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

2024-09-15

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精选6篇)

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 第1篇

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

来源:创新医学网

作者:韩志慧

作者单位:北海市人民医院放疗科,广西北海,536000

【摘要】 危害护士执业安全的因素有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心理性,工作环境[1]本文从心理社会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生物性危害等方面分析肿瘤科护士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 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加重,环境污染及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肿瘤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以死亡率统计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占第二位[2]。综合治疗已成为当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向,而肿瘤内科治疗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医学发展,各种新抗癌药增多及高新技术推广使肿瘤科护士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之中。目前,护士职业防护日益受到重视。现分析肿瘤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职业危险因素

1.1 心理社会因素 肿瘤科护士面对的是各类肿瘤患者,病情各异,并有些伴有各类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甚至烈性传染病原携带者,这均可导致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加;另一方面,肿瘤患者既要承受来自疾病和治疗的痛苦,还要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常出现抑郁、焦虑、绝望,甚至精神崩溃现象,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和经济的窘迫常无端发脾气或不配合治疗,训斥护士;肿瘤科护士经常面对患者痛苦的表情、无助的眼神、悲伤的情绪,为晚期肿瘤患者送终等,这些不良刺激严重地影响着护士的心理健康。美国卫生界人士普遍认为:尽管护士有体谅患者、进行周到护理的满腔热情,但这种热情因某种原因被长期禁锢,以至丧失热情,护理变得表面化、机械式、出现不能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给予帮助现象[3]。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大多数抗肿瘤药物为细胞毒剂,在正常组织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缺乏选择[4],近年来,文献报道使用抗肿瘤药物可诱发二种癌,尤其是烷化剂的癌诱发作用和致癌作用[5],经常接触抗肿瘤药物的医务人员的体细胞染色体有较多的异常现象[6]。这对长期接触抗肿瘤药物的肿瘤科护士具有极大危害性,抗癌药物能在空气中挥发,经皮肤吸收、呼吸道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造成护士白细胞减少、月经失调、自发性流产率增高、畸胎、脱发、头晕等职业危害风险。

1.3 物理性危害因素 放射治疗也是护士职业损伤危险因素之一,在治疗子宫癌行腔内放射治疗所采用的放射性核素为钴60,而释放出的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其穿透能力很强,如果放疗护士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放射线,会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孕、放射病、致癌、致畸等[7]。护士给病区空气消毒及配制消毒剂时,如果防护不当,紫外线会使眼睛、皮肤受损。

1.4 生物性危害因素 随着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的增多及细菌致病力传染性增强,护士受到职业危害性更大。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常接触到肿瘤病人的血液、体液,尤其是针刺伤时常有发生,通过血液、体液可能被传染多种疾病。病房环境细菌污染机会增多,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如开放性肺结核等。随着抗肿瘤治疗领域发展,生物治疗中的病毒制剂已广泛用于临床,因此增加了肿瘤科护士病毒感染的机会。防护对策

2.1 避免心理、生理疲劳 职业心态是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决定因素,管理者应充分合理调配人力资源,科学弹性排班。使护理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能得到劳逸结合;积极营造促进护士身心健康的环境氛围,定期组织护士的福利性娱乐活动,以集体出游、KTV等生动活泼形式,使护士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彼此交流、营造和谐关系,释放心理压力,保持良好身心状态。护理人员应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丰富知识内涵,提高与患者沟通技巧及能力,加强自身修养,减少身心疲劳。

2.2 加强职业防护意识培训 培养护理人员树立自我防护和“慎独”意识,执行化疗的护士必须经过相关化疗防护专业培训,建立相关工作制度、措施及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学习与考核。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熟练运用自身防护技能,当危害发生时能及时处理。管理者应对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且同时进行轮岗制,以减少接触化疗药物的时间。

2.3 化学性危害因素防护 肿瘤科护士首先应熟悉各种细胞毒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化学特性、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危害及操作防护。把接触抗癌药操作规程制成简表,挂在配药室醒目的位置,提醒护士注意。配制化疗药物操作流程是:洗手一穿一次性手术衣一戴一次性口罩、帽子一戴双层手套一打开粉剂安瓿时用无菌纱布包裹;瓶装药物稀释后抽取时插入双针头,排除瓶内压力一配制结束。用75%酒精擦拭操作台一弃置于专用袋内集中封闭处理一洗手[8]。

2.4 物理危害因素防护

2.4.1 防锐利器损伤 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时应规范操作,割玻璃安瓿时,用纱布垫于安瓿与手指间,用力均匀;各类针头、锐利医疗废物严格按《医院废物处理条例》进行分装、集中处理。

2.4.2 参加放射治疗护士必须掌握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经培训考核合格;进入放疗场所必须佩戴个人剂量仪,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2.5 生物危害因素防护 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操作中,应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进行预防,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对手卫生要求。定期进行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机体抵抗力。小结

