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赵树理小说有感

2024-07-16

读赵树理小说有感(精选6篇)

读赵树理小说有感 第1篇

读赵树理小说有感

阴暗的社会里,黑黑的天透出煞人的空气、腐败,里面的人在挣扎,但沸腾的水声淹没了他们的呼喊……――题记

爸爸的回忆

小时候,有阳光、有枣树、有伙伴、有慈祥的婆婆,有你和我…晚上,走路到镇上泥泞的小路也挡不住向往的心情,黑白的影片开始了,三五成群的朋友拥在一起,门票只要五角,看完了就沿着小路抹黑走,也不怕因为有一半多的村里人都去看了。他小时候丰衣足食,以前因为爷爷的`能干不愁吃穿,一群大杂院里的小朋友嬉戏打闹,吵架和好,一切美好至极,就是社会对爸爸是愉快的。小说中有贪污、有报复、有迷信的人给他一个自己有这样的时光感到庆幸、满足与快乐。

妈妈的回忆

女孩子总有不同的新玩法,踢毽子、扔石块、编辫子……学校里女生就像稀有宝贝因为大人一般都是好几胎,男的特别多,女的就没怎么吃饱过,因为奶奶生的少,只有两个,所以爸爸吃得饱,穿得暖,而妈妈虽然是最小的,但四个孩子不疑给有正当工作的外公,大大的负担,体力较好的外公浪费的机会,因为外公以前是村中稀有的、不易的军人,虽引得家人的骄傲,但吃穿还是要担心的,工资不够养活人…社会的黑暗体现在有品德的人的人身上,有贡献的人深刻地阐明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不可抗拒性,展示了合作化的农村在经济、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诸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内容简介

《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是建国前赵树理小说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和落后家长的重重束缚,终于结为美满夫妻的故事。小二黑和小芹是年轻的进步力量的代表,他们争取婚姻的斗争,展示了新生事物一定要战胜旧事物的历史大趋势。《小二黑结婚》热情地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巨大力量,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的重大变化,积极地扶持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

我的感悟

暑假过去,也看了许多书,但像赵树理小说这么惹人垂涎的,却很少,它是在舅舅的极力推荐之下发现的,因为书年代长,黄黄的、皱皱的,但丝毫不减我的兴趣,旧社会的痛苦我丝毫不知,但是通过阅读我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百姓们在挣扎,在担忧,可上层的压迫使他们不得翻身,所以引了一个痛苦的题记,反映人们的心声,我推荐正在享受的人们奋斗起来,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社会,多看关于旧层、黑暗社会的文章,体验阅读中的囚牢的样子,了解劳动与改革开放的难得与幸福……

读赵树理小说有感 第2篇

能够承载历史文化最多的应该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就如在汉唐盛世、康乾盛世里,其实最广大的劳动人民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只不过相比较动荡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而言有所好转而已,在一波一波的历史战争,改朝换代的时期,人民如果能够平平安安、吃得饱、穿得暖就感天谢地了。所以不管怎样说,那时候的农民都远不如现在这样,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等的保险,能够买上房买上车,不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说,都是天壤之别的区别,不在一个层次。什么是进步,广大人民底层阶级的进步,才能真正反映一个社会的进步。在任何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者们都是锦衣玉食,甚至越是腐朽落后的政权,统治者们奢华的程度就越深,比如朝鲜的金正恩。

纵观社会的历史,真正能够一字一句地描写农民的生活的任何文章并不多见,正如董大中先生所说:“赵树理是中国现代作家里的一个异数。„„他的作品忠实地描写了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表达了中国农民痛苦的呻吟和深情的呼唤。他也就成为农民的一位最忠实、最勇敢、最可靠的代言人。”关于赵树理先生的其人其事和其文章的评论,董大中先生的序言里讲的十分清楚,我就不敢班门弄斧了,下面是我读《赵树理精选集》的简单认识。

读赵树理的作品,初一接触,就感觉对了,不仅眼前一亮:对,这就是当时的农村真实境况,这就是我要了解的那段神秘的历史,写得太好了,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最能为大众乐于接受。

其实,在读中学的时候,我就知道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作家代表,他最为我们熟知的作品是《小二黑结婚》、《田寡妇看瓜》和《李有才板话》等。不过中学课本没有收录他的作品,所以是课外认识他的作品,有点“只闻其人,未闻其声”的感觉。所以,我有这种阅读赵树理文章的夙愿是由来已久的,心中始终积聚着一股阅读的能量,至此方纔释放出来,感觉舒服多了。

