感到孤独。留守妇女与丈夫主要的沟 通方式是打电话。空间距离的扩大阻碍了夫妻情感的交流,导致感情危机,久而久之婚姻难以维系。

3、文化生活匮乏。留守妇女大多年龄在30岁以上,初中以下文化,同时又没有一技之长,在城市难以立足,在流动竞争中被社会选择留守乡村。在农村闲暇时节,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最多的娱乐便是串门聊天,看看电视,偶尔打打麻将,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

4、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普遍提高。调查发现,丈夫外出务工,家庭收入有一定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不少。同时留守妇女的对自身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近95%的妇女参加了新农合。

(二)留守儿童

1、生活水平较低。据调查,35%以上的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条件困难。所调查的镇中学留守儿童的每周生活费人均40元,除去吃饭花销,留守儿童几乎没有零花钱。

2、家庭教育缺失。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主要都是母亲或祖辈进行隔代抚养,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无法对留守儿童的知识学习进行适当的辅导,无法担负起抚育儿童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责。

3、亲情关怀缺失。多数留守儿童每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淡漠,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来自父母的关爱。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习不认 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长的监视力度不够,他们的学习就无人过问,很容易成为差等生。

三、建议及对策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把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工作纳入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计划之中,积极发展本地经济,扶持本地创业。大力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

2、加大农村教育体系建设。针对留守妇女,进行包含知识、科技、技能、法制、道德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重点培养一批留守妇女致富带头人。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学校建设,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有条件的学校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3、实施好“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行动”。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优势,尤其是要发挥好妇联等群团组织优势,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社会氛围。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 邻里”、“守法公民”、“和谐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打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某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第6篇

为对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年区妇联通过镇、村妇联组织网络,对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收集有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通过“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的形式,走访基层妇联干部、镇村干部、留守家庭等,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共同探讨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思路。

本文根据调研情况,对目前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粗浅分析,就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暑假教育与安全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80%。本次问卷调查在 XX 镇 XX 与 XX 两个村进行。共发放问卷188份,回收有效问卷1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走访 12 户留守儿童家庭,召开了 3 个小型教师座谈会。问卷调查选取的样本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 1-9 年级学校的在读学生,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 7-18 岁之间。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全部是留守儿童。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家中有两个孩子的居多;家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孩子有较大比重;独生儿童家庭少见。

1.留守儿童监护情况总体良好。近半数孩子认为监护人对自己管理很严,只有 12%的人认为“基本不管”。但问及监护人是否参加家长会时,多数孩子回答“有时参加”,28%孩子表示“从不参加”。在问及“你会迟到或逃课吗”时,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从不这样(占 79.6%),有 12%的留守儿童表示有时会这样,经常迟到或逃课的只有 1.8%,这表明学校和留守儿童家庭对孩子的监管还是比较严格的。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也说明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出之前都希望尽量地把孩子安顿好,相信孩子在自己外出期间能够得到比较好的照顾。

2.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健康、自我要求严格。当问及“你的理想是什么”时,多数留守儿童选择“当科学家、医生、教师、宇航员”,这表明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很健康,他们具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优良品质,也表明学校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是比较有效的。在“放学后,你会做作业吗”的问题中,有 57.2%人表示马上做作业,9%的人会“先玩一会儿再做”,而“不做或抄别人”的只有 5.3%,另外还有33%的人表示需要别人督促,才做作业,这表明留守儿童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同时也说明了农村教师有绝对的权威,留守儿童对老师有畏惧感。在“周末放假了,你主要做什么”的问题中,有 51.6%的留守儿童是呆在家里做作业或看电视,37.9%的人表示主要找朋友玩,这说明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还是比较自觉的,这也与监护较严相一致。