肿瘤学在医学领域中新的理论、新的诊断、治疗方法和新抗肿瘤药物不断出现,护理工作范围日益扩大[9]。需肿瘤科护士不断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具有高度职业危害防护意识,重视抗肿瘤药物在化疗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危害性,注重工作中细节,增强自我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生活中还应加强体育煅炼,增强体质,才能胜任工作,充分发挥护士在肿瘤防治工作中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顺红.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当代护士,2007,(1):69-71.[2] 胡雁,陆箴琦.实用肿瘤护理[M].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10.[3] 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2-58.[4] 张惠兰,陈荣秀,主编.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出版社,2000:183~184.[5] 孙燕,主编.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9.[6] 何海丽,吕菊红,鲁娟.抗肿瘤药物对医护人员健康影响及防护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2):33—34.[7] 张月英,穆进军.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对护士的危害及防护相关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06,15(4):243.245.[8] 章鸣.非肿瘤科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的自我防护[J].临床护理杂志,2004,12(4):6-7.[9] 王艳荣.运用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癌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1,7(10):39.

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 第2篇

内容摘要:职业环境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手术室的环境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相对于其他临床科室而言,环境封闭存在有害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的危害因素,且由于长时间、连续的工作,使手术室护士成高危群体。另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先进仪器设备、高科技产品、各种抗肿瘤药物及消毒剂等被手术室广泛使用。

关键词:职业危害 物理危害 化学危害 生理危害 对策

职业环境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手术室的环境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相对于其他临床科室而言,环境封闭存在有害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的危害因素,且由于长时间、连续的工作,使手术室护士成高危群体。另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先进仪器设备、高科技产品、各种抗肿瘤药物及消毒剂等被手术室广泛使用。因此,针对危害手术室护士的身体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的现象,如何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减轻有害因素对自身的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手术室存在的职业性危害

1、生物性危害手术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被病毒、细菌、支原体、霉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感染的机率为增加。据资料显示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意外血接触,诸如器械护士传递锐利器械时意外遭受针刺伤,刀割伤以及污血溅到破损的皮肤或眼睛里。而血接触造成感染的概率为:乙肝2%~40%,丙肝3%~10%,爱滋病(AIDS)0.2%~0.5%。乙肝病的致病性强,般0.004u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2化学性危害手术室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空气流动性较差,工作期间接触化学消毒剂的时间长、种类多、使用频率高。

1.2.1 甲醛是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易挥发气体,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致敏、致突变及致癌作用。据报道,甲醛浓度超过0.6mg/m 3,即可引起流泪,咽部不适及疼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气喘,如果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月经紊乱,染色体异常及肝脏损害。

1.2.2 2%戍二醛一般用于器械的消毒、灭菌,溅到皮肤上有强烈的刺激性,特别是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引起胸闷、头痛、皮肤过敏等症状。

1.2.3 环氧乙烷本品因用于不耐高温的医疗用品灭菌效果好而广泛使用,但残留在医疗物品上的环氧乙烷对人体有害。如不彻底排放,可以刺激眼和呼吸道,可致癌,引起流产;吸入过量的环氧乙烷气体可引起呕吐,意识障碍等急性中毒症状,皮肤若直接接触其液体可致烧伤和冻伤。1.2.4 臭氧用于手术间空气消毒,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之一。易引起头晕、恶心等症状,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

1.2.5 抗肿瘤药随着肿瘤外科的发展,越来越多抗癌药用于手术中,往往在局部或全身用药。苯类药物在使用时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损害人体正常白细胞,易出现白细胞下降、月经不正常、脱发等症状。还可通过胎盘运转,孕期职业接触抗癌药可造成胚胎或胎儿宫内接触,此外,对生殖功能亦有不良影响。

1.3 物理环境性危害

1.3.1 由于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在手术室内使用电子仪器越来越多,有触电、灼伤等危险因素的存在。骨科手术内固定器械的使用广泛,为病人安全常在术中定位照片,手术室护士受到X线照射机会增多,长期接触X线可致癌或胎儿畸形等放射性损害。

1.3.2 麻醉机排出的废气,主要是安氟醚,异氟醚等的代谢产物。另外还有术中使用电刀、双极电凝时产生的烟雾,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泄漏,关节臵换术中骨水泥释放的气体等。长时间呼吸诸多有毒气体,可引起人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心情烦躁等。

1.3.3 噪声污染手术室内噪音来自于使用各种监护仪、麻醉机、电刀、电锯、吸引器和器械车轮的摩擦发生的噪音。手术室平均噪音应是60~65分贝,但常达90分贝[4],是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噪音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二者同时发生,且互为因果。常可导致反应迟钝、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焦虑、恐惧、愤怒或抑郁等情绪变化。

1.4 生理性危害

1.4.1 因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长期超时站立,可致下肢静脉血流回流不畅,易生下肢淤血,甚至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长期不规律就餐,易引起胃部病变。

1.4.2 协助医生给病人摆放和/或维护各种体位是手术室护士一项经常性体力劳动,加上长期奔走造成肌肉关节损伤;另外,搬动较重器械易引起肌肉拉伤和腰肌劳损。

1.4.3 在整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术中全神贯注于手术的配合,上身倾,颈部偏转,相对固定在20°~80°,术野离器械护士越远,颈部偏角越大,长时间的固定姿势极易使肌肉、肌腱疲劳,受累的有斜方肌、颈类肌等,这些肌群长时间张弛失调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组织水肿,渗出或增生,严重的可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根导致颈椎病的发生[5]。