随后,小二黑结婚等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电影中的唱词“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更是脍炙人口,经久传唱,可见赵树理的作品是深受人们的喜爱的。我想,这是他的作品适合了最广大人民的口味的结果,一点都不奇怪。《赵树理精选集》中收录了他的中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和长篇小说《三里湾》。可以说,这些小说是他的代表作,读了这些就基本能够了解赵树理的创作风格。

赵树理小说是社会变迁的历史的最忠实的反映。

我读过那么多的小说,从来没有感觉像读赵树理的小说这样体会至深。与其说读他的作品是文学修养,倒不如说是在读中国的历史。如果把历史的长河比作一个无尽长的数轴,那么赵树理的笔是在真实地描绘历史的一个个节点,他通过真实的笔法从容再现了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剧情。对于我们的这一代人来说,我们只是通过历史课本抽象的介绍和老人们断崖式的述说来了解那段历史的发生情形,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生活我们没有亲身感受过,又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这一段时期的文学作品是比较少的,由于政治的介入影响,一些人又不敢去大胆真实地描绘当时的农村人民的生活。而读了赵树理的文章,恰恰弥补了我对这一段历史的缺憾。

他所写的太行山区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是仔细的、真实的、深刻的,是他亲身在劳动人民中体会的结果。可以说,小说中的这些人在当时的都是有着真实的人物形象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当时的农民思想的真实反映。赵树理好像不是在写小说,他好像是在记载并有序地去整理当时农村发生的一切和人们的真实言行,就那么简单,恰如蒲松龄在树下听人述说后撰写《聊斋志异》。他的文章还原了当时农村的历史,也是中国农村思想解放和改革革命等一系列历史进程的缩影。看了赵树理所写的这一切,我们就不会对那段历史再产生模糊的认识,对当时农村劳动人民那段苦难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切肤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赵树理是在用他的笔去描绘真实的历史,这是最难能可贵的。特别是在极左时代他能不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敢于写出“顶风文学”,在中国除了赵树理,再也找不到第二人,这是不容否认的。仅仅因为这一点,我们就应该为赵树理感到骄傲自豪。正因为他是一个十分真实的人,所以他的文章也是文如其人,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敢于真实的表达农民的苦痛与挣扎,再现真实的历史也就不足为奇了。

赵树理写作风格朴素,浅显易懂,质朴感强烈。

赵树理写的小说,通篇读过之后,感觉是在和你拉家常,述说农村发生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人物的语言冲突激烈,没有过多的修饰用语。全篇甚至找不出一处描绘农村风光和景物、天气等衬托事件的段落。他的写作直来直去,正如李白所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正是他的真实之处,毫无矫揉造作。试想,一个当时大部分农民为文盲的农村群体,如果用一些好美的词章去描写,合不合适?赵树理的文章不是光写给有文化的人看的,同时也是为着广大的农民群众服务的,甚至他都不想过为谁而看,只想用最为简朴的语言来描绘从当时的那段农村的真实状况,甘愿作为一个历史的记录者。他的写作是没有名利观的。恰恰这样,因为质朴,彰显魅力。他的文章,真正是属于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的,通俗易懂。不过虽然这样,他的写作却不单调乏味,反而让人看了一章,继而产生想继续看下一章的急迫心情,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其实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人们也最为乐于接受,简单而不但单调,直接却不死板,这就是他的高妙之处。农村人多根据其本人的特点拥有个外号,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广大农村也是很普通平常的事情,赵树理就保留了这种风格。刘修德叫“二诸葛”,又叫“不宜栽种”,于福老婆叫“三仙姑”,又叫“米烂了”,李有才叫“气不死”,“小腿疼”、“吃不饱”、“糊涂凃”、“能不够”、“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这些外号有的是褒义,有的是贬义,虽然短,但特点鲜明,能够最充分的反映一个人的为人处世的特点。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三里湾》等这些作品延续了他写作的一贯朴实的风格,人物的思想变化通过直接的语言对白精确地描绘出来,即便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也能够最真实的体会他的作品意境,好像亲临其境,在整个脑海自然而然的演绎出当时农村的系列镜像。