3.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务工持理解态度。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目前的家庭生活比较满意,这与父母外出务工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收入直接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 52.3%的留守儿童认为“为了使全家的生活更好,我理解支持他们外出务工”。在“你最想对父母说什么”问题中,有16.7%的留守儿童选择“希望父母注意身体和人身安全,将来一定要报答他们”,31%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能回来,一家团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并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原因有:希望合家团聚,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与父母缺乏心灵沟通,学习需要父母的辅导,觉得父母在外务工太苦、太累、不安全等等,也有的孩子表达了他们因父母不在家而遭受歧视、心里孤单、寂寞的感受。这些孩子是懂事的,他们对父母的理解和关心是其他同龄人所不能体会到的。然而,父母不在身边也确实给这些孩子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暑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与其他儿童存在的差异性,使其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或问题。暑期放假,留守儿童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更加显著:

1.学业指导不力。调查数据显示,有 46%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 50 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往往就只能管管孩子吃喝,无法进行文化知识的辅导。

2.意外伤害高发。留守儿童暑假期间的生活和城市孩子相比显得单调,往往就是看看电视、下河游泳,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一是溺水,数年来,我区留守儿童暑期因游泳溺亡的案例也不鲜见;二是交通事故,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在没有家长看护情况下自行骑车上路,因此导致意外伤害的不在少数;三是性侵案件,暑期是性侵案件高发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监护人和本人缺乏相关知识,导致防范意识不强,往往给坏人以可乘之机。

3.。

社会不良诱惑。调查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假期缺少玩伴与健康的娱乐项目。由于暑假期间缺乏正面引导和管教,农村孩子们无处可去,部分留守儿童易被不良群体吸引变成“街角青少年”,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和人聚众斗殴斗殴,成为涉罚涉罪少年,所以每年暑后,都有个别适龄青少年成为流生。

4.。

心理问题突显。调查发现,在中学阶段,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调查数据表明,在遇到烦心事时,有 49.1%的人表示平常能与自己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倾诉,但是暑假期间有事只能“闷在心里”。在“受到挫折时,你会怎样”的问题中,67.9%留守儿童表示到了节假日更加想念父母,4.7%的人表示感觉一到放

假就觉得生活没有意思,甚至还有 0.5%的人有自杀的念头。这表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假期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应对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这个特殊群体的人数已在加大,问题也正在凸显。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对国家人才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深远深刻的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影响的不仅是一代人,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为解决留守儿童暑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是强化政府职能作用。政府要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各有关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普及、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掌握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对少年儿童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应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对老年监护人,探索采取适当形式,对他们进行培训。

二是建立健全暑期家长学校。目前,我区农村只有约53%的中小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并正常开课。妇联、关工委、教育等部门要齐抓共管,加强对农村家长学校的扶持和督促力度,不断推进村一级家长学校的建设。家长学校要保证常年正常办学,经常开展活动。要立足新情况,创新办学形式,在学习时间上,可以采取农忙与农闲相结合;在授课方式上,可以采取面授与函授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在活动形式上,可以采取授课与活动相结合。

三是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村居)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的和心理上的关注。村居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安排有爱心教师与孩子结对进行动态管理教育。加强暑假期间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联系可通过网络、书信等形式,内容上突出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的建议以及家教知识宣传、个案沟通等。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假日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爱心老师接触的机会,使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加强对走读留守儿童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其健康成长;村委最好能邀请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对家教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补偿。

四是家长要转变观念。要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假期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五是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教育、妇联、关工委等部门要继续做好暑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力争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有条件的农村可创建村镇父母课堂等家庭教育基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广大家庭提供儿童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群团组织可以举办一些替代性的活动,如开展“争当爱心妈妈”结对帮护活动等,让有亲和力的成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他们父母的角色,对这些留守儿童给予生活关怀、心理咨询、教育辅导(含文化艺术以及安全教育)等综合性的情感慰藉,让孩子找到心理支持。

还可以组织教育志愿者成立暑期家庭教育社团,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带领农村留守儿童参与活动,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活动能力。

上一篇:申请报销话费的例子下一篇:新学期新气象周记800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