1.5 心理社会性危害

1.5.1 护理工作与法律的关系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难免存在或潜在差错或纠纷问题和隐患的袭扰。如:接错病人,手术部位搞错,器械或敷料遗留于病人体腔等[6]。一旦发生医疗纠纷,不但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1.5.2 手术室护士每天所面临的工作性质具有高危、高风险、高强度、无规律性,加之家庭对护理工作的不理解以及经济、子女问题等,造成工作和生活不协调,长期处于此环境中易造成严重心理压力。

二、自我防护对策 1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1.1 术前认真查阅病人病历,对有特异性感染者应作特别记录。

1.2 做好自检,如工作人员有皮肤破损暂不参加特异性感染手术,尽量避免与病人皮肤、粘膜等损伤部位或体液直接接触。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和双层手套。

1.3 防止针头、刀片或锐利器械损伤。在手术全程操作中,传递手术刀、穿刺针头等锐利器械应臵于弯盘内,不可直接传递,避免误伤任何一方。如在工作中不慎被刺伤,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用0.5%碘伏处理伤口,尽早检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接种疫苗等。

1.4 术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物。手术完毕分类处理有关防止交叉感染物品,针头、刀片放入回收盒内。一次性用物用0.5%365液浸泡、毁形。丢弃物品装入黑袋送焚化炉焚烧,手术间进行终末消毒。

2.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2.1 用甲醛消毒、灭菌时熏箱门一定要关好,以防泄漏。取放物品时先看准放臵位臵再操作,动作迅速、准确。为减少开启熏箱次,可由夜班护士根据当日上午手术次数集中开启夹取,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来降低空气中甲醛浓度。

2.2 接触2%戍二醛应戴口罩、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和腐蚀双手及减少吸入。消毒灭菌时,容器要加盖,尽量减少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缩小化学消毒剂的使用范围。加强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及储藏的管理,以安全、有效为原则。

2.3 环氧乙烷灭菌效果好,尤其还用于一次性用品灭菌,应设有专用的房间和排放有毒物质装臵系统,为了安全性,灭菌后须将物品按规定放臵一段时间再用。

2.4 臭氧发生器换为定时自动开关的新一代空气消毒机—三氧消毒杀菌机,可以弥补紫外线、化学药物及熏蒸法的缺陷,特别是灭活速度快,消毒率高。开机过程中工作人员应避免进入被消毒区域,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臵层流手术室。

2.5 配臵抗肿瘤药,应戴好口罩、帽子、手套,开启安瓿时应防止划伤手;配制溶液时应防止药物溢出。操作完毕后及时洗手,治疗台用湿布擦拭。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3.1 C型臂由专人操作,使用时注意距离防护和时间防护。无法回避的医护人员应穿好铅衣,其他人员尽量避开射线范围,在病人病情许可情况下可暂避室外。参加人员进行登记,次数均摊,避免身体短期大剂量集中接受X线照射。

3.2 重视麻醉废气的排放管理,建立良好的排放系统,使用密闭性良好的麻醉机减少泄漏。根据麻醉种类及手术的分类安排手术间。合理安排孕期护士工作。吸引管道应跟着电刀走,避免烟雾在局部过高。关节臵换手术更换为非骨水泥材料;腹腔镜手术,严格检查气腹机与二氧化碳容器及衔接处,防止二氧化碳泄漏。

3.3 为防止或减轻噪声污染,尽量做到操作准确、轻柔。对于陈旧性、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淘汰,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新仪器、新设备。定期检查器械车,使用润滑剂加强保养。吸引器应做到即用即开,各种监护仪器音量大小适宜。保持室内安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对话,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生理性危害防护

4.1 工作中应重视姿式自我调节,尽量避免被动操作,可两腿交替支撑身体,以促进血液循环,适度放松减轻静脉淤血。平时加强锻炼,减少静脉曲张发生。传递器械用物时,颈部与身体同时转动。平时加强腰背肌及颈部运动,预防颈椎病及腰背积累性损伤。合理、安排巡回手术和上台次数;手术时间过长时,可由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调换位臵,以缓解疲劳与紧张心理,亦便于有规律进餐,但应做好台上物品交班。

4.2 熟悉手术类别及程序,充分准备用物,减少奔跑次数。协助病人摆放体位时应请医生配合,减少体力消耗。心理社会性危害的防护

5.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执行各项查对制度,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保证抢救器械的完好率,这样既保护病人的利益又保护自身的利益。

5.2 加强心理训练,完善工作制度,改善客观工作环境及工作待遇,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同事间真情相处,缓解心理压力。手术结束后,尽快地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合理安排休息,娱乐身心,使工作和生活节奏有张有弛。

三、小结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性危害与自身防护,是一个引以为关注的课题。笔者就相关问题作了以上阐述,针对手术室存在的环境危害,特别是化学性、机械性及法律纠纷带来的压力等提出讨论,并提出相应措施。通过加强规范操作,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法律意识,保护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目前,部分医院对手术室客观存在的职业性危害认识不足,在如何防护上未引起足够重视,这种现状亟待改变。