我读过余秋雨的作品,大气华美,穿越时空隧道,想象丰富,思维灵活,议论独到,感觉那是一种阳春白雪的美。而赵树理的文章,则是带有黄土味,语言简洁、精细质朴,有种往炕上一坐,串门拉家常的味道,就是家长里短,街谈巷议,不论是高尚的思想,还是猥亵的行为,都能够给以透明的再现,感觉这是一中下里巴人的美。阳春白雪虽让高档华美,却有种曲高和寡的味道,下里巴人固然普通质朴,但有种自然朴素的美,是广大劳动人民最能够享受的一种美。赵树理的文章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他走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非常符合群众的口味。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田寡妇看瓜》还不到一千字,而他的长篇小说《三里湾》比起长篇小说历史作品来,也不算长,甚至很短。但是他的这种行文的简练风格,正是文如其人,忠实地体现了他的性格。事实上,拖沓冗长的文章像“老婆娘的小脚—又臭又长”,没有人愿意看,也没有人愿意花费那么长的时间去阅读。叙事说理,贵在语言简练,短小精悍。但是简明扼要,并不代表思想不丰富,文字不优美,反而是一种精炼的写作手法的表现。他的文章人物对白内容较多,可以说,再多的铺陈也不如人物出场的一句话最能够表现人物的心理和事情的变化方向。赵树理正是既把当时农村的情景给读者写的明白,再配以人物鲜活生动的语言使得文章通篇读来俗而不媚,透着一股阳刚正气,内容反应的正能量始终和反能量做着勇敢斗争,终以邪不胜正收场,《李家庄的变迁》中铁锁从一个贫穷的外来没落户通过一步步地争取自身解放,勇敢地融入到反对地主恶霸的大无畏斗争中去,坚强地成长为为区长的经历,充分的反映了农村劳动人民的觉醒。他的媳妇儿二妞也成为农村的主任,这些都是劳动人民的胜利,是最为可喜可贺的事情,读来令人精神振奋。

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劳动人民争取民主和人权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农村劳动人民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从未改变过,这难道不正是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足迹吗?

赵树理的作品有很多,包括《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登记》《孟祥英翻身》《田寡妇看瓜》,其中最具有典型和普遍意义的就是《小二黑结婚》。就情节而言,《小二黑结婚》主要写的是小二黑与小芹为了爱情,为了婚姻的自由同老一辈的顽固派作斗争。他们打败了二诸葛,打败了三仙姑,打败了旧封建的传统婚姻恋爱观,奔向了幸福和自由。《小二黑结婚》与《登记》的社会意义差不多。《登记》表现的是对婚姻,对自由的争取。艾艾与小晚,燕燕与小进,他们与媒婆,与办事处主任,与王助理员作斗争,同一切封建的,传统的,不自由的强势力作斗争。《邪不压正》写的是下河村王聚财的闺女软英与旧势力作斗争的故事。虽然名字为软英,但志气不软,魄力不软。反而是他爹王聚财胆小怕事,总是“看看再说”,怕得罪这,怕得罪那,就是不同意女儿和小宝在一起。最后终于找到一个该说理的地方。软英勇敢地站起来了,为自由而战,邪不压正,那些地主刘锡恩和八面玲珑的小旦,在党的好政策下,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

试论赵树理小说与话本小说的联系 第3篇

其一、隐形书场的存在——说书人口吻。

话本是说话艺人用以说话的底本, 是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结合。从诞生之日起, 话本小说就具有明显地“说话”意味, 即作者是说话人, 或者说书人, 而读者是听众。“在旧话本的开头结尾处, 往往有许多说话人的套语, 如《简帖和尚》、《张生彩鸾灯传》的结尾均有‘话本说彻, 且作散场’的套语”[1], 这样的套语使得话本的口语色彩十分浓厚, 似乎是说话人的记录, 而不同于文人的个人化叙事。尽管作者创作的时候可能已经脱离了实际的书场, 但在话本小说叙事中, 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有一个隐形书场的存在, 在隐形书场中, 说书人是叙述者, 听众是广大读者。话本小说的创作仍然是一种说话给人听的方式, 话本小说的写作与其说是“写”还不如说是“说”, 是“说”的文字记录。

赵树理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叙事者叙事具有浓厚的说话意味, 叙事风格具有明显的口语化语气, 同样有隐形书场的存在。