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 第3篇

1 事故性危害

自从1981年首次报道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以来, 国际上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关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特点的研究, 这些研究证实, 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的高危人群。任小英调查343名临床护理人员中有88.92%的护士受到过针刺伤害[1]。针刺伤多发生于分离注射器时, 将针套套回针头时, 拔针时误伤到自己, 侵入性操作不熟练损伤。针刺伤的危害不仅仅在于针刺伤本身, 还在于有发生传染性疾病的可能, 如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等。

2 物理性危害

2.1 噪声

医院病房的国际噪声标准容许声压级为38 dB, 在监护室, 监护仪呼吸机报警的声音、负压吸引的声音以及患者的呻吟声、头痛引起的烦躁不安、疾病所致的情绪改变、易怒等对护士都是一种刺激。长时间暴露于90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 能引起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 导致护士工作效率的下降, 增加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电离及非电离辐射

由于患者病情危重, 常需接受床旁摄片。长期小剂量的慢性辐射对心血管的影响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和心律不齐[2]。非电离辐射主要包括病房消毒过程使用的紫外线, 紫外线本身可导致电光性皮炎、电光性眼炎。

2.3 职业性腰背痛

在ICU, 多数患者由于疾病因素存在意识障碍或躯体活动障碍, 护士必须要做帮助翻身、搬运患者等一些体力劳动, 增加了护士患职业性腰背痛的危险。众多研究表明, 护士是患职业性腰背痛的高危人群, 护士和护工患职业性腰背痛的危险性是其他职业女性的2.5倍[3]。

3 化学性危害

ICU护士工作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 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及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包括紫外线消毒过程中产生的臭氧, 患者术后苏醒过程中呼吸道挥发出的麻醉气体等。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的接触, 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呼吸道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4 生物性危害

随着传染患者的增多, 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各种分泌物的护士被感染的危险性加大, 护士往往在患者诊断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就投入了抢救, 时间上不允许护士先进行自我保护。有资料报道护士结核的感染发病率是同龄妇女的2倍以上, 且年龄段越轻, 发病的危险性越大。

5 工作环境及心理危害

5.1 人身伤害

由于医疗过程的特殊性, 护士需要与患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一种信任, 这对护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任何不适当的言语, 都有可能引起患者及家属的强烈不满。近年来护士遭受人身攻击的案例不在少数。

5.2 心理疲溃

ICU内各种高精尖仪器密集, 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 加之经常目睹一些年轻人的意外死亡, 护士紧张的心情得不到宣泄, 普遍感觉到精神紧张, 身心疲惫, 脾气暴躁, 易发怒。轻度压力可刺激机体, 提高工作效率。但持续高水平的压力, 可使机体平衡失调, 甚至发生器质性功能障碍, 导致心身疾病。

6 防护措施

6.1 事故性危害的防护

河南省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明确规定:禁止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内。护士应认真执行相关工作制度, 同时在做相关操作时要保证周围不得有无关人员, 以免误伤到自己。有调查表明, 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的广泛应用可以明显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4]。对入住ICU的患者完善相关的检查项目, 减少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发生。操作中若不慎受伤, 则必须立即用消毒水冲洗伤口, 由伤口处挤出少许血液后再用碘酒、酒精消毒, 包扎。事后进行血生化检查确定是否感染。

6.2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1) 噪声的防护:规范医护人员的言行, 严格ICU管理制度。接听电话注意规范, 同时要求做到“四轻” (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将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调至适宜的分贝。 (2) 电离及非电离辐射的防护:利用现有防护用品减少不必要的过量照射。照射前尽量将各项护理工作做好准备, 可充分利用活动屏蔽装置。 (3) 职业性腰背痛的防护:掌握正确搬抬患者的方法, 协调用力, 防止腰扭伤。对已发生的腰背痛要防止再度受伤, 并积极治疗。

6.3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1) 配制各种消毒液前先戴好口罩、帽子、手套, 配制时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 剂量要准确, 配制动作要熟练。 (2) 室内定时通风, 每天至少2次, 每次30 min。有条件者可采用层流净化或者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 以减少人员暴露于紫外线照射下的伤害。

6.4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按照标准防护的原则, 因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具有传染性, 在做各种操作时均要戴好口罩、帽子。

6.5 工作环境及心理危害的防护

(1) 人身伤害的防护:患者治疗护理的成功离不开家属的支持。因此在做各项操作时都要注意和家属做好沟通, 争取家属理解, 避免不必要的纠纷。遇到可能危及自身安全的事件发生时要注意及时和科室领导联系, 同时通知保卫科。 (2) 心身疲溃的防护:改善护理工作环境, 定期组织有关职业损伤的防护培训, 提高护士自我防护能力, 定期体检, 如条件允许, 可定期做短期疗养, 使护士感到领导的关心和尊重, 有利于平衡心态, 恢复体力和培养对工作的热爱。护士自己要注意心理调节,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在工作之余, 合理安排休息与休假,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劳逸结合, 加强营养, 减少生理、心理疲劳。

参考文献

[1]任小英, 邓敏.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3) :258~260

[2]任永华, 梁立徽, 江萍, 等.放射线作业人员心电图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1, 7 (5) :42

[3]杨铁花.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发生及预防[J].中国冶金工业学杂志, 2007, 24 (2) :14

消化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 第4篇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了生物医学模式之后,心理护理已成为新的医学模式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笔者在医院工作多年,充分体会到一个护士在护理服务中努力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能处于诊查和治疗的最佳境界,对病人的疾病的转归和健康的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护士;危害; 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medical model, the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medicine mode replaced the biomedical model, psychological nursing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new medical mode, an important role more and more in the nursing work caused by nursing personnel attention. I work in the hospital for many years,fully appreciate a nurse to try to do well in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 nursing service, make the patient can be in the best stat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ealth recovery outcome and patient's diseas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 nurse; hazard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R5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31-02

职业安全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消化科护士, 特殊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其在每天的工作中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应激源中, 身心极易受到危害。因此, 树立自我防护意识和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显得极为重要。

1 消化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感染性因素:消化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 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 体液、 排泄物等, 并可能被针头、 安瓿等锐利器械刺伤。根据资料统计, 医疗锐器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 而污染性的针刺伤及其它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發生血液性传播疾 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因此, 消化科护士受感染的机率很高, 若不注意个人防护, 不仅造成自身的身心损害,还会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

1.2 化学和物理因素:消化科护士常接触含氯消毒剂、 碘酊和碘伏、戊二醛、 乙醇、 紫外线等,它们被广泛地应用于病房地面、空气、操作台面的消毒及物品的消毒。2%碱性戊二醛会引起皮炎、 过敏、 结膜炎及鼻窦炎。高浓度含氯消毒剂则是引起职业性哮喘和职业性皮炎的常见原因。紫外线可使皮肤产生红斑, 剂量较大可引起紫外线眼病, 同时产生的臭氧可使人出现呼吸加快、 胸闷、 恶心、 呕吐症状, 还可出现肺水肿甚至导致死亡。因此, 护士每天在这些化学和物理因素所包围的恶劣环境中工作, 很容易造成其身体健康的危害。

1.3 X线照射:由于患者病情的发需要,很多X线摄片常常在床边进行,护士往往在工作中小剂量被动的接触射线。X线可引起疲乏无力、 头昏、 头痛、 食欲减退、 恶心、 呕吐、 腹泻等不适症状,女性还可引起月经失调,孕妇甚至会导致流产、 死胎、死产、 胎儿的先天性畸形和发育障碍。

1.4 药物污染:药物污染主要来自抗肿瘤化疗药物,这些药物大多数具有毒性、 致畸性和致癌性, 在使用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 极易污染环境, 危害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

1.5 心理因素:消化科的护士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长期的紧张的工作状态, 易导致焦虑、 抑郁、 易激怒、 情绪不稳定、 失眠等, 影响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同时, 也使护理人员机体的防御系统遭到了破坏。长期紧张的工作状态, 轮班导致的生物钟紊乱, 无形中增加了护士身心疾病的发病率。

2 防护措施

2.1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预防职业危害的基础。①对护理人员进行感染知识培训, 特别是经体液、 血液途径传播的传染病知识的培训; ②提高护理人员对化疗药物潜在危险的认识,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自身安全;③加强护士关于预防针刺伤的特殊教育, 掌握防护知识并极力改变其危险的工作环境及行为。如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用手去弄直或弄弯针头等。针头使用后立即丢弃到锐器盒内, 避免锐器与其他器械混放, 防止清理器械时损伤自己。为不能配合的患者做治疗时, 必须有他人协助等, 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一旦针头刺破皮肤,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患侧受伤部位,挤出部分血液,在反复挤压的同时,用流动的净水冲洗, 再用碘酊、 乙醇消毒后包扎, 以减少和避免护士的职业损伤。

2.2 化学和物理性因素危害的防护: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 应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紫外线灯下,注意保护眼睛和皮肤, 眼睛不要直视灯源, 消毒完毕后及时开窗通风。护士应熟悉掌握每种消毒剂的性质、 配制方法及正确操作规程, 且在配制各种制剂时, 戴多层口罩、 手套。必要时戴护目镜, 以防高浓度溶液损伤皮肤、溅入眼内、 刺激呼吸道,而造成化学性损伤。

2.3 对X 线的防护:如果必须进入照射范围, 条件允许下须穿铅衣、 佩戴铅眼镜,做好防护。

2.4 对化疗药物的防护:护理人员接触化疗药物时应戴手套, 如不慎触及皮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化疗药物应现用现配, 尽量减少其的暴露时间。用后的安瓿用塑料袋紧密包裹并及时处理,以免余药挥发污染空气。发生化疗药物外溅时, 立即标明污染范围, 避免其他人员接触。若药液溢到桌面或地上, 应用纱布吸附药液, 再用肥皂水擦洗。若为药粉则用湿纱布轻轻擦抹, 以防药物粉尘飞扬, 污染空气。如不慎溅到工作服上, 要立即更换、清洗。