赵树理的小说开头便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赵树理小说开篇往往喜欢使用一个“有”字, 这正是与说故事的方式一致的, 也是与我们从古至今说书艺人说故事开篇的方式相同的。例如《小二黑结婚》的开篇“刘家峧有两个神仙, 邻近各村无人不晓”;《李家庄的变迁》的开篇“李家庄有座龙王庙, 看庙的叫‘老宋’”。无论是“有”一个人, 还是“有”一个地方, 这种叙述方式都与记录说话惊人地相似, 这是赵树理小说隐形书场存在的表现, 而隐形书场的存在是赵树理小说与话本小说最大的共同点。正是因为隐形书场的存在, 使得赵树理小说叙事的基本风格与精神追求与话本小说高度一致, 这就是说书人口吻。

其二、通俗化、大众化特点。

话本小说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 说话艺人是一种职业, 在宋朝谋生于“瓦舍”。“‘瓦舍’是宋人市语, 亦称‘瓦、‘瓦子’、‘瓦市’、‘瓦肆’, 是都市中游乐场所的总称。’”[2]说话艺人的听众非常广泛, 各种职业, 各种年龄都可以是说话艺人的听众。因此, 说话者就必须考虑到听众接受的问题, 不能够说得太晦涩、太高深, 要通俗化, 听众才能够听懂。

话本小说出现后, 虽然文人的参与使话本小说更为书面化, 它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化。宋朝以后, 都市越来越繁荣, 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当时都市相关艺术形式不得不考虑市民大众的接受问题。话本小说的创作也需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问题。话本小说作为我国古代两种白话小说形式之一, 和文言小说相比, 本身就具有通俗化和大众化特点。话本小说对于通俗化、大众化的追求, 在题材上有鲜明表现, 话本小说题材很广, 包括爱情、风情、市井、宗教、公案、历史、神怪、豪侠、伦理等等, 普通民众生活中会有的主要事物, 都能够进入话本小说中。

赵树理小说同样追求通俗化与大众化。赵树理对五四小说在平民普及上的缺陷有清醒的认识。他说“五四以来的新小说和新诗一样, 在农村中根本没有培活”。“广大群众没有更多、更好的文学艺术食粮, 作家应该负相当大的责任——我们在这方面的供应太少了。”赵树理把广大农村识字人当做自己的读者, 因此重视作品的通俗性与大众化。他说“我写的东西, 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 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 所以在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照顾得多一些。”

赵树理对于小说通俗化和大众化的追求, 对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叙事优点有着充分的借鉴与吸收。在叙事的方式上, 是中国传统的“说书人”全知叙事方式;在题材上, 则从当时农村基本生活内容选取, 因此题材很广泛;在语言上一方面注重行文语言的简易平时, 另一方面则高度重视口语, 包括俗语的运用。

其三、话本小说劝诫与寓教于乐与赵树理小说的启蒙意味。

赵树理小说重视对农民的精神影响与话本小说“劝诫”以及“寓教于乐”的意味有所关联。赵树理的小说, 取材于现实农村, 他善于发现农村中的问题, 也善于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与分析, 找出症结所在, 然后通过小说的形式写出来, 给广大农民读者以启示。赵树理的诸多小说, 对农民具有启蒙的作用。例如对于青年追求婚姻自由的宣扬, 《小二黑结婚》《登记》等这一题材的小说, 就能够给农村青年以启示, 让他们知道, 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青年人有婚姻自由的权利, 只要勇敢追求和封建势力做斗争, 就能够得到应有的幸福。

赵树理小说这种启蒙作用与话本小说“劝诫”以及“寓教于乐”意味很相似。文人参与话本小说创作之后, 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 通过所写故事给世人警示意义, “劝诫”世人。例如冯梦龙将自己所编撰拟话本小说小说集命名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就是看到了这些拟话本的社会教育作用。认为这些通俗小说可以使“怯者勇, 淫者贞, 薄者敦, 顽钝者汗下。”“他之所谓‘喻世’‘警世’‘醒世’, 就是要劝喻世人, 警戒世人, 唤醒世人。”[3]

赵树理小说与话本小说的联系, 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隐形书场 (拟书场) 的存在, 在形式与内容综合上主要表现大众化、通俗化特点, 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劝诫与启蒙意味。