2.5 心理性因素危害的防护:护士要正确认识本岗位的工作性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此外, 应多参加娱乐休闲活动, 如听轻音乐、多与人交往和沟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心愉快,消除心理疲劳。另外, 合理的饮食也有益于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贾淑华.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及防护[J].现代护理, 2012, 11(7) : 526-527

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 第5篇

医院消毒供应室承担着医院各种医疗器械、敷料的回收、清洗、消毒及灭菌工作,工作量大,而且是污染物最集中、最多的区域。其工作性质决定着工作人员长期接触各种污染物品、锐利器械、化学消毒剂、各种电器、压力容器及环境中的噪音、高温潮湿等因素,对工作人员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加强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是保护自身健康的有效措施。

1、消毒供应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1)生物因素:

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所用过的一切诊疗用品几乎都携带病原微生物,尤其是接触过患者血液、体液的物品。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回收处理这些物品时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高于其他人员。回收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大量被血液、体液及其他污物污染过的器械、敷料等,而临床科室大多未作初步处理。若自身防护不当或操作失误,皮肤有损伤时,病原微生物就可能通过呼吸道、受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2)物理因素:

①环境因素: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把临床各科室回收来的敷料、器械等物品在回收间分类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所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有可能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造成回收间的环境空气污染。压力蒸汽灭菌器温度达134℃,洗器械的水温达60℃以上,造成供应室的高热潮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②噪声:消毒供应室存在着多种噪声污染源,如超声波清洗机、空气压缩机、高压蒸汽灭菌器排气时、下收下送时车轮产生的噪声。长期处在这种噪声环境中易导致听觉迟钝、头晕、耳鸣、失眠、情绪焦虑、血压升高等症状。噪声干扰严重可使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交感神经活动亢进,使人体产生疲倦不安等表现。

③烫伤:清洗器械、高压蒸汽灭菌器在灭菌过程中,均可由于高温、高压、蒸汽等意外引起烫伤及爆炸等。

④锐利器械损伤:针刺伤和刀割伤是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头、刀片、剪刀等锐器刺伤。而针头是对医务人员伤害最深最多的锐器。一项调查表明全国有80%的护士受到过针刺伤,而健康的医务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针刺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⑤身体、心理因素:消毒供应室护士由于特殊工作环境,加上人员少劳动强度大,造成其躯体症状及负面情绪较普通病房护士易患性高。搬运、装载过程中由于姿势不当或超负荷引起工作人员脊柱、关节损伤。据意大利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疼痛发生率为80%,护士站立时间长,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科室,服务的对象是全院的医护人员,他们对服务的质量要求高,期望值也高。消毒供应室工作压力大、年龄也偏大,使之成为弱势群体,不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还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极大地降低了工作热情。

⑥微粒:消毒供应室在制作各种敷料、棉球及折叠包布时,纤维粉尘到处飞扬,污染室内空气,极易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呼吸道可损害呼吸系统功能。

2、防护对策

(1)加强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针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组织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强化工作人员对消毒隔离及预防感染工作的认识,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考核,使其充分认识到接触被血液、体液污染物品的危害性,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主动、自觉地采取各项防护措施。同时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建立健康档案,每年1次健康体检。(2)生物因素的防护: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在下收下送物品时做好自身防护,清点回收物品时按标准预防要求穿戴好防护用具,操作时要戴口罩、帽子、眼罩、双层手套、防水围裙、穿防水鞋。要求临床所有科室对所使用的物品进行初步清洗。特殊感染病人使用的物品应单独存放,并做明显标记,注明感染疾病名称,应先浸泡消毒后清洗,再灭菌。有条件者尽可能使用全自动清洗机,尽量减少手工清洗。刷洗器械时要在水面下进行,防止产生气溶胶对人体造成危害。如果手或身体其它部位被血液、体液污染,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清洗,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处理污染的物品时要戴手套,在清洗器械、包装时也要戴手套,特别是工作人员手上有伤时,更应戴手套,甚至戴双层手套。戴手套可使针刺后感染机会减少50%。

(3)物理因素的防护:消毒间要宽敞,保持室内通风,以降低室内温度。消毒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定期维修保养压力容器,保证各个阀门和排气管道处于良好状态。装卸灭菌物品时要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工作服,戴隔热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防止烫伤。有条件者消毒间安装消音设备。下收下送车定时上润滑油。尽量集中清洗器械,以减少污染次数。工作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时注意力要集中,严防针刺伤及污水溅到眼睛等部位,动作要轻、慢,戴合适的手套操作。清理垃圾时不可用手挤压垃圾袋,不要直接用手对锐利器械分类清洗,养成用钳子夹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品的习惯,尽量减少皮肤刺伤的机会。一旦发生针刺伤,应先脱去手套,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在流动水下冲洗伤口,再用0.5%碘伏或3%碘伏消毒后包扎,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并上报医院感染办、定期跟踪检查。在制作敷料、棉球、纱布等物品时,应佩戴口罩、动作要轻、动作幅度不要过大,以减少微粒的危害。

(4)化学性因素的防护:严格掌握消毒液的配制和使用,掌握消毒液的正确配制和使用。消毒液要装在防腐的容器里,加盖密封,防止挥发,保证消毒剂的准确浓度,减少对身体的危害。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在进行各种清洗消毒时要戴乳胶手套、口罩、防护眼镜、戴防水袖套、围裙等,动作不要过猛,以免消毒液飞溅,操作完毕脱下手套后及时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认真冲洗。

职业病危害事故防护设施 第6篇

为了加强职业病的预防,保证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创造良好的、优良的、健康的作业环境,特建立了如下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一、工程技术

1、自动化、密闭化:原辅材料尽可能自动化添加,同时应确保自动化系统能 正常运行,各生产装置、管道尽可能密闭化,减少工人直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机会和接触时间。本装置的工艺流程属于密闭化工艺流程,采用的DCS自动控制系统,能有效地减少工人直接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机会和接触时间。

2、通风:在使用和产生化学毒物各工艺环节,例如粗苯的卸车站、苯、二甲 苯、甲苯等成品的装车台、罐区各贮槽槽顶、设备采样口、贮罐排气阀等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必须加强强制通风或抽风;在作业点配备局部机械排风系统,各类型排气罩必须遵循形式适宜、位置正确、风量适中、强度足够、检修方便的设计原则,罩口风速或控制点风速应足以将发生源产生的毒物吸入罩内,确保达到高捕集效率。本装置的生产装置系统均设置为室外露天设备,通风良好,在主控室、食堂浴室设置机械通风。

3、建筑物、设备的设计和选购应符合人体工效学要求。符合人类工效学的设 计是指设计机器设备或建筑物时,必须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设计的机器,使人能准确、省力地操作,并使用方便;使人在工作时有舒适的建筑环境和安全感;提高人的工作效率。

二、化学毒物防护措施

1、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产生的部分物料为有毒物质,对人体会产生一定的毒 害作用,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对有毒物质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在初步设计报告职业卫生专篇中,将苯、甲苯、二甲苯、联苯、二硫化碳、萘、苯酚、苯胺、一氧化碳、硫化氢、氨气、茚、吡啶、苯乙烯、环己烷、丁二烯、丁烯、钴及其氧化物、镍及其化合物、羰基镍、钼及其化合物、正己烷、正庚烷、环戍烯、戍烷、乙苯、正辛烷、正壬烷作为该项目的关键控制因素加以控制。本装置生产区域均采用室外露天布置,在关键控制点设置了连锁报警装置,并设置了可燃、有毒气体探测器,可以满足规范的要求,有效的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2、为防止发生急、慢性职业中毒,在相对封闭、有毒物散发的区域内,如各 循环泵房,要求操作人员在开启泵之前,应先打开机械通风系统,通风一段时间后,再打开各类输送泵,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操作人员才可进入泵房巡检。粗苯卸料泵,低洼处易产生苯蒸汽沉积,操作人员操作前,可考虑先使用防爆轴流风机对其进行局部通风。装置生产区域均采用室外露天布置,所有输送生产介质的机泵均露天布置,可以满足通风的要求。

3、工艺设计上应尽量采用自动化密闭操作。定期对设备、管道、贮罐进行维 护,严防“跑、冒、滴、漏”现象发生,防止或减少操作工人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4、加强各生产装置区的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自然通风应有足够的进风面积,局部排风系统在设计上应符合“形式适宜、位置正确、风量适中、强度足够、检修方便”等要求。并设置设自动报警装置和事故通风设施,通风换气次数应不少于12次/h。由于本项目原料预处理工序、加氢工序、脱轻工序、精馏与萃取、导热油加热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有害气体,除设置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以外,应设置事故通风、应急通道,事故通风口应考虑周边人群情况。

5、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设备、管线的维修、维护保养,防止毒物外逸。储存、使用化学品的车间、岗位,应当根据化学品的种类、理化特性,在作业场所设置相应的监测、通风、防晒、调温、防火、灭火、防爆、泄压、防毒、消毒、中和、防潮、防腐、防渗漏、防护围堤或者隔离操作等安全设施、设备,并按照国家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维护、保养,保证符合安全运行要求。

6、维护、检修各种密闭空间设备设施时,必须严格遵守《密闭空间作业危害 防护规范》(GBZ/T205-2007)之规定要求,必须事先制订维护、检修方案,对检修场所存在的有毒物质要有明确认识,有针对性的制定职业中毒危害防护措施,确保维护、检修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检修时,应对设备和管道排零,经过一定的检测手段确认设备和管道内安全后方可进行检修。并且必须配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防护用品,设置现场监护人员和现场救援设备并设置警示标志。

7、在化学物质贮存场所的一定区域里,化学灼伤危险的生产装置,其设备布 置应保证作业场所有足够空间,并保证作业场所畅通,应安装一定量的洗眼器和冲洗水龙头,防止因泄漏导致眼、皮肤的刺激与损伤,其服务半径小于15m。并根据作业特点和防护要求,配置事故柜、急救箱和个人防护用品,并制定应急处理预案。本装置在装置区的主装置、原料罐区和中间罐区、装卸区分别设置洗眼器和冲洗水龙头。