参考文献

[1]、石磷.话本小说通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年, 第9页。

[2]、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 1994年, 第54页。

赵树理短篇小说的艺术形象 第4篇

关键词:赵树理;短篇小说;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157-02

赵树理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把现代小说的艺术形式同传统文学,特别是话本说唱文学的长处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所革新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这种新的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群众性。这一成就的取得,既离不开作家的自身条件和时代的因素,也与赵树理为农民而写作的自觉性和艺术实践密切相关。赵树理认为,他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去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人去听,所以在写作内容上尽量贴近农村实际生活,语言上尽量靠近农民说话方式,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人们在生活经常看见的人物的缩影。

赵树理短篇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富于个性特色的农民形象。每个人物形象都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都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思想特征和风貌,我们可以大致把它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1)新时代青年形象。赵树理作品中的小二黑和小芹,艾艾和小进等都是新时代新青年的典型形象。他们是农村新政权建立初期涌现出来的,敢于同旧传统决裂,不畏强暴,具有崭新精神面貌的青年人。他们敢说敢做、敢于同封建残余思想做斗争,不仅是作品中青年人的偶像,也是当时现实生活中追求进步的青年人学习的榜样。更是历经几十年,仍使人们念念不忘的的人物形象。小二黑和小芹是青年一代的代表,他们热情,纯朴、活泼、乐观,具有斗争的勇气。小二黑是特等射手,英俊、聪明、识字,在同父亲二诸葛的封建包办婚姻作斗争时态度坚决,不管二诸葛怎么说收童养媳是“千合适万合适”,小二黑就是一口咬定“不要”。尤其面对刘家峧的两只虎金旺兄弟的打击迫害,他理直气壮地针锋相对,至死不屈。小芹同母亲三仙姑的风流作风不同,她朴实正派,出污泥而不染,为争取自由婚姻不受利诱,不畏强暴。比如她不信那套“前世姻缘由天定”的鬼话,把退职旅长送来的财礼扔了一地,对母亲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家去!”这和小二黑性格如出一辙。如小二黑对父亲收童养媳不认账,说“你愿意就养着,反正我不要!”他们都强调一个“我”字,体现了他们坚决反抗这种带有愚昧思想的尊长的约束。

(2)落后人物形象:在众多的农民形象中,最突出的还是那些各具特色的落后人物(或称“转变”人物)。

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和三仙姑,《田寡妇看瓜》中的田寡妇,《孟祥英翻身》中的孟祥英的婆婆,《“锻炼锻炼”》中的“小腿疼”、“吃不饱”等。他们背负沉重的封建因袭的精神负担,于是在新事物面前,在同新人物之间的关系上显得格格不入,出现种种不合时宜的可笑行为。但在时代进步声中他们的灵魂深处也终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语言、行为及心理状态的描写,把这些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小说中的两们“神仙”——二诸葛和三仙姑,塑造得最为成功。作家的独到之处,在于把两家的父母一辈加以典型化,以致二诸葛、三仙姑成为旧中国农村某类人物的代名词,为愚昧、落后、迷信的农村风习竖起一面富有嘲讽意味的镜子。二诸葛的真名叫刘修德,他“做过生意”,后来成了贫苦农民。由于生活上饱经忧患,使他笃信迷信,甚至“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小说通过“不宜栽种”和“恩典恩典”的两个场面,绘声绘色地表现二诸葛在数不清的“征兆”面前所产生的忧虑和“禁忌”。但生活却又无情地嘲弄了他的迷信。当他搬用历史上的禁忌,忠实执行起“不宜栽种”时,却导致了坐失久旱逢雨的播种良机,受到自然客观法则的惩罚。但他并未从中吸取教训,仍然继续奉行许许多多的“禁忌”。当小二黑被金旺捆绑,要送到区上法办时,他竟按自己奇妙的迷信逻辑,归咎于一清早“碰上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冲了运气”;“二黑他娘梦见庙里唱戏”,“今早上一个老鸦落在东房上叫了十几声”,所以“躲也躲不过”这倒霉的时运。他还特地又卜了一卦,不料,竟是一个凶卦“,吓得他面如土色。”迷信和自卑使二诸葛跪在兴旺面前哀求“请诸位高高手”。同样在儿子的婚姻问题上,也顽固地坚守封建迷信和旧的传统观念。他认为:“小二黑是金命,小芹是火命,恐怕火克金”,“小芹生在十月,是个犯月”,命相不对,加之二诸葛对三仙姑“名声不好”有看法,所以坚持反对这门亲事。另一方面,他经“掐算”生辰八字,为二黑收留了八九岁的一个童养媳,强要二黑应允。而且,当事情闹到区上,他还顽强地认为“千里姻缘一线牵”,要求区长“恩典恩典”,让二黑同童养媳完婚。这些都显示了二诸葛对封建迷信的虔诚,达到十分荒谬可笑的地步。但二诸葛的迷信思想及其表现出来的迂腐性格中,也包蕴着他对儿子命运的关注和深沉的父爱,他其实是一位善良的农民,慈爱的父亲。然而问题又恰恰在于二诸葛越是对儿子爱得深沉,又越显出他的迂腐可笑,越与新的时代环境的不协调。作家用他幽默细致的笔触,生动地描绘和否定了他那荒谬的父爱形式。