8、加强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缩短工人每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劳动时 间。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救援制度和措施,做好设备的定期检修、维护工作,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9、做好有毒作业工人的个人防护,按照工种发放劳保用品,为接触噪声的作 业人员发放防噪声耳塞或耳罩,为接触毒物的作业人员发放防毒面罩、呼吸器等防毒用品,并定期进行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必须符合《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个人防护用品规范》(GBZ/T195-2007)的要求。

三、噪声防护措施

1、设备订货时应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l-2010)的要求,向供货 商提出设备运行的噪声限制要求,并将其作为设备性能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2、长期连续运行产生高噪声的场所和设备应采取消声、隔声措施。氢气压缩 机、循环水泵、各类物料输送泵、回流泵及配套电机等产生高噪声的设备应采取消声、隔声措施。设计上主要从选型上考虑,要求机泵的噪声低于85dBA。

3、在管道(包括烟风管道)设计中,要做到布置合理,并积极考虑防振措施,合理选择各支吊架型式,以降低气流、汽流、水流及振动产生的噪声。

4、在风机入口处应装设消声器,可采用新型玻璃棉等作为吸声材料,使风机 入口1.2m处的噪声值不高于90dB(A)。

5、调节阀、减压阀选择低噪声阀门。

6、对生产人员集中的控制室、值班室等工作场所,入口处可设置套间,并从 建筑设计上采取隔声和吸声措施,如设置隔声室、吸声墙、吸声顶、双层门窗等。

7、在总平面布置时应考虑各生产、辅助建筑物和办公区的合理布局,同时进 行绿化设计,达到降噪、吸声的目的。

8、固体传播的噪声,必须在机器或振动体的基础与地板、墙壁联系处设隔振 或减振装置。

四、高温、热辐射防护措施

1、技术措施:合理设计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使工人远离热 源是改善高温作业劳动条件的根本措施。同时对热源进行隔离并通风降温。加强车间的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自然通风应有足够的进风面积,应保证每人每小时不少于30m3的新鲜空气量。高温区域应设立警示标识,防止意外热辐射伤害。

2、保健措施: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膳食总热量应比普通工人高,此外,可 补充维生素和钙等。当作业地点气温≥37℃时应采取局部降温和综合防暑措施。综合防暑措施包括:

3、①减少高温作业时间。②高温车间应设有工间休息室,休息室内气温不应 高于室外气温;设有空调的休息室室内气温应保持在25-27℃。③对高温作业工种的工人应供应含盐清凉饮料(含盐量为0.1~0.2%),饮料水温不宜高于15℃。

五、工频电场防护措施及健康防护

1、产生工频电场的设备应有必要的防护措施,使从事工频电场工作场所的电 场强度不超过5KV/m,当电场强度超过25KV/m 或需要作业时间超过标准规定时需穿金属丝制屏蔽服。

2、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07)的要求对本项目的所 有职工进行上岗前、在岗及离岗职业健康检查,其检查项目、检查时间必须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要求进行。

3、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制定定期的健康监护制度,从制度上明确职工体检的组 织者,监督者,从制度上落实职业健康监护的各项费用。

4、职业健康检查必须委托给取得职业病健康检测资质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进 行。

5、发现职业禁忌证,必须按照健康监护单位提出的意见及时调离作业工人。

六、个人防护用品及制度

1、必须为操作人员配备的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防护用品,建立个人防护用品 管理制度、发放登记制度,建立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培训、考核、监督制度。应对照《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GBZ/T195-2007)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2、噪声的个体防护:对于因各种原因,生产场所如泵房、制氮机、空压机、循环压缩机的噪声强度暂时不能得到控制,或需要在特殊高噪声条件下工作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有效措施,常用的有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3、高温的个人防护:高温作业工人应配备防护眼镜、面罩、手套等个人防护 用品。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对高温作业工人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高温检查。凡有高温作业禁忌证者,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4、本项目应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发放有防毒面具、防护眼镜、防 噪声耳塞(罩)、锦纶氯丁劳保手套、防化服、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护鞋等。输送电系统配备绝缘靴、鞋。

七、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和报警装置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 例》的规定,应在有毒物质产生或使用的场所及工人接触毒物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黄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注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高毒作业场所应当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并设置通讯报警设备。可能突然泄漏大量有毒物品或者易造成急性中毒的作业场所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和事故通风设施。气体检测报警仪符合国家《作业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GB4857-2006)。当有毒有害因素浓度达到或超过警戒要求时,要能及时报警,并能及时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2、本项目大量使用高毒物质,应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T158-2003)的要求设立职业卫生警示标识,同时在醒目的位置设立有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告知卡的内容应包括有毒物品的通示栏、有毒物品的名称及理化特性、健康危害、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应急处理等内容。

3、本项目应设立可燃气体及有毒有害气体报警装置。本装置区设置了可燃、有毒气体探测报警器,可以满足规范要求。

上一篇:迎国庆促销广告语下一篇:遵化就业失业登记证办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