三仙姑虽然也是一位“神仙”,但她跟二诸葛不同,她不是真迷信,她是假借装神弄鬼来遮盖她那放荡的行为。小说通过“米烂了”的幽默小故事,对她“下神”的骗局,作了有力的暴露。三仙姑是个“俊俏媳妇”,但她嫁的丈夫于福却是个“老实后生”,“不多说一句话,只会在地里死受”。显然,三仙姑是因为对于缺乏爱情基础的婚后生活的不满,才以“圣像”勾引男人,逐步走上一条堕落的可耻道路的。即使人老珠黄,“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时,她还要当个“老来俏”,不知量力地以为自己还能有“团结”青年小伙子的“本领”。更有甚者她竟嫉妒起自己的女儿来,怀着争风吃醋的念头,要把小芹趁早“找个婆家推出门去”,因而完全失掉作母亲的光采。作家用了远比对待二诸葛尖刻得多的笔墨,有力地嘲讽了三仙姑的心理病态,及其同新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的行为。在“看看仙姑”一节中,这种讽刺达到了喜剧性的高潮。

(3)代表封建恶势力的人物形象:在对这类人物形象的描写中,当属金旺、兴旺两个人物最为形象。作者通过对金旺兄弟调戏小芹进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的行为的描述,再现了农村新政权建立初期时,恶势力的为非作歹,兴风作浪的行为活动。读之,不仅使读者对这两个人物,也对封建势力恨之入骨,展现了文学的魅力。

赵树理所创作的人物形象都是人们在掩卷数年后依然难以忘怀的,这正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独具匠心的选材所在。

读赵树理小说有感 第5篇

90年的风雨历程,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复兴;90年的风雨历程,演绎了英雄儿女不屈的抗争;90年的风雨历程,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不屈的灵魂。

岁月如歌,在跳动的音符上,我们见证了革命者斗争的艰辛;时光若水,在回旋的清波中,我们体味了革命者英勇的斗争。

读红色经典

历史的足迹伴着点点的星光,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不得不正视那曾经屈辱的过去,我们不得不重拾那写满艰辛的红色记忆。

《小兵张嘎》想必没有人会感到陌生。那个机智、勇敢、率真、执拗的小男孩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在花香袅袅地早晨,伴着悠悠的书香,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走近张嘎。张嘎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的童年在枪林弹雨中度过。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童年有着与我们不一样的色彩。

面对日军,他机智勇敢;面对亲人,他坚强孝顺;面对朋友,他有情有义;面对正义,他顽强抗争。

这就是张嘎,这就是他最吸引人的地方。他的不屈,他的执拗,他的率真,他的顽强,他的一切,洗涤着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心。

读红色经典,让我们重拾峥嵘岁月里的记忆;读红色经典,让我们重温屈辱历史中的情怀。

树理想信念

五千年华夏文化,让中国在世界闻名;90年波澜壮阔,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

往事不堪回首,再回首,只见那东方的雄狮顽强奋斗。

90年,中国翻天覆地;90年,中国日新月异。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那风雨飘摇的岁月也不复存在。

尽管今天的中国不再落后,但是我们的忧患意识仍旧不能忘。我们要树立理想信念,为中国新一轮的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天我们仍然得记得,是革命先辈们用他们的热血换来了我们的今天。虽然他们长眠地下,但是他们的灵魂永驻我们心中。正如那满天的繁星,在中国历史的浩瀚烟波中熠熠生辉。

90年的风风雨雨洗礼了中国,也成就了中国。让我们在红色的书海中尽情地遨游吧!

赵树理小说读后感 第6篇

于乐源 11级 建筑学20115570

问题:小说中人物软英形象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描写文字。并且进一步思考软英为什么这么变?赵树理通过软英形象的变化表达了什么?

软英作为主要形象贯穿了整篇小说。其变化是:软弱,无力争取幸福,等待封建制度中命运的宰割→开始想为自己争取幸福但是缺乏理智→有心计地为自己争取幸福→爆发,痛斥小旦,争取到了幸福

P225:“妗妗!你快坐下!你看我长了十七岁了,落了个什么结果?”

P227:“马上撅了撅嘴嘟噜着说:‘没甚就没甚吧!我爷爷不是逃荒来的?’” P233:“小宝问软英要说什么,软英说„„唱着唱着,眼泪骨碌碌就流下来了。” 这些表明软英对命运的安排是十分不满的,但是她还是个十七岁的姑娘,既没有能力,又没有智慧,只能对这桩婚事愤怒和喟叹。所有对话的前提是软英无奈地接受了这次的安排。在这里,软英是软弱无能,任命宰割的。

P239:“软英说:‘捶死就捶死吧!反正总要死一回啦!捶死总比嫁给刘忠强!’” P241:“二姨劝软英:‘软英!„„’„„软英说完了,二姨觉得这话越发句句有理。”

在这一阶段软英仍背负着封建残余强加给自己的枷锁,但是她有了主见,算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虽有哭哭啼啼,却是为争取而哭号,而不是为无奈而哭号。自己开始为自己争取幸福,并且理直气壮。但是由于智慧的欠缺,软英只能用强攻,对父亲采取哭闹的方式争取。

P251:“软英这时候,已经是二十岁的大闺女,于是已经有点拿得稳了,„„接着把自己那套注意告诉小宝,并且告他说:‘你到外面,要故意骂我丧良心才好!’” P258“小宝站起来说:‘我说!’软英跟着也站起来说:‘我说!’”

第一段对软英的语言,动作,心理都有浓墨重彩的细致描写。她在这时候已经是二十岁的大姑娘了,内心变得成熟稳重,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幸福,会用计谋拖住敌人,自己慢慢运筹帷幄,甚至安排小宝为自己放下口风。这里是软英变化的结点,是软英爆发的铺垫。

第二段一个“跟着”表明了软英的迫不及待和准备充分,是爆发的前奏。

P258“软英站起来说:‘高工作员在这里唱给我们讲„„’„„小旦叔,不!小旦!我再不叫他叔叔了!„„他小旦天天哄人啦,也上我一回当吧!”

P261“大家正站起来要走,软英说:‘慢点!婚姻问题究竟算能自主不能?’„„别人干涉不着”

软英爆发了。她慷慨陈词一通,痛斥小旦,陈述了自己不嫁给小贵的理由和自己对付小旦、小昌的计谋,整个是激昂但是条理的。说明软英有力量和智慧抗衡强加给自己的不公平了。她不是那个无奈的小姑娘了,也不是那个只会用哭闹的方

式争取的女孩子了。软英成熟了。

至于变化的原因,我认为无非是这几个方面:

一是软英本人年龄的增长。年龄大些,心理要成熟些。能够承受得起外界的压力和突发变化。

二是软英在婚姻**中经历的挣扎使她成长起来。软英亲口说:“哪天不想?哪时不想?不知道想过几千遍了!”软英在这件事上翻来覆去地考虑,加重了她对这桩倒霉婚事的痛苦,也坚定了嫁小宝,争幸福的决心。痛苦使她成熟。

三是大时代背景的变化,这也是最重要的。八路军赶走了日本鬼子,占领了下河村。下河村本来是封建社会统治的礼俗社会,无法可讲,地主刘锡元一手遮天,子女唯父命是从,软英无力反抗。八路军的到来为下河村注入了理法的新鲜空气。软英开始讲“婚姻自主”,有此意识是软英反抗的前提。文章最后元孩提到了“代表政府”、“登记”、“合法”等在封建社会不会出现的词。这也是软英反抗的依据。正是大时代的潮流滚滚而下,风气焕然一新,才使得青年男女们敢于争取自己的幸福啊。

赵树理通过软英的变化表达了:

上一篇:孝,从爱自己开始下一篇:高中化学原电池知识点总结报告